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第三位太阳系外来客的7大怪!可惜 它不是外星飞船
快科技11月6日消息,2017年,一个名叫“奥陌陌”(1I/Oumuamua)的星际天体突然闯入太阳系,成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位“系外来客”,种种奇怪的性质一度让人怀疑是一艘外星飞船,可惜只是人类的臆想。 两年后,“鲍里索夫”(2I/Borisov)又来了,人们再次议论纷纷,结果只是一颗彗星。 2025年7月1日,“阿特拉斯”(3I/Atlas)再次闯入人类的视野,再次表现出种种异象。 虽然理智告诉我们,它几乎肯定是一个彗星,只是比较特殊,但关于外星飞船的说法还是又一次甚嚣尘上。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3I/Atals,距离约3.65亿公里 美国亚利桑那州洛厄尔天文台“发现”望远镜拍摄的3I/ATLAS 过去的4个月里,天文学家纷纷将眼光锁定在阿特拉斯,发表了100多篇研究论文,尤其是关于它的奇特表现,总结起来包括: 1、超高飞行速度: 速度达到58公里每秒,约为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的两倍。 2、超抛物线轨道: 来自星际空间,随后将会飞出太阳系,而且10月29日抵达近日点的时候恰好从太阳背面飞过,无法近距离直接观察。 3、二氧化碳彗发: 主要升华二氧化碳,与水蒸气的比例为8:1,而且喷发速度极快,每分钟多达2.4吨。 4、异常亮度变化: 接近太阳时,亮度在一个月内增加五倍,远超预期。 5、负偏振光特性: 散射光呈负偏振,负偏振光特性极强,此前从未见过。 6、彗尾方向异常: 距离太阳5个天文单位就产生了彗尾,最初彗尾指向太阳,后来形成背离太阳的彗尾。 7、与黄道面对准: 轨道与地球轨道面几乎平行一致,只差3度。 当然了,这些异象在科学家看来,都能最终找到合理的解释,不会盲目说成什么外星飞船,只可惜阿特拉斯就像一位匆匆过客,几乎“转瞬即逝”,来不及细细研究。 天问一号环绕器高分辨率相机拍摄到的3I/Atlas (成像时间10月3日,距离约2896万千米) 星际天体阿特拉斯与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相对位置示意图(成像时间10月3日,距离约2896万千米) 就在近日,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也成功拍到了阿特拉斯,当时二者距离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高分辨率相机获取数据由地面应用系统接收和处理后显示,图像中天体彗星特征明显,由彗核及其周围的彗发共同构成,彗核直径约5.6千米。 科研人员利用连续30秒拍摄的系列图像制作成的动画,形象展示了该天体的运动轨迹。通过这些观测数据,科研人员正进一步开展阿特拉斯的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阿特拉斯曾经路过了多达93颗恒星,太阳只是其中之一,但是之前最接近恒星的时候距离恒星也有0.3光年,也就是大约6.3万个天文单位,但这次距离太阳最近只有1.4个天文单位,相当于2.1亿公里,可以说是擦肩而过。 它的老家,可能是银河系的“厚盘”区域某个行星系统的彗星,那里的天体都非常古老,阿特拉斯的年龄约为30-110亿年。 因此,它的性质和太阳系天体迥异再正常不过了,使之成为探测系外行星成分、演化及早期恒星历史的稀有样本,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152毫米口径小型天文望远镜拍摄的3I/ATLAS
国产化率达95%!北部湾海域最大油气平台完成浮托安装
快科技11月6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位于广西北部湾海域的涠洲11-4 CEPD平台已顺利完成浮托安装,标志着该项目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 涠洲11-4油田是我国在南海首个依据国际标准自主开发的自营油田。此次安装的CEPD平台为一座集钻井、油气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三层八桩腿钻采平台,高49.5米,长87米,宽35米,投影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篮球场。平台共搭载134套生产及处理设备,总重量超过14000吨,是北部湾海域迄今重量最大、结构尺寸最广的海上油气设施。 该平台由中国海油实现全流程自主设计、建造、安装与运营。据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涠洲11-4油田综合调整工程项目总工程师尹彦坤介绍,平台配备2套我国自主研发的25兆瓦级发电机组,其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达95%。 本次海上安装作业正值冬季,面对北部湾多变的气象与恶劣海况,施工团队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上通过精准的驳船调载,实现了万吨级平台组块与导管架的高精度对接。 平台建成投产后,涠洲11-4油田将升级为涠洲油田群区域的第三大集输中心,与现有设施共同形成“三座海上处理中心+一座陆地终端”的辐射式开发体系,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完成52座大型海洋平台的浮托安装,单次最大浮托能力达3.2万吨,浮托总重量突破70万吨,全面掌握了高位、低位及动力定位等全天候、全序列、全海域浮托关键技术。
英飞凌推出全球首款100V车规级晶体管 推动汽车领域氮化镓技术创新
快科技11月6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近日发布首款符合汽车电子委员会(AEC)标准的氮化镓(GaN)晶体管系列——CoolGaN 100V G1,并已开始提供符合AEC-Q101标准的预量产样品,包括高压车规级晶体管及多款双向开关。 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英飞凌在持续强化其GaN技术领导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作为全球汽车半导体领域领导者的优势。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升,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新型气候控制与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功能对功率密度和能效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还需最大限度地降低电池能耗。 在此背景下,市场对紧凑、高效电源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迫切,而GaN半导体材料正成为实现此类方案的关键支撑。与传统的硅基功率器件相比,GaN功率器件能够在更小的尺寸下实现更高能效,并有助于降低整体系统成本。 特别是在软件定义汽车逐步从12V向48V系统架构转型的过程中,基于GaN的功率转换系统不仅能够提升整体性能,还可赋能线控转向、实时底盘控制等先进功能,显著优化驾驶舒适度与操控体验。 英飞凌新款CoolGaN 100V晶体管系列凭借其高能效与小尺寸特性,非常适用于区域控制架构、主DC-DC转换器、高性能辅助电源以及D类音频放大器等多种汽车电子应用场景。 未来,英飞凌将持续拓展其车规级GaN产品组合,进一步推动GaN功率器件在汽车行业的规模化应用与技术创新。
山姆崩盘背后,真相有点复杂
摘要: 零售的天会变,但消费者对好商品的需求不会变。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王佩薇 编辑|董雨晴 几次翻车之后,山姆在下坡路上刹不住了。 先是7月,因上架好丽友、卫龙辣条,被消费者喷得体无完肤;后又在10月,因为把App内的商品展示图,从实物图改版为光滑无痕的“AI艺术照”,又被消费者质疑“乱动手脚”。一些消费者认为,AI图不仅有虚假的成分,连热量、保质期和成分表等关键信息也从过去的坦诚相待,变成了模糊打码。 似乎,步步做、步步错的山姆,近年来一直在惹怒中产。尽管山姆每次认怂的速度都足够快——上一回仅用时一天,山姆就迅速下架了争议商品,这一次山姆也在汹涌而来的热议中,将App连夜改回了实拍图。 曾经让中产自豪、让代购赚翻、让对手难挨的山姆,究竟是怎么崩盘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山姆再陷水深火热之际,山姆会员店业态总裁一职几乎是前后脚由阿里巴巴前高管刘鹏正式接任,其也是该业态负责人中首位中国高管,愤怒的会员们干脆将矛头指向了这位新总裁。 因刘鹏身上长达近10年的阿里履历,让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了“抵制阿里风入侵山姆”的声音,网友们更是将山姆App图片争议与换帅直接挂钩,调侃式质疑 “山姆要变淘宝平替”“是不是过几天就可以在山姆上借钱了”。 针对这场愈演愈烈的舆情,山姆会员商店于11月3日发布声明称:引发争议的系列调整早在8月底就已启动测试,属于平台常规更新的一部分。 即便新总裁可以得到 “洗白”,但消费者的体验疑虑又该如何打消? 品控下降背后的一条暗线 事实上,两次社交媒体上引发的舆论潮,皆指向同一个问题——山姆会员付费买的 “信任”在悄然缩水。 前有好丽友派替代太阳饼,后有美化商品图埋藏关键信息,不少花260元甚至是680元会员年费走入山姆的消费者,感受到了极大的欺骗感。 对于山姆来说,本想借助App内商品的图片优化来“迎合大众审美”,却忘了自己深耕多年的“所见即所得”原则才是会员信任的基础;而商品配料表、厂家信息打码操作更是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会员们对“品控降级”的联想。 有消费者在对比后发现,某款牛肉干打码后,原料产地从 “澳洲谷饲”变为模糊的 “进口”表述,已与此前山姆自有品牌Member’s Mark主打的 “独家精选”标签形成反差。交互界面的繁琐,更让部分用户的体验大打折扣,商品详情页被折叠的设计完全背离了山姆一直追求的 “简单便捷购物”。 “我交了将近260元的会员费买出来的东西不该是能吃出蟑螂的坚果和偷工减料、逐渐变薄的纸巾。”山姆会员们发现,似乎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享受独家、高品质优势,曾经搭建起来的信任大山开始出现裂缝。 曾经靠选品就能碾压一切的山姆,为何会走入这样的局面? 有山姆内部员工向凤凰网科技透露,实际上,自山姆关键岗位换血后,内部也迎来了一批原盒马、家乐福员工,自此,一股 “KPI至上”的文化开始在内部蔓延——内卷风气加重。 多个岗位的员工开始超负载运作,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山姆会员商店配送员驾驶的电动车,货物从车把挂到车尾,行驶中一路摇摇晃晃。 另有内部职能岗实习生告诉凤凰网科技,其在员工关怀活动中被要求一个人搬完山姆两大笼车(包含牛奶、饮料、面包零食)物品,并在20分钟内洗完共12箱小西红柿、阳光玫瑰。还有店面短期员工反馈,由于时常面临被开警告单等威胁,员工们不敢反抗。 2012年Andrew Miles(文安德)接任中国区总裁时,曾将山姆的战略定为精简SKU、严控品质、完善本土供应链,也自此开启了山姆在中国的一路圈粉。 2025年1月,AndrewMiles正式退休,山姆管理风格也随即变味。 当团队的重心不再是服务质量,而是一心追求数据达标率,崩盘的导火索已经显现。“以前的管理层更看重服务质量,也懂得尊重员工;更换领导层后商品质量肉眼可见地下降了,也不再解决问题。”有员工如此认为。 但让员工们感到无奈的是,在口碑一路下滑的过程中,山姆的业绩也节节攀升。 据沃尔玛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山姆会员店本季度销售额增长5.9%,门店数量在过去12个月增加了8家新店。山姆会员店正成为沃尔玛中国区业务的核心增长引擎。在更早之前的一季度,山姆会员店的会员费收入增长超过40%。 在今年的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沃尔玛中国总裁兼CEO朱晓静宣布,8家山姆店单店销售额突破5亿美元。几乎逼近了SKP等顶奢商圈的销售水平。 押宝阿里职业经理人,剑走偏锋? 在核心掌舵人隐退后,山姆该找一个怎样的接棒人,也成为其能否力挽狂澜的关键。 2025年10月27日,这项关键任命浮出水面——沃尔玛中国发布公告称,刘鹏已正式加入沃尔玛中国并担任山姆会员店业态总裁,直接向CEO朱晓静汇报。 刘鹏最瞩目的履历身份来自于阿里,在阿里的9年时间里,先后担任天猫国际总经理、天猫进出口业务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B2C零售事业群总裁、淘天集团品牌业务发展中心总裁等重要职务。 “刘鹏是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在阿里时,逍遥子(前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指哪儿他打哪儿”,曾与刘鹏共事过的业内人士告诉凤凰网科技。 虽然山姆已在相关公告中澄清此次App调整跟刘鹏没关系,但前述人士觉得,这次改变的风格却“有种熟悉的味道”——和刘鹏在阿里B2C事业群时的思路如出一辙。当时,阿里收购考拉后,将自营业务与考拉整合进该事业群,刘鹏团队更关注 “怎么产生视觉冲击”“怎么吸引流量”“如何提升视觉效果”,却不太在意商业模式的内核逻辑。 更值得一提的是,刘鹏还有 “闭店达人”的业内外号:他从天猫国际业务起家时,天猫国际与考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4%、25%,阿里收购考拉后,本应实现 “1+1>2”的效果,合并市占率有望达到半壁江山,对京东国际形成压倒性优势,可最终的结果却是考拉品牌消失,天猫国际的规模也未明显扩大,成了 “1+1=1”的尴尬局面。 除刘鹏外,11月5日,据媒体报道,前阿里 P9童颜(杨小梅,前天猫国际美妆负责人)已于10月中旬加入山姆,任采购运营副总裁,向山姆高级副总裁兼首席采购官张青汇报。 在这样的背景下,山姆密集引入刘鹏等阿里系高管的核心诉求很明确,即借他们在互联网平台积累的流量运营、采购管理经验来破解自身发展的难题,以此达到强化山姆的电商与数字化能力。特别是,山姆的竞争对手如Costco、盒马、七鲜等品牌均有较强互联网基因。 近年来,通过布局微信、抖音等线上渠道,山姆的确尝到了全域布局的甜头,数据驱动的精准运营,也让其更好地掌握会员动向与需求。但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其精选战略上。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零售的核心是商品,会员制的核心是“信任溢价”:会员愿意付费,是因为相信山姆能提供稳定、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但如果本末倒置,像互联网那样更注重做数据和流量转化,可能会让零售的基本盘出现动摇。 Andrew Miles在山姆的任期超过11年,曾坚守一条原则——以会员价值为绝对中心,通过极致的纪律性和长期主义,构建独特的商品力。 两年前,零售圈的终极王者是山姆。是因为Andrew Miles清晰地认识到,会员店挣钱的核心不是销售额里的利润,而是会员费。 值得一提的是,AndrewMiles曾推动山姆会员费从150元涨至如今的260元,当时尽管有相当多的不满情绪,但Andrew Miles坚持认为,“如果有人不接受这个数字,那就不是我们的目标用户。” 事后证明,这个策略帮助山姆筛选出了一批最为精准的“中产用户”。 2024年时,山姆中国会员数就已突破800万,即便是以260元最低档来计算,其年会员费收入就超过了20亿元。 山姆的未来在哪里? 2024年, 山姆在中国的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 ,占沃尔玛中国业绩近三分之二。 按照计划,2025年山姆将在中国新开出8家店,创下历年来年度开店数量新高。截至2025年5月,山姆在全国已开出55家门店。 山姆选品团队曾向媒体阐释其逻辑:如果商品没有差异化,没有会员价值,就必须要从山姆撤出。 其稀缺性,从养活了大批代购可见一斑。早期通过代购大批网红差异化商品,曾有不少山姆代购过着“日入5000元,月入10万元”的滋润日子。 但曾经聚焦的山姆,也不免受到竞争对手的干扰。 2023年时,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朱晓静在内部会议中曾表示,盒马是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商店在中国的唯一竞争对手。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还补充道,唯一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一家对手,而是指盒马凭借其创新的经营方式,唯一有潜力对山姆会员商店构成竞争威胁。(在零售行业,也有声音认为,Costco这个老牌零售企业,才是山姆最为敬畏的强敌。) 彼时,正是二者贴身互搏的关键阶段。2023年夏天,盒马首次推出“移山价”,以山姆曾经的爆款产品榴莲千层蛋糕为切口,将128元的产品卖到了99元,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这导致当时仅上海地区的榴莲千层蛋糕的销售就一度增长26倍。 移山之战一直持续到2024年,与此相伴随的,是盒马X会员的高歌猛进,一度开到过10家之多。 但这场著名的战役,让盒马的资金损失惨重。 战争持续近半年后,一则重大宣布发出,盒马创始人侯毅正式从盒马CEO卸任,由原CFO严筱磊接任。自此,为响应集团给出的盈利要求,盒马迅速调整经营策略,并在当年三季度首次实现连续性的淡季盈利。 就在二者休战已一年多后,山姆的换帅调整,却成为了这一场战役的回响——昔日最强劲的对手已经改道,但山姆曾经稳固的会员体系却出现了裂痕。 除了价格战对其产品体系的冲击,如今,更为关键的隐患或许是山姆的傲慢。 有媒体报道称,山姆此次遭遇的舆论三重门,是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常规操作”与“舆论非理性传播”碰撞的缩影。却忽略了舆论核心中的重心,即一切争议的源头是选品和服务体验。 就像西贝崩盘于责怪大V动用力量煽动情绪,要一刚到底,山姆是否会走入责怪网络非理性传播的怪圈,而忽视真正的消费者声音?这仍需更长时间维度的产品策略调整来解答。曾经零售中的王者,如今正陷在自证的焦虑之中。
中国科技企业一日内两次“自证清白”,被迫剪开了机器人的腿
自动播放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11月6日,针对昨日发布会后,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被广泛质疑“内藏真人”一事,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今日的活动上进行了激烈回应。他表示,面对网络上的质疑,团队感到“委屈”并一夜未眠,他本人也感到“心酸”,因为“竟然我们要向别人证明机器人他自己的确不是一个真人”。 何小鹏透露,团队在今天(6日)早上已紧急补拍了一条“一镜到底”的视频以示清白,但该视频发布后,质疑声浪并未平息。网络评论转而质疑“为什么后背的拉链拉的不彻底”、“猫步是人腿走出来的”,甚至怀疑视频系“AI合成”。 面对持续的信任危机,何小鹏表示,团队在激烈的讨论后,决定在本次活动上采取更极端的方式自证。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在机器人IRON通电的情况下,被迫用剪刀剪开了其腿部的皮肤和“肌肉”,以展示其内部的机械“骨骼”结构。何小鹏形容此举堪比电影《让子弹飞》中“剖开肚子证明只吃了一碗粉”,并郑重向IRON机器人道歉,希望这是它最后一次需要证明“它是它自己”。 何小鹏在发言中指出,这种质疑反映了部分人“心中的成见”,他将其比作十年前外界不相信中国企业能造好新能源汽车。他认为,如果这款机器人来自海外企业,收到的反馈或许将是“鼓掌和欣喜”,而非“质疑”。 尽管自证过程充满波折,但何小鹏也提到,此次风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应,即吸引了更多供应链企业主动联系,表示愿意共同推动机器人量产。最后,他重申了小鹏的目标:期待在明年(2026年)年底,将真正的高等级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并带到大家身边。 相关阅读: 小鹏女机器人里面藏真人?何小鹏发一镜到底视频回应质疑
一颗芯片1800W功耗!NVIDIA下代AI服务器液冷就得40万元
快科技11月6日消息,如今的AI芯片越发强大,也越发“饥渴”,微软CEO纳德拉都感慨电力供应已经跟不上,NVIDIA可谓难辞其咎。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最新报告,NVIDIA Blackwell Ultra GB300 NVL72机架式AI服务器系统中,单单是液冷散热组件的价值就高达49860美元,约合人民币近36万元,这已经比GB200 NVL72系统高了大约20%。 这还没完。 下一代系统的功耗将进一步增加,因此预计Vera Rubin NVL144服务器的液冷系统成本将再次增加17%,达到55170美元,约合人民币近40万元。 根据这份报告,GB300 NVL72服务器包含18个计算托盘,每颗GPU芯片功耗1400W,每个计算托盘的功耗至少6600W,为此需要6200W的散热能力,单个液冷成本约2260美元,18个总计40680美元。 另外还有9个NVSwitch交换机托盘,单个液冷成本约1020美元,9个总计9180美元。 不出意外,整个液冷散热系统中,最昂贵的组件是为GPU、CPU定制的高性能液冷板,每个要300美元,还有为NVSwitch交换机定制的冷板,每个也要200美元。 摩根士丹利预计,下一代Vera CPU、Rubin GPU的功耗会更高,其中GPU将高达1800W,还有NVSwitch 6.0交换机也会更耗电,散热成本也就随之水涨船高。 其中,每个计算托盘的散热成本增加18%,达到2660美元,其中更大容量的冷板成本增至400美元,而托盘总量不变,合计47880美元。 好消息是交换机托盘的散热成本会降低大约15%,每个870美元,合计7830美元。 再往后的Rubin Ultra,将会改为每个GPU封装内集成4个计算模块、16个HBM4E内存模块,热设计功耗大幅提升至3600W,从而需要新的液冷板,甚至是浸没式液冷。 同时,NVIDIA正在准备新的NVL576机架方案,包含多达144颗GPU,比现在多一倍,散热成本自然会急剧增加。 当然,跟我们没啥关系……
寒武纪股价再超茅台,它距离成为英伟达有多远?
今年8月以来,寒武纪股价连续多次超越茅台。11月6日,寒武纪股价盘中涨超7%,达到1448元/股,超过茅台的1439.88元/股,再次成为A股价格最高的股票。 此前10月17日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这家公司的业绩也延续了今年来的超预期增长。报告期内,寒武纪营收17.27亿元,同比增长1332.52%;净利润达5.67亿元,已连续4个季度实现盈利。 上个季度,寒武纪已经交出了创纪录的半年报:营收28.81亿元,同比暴增4347%;归母净利润10.38亿元,首次实现扭亏为盈。财报披露后,寒武纪凭借每股1587.91元的收盘价超越贵州茅台,成为新一代A股“股王”。这一历史性时刻使寒武纪获得了广泛关注——无论是不是股民、懂不懂人工智能与芯片,公众都开始好奇这家中国科技公司实力几何、股价还能涨多久? 就在两年前,寒武纪还曾因股东套现登上媒体热搜。当时,受到芯片研发的巨额支出拖累,寒武纪归母净利润自上市后一直为负。资本耐心有限,截至2023年9月,有6名原始股东合计套现68亿元清仓寒武纪。一度有媒体质疑,这颗科技股的创业之星将会陨落。 今天回看,这些离场的股东再等一等就可以看到黎明的曙光。2024年,寒武纪的亏损已大幅收窄。2025年,公司股价与市值一路狂飙,甚至有人将其比作中国版英伟达。 论营收、市值与产品市占率,寒武纪要对标英伟达为时尚早。二者的技术路径也不同:英伟达押注通用的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寒武纪押注专用于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 Processing Unit,NPU)。 但二者发展业务的底层逻辑确有相似之处。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播客节目《BG2》上谈及通用与芯片的差异时,公开赞许Google在AI浪潮还未开始前就自研TPU(注:张量处理器,Google推出的特定类型NPU)的前瞻性。他认为一家创业公司真正的成功是先拿下一个微小市场100%的份额,继而创造出一个新市场,“这正是英伟达当年做的,也是Google TPU团队做的,当时整个行业就我们两家。” 其实大洋这一头的寒武纪也应当位列其中。曾在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担任研究员的陈天石是最早提出面向神经网络的专用处理器架构的科学家之一,与英伟达和Google几乎同时在AI芯片领域发力。陈天石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希望寒武纪芯片成为未来无处不在的AI应用的“垫脚石”——与英伟达提出的“AI基础设施”概念如出一辙。只不过相较于技术巨头,寒武纪一直在想尽办法活下去。而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这家公司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与Google站在同一起跑线 谈寒武纪,绕不过创始人陈天石与陈云霁这对双子星。哥哥陈云霁与弟弟陈天石先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博士毕业后又都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工作。陈云霁研究芯片,陈天石则研究智能算法。2010年前后,兄弟俩尝试将两人的基础研究相结合,“做一个聪明的芯片”。当年,该课题在全球学术界与产业界都过于冷门,他们一度连20万元的科研经费都申请不到。陈云霁在文章中回忆,不止一个人劝他们放弃AI芯片这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可兄弟俩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坚持也在2014年迎来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陈云霁、陈天石与其他合作者的论文《DianNao: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DaDianNao:一种机器学习超级计算机》接连获得处理器领域国际顶会的最佳论文奖。这两篇论文首次提出的专用神经网络芯片架构,让AI不再只存在于大型服务器,还可以被嵌入各种终端设备。论文还设计出专为神经网络设计的芯片原型,证明深度学习算法在专用AI芯片上的性能与功耗均优于传统的CPU、GPU。 DianNao和DaDianNao开创了深度学习处理器方向,发布后被Google的TPU团队、英伟达等全球数百个科研机构引用,被视为AI芯片领域的奠基作之一。《科学》杂志评价陈云霁和陈天石是深度学习处理器的“先驱”。随着2016年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AI研究逐渐升温,科学家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在ImageNet学术竞赛上用神经网络识别猫狗,AI开始从实验室迈向产业。2015年,陈云霁团队研发的AI专用原型芯片在实验室一次性流片成功。2016年,陈天石离职创业,与中科院下属企业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创立寒武纪。 同年4月,英伟达推出首块专门为AI优化的GPU P100和首台“开箱即用”的深度学习超级计算机DGX-1——黄仁勋亲手把序列号0001的机器赠送给了OpenAI;5月Google正式公布了专为AI定制的芯片TPU。 本质上,Google的TPU与寒武纪的NPU都是专用于特定任务的集成电路(ASIC)。与脱胎于高校实验室的寒武纪相比,Google最初研发TPU就是为了满足自家数据中心的推理需求。Google的高管在2013年算过一笔账:假设有1亿安卓用户每天使用手机语音转文字服务3分钟,消耗的算力就已是Google所有数据中心总算力的两倍,更何况安卓用户远不止1亿人。CPU与GPU虽然也能完成推理,可前者的并行计算能力弱,后者专为图像渲染设计,在做AI运算时也不够节能与高效,用它们扩建数据中心是一笔赔钱的买卖。 但初创公司寒武纪不可能像技术巨头一样砸钱研发芯片,即使芯片成功量产,当时的AI算力市场刚处于萌芽阶段,也难以支撑大规模出货。寒武纪在早期选择了类似ARM的商业路径:以AI处理器IP授权为核心的业务模式。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第一代寒武纪1A以IP授权形式应用于华为麒麟970芯片,搭载到了Mate 10手机上。此后,华为一度成为寒武纪第一大客户。IP授权业务在2017年与2018年撑起了寒武纪超过98%的营收。 与华为的合作证明了寒武纪技术落地、跑通商业化的实力。陈天石在2017年充满信心地谈及了当时他的3年规划:寒武纪将力争在3年后占有中国高性能智能芯片市场30%的份额,并使全球10亿台以上的智能终端设备集成有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 但这条路在提出的第二年就走不通了,寒武纪不得不面对创业以来的第一次危机。 客户成对手,寒武纪靠业务多元化过冬 英伟达并没有另起炉灶做芯片,而是开创CUDA架构,为GPU在图形渲染之外探索通用计算的可能。Google下场做TPU在产业界更是一个风向标。此后,具备大规模云计算或终端推理需求的技术公司逐步启动自研芯片计划。 华为在2018年首度发布昇腾910、昇腾310两款AI芯片。次年,华为nova 5手机的麒麟810芯片中的AI模块便采用自研达芬奇架构替代了寒武纪的IP授权方案。大客户变成竞争对手,直接冲击了寒武纪的营收结构。2019年寒武纪的IP授权及软件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从99.69%暴跌至15.49%。 “从第一天我们就知道,一定会做自己的芯片。但首先做终端IP产品线,是因为那时没钱去研发非常复杂的芯片。做终端IP是为了向大家证明能力。”陈天石在202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寒武纪从创立第一天开始就不是一家IP公司。 与华为的合作终止,让寒武纪的自研芯片之路来得比预期要快。虽然公司还是没赚够钱,但市场不会等待万事俱备才行动的创业者。关键时刻,陈天石的老东家兼股东拉了公司一把。2019年,寒武纪主要的在售订单是横琴先进智能计算集群系统项目。该项目由中科院计算所与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合作共建,中科院计算所是(一期)工程的出资方。后续5年,智算集群系统业务取代IP授权业务成为寒武纪营收的主要来源。 2020年,寒武纪借助科创板不再硬性要求盈利与营收规模的政策利好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的“AI芯片第一股”。回顾招股书,寒武纪将这一阶段的重心放在了推进营收结构多元化:开发思元芯片系列产品线,布局云端、边缘与端侧计算撑起营收,而IP授权业务几乎从其商业版图中消失。 但智算集群系统业务只是让寒武纪缓了一口气,它主要为AI应用部署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的客户提供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想要进一步扩大生意规模,并且让生意可持续,市场化客户才是寒武纪未来应当重点争取的对象。寒武纪在招股书中透露,已与紫光展锐、智芯微、浪潮、联想、阿里巴巴、百度、滴滴、好未来、金山云等众多公司开展合作。 创业不易。寒武纪不能像英伟达那样,用利润丰厚的消费级显卡业务为培育AI芯片业务输血;也无法像Google那样,通过自研TPU来降低算力总成本。自公司成立以来,寒武纪的研发投入居高不下,占营收比例常常高于100%,也就是说卖芯片赚到的所有钱甚至都不足以覆盖研发支出,归母净利润持续8年为负,分红更是无从谈起。 不仅如此,大客户结款慢、账期长,让寒武纪脆弱的现金流雪上加霜。在2022年年报中,寒武纪提及了智算集群业务潜在的坏账风险。当年应收账款面值7.6亿元,公司全年营收才7.29亿元,表明公司尚未形成盈利模式。 2022年12月底,寒武纪再次遭遇重挫。由于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寒武纪被迫与芯片制造商台积电终止合作。2021年至2023年,寒武纪的营收连续3年原地踏步,维持在7亿 元。 风口来临时,用软件优化留住客户 新一轮AI浪潮出现之前,寒武纪的日子可谓是苦熬。除了Google、百度、阿里巴巴这样有明确AI落地需求的大型技术公司,只有部分地方数据中心与科研机构存在少量AI芯片的需求,而前者出于降本增效的考量,大都选择自研芯片,百度有昆仑芯,阿里有平头哥,留给寒武纪这样的独立AI芯片公司的机会少之又少。 2023年年初ChatGPT的横空出世改写了游戏规则,上线两个月其月活用户便破亿,成为有史以来增速最快的App。市场对AI算力的需求快速上涨。不过这也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模型训练需求为主,后一阶段模型推理需求成为主力。这与人类学习知识的过程很相似,上课、做题、反复练习就像模型的训练,学会知识后用于解决问题就像模型的推理,前者更耗费脑力,后者考验精力,两个阶段对于AI芯片的需求自然也不同。 前一阶段中,技术巨头与AI创业公司开始不计成本地训练模型,训练用AI芯片成了抢手货,而此类高性能芯片几乎被英伟达垄断,一块H100芯片的售价高达4万美元,依旧供不应求。英伟达的股价也从之前的十几美元一路上涨到接近200美元。 寒武纪的机会则在下一个阶段,模型被训练好并投入使用后,对于推理AI芯片的需求才正式涌现。转折点出现在2025年春节期间,DeepSeek推出的R1模型不仅性能上处于领先水平,而且它是开源的,这意味着任何公司、机构,乃至个人,只要拥有AI推理芯片,就能用上这个模型。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终于等来了期盼许久的商业化机遇。在2024年年报中,寒武纪将云端芯片和智算集群业务合并成统一的云端产品线。同时,公司开始大规模备货,库存从不足1亿元,飙升到17.73亿元,背后是它对推理芯片市场前所未有的信心。这一年,性能对标英伟达A100的思元590芯片通过测试并出货。寒武纪表示,在互联网及运营商领域,公司的产品力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 寒武纪官方从未透露过关于大客户的任何信息,但从财务数据看,其大客户订单过于集中。2024年,前五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总营收比重94.63%。其中,公司第一大客户贡献了9.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高达79.15%。 如何留住这些大客户是寒武纪未来业绩的重要考题。今年3月,市场有传言称,字节跳动向寒武纪下单4万块单价2.5万元的思元580芯片,总价值达10亿元。但字节跳动随后回应称消息不实。 8月29日,《金融时报》的报道援引伯恩斯坦半导体分析师Lin Qingyuan的观点,称寒武纪直到2024年年底才开始获得市场认可,它与字节跳动合作,使自家芯片能更好地兼容基于英伟达生态训练的算法。文章还指出,包括字节跳动AI工程师在内的多位人士表示,寒武纪的软件兼容性更好,这使得它的产品比华为的昇腾芯片更易于使用。 根据一份公开的昆仑芯专家交流纪要,寒武纪AI处理器在一些关键算子的优化能力上要优于昆仑芯。寒武纪处理器在通信型和计算型任务中的软件优化层面更具优势。 种种迹象表明,寒武纪能够斩获大客户订单,优势在于软件。早在2018年,陈天石就曾表示,AI芯片最终的决定性力量在于拼软件、造生态,“芯片公司需要做大量软件工作是客观规律”,“让客户用好你的芯片,你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链必须好用”。为此,寒武纪组建的几百人的研发团队中,软件工程师的数量甚至比芯片工程师更多。 根据寒武纪2024年年报,这一年公司升级了自家的AI训练软件平台,使其更兼容主流AI框架和大模型。在推理层,寒武纪芯片的推理软件平台全面支持主流大模型及多模态模型,覆盖文本、图像与视频等应用场景。 寒武纪的大客户是谁依然不得而知,但最新的业绩表现提供了更多确定性。2025年,寒武纪首次实现扭亏为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首次转正。其39.85亿元的定增计划也已在9月获得证监会批准,募得的资金将用于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如今,寒武纪的财务状况要比两年前健康得多。 中国AI芯片的机会到来了吗? 截至10月25日,寒武纪的市值突破6000亿元,动态市盈率高达281.7倍,远超英伟达的48.7倍。除了资本市场对于其持续增长的超高预期,背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寒武纪在中国股市中具有稀缺性——英伟达在美股有AMD、英特尔等竞争对手,但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只有寒武纪具备成熟的AI芯片业务。 不过这个局面即将改变。 自2024年下半年起,中国AI芯片公司密集启动上市进程。摩尔线程与沐曦科创板IPO均已过会,壁仞科技与燧原科技均已启动上市辅导。这些初创公司的创始团队多来自英伟达、AMD、华为海思等芯片大厂,技术过硬、行业经验丰富。 这些公司并非全都像寒武纪那样自创立起就笃定做AI芯片,比如摩尔线程2020年成立时的目标是做服务于影视渲染、游戏图形等场景的通用GPU,就像英伟达曾经做的那样。不过随着AI推理需求的爆发,芯片公司改变业务结构已成大势。摩尔线程的业务重心目前已经从图形加速卡转移至AI智算,沐曦则从智算推理转向推出训推一体的GPU芯片。 寒武纪即将面对的,不仅是来自国产芯片的竞争,还有与英伟达的技术差距,制程是关键原因之一。制程直接影响芯片的整体性能,制程越小,单位面积晶体管越多,功耗降低,能效提升,因此能够提供更高算力。 由于美国对于芯片先进制程技术的限制,包括禁止三星与台积电代工、禁售EUV光刻机、禁用EDA工具等等,目前国内只有中芯国际一家公司拥有规模化制造7纳米芯片的能力,导致国产AI芯片的制程普遍迭代至7纳 米。 因此寒武纪以及其他中国AI芯片公司的业绩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芯国际能多快扩大7纳米芯片的产能。寒武纪自身也在设计层面推进架构创新和软件优化,以弥补制程差距带来的能效损失,这一思路与英伟达在早期CUDA生态建设阶段相同。 当然,美国的芯片禁令是危机,也会催生机遇。随着美国的芯片禁令彻底收紧,黄仁勋在美国城堡证券10月举办的活动上表示,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95%降到了0%。黄仁勋还表示,新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而这样巨大的市场空白给了中国AI芯片厂商奋起直追的机会。 寒武纪无疑是今年的股市明星。不过其实控人陈天石相当低调,近些年几乎已经不在公开活动中露面。“英特尔今年52岁,AMD今年51岁,英伟达今年27岁。寒武纪只有4岁,和行业前辈比起来还只是个孩子。罗马并非一天建成,前辈标杆也都是筚路蓝缕走过来的,我们有远大的志向,但长跑才刚刚开始。”2020年陈天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美国芯片禁令“变脸记”:中国AI产业靠自己站起来了
这几年,美国对英伟达AI芯片出口中国的政策跟坐过山车似的——今天禁这个型号,明天又松那个型号,H100、A100不让卖,H800、A800跟着被禁,后来连H20都一会儿放一会儿卡。 为啥这么折腾?说白了,美国把芯片当“钓钩”,想用先进芯片卡中国脖子,又舍不得丢掉中国这个大市场,想用落后芯片拖慢中国AI发展,结果中国根本不“上钩”。 美国一开始禁英伟达的先进AI芯片,比如H100、A100,就是想掐断中国获取顶尖AI算力的路子,怕中国AI跑得太快超过他们。 可又想赚中国钱,就搞出个“落后芯片出口”的招数,比如H20,性能比顶尖芯片差好几代,想着用这种“技术拖后腿”的办法,让中国AI产业慢慢爬。但中国不是等着被喂的鱼,而是自己造网的人——DeepSeek这类国产AI产品一出来,直接用事实证明:就算不用英伟达的先进芯片,中国也能搞出有竞争力的AI技术。 这下美国慌了。本来以为卖点落后芯片能“拖住”中国,结果中国直接靠自研芯片和算法突破了限制。 现在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95%暴跌到几乎归零,黄仁勋都承认“美国已经失去中国这个市场了”。为啥?因为中国有了自己的AI芯片,不需要再看英伟达脸色。 美国现在还在打嘴炮,一会儿说可能卖Blackwell芯片,一会儿又说要落后两代才能出口,其实就是想再试试“钓钩”还灵不灵。 但中国早就不是等着吃饵的鱼了——我们有自己的AI芯片产业链,从设计到制造都在加速自主化,DeepSeek这类成果就是明证。 说到底,核心技术靠别人是靠不住的。美国芯片禁令再怎么“变脸”,中国AI产业靠自主创新已经站稳了脚跟。从“受制于人”到“自立门户”,中国用行动证明:只有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卡脖子。现在,中国AI产业正朝着更自主、更强大的方向走,而美国的政策反复,只会让这条路走得更快更稳。
天问一号传回新照片!中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比太阳系年龄还老
快科技11月6日消息,近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 期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阿特拉斯于2025年7月1日由位于智利的巡天望远镜发现,是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颗星际天体,沿双曲线轨道穿越太阳系。 该天体可能形成于银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围,推测年龄约30亿—110亿年,有可能比太阳系年龄还老,是探测系外行星成分、演化及早期恒星历史的稀有样本,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高分辨率相机获取数据由地面应用系统接收和处理后显示,图像中该天体彗星特征明显,由彗核及其周围的彗发共同构成,直径达数千千米。 天问一号团队于9月初开始着手准备阿特拉斯观测工作。 由于该天体观测距离遥远(约3000万千米),自身运动速度快(约58千米/秒),相对天问一号环绕器的运动速度更快(约86千米/秒),目标尺寸较小(彗核直径约5.6千米),在火星轨道上观测亮度非常暗(当前在地球上不具备观测条件),拍摄难度极大,对火星环绕器姿态指向控制能力和成像策略都提出很高要求。 天问一号环绕器上携带的光学载荷原本是为拍摄明亮火星表面而设计,这是首次尝试拍摄如此遥远且相对暗淡的目标,该目标比拍摄火星表面目标暗1万到10万倍。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状态良好。
马斯克盟友、NASA新局长火星任务曝光:最快明年 SpaceX或执行
艾萨克曼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提名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盟友贾里德·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担任NASA局长。根据彭博社审阅的一份计划书,艾萨克曼已提出一项与美国政府太空愿景相呼应的计划,最早在明年发射一次无人火星任务,并私下里提到SpaceX是可能执行该任务的公司之一。 这份“雅典娜计划”由艾萨克曼及其团队在今年早些时候起草。当时,艾萨克曼首次被特朗普提名担任NASA局长。艾萨克曼还在计划中概述了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旗下蓝色起源、Rocket Lab、Axiom Space等公司如何与NASA合作,实现各项目标。 艾萨克曼周三在X上确认了这份计划草案,但表示部分内容已经过时。“该文件始终是一份动态文件,需在提名确认后根据收集的数据不断优化完善。”他表示。 尽管如此,在特朗普重新提名艾萨克曼为NASA局长后,这份62页的文件仍然引发关注。“雅典娜计划”为外界了解艾萨克曼如何管理NASA提供了一些线索。目前,NASA正希望赶在中国之前重返月球。 艾萨克曼证实了这一计划 在名为“重点供应商领域”的章节中,该计划列举了曾与NASA合作的航天企业,并分析了它们可能为NASA政策目标作出的贡献。在SpaceX条目旁,文件标注了签署“火星探索基地合同”的可能性,该合同与一个名为“奥林匹斯计划”的新火星计划相关,该计划旨在测试将人类送上火星的技术。 在蓝色起源条目旁,计划书则提出探索将NASA“猎户座”载人飞船搭载至该公司“新格伦”火箭的可行性。 该计划呼应了特朗普在最初预算请求中提出的许多构想,包括启动火星计划,逐步淘汰目前由波音公司太空发射系统火箭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猎户座”载人飞船构成的探月架构,转而采用商业航天系统。该计划还与特朗普缩小NASA规模、更多依赖商业部门、优先发展载人航天的规划保持一致。 艾萨克曼是商业航天产业的坚定支持者。他不仅资助过SpaceX的私人航天任务,还曾亲自参与飞行,这段渊源在今年4月的参议院确认听证会上曾受到议员质疑。马斯克创立SpaceX的初衷是在火星建立文明,该公司目前正在开发名为“星舰”的大型火箭以实现这一梦想。 截至发稿,NASA和白宫尚未就此置评。(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