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华熙生物大砍护肤线,玻尿酸女王终于把刀刃对向了员工
摘要: 赵燕实施铁腕反腐,下令贪腐人员提交辞呈;同时,公司表示彻底抛弃外聘“职业操盘手”模式,转任创业型管理层,管理层大换血。外界猜测纷纷,玻尿酸女王归来,能力挽狂澜吗?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Dale、姜凡 编辑|董雨晴 2025年8月27日,华熙生物发布了“上市后最差半年报”: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2.61亿元,同比下降19.5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1亿元,同比下降35.3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45%。业内分析指出,这一跌幅乃近六年来最大,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创下新低。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仍在经历巨震。有刚刚离职的华熙生物员工告诉凤凰网科技,之前公司是小调整,最近就是大的组织优化,“这么说吧,之前肌活和米蓓尔的团队都一百多人了,现在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其表示,目前裁员赔偿均可以谈,但“基本上是N+1”。 组织震荡,与一位铁娘子的回归密切相关。 半年前,华熙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赵燕才重回权力中心,这个出生于云南昆明,把玻尿酸生意做到千亿市值的女强人,把刀刃向内掀起了一场铁腕改革:自年初至今,华熙生物的董监高有超过10人离任和调岗。 对外,她向新一代“胶原蛋白女王”巨子生物创始人、陕西女首富发起战争,手撕巨子生物称其联合多家券商给出“玻尿酸过时论”,拥有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学位的网红博主“大嘴博士”下场助攻抨击巨子生物成分,最终引得巨子生物单日蒸发了120亿市值。 尽管这场对垒以巨子生物惨败告终,但交出最差财报的华熙生物同样难言胜利。 曾经巅峰,如今拦腰断崖 四年前,华熙生物正处巅峰。 2021年,占据全球玻尿酸原料市场44%份额的华熙生物,市值一度超过1400亿,赵燕在当年以565亿元身家跻身胡润女企业家榜单前十,被外界称为“玻尿酸女王”和“山东女首富”。这一年,其带领着华熙生物正式从B端原材料供应转向C端,发力功效护肤,就此冲进了国产护肤美妆赛道。 2022年,华熙生物的功能性护肤品业务实现销售收入46.07亿元,同比增长38.80%,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72.45%,成为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之一。 更为亮眼的是,这一年华熙旗下的润百颜与夸迪两大品牌均迈入了 10亿元级别的年收入阵营——润百颜、夸迪年度收入皆达13亿元级别。 但这样的势头并没有持续太久,巅峰之后,公司几乎用两年时间就从高增长神话滑向了困局。2023年,华熙生物四大护肤品牌营收增速明显下滑,净利润首次实现负增长,2024年,其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25.69亿元,同比大幅下降31.62%,直接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 财报中解释称,消费品业务受竞争加剧、产业周期波动以及战略调整影响,但市场的普遍解读是:华熙生物在消费端的“网红打法”逐渐失效,而对渠道和品牌的依赖性过高,使得它在遭遇行业竞争时显得脆弱。 要知道,美妆护肤品市场厮杀激烈,往往需要高额的营销费用支撑。据财报,2019年至2022年,华熙生物的销售费用分别为5.21亿元、10.99亿元、24.36亿元、30.49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27.62%、41.74%、49.23%、47.95%。 被营销拖累的同时,华熙生物自身产品也欠缺绝对壁垒,润百颜次抛、夸迪面膜,这些曾在小红书、抖音引爆的单品,在被竞争对手复制、营销疲劳后,失去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就在这时,更大的麻烦,从公司内部爆发了。 组织风波不断 华熙生物的业绩困境背后,是更加严重的内部动荡与信任危机。 首先,内部举报不断。2025年7月,一名前“CEO特别助理”李某发布长文,指控公司存在财务造假与欺诈发债行为,公司随即回应称这是“恶意捏造”,并已报警处理。而在2024年,“夸迪”品牌前主理人枝繁繁也曾公开控诉“职场霸凌”与名誉侵权,并起诉公司。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后台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与口碑崩塌并行的,是组织上的“刮骨疗毒”。 2025年3月,华熙生物在公众号发布公司董事长赵燕在总裁办公会上的讲话全文,题为《从严治理组织、重返业务一线、重回创业状态》。一篇洋洋洒洒的发言,字字句句都在指责内部组织的无能与平庸。赵燕说,她2024年重点在改公司的流程,今年就要重点改人。 图|华熙生物公众号截图 她言辞犀利地表达,“对于历史问题我们绝不姑息放纵,所有贪腐人员无论职务高低,必须在3月31日前限时交代问题、提交辞呈”,否则将移交司法机关。管理层内部的权力博弈随即加剧。核心科学家郭学平、业务副总裁樊媛、邹松岩等相继出走,整个研发与业务板块都出现了真空。 有华熙生物的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很多搞研发的老臣都走了”。 不过赵燕似乎正有此意,其在那场发言中也表示,“这个公司离开了谁都可以重新组织,唯一离不开的是我这个创始人”。 实际上,不仅仅是高管的动荡,有华熙生物员工表示,起初还是小调整,最近开启了一轮大规模的组织调整。有员工告诉凤凰网科技,动刀甚至动刀了旗下四大品牌中的两个,“肌活和米蓓尔之前团队都有一百多人,最近都只剩下十几人了”。 护肤线大品牌尚且如此,有前华熙生物员工在社交平台上提到,公司目前主要聚焦在夸迪和润百颜两大品牌,像润熙泉这样的次级品牌正在逐步淡出市场,库存产品也在加速清理。 华熙生物正在经历巨大的阵痛:业绩滑坡、裁员风暴、举报事件、管理分裂交织,最终酝酿成“一场组织性的信任危机”。 “玻尿酸女王”归来,能力挽狂澜吗? 在这片狼藉中,创始人赵燕的重新掌权,引发广泛关注与期待。 亲自挂帅内部改革,改革经营理念、业务方向与人才组织模式。赵燕实施铁腕反腐,下令贪腐人员提交辞呈;同时,公司表示彻底抛弃外聘“职业操盘手”模式,转任创业型管理层,管理层大换血。 让外界猜测纷纷,玻尿酸女王归来,能力挽狂澜吗? 从财务表现来看,改革似初见成效,二季度业绩边际回暖,净利润率改善、现金流转正、存货周转加快。 然而,行业挑战依然存在。透明质酸领域竞争愈发激烈,市场逐渐进入“红海”,消费者对产品成分和品牌选择更加理性,对透明质酸的依赖度有所下降。同时,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了2026年,基于胶原蛋白的皮肤护理市场规模有望超过透明质酸,预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2.6%。 消费者对玻尿酸已然祛魅,子品牌的高度同质化,也让消费者没能记住华熙生物旗下品牌的不同定位。另一方面,流量价格的水涨船高,也让华熙生物越来越不敢重注参与投流。大砍护肤线,似乎是这位玻尿酸女王断臂求生的第一步。 目前,华熙生物旗下除了收入占比超四成的护肤品业务线(现已改名为皮肤科学创新转化业务)外,还有收入占比约27%的原料业务、收入占比约30%的医疗终端业务以及营养科学创新转化业务。不过,半年报显示,除核心的护肤品业务外,华熙生物另外两大业务板块——原料业务与医疗终端业务上半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降。其中,原料业务上半年实现收入6.26亿元,同比微降0.5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7.7%;医疗终端业务实现收入6.7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9.77%,同比下降9.44%。 赵燕的回归,虽给出了一剂重拳:用创始人权威重塑治理结构、调整战略方向。然而,这场“救火行动”所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还需未来几个季度的业绩与市场反应来检验。
高德地图公交地铁体验升级:最快换乘推荐、线路站点特征提示等
IT之家 9 月 5 日消息,高德地图今日宣布公交地铁出行体验升级,带来最快换乘推荐、线路站点特征提示等功能优化。IT之家附具体内容如下: 最快换乘车厢 / 车门推荐 高德新推出“最快换乘车厢 / 车门推荐”功能,如下图所示,选择最省时间的路线后,可以在导航中发现“换乘便捷”,它会提醒用户乘坐哪节车厢换乘更省时间。 线路站点特征提示 对于部分用户,到陌生地点去乘公交车,乘车站点可能有些难找,比如它在室内、在桥上,甚至在隧道内。现在高德在导航中增加贴心小提示,生路也不怕走错站。 尤其是遇到区间车的情况,如果乘车前不了解的话,中途只能被迫下车。现在高德会在导航中提示用户此站点有区间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跨城出行 如果想去一个地方,尤其是乡镇级城市,想知道预计到达时间和所花费用,现在可直接在高德首页搜索目的地。 选择“路线”,确定出发位置,选择“公共交通”,就可查看飞机、火车、高铁多种出行方案,并且可以直观地看到全路程预计花费时间和费用。 地铁口无障碍设施提醒 考虑到特殊人士的出行,高德还在导航中添加了地铁出口无障碍设施标注提醒,包含斜坡、扶梯、电梯、轮椅升降平台。 支持部分校园公交导航 高德现支持清华校园公交线路查询及导航,打开高德 App,搜“新清华学堂公交站”,点击“途径线路”就可以查看全段路线的途径站点。 跟正常的公交地铁导航一样,可以获得实时车辆到站信息。校园公交导航后续会陆续覆盖更多校园。
盒马:全面停运这一服务!此前X会员店已全部关闭
红星资本局9月5日消息,昨日,盒马邻里自提发布告用户书,宣布盒马邻里自提及相关服务将于10月4日全面停止运营,所持有的盒马礼品卡、盒花可以在其他盒马门店继续使用。 公开资料显示,盒马邻里2021年上线,为盒马线下自提店,采取预售+自提模式,主要布局在社区商铺,更靠近居民生活点。消费者通过手机下单,次日上午8点后自提,即可实现交易闭环。 2021年4月,盒马邻里社区店首次在上海开业,随后向北京、广州、武汉、西安等城市扩张。到2021年10月,盒马邻里门店数已达400多家。2021年11月,盒马邻里开始陆续撤出一些城市,比如关撤深圳、广州、苏州三地业务。截至目前,盒马邻里自提业务则仅围绕上海一地在华东市场运营。 最近盒马门店调整频繁,就在今年8月底,盒马X会员店全部关闭。 今年8月,红星资本局曾报道,盒马CEO严筱磊在媒体会上表示,从去年起,基于聚焦主业的策略,做了一些关店处理,但累计关店数量不超过整体门店的2%。同时盒马公布了最新开店计划:财年内开出近100家门店,新增进入城市超过50个。 阿里巴巴(09988.HK)集团2025财年年报显示,盒马2024年4月-2025年3月的2025财年GMV(商品交易总额)超750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盒马鲜生业态运营超过420家门店,线上交易GMV贡献超过60%。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 杨程 综合自光明网、第一财经 封面图自IC Photo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努比亚Z70 Ultra陷“品控黑洞”:破音、烧屏、发烫,用户投诉激增
凤凰网科技讯 9月5日,努比亚Z70 Ultra新机到手仅一周,扬声器便发出刺耳破音;宣称“180天只换不修”,故障换新后问题依旧;屏幕烧屏、异常发热、续航崩坏投诉接踵而至...努比亚Z70 Ultra因硬件质量问题和被用户质疑“形同虚设”的售后服务,陷入一场“品控黑洞”与信任危机。凤凰网科技发现,这款定位高端的机型正面临用户投诉激增的严峻考验。 一、新机“一周破音”,品控可靠性遭直接拷问 据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的发布的图文显示,其购买的努比亚Z70 Ultra仅使用一周后扬声器在播放音乐时发出刺耳破音。从该用户发布的描述可知,手机并未进行高强度或非常规使用,故障是在日常正常操作中突然出现的。其提供的手机外观照片显示,机身完好无损,扬声器开孔处无堵塞物。这直接引发了用户对努比亚Z70 Ultra产品制造质量和可靠性保障的忧虑。 二、 “180天只换不修”遇冷,售后渠道被指“推诿卸责” 更令用户不满的是问题出现后的售后困境。据投诉用户称,在寻求淘宝官方客服及努比亚官方旗舰店支持时,遭遇“一直推卸责任”的对待,未获维修、换货或退款等有效解决方案。这并非个例,努比亚引以为傲的“180天只换不修”服务承诺,在实际执行中遭遇信任危机。 投诉信息显示,用户“勇敢喵”于2025年5月15日购买努比亚z70u星空旗舰版,在使用约20天后,屏幕出现烧屏现象且未能自行恢复。该用户称,“店铺客服承认质量问题”,但拒绝为其办理退货,转而由抖音平台客服介入处理。作为高端机型核心显示组件,在短时间内发生不可逆的显示异常,其可靠性引发用户担忧。 用户“洞察喵”于2025年4月16日通过京东平台购买该机,使用四个月后手机出现“正常使用依然严重发热,并且电池耗电极快”的状况。该用户援引平台所提供的“180天只换不修”服务提出换货申请,但商家检测后称“电池无问题”,并以“夏季发热属正常现象”为由拒绝换新。 用户“友爱喵”反馈其Z70 Ultra因烧屏问题换新后,新机仍然出现“发烫严重、前摄像头发绿”等异常。该案例显示,即便经由官方换货流程,同类或其他质量问题仍可能再次发生。 三、 前代旗舰“旧疾”未愈,系统体验短板犹存 凤凰网科技注意到,努比亚的体验问题并非Z70 Ultra独有。其前代旗舰Z60 Ultra及Z50s Pro的用户反馈中,系统优化不足与硬件稳定性问题早有显露。 根据用户“控卫聊体育”2023年11月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体验报告,努比亚Z50s Pro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太多小问题”,包括屏幕触摸不灵、充电充不进去、相机卡住无法使用等。该用户透露,此前曾因屏幕触摸不灵问题换过一次货,但收到的新手机仍然出现了触摸不灵的情况,之后又先后出现了相机卡住、充电充不进去的问题。此外,该用户还特别指出手机“wifi信号还特别不好”。 另一用户“万策瞳子”在2025年1月的反馈中也证实了类似问题,表示努比亚Z50s Pro的屏幕触摸不灵问题“简直让人抓狂”,换货后问题依旧存在。该用户同样遇到了相机卡住、充电问题以及WiFi信号差的情况,并无奈表示“家里每个角落都搜不到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户在指出产品缺点的同时,也客观提到了手机的一些优点,如外观颜值高、背面玻璃仿素皮质感好、拍照效果不错、系统流畅等。但这种软硬件体验上的明显反差,反而更加凸显了努比亚在产品品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的不足。 据用户“科技知识课堂”在2024年11月的详细体验报告中反馈,尽管努比亚Z60 Ultra在处理器和内存等硬件配置上表现强大,但系统调试却未能充分发挥其性能潜力。 该用户指出,手机存在屏幕高帧率模式效果有限、动画缺失导致视觉疲劳、夜间模式下通知栏模糊、视频弹幕与微博动态显示拖影等问题,对长时间使用的用户视觉体验并不友好。 此外,该用户还提及摄像头调校未达预期,远摄效果与同期其他品牌旗舰存在差距;日常使用中微信、小程序等应用常出现卡顿,1080p视频播放流畅度不足,后台管理亦不理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强调手机在运行淘宝商家端等商业应用时发热显著,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报告中也提到Z60 Ultra在系统便利性方面的不足,如验证码需手动输入(后续更新才支持直接复制)、应用推荐实用性低、震动功能偶发失效需重启恢复,以及在换机迁移数据时兼容性差,多数换机软件无法正常连接等问题。用户最终因体验不佳将Z60 Ultra在转转平台完成回收转出。 四、 高端市场的信任危机与未解之题 努比亚Z70 Ultra品控与售后问题,已非单一产品缺陷,而是演变为一场品牌信任危机。“品控黑洞”吞噬用户信心,“形同虚设”的售后承诺加剧不满,前代机型的“旧疾”暗示体系性问题。这也为所有冲击高端的厂商敲响警钟:仅靠堆砌硬件参数和营销话术无法赢得高端市场。严苛的品控体系、高效的售后服务、持续稳定的系统体验,才是高端产品力的基石,也是建立用户忠诚度的关键。(作者/杨睿琪)
谷神星一号(遥十五)火箭发射成功,两颗爱神星实现“鹊桥相会”
IT之家 9 月 5 日消息,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 2025 年 9 月 5 日 19 时 39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开运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驭星三号 08 星、云遥一号 27 星。 IT之家注意到,此次任务是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的第 21 次飞行。 “谷神星一号”为星河动力航天公司抓总研制的四级小型运载火箭,一、二、三级采用固体动力,四级采用轨控和姿控一体化液体动力。该箭长约 20 米,直径 1.4 米,起飞质量约 33 吨,起飞推力 60 吨,其近地轨道(LEO)运力 400 千克,500 千米太阳同步轨道(SSO)最大运力 300 千克,700 千米 SSO 运力 270 千克。 本次任务代号“鹊桥仙”,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喻户晓的浪漫意象,象征太空探索与诗意融合的美好愿景。 开运一号卫星:专注于对地观测与空间感知,承担数据采集和下传任务,为多项科学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驭星三号 08 星:主要开展新型变温材料在轨验证,后期将利用其搭载的 5 米分辨率遥感相机执行对地拍摄任务; 云遥一号 27 星:主要为 GNSS 掩星探测载荷。能够通过对 GNSS 信号的折射数据进行反演,获取大气层的温度、湿度、压力以及电离层的电子密度信息; 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由星河动力航天自主研制的国内首个商业火箭末级留轨试验平台。该平台在完成主任务后,将继续留轨运行,搭载大气探测及可见光载荷、星屏、阻尼球等载荷,开展长时间在轨试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的爱神星平台是继 2024 年 6 月 6 日首颗爱神星成功入轨后的第二次发射。两颗爱神星即将在太空中实现历史性共同在轨。 爱神星留轨平台基于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末级进行适应性改造,通过系统升级使其具备在轨长期运行能力。该平台可为各类新技术、新器件及新产品提供在轨试验验证服务。
Anthropic被作家告了,违规下载700万本书,15亿美元和解了
最新消息,AI 初创公司 Anthropic 同意支付至少 15 亿美元,来和解一起作家集体诉讼案件。此前,这些作家联合指控 Anthropic 盗版了他们的作品来训练其聊天机器人 Claude。 在业界看来,如果该协议获得批准,那么这将是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和解协议,是美国版权案件历史上金额最高的赔偿,也将是 AI 公司与指控其侵犯版权的作家、视觉艺术家,以及其他相关创意专业人士之间法律纠纷的转折点。 据了解,15 亿美元和解金背后涉及的作品约为 50 万本书,平摊下来,每本书或每部作品预计获得 3000 美元的赔偿。另外,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Anthropic 也同意销毁其下载的原始文件及所有副本。 根据 6 月份的一份裁决显示,Anthropic 通过各种渠道,从 Library Genesis 和 Pirate Library Mirror 等盗版网站下载了超过 700 万本「明知是盗版」的电子版书籍。 所以,上个月的时候,美国作家协会预计每本书或每部作品的赔偿金至少为 750 美元,但现在是 3000 美元,大概率是在删除了重复作品和无版权作品后,受影响的书籍数量变少了。 从时间来看,这起诉讼案件持续一年之久了。去年 8 月,以安德里亚・巴茨 (Andrea Bartz)、查尔斯・格雷伯 (Charles Graeber) 和柯克・华莱士・约翰逊 (Kirk Wallace Johnson) 三位作家为代表的一群作家共同对 Anthropic 发起起诉,指控 Anthropic 盗版了他们作品来训练 Claude。 其实大模型技术一路发展以来,有关 AI 公司已经接到过很多类似侵权起诉,比如首当其冲的 OpenAI,而且随着相互之间的「博弈」,关于用何种数据来训练模型是可以的,探讨的空间也在一直变化。但这是 Anthropic 第一次接到诉讼。 后来 Anthropic 发现: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训练 AI,使聊天机器人能够自己创作文本段落,这在美国版权法下符合「合理使用」的条件,因为它「本质上具有变革性」。所以 Anthropic 也曾以此为理由进行辩解。 但没用,关键在于 Anthropic 用的不是「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用的是盗版啊,Anthropic 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针对这次和解,美国作家协会首席执行官玛丽・拉森伯格认为这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对作家、出版商和版权所有者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它向 AI 行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盗版作者的作品来训练他们的 AI 将会产生严重后果,而那些最无力承担版权的人将因此蒙受损失。」 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次和解的背后,似乎 Anthropic 并没有「因此蒙受损失」,相较于说这是作家的胜利,更像是科技公司的再一次胜利。 因为看似 15 亿美元是一笔不菲的金额,但平摊下来,每部作品获得的赔偿数目并不是很高。 更关键的是,这笔赔偿金额对 Anthropic 来说,不过「洒洒水」而已。要知道,就在前几天,Anthropic 刚刚完成新一轮高达 130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高达 1830 亿美元,今年 8 月的时候该公司的年度化营收就已超过 50 亿美元。 而对于 Anthropic 这次的和解行为,其实也符合科技行业的发展惯例,即先发展业务,然后因违反规则而支付与业务规模相比相对较小的罚款…… 有意思的是,就在 Anthropic 同意花钱解决侵权问题的同时,也有两则起诉 AI 厂商侵权行为的消息传出。一个是苹果因使用书籍进行 AI 训练遭作者起诉,另一个是华纳兄弟起诉 Midjourney 侵犯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兔八哥、史酷比、飞天小女警、瑞克与莫蒂以及其他角色的 AI 图像。 左图为 Midjourney 输出的瑞克与莫蒂图像,右图为原始影片截图,图源:Hollywood Reporter 而在今年 6 月,迪士尼和环球影业也曾联手起诉了 Midjourney。他们认为,这家 AI 公司是抄袭其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搭便车者」。 网友讨论 Anthropic 的这一做法,引起了广大网友的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Anthropic 并不承认有罪,只是达成了一项和解,该和解并未确立 AI 训练一定属于合理使用(fair use),也未确认扫描书籍就是合法的。这些核心法律问题,仍将留待其他案件去争论与裁决。 正是这种模糊不清的裁决,甚至有人认为这个案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这意味着购买了纸质书的人可以自己扫描,并用这些内容来训练模型。人们常说,大模型已经在整个(公开的)互联网上完成了训练,但实际上,纸质书籍仍然蕴含着大量宝贵的知识。而且,那些价格低廉、甚至无人问津的二手书,可以进行破坏性扫描:把书脊切掉,然后放进自动送纸扫描仪逐页扫描。目前网上甚至有提供这种扫描服务的公司,专门帮助用户把纸质书转成电子版。 但有网友认为这种做法会对原书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切掉书脊后,一页一页的纸张会变成垃圾,造成巨大浪费,不幸的是,Anthropic 很可能采用了这种做法。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纽约时报》于 2023 年起诉 OpenAI 及其合作方微软,称其未经授权使用数百万篇文章训练 ChatGPT 和 Copilot 等大型语言模型。 如果参考 Anthropic 这个案例,基本上现在已有先例表明,用文本训练 AI 模型并使其产生输出并不构成版权侵权。 虽说 Anthropic 并未承认侵权,但依然选择支付巨额赔偿来了结纠纷。该公司刚刚完成 130 亿美元 F 轮融资,这也让他们具备了足够的财务能力来买单这起史上最大规模的版权和解案。接下来,外界的目光将转向 OpenAI、谷歌等其他巨头,在这之后,他们可能会支付更多的费用。 对此,你怎么看?AI 公司的这些操作算是「合理使用」吗?
一天净赚近1.5亿元,美的集团称“公司估值被低估了”
IT之家 9 月 5 日消息,美的集团 8 月 29 日公告,2025 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260 亿元,同比增长 25.0%,平均下来,相当于一天净赚近 1.5 亿元。美的集团还在 9 月 2 日公告透露,已累计回购 A 股股份 6122 万股,支付金额超 44 亿元。 据《中国企业家》9 月 4 日报道,美的集团董事会秘书高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最近股价表现不如大盘。美的属于比较稳健的股票,股价波动不大;在当前市场比较好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成长更快的(股票)。我们认为公司估值被低估了,所以才会进行回购操作。” 该报道认为,对于很多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包括美的在内的家电股的“赚钱”能力还不够令人满意。目前,国内家电上市公司的市盈率都不高,拿港股来说,美的集团的动态市盈率在 13 上下(A 股 11 上下),低于“港股十巨头”的平均数(高盛集团此前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十巨头”的说法,后来也被称为“港股十巨头”,美的位列其中);今年以来(截至 9 月 2 日),美的集团(H 股)股价累计涨幅 20%,同期香港恒生指数涨幅为 27%,两相对比,也能看出资本市场对美的未来增长空间的保守和犹疑。 ▲ 图源美的官网 IT之家查询获悉,截至 9 月 5 日收盘,美的集团 A 股股价 76.22 元人民币,总市值 5853 亿元人民币。
美团、飞猪、京东等围猎携程 老板梁建章拟套现5个亿 外资已成大股东
快科技9月6日消息,据携程集团近日递交给美国SEC的文件显示,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计划出售公司100万ADS,价值7375万美元(约5.27亿元),这是梁建章自2025年以来首次披露减持计划。 此外,携程联合创始人、总裁范敏也递交了文件,计划出售7万股ADS,价值454.44万美元(约324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高管减持背后,携程的股权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 全球资管巨头BlackRock(贝莱德)新晋成为大股东,持股数量超3481万股,持股比例与梁建章持平,均为5.3%。 据了解,高管套现、外资入局,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其实是携程相当亮眼的财务成绩单在支撑。 今年上半年,携程营收达到287亿元,约40亿美元;经营利润为76.65亿元,约合10.7亿美元;净利润更是亮眼,直接冲到91.94亿元,换算成美元是12.83亿。 单看第二季度,表现同样出色:营收148.64亿元(约20.75亿美元),净利润48.8亿元(约6.81亿美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净利润多了近10亿元。 而且携程的资金储备也很充足。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加上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以及持有至到期的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总额加起来有941亿元,大概131亿美元。 虽说携程业绩表现不错,事实上,如今国内OTA 已从“携程VS同程”走向生态群战:美团、飞猪、京东、抖音各凭流量与场景切入,正侧翼蚕食携程在酒店与度假两大基本盘的份额与话语权。 今年6月,京东直接闯入酒旅赛道,给酒店经营者发了一封公开信,称只要商家加入“京东酒店PLUS会员计划”,最多能享受三年0佣金。 到了7月中旬,航旅纵横也有新动作,整合了37家航空公司的资源,推出“民航官方直销平台”,销售源头机票,还特意强调“六大承诺”,诸如价格透明、不搞捆绑销售、严格按航司规则退改等,这些都是用户平时关心的要点。 抖音则凭借内容优势在OTA领域发力。同样在7月份,抖音宣布为本地生活业务投入亿级平台补贴,无论是连锁品牌酒店自己做官方直播,还是区域矩阵号、商家员工直播,甚至明星达人探店,都给予支持。 可以预见,在线旅游行业的竞争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正从以往“双雄争霸”的相对稳定态势,逐步迈向“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局面。 携程目前虽仍稳稳占据OTA行业的龙头地位,但其所面临的竞争对手,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竞争维度上,都比以往更加多元化。 有意思的是,在高管减持的同时,携程董事会却在8月27日批准了一个新的股份回购计划——允许公司在未来回购总价值不超过50亿美元的股票或ADS。 这一金额可不小,占公司现在市值的10%还多,堪称大手笔。而且在这之前,携程已经按照今年2月批准的上一轮回购计划,累计买回了大概700万股ADS,花费了差不多4亿美元。 有分析认为,携程回购股份,可能是想抵消大股东减持带来的抛压,稳定市场情绪,同时也优化一下资本结构、提高每股收益。 备注: “ADS”全称是American Depositary Share,即美国存托股份,它是一种专为非美国公司设计、便于其股票在美国资本市场流通的金融工具,核心是通过“存托”机制解决不同市场的交易规则、货币和法律差异问题。
一家C轮公司宣布破产
欧洲年度明星公司要倒闭了。 成立于2016年,德国明星公司VoltStorage专注于铁基液流电池,此前完成C轮融资,曾入选欧洲年度十大明星公司。然而最新消息传来:由于未能筹集新一轮资金,VoltStorage将逐步停止运营。 “这是悲伤的一天,不是因为技术失败了。”VoltStorage首席技术专家John Alper在社交平台宣布关闭公司。制造业空心化,欧洲电池产业至今难以崛起一个极具竞争力的玩家。 犹记得,去年欧洲动力电池超级独角兽Northvolt轰然陨落,令人震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玩家崛起,正如宁德时代已狂揽欧洲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出海一幕正如火如荼。 三位同学,融资5个亿 故事的开端颇有理想色彩。 早年间,雅各布・比特纳(Jakob Bitner)和父母离开俄罗斯,前往德国生活。期间他发现欧洲依赖进口能源,绿色能源也十分短缺,由此便产生了一个梦想“全天候提供100%的可再生能源”。 当时Bitner正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就读,修习管理学与技术专业。于是他决定休学一年,在父母的地下室里做研发,成功开发出第一个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原型。 很快,项目得到学校创业与创新中心欧洲领先的Unternehmer TUM的支持。2016年,VoltStorage公司在慕尼黑成立,除Bitner外,联合创始人还包括商业工程专业的迈克尔・派瑟(Michael Peither)和电气工程专业的菲利克斯・基夫尔(Felix Kiefl)。 创立之初,VoltStorage把目光放到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技术上。2018年,公司推出钒液流电池系统“Voltstorage SMART”,输出功率1.5千瓦、容量6.2千瓦时,面向住宅太阳能。 这样的电池有何特别? 众所周知,储能技术可以削峰填谷、平稳波动,对于新能源应用至关重要。但由于需求大幅攀升,电池原料中的“锂”价格开始快速上涨。VoltStorage所尝试的,正是在保证耐用性、经济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对锂基存储的替代。 另一方面,液流电池电堆和电解液能够分离,配置灵活、更易扩容,是最适合长时储能的技术之一所谓长时储能,即储能时长在4小时以上的技术,更有利于减少弃风弃光率。相比之下,锂电难以实现低成本扩容,电池并不太“能存”。 “我们是首家实现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生产流程自动化的公司”。官网介绍,相比于其他锂电池储能系统,每生产一份Voltstorage SMART,所排放的CO2减少了约37%。 然而,疫情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涨,产地原本就集中在少数国家的钒矿,成本更是一度飙升。VoltStorage随即谋求转型从2021年开始,公司转向研发全铁液流电池,两年后推出50kWh的商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DIUM C50),年降解率低于0.3%。 踩中新能源的风口,投资人很快找上门了。 稍早前,VoltStorage获得了数百万欧元的种子轮融资,2020年再度获投600万欧元由Korys、巴伐利亚资本和EIT InnoEnergy联合牵头,SOSV、Energie360°、马蒂亚斯·维伦巴赫和其他天使投资人参与其中。 最为瞩目的是2022年,公司完成24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的C轮融资,由美国康明斯集团(Cummins Inc.)领投,老股东Korys、EIT InnoEnergy、Bayern Kapital、SOSV、Energie 360°、Enterprise Angels资金等跟投。 此后,VoltStorage在欧盟机构InnovFin的支持下,从欧洲投资银行贷款3000万欧元。至此,这家储能初创公司已经筹集总计66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5亿元),员工人数超60人。 “每千瓦时的成本仅为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十分之一左右。”介绍铁盐技术时,VoltStorage信心十足,在他们的计划里,首批铁盐电池将在2027年初完成试点安装看起来,一切都顺风顺水。 为何陨落? 现实往往来得更加骨感。 “这是悲伤的一天,标志着将铁盐电池推向市场的梦想结束。”Voltstorage首席技术专家John Alper在LinkedIn上写道。 直接原因是资金链的断裂。从2022年开始,Voltstorage就很难融到钱了,但团队仍然乐观原因是已经拿到超10亿欧元的项目意向书。然而直到8月底,这笔资金也没能兑现,今年7月,地方法院就以“过度负债”启动了自行管理的破产程序。 创始人也相继离开:Kiefl早在2022年就已离职;2024年9月,Jakob Bitner卸任CEO一职,由Volker Schulte接任。Peither也在最近几个月离开了公司。 “原因很复杂市场逆境、投资周期和战略决策都造成了影响。”谈及企业关闭的原因,Alper如此概括道。他认为,团队已经将技术做到了极致,但仍旧困难重重。 这并非个例。 大洋彼岸,全铁液流电池先驱、纽交所上市公司ESS Tech,也正面临钱不够烧的窘境。 创立于2011年,ESS Tech的三位创始人在车库里做出第一款原型,此后投资人蜂拥而至,软银、比尔・盖茨旗下Breakthrough Energy创投、BASF等知名资方多轮加注,累计融资额达数亿美元。高光时刻是在2021年登陆纽交所当天,盘中市值达到24.3亿美元,此后股价更是一度达到281.25美元的历史高点。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迟迟拿不到订单,ESS Tech去年实际仅交付0.9GWh,累计亏损则高达8亿美元。市场随即用脚投票,股价一路下滑到不足1.4美元,最新市值已不到2000万美元。 今年5月,ESS Tech就曾预警称,因为资金不足,预计将关闭其位于Wilsonville的工厂。尽管前不久公司宣布,获得了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团队主投的3100万美元的投资,但从现金缺口来看,这笔钱也只是杯水车薪。 曾被市场寄予厚望的铁盐电池,为何最终却昙花一现? 首当其冲的是经济账。由于产品性质不同,液流电池的初装成本本来就更高,加上受周期影响锂矿价格不断下探,两相对比,劣势越发明显。在能源这类成本敏感型市场,经济账算不明白,买单的人自然有限。 另一问题在于,欧美不少地区能源基础设施老旧、亟待更新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由于缺乏可用的电网连接,至少有150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已经停止或推迟。在欧洲,约40%的配电网有40多年的历史,升级嗷嗷待哺,但又谈何容易。 一面是短期内更高性价比的竞品,另一面是排队等待并网的拥堵,于是,大量初创公司倒在了商业化的门前。 启示录 “无法打破中国主导” 欧洲打造本土电池产业之路布满荆棘。 最轰动一幕莫过于欧洲最大动力电池公司Northvolt的破产。成立于2016年,Northvolt有“欧洲宁德时代”之称,不到8年融资150亿美元,是欧盟成立以来获得融资最多的创业公司,高盛、大众汽车等都曾重仓下注。 一度被视为“欧洲的希望”,Northvolt曾透露将于这两年IPO上市。在所有人都憧憬未来时,这家超级独角兽却轰然倒下由于巨额亏损且无法争取到援助资金,Northvolt在去年11月申请破产保护,当时账上只剩下3000万美元现金,仅够运营一周左右,烧钱之快令人咋舌。 这也意味着,背后投资人的真金白银付诸东流,例如高盛因此蒙受近9亿美元的损失,为此不得不致信安抚LP。 Northvolt的陨落无疑给欧洲新能源行业带来沉重一击。彭博社评论称,Northvolt的破产,意味着欧洲试图打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主导地位的努力正在失败。报道还指出,欧洲价值360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计划面临挫折,16家拟建工厂已有12家被推迟或取消。 如此一幕也暴露了欧洲试图构建本土电池供应链的结构性困境:在居高不下的能源与人力成本中挣扎,关键原材料和组件上仍严重依赖亚洲供应链,同时还要应对全球价格战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挤压。 欧洲本土电池企业举步维艰之际,来自中国的电池巨头在这里高歌猛进。当中“宁王”尤为瞩目,掌门人曾毓群曾亲自挂帅宁德时代出海业务,带领团队频繁调研欧洲市场。过去五年间,宁德时代在欧洲从零起步,相继在德国、匈牙利建厂,目前已占据欧洲电池近半市场份额,是欧洲最大的电池供应商。 比亚迪也在欧洲吹响号角。作为电动汽车和电池开发领域的重要力量,比亚迪今年5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落地欧洲总部。不久前,中国电池巨头欣旺达宣布落地欧洲首个自有生产基地,计划在匈牙利投资约19亿元人民币,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工厂的一期项目。此前,超1500亿市值的亿纬锂能也宣布将在匈牙利投资99.7亿元。 “如果(欧美)想要在电池领域赶上甚至超过中国,它们可能必须从教育着手。”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在媒体采访中道破了关键,相比欧美国家,中国仍然有许多大学在从事电化学方面的研究,但相关专业在欧美并不受欢迎,这是中国拥有大量电池行业人才的原因。 From China to the world,世界正在见证着这样一幕。
比亚迪预告2026款腾势N9:新增“紫瑢金”双拼色车漆
IT之家 9 月 5 日消息,比亚迪腾势汽车今晚公布了 2026 款腾势 N9 的全新配色:“紫瑢(IT之家注读音:róng)金”双拼色。 图片显示,这款新配色为紫金色双拼,腰线后部略微向上扬起,增添些许动感气息,官方的宣传语为“鎏金腰线,沉淀尊贵”。从设计来看,新车基本延续现款 N9 的造型。 作为对比,现款腾势 N9 提供玄璟墨、雪玉莹、烟晶灰、翠华瑶四种外观配色(均为单色),以及铂檀灰、云锦米两种内饰配色,长宽高分别为 5258/2030/1830mm,轴距 3125mm。此外,腾势 N9 提供有传统造型外后视镜和流媒体外后视镜。 腾势 N9 于今年 3 月 21 日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区间为 38.98 万-44.98 万元,定位为“科技安全全能 SUV”。 动力方面,腾势 N9 初期提供插混动力,搭载 2.0T 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 207 马力(152 千瓦),电机总功率为 680 千瓦,CLTC 纯电续航超过 200km,综合续航达到 1300km。 腾势 N9 搭载的易三方平台,以三电机协同与后轮独立转向技术,让车辆具备了蟹行模式、圆规调头等功能,该车还搭载云辇-A 空气悬架与天神之眼 B 智驾系统。该车还提供无人机版车型,配备灵鸢快充版智能车载无人机系统,车顶后方布局有无人机舱,带有大疆 AIR3S 定制车载无人机。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