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理想L9的最大对手?奇瑞风云T11官图放出,动力配置成亮点
奇瑞汽车最近公布了它的全新大型新能源SUV——风云T11的量产版效果图,这款SUV作为家庭用车,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从最新效果图看,风云T11的外观做了一些调整,特别是D柱区域的设计,从以前的隐藏式变为了更传统的样式。此外,新车的大灯造型也有了变化,门把手也回归到了传统样式。不过,雾灯区域和轮圈保持了原先的风格,但具体造型还是等官方的最终确认。 风云T11的车身尺寸相当大,长宽高分别为5190mm、1995mm和1800mm,轴距达到了3100mm,庞大的尺寸总能令人联想到“宽敞的可用空间”。车内采用"2+2+2"的座位布局,奇瑞声称每个座位都能提供舒适的体验,这意味着无论是坐在前排还是后排,乘客都能享受到相当高的舒适度。 动力系统方面,风云T11也显示出了它的实力。基于E0X平台打造的这款车预计会配备150DHT+200kW的后电机四驱系统,可能采用插电混动技术,纯电续航里程预计能超过200公里。底盘结构预计会是前双叉臂后多连杆,这样的配置有助于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舒适性。而百公里亏电油耗仅为5.9升,零至百公里加速时间缩短至5.9秒,这些都是相当不错的表现。此外,新车的综合续航能力有望超过1400公里,这对于热衷于长途旅行的用户来说是个好消息。 奇瑞目前的插混系统可能会在风云T11上使用1.5T+3挡DHT,后轴可能会配备P4电机,形成电四驱系统。奇瑞的插混系统的优势在于3挡DHT可以更早实现直驱,奇瑞的鲲鹏动力发动机热效率接近45%,在一些条件下能够实现更低的油耗。 在智能化配置上,风云T11也做了不少工作。新车支持5G网络和高速OTA升级,这意味着车辆软件和功能可以随时保持最新状态;此外,新车还配备了一系列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包括车道保持辅助和自动泊车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从产品定位上看,风云T11比理想L8、问界M7的级别更高,同时空间方面应该也会更宽敞,很明显瞄准的是理想L9的那块蛋糕。而我们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在某些关键性能指标上,风云T11可能更有优势。 比如说,在插电混合动力系统和发动机热效率方面,风云T11表现得更加出色。特别是当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它不仅能直接使用发动机驱动,而且由于更高的热效率,还能实现更低的油耗。这是一些增程式车型难以达到的。理想L9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高速行驶时的百公里油耗可能会超过10升。 而风云T11,如果使用插电混合动力系统,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高速行驶,预计百公里油耗控制在9升以内应该是可行的。所以,从动力系统这个核心角度来看,风云T11是值得期待的。 但理想L9盘踞该细分市场已久,期间也有不少产品也对其发起“正面冲锋”,除了问界M9之外,似乎都没有对其产生多大影响。从销量上看,理想L9在7月份卖出了7495辆,占理想汽车14.70%的份额,占大型SUV车型中28.70%的份额,在大型SUV车型中排第2名,仅次于M9的存在。 但要知道,40万这个价格的消费者不仅看重产品力,对品牌也是很在意的,奇瑞这两个字能否支撑得起40万左右的售价不得而知。再加上奇瑞汽车旗下的产品过多,定位稍显模糊,高端化也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持续,但似乎都没有太大的突破,所以对风云T11的前景小通还是比较担忧的。
中国手机为什么没能征服日本这座“孤岛”?
撰文 | 雁 秋 编辑 | 李信马 中国手机早已走向了世界,但在日本手机市场上,却几乎看不到中国品牌的身影。 近期,小米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在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在日本市场的出货量实现359%的增长幅度,一举跻身日本市场前三。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国际部总裁、小米品牌总经理卢伟冰也转发了相关数据,表示“日本市场的突破还是非常困难,我们继续加油!” 图源:X 不过,细看这份排名,排名第三的小米手机,市占率只有6%,而排名第一的iPhone,市占率却高达56%,是前者的9倍还多。 在东京留学的阿乐告诉DoNews,他印象中身边几乎九成的人都在用iPhone,并且「五年前也是这样」,小米的线下门店很少见,“量贩店里会有小米的摊位,但也不会有太多人。” 同样在东京工作生活的文丽表示,日本这边真正的“米粉”非常少,“虽然说越来越多的日本消费者开始了解到这个品牌,但总体来说,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仍无法与苹果、三星等品牌相比。” iPhone在日本“一家独大”,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包括当地人的消费理念、地域文化差异、当地独特的运营商环境等。这也让日本,成为了中国手机难以征服的“孤岛”。 一、钟爱iPhone的日本 被日本消费者冷落的不只是中国品牌,就连日本本土的手机品牌,也被iPhone打的丢盔卸甲。 日本手机品牌也曾有过高光时刻,诺基亚当年最辉煌的时候进军日本市场,却不敌索尼和夏普,全线溃败,于2008年退出日本市场。但现在,它们正逐渐陷入困境之中。 2023年,以富士通的手机业务为母体的FCNT(位于神奈川县大和市)宣告破产,巴慕达(BALMUDA)已退出手机业务,京瓷则停止销售个人用手机。 留在市场上的索尼和夏普也面临着强劲的逆风。据日本调查公司MM综研统计显示,从2023年度上半年(4~9月)的手机出货量(包括智能机在内的手机)来看,索尼同比下降49%,夏普同比下降39%。 在文丽看来,现在购买本土品牌的人,主要是出于「支持」的心理,“他们会接受过去长期的设定,对老品牌非常信任。” 而日本人之所以钟爱iPhone,注重品质的消费理念是其一,其二是强烈的身份认同需求。 文丽告诉DoNews,日本人比较倾向于购买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一些设计细节甚至包装、标签,都会影响内心的满足感,所以即使价格高一些,他们也愿意买单。 iPhone被引入日本,就被视为一种颠覆式创新的产品,其时尚科技定位与调性契合了日本人的审美需求。2023年,StrategyAnalytics曾发布过一份2022年第三季度日本智能手机畅销机型TOP 10排行榜,清一色全是iPhone。 “当他们一旦认定了某种产品,就会建立较高的品牌忠诚度,复购率也非常高。”文丽补充道。 除了对品质的高要求外,iPhone的社交属性也正中日本消费者下怀。“日本的文化环境需要人们建立身份需求,如果身边大多数人都用iPhone,iPhone就会成为一种社交身份和象征,这也会增加品牌的用户粘性。”文丽表示。 此外,苹果会根据日本的网络环境和支付方式,对iPhone的系统和服务进行了适配和优化。例如支持日本独有的FeliCa支付功能的Apple Pay、支持常时显示的ProMotion技术等。 正是依靠这些特质,iPhone在日本市场建立了一条很深的「护城河」。 据调查公司BCN的数据,‌今年6月份,日本智能手机市场销量大增29.3%,‌而苹果拿下超一半的市场份额,‌连续4个月呈现增长态势。 二、“难啃”的日本市场 卢伟冰表示「日本市场的突破还是非常困难」,这一感受其他的中国手机品牌也深有体会。 在小米之前,也有中国手机品牌进军日本市场,2018年,OPPO在日推出OPPO R11s,并在日本设立了OPPO的全球第六大研发中心;同年,华为手机进入日本市场,推出旗舰机Mate 20 Pro……现在在日本市场都渐渐没有了存在感。 除了日本消费者钟爱iPhone外,日本独特的运营商环境也抵消了中国手机的价格优势。 在日本,手机常常与服务捆绑销售,用户需要购买套餐才能享受手机折扣。这种方式让消费者感觉像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了手机。日本的手机卡也不像国内可以随时注销停机,用户和运营商之间是要签订合约。如果提前解约,要支付一定数量的违约金。据文丽回忆,“一般就是以一个折扣价提供手机,但是要绑定两年。” 也就是说,日本的运营商对手机销售有着较大的控制权,可以决定手机的功能配置甚至是定价策略。日本的运营商会将高端手机本体或者高端手机的折扣券赠送给客户,iPhone就是典型代表。这样一来,所有的手机都有性价比,国产手机相对于iPhone的优势几乎被「封死」。 图源:IC photo 国产手机进军日本的“打法”,在通信运营商的渠道深度绑定上有所欠缺。比如,小米最初进军日本是通过网络等自主销售,而华为手机2019年在日本的份额之所以能上涨到5%,原因就在于对NTT DoCoMo等通信运营商渠道商的突破。 此外,日本运营商对手机定制化要求很高,会在手机上预装自己的应用程序、服务和广告,或者添加一些特殊的功能和接口。因此,国产手机在日本只能是作为硬件厂商存在,难以进行本土化系统运营,甚至和本土一些厂家相比也不具备核心竞争优势。 一位接近行业人士告诉DoNews,国产品牌在日本难以崛起,还有品牌形象、当地人固有观念的原因。“日本消费者对中国品牌还是存在刻板印象,认为其质量和服务不高。整体市场竞争也很激烈,低端机品牌知名度不够,高端机又有苹果和三星的竞争,使得国产品牌难以立足。” 三、曙光与长路 2019年10月1日,《改正电气通信事业法》正式在日本实行,给日本手机市场带来几大变化: 要求运营商提供手机和通讯费分离的套餐选项 取消高额的手机合约解约金 禁止销售有SIM卡锁的手机 降低虚高的手机话费 当时来看,这些举措使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市场将会变得更加「宽松」,小米也趁机开拓日本市场。2019年12月初,小米在日本东京举办了首场发布会,Mi Note 10成为进入日本市场的首款产品。 图源:X 不过,虽然《改正电气通信事业法》推出,市场进一步放开,但受品牌的市场策略、服务质量、‌价格、‌个人需求等因素影响,依旧会有消费者会选择绑定,小米进入日本市场后一直反响平平。 直到2023年,小米先是与软银合作推出小米12T Pro(Redmi K50 至尊版的变种版本),之后又把第一家小米之家开进了东京涩谷。今年5月,小米14 Ultra在日本市场正式上市,售价199900日元,约合人民币9295元。 小米在铺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宣发力度,不仅在东京、大阪等城市设有线下广告,同时也投放了不少线上广告,那段时间很多YouTuber都会针对小米14 Ultra主打的影像进行测试和体验。 卖力宣发最终收获了销量,即使小米14 Ultra在日本仅提供一种配置,电池容量从国行容量的5300mAh缩减至5000mAh,甚至价格也远超大陆市场定价,但在日本电商平台依旧卖爆,表明其在日本市场的策略正在奏效。 图源:微博截图 不过文丽认为,如今小米在日本市场还未建立起用户忠诚度。 “赢得日本市场还需要通过物联网,但小米生态在国外不够丰富,选择少,仅依靠手机很难建立品牌认知,感觉还是很长路要走。” 目前日本智能家居市场大多已被SwitchBot占据。有意思的是,DoNews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这家品牌之所以能俘获日本人的心,一定程度上来自其类似iPhone的风格。 SwitchBot创始人及CEO李志晨曾在媒体专访中表示,尽管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且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但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依旧是早年的iPhone。“在那个时代,iPhone体现了如何将产品与技术、美感融合得浑然天成,如何给用户带来丝丝顺滑的交互体验。这也驱使了我从事这个行业。” 图源:受访者供图 尾声 日本手机市场的“难啃”,让手机厂商们渐渐不谈日本,加之近期日元疲软,更是成为一个“鸡肋”的市场。 但中国手机要谋求征服全球市场,和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市场是避不开的,正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这也是品牌出海的意义所在。
领克车主联名力劝,吉利车机系统亟待蜕变?
与普遍选择精品路线的新势力们不同,传统车企一直坚持“多生孩子好打架”的车海战术,就连车机系统也是花样百出,甚至出现了一个品牌同时使用多种系统的情况。 日前一份落款为“全体领克车主”的声明在网上广为流传,发表该声明的人表示,他们是一群热爱领克汽车的车主,由于当前LYNK OS N操作界面卡顿不跟手、导航适配等问题频发,呼吁吉利汽车为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的领克汽车升级至Flyme Auto。 关于领克和其他吉利子品牌车型的车机系统问题,消费者曾多次抱怨。领克部分车型放弃对CarLife、CarPlay等第三方系统的支持后,车机系统不好用之余车主还无法快速切换至其他系统,这在消费者群体中早有微言。 拥有魅族团队加持的Flyme Auto俨然成为了吉利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且搭载高通骁龙8155的Polestar4汽车,所运行的Polestar OS便是基于Flyme Auto打造,足以证明高通骁龙8155芯片的性能足以运行Flyme Auto。 车机系统规格不一显然不利于长期发展,也的确对使用体验有影响,消费者的诉求合情合理。若吉利汽车坚持不统一车机系统,那么“多生孩子”可能不再好打架,只会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在整个汽车行业迈向智能化时代的今天,吉利需要一场变革。 不必要的车机系统大混战 作为自主品牌五大巨头之一,吉利旗下子品牌众多,针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推出了几何、极氪、银河、睿蓝等多个品牌,燃油车品牌领克、帝豪等也陆续发布了新能源车型。当然,不止吉利一家自主品牌这么做,比亚迪、长安、长城等车企皆是如此。 令吉利车主最困惑的地方不是车型多,而是车机系统太多了,除了上文提过的LYNK OS N,吉利汽车还搭载过GKUI、银河N OS、极氪OS、Flyme Auto等多种系统,几何品牌还有部分车型搭载华为开发的鸿蒙OS系统。而且仅领克一个品牌,就先后用过至少四种车机系统。 培植多个团队令其内部竞争,乐观的情况下倒是可以从中选拔出更好的一个,帮助车企在竞争中取胜,但吉利的车机系统太多就可能对消费者造成困扰,非但难以起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效果,反而有可能增加内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吉利车机系统规划至少起到了两个反作用。 首先是车机系统过多,一个品牌乃至一个车型的不同版本都有可能运行不同的车机系统,消费者难免感到迷茫,不知道该购买哪款车,也很难搞清楚每个系统的车机体验如何,有可能影响到消费者的购车意向。 其次也是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这么多车机系统分散了吉利的精力,是不是每个系统都能保持正常更新。在各大平台,小通看到不少网友吐槽吉利汽车车机系统不更新、反向更新,照顾老车主的体验和感受,无疑是车企塑造品牌价值的基础,吉利需要为老款车型提供更好用的车机系统。 另外,同时开发多个车机系统,必然会耗费车企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延缓车机系统的升级换代速度;长远来看,要对不同版本的车机系统进行维护,也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借助魅族团队的能力,Flyme Auto成为了堪称体验第一梯队的车机系统,也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但究竟是选择充分释放Flyme Auto的力量,赋能所有车型,还是利用Flyme Auto的优质体验划分产品定位,帮助部分品牌冲击高端,“多生孩子好打架”抑或“集中精力办大事”,是吉利亟待考虑的问题。 “大一统”势在必行 在前段时间的银河E5上市发布会上,吉利汽车宣布到明年初,银河品牌上市在售的车型,都会升级为Flyme Auto系统。而搭载龍鹰一号芯片的银河E5,出场便运行Flyme Auto,银河N OS或将成为历史。 也就是说,目前吉利旗下搭载亿咖通平台和高通平台的汽车,都有潜力升级至Flyme Auto,并且吉利汽车正在尝试为更多车型适配Flyme Auto,包括定位较低的银河E5车型。 这些操作都证明,吉利汽车意识到了多个车机系统研发团队之间内耗和导致车主体验不平衡等问题,会逐渐统一车机系统。 对于车企而言,统一车机系统的好处在于可以砍掉多余的系统研发团队,大幅减少研发投入。对于消费者而言,导航、桌面卡片、影音播放等功能对于性能的要求并不高,只要系统层面实现了统一,日常使用与高端车差距不会很大,能够大幅提升中低端车型车主的车机使用体验。 至于通过车机差异化,区分低、中、高车型的目标,则可以通过车机芯片来实现,例如银河E5搭载龍鹰一号芯片,定位更高的银河E8则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车机系统和生态守住了体验下限,芯片性能决定了体验上限。近些年不少车企在为产品适配游戏,未来车载游戏普及,对于车机芯片性能的要求也会更高,性能更强的车机芯片则会成为重要卖点。 不过并非所有吉利搭载8155/8295/龍鹰一号等平台的汽车,都会升级至Flyme Auto。面对领克车主的请求,今年6月领克汽车回复称,公司将继续优化现有的LYNK OS N系统,提升系统的流畅性和稳定性,并且计划在第三季度进行一次大升级,增加Flyme Link亮点生态功能,使其体验与功能方面与Flyme Auto保持一致。 看来吉利汽车并不打算为所有老车型升级至Flyme Auto,小通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吉利各品牌车型太多了,适配成本较高,若只为部分老车型适配,又可能导致其他品牌车主不满。 吉利可能会采用新车逐步放弃其他车机系统,全面应用Flyme Auto的方案。至于老车型,部分爆款车型和新品牌有机会升级至Flyme Auto,其他车型升级的可能性不大。 汽车虽是全球最大产业,但利润率低得吓人。2023年吉利汽车营收高达1792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仅有53.08亿元,净利润率仅3%。新能源汽车霸主比亚迪,整个集团2023年营收6023.15亿元,归母净利润也只有300.41亿元,净利润率仅5%。 新能源汽车时代到来后,车企为研发新技术、建设补能生态投入了太多成本,但至今大多数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尚未实现盈利,属于彻头彻尾的“负债”。除了提升销量,减少内耗、降低投入也是提高利润率的有效方案,或许能够帮助车企尽快扭亏为盈。 车机系统繁杂只是车企内耗的冰山一角,车企降本增效最关键的环节,或许在于车海战术的改变。 繁中求简方为赚钱之道 智能手机行业开局之初,诺基亚高管层表示,苹果只有寥寥无几的几款机型,无法与产品众多,覆盖全价位段的诺基亚相比。结果很打脸,一直走精品路线的苹果手机今年上半年销量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三星,而诺基亚手机早已几经变革,面目全非。 汽车行业同样如此,传统车企大多走车海路线,新势力则普遍是精品路线,吉利各大品牌车型加起来,乘用车数量可能有上百款,蔚小理等新势力车型则相对较少。 车海战术的优势在于可以覆盖更多价位区,而且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不同推出特点各异的车型以扩大受众范围,劣势则在于会加剧内耗。吉利旗下的领克Z10与极氪001/007定位就产生了冲突,睿蓝和几何汽车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而且不同产品所使用的模具、零部件未必能够共用,也会增加汽车的生产成本。 车机系统也好,产品线也好,都到了由繁到简的关键时刻,精简产品线避免内耗,才能集中精力开发体验更好的新系统、竞争力更强的新车型。 当然,小通不反对车企针对不同价位段推出不同品牌和车型,同时上探和下沉市场,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但同一价位段推出相似的产品,有可能加剧内耗,反而可能会徒增成本,却难以提高销量。各大传统车企子品牌众多,车型一个接着一个,今年7月国内20万元以上纯电动轿车销冠却被小米SU7夺走就是最好的证明。 车机系统的精简相对简单,汽车产品线的减少则要困难许多,毕竟一款车被取消了,其他车型能否迅速填补该车空出的生态位难以确定。不过吉利逐步为部分旧车型适配Flyme Auto,新车型舍弃老系统,让我们看到了吉利系统到车型“大一统”的希望。 市场竞争仍在加剧,比亚迪与特斯拉之后,决出第三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的时刻就要到了,吉利无疑是自主品牌中最具希望的车企之一。小通相信,Flyme Auto将作为吉利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逐步下放给旗下所有子品牌的新车型。 尽管现阶段因车机系统和车型繁多,吉利新能源汽车路线略显混乱,但整合车机系统和产品线后,吉利汽车的底蕴依然足够称霸行业。
或为深蓝新车?大尺寸SUV引猜想,方盒子造型成亮点
最近网上流传了一些测试SUV的谍照,这款车挺神秘的,没有明显的标识,让人看不出它到底是哪家的产品。不过,看它的外形和一些细节,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深蓝品牌的一款新车,说不定就是之前说好要在年底或者明年亮相的大尺寸SUV,代号D587。 从照片上看,这款车个头不小,设计得很方正,和深蓝刚推出的G318硬派SUV有点像。前脸用的是大面积封闭设计,只在下面留了个进气口。车灯看起来还是分体的,这是大车的常见设计,引擎盖上的线条挺有力,前面还有个弯折的上格栅,这是用来给发动机散热的。 侧面看,车身也很方正,D柱倾斜得挺厉害,但毕竟尺寸摆在这里,相信后排和后备箱空间还是挺可观。车尾部分,后备箱上有个凸起的小鸭尾,尾灯看起来是扁平的横向设计,中间有没有灯带还不好说。后备箱的线条向内凹陷,后保险杠也很突出,让整个车看起来挺统一。 如果这真的是深蓝的新车的话,内饰部分预计和G318差不多。换言之,中控台上会有个全液晶屏,还有一块14.6英寸的大屏幕。内饰用了皮革缝线,颜色搭配得很有深蓝的风格。方向盘是新设计的,不过和之后的照片有点不一样,不知道最后量产的会不会变。还有怀挡机构,扶手箱前面有杯架,手机充电板也有点深蓝的特色。 至于动力,如果和G318一样的话,这款车可能会用1.5T的发动机,功率能达到110kW。驱动方面,可能会有两驱和四驱的版本。纯电动续航方面,虽然现在还不清楚,但考虑到这款车的定位,电池包至少也得是接近30kWh的,可能还会用上3C电池。 从近期曝光的车型能看出,自主品牌在集体冲击高端,例如领克内部代号L946的中大型SUV和奇瑞风云T11,这些产品都定位于家族的旗舰产线。或许是看到了问界M9、理想L9甚至仰望U8等此类车型的成功,也可能是推出高端产品更容易让品牌产生更大的盈利,毕竟现在打价格战,处处都需要钱作为支撑。 曾几何时,自主品牌想突破二十万价位,冲击合资B级轿车市场时有多困难,不少网友都在高喊“超二十万不选国产”的口号,博瑞可以说是第一位“勇士”。虽然后续的市场表现平平,但其前期的表现再加上不错的用户口碑,给后续自主品牌冲击高端增加了不少的信心。 现如今的自主品牌别说合资B级轿车,34C、56E甚至X3、GLC、Q5的不少市场份额都被明显抢夺,而近期所曝光的这些自主品牌的新一轮的旗舰产品,想要争夺的则是X5、GLE、Q7这一块领域的蛋糕,获得问界M9一样的成功。但有一个扎心的事实是,该细分市场的用户群体相对有限,自主品牌的再次向上之路任重而道远。
人类首次商业太空行走在即!SpaceX确认26日凌晨发射,马斯克又要创造历史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人类即将迎来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SpaceX官宣计划但两年间多次推迟之后,这回时间终于敲定。 当地时间8月26日凌晨,也就是一周之后,SpaceX首次太空行走任务将于佛罗里达发射,前往距离地球约1400公里的飞行轨道。 这是继NASA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50多年以来所能抵达最远的地方。 马斯克表示:这将是史诗般的壮举。 本次任务预计飞行时间长达5天。亿万富翁Jared Isaacman是本次任务的指挥官。 熟悉SpaceX和马斯克的人并不陌生。此前全私人航天飞行任务,也是由他出人出钱出力。此次正是他第二次太空飞行。 △Jared Isaacman在右二 除此之外,还有他一个长期合作伙伴、退役空军飞行员Scott Poteet担任飞行员,以及两位SpaceX员工Anna Menon和Sarah Gillis分别担任医疗官和任务专家。 网友们纷纷表示期待。 SpaceX首次太空行走任务 此次任务名曰北极星黎明任务,Polaris Dawn。 这是Jared Isaacman载人航天计划,即北极星计划,三次任务中的第一趟。目标是突破私人太空飞行的极限。 Isaacman也分享了他们详细的五天行程。 第一天的工作,主要是寻找微陨石轨道碎片风险最小的时间,这样好确定北极星黎明号前往1400公里高度的发射时间。 在抵达190公里X1200公里的轨道之后,机组人员会进行全面的检查。 Isaacman表示,他们计划选择在最低的高度进行穿越。因为整个任务会高空穿越南大西洋异常区的两三次,所承受的辐射水平很高,几乎是这次任务的全部辐射负荷,相当于在国际空间站上待三个月。 第二天,则是完成一些科学研究,大概有40多项实验;除此之外,他们还将为太空行走做做准备,比如测试下舱外航天服啥的。 第三天,就是舱外活动了。  那么谁将执行这个关键的太空行走任务呢? 自然是他本人了(一点也不意外)。此外,任务专家Sarah Gillis也将参与到舱外活动。 而剩下两位就留在飞船内支援。 不过Isaacman说,其实四个人会进行太空行走。因为到时候飞船里也是处于真空状态。为此他们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训练,来适应太空环境。 本次太空行走预计两小时,他们称之为「一个测试和开发的过程」。 在有限时间内,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宇航服和操作过程,研究太空辐射和太空飞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太空舱内外安装了大量摄像机,届时将进行一个全程直播,到时候可以蹲蹲。 为了实现此次舱外活动, SpaceX专门设计了全新的EVA宇航服。(EVA为舱外活动)今年5月首次亮相。 它是由IVA航天服(舱内活动航天服,应急用)演变而来,材料、制造工艺以及关节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升级。 3D打印头盔的新涂层材料可以应对太阳强光。头盔上还装有平视显示器和摄像头,可实时提供宇航服的压力、温度和相对湿度信息。 此外还从猎鹰火箭的中间级和龙飞船的躯干上借用了新型热管理纺织品和阻燃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任务也将是龙飞船通过星链进行互联通信的首次载人运行测试。如果成功,接下来它有可能为载人航天任务减少通信延迟并增加数据带宽。 此前曾被多次推迟 事实上,早在2022年,Jared Isaacman执行完首次全私人太空旅行任务几个月之后,就宣布了这项计划。 当时计划在年底通过猎鹰9号火箭发射。机组人员在那时候都已经确定好了,正是现在这四位。 但此后因为各种原因被推迟了多次。 先是因为EVA 宇航服的设计以及SpaceX测试卫星间激光通信链路的技术问题,发射日期推迟到2023年3月。 结果到了2023年2月(原定发射日期的前一个月),发射日期又推迟到2023年年中,随后再三推迟到2024年4月、7月,也就来到了现在的8月。 虽然这个月份也大大小小推迟了三次,但看起来问题都不大。如今官方又是在一周内官宣,似乎可行性很高。 好了,开始正式期待一波了。
国产1.8亿像素相机全画幅CMOS图像传感器成功试产,打破索尼垄断地位
原标题:业内首颗!国产 1.8 亿像素相机全画幅 CMOS 图像传感器成功试产,打破索尼垄断地位 IT之家 8 月 19 日消息,晶合集成今日官宣,该公司与思特威联合推出业内首颗 1.8 亿像素全画幅(2.77 英寸)CIS(CMOS 图像传感器),为高端单反相机应用图像传感器提供更多选择。 ▲ 产品图,图源晶合集成,下同 据介绍,为满足 8K 高清化的产业要求,高性能 CIS 的需求与日俱增。晶合集成基于自主研发的 55 纳米工艺平台,携手思特威共同开发光刻拼接技术,克服了在像素列中拼接精度管控以及良率提升等困难,成功突破了在单个芯片尺寸上,所能覆盖一个常规光罩的极限,同时确保在纳米级的制造工艺中,拼接后的芯片依然保证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的连贯一致。 ▲ 拍摄样图 晶合集成在官宣公告中称,首颗 1.8 亿像素全画幅 CIS 的成功试产,既标志着光刻拼接技术在大靶面传感器领域的成功运用,也为未来更多大靶面全画幅、中画幅传感器的开发铺平了道路。同时,该产品具备 1.8 亿超高像素 8K 30fps PixGain HDR 模式高帧率及超高动态范围等性能,可兼容不同光学镜头,提升产品在终端灵活应用的适配能力,打破了日本索尼在超高像素全画幅 CIS 领域长期垄断地位,为本土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IT之家查询获悉,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 5 月,由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力晶创新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设,位于合肥市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内,是安徽省首家 12 英寸晶圆代工企业。 晶合集成专注于半导体晶圆生产代工服务,为客户提供 150-40 纳米不同制程工艺,未来将导入更先进制程技术。2023 年 5 月,晶合集成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安徽省首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纯晶圆代工企业。晶合集成已实现显示驱动芯片(DDIC)、微控制器(MCU)、CMOS 图像传感器(CIS)、电源管理(PMIC)、逻辑应用(Logic)等平台各类产品量产。 思特威(上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SmartSens Technology 是一家从事 CMOS 图像传感器芯片产品研发、设计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设立于中国上海,在多个城市及国家设有研发中心,产品已覆盖了安防监控、机器视觉、智能车载电子、智能手机等多场景应用领域的需求。
iPhone上这块100美金的芯片,难住了苹果
编译 | 陈骏达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8月19日消息,根据知名苹果爆料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昨日报道,苹果仍在继续研发调制解调器芯片,预计最早将于2025年发布,计划逐步替代目前苹果设备中使用的高通调制解调器。 苹果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一批芯片设计师,还在自研调制解调器项目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和上千名工程师,但他们在该项目上屡屡受挫,调制解调器的发布因为性能和过热问题被不断推迟。 苹果曾因为信号问题饱受客户诟病,在他们使用了高通的调制解调器后,这一问题得到缓解。然而,苹果已经不愿意再向高通支付高昂的调制解调器费用——《华尔街日报》称这一成本可能高达72亿美元。 自研调制解调器的计划在降低成本、提升利润率之外,还能提升可靠性与芯片寿命,节省手机内部空间,从而提供更多的设计选择。苹果内部人士承认,用户大概率不会在意是否使用苹果自研的调制解调器。这一项目对产品销售方面承压的苹果公司来说,或许具有更大的意义 。 一、自研调制解调器2025年亮相,硬件技术部门负责人承认“极为困难” 苹果自研芯片背后的开发部门是苹果硬件技术部门,他们为苹果设备设计了大量具有突破性的处理器,并帮助苹果从整个Mac产品线中淘汰英特尔芯片,还发明了Touch ID和Face ID等功能。 这一团队拥有一群世界顶尖的芯片设计师,他们帮助苹果的产品在速度和电池效率方面脱颖而出。从研发苹果A4芯片开始,该团队逐步将苹果自研技术融合进了苹果的每一款主要设备。 一直以来,苹果在定制芯片方面的投入都是为了使其设备更好的运转,并实现设备间更好的协同工作。因此,苹果硬件技术部门负责人Johny Srouji曾在一次接受CNBC的采访中说道:“在那些苹果无法通过自研实现性能提升的领域,我们很愿意使用外部组件。”他认为这能让团队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然而,苹果自研调制调节器的决定似乎违背了这一策略。与处理器、AI引擎和传感器等其他领域不同,苹果目前使用的高通调制解调器已经是最先进的,并且已经经受住了世界各地手机运营商的实战测试,因此非常可靠。就目前而言,苹果对该部件的任何升级都不太可能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Srouji也在同一场CNBC采访中承认,开发调制解调器“极为困难”。 作为iPhone、Apple Watch的关键组成部分,调制解调器是实现高效稳定的蜂窝网络连接必不可少的组件。在2011年苹果开始使用高通调制解调器之前,苹果主要依赖英飞凌科技公司的芯片。当时,人们经常抱怨数据网络连接不良和电话掉线。从2016年到2020年初,苹果使用了英特尔调制解调器,但它们也引起了投诉。 ▲首款搭载高通调制解调器的苹果手机(图源:苹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苹果的调制解调器项目遭受了无数挫折。由于性能和过热问题,苹果被迫将自研调制解调器的首次亮相最早推迟到明年。推出将逐步进行,从销量较少的型号开始,并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苹果将与高通的供应商协议延长至2027年3月,这也显示出这一过渡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二、或将进一步削减成本,提升可靠性与电池寿命 苹果内部人士承认,客户并不关心手机中的调制解调器是苹果自研还是第三方产品。虽然苹果可以将自研调制解调器作为营销点,但用户体验不会有明显变化。 苹果目前已经在这一项目上投入数十亿美元和数千名工程师,还在2019年收购了英特尔的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部门。 但短期内,该项目并不会收获大量成效。苹果此举是在“放长线,钓大鱼”,这一项目的最终目的可能是削减成本。 苹果多年来一直认为在调制解调器上,他们向高通支付了太多费用。iPhone上的高通5G调制解调器模组定价约为100美元左右。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在调制解调器上累计向高通支付了72亿美元。自研或许能帮助他们节省这部分费用。 ▲高通向苹果提供的X55 5G调制解调器定价约为100美元(图源:高通) 不过,高通方面认为,苹果无法在不使用高通专利的情况下开发出调制解调器,仍然需要向高通支付部分专利费用。 未来,苹果计划将调制解调器整合到一个无线芯片中,并同时处理Wi-Fi和蓝牙信号。这块芯片将会成为一个单一的连接组件,这可能会提升可靠性与芯片寿命。 还有一种情况是,苹果有一天可能会将所有这些组件整合到iPhone的SoC上。这会进一步削减成本,节省iPhone内部的空间,从而提供更多的设计选择。此外,如果苹果最终通过放弃高通而节省了资金,他们可能会将这笔支出转向新功能和组件。 结语:苹果自研的调制解调器,会否成为“天线门”翻版? 苹果调制解调器的发展可能类似于其神经网络引擎。神经网络引擎是苹果M系列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该组件在2017年推出时,并没有体现出多大的优势。目前,具备神经网络引擎的苹果M系列芯片,已成为苹果在AI PC领域的核心技术。对苹果来说,最好的情况是一切顺利,大多数客户甚至没有意识到调制解调器的更换。 该项目的真实价值要到多年后才能得到检验。调制解调器需要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全球测试,将超过10亿用户迁移到自研芯片对苹果来说会是很大的风险。如果苹果的自研调制解调器出现问题,这可能成为自苹果“天线门”以来最大的丑闻。
王纯是谁?他为何花2亿美金买下了私人太空旅行船票
8月13日,SpaceX宣布首个极地轨道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将于今年年底前发射。这是一次地球科学探索,也是一次私人太空旅行,引人关注的是,官方公布的任务说明中,这次的买单者名叫“Wangchun“,从照片上看,是一张典型的华人面孔。 在最初的报道中,由于照片上的人实在过于陌生,有国内媒体将之翻译为“王春”。但很快,人们发现这个名字错了,照片中的wangchun,真正的中文名应为王纯。 他花了2亿美金买下了这次载人航天任务的4张船票。 这次任务被命名为Fram2,将是人类首个以极地轨道进行地球探索的载人太空飞行任务。它计划从佛罗里达州向南发射进入一个90°的圆形轨道,在整个为期3到5天的任务中,机组人员乘坐龙飞船到达425-450公里的轨道高度,从北极飞到南极,仅需46分钟40秒,创下最快的南北极飞行纪录。 他们将通过龙飞船的穹顶观察地球的极地荒野,以平民的身份,研究极光现象。而在此之前,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以及除了阿波罗登月任务外的所有以前的载人太空飞行任务,都看不见地球北极和南极,而阿波罗任务也只是从远处看到。 Wangchun是谁? 问题来了,以2亿美金买下此次太空探索任务的这位王纯是谁?好在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记忆力,借助于种种蛛丝马迹,AskMusk努力还原出了这位华裔富豪的经历和影像。 王纯是国内第一批进入数字货币领域的长老级人物。2013年,他联合国内另一位知名的极客神鱼,共同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比特币矿池F2POOL,并逐步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矿池之一。 当时,王纯只是一个程序员,有人称,在此之前他曾在中关村五道口的搜狐做码农。2015年,王纯曾经在某个论坛上写了一篇帖子,讲述了他早期参与比特币投资和挖矿的经历: 2010年,Slashdot网站发表了几篇有关比特币的报道。那时,我对经济和金融一无所知,什么都不懂。因此,即使我看到了这些文章,我只是忽视它们,很快就忘记了。 2011年5月,我在一家名为solidot的国内山寨网站上看到了两篇新闻,提到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与金钱相关的东西。出于好奇,我打开了链接,学习了一整晚。我终于明白了一切,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2011年6月1日,我在北京中关村寻找出售GPU、主板、内存条或备件的人。并租了四间房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将所有的挖矿机安装到位。起初,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只有少数挖矿机能工作,每天大约能挖出十几个比特币。 据王纯介绍,2011-2013年,他通过自家的GPU矿场挖了7700个比特币,其中4000个用来交了电费,还拿660个买了iPhone,又在两个月后在圣彼得堡地铁站被偷了。到2013年1月份币价上涨到17美元,又把比特币卖光了。 从其行文,也看出这是一个耿直 boy,在另一个访谈中,王纯说,当时自己是一个极客,但不是一个合格的码农,因为总是爱替老板做决定。 王纯的早期投资并不一帆风顺,他自述中写到,在 2013 年 1 月初的时候,比特币突破 17 美元,他一口气把 2011 -2013 年挖矿的几千个比特币全卖了,原本想等 15 美元再接回来,可是比特币马力正猛,疯狂爬升,留下他在风中凌乱。 另一位与他熟识的朋友回忆, 王纯积攒下真正丰厚的资产家底得益于2017 年, 这一年12 月份前后,比特币狂飙至12000美金。王纯早年的投资和等候终于迎来了回报。 没有任何消息显示王纯究竟通过币圈投资和挖矿获得了多少财富?但有一个他朋友讲述的故事可见一斑。 据王纯的一位朋友讲述,2018 年 3 月,这位朋友去曼谷,在朋友的带领下,参观了曼谷第一高楼像素大厦的 65 层豪华平层,大概属于曼谷第一豪宅,悬空房间,三面玻璃,躺在奢华的浴缸里泡澡,可以观摩整个曼谷。这位朋友回来后逢人就吹,也包括王纯,结果吃着火锅的王纯平淡地回应说,他是 67 层豪宅的房东 ...... 是 2016 年币价 6000 元的时候,卖了 5000 个币去买的 ...... 2018年参加某次活动的王纯 计数员、高铁千次男、爱睡觉、星空…… 王纯的个性非常特别。有程序员通常可见的那种孤独和少言,也有不常见的理想情怀…… 他的这种个性从他的QQ签名中可见端倪。他喜欢计数,远在他读初中的时候,第一天注册登陆 QQ 时,他就给自己的 QQ 名取名为 1,第二天改为 2,第三天改名为 3....... 直到第 2523 天,他终于觉得这份计数过于无聊了,所以才放弃继续计数,其 QQ 名就停留在 2523。同时F2POOL,这个他当年合伙创办的第一家公司名称的由来,其中的2也就是他QQ签名的第一个数字。 王纯对计数的偏爱还表现在他的另一个爱好,乘坐乘坐高铁、飞机到处旅行,他之前在微博上的名称就叫@ 高铁千次男,在那里最多的篇幅就是他乘坐高铁、飞机到处旅行的照片记录。甚至在 2013 年 5 月份 F2Pool 矿池出块的时候,合作人神鱼兴奋地在微博上报喜出块信息,而王纯在晒他坐高铁去宁波东站的车站照片。如今,这个微博账号已经废弃。 上图是年少时的王纯,也是他发的一条典型的模版化的帖子。此外,比如他在2019年10月17日发的一条朋友圈,「这是 2019 年笔者第 110 次航空旅行,国航 CA4029 次航班成都双流至北京大兴,本次航班是国航 CTU-PKX 航线首航,因而没有绕行鄂尔多斯」。「笔者」这个词也是王纯的中文发帖中常出现的一个有点脱离时代的用语。 王纯还有一个爱好是睡觉。据说,他买下曼谷豪宅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那里特别适合睡觉。在碰到重要的决策的时候,他也常以睡觉的方式来思考。据说币圈当年就激活 Segwit2x进行投票时,鱼池迟迟没有投票,传闻王纯当时在睡大觉,睡了16 小时。 关于星空,王纯也有着极为迷恋的爱好。有人说,这是王纯最喜欢的一首诗,无从考验真假,但细读,确实很有味道: 「从童年起,我便独自一人照顾着,历代的星辰。」 互联网上有一张王纯早年在办公室里的照片,T恤上写着“To The Moon“,那时,王纯的实力应该还没有到可以花2亿美金遨游太空的地步,由此可见,他对星空的兴趣也绝非暴富发家后才有的。 海外、二次创业、太空探索…… 大约从2018年前后,王纯应该就已经意识到了虚拟货币在国内环境的变化。从那时起,将目光开始转移到海外。 2020 年元旦,王纯在接受一次访谈时说,最近这几年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自己身上,为了提升自己并学习新的事物,所以近几年在社区很少发言。两天后,1月3日,王纯F2Pool年度答谢宴上发表演讲,分享了自己创作的“中本聪七日创世”长诗,以及公开讲述了鱼池的全球化布局。 王纯表示,2019年,鱼池集中在做的事情之一是发展国外市场。“去年这时候,我们的海外算力只有去年4个E,到现在已经涨了4倍,这离不开海外团队的努力。” 其时的大背景是国家政策对虚拟货币交易以及挖矿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政策。F2Pool也在随后关闭了国内的服务,只限于外网用户。目前,该网站在国内处于无法访问的状态。 有消息显示,王纯的国籍身份也从中国变成了马耳他。这个变化大约也应该就是在这几年前后。 同时,2018年前后,王纯在泰国也开始创办了他的第二家公司Stake.fish,也就是前文中所说他买下泰国豪宅的时候,他的朋友回忆说,他与家人去普吉岛度假时住了王纯的房子,近距离观看了他的工作状态,大概因为热衷,所以沉迷,他非常勤奋,工作不分昼夜。我半夜睡醒,下楼的时候还看到他和他的荷兰员工讨论他的新项目 Stake.fish 的架构。Stake.fish 是提供 POS 区块链资产的 staking 服务的服务商,做了很多区块链资产节点,包括 Cosmos、Tezos、IRIS 等等。 拥有了更多实力,以及移居海外后的王纯显然更加活跃于他喜欢的事业和爱好。 他如今被认为是币圈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一举一动也经常被当作这个行业的风向标看待。有点如同巴菲特在投资圈。 随便举两个行业内的报道: 4 月 18 日,据 Lookonchain 监测,13 小时前 F2Pool 联合创始人王纯(satofishi.eth)提取了 15,886 枚 ETH(价值 3300 万美元),并将 1420 枚 ETH(价值 300 万美元)转移至 Binance。 区块链网络消息,F2Pool 联合创始人兼 Stake.fish 创始人王纯在推特上引用了 Elon Musk 的消息,表示「已卖出 40 亿美元价值的 比特币 ,为了可以换得一张去火星的单程票」,针对该消息,F2Pool 联合创始人神鱼在多个微信群中表示,这是王纯在嘲讽,以讽刺部分用户近期怀疑 比特币 价格下跌是因为 F2Pool 在抛售比特币。 王纯如今主要在X上发言,说话也不是太多。但显然,最近他购买了龙飞船的船票后,他的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有所增多。 今天,8月18日,他在X账号上说: 我曾经被告知,龙飞船是完全自动化的,你所需要知道的只是如何灭火,你就可以准备好飞行了。 直到几周前,我收到了2.8GB的学习材料。你不仅需要理解航天器的每一个细节和无数的程序,而且还必须学习如何在失重环境中进行注射,甚至执行导尿。 这太疯狂了。 以及,他还晒出了龙飞船模拟器第一天训练的照片。 此外,在他的社交账号上,有他为这次任务写的一篇感言: 请允许我引用史蒂夫·乔布斯在2007年发布原始iPhone时的话:“这是我期待了两年半的一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它改变了一切。” 是的,我已经期待这个任务两年半了。从任务提案、规划、轨迹设计到机组人员选拔,一切都是一起完成的。而现在,我们在这里! 直到2021年,太空任务完全是政府的特权。私人无法像租用飞机那样租用航天飞机。然后inspiration4x出现了,它改变了一切。这是一次太空旅游任务,但与以往的太空游客不同。在太空飞行史上,首次有私人租用了整个宇宙飞船,计划、设计并执行了他们自己非常个人化的任务,具有明确的目标。这一点永远不应被低估。 后来,我们看到了极地计划的出现,它本质上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双子星计划,但这一次完全是由个人而不是政府推动的。 有了Fram2,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打开这扇门。这是商业太空飞行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我读过很多关于人类首次火星任务的科幻故事,通常由NASA或某个虚构的政府领导。很少有人敢想象这样的任务可能是私人完成的。但现在,我越来越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到达火星——可能是个人或公司,而不是国家,先到达那里。 太空探索的新篇章正在我们眼前展开。敬请关注!
印度厂商发布首款自研AI芯片,号称性能比英伟达GPU更强
8月18日消息,印度电动两轮车制造商 Ola 宣布将推出三大系列自研芯片,分别是 Bodhi 系列 AI 芯片,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CPU Sarv-1 和 边缘 AI 芯片Ojas。 Ola 的首席执行官 Bhavish Aggarwal 声称,印度将自主探索人工智能领域,而不是依赖第三方替代品,这至关重要。 据介绍,Bodhi系列 AI 芯片是专为大语言模型(LMM)推理工作负载而设计。其中,Bodhi-1 则是一款中低端产品,旨在迎合 AI 细分市场的大部分需求。这款芯片预计将于 2026 年推向市场,据说其具有“最佳的能效”。 此外,Ola 还曝光了名为 Bodhi-2 的下一代AI芯片,这是一款相对更强大的 AI 芯片,可在 AI 工作负载中提供更高端的性能。据说该芯片具有巨大的可扩展性,将其性能扩展到百亿亿次级计算,将与业内顶级竞品竞争。预计将会在2028年上市。 Tomshardware报道称,Ola表示,其AI芯片(这里应该指的是Bodhi 2)的性能和能效方面优于英伟达的GPU,但是并未说明是哪款GPU。唯一透露的信息是该芯片的功率为200W。 Ola 还发布了一款名为 Ojas 的边缘 AI 芯片,据说这是印度首款边缘AI芯片,该公司可以为各种应用定制这款芯片,包括汽车、移动、物联网等。Ola还计划在其下一代电动汽车中部署该芯片,以帮助运行充电、ADAS等系统。Ola没有透露有关Ojas的许多细节,仅表示它将通过AI原生架构支持广泛的生态系统。 Sarv-1则是Ola发布的一款面向云原生服务器CPU,专为云计算领域设计。预计Sarv-1将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和效率数据,可能配备ARM Neoverse N3内核,但目前尚未得到证实。预计将会在2026年上市。 在制造方面,Ola的首席执行官Bhavish Aggarwal声称,他们将与全球一级或二级晶圆代工厂合作,可能是台积电或三星。 从Ola 公布的信息来看,其发布的这几款AI芯片和服务器CPU芯片阵容确实很强大,但是目前全部都只是纸面上的“PPT发布”,距离官方公布的上市时间至少还有2两年的时间,因此最终能否顺利推出都还是问题,更不用说能够达到官方所宣称的性能。因此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编辑:芯智讯-浪客剑
明知会被网暴,极氪为何还要去伤老车主的心?
“新款变旧款”、“用户变冤种”,这是13日晚上发布会后极氪用户群蔓延乃至失控的情绪。此次舆情的爆发,不亚于2022年7月“极氪免费为老车主升级8155芯片”一事,甚至更为严重。 2025款车型增配降价、搭载浩瀚智驾系统2.0,这让购买了24款车主的车原地变成了旧款。 (两个“问候量”极大的群) 表面看,极氪想要尽可能照顾到老一代智驾方案车主的需求,但是未免有些操之过急。极氪的急,在于销量。销量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问题的解药。 按照规划,极氪今年有望实现全年23万辆的销量目标,但目前已经进入到8月份,极氪今年1-7月份的销量完成了103525辆,年度目标完成度仅为45%。 而据雷峰网了解,在内部产品规划上,极氪今年下半年还有辆SUV要上市,内部代号Cx1e。 如今的极氪,站在一个两难的局面里: 不推改款完不成销量KPI。极氪009、极氪X没能扛起销量大梁,“宝宝巴士”极氪MIX要到9月上市并交付;推改款,势必会引起多花几万块钱老车主的强烈不满。 据财联社最新消息,极氪已提供了方案:8月13日晚上8点前所有下定2024款极氪001和007系还未排产的用户可以升级成对应的2025款,配置选择和确认需要在8月16日24:00前完成。 难道这又是一次“升级8155芯片”的被动之举?遭遇背刺的用户,该如何挽回他们的心? 智能驾驶,为什么一直扯后腿? 对于此次极氪001的改款,极氪CEO安聪慧的解释是:“2024款极氪001在2023年初已经规划好,一直到2023年底,极氪的计划都是在2024年下半年再推出2024款极氪001,但因为市场形势变化,所以今年上半年就进行了迭代。2024款极氪001在2月上市后,极氪从市场调研获悉用户希望用上自研智驾,也是从那时起极氪才开始研发自研智驾的极氪001,也就是2025款。” 从字面意思来看,极氪这么急着推出2025款,是为了应用户的要求弥补智驾短板。 极氪的智能驾驶,一直是内外部的槽点。吉利内部人士胡宁透露,“今年3月,极氪内部高管开了个会,说智驾团队如果达不到要求就砍掉。” 吉利内部有四个做智驾的团队,分别是路特斯、极氪、吉利研究院、吉咖。 胡宁曾在2023年底向雷峰网表示,“高层想把这四家整合成1-2家,高端智驾由路特斯做,极氪绑定Mobileye,研究院负责座舱、地图的定制化、地图的应用。吉咖做域控制器和硬件,相当于做计算单元不做算法。” 不过,吉利整合智驾的难度在于平台不同。比如路特斯用了双orinx,研究院和福瑞泰克绑定较紧密,福瑞泰克是吉利投资,现在已实现独立融资,吉咖则是和黑芝麻合作。 在2025款001推出前,极氪一直是用Mobileye——2024款极氪001用的是Mobileye的Q5H芯片。Mobileye本身是一个较为封闭的tier2,无法支撑友商对智驾的专属开发。 极氪前员工张佳曾告诉雷峰网,“极氪001的智驾不理想,是因为Mobileye EyeQ5H芯片的第一次量产上车,Mobileye负责提供感知数据和规控算法,但是极氪的智驾团队部门有壁垒,二者配合程度不佳。” 张佳表示,Mobileye整体是一套纯视觉方案,虽然2020款后有了激光雷达,但作用有限。Mobileye用的是众包地图,与国内的高精地图不一样。 “从高速领航的体验来说,跟车、换道处理不及时,接管率比较高,高速领航是下不去匝道的。再比如道路施工场景里,也处理不好,会撞到水马。最关键的是整套方案的迭代效率很低,Mobileye也一直没有提供自动泊车功能,老外公司不是很care主机厂的需求。” 但是为什么大家对Mobileye诟病如此之多,极氪还是会铁了心用Mobileye开发智驾方案? 一方面,是吉利与Mobileye的合约是到2025年到期。 知情人士孙悦表示,“当初Mobileye找极氪合作,一方面是因为在老外心中吉利是个大厂,另一方面极氪付了一笔不小的前期研发费用,直接派了一批海外的工程师相当于到Mobileye驻场,手把手教他们。Mobileye给别人的几乎都是黑盒,给吉利的相当于是白盒,但吉利的人能力跟不上,在这个基础上做研发还是做得不理想。” 另一方面,因为Mobileye是极氪早期投资者,在这次IPO中,Mobileye认购1000万美元。所以尽管方案的效果不佳,极氪还会继续用Mobileye。 极氪深知绑定Mobileye会让自己的智能驾驶能力一直掉队,这也是陈奇为什么会被引入的原因。 陈奇是华为自动驾驶团队的创始成员,2019年5月就开始担任华为自动驾驶研发部部长。陈奇的离开,成为华为车BU全竞业的一部分原因。 猎头钱凯向雷峰网表示,“2021年华为车BU内部可以直接看所有人,手机号共享,22年就看不到手机号,能看架构名字,今年连架构都看不了,比如你做定位,只知道定位里有谁,别的不知道。” 加入极氪时,陈奇相当于是单枪匹马,而后才拉起了队伍,堆人是策略之一。 此前陈奇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城市NZP已经在核心城市,如上海和杭州测试当中,目前效果不错。但是将来的泛化等环节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目前进度还是很顺利的,今年我们(自动驾驶)会增加到2000多人的规模。” 而据雷峰网的了解,目前,极氪自研智驾团队人数在700-800人,与陈奇所预想的团队人数还有差距,且相当一部分成员来自华为。当然,由于极氪预算的收紧,陈奇所规划的2000人规模也很难达到。 一位吉利系的中层周扬向雷峰网表示,“华为系的特点是单打独斗能力很强,什么都想自己做,放着吉利内部的资源不用。LCC和通勤花了不少时间,渐进式的端到端也没做出来。在当下的技术演化背景下,华为步步为营的‘大兵团作战’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创业公司?九月底把通勤模式做出来,行业也不会有掌声,技术已经落后友商好几步。” 相比之下,路特斯集团CEO冯擎峰在今年6月宣布,路特斯的城市NOA将在第三季度开启公测,在纯电豪华品牌中率先推出城市NOA。 周扬向雷峰网表示,“路特斯有先发先至的趋势,这个压力不仅是在陈奇身上,也在安总身上。” 内部调整势在必行。 目前,极氪在智能化方面有三大中心:智能互联网中心,包括座舱业务,如车机、显示屏、AR-HUD等。另外一项业务则是网联业务,涵盖了T-BOX、蓝牙钥匙、卫星通话等;智驾中心,负责自动驾驶业务研发;软件电子中心,负责电子电气架构(极氪内部称之为“电子电器”) 有一种可能的方向是:极氪的智驾要与研究院的智驾合并,座舱与吉利研究院的座舱合并。 周扬透露,“现在极氪内部是协同组模式,比如座舱或网络安全业务,如果是研究院的业务能力强,就由研究院担任组长,极氪当副组长,以此类推。合并有风声,版本不太一样,但是协同组模式是当下推行的。” 另一位极氪的员工也向雷峰网表示,“去年元旦还搞了内部智驾比武,路特斯和研究院都参加了,但大白这边还是反馈比较好,话语权也更大一些。” 极氪的失控行为,是被谁逼的? 除了补智能化的短板,极氪如此心急推出25款001,是因为看到了更严峻的销量压力。 销量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也是一切问题的解药。极氪希望通过更多的新款,来打动更多用户的心。 从雷峰网拿到的一份用户与叶瑾瑜的聊天记录来看,25款001的立项是在4月底,正式生产展车、试驾车是在8月4号才开始。 同安聪慧的回答一样,极氪的车型研发总监叶瑾瑜向用户解释了“提前换代”的原因:“24款001上市之后,市场上很多用户和媒体反馈007的智驾方案不错,希望001上能尽快搭载,至少给001车主一个选择,3、4月份收到很多类似反馈,所以才在4月底开始立项25款001(搭载自研智驾系统),原计划也是25年初上市。” 25款001用的智驾系统硬件是和007一致,线束是匹配新的硬件和001的系统重新开发的,系统基本匹配花了3个多月,现在实现的功能也是和007当前是一样的,属于第一阶段基础功能。 对于老款001是否可以付费更换为浩瀚智驾方案的问题,官方表示,老款车型确实无法更换。因为极氪001采用浩瀚智驾方案的版型,与 Mobileye 智驾方案在底层芯片、系统布控、线束布局等方面采用不同的布置方案,在系统和硬件层面是两套方案。 因此,极氪也无法通过升级硬件“息事宁人”。这也是老款车主颇为不满的一点,因为24款的001仍然使用的是Mobieye方案,智能能力与自研方案当然不在同一水平线。 当然,25款001并不是没有期货。 叶瑾瑜表示,“原计划规划的25款城市NZP和无图智驾都要到年底和25年初陆续实现的,现在也还是要到那个时间陆续实现。” 这就说明,25款001并没有完全完成立项目标就匆忙上市,叶瑾瑜上述所说的智驾功能就是第二阶段的目标。 仅仅半年就带来改款,从一定程度说明极氪的订单预期并不理想,而这次改款,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极氪001的起售价,增强对小米SU7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2024年7月份,极氪汽车的销量为15655辆,相比今年6月份的销量20106辆,环比下滑22.13%。 在具体车型上,2024年7月份,极氪001的销量为9335辆,相比今年6月份的销量14383辆,环比下滑35.09%,是极氪品牌旗下所有车型环比下滑最高的车型。 (6、7月份,极氪旗下几款车型的销量波动尤为明显,背后有哪些原因造成此局面,感兴趣的读者可添加作者微信Gru1993交流) 作为20万元-30万元价位区间的纯电车型,小米SU7与极氪001、007是直接的竞争关系。目前,小米SU7的大定订单已经突破了十万辆。 有意思的一点是,这两家车企过往的恩怨仍然没有一个了结。比如,今年7月19日,极氪009在香港全球上市。这一天也正是雷军的年度演讲。 再者,定价最低的极氪X,原本应当属于“走量车型”,结果今年以来竟没有一个月销量过千。作为一款售价20万元以下的平价车型,极氪X的存在感很弱。 不过,雷峰网获悉,下半年极氪还将会有两台车要投放,卖3-4万台,主要是“宝宝巴士”极氪MIX以及SUV Cx1e。 另外,7月19日极氪009在香港上市,右舵车今年下半年开始全球交付,海外市场会进一步发力。渠道建设方面,目前极氪有380家门店,到年底会有500+家。在极氪的规划中,汽车行业的行情高峰在下半年,与上半年是六四开。因此,现状基本符合高管的销量预期。 销量是车企的生命线,但是由于车圈各方势力都陷入价格战泥潭,仅靠终端销量的拉动无法支撑长期经营,毛利率长期为负的车企不在少数。 因此,“内部降本”也被吉利提上了日程。 据雷峰网了解,吉利已经完成调整,其将旗下各大子品牌包括极氪与路特斯的采购收回集团,对资源池和人员进行整合,采购由集团审批。 采购资源池进行整合以后,理论上子品牌和工厂的采购将进一步规范,但这也会衍生出一个弊端。 有车企人士向雷峰网坦言,“如果集团把采购权利拿走,集团就要承担利润这个责任,如果不承担,那就是畸形的,你自己把权利拿走,又要下面的人去创造利润,怎么创造?这会挫伤子品牌的自主能动性。” 极氪受此次决策的影响有多大,目前还无法评估。 技术迭代推动了2025款001的提前到来,但是这种频繁的产品更迭,极氪也将会付出巨大的成本。比如,2024款001的库存车如何消化?如何处理还没有交付的2024款订单退订问题? 靠一次次的免费升级,不是长久之计。 极氪深深清楚,001是立身之本,这是极氪有史以来唯一一款实现月销过万的车型,也为品牌撑起70%的销量。 如今的极氪,站在一个两难的局面里:不推改款完不成销量KPI。极氪009、极氪X没能扛起销量大梁,“宝宝巴士”极氪MIX预计9月上市并交付。在这个进化速度越来越快的新能源行业里,销量承压、新品还未推出的空窗期里,任何缺点都会成为致命伤。 更何况,极氪的短板如此明显,再不拼一把或者真的没机会了。 (注:胡宁、张佳、孙悦、钱凯、周扬为化名)
1200亿中兴通讯,半年少了3879名员工
现在的中兴,已经不是我们固有认知里的那个中兴了。很多人都为多年前被制裁的遭遇扼腕叹息,但同样被制裁的华为,却在逆境中推出不断进化的鸿蒙生态。中兴,又能拿的出什么? 文|韩 湘 “中兴中兴,中华复兴”,如果以这个口号来判断当前中兴的影响力,那多少有些对不起这个名字。 对于中兴,很多人总是为多年前被美国制裁的遭遇感到扼腕叹息,而忽视掉了近些年来在科技创新上的犹豫不决。作为对比,当年同样被制裁、同处于运营商行业头部的华为,却大力投入研发费用,在鸿蒙生态、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地越来越强大了。 中兴和华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直贵为通信领域的TOP 2的玩家,但多年发展至今,二者的差距已经天下地下,不可同日而语了。从经营数据上来看,这种差距愈发明显。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兴通讯累计实现营收624.9亿元,同比微增2.9%;归母净利润为57.3亿元,同比微增4.8%。经营性现金流净额70亿元,同比增长8.9%。 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中兴通讯全年的营收额可能突破不了1500亿元的关口。反观华为,在2024年新年致辞中,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透露2023年华为完成了7000亿元的销售目标,2024年的目标是8000亿元。 高下立判。 同样,中兴通讯在营收并未明显出现增幅时,又要保住利润,管理层只能想到“裁员”的办法了。 上半年少了3879名员工 财报披露,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共有员工数量68214人,员工总薪酬为171亿元。折算下来,员工人均薪酬为4.18万元。 但据「数智研究社」发现,在2023年年报披露时,中兴通讯的员工总数为72093人,也就是说这半年时间,中兴通讯就减少了3979名员工。如果只出不进的话,上半年每天要走21名员工。 作为对比,2023年年末还有72093名员工,2022年底时员工数量为74811人,一年时间中兴通讯减少了2718名员工。而2024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就减少了3879名员工。很明显,这不符合员工的正常流动,肯定是有“优化”、“减员”的行为。 「数智研究社」发现,从2023年至今,中兴通讯一直传闻裁员消息。从最初的无线研究院、终端等个别部门扩展到了全集团上下。 有意思的是,在中兴通讯裁员的同时,全球各大通讯运营商巨头们也将“砍刀”挥向了自家员工。据Layoffs网站显示,爱立信在2023年的一波裁员中减少了8500人。思科在2024年的两拨裁员中减员将近1万人。 总的来说,大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各大公司为了谋得发展甚至“活下去”,降本增效势在必行,最终只能无情地将“砍刀”挥向自家的员工。 “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当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这篇《寒气论》,同样适用于当下的中兴通讯。 作为一家1985年成立,1997年登陆资本市场的中兴通讯,是中国通信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存在。但在美国的制裁下,中兴通讯似乎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恢复元气。 “金主爸爸”花钱谨慎了 中兴通讯的核心业务,还是运营商网络业务。在上半年624.9亿元的总营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贡献了372.96亿元,占比超过了50%,另两大业务政企业务和消费者业务,累计贡献营收251.91亿元。 从运营商业务来看,中兴通讯这块业务营收出现了8.61个百分点的下降,好在维持住了毛利率。 「数智研究社」发现,运营商们也在逐渐缩减资本开支和集采的规模。中国电信曾发布公告称,2023年移动网投资同比下滑2%至315亿元,宽带网投资下滑了16%至155亿元。 此外据C114报道,2023-2024年中国电信AI算力服务器集中采购评审结果中,84亿的标包中兴通讯仅中标了5.38亿元,占比6.4%。液冷和国产化服务器,中兴通讯无一中标。 中国联通也曾公开提及,在2020-2022年三年时间是5G资本开支的高峰期。三年后,5G的投资将进入下行阶段。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说法 如出一辙, 中国移动 表示未来两年总体资本开支将保持逐步下降的趋势。 作为毛利最高、营收占比最大的运营商网络业务,中兴通讯也早已发展第二曲线业务,但目前看营收主要靠三大业务,且毛利也全赖运营商业务身上,想要避开运营商们投资下行对业务的损害,毫无疑问是十分困难的。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