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特斯拉1万亿薪酬内幕曝光:马斯克“真的”威胁要离开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据彭博社报道,对于特斯拉来说,为其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制定一份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并非易事。为此,该公司的一个委员会与马斯克进行了10次会面,推迟了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并聘请了六名外部顾问。 这些谈判是一次系列非同寻常的磋商过程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了该薪酬方案。该方案旨在确保马斯克至少在未来七年半继续留在特斯拉,并在努力实现一系列雄心勃勃的业绩指标后才能获得全额奖金。 特斯拉在上周五提交的股东委托书披露了这次薪酬方案的背后内幕。特斯拉董事长罗宾·丹霍姆(Robyn Denholm)和董事凯瑟琳·威尔森-汤普森(Kathleen Wilson-Thompson)都是特斯拉特别薪酬委员会成员,他们曾两次与马斯克会面,以了解他对特斯拉的愿景以及“什么样的薪酬框架最能激励他”。 在谈判期间,马斯克威胁称,如果得不到某些承诺,他将辞职。特斯拉委员会则希望他不再涉足政治,并承诺继续领导特斯拉。 “马斯克还提出,如果无法获得这些保证,他可能会去追求其他兴趣并离开特斯拉。委员会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进一步讨论并验证了这些立场,并认定马斯克的这一态度是真实的。”文件称。 最终,他们将薪酬协议的结构围绕四大核心产品线的绩效指标展开:特斯拉汽车车队的扩张、全自动驾驶技术(FSD)、自动驾驶出租车以及机器人业务。(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傅利叶首款陪伴机器人GR-3开启预售:身高165cm,全身柔肤软包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今日,傅利叶首款搭载全感交互系统的“Carebot”人形机器人 GR-3,正式开启预售,价格信息暂未公布,用户可通过官网、微信等渠道购买。 全新 GR-3 将于 2025 年 10 月正式上市并开启交付。前 30 名预订傅利叶 GR-3 的客户,可获得超值早鸟福利 —— 不仅能享受低至八折的专属折扣,最短新品交付周期,还可附赠 1 年售后维保服务。首单 GR-3 成交客户还可额外获得独家交付仪式。 IT之家从官方介绍获悉,GR-3 一改传统的金属感硬件设计框架,突破性地采用莫兰迪暖调配色、超跑级内饰包覆材料和安全环保的“固特棉 GFOAM”软包内里。 GR-3 身高 165cm,体重 71kg,全身配备多达 55 个自由度,通过优化头部空间与轴心位置,实现更紧凑灵巧的结构设计,可支持更拟人化的肢体表达。依托模块化设计,GR-3 高效集成各类传感与运算模块,在保证美观性的同时兼顾实用性与拓展性,为更多场景的人机交互提供基础。 GR-3 搭载了傅利叶全新自研的全感交互系统,集成听觉、视觉、触觉三大模块;同时,基于注意力管理机制,统一调度各交互模组,动态判定感知优先级,GR-3 可实现语音输出、肢体语言和情绪表达的协同反馈,提升互动响应的及时性与连贯性,打造更自然、更友好的人机交互体验。 GR-3 头部共配备 4 个麦克风阵列,通过全向收声消除回音,交互激活时,可定向增强声音来源,精准定位声源,配合眼神交互实现更智能的听觉反馈;内置的结构光 + RGB 广角镜头的摄像头模组,可实现对人脸的精准识别,搭配动态追踪系统,GR-3 能够实时调整头部角度和转向,确保用户始终处于视野范围内,营造出更细腻的一对一交流体验。分布于头部与躯干的 31 个触觉传感器阵列,可实时感知触摸并作出反馈。 此外,GR-3 的交互系统采用融合了硬编程与大模型推理引擎的“双路径响应机制”,可以根据不同的交互情景,定向触发“快思考”与“慢思考”模式,模拟人类的条件反射与交流思考逻辑,生成更自然且适配场景的复合应答。此外,GR-3 的交互系统还嵌入了微表情反馈:新增的神态交互与眼球反射运动通过特效瞳膜设计,具象情绪传达。 GR-3 的电池系统采用双电池热插拔架构,通过动态能源调配系统在不间断供电的情况下完成换电,降低冲击电流与电弧风险,保障 7×24 小时连续作业。单块电池续航达到 3 小时,较上一代提升 50%,充电时长减少二分之一。 GR-3 在标准版之上,还额外推出了配备环屏头域 + 加强硬壳的 GR-3C 版本。标准行走步态能够在行进同时实现弯腰、附身、后仰、下蹲等动作,为机器人在复杂的三维空间里灵活移动、复合作业提供可能。基于不同使用场景,GR-3 还配备了拟人行走、摇摆步态、碎步小跑等多种风格、不同算法的定制化步态。
再探苹果首款自研5G基带C1芯片:国内下载中位数190.32Mbps,弱信号下更稳
IT之家 9 月 9 日消息,第三方测速机构 Ookla 于 9 月 7 日发布博文,基于 2025 年第 2、第 3 季度 Speedtest 数据,报告称在全球 21 个市场,苹果首款搭载自研 C1 基带的 iPhone 16e 性能表现,与采用高通基带的 iPhone 16 各有优劣。 苹果多年来致力于开发自研移动数据调制解调器,以替代长期依赖的高通芯片。其首款自研芯片 C1 已应用于 iPhone 16e,并预计将用于下一代 iPhone 17 Air。 不过,关于 C1 与高通当前芯片的性能对比一直存在不同声音,而 Ookla 的最新测速研究为此提供了更全面的数据支撑。 Ookla 通过其 Speedtest.net 平台收集了海量用户测速数据,结合设备与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不同调制解调器的实际表现。相比早期研究曾显示 C1 在弱信号环境下优于高通,但高速连接时高通领先,本次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性能差异与网络特性的深度绑定。 最新研究表明,调制解调器性能不仅取决于芯片本身,还与运营商网络支持的特性密切相关。例如,载波聚合技术可合并不同频段以提升总带宽 —— 高通芯片支持四载波聚合,而 C1 仅支持三载波。 在 T-Mobile 这类广泛部署四载波聚合的网络中,高通方案优势明显:iPhone 16 下载速度中位数为 317.64 Mbps,高于 iPhone 16e 的 252.80 Mbps。 在国内市场上,搭载高通通信模组的 iPhone 16 下载中位数为 233.23 Mbps,而 iPhone 16e 速度为 190.32 Mbps。 然而,iPhone 16e 在信号覆盖边缘或拥堵时段(10% 低分位用户,代表网络中最慢 10% 用户的下载或上传速度,用于评估弱信号或拥堵环境下的性能表现)表现更稳健,在 15 个市场的低分位下载速度优于 iPhone 16。 同时,在 21 个市场中的 15 个,其中位上传速度也领先于 iPhone 16,加拿大市场尤为突出(16e 为 23.91 Mbps,16 为 11.57 Mbps)。这表明 C1 基带在弱网环境下能更高效利用低频频谱,保障连接稳定性与连续性。IT之家附上相关图片如下: ▲ 下行网速中位数 ▲ 10% 低分位网速中位数 ▲ 上传网速中位数 从全球来看,在 5G 网络最先进的中国和沙特阿拉伯,高通芯片仍保持领先;但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两者速度表现接近。 研究同时指出,C1 在弱信号环境下表现出更好的连接稳定性,暗示苹果可能优先优化了可靠性而非极限速度。
《华盛顿邮报》: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回避政治,然后特朗普削减了科学经费
The world’s greatest mathematician avoided politics. Then Trump cut science funding. 常被称作“数学界莫扎特”的陶哲轩(Terence Tao),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联邦科研资金被暂停后,目前正专注于筹集资金。 美国东部时间2025年9月7日上午6点(昨日上午6点)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Tao)在其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金被特朗普政府暂停后公开发声。(图片来源:David Esquivel/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作者:卡罗琳·Y·约翰逊(Carolyn Y. Johnson) 陶哲轩常被称作“数学界莫扎特”。这位出生于澳大利亚的神童现年50岁,如今已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所在领域的顶尖学者,致力于偏微分方程或调和分析等高深领域的研究——这些领域的问题难度极高,或许只有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才能理解。但在过去几周里,他却一直被更为普通的资金问题所困扰:筹集资金。 即便身为全球最顶尖的数学家之一,陶哲轩也未能幸免——7月底,特朗普政府指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校园内对反犹太主义和偏见问题处理不当,冻结了约5亿美元的联邦科研资金,陶哲轩的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金也随之被暂停。 一项法院指令恢复了包括陶哲轩在内的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金,但新的资助项目无法获批,这使得他担任特别项目主任的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IPAM)陷入了生存危机。陶哲轩研究的领域虽深奥难懂,却能为现实世界带来切实益处。例如,他在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开展的部分研究,已帮助加快了磁共振成像(MRI)扫描的速度。 常被称作“数学界莫扎特”的陶哲轩出生于澳大利亚,但在美国开启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他表示,美国的科研文化鼓励研究者大胆思考。(图片来源:Reed Hutchinson/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数学领域常被描绘成由孤独天才从事的、大部分人难以理解的研究,但陶哲轩却是许多数学家心中的榜样——他的研究兴趣广泛,且乐于与公众互动,这两点广为人知。在社交媒体上,他曾分享过自己的论文被期刊拒稿的经历——即便被公认的天才,也会有“ 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or syndrome)。 数学与政治通常鲜有交集,但陶哲轩此次却公开发声,谈及联邦资金的动荡、延迟与不确定性如何威胁美国独特的科研生态系统。他就过去几周发生的事件、在美国从事研究的吸引力以及数学的重要性等问题接受了《华盛顿邮报》(The Post)的采访。以下是经略微编辑、以求更清晰简洁的采访内容。 问:你目前的资助金出了什么问题? 答:我收到了《堡垒》(The Bulwark)杂志一名记者的邮件。他先是告诉我,我的资助金被暂停了……接着又随口提到,我们这里的数学研究所(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也被停资了。那笔资助金的数额是我个人资助金的40倍,情况要严重得多。突然间,我们连未来三个月运营所需的资金都没有了。 由于之前的资金延迟发放,我手头的钱不够支付自己的暑期薪水,已经推迟了一个月。所以,现在薪水仍处于延迟发放状态,但我还能承受。可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没有足够的储备资金支撑超过几个月的运营。因此,在过去两周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基本上一直处于紧急筹款模式,我见了很多捐赠者。 问: 我采访过很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他们说自己资历较深,所以不会有太大问题,但他们非常担心初入职场的年轻研究者和科学家。 答:我获得的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金,其主要用途是支持我的研究生——为他们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这对他们那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为他们争取一个季度的“免教学任务”时间,好让他们能专心从事研究。要知道,在他们那个职业阶段,一笔3000美元的薪水真的能起到很大作用。 陶哲轩表示,数学领域目前仍相当“守旧”,他希望借助技术手段,让复杂的数学问题能通过“众包科学”的方式得以解决。(图片来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问:你并非在美国长大,为何选择在美国开启学术生涯? 答:我自己原本并没有强烈的意愿离开澳大利亚,而且当时我才16岁——根本没考虑过地缘之类的事情……我最终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的导师,其实就是为我本科阶段撰写过一本极具影响力教材的学者。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时的情景:看着教授名单,上面好多人的名字我在书中都见过。 至少在我有生之年里,美国在科研领域的声誉一直都很卓著。这里的科研活动规模庞大,对科研的总体支持力度也很大——而且直到最近,这种支持在两党之间一直具有高度共识。大家都明白,科学能带来繁荣,有助于国家安全,并且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福祉。这里的科研文化非常积极:人们充满抱负、视野开阔、乐于合作,希望创造出能长久留存的成果。 问:过去几周你一直在筹钱,而非从事研究工作。如果没有这些事,你现在本该在做什么? 答:目前我最感兴趣的是,如何利用所有这些新兴的现代计算机技术——最著名的当属人工智能(AI),此外还有“形式化证明辅助工具”以及GitHub等协作平台……尝试重新塑造数学研究的方式。 传统上,数学家要么独自研究,要么以三四人的小团队形式合作,而且经常会用纸笔演算……与其他科学领域相比,数学界仍非常“守旧”……我希望组织一些实验性项目:选取一个重大的数学问题,将其拆解成多个小问题,然后尝试通过众包的方式解决其中一部分。或许有些部分会交给专业人士处理,之后再利用所有这些现代软件对所有成果进行协调和检验——效仿其他科学领域开展“大科学”(big science)研究的模式,开展“大数学”(big math)研究。数学领域目前还没有能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或“希格斯玻色子实验”相提并论的项目,我们仍停留在20世纪初甚至更早的研究模式中。 问:大多数人接触到的数学知识,其难度远低于你研究的水平。在数学领域有所发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答:对我而言,数学的意义在于发现原本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20年前,我在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曾从事过图像处理方面的研究。比如,用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对人体进行扫描,设备会接收到一定量的数据,而我们需要重建出高质量、高分辨率的人体图像,以便检测肿瘤。 后来发现,这与一类非常古老的数学谜题——“硬币称重谜题”(coin weighing puzzles)——在数学原理上相通。这类谜题的设定通常是:有12枚硬币,除一枚是假币(或重或轻)外,其余均相同。你有一个天平,可以将硬币放在天平两端比较轻重,任务是仅用天平称三次,找出那枚假币。 事实证明,解决“硬币称重谜题”的数学方法,与从少量测量数据中提取高质量图像的数学方法,本质上是同一类问题——尽管它们的应用场景截然不同。因此,一旦将这两个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你就能发现它们的相似性,进而将解决谜题的思路应用到磁共振成像扫描的问题上。事实上,正是因为20年前我在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开展的研究,以及众多其他人的贡献,如今最先进的磁共振成像设备……确实采用了我们研发的算法,这使得磁共振成像扫描的速度提升了近10倍。 问:一些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认为,由于人工智能在科研方面的能力将变得极强,人类科学家将变得无关紧要。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人工智能确实会改变科学,就像计算机在过去改变了科学一样。科学家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了相当繁琐的工作上。120年前,数学家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手工进行计算,比如数值求和——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但有了计算机之后,就可以把数学研究中的这部分工作交给机器,自己则专注于其他事情。 遗传学领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前,对单个生物进行基因测序,整个过程足以作为一个博士项目的研究内容。但现在,你只需将样本送到测序机构,支付大约1000美元,就能获得该生物的完整基因序列。这并不意味着遗传学领域的博士变得无用了,而是说这些博士生可以去从事更具挑战性的研究。 问:在过去7个月里,不仅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许多机构都出现了(科研资金)发放延迟、情况不确定,有时甚至政策反复的情况,因此这些影响往往是暂时的。如果一切恢复正常,这种不确定性为何还会产生影响? 答:因为这其中涉及大量的规划、预算工作,还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要想开展最出色的科研工作,研究者的心态也需要相对平静。打个比方:假设你家里有点冷,气温是60华氏度(约15.6摄氏度),于是你把暖气调到72华氏度(约22.2摄氏度)。但如果你的恒温器突然把温度调到100华氏度(约37.8摄氏度),接着又降到40华氏度(约4.4摄氏度),最后才回到72华氏度。从数据上看,温度最终是对的,但经历过这一番波动后,你的身体会很不舒服,而且会难以放松、高效工作——尤其是当你担心这种波动还会再次发生时。过去,联邦政府所做的很多工作,其实就是提供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而这一直是美国的一大优势。 问:你对未来有信心吗?或者说,你是否曾考虑过离开美国? 答:过去30多年里,我在美国的经历非常愉快……这里有很多优势——当然,美国并非完美,但你会觉得在这里,很多美好的事情是有可能发生的。 现在情况变得不确定了。要知道,12个月前如果你问我会不会离开美国,我根本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现在,我非常希望能留在这里,希望一切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状态。最难恢复的,是那种可预测性和稳定感。 如今,所有支持美国积极面的人都必须站出来,为守护这些价值而努力。以前那些你习以为常的事情——过去70年来,美国两党一直对某些领域的稳定运转达成共识,因为这套体系是有效的——现在,这种共识已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了。 作者:卡罗琳·Y·约翰逊(Carolyn Y. Johnson)是一名科学记者,此前主要报道医疗行业动态及消费者医疗可负担性相关话题。
宝马CEO:欧盟2035年禁止燃油车 是重大错误
快科技9月9日消息,据报道,宝马CEO奥利弗·齐普策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欧盟计划在2035年逐步淘汰燃油汽车是一个“重大错误”,他主张应采用涵盖车辆全供应链的排放核算体系来替代现行政策。 齐普策称,为汽车行业转型设定一个固定日期,有可能会忽略汽车价值链各环节的实际碳排放情况,包括电池制造过程和能源获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 他敦促欧盟监管机构在2035年之后允许使用环保燃料,并称燃料生产商也必须承担责任。 “设定一个强制的最终期限要求所有产业必须按时完成转型,对我们自己没有好处。当前规则的荒谬之处在于,壳牌、英国石油等燃料生产商竟无需承担任何减排目标。” 此外,今年8月初,奔驰CEO Ola Kaelleniu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批评了欧盟的燃油车禁令计划。 Kaellenius表示,“我们需要正视现实。否则,我们将会走向绝境。”他还称若该禁令实施,欧洲汽车市场可能会“崩盘”。 据了解,2023年2月14日,欧洲议会正式通过《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协议目标到2035年在欧盟27国范围内停售燃油车。 但这一计划遭到不少欧洲车企的反对,欧洲车企目前的基本盘仍是燃油车,在新能源及电动化方面,已经落后中国车企。
特斯拉万亿薪酬实际上是“减负”:马斯克未兑现的承诺缩水了
马斯克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8日,据科技网站TechCrunch报道,特斯拉董事会为其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制定了高达1万亿美元的新薪酬方案,但其中许多绩效指标不过是他多年来对公司承诺的“缩水版”。 不过,特斯拉董事会在公司年度委托书声明中描绘的情况并非如此。相反,特斯拉董事会强调的是如何利用这份薪酬方案督促马斯克打造“有史以来最具价值的公司”。 确实,如果特斯拉在这份为期10年的协议中实现了所有目标,公司的面貌届时将大不相同。但这并不改变一个事实:特斯拉要求马斯克达成的业绩目标,比他此前公开提出的目标要低。 虽然这份史无前例的薪酬方案仍需在今年11月的特斯拉股东大会上获得批准,但可以预见,该公司狂热的粉丝群体很可能投赞成票。马斯克此前的薪酬方案也曾获得特斯拉股东的压倒性支持。 生产目标缩水 马斯克多年来一直声称,到2030年时,特斯拉将能年产2000万辆电动汽车。而且,马斯克和他的公司还承诺每年的交付量以50%的速度增长。 然而,随着特斯拉销售增长放缓,并在2024年首次出现交付量下滑,该公司放弃了这些承诺。去年,特斯拉在影响力报告中删除了每年2000万辆的目标,并停止建设原计划位于墨西哥、能够提升产能的工厂。 特斯拉 现在,特斯拉董事会为马斯克设定的首个“产品目标”,是总共交付2000万辆汽车。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已售出800万辆汽车,即便销量下滑,公司每年仍销售接近200万辆。 由于这份新薪酬方案为期十年,这意味着特斯拉的目标已从到2030年时每年生产2000万辆电动车,降为到2035年时总计生产2000万辆。 Robotaxi目标缩水 马斯克为特斯拉作出的最臭名昭著、最离谱的承诺之一出现在2019年。当时,他声称特斯拉将在2020年实现100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上路。而现在已是2025年,特斯拉才刚开始在得州奥斯汀试运营Robotaxi服务,最多只有约20到30辆车,车上配备安全司机。 现在,特斯拉在薪酬方案中要求马斯克帮助公司兑现修改版承诺,另一项产品目标是实现“100万辆Robotaxi投入商业运营”。 但是,这个目标还有些猫腻。细则显示,特斯拉只要求在连续三个月内,作为运输服务的一部分,由特斯拉或代表特斯拉运营的Robotaxi的“日均总数”达到100万辆。 特斯拉进一步将“Robotaxi”定义为任何使用公司全自动驾驶系统(FSD)为乘客提供出行服务的特斯拉车辆,包括但不限于其正在研发的专用车型“Cybercab”。 Cybercab 这其中还包括客户拥有的车辆,这也是马斯克长期承诺但从未兑现的另一件事。多年来,他一直声称,特斯拉只需一键就能将现有车辆变为全自动驾驶车辆,车主还可以随意将这些车辆加入或移出更大的Robotaxi车队。 但马斯克随后表示,目前道路上的许多特斯拉车辆并不具备实现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而特斯拉也尚未展示如何让车主加入Robotaxi车队。尽管如此,马斯克现在有了一个更加宽松的时间表去尝试实现这两件事。 机器人目标缩水 马斯克认为,特斯拉的未来将全部围绕其正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展开。本周,他声称该项目未来可能会为公司贡献高达80%的收入。 随着马斯克对Optimus的关注日益增加,他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一些相当大胆的承诺。他的核心主张之一是,最早到2029年,特斯拉每年将生产100万台Optimus机器人。 Optimus 然而,特斯拉董事会在新的薪酬方案中仅要求马斯克总计交付100万台“机器人”。特斯拉还将“机器人”定义为“由公司或代表公司制造的、具备移动能力并使用AI的任何机器人或其他实体产品”,但公司的汽车不在此列。 特斯拉董事们似乎认同Optimus“有潜力成为特斯拉最畅销的产品”,并表示它是“特斯拉能够让自动化造福全人类的最清晰例证”。 但董事会同时指出,Optimus的“商业化计划”仍在制定中,而马斯克现在有时间直到2035年达到100万台的目标。 其他目标 马斯克必须完成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产品目标是,让特斯拉的FSD系统达到1000万活跃订阅量。这可以说是最雄心勃勃的产品目标。虽然特斯拉未公布当前FSD付费用户数量,但高管近期透露采用率处于“百分之十几”的水平。按最乐观估算,这意味着仅有几十万到一两百万左右特斯拉车辆安装了该软件。 特斯拉董事会提出的其余要求均与财务指标挂钩。马斯克需协助特斯拉达到8.5万亿美元估值,才能完全解锁薪酬方案的全部收益,并使自己成为万亿富翁。 马斯克早已有类似的宏伟计划。他曾多次声称,特斯拉有一天的市值可能超过苹果和沙特阿美的总和。按当时的估值,这两家公司总共约为5.5万亿美元。但今年早些时候,马斯克又表示,特斯拉市值可能超过苹果等五家最有价值公司的总和,这意味着他瞄准的目标更接近15万亿美元。 除了提升特斯拉市值的目标外,马斯克还被要求将公司盈利提高到每年约4000亿美元。相比去年的大约170亿美元,这一目标十分宏大。 最后,特斯拉董事会要求马斯克提供两项重要保证,以解锁完整薪酬方案。一是他必须与公司合作制定继任CEO的计划,该计划基本上将他锁定在公司至少7.5年。 而另一项保证隐藏在脚注中,即特斯拉已获得“马斯克将适时减少参与政治领域活动的保证”。 总体来看,这是一份复杂的协议,其中包含了许多极具想象力的设想,描绘了特斯拉在未来十年马斯克领导下可能的发展轨迹。这与2018年特斯拉与马斯克达成的薪酬方案如出一辙。当时,那些目标看似荒诞,但马斯克最终竟全部达成。不过,马斯克的奖金最终被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撤销。 尽管如此,不难发现,这些新目标很大程度上显示出,特斯拉正试图将马斯克的承诺拉回现实。(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英特尔CEO陈立武进行管理层大调整:30年产品主管将离职
陈立武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9日,据路透社报道,英特尔周一宣布了一系列高层人事变动,其中包括产品主管米歇尔·约翰斯顿·霍尔特豪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的离职。此举正值英特尔CEO陈立武(Lip-Bu Tan)加紧扭转这家陷入困境的美国芯片制造商之际。 霍尔特豪斯已在英特尔工作逾30年,曾担任多个高级领导职位,包括在前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去年被罢免后,出任临时联席CEO。她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担任英特尔的战略顾问。 路透社在今年早些时候报道称,陈立武正寻求将公司的领导团队扁平化,让最重要的芯片部门直接向他汇报,同时裁减岗位以精简运营。 英特尔周一还表示,凯沃克·凯奇安(Kevork Kechichian)已加入公司,出任执行副总裁兼数据中心部门总经理。作为芯片行业的资深人士,凯奇安此前供职于ARM,最近担任工程执行副总裁。他还曾在恩智浦半导体和高通任职。 在其他变动中,英特尔宣布成立一个新的中央工程部门,由高级副总裁斯里尼瓦森·艾扬加尔(Srinivasan Iyengar)领导。艾扬加尔的职责将扩大,负责组建新的定制芯片业务,为一系列外部客户提供服务。 英特尔执行副总裁、代工业务首席技术与运营官纳加·钱德拉塞卡兰(Naga Chandrasekaran)将扩大职权,涵盖代工服务;与此同时,吉姆·约翰逊(Jim Johnson)被任命为英特尔客户计算部门总经理。 这些人事调整正值英特尔处于一个不确定时期。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月表示,政府将持有该公司10%的股份。特朗普还曾因利益冲突问题呼吁陈立武辞职。(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蔚来全新ES8将于9月20日上市
凤凰网科技讯 9月5日,蔚来宣布NIO Day 2025将于9月20日在杭州大会展中心举办,全新ES8也将正式上市。据悉,全新ES8于8月21日开启预售,起售价41.68万元,定位全场景科技旗舰SUV,是蔚来12项全栈技术布局的最新成果。 在空间布局上,全新ES8提供宽境6席和奢阔7座两种布局选择。座舱面积达6.2m²,乘员舱纵向乘坐空间2,757mm,第二排腿部空间达到1,407mm。座舱总透光面积4.7m²,天幕透光面积1.4m²,此外,还有777L前后备舱空间。 内饰方面,环抱式座舱布局从Skyline一直延伸到后备箱,座舱布置多组飞航功能岛。全舱采用大面积软包覆,高达 52 平米,主接触面 100% 覆盖。 全新 ES8 还全面升级为零重力副驾,配备 20 项座椅调节与 325mm 腿托,可一键切换零重力坐姿;二排双零重力座椅标配尊享腿托,无需横滑即可一键进入零重力姿态,右座还配备脚托、电动扶手;第三排独立座椅坐垫可前后电动调节,拥有 130mm 超大前后滑动行程与 130 度最大靠背角度。 续航方面,全新ES8全系标配蔚来最新的NT3.0平台,搭载150kWh超长续航电池包,CLTC工况下最高续航可达900公里。 作为蔚来和用户一年一度的聚会,自 2017 年起,NIO Day 蔚来日已连续举办八届,是用户分享交流的平台,也是展示蔚来创新成果的重要舞台。今年的 NIO Day 将于 9 月 20 日在杭州大会展中心举办,以「生长 Grow with the Light」为主题,与用户相聚在诗意杭州的金秋盛景中。 用户可通过蔚来 App 报名参加 NIO Day 2025。今年 NIO Day 首次设置免费对外开放的外场体验区,于活动当日 12:00 - 18:00 向公众免费开放。主会场活动采用预约抽选制,报名结果将于 9 月 7 日 19:30 公布。
宝马新世代BMW iX3 发布 计划2026年量产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李治钦)9月5日,宝马集团在慕尼黑举办新世代BMW iX3全球首发活动,沈阳同步开展该车型中国专属版本的研发与生产基地探秘直播。据悉,新世代BMW iX3是宝马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里程碑产品,将于2025年内正式亮相,2026年计划实现量产。 设计:传承经典并融入科技 新世代BMW iX3采用“浑然一体”设计语言,保留宝马经典的双肾格栅、天使眼大灯及SAV车型典型比例,同时借鉴1960年代BMW 1500车型设计元素。其外观通过“超感数字融合”设计,将LED轮廓光融入格栅与灯组,形成“天使之翼”前脸,感知硬件则隐藏于光影中。 座舱设计遵循“少即是多”理念,以驾驶体验为核心,首次应用“视觉锥”概念,减少驾驶视线切换时间与频率。座舱内,3D抬头显示、视平线全景显示、超感方向盘与超感中控四大交互界面联动,旨在实现“手不离方向盘、眼不离路”的操作体验。 其中,视平线全景显示采用宝马自研超近距投影平视显示技术,替代传统仪表盘,信息投射于纳米涂层风挡玻璃下部黑色涂层,支持4K级显示且不受偏光墨镜影响;3D抬头显示位于其上方,可投射导航和自动驾驶信息。超感中控采用矩阵背光技术,屏幕左右两侧向驾驶员倾斜17.5°,兼顾视觉体验与人体工程学。 技术:聚焦电驱、智能与驾控 新世代BMW iX3搭载宝马第六代电驱系统、大圆柱电池及全新800V高压平台。电池包采用“无模组”设计,电芯直接集成至电池包,并通过“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融入车身结构。其中国产版本可实现10分钟补能超400公里,CLTC续航超过900公里。 电控方面,新车配备BMW自研“能量智控系统”,支持软件远程升级;动力系统采用后桥励磁同步电机升级搭配全新紧凑异步电机的组合,能量损耗降低40%,整车效率提升20%。 智能架构上,新世代BMW iX3基于全新电子电气架构,拥有4个“超级大脑”,分别运行车载娱乐系统、驾驶辅助系统、驾驶动态控制系统及车辆进入与舒适体验相关软件平台,另有“共享服务层”负责网络安全防护与OTA升级;同时,全新线束系统减少600米线束长度,实现减重30%。 负责运行BMW全景iDrive的“超级大脑”,与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协同,统筹视平线全景显示、3D抬头显示及超感中控内容,集成语音交互、娱乐与导航功能。BMW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实现动力传动系统与驾驶动态功能深度融合,响应延迟低于1毫秒,信息处理速度较以往提升10倍,还首次在纯电动新世代车型中搭载自主开发的BMW动态性能控制系统,98%的日常制动通过能量回收完成。 中国专属版:定制化适配本土需求 新世代BMW iX3中国专属版基于新世代平台开发,除核心技术外,在多方面进行专属定制与调校。操作系统方面,全新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融入本土数字生态,优化中国用户高频交互体验;BMW智能个人助理采用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发的定制大语言模型(LLM)技术,引入AI智能体,具备拟人化沟通、多智能体协同等能力。 驾驶辅助上,宝马联合本土合作伙伴Momenta研发适配中国道路环境与驾驶行为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覆盖高速及城区道路,支持全场景、点到点领航辅助驾驶,该系统基于AI大模型驱动的“感知—规划—控制”一体化架构,具备自我学习与进化能力。 驾控与舒适性方面,宝马工程团队针对中国路况与驾驶偏好,优化底盘与悬架系统;轴距加长超100mm,后排腿部空间提升,专属后排座椅由上海团队开发,座垫加厚加长。 此外,宝马携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电池供应商,已于2024年底在沈阳生产基地启动大圆柱电池包试生产。宝马集团表示,从2025年到2027年,将在全球推出40余款全新或升级产品。
亏惨了的黑芝麻智能,陷入了难拓客的困境?
文/杜小寻 编辑/子夜 在智能驾驶产业高速发展的形式下,智能驾驶芯片黑芝麻智能的日子却不太好过。 8月29日,头顶“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第一股”光环的黑芝麻智能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的营收同比增长超过了40%,但录得大幅亏损,数额超过7亿元。 图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报 作为自动驾驶产业链企业中最先通过“上市考核”的玩家,黑芝麻智能去年还是盈利的。 2024年,黑芝麻智能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亿元,2024年上半年,这个数据更是高达11亿元。 一家在2016年成立、经历过行业大洗牌、如今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智能驾驶产业链企业,往往会把花费大量成本研发作为当前的发展主线。能成功实现收支平衡,往往意味着公司已经获得了多数客户的认可,步入稳定期。 但黑芝麻智能的情况似乎不太一样。 2024年,黑芝麻智能之所以能够实现盈利,是得益于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润,剔除非经营性因素和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后,公司的经营利润实际上为负,且持续下滑。 靠金融工具维持业绩并不是长久之计,这一点很快就在黑芝麻智能今年的财报中有所体现。 从当前这份最新的财报来看,黑芝麻智能还处在不得不加大研发成本、牺牲利润的时期。 再加上与竞争对手如地平线、Momenta对比来看,黑芝麻智能的技术水平和获客能力都不算强;大量的车企开始加速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对中上游企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黑芝麻智能接下来还能突围吗? 已实现盈利的黑芝麻智能, 今年却亏惨了 在这份大幅亏损的半年报发布之前,黑芝麻智能就已经提前发布了预亏公告,透露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净额将不超过8亿元。 彼时,黑芝麻智能针对亏损给出了三点原因,一是因集团雇员授出奖励而产生的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的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二是本集团于高阶辅助驾驶及解决方案的研发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及产生的开支;三是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收益减少。 前两个原因可以归结为“花得多”,这对于一家科技企业而言无可厚非,但第三个原因则几乎能够解释黑芝麻智能此前为何能够录得盈利。 以2024年的财报为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黑芝麻智能录得公允价值收益为20.47亿元,若剔除这个非经营性因素,经调整的亏损净额达到了13.04亿元,同比扩大了4%。 也就是说,黑芝麻智能此前的盈利并不是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业务能力,因此,只要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没有获得收益,就会让黑芝麻智能的业绩变得不太好看。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实现营业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40.4%;期内亏损达到7.62亿元。 而由于上市的原因,黑芝麻智能的优先股转换成了普通股,因此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向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并无公允价值变动。 在这种情况下,黑芝麻智能在这份财报中的经调整亏损额与实际亏损额较为接近,为5.49亿元,与上年同期的6.02亿元相比略有收窄。 黑芝麻智能2025年上半年利润,图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报 没有了公允价值收益的加持,黑芝麻智能入不敷出的情况也被暴露无遗。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的主营业务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为2.37亿元,同比增长了41.6%,该项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93.63%;另一项占比为6.37%的业务智能影像解决方案也实现了增长,为约280万元,同比增长64.0%。 主营业务营收的大幅增长,也是公司总体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但公司为这项主营业务投入的成本和开支更高。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的销售成本为1.9亿元,同比增加了111.2%,主要是由于辅助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销售成本增加。 公司的研发开支高达6.18亿元;销售开支约为5150万元;一般及行政开支为1.70亿元,几项开支加起来,远高于黑芝麻智能的总营收。 更值得关注的是,黑芝麻智能在今年上半年如此高额的研发开支,却已经是同比减少了10.1%的结果。 但对于一家以辅助驾驶芯片为主要产品的科技企业而言,不管是难以控制收支平衡,还是在上市一年的时期就开始减少研发开支,都不能算是好消息。 营收增长速度远远不及销售成本增幅的情况之下,黑芝麻智能的毛利和毛利率也在下滑。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整体毛利约为6270万元,同比减少了30.4%;整体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50.0%减少至24.8%,减少了25.2个百分点。 图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报 对于黑芝麻智能来说,如果再不有效控制成本、提升营收,公司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或将持续更久。 黑芝麻智能的难题,在于难拓客? 2016年前后,第一代AI芯片爆发,自动驾驶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公司,黑芝麻智能也是其中的一员。 彼时,黑芝麻智能的创始人单记章和其好友刘卫红分别离开了老东家,创办了黑芝麻智能科技。 在2019年,黑芝麻智能发布首款芯片华山一号A500的当天,卖芝麻糊的南方黑芝麻涨停了,“虽然是个误会,但领导们都特别开心。”一位黑芝麻智能的老员工曾如此回忆。 要知道,黑芝麻智能的这款华山一号A500,是行业中首款国产大算力智能驾驶芯片。2020年6月,黑芝麻智能发布第二款产品华山二号A1000,再度成为市场上除英伟达外唯一的大算力芯片。 华山A1000芯片,图源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众号 到了2023年,智能驾驶功能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对芯片算力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长,英伟达成了美股当年市场表现最为突出的科技股之一。 黑芝麻智能则是在当年推出了业内首个舱驾一体芯片——武当系列跨域计算芯片,并开始筹备上市。 时至今日,已经顶着“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第一股”光环成功完成上市的黑芝麻智能,仍然身处风口。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约为1583亿美元,同比增长29.97%。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738亿美元。 黑芝麻智能也拥有不需要向海外采购IP的核心技术,一是ISP(图像信号处理),二是自研车规级低功耗神经网络加速器NPU。 但是,身处行业中上游的企业虽然手握实现智能驾驶功能的命脉,但也承受着对客户依赖较高的压力。 黑芝麻智能所处的智能驾驶芯片赛道,最喜欢拼的就是定点和量产的车型数量。 而在今年的这份半年报中,黑芝麻智能并没有透露具体的定点车型及数量,也没有透露量产交付规模具体的提升数据,与客户相关的表述较为粗略。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吉利、比亚迪、东风、一汽等头部客户持续深化合作。 公司的高阶辅助驾驶芯片上半年持续实现量产化交付,基于A1000系列芯片的辅助驾驶方案于吉利银河E8、星耀8、东风奕派007新款车型、东风奕派008及其他头部车企多款车型上量产出货。 华山A1000芯片,图源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众号 上述被黑芝麻智能列出的车型,大多并不是业内较为爆款的车型,合作并实现量产的车型交付量不够多,产品销售规模上不去,或许也是黑芝麻智能难以盈利的原因之一。 黑芝麻自己也有危机感,去年4月,黑芝麻首席市场营销官杨宇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2025年是智能驾驶芯片的关键时刻。2025年之前如果没有拿到客户大规模量产项目,就会非常难”。 除此之外,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黑芝麻智能对车型定点数目的讳莫如深,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对黑芝麻智能很不利。 以同为上市公司的地平线为例,其最新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地平线累计获得近400项车型定点,其中具备高速公路辅助驾驶及以上功能的定点超过100款;上半年共有超过15款搭载地平线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车型成功量产上市。 而在地平线的客户群体中,不乏有比亚迪、理想汽车和大众中国这样的客户。 除了地平线,另一家还未上市的智能驾驶企业Momenta实力也不容小觑,在2025年4月的上海车展期间,其创始人、CEO曹旭东曾表示,Momenta累计合作量产车型已经突破了130款。 在客户方面,Momenta也拥有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和智己这样的客户。 市场竞争激烈,要从同行手里抢客户,黑芝麻智能必须要更努力。 黑芝麻智能, 还在承受车企自研智驾的冲击 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客户获取困难的问题,智驾芯片企业还普遍面临车企自研智驾芯片潮的冲击。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消费者对于智驾功能的要求只会越来越高,而下游车企又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来刺激销量,因此,为了加速实现盈利,车企们纷纷一边提升产品性能,一边进一步控制成本。 自研,就有可能成为车企有效控制成本的一把“利刃”。 截至目前,已经有车企宣布已开发出了自研的智驾芯片。 例如蔚来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期间,宣布公司自研的全球首颗量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NX9031量产上车,单颗芯片的算力超过1000 TOPS;小鹏也曾在今年6月宣布,3颗图灵芯片上车G7,综合算力超过了2200 TOPS。 还有小米、理想、零跑等在销量上颇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企,都盯上了自研芯片这条赛道。 其中,雷军曾在6月3日的小米投资者大会上剧透,小米的汽车芯片正在研发中,也将很快推出;理想则是早在2021年就开启了内部代号为“舒马赫”的造芯计划,市场中也有消息称,5月中旬马赫100芯片流片成功,将于2026年正式量产。 零跑汽车也一直在走“全域自研”的路线,其与大华股份联合研发了首款国产AI自动驾驶芯片——凌芯01芯片,截至2024年,凌芯01芯片的装机量已超过了10万台,应用于零跑C11、B10等车型。 如果车企自研的智驾芯片足够好,那么车企本身也可能扮演行业中上游企业的角色,向其他企业或品牌提供芯片,还有可能进军新的领域,如机器人、智能影像等等。 也就是说,黑芝麻智能未来的竞争对手更多了。 除了车企自研芯片会让“黑芝麻智能们”更难获取新的客户和市场空间,当前汽车行业智驾下放的趋势,让更多价格更低的车型也有了智驾能力,这也可能会导致供应商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当然,如果当前能与智驾下放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并让自己的芯片产品成功上车量产,在短期内给智驾芯片企业带来的仍然会是收益。只不过,目前的黑芝麻智能还没完全登上智驾下放的“顺风车”。 此前,黑芝麻智能曾因与比亚迪传出合作传闻的事件,而遭遇了一场股价的剧烈波动。 今年2月,比亚迪推出的“天神之眼”系统发布,被市场认为有可能成为智驾平权的起点。 而在此之前,市场曾有传闻,称黑芝麻智能的智驾芯片已经应用到比亚迪腾势相关车型上,对此,黑芝麻智能还做出了回应,称公司的芯片已被比亚迪采用,并已实现量产出货,具体细节不便透露。 随后,黑芝麻智能一度在两天之内累计大涨超过50%。 但等到比亚迪“天神之眼”发布会当天,黑芝麻智能发布了一则澄清公告,称公司与中国领先的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包括但不限于比亚迪)有长期合作关系,此乃公司的日常及一般业务过程。截至公告日期,有关该合作概无任何重大变动须根据上市规则予以披露。 这份澄清公告发布后,黑芝麻智能的股价又转而大幅下挫,当日,其股价在盘初的跌幅一度超过50%。可见资本市场有多么重视黑芝麻智能与比亚迪之间的合作。 图源黑芝麻智能官网 现如今,黑芝麻智能的股价还在持续走低,截至9月3日收盘,黑芝麻智能的股价只有17.87港元/股,相比2月7日最高点43.85港元/股下滑了近60%。 一份亏损的财报或许不会让市场直接给黑芝麻智能下一个“掉队”的定义,但客户的数量是一家公司产品性能的直观投射,黑芝麻智能想让投资者重拾信心,还是要抓紧时间,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本文头图来源于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众号。)
与星纪魅族分手后,消息称极星中国已拿回分销权
IT之家 9 月 5 日消息,据蓝鲸汽车今日报道,自今年 4 月宣布终止与星纪魅族合资公司业务后,极星汽车(Polestar)中国区出现了不少调整。 报道援引极星中国内部消息称,极星中国目前已从合资公司处拿回分销权。“中国业务现在是由极星全资子公司负责运营,除了销售售后服务以外,研发生产供应链绝大部分都在中国,所以还是会持续耕耘这个市场的。”据内部人士称,这家全资子公司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工商信息显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9 年,由极星汽车 (中国) 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极星汽车”)100% 控股。 此外,公众号“极星 Polestar 服务号”近期进行了迁移,账号主体由极星时代科技 (南京) 有限公司(以下称“极星科技”)变为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报道还提到,极星中国区掌舵人此前也发生了变更。据前述内部人士表示,目前是胡世闻在管中国区,“吴慧静今年 7 月离开了。” 报道中的内部人士还否认了极星要退出中国市场传闻,“中国业务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但极星肯定会持续耕耘中国市场的。”“销售网络我们在积极但谨慎的开发中,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我们希望更稳健的发展。”至于产品方面,其透露,目前中国区还在销售极星 Polestar 4,“极星 3 和 5 可以下小定。” IT之家注:极星科技是由星纪魅族集团与极星汽车成立的合资公司。极星汽车成立于 2017 年,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合资成立的全球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 财报显示,极星汽车 2025 年上半年营收 14.23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101.6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6.5%;净亏损 11.93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85.18 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净亏损 5.44 亿美元,同比扩大 119.4%;
理想坠落,比亚迪降速,8月国产新能源全面乱战
那些看似稳健的市场格局,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改写,甚至连比亚迪,都很难说稳了。 数 读 社 原 创 作者 | 老 牛 编辑 | 王金晓 去年12月,理想在年终冲刺的最后一个月,拿下了5.8万台销量的成绩,秒杀一众新势力。整整这一年里,理想一直都是最牛新势力。 然而,2025年急转直下,最新的8月销量,理想只卖出了28529台,“蔚小理”排名垫底。 新能源市场,那些看似稳健的市场格局,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被改写,甚至连比亚迪,都很难说稳了。 #1 头部梯队成型 通常而言,三季度末和整个四季度,是车企冲刺销量的关键阶段,因此,8月,车企处在暴风雨的前夜,这个月份,增长并不明显,但厂商动作非常密集。 8月,有14家主流车企发布销量报告,多数车企依然保持着同比与环比的增长。14家车企的销量中位数40486台,同比增加了4717台,但环比有所减少。按照平均数,14家车企平均销量79623台,同比环比都有明显增加,其中同比大幅增加了16322台。 由此来看,车企的整体销量还是在增长的,但具体到车企身上,已经有了明显分化,特别是腰部车企。 8月,车企依然是一超多强,分3个梯队的格局。比亚迪依然是独一档,本月37.15万台的销量,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 比亚迪之下,吉利、上汽、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目前已经稳定到第二梯队,第二梯队已经具备了月销10万台的实力,特别是吉利汽车和上汽,已经连续6个月销量破 10万台。长安和奇瑞都具备了月销10万台的能力,但还不够稳定,并且有被第三梯队赶上的紧迫感。 新势力以及部分表现较弱的车企位于第三梯队,这部分企业目前的销量普遍能够达到3万台左右,但是向上突破的难度较大,短期内月销超过5万台是个隐形的天花板。 8月有两个现象非常突出,比亚迪对于厂商的优势在缩小,比亚迪自身的同比与环比增速在下降,而第二梯队的多数企业普遍增长势头非常猛烈,比亚迪这只“头狼”,正在被后面的群狼迎头赶上。 销量排名变化巨大,特别是新势力,以往排名靠前的理想埃安都跌落到了倒数,低于中位数,市场格局变动巨大。 #2 20个品牌破万 具体到品牌,比亚迪的海洋、王朝系列仍然是王牌。在此之下,吉利银河、零跑、问界、启源、小米都是非常强势的品牌系列。特别是吉利旗下的银河,8月成为第三个月销破10万的品牌。 月销破万的的品牌数量也在增加,目前已知销量的26个品牌中,只有长城魏牌、欧拉,上汽智己、蔚来萤火虫、极石汽车和比亚迪仰望未能破万,月销破万的车企数量比前几个月又有增加。 按照增长情况,吉利银河、零跑、长安启源、蔚来是表现强势的品牌,特别是蔚来是乐道,月销量从不足6000台,增长到16434台,迅速冲到前列。 车企的不同表现下,销量指标完成度有明显的区别。 小鹏汽车在近几个月表现非常强势,加之年初定下的销量目标较低,只有35万台,因此,前8个月就完成了78%的进度。 吉利、零跑、长安则是凭借今年持续的强势表现,目前指标完成对均已超过60%。 较为不确定的是比亚迪,由于二季度销量始终没有进一步向上突破,8个月,比亚迪刚刚完成一半的指标。德意志银行报告称,比亚迪2025年的销量可能为470万辆,低于550万辆的目标。未来4个月,比亚迪的压力不小。 由于理想、广汽埃安最近几个月持续的低迷,8个月的销量目前只完成了38%,理想汽车可能再度面临下调销量目标的情况。 去年极为强势的头部车企,或是增速下滑,或是陷入短暂低迷,而原本销量不算突出的车企,经历了前期调整,正在全面赶超。整个市场的格局大规模分化,车企竞争出现了新变数。 #3 密集发布新车 8月底是成都车展开幕,厂商也为年终开始做准备,因此,8月是新车发布的大月。 华为和上汽合作的鸿蒙智行品牌“尚界”正式推出首款车型尚界H5,在华为的加成下,预售18小时小订达5万台。 同时,智界R7与智界新S7也于8月推出,上市24小时大定突破10000台。 7月底,理想推出第二款纯电i8,配置Pro、Max、Ultra 3款车型,最初售价34.98万元。然而,理想i8的亮相并不顺利,发布后不久,因为与大货车碰撞测试视频引发了广泛争议。产品发布一周后的8月,理想迅速调整价格,Max版本下调一万元,Ultra版本甚至下调两万元,冲击纯电市场的决心非常大。 小鹏全新的P7在8月底正式上市,这款明星系列7分钟大定突破10000台。 8月21日,蔚来全新ES8发布,在这款旗舰车型上,蔚来下调了价格。起售价41.68万元,较上一代车型同期定价下调约3万元,低于此前行业普遍预期的45万元价位带。 传统车企方面,奇瑞旗下捷途发布山海L7 PLUS,共提供6款配置车型。这个月,奇瑞汽车港股IPO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获中国证监会备案,奇瑞将进一步通过上市增加弹药,参与新一轮竞争。 上汽MG名爵汽车发布新MG4,车型预售订单达3万台。北汽发布极狐T1车型,是其首款A0级纯电产品,共推出5款配置,预售48小时订单1.5万台。 吉利方面,吉利银河A7正式上市,共推出7款车型。极氪 9X 开启预售,共推出 Max 版、Ultra 版、Hyper 版三个版型,预售价格分别为 47.99 万元起。 东风汽车旗下东风风行发布中大型插混MPV星海V9越享系列,推出两款配置。岚图知音上市,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与鸿蒙座舱5,提供三款配置。 8月,东风集团宣布拟私有化退市,同时,子公司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岚图汽车8月交付13505台,连续7个季度环比增长,最近两个月销量明显提升,助推岚图上市,东风集团对于岚图可谓寄予厚望。 长安深蓝汽车宣布2026款深蓝L07正式上市,共推出6款车型,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另外,明星品牌长安启源推出E07,此次发布纯电、增程两种动力,四款车型。 外国品牌方面,奥迪豪华电动品牌AUDI推出首款战略车型奥迪E5 Sportback,提供四个版本车型,预售价23.59万元起。此外,特斯拉宣布,续航830公里的Model 3车型开卖,5.2秒百公里加速,售价26.95万元起。 能够看到,车企在8月基本完成了焕新,9月这样的动作还会延续,厂商已经对接下来4个月发起了总攻。 #4 出海:产品加速走出去 提振销量的过程中,海外市场仍然非常重要的布局方向。目前,车企出海已经开始进入产品化阶段。 比亚迪在泰国工厂生产的电动车首次出口至欧洲市场,共计超过900辆,目的地包括英国、德国和比利时。在马来西亚,比亚迪宣布将在马来西亚当地建设组装工厂(CKD),预计将于2026年正式投产。 蔚来宣布将于2025年至2026年期间陆续进入新加坡、乌兹别克斯坦和哥斯达黎加三个市场。其中,在新加坡市场,蔚来计划推出firefly萤火虫右舵车型,这是蔚来首次推出右舵车型。 长城汽车在巴西的工厂正式竣工投产。该工厂收购自戴姆勒集团,工厂年产能为5万辆,投产后初期将生产哈弗H6系列、哈弗H9、2.4T长城炮等主力车型。 智己汽车8月进军了两个市场,分别为尼泊尔和澳洲。其中,智己LS6海外版IM6在加德满都上市,售价约合人民币38.5万元。L6与LS6海外版IM5和IM6正式登陆澳洲市场,9月开启大批量交付。 从成果看,奇瑞仍然是海外市场表现最好的企业,8月海外交付12.94万台,奇瑞的增长势头非常明显,从5月突破10万台后一路扶摇直上。 比亚迪在今年的海外销量持续增长,8月销量达到88289台,已经稳定站稳8万的台阶,凭借一直以来的密集动作,比亚迪超越奇瑞并非不可能。 此外,长城、长安、上汽、吉利也都披露了出口数据,按照增长态势看,这些车企目前仍然处于平稳态势,增速比较平缓。 #5 蔚小理零:乱战格局 新势力车企的变动极为猛烈,在2024年一骑绝尘的理想,开年就被反超,8个月内,销量冠军不断易主,排位不断变化。 8月,零跑彻底一骑绝尘,57066台销量,远超蔚小理,零跑在新势力中已经连续5个月领跑。这个曾经被视为“理想平替”的车企,如今完成逆袭。销量是最好的解药,凭借持续强势表现,今年上半年零跑汽车净利润达300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当然,零跑仍然非常依赖低价销量,虽然销量领先,但上半年领跑仍然是四家车企中营收最低的车企,跳出“平替”“性价比”的标签是零跑的重要任务,当然,零跑至少已经稳住了阵脚。 Mona M03是小鹏的关键解药,从低价车型推出后,小鹏的销量得到了持续改善,处于波动中增长。P7是小鹏的又一大提振,新款P7的市场反响较为火热,以至于何小鹏更加有信心。8月,何小鹏通过旗下公司再度增持小鹏汽车310万股,对于销量他直接喊出,“目标是9月起公司月交付量将会稳健地超过4万。” 蔚来同样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乐道在本月交付量大涨至16434台,直接带动蔚来整体销量突破3万,站上了新台阶。得益于此,李斌信心大涨,他直接表示,四季度蔚来要做到月销5万台,同时四季度要努力实现盈利。 当然,蔚来喊出的口号并不一定能实现,此前蔚来已经出现过达不成起初目标的情况。 风水轮流转,理想成为目前最低迷的车企。8月,理想再度对纯电发起总攻,理想的模式通常都是从高价格一步步向下试探,i8成为理想第二款纯电车型,定价超过30万,很显然不是走量车型。 与MEGA一样,i8遭遇了不小的舆情压力,核心在于与卡车相撞的视频引发了巨大争议。由此引申出网友对理想车主的恶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想的品牌形象。8月,理想汽车直接俯冲到四家车企的垫底位置,去年那个不可一世的理想,正在遭遇艰难时刻。 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理想的品牌基础还在,9月,理想即将发布i6车型,这是纯电走量的关键一款车型,李想对此抱有很大的信心,他表示自己的目标是,到年底,在高端纯电赛道能“保五争三”,纯电车型月销稳定在1.8-2万台。 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划,理想可能在年底重回5万台的台阶。要实现这个目标,9月的i6将会是关键大考。 #6 “迪王”的压力 8月,比亚迪销量依然凶猛,37.15万台,是所有车企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只不过,比亚迪的领先优势正在遭遇其他车企的蚕食。第二梯队的四家车企上汽、吉利、奇瑞、长安,正在非常凶猛地追赶。以比亚迪对比四家企业销量之和,去年8月,比亚迪比这四家企业之和销量还多了11万台,今年开始,差距已经彻底扭转,比亚迪只在2月的销量超出了四家之和。 比亚迪更多是与自己赛跑,按照目前的进度,比亚迪与550万台销量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只完成了半数,这是不小的压力。 更为关键的在于,比亚迪在王朝和海洋系列之外,其他车型尚未达到爆款的程度。仰望系列本月销量405台,虽然表现有明显改观,但超高端的价位,注定很难冲量。腾势在D9大火之后,N7、N8都未能趁热打铁,N7 甚至在改款时怒降8万元。方程豹豹5摸到了30万元的门槛,但最新的钛3售价不到14万元,似乎没有守住高端形象。 比亚迪依然是20万元以下无所不能的车企,但是对于王朝、海洋系列的依赖非常强烈。随着更多车企袭来,比亚迪的隐忧已经开始浮现。 #7 吉利:凶猛“二当家” 吉利正在坐稳新能源第二。最近4个月,吉利的新能源销量一直是第二位,追赶非常凶猛。 银河品牌的亮眼表现让吉利初步具备了比亚迪的雏形。这是吉利第一款月销破10万台的车型,今年以来,银河品牌的销量一直维持在9-10万台之间,销量稳定,并且在波动中增长。 银河之外,领克+极氪系列也值得关注,这两款车型8月合计交付了4.48万台,已经超越了多数新势力车型。 按照这个进展,吉利很有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王朝”“海洋”。至少目前来看,银河已经距离王朝系列越来越近。 当然,与比亚迪一样,吉利的高端化也面临不小的压力。极氪本月销量17626台,表现良好,但销量始终没有突破前期新高,同时,合并后的领克表现比较平衡,最近5个月,销量始终维持在2.7万台上下,进一步提高销量的难度较大。 虽然贵为新能源二当家,但吉利追赶的难度依然非常大。 #8 埃安:谷底盘整 埃安的困境在于,这个品牌正处于温水煮青蛙的状态。 埃安8月销量为27044台,环比增加487台,同比大幅减少8311台。今年前8个月,埃安只在3月的销量短暂突破过3万台,随后一直处于平稳,销量在2.7万台左右。 这样的状态比较危险,这个曾经力压蔚小理的品牌,如今已经很难与蔚小理掰手腕。究其原因,可能埃安的品牌形象不足,早期,埃安车型被广泛用于网约车,如同比亚迪秦系列,广汽埃安AION Y和AION S都是网约车的青睐。 这一方面保证了埃安的稳定销量,证明了埃安的质量,但另一方面,却让其他车主在购买埃安时心生疑虑。埃安曾经试图通过Hyper昊铂来提振品牌形象,但从目前看,收效甚微。 广汽集团试图引入外部力量提升竞争力。8月,广汽发布公告,允许子公司广汽埃安向华望汽车增资6亿元,完成本次增资后,广汽埃安持有华望汽车28.57%股权。华望汽车则是广汽与华为合作打造的独立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通过高端,反向带动低端,这是埃安的主要思路。 但考虑到目前“智界”“享界”“尊界”的销量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埃安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挣扎状态。 去年看似已经定型的新能源格局,在今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剧烈的变化,曾经强势的理想埃安,如今正在遭遇低估,曾经陷入挣扎的蔚来、小鹏、零跑,拥抱低价后,进入正向循环。竞争波谲云诡,格局随时天翻地覆,没有车企敢于说稳了。
小米真的挖来了保时捷Taycan设计师
小米汽车的设计师,都挖到超跑头上了。 这不就在最近,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Fabian Schm?lz,曝光了新动态,离职兰博基尼,并且火速加入小米,负责参与小米汽车车型的外观规划。 更早之前,他还是在保时捷工作多年的资深设计师,包括718 Boxster、Taycan原型车等多款经典车型,都由他参与设计。 这也是小米汽车在设计师人才上的加码。据不完全统计,小米汽车已经至少收集了9位来自欧洲豪华品牌的人才,他们分别来自宝马、法拉利、保时捷,以及兰博基尼。 小米汽车接下来会被调侃什么新名字,想来你已经能猜到了。 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已入职小米汽车 在领英的个人主页上,Fabian Schm?lz把自己的新东家改成了小米,证实其已正式入职。 新的工作地点位于德国慕尼黑,也就是小米汽车的欧洲研发中心所在地。他在小米的职位是外饰设计负责人,负责小米汽车欧洲市场的设计需求、参与车型的外观规划。 Fabian的上一份工作,是兰博基尼的首席外饰设计师。 他曾为兰博基尼的第二款HPEV——Temerario,以及Lanzador概念超跑设计过外观。 资料显示,Fabian入职小米的时间是在今年4月,对照其分享的动态来看,基本上是刚刚离开兰博基尼就加入了小米。 今年5月末,Fabian Schm?lz还曾来过中国,走访了多个小米汽车体验中心,还参加了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 △上图为Temerario设计图,下图为Temerario实车 而更早之前,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保时捷,而且在那一待就是将近8年。 在此期间,Fabian从实习生、外饰初级设计师,一路做到外饰高级设计师。 他参与设计过的车型,包括保时捷911(992 ST)、718 Boxster、保时捷首款虚拟概念车Vision GT,以及Taycan原型车——Mission E等不少经典款。 通过手稿可以看出,Fabian的设计风格,大多线条锐利,肌肉感比较强。 未来由他参与外饰设计规划,小米新车的“超跑味儿”,想来是会更浓啊。 算算时间,小米卖车不过一年半的时间,但现在从欧洲豪华品牌挖来的人才,怕是已经能组一支棒球队了。 豪华品牌家门口,小米挖走至少9人 小米在今年4月被外界曝光,已经在欧洲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组建了一支不到50人的精英团队。地点就位于德国慕尼黑——宝马总部家门口。 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人才入职小米的消息传出。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下来,小米团队吸纳的人才中,包含新官宣加入的Fabian,有至少9位出身欧洲传统豪华品牌。 他们分别来自宝马、法拉利、保时捷和兰博基尼。 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小米汽车现在的首席设计师李田原。 他曾在宝马总部担任i系列高级外观设计专家,也是首位中国籍的宝马汽车设计师。 另外还有不少人也都来自宝马,小米几乎是在宝马眼皮底下挖走了人: 例如,去年年底官宣加入小米,如今担任小米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的鲁道夫·迪特里希(Rudolf Dittric),之前曾是为宝马效力23年的前底盘技术主管。 另外还有5人也来自宝马,分别在宝马的性能、设计、管理等方面担任过要职,一表以览之: 另外,还有一位法拉利F1空气动力学专家——Ricard Aiguabella Macau,也在今年加入了小米汽车,目前担任首席空气动力学工程师。 再这样下去,小米怕是马上就成新的欧洲豪华品牌人才库了。 人才储备的同时,小米汽车的出海计划,也悄悄被提上了日程。 雷军之前曾透露过,出海并不急于一时,小米计划是争取2030年之前,在欧洲销售汽车。 现在看来,这个更具体的时间节点,被定在了2027年。卢伟冰也在小米业绩会上明确表示,“2027年是小米汽车出海的元年”。 早在去年2月,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小米SU7就已经首次在欧洲市场亮相。 半年后的巴黎人车架全生态特展,小米SU7再度现身,在当时也吸引了不少人排队合影留念。 尽管关于小米汽车的海外进展,外界公开的消息并不多,但从人才的加入频繁程度来推测,速度不慢。 今年7月初,卢伟冰在微博发文,表示第一辆在欧洲上牌的小米汽车——一辆SU7 Ultra实验车,已经在慕尼黑上路。 小米汽车落地欧洲,可能真的不远了。 One More Thing 国内进展来得比海外快得多。 最近有网友拍到了小米新车的谍照,疑似小米SU7 L(加长版)。 外观和小米SU7颇为相似,但轴距明显更长,后排空间会更大,参考SU7标准版的车长(4997mm),SU7 L车长可能会超过5.2米。 这当然是冲着行政轿车而来的。 受冲击的当然会有奔驰、奥迪,但是不是跟享界的正面交锋也避免不了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