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更优雅的补能,宝马华为想让充电自动发生
最近相当沉迷在《死亡搁浅 2》里面开卡车送快递。 游戏里面的运货卡车不仅拥有极高的通过性,翻山下海无所不能以外,其补能方式也很意思,充电桩长的有点像是《红色警戒》里面的磁暴线圈,只要把车辆停在特定范围之内,电力就可以隔空传送过来。在搭建好的公路上,车辆甚至可以依靠路面供电,再也不用担心续航不足。 ▲死亡搁浅里面的充电方式 不用冒着大雨或者烈阳去拖那个死沉死沉的充电枪,也不用心心翼翼以免手指被蹭掉一层皮,简直就是补能方式的最终极形态。 ▲小红书上对充电枪太重的吐槽 现实中,厂商们也探索过各种为汽车补能的方式。 沃尔沃、奥迪以及国家电网等企业就都曾测试过安装在停车位上的无线充电装置,其原理和手机无线充电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地面发射线圈和车辆接收线圈之间的电磁感应来传递电能。 根据公开报道,奥迪早在 2015 年左右就曾研发过一款可升降式的线圈装置来为适配不同底盘高度的车辆,通过让供电线圈更靠近接收线圈的方式来提升电力的传输效率。 但是这种方案比较受限,只能运用在室内的固定车位上,能量传输的效率也仅有 20%-30% ,后来宝马、丰田等车企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技术升级和改进,在传递效率和传输距离上都有所提升,但跟有线充电形式相比速度还是非常缓慢,也存在电磁辐射等安全问题,所以大都停留在了探索阶段。 沃尔沃则探索过在车辆行驶中依靠公路下方铺设的电缆来为汽车供应电力。2013 年他们在瑞典的 Hällered 测试中心建立了一条 1/4 英里长的轨道,用了一辆卡车来进行测试,车辆搭载了一块集电器来与公路上的电缆连接,车辆不必完全行驶在电缆的中央,但是时速需要大于 60 公里。 这种看着像无轨电车的形式在现阶段看来对公路以及电网的改造要求很高,补能效率也不甚理想,但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补能范围和效率都能有所突破,这种可充电式的道路相比固定在某处的充电设施,它不需要占用地面空间,维护成本也不高,更重要的是汽车不需要停下来充电,汽车可以在补能的同时行驶,能够有效的解决电车的续航焦虑。 上面的两种技术都还在概念和预研阶段,在当下更有实用价值的方案可能是充电机器人的形式。 国内已经有不少新建的停车场实装了这种补能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从「车找桩」变成了「桩找车」,依靠在停车场上方建设的可移动轨道,移动充电机器人可以移动到需要充电的车辆上空,然后释放充电枪。 这种方案最大的优点是解决了新能源车位占地面积过大,甚至「挤占」燃油车车位的问题,并且能够有效避免充电桩的空置,目前市面上的方案大都是一台机器人可以覆盖 6-12 个车位,在设备、场地方面的投资也比传统的充电站方式大大减少。 但这种方案还是需要车主自己动手拔插充电枪,多少显得不够「优雅」,宝马最近发布的自动充电机器人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宝马介绍说,当车辆停泊在自动充电车位之后,机器人可以通过 AI 视觉识别来自动精准定位充电口然后进行插枪充电,充电结束之后也可以自动拔枪复位,从机器人启动到完成插枪动作,用时约几十秒。 同时配合宝马的主机以及手机 APP,也可以实现预约充电、自动落锁、插拔枪和用户结算等诸多过程,避免了车主遇到充电枪重、脏等不够「优雅」的体验。 宝马同时预告了,未来将与自动充电功能和代客泊车功能相结合,车辆能够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让车辆自行实现智能泊车和充电的全流程。 根据宝马的规划,到 2026 年,宝马和合作伙伴将在全国建设 1000 个充电站约 7000 个充电桩,并在核心商圈以及大型商场建设 100 个目的地充电站。 无独有偶,鸿蒙智行在之前的 ADS 4.0 发布会上也将「代客充电」功能作为了重点进行宣传。 华为当时介绍说这个功能主要是为了解决车主「寻找空闲充电桩、排队等待、手动插拔充电枪、耗时守候」等繁琐的流程,这也是华为辅助驾驶「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自动驾驶的关键一环。 待法规允许后,华为代客泊车可以实现车辆自主驶入充电车位,机械臂自动插枪充电,满电后自动驶离并返回用户召唤点等功能。依托 ADS 4.0 升级版泊车代驾,车辆可以自主识别多层停车场结构,精准导航至指定充电桩,突破传统单层停车场的限制。 这种车辆自主代客充电的功能还会有很多商业场景上的延伸,比如让车辆定时在谷电期间出发充电,或者充满自动开走避免无效占用,能够让车主减少在补能这件事上的时间投入。 华为在发布会上宣布从 2025 年 6 月开始会逐步在全国 10 万个停车场支持代客充电,深圳机场等枢纽会先进行试点。 从有新能源汽车开始,人类对于「无感补能」的追求从未停止,宝马和华为所推广的自动充电机器人也都在努力让充电想呼吸一样自然,让车主的时间能够回归生活本身。 更何况现在已经实现的「兆瓦闪充」「跨层泊车」等技术,在 10 年前看来也几乎与幻想无异,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真的能像游戏里一样,在现实世界的公路上,体验那份无需驻留、自由驰骋的畅快补能。
荣耀 Magic V5 评测:堆料能解决问题,但堆料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水桶 大折叠 如果不算华为,荣耀就是 Android 阵营中,上个季度国内市场折叠屏出货量最高的品牌。 说实话,比起每年的直板机旗舰,我更期待荣耀的大折叠新品,能做多轻薄,能塞下多少配置。 荣耀似乎也很懂这种心态,最新发布的荣耀 Magic V5,就是今年大折叠目前为止少见的「水桶机」:不仅创下最轻最薄的纪录,还配备了目前折叠手机唯一一颗满血骁龙 8 Elite。 可以说,能在折叠手机上塞的配置,Magic V5 都给你加上了。 直板机手感,小平板屏幕 荣耀 Magic V5 的手感,给了我还不错的第一印象。 折叠态 9 毫米厚度,总共 222 克的重量,当然还是比我手上的 iPhone 16 Pro 要更厚重一点,但也已经相当接近。 左:iPhone 16 Pro,右:荣耀 Magic V5 牺牲这点手感换取一个便携大屏,对于我而言已经完全可以接受。 不过 Magic V5 有两个仁者见仁的设计:一是外屏并非对称设计,左右 R 角并不一致;二是内屏的挖孔在右半边屏幕的居中位置而不是角落,竖屏时会处在一个相对怪异的位置。 而展开之后,就来到了荣耀 Magic V5 的统治区:将近 8 英寸的大屏,拿在手里却只有 222 克重量,加上这个只有 4 毫米出头的「薄」度,手感根本不像一台有大量零部件和电池的电子产品,这是我此前使用其他大折叠手机所没有的体验。 更不用提折叠手机的「平替」对手:以 iPad mini 为首的迷你平板,6.1 毫米的厚度和 293 克的重量都远远超越荣耀 Magic V5。 至于折叠屏手机躲不开的折痕,正常角度看 Magic V5 的内屏,折痕其实完全无法感知,但手指划过还是会有比较明显的触感,也是今年各家折叠屏的正常水准。 但荣耀 Magic V5 的机身有一点我不太满意:异常突出的镜头模组,厚度不止超越一众直板机,甚至能看齐影像旗舰 vivo X200 Ultra。 这带来了一个使用上的问题:我习惯将 Magic V5 展开放在桌面,同时看电脑屏幕和手机大屏,而这个硕大的模组不仅无法平放,还会在我划动手机屏幕时,导致整台手机发生旋转。 很好的镜头,使我的手机旋转 顶级硬件,但软件可以更好 实际上,今年的国产大折叠旗舰,基本上都已经做到了和 Magic V5 同等级的轻薄,零点几毫米和几克之差,对体验的影响微乎其微。 荣耀 Magic V5 的真正竞争力,是这一圈没有明显短板,甚至还是最顶配的配置。 荣耀 Magic V5 搭载的是一颗「满血版」的八核高通骁龙 8 Elite 处理器,截至目前也是唯一一台搭载这个处理器的大折叠手机。 实测《王者荣耀》压力不大,能稳定 120 帧,我们直接上《原神》。游戏模式下,30 分钟平均帧率能来到 59.8 帧,极少会出现波动,机身发热情况也比较理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用内屏玩《原神》,极高画质实际渲染像素点数相当于常规直板机的 720P。 荣耀 Magic V5 的发热情况和前代一样,主要集中在有摄像头模组和 USB-C 接口的那一面,因此横屏玩游戏时,可以握住外屏的一面,手指就不会感受到太多温度。 就性能方面,荣耀 Magic V5 绝对算得上今年目前的大折叠中的第一梯队。只是有点可惜的是,「唯一一台满血骁龙大折叠」这个地位只有一周的保质期,下周三星也将发布满血骁龙芯的大折叠旗舰。 不止性能表现,这颗硕大无比的镜头模组,也带来了大折叠中堪称优秀的影像素质。 70mm 的潜望长焦,配置相比上一代 90mm 略有缩水,但却是我最爱用的一颗镜头,在各种场景下都能稳定发挥,夜景表现也很优秀。 23mm 的主摄表现也让人满意,色彩还原相对真实,我也很推荐使用自带的「鲜明」和「质感」两种摄影风格,让成片颇具胶片质感,随手按下快门都能有不错的效果。 开启夜间模式后,荣耀 Magic V5 也能比较好地处理复杂的高光环境,但暗部的细节相对来说会差一些。 虽然影像能力不错,但代价就是这个非常不优雅的镜头模组,个人也感觉并没有比其他折叠屏手机的影像素质拉开明显差距。 硬件只是下限,软件有时候更能影响时间体验。先看看大折叠手机必备的多任务能力,Magic V5 这次主打「三分屏」,能够打开三个 20:9 的应用窗口,并能同时显示其中两个。 对比起 vivo 的「原子工作台」和 OPPO 的「全景虚拟屏」,荣耀的大折叠多任务方案还是稍显落后,并且使用过程中还出现过异常的卡顿,需要后续进一步优化。 但如果说到 AI 能力,那荣耀就是妥妥的第一梯队级别,内置的「YOYO 助手」已经具有一些 AI 智能体的能力。 其中比较惊艳我的流程是「打车」,只要跟 YOYO 确定好目的地,就能将手机放在一旁,等 YOYO 自己输入好地址信息然后叫车,用户也能手动接管选车型。 经过加速处理 并且,在展开内屏之后,Magic V5 支持分屏显示 AI 助手和手头上的事情,比如看微信公众号时,就能同时看原文和 YOYO 的总结,是非常舒适的 AI 助手体验。 另一个我喜欢的功能是「YOYO 记忆」,能够将看到的内容进行转存,并通过 AI 生成摘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跨所有平台的系统级 AI 收藏夹。 和其他家主要依靠截图再进行 AI 分析不同,YOYO 能够转存一整篇图文,方便日后离线翻看,就是排版不够美观,易读性还有提升空间,并且最新版本还出现了打开笔记闪退的问题,希望早日修复。 YOYO 记忆还能和第三方平台的「收藏」按钮联动,自动对用户进行收藏的内容进行 AI 记忆,就是目前支持的平台还比较少,我常用的图文平台和社交媒体只有小红书支持。 荣耀底层的智能场景化预判能力,也已经到了一种有点让我「毛骨悚然」地步: 当我快到地铁站时,YOYO 建议会自动提示快速微信地铁乘车码的快捷方式;我靠近家里的丰巢快递柜时,YOYO 也会及时送上相关的取件码信息。 除了 AI,「加入苹果生态」也是今年 Android 手机的一个主旋律,荣耀当然也不例外,不过目前主要只支持 iPhone 互传照片和文件,而 OPPO 和 vivo 两家已经能连 Apple Watch。 只是苹替很多,但「鸿替」目前只有荣耀 Magic V5。只要分别打开两台设备上的荣耀分享和华为分享,荣耀 Magic V5 就能和 HarmonyOS 5 设备进行系统级互传,不需要提前装好额外的应用。 总体而言,我很愿意给 Magic OS 9 一个好评,但和这么顶级的硬件对比,又显得稍弱了。 堆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三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 Galaxy Fold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折叠屏手机颇具未来感的「明日产品」,逐渐成为一种形态更成熟的大众消费品。 关于折叠屏手机,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展开后的大屏,其实只占消费者使用时间的 20%,但却要承受 50% 的溢价,并且还要牺牲手感、性能、影像这些属性。 不管是荣耀,还是 vivo 和 OPPO,今年发布的三款大折叠旗舰,机身也是相当极致的轻薄,几乎已经贴近到达 Type-C 接口,就是为了让折叠态的体验能够看齐直板手机。 当然,各家可以继续往零点几毫米压缩,继续攻克屏幕的平整度,抚平折痕,但很显然,这样迭代带来的收益,已经在逐渐递减,毕竟再薄,也得容下一个 USB-C 接口。 所以有的品牌选择在这个赛道上掉头,宁愿全面减配,但把价格打得更低,换取更多对折叠屏这种形态心痒痒的用户。 而荣耀 Magic V5 选择做「六边形战士」,进一步提升产品力,所有参数基本都给到最满,也薄到接近临界值,完全能称得上走到了折叠屏手机这个阶段下的终点。 只是有一个问题:售价 8999 元,并且来自荣耀。 本质上说,折叠屏手机是一种高品牌、高溢价、高技术的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华为折叠屏手机的配置和形态不总是最顶尖的,但它依然是卖得最好的,而且要远远好于对手。 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即将推出的折叠 iPhone 很有可能爆,并且还能拉起整个折叠屏品类的出货量,即使第一台折叠 iPhone 大概率落后行业两三代,并且还卖五位数。 折叠屏手机是一个工程能力先于产品定义的形态,是市场需求先于用户需求的产品。 堆料能解决问题,但堆料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荣耀做出了尝试,我也很期待市场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美国AI继续狂撒金,25家创企半年融资超1亿:十大领域最热
编译 | 江宇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7月4日消息,据外媒统计,2024年全年,美国共有49家AI初创公司完成了规模在1亿美元及以上的融资。其中3家公司在年内完成了多轮“超级融资”(mega-round),另有7家公司单轮融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 2025年的趋势如何?尽管年刚过半,但从当前节奏来看,去年的融资热度有望持续延续。仅第一季度,美国完成的AI领域的超级融资数量就已超过2024年同期。并且至今,已出现至少25笔超1亿美元的融资交易。 从细分领域来看,大模型与通用AI应用依旧是融资主战场,OpenAI、Anthropic与xAI三家公司合计融资达5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45亿)。与此同时,AI基础设施成为资本重点下注方向,涵盖算力、数据、网络与芯片等多个关键环节,Lambda、Together AI、Celestial AI等公司纷纷跻身亿级美元融资俱乐部。 AI编程工具迎来集中爆发,Anysphere、Reflection.AI等初创公司获得超亿美元支持,成为开发者生态新入口。 垂直行业中,医疗与法律两大场景正加速落地,Harvey、Abridge、Hippocratic AI等融资表现亮眼,证明“能卖得出去”的产品正成为新一轮投资逻辑的核心。 据外媒统计,截至目前,在美完成融资且金额达到1亿美元及以上的AI公司共有25家,名单如下: 1、人工智能(基模+AI应用) (1)OpenAI:AI巨头OpenAI于3月31日完成创纪录的400亿美元融资(约合人民币2912亿元),估值达到3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840亿元)。本轮由SoftBank领投,Thrive Capital、微软、Coatue等参投。 (2)Anthropic:大语言模型公司Anthropic于3月3日完成35亿美元E轮融资(约合人民币254.8亿元),估值达6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78.2亿元)。本轮由Lightspeed领投,Salesforce Ventures、Menlo Ventures、General Catalyst等参投。该公司在13轮融资中总共筹集了1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1亿元)。 (3)xAI: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xAI已完成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亿)债务融资及另外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亿)战略股权融资。除债务融资外,xAI还就约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3亿元)股权融资进行谈判,这将使公司估值超过1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95亿元),部分投资者给出的估值高达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 2、AI搜索 (3)Glean:成立于2019年的企业搜索初创公司Glean,于6月10日宣布完成1.5亿美元F轮融资(约合人民币10.92亿元),由Wellington Management领投,红杉资本、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Kleiner Perkins等机构参投。其最新估值已达7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7.8亿元)。 3、AI编程 (4)Anysphere:AI编程工具Cursor的开发方、AI研究实验室Anysphere完成了高达9亿美元的C轮融资(约合人民币65.52亿元),估值接近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8亿元)。本轮由Thrive Capital领投,Andreessen Horowitz、Accel和DST Global等参投。此外,OpenAI在收购Windsurf之前,曾试图收购Anysphere。 (5)Reflection.Ai:Reflection.Ai由前Google DeepMind研究员Misha Laskin和 Ioannis Antonoglou于2019年创立,正在构建超级智能自主系统,于3月完成1.3亿美元A轮融资(约合人民币9.46亿元),估值达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2.22亿元)。本轮由Lightspeed与CRV领投。 4、AI Infra (6)Lambda:AI基础设施公司Lambda于2月19日宣布完成4.8亿美元D轮融资(约合人民币34.94亿元),估值近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亿元)。本轮由SGW与Andra Capital联合领投。 (7)Together AI:主打开源生成式AI和模型训练基础设施的Together AI,于2月20日完成3.05亿美元B轮融资(约合人民币22.2亿元),估值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0.24亿元)。本轮由Prosperity7与General Catalyst联合领投,Salesforce、Nvidia、Lux Capital等参与。 (8)Celestial AI:AI基础设施公司Celestial AI于3月11日完成2.5亿美元C轮融资(约合人民币18.2亿元),估值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2亿元)。该轮由Fidelity领投,Tiger Global、BlackRock及英特尔CEO陈立武(Lip-Bu Tan)等参与。 (9)Turing:于硅谷成立的AI数据服务公司Turing,3月7日完成1.11亿美元E轮融资(约合人民币8.08亿元),估值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0.16亿元)。本轮由Khazanah Nasional领投,WestBridge、Gaingels、Sozo Ventures等参投。 (10)Nexthop AI:AI基础设施公司Nexthop AI于3月25日宣布完成1.1亿美元A轮融资(约合人民币8.01亿元),由Lightspeed领投,Kleiner Perkins、Battery Ventures和Emergent Ventures等参投。 (11) Snorkel AI:AI数据标注公司Snorkel AI成立于2019年,是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衍生公司。其于5月29日宣布完成1亿美元D轮融资(约合人民币7.28亿元),估值达到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4.64亿元)。该轮由Addition领投,Prosperity7 Ventures、Lightspeed和Greylock等参与。 (12)TensorWave:AI基础设施公司TensorWave,于5月14日宣布完成1亿美元A轮融资(约合人民币7.28亿元),由Magnetar Capital与AMD Ventures联合领投,Prosperity7、Nexus、Maverick Silicon等参投。 (13)EnCharge AI:专注于“模拟内存计算AI芯片”研发的AI硬件初创公司EnCharge AI,于2月13日完成1亿美元B轮融资(约合人民币7.28亿元),由Tiger Global领投,Scout Ventures、Samsung Ventures与RTX Ventures参投。该公司成立于2022年,处于人工智能计算先进硬件和软件开发的前沿。 5、模型测评 (14)LMArena:LMArena是一家种子期公司,作为一个在线平台,评估和排名人工智能模型。LMArena于5月21日宣布完成1亿美元种子轮融资(约合人民币7.28亿元),估值达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68亿元)。本轮由Andreessen Horowitz与UC Investments联合领投,Lightspeed、Kleiner Perkins、Felicis等也有参与。 6、量子AI (15)SandboxAQ:企业级SaaS公司SandboxAQ于4月4日宣布,完成4.5亿美元E轮融资(约合人民币32.76亿元),估值达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4.96亿元)。投资方包括Nvidia、Google以及桥水基金创始人Ray Dalio等。 7、AI视频 (16)Runway:AI视频编辑平台Runway于4月3日完成3.08亿美元D轮融资(约合为人民币22.42亿元),估值30亿美元(约合为人民币218.4亿元)。本轮由General Atlantic领投,SoftBank、Nvidia与Fidelity参投。 8、AI医疗 (17)Abridge:主打临床对话记录与转写的Abridge于6月24日完成一轮3亿美元融资(约合人民币21亿元),估值达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1亿元)。这轮融资由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Khosla Ventures等参投。 (18)Hippocratic AI:专注医疗行业大模型的Hippocratic AI,于1月9日宣布完成1.41亿美元B轮融资(约合人民币 10.27亿元),估值达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48亿元)以上。该轮由Kleiner Perkins领投,A16Z、Nvidia与General Catalyst等也参与其中。该公司在五轮融资中总共筹集了2.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24亿元)。 9、AI法律 (19)Eudia:AI法律科技公司Eudia于2月13日完成1.05亿美元A轮融资(约合人民币7.64亿元),由General Catalyst领投,Floodgate、Defy、Everywhere Ventures等参投,另有多位天使投资人参与。 (20)Harvey:AI法律科技公司Harvey于6月下旬完成3亿美元E轮融资(约合人民币21.84亿元),估值达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8.4亿元)。该轮融资由Kleiner Perkins和Coatue共同领投,现有投资者包括Conviction、Elad Gil、OpenAI创业基金和红杉资本等。 10、AI语音 (21)ElevenLabs:AI语音生成公司ElevenLabs于1月30日完成1.8亿美元C轮融资(约合人民币13.1亿元),估值超过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8.4亿元)。本轮由ICONIQ Growth与A16Z联合领投,红杉、NEA与Salesforce Ventures等参投。ElevenLabs在其四轮融资中筹集的总资金达2.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46亿元)。 11、AI军事 (22)Shield AI:AI防务科技公司Shield AI于3月6日完成2.4亿美元F轮融资(约合人民币17.47亿元),由L3Harris与韩华航空联合领投,A16Z与美国创新科技基金等参与。本轮估值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5.84亿元)。 12、AI for Science (23)Lila Sciences:致力于打造科学超级智能平台的Lila Sciences于3月完成2亿美元种子轮融资(约合人民币14.56亿元),由Flagship Pioneering领投,March Capital、General Catalyst、ARK Venture Fund等参投。 13、AI客服 (24)Decagon:由华人创始人Jesse Zhang和Ashwin Sreenivas联合创办的对话式AI Agent创企Decagon于2024年脱离隐身模式,并于6月23日正式宣布完成1.31亿美元C轮融资(约合人民币9.54亿元),最新估值达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2亿元)。本轮由Accel与Andreessen Horowitz(Growth Fund)联合领投,A*、Bain Capital Ventures、BOND等老股东跟投,Avra、Forerunner与Ribbit Capital等新投资方加入。 结语:投资节奏变了,创业逻辑也该变 热钱不再盲目,场景成了关键,AI创业者也面临一个老问题的新挑战: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面对OpenAI的绝对领先地位,也有人曾质疑:还能创办一家不会被碾压的AI初创公司吗?对此,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 Sam Altman回应得很坦率:“当有人说要再造一个ChatGPT,我会感到难过。我们已经领先一大步了。” 他的建议是,创业者不该盲目复制已有路线,而应利用OpenAI等平台的能力,去挖掘那些“还没人做”的独特场景。 这也意味着,在大模型之外,真正的创业机会往往藏在那些还不够热、还不够明显的细分市场中。2025年,亿级融资不再稀奇。 资本看重的,或许不只是模型“能做出来”,而是产品“用得起来”“卖得出去”。真正的创业机会,或许也并不在“比OpenAI更强”,而是在“OpenAI做不了”的地方跑出闭环。
iPhone“制冷模式”走红,真有效果吗?
凤凰网科技讯 7月4日消息,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酷热难耐,手机也频频因高温出现发烫现象。在此背景下,有关iPhone“制冷模式”的说法在网络上迅速流行开来,引发众多用户关注。不少人好奇,这一看似新奇的功能,究竟能否为手机使用带来实际降温。 事实上,iPhone“制冷模式”并非苹果官方新推出的功能,而是用户通过自定义“专注模式”,实现屏蔽部分通知推送、降低手机能耗,进而间接达到降温效果的一种操作。 其设置方法并不复杂,用户在屏幕右上角下滑打开控制中心,点击“专注模式”新建,选取蓝色雪花图标并命名为“制冷模式”,即可完成基础设置,后续能在控制中心快速开关。不过,简单设置仅能屏蔽部分通知,降温效果有限。 据网友@机器猫 实测,同样浏览二十分钟短视频,在开启“制冷模式”前后温度分别为37.8℃和36℃,仅降低不到2℃。 虽然没有一键“制冷模式”,但通过以下方法也可以有效实现快速降温: 1.停止使用并静置:暂时停止使用手机,尤其是关闭游戏、视频、导航等高负载应用。将手机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 2.在不用时关闭高功耗功能:降低屏幕亮度,关闭蓝牙、Wi-Fi、个人热点,开启飞行模式,关闭定位服务,关闭后台App刷新(进入“设置 > 通用 > 后台 App 刷新”,可以全局关闭或选择性关闭耗电大的App)。 3. 暂停充电:如果正在充电且手机很烫,建议先拔掉充电线或取下无线充电器,等温度下降再继续充电。 4.物理散热(谨慎使用):可以移除保护壳,用小风扇对着手机背部吹风,同时需避免极端方法,如将手机放入冰箱、冰柜或用冰块直接接触等,骤冷会导致内部凝结水汽,严重损害手机,也不建议用湿毛巾包裹。 5. 长期优化设置减少发热: 长期关闭不必要的后台刷新(进入“设置 > 通用 > 后台 App 刷新”,可以全局关闭或选择性关闭耗电大的App) 更新系统和App,保持iOS和所有App为最新版本,修复可能导致异常发热的Bug 检查电池健康(进入设置 > 电池 > 电池健康与充电”即可查看),电池老化严重也可能导致异常发热和性能下降,考虑更换电池 避免在阳光直射或高温密闭空间长时间使用或充电 减少动画效果(进入“设置 > 辅助功能 > 动态效果”,开启 “减少动态效果”和 “减弱动态效果”能稍微减轻GPU负担。) 识别并管理异常耗电App(进入“设置 > 电池”,查看过去24小时或10天内哪些App耗电异常,如某个不常用App耗电过大,可考虑删除或限制其后台活动) 针对游戏玩家则可以在游戏设置中适当降低画质和帧率,玩游戏时尽量在空调房等凉爽环境,同时可使用带有主动散热风扇的游戏手柄或散热背夹的方式降温。 iPhone有内置的温度保护机制。如果过热,屏幕会变暗甚至暂时禁用,并显示温度警告。这是为了保护内部元件。
罗马仕充电宝被曝无害化处理后仅补偿5元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罗马仕 6 月 18 日宣布召回近 50 万台移动电源,而多家快递公司拒绝接收召回批次充电宝,罗马仕方面则告诉消费者自行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可登记退款。 不过据中国新闻周刊今日报道,近期有多名消费者反映,他们按照罗马仕客服建议,对充电宝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却被告知不能退款,只能补偿 5 元,令其无法接受。 报道提到有消费者反映称,2023 年从罗马仕官方网店购买了 2 台单价 139 元充电宝,均在此次召回计划中,寄回遇阻后,罗马仕客服建议其进行无公害处理,“我问处理完怎么退款,他告诉我会登记退款,但我处理完后,他就改口说只能补偿 5 元”。该消费者拒绝了 5 元补偿方案。 IT之家注意到,有网友晒出了类似的聊天记录截图,罗马仕 romoss 旗舰店的客服称“无害化处理只有补偿”。 后续该消费者表示,确实只有补偿,没有退款。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依据《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生产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消费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商家应负责疏通召回渠道和费用,如果商家让消费者就地销毁,就应该视为消费者已经寄回产品,商家要按照召回制度赔偿消费者相应损失,“赔 5 元显然是不合理的”。 陈音江表示,这种情况消费者可与企业协商,就地销毁产品后要求赔偿相应损失;若协商不一致或联系不畅通,对方拒绝赔偿,消费者可向企业所在地消费者协会或监管部门投诉,请求消协或监管部门调解解决;若仍解决不畅,还可通过申请仲裁或到法院起诉的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USB-C 一线通是好文明,但任天堂选择不加入
不用底座 不许投屏 任天堂 Switch 2 发布至今已经近一个月,首批玩家的反馈也已经陆续出炉。然而在这个合家欢游戏大胜利的节骨眼上,任天堂自己却又开始作妖了。 Switch 2 拒绝向第三方底座输出视频讯号 知名科技媒体 The Verge 的资深编辑 Sean Hollister 于 7 月 3 日发文,指出有两家配件厂商向 The Verge 透露: 任天堂在 Switch 2 中故意为 USB-C 接口的拓展性设置了限制,手段包括软件加密和独立的加密芯片,导致 Switch 2 在搭配一些第三方的拓展坞或 USB 配件时无法正常工作。 在 Sean Hollister 自己的测试中,他通过 Power-Z 的 KM003c 快充测试仪抓包了 Switch 2 与任天堂官方底座之间的握手记录: 图|The Verge 通过抓包记录可以看到,Switch 2 与官方底座之间相互沟通的前若干个码片使用的都是 USB-IF 联盟规定的标准信号,用来帮助两台设备完成握手,确定双方支持的充电功率和视频规格等等。 然而在记录的后半段,Switch 2 却突然开始用非明文的信号——即记录中标注为「厂商自定义」(Vendor Defined)的紫色部分——与官方底座通讯,并且直到这段加密信息交换完毕后,Switch 2 才开始向底座输出视频讯号。 随后,Sean 再次对若干第三方的底座和 Switch 2 之间的通讯进行了抓包,最终确认绝大多数第三方底座都无法与 Switch 2 进行类似的加密通讯,导致主机拒绝输出视频讯号。 其中唯一的例外是一款名为 Antank S3 Max 的底座(国内商品名为思维趣 siwiqu S3A-Max): 这是一款号称可以平替任天堂官方 Switch 2 底座的产品,根据 Sean 的验证,Antank 在与 Switch 2 通讯的时候可以使用任天堂的加密算法,从而诱骗 Switch 2 通过验证并正常输出视频讯号: 图|The Verge 其中 0x057E 就是 USB-IF 联盟分配给任天堂公司的厂商代码(VID),从而印证了 Antank S3 Max 使用的是任天堂官方加密算法与 Switch 2 完成握手。至于 Antank(或者思维趣)是怎样获得这加密算法的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的操作看上去是不是很眼熟?没错,在 2017 年的初代 Switch 上,任天堂就已经搞过类似的操作了,想要让主机输出视频信号给电视或者显示器,就必须用任天堂的官方底座。 彼时的第三方解决方案如 Nyko 和 Genki 等等,对于任天堂老用户们来说肯定是不陌生的,虽然最后出问题的产品也不少。 当年会烧坏主机的 Nyko 底座|PCMag 便携显示的浪潮已经变革,任天堂却还是没有跟上 归根结底,游戏主机搞第三方歧视、引导甚至强迫消费者购买官方配件这件事并不稀奇,毕竟游戏主机/掌机本身的存在逻辑就是「独占」,任天堂在这种事情上更是惯犯了。 配件生态从来都是 Switch 的重要组成部分|Nintendo UK 往更深一层看看就会发现,这件事情的矛盾本身并不是任天堂搞歧视,而是消费者已经习惯了 USB-C 接口的全能性带来的便利,却在「一根线搞定所有」的时候唯独卡在了 Switch 2 这里。 根据官网上的数据,Switch 2 最高支持 4K 60Hz 的视频输出,或者 1080P/1440P 120Hz,从参数范围看应该是部分基于 HDMI 2.1 协议的,使用 USB-C 直连进行画面输出完全在能力范围内。 图|Nintendo 而在这个连三星 DeX 都可以直连 USB-C 线输出 1440P 60Hz 同时运行游戏的时代,Switch 2 想要以任何形式将视频画面输出到外置屏幕,唯一的办法依然是它的官方底座,或者破解了协议的第三方底座。 这不仅是对用户习惯的阻碍,更是违背了 Switch 2 作为一款便携式游戏掌机的初衷。因为哪怕掌机的形态没有变化,人们对于便携显示的需求却迎来了巨变。 图|魅族官网 近几年来,便携式显示设备可以说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各种有线和无线的方案相继成熟,无论是车机、便携投影仪、便携屏等等产品已经基本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更不用说各种以虚拟巨幕为卖点的 AR 眼镜了。 第三方的底座还不一定能触发视频输出|YouTube @Blunty 试想一下:坐在高铁上,你身边的朋友戴上眼镜,接上手机打开 DeX 向后一躺开始看电影,你却需要从箱子里面掏出 Switch 2 底座、充电器、数据线,在小桌板上摆好阵法,接上电源之后,才能戴上眼镜用大屏畅玩马车世界,这合理吗?
荣耀Magic V5评测:堆料能解决问题,但堆料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如果不算华为,荣耀就是 Android 阵营中,上个季度国内市场折叠屏出货量最高的品牌。 说实话,比起每年的直板机旗舰,我更期待荣耀的大折叠新品,能做多轻薄,能塞下多少配置。 荣耀似乎也很懂这种心态,最新发布的荣耀 Magic V5,就是今年大折叠目前为止少见的「水桶机」:不仅创下最轻最薄的纪录,还配备了目前折叠手机唯一一颗满血骁龙 8 Elite。 可以说,能在折叠手机上塞的配置,Magic V5 都给你加上了。 直板机手感,小平板屏幕 荣耀 Magic V5 的手感,给了我还不错的第一印象。 折叠态 9 毫米厚度,总共 222 克的重量,当然还是比我手上的 iPhone 16 Pro 要更厚重一点,但也已经相当接近。 ▲ 左:iPhone 16 Pro,右:荣耀 Magic V5 牺牲这点手感换取一个便携大屏,对于我而言已经完全可以接受。 不过 Magic V5 有两个仁者见仁的设计:一是外屏并非对称设计,左右 R 角并不一致;二是内屏的挖孔在右半边屏幕的居中位置而不是角落,竖屏时会处在一个相对怪异的位置。 而展开之后,就来到了荣耀 Magic V5 的统治区:将近 8 英寸的大屏,拿在手里却只有 222 克重量,加上这个只有 4 毫米出头的「薄」度,手感根本不像一台有大量零部件和电池的电子产品,这是我此前使用其他大折叠手机所没有的体验。 更不用提折叠手机的「平替」对手:以 iPad mini 为首的迷你平板,6.1 毫米的厚度和 293 克的重量都远远超越荣耀 Magic V5。 至于折叠屏手机躲不开的折痕,正常角度看 Magic V5 的内屏,折痕其实完全无法感知,但手指划过还是会有比较明显的触感,也是今年各家折叠屏的正常水准。 但荣耀 Magic V5 的机身有一点我不太满意:异常突出的镜头模组,厚度不止超越一众直板机,甚至能看齐影像旗舰 vivo X200 Ultra。 这带来了一个使用上的问题:我习惯将 Magic V5 展开放在桌面,同时看电脑屏幕和手机大屏,而这个硕大的模组不仅无法平放,还会在我划动手机屏幕时,导致整台手机发生旋转。 ▲ 很好的镜头,使我的手机旋转 顶级硬件,但软件可以更好 实际上,今年的国产大折叠旗舰,基本上都已经做到了和 Magic V5 同等级的轻薄,零点几毫米和几克之差,对体验的影响微乎其微。 荣耀 Magic V5 的真正竞争力,是这一圈没有明显短板,甚至还是最顶配的配置。 荣耀 Magic V5 搭载的是一颗「满血版」的八核高通骁龙 8 Elite 处理器,截止目前也是唯一一台搭载这个处理器的大折叠手机。 实测《王者荣耀》压力不大,能稳定 120 帧,我们直接上《原神》。游戏模式下,30 分钟平均帧率能来到 59.8 帧,极少会出现波动,机身发热情况也比较理性。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用内屏玩《原神》,极高画质实际渲染像素点数相当于常规直板机的 720P。 荣耀 Magic V5 的发热情况和前代一样,主要集中在有摄像头模组和 USB-C 接口的那一面,因此横屏玩游戏时,可以握住外屏的一面,手指就不会感受到太多温度。 就性能方面,荣耀 Magic V5 绝对算得上今年目前的大折叠中的第一梯队。只是有点可惜的是,「唯一一台满血骁龙大折叠」这个地位只有一周的保质期,下周三星也将发布满血骁龙芯的大折叠旗舰。 不止性能表现,这颗硕大无比的镜头模组,也带来了大折叠中堪称优秀的影像素质。 70mm 的潜望长焦,配置相比上一代 90mm 略有缩水,但却是我最爱用的一颗镜头,在各种场景下都能稳定发挥,夜景表现也很优秀。 23mm 的主摄表现也让人满意,色彩还原相对真实,我也很推荐使用自带的「鲜明」和「质感」两种摄影风格,让成片颇具胶片质感,随手按下快门都能有不错的效果。 开启夜间模式后,荣耀 Magic V5 也能比较好地处理复杂的高光环境,但暗部的细节相对来说会差一些。 虽然影像能力不错,但代价就是这个非常不优雅的镜头模组,个人也感觉并没有比其他折叠屏手机的影像素质拉开明显差距。 硬件只是下限,软件有时候更能影响时间体验。先看看大折叠手机必备的多任务能力,Magic V5 这次主打「三分屏」,能够打开三个 20:9 的应用窗口,并能同时显示其中两个。 对比起 vivo 的「原子工作台」和 OPPO 的「全景虚拟屏」,荣耀的大折叠多任务方案还是稍显落后,并且使用过程中还出现过异常的卡顿,需要后续进一步优化。 但如果说到 AI 能力,那荣耀就是妥妥的第一梯队级别,内置的「YOYO 助手」已经具有一些 AI 智能体的能力。 其中比较惊艳我的流程是「打车」,只要跟 YOYO 确定好目的地,就能将手机放在一旁,等 YOYO 自己输入好地址信息然后叫车,用户也能手动接管选车型。 并且,在展开内屏之后,Magic V5 支持分屏显示 AI 助手和手头上的事情,比如看微信公众号时,就能同时看原文和 YOYO 的总结,是非常舒适的 AI 助手体验。 另一个我喜欢的功能是「YOYO 记忆」,能够将看到的内容进行转存,并通过 AI 生成摘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跨所有平台的系统级 AI 收藏夹。 和其他家主要依靠截图再进行 AI 分析不同,YOYO 能够转存一整篇图文,方便日后离线翻看,就是排版不够美观,易读性还有提升空间,并且最新版本还出现了打开笔记闪退的问题,希望早日修复。 YOYO 记忆还能和第三方平台的「收藏」按钮联动,自动对用户进行收藏的内容进行 AI 记忆,就是目前支持的平台还比较少,我常用的图文平台和社交媒体只有小红书支持。 荣耀底层的智能场景化预判能力,也已经到了一种有点让我「毛骨悚然」地步: 当我快到地铁站时,YOYO 建议会自动提示快速微信地铁乘车码的快捷方式;我靠近家里的丰巢快递柜时,YOYO 也会及时送上相关的取件码信息。 除了 AI,「加入苹果生态」也是今年 Android 手机的一个主旋律,荣耀当然也不例外,不过目前主要只支持 iPhone 互传照片和文件,而 OPPO 和 vivo 两家已经能连 Apple Watch。 只是苹替很多,但「鸿替」目前只有荣耀 Magic V5。只要打开荣耀分享和华为分享,荣耀 Magic V5 就能和 HarmonyOS 5 设备进行系统级互传,不需要提前装好额外的应用。 总体而言,我很愿意给 Magic OS 9 一个好评,但和这么顶级的硬件对比,又显得稍弱了。 堆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从三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 Galaxy Fold 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折叠屏手机颇具未来感的「明日产品」,逐渐成为一种形态更成熟的大众消费品。 关于折叠屏手机,其实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展开后的大屏,其实只占消费者使用时间的 20%,但却要承受 50% 的溢价,并且还要牺牲手感、性能、影像这些属性。 不管是荣耀,还是 vivo 和 OPPO,今年发布的三款大折叠旗舰,机身也是相当极致的轻薄,几乎已经贴近到达 Type-C 接口,就是为了让折叠态的体验能够看齐直板手机。 当然,各家可以继续往零点几毫米压缩,继续攻克屏幕的平整度,抚平折痕,但很显然,这样迭代带来的收益,已经在逐渐递减,毕竟再薄,也得容下一个 USB-C 接口。 所以有的品牌选择在这个赛道上掉头,宁愿全面减配,但把价格打得更低,换取更多对折叠屏这种形态心痒痒的用户。 而荣耀 Magic V5 选择做「六边形战士」,进一步提升产品力,所有参数基本都给到最满,也薄到接近临界值,完全能称得上走到了折叠屏手机这个阶段下的终点。 只是有一个问题:售价 8999 元,并且来自荣耀。 本质上说,折叠屏手机是一种高品牌、高溢价、高技术的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华为折叠屏手机的配置和形态不总是最顶尖的,但它依然是卖得最好的,而且要远远好于对手。 这也是为什么,苹果即将推出的折叠 iPhone 很有可能爆,并且还能拉起整个折叠屏品类的出货量,即使第一台折叠 iPhone 大概率落后行业两三代,并且还卖五位数。 折叠屏手机是一个工程能力先于产品定义的形态,是市场需求先于用户需求的产品。 堆料能解决问题,但堆料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荣耀做出了尝试,我也很期待市场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专访 Nothing 设计总监 Adam Bates:手机行业有一些共识,但我们并不在乎
Nothing 手机并不在中国大陆地区进行销售,但它在这里仍然有不少的拥趸。大概是因为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做工精湛、工艺良善的手机,也有很多性能强劲、影像出色的手机,但说到「酷」,Nothing 手机是行业里的独一份。 当手机正面都几乎一致,背面设计被「方」和「圆」两种元素统治的时候,Nothing 手机不光是能让人在机海里一眼认出,更能让人眼前一亮。 这里的「亮」是个双关,除了设计出色且出位之外,灯光效果亦是 Nothing 手机的设计重点。 ▲ Nothing 设计总监 Adam Bates Glyph 2.0 不是屏幕,是 Nothing 关于「创造力」的自留地 与 Nothing 设计总监 Adam Bates 沟通的第一个问题其实显得不太友好,对于多数看到 Nothing Phone (3) 的人来说,自然会注意到手机背部的那一块圆形的「屏幕」,但在我的印象里,前后双屏手机的销量都不算好,同时,双屏设计也没有延续下去的例子,诸如魅族 Pro 7 系列,vivo NEX 双屏版,以及小米 11 Ultra 等等。 为什么 Nothing 明知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还要采用这样的设计呢? Adam Bates 说: 我对你说的这些产品没有获得积极的市场反响一点儿也不惊讶,我们觉得这些手机没什么意思。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的是,我们不把自己和这些手机归为一类,我们不认为那是个屏幕,准确来说,那是一个 LED 灯光阵列。 这是 Glyph 2.0,之前的 Glyph 光效界面是以几个灯带形式,分散在 Nothing 手机背部,这次我们把灯效集中到了手机的一个区域,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我们做了一个屏幕。 我们创造了一个灯效界面,并且它会随着 Nothing Phone (3) 面世而获得发展,因为 Nothing 社区的用户会基于这个 Glyph 2.0 界面来开发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玩具」,有用户的参与,这个事情就会变得更有趣。 辩论这块圆形的 LED 灯光阵列是不是「屏幕」意义并不大,我们关心的事情其实和 Adam Bates 一样,就是这个东西是否有趣。 ▲从左至右分别是 Phone (1)、Phone (2)、Phone (3) 的 Glyph 灯光效果, 图片来自:Design Milk Glyph 1.0 时代,灯效跟随手机背部的灯带,以及用户设置而变化,用户可以根据灯效判断是否有重要来电,重要通知等信息。 Nothing 对于这个 Glyph 的定义是,「酷」且有用,并且不必要让人时时刻刻盯着屏幕。 Glyph 2.0 更酷更好玩,也更有用,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屏幕,当然前提是你不把它当作屏幕。 酷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于像素精细的 OLED 或者 LCD 材质屏幕而言,LED 灯珠构成的点阵更具有前智能时代的「数码感」,它像电子宠物机,或者俄罗斯方块,经历时代跃迁,这种怀旧的感觉反而衍生出了新鲜感。 Adam Bates 给我们介绍了 Glyph 2.0 的更多玩法: LED 灯光阵列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去做更图形化的事情,比如这里可以是个指南针,如果你想要个时钟,那这儿也可以有个时钟。我们还可以用它玩「转瓶子」的小游戏,来决定谁去买点饮料,或者做点什么事儿。 这里还有电量显示,秒表,以及很多很多这样有趣的小玩意儿,比如显示太阳此刻在天空的位置,以及日出和日落的时间等等。 Glyph 2.0 的灯效阵列想让各种灯光效果看起来统一且系统,但仍是 Glyph 一直以来的感觉。 在这个 Glyph 2.0 的基础上,Nothing 开发了一个 AIGC 技术:根据通讯录里的姓名,生成独一无二的专属的 Glyph 铃声与灯效。 Adam Bates 认为,在不需要翻转手机的情况下,用户就能根据铃声和灯效获取基本信息,从而避免过度的手机信息干扰。 Nothing 和 Android 系统的关系相当密切,Google 投资了他们,他们还收购了智能手机初创公司 Essential,不过 Nothing Phone (3) 上的 Glyph 2.0 界面更像是 Nothing 的一块自留地,它在形态和气质上区隔于 Android 系统,然后开源给 Nothing 社区的用户,让用户为 Glyph 2.0 开发更多的第三方玩法。 Adam Bates 说: Nothing 的用户社区能让 Glyph 2.0 朝我们无法预测的方向生长。 除了灯效阵列带来的视觉,Glyph 铃声带来的听觉之外,Nothing Phone (3) 背部还有一小块按钮具有压力敏感属性,能够为 Glyph2.0 界面提供带有触感的交互。 综合起来,这就构成了 Adam Bates 和 Nothing 的真正想法:尝试创建一个新的界面和一种与技术互动的新方式,让用户自己去定义,甚至是去开发。 一切都关乎「创造力」,在智能手机行业里体量并不大的 Nothing 筛选出了有创造力和好奇心的用户群体,反过来,Nothing 也提供了这个小小舞台给这群用户来自由发挥。 手机行业有一些共识,但 Nothing 并不在乎 智能手机出现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几年前 Nothing 进入到这个行业的时候,看好的人并不多,因为一个正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并非创业者的好选择。 当我们以商业的视角去看那些在智能手机行业激烈竞争中活下来的企业时,总会分析出一些行业共识出来,然后得出他们是尊重了行业共识所以成功的结论。 比如手机设计的趋同化就是一个行业共识,对于中国市场来说,手机要么像 iPhone,要么像华为 Mate 系列就是最具卖相的,实在不行也可以像三星 Galaxy S 系列。 Nothing Phone 自始至终都不像任何一家品牌的任何一款手机。 比如说 Nothing Phone (3) 的背部摄像头分布完全不规则,不守规矩,也不成方圆,为什么会这样? Adam Bates 告诉爱范儿: 我当然明白大家设计越来越像的原因,不过我们是从工程的角度去思考设计问题的。作为工程师,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以最佳的方式安排这些组件,从而获得最好的性能。 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试图去复制苹果三星或者华为,所以最终我们做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这几家公司有自己严格的设计准则去排布摄像头,这产生了他们产品的辨识度和消费者认知,但我们不会跟随他们,我们只是想要创造我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产品。 所以,我们完全不害怕偏离那些巨头品牌的做法。 「工程(engineering)」对于 Nothing 以及 Adam Bates 来说有些特别的意义。 Adam Bates 之前在戴森工作,许多知名的产品出自他的手笔,比如戴森 Supersonic 吹风机和无线吸尘器等等,戴森在业界便是以工程能力和设计水平相得益彰而出名。而 Teenager Engineering 则是以一家公司的身份,成为了 Nothing 的联合创始人,并且主导了 Nothing 第一款手机的设计,还奠定了 Nothing 产品的整体的设计风格。 以上,或许就是 Nothing 可以免于流俗,无视行业共识的底气所在。 比如行业还有个共识,就是塑料材质属于中低端手机才会用的材质,高端手机必须用玻璃和金属,所以哪一款平价手机要是用了金属边框玻璃背板,那便是发布会上值得说一嘴的存在。 Adam Bates 并不认为材质应该分高下: 我们对待材质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在特定场景用最合适的材质。 比如说我们 Ear(a)耳机的设计,它的充电盒像一个透明泡泡,这个时候,使用透明塑料就非常好,这个时候塑料轻便又耐用,也不需要任何涂层,还方便塑形。 在 Nothing Phone (3) 的中框上,我们就用了铝合金,因为铝合金兼具了轻巧和兼顾。 我们很注意这样让材质出现在最适合的地方,并且,我们非常确信,只要我们坚持这么做,那么就不会担心产品看起来高端或者不高端,因为只要你用好了材质,产品质感就不言自明。 Adam Bates 还介绍了 Ear (a)上一个塑料可能胜于玻璃的小细节:在它的充电盒上盖内侧,有两个圆形凸起用来固定耳机,想要在玻璃上打磨出这样的凸起极为困难,但在塑料身上却是轻而易举。 当然,Adam Bates 这段话只说了 Nothing 材质哲学的一半:前一半是不同场景用不同材质,后一半是不同材质需要有不同的生产制造工艺。 比如透明设计是 Nothing 的招牌设计语言,但为了为了塑料具有更高的透光度,更好的耐磨性,以及更不易老化变黄,Nothing 也付出了更高的工艺成本。 我和 Adam Bates 关于反行业共识的共鸣在于如何看待手机这样的产品。 现在多数手机和 app 在产品定义的时候,出发点仿佛是「制造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想要尽可能地让用户在手机上多花时间、精力以及金钱。 优雅一点儿地说,就是提高「用户黏性」。 前面在讨论 Glyph 2.0 的时候,Adam Bates 就已经提及了设计这个界面的一个初衷:用户不必翻转手机,也能从 Glyph 2.0 界面上获得信息。 Nothing 并不想这样提高用户的黏性,Glyph 2.0 增加的 LED 灯效阵列,以及压力触感交互,实际上导向了一个产品哲思:手机和用户之间,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当我们一天盯着手机屏幕超过 8 小时,在短视频应用上不断上滑,沉醉于无尽的信息流之中,看似我们是交互的主体,但实际上很多操作并非主动,而是被设计和引导好的。 Adam Bates 希望用户在使用 Nothing 手机,尤其是和 Glyph 2.0 界面交互的时候,获得简单且愉快的体验: 我们设计 Glyph 的初衷就是想用更简洁的信息呈现事物。如果你能在手机背面看到来电,或者看到一些像通知这样的基本信息,也许你就不需要陷入手机、邮件、TikTok 等等所有这些应用的世界了。 我认为面对科技产品时,用户应该更有主动权和愉悦感,这就是 Nothing 试图做的事情,即在人与技术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 「我们做了一个头戴式耳机,因为我们自己也需要它」 单纯把 Nothing 称为手机厂商或许有点偏颇,因为在他们在音频产品线上的丰富程度,不仅不输自家手机,也不输其他任何一家手机厂商的耳机线。 这次和 Nothing Phone (3) 一起发布的产品,还有一款 Nothing Headphone (1),一款旗舰头戴式耳机。 以手机厂商对于市占率和 ROI 的追求来看,做头戴式耳机不是一个好选择,因为 TWS 耳机才是市场主流,曾经尝试过头戴式耳机的华米 OV 如今并不再更新,主流手机品牌里,只有苹果的 AirPods Max 头戴式耳机仍在售。 为什么 Nothing 要做一个头戴式耳机呢? Adam Bates 给了作为设计师角度的答案: 我们一直对音频内容感兴趣,我们的员工喜欢听音乐、播客、书籍和广播,当然看视频也需要耳机。 作为一个很有想法的科技公司,踏入到音频领域,做一款头戴式耳机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一步,并且,我们真的认为我们可以给头戴式耳机领域带来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东西。 并且,我们做到了。 按照很惯性的思维,Adam Bates 提到的「有趣的东西」,应该也是给耳机装上 LED 灯效阵列,让耳机能发光能显示,再带一些交互。 但事实就是,Nothing 在 Nothing Headphone (1)上延续了透明、工程化的设计风格,不过没有任何灯光效果。 还有个问题就是,Adam Bates 说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以及,为什么 Nothing Headphone (1) 是这个样子的?它用到了耳机设计里并不常见的圆角矩形形状,以及两个平面构成的阶梯状结构,而市面上主流的耳机线条和形状都是柔和的圆形或者椭圆形。 对于消费电子产品来说,工业设计不仅仅关乎机器外观,更关乎人机交互。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 Nothing Headphone (1) 的所有疑问。 Adam Bates 解释了 Nothing Headphone (1) 为什么会长这样,以及为什么没有灯光效果: 我们研究过很多友商的耳机,做成椭圆形主要是为了从侧面看起来小巧,我们则认为,从正面看上去「薄」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决定把所有元器件分散处理排布,而不是垂直堆叠在水平方向,这样就可以塑造出正面看上去最薄的轮廓。 至于为什么没有灯效,因为对于我们来说,Glyph 不是一种表面装饰元素,它是手机上的新的交互界面和方式,你用手机的时候可以看到它,但你戴耳机的时候,你看不到耳机,所以耳机上的灯效元素没法给任何的信息反馈。 耳机的交互方式是实体的,关于触觉和听觉的。 负责 Nothing Headphone (1) 的设计师 Frank Lin 进一步解释了耳机外观设计和交互方式之间的关系: 采用矩形和平面的元素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耳机上添加具有差异化的控制按钮。我们设计这款耳机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让用户可以方便地用实体按键和旋钮完全掌控音频内容。 矩形和平面的形状意味着按钮更容易被布置,定位,触及和操控。因为当你戴着耳机的时候,你的视觉不起作用,抬手就能轻松分辨每个东西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 Nothing Headphone (1) 有 3 个主要按钮:一个滚轮用来控制音量,一个拨片用来切歌,还有按键用来切换音频源(比如从 Spotify 听歌切到 Audible 上听书,无需拿出手机操作)。 这就为什么说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处理产品外观,更要处理人机交互,很明显,滚轮操控音量,拨片切歌是一种符合直觉的交互方式,用户触碰到按钮就知道该怎么操作,无需做「确认」的多余动作。 不少耳机采用全按键设计,比如用其中两个按键来控制音量,用户需要先确认按键的上下关系才能进一步操作增减音量。 当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尤其是手机行业,甚至是汽车行业都朝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有需要,做个软件」的方向奔去的时候,「实体」的概念有些式微了,屏幕和图标带着触控与语音交互席卷一切。 当我问 Adam Bates 为什么在苹果和华为都浅尝压力敏感交互方式(3D Touch)又放弃之后仍然在 Nothing 背后的一小块区域做触感尝试时,他的回答或许是整个采访中最提纲挈领的: We don’t set out to make things easy. We set out to make the best things we can.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事情变简单,而是创造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好产品。
宝马M部门官宣新计划:为收藏家打造旗舰“梦想之车”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据外媒 Carscoops 3 日报道,宝马已确认正在开发一款限量生产的“small series”车型,将与现代版 3.0 CSL 及概念车 Skytop、Speedtop 等一道,扩充品牌旗下的专属系列。 宝马 M 部门客户、品牌与销售副总裁 Sylvia Neubauer 透露,该项目已正式获批。这款新车最终会是什么样,目前仍是未知数。 ▲ 宝马 2022 年发布的 3.0 CSL Neubauer 在勒芒 24 小时耐力赛现场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正在商讨,但必须找到合适的时机来推出。请相信,我们与大家一样怀有梦想与热情。我们一直在与宝马集团设计负责人 Adrian van Hooydonk 及 small series 项目团队沟通,宝马 M 已经获得了一个专属开发名额。” 考虑到成本因素,这款新车大概率将基于现有宝马车型打造,而非从头开发。参考 2022 年底发布、限量 50 台的 M4 平台 3.0 CSL,每台售价高达 75 万欧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632.3 万元人民币),这类运作模式更具现实性。 Neubauer 强调,目标不仅是为少数收藏家打造“梦中情车”,更希望让更多 M 系爱好者也有机会一圆梦想。“我始终认为,我们需要一款真正具有品牌标志性的高端梦幻车型,数量极少、价格不菲,面向极少数收藏者。但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希望打造一款 small series,在合理的价格范围内,让更多客户感受到特别的驾驶乐趣。”
华为工程师卖毫米波雷达,年入3.48亿,港股上市
不跟巨头抢激光雷达,另辟蹊径做毫米波雷达。 作者丨铅笔道 祝枝杉 深圳,又跑出一只未来独角兽。 近日,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承泰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承泰科技做的是车载毫米波雷达,按2024年出货量计,承泰科技是中国国内最大车载前向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和中国第三大车载毫米波达供应商,市场份额分别为9.3%及4.5%。 承泰科技创立后先后获得8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3.5亿元。在2024年5月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为13.2亿元。 - 01 - 毫米波雷达是汽车的“眼睛”,能够探测前车距离和速度,检测盲区、变道辅助,提供全天候稳定感知基础,是实现智能驾驶的核心部件之一。 承泰科技2016年创办于深圳,两位创始人是陈承文和周珂。 陈承文和周珂都曾在华为任工程师。其中,陈承文是在‌2005年11月-2009年7月供职华为;周珂是在2006年6月-2007年5月供职华为。离开华为之后,周珂和陈承文都在北京傲天动联这家公司干过。 2016年创业前,两人分析过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他们认为激光雷达在当时的落地时间还会比较长,选择了毫米波雷达作为方向。 毫米波雷达领域技术壁垒较高且国内企业进入时间较晚,当时还没有国产品牌出现,市场份额被国际上的博世集团、大陆集团等公司瓜分,两巨头合计占有全球前向毫米波雷达超60%市场份额。 毫米波雷达分为前向雷达和角雷达。前向雷达主要位于车辆前部,用于探测前方障碍物,而角雷达位于车辆四角,用于探测侧后方盲区。承泰科技两种都做,其中前向雷达收入占比63.9%,角雷达收入占比35.3%。 2022至2024年,承泰科收入分别为5765万元、1.57亿元及3.48亿元,三年间收入翻五倍。同期净亏损分别为7917万元、9660万元、2177万元。 承泰科技的“贵人”是比亚迪。自2022年以来,比亚迪采购了承泰科技多款雷达产品。 2022年-2024年,承泰科技向比亚迪的销售金额分别为4720万元、1.43亿元、3.2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81.9%、91.3%及93.6%。据“IPO日报”统计,承泰科技毫米波雷达产品应用于比亚迪的汉唐宋等多款车型。 - 02 - 数据显示,随着汽车智能化和辅助驾驶的迅猛普及,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由2023年的约128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370亿元。 深圳物联网产业协会预测,未来几年中国毫米波雷达市场年均增速可达26%,前瞻研究院亦预计2025-2030年年均复合增速约20%。 随着智能驾驶车型渗透提升,单车雷达数量不断增加:L2级车型一般配备5颗左右毫米波雷达(1前向+4角雷达),而将来完全自动驾驶L5级车辆预计需搭载多达8颗毫米波雷达。 一些自主品牌车型在15万元以内区间就标配了“1前向+4角”的毫米波雷达组合,实现L2级辅助驾驶功能。这种“1+4组合”随着电动车渗透而大范围推广。 4D毫米波雷达是毫米波雷达的最新趋势。 相比传统毫米波雷达,4D毫米波雷达新增了对目标高度的探测维度,可输出密集点云,实现对目标轮廓、类别、行为的成像感知。4D雷达探测距离可达280米,垂直视场60°,距离精度提高到5厘米,使其在高速工况和泊车环境下均能精确识别小型或高位障碍物。 博世、大陆等巨头已推出第五代/第六代4D雷达产品;采埃孚的长距4D雷达已在上汽R车型量产,具备192通道、350米探测能。国内方面,至少有近20家企业投入4D成像雷达研发。华为于2024年发布了国内首款高精度4D成像雷达“乾坤”,探测距离提升35%,精度提升4倍,时延降低65%,标志着国产4D雷达迈入实用化。随着4D雷达成本逐步下降至千元级别,相比数千甚至上万元的激光雷达具有巨大成本优势,其“平替”激光雷达的潜力受到行业关注。 同时,毫米波雷达正与AI算法深度结合,实现更智能的感知与决策。一方面,借助深度学习算法对雷达回波点云进行目标识别、分类,可弥补传统雷达分辨率不足的问题。例如初创公司在研发基于数字编码调制(DCM)的全数字雷达芯片,通过算法提升点云成像质量,让雷达“看清”行人轮廓和姿态。 另一方面,雷达与摄像头、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成为主流趋势:通过AI融合算法,将摄像头的视觉识别与雷达的测距测速优势互补,可大幅提高环境感知的可靠性(降低误报漏报)。一些高端车型甚至叠加激光雷达以增强冗余。例如,小鹏、理想等车型融合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实现高速NOA;特斯拉在纯视觉遇到瓶颈后,也于2023年申请增加一颗高分辨4D毫米波雷达辅助FSD自动驾驶。
谷歌安卓16将引入实时更新功能:媒体播放通知遗憾缺席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科技媒体 Android Authority 昨日(7 月 3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谷歌安卓 16 引入了实时更新(Live Updates)功能,该功能将正在进行的任务通知提升至状态栏,但媒体播放通知被排除在外。原因在于媒体应用使用的是专用的“媒体样式”模板,不符合可以被提升为实时更新的特定样式。 谷歌计划在安卓 16 系统中,实现类似苹果 iOS 系统实时活动(Live Activities)的效果,推出实时更新(Live Update)功能。 实时更新是一种特殊的通知,系统会将其提升至锁屏、常显屏幕、通知面板和状态栏上显著位置,这些通知始终完全展开,用户无法将其折叠。 IT之家此前报道,在安卓 16 系统中,应用如果想要使用实时更新,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首先,它必须拥有特殊权限,即应用需要请求 Android 16 QPR1 中新添加的 POST_PROMOTED_NOTIFICATION 权限。 其次,应用必须明确请求提升通知,可以通过设置 EXTRA_REQUEST_PROMOTED_ONGOING 标志或使用 requestPromotedOngoing API。 此外,通知必须是“正在进行中”的,这意味着它是用户“积极参与”的后台任务,防止被系统关闭。 通知还必须遵循特定的格式规则,比如有标题、优先级高于最小值,不能是分组摘要、嵌入自定义内容或使用自定义背景色。 最后一个关键的限制是通知的样式。只有使用标准(没有特殊功能的基础通知样本)、大文本(用于包含电子邮件等大块可展开文本的通知)、来电(为来电提示定制,这种样式通常包含一个大的联系人照片,并提供诸如“接听”或“拒绝”之类的通话特定操作)和进度条(这种样式设计用于任何需要显示进度条的任务)四种特定模板之一的通知可以被提升为实时更新。 而媒体通知通常使用的是专用的媒体样式模板,这样做是为了获得安卓对媒体播放通知的特殊处理。 如果媒体应用切换到进度条样式,其通知将无法固定在快捷设置面板上,也不会显示媒体输出切换器等功能。因此,为了获得实时更新功能,媒体应用将不得不牺牲关键功能,这是一个相关应用不太可能接受的折中方案。 尽管如此,还是有疑问:为什么谷歌不能让媒体样式通知以实时更新的形式出现呢?毕竟,三星在 One UI 7 中已经实现了类似功能,默认将媒体通知显示为“实时通知”。 该媒体认为谷歌在技术实现方面没有障碍,谷歌公司只是不认为媒体播放是实时更新的有效实用场景。 根据谷歌的文档,该功能适用于“正在进行中,具有明确开始和结束”的活动,并且需要用户在整个活动期间的关注。 合适的使用场景包括“主动导航、正在进行的电话、活跃的共享出行跟踪和活跃的外卖跟踪”,而不合适的使用场景包括“聊天消息、提醒、即将到来的日历事件和快速访问应用功能”。 尽管媒体播放没有被明确禁止,但它不符合谷歌的“时间敏感”模型,这解释了为什么媒体样式没有被自动提升。
加速欧洲布局,小马智行启动卢森堡Robotaxi道路测试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近日,小马智行宣布在卢森堡正式启动 Robotaxi 道路测试。小马智行通过与卢森堡知名出行公司 Emile Weber 展开合作,在当地部署多辆 Robotaxi 进行测试。 IT之家从官方新闻稿获悉,首阶段测试于伦宁根市(Lenningen)启动,后续将逐步扩展至更多区域。卢森堡经济、中小企业、能源和旅游部长 Lex Delles 与卢森堡交通与公共工程部长 Yuriko Backes 本周亲临卡纳赫(Canach)测试现场,试乘车辆并了解项目最新进展。 Emile Weber 作为卢森堡当地综合出行服务提供商,拥有超过 150 年运营历史,主营业务包括提供公共及个人交通服务、出租车运营、车辆租赁、旅游观光服务等。 今年 4 月初,小马智行获得卢森堡交通与公共工程部颁发的首批 Robotaxi 测试许可。在此之前,公司已在卢森堡建立欧洲研发中心,旨在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并将该技术融入卢森堡新一代交通网络。 据官方介绍,小马智行全球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已突破 4500 万公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构建了超 2000 平方公里的运营网络,服务覆盖高铁站、机场、繁华商圈等高复杂度场景。过去两年间,已完成超 50 万小时全无人驾驶测试的多元场景验证。 2025/7/4 15:01:25 来源:IT之家 作者:浩渺 责编:浩渺 评论:1 IT之家 7 月 4 日消息,近日,小马智行宣布在卢森堡正式启动 Robotaxi 道路测试。小马智行通过与卢森堡知名出行公司 Emile Weber 展开合作,在当地部署多辆 Robotaxi 进行测试。 IT之家从官方新闻稿获悉,首阶段测试于伦宁根市(Lenningen)启动,后续将逐步扩展至更多区域。卢森堡经济、中小企业、能源和旅游部长 Lex Delles 与卢森堡交通与公共工程部长 Yuriko Backes 本周亲临卡纳赫(Canach)测试现场,试乘车辆并了解项目最新进展。 Emile Weber 作为卢森堡当地综合出行服务提供商,拥有超过 150 年运营历史,主营业务包括提供公共及个人交通服务、出租车运营、车辆租赁、旅游观光服务等。 今年 4 月初,小马智行获得卢森堡交通与公共工程部颁发的首批 Robotaxi 测试许可。在此之前,公司已在卢森堡建立欧洲研发中心,旨在加速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并将该技术融入卢森堡新一代交通网络。 据官方介绍,小马智行全球自动驾驶测试总里程已突破 4500 万公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构建了超 2000 平方公里的运营网络,服务覆盖高铁站、机场、繁华商圈等高复杂度场景。过去两年间,已完成超 50 万小时全无人驾驶测试的多元场景验证。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