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33.7万,新势力后备箱洗澡第一车开卖
33.69万起,你能得到冰箱彩电大沙发以及……淋浴间。 智己LS9这波属实出圈了,一款三十万级的大六座,半小时卖了8000台,刚改造升级的上汽郑州工厂要开始拉产能了。 为什么智己LS9这波能出圈? 一方面是因为,这款产品集成了多项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软件有Momenta“L3级飞轮大模型”赋能,硬件标配520线激光雷达。 另一方面,这款产品话题度拉满了。中国新能源不断拓展汽车的用法玩法,休息室、衣帽间、吃火锅还不够,连你在外洗澡的需求都满足了。 你的下一辆车,开出去长途自驾何必住酒店。 Momenta首提L3,赋能智己旗舰33.69万元开卖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智己LS9的外观和内饰,这是一款车长接近5.3米的大六座SUV,车宽2米整,车高超1.8米。前脸设计和过去的产品有点不一样,采用了常见的星环式大灯。 车身侧面平整大气,依然是隐藏式门把手设计,搭配22英寸的大饼式轮毂,这也是全尺寸SUV的经典配置。 不过也提供了20英寸和21英寸的选择。 外观有蓝、黑、灰和银色四种可选。车尾等会儿再聊,毕竟是全车设计的精华所在。 来到车内,前排沿用了此前LS6的家族化设计,不过有了更多的软皮包裹和装饰线条。主驾和中控是一个高清双联屏,给副驾配了一个零重力座椅和单独的屏幕。 二排配齐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左右双零重力座椅,冰箱0℃-15℃温度可调。 三排有一点比较奇怪,没有给配置充电接口,想要充电需要借用前排接口。 接着再来看一下智己LS9的智能化配置,软件算法搭载的是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Momenta首次提出了“L3级别飞轮大模型能力赋能”,明确了智己LS9未来的能力上限,当然目前落地的还是L2级辅助驾驶。 R6是Momenta用强化学习重塑的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转向强化学习也是今年华为、理想和地平线等头部玩家达成的共识。简单对比一下和过去有哪些不同。 过去的系统是模仿学习范式,AI主要是从真实数据获得能力,能力上限接近老司机。强化学习则给模型提供了仿真环境,让AI可以从环境中获得反馈并自我迭代,AI能力有机会超越老司机。 硬件方面,算力芯片目前全系标配了Thor-U,单颗算力为700TOPS。传感器则标配了520线激光雷达,来自速腾聚创供应。 智能车参考也了解到,目前最新的520线激光雷达相比过去的128线产品,检测能力提高了3倍都不止,最远有效感知距离为300米。可以检测到更小的物体,比如128线产品检测不到的13X17规格纸箱(横截面积不到半张A4纸),520线的产品最远130米就能看到。 雨夜等复杂天气条件下,对于场景的还原也更好。 其他方面,这款大车的底盘硬件配置也是一大亮点,前双叉臂后多连杆悬挂,搭载了双腔空气悬架,首发新一代灵蜥数字底盘3.0,转弯半径比4米长的POLO还小。 最后是价格和配置,目前预售的只有两个Ultra版本,都是双电机四驱,零百公里加速4秒级,主要是电池大小不同。 52度电池版本售价33.69万元,纯电续航是320km,综合续航是1454km。加3万元可以升级到66度电池,纯电续航是402km,综合续航是1508km,多了全车电吸门。明年一季度还会发布一款搭载线控转向和三电机的版本。 总结来看,LS9性价比还是挺高的,上市半个小时就收获了8000个订单。当然了,这可能也跟这款车比较出圈有关系有关系。 中国新势力后备箱洗澡第一车 LS9是智己话题度最高的一款新品,它很别致的一点在于,你可以用车上的配件洗澡。 车尾顶部可以存放卷起来的围挡,洗澡时可以放下来,卡在尾门的相应位置。后备箱的下沉空间可以改造为10L水箱,24小时热水供应,10分钟就能加热到45度。 冲完洗完,旁边有个220V外放电接口可以接上电吹风吹头发。非常方便,是吧? 洗澡这个功能在预售前就曝光了,讨论度至今居高不下,网友的讨论核心围绕一点: 真的有必要吗? 有的网友觉得,在外洗澡是伪需求,而且这个水量和温度,最多也就是冲洗,不能长时间沐浴,“有点鸡肋”。 不过也有网友觉得,这对自己来说是刚需,可以冲掉身上的沙子,或者给爱宠洗澡。欢迎在评论区表达你对此的看法。 智己LS9是智己乘势而上的关键一步。得益于增程版LS6的热销,智己上个月销量大涨,罕见突破1.3万台,创下品牌新高度,直逼阿维塔,紧跟着趁热打铁,推出了品牌旗舰,入局9系大战。 预计正式上市还会有惊喜,比如后备箱的“淋浴间”作为选装,肯定还能降不少钱。
广汽、京东、宁德时代打造“国民好车”埃安UT super开启预售,完整配置公布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广汽埃安今日官宣,广汽、京东、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国民好车”埃安 UT super 今日在京东 App 开启小定预售,500 元意向金随时可退。 京东 App 搜索“国民好车”,可预约试驾,试驾可享: 1.前 30000 名试驾用户,可领 3 次免费洗车权益(有效期 180 天); 2.前 3000 名试驾并购车用户,可享京东 E 卡补贴车价 —— 前 1000 名领 600 元 E 卡,1001-3000 名领 300 元 E 卡。 该车定位“10 万级换电 + 500km 续航”,计划于 11 月 9 日京东平台首发。IT之家附主要配置如下: 埃安 UT super 搭载了宁德时代的 54kWh 巧克力电池,支持 99 秒快速换电,拥有 500km 续航;配备 100kW 多合一电驱系统,最大充电功率 75kW,最大放电功率 6kW。 埃安 UT super 车辆轴距为 2750mm,二排腿部空间为 905mm,横向空间为 1385mm,前麦弗逊 + 后扭力梁悬架。此外,车辆还配备了前排座椅放平成床的功能,方便用户在需要时躺平休息。 智能方面,埃安 UT super 全球首发搭载“广汽华为云车机”,提供 TB 级的云端存储空间和 2 万 + 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扫码操作,将手机 App 的内容上传至车机系统。 配有 8.8 英寸仪表 + 14.6 英寸中控屏,支持全景影像、定速巡航、6 扬声器、LED 大灯、热泵空调、主驾 6 向电动调节,可选装 ETC。 安全配置上,新车配备“倒车哨兵”功能。当倒车防误踩系统检测到车后方有障碍物时,车辆将自动刹停,即使误踩油门也能及时制动,有效保障了倒车时的安全性。
小鹏新总部“航站楼”汇天全新展厅首次公开,陆空一体飞行汽车等集体亮相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微博 @汇天ARIDGE 今日发布视频,首次公开了小鹏新总部“航站楼”汇天全新展厅。 视频中展示了汇天推出的旅航者 X2(2021 年)、旅航者 T1(2019 年)、旅航者 X1(2020 年)、陆空一体飞行汽车、A868 飞行器、陆地航母等。 ▲ 图源:汇天官方视频截图,后同 旅航者 X2 是小鹏汇天第五代双人智能电动飞行器,该产品于 2020 年 11 月正式立项,2021 年 6 月份成功首飞。其首次采用封闭式座舱,全机身为碳纤维结构,空机含电池重 560 公斤,可搭载 2 位乘客,最大载重 200 公斤。 此外,X2 为纯电动力飞行器,续航时间可达 35 分钟,设计飞行高度为 1000 米以下,适用于未来城市的低空飞行;飞行过程中,最大飞行时速为 130 千米。 ▲ 旅航者 X2 旅航者 T1 是小鹏首款超低空飞行汽车,支持 5-25 米超低空飞行,类汽车驾驶模式,单车位停放可垂直起降。 ▲ 旅航者 T1 旅航者 X1 其与普通汽车大小一样,可在车位上垂直起降,其采用全碳纤维机身结构,自重 240 公斤、核定载重 150 公斤,最大载重 200 公斤,最高飞行速度达 120 公里 / 小时,续航时间 18-25 分钟。 ▲ 旅航者 X1 小鹏汇天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在 2023 年 10 月公布了最新造型设计,宣称“面向未来立体交通”。其机臂、旋翼等飞行系统可以完全折叠收纳至车内,整车造型采用超跑设计风格,可实现陆行、飞行两种驾驶模式的自由切换,计划于今年四季度开始量产交付。 ▲ 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 小鹏汇天 A868 是高速长航程全倾转飞行汽车,采用全倾转技术 + 混合动力系统,设计目标续航大于等于 500km、航速≥360km/h。 ▲ A868 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历经 12 年研发、投入约 6 亿美元,共完成了 7 次飞行器迭代,计划于 2026 年下半年正式交付。这款车采用全球首创的车载自动分合机构,用户可通过一键操作,在 5 分钟内实现陆行体与飞行体的自动分离或结合。 作为全球唯一能容纳“飞机”的汽车,同时也是唯一能放入汽车后备箱的双座飞行器,陆地航母长宽高分别为 5.5 米 * 2 米 * 2 米,采用全域 800V 碳化硅高压增程平台,续航里程超过 1000 公里,并可以在行驶和停车状态下为飞行器充电,支持 5-6 次飞行。 综合IT之家此前报道,小鹏汽车在 10 月 21 日宣布新总部在广州正式启用。据介绍,新总部约 50 万平方米,有四层楼的车位,每层楼又是双层车位,要求自动泊车团队双层都能够全自动开进去。除了广州总部,小鹏还会开始扩建全国所有的办公室,包括了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系列的办公室。 另外,小鹏汽车的生态企业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11 月 3 日官宣,位于广州黄埔区的汇天飞行汽车量产工厂试产并顺利下线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标志着全球首条飞行汽车量产线贯通,这也是全球首个利用现代化流水线进行飞行汽车批量生产的工厂。
英伟达H100刚上天 谷歌立马官宣:2027年要将TPU送入太空
快科技11月5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英伟达于11月2日首次将H100 GPU送入太空,谷歌今日宣布启动“捕光者计划”(Project Suncatcher)。 该计划目标明确:在太空中构建大规模AI数据中心,通过部署由卫星组成的庞大网络,从根本上应对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巨大能源挑战。 根据规划,谷歌将构建一个搭载定制TPU(张量处理单元)芯片的卫星网络,这些卫星可依靠近乎持续的太阳能驱动运行。 谷歌CEO Sundar Pichai指出,此项目旨在更高效地利用太阳能驱动AI,他强调:“太阳发出的能量比人类总电力生产量高出100万亿倍。” 随着AI模型日趋复杂,其计算量与能耗正呈指数级攀升。这不仅带来高昂的财务成本,也引发环境担忧,并对地面电网构成持续压力。 谷歌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计算基础设施迁移至能源最丰富且最稳定的太空——在合适轨道上,太阳能板的发电效率可比地球表面高出八倍,并能近乎不间断地接收日照,从而大幅降低对重型机载电池的依赖。 为逐步实现这一愿景,谷歌采取了分阶段推进的务实策略。在第一阶段,谷歌已与卫星成像和数据公司Planet建立合作,计划于2027年初发射两颗原型卫星。 这次任务将重点测试TPU硬件与机器学习模型在太空恶劣环境中的运行表现,并验证光学星间链路在分布式机器学习任务中的实际能力。
重大发现:全球80%海域发现“吃塑料”细菌,已进化出降解能力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科技媒体 ssbcrack 昨日(11 月 4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的科学家宣布突破性发现,深海微生物已进化出能消化 PET 塑料的特殊酶(PETase)。 IT之家注:PET 全称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是一种常见的热塑性聚酯,俗称涤纶树脂,主要特点包括高强度、高透明度、良好的阻隔性和耐化学性。它广泛用于制造饮料瓶、食品容器、合成纤维(如涤纶)和工程塑料等产品,并可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 KAUST 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识别出了一个名为“M5 基序”的关键结构特征。研究联合负责人、海洋生态学家卡洛斯・杜阿尔特解释称,M5 基序就像一个“分子指纹”,能够精准判断一种 PETase 酶是否具备高效降解 PET 塑料的活性。 携带 M5 基序的 PETase 酶的细菌能够以塑料为食,这种特性如今已在全球各大洋中广泛存在。图片来源:2025 KAUST 在此之前,科学家虽于 2016 年在日本发现了能依靠塑料生存的细菌,但这种适应性是否在广阔的海洋中普遍存在,一直是个未解之谜。而 M5 基序的发现,为筛选功能性塑料降解酶提供了可靠的生物标记。 为验证这一发现,研究团队结合了人工智能建模、基因筛选和实验室实验。结果证实,携带完整 M5 基序的海洋细菌确实能够高效分解 PET 塑料样本。 基因活性图谱进一步显示,编码这种高效 PETase 的基因在全球海洋中表现出高度活跃,尤其是在塑料污染严重的区域。这表明,这些酶是从其他碳氢化合物降解酶进化而来,帮助微生物在营养匮乏的深海环境中,将塑料作为新的碳源加以利用。 为了评估这种“食塑”能力在全球的分布情况,研究人员分析了从全球不同地点采集的 400 多个海洋样本。结果惊人地显示,在近 80% 的样本水中都发现了带有 M5 基序的功能性 PETase,其分布范围从充满碎片的表层环流一直延伸到近 2000 米下的贫瘠深海。 尽管这一发现令人振奋,但杜阿尔特同时警告称,依靠自然界的清理速度来拯救海洋还远远不够。他强调,当塑料沉入深海时,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消费者的危害已经造成,这一自然过程的速度远追不上污染的速度。 不过,这项发现为陆地上的塑料回收带来了新希望。M5 基序提供了一份“蓝图”,揭示了在真实环境中起作用的关键结构。科学家可以借鉴深海细菌演化出的这些高效模型,在实验室中进行优化,从而设计出能用于工业化处理厂、甚至未来家庭场景下的高效降解酶,加速闭环回收进程。
国首台!极紫外波段物质吸收谱台式化仪器研制成功
快科技11月5日消息,据媒体报道,安徽国科量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科量光”)近日在合肥发布国内首台极紫外波段物质吸收谱台式化仪器。 该产品的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关键检测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再添“国产力量”。 国科量光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赋权转化的典型代表,公司专注于紫外至X射线波段(涵盖深紫外、真空紫外、极紫外及软X射线)的高亮度小型化光源及相关科研仪器研发。 其产品体系覆盖吸收谱、光电子谱、短波长显微成像设备,以及面向工业产线的原位检测装备,并提供相应波段的检测服务。 据国科量光首席科学家胡广月教授介绍,该仪器采用激光等离子体技术,在高亮度短波长光源的台式化方面实现关键突破,具备可规模化生产、占地面积小、成本较低等优势。它不仅是对传统同步辐射大科学装置的有益补充,更有望为我国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新科研与检测手段。 胡广月指出:“该仪器不仅为前沿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更首次将高精度极紫外检测技术直接嵌入工业产线,为解决先进制造领域的核心检测难题提供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化方案。” 合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范进在发布会上表示,国科量光是合肥市构建创新生态、落实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地方在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显著成效。
中国科学家破解140年难题:动辄百万起抗癌药成本有望断崖下降!
快科技11月5日消息,中国科学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上发表的新成果,解决了困扰全球140年的难题,并且还有望让高昂的抗癌药价格亲民化。 这个新的研究成果来自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员张夏衡团队,其主要是做了一件事,让芳香胺“变身”成其他有用的物质的成本大幅降低。 在这之前,科学家是让大多先将芳香胺转化为名为“重氮盐”的中间体,进而利用重氮化合物的高反应活性开展后续转化,而“重氮盐”这种物质极不稳定,非常容易爆炸,这就让成本急剧上升。 简单点理解就是,抗癌药高昂价格的根源,往往不在原料本身,而在“如何把原料变成药”的合成路线。传统路线一旦涉及芳香胺结构,就绕不开重氮盐——这条“百年老路”不仅危险,而且步骤多、产率低、纯化昂贵,最终成本都会转嫁给患者。 中国科学家的展示了如何用“一锅煮”的方式,高效便捷地合成出抗炎药“依托考昔”,将原本复杂的多步合成路线大大缩短。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法已经通过了千克级(1000g)的放大实验验证,转化成功率高达90%,证明它完全具备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潜力。 可以预见,一旦该技术被纳入重磅抗癌药(如PARP抑制剂、BTK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第二代、第三代仿制药工艺,单药全周期成本有望大幅下降,真正让“高科技抗癌药”走向“平民价”(动辄百万元)。
赛力斯总裁张正萍:将向全球扩张 不担心华为与其他品牌合作
张正萍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5日,据彭博社报道,赛力斯今天正式在港交所上市。赛力斯总裁张正萍在接受采访时称,公司将向全球扩张,并不担心华为与其他汽车公司的合作。 赛力斯此前已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此次通过在中国香港上市,该公司能够让更广泛、更国际化的投资者群体所认识。此次在港上市筹集的18亿美元将为赛力斯提供资金在海外扩张,并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中追赶特斯拉等公司。 “我们要走向全球,这能够让我们的客户和投资者更容易理解赛力斯的业务。”张正萍在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表示。 张正萍表示:“我们将从周边国家开始,不会一夜之间扩展到所有国家。我们会采取逐一推进的方式,确保每到一个国家,都能为客户提供完全相同的功能和服务。” 尽管华为是赛力斯成功的关键,但华为近年来也在与其他汽车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例如奇瑞和重庆长安汽车。 对于其他搭载华为技术的汽车品牌可能带来的额外竞争,张正萍不以为意。他表示,类似的担忧曾经出现在特斯拉进军中国市场时,但事实证明这些担忧是多虑了,因为特斯拉反而推动了整个行业推出更优质的产品。 除了汽车业务,赛力斯现在也在布局下一个重要赛道,与字节跳动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这与特斯拉打造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做法类似。 张正萍表示,今天请家政人员还是一种奢侈,“未来,当智能重新定义这种奢侈时,这个角色将由机器人来承担”。(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史上最高41层垂直堆叠芯片面世:功耗仅传统芯片千分之一,为后摩尔定律时代指明新路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电子工业的进步一直遵循“越小越好”的规律。根据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于 1965 年提出的“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年翻一番。然而,这一趋势正逐渐逼近物理极限。 如今,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教授李晓航(2008 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15 年博士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领导的科研团队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具有革命意义的思路:既然芯片无法继续变薄,那就“向上建造”。 41 层堆叠芯片问世 李晓航团队成功设计出一款具有 41 层垂直堆叠的半导体与绝缘层芯片,其高度约为现有芯片的十倍。这项成果已于 10 月 17 日发表于《自然・电子学》,不仅是制造工艺上的重要突破,也为更灵活、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新一代电子设备奠定了基础。 李教授解释说:“当我们在垂直方向堆叠六层或更多层晶体管时,就能在不缩小平面尺寸的情况下提高电路密度。以六层为例,我们可以在同一面积内集成多达 600% 的逻辑功能,同时实现更高性能和更低能耗。” 摩尔定律的瓶颈与新思路 自 2010 年前后起,芯片制造商开始遇到物理瓶颈。李晓航指出:“传统硅基微电子中,摩尔定律正在触及物理极限,但创新仍在继续。我们不再单纯追求晶体管更小,而是在探索新材料、新架构和新方向,例如三维堆叠。” 晶体管摩天楼 李晓航将其团队的挑战比喻为“建造一座摩天大楼”:“可以把每一层晶体管看作大楼的一层,如果某一层不平整,整栋大楼都会变得不稳定。”研究的关键在于控制所谓的“界面粗糙度”,因为任何微小的不平整都可能破坏电子流动,严重影响芯片性能。 其团队的根本突破是开发出全新的制造策略,核心在于所有层的沉积都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完成,以防损伤下层结构。 李晓航解释道:“多数柔性或有机材料无法承受高温,而传统半导体工艺通常超过 400℃,会导致这些材料熔化或变形。”通过低温制造,研究人员可使用塑料或聚合物基底,从而为未来的柔性电子器件奠定基础。 为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团队制造了 600 个样品芯片,性能表现一致。实验显示,这些堆叠芯片在实现相同运算功能的同时,功耗显著降低,仅为 0.47 微瓦。 应用前景:从可穿戴设备到“电子皮肤” 谈及未来应用,李晓航表示:“首批应用场景可能包括可穿戴健康传感器、智能标签和柔性显示屏,这些领域对低功耗与机械柔性尤为依赖。”从长远看,研究团队设想开发出可覆盖大面积的“计算表面”,即“电子皮肤”—— 能在物体或建筑表面实现感知、处理与通信。 他补充道:“我们开发的电路面向那些对机械柔性、成本和可扩展性要求高于运算速度的系统。”在他看来,这项研究为计算技术打开了新方向:“它证明性能提升不只依赖于器件变小,还可以通过在三维空间中更智能、更高效地集成来实现。”
iOS 26.2史诗级增强液态玻璃,滑块调整 iPhone 锁屏时钟透明度
IT之家 11 月 5 日消息,科技媒体 9to5Mac 今天(11 月 5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在 iOS 26.2 首个 Beta 更新中,苹果重点升级了 iPhone 锁定屏幕的自定义功能,增强了“液态玻璃”(Liquid Glass)效果的调节滑块,支持用户更大幅度地调整锁屏时钟的透明度。 IT之家此前报道,苹果公司在 iOS 26.1 系统,新增了“透明”和“色调”两个外观选项,支持用户切换不同的“液态玻璃”效果。 而在 iOS 26.2 首个 Beta 版本更新中,苹果进一步深化用户自定义功能,带来了更精细的控制选项,升级了用于自定义锁屏时钟外观的滑块功能。 在 iOS 26.2 中,用户进入“壁纸”编辑界面并点击时钟后,会发现“液态玻璃”滑块的调节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 具体来说,用户既能将时钟的透明度调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的“全透明”状态,让其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也能将其设置为完全不透明的实体效果,同时还支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进行任意程度的无级调节。 这项改进的意义在于,它用一个真正的“滑块”取代了 iOS 26.1 中类似开关的“二选一”模式。相比只能在两种预设效果中切换,新的滑块调节方式赋予了用户对锁屏时钟外观更强的掌控力,可以根据不同壁纸的风格,精确匹配最理想的通透或实体质感,从而实现更深度的个性化。 本次更新仍存在一些局限。调整锁屏时钟大小的功能,目前依然仅限于用户选择系统默认字体时才可使用。对于希望使用其他艺术字体并同时调整尺寸的用户来说,这仍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Neuralink芯片入脑让瘫痪男子重新开口,家属泪崩!
英国,一名全身瘫痪的男子,用「意念」控制电脑打字,和家人交流!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Neuralink最新的人体实验。当一个人的思想能直接操控机器,人类与科技的边界,正在被悄悄改写。 就在几天前,伦敦的一间手术室里,发生了一件让全球AI圈和医学界都震惊的事。 一名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几乎全身瘫痪的男子,在植入马斯克的脑机接口装置后, 仅凭「意念」操控了电脑。 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模拟画面,也不是科幻电影的特效,而是现实世界中的让人类大脑重启的按钮。 这一幕,让人同时感到敬畏、好奇,也有些害怕。 毕竟,当思想可以被机器读取,人类和科技之间的界线,也会变得模糊。 而这位男子,名叫Paul。 意念重启:Paul用意识控制电脑 在伦敦大学学院医院的手术室里,医生们围着一台精密的机械臂。 那是Neuralink的手术机器人R1。它能以显微级的精度,将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线植入大脑皮层。 接受手术的,是一位名叫Paul的英国男性,患有运动神经元病。这种疾病会让神经逐渐退化,最终丧失语言与行动能力。 对Paul来说,连想说话这件事,都变成了徒劳的信号。 植入完成后,他的头骨上被安上了一枚硬币大小的装置。通过无线连接,脑中的电信号被实时传输到外部电脑。 几小时后,医生让他尝试「想象」自己在移动光标。 屏幕上的箭头,轻轻晃动。第一次,他还没能控制方向。第二次,光标开始缓缓地向右滑动。十几分钟后,Paul在屏幕上打出了第一个单词:Hello。 那一刻,他的家人坐在监控屏前,看到他重新「开口说话」,不禁落泪。 Neuralink在英国的这次芯片植入,属于其国际临床研究计划GB-PRIME的一部分,合作机构包括伦敦大学学院医院与纽卡斯尔医院NHS基金会信托。 或许对Neuralink来说,这些信号只是数字流;但对这些病人而言,这意味着身体沉默多年后,大脑终于可以重新启动。 思想被翻译成指令:Neuralink如何读懂大脑? Neuralink的核心装置是N1芯片。 它比硬币还小,却能通过64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线,与大脑皮层相连,捕捉上千个神经元的放电信号。 Neuralink表示其设备可以帮助患有严重疾病的人控制外部设备 这些信号本身没有语义,像一团混乱的电流噪声。 而芯片的工作原理,就是让AI模型去「学习」这些信号背后的规律——当人产生「移动」「点击」「拿起」的念头时,大脑中会有特定的神经模式被激活。 Neuralink的手术机器人完成植入后,芯片会立即开始工作。几乎在患者苏醒的瞬间,它就能捕捉到大脑神经活动的实时变化。 Neuralink这样描述这一过程: 我们的系统能够以高保真度记录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将特定的神经模式与具体的操作意图相对应。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61-x 这意味着,大脑不需要发出声音或动作,只要思考,机器就能理解。 几个月前,Neuralink在官方X账号公布了新的实验画面: Nick,一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失去了双臂的活动能力。而现在,他正用脑机接口控制一只机械臂,把勺子稳稳送入口中。 Neuralink还展示了另一位受试者Paul的训练进展。 他不仅能通过意念操控电脑光标,还正在和工程师一起,尝试用这枚芯片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战争黎明」。 在这两段影像里,AI、神经科学与机械系统的边界被彻底打通。 机器不只是「工具」,而是身体的延伸;意识不再被困于脑海,而能直接触碰现实。 这正是马斯克的愿景: Neuralink的目标,是让人类思维成为计算的一部分。 奇迹与焦虑并生:思想自由的边界在哪? 当奇迹不断被复制,它也开始变成一种新的现实。 根据Neuralink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12位受试者 植入了其脑机接口装置,累计使用时间超过15000小时,总佩戴时长达2000天。 从伦敦到加州,越来越多的大脑与芯片连接。人类的思想,开始以神经活动的形式出现在数据表里。 那些闪烁的点,代表着神经元的放电;而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个仍然努力重启的生命。 然而,问题也清楚地摆在眼前。 目前,Neuralink的临床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所有受试者都面临同样的风险:植入装置可能感染、位移、失效,信号衰减也可能导致数据解码不稳定。 而更深层的隐忧在于——数据的归属权。在脑机接口中,最核心的资源不是芯片,而是「脑信号」本身。 那是一个人最私密的活动:记忆、欲望、犹豫与冲动。 这些被采集、存储、分析的数据,未来该由谁掌握?是医院、公司,还是患者本人? 对此,卫报评论道: 当我们把人脑视为信息系统,就必须思考:谁有权访问它?又是谁能关闭它? 在一些学术讨论中,研究者提出「神经权利」的概念,它被认为是未来人类必须面对的全新人权形态。 智利、欧盟都已着手起草相关法规,试图限制企业对脑数据的滥用。 但现实显然比立法更快。在马斯克的设想里,Neuralink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医疗辅助,而是让人类与AI实现直接共生。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我们的思想、情绪甚至梦境,都可能成为算法的输入。 对Nick与Paul而言,这一切只是生活重新被点亮;但对整个人类来说,这也是一次新的边界试探。 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科技让人重获声音」,另一边是「思想开始被记录」。 而脑机接口,正是那条模糊两者界线的光。 Paul在屏幕上打出第一个「Hello」,Nick用意念让机械臂喂自己吃饭,这些看似微小的动作,其实都在重新定义「连接」的意义。 科技让他们重新被世界听见,也让我们重新看见人类的潜能。 但在奇迹与焦虑之间,我们也需要新的勇气,去面对一个正逐渐读懂我们的未来
美媒:特斯拉想用高额薪酬锁住马斯克,但他已经“移情别恋”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5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今年5月,当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离开美国政府效率部时,特斯拉投资者希望这位长期领导者能够尽快回到公司总部,把心思放在扭转汽车销量下滑,重振公司业务上。然而,在今年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却沉浸于另一项事业。 xAI 据前高管及与马斯克共事过的人士透露,他把精力都放到了最新创业公司xAI身上,试图在AI竞赛中迎头赶上。马斯克与员工的开会经常持续到凌晨,他们一起头脑风暴,研究如何让旗下聊天机器人Grok走红。 他亲自监督了一款名为阿妮(Ani)的“大胆”AI伴侣的设计,后者是一个动漫角色,梳着金色马尾辫,穿着暴露的衣服。员工们被要求提供生物识别数据,用于训练像阿妮这样的虚拟形象。马斯克会在办公室里长时间玩他最喜欢的电子游戏《暗黑破坏神》来放松自己。他还要照顾他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在办公楼里进进出出。 马斯克亲自监督设计的AI伴侣 有一段时间,马斯克在xAI花费了太多时间,以至于他开始在那里与特斯拉员工召开会议。 多年来,这位54岁的亿万富翁一直在平衡管理多家高速成长公司(包括X和SpaceX)与作为特斯拉CEO之间的关系。随着AI领域的潜在利益逐渐被竞争对手抢走,尤其是OpenAI的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马斯克开始将更多时间投入到xAI。 特斯拉投资者不满 近几周,一些特斯拉的主要投资者已私下向公司高管和董事会成员施压,质问马斯克究竟对特斯拉投入了多少精力,以及公司是否有CEO继任计划。上周,包括特斯拉董事长罗宾·德霍姆(Robyn Denholm)、墨西哥烧烤连锁店Chipotle前CFO杰克·哈通(Jack Hartung)和特斯拉联合创始人JB·斯特劳贝尔(JB Straubel)在内的特斯拉董事会成员组成了异常庞大的代表团,在纽约与大型投资者会面,为马斯克的新薪酬方案进行游说。 周四,特斯拉将公布股东就马斯克巨额薪酬方案进行投票的初步结果。该方案旨在确保马斯克在未来几年专注于公司发展。如果马斯克能实现薪酬方案制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他的持股比例将在十年内从约15%提高到约25%,相当于潜在价值1万亿美元的股票。这些目标包括销售100万台像人形机器人Optimus这样的机器人,以及将市值从目前的约1.5万亿美元提升至8.5万亿美元。 德霍姆上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董事会并不关心马斯克如何分配时间。“其他CEO可能喜欢打高尔夫,”她说,“但他不打高尔夫。他喜欢创建公司,而这些公司不一定是特斯拉。” 她表示,马斯克的一些追求最好在特斯拉之外进行,而且他必须在特斯拉身上投入“时间、精力和心血”,才能实现解锁他薪酬方案的目标。 在与大型投资者的会面中,德霍姆和其他特斯拉董事承认,他们无法强迫马斯克全职为特斯拉工作,并表示他对AI的专注最终将使特斯拉受益,因为特斯拉正在开发多项利用AI的技术。股东们还将投票决定特斯拉是否应该投资xAI,这是马斯克公开支持的事项。 今年早些时候,马斯克将xAI和X合并。随着xAI推出虚拟化身,马斯克推进在孟菲斯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计划,该公司决定筹集数十亿美元的新资金。 xAI在孟菲斯建立的AI数据中心 今年夏初,Space向xAI投资了约20亿美元。接着,马斯克重新审视了他之前提出的一个想法:特斯拉是否也应该参与其中?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大型投资者在与特斯拉董事的讨论中对投资xAI表示怀疑。特斯拉董事会并未就xAI提案给出任何建议。 反对声音 特斯拉董事会在9月份提交的委托书中提出了为马斯克制定的巨额薪酬方案,其中提到了xAI 47次。 特斯拉董事会已明确表示,他们认为公司不能失去马斯克,巨额薪酬方案是让他专注于特斯拉的必要条件。 两家颇具影响力的股东代理顾问公司建议特斯拉股东投票反对该提案,认为这将使马斯克持有过大的股份。他们还建议反对特斯拉投资xAI的提议。 特斯拉对此表示,这些薪酬方案建议具有误导性,马斯克也暗示他对此事感到厌倦。针对最近在X上批评其薪酬方案的帖子,马斯克回应称:“特斯拉的市值超过所有其他汽车公司的总和。你希望哪位CEO来管理特斯拉?反正不会是我了。”(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字节、腾讯旗下AI编程工具均已移除Claude模型,或因Anthropic收紧服务条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11月5日讯(记者 朱俊熹)11月4日,多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邮件内容显示,字节跳动旗下AI编程工具Trae国际版宣布,由于服务调整,将不再提供Claude模型的访问权限。邮件还指出,凭借GPT-5、Gemini-2.5-Pro、Kimi-K2-0905和DeepSeek-V3.1-Terminus等核心模型,以及TRAE在推理质量、代码智能和执行流程上的深度优化,用户依然可以享受到与以往同样高水准的产品性能。“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作为回馈,平台还将向Pro会员提供50%额外的快速请求额度,即每月新增300次请求,有效期至2026年1月31日。然而,在Reddit、GitHub等平台上,许多Trae用户对移除Claude模型的调整表示不满,并称将考虑转向其他同类型的AI编程工具。 图片来源:GitHub截图 蓝鲸科技查询发现,目前Trae国际版内置了来自OpenAI、谷歌、xAI等公司的多款模型,包括GPT-5、GPT-4.1、Gemini-2.5-Pro、Grok-4等。国内版接入的则是字节Doubao-Seed-1.6、阿里Qwen-3-Coder、Kimi-K2、智谱GLM-4.6、DeepSeek-V3.1-Terminus等模型。 图片来源:字节Trae国际版截图 今年1月,字节率先发布了Trae国际版,并于3月推出该工具的国内版本,支持代码续写、文档生成、逻辑审查与结构优化等多项服务。Trae国内版尚未上线付费方案,国际版Pro会员每月收费10美元,首月优惠价3美元,可获得600次高级模型快速请求和无限次慢速请求。据字节技术副总裁洪定坤6月透露,Trae整体月活已超100万,字节内部有超过80%的工程师在使用Trae辅助开发。 与字节类似,腾讯也在今年7月开启了AI编程工具CodeBuddy IDE国际版的内测,并在8月正式开放国内版公测。接近腾讯的消息人士告诉蓝鲸科技,CodeBuddy国际版已在10月1日前移除了Claude模型,“目前没看到特别大的影响”。 蓝鲸科技查询CodeBuddy发现,国际版现内置的是OpenAI GPT-5、GPT-4o-mini、谷歌Gemini-2.5-Pro等模型,国内版接入的是腾讯混元、DeepSeek-V3等模型。据前述人士透露,内部还接入了智谱GLM-4.6、Kimi-K2,效果表现良好。其称,Claude的相关调整有助于推动国内模型的发展。在AI编程场景中,混元、DeepSeek、智谱等国内大模型进展迅速,随着技术迭代将会持续提升。 图片来源:腾讯CodeBuddy国际版截图 AI原生IDE(集成开发环境)已成国内互联网大厂竞相入局的新赛道。8月,阿里上线面向全球用户的Agentic编程平台Qoder,称集成了全球顶尖的编程模型,会自动选择最优模型。百度也在6月发布了文心快码独立AI原生开发环境工具“Comate AI IDE”,未区分国内外版本,支持自选来自DeepSeek、Kimi、智谱的模型。 图片来源:百度Comate AI IDE截图 蓝鲸科技获悉,此次大厂调整旗下AI编程工具的内置模型,或与Claude背后的公司Anthropic更新服务条款有关。9月初,Anthropic发布公告称,将进一步加强区域限制。凡是由中国等受限地区直接或间接控制、持股比例超过50%的企业,均被禁止访问Anthropic服务,无论实际运营地点在哪里。 Anthropic宣布收紧限制后,国内字节火山引擎、商汤科技、京东云等多家厂商顺势推出迁移方案。以智谱提供的“Claude API用户特别搬家计划”为例,开发者仅需替换API URL,即可从Claude无缝切换至GLM模型API。智谱还为新用户赠送2000万Tokens免费体验,并向开发者提供GLM-4.5编码专属包月套餐,强调“价格仅为Claude 1/7,用量提升3倍、速度更快”。 Anthropic是OpenAI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由Dario Amodei等OpenAI前员工创办。其投资者包括亚马逊、谷歌等巨头,公司最新估值已达1830亿美元。Anthropic的Claude系列模型以编程能力见长。在衡量AI模型软件工程能力的SWE‑bench Verified评测集中,Claude 4.5 Sonnet以70.6%的分数位居榜首,前十名还包括阿里Qwen3-Coder以及智谱GLM-4.5等模型。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