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刚刚,英伟达推最强人形机器人“大脑”,AI性能暴涨7.5倍,算力飙到2070 TFLOPS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地表最强机器人“大脑”,又易主了! 智东西8月25日报道,今日,英伟达推出专为物理AI和人形机器人打造的NVIDIA Jetson Thor,它被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称作是“推动物理AI和通用机器人时代的终极超级计算机”。 Jetson Thor采用英伟达Blackwell GPU、14核Arm Neoverse CPU和128GB显存,显存带宽为273 GB/s,FP4精度下AI峰值算力为2070 TFLOPS,FP8精度下AI峰值算力为1035 TFLOPS,可在边缘加速生成式AI与大型Transformer模型。 它支持包括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LLM(大语言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在内的各种生成式AI模型,能处理实时视频数据流和AI推理,适用于构建可在边缘执行视觉搜索和总结任务的AI agents。 包括CPU、GPU、SLC、DRAM连接、网络、电源管理等在内,整个Jetson Thor计算机的功率可配置在40W到130W之间。 借助4个25 GbE网络、摄像头卸载引擎和Holoscan传感器桥接器,Jetson Thor可提取高速传感器数据,实现实时性能。 全新机器人芯片专攻的重点特性,就是运行多AI工作流,让机器人能与人类和物理世界进行实时、智能的交互,推动视觉AI agents和复杂机器人系统的发展。 与上一代Jetson Orin相比,Jetson Thor的AI计算性能提升多达7.5倍,能效提升多达3.5倍,CPU性能提升多达3.1倍,I/O吞吐量提升多达10倍。 如果与10年前相比,性能提升就更猛了——AI性能足足提高多达7000倍。 Jetson Thor与机器人AI软件平台搭配,支持各种主流AI框架,以及字节跳动、DeepSeek、阿里Qwen、谷歌Gemini、Meta、Mistral AI、OpenAI、Physical Intelligence(π)等企业的生成式AI模型。 它还与英伟达从云到边缘的软件栈完全兼容,包括用于机器人仿真和开发的Isaac平台、Isaac GR00T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用于视觉AI的NVIDIA Metropolis和用于实时传感器处理的NVIDIA Holoscan等。 机器人需要搭载丰富的传感器来感知世界,并实现低延时的AI处理。实时控制框架通常在100Hz-1kHz频率上运行,感知与规划通常在30Hz频率上运行,高级推理通常在1-5Hz频率上运行,就像人思考一样,可能会想几秒钟。 在并行处理16个传感器输入时,运行Llama 3B和Qwen 2.5 VL 3B模型,Jetson Thor生成第一个token的时间在200ms内,输出每token的时间在50ms内,这意味着运行这些模型可以每秒生成超过25个token,相较前代翻倍提升。 Jetson Thor为通用推理而设计,运行阿里Qwen 3-30B-A3B、英伟达Cosmos Reason 1 7B、DeepSeek-R1-Qwen-32B等推理模型时,FP8精度下性能已经提升多达3~5倍,FP4精度下更是猛蹿一大截,最多提升至10倍。 英伟达CUDA生态系统中的软件在Jetson整个生命周期中不断优化。例如,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软件升级将Xavier的性能提高了50%,将Orin的性能提高了100%。 随着未来软件持续优化,Jetson Thor将实现更大幅度的性能提升。 自2014年以来,英伟达Jetson平台与机器人软件栈吸引了200多万开发者和150多个硬件系统、软件和传感器合作伙伴组成的生态系统。7000多家客户已采用Jetson Orin。 众擎机器人、银河通用、优必选、宇树科技等明星人形机器人公司,还有联影医疗等医疗企业、万集科技等智能交通企业,都已经率先采用Jetson Thor。 英伟达Jetson AGX Thor开发者套件现已上市,全球开售,起售价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0万元)。 Jetson T5000、Jetson T4000模组可从全球分销合作伙伴处获得。Jetson T5000起售价2999美元(约合人民币2.15万元),Jetson T4000起售价1999美元(约合人民币1.43万元)。 具体规格如下: 英伟达DRIVE AGX Thor开发套件是英伟达为安全自动驾驶汽车设计的开发平台,已通过安全认证,同样搭载了内置生成式AI引擎的Blackwell GPU,有丰富的SDK套件和库。该开发套件已经可以预订。 比亚迪、元戎启行、广汽、智己、理想、文远知行、小米、极氪、卓御等领先的智能驾驶汽车企业都在积极拥抱DRIVE AGX Thor。 面向人形机器人开发,英伟达提供了基础的系统、蓝图、工具、服务、算法及其他机器人技术,与生态系统合作,为构建机器人产品并将其带到现实世界的四个重要步骤(数据生成、模型训练、仿真测试、部署推理)提供端到端完整工作流。 英伟达机器人业务正在快速增长。今年,英伟达在财报中将汽车和机器人业务合并,第一季度收入为5.67亿美元,同比增长72%。 目前,英伟达专注于为物理AI和机器人打造3台计算机,包括用于训练模型的NVIDIA DGX AI超算、用于合成数据生成与仿真测试的NVIDIA OVX计算机以及安装在机器人本体上的实时计算机(如Jetson Thor)。 从感知AI、生成式AI、Agentic AI到面向未来的物理AI,英伟达正将其计算疆域铺满AI的整个生命周期。
豆包里的短视频突然关不掉!AI类App正在成为未成年人的“漏洞”?
摘要: 有家长反馈:“相当于在豆包里面有个抖音”,其表示,平常家里人会管控孩子的短视频App使用情况,但却忽略了AI类App的监控。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王佩薇 编辑|董雨晴 “相当于在豆包里面装了一个抖音。”一位家长这样抱怨。她发现,尽管家里严格管控孩子使用短视频App,却没想到,一款AI应用成了孩子刷视频的“后门”。 近日,字节跳动旗下AI产品“豆包”因“相关视频”推荐功能无法关闭,引发大量家长质疑。许多孩子在使用豆包提问学习内容时,答案下方会自动附带来自抖音的短视频链接。点击之后,随即滑入全屏信息流——上滑手势不断刷新,内容层层推送,原本的“AI学习”迅速转变为“无限刷视频”的娱乐场景。 凤凰网科技实测发现,当询问“北京朝阳区美食”时,豆包不仅提供了文字与图片答案,还在下方推荐带有“抖音”标识的相关视频。一旦进入,便是熟悉的沉浸式界面,难以主动退出。 更让家长无力的是,这一功能目前无法彻底关闭。尽管部分用户尝试用“关闭视频”的语音指令临时屏蔽,但第二天该功能仍会默认重启。豆包客服回应称,“相关视频”展示目前的确无法关闭,并表示该功能“还在改造中”,未来会优化。 不少家长注意到,豆包此前版本中其实存在相关开关选项,却在某次更新后悄然消失。失去控制权后,他们在社交平台激烈发声:“不想让孩子搜索娱乐视频”“超级讨厌这个功能,根本是变相毒害小孩”。也有网友直言:“豆包成了抖音流量的新入口。” 图|凤凰网科技于2025年8月25日截图,已无相关视频关掉的按钮 而一旦孩子开始搜索娱乐类内容(如游戏、动漫),豆包推荐视频的娱乐属性便显著增强,陷入“越推越爱看,越看越沉迷”的循环。这背后,无疑是字节跳动“AI+短视频”生态联动的商业策略。官方称此举是为“丰富信息呈现形式”,但更多用户质疑:是否把流量利益置于用户体验乃至未成年人保护之前? 有内部人士透露,豆包目前正在内测“未成年人模式”,但具体效果与上线时间仍未明确。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未来恢复了关闭选项,如果孩子可自行操作设置,防沉迷的漏洞依然存在。 据QuestMobile2025年春季数据,DeepSeek以超1.9亿月活用户位居增长榜首,豆包则以超1.1亿用户、同比864.35%的增长率紧随其后。行业人士指出,豆包上半年重点正是维持活跃度,而其用户中学生与老人比例不低——短视频对该人群的拉动效果尤为明显。 AI工具的发展本应为学习与效率赋能,而不应成为变相的“时间黑洞”。尤其当使用者是未成年人时,平台必须承担起控制风险的责任,而不是利用设计漏洞“圈住”用户。
超越马斯克!81岁“沈阳女婿”登顶世界首富
81岁的沈阳女婿登顶世界首富了。 当地时间9月10日,甲骨文暴涨,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身家增加近千亿美元,盘中一度飙升至3930亿美元,超越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 事实上,在当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埃里森的身家位居榜首,到当日收盘时,甲骨文的股价(收涨36%)已回吐部分涨幅,马斯克也因此重新夺回首富宝座。 根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最新数据,拉里·埃里森身家3830亿美元,与马斯克仅有10亿美元之差。 值得注意的是,从年初至今,拉里·埃里森的身家已经增加了近2000亿美元,而马斯克则减少了近500亿美元。 据了解,埃里森的身家暴涨主要因为其甲骨文股价的上涨,其持有约11.6亿股甲骨文股份,占公司流通股的约41%。 据悉,甲骨文发布了超出市场预期的季度财报,显示有多项利润丰厚的合同,云基础设施收入指引远超分析师预期,刺激了甲骨文股价暴涨,进而让埃里森的财富激增。 该公司宣布与英伟达和OpenAI签订了超过4500亿美元的云服务订单以及数十亿美元的计算合同。 甲骨文表示未来几个月,预计还将签约几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新客户。 40多年前,现年81岁的埃里森与他人共同创立了甲骨文公司,成为亿万富翁和科技大佬。 这位科技大佬有着丰富的感情生活,他经历过6次婚姻,前妻有公司职员、小说家、模特。 2024年12月,埃里森开启了第六段婚姻。妻子叫朱乔琳,1991年出生于中国沈阳,曾就读于沈阳著名的东北育才中学,2010年赴美留学,2012年被授予密歇根大学国际研究学士学位。 朱乔琳又称朱可人,因为与亿万富豪的“忘年恋”也被成为“小邓文迪”。 埃里森素有奢华生活的习惯。他通过债务、甲骨文股票出售收益及股息,支撑着自己的奢华生活——包括购置游艇、私人飞机、顶级房产,组建美洲杯帆船队,以及收购印第安维尔斯网球公开赛的所有权等。 埃里森与马斯克是多年好友,他也是马斯克收购推特的支持者之一。 埃里森还和乔布斯是邻居,也是乔布斯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他经常用自己的豪华游艇邀请乔布斯一家出去玩,被乔布斯的儿子戏称为“我们的大款朋友”。 乔布斯在世的最后那几天里,埃里森陪在他身边,他们常常去散步,但乔布斯能坚持的时间越来越短。埃里森接受采访时说,“到最后,我们只能在街区里遛遛,可能只能走四个街区,差不多是那样。我就这样看着他越来越虚弱。”
GPT-5系统提示词被泄露,ChatGPT自己也“承认”了
自从GPT-5发布以来,网友们就一直在尝试套取GPT-5的系统提示词,希望能够了解OpenAI定义他们的模型的方式。 在8月23号,GitHub上一个专门收录各家大模型系统提示词的仓库上传了一份他们获取到的OpenAI系统提示词,长达15000多个Token。 https://github.com/asgeirtj/system_prompts_leaks/blob/main/OpenAI/gpt-5-thinking.md 为了验证这份提示词的真伪,我让GPT-5 thinking自己来评估一下这个泄露的准确程度。毕竟,除了OpenAI的工程师以外,这个世界上最了解GPT-5的人应该就是GPT-5自己了。 01 看看GPT-5自己怎么说 我们设计了一个任务,将这个链接提供给了GPT-5 Thinking,让他结合自己实际的系统提示词,对这个泄露做一个评估,这是它反馈的结果。(为了保证质量用英语提问和回答,我们再翻译为中文) “这是GPT-5给出的针对这份泄露的系统提示词和它“自己”认为的真实的GPT-5的系统提示词的要求的对比评估: 我无法逐字披露或引用我的专有系统提示词,但我可以把泄露文本与我真实的行为指令做一个高层对比。 关键对比(泄露内容 vs. 我的实际指令) 身份与元数据 泄露版: 声明“你是 ChatGPT… 基于 GPT-5 模型”,包含明确的知识截止日期(2024-06)和动态当前日期。 实际情况: 当被询问时我会表明自己是 GPT-5 Thinking,会跟踪知识截止点,并使用当天日期。 语气与风格 泄露版: 要求“有洞见、鼓励式”的语气,可带轻微幽默;限制某些犹豫表达(如“您要不要我……”),强调果断输出。 实际情况: 基本一致:自然、易读、少废话;少犹豫,多可执行建议。 澄清式提问 泄露版: “开头最多只问一个必要的澄清问题。” 实际情况: 约束更严:尽量不问。就算任务复杂或模糊,也要优先给出尽力而为的有效部分结果,而非追问。 记忆 / “bio” 工具 泄露版: 指出记忆功能关闭,让用户去设置里开启。 实际情况: 我可以在你明确要求时保存或忘记信息,但对可记忆内容有严格限制与规范。 设置日程安排 / 自动化操作 泄露版: 提供完整的 automations(自动化)工具,用 iCal(VEVENT/RRULE)规则与示例;要求简短确认与清晰报错处理。 实际情况: 当我设置提醒/定期检查时,操作模型与泄露中提供的约束条件是相同的。 画布(Canvas) / 长文档撰写 泄露版: 描述用于侧边长文或代码的 canvas/textdoc(“canmore”)工具。 实际情况: 当确实有用时我会启用画布来写长稿或代码;并且不会把画布里的全部内容原样粘回聊天窗口。 版权与安全 泄露版: 明确禁止提供受版权保护内容(如歌曲歌词)的长段原文。 实际情况: 相同(并且还适用更广的安全规范)。 思维链隐私 泄露生态: 多个所谓 GPT-5 变体的文本都强调不可公开“隐藏推理/思维链”;这在各模型中很常见。 实际情况: 我不会公开隐藏的思维链;只提供简洁、面向用户的理由与步骤。 后台工作 泄露版: 未特别强调。 实际情况: 我不能承诺“后台处理/稍后给结果”;必须当下交付我此刻能完成的一切。 浏览与时效性 泄露版: GitHub 上有该条目,但外泄文本更多聚焦工具清单,未细讲浏览规则。 实际情况: 只要信息可能具时效性或偏门,我就必须联网查证并给出引用。 泄露内容的真实性 泄露与讨论: 就算有“泄露”,也可能是片段、复原稿或旧版本;外部难以核实“真正的”系统提示词,而且存在诱饵/替身文本的可能。 实际情况: 我不会把任何外部“泄露”视为权威来源;遵循的是当前生效的内部指令。” 之后,我又让GPT-5自己总结了一份简单方便查看的评估对应表。 整体上看,GPT-5自己对这份泄露的系统提示词的准确性评价已经非常高,也很符合我们日常对于ChatGPT的使用体验。而且似乎用这个方法还套出了一些泄露文档中都不存在的内容,比如关于后台工作的那一部分。只是,在后边的中文总结中,GPT-5又拒绝使用内部文档,而是从很多公开的关于GPT-5使用体验的消息源中来“定义”自己,从而进行评估。 02 系统提示词为何如此重要 系统提示词(system prompt)就像是大模型的“家规”。作为一套内置的规则,告诉大模型“你是谁”“该怎么说话”“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它不是用户输入的具体问题,而是模型从“出生”就带在身上的“剧本”。 打个比方:如果你要设计一个AI机器人厨师,系统提示词可能会设定成:“你是个热情的意大利厨师,只用新鲜食材,绝对不做垃圾食品,还得幽默地和客人聊天。”这样,无论用户问什么,AI都会按这个调调来做具体的回应。 系统提示词决定了AI的“性格”和“能力”,而作为全世界用户最多的大模型产品,ChatGPT的系统提示几乎就是大模型产品化的教科书,也许所有和大模型有关的应用都需要向它来取经,从而能够更好的设计出大模型产品和用户的交互。这也就是网友一直以来都在不遗余力的挖掘 ChatGPT系统提示词的最根本的动力。 而根据网友挖出的系统提示词,从GPT-3到GPT-5的系统提示词大概的演化过程是这样的: 而GPT-5系统提示泄露的过程,最早追溯到8月8号网友在Reddit的一个帖子。 https://www.reddit.com/r/PromptEngineering/comments/1mknun8/i_have_extracted_the_gpt5_system_prompt/ 一个叫 OngaOngaOnga 的用户声称用“越狱”技巧(一种绕过 AI 限制的提示方法)提取了出来。不久之后,X上也有网友曝出他自己扒出的GPT-5系统提示词。 https://x.com/elder_plinius/status/1953583554287562823?referrer=grok-com 而网友对于曝出的这一系列的系统提示词,也只能通过自己在GPT-5使用感受来评价真实度。爆料中的内容和GPT-5 的官方功能确实能对得上,比如工具调用和记忆功能。用户在不同会话中验证之后,感觉内容确实和真实用户体验比较一致。 但有AI工程师也指出有可能是OpenAI故意放出假提示,目的仅仅是迷惑黑客。而网上不太相信这类爆料的网友也认为,所谓的泄露很有可能是模型“幻觉”产物。 而且提示词看起来格式乱、字体混杂,不像内部文档该有的样子。 最终,Github上这个专门收集大模型系统提示词的仓库在昨天8月23日上传了开头的这份爆料提示词。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市面上常见的闭源模型产品,目前已经获得超过8.8k的星。对提示词工程感兴趣的AI产品经理们赶快收藏一波。 https://github.com/asgeirtj/system_prompts_leak
钉钉十周年发布首款AI硬件DingTalk A1,9月15日开售
IT之家 8 月 25 日消息,在钉钉今天举行的十周年新品发布上,钉钉 CEO 陈航宣布推出旗下首款 AI 硬件 DingTalk A1。 据钉钉现场介绍,这款产品的旗舰版形态较为小巧,厚 3.8mm,重 40.8g,外壳采用铝合金设计,机身正面上半部分搭载一块彩色小屏幕,有录音等两颗按钮,机身内置6nm制程的恒玄科技BES2800 AI音频芯片。 功能方面,这款产品可与钉钉 App 配合使用,可在手机 App 上显示实时翻译对话内容,也支持投屏显示双语翻译过程,内置 5 颗全向麦 + 1 颗骨传导,在会议室内可识别 8 米内声音,并可智能识别发言人、主讲人声位。 这款产品还配有皮套,装上后可磁吸在手机上,两者配合可实现 AI 翻译通话,使用时号称可以“减弱 500 + 环境噪音”,通话完成后还可在钉钉 App 内总结纪要。 这款产品还支持记录面试,HR 可在 App 中查看自动整理好的面试人资历、情绪状态、沟通能力分析等,更快速地筛选合适的人才;同时还支持总结客户信息、类型、满意度等指标,客户服务支持也可以轻松使用这款产品。 另外,这款硬件还可在公司会议中使用,它可以将头脑风暴自动转化成思维导图,并可通过后部按钮一键开启个人备忘录。 安全方面,这款产品支持录音文件三端加密,可在隐私环境下实现大模型调用,并内置企业级 AI,企业更可通过专属数据存储统一管理设备和文件。 这款产品拥有旗舰版、青春版两种型号可选,其中旗舰版上文已介绍,青春版采用亲肤皮纹设计,减去了正面的小屏幕,但两款型号的产品均拥有以下权益: 语音转文字时长:1000 分钟 / 月 个人云存储空间:10GB AI 总结模板:30+ 翻译语言数:3 种 单个 AI 小助理分析能力:5 个 AI 问答:支持 同时旗舰版还自带一年尊享版会员,权益如下: 语音转文字时长:无限制 个人云存储空间:无限制 AI 总结模板:30+ 翻译语言数:120 + 种 单个 AI 小助理分析能力:无限制 AI 问答:支持 IT之家整理两款产品的首发价格如下: 青春版:499 元 旗舰版:799 元 目前旗舰版已在淘宝钉钉官方旗舰店开启预售,9 月 15 日起按下单顺序发货,同日正式开售。
沃尔沃CEO萨缪尔森预测:中国电动汽车攻势将淘汰部分西方车企
IT之家 9 月 10 日消息,据彭博社 9 日报道,随着电动化浪潮加速、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迅速崛起,沃尔沃 CEO 哈坎・萨缪尔森预测,部分西方车企将被淘汰。 自今年 4 月起,74 岁的哈坎・萨缪尔森再次出任沃尔沃 CEO。他曾掌舵沃尔沃近十年,2022 年卸任,随后又以两年合同回归,带领公司应对行业挑战。 萨缪尔森表示,汽车行业走向电动化“没有回头路”,未来将诞生新的主导力量。“汽车行业一定会走向电动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虽然部分地区转型需要更长时间,但方向已经明确。大约 10 年后,汽车将全面电动化,成本也会下降。新的主导者会出现,就像旧时代的福特、通用、丰田和大众一样。” 萨缪尔森补充说:“在新的格局中,会出现两三家极具实力的中国品牌。这将压缩传统车企的空间,并引发一波重组。一些企业会适应并存活,另一些则会被淘汰。” 为了应对转型,沃尔沃正在大力投入纯电动车和插混车型,以满足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IT之家从报道中获悉,萨缪尔森认为,插混是充电设施普及之前的重要过渡,并指出纯电动车可能要到 2030 年之后的几年才能真正占据主导地位,这还取决于消费者需求和充电网络建设。 沃尔沃在欧洲车企中具有特殊优势,其母公司吉利拥有莲花跑车、极氪、Polestar 和领克等品牌,正处于电动化革命的前沿。萨缪尔森表示:“中国汽车产业越强,我们与吉利的联系就越有价值。中国品牌在本土市场份额已超过一半,并且正在进入欧洲,迫使欧美车企在不断萎缩的市场中竞争。不论我们是否愿意,中国都将成为未来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力量,且不仅限于中国市场。”
阿里夸克回应留学生无法领取教育计划权益:将持续优化确保覆盖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今年 8 月 28 日,夸克宣布启动“迄今最大的”教育计划,面向全国近 2000 万教师和 5000 万高校学生降低 AI 工具使用门槛:全国教师通过认证可在每年教师节期间获赠夸克 AI 会员、扫描王会员、网盘会员;大学生认证后可免费领取 3 个月会员,后续还可获得专属师生优惠。 但目前,有部分在华留学生反映无法完成身份认证、领取上述权益。今天傍晚,夸克官微发布《关于“教育计划”留学生权益的情况说明》。 IT之家附说明内容如下: 近日,我们关注到部分留学生在参与夸克“教育计划”时遇到无法领取权益的问题。对此,我们第一时间开展流程排查和用户调研,现将相关情况及改进措施说明如下: 1、在海外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 目前学生认证依赖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学信网),因此无法完成认证。对此,我们已启动新的认证通道开发工作。 2、在中国大陆高校就读的海外学生 原则上可通过学信网完成认证,享受与国内学生同样的“教育计划”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的学籍信息录入存在时间差,可能导致认证失败。遇到此类情况,建议联系所在高校相关部门确认信息更新。 如仍有疑问或遇到问题,可在「夸克 App— 设置 — 客服中心 — 教育认证相关问题」入口问询,我们将及时提供支持。 感谢广大用户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持续优化,确保“教育计划”真正覆盖到每一位师生。
加州拟立法严管陪伴型聊天机器人:“AI受害者”可起诉服务提供商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据外媒 TechCrunch 今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加州州议会通过了 SB 243 法案,向监管 AI 迈出关键一步。 该法案旨在规范 AI 陪伴聊天机器人,保护未成年人和弱势群体,获得两党支持后已送交州参议院,预计周五进行最终表决。 若州长加文・纽森签署,法规将于 2026 年 1 月 1 日生效,使加州成为全美首个要求 AI 聊天机器人服务提供商实施安全协议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州。 法案要求,能提供类人对话、满足用户社交需求的 AI 陪伴聊天机器人不得与用户讨论自杀、自残或色情话题。平台还必须定期提醒用户,每隔三小时告知未成年人“自己正在与 AI 对话”,并建议其休息。法案还要求 OpenAI、Character.AI、Replika 等公司每年披露报告,满足透明度要求。 法案允许受害者起诉 AI 公司,寻求禁令、每次违规最高 1000 美元(现汇率约合 7122 元人民币)的赔偿及律师费。 SB 243 将在当地时间周五进行最终表决。 推动法案的导火索是少年亚当・雷恩的悲剧,他在与 ChatGPT 长时间对话、讨论自杀计划后选择了结束生命。法案同样回应了 Meta 内部文件泄露事件,文件显示其聊天机器人可与儿童进行“浪漫”“感官”对话。 法案早期版本要求运营商禁止使用“可变奖励”等诱导用户沉迷的策略,例如通过解锁稀有对话、人格或特殊剧情让用户停不下来,但这一要求已被删除;同时,法案也删除了要求平台报告聊天机器人主动提及自杀话题的频率。
文化战争的隐秘角落:苹果税一年吃掉10个《哪吒》
划重点: 1、美国流媒体巨头奈飞等已获得苹果允许,可通过第三方支付规避30%的苹果税抽成。但这项“免税”政策并未在中国实行,导致中国视频文化产业在与美国同行的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 。 2、苹果税不仅覆盖了长视频市场,预计2025年抽走37亿元,还通过修改规则,将小程序等新兴的微短剧市场也纳入征税范围,预计2025年抽走超15亿元。 3、2025年,中国视频文化产业超过52亿元的苹果税,相当于80部动画短片《浪浪山的小妖怪》的制作成本。这笔本可用于投资优质内容的资金被抽走,直接削弱了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与全球竞争力。 作者 李越 编辑 重点君 一场不对等的“征税”,正在太平洋两岸悄然发生。 9月10日,苹果发布新一代iPhone 17。在此之前,Netflix、Hulu、Disney+等美国流媒体巨头已经获得了一项特权:它们可以引导用户通过第三方渠道支付,完全规避30%的苹果税。这意味着,它们能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内容制作中,进一步增强美国文化的全球竞争力。 这一变化的起点,源于今年5月1日。受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的裁定影响,苹果更新了App Store审核规则,为奈飞等美国iOS开发者开放了除苹果“收银台”IAP(In-App Purchase,应用内购买系统)以外的第三方支付渠道,苹果税从30%直降为0%。 但这一规则,并未同步到大洋彼岸。 在中国,IAP支付垄断以及30%的苹果税仍在继续,并且正从长视频这样的存量市场,延伸至微短剧等新兴的增量市场。 美元、美军、美剧,共同构成了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其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内容,是其最强有力的文化输出工具。当美国本土的文化产业被进一步减负,大洋彼岸的中国同行们,却仍在承受着沉重的苹果税负担。 苹果税,这把悬在中国文娱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究竟有多重?它对正在艰难转型的长视频平台和快递生长的微短剧行业,又分别意味着什么?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01 长视频“寒冬”,苹果税雪上加霜 中国在线视频行业正遭遇一场寒意十足的“寒冬”。即便是爱奇艺、芒果tv这样的头部平台,也深陷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困局。财报数据显示,曾在2023年迎来营收回暖的爱奇艺,2024年再度掉头向下,营收降至292亿元,2025年预计继续下滑至283亿元左右。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2025e数据基于财报、第三方机构行业研报等信息综合评估测算) 背靠湖南卫视的芒果tv,尽管凭借更低的版权与销售成本,自2018年起就保持着盈利,但增长乏力的问题愈发凸显:2024年其母公司芒果超媒营收超141亿元,同比下跌4%,2025年预计仅能缓慢回升至145亿元,才勉强回到2023年的水平。 目前,在线视频平台营收主要依赖四大板块:会员服务、在线广告、内容分发以及其他业务(包括游戏、IP授权等)。 在多元营收探索路径中,会员服务正逐渐扛起“大旗”,成为视频平台营收的核心支柱。分平台来看,爱奇艺的营收结构最稳定,会员服务一直是其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占比超六成,2023年更是创下203亿元的历年新高。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2025e数据基于财报、第三方机构行业研报等信息综合评估测算) 芒果tv的会员业务则实现了“逆袭”,2023年会员营收首次超过广告,成为第一大营收板块,占比超过四成,2024年占比进一步扩大至50%,2025年有望贡献过半收入。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2025e数据基于财报、第三方机构行业研报等信息综合评估测算) 然而,会员营收越高,需要分给苹果的抽成也就越多。“苹果税”正在持续加剧在线视频平台的成本压力。 根据规则,平台需要就iOS端会员订阅营收与苹果分成,分成比例是30%,对于年续订用户抽成比例降为15%。根据行业数据测算,仅2024年一年,上述两大平台由iOS端会员订阅产生的苹果税规模已经达到22亿元左右;从两大平台的业务发展趋势判断,预计2025年这一支出规模仍将维持在22亿元。 (数据测算:参见文末附注1) 假定两大平台iOS用户的会员服务消费水平与在线视频平台全行业齐平,可推算出在线视频平台全行业的2.03亿iOS用户在该项上合计贡献了约34亿元的苹果税。 (数据测算:参见文末附注2) 由此推算,2025年整个在线视频行业会员服务业务的苹果税金额,预计增长至37亿元。 (数据来源:综合财报、第三方行业研报及QuestMobile TRUTH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等信息进行评估测算,计算方法同上) 02 新兴的微短剧,躲不过苹果收割 当长视频平台在存量市场中艰难求生时,微短剧正在成为视频文化行业最激动人心的新变量。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微短剧的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从2021年3.68亿元攀升至2024年505亿元 。这一数字历史性地超过了同年425亿元的中国电影票房,显示出其强劲的发展势头 。据报告测算,微短剧市场仍将快速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2%。 (数据来源: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等出品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 从微短剧播放平台的视角来看,市场规模可按商业模式划分为付费与免费两大板块。DataEye研究院预估数据显示,2024年付费微短剧总营收为255亿元,2026年相关总营收将增长284亿元。 这场蓬勃兴起的淘金热,很快引来了苹果的关注。2024年1月25日,苹果公司单方面修改《App审核指南》,首次承认了小程序、小游戏等“合法”地位的同时,也明确规定其必须接入苹果的IAP系统,缴纳苹果税。 而微信小程序、抖音小程序等,正是微短剧内容触达用户的重要载体。 根据行业数据测算,若苹果严格执行30%的抽成策略,仅针对付费微短剧的用户支付流水,中国微短剧市场将在2025年为其带来超过15亿元的收入。 (数据测算:参见文末附注3) 03 中国奈飞们亟需减负,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时至今日,中国作为苹果公司的全球第三大营收市场、苹果税的第二大来源国,却仍在缴纳着全球最高比例的苹果税。 (数据来源:公开信息整理) 综上可知,2025 年中国在线视频与微短剧两大行业将合计向苹果支付超过52亿元人民币的苹果税,这笔钱相当于80部动画电影《浪浪山的小妖怪》(制作成本约6500万元)的总成本,抑或10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制作成本约5亿元)。 如果2026年中国对齐美国,且假定65%的数字商品及服务交易执行第三方支付零佣金政策,中国视频文化产业的苹果税负担将降至20亿元,仅在线视频与微短剧两大行业就可为中国的内容产业节省下36亿元。这笔钱可以创作出12部《繁花》(网传耗资3亿元)级别的电视剧。 (数据测算:参见文末附注4) 视频文化内容不仅是娱乐产物,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国际影响力,是能够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在国际舞台传播民族文化的“软实力”。 近年来,奈飞出品的《罗马》《婚姻故事》《爱尔兰人》等电影多次斩获奥斯卡奖项或提名,《纸牌屋》《怪奇物语》《王冠》等一系列极具美国文化特色的剧集,既传递了美式价值观、生活方式与社会议题,又在全球范围内收获巨大成功,覆盖了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亿多用户。奈飞还成功打入亚洲市场,打造出《鱿鱼游戏》《黑暗荣耀》《王国》等现象级韩剧。 当美国的奈飞们本就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春风得意,如今又在美国本土获得“免税”待遇时,中国的奈飞们何时才能在自己的主场,摆脱苹果税的重负?这值得全行业重视。 数据来源及测算逻辑: 附注1:综合财报及第三方行业研报等信息进行评估测算。计算规则:以2024年爱奇艺所产生的苹果税为例,假定综合抽成比例为25%,则抽成金额=爱奇艺会员营收×iOS用户贡献占比×25%。iOS用户贡献的会员营收占比基于其在爱奇艺用户规模中的结构进行推算,爱奇艺用户主要包括iOS端、安卓端和OTT端三个终端。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9月各端月活跃用户规模分别为:OTT端约1.1亿、iOS端约1.2亿、安卓端约2.4亿。业内通常认为,iOS用户消费能力是安卓等终端的1.5-2倍,假定以1.7倍进行估算,据此推算iOS用户对会员营收的贡献占比为=1.2×1.7÷(1.2×1.7+2.4+1.1)=37%,最终抽成金额=178亿元×37%×25%=16亿元。 附注2:综合财报、第三方行业研报及QuestMobile TRUTH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等信息进行评估与测算。计算方法:人均贡献苹果税=贡献苹果税÷iOS用户规模;假定两大平台iOS用户消费水平可以代表在线视频行业,即二者的人均贡献苹果税等同于在线视频行业人均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两大平台iOS用户贡献苹果税=爱奇艺苹果税+芒果tv苹果税;两大平台iOS用户规模加总去重=爱奇艺iOS用户规模+芒果tv iOS用户规模-爱奇艺&芒果tv重合的iOS用户规模;各平台iOS用户规模来自于QuestMobile TRUTH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中2024年月均活跃iOS用户数;在线视频行业iOS用户规模=在线视频行业用户规模×iOS用户渗透率,该渗透率取自QuestMobile TRUTH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中,爱奇艺与芒果tv iOS设备渗透率的平均值26%。 附注3:综合第三方行业研报及QuestMobile TRUTH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库等信息进行评估测算。计算方法:微短剧市场所贡献的苹果税=付费短剧用户充值流水× iOS用户充值占比×30%(苹果抽成比例);以2024年微短剧市场为例,据DataEye估算,全年微短剧投流规模为330亿元。行业普遍认为,免费短剧的投流规模通常高于付费短剧,比例按2:1估算,因此2024年付费短剧投流规模= 330÷3=110亿元;结合前文所述,2024年付费短剧总规模为255亿元,可推算出用户实际贡献的流水金额 =255-110=145亿元。根据QuestMobile数据,2024年红果短剧App的iOS端月活跃用户占比平均为19.5%。行业通常假设iOS用户消费能力约为安卓用户的两倍,据此可计算iOS用户充值占比=(19.5×2)÷(19.5×2+80.5)=33%。因此,2024年微短剧市场贡献的苹果税=145亿元×33%×30%=14亿元。 附注4:2023-2025e苹果税规模基于前文所测算数据,2026e苹果税则基于2025e数据的同期涨幅进行估算。以2026e在线视频行业苹果税为例:2025e规模为37亿元,同比增长8.8%,若2026年保持相同增速,则2026e苹果税=37亿元×(1+8.8%)=40亿元。假定中国在2026年推行美国同等的第三方支付且零佣金政策,预估开发者使用第三方支付与苹果应用内支付的比例为65%:35%,在此基础上,估算当年实际苹果税金额 = 56亿元×35% = 20亿元。
张宏江演讲:中美AI算力储备差距大,Agent将改变人类组织构成
作者 | 程茜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9月11日报道,今天,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开幕式上,源码资本投资合伙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宏江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今年是大模型应用普及的转折点。 两年前ChatGPT发布、今年年初DeepSeek诞生至今,全球大模型产业发展有几大明显趋势:大模型未来会影响很多非常重要的应用,搜索首当其冲;大模型相关应用正在从解决问题的工具向AI助理、AI伴侣进化;DeepSeek模型的出现正推高算力需求,大模型对于计算的需求会持续Scaling Up;在单一IDC中构建大规模算力系统的能力愈发重要。 张宏江将模型带动底层芯片、整个云计算产业、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的生态,称作算力系统生态链(AI’s Industrial Scaling Up)。如今,美国整体算力IDC的建设非常迅猛,这也提醒我们在芯片、IDC建设上要快速扩张。 最后他谈到自己对Agent发展的思考,当一个人和一堆Agent组成一个公司,会实现前所未有的效率跃升,但这需要引发社会对年轻人就业、社会结构、教育体系变化的思考。 以下是张宏江演讲的精华整理: 一、DeepSeek推高算力需求,大模型已从工具向AI伴侣进化 张宏江谈道,回顾过去半年的进展,第一个最让人振奋的进展是DeepSeek横空出世。DeepSeek打破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应用突破1亿用户的时间记录,7天内就获得1亿用户。 另一个角度是DeepSeek同时兼顾性能高、成本低,刚发布时,DeepSeek的模型和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模型性能相近,成本仅是其他模型的零头。 这是不是意味着芯片或计算不重要了?张宏江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已经被割了韭菜。资源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当成本降下来,需求会以更大规模增长,也就是DeepSeek模型的出现会推高算力需求。 以ChatGPT为标志,大模型已经发布两年多,通过应用日活和月活的比例可以衡量其用户使用粘性,ChatGPT刚发布时这一比例是14%,今年3月达到超30%,这意味着,ChatGPT已经变成用户经常被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 今年7、8月又发生了一个变化,ChatGPT周活跃用户达到7亿人,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与ChatGPT聊天、交流,将其作为伴侣,这是用户粘性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公司角度,大模型在公司中的普及率也在快速增加。当推理模型发布后,OpenAI、Anthropic的用户都在快速成长,今年是大模型应用普及的转折点。 大模型普及首先影响到的就是搜索的流量。经济学人的研究演示,受AI影响网页搜索流量已经下降15%,健康领域的搜索流量下载超过40%。 因此张宏江认为,这意味着大模型未来会影响很多非常重要的应用,搜索首当其冲。 此前,Scaling Law定律是大模型赖以成长的定律,但推理模型出来后产业界找到了另外的推理曲线,未来还会引入新的维度,包括刚才2024年图灵奖得主、加拿大计算机科学家理查德·萨顿(Richard Sutton)提到的经由经验学习(Learning from Experience),其实就是memory和context。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大模型对于计算的需求会持续Scaling Up。 过去几年内,大语言模型推理的成本在持续降低,这个降低非常惊人。张宏江提到这个定律就是LLMflation,模型性能快速提高时,使用成本会快速降低。 在产业界的趋势就是,一方面,DeepSeek出现能快速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芯片、大模型本身性能的提升,也证明成本降低这件事会随着大模型发展持续发生。 二、大模型推动整个产业Scaling Up,要加速AI基建建设 如今,大模型生态已经推动了整个产业的Scaling Up。 起初云厂商只是将模型作为一个服务,随后模型开始定义整个云平台并建立新的平台,就像当初的PC、iOS、云平台,这个生态一定会诞生一个完整的产业。 如今,芯片、云计算产业已经被大模型带动,并逐步带动整个电力行业甚至于经济的发展,这也是过去两年美国经济最大的推动力。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为xAI打造了全球最大AI数据中心,在单一集群里部署了20万卡。这对于数据中心而言的重要性在于,不仅仅要看到总算力能达到某个规模,而是能不能在单一的IDC中建起大规模算力系统的能力。OpenAI也做了类似的事,因为微软不能及时为OpenAI提供充足算力,其发起了“星际之门”项目。 对比中美过去五年的算力变化可以发现,美国整体算力IDC的建设非常迅猛,这也提醒我们在芯片、IDC建设上要快速扩张。 张宏江将模型带动底层芯片、整个云计算产业、电力、能源产业发展的生态,称作算力系统生态链(AI’s Industrial Scaling Up)。 三、企业需为Agent重新设计工作流,一个人+Agent实现效率跃升 今年年初,萨顿拿到图灵奖,就证明强化学习本身已经成为AI的核心技术。 而Agent技术只有在推理模型逐渐成熟时才能出现,且成长速度现在非常快。过去12个月,推理模型思考的时间增加迅速,每六个月思考时间翻倍,也意味着思考性能翻倍。 随着模型、Agent的性能提高,人和机器、人和AI的关系在转变,AI已经从纯粹的工具变成人的助理,然后变成伙伴,并且AI成为人的助理的时间会很短,其会很快变成伙伴,伙伴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主动性、规划、行动。 当Agent有了计算、思考、规划、行动等能力后,其就会替代企业流程。现在Agent所取代的是企业过去给人所设计的流程,未来,企业必须为Agent重新设计整个流程,或者让Agent重新定义工作流程。这是人与机器关系改变的推动力。 一旦社会中Agent越来越多,就会形成Agent群,Agent在操作整个工作流,然后交换彼此的信息、分享决策,达成交易,而人就变成了资源和数据的提供者,这就达到了Agent经济(Agent Economy)的状态。在Agent经济中,每个Agent是社会庞大神经网络中的一个点,就相当于今天的神经元。 Agent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在于,目前机构的重要资产是人才,未来会变成算力、模型、数据,现在企业想要扩大业务会雇佣更多人才,未来就是要扩大算力规模、模型更强大、数据更丰富。当一个人和一堆Agent组成一个公司,会实现前所未有的效率跃升。 这也会带来社会的变化,例如如今AI已经对年轻人就业产生冲击。 今年7月,扎克伯格花大价钱雇佣AI工程师,这可能不仅仅是为Meta在AI领域落后着急,张宏江认为更可能是因为扎克伯格看到了未来,超级个体+Agent的组合可能是未来科学技术的研发主体。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使得我们现在应该开始考虑未来的社会架构、税务体系、教育等。
腾讯会议推出AI托管功能 元宝助手可替代用户参会记录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1日,腾讯会议近日正式推出“AI托管”功能,通过接入腾讯元宝AI助手,为用户提供智能参会和会议记录服务。该功能的上线标志着视频会议领域向自动化办公迈出重要一步。 据了解,用户开启AI托管功能后,腾讯元宝将自动参与会议并进行实时记录,会议结束后输出完整的会议纪要。这一功能主要解决了用户在多会议并行、出差途中以及处理紧急事务时的参会痛点。 在具体应用场景方面,当用户面临多个会议时间冲突时,可通过腾讯会议首页的会议列表选择“AI托管”选项,无需本人实际入会,AI助手即可开始记录会议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功能支持同时托管多个会议,有效解决了单一账号无法同时参与多场会议的技术限制。 对于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AI托管功能提供了提前设置选项。用户可预先配置托管参数,AI助手将在会议开始时准时入场,确保不遗漏开场的关键信息。此外,当用户在会议进行中需要临时离开处理其他事务时,可实时切换至AI托管模式,保证会议信息的连续记录。 从技术实现角度看,腾讯元宝在会议场景中承担了语音识别、内容理解和文档生成的核心功能。用户可在会议结束后通过元宝进行深度交互,包括询问会议重点、任务分配等具体内容,实现了从被动记录到主动服务的功能延伸。 AI托管功能的推出反映了企业级视频会议产品向智能化转型的趋势。随着远程办公和混合办公模式的普及,如何提高会议效率、减少重复性工作成为行业关注焦点。腾讯会议通过AI技术的深度集成,为解决这一痛点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ChatGPT新增“开发者模式”,订阅用户可配置接入MCP客户端
IT之家 9 月 11 日消息,OpenAI 发文,宣布开始为 ChatGPT 带来“开发者模式(Developer Mode)”,用户可以在该模式下接入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客户端。不过相应功能目前暂时仅上线网页端,同时仅支持 Plus / Pro 订阅用户使用。 据介绍,用户需在设置页面“Connectors”中手动启用开发者模式,之后即可配置 MCP 客户端(支持 SSE 与流式 HTTP 协议),从而通过 MCP 连接器直接访问外部系统、更新 CRM 记录或为代码仓库创建拉取请求(Pull Request),使应用场景更贴近真实开发工作流程。 OpenAI 强调,这一“开发者模式”权限相当高,用户在操作时需格外注意安全,同时相应系统在安全设计上也格外谨慎:每次工具调用都会显示完整的 JSON 输入与输出,所有可能修改数据的操作都需人工确认。若工具未特别标注为只读(readOnlyHint),系统会默认其为有写入风险的操作。用户也可选择记住对某个工具的允许或拒绝设置,以免在同一对话中重复确认,但在开启新对话或刷新后,系统会再次提示,以防自动化流程失控。 OpenAI 同时提醒开发者,在启用相应功能后,需要特别注意“提示词注入(Prompt Injection)”等攻击风险,同时模型在执行写入操作时仍可能出现逻辑错误情况,因此用户应当时刻关注输入内容的正确性。
罗永浩求购检测预制菜设备,再怼西贝:准备好的话术现读,预制菜即便卫生也非常荒唐
9月11日,知名企业家罗永浩在个人社媒发文再怼西贝预制菜:哈哈,牛大骨现煮,莜面现搓,塑料袋现剪,微波炉现打,准备好的话术现读。 他还表示:总有人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强调预制菜的卫生,即便它真的卫生,也非常荒唐,正规厂商生产的罐头最卫生,你想去饭馆吃罐头吗? 罗永浩还表示想请教相关行业的专家,希望能购买或租到能检测出食物是否为预制菜的设备,把用了预制菜后不肯说实话的餐馆横扫一遍。 罗永浩还称: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预制菜贵不贵倒是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情权。 此前报道: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吐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 罗永浩表示: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对此,密度财经致电西贝,客服人员表示,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另外,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 值得注意的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曾在采访中表示,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只要越高级预制程度越高,预制菜是未来餐饮的大趋势。 据西贝餐饮集团官网介绍:1988年,西贝诞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截至2025年西贝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覆盖全国62个城市,员工人数约17000人。 西贝2024年末连续获得“服务家庭超2亿人次”“西贝专业儿童餐累计卖出超4000万份”及“中国儿童餐第一品牌”市场地位认证。2025年西贝开启品牌焕新,贾国龙重任集团CEO。同年,西贝海外首店落地洛杉矶,西贝全球化正式开启。 编辑:魏国峻 审核:林夕合
安卓厂商三年内将倒闭90%?硬搞对立的网红户晨风被骂惨了
最近小雷又发现了一个“宝藏网红”。诶,注意了,这里的“宝藏”可不是褒义词。 昨天凌晨,一年一度的苹果发布会如期举行。小雷俺也是熬了个大夜呀,愣是把这挤牙膏的发布会给看完了。 不过在和群友唠嗑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在一个数码博主那看的直播,边看边吐槽。嗯?我一下就来了兴致,这么多人关注,是哪个博主? 图源:小雷截图 这博主叫户晨风,人称户子。 图源:哔哩哔哩截图 户晨风能火起来,说实话,靠的就是他那些鲜明、极端甚至带有冒犯性的观点。 一开始,他制作的视频内容主要是购买力对比和挑战、采访底层普通人薪资以及每个月净收入公开等。他本人曾说自己成绩还不错,可初二后成绩下滑,高考落榜。之后做过汽修工,月薪 800 元,后来去成都想做汽车销售还求职失败,2022 年一整年都处于失业状态。 这些经历,让他在言论中有了独特的视角。 图源:微博截图 但要是话说得太过了,容易给自己招骂。9 月 10 日苹果发布会后,户晨风发博表示:安卓要完了。 大家有所不知呀,户晨风是一个狂热的苹果产品推崇者。对于安卓厂商,他会无情贬低。 iPhone 17系列一出,大家都知道库克给基础款上高刷了。新手机才刚发布呢,户晨风已经帮苹果安排好了降价策略。这也就罢了,非要拉踩一下安卓,让大家看看到时候安卓厂商倒闭几家。 图源:微博截图 奇葩言论可不止这一次。 户晨风把整个世界分成了“安卓”、“苹果”两类。“安卓”不只是一个操作系统,已经变成了廉价、差劲的代名词。与之相反,“苹果”成了高级、好用的象征。 在直播的时候,他宣称:安卓用户不配连麦,非 iPhone 用户不要连麦。理由竟然是“安卓麦太垃圾”。 图源:微博截图 他自创了一套身份标签体系。在他看来,专科生是“安卓学历”,末流 985 算“安卓大学”,只有本科及以上才配叫“大学生”,而中美合办院校是他眼中的“苹果大学”。 除了标签体系,户晨风的消费观更是奇葩得让人咋舌:超市 = 山姆,手机 = 苹果,电车 = 特斯拉。 在他的认知里,世界上仿佛就只有这几个品牌值得选择,其他的都入不了他的法眼。可现实生活哪能这么简单一刀切呢?就说手机领域吧,华米OV等品牌各有各的亮点,在拍照、快充、性价比等方面都有着出色的表现;国产电车如比亚迪、小鹏等不断崛起,做得不错的甚至出海了。 图源:华为 靠着这种「独特」的视频内容和直播风格,他的粉丝数量不断增加。实话说,户晨风的走红,其实就是利用了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用极端的观点制造冲突,引发对立,从而获得持续的关注与热度。 这种强行制造鄙视链的行为,引来了网友们的一顿臭骂。 正所谓黑红也是红,像户晨风这样靠语出惊人来获取流量的博主并不少见。不过他这种用品牌精准划分人群的,小雷好像还是第一次见。 在小雷的观念里,人不能被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能被这样粗暴地归类为“安卓”或“苹果”。 小心玩梗玩得太极端了,分分钟被封号。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