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OPPO女产品经理Monica宣布离职 发布会上曾用高跟鞋踩手机
凤凰网科技讯 9月8日,OPPO女产品经理Monica(莫妮卡)今日通过其个人小红书账号“一只Monica”正式宣布离职,结束了她在OPPO长达五年的职业生涯。她发文表示,“这五年收获了大家很多的喜欢”,未来将开启新的职业篇章。Monica表示:“这五年里,参与了无数个新品项目。也很幸运,主讲了其中九场发布会,并且收获了大家很多的喜欢。今天毕业啦。祝愿OPPO越来越好。”目前,Monica的小红书主页资料已更新为“前OPPO打工人”。 Monica自2020年加入OPPO以来,凭借其独特的发布会风格和对产品的深度介入,迅速成为公众焦点。她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将枯燥的产品参数通过一系列近乎“暴力”的现场实测进行可视化呈现。 无论是在K12发布会上用高跟鞋猛踩屏幕、拿手机砸核桃,还是用电钻钻击机身,她都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方式,向外界证明了产品的耐用性。 在Find N5的技术沟通会上,她亲自坐上由四台手机铰链悬挂的秋千上进行“荡秋千测试”,这一举动不仅生动展示了钛合金铰链的惊人强度,也让她“硬核产品验证”的个人标签深入人心。 在职期间,莫妮卡共主讲了九场发布会,深度参与了从K系列、Reno系列到Find N折叠屏等数十个新品项目,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OPPO品牌与年轻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桥梁。她的离职,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其所开创的“体验式”产品沟通方式,无疑已在手机行业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业界将持续关注这位明星产品经理的下一步动向。
1335万大模型大单!百度拿下,5天中标3个项目
作者 | 程茜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9月8日消息,今日,北京亦庄智能城市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政务大模型管理中心及相关场景应用等建设项目中标人公示,百度以1335万元报价位列评标结果第一,公示期为9月8日~9月11日。 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北京先进数通信息技术股份公司,报价1338.5万元,北京宝联之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报价1339万元。 ▲政务大模型管理中心及相关场景应用等建设项目中标公示 该项目于8月15日发布招标公告,具体项目包括政务大模型平台底座建设、应用场景建设、数据资源建设、配套规范编制四部分: 1)政务大模型平台底座建设包括搭建大模型管理中心和视觉大模型能力引擎,提供全区统一的模型服务能力,支撑上层应用使用; 2)应用场景建设包括智能决策助手、迎商数智人两个应用场景建设; 3)数据资源建设包括智能决策助手、迎商数智人应用场景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资源,以及政务大模型训练所需要的数据,展开政务大模型训练; 4)配套规范编制包括大模型服务平台运营规范、大模型接入纳管规范、大模型开发训练规范。 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中标方要在10个月内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及部署调试、系统集成、试运行、人员培训、配套工作、最终验收等全部工作。 另两家中标候选人,先进数通2000年在北京成立,主要为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烟草行业及其他大中型企业提供IT解决方案及专业服务;宝联之星2013年成立于北京,主营业务是互联网接入服务(ISP)及数字新基建领域业务。 本月,加上北京亦庄的政务大模型大单,百度5天内至少已中标三个大模型相关项目。9月4日,百度中标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的规划大模型基础软硬件一体采购项目,金额390万元;9月5日,百度中标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光大银行人工智能训练平台-AI训练生态软件与智能场景模型开发优化项目产品采购部分》,报价154万元。 今年6月,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在2025智能经济论坛上宣布,已有65%的央企选择与百度智能云开展深度合作。百度智能云与企业的合作赛道涵盖能源电力、交通、智能出行等领域,曾打造营销供电方案智能体、公路应急指挥智能体、座舱大模型智能体等。
一个能让 iPhone 用上 AI 的配件,1300 万人围观,但我觉得大可不必
如果把当下最让人迷惑的科技产品拉个清单,AI 硬件网红们绝对榜上有名。 从 699 美元的 Humane Ai Pin 到 200 美元的 Rabbit R1,这些 AI 创业公司都在兜售同一个美丽的谎言:你需要专门的硬件才能体验真正的 AI。 今天,这个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新成员——AI Key。 这是一款定位于「AI 助手」的外接硬件,厂商宣传它可随插随拔,通过 iPhone 的 USB 接口连接后,能够帮助你动动嘴操作手机上的应用和功能,从消息、地图到拍照、社交软件,几乎覆盖常见任务。 类似于手机 Agent,它的用法也并不复杂。 只需提出你的需求,确认它调用的应用,接着设备会自动模拟点击、滑动和输入操作。用户既可以盯着它执行,也可以完全交给它处理,并在需要时随时中止或修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苹果提供了如「快捷指令」这类系统级自动化工具,但第三方应用无法深度调用或控制其他应用的行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这类试图填补空白的外接硬件。 外观小巧的它拥有三种配色:午夜黑、蛋奶白和达维粉,售价 89 美元,厂商承诺圣诞节前全球发货。创始人 Adam Cohen Hillel 在 X 平台表示,首批产品在短短 7 小时内几乎售罄。 AI key 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只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把手机变成「AI 手机」,你真的需要额外插一个外设吗?基于此,我们还可以延伸出更深层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为了 AI 而专门创造 AI 硬件吗? AI 硬件卷生卷死,但手机形态稳坐 C 位 尽管苹果高级副总裁埃迪·库多次强调,未来十年内 iPhone 可能被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最好的 AI 硬件形态依旧是手机。 你口袋里的 iPhone 16 Pro 搭载第二代 3 纳米制程芯片,能访问 ChatGPT、Claude、Gemini、DeepSeek 等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 AI 模型。而即便抛却云端大模型的加持,手机厂商们也纷纷在端侧模型上大作文章。 哪怕是被诟病在 AI 赛道掉队的苹果,最近也在 Hugging Face 上发布了 FastVLM 和 MobileCLIP2。 这些模型比以往版本快 85 倍、体积缩小 3.4 倍,让实时视觉语言模型(VLM)应用成为可能,甚至还能在浏览器里完全本地运行,实现实时视频字幕生成。 更不用说前阵子发布的 Google Pixel 10 系列手机,堪称买 AI 送手机,它不仅能本地运行 Gemini Nano 模型,还搭载了 Camera Coach 与 Auto Best Take 等功能,能够实时分析拍摄场景、光线与人物动作,自动优化照片甚至给出拍摄建议。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硬件素质摆在那里。 如果回首第一波涌现 AI 硬件的浪潮,Humane Ai Pin 和 Rabbit R1,均以颠覆者的姿态出现,试图通过「无屏/少屏」的理念,重塑个人计算的未来 。 前者 Ai Pin 由前苹果高管打造,秉承着「让技术成为你的仆人,而非你的主人」使命 。后者的 R1 则以其大胆的橙色设计和「大型动作模型」概念,承诺通过 AI 替用户完成复杂的应用内任务 。 然而,Humane Ai Pin 想要替代手机,却面临严重的过热和续航问题,最后卖身惠普。 而 Rabbit R1 同样高开低走,发货初期,其 USB-C 接口对充电线极为挑剔,仅能兼容部分线缆,且电池续航极短,仅 1000 毫安时的电池容量,不仅是质量问题,更反映出初创公司在供应链和品控上的经验不足。 Reddit 论坛上一则评论甚至提到,R1 团队「意外订购了错误的内存部件」 ,这一小插曲生动地揭示了硬件初创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所面临的混乱与脆弱性。 当初创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采购上无奈妥协,也就更容易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低端硬件无法提供流畅体验,用户差评导致口碑崩盘,反过来影响销售,使得公司难以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最终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倒也不是说像 R1 和 Ai Pin 没有价值,只是,它们的意义可能更多体现在 AI 交互模式的探索上。 它们所倡导的理念——主动代理、环境语音命令、统一的任务界面——是强大的。但这些概念不会在一个独立的盒子里茁壮成长,而是会被主导平台吸收,变成 iOS、Android 等系统的原生能力。 Rabbit R1 的滚轮、Humane Ai Pin 的投影、AI Key 的「钥匙」形态,这些看似奇怪的设计选择,实际上是在测试不同的交互假设,为行业排除错误选项。 我并不反对创新,也不认为所有的 AI 硬件创业都是无意义的。但我们需要诚实地面对一个现实:在手机已经如此强大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外接配件来「增强」手机 AI 能力的产品,都面临着巨大的用户体验挑战。 真正的机会可能在别处:要么做手机永远做不到的事情,要么等待一个全新的计算平台出现。而不是给 iPhone 插个插件,然后告诉用户:看,这就是未来。 功能还是属性?我们对 AI 的根本误解 一个隐藏在 AI 硬件争论背后的技术哲学是,你到底把 AI 当作一个「功能」,还是当作一种「属性」。 功能是离散的、可分割的,需要专门的承载物。而属性是渗透性的、无处不在的,它改变的是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 当 AI 作为功能,这种思路是把 AI 单独拎出来,打包成一个卖点。 比如聊天机器人、翻译器,或者 Rabbit R1 的 LAM、Humane Ai Pin 的激光投影。它们的逻辑是:先有了 AI 技术,再找个硬件来装进去。当用户要用,就得专门打开、专门交互。 问题在于,大部分「功能」在手机里早已存在,还做得更好,所以新硬件看起来像个「中间商」,缺乏真正的护城河。 另一种思路是把 AI 融进现有生态,让它成为系统自带的「属性」。 苹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 就是例子:优先通知、邮件摘要、照片清理、Siri 强化,都在原有体验里用 AI 长出来。Google 把 Gemini Nano 下放到本地设备,也是类似逻辑。 用户甚至感觉不到 AI 的存在,但效率和体验却被整体提升。 汽车诞生之初,被理所当然地称为「无马的马车 」。人们的想象力局限于替代马匹,关注点在于它能否跑得像马一样快,会不会惊扰到路旁的牛群。 没有人能预见到,这个「铁皮怪物」将催生出高速公路网、现代物流、郊区文化,并彻底改变城市的形态和人们的生活半径。今天,我们对 AI 硬件的想象力,或许也同样被困在狭窄的框架里。 于是,当人工智能这个「新物种」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它也需要一台「专属设备」。一个「AI 盒子」、「AI 终端」,或者至少,是一台「AI PC」。 这种想法,就像一个原始人第一次看到火,不是思考如何利用火的能量去烹饪、取暖、冶炼,而是琢磨着必须制造一根「火棍」,才能将火焰握在手中。 早在 1998 年,Eli Zelkha 和他的团队提出了「环境智能」这一概念,指的是一种能够「感知人类存在并做出响应」的智能环境系统。这些环境通过嵌入式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AI 模块)实现与用户的无感交互,试图将技术融入生活而不是成为负担。 而真正理解 AI 的公司不会试图刻意创造「AI 设备」,而会让所有设备都变得 AI 化。 一个成熟的技术,不会终日将名字挂在嘴边。正如我们今天通常不会刻意说「电力台灯」或「互联网电脑哦」,因为电力和网络连接早已是这些设备的底层能力,是理所当然的存在。 同样,当 AI 真正普及时,它也会从一个被反复强调的「卖点」,下沉为所有智能设备的基础设施。 届时,你的汽车、冰箱、眼镜、甚至衣服,都将拥有不同形式的智能,它们彼此连接,协同运作,共同构成你的个人「环境智能」系统。 而当我们不再谈论 AI 硬件的那一天,才是 AI 无处不在的开始。
AYN Odin 3直板掌机开启众筹:299美元起,配骁龙8至尊版芯片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AYN Odin 3 直板掌机现已在 Indiegogo 平台开启众筹,该掌机定位大屏幕安卓掌机,拥有四种变体,建议零售价 299 美元起。 据 AYN 介绍,这款掌机拥有基础版、Pro 版、Mac 版、Ultra 版,所有变体均搭载高通骁龙 8 至尊版芯片,采用 3nm 制程工艺、8 核架构,搭配 Adreno 830 图形芯片,号称可流畅模拟大多数经典家用机、电脑平台。 屏幕方面,这款掌机搭载 6 英寸 AMOLED 屏幕,分辨率为 1920*1080,支持 120Hz 高刷,峰值亮度可达 650 尼特,覆盖 152% sRGB 色域;掌机内置 8000mAh 电池,最高支持 60W 充电。 此外,这款掌机还搭载全尺寸霍尔摇杆、4 枚霍尔扳机键,按键、摇杆下方均内置可调亮度背光灯,机身集成 Wi-Fi 7、蓝牙 6.0、USB-C、3.5mm 耳机口、TF 卡槽,USB-C 口支持 4K / 60Hz 视频输出,机身重量 390 克,搭载安卓 15 系统。 IT之家整理该掌机各配置官方零售价如下: 基础版:8GB 内存 + 128GBUFS 3.1 存储,299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2131 元人民币) Pro 版:12GB 内存 + 256GB UFS 4.0 存储,369 美元(现汇率约合 2630 元人民币) Max 版:16GB 内存 + 512GB 存储空间,419 美元(现汇率约合 2987 元人民币) Ultra 版:24GB 内存 + 1TB 存储空间,499 美元(现汇率约合 3557 元人民币)
大众CEO:ID.3不会更名为“ID.高尔夫”,新款车型内饰将焕然一新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据外媒 Autocar 今晚报道,大众 CEO 托马斯・谢弗表示,只有当 ID.纯电动车型与经典燃油车型的特质真正契合时,大众才会沿用传统车型名。因此,明年即将推出的大改款 ID.3 不会被命名为“ID.高尔夫”。 大众正在为 ID.3 和 ID.4 准备大幅升级,两款车都将转向改进后的 MEB Plus 平台。当前,沃尔夫斯堡内部已将 ID.4 称作“ID.途观”,但定位最接近燃油车阵容中高尔夫的 ID.3 却不会叫“ID.高尔夫”。 谢弗在慕尼黑车展上表示:“不要低估 ID.3 的变化。它本身驾驶体验极佳,我们收到了非常积极的反馈。主要改动集中在内饰,因为第一代车型使用了硬塑料饰面等配置,因此常被批评用料单薄。” 谢弗进一步披露,这些问题在小改款时已初步解决,而即将到来的版本会换装全新内饰。外观表现也相当出色,因此完全没有必要重做一款新车。等你见到它时,就会发现这款车焕然一新。 据IT之家此前报道,大众计划在即将推出的 ID.Polo 和 ID.Cross 上重新启用传统车型名。对此,谢弗此次作出承诺:“以后凡是新车或重大改款,我们都会用上经典名称。” 他强调命名必须匹配产品定位:在燃油车与电动车并行的过渡阶段,产品序列需要清晰,车型命名也要清晰,像 GTI 这样的传统符号必须延续 —— 而名字必须忠于产品 DNA。 谢弗进一步解释说:“在我看来,给一款车套上不相符的名字是最大的错误。业内已有这样的例子,让人看了觉得‘它根本不是你说的那个名字’。ID.Polo 在比例、外观、质感和驾驶体验上都是真正的 Polo,因此它理所当然配得上这个名字。大众现有的命名资源足够丰富,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的。”
领克10 EM-P智能电混轿车上市:17.38万-21.18万元,限时再减1万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领克 10 EM-P 今晚正式上市,新车在原本开启预售的三种配置基础上新增 120 四驱 Halo 版,全系标配智电四驱、激光雷达,首发搭载 Flyme Auto 2 车载系统。 120 四驱 Halo(IT之家注:新增版型,交付会略晚于其他配置):17.38 万元,限时价 16.38 万元 120 四驱 Ultra:18.18 万元,限时价 17.18 万元 240 四驱 Ultra:19.58 万元,限时价 18.58 万元 240 四驱 Ultra 运动版:21.18 万元,限时价 20.18 万元 新车提供三款全新高定配色鎏光金、天云米、璃光紫,内饰有赤霞橘、日光米、月影黑、曜金黑。其中,曜金黑为隐藏款内饰,其采用 Ultrasuede 超纤绒翻毛皮材质,黄黑撞色 + 金属丝编织材料。 该车搭载全新一代 1.5T Evo 电混专用引擎,行业最高热效率 47.26%,同级轿车首搭混动异步电机,超快响应速度,10ms 快速介入,号称具备四驱性能、两驱能耗。系统综合最大功率 390kW,系统综合最大扭矩 755N・m。 该车采用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结构,搭载液压可变阻尼悬架系统,首搭超级混动金砖电池(38.2 度),CLTC 纯电续航 240km,30%-80% 快充时间小于 15 分钟。 此外,该车还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搭载千里浩瀚 H7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20 万级轿车首搭英伟达 Thor 芯片,具有 700TOPS 超高算力。 车机系统方面,新车搭载 LYNK Flyme Auto 2,可在两步之内完成 80% 操作,号称具备“最开放”手车互联体验。
预售价15.69-17.39万元,长安全新深蓝S07汽车开启预售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在目前正在进行的深蓝汽车发布会中,长安全新深蓝 S07 汽车开启预售,预售价 15.69-17.39 万元。 该车外观方面新增一款“驰光黄”配色,可选五款车漆,提供双色车身。其中纯电和增程版分别采用不同前脸,匹配深蓝之眼日行灯、星翼透镜大灯、星焰贯穿式尾灯和辅助驾驶小蓝灯。 座舱方面,IT之家获悉该车搭载 15.6 英寸 2.5K 向日葵屏 / 55 英寸 AR-HUD / 4.2 英寸后排功能触控屏,搭载 DEEPAL OS 4.0 系统,匹配高通第四代数字座舱平台“骁龙 8295P”,拥有 24GB RAM 运行内存 + 256GB 存储空间。同时车辆匹配多功能滚轮方向盘(方向盘自定义按键、方向盘加热、HOD 离手监测),支持多种 AI 大模型功能(DeepSeek / 讯飞星火 / 通义千问)、3D 渲染交互、3D 车控。 内饰方面,该车提供暮烟紫、热浪橙、月雾灰 3 种配色可选,内置浮光律动音箱氛围灯和星河律动中控氛围灯。新车还在舒适性上进行了优化,全车软包面积达 10.7m²,配备同级唯一前排双零重力座椅;后排座椅座垫拥有良好的回弹性、靠背号称乘坐柔软领先行业 30%,同时采用豪华律动绗缝图案设计。前脸提供双层隔音玻璃,后排提供隐私玻璃,同时车辆带有 4.7L 车载智能冷暖箱(3-20℃ / 35-50℃冷暖自由切换 + 静音低耗智能控制)。 智驾方面,全新深蓝 S07 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 ADS 4 SE,端到端时延降低 50%、通行效率提升 20%、重刹率降低 30%;行业首创全维防碰撞系统 CAS 4.0,内置 20 项防碰撞系统,覆盖日常高频场景,支持前向、侧向、后向主动安全。 规格方面,该车长宽高分别为 4750x1930x1625mm,轴距 2900mm,车辆同级首发可变自适应悬架,增程版采用深蓝超级增程技术:百公里馈电油耗 3.8L、纯电续航 300km、3C 超级快充(S0C 30%—80%<15min);搭载新蓝鲸增程专用发动机,平均热效率 44.39%、一升油发电 3.7 度电、全球首发 150mJ 高能点火系统、拥有 S / D=1.45 全球量产最高行程缸径比 + 16:1 超高压缩比。 新车纯电版本动力、续航、补能升级,支持 7.4s 百公里加速、550km 纯电续航(标配热泵空调系统,低温续航里程提升 30km 以上)、标配 3C 超充;配备新一代原力超级电驱,总工况效率 92.3%、峰值功率 200kW、3814N・m 峰值轮端扭矩。
全流程国产GPU,上下文提速100倍!中科院发布“线性复杂度”类脑大模型
新智元报道 编辑:LRST 【新智元导读】SpikingBrain借鉴大脑信息处理机制,具有线性/近线性复杂度,在超长序列上具有显著速度优势,在GPU上1M长度下TTFT 速度相比主流大模型提升26.5x, 4M长度下保守估计速度提升超过100x;在手机CPU端64k-128k-256k长度下较Llama3.2的同规模模型Decoding速度提升4.04x-7.52x-15.39x,展示了通过借鉴大脑结构和功能构建新一代AI基础模型和架构的研究路径具有强大潜力。 当前主流大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在Scaling law驱动下通过增加网络规模、算力资源和数据量提升智能水平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Transformer架构相对于序列长度具有二次方复杂度,使其训练和推理开销巨大,超长序列处理能力受限。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国齐、徐波团队借鉴大脑神经元内部复杂工作机制,发布了国产自主可控类脑脉冲大模型SpikingBrain (瞬悉)-1.0,能够以极低的数据量实现高效训练,模型具有线性/近线性复杂度,显著提升长序列的训练和推理效率,训练和推理全流程在国产GPU算力平台上完成。 研究背景 现有主流大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其基本计算单元为点神经元模型:简单乘加单元后接非线性函数,这条简单神经元加网络规模拓展的技术路径可以被称为「基于外生复杂性」的通用智能实现方法。 如前所述,这一路径面临着功耗高、可解释性差等问题。 人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通用智能系统,包含约1000亿神经元和约1000万亿突触数量、具有丰富的神经元种类、不同神经元又具有丰富的内部结构,但功耗仅20W左右。 鉴此,李国齐研究团队相信还有另一条路径-「基于内生复杂性」的通用智能实现方法:即找到一条融合神经元丰富动力学特性、构建具有生物合理性和计算高效性的神经网络新路径,其将充分利用生物神经网络在神经元和神经环路上的结构和功能特性。 在该思路下,探索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模型架构之间的桥梁、构建新一代非Transformer的类脑基础模型架构,或将引领下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类脑大模型生态提供基础积累。 核心技术 SpikingBrain-1.0基于脉冲神经元构建了线性(混合)模型架构,具有线性(SpikingBrain-7B)及近线性复杂度(SpikingBrain-76B,激活参数量12B)的类脑基础模型(图1)。 图1. SpikingBrain框架概览 为解决脉冲编码时的性能退化问题,构建了自适应阈值神经元模型,模拟生物神经元脉冲发放的核心过程,随后通过虚拟时间步策略实现「电位-脉冲」的转换,将整数脉冲计数重新展开为稀疏脉冲序列。 借助动态阈值脉冲化信息编码方案,可以将模型中计算量占比90%以上的稠密连续值矩阵乘法,替换为支持事件驱动的脉冲化算子,以实现高性能与低能耗二者兼顾:脉冲神经元仅在膜电势累积达到阈值时发放脉冲事件,脉冲到达时触发下游神经元活动,无脉冲时则可处于低能耗静息状态。 进一步,网络层面的MoE架构结合神经元层面的稀疏事件驱动计算,可提供微观-宏观层面的稀疏化方案,体现按需计算的高效算力分配。 该团队在理论上建立了脉冲神经元内生动力学与线性注意力模型之间的联系,揭示了现有线性注意力机制是树突计算的特殊简化形式,从而清晰地展示了一条不断提升模型复杂度和性能的新型可行路径。 基于这一理解以及团队前期工作,团队构建了与现有大模型兼容的通用模型转换技术和高效训练范式,可以将标准的自注意力机制转换为低秩的线性注意力模型,并适配了所提出的脉冲化编码框架。 此外,为实现国产算力集群对类脑脉冲大模型的全流程训练和推理支持,团队开发了面向国产GPU集群的高效训练和推理框架、Triton/CUDA 算子库、模型并行策略以及集群通信原语。 SpikingBrain-7B 和SpikingBrain-76B分别为层间混合纯线性模型和层内混合的混合线性 MoE 模型(图2)。 其中SpikingBrain-7B由线性注意力和滑窗注意力1:1层间堆叠而成。而SpikingBrain-76B则包含 128 个 sink token、16个路由专家以及1个共享专家;对于线性层,在第 [1, 2, 3, 5, 7, 9, 11] 层布置了7个稠密FFN,其余层均实现为MoE层; 对于注意力模块在第[7, 14, 21, 28]层采用线性注意力+Softmax注意力(LA+FA)组合,在其他层均采用线性注意力+ 滑窗注意力(LA+SWA)组合。 在推理阶段,SpikingBrain利用脉冲编码将激活值转换为整数计数用于GPU执行,或转换为脉冲序列用于事件驱动的神经形态硬件。 图2. SpikingBrain网络架构 性能亮点 SpikingBrain1.0的长序列训练效率显著提升。SpikingBrain-1.0-7B模型能以极低的数据量(约为主流大模型的2%),实现与众多开源Transformer模型相媲美的通用语言建模性能(表1)。 SpikingBrain-1.0-76B混合线形模型通过扩展更多的参数量和更精细的注意力设计,基本保持了基座模型的性能,能使用更少的激活参数接近甚至优于Llama2-70B、Mixtral-8*7B、Gemma2-27B等先进的Transformer模型(表2)。 SpikingBrain-1.0-7B模型在Huggingface框架下适配了多卡序列并行推理(使用ZeCO加上P2P通信),并支持4M长度的Prefill。 结果显示,相比于使用标准注意力和A2A通信的Qwen baseline,SpikingBrain-1.0-7B在512K和1M长度下TTFT(提交提示到生成第一个Token所需的时间)加速分别达到13.88倍和26.5倍,且随序列长度和卡数扩展具有几乎恒定的时间开销,在4M长度下Qwen已经无法评测,根据拟合scaling曲线,保守估计速度提升超过100倍(表4)。 团队将压缩到1B的SpikingBrain-1.0部署到CPU手机端推理框架上,在64k-128k-256k长度下较Llama3.2的1B模型Decoding速度分别提升4.04x-7.52x-15.39x。 图2 基于CPU移动推理框架下,不同输出长度的解码速度比较 对话Demo和网络试用端口:团队提供了SpikingBrain-1.0-76B模型的网络端的试用端口供大家体验,该模型基于vLLM推理框架部署在国产GPU集群上,可以支持数百人的并发请求。 为支持类脑研究生态的构建,团队开源了SpikingBrain-1.0-7B模型(详见技术报告)。 总结 本次发布的国产自主可控类脑脉冲大模型探索了脉冲神经元内生复杂神经动力学与线性注意力模型之间的机制联系,设计了线性模型架构和基于转换的异构模型架构,通过动态阈值脉冲化解决了脉冲驱动限制下的大规模类脑模型性能退化问题,实现了国产GPU算力集群对类脑脉冲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全流程支持。 超长序列的建模在复杂多智能体模拟、DNA序列分析、分子动力学轨迹等超长序列科学任务建模场景中将具有显著的潜在效率优势。 未来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神经元内生复杂动态与人工智能基础算子之间的机制联系,构建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的桥梁,期望通过整合生物学见解来突破现有人工智能瓶颈,进而实现低功耗、高性能、支持超长上下文窗口的类脑通用智能计算模型,为未来的类脑芯片设计提供重要启发。
消息称苹果Apple Watch SE 3即将发布:搭S11芯片,新增健康功能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据科技媒体 9To5Mac 昨天报道,匿名消息人士在 X 平台透露,苹果的 Apple Watch SE 3 将在数日内登场。 9To5Mac 表示,虽然该消息人士希望保持匿名,但此人的爆料准确率极高。昨天晚上,这名消息人士还曝光了 Apple Watch Series 11、Ultra 3 和 SE 3 的处理器 ID 和其他型号信息,根据爆料,这三款将于苹果秋季发布会登场的全新手表将搭载 S11 芯片。 IT之家整理 Apple Watch SE 3 手表前瞻要点如下: 一、健康功能: 这款手表预计将首次引入睡眠呼吸暂停检测功能,可能升级为第三代光学心率传感器,进一步提升健康监测的精准度。 二、屏幕: Apple Watch SE 3 预计将拥有 1.6 英寸和 1.8 英寸两种屏幕尺寸,其屏幕整体借鉴 Series 7 的窄边框设计,将进一步提升屏占比,减小“黑边”。 三、机身材质: 目前 Apple Watch SE 3 的机身材质尚不明确,古尔曼曾在去年表示,下一代 Apple Watch SE 智能手表不再采用铝材质,而是改用硬质塑料材料;今年 5 月时他却推翻了这个说法,称苹果的设计团队在实测后觉得塑料外壳太过廉价,且成本控制较难。 四、价格: Apple Watch SE 3 预计继续保持入门级定位,40mm 版本售价约 249 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1775 元人民币),44mm 版本约 279 美元(现汇率约合 1989 元人民币)。
麒麟芯片重回发布会,昇腾算力效能超英伟达H20,华为有大突破?华为Mate80或有大惊喜
与前几年的低调相比,华为近几个月在芯片描述方面似乎回到了正常的节奏。 作者:鸿儒 9月4日,在华为Mate XTs非凡大师及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时隔四年后麒麟芯片重现华为发布会,引发全场欢呼。 在发布会上,余承东介绍称,麒麟9020芯片通过软硬芯云协同、系统级深度优化,性能得到再突破,整机性能提升36%,带来非凡性能表现。 华为旗舰智能手机Mate 70和Pura 80均搭载了麒麟9020芯片,此前这两款手机在设置中并未显示处理器信息。 但是在8月份的更新中,芯片信息开始正常显示,这是华为从P50系列后第一次在关于手机界面写明麒麟芯片型号。 与前几年的低调相比,华为近几个月在芯片描述方面似乎回到了正常的节奏。 除了手机处理器芯片外,华为云服务在芯片方面也有了最新的进展。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称,在8月28日的2025年数博会上,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表示,华为云服务在算力效能方面实现突破,超节点的Token服务,在50ms时延下,每卡可以生产出2400个Token,这个效率是H20的三倍。其生产效率已达到英伟达H20芯片的3倍。 在芯片工艺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如何提升算力性能和规模? 张平安表示,华为可以发挥“大杂烩”的优势——综合在光通信、网络、供电等多方面的技术,以系统补单点,以空间换算力,以带宽换算力,以能源换算力,通过云上算力集群,获得规模优势和提升性能。 在近一周的时间内,华为云和消费者业务两个BG先后对外展示了华为芯片的最新进展,这在近几年的华为对外发声中是不存在。 那么为何华为要做出这种举动呢?值接Talk有两个猜想,首先是华为有重大突破;其次是中国芯片产业有突破。 目前已经有博主爆料称,华为四季度会有新制程的处理器,按照华为的产品更新节奏来看,华为Mate80系列大概率会搭载这款处理器。 在产业链方面,据界面新闻报道,目前国内多款最新的消费电子里的芯片,新凯来的设备都已在晶圆厂深度参与。 在3月份这家公司重磅推出五款全新工艺设备:外延沉积设备EPI、原子层沉积设备ALD、物理气相沉积设备PVD、刻蚀设备ETCH以及薄膜沉积设备CVD。 只有产业链实现了自给自足,中国芯片才能真正站起来,显然新凯来这些公司,正在不断的打破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国外垄断。 作为芯片设计企业,华为的能力早已处于业内一线水准,随着国产制造芯片产业链的完善,也许很快华为麒麟芯片就能恢复到正常的更新节奏。 其实在6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专访《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加进步——对话任正非》文章中,任正非就曾谈到芯片问题,这也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华为已经解决了芯片量产的问题。 他表示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是可以有机会的,中国数十、上百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机会更大。硅基芯片,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利用集群计算的原理,可以达到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 中国有如此多的科技企业,为何华为在芯片上能够表现如此出众? 通过2025年上半年华为半年报可以一窥全貌,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969.50亿元,同比增9.04%,占营收22.7%。 对于969亿元的研发投入,可能部分网友没有概念,这里罗列下比较知名科技公司的上半年研发投入情况。 比亚迪上半年研发投入308.8亿元,在A股上千家上市企业中,比亚迪的这个研发投入处于第一的位置; 吉利上半年研发投入146.5亿元; 理想上半年研发投入53.2亿元; 小米上半年研发投入145亿元; 宁德时代上半年研发投入100.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的研发投入一直处于较高水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华为也到了收获的阶段。 可以看到目前在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可折叠智能手机出货量统计中,中国品牌华为以4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 自2019年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以来,华为成为首个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台的中国品牌。 如今在折叠手机领域,华为不仅有常规的大小折叠产品,陆续发布的三折叠、阔折叠等产品,已经遥遥领先业内,尤其是三折叠形态,目前尚未出现竞品。 在平板领域,华为也连续多个季度位居中国市场第一的位置,尤其在高端平板市场,打破了iPad的垄断,成为了很多消费者的首选。 除了星闪、柔光屏等硬件的创新,华为在平板领域不断突破,无论是天生会画还是笔记等应用,综合体验均做到了极致,同时不断的丰富产品阵营,譬如刚刚发布的小平板HUAWEI MatePad Mini,就受到了大量网友的青睐。 目前华为平板的入门版本价格仅需要1000多元,在2025年,只需1000元左右,你就能拥有一台性能出色、功能全面的华为平板电脑,这个确实做到了科技惠民! 与同价位的产品相比,得益于鸿蒙系统的加持,搭载鸿蒙系统的华为平板,能与华为手机、笔记本电脑无缝联动。文件拖拽传输、通信共享、多屏协同,这些曾经只有高端设备才有的功能,如今在千元平板上也能体验到。 如今的鸿蒙系统,已经成为了华为消费者及鸿蒙智行汽车的根基,除了鸿蒙手机外,鸿蒙手表、鸿蒙笔记本、鸿蒙电视等均悉数亮相。 打通生态后,华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销量也不断攀升。 拿智能手表举例,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市场,华为在出货量方面首次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占到了21%! 在第四季度,华为年度旗舰华为Mate80系列将亮相,结合麒麟芯片时隔四年再度亮相华为发布会,也许在华为Mate80系列发布会上,将会有大惊喜。 与几年前的华为相比,2025年的华为已经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生态。 打开华为商城后你会发现,除了手机、穿戴、平板、耳机、电脑等产品外,鸿蒙智行也位列其中,产品阵营覆盖到了20-100万价位段。 随着尚界H5的到来,鸿蒙智行将覆盖到10-100万的汽车市场,将成为汽车产业中不可忽视的生态。 最新的数据显示,8月鸿蒙智行全系销量达到了44579辆,其中尊界正在不断刷新中国汽车市场百万级豪车的记录;问界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享界的销量在2025年也不断突破,已经连续多周周交付破千!正在成为30万价位段的黑马。 在接下来两个月,鸿蒙智行也有多款重磅新车亮相。 其中享界S9T将于9月16日亮相,这款车极有可能成为一匹黑马,甚至重新激活中国的旅行车市场。 值接Talk已在华为体验店体验过享界S9T,无论是空间、舒适度还是智能化方面,享界S9T均做到极致,可以说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好车! 同时华为还将在9月23日发布尚界H5,这款车也极有可能重塑20万级SUV市场的竞争格局。 作为上汽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首款车型,尚界H5预售价16.98万元起,搭载了HUAWEI ADS 4辅助驾驶系统和鸿蒙座舱,这是鸿蒙智行车系首次下探到20万以内,对于消费者吸引力极强。 在任正非的对话中,当记者提出“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问题的时候。 任正非表示没有想过,想也没有用。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通过近几年华为在折叠手机、鸿蒙智行、鸿蒙系统等产品的表现来看,华为干的不错,也确实正在一步一步往前走。 那么对于华为的表现,到底该如何评价呢?也许黄仁勋的点评会很有含金量! 在与央视的对话中,黄仁勋表示,华为不仅极具创新力,更是一家规模和实力非凡的公司。如果有人仔细看过华为手机,就会明白其中蕴含的技术奇迹。华为取得的成就完全值得尊重与赞赏,这是一家非凡的科技公司,只要他们决定专注并投入的领域,就一定能做好。
全球首款:宁德时代钠新电池通过新国标认证
IT之家 9 月 8 日消息,据宁德时代消息,9 月 5 日,宁德时代钠新电池通过了 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新国标”)认证,成为全球首款通过新国标认证的钠离子电池。 新国标将于 2026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旨在从源头杜绝电动汽车自燃风险,在热扩散、底部撞击、快充循环等多个维度,对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在由中汽中心新能源检测中心执行的第三方权威测试中,宁德时代钠新电池在电芯与电池包层级均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能,顺利通过各项试验。 宁德时代称,“钠新电池不仅有效降低了对锂资源的依赖,构建了更安全、更低碳的新型电池产业生态,还解决了北方地区的低温痛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及其他高纬度地区的普及。此次通过新国标认证,是钠离子电池走向大规模应用、走进千家万户的重要里程碑。” IT之家注意到,今年 4 月 21 日,宁德时代在首个超级科技日上发布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电池 —— 宁德时代钠新,正式开启钠电产品从 0 到 N 的广泛应用。 作为宁德时代全新的钠离子电池品牌,宁德时代钠新包含“钠新动力电池”和“钠新-24V 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两类产品,均可实现零下 40℃至零上 70℃的全温域征服。 作为全球首个大规模量产的钠离子动力电池,钠新乘用车电池能全面赋能乘用车场景,并将彻底解决用户在极寒场景下的车辆性能衰减难题。以常见的 2.95 米轴距的车型为例,宁德时代钠新电池在混动车上的纯电续航可突破 200km,纯电车型续航将突破 500km,满足极端低温下的日常通勤和出行需求。 钠新乘用车电池可在零下 40℃的环境下仍能够保持有 90% 可用电量。在仅剩 10% SOC 的极端亏电状态下,钠新乘用车电池仍可做到零下 40℃整车动力基本不衰减,真正做到极寒如常温。 除极寒优势外,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同时具备峰值 5C 的超充能力,30-80% SOC 补能仅需 10 分钟。在电池寿命层面,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拥有超过 1 万次循环寿命。 在安全性上,钠新电池从材料本征层面消除电池热失控中的助燃因素,实现电池安全从“被动防御”到“本质安全”的跨越式突破。宁德时代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将于 12 月份正式批量投产。 搭载传统铅酸电池的重卡用户,经常面临长途驻车标用不符、车辆极寒停摆、寿命短、用车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宁德时代钠新 24V 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可支持全电量使用,零下 40 度整车可以一键启动,使用寿命突破 8 年,总成本相较铅酸电池降低 61%。 此外,钠新蓄电池还将终结传统铅酸蓄电池没有 BMS,只能盲开、盲用的痛点。宁德时代自主开发智能小程序,能够帮助重卡用户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实现无线通电、断电管理。 2025 年 6 月,宁德时代钠新-24V 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正式量产,首发落地一汽解放车型。
最高价值256万,字节给大模型人才战猛添柴
摘要: 近期,字节、MiniMax、Kimi均发布了相应的人才激励计划,大模型抢人战还在持续发酵。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赵子坤 编辑|董雨晴 大模型抢人战中,字节再大手笔撒钱。 9月4日,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字节跳动为旗下关键的 Seed 部门实施一项期权增发计划,此次激励主要对象是大模型方向的核心技术员工。 从具体的激励方案来看,此次增发将严格依据员工的综合绩效以及职级差异进行细致分配。员工每月有机会获得价值分别为 9 万元、11 万元以及 13 万元人民币的字节期权,并且以按月归属的方式发放,首批预计发放周期将长达 18 个月。 另据了解,此次增发第一笔期权的计算价格为189.9美元一股,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周之前,字节跳动刚刚将期权回购价格上调至 200.41 美元 / 股,再度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这意味着相关员工能够获得更多数量的期权,按照传闻的字节跳动回购价格计算,首批18个月期权价值约为170万到256万元。 高额的期权激励,无疑展现出字节跳动对于核心技术人才的高度重视。 凤凰网科技了解到,目前字节内部并未发邮件公告,仅针对个别技术员工提供激励方案。 但意外的是,激励消息一出,字节公司内部掀起了辩论,核心争议在于,Seed仍处于投入期,却拿到了更多的回报,且有人认为此次分配并不合理,“干同样的活,群里一半a部门,一半Seed,Seed多100万”“明明大家做着很相近的事情,结果眼睁睁看着Seed的2-1秒杀自己这边的3-2”。 字节的此次大手笔激励,怎么还激励出错了? 撒钱,怎么还撒出错了? 成立于2023年的Seed,一直是字节发展AI战略的重要抓手,2025年年初前 Google 技术“大牛”吴永辉加入,以及AI Lab 合并到Seed,引发了外界对其新一轮关注。自成立以来,其推出的通用大模型以及多模态能力,先后支持豆包、扣子、即梦等超过 50 个应用场景。 今年以来,AI人才抢夺战几乎是“逐月升级”。去年以来,Seed也经历了人才流失。按月归属可以降低员工在中途流失的风险。砸钱留人才,是行业惯用的手段。 凤凰网科技了解到,此次事件让部分字节员工不满的是,给尚未做出收入的“风口”部门慷慨撒钱。 在宣布期权增发计划的这个阶段,也正是字节年中绩效“开奖”期。今年一大显著变化是,字节调整了绩效分布比例,重点在M层级,如M 层级(符合预期)变多,M+的比例减少。 强调“M”是符合预期,工作表现良好且稳定。从预期结果上来说,“M”的比例会提高,将占大多数。与此同时,“M”档位全年激励区间的上限将提高。 “M+”代表工作表现有时超出预期,“M+”的标准将提高。预期“M+”的比例会降低,但对应激励会增大,“M+”档位全年激励区间的下限将提高。 也就是说,做的没有很突出的,只能打M,M-比例提升,但是M-不代表要被裁,跟 I 的区别更明显。 “还没做出收入贡献的部门,先切切实实吃上了AI红利。”一位字节员工评价道。 与此对比的是,根据“务实简单”理念,字节福利在逐步进行调整。 今年以来,字节多地工区宣布开始禁止外带餐食,职场三餐、随餐饮品、水果、茶水间零食等应现场即取即用,不可带离职场。若发生违规,则会面临退赔、警告、辞退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不仅是显性的福利,隐性福利似乎也调整了。字节跳动的午休政策也在发生调整,以前唯一可以关灯午休的深圳工区宣布午睡时不得关灯。由于办公室拥挤,北京及深圳工区开始限制折叠床的使用。 加上此前宣布取消2026春节红包、中秋端午礼品等一系列举措,虽增加了员工健康相关福利,但仍让部分员工不适应。 一边紧缩,另一边对AI大手笔投入。字节跳动将业务战略重心押注于AI,大模型更是字节跳动三年以来少有的大力投入的新业务。 据天风证券报告统计,过去的2024年,字节跳动在AI领域的投入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几乎与百度、阿里和腾讯三家的总和持平。同时,字节跳动也在加大AI“基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算力中心,例如投资80亿元人民币的安徽芜湖火山引擎长三角算力中心和投资45亿元人民币的山西大同太行算力中心。 大模型竞赛中的抢人战 在大模型领域,人才的流动已经不可避免。今年中旬据多家媒体报道,作为2024年字节大模型关键8人之一的冯佳时被曝离职。 2024年,字节跳动启动Top Seed人才计划,为Seed团队招人,招聘海报中公布的顶尖导师团队中共有8人,冯佳时就是其中之一。 同样在今年6月,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大语言模型团队负责人乔木被辞退;今年6月,字节跳动AI Lab负责人李航被曝正式卸任,转为劳务/顾问身份,不过随后字节方面表示,其已被返聘,职责范围与之前不变;今年7月,字节跳动豆包大模型视觉多模态生成负责人杨建朝因家庭因素与长期高强度工作,宣布暂时休息。 另一面,字节也在大笔撒钱,招兵买马。 去年9月,字节跳动被曝千万年薪挖走原阿里通义大模型技术团队技术负责人周畅,此外,还挖走了其手下的部分团队成员;今年2月,Google Fellow、谷歌DeepMind研究副总裁吴永辉被曝离开谷歌加入字节跳动,担任大模型团队Seed基础研究负责人。 不只是对行业大佬的慷慨招揽,字节也开启对年轻优秀人才的“包揽”。 继华为的天才少年、腾讯青云计划后,字节有意加码“头部技术人才”争夺战。以面向应届博士的、首发于2024年的Top Seed 招募计划为例,甚至会给到优秀候选人 3-1 职级(一般应届毕业生最多2-2),薪资不低于百万元。 其在宣传视频中提到“期望找大模型领域前5%的人,做95%的人做不到的事”。 要求绝大部分Top Seed入选人发表过高质量的论文,或者有代表性的开源工。不过相比之前的成绩,Top Seed更看重候选人是否有技术热情、关注技术本质,期待入选者“不甘做平庸的工作”、“敢于挑战业界最难的问题”。 大模型时代的竞争要点,一在算力,另一个是人才。放眼行业,不少大厂和创业团队阶段性拿到了结果,也证明了少数的“天才”能产生很大价值。 据《市象》9月8日报道,MiniMax近期启动百万美金期权激励吸引人才。根据员工对公司的贡献程度不同,MiniMax将向员工提供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不等的激励,以鼓励员工大胆追求AGI。此次MiniMax的期权激励将覆盖技术、产品、职能等全岗位员工,只要符合人才激励标准,均可参与到此次期权激励中,甚至实习生当中都有获得数十万美金的案例。 在更早之前,有消息称,Kimi刚刚近百名参与K2项目的员工发放了几百万的期权+现金。 过往字节惯用的“饱和式攻击”在AI竞赛中,还会成立吗?
深蓝汽车新任总裁姜海荣首次公开亮相
凤凰网科技讯 9月8日,备受关注的深蓝汽车在今日举行了秋季新品全球发布会前的媒体沟通会。会上,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携新任总裁姜海荣共同亮相,这也是姜海荣自履新以来首次面对公众。 沟通会现场,新组建的领导核心“邓姜组合”就外界关心的品牌发展与未来规划进行了坦诚交流。邓承浩强调,他将与姜海荣高效协同,共同致力于将深蓝汽车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电动车品牌”的长期目标。 而对于姜海荣而言,吸引他加入的不仅是深蓝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劲发展势头,更是其背后坚实的技术积累与体系能力。他表示,将与团队一起,推动深蓝汽车实现快速且高质量的成长。 此次管理层的公开亮相,正值深蓝汽车产品发布的密集期。自新央企身份确立后的一个多月里,深蓝汽车展现了极强的市场主动性,产品矩阵迅速扩容。不仅深蓝S05 620km长续航版与2026款深蓝L07接连上市,此前在成都车展上凭借华为乾崑智驾与豪华座舱备受瞩目的全新深蓝S07也已完成预热,吊足了市场胃口。 据了解,在即将举行的秋季新品全球发布会上,全新深蓝S07将正式开启预售,而另一款战略车型深蓝L06将迎来全球首发亮相。深蓝汽车的全球化步伐也在显著加快,DEEPAL S05和DEEPAL S07将分别在欧洲和德国上市,这标志着深蓝汽车正带着其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加速参与到全球市场的竞争中。
比亚迪起诉长城坦克CEO常尧!后者已失联两个月,法院将于9月下旬开庭
红星资本局9月8日消息,日前,人民法院公告网发布公告,比亚迪(002594.SZ)已就网络侵权责任纠纷对常尧提起诉讼,案号为(2025)京0491民初7591号。 业内普遍认为,被告常尧即长城汽车(601633.SH)旗下坦克品牌CEO。由于无法联系到常尧本人,法院已启动公告送达程序,并将于9月下旬开庭审理。 公告显示,自公告之日起经过30日,即视为向常尧送达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及开庭传票等。提出答辩状的期限为公告送达期满后的次日起15日,并定于答辩期满后第3日的14时30分(遇法定休假日顺延),在北京互联网法院第四十二法庭进行远程庭审。 自今年7月起,常尧已处于失联状态,这被认为与长城汽车内部反腐有关,他的朋友圈动态停留在6月24日。目前尚不清楚常尧的长城坦克CEO职务是否已经解除。 9月8日,红星资本局就上述信息先后联系长城汽车和比亚迪,截至发稿,两家车企均未对此进行回应。 公开资料显示,常尧于2005年本科毕业于约克大学;2022年担任长城汽车用户运营高级总监;2024年4月升任坦克品牌副总经理;2025年5月晋升为坦克品牌CEO。 坦克是长城汽车旗下主打越野车型的品牌,于2021年正式独立,目前在售车型为坦克300、坦克400、坦克500和坦克700。长城汽车产销快报显示,今年前8个月,坦克品牌累计销量为14.37万辆,同比下滑4.88%。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