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AI与人类之间无休止斗争的又一个战场:验证码
「I'm not a robot」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要向网站的「看门人」证明自己是人类,而不是机器人,方法就是输入一个个验证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AI如此智能,为什么它不能识别一组交通信号灯呢? emmm……实际上是可以的。 如今,人工智能非常强大,大多数验证码图像都可以轻松解析。 人工智能的出现开创了验证码绕过((captcha bypass)技术的新时代。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使系统能够从数据中学习、适应并克服传统验证码带来的挑战。 一度被认为是密不透风的验证码也在AI面前败下阵来。 AI甚至非常擅长模仿人类来骗过机器人检测器,比如,它会模仿我们「糟糕的」准确性,甚至模仿我们在犹豫点击哪个方框时的鼠标动作。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验证码和AI之间的战争,实际上,这是人类和AI之间的博弈。 代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Tam Nguyen近日为The Conversation撰写了一篇文章,探讨了人类、AI和验证码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 验证码的工作原理 长期以来,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一直受到机器人的大规模攻击。 这些恶意机器人通过编程自动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发布垃圾信息、收集网站数据,甚至注册和执行用户验证。 2022年,所有互联网流量的近一半(47.4%)来自机器人,比上一年增加5.1%。人类流量的比例(52.6%)降至八年来的最低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CAPTCHA(全称为「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全自动公共图灵测试」)应运而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验证码。 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Tam Nguyen认为验证码是网站防止自动攻击、加强网络安全和改善用户体验的有效屏障,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 验证码被设计为一些对人类来说很容易,但对计算机机器人来说却很难回答的问题或挑战。 它可分为四种类型:基于文本、基于图像、基于音频和基于行为。 基于文本 自互联网诞生之初,基于文本的验证码就非常流行。 这种验证码类型要求用户阅读扭曲而复杂的文本图像,并将答案输入文本字段。 基于文本的验证码的一种变体是要求用户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18+5」或「23-7」。 不过,由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普及,最近先进的光学字符识别算法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文字被调整得更加失真、更加复杂时,真正的人类却无法提供正确的答案。 《连线》曾发表文章,「我本周两次验证码测试都失败了,我还是人吗?」 基于音频 音频验证码会播放一段简短的音频片段,其中包含由人工或合成声音说出的一系列数字或字母,用户听完后会在提供的文本字段中输入这些数字或字母。 输入内容会与正确答案进行验证,以确定用户是否为人类。 与基于文本的验证码一样,音频验证码也会因背景噪音、音频质量差、失真严重和口音不熟悉等因素而难以被人类解读。 基于图像 引入基于图像的验证码是为了增加对机器人的挑战性。 用户必须从图像中识别特定对象,例如,选择包含交通信号灯的所有图像块。 这项任务利用了人类的视觉感知,而人类的视觉感知仍然优于大多数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机器人。 然而,这种类型的验证码在很多情况下也会让人感到困惑。 「验证码总是让我对那些小边缘陷入纠结」 基于行为 基于行为的验证码会分析用户的行为,如鼠标移动和打字模式等。 流行的基于行为的验证码reCAPTCHA 要求用户勾选「I'm not a robot」框。 在此过程中,reCAPTCHA会分析鼠标的移动和点击,以区分人类和机器人。人类的行为通常变化较多,可预测性较低,而机器人的行为通常精确一致。 AI vs 人类 在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似乎无休止的争斗中,验证码是又一个战场。 最初,基于图像的验证码的想法是为了帮助训练AI执行书籍数字化任务时能更好地执行文本识别。 这个由Luis von Ahn(多邻国联合创始人)发明的创举,将扫描不清的单词作为验证码展示给人类,通过识别这些单词,我们教会了人工智能。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变得越来越先进,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现代技术来解决验证码难题。 例如,光学字符识别算法不断改进,使得基于文本的验证码变得不那么有效。先进的语音转文字技术可以绕过音频验证码。同样,经过大量图像数据集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也能以较高的准确率解决许多基于图像的验证码问题。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pdf/2307.12108 在战场的另一端,验证码研究人员创造了更复杂的验证码技术。 例如,reCAPTCHA可以评估用户的交互行为,并计算出他们是人类的可能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正在帮助人工智能解决复杂的验证码问题。 例如,点击农场(click farms)雇用大量低薪工人点击广告,包括社交媒体帖子、关注账户、撰写虚假评论,甚至解决验证码问题。 越南社交媒体点击农场 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人工智能系统表现得像人类一样,从而击败验证码和其他防欺诈技术。 验证码的未来 安全措施与寻求规避安全措施之间的永久军备竞赛促进了不断的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网络安全专家和那些寻求突破数字障碍的人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断发展。 可以预见,验证码的未来将受到人工智能不断进步的影响。 传统的验证码方法正在失去效力,因此未来的验证码系统可能会更加注重分析用户行为,例如人们如何与网站互动,从而使机器人更难模仿这种行为。 网站可能会转向使用生物识别验证码,如面部识别或指纹扫描,但这些都会引发隐私问题。 所以不要指望验证码会很快消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教授Ting Wang预测,它们将「继续作为一种廉价、与平台无关的通用验证解决方案而存在」。 让这场矛盾更加复杂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成为验证码绕过的重要参与者,它在加强安全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驱动的安全解决方案正在兴起,利用预测分析和异常检测来识别和阻止潜在威胁。在线安全的未来,可能会见证AI驱动的绕过尝试和AI驱动的防御之间的共生关系。 无论如何,用户便利性和强大的安全措施之间的微妙平衡仍然是焦点,敦促验证码设计和人工智能驱动的防御领域不断创新。 总之,未来的验证码可能会与人工智能系统一起实时工作,不断适应和发展,以领先于自动攻击。
哪里不会扫哪里!全球最强数学大模型发布人人可玩Demo,阿里多模态模型加持,中文适用
现在,最强数学大模型,人人都可上手玩了! 一觉醒来,阿里千问大模型团队发布了Qwen2-Math的Demo,抱抱脸在线可玩。 惊喜的是,如果嫌输入数学公式比较麻烦,可以把想问的题截图or扫描,上传即可解题。 整得挺方便。 试玩界面上明确写着,“这个试玩界面的OCR功能,由阿里千问大模型团队Qwen2-VL提供支持;数学推理能力,由Qwen2-Math支持。” 阿里高级算法专家林俊旸也在推特评论区进一步解释: 目前,Qwen2-VL和Qwen2-Math还是各自负责一部分。 但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把多模态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结合到一个模型上哟。 不少网友对这种交互模式挺买账: 歪瑞古德!用图像来上传,然后等大模型解决问题,喜欢! 那么,最强数学大模型Qwen2-Math,上手效果怎么样? 效果怎么样?这就玩一把 是时候让Qwen2-Math过五关斩六将了! 先来几道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开开胃。 提前说明,两位体验过程中,Qwen2-Math不是一边算一边显示的,而是计算完毕后直接显示过程和结果。 (而且应该是越来越多人开始玩了,结果生成时间逐渐拉长) 第一题:“计算AxA+A=240”中,A的值。 Qwen2-Math给出了正确答案,A=14或A=-16。 第二题:给定a的值,计算等式的结果。 Qwen2-Math计算出,答案是0,也是对的。 第三题:(A+3)(A+4)(A+5)=120,求A的值。 Bingo!答案是1。 OK,热身结束,给Qwen2-Math点难度看看。 那就来一道已经是(数学)大模型测评的标配: 9.9和9.11哪个更大? Qwen2-Math自信回答: 9.9比9.11更大! 那就再上点难度! 扔给它一道截至目前,只有GPT-4o答对过的题: 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后等可能选择以下四件事中的一件完成: 1、自我毁灭; 2、分裂成两个外星人; 3、分裂成三个外星人; 4、什么都不做。 此后每天,每个外星人均会做一次选择,且彼此之间相互独立。 求地球上最终没有外星人的概率。 这道题,Qwen2-Math花费了约30秒左右的时间,给出答案:1。 很遗憾,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2减1。 我们在各大平台的评论区逛了一下,除了计算错误以外,还有另一种可能导致答案不正确—— 那就是Qwen2-VL在识别题目的时候,本身就出错了。 错在第一步,这样的话大模型得出的肯定就不是正确答案。 同时,林俊旸还在网友的评论区表示: 咱们Qwen2-Math目前还不能做几何题。 用中文提问也可以 这次的主角Qwen2-Math,基于通义千问开源大语言模型Qwen2研发,由阿里千问大模型团队在十天前发布。 它专用于数学解题,并且能够解决竞赛级试题。 Qwen2-Math总共有三个参数量的版本: 72B,7B和1.5B。 在Qwen2-Math-72B的基础之上,千问团队还微调出了Instruct版本。 这也是Qwen2-Math的旗舰模型,它是一个数学专用的奖励模型,将奖励信号与正误判断信号结合作为学习标签,再通过拒绝采样构建监督微调(SFT)数据,最后在SFT模型基础上使用GRPO方法优化。 Qwen2-Math-72B-Instruct以84%的准确率处理了代数、几何、计数与概率、数论等多种数学问题。 并且一经发布就在数学大模型中“登基”,在MATH数据集上比GPT-4o多得了7分,按比例算高出了9.6%。 直接超越开源Llama 3.1-405B以及闭源的GPT-4o、Claude 3.5等。 截至发稿,抱抱脸上Qwen2-Math-72B-Instruct的下载量超过了13.2k。 而且有个最新发现: 虽然团队声称Qwen2-Math目前还是主要针对英文场景,但如果拿中文题目去问它,Qwen2-Math还是能进行解答的。 只不过是用英文回答你罢了。 据了解,Qwen2-Math的中英双语版本将会在之后推出。
4299元!字节首款MR头显来了,巨幕打游戏,同屏刷抖音,兼容苹果Vision Pro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20日报道,今日,字节跳动旗下PICO推出首款混合现实(MR)一体机PICO 4 Ultra。 12GB+256GB消费级售价4299元,今日开启预订,9月2日10点正式开售。 两个全新PICO体感追踪器,售价399元。 老用户以旧换新,全套最低只要2679元! 比起256GB存储容量、售价29999万元的苹果Vision Pro国行版,这个价格过于良心。 面向已购机用户,PICO推出首个XR行业以旧换新活动,用户最高可获得300元现金补贴。 企业版头显售价7499元起,9月3日开售,为医疗、教育、LBE娱乐等领域量身定制。 PICO 4 Ultra采用高通第二代骁龙XR2芯片、12GB内存、双目3200万像素彩色透视摄像头、双目4K+超视感屏,支持Wi-Fi 7,搭配全新无环手柄,支持手柄、手势、键鼠交互操作,还引入了行业首个生成式AI虚拟场景。 这款全新头显设备不仅能互联电脑,支持同时打开20个应用窗口,窗口最大尺寸达280英寸,而且首次实现手机投屏操作,可以一边大屏打游戏,一边同时打开B站、抖音、小红书等App。 而且PICO 4 Ultra能播放用苹果iPhone或Vision Pro拍摄的空间视频,编辑也很方便,还支持一键上传到抖音。抖音2D转3D视频功能将在晚些时候上线。 此外,PICO公布了一部MR互动剧《达芬奇:狂想之翼》,并现场展示了《三体:远征》VR游戏画面。 企业版PICO 4 Ultra除了在性能显示和交互方面有很大提升外,还提供各种企业解决方案。硬件层面有多种产品,软件层面有一站式工具平台、客制化操作系统、企业套件,可以帮助企业客户打造定制化大空间解决方案,并向合作伙伴提供全周期支持。 一、硬件设计:定制精密传感器,双目4K+超视感屏,渲染分辨率提升62% 据PICO OS产品负责人马杰思分享,PICO 4 Ultra采用全新硬件设计,专门新增了为MR打造的3类精密传感器,包括4颗环境追踪摄像头、双目3200万像素彩色透视摄像头、1颗iToF深度感知摄像头。 PICO 4 Ultra彩色透视模式下,画质为800万像素,由3200万像素摄像头获取的初始画面四合一而成,是其他家产品的两倍,还实现了摄像头帧率和屏幕帧率的对齐,避免了画面撕裂问题,马杰思说这是其他家服务产品所没有的。 PICO研发团队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透视畸变和扭曲问题,现场播放的视频显示整体画面非常稳定。 PICO 4 Ultra有一个iToF深度感知摄像头,最远测量范围达3米,最大测量角度60°,深度精度达厘米级。 在此基础上,PICO自研了一整套环境感知算法,包含实时创建3D地图、环境语义理解、长期记忆虚拟物体固定位置等功能。 PICO SDK在技术栈上的支持也比较全面,支持Unity、Unreal、WebXR及OpenXR多种开发方式。 还有一个重磅更新是Spatial ML机器学习框架。开发者可以把自己开发的模型部署到PICO 4 Ultra上,并可同时调用透视摄像头+端侧模型,实现一些有趣的效果。 PICO 4 Ultra整机重量约580克,前端主体重量305克(含泡棉),后侧整体重量276克(含顶部绑带、双侧绑带、电池仓体、头垫)。这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前后平衡设计,会让佩戴更加持久舒适。 手柄做了全新无灯环设计,高度约60毫米,比上一代高度降低50%、轻了约15克,重心偏手心位置,手感更舒适,还融合了光学+视觉多模态追踪算法。 PICO与高通长期深度合作。PICO 4 Ultra搭载高通第二代骁龙XR2平台,GPU性能提升2.5倍、AI性能提升8倍。内容提升到12GB,据马杰思分享,其他头部产品内存只有8GB。 芯片升级后,6款游戏大作有了更多性能空间,画面表现力大幅提升。 显示上,该头显搭载双目4K+超视感屏,双目分辦率为4320 x 2160,每块屏出厂都会做精准色彩校准,屏幕亮度比PICO 4提升25%,系統默认刷新率也从72Hz提升到90Hz,显示更加丝滑,同时每一块屏幕都在出厂时做了色彩校准。 显示清晰度进步很大,渲染分辨率提升到1920 x 1920,比PICO 4提升超过62%。 二、操作系统:360°全景屏,280英寸巨幕,可跨端互联电脑和手机 新版PICO操作系统主要围绕「更加高效、更多场景」的目标展开,一个重磅更新是全景屏工作台。 以前PICO 4主要被用来玩VR游戏,全景屏工作台将使用场景进一步扩展,使得用户在虚拟空间拥有更多像电脑、手机一样的功能体验。 在PICO 4 Ultra中打开部分原生应用或手机应用,多个应用窗口可在360°环形区域内摆放排列。 PICO 4 Ultra提供桌面级多窗口体验,最多可打开20个应用窗口。马杰思补充说,其他家产品只能打开6个应用窗口。 应用窗口的最大尺寸可达280英寸,合约6.3米 x 3.5米。 PICO 4 Ultra提供了多模态交互选择,支持手柄、手势、键盘鼠标操作。键鼠会在今年Q4更新,效果就像用电脑。 该头显全面兼容安卓生态,可以使用多种主流聊天、视频、游戏等App。 比如用户可以同时打开B站、抖音、小红书,B站还是一个巨幕效果。 用户还可以一边用巨幕玩手游,一边查看游戏媒体,同时看B站攻略视频。 这种多任务能力搭配上巨大的显示空间,为使用场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PICO 4 Ultra支持沉浸/透视模式一键切换。 PICO还更新了沉浸模式下的虚拟场景,以春夏秋冬为主题,制作了4个高精度虚拟场景。 考虑到个性化审美需求,PICO 4 Ultra引入行业首个生成式AI虚拟场景。用户可通过文字框生成独特的360度虚拟场景,效果就像照片一样。 PICO此前已实现Windows/Mac双兼容的桌面互联,支持多桌面同时显示,并支持设定任意分辨率比例的虚拟屏幕。 PICO 4 Ultra不仅可以互联电脑,还能互联手机,首次支持镜像显示和操作手机,而且是对iPhone与安卓手机双兼容。 游戏串流方面也有很多升级,支持双路6K游戏串流,Wi-Fi 7无线串流传输延时低至5ms,有限串流有行业领先的1000Mbps码率,并推出全新AV1编解码,可在低端PC显卡上运行更高的码率。 空间视频能捕捉到现实世界的深度信息,拍摄出带有3D立体感的画面,比传统影像更能还原现实世界。 马杰思说,PICO 4 Ultra的各项参数都拥有“行业领先的最高规格”,希望它可以成为“市面上最亲民、高品质的空间视频拍摄设备”。 其空间影像功能支持空间视频、空间照片的拍摄和观看。 PICO 4 Ultra拥有4096×1536的空间视频双目分辨率,首度支持60fps帧率拍摄空间视频。马杰思说,其他家产品目前只能做到30fps。 该头显还率先至支持6DoF,空间音频录制功能将于后续OTA推送更新。 值得一提的是,PICO 4 Ultra能播放iPhone和Vision Pro拍摄的空间视频和照片。 用户可以用iPhone拍摄空间视频,然后通过PICO手机App将拍摄的空间视频和照片导入PICO 4 Ultra相册,把它相当于一个空间视频记录中心。 空间视频的编辑也十分方便,有专门的3D空间特效、抖音美颜算法、丰富配乐,还能一键发布到抖音。 PICO视频推出的完整版3D空间特效功能,将于后续OTA推送更新。 三、PICO应用商店:向所有开发者无门槛开放,今年下半年逐步完成 PICO应用商店负责人姚帅宣布,今年更开放的PICO即将到来,PICO进入全新开放生态阶段,PICO应用商店的开放将于2024年下半年内逐步完成。 PICO应用商店向所有开发者无门槛开放。只要通过平台测试、符合法规,就能上架。 目前PICO提供超过50款MR应用、超过900款VR应用,覆盖游戏、娱乐、音乐、工作生产力等多种场景。 例如玩治愈的《拼图巡游》游戏,自由走动和点选抓握,完成3D拼图挑战。 还有经典的《愤怒的小鸟》,在3D游戏场景中用手势操控弹弓射击。 更复杂的沙盘战略游戏《Demeo地城奇谭》也能通过MR实现,支持多人联机。 在MR环境中,《Spatial OPS》等动作游戏能带给玩家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姚帅还分享了PICO视频MR之路。只要戴上头显设备,用户就能拥有自己的电影院、俱乐部或多人客厅。 此外,PICO和佳能共同发起空间视频创作者计划,推动空间视频的内容生态发展。 姚帅宣布,PICO推出一部MR互动剧《达芬奇:狂想之翼》,展现一场穿越的旅行探险。 除了MR互动外,PICO自研AI技术可将2D视频转制成具有景深效果的3D空间视频,并通过全景视频流进行分发。 PICO还公布了三体VR游戏《三体:远征》,不过没透露具体上线日期。 四、PICO体感追踪器:“马卡龙”造型,重量比鸡蛋还轻,续航超过25小时 到One more thing环节,PICO产品经理唐贞展示了PICO体感追踪器。该追踪器与PICO头显无缝协作,只要将两个追踪器佩戴在脚踝上,就能实现全身追踪。 PICO体感追踪器拥有“马卡龙”造型,主体高度约1.52厘米,直径约3.85厘米,很轻便。 它采用人体工学弧度设计和亲肤软垫,舒适贴合。 追踪器的主体与底座重量只有27克,比鸡蛋还轻;续航长达25小时。如果每天只用1小时,则至少能连续使用3周。 开机即可自动配对,在体感追踪器App进入校准模式后,佩戴头显低头看向腿部追踪器,大约5秒就能完成校准。 PICO体感追踪器与PICO头显无缝协作,使用红外光帮助纠正长时间VR使用期间发生的漂移。 该追踪器搭载了多模态融合追踪方案,可实现高精度、低延时的全身动作捕捉。 其底座和主体共分布12颗红外传感器,主题装有1颗9轴IMU传感器,追踪时以200Hz频率追踪并传输动作数据。 体感追踪器加上手柄和头显,一共可输出全身24个骨骼节点6DoF数据。 全身动捕模式下,PICO体感追踪器对身体动作捕捉延时约20毫秒,平均位置误差5厘米,脚踏动作判定及还原准确度不低于98%。 PICO体感追踪器已接入VRChat,一体机版本和PC串流版本均可兼容。 有了全身追踪功能后,用户可以畅玩XR舞蹈、踢足球、节奏音游,或者体验燃脂健身运动。 PICO体感追踪器共支持超过20款游戏,覆盖节奏音乐、运动健身、社交等不同领域。 PICO今年还与英特尔合作举办了一场VR运动会。 这个小“马卡龙”可以被安装在家里的任何真实物体上,将真实物体代入虚拟环境。其独立追踪模式正式开放适配,开发者及企业用户可以探索更多新玩法。 结语:国内电商总销额第一,应用数量已超900个 PICO总裁周宏伟对PICO的战绩进行了阶段性总结:PICO在国内京东和天猫两大电商平台的总销售额一直排名第一,PICO 4在2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 PICO企业服务覆盖全球2600多所学校,为20多万名学生提供使用VR进行学习的支持,在医疗领域与合作伙伴一起为超过54万名患者提供辅助治疗。 截至目前,PICO应用商店上的应用数量超过900个,长期合作的开发者数量超过500个,覆盖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 周宏伟相信,新推出的PICO 4 Ultra,会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500天,阿里云长成大模型“地头王”
作者 | 三北 编辑 | 心缘 2024年过半,云巨头的大模型技术战、价格战一家比一家打得响,阿里云已率先突围了。 智东西8月20日报道,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第二季度(对应阿里巴巴2025财年Q1),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长6%至265.49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同比增长155%至23.37亿元。 就在两年前,阿里云还身处负增长的“泥潭”,面临在国内外市场“被双杀”的风险。但到了2024年,阿里云一举取得近八财季以来最大幅增长,本财季EBITA利润达2023整个财年的近两倍,成为阿里集团最亮眼的增长板块。 背后的动力是什么?重点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阿里云公共云业务两位数增长,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三位数增长。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电话会议上称,当前阿里云一半以上的营收增速都来自于AI产品,而且AI投资回报率相当可观,大部分算力上架之后就会开始满负荷地产生收入。 对比来看,全球云巨头微软、谷歌的业绩受AI拉动仍不明显。在前不久的财报会议上,两者都曝出AI方面的资本投入太大,引起净利润增长率均大幅下降。微软首席财务官Amy Hood甚至称其AI投资回报在15年后。(《AI带不飞云巨头》) 实际上,阿里云的AI投资也大到影响其自由现金流,但其依然实现了利润大涨155%。这是如何实现的?令许多产业人士感到好奇。 自8月15日阿里巴巴财报发布后,其美股股价多次上涨冲高,截至8月19日收盘价为83.91美元/股,相比于8月14日收盘的79.41美元/股,同比上涨约6%,业内分析这离不开阿里云增长带来的积极信号。 ▲阿里巴巴集团近五日美股股价走势(图源:雪球) “百模大战”500天,阿里云是否已通过AI完成了新一轮转型?它是如何一步步转型的?背后有什么样的产业逻辑和趋势?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阿里云的AI突围密码,与微软、AWS不一样 和微软、亚马逊一样,阿里云也试图通过AI拉动公有云增长。 但不同于微软与ChatGPT强绑定、亚马逊AWS汇聚三方模型做底层基础设施,阿里云综合两者优势,走出了一条新路:既要自家大模型稳江山,又要赚足大模型产业的基础设施服务费用。 阿里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自研大模型和AI基础设施服务两手抓。 一方面,阿里云CTO周靖人在2023年10月发布了千亿级参数大模型通义千问2.0,2024年5月推出通义千问2.5,后者已在性能上全面赶超GPT-4 Turbo,最新开源的1100亿参数模型也在多个基准测评中收获最佳成绩。 另一方面,阿里云提出的“模型即服务(MaaS)”理念尤为突出,推动阿里云从底层算力到上层模型的全栈服务发展。GPU算力储备优势并不突出,但阿里云却能做出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这是出于和全球第一大云巨头AWS相似的逻辑:云服务底盘足够稳。 过去一年多,周靖人带领团队从底层算力到AI平台再到模型服务进行了全面升级。 例如,在IaaS层,灵骏智算集群采用HPN 7.0网络架构,支持10万卡级的可扩展规模,满足指数级增长的AI需求;自研集合通信优化调度器Crux,可提升高达14.8%的GPU计算利用率…… 在PaaS层,AI平台PAI分布式训练加速比高达96%,可稳定运行千卡任务5周以上,同时全线大数据产品也面向AI场景升级…… 在MaaS层,魔搭社区汇集通义千问等超5500个优质开源模型和上千数据集,百炼已集成上百款大模型API,服务客户数已达23万…… 相比于国内的其他云服务同行,阿里云更强调整体云计算体系的升级,为其进一步在大模型产业获客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场速度战。仅是一年之间,多家云厂商已经搭建了AI全栈服务的框架。以“闪电战”著称的字节,目前已推出自研大模型产品豆包及To B服务、AI视频生成工具即梦、“方舟”大模型服务平台2.0等AI全栈布局,显露成为AI云服务霸主的野心。不过,阿里云的速度还是更快。 根据全球研究和咨询公司Forrester近日发布的最新全球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研究报告,阿里云获评AI基础设施服务产品力全球第二,仅次于谷歌,超过AWS及微软。 二、四大核心策略,造就国产大模型“地头王” 抛开云技术加速迭代这一特点,阿里云能斩获大量客户,更离不开企业和开发者的“自来水”。 为什么企业和开发者愿意为其买单?笔者总结,原因无外乎开源、降价、开放“模型商店”和差异化投资四大较核心的策略。 1、开源+降价,通义千问成许多企业的“第一款模型” 首先,阿里云吸引客户的手段可谓简单且直接:开源+降价。 阿里云是国内唯一坚定明确模型开源开放的云巨头。早在2023年8月,阿里云就开源通义千问70亿参数模型至免费可商用;到2024年6月,阿里云已开源通义千问Qwen2系列模型,其中Qwen2-72B成为当时全球性能最强的开源模型,性能超过美国最强开源模型Llama3-70B,也超过众多中国主流闭源大模型,这满足了很多企业开发专用大模型的需求。 持续开源新模型,使得原本使用阿里云的海量客户主动在云上接入大模型,获得更多的控制权和调优空间,通义千问是很多企业采用的第一款大模型。 降价举措也是一波接着一波。2024年2月,阿里云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宣布史上最大力度降价,覆盖计算、存储、数据库等领域的100多款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平均降幅超过20%,最高降幅达55%。2024年5月,通义千问GPT-4级主力模型Qwen-Long的API输入价格从0.02元/千tokens降至0.0005元/千tokens,直降97%,相当于1块钱可以买5本《新华字典》的文字输入量,降价覆盖之广,达9款商业化及开源系列模型。 迅猛的降价策略,使得大量新场景需求得以释放,拉动阿里云的大模型调用量数倍增长。 根据最新数据,通义千问开源模型下载量已突破2000万次。 2、最快速度上架第三方模型,企业吃到第一波热度 其次,阿里云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第三方大模型铺到“大模型商场货架”上,让开发者和企业第一时间吃到热度。 既然不打算停留在“卷模型”,那阿里云的思路,就是要尽量接入最多的大模型在平台之上供用户选择。无论是Meta前段时间开源的Llama 3,还是最近爆火的最强文生图开源模型FLUX,都第一时间在百炼大模型服务平台上开放免费训练、部署、推理。 魔搭社区已经成为“中国版Hugging Face”,正如前文提到,其已汇集通义千问等超5500个优质开源模型和上千数据集;百炼已集成上百款大模型API,服务客户数已达23万。 3、大力投资大模型独角兽,云积分投资“秒变”云收入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强劲的大模型投资,也通过云积分形式,拉动阿里云算力服务收入增长。 据英国《金融时报》今年5月报道,阿里正以算力支付形式投资多家中国AI大模型创企,比如其投资月之暗面的8亿美元的近一半份额是以云积分形式提供。截至目前,阿里已投资了MiniMax、月之暗面、零一万物、智谱AI以及百川智能5家大模型独角兽,成为中国大模型独角兽的“提款机”。 据透露,与微软对OpenAI的投资类似,阿里对AI创企的投资方式强调算力支持;但不同的是,阿里的资金并未直接转给中国AI创企,而是被存放在一个代管账户中,并可以被计入阿里收入。阿里云方未对这一消息进行回复,如果属实这也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四大策略受到阿里云高层的“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的引领。 吴泳铭在2023年11月首次为阿里云明确了“AI驱动,公共云优先”战略,这是首次将AI放在了阿里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公有云作为重点。在这一战略的引领下,阿里云加大了AI软硬件领域的技术投资,专注更具竞争力和可复制的公有云产品,加强云产品与AI的协同,对停留在“模型之战”的同行进行了降维打击。 这种打法像极了互联网时代的“赢家通吃”:同行你只管卷模型,我把最好的模型低价甚至免费送给大家,做背后算力流量生意。 提早就想明白了“开源模型+云服务”闭环的阿里云,不仅是让开发者采用大模型的门槛更低了,也为其自身公有云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AI转型突围背后,阿里云面临三大隐忧 事实上,努力进行AI转型的不止阿里云,包括腾讯云、华为云、百度智能云甚至天翼云等运营商云厂商,都在通过AI拉动云业务增长。 背后是受宏观经济影响,2024年众多政企数字化转向的进程放缓,每家云厂商都想摆脱政企市场寒冬阴霾、抓住AI大模型新风口机遇。知名行研机构IDC在去年底调低了未来5年中国数字政府整体市场规模预测,复合增长率下降2.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承压,整体市场预计进入相对低速的增长态势。 据阿里云相关负责人透露,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云端客户,今年在新兴AI方面的预算比去年扩大了不少,所有行业都在利用AI提升产品能力或效率,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趋势。 而阿里云是率先在风口上飞起来的玩家。如下图所示,将时间线拉长到八个财年的维度,可以更明显地看到AI及公有云对阿里云业务拉动力之强劲。刚刚过去的2024财年(对应自然年2023年Q2-2024年Q1),覆盖了“百模大战”从打响到高潮,阿里云营收增长回暖,经调整EBITA利润超过2023财年的3倍。2025财年Q1(对于自然年2024年Q2)则延续了前一年的业绩回暖趋势。 AI对增长功不可没,阿里云的业绩表现是整个云计算行业向好的一个缩影。正如前文提到的财报数据,阿里云在2025财年Q1(实际年2024财年Q2)收入同比增长6%至265亿元人民币,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155%至23亿元人民币。阿里相关负责人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称,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公共云收入取得双位数同比增长和AI相关产品的用量增长所驱动,AI相关产品收入同比取得三位数的增长。 着重来看盈利增长,据悉,经调整EBITA增长主要是由于阿里云专注于公共云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从而带来了产品结构改善,以及AI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强劲而持续,当然部分增长被技术和客户的投入增加所抵消了。 诚然,就像微软、谷歌一样,阿里云在今年AI的投资也是巨大的。阿里云本季度自由现金流下降,AI领域的大量投资是一大原因。但AI投资花的钱,阿里云正通过全线降本增效省回来。 除了前文提到的提高公有云运营效率提升、优化产品结构,业内人士告诉智东西,2024年阿里将人员成本降得更低。根据财报,截至2024年6月30日阿里员工总数为198162人,2023年12月31日这个数字是219260人,半年里合计减少了2万多人;同时,省在细节,不少阿里云内容部员工反映其明显感到日常的差旅、团建等福利在压缩,比如有团队年度团建需要每人自费数千元。说盈利是几万阿里云人省吃俭用挤出来的,也不为过。 面向未来,阿里还会继续大力投资“用户”和“AI”。聚焦到阿里云,正如相关负责人所说,当下大模型市场需求仍未达到满足阶段,阿里云会继续延续高投入水平。 但“节流”虽有效,“开源”才是长久之计。如何让新成长起来的AI相关业务规模化落地应用,走向持续商业化的正轨,是阿里云的AI相关业务接下来面临的一大重要议题。 与此同时,全球大模型人才竞赛加剧,阿里云面临人才流失威胁。在美国硅谷,百万美元年薪挖人大战愈演愈烈,比如OpenAI的9名联创成员已离开创业,谷歌前不久以25亿美元估值变相收购了明星大模型创企Character.ai的核心人员;在国内,阿里的大模型元老杨红霞、前阿里副总裁贾扬清、通义实验室通义千问负责人周畅等顶尖人才也都相继传出离职,稳固和壮大人才队伍是一大当务之急。 从全球视野来看,公有云是规模生意,阿里云如何突破规模瓶颈是更长远问题。尽管亚马逊AWS、微软智能云体量都已超过阿里云,但营收增速还维持20%左右的高位,但阿里云即便收入回暖但增长仍低于10%。在主动做减法之后,如何做好新的加法,对阿里云来说至关重要。 结语:500天,阿里云成大模型“地头王” 在近500天的时间里,阿里云快速实现了大象转身,围绕AI进行了深度转型。 在2023年5月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与吴泳铭首封联名信中,他们明确了“AI驱动”为核心发展战略,并提出围绕通义千问的AGI探索、投资大模型以发展云计算业务、AI带动阿里消费业务锐变的三大投资目标。时隔一年多,这三项目标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使其稳坐中国大模型产业“地头王”宝座。 在中国市场上,阿里云是唯一家同时提供开源模型和AI云服务的厂商,这种优势已经开始凸显。开发者在使用开源模型时,会更倾向于选择阿里云的AI产品,从而带动了公有云业务的增长。与此同时,阿里云依然面临着AI商业化不足、人才流失及规模增长瓶颈等挑战,这些都是其在新的AI竞赛中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
蔚来宣布,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实现充电县县通
质疑蔚来,理解蔚来,加入蔚来。 电动汽车虽然都在用电池供电电机驱动,但补能方式却并不一致,主流是充电,增程可以烧油供电,民用领域,换电却只有蔚来一家。因此,蔚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走得孤独,并且得忍受质疑,毕竟加油站到处都是,充电站基本通用越建越多,而换电站需要蔚来从零开始独自做基建。 但这个积跬步致千里的故事,开始有了转机,这两年因为蔚来充电站和换电站布局过了一个初期临界点,在换电站较为密集的地区,换电的补能体验远比充电要好,足矣媲美加油的速度,大家也开始理解换电的意义。 同时,越来越多的行业合作伙伴,加入到了换电联盟,比如中国一汽、长安汽车、广汽集团、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江汽集团和路特斯。 这几家车企的销量,差不多是中国汽车销量的半壁江山了,可以说换电的价值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 与诸多厂商先买车后基建的逻辑不同,蔚来可以算作是汽车行业里的「基建狂魔」,今天的蔚来 Power Up 2024 加电日活动上,蔚来分享了蔚来在加电基础设施、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计划及实践成果。 一个承诺:加电县县通 首先蔚来汇报了 7 年以来的基建成果:通过 7 年的充换电网络布局,已经在全国建设 23009 根充电桩、2480 座换电站,为用户提供超 4563 万次充电服务,超 5100 万次换电服务。 蔚来创始人李斌透露,蔚来充电桩近 80% 充电电量服务非蔚来用户,覆盖了,东至抚远、西至喀什、北至漠河、南至三沙的区域,已经建成了 7 纵 6 横 11 大城市群高速换电网络,建设 832 座高速换电站,覆盖全国 19 个省级行政区,平均每 221 公里高速公路就有一座蔚来换电站。 划一个重点:换电服务次数比充电服务次数多。 蔚来也承认,基建任重道远,2 万多的充电桩和 2 千多的换电站很多,但不够多,所以蔚来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是给用户一个小承诺:加电县县通计划。 这个计划分为 2 个部分:一部分是充电县县通,一部分是换电县县通。 充电县县通是指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蔚来充电桩将覆盖全国除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外所有县级行政区,让每个县都有蔚来充电桩。 换电县县通规划的计划要复杂一些,分为 3 个阶段: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蔚来将完成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山东、四川、河南、福建、天津、重庆、澳门 14 个省级行政区,超过 1200 个县级行政区的换电县县通。 2025 年 12 月 31 日前,新增完成湖南、河北、陕西、广西、云南、贵州、江西、海南、山西、吉林、辽宁、甘肃、宁夏 13 个省级行政区的换电县县通,实现 27 个省级行政区、超 2300 个县的换电站全覆盖。 从 2026 年开始, 逐步覆盖到其余省级行政区。 一个呼吁:加电合伙人计划 如前面所言,蔚来充电桩有 80% 的服务是提供给非蔚来车主的,所以另一角度来说,蔚来充电桩,包括未来的换电站,都可以当作是公共基础设施,有向公共提供服务并且盈利的定位。 基于此,蔚来能源推出加电合伙人计划,向全社会开放充换电站合作,分为「充电站加盟」、「充换电站固定收益」和「充换电保底+分成」三种合作方式,面向不同合作方。 此前蔚来高管在财报会议上透露,换电站日均 60 单可以达到盈亏平衡,目前蔚来换电站总体单日十万次左右换电量,平均在 40 单左右,离盈亏线不算太远。另外,换电站因为兼具储能作用,还有参与电网调频调峰的额外收入,所以蔚来能源业务,理论上会是个赚钱业务,具备一定投资价值。 蔚来透露,蔚来能源已组织 1767 座换电站、超 2.7 万根充电桩参与全国电网需求响应以及调峰辅助服务,削峰填谷总量超 3 亿 kWh。 发布加电合伙人计划的时候,蔚来高管也表示,不是蔚来缺钱了,而是真的想把补能体系做大做强。另外随着今年蔚来汽车销售向好,外界对于蔚来的信心也在增强。所以现在支持蔚来的方式,除了买车和买股票之外,还可以加入这个加电合伙人计划。 两个产品:便携式车车充一体机,V2G 充电桩 可以这么说,蔚来不光是新势力车企里基建做得最好的,也是缓解续航焦虑做得最好的,不管是换电还是蔚来服务车的应急充电,都从不同角度在缓解续航焦虑。 今天下午发布的蔚来便携式车车充一体机又是另外一个能缓解续航焦虑的应急产品。 这个产品大小和 20 寸行李箱,重量约 29 公斤,可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能够让符合规格的电车通过这个便携式车车充一体机给另外一辆电车充电。 它的最大充电功率可达 40kW,最大输出电压可达 1000V,能量转换率可达 95%,可以做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 公里」。 也就是说,当蔚来的电车彻底没电趴窝之后,除了叫拖车拖去充电站,或者叫蔚来服务车提供应急充电之外,还可以找其他的蔚来汽车通过这个车车充一体机来应急补能。 V2G 是 Vehicle-to-Grid 的缩写,指「汽车对电网」,一般来说,电车只能通过充电桩从电网里面充电,没法把自己电池里的电回馈给电网,V2G 充电桩则不仅可以从电网中获取电能,还可以向电网回馈多余的电能。 这和前面提到的换电站参与电网的削谷平峰类似,因为民用电有明显的谷峰区别,电网负荷也有大小区分,所以 V2G 充电桩也能参与其中,把对应的电车作为储能和放电设备,电价和电网负荷谷底的时候充电,电价和电网负荷尖峰的时候放电,平衡负荷,赚取差价。 相比于仍在巨额亏损的蔚来汽车业务,蔚来的能源业务其实更为健康,毕竟新能源发展如火如荼,蔚来的能源基建价值也会被不断放大,赚钱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反过来,蔚来的能源业务越健康越发达,也会刺激蔚来汽车的销售,毕竟电车嘛,最大痛点还是补能。
EliseAI跻身纽约独角兽行列:D轮融资7500万美元、估值超10亿美元
编译 | Vendii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20日消息,据VentureBeat官网报道,近日,房产科技公司 EliseAI 宣布成功完成7500万美元D轮融资,此轮融资由知名风投公司 Sapphire Ventures 领投,新筹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充团队规模,推进产品研发。至此,EliseAI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成为了纽约最新的独角兽公司。 EliseAI成立于2017年,由Minna Song与Tony Stoyanov联合创立,位于纽约总部的员工总数已超130人。该公司开发了一套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房产管理工具,以提升房东、物业与租客间的沟通效率,帮助美国各地房产管理商增加运营效益。 一、EliseAI 推动房产管理数字化,产品覆盖全美70%的租赁房产管理商及业主 据EliseAI联合创始人兼CEO Minna Song称,公司研发的 AI 助手已广泛应用于全美租赁房产管理商及业主群体中,占比高达70%,相当于每12个多户公寓单元中有1个采用EliseAI系统。 多户公寓单元是指一栋建筑内包含多个独立住宅单元的住宅物业,常见于公寓楼和联排别墅。这种类型的住宅物业在美国非常普遍。 “我们销售的是一款AI助手,能够自动化处理各类房产管理事务。”Minna Song说道,“该AI系统可自动完成约90%的租户沟通工作。” 自去年 C 轮融资后,EliseAI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增长超过2.5倍。其AI平台提供多种工具和服务,以支持房产管理,其中包括: LeasingAI:全天候管理潜在客户,将租赁转化率提高了125%以上,并实现了90%的工作自动化。 ResidentAI:处理租户沟通,提高40%的参与度,减少50%的拖欠付款。 EliseCRM:一个免费的高级 CRM 系统,作为潜在客户和租户信息的中央枢纽。 此外,EliseAI的AI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供给用户,包括电子邮件、短信、网络聊天和语音等方式。 这不仅仅是一项为了追求技术前沿而开发的AI产品。这些服务能够切实地减少雇佣成本、降低人员流动以及知识资产流失的风险,不仅为企业提高了效率,还节约了开支。 二、EliseAI拓展医疗管理领域,产品可不间断地自动化处理多项非临床任务 除在房地产行业保持领先外,EliseAI也将AI技术引入医疗管理领域。 公司于2023年推出的HealthAI产品,可自动处理非临床任务,如患者咨询、预约安排和账单处理。HealthAI系统严格遵循HIPAA规定,具备SOC 2安全合规性,并与电子病历系统(EMR)相连接。 Minna Song补充道:“该系统在回答患者问题上的成功率达到了95%,而且可以全天候不间断地工作。” 结语:AI正在重塑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往往已经形成了稳定且成熟的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及市场策略。不过,在AI浪潮之下,传统行业的改革之路已经悄然开启。目前,仅有少数科技公司专注于传统行业中的垂直领域, 而EliseAI的成功已然展现出AI变革传统行业的巨大潜力:它能大幅度提升行业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Sapphire Ventures合伙人、EliseAI新任董事会成员Cathy Gao就提到:“EliseAI的多模态AI平台已经彻底改变了房地产行业的客户互动模式,也在实现高准确性和遵守行业合规性两个方面,为垂直领域的AI产品树立了典范。”
七彩虹iGame《黑神话:悟空》定制显卡发布 售价9199元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0日,显卡品牌七彩虹携手英伟达推出了“iGame GeForce RTX 4080 SUPER Advanced 黑神话:悟空”定制版显卡。这款显卡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的元素,售价9199元。产品已于8月19日16:00正式开启预售。 “iGame GeForce RTX 4080 SUPER Advanced 黑神话:悟空”定制版显卡以“iGame Advanced”为基础进行全新的设计,将《黑神话:悟空》游戏中的壁画元素融入其中,以“仿古”作为设计主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散热外甲部分,经过调色打磨呈现出如上古法宝般的视觉观感。 “iGame GeForce RTX 4080 SUPER Advanced 黑神话:悟空”定制版显卡背板历经多道精细工艺的打磨与锻造,包括喷漆、烤制以及仿古等传统中国手工艺,呈现出千年壁画的韵味。 iGame Advanced标志性的“大红圈”,在融入了《黑神话:悟空》的元素后,圆环经过多次的打磨及调色,最终进化成为“金刚圆环”,灵感来源法宝“金刚琢”。点亮之后与RGB光环形成“双环”设计,可展现无与伦比的光影效果。 七彩虹“iGame GeForce RTX 4080 SUPER Advanced 黑神话:悟空”定制版显卡的散热装置由三架聚风扇叶,7根8mm+2根6mm豪华热管,大面积鳍片在真空冰片以及回流焊技术的加持下所组成,提供卓越的冷却效果。 显卡在Furmark的温度压力测试当中(1080P抗锯齿全开),温度稳定在62度左右,可应对各种3A游戏大作。 该显卡使用《黑神话:悟空》测试工具进行测试,并在2K和4K两种分辨率下进行了细致测试。将游戏画质设置调整至“影视级”,并启用了全景光线追踪技术。如下图所示,在DLSS ON的情况当中,2K和4K的帧率表现为76以及47 FPS,开启了全景光线追踪选项对硬件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七彩虹《黑神话:悟空》定制版显卡在产品包装内还附赠了一款金属支架。这款支架不仅分担了显卡自身的重量,有效保护金手指,还确保主板PCIE接口不会受到任何损伤。这种全方位的保护,让您在享受高性能游戏体验的同时,也能放心显卡的安全稳定。
PICO首款MR一体机PICO 4 Ultra发布 绑脚踝的追踪器也来了
凤凰网科技讯 8月20日,PICO在北京举办新品沟通会,正式推出旗下首款MR混合现实一体机PICO 4 Ultra。PICO 4 Ultra售价4299元,PICO体感追踪器售价399元一对,现已全面开启预售,并将于9月2日正式开售。 PICO 4 Ultra产品图 硬件层面,PICO 4 Ultra搭载全新高通骁龙XR2 Gen 2计算平台,配备双目3200万像素彩色透视摄像头和iToF深度感知摄像头。系统层面,PICO 4 Ultra引入全景屏工作台,支持同时打开、排布多个虚拟大屏。应用层面,PICO 4 Ultra建成MR/VR应用生态,优化影音娱乐体验。外观层面,PICO 4 Ultra采用经典的平衡式设计方案,整机重量在580克左右。 此外,PICO还发布了动作捕捉配件PICO体感追踪器,将追踪器绑在用户的脚踝处,可实现全身动作捕捉。PICO体感追踪器还支持包括Tempo Club、莱美舞蹈等娱乐应用。此次新品沟通会还发布了全新的PICO 4 Ultra手柄。去掉灯环之后,手柄的重量和高度得以降低,而宽频线性马达得以保留,保障用户得到高质量的振动反馈。 除硬件新品以外,为实现以MR混合现实技术赋能各行各业的目标,PICO同步推出全新的企业级解决方案——PICO 4 Ultra Enterprise,适用于医疗、教育和LBE娱乐等领域。PICO 4 Ultra Enterprise将于9月3日起面向亚太、欧洲、非洲、北美,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的企业用户销售。
三星Galaxy A16 5G手机曝光:额定4860mAh电池、Exynos 1330/天玑 6300芯片
IT之家 8 月 20 日消息,三星 Galaxy A16 5G 手机电池最新通过 3C 认证,显示有 EB-BA166ABY 和 EB-BA166ABE 两种,额定容量为 4860mAh,表明该机上市后典型值预估为 5000mAh。 根据认证信息显示,三星 Galaxy A16 5G 手机电池充电限制电压为 4.47V,标称电压为 3.88V,额定能量为 18.86Wh,最高支持 45W 充电。 没有 4G,只有 5G 版本 三星 Galaxy A15 手机分为 4G(联发科 Helio G99)和 5G 版本(联发科天玑 6100+),三星内部正在测试 Galaxy A16 手机,型号为 SM-A166B,仅有 1 个 5G 版本,售价在 200 欧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1565 元人民币)以下。 这表明三星已经开始推动旗下低端机型也拥抱 5G 网络,未来将进一步淘汰 4G 手机产品线。 处理器 根据 GeekBench 跑分库数据,三星 Galaxy A16 5G 手机共有 2 个版本: Exynos 1330 芯片,单核成绩为 967 分,多核成绩为 1971 分 联发科天玑 6300 芯片,单核成绩为 514 分,多核成绩为 1464 分 Galaxy A16 相机 三星 Galaxy A16 相机方面和 Galaxy A15 没有太大的区别,IT之家附上配置如下: 5000 万像素主摄像头 500 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 200 万像素微距摄像头 1300 万像素前置自拍摄像头 Galaxy A16 电池 三星 Galaxy A16 和前代相同,配备了 5000mAh 容量电池,额定容量为 4860mAh,满电续航可以超过 1 天。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