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望海楼:全力以赴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还不合理,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还在深入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窗口偏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 不久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依据《意见》,中国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引领,优化绿色低碳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积极引导低碳出行,等等。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国多次呼吁世界各国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 王俊岭《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0月30日   第 01 版) 责编:王西洛
"Give Me Half Pound of Diamond”-- A Sparkling War of Henan Manufacturers Against Diamonds From Earth
Credit: Unsplash By Huixia Sun BEIJING, October 31 (TMTPOST) – “Give me half pound of diamond” has become a meme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in the past month since the floating of the IPO of a Henan-based lab-grown diamo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 Shenzhen. “Did they go nuts? Didn’t they know diamond was sold by karat, i.e. 0.2 gram?” one post remarked. “But diamond can be sold by pound if you go to Henan, China,” said another post. On September 24, Henan-based Power Diamond made debut on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with the issue price of RMB 20.62. It soared to RMB 288 in the day, about 13 times of the issue price. It closed at RMB 250 or over 11 times of the issue price. Meanwhile, three major Henan-based man-made diamond manufacturing giants, namely Henan Diamonds (300064.SZ), Yellow River Whirlwind (600172.SH) and North Industrial Group’s Red Arrow (000519.SZ), all underwent a surge in their stock prices. As of last Friday, October 29, all the four gem-manufacturing firms witnessed a surge in their stock prices. In particular, new market entrant Power Diamond’s share price surged to RMB 288, nearly 14 times of its issue price. In 2020, the world’s lab-grown diamond output was 6 million to 7 million of karats, nearly half of which was manufactured from China. And about 80% of China’s output was concentrated in Henan province, central China, according to a research report released by China CITIC Securities. Nearly 95% of man-made diamonds were made in He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a news report released by China’s official news agency Xinhua in late October, citing the statistics of Hena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ssociation. On October 26, the Lab Grown Diamonds International Trade Expo was held in Zhengzhou. In 2019, the Lab-grown Diamond Branch of the Gems & Jewelry Trade Association of China (http://www.jewellery.org.cn) was formed in Zhengzhou, the capital of Henan province. There are over 200 companies that produce hard carbon materials or diamonds in the province. Henan province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player in man-made diamonds of the world. Diamonds, just like the spicy soup, have become the specialty of the otherwise economically non-descript province. But why Henan, a province whose economy lags bebind its pe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A Series of Coincidences Diamond, a material made of the most common element carbon, has become a symbol of eternal love for about a century in the world due to a bedazzling marketing success. In China, the history of diamond manufacturing has nothing to with romantic love or jewelry, but industrial use and a planned economy. In 1953, the first lab grown diamond was made in Sweden by applying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HTHP). Throughout the 1950s and 1970s, China’s economy was isolated from Western ones. It had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its own techniques on making a diamond-grade drilling bits and cutting blades. In 1963, the first diamond-making HPHT machine rolled out in China following the launch of a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 coded “121”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stones made of carbon atoms and research results were handed over to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Grinding Materials and Grinding Tools in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which was founded in 1958 by the Ministry of Mechanical Industry of China. The discovery of a bauxite mine near the provincial capital was a major factor in the decision for the site selection of China’s first diamond lab. The other factor was the relocation of a factory that had produced grinding wheels in neighboring Hunan province. The geographic proximity of the institute to the factory and the mine made commercialization of diamonds faster. The logic behind the site selection of the lab was learned from the Soviet Union. In 1964, the institute produced China’s first six-faced HPHT facility to produce diamond for industrial use, marking the improvement of diamond-making technology. In 1966, the six-faced HTHP pressing machines were mass produced. The products were widely used in glass, optics, auto, drilling and other sectors. In the following decade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were transferred to a few grinding wheels factories. Some engineers have started their own private diamond making plants in Henan province since China’s economic reform in late 1978. Another milestone was after 2000. Thanks to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of six-surface or cubic pressers and orders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a cluster of synthetic diamond manufacturing plants emerged in Zhengzhou, Xuchuang, Shangqiu and Nanyang prefectures of the province. China’s raw synthetic diamond output currently accounts for about 90% of the world’s total and has led the rest of the world for nearly two decades. Nearly 80% of diamond materials are produced in Henan province. The Dazzling Rise of Man-made Diamonds An industry expert sai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al diamonds and man-made diamonds can be comparable to that between ice in the river and ice in the fridge. However, a quick look at the history of diamonds as the jewelry would show humans could hardly see through the tricks performed by glib deep-pocket jewelry merchants. The slogan “A Diamond is Forever” has echoed on the minds of many young couples, who have been brainwashed with the artificial correlation between a piece of jewelry touted as “rare” and everlasting love. “Diamonds are a girl’s best friend” was another mesmerizing slogan presented by Hollywood star Marilyn Monroe. Whether the century-old tax on women in love or fools could be removed by Henan manufacturers is a question mark. But statistics show that increasing number of young people are embracing synthetic diamonds. From 2012 to 2015, Henan-made synthetic diamonds entered the market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2016, Henan manufacturers were able to produce diamonds that meet 4C standards for natural diamonds. Faced with the threat from Henan businessmen, De Beers, the global diamond giant, in 2015 collaborated with six other diamond firms to replace the resounding “Diamond is forever” slogan with a new one – “Real is Rare, Real is Diamond.” The new slogan by global giants hinted that lab-grown diamonds were fake. In July 2018,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ruled that lab diamonds are real diamonds, hammering the last nail into the claim of “real”, “genuine” or “natural” diamonds by De Beers and its partners. De Beers was forced to join the bandwagon of synthetic diamonds in the same year by introducing Lightbox Jewelry, which sells jewelry made of lab diamonds. According to a report released by Bain Consulting, the retail price of lab diamonds fell to only 35% of diamonds made in the bowels of the earth in 2020, from 80% of the latter in 2016. Furthermore,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color and purity of Henan-made diamonds have been improving along with a fall in their prices. China is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diamond market and is highly likely to overtake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world’s largest market in the near future. As of 2018, only 20% of China’s urban residents owned diamond jewelry while the figure was 70% in the United States. Apparently there is huge untapped market in China and Henan-made diamonds are set to fill the blank. In the future, Henan manufacturers may enable consumers to achieve “carat-free” with their higher quality of diamond and even lower prices. “朋友去河南出差,买了半斤钻石回来,分给办公室小姐姐,说是河南特产”。 近日某博上一条引发大量网友争论的热门内容,评论中不断出现“豫金刚石”、“中南厂”、“人造金刚石”等字眼。 有网友指出该博中部分内容表达错误:“钻石衡量单位该用克拉,不该用斤”。 很快就有热心人前来解释:“河南的就是论斤卖”。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产生疑惑?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想,听过河南的烩面胡辣汤,可没听过河南特产的钻石啊?更不知河南的钻石为何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云鸟科技官微及员工声讨CEO拖欠工资、强迫集资 CEO是微播易创始人
作者|丰收 公司官方微博声讨CEO,这样的事恐怕少见吧。 就在昨天,物流公司云鸟科技的官微发文,矛头直接对准了CEO韩毅,直言“大家都快去告韩毅”。 之所以这样说,这位员工称已经几个月没发工资了,而韩毅却一句没钱就要破产结算,“苦了司机和同事们的日日夜夜”。 最后,这位小编还扔下了一句“周一见”。三言财经通过云鸟官方微博联系到这位小编,他表示周一将云鸟进行仲裁起诉。 而事实上,在这则声讨檄文之前,就有网友反映被拖欠工资。这条官微之后,更多的人加入到了声讨中去。 那么这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CEO又是何许人也? 被指拖欠员工3个月工资 司机押金和加盟费不退 在这条声讨博文下,不少员工加入到声讨大军。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北京的、重庆的、襄阳、徐州、郑州等。 在他们的描述中,云鸟从8月份就开始拖欠工资,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发放。 还有自称东莞云鸟的分公司员工指出,全国50家分公司九月底突然关城32家。他还指出全国3000人被欠薪。 有员工对三言财经表示,云鸟全国总员工3000多人,几乎都没发工资。 还有郑州研发中心的员工称,九月底被逼着离职,不走不发工资,走了后面发工资,但现在却又突然清算破产了。 还有网友指出,30日上午钉钉群还在,12点所有群突然解散了。 还有自称云鸟员工家属的网友称,因为不发工资,生活已经难以维持了。 有人开始在公司群聊中质问CEO韩毅,但高管一下子好像消失了一般,无人回应。 除了欠薪以外,员工们还都指出云鸟此前收取了司机的押金和加盟费,但现在却不退还。 也有疑似司机留言反映押金问题。 有报道指出,武汉多名司机反映,他们在云鸟租车平台租车后,押金却迟迟不退,押金几千到上万元不等,涉及上百人。 而在这则报道中,云鸟方面还声称加盟司机暂未受到影响。 但在这次的声讨中,司机的押金和加盟费也面临无法退回的窘境。 还有员工称,云鸟涉嫌非法集资,强迫员工每个月缴纳一万到几十万元。 据悉,云鸟内部的金融产品叫互利筹。有员工对三言财经表示,该金融产品被要求强制购买。该金融产品最低3万起步,有人甚至投资了几十万。 另一位员工向三言财经表示,自己八月份入职,但现在还有收到任何工资。此外,他指出刚入职没多久,公司就让其投资互利筹,不过当时自己没有投资。 他指出,每个月公司都会给投资指标,当时给他的投资指标是50万。 一张疑似云鸟核心管理层的群聊截图显示,韩毅称依然有人找他申请互利筹。他还称要压制恐慌,对于恐慌应对方式是停止支付,“越恐慌,越停付”。 欠薪问题早有报道 此外,三言财经还注意到,此前云鸟大规模欠薪的事情就已有报道,同样也涉及到司机的押金问题。 据湖南公共报道,同样是从8月份开始,多个云鸟员工表示工资和提成一分没发,报销还是倒贴的。有人国庆假期过后,微信群和钉钉都被移除,公司也快要搬空了。 在这次报道中,不少司机的押金同样无法退还,当时云鸟北京总部的回应是没钱。 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现场的员工和司机指出当时云鸟还在各地疯狂地开设营业部。 也有员工指出,现在云鸟还在发布大量的招聘信息,到处招人。 三言财经查询发现,云鸟在某招聘平台目前仍有600多岗位在招聘。 不过,三言财经尝试投递了几个简历,并未收到对方的回复。 另据报道,在10月11日,云鸟曾发布公告称,近期,由于公司战略调整,云鸟科技对部分城市分公司进行了业务优化,以整合资源更好地服务广大司机和核心城市客户。目前云鸟科技在业务调整城市均留有相应的业务人员,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 对于业务优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员工和司机,云鸟科技已与各城市分公司代表进行协商,并给出了“优先给付”+“分期给付”方案;对于网传“云鸟跑路”这一严重失实报道,云鸟科技已进行网络取证,并保留对造谣者的追诉权利。 不过这次,那条声讨CEO的博文已经挂了快一天,云鸟也没有在其他途径进行回应。 云鸟科技曾是独角兽企业 获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等投资 CEO韩毅是微播易创始人和大股东 云鸟官网显示,其成立于2014年11月,是一个致力于“同城供应链配送”的互联网平台。为B2B、O2O、连锁商业、分销商、品牌商、制造商、B2C、快递快运等客户提供区域及同城配送业务。 官方介绍,云鸟科技已在北上广深等50个一线二线城市开展业务,已覆盖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服务多家供应链客户。 云鸟还曾经是独角兽企业。2019年10月,云鸟科技以70亿元位列《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264位 。 2019年11月1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世茂海峡·2019三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云鸟科技以70亿人民币估值上榜。 云鸟获得多轮融资,2015年1月,A轮融资1000万美元,由经纬中国、金沙江、盛大资本投资;2015年7月,B轮融资数千万美元,由红杉领投,A轮投资方跟投;2016年1月,C轮融资一亿美元,由华平投资集团领投,红杉、经纬中国、金沙江等原有投资方跟投。2017年2月,D轮融资一亿美元,继续由华平投资集团领投,经纬中国、金沙江等投资方跟投。 云鸟创始人、CEO韩毅是连续创业者,曾是硅谷动力副总裁、无线娱乐公司魔龙的创始人、微播易创始人。 天眼查显示,韩毅是北京云鸟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持股17%。 此外,韩毅还是另一个短视频KOL交易平台微播易的大股东。 同样这家公司也获得了多轮融资,投资机构也有经纬创投、金沙江创投等机构。 可以说,韩毅算是创业者中的佼佼者,他旗下的公司规模真不小,而且曾一度是独角兽公司。 2019年,韩毅还获得了“新中国70年中国物流民营企业家70人”称号,同样出现在名单上还有顺丰的王卫、货拉拉创始人周胜馥等。 而直到现在,官微上那篇声讨博文还依然存在。就这样看着,很有一股黑色幽默。
元宇宙下线40小时了!
Roblox官方称已经确定了服务中断的潜在内部原因,正在执行必要的维护工作,以尽快恢复和运行Roblox。 10月31日,全球最大在线游戏UGC平台Roblox近日突然下线,官网只留下了一张图片,表示“我们正在使事情变得更好,稍后就会回来。” 据Roblox官方推特显示,10月29日,Roblox平台似乎出现了服务问题,这次中断与平台上的任何特定体验或合作伙伴无关。 今早,Roblox官方称已经确定了服务中断的潜在内部原因,正在执行必要的维护工作,以尽快恢复和运行Roblox。 元宇宙概念第一股——Roblox Roblox是全球最大的多人在线创作游戏,兼容了虚拟世界、休闲游戏和自建内容,游戏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用户自行建立的。在游戏中,玩家也可以开发各种形式类别的游戏。 作为元宇宙概念的引领者,Roblox已于2021年3月上市,目前市值接近520亿美元。 如果说Metaverse是新时代互联网的呈现方式,像《头号玩家》中绿洲那样的3D虚拟世界,那么VR/AR则代表着新时代的智能硬件,而Roblox则是新时代的内容生态——游戏UGC平台+云游戏。 Roblox创立于2004年,其初衷是打造一个3D虚拟平台,玩家可以在上面创造自己的虚拟世界,也可以编写各种各样的游戏,也可以在平台上交互,一起玩游戏、学习、交流和连接。 用户画像及商业模式 目前Roblox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游戏UGC平台,其核心用户主要是5-24岁的Z世代,大约占据此平台70%的DAU,但用户每日使用时长达153分钟,用户平均每日发送约61条消息。 2020年,Roblox大约有3300万DAU,在疫情的影响下,较2019年的1760万DAU相比接近于翻倍。 Roblox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游戏内的虚拟货币Robux,玩家充值Robux就可以在游戏内购买皮肤、道具等。现金充值的部分需要给App store和Google play store分成30%,游戏开发者也可以得到对应的分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游戏创作者们更好地创作游戏。 在媒体行业中,创作者们都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即下一个产品是否会大卖。 目前行业的标准答案是打造一个强IP,然后不断复制其模式。但对于新品来说,这依然存在巨大不确定性。通过让用户自己参与游戏设计和制作,然后利用长尾原理,让爆款产品自己脱颖而出,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最典型的例子是Youtube和B站,在大量的UGC中,受欢迎的内容会脱颖而出,通过更多的用户正反馈来推动创作者创作。 Roblox独特的游戏UGC模式也是典型代表,通过降低制作游戏的门槛,帮助用户沉浸于自己制作的游戏中,从而增长用户使用时间,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新用户,达到正循环。 如果元宇宙将会开辟互联网的新时代,那么Roblox目前的方向则是承载整个元宇宙的内容生态。 虽然Roblox目前主要的变现渠道还是通过游戏,但其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平台在元宇宙赛道上具有无限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其真正的潜力在于它有实力打造未来虚拟和现实结合的“元世界”的能力,以及吸引第一批Z世代原住民的能力。
重磅!北交所开市时间确定,83家企业有望搭上首班车
北交所进展神速! 10月30日晚间,证监会官网正式发布了北京证券交易所基础制度,初步构建了北京证券交易所发行融资、持续监管、交易所治理等基础制度体系,并且宣布相关基础制度规则于11月15日起施行。 证监会表示,上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连同北京证券交易所配套制定的自律规则,共同构建起一套能够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和成长阶段相符合的北京证券交易所制度规则体系,充分体现错位、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点。 据央视财经报道称,此举意味着北京证券交易所将于11月15日开市,届时新三板市场精选层超过68家公司将全部平移进入北交所。 制度规则正式出炉 具体来看,此次发布的主要制度规则包括北交所发行上市、再融资、持续监管三件规章以及相关的十一件规范性文件。同时,为做好制度衔接,进一步丰富全国股转系统融资工具,证监会配套修改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两件规章,制定了挂牌公司定向发行可转债两件内容与格式准则。 《发行注册办法》主要明确六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发行注册的总体要求。 二是依法设置发行条件。维持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要求发行主体为在新三板挂牌满12个月的创新层公司。 三是构建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审核注册程序。北交所受理企业公开发行申请,审核判断企业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并向证监会报送审核意见和发行人注册申请文件。证监会对北交所审核质量和发行条件、信息披露的重要方面进行把关,作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对审核注册各环节时限、中止和终止情形作出明确规定,提升透明度。 四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 五是严格落实保荐和承销责任。北交所公开发行应当由证券公司承销,发行人可以选择直接定价、竞价以及询价等方式定价,证监会授权北交所制定发行承销业务规则。 六是夯实各方法律责任。多措并举加大违法违规追责力度,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加强自律监管,由北交所和证券业协会对发行上市承销过程中相关违法违规行为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再融资办法》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再融资制度总体要求。 二是依法分类设置发行条件。按照《证券法》规定,经国务院同意,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与产品风险特征相匹配,分别设定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公开发行股票以及发行可转债的条件。同时明确禁止保底承诺、规范财务投资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三是构建清晰明确的发行程序。明确发行定价、限售要求,其中,公开发行不低于市价发行,可以采取询价、竞价或直接定价的发行方式;定向发行要求不低于市价八折发行,原则上应当通过竞价方式确定发行对象和发行价格,普通投资者限售不少于6个月。 四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证监会依法制定相关信息披露规则,并授权北交所提出细化和补充要求。 五是强化各方责任追究。由北交所和证券业协会对再融资过程中相关违法违规行为采取自律管理措施。 此外,证监会30日还就《关于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转板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指导意见》共修订15处,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是调整制定依据。删除《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国发〔2013〕49号文)。 二是名称修订。将其中“全国股转公司”“精选层公司”修改为“北交所”“北交所上市公司”,将“转板上市”改为“转板”。 三是明确上市时间计算。北交所上市公司申请转板,应当已在北交所上市满一年,其在精选层挂牌时间和北交所上市时间可合并计算。 四是股份限售安排。明确北交所上市公司转板后的股份限售期,原则上可以扣除在精选层和北交所已经限售的时间。五是对相关条文的内容作了适应性调整。 证监会30日还发布了修订后的《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主要涉及3个方面内容: 一是规定公司制证券交易所的组织机构。遵循《证券法》《公司法》的要求,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运行机制,形成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 二是明确和完善有关监管安排。规定证券交易所制定或者修改有关业务规则时,应当由证券交易所理事会或者董事会通过,并报中国证监会批准。规定公司制证券交易所的董事长、副董事长、监事长由证监会提名,分别由董事会、监事会通过。 三是明确部分条款的适用安排。对于“证券交易所的收支结余不得分配给会员”以及“席位”等表述,明确其仅适用于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明确公司制证券交易所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须遵守诚实信用义务、兼职和回避规定等。此外,还对相关条文内容作了适应性调整。 北交所进展神速 从9月官宣设立北交所,到发布主要规则制度,北交所可谓进展神速。 9月2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释放重磅利好消息:设立北交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此后,北交所的设立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官宣设立北交所的次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即正式注册成立,证监会也旋即就北交所有关基础制度安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9月5日,北交所就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会员管理规则三大基础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9月10日,北交所就公开发行并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公开征求意见。 9月17日,北交所发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 9月22日至24日,北交所开展开市仿真测试。 9月25日,北交所完成开市第一次全网测试。 10月9日,完成第二次全网测试……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上述涉及北交所制度搭建的基础规则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陆续结束,也宣告着包括上市公司监管、基础交易制度、会员资格管理、上市、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在内的北交所基础规则体系已基本成型。 “北交所的设立进一步拓宽了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的边界。包括规模边界、风险收益边界和创新边界。”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认为,未来,以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为龙头,再加上新三板和各省一家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渐趋完善。 董琦指出,北交所注册制、公司制将发挥扩容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并促使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样化服务,为未来发挥资本市场对社融的补充调节作用提供更大空间。在退市制度上,鉴于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相对较低,以及北交所与新三板市场的强联动关系,北交所也将成为健全退市制度的“试验田”。 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团队发布观点指出,北交所开市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再添亮举:北交所开市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北交所的成立,一方面有望推动以北京为区域的北方及东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我国资本市场贯穿南北的新格局;另外还有利于加强创新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加速中国制造业和科技业升级和转型。北交所制度总体平移精选层制度,并针对中小企业特色进行差异化安排,在审核难度、涨跌幅限制、信息披露、问询、审核时间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和加强服务。 精选层业绩亮眼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官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证监会核准的新三板精选层申请企业为82家,最新一批企业的挂牌精选层申请是在10月26日被证监会核准。再加上1家挂牌精选层申请被证监会受理的企业,且目前尚未有待审企业被精选层审议通过,因此,这83家企业有望搭上北交所的“第一班车”。 此前,全国股转公司董事长、北京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徐明在谈到北交所发展时表示,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在一段时间内聚集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一定的市场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实践中,对市值、财务指标、业绩波动等方面的包容,并不意味着放松审核。 截至10月29日,精选层三季报披露收官。68家精选层公司均实现营收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贝特瑞、颖泰生物、同力股份、长虹能源、德众汽车、翰博高新等9家公司的营收超过10亿元。 净利润方面,68家精选层公司中66家实现盈利,仅2家亏损,45家公司净利润实现正增长,占比接近七成。其中2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占比接近三成;45家公司归母净利润达到3000万元以上,占比为68.18%;8家归母净利润超过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锂电池材料“龙头股”贝特瑞,既是“市值一哥”同时也是“盈利王”。前三季度营收为68.51亿元,同比增长154%,扣非后净利润为8.26亿元,同比增长282%,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同比增长207.91%,遥遥领先于其他精选层公司。 此外,吉林碳谷,实现归母净利润1.79亿元,同比增长108.61%。五新隧装、拾比佰、佳先股份和长虹能源的净利增长率也均超过70%。 随着北交所开市的脚步日益临近,金融机构纷纷摩拳擦掌,积极布局北交所投资机会。 据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已有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等8家公募基金上报了投向北交所市场的创新产品,均为两年定期开放混合型基金。其中广发基金的申报材料早在10月15日已被接收。“如果说散户的资金是源头活水,公募的资金更是定海神针,公募交易的特点决定了其资金能够为市场提供显著的稳定作用。”有北京地区券商新三板人士称。 不少私募机构认为,北交所的设立将为私募带来更多机遇,有利于推动一些中早期项目的投资,同时退出通道也更加顺畅,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或将率先受益。根据基金业协会官网的信息,北京新鼎荣盛资本、深圳御风投资、湖南思考投资等多家私募近期备案了新三板、北交所、专精特新相关的私募基金产品。 财信证券分析认为,根据目前的过会进度来看,预计年底精选层公司数量或达到90家至100家,并且会形成一个涵盖高端装备制造、TMT新一代信息技术、化工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医疗健康等初步的产业集群。北交所相关政策驱动下有望带来长期利好效应,新三板业务在政策刺激下预计将呈现扩容趋势,券商投行、资管相关业务以及新三板交易佣金等市场空间将陆续打开。
VAIO SX14 2022款笔记本评测:将1kg轻薄体验带入主流市场
今年年初的时候,钛媒体测试了VAIO Z笔记本,通过大量的碳纤维结构加持,让一款14英寸的笔记本产品,重量成功控制在了1kg以内。直到如今,VAIO Z依然是轻薄本市场中“天花板”级别的产品,但是其3万元以上的售价,确实会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就在前两天,VAIO SX12/14产品迎来了更新,要知道上代SX系列还是2019年的产品,此次VAIO SX12/14 2022款不仅换装了最新一代都处理器,同时也在各种设计细节上进行了完善。 如果说VAIO Z是奔着轻薄本的极限而打造的产品,那么VAIO SX12/14则是更加适合大众消费者的高端轻薄本产品,它继承了VAIO家族的轻薄、全能基因,同时也在设计上具有相当的辨识度。 有一点“轻奢范儿”的轻薄本 过去VAIO品牌的产品,无论是设计上还是配色选择中,都会同时兼顾商务风和女性用户更喜欢的时尚风。而此次钛媒体拿到的VAIO SX14 2022款新产品,则是一款全新的配色,官方称之为“勝色”,与其他的纯色搭配相比,这款配色无论是质感、辨识度表现都更好一些。 从整体颜色上来看,“勝色”采用了深蓝+金色的配色设计,其中比较难以处理的地方就是不同材质容易产生的色差问题。因为VAIO SX14 2022款的顶板为碳纤维材质,而键盘区则采用了铝制金属材质,而实际上手后你会发现,这款产品的颜色一致性表现非常好,也体现了VAIO产品极致的设计功力。 与此同时,在顶部的转轴部分,通过加入金色的点缀,也让整个笔记本有点“轻奢”的观感,这也使得该配色具有比较明显的中性倾向,弱化了传统VAIO产品深色偏男士商务、浅色偏女性时尚的导向性。 A面上的VAIO logo也采用了金色的配色,配合周围有珠光质感的蓝色,摆在一众银、灰、黑配色的轻薄本产品中间,一下就能吸引住别人的眼球。 不仅是在外观上,只要一打开这款笔记本产品,无论是从屏幕的整体设计,还是连接部分的翘脚设计,都能让你反应过来,这是一台VAIO设计的产品。这个自然的翘脚结构,除了能够帮助产品更好地散热以外,它也能让键盘随着屏幕开合实现角度的调整。 与上代SX14的整体设计相比,此次新的版本其按键区域的布局有比较大的改变,它更加类似于此前发布的VAIO Z产品,包括电源/指纹识别二合一的按键、更加紧凑的触控板布局等等。在体验当中,VAIO SX14 2022款的触控板并不支持按压功能,为了方便操作,还是保留了独立的鼠标左、右按键。 全面的接口配置,一直是VAIO品牌产品的品牌基因,在将产品减重、变薄的同时,VAIO SX14 2022款上依然配备了HDMI、网线接口、2个USB-C、2个USB-A以及3.5mm音频接口。这就使得在体验当中不会因为笔记本本身的轻薄设计,而需要携带额外的扩展坞配件,这也是VAIO使用中最打能动人的细节体验之一。 实测VAIO SX14的重量为1.13kg,由于此次钛媒体拿到的是英特尔i7-1195G7处理器、32G内存、2TB存储的顶配版本,所以会比其他版本更重一些。即便如此,VAIO SX14依然是同等性能的笔记本产品中,最轻薄的产品之一。 性能升级,轻薄的生产力担当 具体到性能方面,VAIO SX14采用的英特尔i7-1195G7处理器具备4核心8线程的规格,最高频率可以达到5.0GHz,与其匹配的则是双通道3200MHz 32GB内存以及2TB的PCIe 4.0速率SSD存储,在整个轻薄本的性能序列中,绝对是顶级的存在。 除了硬件性能的升级,此次VAIO SX14还为屏幕增加了触控功能,这块1080P分辨率的屏幕,自身的显示色彩、亮度表现都非常不错,此次又增加了触控功能,就可以方便很多的设计师或者图像工作者,直接通过手写笔外设来实现创作。 当然,远程办公目前也已经是轻薄本最常见的应用场景之一,在这方面VAIO SX14也有针对性的设计,屏幕顶端可以看到多种传感器的配置,除了前置摄像头,它还能实现人脸识别以及对使用者的感知,可以做到人离开笔记本后自动锁屏,两侧的麦克风也支持智能降噪,实际体验中无论是收音表现还是摄像头解析力都非常不错。 性能测试环节,钛媒体选择了鲁大师、PCmark10以及CineBench R23进行了测试,其中鲁大师整机得分达到了1109446、PCmark10整机得分为5477、CineBench R23单核心为1588、多核心为6041。 除了处理器和图像性能,钛媒体也对内存读写以及硬盘读写性能进行了测试,可以看到其内存读写速度都能达到60000MB/s以上的水平,硬盘读取和写入速度则分别为5420MB/s、3452MB/s。这些数值反映到实际体验当中,就是小到打开网页,大到对几百张RAW图片、4K视频进行处理时,都能实现秒开、秒加载。 这么轻薄的体积,会不会对续航、散热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相信这也是很多人担心的地方,实际上对于VAIO SX14 2022款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这款产品通过了英特尔Evo认证,官方给出的续航时间为13.5小时,实际体验当中,如果以轻度负载的码字、浏览工作为主,2~3天的短途出差是完全不需要带充电器的。 散热方面,VAIO SX14 2022款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其搭载的英特尔i7-1195G7处理器TDP为28W,实测在AIDA64烤机测试中,CPU功率可以解锁到35W左右的水平。经过15分钟测试后,此时键盘区的最高温出现在左侧出风口,其温度为38.3℃,键盘区则在25~33℃左右,仅仅是有一点温热的体感。 噪声控制方面,同样是15分钟的满负载烤机测试后,机身附近的噪声为52dB,算得上是非常安静了。总体来说,VAIO SX14的噪声、温度控制,要比很多1.5kg左右重量的14英寸笔记本产品还要更加优秀。 符合主流市场需求的轻薄本 全新的VAIO SX14 2022款,其搭载i5处理器的版本,售价已经来到了9000元左右的价位,这已经是很多消费者选购产品的目标价位区间了,同价位当中也很难有产品可以将重量控制在1kg左右,同时能够提供全能的体验。 与此同时,VAIO SX12/14,将会VAIO成为与消费者增大接触面的“拳头级”产品,同时也将1kg的轻薄设计理念,带到了万元级笔记本市场当中。
在美被罚9100万美元,格力紧急回应:问题发生在8年前,不影响运营和业绩
在美接受9100万美元罚款后,格力回应了。 10月31日,格力在官方微信号发布声明称,涉及问题均发生在8年前,2013年以后未再出现同类问题。涉及金额已全部计提,不会对公司的正常运营及本年度业绩造成影响。 此前,美国司法部于当地时间10月29日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格力电器已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延迟起诉协议(DPA)。根据协议,珠海格力(Gree Zhuhai)和香港格力(Gree HongKong)同意接受总额为9100万美元(约5.81亿人民币)的罚款,并同意向因公司有缺陷的除湿机而引发的火灾进行相关赔偿。 据了解,该协议源自一桩陈年旧案。 美国司法部信息显示,2012年9月,格力电器及其美国、香港子公司在知道除湿机有缺陷,不符合安全标准,可能引起火灾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向美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报告,反而继续在美国销售了至少六个月,直到消费者对火灾和相关伤害的投诉持续增加。为此,格力电器被提起刑事诉讼。 据公开报道,2012年7月,有美国消费者投诉,格力电器通过其合作伙伴Soleus出售的低容量除湿机容易着火。同年,Soleus通过测试发现,该产品确实存有设计缺陷。Soleus还发现,格力在2010年到2012年间生产的产品使用了不合格的材料。Soleus认为这对公共安全是一种威胁,于是把相关问题向当地政府做了报告。 2013年9月13日,格力电器承认“公司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除湿机可能会过热、冒烟和起火,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火灾或烧伤的危害”,发布了针对除湿机质量事件的召回公告,拟召回在2005年1月至2013年6月之间在美国和加拿大销售的涉及SoleusAir、Kenmore、Frigidaire等12个品牌约225万台除湿机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6年,格力电器曾和CPSC达成民事和解,同意向美国政府支付1545万美元(约合1亿元人民币)的民事罚款。据悉,该罚款已被计入此次协议的9100万美元的总罚款。 而据格力方面透露,2017年,美国司法部就此同一事件要求公司承担责任。经过多轮谈判,近期达成协议,支付7575万美元。如格力遵守协议约定,美国司法部将在三年期结束后终结案件。 对于此事,据证券时报报道,家电行业资深观察家刘步尘表示,数千万美元的罚款,对格力电器账面盈利的影响不是很大。 格力电器10月27日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381.35亿元,同比增长9.73%;净利润156.45亿元,同比增长14.21%。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收470.83亿元,同比下降16.50%;净利润61.88亿元,同比下降15.66%。刨除掉1545万美元后,剩余部分罚款占据格力第三季度净利的约7.8%。 此外,除湿机也并非格力的主营业务。今年半年报显示,除湿机所在的生活电器上半年收入为22.1亿元,只占格力电器当期总收入的2.43%。格力最重要的业务还是占比约为73.8%的空调业务。而且,当期,外销市场也只占格力总营收的14%左右。 但是,刘步尘也指出,此事对格力的产品形象影响很大,特别是对格力开发美国市场也有影响。 还有业内人士担心,除湿机事件会影响到格力电器表现疲软的股价。10月29日,格力电器股价收于36.65元,微涨0.41%。而自今年9月中旬跌破40元大关后,格力电器股价在10月28日还出现了35.91元的52周最低点。
“德尔塔疫苗有用”获新证:注射一年之后仍有抗体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1日消息,据外媒报道,新西兰科学家们在一项独一无二的科学研究中证明,抵抗德尔塔变异株病毒的抗体在新西兰新冠肺炎患者被感染近一年后仍然存在于其体内,该研究可为疫苗制造商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判断基准。 新冠德尔塔变异病毒 抗体在免疫系统对抗冠状病毒等病原体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识别出一种新病毒后,会专门产生抗体以与其“刺突蛋白”结合并阻止其进入人类健康的细胞中,同时还会向免疫系统的其他部分发出信号以摧毁外来入侵者。 如今新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证据,表明这些物质在人类被新冠病毒感染很久之后仍然存在于体内。 新西兰的研究人员从新西兰新冠肺炎首波被感染的患者身上采集样本以追踪抗体反应。在早期的工作中,他们测量了抗体仅对于中和病毒的原始或“始祖”毒株的能力。但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还测量了针对其他关注病毒变体的抗体,其中就包括德尔塔病毒。 奥克兰大学免疫学家Nikki Moreland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病毒变体的刺突蛋白略有不同,我们想评估针对始祖毒株感染所产生的抗体是否也会中和不同的变体”。 研究人员后来发现,与刺突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以及中和抗体在被病毒感染后可保持稳定长达 11 个月。(编译/良弼)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科技)。
一滴汗测出你是否压力山大 得州大学联合研发高敏度贴片式皮质醇检测仪
作者 | 兴坤 内卷时代,“躺平”、“佛系”都是年轻人用来对抗生活压力的方式。 然而持续抗压危害大,轻则肥胖,重则脱发。 关注精神压力,早发现早预防,当好合格打工人。才能避免恶性循环。 不过,精神压力这玩意儿也能量化吗? 当然能! 压力越大,“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分泌越多,因此监测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就可以对精神压力状态进行初步的判断。 目前已经出现了通过分析汗液来指示皮质醇含量的仪器,但是它们通常需要大量出汗获得足够的汗液检测量。 有没有不需要大量运动出汗也可以实时监测的设备呢? 最近,有一家名叫EnLiSense的公司与得克萨斯大学联合开发了一款皮质醇水平检测设备,可以利用微量汗液实时反馈受检者的压力水平。 该检测仪只有120平方毫米大小,仅仅需要1-3微升汗液就能实现精确检测。 便携的优势还打破了特定受检条件,能够真实反映出人们在生活中的精神状态。 如何测定微量汗液中的皮质醇水平? 不同于血糖监测(CGM)的工作原理,皮质醇难溶,性质稳定,不能通过检测离子浓度的方式测定其含量。 因此,皮质醇检测仪用到了另一个电化学原理,法拉第感应定律。这种检测方式也叫做电化学阻抗谱(EIS)。 EIS的工作原理,是以交流电信号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变化(即阻抗值),呈现不同频率的微弱电信号在系统中的扰动。 EIS通常会使用到两种传感器类型,法拉第传感器 (f-EIS) 和非法拉第传感器 (nf-EIS) 。 二者区别在于法拉第传感器电极中填充了氧化还原试剂电解质溶液,以电荷的转移测定两个电极之间的阻抗值变化,从而显示出被检测物质的浓度。 而这一款皮质醇检测仪使用的是非法拉第传感器,电解质溶液中不含氧化还原试剂,电极表面则固定有皮质醇抗体。 电极表面皮质醇的抗原-抗体结合,会使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界面特性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电容变化改变阻抗值,以此反映出皮质醇浓度。 A:nf-EIS传感器示意图;B:电极表面抗原-抗体互作。 基于EIS,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皮质醇水平的高灵敏度实时监测,仅需2微升左右受检液体。 具备了高灵敏度和体积小便携的特性,这款皮质醇传感器能被结合到各种非侵入式穿戴设备上,并且可以容纳多个目标检测条,使用起来更方便。 不仅仅能反映精神压力 将精神压力用数字量化出来,除了请假看医生还有什么用? 休斯顿大学研究员Rose Faghih计划把传感器联入智能家居系统,探索更智能的人类-AI闭环系统。 精神状态不佳?整个家里的电子设备都能为你开路,调节灯光和音乐也可能就是基础操作了。 大概,突然出现的奶茶会更有吸引力吧。 另外,压力大导致肥胖的彩蛋也可以利用起来。 Faghih还做了皮质醇和瘦素互作的研究工作,进行对肥胖症治疗方式的探索,实时精确监测皮质醇的仪器将会更有助于此类研究的发展。 该检测仪的开发者表示,下一步将会去申请FDA的批准,将其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安徽青年给“天问一号”造眼睛 让航天器度过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
图 | 朱飞虎的照片(来源:朱飞虎) 他叫朱飞虎,是给航天器造“眼睛”的人。 2021 年5 月 15 日,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火星成功完成软着陆,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空之旅,这意味着中国的火星探测能力直追美国,并成为首个利用单个探测器一次性完成“环绕+着陆+巡视”等任务的国家。 其中,火星着陆多功能避障敏感器(下称“避障器”)承担着重要作用,而它正是那双“眼睛”。 朱飞虎表示,其担任“天问一号”火星着陆多功能避障敏感器的主任设计师,并率领团队于 2015 年着手研究避障器,2019 年 4 月将产品交付给整星,2020 年 7 月它跟随“天问一号”探测器于发射入轨,后于 2021 年 5 月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 图 | 着陆(来源:朱飞虎)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此评价称:“着陆点附近地势平坦,石块丰度和尺寸与预期一致,表明着陆点自主选择和悬停避障实施效果良好。”朱飞虎也因此获得2021达摩院青橙奖,也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首位航天科学家得主。 让“天问一号”度过火星着陆的“黑色9分钟” 这双“眼睛”让“天问一号”度过了火星着陆的“黑色 9 分钟”,以稳稳的姿势降落在乌托邦平原。作为国际航天领域中最困难、失败率最高的任务,火星软着陆的成功率不到 50%。 火星距地球远达 4 亿公里,无法进行实时通信,因此在“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 9 分钟里,工作人员无法进行地面干预,只能依靠探测器进行自主控制。由此可见火星着陆之难,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参与,但只有中美两国完成了这一过程。 图 | 激光精避障,水平 6.2m,垂直 4m(来源:朱飞虎) 据朱飞虎介绍,NASA 一般采取如下两种着陆方式:其一是气囊着陆方式,利用打开的气囊进行缓冲,借此来保护着陆车。其二是天空起重机方式,NASA 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和新一代火星车毅力号均用此进行着陆。相比之下,我们选择了软着陆,这也是和中国探月工程相似的着陆方式。 对比 NASA 的着陆方式,软着陆的不同主要有二:其一是大气伞降,借助大气空气动力学让速度降到较低水平。其二是抛掉探测器大底,露出视觉系统来做精确导航,这时再打开缓冲 7500 牛发动机,以进行动力减速,以便在伞降过程实现精确可控的减速。 在动力下降期间,探测器距离着陆地越来越近,当相距仅有 10 公里时,探测器要执行精确导航,这时需要一双“视力精准”的“眼睛”即多功能避障敏感器。 在用于“天问一号”探测器时,多功能避障敏感器主要有三大主要任务:首先,它要借助视觉系统光学成像模块去规避背罩,当探测器抛完大底,降落伞和背罩会携伴脱离探测器,它俩在脱离时的落点不能重复,否则会导致撞车现象。 图 | 背罩规避与光学避障(来源:朱飞虎) 其次,利用视觉系统形成的初步避障,可让着陆避开大型岩石、较大的陨石坑,从而保证祝融号火星车顺利行走。再次,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腿比较细,一旦落在岩石或陨石坑上有可能会翻车。 在距离着陆地 100 米时,凭借多功能避障敏感器的激光三维成像,探测器可执行悬停避障动作,从而规避尺度小于 0.2m 的小型岩石和陨石坑,借此进行精避障,以防止火星车落到岩石和陨石坑上。 图 | 整器悬停避障试验(来源:朱飞虎) 具体来说,光学成像模块和激光成像模块是多功能避障敏感器的两大组成部分。它们主要承担以下角色:第一,探测器背后的降落伞及金属结构,它的别名叫背罩。由于背罩很大,假如探测器着陆点离它太近,背罩可能会缠住火星车,因此要设法做以规避。 第二,大型岩石和陨石坑也是被规避的对象。当探测器距离着陆点在3000米至10000米时,它要对障碍进行粗略识别,并规避半径在百米级至公里级之间的大型障碍。而在火星着陆九分钟中,着陆腿会在最后三分钟伸出防热大底,这时多功能避障敏感器也要识别火星表面的障碍。 图 | “天问一号”着陆点自主选择系统(来源:朱飞虎) 当探测器距离着陆地仅有一百米时,激光成像模块可执行更高精度的障碍规避,被规避对象是尺寸小于 0.2 米的石头和陨石坑,借此让火星车落到更平坦的地方,以防止其后续行为受限。概括来说,多功能避障敏感器的看家本领是给火星车选择平坦的着陆区域。 月球车巡视和空间交会 视觉系统也可用于月球车巡视和空间交会上。当月球车在巡视时,视觉系统可帮它识别周围地形地貌,从而做出精确规划。月球车上还会搭载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它和探测器的着陆相机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呈现立体三维图像,让行走中的月球车可以辨别并避开车轮边的障碍,比如石子和凹坑等。 图 | 交会对接(来源:朱飞虎) 在航天器交会对接上,还要进行相对位置测量和姿态测量,当两者接近时,不仅要完全对上相对位置,还要保证姿态配对,即只有面对面时才能成功对接。而对接精度的要求也很高,一般在毫米量级,角度要求则在零点几度量级。 朱飞虎表示,视觉系统曾成功应用于天舟三号,在使用时它全面继承了避障器系统的硬件,同时也对软件做了迭代,以保证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软件上,他设计的着陆点自主选择视觉导航算法,具备实时、鲁棒等优点,让“天问一号”的成功软着陆获得更多保障。 据悉,该算法采用双目视觉算法硬件化的方式,并用FPGA加以实现,具备太阳高度角变化,自适应调整阴影和方差特征等能力。此外,他还建立了噪声模型,让以数字化地形、进行全工况模拟成为现实。未来,在“天舟四号”以及后续神舟系列飞船上都会用到。 此外,朱飞虎团队参与研发的同类视觉产品——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也已应用在祝融号火星车上。2021 年 5 月,祝融号火星车的拍摄影像公布,无论是彩色图像、还是黑白避障图像,均由导航相机和避障相机拍摄完成。嫦娥五号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下称“敏感器”),则是朱飞虎团队研发的另一款“眼睛”。2020 年底,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 1731g 月壤。 图 | 嫦娥五号交会对接成像敏感器相关示意图(来源:朱飞虎) 当上升器与轨道器交会时,敏感器保障了 150m 的对接、以及平移靠拢段的进行,这一步也被称为“千里穿针最后一步”,精度最高、难度最大,作为唯一的“眼睛”,敏感器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朱飞虎带领的空间激光类产品研制团队也已成长起来,该队伍也将在实施小天体探测任务、探月四期任务、空间站任务等重大航天任务承担基石作用。 不过他也表示,相比国外同类产品,国内避障器的主要不足分别来自视觉和激光两方面。无论是视觉,还是激光,性能的提升主要受限于探测器芯片,而只有好芯片才能带来高性能。和国产芯片厂商交流之后他发现,相比国外先进传感器的指标,国内传感器仍有一定差距。而在激光器上,虽说中国激光器的晶体材料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在激光器件的集成上,仍和国外有一定差距。 三步走:继续深耕光电导航 朱飞虎是安徽安庆人,生于 1986 年,本科毕业于哈工大,后在清华获得博士学位。9 岁时,他就开始阅读天文学书籍,再加上爸妈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教师,打小就给他讲天文学故事,航天的“种子”早已播撒在心间。本科时,其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期间一直学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如今,他就职于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 GNC 分系统抓总单位,并承担了 80% 以上的任务。截至目前,朱飞虎已发表论文 10 余篇,申请专利 20 余项,授权 11 项,并被评为航天五院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候选人、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创新一等奖。 2024 年,中国即将发射小天体,这将是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未来他也将担任重要载荷与导航单机探测激光测绘导航系统负责人。 他表示,自己将继续践行航天精神,不断深耕光电导航领域,具体分为三方面:其一是深入深空探测工程,从科学层面扩展人类认知;其二是参与北斗导航工程和卫星互联网工程,从社会层面服务于老百姓的生活;其三是将最先进的光电导航技术应用于航天装备上,提升航天装备的智能化控制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在日益走向开放。在小行星探测上,其团队正和德国马普所合作。小行星探测任务属于科研探索项目,可能涉及小行星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开放。 图 | 小行星探测(来源:朱飞虎) 因此在小行星探测任务中,朱飞虎团队这边也可开放载荷给国外同行,在数据处理上也可跟对方进行合作。在更加大众的业界应用上,朱飞虎团队依靠轩宇空间科技公司平台,将视觉导航系统扩展应用于民用领域,有望在自动驾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对话百度地图总经理:解析新一代AI地图的融合创新成果,即将上线“新手导航”模式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10月31日报道,百度地图越来越好用了,直接输入另一个城市的某个地址,就能秒查火车、飞机或客车等不同出行方式的时长、票价和余票情况,并显示智能化优选排序。对于驾驶场景,百度地图可以立体还原现实世界中复杂的车道信息,还能实现秒级纠正偏航,并将首发“新手导航模式”,来给予新手司机全面的帮助。 自2018年3月确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的发展战略以来,百度地图应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AI)技术,陆续推出了智能语音助手、语音定制、未来出行ETA、全景时光机等多个业界首创的创新功能,陆续上线的创新功能正在让人们的出行更加高效便捷。 10月29日,本周五,百度地图总经理季永志在媒体沟通会期间从细分场景切入,分享总结了今年以来百度地图又一批创新成果,以及每一项创新如何具体解决跨省公共出行、驾驶导航、智能停车、新手导航等细分场景下不同用户的出行需求。 ▲百度地图总经理季永志 季永志认为,地图的发展趋势将是“相同”而又“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地图是通用的无差别的工具,查地点、找路线等基础地图功能,以及预订酒店、购买门票、打车这些跟地图息息相关的生活服务,在地图里早已有完整的优质服务体系。 考虑到用户在选用地图软件时存在偏好,其原因被落在地图的“不同”之处。这里的“不同”被定义成“有意义的差异化创新”,即真正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洞察,细分人群、聚焦场景,通过AI技术在每一个产品体验的细微之处,不断地完善打磨产品体验。 因此,百度地图团队根据大量用户反馈调研,以及从人性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和预测未来出行场景产品可能的落地形态,来让百度地图变得更加专注、更加周全、更加体贴。 一、跨城公共出行:一站式满足从出门到进门的精准规划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共有5.15亿人次出游,这其中大多是跨城出行,出行过程往往涉及查询火车、飞机、大巴等多种远程出行方式,以及公交、地铁、打车等室内接驳方式。 百度地图的“跨城公共出行”功能不仅融合了这些公共出行方式,并且用户只需在“公共交通”模式下,输入出发和到达的地点,就能看到“门到门”完整的出行方案,获得最优的跨城出行方案。 到异地旅游或出差,选择位置合适、出行方便、价格合理的住宿地点也是一大要事。对此,百度地图在今年6月推出“好住商旅酒店”功能,可以根据目的地智能化推荐最合适的备选酒店,省去查找攻略的时间精力。 ▲百度地图跨城公共出行(左)与 百度地图好住商旅酒店(右) 同城出行的时间预测也更为精准。如果输入起点终点和预计到达时间,百度地图就会通过预估道路拥堵情况,提供建议出发时间。基于百度飞桨构建的深度模型,百度正着力提升对真实世界的刻画能力,通过对海量历史轨迹、路况、红绿灯等因素进行分析,将出行时间精准预估到分钟。 据季永志分享,其道路生产环节的AI化率在前几年做到80%,现在已经做到90%多了,只有让原先传统的道路数据采集生产制作通过AI能力的加持,才有可能把海量道路数据给及时的刻画出来,现在百度地图覆盖了全国超过1000万公里的道路里程,在业界是非常领先的状态。 除了让公共出行更方便,百度地图也在优化跨省自驾的体验。 二、驾车导航:沉浸式导航、车道级导航升级,攻克偏航迷路难题 驾车出行是导航产品最高频场景之一。 对于远程自驾游,百度地图现支持设置15个途径点,一键智能规划自驾路线。 ▲添加途径点,一键规划自驾路线 针对困扰多数司机的拥堵问题,百度地图的AI技术可以识别出拥堵原因,并上线红绿灯倒计时功能,能够帮助司机结合前方红绿灯的时间,提前预判剩余的秒数,提前操作。该功能在北京、长沙、郑州、保定的部分区域已试点上线。 面对复杂的城市路网,偏航、下错口、上错桥等困扰时有发生。基于自研建模工具,百度地图创新打造了“沉浸式导航”功能,将现实世界中复杂的道路信息,立体化还原到导航界面中,复杂道路也能一目了然。该功能已落地被称为“史上最复杂立交”的重庆黄桷湾立交桥。 ▲百度地图沉浸式导航(左)与 百度地图车道级导航(右) 同样,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驶时,偶尔会因为卫星定位信号弱或者丢失而发生偏航,百度地图“车道级导航”功能今年突破实现了全程车道级导航效果,可在支持高精度数据的城市,实现全程车道级导航效果触发。该功能响应的速度相比于普通导航提高了10倍,实现了秒级纠偏。 细节也更加贴心,不仅采用分/全屏动态导航框架,支持根据不同诱导场景,自动切换至最优显示形态,还实现行车线、地面道路配色、高速护栏、道路隔离等全量要素的视觉效果升级,帮助用户一目了然地获取道路信息,“所见即所得”。 三、智能停车:室内外一体,导航至车位 当驾车抵达目的地,停车亦是一大痛点。如今停车场已经走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但是智能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尤其是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政务中心等拥有集中停车需求的大型场所,智能停车更加重要。 百度地图依托行业首创的“智能空间解决方案”,打造了从停车预约、室内外一体化导航到车位、停车位自动记录、反向寻车导航、一键缴费离场等一体化停车导航服务,并于近期陆续在杭州湖滨银泰in77、广州花城汇、杭州萧山机场等场所落地。 全新推出的“热门终点停车推荐”功能还可智能推荐景区、火车站、机场、大型商场、医院等热门目的地附近的停车场,并结合与目的地的距离、实时泊位信息等,在路线规划页面中提供最佳停车推荐指引。 ▲百度地图一体化停车导航服务 四、新手导航:即将上线,不同人群出行均可拥有专属服务 在细分人群服务创新方面,百度地图这一年也成果丰硕。 针对新能源车主,百度地图业内首发了“新能源导航”功能,线下充电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可综合天气、道路、车辆续航、充电站实时使用情况,为用户智能推荐充电路线,将充电几次、怎么走省电、什么时候充电、在哪儿充电等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缓解电车车主“电量里程焦虑”。 ▲新能源导航功能 针对公共交通出行群体,百度地图业内首创的“精准地铁定位技术”,从基站以及地铁里面的WIFI有源信号的变化规律,结合线路的拓扑结构,以及站点布局去构建了深度学习模型,在地铁环境里信号较弱时也能准确判断行中位置,并及时进行到站提醒,北京已经可以体验到这一功能。 针对租房人群,百度地图推出的“AI通勤租房”功能,能够综合通勤距离及用时、交通便利程度、道路历史拥堵情况等信息,智能辅助用户租房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面向新手司机,百度地图将在新版本中重磅推出行业首创的针对新手司机的“新手导航模式”。 一方面,在路线上,其人工智能地图会基于新手的习惯,智能地帮助新手避开走窄路、跨多车道调头等有一定难度的驾驶动作。 另一方面,行中播报引导更加贴合新手司机的驾驶习惯,专门设定了语音播报和放大图的展示形式,精简语音播报信息,让前方路口转向的关键信息更加突出,极大降低新手的理解和关注成本。此外,百度地图智能语音助手也上线了常见交规的语音问询能力,只需要直接喊“小度小度”直接发问,就可以得到答案。 五、有温度的全景时光机、个人专属语音定制包 百度地图还有两款特别的“出圈”产品:全景时光机、语音定制包。 全景时光机依托其超过20亿张的全景图片库,把“城市变迁”、“回到过去”搬进了百度地图。 除了生活的回忆之外,全景地图还救过人。今年5月,有一位上海的老太太在地铁站附近,走失迷路了,她不记得她们家怎么走,就记得是一个叫“五村”的小区,民警用百度地图,把所有叫五村的小区一个一个搜出来,用街道全景图帮老人辨认,最终顺利帮助老人回到了家里。 即将发布的新版本还会将全景能力率先应用到用户打车场景,为用户360°展现乘车人周边的场景,以及结合实景步行的指引。 百度地图在2019年行业首发创新推出的语音定制产品也很受欢迎。前段时间,很多人给自己家的萌娃录语音包,很多时候一个晚上有数万个语音包在后台等待制作,因为后台会有大量复杂的计算生成。不少网友评论,堵车心烦的时候,听见自家萌娃的声音,感觉路怒症都消失了。 今年,百度地图实现了地图语音定制能力的再提速,从原先的录制20句话,到现在录制9句话就可以生成个人专属的语音包,这样看似只是减少了几句话,其实背后是百度独创的Meitron音色韵律迁移技术,更加贴近用户真实的听觉体验。 六、C端永久免费,B端探索商业化 作为百度AI技术的典型落地场景,百度地图已经将AI融合进每一个产品细胞,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AR等一系列AI技术深度落地,百度地图也交出了令人满意的AI成绩单:全球POI超1.8亿、道路里程覆盖超1000万公里、96%数据加工环节AI化、全景照片超过20亿张、智能语音助手用户量破5亿、个性化定制语音包每日播报次数达2亿……. “百度地图是业内首个宣布导航产品永久免费的,也就是对C端我们永远不会收费。”季永志说。 他分享道,百度地图的商业化主要是在B端,百度地图现在逐渐成为社会基础设施,也是领先的智能化位置服务平台,会有很多商业协同。比如百度地图提供API,API有配额限制;还有服务器和带宽以及研发成本,对于比较大的用量要收费;其聚合打车业务也是商业化的一种形式。 在升级国民出行体验的同时,百度地图正不断加强与物流、交通、地产、旅游、规划等产业的融合创新,探索构建更多元、更广泛的智能化位置服务生态,助推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用户体验。 百度地图和百度的智能驾驶和智能云团队均在紧密协同合作,联手打造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商场等很多行业解决方案。比如,双汇采用了其智能物流调度系统后,对应的物流运输成本一期就下降了5%。在帮助B端G端客户优化生产力、降本增效,百度地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百度地图也为车载地图提供包括基础道路、路网、POI、路线规划和实时路况等的核心能力。去年百度发布了新一代的互联网车用地图服务方案,输出给了特斯拉等汽车厂商。 车机端的地图效果跟手机端会有一些区别,手机24小时陪伴用户,是用户智能的延伸,汽车则在上下班一两小时使用最为频繁。季永志相信未来手机跟车机互联,在功能体验的很多方面能够打通和优化,百度地图也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将自身优秀的地图导航能力去开放给社会各界与车或其他交通工具相关的合作方。 结语:百度地图持续走向智能化、精细化 “我们怎么样做离用户更近一点?”季永志将百度地图未来要做的事用这样一句话加以概括。在他看来,用户使用导航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蕴藏着产品体验巨大的提升机会。“百度地图一定要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用户实实在在的出行伙伴。” 三年多时间,百度地图在AI技术赋能下推出了很多行业首创的功能和服务,产品体验越来越好,用户规模也在不断的攀升。同时,季永志也看到一些挑战,比如整个真实世界在不断变化,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在逐渐变化,外部市场和环境也在迅速变化,所以百度地图需要更快地刻画真实世界,并持续思考下一步的方向要怎么走。 百度地图通过与AI的深度融合创新,不仅让亿万用户享受到AI技术红利,也推动着地图行业的智能化变革。季永志表示,百度地图要继续坚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地图”的定位,用AI技术不断优化打磨其场景,降低用户使用的难度,提前知道用户进一步想要什么,给细分场景中的用户更全面体贴的服务,同时不断加强与产业的创新融合,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智能转型的新动能。
行业首部DPU白皮书出炉!比肩CPU/GPU的数据时代核芯,巨头纷纷入场
近日,中科院计算所行业首次发布了报告《专⽤数据处理器 (DPU)白皮书》。DPU(Data Processing Unit)是以数据为中心构造的专用处理器,采用软件定义技术路线支撑基础设施层资源虚拟化,支持存储、安全、服务质量管理等基础设施层服务。DPU正在开启一个巨大的产业化趋势,可以为下一代数据中心、5G边缘计算、云计算提供核心组件。2020年NVIDIA公司发布的DPU产品战略中将其定位为数据中心继CPU和GPU之后的“第三颗主力芯片”,掀起了一波行业热潮。DPU的出现是异构计算的一个阶段性标志。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中科院计算所的报告《专⽤数据处理器 (DPU)白皮书》, 重点分析DPU产生的背景、技术特征、软硬件参考架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DPU? 1、怎么理解DPU的“D” 与GPU的发展类似,DPU是应用驱动的体系结构设计的又一典型案例;但与GPU不同的是,DPU面向的应用更加底层。DPU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基础设施的“降本增效”,即将“CPU处理效率低下、GPU处理不了”的负载卸载到专用DPU,提升整个计算系统的效率、降低整体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TCO)。DPU的出现也许是体系结构朝着专用化路 线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DPU中的“D”有三种解释:(1)Data Processing Unit,即数据处理器。这种解释把“数据”放在核心位置,区别于信号处理器、基带处理器等通信相关的处理器对应的“信号”,也区别于GPU对应的图形图像类数据,这里的“数据”主要指数字化以后的各种信息,特别是各种时序化、结构化的数据,比如大型的结构化表格,网络流中的数据包,海量的文本等等。DPU就是处理这类数据的专用引擎。 (2)Datacenter Processing Unit,即数据中心处理器。这种解释把数据中心作为DPU的应用场景,特别是随着WSC(Warehouse-scale Computer)的兴起,不同规模的数据中心成为了IT核心基础设施。目前来看,DPU确实在数据中心中使用前景非常广阔。但是计算中心的三大部分:计算、网络、存储,计算部分是CPU占主导,GPU辅助;网络部分是路由器和交换机,存储部分是高密度磁盘构成的的RAID系统和SSD为代表非易失性存储系统。在计算和网络中扮演数据处理的芯片都可以称之为Datacenter Processing Unit,所以这种说法相对比较片面。 (3)Data-centric Processing Unit,即以数据为中心的处理器。Data-centric,即数据为中心,是处理器设计的一种理念,相对于“Control-centric”即控制为中心。经典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就是典型的控制为中心的结构,在冯诺依曼经典计算模型中有控制器、计算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在指令系统中的表现是具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条件跳转和寻址指令。而数据为中心的理念与数据流(Data Flow)计算一脉相承,是一种实现高效计算的方法。同时,现在试图打破访存墙(Memory Wall)的各种近存(Near-memory)计算、存内(In-memory)计算、存算一体等技术路线,也符合数据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总体来说,DPU有四大应用方向,应用于网络、存储和安全场景: 1、DPU最直接的作用是作为CPU的卸载引擎,接管网络虚拟化、硬件资源池化等基础设施层服务,释放CPU的算力到上层应用; 2、DPU可以成为新的数据网关,将安全隐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网络环境下,网络接口是理想的隐私的边界,但是加密、解密算法开销都很大,例如国密标准的非对称加密算法SM2、哈希算法SM3和对称分组密码算法SM4。如果用CPU来处理,就只能做少部分数据量的加密。在未来,随着区块链承载的业务的逐渐成熟,运行共识算法POW,验签等也会消耗掉大量的CPU算力。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将其固化在DPU中来实现,甚至DPU将成为一个可信根。 3、DPU也可以成为存储的入口,将分布式的存储和远程访问本地化。随着SSD性价比逐渐可接受,部分存储迁移到SSD器件上已经成为可能,传统的面向机械硬盘的SATA协议并不适用于SSD存储,所以,将SSD通过本地PCIe或高速网络接入系统就成为必选的技术路线。 4、DPU还可以成为算法加速的沙盒,成为最灵活的加速器载体。DPU不完全是一颗固化的ASIC,在CXL、CCIX等标准组织所倡导CPU、GPU与DPU等数据一致性访问协议的铺垫下,将更进一步扫清DPU编程障碍,结合FPGA等可编程器件,可定制硬件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软件硬件化”将成为常态,异构计算的潜能将因各种DPU的普及而彻底发挥出来。 2、DPU与CPU、GPU的关系 CPU是整个IT生态的定义者,无论是服务器端的x86还是移动端的ARM,都各自是构建了稳固的生态系统,不仅形成技术生态圈,还形成了闭合价值链。 GPU是执行规则计算的主力芯片,如图形渲染。经过NVIDIA对通用GPU(GPGPU)和CUDA编程框架的推广,GPU在数据并行的任务如图形图像、深度学习、矩阵运算等方面成为了主力算力引擎,并且成为了高性能计算最重要的辅助计算单元。2021年6月公布的Top500高性能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的前10名中,有六台(第2、3、5、6、8、9名)都部署有NVIDIA的GPU。 ▲未来算⼒⽣态(相关⼚商为不完全列举,仅做为⽰意参考) 数据中心与超极计算机不同,后者主要面向科学计算,如大飞机研制,石油勘探、新药物研发、气象预报、电磁环境计算等应用,性能是主要指标,对接入带宽要求不高;但数据中心面向云计算商业化应用,对接入带宽,可靠性、灾备、弹性扩展等要求更高,与之相适应发展起来的虚拟机、容器云、并行编程框、内容分发网等等技术,都是为了更好的支撑上层商业应用如电商、支付、视频流、网盘、办公OA等。但是这些IaaS和PaaS层的服务开销极大,Amazon曾公布AWS的系统开销在30%以上。如果需要实现更好的QoS,在网络、存储、安全等基础设施服务上的开销还会更高。 这些基础层应用类型与CPU架构匹配程度不高导致计算效率低下。现有的CPU的架构有两个大类:多核架构(数个或数十几个核)和众核架构(数百个核以上),每种架构支持唯一的规范通用指令集之一,如x86、ARM等。以指令集为界,软件和硬件被划分开来分别独立发展,迅速的催生了软件产业和微处理器产业的协同发展。 但是,随着软 件复杂度的上升,软件的生产 率(Productivity)得到更多的重视,软件工程学科也更加关注如何高效地构建大型软件系统,而非如何用更少的硬件资源获得尽可能高的执行性能。业界有个被戏称的“安迪比尔定律”,其内容是“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Andy)指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Bill)指微软前任CEO比尔·盖茨,意为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软件消耗掉了。 正如CPU在处理图像处理时不够高效一样,现在有大量的基础层应用CPU处理起来也比较低效,例如网络协议处理,交换路由计算,加密解密,数据压缩等这类计算密集的任务,还有支持分布式处理的数据一致性协议如RAFT等。这些数据或者通过从网络IO接入系统,或者通过板级高速PCIe总线接入系统,再通过共享主存经由DMA机制将数据提供给CPU或GPU来处理。既要处理大量的上层应用,又要维持底层软件的基础设施,还要处理各种特殊的IO类协议,复杂的计算任务让CPU不堪重负。 这些基础层负载给“异构计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将这些基础层负载从CPU上卸载下来,短期内可以“提质增效”,长远来看还为新的业务增长提供技术保障。DPU将有望成为承接这些负载的代表性芯片,与CPU和GPU优势互补,建立起一个更加高效的算力平台。可以预测,用于数据中心的DPU的量将达到和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量的级别,每年千万级新增,算上存量的替代,估算五年总体的需求量将突破两亿颗,超过独立GPU卡的需求量。每台服务器可能没有GPU,但必须有DPU,好比每台服务器都必须配网卡一样。 3、异构计算的阶段性标志 DPU的出现是异构计算的又一个阶段性标志。摩尔定律放缓使得通用CPU性能增长的边际成本迅速上升,数据表明现在CPU的性能年化增长(面积归一化之后)仅有3%左右,但计算需求却是爆发性增长,这几乎是所有专用计算芯片得以发展的重要背景因素。 摩尔定律的放缓与全球数据量的爆发这个正在迅速激化的矛盾通常被作为处理器专用化的大背景,正所谓硅的摩尔定律虽然已经明显放缓,但“数据摩尔定律”已然到来。IDC的数据显示,全球数据量在过去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50%,并进一步预测每四个月对于算力的需求就会翻一倍。 因此必须要找到新的可以比通用处理器带来更快算力增长的计算芯片,DPU于是应运而生。这个大背景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还是过于模糊,并没有回答DPU之所以新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量变”导致了“质变”? 从现在已经公布的各个厂商的DPU架构来看,虽然结构有所差异,但都不约而同强调网络处理能力。从这个角度看,DPU是一个强IO型的芯片,这也是DPU与CPU最大的区别。CPU的IO性能主要体现在高速前端总线(在Intel的体系里称之为FSB,Front Side Bus),CPU通过FSB连接北桥芯片组,然后连接到主存系统和其他高速外设(主要是PCIe设备)。目前更新的CPU虽然通过集成存储控制器等手段弱化了北桥芯片的作用,但本质是不变的。 DPU的IO带宽几乎可以与网络带宽等同,例如,网络支持25G,那么DPU就要支持25G。从这个意义上看,DPU继承了网卡芯片的一些特征,但是不同于网卡芯片,DPU不仅仅是为了解析链路层的数据帧,而是要做直接的数据内容的处理,进行复杂的计算。所以,DPU是在支持强IO基础上的具备强算力的芯片。简言之,DPU是一个IO密集型的芯片;相较而言,DPU还是一个计算密集型芯片。 进一步地,通过比较网络带宽的增长趋势和通用CPU性能增长趋势,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带宽性能增速比(RBP,Ratio of Bandwidth andPerformance growth rate)失调。RBP定义为网络带宽的增速比上CPU性能增速,即RBP=BW GR/Perf. GR如下图所示,以Mellanox的ConnectX系列网卡带宽作为网络IO的案例,以Intel的系列产品性能作为CPU的案例,定义一个新指标“带宽性能增速比”来反应趋势的变化。 ▲带宽性能增速⽐(RBP)失调 2010年前,网络的带宽年化增长大约是30%,到2015年微增到35%,然后在近年达到45%。相对应的,CPU的性能增长从10年前的23%,下降到12%,并在近年直接降低到3%。在这三个时间段内,RBP指标从1附近,上升到3,并在近年超过了10!如果在网络带宽增速与CPU性能增速近乎持平,RGR~1,IO压力尚未显现出来,那么当目前RBP达到10倍的情形下,CPU几乎已经无法直接应对网络带宽的增速。RBP指标在近几年剧增也许是DPU终于等到机会“横空出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4、DPU发展历程 随着云平台虚拟化技术的发展,智能网卡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智能⽹卡发展的三个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功能加入到智能网卡中,其功率将很难限制在75W之内,这样就需要独立的供电系统。所以,未来的智能网卡形态可能有三种形态: (1)独立供电的智能网卡,需要考虑网卡状态与计算服务之间低层信号识别,在计算系统启动的过程中或者启动之后,智能网卡是否已经是进入服务状态,这些都需要探索和解决。 (2)没有PCIe接口的DPU智能网卡,可以组成DPU资源池,专门负责网络功能,例如负载均衡,访问控制,防火墙设备等。管理软件可以直接通过智能网卡管理接口定义对应的网络功能,并作为虚拟化网络功能集群提供对应网络能力,无需PCIe接口。 (3)多PCIe接口,多网口的DPU芯片。例如Fungible F1芯片,支持16个双模PCIe控制器,可以配置为Root Complex模式或Endpoint模式,以及8x100G网络接口。通过PCIe Gen3 x8接口可以支撑8个Dual-Socket计算服务器,网络侧提供8x100G带宽的网口。 ▲未来智能⽹卡的硬件形态 DPU作为一种新型的专用处理器,随着需求侧的变化,必将在未来计算系统中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支撑下一代数据中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产业化机遇 数据中心作为IT基础设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10年成为了各大高端芯片厂商关注的焦点。各大厂商都将原有的产品和技术,用全新的DPU的理念重新封装后,推向了市场 NVIDIA收购Mellanox后,凭借原有的ConnectX系列高速网卡技术,推出其BlueField系列DPU,成为DPU赛道的标杆。作为算法加速芯片头部厂商的Xilinx在2018年还将“数据中心优先(Datacenter First)”作为其全新发展战略。发布了Alveo系列加速卡产品,旨在大幅提升云端和本地数据中心服务器性能。 2019年4月,Xilinx宣布收购Solarflare通信公司,将领先的FPGA、MPSoC和ACAP解决方案与 Solarflare 的超低时延网络接口卡( NIC )技术以及应用加速软件相结合,从而实现全新的融合SmartNIC解决方案。Intel 2015年底收购了Xilinx的竞争对手——Altera,在通用处理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硬件加速能力。 Intel 2021年6月新发布的IPU产品(可以被视为Intel版本的DPU),将FPGA与Xeon D系列处理器集成,成为了DPU赛道有力的竞争者。IPU是具有强化的加速器和以太网连接的高级网络设备,它使用紧密耦合、专用的可编程内核加速和管理基础架构功能。 IPU提供全面的基础架构分载,并可作为运行基础架构应用的主机的控制点,从而提供一层额外防护。几乎同一时间,Marvall发布了OCTEON 10DPU产品,不仅具备强大的转发能力,还具有突出的AI处理能力。 在同 一时期, 一些传统并不涉足芯片设计的互联网厂商,如海外的Google、Amazon,国内的阿里巴巴等巨头纷纷启动了自研芯片的计划,而且研发重点都是面向数据处理器的高性能专用处理器芯片,希望以此改善云端的服务器的成本结构,提高单位能耗的性能水平。数据研究预测DPU在云计算市场的应用需求最大,且市场规模随着云计算数据中心的迭代而增长,到2025年单中国的市场容量都将达到40亿美元的规模。 二、业界产品概要 1、NVIDIA BlueField NVIDIA推出的BlueField系列DPU,在支持网络处理、安全和存储功能的同时,实现网络虚拟化、硬件资源池化等基础设施层服务。BlueField DPU既是一个承担高带宽(100Gbs/200Gbs/400Gbs)的网络处理器,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嵌入式处理器,它管理着众多加速器引擎,比如加密解密、正则表达式匹配以及存储加速等等。BlueField DPU也可以通过ARM核运行嵌入式Linux系统,处理一定控制面的任务,具有一定的通用能力。 NVIDIA 2020年推出BlueField-2系列 DPU,并计划在2022年推出性能更强的BlueField-3 DPU。 ▲BlueField 系列DPU BlueField-2 DPU具有ConnectX-6的网络处理功能,可支持高速以太网(200Gb/s)或 InfiniBand两种接口, 八个ARM核,高带宽DRAM和PCIe交换机,通过高速Mesh网络连接在一起。包含支持网络、存储、加密、流媒体等计算的专用加速器,同时具有面向安全、虚拟化、硬件隔离和远程管理的功能。 BlueField-2X DPU相比于BlueField-2 DPU,增加了对AI功能的支持,融合NVIDIA Ampere 架构的GPU并行处理能力与BlueField-2 DPU的数据处理能力。BlueField-3 DPU是第三代NVIDIA DPU。与BlueField-2 DPU相比,设计支持400Gb/s以太网或NDR InfiniBand网络连接,也可以卸载、加速和隔离软件定义的网络、存储、安全和管理功能,从而提高数据中心的性能、效率和安全性。 2、Intel IPU(Mount Evans) IPU(Infrastructure Processing Unit)是一种具有强化加速和以太网连接的网络设备,可使用紧密耦合的专用可编程内核来加速和管理基础设施。 IPU提供完整的基础设施卸载,并通过充当运行基础设施应用程序的主机的控制点来提供额外的安全层。通过使用IPU,可以从服务器卸载与运行基础设施任务相关的开销。云服务供应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CSP)软件在IPU本身上运行,而租户的应用程序在服务器CPU上运行。这不仅释放了服务器上的资源,同时优化了整体性能,而且为CSP提供了一个单独且安全的控制点。 IPU将基于硬件的数据路径(包括 FPGA)与处理器内核相结合,使得基础设施以硬件的速度处理,能够跟上不断提高的网络速度和软件实现控制平面功能的灵活性。IPU具有以下三个优势:基础设施功能和租户工作负载物理分离允许用户完控制CPU;供应商可以将基础设施任务完全卸载给IPU,有助于提高CPU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收益;实现完全无磁盘服务器架构的云数据中心。 随着基础设施和租户业务的物理分离,通过加速器可以有效地卸载基础设施功能,并将其转移到真正的无磁盘架构。Intel认为IPU将成为未来数据中心架构的核心组件,在2021年的Intel Architecture Day上,Intel推出了基于FPGA和ASIC的两种实现方式的产品。其中,Oak Springs Canyon和Arrow Creek是针对云和通信的基于FPGA的IPU产品,Mount Evans是基于ASIC的IPU产品。目前,相关产品的技术细节还未对外公布。 3、Marvell OCTEON 2021年6月28日Marvell发布了基于5nm工艺的OCTEON 10系列DPU,搭载了算力强劲的ARM Neoverse N2核,并且配备了多种硬件加速模块,包括加解密、包处理及人工智能推理加速器。同时为了提供用户友好的可编程接口,提高应用开发效率,Marvell配套硬件设计了包括DPDK、Marvell ML toolchain等在内的软件开发平台。 ▲Marvell OCTEON 10系列DPU OCTEON 10子产品包括CN103,CN106,CN106S 和DPU 400,不同子产品间的主要区别在于集成的ARM Neoverse N2核数,核数越多,性能越强的同时功耗也相对越大(不高于60W)。目前OCTEON 10 系列DPU产品形式主要为芯片及其配套开发平台(如图5-8),开发平台预计于2021年第四季度面世。四款子产品仅公布了其核心技术特征,具体产品细节及形式尚未披露。 ▲OCTEON 10 DPU芯⽚(左)及其开发平台(右) 4、Fungible DPU 针对以数据为中心(data-centric)应用的处理,Fungible研发了F1 DPU处理器和TrueFabric互联技术。TrueFabric是由Fungible首先提出的新型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互联标准,这种Fabric互联协议基于标准的UDP/IP/Ethernet协议栈构建。 RoCEv2是一种当前数据中心网络中主流的互联网络协议,该协议同样基于UDP/IP/Ethernet搭建,对终端提供高性能的RDMA Read/Write服务,而TrueFabric对接入点提供高性能的Send/Receive服务。Fungible F1 DPU原生支持TrueFabric,因此F1 DPU可以用于大规模TrueFabric数据中心网络,不同类型的服务器都可以将Fungible DPU作为网络接入点。 5、中科驭数 K2 DPU 核处理器(Kernel Processing Unit,KPU)是中科驭数原创的软件定义计算架构,专为加速特定领域核心功能计算而设计的一种协处理器架构。KPU以功能核作为基本单元,直接对应用中计算密集型应用进行抽象核和高层综合,实现以数据为中心的架构“定制”。KPU具有超强异构核集成和调度能力,一颗KPU根据需求可以集成数十至数百个功能核。在运行机制上,KPU采用“数据驱动并行计算”的方式,运行过程中通过数据流来激活不同的功能核进行相应计算。 通过软件定义的方式用户可以灵活的建立“功能核”与应用层运算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功能核”到运算需求的“一对一”服务,保证计算效率。且不同于FPGA在电路层的改造的性能牺牲,KPU的核心技术在功能核层,功能核来自于对于计算模式的抽象,并将其IP化。通过高层次综合,既实现了领域内硬件的统一,降低了规模限制的硬件成本和设计周期,又能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不同功能的计算;特定需求只需要增删功能核的种类和数量即可。在整体计算效率提升百倍的前提下,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目前中科驭数已经完成了四类KPU芯片架构设计,1)KPU-Swift针对网络协议处理设计;2)KPU-Conflux针对时间序列/大数据分析设计;3)KPU-Trusy针对安全领域处理设计,4)KPU-FlexFlow针对智能计算设计。并在5个应用领域积累了80余类功能核。 中科驭数在2019年完成第一代KPU芯片K1流片,针对序列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大数据分析而设计。集成了序列卷积tscov、序列滤波tsfir、序列距离tsdist、序列相似tsdtw等20多类功能核。相比于传统软件解决方案,基于驭数K1的加速方案在数据库/大数据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处理等业务场景中可获得超2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 三、DPU未来展望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提升算力算效水平,“推动CPU、GPU等异构算力提升,逐步提高自主研发算力的部署比例”,“加强专用服务器等核心技术研发”,“树立基于5G和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应用场景的边缘数据中心应用标杆”等等。 该行动计划也部分反映了DPU等新型算力芯片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虽然国内厂商在芯片产品化的环节还相比国外一线厂商还有差距,但是在DPU架构的理解上还是有独到的见解的,而且我国目前在数据中心这个领域,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增速,特别是用户数量,相较于国外都有巨大的优势。国内厂商有望充分利用这一“应用势能”,加快发展步伐,在DPU这个赛道与国外厂商逐鹿中原。 DPU的潜在市场非常巨大,预测到2025年仅中国市场就能达到每年40亿美元的规模,估计全球将超过120亿美元,但挑战与机遇并存。IaaS在国内云服务市场占比约60%,支撑了目前最重要的PaaS的容器云技术。未来几年,我国仍将维持IaaS为主的云计算结构,预计市场占比将逐上升到70%。 目前要解决DPU标准化应用,还存在一定挑战。由于数据中心本身的复杂性,各大厂商一方面采用COTS组件来构建系统,追求低成本,一方面又设法分层服务化(IaaS,PaaS,SaaS),打造面向不用类型客户的标准化产品,但除此之外的所有技术实现几乎都是各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AWS有Nitro,阿里云有MOC。有的厂商强化IO能力、有的关注路由转发、有的重视存储卸载、有的关注安全加密——不一而足。例如各大公有云厂商、电信运营商等都有比较完整、也比较封闭的底层架构和应用生态。上层负载不同,必然对底层架构有各异的需求,这也许是目前DPU标准化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DPU作为一类专用处理器,与通用CPU的发展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专用计算体系结构和通用计算体系结构的阵地是不同的,专用计算竞争的焦点是数据平面,而通用计算竞争的焦点是控制平面。专用计算好比是造赛车,目标就是“快”,重点是根据赛道的类型来决定赛车的结构;通用计算好比是造民用车,目标更加的多元化,不仅要兼顾不同路况下的可用性,还要考虑性价比、代际兼容性等等。所以,以通用CPU的标准来看待DPU可能并不合适,甚至会制约了专用DPU的发展。一个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必须建立在“技术闭环”的基础上:锚定需求、研发、使用、反馈、再研发改进、再扩大使用范围……,即所谓“先垂直深耕,再水平扩展”的发展战略可能更适合DPU的发展。技术只有投入使用才能体现价值,有使用价值才有可能商业化,才能完成技术闭环到商业闭环的进化。 技术闭环的形成需要集中火力打穿到应用才能铺就。碎片化并不是“专用”障碍,反而应该是专用技术路线充分利用的优势。当然,传统的“one-size-fit-all”的ASIC商业模式,通过上量来摊薄芯片研发的巨额NRE成本本身还是有效的,所以专用DPU最终也要谋求“水平扩展”来覆盖更多的场景,还是要尽可能把各异的需求整合起来,并且适应不同厂商的数据中心架构,但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DPU肯定不算是一个“低垂的果实”,各个DPU厂商可能不能寄期望于当前“需求各异、体系封闭”的局面自发地在短期内变得“整齐划一,全面开放”,只能是在竞争合作的博弈过程中,逐渐满足越来越多的行业需求。放弃幻想,步步为营,“结硬寨,打呆仗”,这需要长期行业“Knowhow”的整合和持续的产品迭代。 更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来构建良性、开放的生态环境,按照基础性技术研发的规律来研发DPU,面向网络、安全、存储、虚拟化等基础技术,划分好逻辑层次,利用好“软件定义”的思想,构造一个完整的DPU软硬件体系。而不是把DPU当成普通的算法加速器,只谋求解决一些碎片化的需求。从目前行业的关注度来看,DPU带来的机遇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期待在这一趋势的驱使下,行业内的各个厂商协同起来,将DPU这一创新的产品早日赋能各行各业,成为新的生产力。 智东西认为,在英伟达的带领下,今年DPU的概念非常火爆,这也说明了在摩尔定律即将走向终结的大背景下,通过工艺提升来提高芯片性能、成本等的方式已经不复存在。新时代的信息革命需要剑走偏锋,用新的计算架构来满足庞大的运算和数据的需求。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