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科学家开发无氢氟酸MXene制备法,大幅提升安全性与实用性
IT之家 7 月 6 日消息,维也纳工业大学(TU Wien)的科学家团队与 CEST 和 AC2T 合作,开发出一种更安全、更实用的方法来生产“奇迹材料”MXene。 据介绍,MXene 是一种主要由钛和碳构成的二维材料,由仅一个原子厚的层构成,正在被研究用于电池、传感器、电磁屏蔽以及固体润滑剂 —— 甚至在太空应用中。 ▲ 图源:维也纳技术大学 “要生产 MXene,首先需要所谓的 MAX 相。这些材料可能由例如铝、钛和碳层组成”,维也纳工业大学工程设计及产品开发研究所的皮尔路易吉・比洛托(Pierluigi Bilotto)表示,“迄今为止,人们使用氢氟酸来蚀刻掉 MAX 相中的铝,这会产生一个原子级薄层系统,这些层可以以极小的阻力相互滑动。这使得这些 MXene 成为一种很好的润滑剂。” 然而,氢氟酸具有剧毒且处理危险。它还会产生难以处置的废物。“这就是为什么 MXene 尚未在工业上取得重大突破”,比洛托说,“在工业规模上建立这样一个过程很困难,许多公司因此望而却步,这是可以理解的。”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该团队开发了一种不同的方法,利用电能和更安全的化学混合物 —— 具体来说是四氟硼酸钠和盐酸(NaBF₄/HCl)。他们不使用稳定的电流,而是使用短时电压脉冲(阴极脉冲)。这些脉冲会产生微小的氢气泡,使材料表面保持活性,从而帮助更有效且持续地去除铝层。 “电化学提供了一条替代途径来打破 MAX 相中的铝键,”比洛托解释道。“当施加电压时,MAX 相会产生电流,在其界面引发反应。通过精确选择电压,我们能够调整反应,使得只有铝原子被去除,留下电化学 MXene(EC-MXenes)作为产物。” 基于这种方法,该团队在单次过程中实现了高达 60% 的 EC-MXene 产出率,且没有产生不需要的副产品。 该材料使用多种化学分析工具进行了检查 —— 例如用于化学元素分布的 SEM / EDX(扫描电子显微镜 / 能谱仪),用于表面结构的 XPS(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 LEIS(低能离子散射谱),以及用于尺寸、间距和其他物理特性的 AFM(原子力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Raman)和 XRD(X 射线衍射)。 研究人员表示,脉冲电学方法不仅提高了产出率,而且通过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表面清洁和反应活性,提高了材料的质量。“我的目标是使 MXene 的合成变得极其简单。应该在任何厨房里都能实现,”比洛托说。“我们离这个目标非常近了。”
星巴克卖了,汉堡王是下一个?
星巴克中国卖了,但没有全卖。 星巴克将其中国业务60%的股权作价约40亿美元售予本土私募巨头博裕资本,自身保留40%,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 曾将 “咖啡文化” 植入中国的星巴克,在进入中国26年后,如今正遭遇本土品牌的围猎,品牌光环日趋暗淡。 推出无糖咖啡,打造非遗概念店和“自习室”……过去一年的“自救”已初见成效。最新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和交易量已连续四个季度增长,利润率保持两位数提升。 然而,这份增长能否持续,仍需打上一个问号。星巴克正站在路径重新选择的十字路口:既要下沉扩张,又要维护品牌溢价;既想吸引价格敏感的新客群,又怕“第三空间”的价值符号因降价而崩塌。 过往赖以成功的、依托于核心商圈购物中心的“第三空间”模式,在创业大潮退去、消费趋于理性的今天,已显疲态。 寻找中国合伙人,成了星巴克的当务之急。 博裕资本是精明的财务操盘手。从收购SKP到押注蜜雪冰城,其手握的供应链与商业地产资源,正是星巴克下沉最急需的弹药。 双方立下2万家门店的flag,但难题接踵而至:品牌溢价在下沉市场是否依然奏效?高成本扩张如何平衡利润?第三空间的神话能否复制到县城? 星巴克并非孤例,洋品牌接纳中国合伙人的漫长历程中,向前看有肯德基和麦当劳,向后看还有汉堡王待价而沽。 日前,在汉堡王品牌母公司RBI集团的业绩会上,首席执行官乔什·科布扎透露,9月他与CFO、国际业务总裁到过上海,会见了几位潜在合作伙伴。 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时代终结后,能否找到“有钱又有能力”的中国合伙人,决定了洋品牌们在中国市场还能走多远。 星巴克并非完全退出中国市场,而是与博裕资本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合资公司的总部仍设在上海,继续管理中国内地超8000家星巴克门店。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真实价值也在这次交易中显露。此次交易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星巴克全球则在财务测算中预计,若叠加此次股权转让所得、所保留权益价值及未来授权收益,中国零售业务整体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 这一估值包括了博裕的出资、星巴克保留的股权价值以及未来长期的品牌授权收益。 长期以来,中国是星巴克全球第二大市场。进入中国市场26年的星巴克,成功将“咖啡文化”带进中国市场,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 但眼下,星巴克的优势正在被中国同行不断蚕食。根据《金融时报》数据,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17年的42% 峰值下滑到2024年的14%。 如今,对手们的扩张依旧迅猛。瑞幸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其门店总数达 26206家,环比增长8.8%,含16968家自营店与923 家加盟店;库迪则在9月末实现门店数量超15000家,且已达成盈利目标。 相比之下,星巴克目前在华门店数仅约 8000 家,显著落后于对手,加速扩张成为星巴克引入中国合伙人的应有之义。双方规划未来将星巴克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重点为下沉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 星巴克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作为收购方,博裕资本并非普通买家。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私募股权公司,管理着近百亿美元的基金,投资组合中包括极兔快递、小红书、爱奇艺、快手、SHEIN等知名企业。 在星巴克之前,博裕刚刚买下了中国高端商业代表北京SKP。此外,“雪王”蜜雪冰城登陆港交所时,投资阵营中也有博裕的身影。 博裕资本的中国背景和丰富的消费领域投资经验,显然是星巴克最为看重的。 作为私募机构,博裕资本收购星巴克中国显然是为了提升其资产价值以获取财务回报。 对双方而言,降本增效与重启增长已是当务之急。 门店扩张是此次合资的核心目标之一。目前星巴克在华门店数量约为8000家,拓展至20000家意味着未来门店数量需实现1.5倍增长。 这显然不是一个小目标,但对于投资了蜜雪冰城的博裕资本而言,早已验证了其在大规模门店落地、运营上的操盘能力,这也是博裕最终能突围的原因之一。 但无论从品牌定位还是客群来看,星巴克和蜜雪冰城都差异明显。更重要的是,星巴克的开店成本越来越高。 过去十年,自带流量效应的星巴克成为许多商业地产项目的“宠儿”,享受着长时间免租期、装修补贴,以营业额扣点替代固定租金和排他协议等特权,形成“门店越多—品牌越强—租金越低”的正循环。 但如今星巴克品牌势能下滑,议价能力减弱,甚至屡屡传出“星巴克被商场清退”的消息。 面对下沉市场,星巴克若想继续凭借品牌价值拿到低租金、好地段,难度已明显加大,这就更需要博裕资本这一合伙人协助攻城略地。 但在投资机构对利润的极致追求下,合资公司是否会开放加盟,加盟后又是否会带来管理上的挑战,进一步稀释星巴克的品牌价值,目前犹未可知。 门店扩张后,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又是否愿意继续为品牌溢价买单,也要打上一个问号。星巴克会不会降价换取用户规模,如何在维持“第三空间”价值的前提下加速扩张,都成为摆在星巴克和博裕资本面前的难题。 事实上,为了卖个好价钱,过去一年星巴克动作频频。 在“第三空间”的核心概念上,星巴克先后打造非遗概念店,推出“自习室”,与小红书合作将 1800 多家门店改造为宠物、手工、骑行、跑步等“兴趣社交空间”,强化第三空间的独特性。 在产品上,星巴克一边推出无糖系列,抓住健康需求人群,一边丰富“非咖”产品,将消费时段拓展午后、下午乃至晚间。同时,对非咖产品进行了价格调整,把价格带拉入20元区间,吸引新客群。 从财务结果来看,星巴克的“自救”立竿见影。 根据星巴克 10 月 30 日公布的最新财报,中国区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增长势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同店销售额和同店交易量都实现了同比增长。门店经营利润率保持两位数,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环比提升。 交易量和利润率同步增长,意味着不通过低价战,星巴克也能留住顾客。 星巴克最值钱的资产就是“第三空间”文化,并由此带来品牌溢价。一旦咖啡降价到9.9元,多年建立的符号价值也将随之崩塌。 如今的星巴克中国,站上了历史的转折点。想在激烈的国内咖啡大战中胜出,星巴克不仅要放下身段,向它的中国同行学习,更要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洋品牌接纳中国合伙人的漫长历程中,星巴克只是其中一员。向前看,有肯德基和麦当劳和赛百味,向后看,还有汉堡王和哈根达斯待价而沽。 对星巴克而言,出售中国业务不仅能获取大笔资金缓解扩张压力,还能更好地实现本土化。 这也是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市场找到的解法。面对中国市场的业绩下滑,麦当劳和百胜餐饮集团都曾将其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剥离给私募股权公司。麦当劳出售中国门店特许经营权时的交易对价是20.8亿美元;百盛集团获得春华资本与蚂蚁金服投资的4.6亿美元。 分拆后二者在业绩增长与门店扩张方面成果显著。百胜中国分拆后不仅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餐饮公司之一,截至2024年底,百胜中国拥有 16395 家餐厅,遍布中国 2200 多个城市。截至2024年年末,麦当劳中国共有餐厅6820家 ,麦当劳还计划 2025 年在中国新开约1000家餐厅 ,加速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眼下,寻找“更懂中国合伙人”的接力棒传到了汉堡王。诞生于1954年的“汉堡王”,虽晚于肯德基,但却早于麦当劳。2005年,汉堡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直营模式下,在华初期的前7年仅开设了68家门店。 直到摸着肯德基和麦当劳过河,开启特许经营模式后,汉堡王在中国才开始大举扩张,然而到2024年末时,“汉堡王中国”的门店数实际也仅有1474家。同在2024年末,肯德基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超1.16万家,麦当劳中国门店数已达6820家。 尤其是在其母公司RBI的全球十大市场中,汉堡王品牌下的汉堡王中国门店数量最多,但年度单店平均销售额却在全球前十大市场中垫底。 在这种情况下,RBI集团宣称要寻找“更懂中国”的合作伙伴。 这些外资品牌的“中国合伙人”模式正从1.0的产权转让,进化到2.0的价值共创,不仅是资金供给方,更需具备本土洞察、数字化能力与供应链优势。 星巴克与博裕能否在坚守品牌调性的同时,攻克下沉市场?汉堡王会花落谁家,又将如何借助本土资本重塑其市场地位?未来,能否找到 “既有钱又有能力” 的中国合伙人,将成为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生存的关键。
三星因OLED专利侵权被判赔偿1.914亿美元,将提起上诉
IT之家 11 月 4 日消息,三星与 Pictiva 就 OLED 显示技术陷入专利诉讼,美国得克萨斯州陪审团近期裁定这家韩国公司侵犯了两项与该尖端技术相关的美国专利。联邦法院已下令三星向 Pictiva 支付 1.914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3.63 亿元人民币)的赔偿金。然而,三星对判决结果表示不满,并已宣布将提起上诉。 2023 年,Pictiva 起诉三星,指控其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了与提升分辨率、亮度和能效相关的 OLED 专利技术。诉状称,三星将这些技术整合进了 Galaxy 智能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多种产品中。对此,三星予以否认,辩称涉诉专利本身无效。近日,陪审团裁定三星侵犯了五项专利中的两项。 Pictiva 是一家总部位于爱尔兰的公司,持有数百项与 OLED 相关的专利,系全球知名知识产权货币化公司 Key Patent Innovations 的子公司。Pictiva 所持专利最初由光电子公司欧司朗(OSRAM)于 2000 年代初研发。 Pictiva 董事总经理安吉拉・奎因兰(Angela Quinlan)表示,此次法院判决“验证了 Pictiva 知识产权的实力”。与此同时,三星已确认将对该判决提出上诉。据路透社报道,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计划对涉及两项专利的裁决提起上诉。我们已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了针对相关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目前该请求正在审查中。” 目前来看,这无疑是 Pictiva 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法律争端远未终结。未来数月,随着三星推进上诉程序,本案的最终走向将逐渐明朗。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马歇尔市的一家联邦陪审团裁定三星需向 Collision Communications 支付近 4.455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31.73 亿元人民币)赔偿金,理由是三星多款设备侵犯了其四项涉及 4G、5G 和 Wi-Fi 通信标准的专利。
中国医疗团队突破血液肿瘤治疗瓶颈,全球首次体内制备CAR-T疗法临床成功
IT之家 7 月 6 日消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昨日发布公告,宣布该院通过比利时 EsoBiotec 公司研发的体内 CAR-T 疗法 ESO-T01 完成了首次人体试验。 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团队实现用体内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疗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成功,取得血液肿瘤细胞疗法的新进展,4 例难治骨髓瘤患者完成最低剂量组试验。 据介绍,这一新疗法采取体内制备 CAR-T 的模式,相比传统体外制备 CAR-T 疗法,可简化操作、降低成本,有望大幅提升细胞疗法的可及性。 IT之家查询发现,武汉协和血液科团队相关成果已于 7 月 2 日发表在国际医学顶刊 《柳叶刀》上。 这是全球首次报道的直接在患者体内制备 CAR-T 细胞治疗复发 / 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成功,这一体内制备 CAR-T 疗法的里程碑式突破标志着血液肿瘤细胞疗法的重大突破。 附属协和医院表示,它不仅改写了传统体外制备模式,更因其操作简化、成本降低有望大幅提升细胞疗法的可及性,让全球更多血液肿瘤患者受益。 In Vivo CAR-T 绕过传统自体 CAR-T 的复杂步骤,通过病毒或非病毒载体直接在患者体内将内源性 T 细胞原位编辑为 CAR-T。”该院血液科主任梅恒教授介绍,该研究(注册号 NCT06691685)率先验证了 In Vivo CAR-T(即体内制备 CAR-T)这一颠覆性概念,首次建立了人体内 CAR-T 疗法的临床方案和给药剂量,并证实无需单采和清淋即可实现人体内 T 细胞高效改造。临床结果表明,In Vivo CAR-T 安全性良好,除血液毒性外,未观察到 4 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在 4 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实现了 100% ORR,其中 2 例达 sCR。值得注意的是,这些 CAR-T 细胞对髓外病灶、脑脊液等传统 CAR-T 难以浸润的部位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库克刚刚年满65岁,谁将接棒苹果CEO之位引猜测
IT之家 11 月 4 日消息,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于当地时间 11 月 1 日年满 65 岁,再度引发外界对其卸任时间及潜在继任者的猜测。 截至目前,已有四位高管被广泛视为潜在接班人,但其中呼声最高者早在今年夏天已被排除。 蒂姆・库克刚刚年满 65 岁 —— 这通常是许多人选择退休的年龄。他个人财富早已远超所需,并已公开表示计划将大部分资产捐赠出去,显然并无经济动因继续留任。 然而,目前尚无任何迹象表明他将在短期内退休。尽管他在 2021 年曾表示,预计自己不会在 2031 年仍担任苹果 CEO,但那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同年晚些时候有报道称,他希望在卸任前再主导推出一个重要的全新产品品类。鉴于 Apple Vision Pro 仅被视为一个小众市场的过渡性产品,最有可能的候选对象便是传闻已久的“Apple Glass”(苹果眼镜)。 不过,对于如此重大的人事决策,公司显然需要提前很久启动接班人规划。 据IT之家了解,多年来,最显而易见的候选人一直是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作为首席运营官(COO),他所担任的职位正是库克当年晋升为 CEO 前的岗位。COO 一职也赋予了任职者对公司整体运营最全面的宏观视角。 然而,这一可能性已在 7 月终结 —— 当时苹果宣布威廉姆斯将卸任 COO 职务,并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退休。 目前继任人选中的领跑者是约翰・特努斯(John Ternus),苹果公司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份报道称,他在公司内部广受尊敬,且据信深得埃迪・库(Eddy Cue)的认可。 特努斯在苹果内部人缘极佳,并赢得了库克、威廉姆斯及其他高管的尊重。一位接近苹果高管团队的人士表示:“蒂姆非常喜欢他,因为他擅长做演示,性格温和,从不在邮件中留下争议性内容,而且做决策时极为谨慎。他在很多管理特质上与蒂姆非常相似。” 前苹果顶级硬件设计师克里斯托弗・斯特林格(Christopher Stringer)曾称特努斯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干将”,并“在其所承担的每一项职责中均未失手”。据知情人士透露,被公认为库克最亲密心腹的埃迪・库也曾在内部私下向同事表示,特努斯应成为下一任 CEO。 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则被视为可能性较低的人选,原因在于他与库克同龄,而公司很可能倾向于选择一位有望长期任职十年甚至更久的继任者。 软件工程负责人克雷格・费德里吉(Craig Federighi)虽经常在苹果发布会中亮相,但过往报道普遍认为他并非理想人选。营销主管格雷格・乔斯维亚克(Greg Joswiak)也是潜在候选人之一,但围绕他的猜测寥寥无几,这可能意味着他本人无意担任此职,或未被认真考虑。 或许最不为人知的潜在人选是威廉姆斯的继任者 —— 萨比赫・汗(Sabih Khan)。如果库克计划约五年后卸任,时机对他可能正好合适。他仍有充足时间提升在公司外部的知名度,而库克本人也对他赞誉有加:“萨比赫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是苹果供应链体系的核心构建者之一。在掌管苹果供应链期间,他推动了先进制造领域的新技术应用,监督了苹果在美国制造布局的扩展,并帮助公司在应对全球挑战时保持灵活应变能力。他还积极推进苹果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雄心,助力公司碳足迹减少逾 60%。最重要的是,萨比赫以初心与价值观引领团队,我确信他将成为一位卓越的首席运营官。” 鉴于库克在推动公司增长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另一位曾担任 COO 的高管确实显得尤为合适。
遭吐槽“阿里味”越来越重 山姆回应:持续优化中
快科技11月4日消息,据媒体报道,继配送员超载问题后,山姆会员商店近日又因App界面改版引发用户热议。 有网友反映,改版后部分生肉类商品的展示图被替换为熟食图片,蔬菜类商品的图片也变得“花哨”。此外,不少用户评论称“山姆越来越像盒马”“山姆的阿里味儿变重了”,对平台视觉风格的变化表示关注。 针对此次App更新引发的讨论,山姆于11月3日晚回应称,本次改版是自8月底起进行的测试性调整,团队将持续根据会员反馈进行优化。山姆表示:“近日我们收到了更多会员关于商品图片等方面的宝贵建议,将持续改进,以更真实地呈现商品形态,提升使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7日,沃尔玛中国宣布任命前阿里巴巴副总裁刘鹏为山姆会员店业态总裁,直接向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汇报。刘鹏在阿里期间曾担任天猫国际总经理、天猫进出口业务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等职务。 今年以来,山姆已多次成为舆论焦点。今年7月,因上架好丽友、卫龙、溜溜梅等普通商超常见品牌,引发部分会员不满。当时山姆回应称,已将相关意见纳入后续选品策略的考量中。 截至目前,山姆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设近60家门店,预计今年年底前还将新增约五家新店。
MIT团队推出首台芯片级3D打印机:比硬币还小,以纯光固化树脂技术实现手持打印
IT之家 7 月 6 日消息,麻省理工学院(MIT)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开发出了全球首款芯片级 3D 打印机原型。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子刊,团队下一步将开发可单步全息固化的光子芯片系统。 据介绍,原型芯片搭载 160 纳米厚光学天线(普通纸张约 10 万纳米厚),整体尺寸甚至小于 25 美分硬币,可通过毫米级光子芯片发射可重构光束,使树脂在可见光波长照射下快速固化成型。 这款概念验证设备由单枚光子芯片构成,无任何活动部件。芯片表面集成微米级光学天线阵列,通过操控光束射入特制树脂槽。 据介绍,这种树脂经过特殊优化设计,可在特定可见光波长下迅速固化。研究人员成功打印出包括“M-I-T”字母在内的任意二维图案,全程仅需几秒时间。后续,科研人员希望使树脂槽底部的光子芯片发射三维全息可见光,从而一步完成物体整体固化。这种便携设备有望应用于医疗定制(如手术器械部件)与工程现场快速原型制作。 设备工作时,外部激光驱动天线向树脂槽发射可控可见光束。研究人员采用液晶材料制成紧凑型调制器(长约 20 微米),通过电场精确调控光束振幅与相位,实现非机械式光束转向。 论文作者、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耶莱娜・诺塔罗斯(Jelena Notaros)表示:“该系统正在彻底重新定义 3D 打印机的概念。它不再是实验室工作台上的大型设备,而是手持便携的工具。这项技术可能催生的新应用以及它对 3D 打印领域的改变令人振奋。” 研究核心突破源于硅光子学与光化学的跨学科结合。诺塔罗斯团队此前开发的集成光学相控阵系统,通过芯片表面微天线阵列操控光束方向。与此同时,奥斯汀分校佩奇团队(Page Group)首创了可见光波长快速固化树脂技术 —— 这也是芯片级 3D 打印机的关键所在。 论文第一作者萨布丽娜・科尔塞蒂(Sabrina Corsetti)解释道:“过去用于激光雷达的红外波长光子芯片难以实现树脂完全固化。此次我们通过可见光固化树脂与可见光发射芯片在标准光化学和硅光子学之间找到交汇点,两种技术的融合催生了全新概念。”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发智能诊断笔,帕金森病早期检测准确率高达96%
IT之家 7 月 6 日消息,据外媒 TechXplore 4 日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塞缪里工程学院的生物工程副教授陈骏(音译)带领团队研发出一款看似简单却颇具潜力的工具 —— 一种智能自供能的磁弹性诊断笔,可通过分析书写动作捕捉帕金森病的早期迹象。 这支笔由柔软的硅质磁弹性笔尖和含微磁颗粒的铁磁流体墨水组成,在接触书写面或于空中移动时,笔身缠绕的导电纱线线圈可将这些动作转化为高保真的可量化信号。尽管这支笔并非用来实际写字,它能借助笔尖磁性变化与墨水流动自动生成数据,无需外部电源。 为验证其实用性,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初步试验,共有 16 人参与,其中 3 人已确诊帕金森病。系统记录了受试者的书写数据,并通过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其运动模式。结果显示,该模型可将帕金森患者与健康人群准确区分,平均识别率达 96.22%。 陈骏说,“能否发现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轻微运动变化,是帕金森病能否早期干预的关键。这款诊断笔不仅灵敏度高、成本低,还便于推广,适合广泛人群及资源有限地区使用。” 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技术有望革新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方式。医生在日常问诊中只需简单书写测试,便可能提前识别风险,从而争取宝贵的治疗窗口。 据IT之家了解,帕金森病是一种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帕金森病早期患者因症状隐匿而未被及时发现,等到确诊时往往已发展到较晚阶段。 震颤、肢体僵硬等典型运动症状通常在脑神经已遭严重损伤后才会显现。很多患者确诊时,多巴胺神经元已流失过半。诊断延误不仅限制了治疗方案的选择,也阻碍了早期干预的推进。 目前虽已有检测帕金森病生物标志物的手段,如脑细胞损失、血液中炎症因子等,但这类检测多依赖大型医疗机构的昂贵设备及专业医生,对多数人而言获取门槛较高,而这种诊断笔则有望带来新的思路。
马斯克万亿薪酬悬了?特斯拉主要投资者表态反对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4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反对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新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成为首个公开表态的主要投资者。 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负责管理1.9万亿美元基金,它在周二对马斯克薪酬方案的规模表示担忧。 “虽然我们赞赏马斯克的远见为特斯拉创造的巨大价值,但我们对薪酬总额、股权稀释效应以及缺乏降低关键人物风险的措施表示担忧,这与我们在高管薪酬问题上的立场一致。”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表示。 根据金融信息公司FactSet的数据,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持有特斯拉1.2%的股份,是仅次于先锋领航集团、贝莱德等机构的第六大机构投资者。该公司也是首个披露投票意向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周四,特斯拉将召开年度股东大会,并公布多项提案的投票结果,其中包括马斯克的薪酬方案。根据该方案,如果马斯克在未来十年内将特斯拉的市值提升至8.5万亿美元,约为当前市值的近八倍,他将额外获得12%的公司股份。在这一市值水平下,该薪酬方案的价值将略高于1万亿美元。 另外,股东们还将就董事会成员的连任以及一项股东提案进行投票。该提案要求特斯拉董事会投资马斯克的AI创业公司xAI。(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重组、谋上市,OpenAI更自由了
近几日,AI圈最受瞩目的公司OpenAI,接连释放出令资本兴奋的消息。 据财联社报道,有市场消息称,OpenAI正筹备首次公开募股,此次IPO对该公司的估值或高达1万亿美元。有望缔造史上规模最大的IPO。 报道还援引了业内人士透露的消息,OpenAI正考虑最早于2026年下半年向证券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初步讨论中的融资规模至少600亿美元。 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否认了明年上市的消息,他认为上市是公司发展中的自然阶段,但目前并非优先事项。上市没有具体日期,2027年上市或许会更好。 在此之前,OpenAI刚刚宣布完成架构重组,将各投资方的投资转换为普通股,解除了此前在财务回报上限的潜在限制。 同时,OpenAI与微软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双方将从“深度绑定”转向“自由合作”的阶段,双方也可以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 通常情况下,一家技术基本功扎实、倍受资本青睐的科技公司谋求上市,本应是十分顺利的事。 但OpenAI的情况有所不同。其在成立之初就是一家纯粹的非营利机构,强调不以盈利为约束,专注做长期、高成本的基础研究。 因此在OpenAI成立的这十几年中,只要公司尝试商业化动作,就会引发市场担忧。 但作为一家以AGI为目标的公司,OpenAI需要付出的资金数额是庞大的。坚持理想主义重要,但赚钱保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对高算力的支撑也是必然选择。 OpenAI重组后,将不再是单纯的非营利组织,而是通过双层架构平衡商业与公益目标。它将继续由非营利组织控制。而现有的营利性业务将转变为一家公共利益公司,非营利组织将控制该公共利益公司。 此外,若OpenAI完成上市,也将会为微软、软银等早期的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不过,一边是非营利组织的使命,一边是日益增加的资金压力,重组的OpenAI能否真正按照市场期待的方向行走,还有待验证。 OpenAI完成重组,与微软关系变了 OpenAI早就开始策划这场重组了。 去年年底,OpenAI就曾宣布将在2025年转型为一家营利性公司,新架构将由其营利部门掌控。 然而,或许对于OpenAI而言,从非营利变为全面营利的性质很难,这场重组自宣布计划后就一直悬而未决。直到今年5月6日,OpenAI宣布放弃全面营利性转型,改为公司继续由非营利母公司控制,但将现有的营利部门改造成公共利益公司,也就是说,它选择了PBC模式。 据了解,PBC是一种既能盈利、又能兼顾社会公益的组织架构。OpenAI的发言人Steve Sharpe此前还表示,OpenAI转型为PBC后,将取消利润上限结构,PBC将采用传统的资本结构,允许员工、投资者和非营利组织直接持有股权——重组瞄准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和上市。 根据微软披露的协议,此次重组完成后,OpenAI的非营利实体已更名为OpenAI基金会,并持有约1300亿美元的营利部门股权。OpenAI的营利部门则改制为一家公益性公司,名为OpenAI Group PBC。 图源OpenAI官网 作为OpenAI最大的投资者,微软在此次重组后的持股比例以及与OpenAI未来的合作模式也受到市场关注。 双方的合作始于2019年,彼时微软向OpenAI投资了10亿美元。 根据当时的协议,微软向OpenAI提供包括现金和Azure云计算资源在内的总计10亿美元,用于支持OpenAI的研发和模型训练;OpenAI则要将其服务迁移至微软Azure云平台,微软将成为其独家云提供商。 此外,微软拥有OpenAI技术的独家使用权,并从OpenAI的收入中获得20%的分成,协议有效期至2030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颠覆性产品ChatGPT的推出让微软与OpenAI的江湖地位水涨船高,双方在投资与回报、知识产权的独家使用权上逐渐产生分歧,随后进入了一段相互博弈的阶段。 OpenAI想要完成重组,也必须与微软达成共识。 而随着这次重组完成,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一次重构。 根据微软公布的合作条款,公司将持有OpenAI营利实体OpenAI Group PBC 27%的股份。 该协议还称,若OpenAI宣布实现AGI,需由独立的专家小组核验,确保结果的客观性与可信度;微软对模型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使用权从2030年延长至2032年,其中还包含了AGI实现之后的模型。 微软对OpenAI计算服务的优先选择权也被解除了,但前提是,OpenAI将额外购买价值2500亿美元的微软Azure云服务。 摩根大通认为,这份协议是“一套合理的妥协方案”。微软获得了长达7年的技术授权保障和巨额云计算订单,而OpenAI则赢得了与第三方合作的灵活性和向营利性实体转型的空间。 图源微软官网 从如今OpenAI的股权结构来看,OpenAI基金会将持有OpenAI Group PBC 26%的股权,现任及前任员工与投资者合计持有OpenAI Group PBC 47%的股权,微软持有OpenAI Group PBC 27%的股权。 OpenAI基金会虽然只持有OpenAI Group PBC约26%的股权,但独家拥有的特殊投票权和治理权,可以任命OpenAI Group董事会的所有成员,并可以随时更换董事。微软虽然持有OpenAI Group PBC约27%的股权,但只享有分红权,无法参与OpenAI日常决策。 总体上看,OpenAI此次完成重组,是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其不仅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还明确了战略方向、外部合作、内部结构等问题,同时获得了一个更开放的研发空间。 谋求上市不意外, OpenAI也在学着赚更多钱 OpenAI会谋求上市,并不让市场感到意外。 在技术的领先性上,OpenAI的优势有目共睹,再加上OpenAI如今高达1万亿美元的估值,如果完成上市,早期的投资者都将获得丰厚回报。 就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曾说,“我希望早些时候我们能投入更多。如果你告诉我OpenAI将于明年上市,我不会感到惊讶,从很多方面来看,我认为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公开募股之一。” 但由于成立之初的定位——非营利组织,将OpenAI圈定在了一个难以灵活融资的框架内,而GhatGPT一方面给OpenAI带来了收入的暴涨,另一边需要投入的算力和研发成本也在持续飙涨。 关于OpenAI究竟多赚钱,也是外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据财联社报道,根据OpenAI向股东提交的财务报告,它在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约为43亿美元,比去年全年营收高出约16%。 同时,上半年该公司的亏损达135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用于研发人工智能以及运行ChatGPT的相关费用。 对于今年的展望,这份报告写道,OpenAI有望实现其全年13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以及85亿美元的现金消耗目标。 关于这个营收数据,近期,投资者兼播客主持人布拉德·格斯特纳(Brad Gerstner)询问奥特曼,目前年收入仅有130亿美元的营收水平下,OpenAI 如何能够承担投资1.4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承诺。而奥特曼回答说,“我们的实际营收远超这个数字”。 OpenAI究竟赚了多少钱,显得依然神秘,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的成本很高,大量的研发投入,注定了它要接受可能亏损的境况。 随着公司AI技术的不断进化、研发投入的进一步加大,OpenAI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其早就在想办法获得更多的资金了。 2019年与微软建立合作的契机,实则就是源于OpenAI的资金不足。 彼时,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刚刚退出OpenAI,为了获得更多的投资,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OpenAI才创立了一个营利性的子公司——OpenAI LP,隶属于非营利组织之下,用以筹集投资资金并以初创公司的股权吸引人才。 但为了保证不盲目追求利润,OpenAI在彼时还设计了一套“利润上限限制”——第一轮投资者的回报上限为其投资金额的100倍,任何超出这个数额的回报都归原来的非营利组织实体所有。 与2019年的这次变革一样,OpenAI如今的重组也是为了能够更自由,包括谋求上市,获取更多样化的资金来源。 OpenAI也在想办法赚更多钱。 据了解,自2022年推出ChatGPT以来,这款火爆全球的产品都是OpenAI的收入核心,用户订阅费、API许可费、与微软深度合作所产生的商业化收入,构成了OpenAI三大主要收入渠道。 提高定价是最直接的赚钱方式。今年2月,OpenAI发布了被市场称为是最贵GPT——GPT-4.5,API价格为每百万Tokens 75美元,比GPT-4o的2.5美元上涨30倍。 另据新浪科技援引业内媒体的测算,相比DeepSeek的正常价格,GPT-4.5输入价格达到280倍。 此外,OpenAI还曾尝试在人工智能产品中引入广告、开发一个人工智能驱动的搜索引擎等等。 今年1月,OpenAI推出智能体Operator,其拥有推理以及联网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用户只需向其发布任务,就能实现网购买菜以及订酒店等功能。 OpenAI还做起了电商生意。今年4月,其进一步宣布ChatGPT内置购物功能,用户可以跳转至外部链接购买商品。 今年9月,ChatGPT上甚至还可以付款了,其上线了基于Stripe的即时结账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在GPT站内完成搜索、挑选商品、下单支付等一系列操作。 据了解,OpenAI在ChatGPT平台已整合了包括信用卡、Apple Pay等在内的多种主流支付方式。 当ChatGPT变成了一个电商支付入口,OpenAI就可以在付款的过程中收取部分费用,这也为其提供了一些商业化的新可能。 因此,在实现AGI之前,OpenAI还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撑自己的算力与研发成本,谋求上市与商业化都是迫在眉睫的事。 资本市场将如何看待OpenAI? 对于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而言,OpenAI过去的成绩就足够亮眼。 其开发出现象级产品ChatGPT,几乎是全球用户接触和理解AI大模型的第一入口,说它是掀起全球大模型之战的主要推手也不为过。 时至今日,ChatGPT仍然在后续的迭代中,在模型迭代速度、自然语言处理、内容生成等方面持续坐稳行业标杆的位置。 例如不久前的8月,OpenAI刚刚发布了GPT-5,新版本上线后,在大模型竞技场实时排行榜LMArena榜单中的所有细分类目中,都排到了第一的位置。 OpenAI的另一款产品Sora成了继ChatGPT后又一颠覆之作。这款AI视频生成应用在发布首周的iOS下载量就达到了62.7万次,超越ChatGPT首周60.6万次的下载量。 Sora的出现,展现出的是AI理解物理世界和生成连贯、高质量视频的潜力,预示着人工智能将对影视、广告、游戏、教育等众多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Sora 2也在不久前完成了一次更新。从10月16日开始,Sora的Pro版用户可以在网页端使用“故事板”;所有用户均可在App、网页生成最长15秒的视频,Pro用户则可在网页端生成最长25秒的视频,相比此前没有更新的版本,标准版生成时长增加了5秒,Pro版增加了10秒。 此外,Sora 2在拟真视频效果上也比Sora拥有了明显提升,还新增了音频生成能力。用户可以通过一次性录制自己的视频和语音来完成身份验证,然后在生成的视频中“客串”自己或他人。 创造力是资本选择押注科技类公司的关键因素,更何况是一家屡次开发出划时代产品的公司。 在技术的支撑之下,市场中大多是对OpenAI商业化潜力的认可。 理论上,从AI大模型衍生出来的商业化机遇可以服务各行各业。例如在企业办公与生产力方面,ChatGPT可以应用于文档生成、代码补全、会议纪要、智能客服等方面;在金融服务中可以完成风险评估、报告撰写等工作。 在健康医疗、游戏娱乐,以及日益火爆的智能硬件行业,OpenAI开发的产品都将有机会与这些领域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商业化落地,甚至形成技术壁垒。 此外,2025年还被称为是AI Agent元年,OpenAI也发布了Agent产品——ChatGPT Agent。 OpenAI计划将AI Agent作为未来的核心增长引擎,预计到2029年Agent业务收入将达290亿美元,占总收入近四分之一。 在放出重组消息后的直播中,山姆·奥特曼曾计划,OpenAI将在2026年实现“AI研究实习生”,在2028年实现全自动AI研究员。 也就是说,未来OpenAI的技术很可能让AI拥有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图源OpenAI官网 基于OpenAI的发展潜力和技术能力,市场中的多数声音对于重组后OpneAI的发展持积极看法。 例如纽约 B Riley Wealth 公司首席市场策略师阿特・霍根表示,OpenAI与微软的这份协议“显然是当下的潮流之举。”他还称,在过去的几周中,很多与OpenAI的相关方都纷纷表态,说明自己将如何与OpenAI展开合作。这种趋势往会产生自我实现的效应。 只不过,OpenAI身上的商业化潜力吸引着大量投资的注入,也增加了人们对AI的一些担忧。 伯恩斯坦公司(Bernstein)的分析师Stacy Rasgon在10月6日的报告中写道:“(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有能力让全球经济崩溃10年,也有能力把我们带到应许之地,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哪种情况会发生。” 也有业内人士为重组后OpenAI内部的话语权体系感到担忧。 非营利组织Latino Prosperity首席执行官奥森·阿吉拉尔表示:“目前(OpenAI)的安排仍无法确保真正的独立性或对公众负责。”据了解,该非营利组织是EyesOnOpenAI联盟的成员之一,该联盟一直致力于反对OpenAI的这次重组。 除此之外,大众对于OpenAI产品的意见也不小,这一点从OpenAI官宣重组后的直播中就可以看出。 彼时就有用户提出了“OpenAI一边警告技术会让人上瘾,一边又让Sora模仿TikTok,ChatGPT还可能加广告”、“你们的安全理念,就是骗用户?实际用的什么模型根本不知道”等比较尖锐的问题。 在争议中前行,是OpenAI长期要面临的境况。未来,OpenAI要如何守住初心、突破技术瓶颈?它要在市场的检验中,不断寻找答案。
IPO前夜互掐,一场价值超90亿元的口水战
摘要:路演PPT成首发子弹,CFO深夜檄文回击,全方位的正面交锋,只为争夺一张宝贵的资本门票。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二者此次募资至多合计超90亿元。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林苑 编辑|赵子坤 公开活动远程互怼已经是“车圈传统”了。 前有何小鹏与余承东就AEB系统隔空交锋,后有智己汽车发布会误标小米汽车参数。如今,这场“PPT之战”再次升级,主角换成了两家即将登陆港股的自动驾驶明星公司——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 事件起因是,小马智行在近期一场面向香港投资人的路演中,使用了一页PPT进行友商对比,其中将文远知行的开放运营城市仅标注为“北京”,订单量则标注为“零”。 这一举动迅速引燃战火。文远知行CFO李璇连夜发文,声称要正面回应小马的“虚假指控”,并就运营区域、运营数据、技术实力及技术路线逐一进行驳斥。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小马的行为已经超过正常竞争范畴,有片面不实、刻意贬低的表述。” 两家同样定于11月6日(本周四)冲刺港股的智能驾驶头部玩家,在上市前夕的敏感时刻“互扯头花”,显然并非简单的意气之争。 争的是规模,更是技术路线的“正统” 李璇的长文回应看似情绪化,但双方争夺的核心无非两点:数据规模与技术路线的先进性。这恰恰是自动驾驶行业估值的关键基石。 开放运营城市、车队规模、全球布局……这些表面指标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数据——车队行驶的总里程。 为何里程如此重要?一位资深智驾从业者向凤凰网科技解释,智驾训练依赖两大类高质量数据:一是复杂路况信息,二是人类司机在对应路况下的正确操作。这些数据被源源不断地“喂”给机器进行学习。因此,车队跑的里程越多,捕获的有效数据就越丰富,算法迭代的燃料就越充足。 但从公开数据看,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在总里程上处于同一量级:小马智行招股书内总行驶里程为4860万公里;文远知行官网显示的总里程超4000万公里,不过在最新招股书内,这一数字改为了5500万。 这意味着,无论双方在布局细节上如何争执,从最终的结果——行驶总里程来看,两者实力在伯仲之间。 李璇回应的另一个重点,直指技术路径。她强调,文远知行与博世、奇瑞合作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已实现量产,并以此反驳小马智行称其仅有“两段式”技术的说法。同时,她反将一军,指出“小马智行L2+项目没有量产”,暗示其宣称的“完全端到端”缺乏落地支撑,恐成笑谈。 争论的焦点在于,谁真正掌握了更前沿的“端到端”技术。 “端到端”由马斯克在2023年力推,被视为自动驾驶的下一代解决方案。该路径要求技术团队进行重组,特斯拉为此曾裁撤FSD的规控部门,将团队整合为“单模型+数据工程+云端训练”的新架构。 此后,“端到端”成为行业追逐的技术共识。一位国内头部大厂的智驾算法工程师向凤凰网科技透露,其团队在保留原有业务的同时,也已另组团队进行“端到端”研发。 对于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这类技术驱动型公司而言,能否跟上最前沿的技术潮流,直接关系到其创新形象和市场估值。因此,这场口水战的核心,是两家公司在上市前对自身技术“正统性”和领先地位的激烈捍卫。 图|来源阿斯达克财经网 还没到抢蛋糕的阶段 两家公司的交锋并非首次。同为百度系出身的创业公司,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面临着相似的叙事困境: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进展缓慢,而L2+辅助驾驶市场早已是一片火海。 它们的早期路径高度重合:聚焦L4,推进Robotaxi试点,从一线城市向外拓展。大家比拼的是速度,看谁能最先突破技术、量产和商业化的瓶颈。 然而,自动驾驶的快慢,技术并非唯一决定因素。政策,才是看不见的天花板。 政策的影响有多大?从美国自动驾驶独角兽Waymo的经历可见一斑:其Robotaxi行驶总里程从2023年底的714万英里,猛增至今年6月的9600万英里,一年半时间增长超过13倍。这背后,是美国多个关键地区对自动驾驶政策的显著放宽。 也就是说,自动驾驶的行驶里程能“跑多少”,得看政策“放多少”。但政策推动的话语权不完全掌握在企业手上,除了技术本身,舆论、伦理、消费者接受程度都是政策每走一步需慎重考虑的因素。 去年5月,百度发布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并同步上新了第六代无人车,但在武汉试运行期间遭到大规模投诉,国内Robotaxi的落地进展也显著放缓。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原本押注的是,抢占先发优势,做市场上最先实现技术突破的供应商,再找到买家。 但随着技术壁垒的降低,加上政策开放的缓步前行,使得Robotaxi的规模化迟迟难以实现。“当前Robotaxi仍依赖重资产,需要逐城争取政策批准,是个‘慢功夫’,很难在短期内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对凤凰网科技表示。 当技术优势不再绝对,商业化路径又充满不确定性时,两家公司不约而同地尝试向L2+市场寻求出路。但这里早已强敌环伺:前有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后有Momenta等更聚焦的创业公司,同时还要面对各大车企全力推进自研的竞争压力。 最终,两家公司都陷入了相似的尴尬:作为技术供应商,无论是Robotaxi的运营平台(如滴滴),还是智能汽车的生产方(车企),销路的命脉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根据公开数据,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净亏损6.81亿元,同比扩大约75.07%,文远知行净亏损7.92亿元,同比收窄10.32%。如果将时间拉的更长,小马智行三年半合计亏损34亿元,文远知行三半年合计亏损65亿元,上市,都是为了补充弹药。 境况相似,但资本对二者的偏爱度并不一致,截至发稿,小马智行美股总市值70.82亿美元,文远知行为34.09亿美元。即便上半年文远知行的毛利率约为小马智行的两倍。 据路透社最新报道,小马智行将其香港上市的最终发行价确定为每股139港元,并表示预计本次发行将募集约67.1 亿港元(约合 8.64 亿美元)的总资金,同步确认了5名基石投资者。 在招股书中,小马智行透露道在未来五年内将募资主要集中在两件事:做规模、补研发。从投资现金流的流向来看,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的现金流出暴涨超459.55%,意味着其在购置车辆、设备、算力、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激增,已在为下阶段规模化铺路。 文远知行计划在香港发行约8825万股股票,筹资 29.32亿港元的总资金,无基石投资者。今年上半年,文远知行的经营现金流支出同比增长了102%,但投资活动现金流却在下降,显示其轻装上阵的经营态度。 文远知行称,此次募资主要用于自动驾驶技术开发、L4级车队的商业化量产和运营,这也是此前该公司支出的重要方向。 资本喜爱更烧钱的,但前提是,有更坚定的技术路线与清晰的盈利模型。 眼下,自动驾驶赛道远未狭窄到你死我活的程度。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的这场“口水战”,更像是L4赛道集体焦虑的一次集中宣泄。在真正的蛋糕做大之前,这场关于规模和技术的较量,或许只是漫长竞赛中的一个插曲。
大厂“血战”咖啡:一杯美式卷到3块9,咖啡豆价格又创新高
蓝鲸新闻11月4日讯(记者 郝妍)今日,中国咖啡行业迎来关键节点——星巴克中国终于敲定了股权合作方。 伴随着“星巴克中国业务60%股权花落博裕”,中国咖啡市场的战争进入新的阶段。 “卷低价”还会是接下来的主题吗?下一个“万店”是谁? 跨界卖咖啡,继续卷低价 咖啡似乎正在成为品牌的标配,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卖咖啡都可以成为一个选择。从餐饮品牌到商超零售,再到家电公司,2025年咖啡市场的新玩家越来越多,但似乎依然没有跳脱出“低价”的惯性。 近日,有网友发现专注折扣零售的品牌好特卖也在店内开启“店中店”模式售卖咖啡,根据菜单,延续“折扣”风格好特卖将单杯美式的价格打到了3.9元,最贵单品风味拿铁的价格也仅6.9元。这一价格几乎已经逼近此前“外卖大战”疯狂补贴时的瑞幸、库迪咖啡价格。 除了好特卖这样的折扣店,奶茶品牌布局咖啡的思路也延续了“低价竞争”。10月,奶茶品牌古茗宣布开启为期两周的“全场咖啡2.9元”活动,抢到优惠券的消费者即可购买2.9元一杯的现磨咖啡。 “低价”几乎从2023年开始就成为了中国咖啡市场的主旋律,瑞幸和库迪凭借大额补贴强势争夺市场份额,让“9块9”成为咖啡赛道的标配。 随后,幸运咖作为蜜雪集团旗下现磨咖啡子品牌,和蜜雪冰城一样主攻下沉市场,产品价格带主要集中在6-8元。如今好特卖和古茗们入局,将咖啡的价格再往下打。 但极致低价背后也有隐忧,和咖啡店客单价一路走低不同,原料咖啡豆的价格却一路走高。2025年2月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突破每磅430美分,创47年新高,近一年涨幅达118.57%。10月24日,纽约市场的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上涨近4%,触及每磅4.36美元,创下新的纪录高位。 在这种趋势下,用低价换规模的策略有可能带来亏损。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有供应链人士表示:“从成本来看,对于形成规模优势的品牌来说,9.9元/杯的咖啡已经是压低各种成本、仅留微利的价格。” 谁是下一个“万店”? 除了价格之外,“咖啡战争”的另一个标签是“万店”。 中国第一个咖啡领域的“万店”出现在2023年。 2023年6月,瑞幸咖啡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达到10000家,成为中国首家突破万店的连锁咖啡品牌,也成为第五个门店数量破万的本土餐饮品牌,历时不足六年。2024年10月22日,库迪咖啡宣布,在首店开业两周年之际,其全球门店数量突破万家。 截至目前,“万店俱乐部”依然只有这两个玩家,但想要申请加入的却不少。 最接近这一目标的是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 据界面新闻7月报道,在幸运咖内部,2025年初就定下了年内破万店的目标。2024年,幸运咖门店数量为4600家。截至10月24日,幸运咖门店总数已超过9000家。 此外,星巴克也在今日官宣中透露“开店计划”,目前,星巴克在中国地区共有8011家门店。该公司仍计划在未来逐步增加到20000家门店。目前,星巴克超过60%的门店位于美国和中国,中国是其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除了这些熟面孔,拥有“万店梦”的也有一些跨界选手。 9月25日,在2025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京东宣布入局咖啡赛道,推出“七鲜咖啡”,并启动“三年内开设1万家门店”的合伙人招募计划,拟投入百亿资金。 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追觅科技也入局咖啡赛道并计划于2025年加速扩张。蓝鲸新闻记者从DM CAFE招商手册中了解到,目前DM CAFE国内重点区域为江浙沪、广东、四川、湖南等16省 / 直辖市,快取店投资为20-30万元,大师店投资约为60-100万元,回本周期在8-14个月。此外蓝鲸新闻记者从招商人士处了解到,DM CAFE目标为2026年达到万店。 在这种多方混战、价格与规模并举的激烈竞争下,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远未定型。 “卷低价”在可见的短期内仍将是众多新老玩家抢占市场的核心手段,但持续走高的原料成本也为这种模式的长期性打上了问号。与此同时,跨界巨头的入局也为这场竞争加入诸多悬念。
买单金额不用算:微信支付上线AI新能力,把菜单搬到收款码里
IT之家 11 月 4 日消息,微信官方今日宣布,微信支付推出三大 AI 功能:自动收款、宣传润色、技术指导。IT之家附介绍如下: 买单金额不用算,元宝 AI 识别菜单智能收款 菜单在线化更为简单了,接入元宝的微信支付为中小商家推出了 AI 菜单识别功能。商户们只需拍照上传菜单,元宝就能通过 AI 智能识别并自动填写菜单内容,在收款码中按照菜单生成收款项。 菜单被 AI 识别,在收款码上展示后,顾客扫码下单,点选付款项,即可轻松计算出付款金额,而且下单之后,商家和顾客都能知道下单的内容是什么,方便处理和核对。 元宝 AI 文案润色 微信收款链接添加了元宝 AI 润色文案功能,商户只需通过输入或拍照识别收款项目创建收款链接,在线上宣传卖货时,元宝 Al 便能根据需求自动润色宣传文案。 文案风格还可进行区分,可以选择面向学生、上班族、中老年等不同人群,以及朴实或者生动两种可选文风,适配不同的社群类型。 元宝 AI 开发助手上线 针对使用微信支付高级功能的商户,微信支付在产品文档页推出了元宝赋能的 AI 开发助手,解决接入相关的技术开发难,接入过程困惑多等问题。 无论是对接支付接口时的常见问题,还是需要示例代码的调试,AI 开发助手都能通过智能问答功能即时提供帮助。商户可以通过多轮智能对话获取解决方案,快速启动业务。
英伟达与德国电信宣布投资10亿欧元在德国建数据中心,将使该国AI算力提升50%
IT之家 11 月 4 日消息,英伟达公司与德国电信将投资 10 亿欧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82.04 亿元人民币)在德国建设一座数据中心,以加强欧洲支撑复杂人工智能系统运行的基础设施。 德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德国电信当地时间周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设施将成为欧洲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之一,并计划于 2026 年第一季度投入运营。 该项目于柏林举行的一场活动中正式公布。活动现场汇聚了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德国电信首席执行官蒂姆・霍特格斯、欧洲最大软件公司 SAP SE 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AG)的高管,以及两名德国政府部长。各方高层的出席凸显了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的德国正积极打造本土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以与美国和中国竞争。 黄仁勋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将把英伟达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带到德国,开启德国工业转型的新纪元。”他称该项目是德国迄今部署规模最大的先进 AI 芯片项目之一。 欧洲最大的软件企业 SAP 将为该数据中心提供其业务技术平台及相关应用程序。该中心将扩建位于慕尼黑的现有设施。德国电信表示,项目落成后将使德国的人工智能算力提升约 50%。 然而,这一投资规模也凸显了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差距。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以及 OpenAI 等初创企业正投入数千亿美元用于建设 AI 算力基础设施。 根据声明,德国该项目将使用多达 10,000 颗图形处理器(GPU)。相比之下,这一数量仅占美国规划中大型数据中心的一小部分。例如,由软银集团、OpenAI 和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正在得克萨斯州联合开发的一个数据中心项目,预计将使用约 50 万颗 GPU。 今年 2 月,欧盟宣布了一项总额达 2000 亿欧元(现汇率约合 1.64 万亿元人民币)的计划,旨在支持欧盟内部的人工智能发展,目标是在未来五至七年内将该地区支撑 AI 系统的算力提升至目前的三倍。 德国电信一直在与其他企业就参与建设所谓“人工智能巨型工厂”(AI gigafactories)进行洽谈。但相关进程推进缓慢,欧盟尚未明确具体如何评审项目申请并分配资金。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