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卫星上天、模型入轨,太空成为AI算力的新战场,中国领跑
智东西 作者 | 江宇 编辑 | 漠影 在太空这条轨道上,AI正准备开启一次“离地”进化。 11月9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数智空天论坛”,来自中日澳的院士、企业家将在现场围绕“太空智能,开启太空AI新纪元”展开对话。论坛关键词从“星座计算”“智能载荷”到“太空智能系统”,指向一个共识趋势——AI算力不再局限于地面,太空正成为下一轮AI基础设施博弈的新前线。 无独有偶,过去两周,海外也有多个太空计算的消息对外发布。美国Starcloud公司搭载英伟达H100与谷歌Gemini大模型的卫星发射升空,谷歌也公布“太阳捕手计划”(Project Suncatcher),要在轨构建由81颗TPU组成的AI计算集群。 SpaceX与亚马逊则相继释放出太空数据中心的长期构想。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曾提出,将依托Starlink V3卫星在太空组建数据中心,目标是在轨实现每年100吉瓦的供电能力。亚马逊创始人、蓝色起源(Blue Origin)掌门人杰夫·贝佐斯则公开谈到,未来10到20年将在轨构建千兆瓦级的AI算力集群,并判断“最终在成本上击败地球数据中心”。 不过,与硅谷还刚起步或还在计划中不同,中国的太空算力已经初具雏形。 早在今年5月,国星宇航即启动“星算计划”,完成首批太空计算星座部署,构建具备5POPS在轨算力与100Gbps星间激光通信能力的轨道网络。当前,该星座已具备全球最大的太空计算能力,并已启动面向行业用户的商业服务。 11月6日,其“零碳太空计算中心”项目作为成果代表之一,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十大首发名单。 跨过了早期试验阶段,国星宇航的产品化路线清晰:直接把AI节点“分布”到太空,组网、运行、商用,一步到位。 这种策略背后,不只是节奏的提前,更是路径的分岔——面对AI基础设施竞赛,是继续拉高地面数据中心的上限,还是另起一套面向轨道空间的系统。 一、当地面数据中心渐近极限,太空计算成为选项 AI模型的增长速度,正在推高对计算资源的刚性需求。过去一年,模型体量与推理调用量同步增长,哪怕Google宣称将Gemini能耗降低了33倍,但整体能耗仍在持续上行。能源成本,正在成为限制算力扩展的第一道墙。 而电力只是一面。当AI模型规模进入万亿参数级别,数据中心不再只是“供电问题”,更是“结构问题”:芯片间互联需要超低延迟,数据调度依赖高带宽,冷却方案受限于热密度瓶颈。这些制约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上升。 于是,一个想法被重新提出——把数据中心搬到太空。 太空几乎拥有理想的供能环境。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光照持续、能量密度高于地面8倍,不需为昼夜调度负担设计。极低温环境也有利于被动散热。理论上,如果能在轨实现低功耗运行、可靠通信与可控部署,太空将成为不依赖地面电网的“天然算力岛”。 但理论之外,是一串棘手的技术挑战:星间通信、轨道控制、辐射防护、散热机制……这些问题并不新鲜,却因AI模型的分布式运行特性变得更难。谷歌“太阳捕手计划”计划提出的星座布局半径仅1公里、互距200米,就是为了解决链路预算问题, 用密集编队压缩能耗门槛。但哪怕如此,它仍只是“验证方案”,最早的原型发射要到2027年。 而现实的窗口,可能比想象更短。 二、一次部署,就能运行模型、形成计算网络 如果说Google还停留在“可行性实验”阶段,那么一个在轨能够运行AI模型的计算星座,已经在今年5月给出了答案。 5月14日中午,国星宇航在酒泉发射的12颗计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完成了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部署。 该星座具备三项关键能力:在轨执行模型推理的计算能力(单星峰值744TOPS,整轨5POPS)、通过100Gbps激光链路实现稳定互联的组网能力、以及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的在轨运行能力。不是“采集数据再回传”,而是直接在轨处理、只回传结果。 这一项目并没有从试验星起步、也未采取逐步扩容,而是一次性部署即具备完整运行能力。 三、从星座组网到商业化验证,中国企业已经走通了 入轨之后,国星宇航的太空计算星座也已进入商业使用阶段。 今年9月,国星宇航与佳都科技子公司佳知慧行完成首次在轨AI模型运行任务,将交通路网分析模型注入“星算”星座,对广州琶洲区域遥感图像进行处理,用时3分钟内完成推理与结果下传。这一流程不仅显著缩短响应时间,也节省了90%以上的地面传输带宽。 此次任务以付费形式完成,是太空计算首次进入商业化运行流程。相较传统方式,该流程显著减少下传数据量和处理延迟,已被用于支持佳都科技的智慧交通系统。 这不是一次测试,而是由企业实际提出模型需求、调用轨道算力完成任务流程的案例。对于“太空算力是否可用”,它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 与此同时,国星宇航的“星算计划”也并非孤立工程,其背后已形成了初步的生态网络: 1、在科研层面,已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完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的研制并实现在轨交付,同时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语义卫星星座等关键方向展开技术攻关。 2、在产业层面,携手佳都科技子公司佳知慧行完成在轨推理任务,将交通路网分析模型注入星座运行并成功回传结果。此外,还与开普云、软通动力、钟吾大数据集团、千方科技等多家企业建立“星算计划”合作伙伴关系。 3、在资金链层面,已先后与建信金租和中银金租达成总额100亿元的融资租赁合作,用于支持星座扩容与卫星研制; 4、在战略发展层面,02组星座已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计算卫星“天秤-10”单星算力突破10POPS,计划于明年发射,将进一步提升轨道AI算力的覆盖范围与密度。 “星算”计划不再是一组卫星产品,而是一套正在拓展中的太空AI基础设施体系。 结语:太空,是一次计算主张的转向 太空并不只是AI算力的备用场所,而是一次关于“计算主张”的方向性转向。 在地面资源逼近物理极限之际,“把算力往上搬”并非想象力的冲动——就像曾经从单机到云,从中心化数据中心到边缘节点,如今算力正在被进一步“解放”到轨道空间。 在这场变局中,中国企业也已不再只是观察者,而是率先完成从概念验证到商业部署的实践者。 轨道之上,太空算力不是一场技术炫技,而是一次基础设施演化的现实进程。而这一进程,在中国,已完成落地,正加速迭代,真正称得上遥遥领先。
IRON被迫剪开,何小鹏“心酸”还是“乐开了花”?
文丨辰聪 出品丨师天浩观察(shitianhao01) 因为太像人,被质疑是真人,何尝不是一种肯定? 11月5日,在小鹏科技日上,小鹏研发的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登台亮相。有网友评论称“感觉是个真人在努力扮演机器人”。 6日上午,何小鹏微博回应:昨天科技日上,小鹏女机器人Iron小姐姐走着猫步出场,惊艳了现场朋友,结果线上评论一半以上的人竟然都在说:是不是女机器人里面藏了一个真人。这真的是让我们机器人团队既高兴,又哭笑不得。总有人不相信这个世界变化如此快,今天早上他们强迫我拍个一镜到底无剪辑的视频,回应一下这个质疑,希望大家辨别真假,也帮助我们澄清一下。 紧接着,6日晚上,何小鹏再次发布视频证明机器人不是真人,并在机器人IRON通电运行状态下,现场剪开其腿部覆盖件,公开展示内部的机械结构,哽咽地表示:“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IRON机器人是它自己,其实,我们知道不能打破所有质疑,但我们必须在这样的声音中,不断向前奔跑。” 其实当笔者看到该内容时,和网友们一样,满脑子同样也是不敢相信的质疑。如今的机器人已经发展到这地步了吗? 印象中上一次机器人概念相关讨论还是在春晚,宇树科技宇树H1“福兮”机器人零帧起手转手绢、穿着小花袄、挥着红手绢、扭着大秧歌,步伐堪比真人,扭出了东北范儿。 而小鹏科技日,一个名为IRON的“女性”人形机器人踩着猫步走上舞台。她步伐轻盈,腰肢微摆,甚至在现场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轰动。 01 IRON真人疑云,何小鹏两度证明是机器人 1. 制造“人心幻觉” 看完何小鹏6日上午的一镜到底无剪辑的视频和6日下午现场剪开其腿部覆盖件后,笔者相信IRON不是真人,而是非常像人的机器人。 既然能提前自证,为何非要等争议发酵才回应? 答案很简单:争议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 正如营销圈中的一句名言,最高级的传播不是解释,而是让用户帮你编故事。 于是,小鹏选择了造势。 通过对机器人IRON的女性化性别设定(IRON被官方称为“小姐姐”)、全覆盖外壳(无裸露机械结构)、类人动作库(猫步、甩手、微表情)三个关键要素,击中了消费者认知的“图灵陷阱”。 因为大众对于判断机器人是否是真人时,会下意识的寻找其“非人特征”,如机器结构和动作卡顿等。和以往不同的是,小鹏的IRON机器人将这些特征被隐藏或优化后,由于视频传播,人们的大脑会因为注意到该机器人具有人类的某些身体结构特征如耳朵和女性化特征,以及其走路十分流畅甚至走的是人类女性模特的猫步。由于对于现如今机器人认知了解不足,人们大脑会自动“补齐”它是人的证据。 更巧妙的是,猫步这一动作的选择堪称认知必杀技。猫步的本质是一种“exaggerated biomechanics”(夸张生物力学),其要求行走时骨盆以5-7度角摆动、膝关节过度伸展、踝关节刻意内翻。对于机器人来说,是一种“反效率”的行走方式,它不是为了稳定,而是为了“像人”。而大众对于机器人的了解还在跌跌撞撞的行走阶段,于是当观众看到夸张动作时,反而强化了“这是真人”的判断。 2. 何其心酸的莫须有 据透露,这一代IRON是预研的最后一个版本,量产版本将不高于170cm,而小鹏的目标是在2026年底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也就是说一年后,IRON机器人就将正式进入生产线量产,那么提前培养好用户心智和给资方画饼就是重中之重,而股票的拉升正是对资方的有效回应。 埃隆·马斯克在X平台点赞视频,并写下一句评价:“整个机器人市场将由特斯拉和中国主导。” 但也许何小鹏自己也没有想到,公众会对这项技术抱有如此大的质疑与不信任,以至于需要自证两次,这对于一家科技为核心的企业来说是多么的心酸。 第一次自证视频发布后,小鹏汽车(09868.HK)港股直线拉升,从最低82.6港元一路上冲至92.6港元,股价上涨超5%,市值约为1768亿港元。正如回应视频中,评论区评论:感觉何总的嘴角都压不住笑了。 然而再度证明时,何小鹏一度哽咽,并表示“此前我们没有在机器人通电状态下剪开过皮肤和肌肉”。这对于其和机器人团队而言,何其心酸。IRON机器人对团队来说就像孩子一样,却因为莫须有的质疑被迫剪开它的皮肤和肌肉。尽管我们主观意识到机器人是没有痛觉和羞辱观,可不免感到心酸。 我们始终相信,一群敢想敢为、不服输的“技术控”,一定能让中国的智能科技产品一次次刷新大家的认知! IRON的小猫步,走出了机器人认知的一大步。 02 机器人落地还远吗? 1. 扫地机器人落地 据《证券日报》报道,人形机器人成为今年“双11”的新主角。例如,单价9998元的500台人形机器人“小布米”两天售罄,加速进化公司2.99万元起的人形机器人Booster K1在发布后的20分钟内被一扫而空,这真是源于人们对“人形”所期待的里的新鲜感和未来感。 京东平台公布的10月9日至14日活动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5倍。 做家务,是人类一直所希望能够被机器所替代的一件琐事。它既耗费时间又消耗精力,令人头疼却属于不得不做。 如今,服务型人形机器人开始向场景渗透。在家庭服务场景中,部分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实现清扫地面等诸多功能,其不仅为人形机器人产品打开纯消费级市场开辟了新的商业大门,也打开了人们对于科技感的未来向往。 例如,11月6日,宇树科技发布了全身遥操作平台相关内容。视频中,在人类遥操作的控制之下,宇树的G1机器人能够进行洗碗、使用扫地机器人清洁、整理衣物、端水等家务活动。 宇树科技尚且处于“看得见”,也有的机器人已经“摸得着”落地了。据了解,优必选Walker X已于“双十一”线上渠道正式发售,其支持语音召唤“到点清扫”,具备自动识别地毯/地板材质能力,并实现地面干擦+湿拖一体化。还可以自己更换拖布,最后完成垃圾满盒自动倒到厨房垃圾桶功能,定价1.3–1.8万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下单试试,替笔者体验一波新科技) 尽管如此,仍然与人们所想象的未来生活还不太符合。最主要的是这个价格并不亲民,网友们直呼消费不起。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机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350万套,超2024年全年产量,但仍然属于区域试点阶段。 电影屏幕中的未来,现如今已开始在现实生活中生根发芽。但除了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之外,用户需求正在向向情感陪伴升级,也让人形机器人凭情感交互成为刚需。 2. 情感交互 大家还记得,10月初火爆全网的6岁女孩小十三与ai小智的那个视频吗? 视频中,小十三因不慎将小智摔落后,机器臂灯闪烁、屏幕碎裂。爸爸告诉她“不会再开机了”,小女孩抱着破损机身哭得稀里哗啦的说:“可是买了新的,以前美好的回忆就全都找不回来了……”,让全网破防。 之后,机器人团队将“小智姐姐”修好,在生日会上,“十三”再次拿到专属于她的“小智姐姐”,激动得手舞足蹈。 当人类开始为机器人倾注感情时,它就不再是一串代码,而是我们的伙伴。 对于小智来说,它所有数据都在云端,终端的硬件坏了一般不影响云端数据,把新的设备终端绑定账号,就可以恢复了。这也就意味着,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可以拥有一位相伴一生的机器人伙伴,它博古通今并熟知我们的一切。也许那是,抑郁将不再复现,孤单亦不再。 其实,IRON的猫步,踏碎的不仅是“藏人”质疑,更是“机器人必须笨拙”的刻板印象。 对于小鹏而言,卷入“机器人风波”,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其品牌的科技属性。而被大众记住的品牌,终将会在市场上得到用户的反馈。 2025年被业内普遍视作机器人量产元年。未来,人形机器人凭借模拟人类外观与行为的独特优势,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消费市场上的又一颗璀璨新星。 未来正在向我们招手,机器人已经不再遥不可及。 我们距离机器人还有多远?我觉得已经在路上,说不定有一天人形机器人纳入消费补贴范围,那么我们都能用上机器人,不再是梦。
谷歌二代Nano Banana爆出,一键推演微积分 终结PS时代
编辑:KingHZ 桃子 【新智元导读】就在今天,谷歌Nano Banana 2预览版闪现第三方平台,生成速度飙到10秒、画质拉到4K。网友实测炸锅,一句话直出OS+UI复杂界面,还能在黑板上一键推导微积分。真正的「PS终结者」即将上线。 Nano Banana 2,下一个备受期待的「AI图像王者」,离正式发布不远了。 今天,全网发现谷歌下一代Nano Banana,已在第三方平台Media IO上现身。 目前,还只是一个预览版本,爆料人预测NB2将在本月中下旬发布。 传送门:https://www.media.io/ai/text-to-image 两个月前,初代Nano Banana发布后,因出色图像生成+编辑能力,在全世界掀起一场创意狂欢。 从真人OOTD、3D手办,到铅笔素描、建筑多维视图,网友们大开脑洞,玩转视觉创作的无限可能。 如今,从网友首测来看,Nano Banana 2更加出色—— 分辨率:原生2K,可选4K超分 生成速度更快:复杂场景仅需10秒 文字渲染更锐利,提示词响应更精准 一句话就能让它在黑板上,直接推导出「√2是无理数」。 在人物生成上,其高度一致性再次树立新标杆,精准捕捉、还原人物的特征。 同样,基于纯文本生成Windows 11桌面+YouTube博主的主页,Nano Banana 2细节表现堪称疯狂。 总的来说,新一代Nano Banana 2在文本渲染、信息图表、世界知识、图表、指令遵循方面表现非常出色。 虽未正式发布,NB2一大波惊艳实测席卷全网。 攻克微积分,一张图解题 在Reddit上,网友发现了Nano-banana 2生成的一些参考图像。 只要输入积分问题的图片,Nano-banana 2就能在白板上解决并提供全部步骤! 虽然不知道到底如何做到的,但他之前测试过Nano-banana 2,可以肯定的确是真的。 这让Correct_Mistake2640顿生出一种「活久见」的历史感,他还记得1999年他读大学时,微积分老师告诉他,计算机永远不会做积分,所以为了未来应该学习积分。 事实上,Mathematica至少在2005年就能求解部分积分问题,而1988年Mathematica第一版已经问世了。 虽然Nano-banana 2有一些轻微的错误,但对于外行而言,图像模型能如此有逻辑地完成任务,就像是魔法。 Nano-banana 2就像是AI版的达芬奇:一个「画家」也能解决大学数学问题。 比如,下面的高阶微分问题,看起来比2.5 Pro的文本墙舒服多了。 总之,这次大概率Nano-banana 2真来了—— Reddit网友马上要证明这是不是真的! 让Nano Banana 2生成一幅地中海周边地区的老式地图,旧羊皮纸质感很复古。 一句话,直出OS+UI网页 如开篇案例实操类似,Nano Banana 2基于纯文本,直接生成Windows桌面+网页浏览器Edge。 甚至,网页浏览器中的Gemini 3.0主页也是生成的。 有网友表示,在看到这张图的一瞬间,还上网搜索Gemini 3.0主页是否真的存在。 还有人点评道—— 浏览器、桌面、窗口,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张「生成的图像」。 换句话说, UI和OS全部整合在一起,进入了一键生成的时代。这已经不是「图像」的领域了。 YouTube博主WorldofAI实测后,直言NB2就是PS的终结者。 逼真人物生成,肉眼无法识别 Nano Banana 2在人物角色生成方面,效果更加逼真了。 如下同一个提示下,两代NB效果的对比,NB2的视角多了一层。 左:Nano Banana 2;右:Nano Banana 在飞机中摆拍的效果,NB2人物表现更加真实。 左:Nano Banana 2;右:Nano Banana 二次元Cosplay,完全看不出是AI生成的效果。 用AI模拟手机照相效果,绝对难分真假、眼见不一定为实: 二次元封神,怼脸眼神杀暴击 在二次元生成上,Nano Banana 2又开启了一片新天地。 假设让它生成一个男主Sung Jin-Woo,双手拿着两把冒蓝光的匕首往前猛冲,又带有蓝色光效的图片。 指令中,要求的重点怼脸拍,还有专注凶狠的表情,NB2都给足了。 prompt:A dynamic, low-angle action shot of Sung Jin-Woo leaping forward, dual-wielding his glowing blue daggers (like the 'Demon King's Daggers'). He is a blur of motion, with energy trails following his blades. The background is a dark, stylized dungeon interior. Focus on the intense, focused expression on his face. Style: high-contrast, anime, action. 大雪纷飞,《东京食尸鬼》金木研抱着朋友,一步步往前走,氛围感拉满。 prompt:Ken Kaneki carrying his friend in his arms in the snow, Tokyo Ghoul 更绝的是,NB2还能保持高度的角色一致性。 上传一张背影图,让它P个转身,结果二次元女主头发和配饰高度还原。 日漫《航海王》Kaido,NB2也是手拿把捏。尤其是,和NB1对比,效果更加明显。 左:Nano Banana 2;右:Nano Banana 治愈系风格的多人场景,书架、手作甜点、黑板菜单、慵懒猫咪等,各种小细节让人着迷。 从吉卜力系,到热血少年,Nano Banana 2真的可以做到,纯文本直出动漫。 赛博朋克风格也没问题,比如身处未来高科技环境中的赛博朋克机器人黑客,正面对多块显示器进行操作。 prompt:Cyberpunk hacker robot working in front of many monitors 还有网友生成卡通风格的开局国际象棋棋盘: A cartoon image of a chess board, with the starting position on the board. 目前还并非完美,但如此高质量的生成结果,已让试用过的网友感到非常非常惊讶。 手写体堪比真人,伪造监控录像 没想到,Nano Banana 2可以在一张图中,一次性通过了「时钟」和「满杯红酒」的测试。 AI终于能看清楚自己在画什么了。 黑板写字,手写体风格几乎难以让人辨认是AI生成的。 还有阿拉伯语的手写体,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更惊艳的是,它还能生成监控录像图,和马斯克同框也是这么简单。 有网友脑洞大开,构思了一个玻璃汉堡,反光、质感、透明度,全都绝了。 a burger made of glass, reflections, textures, transparency, all spot on. 让整片海洋完美地变成粉色,准确地在每个涟漪上反射光线。 精准度简直难以置信。 还有美国网友用它PS了自己的车,惊呼「几乎完美」,绝对是顶级水平。 Paint car with really nice airbrush ofpresidentsof US and text about them NB2还能一键直出奔驰汽车宣传图。 Nano Banana升级前后对比 Nano Banana 2真强! Kotovskiy找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Nano Banana 2的表现远超上一代。 Prompt:Danganronpa court with all characters, cinematic official art 任务要求《弹丸论破系列》全体角色出庭的场景,保持官方风格的电影感插画。 这是新版本的生成的结果: 这是旧版的: 在抽象艺术上,Fix发了多张Nano Banana新旧版的对比图: 抽象是真抽象,一起看👀一下吧: 截止发稿前,Media IO平台上NB2入口关闭。接下来,就是坐等谷歌的发布了。
雷鸟 Air 4 Pro 体验:戴在头上的电视,体验怎么样?
电视上头 很实在 拿到雷鸟 Air 4 Pro 的第一个周末,我在高铁上打了两个小时的《塞尔达传说》。 用 AR 眼镜玩游戏,是这类产品最基础的使用场景,而选择雷鸟 Air 4 Pro 的理由比较纯粹:在兼容 Switch 2 的移动大屏解决方案里,这是最便宜也最方便的那个。 过去几年里,AR + AI + 眼镜被认为是下一个电脑、手机级别的巨大机会,但 Vision Pro 和 Meta Ray-Ban Display 则相继证明了,我们和一副足够便宜和方便的 AI 眼镜之间,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雷鸟 Air 4 Pro 是少有的让我不需要「过度降低期待」的观影类 AR 眼镜——1699 元的价格,能买到 HDR10 显示、120Hz 刷新率和 B&O 调音的配置组合。 在移动大屏这个垂直场景里,雷鸟把该做的都做到位了,并且提供了一个颇具竞争力的价格——这让把电视戴到头上这件事,逐渐变得具有实感。 把电视戴到头上,体验怎么样? 传统 AR 眼镜的画质问题,不在于分辨率,而是动态范围和色彩表现。 对于移动大屏来说,主流的 1080P 分辨率勉强够用,但真正戴上眼镜看电影玩游戏时,如果色彩和亮度不够,画面就会显得很单薄。 雷鸟 Air 4 Pro 通过 HDR10 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变化,更高的动态范围比传统的 SDR 内容更加讨好眼球,对于支持 HDR 效果的游戏,玩起来也确实会更加赏心悦目。 得益于在电视行业的积累,雷鸟 Air 4 Pro 内置了一颗画质芯片,能通过算法将 SDR 片源转换成 HDR 片源,提供适配度更好的画面。 雷鸟 Air 4 系列延续了前代的超薄设计,眼镜外形不呆板,光机模组也很薄,是能让人愿意戴着用的设计。稍显不足的是镜片略薄且不支持电镀变色,在显示一些暗调场景时,即便开到最高亮度还是会有透视的情况,这时候只能通过遮光罩来提升体验感了。 音质方面,Air 4 Pro 配备了四扬声器系统和独立 DAC 芯片,并且有 B&O 参与调音,能够提供环绕声体验,漏音也比较小。 在噪声不大的地方,这套扬声器系统基本够用,不会是明显短板,但也谈不上出色。在高铁飞机这样的嘈杂环境里,戴上降噪耳机是更好的选择。 掌机玩家的第二块屏幕 过去两年里,折叠屏手机和移动大屏眼镜,基本上取代了我带平板电脑出门的理由。 作为一名掌机玩家,雷鸟 Air 4 Pro 这样的产品,也确实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首先是沉浸感。我常带的游戏机是初版 Steam Deck,那块素质平平的 LCD 屏幕是其最大的短板,很多情况下只能算够用,而雷鸟 Air 4 Pro 则带来了更大的尺寸、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以及 HDR 显示,就算出门在外也能有接近电视游戏的沉浸感,这是小屏幕掌机难以企及的。 其次是便携性。传统的便携屏方案要么需要支架,要么需要固定在掌机上,不够灵活也不轻便,相较之下 AR 眼镜的优势在于,你可以用任何姿势玩——躺着、靠着、甚至站着都行。高铁上玩掌机,桌板空间有限,这时候 AR 眼镜会比便携屏实用得多。 最后是兼容性——这主要是考虑 Switch 2 的情况。任天堂向来对「一线通」这样的方案避之不及,Switch 系列都不支持外接第三方底座游玩,而雷鸟 Air 4 Pro 搭配 JoyDock 可以激活 Switch 2 的 TV 模式,并提供更持久的续航。一方面提供了满血版的游戏体验,另一方面也解决了 Switch 2 续航捉襟见肘的问题。 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有,由于 Switch 本身的限制,接入 JoyDock 激活 TV 模式后,Joy-Con 手柄不能连接在主机上(会造成系统错误),只能拆下手柄用桌面模式来玩。 值得一提的是,用眼镜玩游戏还能有效减少低头时间,对于我这样的伏案工作者来说,能头靠椅背玩游戏,体感要好上不少。 当然,游戏机外接 AR 眼镜最大的问题是延迟——虽然通过 USB-C 直连的延迟已经控制得不错,但玩格斗、音游这类对时序敏感的游戏时,还是能感觉到一点点不跟手,不过对于绝大部分 ACT 或 RPG 游戏而言,大屏绝对是更加分的体验。 雷鸟 Air 4 Pro 对掌机玩家的价值依然显而易见——它不是要替代掌机屏幕,而是提供了另一块屏幕,一个更舒适、更沉浸的游戏场景。 出差住酒店时,躺在床上用大屏玩掌机;长途飞行时,不用低头坐牢;甚至在家里,也可以换个姿势玩——这些都是便携屏和电视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雷鸟 Air 4 Pro 依旧是一次稳扎稳打的更新,相较于前几代「口袋电视」的营销概念,如今产品已经足够便携,在我看来这一代更像「头戴电视」——有了 HDR、环绕声和画质芯片的加持,雷鸟确实把一些独属于电视的体验带到了 AR 眼镜上,而这恰恰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把电视戴在头上也许不是未来,但很实在。
英伟达、DeepSeek集体跟进,18个月前被忽视,如今统治AI推理
编辑:元宇 【新智元导读】2024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Hao AI Lab」提出了DistServe的解耦推理理念,短短一年多时间,迅速从实验室概念成长为行业标准,被NVIDIA、vLLM等主流大模型推理框架采用,预示着AI正迈向「模块化智能」的新时代。 如果说「摩尔定律」认为计算能力每18个月翻倍,如今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速度,已远超「摩尔定律」关于计算能力迭代速度的预测。 这并非只是芯片性能提升之功,更重要的是来自推理系统的自身进化。而加速这一进化的,源自一个在DistServe系统中首次提出并实践的「解耦推理」理念。 该系统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Hao AI Lab」于2024年3月推出,并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大胆的设想: 将大模型的推理过程拆分为「预填充」和「解码」两个阶段,并让它们分别在独立的计算资源池中进行伸缩与调度。 自动播放 如今,这种解耦推理架构已被NVIDIA、llm-d、vLLM、MoonCake等主流大模型推理框架采用,并开始在大规模、真实推理场景中发挥强大力量。 推出DistServe系统的「Hao AI Lab」,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Hao Zhang领导,他也是2025年谷歌机器学习与系统青年教师奖的获得者。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助理教授Hao Zhang 「Hao AI Lab」团队,2025年还获得了NVIDIA赠送的DGX B200系统,用于强化AI研究基础设施。 「Hao AI Lab」团队获得NVIDIA赠送的DGX B200系统 Hao Zhang团队以「解耦推理」的最初设计者身份,详细回顾了「预填充-解码」解耦架构(prefill-decode disaggregation)如何从研究概念走向生产系统,以及在大模型推理持续扩展的背景下,解耦推理又将如何演进。 从同址部署到解耦推理 在DistServe出现之前,大多数推理框架都采用「同址部署」方式: 即在同一块GPU上同时执行「预填充」(prefill)和「解码」(decode)阶段。 在每一次推理迭代中,调度器会尽可能将多个用户请求打包成一个批次,运行一轮计算,然后为这些请求各生成一个输出token。 这种称为「连续批处理」技术最早由Orca提出,后由vLLM推广。 这种方法曾因其先进性而成为业界标准做法,但它同时也有两个根本性的限制。 一是干扰。 「prefill」和「decode」共享同一块GPU,它们的延迟(latency)会不可避免地相互干扰。 即使采用了「分块预填充」等缓解措施,一个大型预填充请求仍可能让TPOT(time-per-output-token)膨胀2到3倍,尤其在负载突发时更为明显。 如上图(上),当prefill(橙色)与decode(蓝色)同址部署时,两者互相干扰,导致decode阶段停滞;上图(下),当将prefill与decode分离到不同机器时,两者即可无干扰地顺畅运行。 二是耦合伸缩。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企业级应用通常将TTFT(time-to-first-token)和TPOT视为关键的用户体验延迟指标。 当prefill和decode被部署在同一组GPU上时,资源分配器必须同时满足两种最坏情况的延迟需求。 这意味着系统需要过度预留资源,导致计算资源利用率低下,整体效率不佳。 随着部署规模不断扩大、延迟要求日益严格,以上两个问题产生的成本也随之剧增。 正是这些现实痛点推动了DistServe的出现。 DistServe通过将prefill与decode拆分为独立的计算池,彻底打破二者的干扰,并首次实现了独立伸缩,使其可以各自独立地满足TTFT和TPOT的延迟要求,同时保持高整体效率。 最初推出DistServe时,Hao Zhang团队便认为这将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想法。 但出乎意料的是,它最初并未获得广泛采用。 在202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开源社区都对这一思路持保留态度,因为对原有推理系统进行深度的架构重构,需要大量工程投入。 然而到了2025年,局面突然发生逆转:几乎所有主流的大模型推理栈都将「解耦」视为默认方案。 首先,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企业将大模型作为其核心业务组件,「延迟控制」成为决定业务增长乃至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而DistServe正好击中了这一痛点:它让prefill和decode的延迟易于观测和控制,且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可持续优化。 其次,随着模型体量急剧扩大、访问流量激增,推理系统必须扩展到数百乃至上千张GPU才能支撑这些庞大且变化剧烈的负载。 在这种规模下,「解耦架构」的优势完全显现:它可以为不同阶段独立分配资源,并灵活配合多种并行策略,实现极高的资源利用率。 第三,「解耦」意味着系统架构的可组合性大大增强。 当下的解耦推理 如今,曾被视为激进的架构理念,已经成为大模型推理的主要设计原则之一。 几乎所有与大模型推理相关的生产级框架——从编排层、推理引擎、存储系统,甚至到新兴的硬件架构,都以某种形式采用了这一解耦推理的思想。 在编排层,最有代表性的是NVIDIA Dynamo。 NVIDIA Dynamo架构示意图 NVIDIA Dynamo是目前最先进、最成熟的开源数据中心级分布式推理框架之一,专为P/D解耦而设计。 此外,还有llm-d、Ray Serve等都是基于解耦推理架构。 在存储层,由芝加哥大学团队开发的LMCache通过加速从prefill实例到decode实例的KV缓存移动来优化P/D解耦过程。 LMCache架构示意图 Kimi AI团队开发的MoonCake,以「KVCache中心化」为核心思想,构建了一个面向P/D解耦的LLM推理平台。 它将系统中未充分利用的存储介质统一抽象为一个集中式KV缓存池,从而使prefill实例可以无缝将缓存传输给集群中decode实例。 MoonCake架构示意图 如今,LMCache与MoonCake已成为大规模LLM推理系统的标准存储后端。 在核心引擎层,几乎所有开源的LLM推理引擎,如SGLang与vLLM,都已原生支持「解耦推理」。 解耦推理的未来 「预填充-解码解耦」的推理理念,在2025年已逐渐成熟。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起点。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解耦不仅是一种「架构技巧」,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系统哲学: 打破神经网络推理中的「计算单体」结构,让系统能够在计算、存储与通信之间实现自由重组。 而学术界和工业界也正在探索多种新方向,推动解耦架构迈向「通用分解式推理(Generalized Disaggregated Inference)」阶段。 计算层面的解耦 1. Attention-FFN解耦(Attention-FFN Disaggregation) 以往的P/D解耦主要解决了「上下文输入与自回归输出」的阶段性分离问题,但模型内部结构仍然被视为不可拆解的整体。 如今,研究者开始尝试在模型层级上细化解耦粒度。 2025年,MIT CSAIL与DeepSeek Research提出了「Attention–FFN Disaggregation」框架,将Transformer的注意力模块(Attention)与前馈层(Feed Forward Network,FFN)分别放置于不同计算节点。 这种架构可以使不同节点利用异构硬件优势。 这意味着未来的推理系统可能不再是「每个节点运行完整模型副本」,而是每个节点运行模型的一个功能子模块。 2. 流水线解耦(Pipeline Disaggregation) 解耦架构的另一种自然延伸,是跨层级的流水线分解。目前已有多个研究团队提出框架,如: Stanford DAWN的「DisPipe」系统; Meta AI的「HydraPipe」; Alibaba DAI-Lab的「PipeShard」。 这些系统都尝试让推理过程在不同节点之间以「阶段流」的方式流动,从而实现全局流水线化推理。 这种方式能让不同阶段的计算使用不同类型的加速器,更适合未来多芯片异构系统。 跨模态与多模型的解耦 1. 模态分解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出现,推理系统正面临更复杂的资源编排问题,将它们全部塞入同一推理流程会导致资源利用率显著下降。 因此,未来的趋势是将多模态推理解耦为多个模态子推理流,再在编排层通过调度器进行异步融合。 2. 多模型协同 在推理系统中同时运行多个LLM或专用子模型也变得常见,这些架构天然适合解耦化设计。 内存与缓存体系的解耦 当前的解耦体系仍依赖于「集中式KV缓存池」或「共享SSD集群」,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让缓存体系本身也实现多层解耦与自治调度。 1. 层级化缓存架构 MIT与ETH Zürich的研究者提出HiKV(Hierarchical KV Cache)框架,将KV缓存划分为三个层次: L1:GPU本地缓存; L2:节点共享缓存; L3:分布式持久缓存。 系统根据上下文热度自动迁移KV片段,从而使解耦推理的内存管理更具弹性。 2.存算协同 一些硬件厂商已开始探索原生支持解耦架构的芯片,这意味着未来的「解耦推理」不仅是软件架构问题,而将演化为软硬件一体化体系。 迈向模块化智能 如Google Brain Zürich与FAIR等一些研究团队,提出更加大胆的设想: 既然推理可以解耦,那么训练与持续学习是否也能被解耦? 他们将模型的学习过程被分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在不同硬件上运行,并通过共享梯度缓存与语义路由器实现跨任务通信。 这种理念被称作「解耦学习」,被视为解决大模型「灾难性遗忘」与「持续适应」问题的潜在关键路径: 目前,Google Zürich团队的内部项目「Hope」模型就是在该思想指导下诞生的。 过去十年,深度学习系统的趋势是「从分散到集中」,所有计算汇聚在单体模型中。 而如今的趋势正在反转:从集中到解耦。 这种演进并非倒退,而是一种成熟的标志,AI系统也正在走向模块化智能,不同功能模块可独立演化、独立扩展、独立优化。 而「解耦推理」正是这一趋势的起点。 未来,或许将看到「解耦学习」「解耦推理」「解耦认知」三者融合的智能架构体系。
万亿美元薪酬获批后,马斯克誓言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将消除贫困
IT之家 11 月 8 日消息,据《商业内幕》今日报道,马斯克在特斯拉股东大会上放出豪言:“人们常说要消除贫困,为每个人提供卓越的医疗保障。实际上,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那就是通过 Optimus 机器人。Optimus 将真正消除贫困!” 在立下这番豪言壮语之前,马斯克的 1 万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7.12 万亿元人民币)薪酬方案正式获批,现场观众爆发出欢呼并齐声高喊“埃隆,埃隆!” 马斯克将根据特斯拉达成一系列宏大目标的进展,解锁最多 1 万亿美元的股票。其中的一大目标,就是在未来十年内销售 100 万个 Optimus 机器人。 马斯克还在会议中表示,Optimus 还将改变监禁人群的生活。他设想,Optimus 机器人可以“跟随罪犯并阻止其犯罪”,而不必将他们实际关进监狱。 马斯克预测,Optimus 将使全球经济增长十倍,甚至可能达到百倍。在电话会议中,马斯克描绘了一个“可持续富足”的未来,Optimus 的年生产力将是人类的五倍,因为它能够全天候工作。 “AI 可以在提升人类生产力方面有所作为,但这种 AI 的提升是有限的,有实体形态的 AI 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在与乔・罗根的访谈中,马斯克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可持续富足”和机器人时代将如何改变经济的看法。“我得出结论,只有通过 AI 和机器人技术,才能将我们从债务危机中解救出来,防止美国破产。” 马斯克还认为,像 Optimus 这样的机器人将使未来的工作变得“可选”。“在一个理想的局面下,我们将实现普遍的高收入,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任何想要的产品或服务。但在这一过程中,将经历许多创伤与冲击。” 目前,特斯拉正在进行 Optimus 的设计工作,马斯克认为,这一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特别是机器人手部的设计。马斯克预计,一旦进入量产阶段,Optimus 的售价将定在 2 万到 3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14.2 万到 21.4 万元人民币)之间。
480亿新势力首富放“大招”,马斯克看了都点赞
雷达财经出品 文|丁禹 编|孟帅 一款走着灵活猫步的女性形态机器人,让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成功站上流量C位。 在接连预热旗下首款Robotaxi自动驾驶无人车、首款增程式车小鹏X9后,何小鹏在2025小鹏科技日上抛出一个堪称“王炸”的惊喜——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 当网友们看到小鹏发布的这款机器人时,瞬间被其逼真的形态和灵动的身段所震撼,有网友直呼,“这简直就是美剧《西部世界》的再现”。 身为何小鹏同行的世界首富马斯克在看到这款机器人后,也不禁为之点赞,并表示“特斯拉和中国公司将主导市场。我非常尊重中国的竞争对手,中国有很多聪明、勤奋的人”。 然而,在一片赞誉声中,也有部分网友提出了质疑。他们看着走路姿势高度拟人的IRON,不禁怀疑机器人里面是不是藏了真人。 面对外界的质疑,何小鹏火速澄清,甚至在IRON通电状态下剪开“皮肤和肌肉”以自证。 事实上,靠小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杀出重围的何小鹏,心中还有着一个野心勃勃的“飞行梦”。继陆地航母后,小鹏汇天此番又发布了全新的面向多人低空高效出行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 一个又一个的重磅布局背后,是何小鹏对小鹏定位的全面升级——“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 而将视线转回至小鹏汽车的老本行,今年10月,小鹏汽车交付4.2万辆新车,单月交付量再创历史新高。年内前十个月,小鹏汽车的交付量更是超过35万辆,同比增长超190%。 考虑到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净亏损已大幅收窄至11.4亿元,常年身陷亏损泥沼的小鹏汽车,终于看到盈利的曙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揭晓的《2025胡润百富榜》中,何小鹏以480亿元的身家成功反超理想汽车掌舵者李想,成为新的新势力首富(鉴于小米集团手机及其他业务占比较高,暂不将雷军纳入该阵营财富比较范畴)。 女机器人惊艳亮相,何小鹏两度自证 11月5日,以“涌现Emergence”为主题的2025小鹏科技日在广州小鹏科技园成功举办。 在这场发布会上,小鹏汽车围绕“物理AI”发布了四项核心成果: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小鹏Robotaxi、小鹏全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以及小鹏汇天的两套飞行体系。 而整场发布会中,最吸引大众眼球的当属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这个号称“最拟人的人形机器人”,一亮相便瞬间成为全场的焦点,女机器人极度接近真人的自然流畅走姿更是让不少人惊叹。 雷达财经了解到,IRON拥有“骨骼-肌肉-皮肤”: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全包覆柔性皮肤、头部3D曲面显示、仿生灵动双肩、实现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 同时,IRON搭载了物理世界大模型,拥有3颗图灵AI芯片,构建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可实现对话、行走、交互等高阶智能。 何小鹏透露,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最终的量产版预计与展示产品非常接近,小鹏的目标是在2026年年底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成为中国首批甚至首个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的公司。 据界面新闻报道,由湖南女首富周群飞掌舵的蓝思科技,目前对接了小鹏机器人头部面罩、灵巧手和机身金属结构件供应。 在商业化方面,全新一代IRON将优先进入导览、导购、导巡等商业场景,宝钢已确定成为生态合作伙伴,未来将入驻宝钢工业场景,探索巡检等复杂领域应用。 然而,女机器人的轻盈猫步在惊艳众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诸多质疑声音,部分网友怀疑机器人里是否藏了真人。 次日,何小鹏特意发布一段一镜到底的视频,还原机器人走猫步的全过程,并让机器人团队拉开背后拉链,展示内部构造视频。 何小鹏坦言,外界的反应“真的是让我们机器人团队既高兴,又哭笑不得。总有人不相信这个世界变化如此快,今天早上他们强迫我拍个一镜到底无剪辑的视频,回应一下这个质疑,希望大家辨别真假,也帮助我们澄清一下。” 在当天晚上的小鹏X9鲲鹏超级增程技术发布会上,何小鹏再次邀请IRON登场。直播过程中,工作人员现场剪开IRON的外衣和肌肉,向观众展示了其内部的金属骨架、液压管等机械结构。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何小鹏在发布会现场甚至一度哽咽,并表示,“我们没有能力打消所有的质疑,唯一能做的只有继续奔跑”。 持续加码物理AI,何小鹏连放“大招” 除了惊艳亮相的女机器人,何小鹏在2025小鹏科技日活动上还给外界带来不少惊喜。 首先是第二代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大模型,其区别于传统VLA模型的“视觉-语言-动作”架构,无需语言转译,即可实现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输出。 何小鹏还宣布,小鹏第二代VLA大模型将面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大众汽车成为小鹏第二代VLA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同时,小鹏图灵AI芯片已获得大众汽车定点。 其次,小鹏还高调宣布入局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并将与高德地图展开合作,公司计划于2026年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 而最后压轴登场的,则是小鹏汇天飞行汽车体系的新成员——全倾转固定翼飞行汽车A868。 据悉,A868采用混动系统,标称续航500km+,最大航速360km/h+,可乘坐6人,采用垂直倾转起飞形式,无需滑行跑道。 事实上,近年来,“低空经济”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广阔前景被外界广泛看好,产业价值与战略地位也已在政策层面得到印证。 而自2020年起,小鹏汽车便已通过小鹏汇天开始全面布局低空经济。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小鹏汇天已获得多轮融资。 今年3月,何小鹏透露,过去十年,小鹏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在飞行汽车领域,融资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飞行汽车研发人员有1400人,2025年将投入30亿元。 而在产品层面,小鹏汇天目前已经研发出多款飞行汽车,包括旅航者T1、旅航者X1、旅航者X2和陆地航母等。 其中,陆地航母算得上是小鹏汇天的明星产品,该产品定价不超过200万元,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组成,陆行体为增程式汽车,可将飞行体完全收纳至车内并进行地面行驶。 何小鹏透露,小鹏汇天的陆地航母已正式进入量产前夜,全球订单已经累计突破7000台,预计在明年实现规模化量产交付。 雷达财经了解到,与面向个人低空飞行的陆地航母有所不同,此次新发布的A868则主要针对多人长航程高效出行。 不过,被何小鹏寄予厚望的小鹏汇天,不久前曾发生一起意外。9月中旬,在长春航展上,两架小鹏汇天eVTOL(电动垂直起降器)发生碰撞事故,其中一架在着陆过程中机身受损起火。 事后,小鹏汇天方面回应称,现场人员安全,相关部门已有序完成现场处置工作。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有分析认为,尽管低空经济的前景一片广阔,但飞行汽车真正从实验室走向天空,仍需经受技术、法规与市场的多重严苛检验。 汽车交付量再创新高,小鹏或迎盈利拐点 就在2025小鹏科技日拉开大幕的几天前,小鹏汽车刚刚公布了最新的汽车交付数据。 今年10月,小鹏汽车共交付42013辆新车,同比增长76%,创下公司单月交付新纪录。 而将统计范围进一步拉长,今年前十个月,小鹏汽车的交付表现同样可圈可点:累计交付超35万辆汽车,同比增长近两倍。 结合半年报来看,小鹏汽车的盈利拐点愈发临近。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共交付近20万辆汽车,交付量同比增长279%;实现营收340.85亿元,同比增长132.5%;录得归母净利润亏损11.4亿元,同比大幅收窄57%,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小鹏的汽车毛利率约为12.6%,同比大幅提升6.6个百分点,这主要得益于持续的成本降低及车型产品组合改善。 上半年,小鹏汽车的销售成本同比增长124.43%至284.58亿元;经营开支同比增长45.25%至76.03亿元;其中研发开支为41.87亿元,同比增长48.62%。 业绩显著提升之际,小鹏还在近日正式切入增程车赛道。11月6日,小鹏汽车旗下首款增程式电车——小鹏X9超级增程正式发布并开启预售。 随着这款车型的发布,小鹏汽车正式从“纯电”单轨转向“纯电+增程”双轨并行,进入“一车双能”时代。 有趣的是,2025年也是增程领域“老大哥”——理想汽车的纯电SUV元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激烈竞争多年的老对手,在今年开启了“双向奔赴”的新征程。 雷达财经了解到,此次发布的小鹏X9超级增程版车型有Max和Ultra两个版本,预售价格分别为35万元和37万元。 据悉,自2018年首款纯电车型小鹏G3发布,小鹏汽车如今公司纯电车型已经拓展至7款。 加上刚刚涉足增程车的小鹏X9超级增程,小鹏致力于在10万至50万元的价格区间构建丰富的产品矩阵。这一战略布局不仅体现了公司对“造血”的迫切需求,更彰显了其对盈利的坚定渴望。 据同花顺iFinD数据,从2018年到2025年上半年,小鹏汽车的累计归母净利润亏损已超430亿元。而和另一个新势力玩家蔚来的掌舵者李斌一样,何小鹏也喊出了公司要在第四季度盈利的口号。 有分析认为,随着汽车销量屡创新高、亏损规模大幅收窄,小鹏汽车距离实现盈利的目标越来越近。 半年报发布后,浦银国际在研报中表示,公司整体毛利率优于它们和市场的预期,预期其综合三季度汽车销售毛利率维持在当前良好的水平上,四季度毛利率可以进一步改善。 浦银国际分析认为,小鹏汽车销量和毛利率的环比成长,主要来自于新平台新车型的交付,“我们预期小鹏有望在今年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的目标。” 随着小鹏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及低空经济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已经荣登新势力首富宝座的何小鹏,未来又将书写怎样的财富传奇?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
鸿蒙智行旗舰9系新车享界S9选配内容/权益公布
11 月 9 日消息,鸿蒙智行年度压轴新品 —— 新款享界 S9 已于 11 月 7 日 10:08 开启预订,预售价 31.8 万元起。 Max 版:增程 31.8 万元起 / 纯电 33.8 万元起 Ultra 版:增程 35.8 万元起 / 纯电 37.8 万元起 目前华为商城官网已公布新款享界 S9 的选配内容,IT之家整理如下: 版本 享界 S9 Max 全系标配:空气悬架、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4 颗激光雷达 + 5 个 4D 毫米波雷达 动力:增程、纯电 驱动:后驱(增程)、四驱(后驱 / 四驱) 座位:五座 享界 S9 Ultra 标配:智慧电动门、百万像素智慧投影大灯 动力:增程、纯电 驱动:后驱(增程)、四驱(纯电) 座位:五座 电池 享界 S9 Max 增程:37 度电池价格已包含;53 度电池 +20000 元 纯电:100 度电池价格已包含 享界 S9 Ultra 增程:53 度电池价格已包含 纯电:100 度电池价格已包含 外观 浩宇蓝:+6000 元(限时免费) 寰宇红:+10000 元(限时免费) 仙踪绿:+10000 元 流光银:+6000 元 鎏金黑:价格已包含 深空灰:价格已包含 内饰 赤茶橘:搭配俄罗斯黑椴木,标配织物顶棚、舒云座椅 | 价格已包含 白沙杏:搭配塞尔维亚白栓木,标配织物顶棚、舒云座椅 | 价格已包含 琥珀棕:搭配阿尤斯棕木,标配麂皮顶棚、菱格纹绗缝 | +8000 元 松露棕:搭配高级胡桃木,标配麂皮顶棚、菱格纹绗缝 | +8000 元 白沙杏(双绗缝版):搭配塞尔维亚白栓木,配麂皮顶棚、菱格纹绗缝 | +8000 元 轮毂 20 英寸多辐星辉轮毂(245/45 R20):高刚度低风阻 | 价格已包含 20 英寸多辐星炫轮毂(255/45 R20):高刚度低风阻 | +6000 元 21 英寸星辉锻铣轮毂(255/40 R21):高颜值高性能 | +15000 元 套件 黑曜套件:熏黑车标、黑曜轮毂 + 红色卡钳、熏黑进气口装饰条、熏黑镀铬条 | +2000 元 选装 后排零重力座椅:+20000 元 智慧电动门:+20000 元(Max 版可选;Ultra 版标配) 电子后外视镜:+10000 元(仅 Ultra 版可选) 智能投影巨幕系统 2.0:+20000 元(含智能投影机 + 电动幕布) 鸿蒙智行新款享界 S9 预订权益如下: 2000 元订金抵 5000 元购车尾款权益 寰宇红 / 浩宇蓝外饰限时免费 赠送至高价值 10000 元的定向选配优惠(两项):9 项选配可任意选 2 项,包括外饰颜色、内饰颜色、轮毂、智能投影巨幕系统、智慧电动门、53 度电池包、电子外后视镜、四驱、后排零重力座椅 赠送 10000 元的零重力座椅抵扣权益 赠送舒享用车大礼包:包含 Maglink Mini 移动控制屏、原厂脚垫,2 个软头枕,1 个钥匙礼盒、1 张 TF 卡 赠送价值 20000 元 ADS 高阶功能包补贴权益,可用于抵扣 ADS 高阶功能包部分款项 赠送价值 4000 元辅助驾驶无忧服务权益 鸿蒙智行车型车主增购 / 换购享界 S9 享尾款减免 2 万元 鸿蒙智行年度压轴新品 —— 新款享界 S9 主要信息如下: 新款享界 S9 外观进行了多项升级,搭载了享界寰宇之星新车标、华为百万像素智慧大灯、全新星云尾灯、全新轮毂样式、星河大灯。此外,新车还支持选配智慧电动门、智能电子外后视镜。车身尺寸方面,新车长宽高分别为 5160/2005/1492mm,轴距 3050mm,与在售车型基本保持一致。 新车提供纯电、增程两种能源形式,纯电版车型 CLTC 续航可达 816km,增程版 CLTC 纯电续航 372km,综合续航可达 1378km。此外,新车全系标配空悬 +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 新车将搭载 36 个高精度传感器,搭载华为乾崑智驾 ADS 4,标配四激光雷达,前向升级 3 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矩阵,并新增车外麦克风。
特斯拉高速上加速失控 车主:有20年驾龄 怀疑车有问题
快科技11月9日消息,据报道,杭州的吴先生向媒体反馈称,自己的特斯拉在Model Y高速上正常行驶时发生失控事故,他怀疑车辆有问题。 吴先生介绍,10月31号,他驾车在杭州去绍兴的高速上,当时时速在100km/h左右,为了超车才加速,结果车辆发生失控事故。 吴先生表示,他当时本能反应去救方向盘,结果救不过来,先是车头撞上护栏,然后又弹了回来,车尾也撞了上去,车辆左侧前后有多处明显剐蹭碰撞痕迹。 吴先生强调,当时车辆处于限速内,轮胎等情况正常,路上也没有积水,失控前没有动过方向。 他觉得自己作为有着20年驾龄的老司机,当时自己并没有操作不当的地方。他认为失控和车辆本身有关,怀疑两个轮子扭矩不一样,造成了车子甩尾了失控这种情况。 而且,车辆的主动安全没有及时介入,特斯拉给出来的数据是说我们动了方向,但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乱动方向。 吴先生希望特斯拉方面可以提供相关数据,弄清楚事发时的具体情况。吴先生表示,修车可能在五六万,如果是这个车的确存在问题,希望特斯拉能负责车辆的维修。 对此,特斯拉方面回应称,车辆不存在问题,客户未开启辅助驾驶等功能,因为客户大幅度打方向,导致车辆失稳,但吴先生并不认可。
特斯拉公布电动重卡Semi工厂内部实景,明年正式量产
IT之家 11 月 9 日消息,特斯拉近日罕见地对外展示了其电动重卡 Semi 工厂的内部实景,该车型预计将于明年(2026 年)正式投产。根据发布的视频内容可见,工厂内部施工仍在持续进行中,此前航拍影像亦曾暗示现场尚有作业活动。 该段新发布的 Semi 工厂视频由特斯拉官方 X 平台账号发布,工厂位于内华达超级工厂(Giga Nevada)附近。尽管视频时长不足 30 秒,但清晰呈现了厂内多个关键区域,包括巨型生产设备及开阔的厂房空间。此外,视频中还展示了若干首批量产版 Semi 原型车正在厂区周边行驶。 在 2025 年度股东大会上,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就 Semi 量产进展作出简要通报。他向股东明确表示,Semi 量产计划正按既定时间表稳步推进,将于 2026 年正式启动:“自明年起,我们将启动特斯拉 Semi 的量产工作。目前,已有大量 Semi 原型车投入实际运营,百事公司(PepsiCo)及其他多家企业已长期使用该车型开展测试与日常运输。2026 年,我们将在位于内华达州北部的工厂开启 Semi 的大规模量产。” 除确认量产时间表外,特斯拉还在马斯克的演讲环节中首次公开了这款 8 级全电动重卡的全新外观设计图。根据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显示,Semi 已进行较大幅度的重新设计,其造型语言全面向特斯拉当前产品矩阵靠拢。 IT之家注意到,最显著的变化集中在车头部分:新款 Semi 采用了与 Cybertruck、Cybercab 及全新 Model Y 风格一致的犀利前大灯设计。其他多项调整则聚焦空气动力学性能优化。据特斯拉官方披露,新款 Semi 能效表现大幅提升,达到每英里仅耗电 1.7 千瓦时(1.7 kWh / mile)。此外,车身两侧集成的侧向摄像头十分醒目,预计用于支持 FSD 系统相关功能。
2026款宝马iX3 M运动套装Pro版亮相,明年交付
IT之家 11 月 9 日消息,宝马集团在西班牙邀请全球媒体率先体验其全新纯电动 SUV——iX3,年初宝马已举办过首次动态试驾活动,当时车辆仍处于伪装测试阶段。此后,代号“NA5”的 iX3 已正式全球首发亮相,并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厂启动量产。因此,本次展示车型即为最终量产版本。 作为一场典型的媒体活动,宝马自然展示了其最高规格的车型配置:这款 iX3 车身采用专属“M 布鲁克林灰金属漆”(M Brooklyn Grey Metallic),并搭载 M 运动套装 Pro 版(M Sport Package Pro)。该套件显著提升了该车的外观运动感,相较标准 M 运动套装(非 Pro 版)的车身同色后视镜盖与后扩散器,Pro 版则全面采用高光黑色饰件;此外,还配备 M 运动红色制动卡钳及黑色饰面的发光双肾格栅。 轮毂方面,宝马将标准的 20 英寸轮圈升级为 22 英寸专属款式(代号 1054 M);车顶则配备全景玻璃天窗;车标亦经过细微优化 —— 全新圆形徽章(Roundel)采用更扁平的设计语言,标志着宝马“新世代”(Neue Klasse)设计理念的正式开启。 IT之家注意到,升级至 M 运动套装 Pro 版后,内饰亦有多项专属配置:座椅采用包裹性更强的 M 运动型座椅,并融入 M 徽标刺绣,与真正的 M 车型上的座椅很像;方向盘则首次引入全新设计的双辐式 M 运动方向盘,安全带亦采用 M 专属配色方案。需要强调的是,尽管配置全面向 M 靠拢,该车仍为 iX3 50 xDrive 车型,定位尚未进入 M 高性能序列。 不过,真正的高性能版本已在规划之中。尽管谍照已多次曝光 X3 M 燃油版车型,但电动车领域预计将率先推出 M Performance 性能子品牌版本 ——iX3 M60 预计将于明年 7 月投入量产;而更极致的纯正 M 版本,则计划于 2027 年 11 月正式投产。 现阶段,宝马的首要任务是将 iX3 50 xDrive 顺利交付用户:欧洲市场将于明年春季率先开启交付,美国市场紧随其后,预计夏季启动交付。后续,宝马还将进一步拓展产品线,在两款 M 衍生车型之外,推出更亲民的入门级版本,包括四驱版 iX3 40 xDrive 及后驱版 iX3 40 sDrive。 值得注意的是,相似的产品策略也将延续至宝马下一代纯电车型 —— 预计明年推出的 i3 纯电轿车与 iX4,均将采用类似的产品序列布局;若有关 i3 旅行版(i3 Touring)的传闻属实,则这款纯电动旅行车亦有望于本十年内稍晚时间面世。
十年,万亿薪酬包,马斯克成为历史第一人
本周,马斯克拿下史上最壕薪酬包。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特斯拉 2025 年度股东大会上,一份价值近万亿美元的 CEO 激励计划,以超过 75% 的支持率通过。 现场气氛高涨,堪比演唱会,特斯拉股东们齐声高喊「Elon! Elon!」,马斯克上台时收获阵阵欢呼,还与特斯拉机器人共舞了一段。 当然,光拿钱是不够的,马斯克还得给股东们画几个饼。他在台上预测,Optimus 机器人能让全球经济总量增加 10 倍,会比最好的外科医生更强,甚至能消除贫困、提供顶级医疗服务。 另一个重磅消息是,特斯拉无方向盘自动驾驶汽车 Cybercab 预计明年 4 月量产。 除了薪酬方案,股东大会还通过了啥? 这场股东大会的议程相当密集,关键提案的初期投票结果如下: 当选董事:Ira Ehrenpreis、Joe Gebbia 和 Kathleen Wilson-Thompson ✅ 批准 2024 年高管薪酬方案(咨询性投票)✅ 批准为替代马斯克 2018 年薪酬计划提供资金 ✅ 批准马斯克价值 8780 亿美元的新薪酬方案 ✅ 从特斯拉章程和细则中删除超级多数投票要求 ❌ 股东提案:授权特斯拉投资 xAI ✅(通过,但有大量弃权) 股东提案:将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发展及人力资本目标挂钩 ❎ 股东提案:废除衍生诉讼 3% 持股比例规则 ❌ 股东提案:每年选举所有董事 ✅ 股东提案:根据德克萨斯州法律,要求在修改公司章程某些条款前须经股东批准 ❌ 而关于特斯拉投资马斯克旗下 AI 公司 xAI 的咨询性投票结果,特斯拉董事会对此表示:「由于这是一项咨询性投票,董事会将根据目前的股东支持程度进一步评估后续行动。」 插个题外话,根据路透社的分析,尽管今年的薪酬方案在未来 10 年内可能授予价值高达 1 万亿美元的股票,但会在授予时扣除这些股票的成本,因此对马斯克来说,实际价值略低,大约为 8780 亿美元。 ——虽然没有真到万亿,但已经很多了。 凭什么马斯克能拿到这么多钱? 先说清楚,这不是他马上就能拿到的工资。这笔薪酬,主要还是按照他最惯常使用的股票/期权的方式来发放,而非现金的方式——这样,大部分收入可能都是可免税的。 众所周知,马斯克避免交所得税的方法就是不收现金工资,而是用股票/期权去银行抵押带宽,「以债务换收入」。 具体来说,马斯克预计将获得 4.237 亿股的股票奖励,分成 12 个阶段来解锁。每完成一个市值目标,如果特斯拉还能达成相应的利润或运营目标,他就能拿到约 1/12 的股份。 想拿这近万亿美元,马斯克得完成一系列堪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特斯拉得从现在的 1.4 万亿美元一路飙升到 8.5 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比泡沫含量极大的英伟达市值,还要高出差不多 85%。 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市值达到 2 万亿美元(目前特斯拉约为 1.4 万亿美元),接下来的 9 个阶段,每提升 5000 亿美元市值可解锁一部分,最后两个阶段每提升 1 万亿美元,最终目标为 8.5 万亿美元市值。 另外,要想拿到这笔新薪酬,马斯克还得完成一连串运营 KPI: 交付 2000 万辆特斯拉汽车 搞定 1000 万份 FSD(完全自动驾驶)活跃订阅用户 交付 100 万个 Optimus 机器人 实现 100 万辆 Robotaxi 商用运营 还得达成一系列调整后的 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基准,从 500 亿美元到 4000 亿美元不等 当然,就算完成了目标,马斯克也不能马上套现。这些股份有两个关键的归属时间点:2032 年春季和 2035 年秋季。而且就算股份归属了,还得再持有五年才能卖出。 当然,这对于债务大师马斯克来说毫无压力。他过去的个人生活、吃穿住行,基本全是靠抵押贷款来完成。甚至前几年收购 Twitter(现用名 X),都是用的特斯拉股票抵押银团贷款的方式。 此外,这份方案也给了马斯克一个「保底」:即便遇到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他还是能拿到部分股份。更关键的是,虽然股份还没完全归他,但只要目标达成,马斯克马上就能获得投票权。 而投票权,恰恰暴露了马斯克的真实目的。 毕竟很多人不理解,已经是全球首富了,马斯克为什么还要死磕这万亿薪酬? 如上所说,如果这份薪酬方案全部兑现,马斯克将额外获得 4.237 亿股特斯拉股票,持股比例会从现在的 13% 飙升到 25%。 而这个 25%,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对特斯拉的控制权。 只是,特斯拉董事会心里其实也清楚,任何公司都不应该永远依赖某一个人。特斯拉其实已经在为「后马斯克时代」做准备了。 马斯克要想拿到最后的 7000 万股股票,必须先建立 CEO 接班机制。这也算是给特斯拉上了个「双保险」。 在 CEO 年薪里,马斯克什么水平? 即使不计算这次的 1 万亿美元方案,马斯克的终身薪酬也早已远超其他高管。 根据 Equilar 的分析数据,自 2006 年以来,马斯克的终身薪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已兑现股票与行使期权的价值)已经是其他 CEO 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而马斯克刚刚获批的薪酬方案,其价值几乎相当于拥有 3600 万人口的波兰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相当于拥有 1.74 亿人口的孟加拉国 GDP 的两倍。 作为全球首富,马斯克的净资产已接近 5000 亿美元。而这份新薪酬方案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的薪酬方案被法院给否决了。 2018 年那份价值约 560 亿美元的薪酬计划,被特拉华州衡平法院的 Kathaleen McCormick 大法官认定为「过度、不当且必须撤销」。 原因在于,法官认定马斯克在薪酬谈判中掌控过大,且董事会也没给股东提供该有的信息。这可把马斯克给气坏了。 特斯拉甚至试图让股东「追溯批准」那份方案,但 McCormick 法官直接判定这种投票无法弥补之前的程序缺陷,去年 12 月还维持了原判。 目前,这案子还在特拉华州上诉中,马斯克的期权到现在还悬着。 反对声再响亮,也敌不过 75% 的支持率 虽然最终以超过 75% 的支持率通过,但这场投票远没有看起来那么轻松。 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此前率先表态,将投票反对该薪酬方案。 他们虽然认可马斯克在公司发展中扮演的富有远见的角色,但对该奖励方案的总规模「感到担忧」,认为该方案未能缓解公司对个人过度依赖的情况。 这已经是挪威主权基金第二次反对马斯克的薪酬方案了。此前,他们也投票反对过那份 560 亿美元的计划。 特斯拉两大股东咨询机构 Glass Lewis 和 ISS 同样建议投资者否决该薪酬方案,认为金额过高,会稀释股东价值。ISS 在声明中直言:「虽然此奖励的核心目的是留住马斯克,但该方案中没有任何明确条款保证他真的会这么做。」 对此,马斯克在上个月的财报电话会上怒斥 ISS 和 Glass Lewis,称他们是「企业破坏分子」。 除了机构投资者的质疑,特斯拉自身的战略规划也引发了争议。 特斯拉在今年 9 月发布了《宏图计划》第四篇,声称这是公司未来如何通过产品实现「可持续的富足」的蓝图。然而,与前三篇《宏图计划》相比,第四篇显得格外空洞。 过去的每一篇都列出了具体目标和可操作的想法,2023 年发布的第三篇《宏图计划》甚至是一份长达 41 页的白皮书,聚焦于构建可持续能源经济。 面对铁杆粉丝的批评,马斯克本人也承认批评是合理的,并表示特斯拉会补充更多细节。但两个月过去了,这份计划至今未有任何修改。 尽管如此,这场投票的支持者依旧相信,马斯克是唯一能把特斯拉从「卖车公司」转型为「AI+机器人巨头」的人。没有他,特斯拉可能沦为平庸的电动车制造商,市值早晚被腰斩。 也就是这样,马斯克诱使特斯拉,用近万亿美元,把自己绑在了船头。
零跑科技高级副总裁曹力:Lafa5具备月销破万的潜力
IT之家 11 月 9 日消息,据易车报道,11 月 7 日,零跑 Lafa5 预售发布会后的媒体群访在杭州举行。零跑相关负责人曹力、周颖与媒体展开深入交流,全面解读了 Lafa5 的产品价值与品牌意义。 报道称,面对 Lafa5 所在细分市场规模的疑问,曹力明确表示,这款车并非小众车型,而是零跑在主流车型布局完善后,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推出的全球化产品。在欧洲市场,该级别车型本就是主流,而国内 10 万 - 15 万价格区间内,虽有多款产品,但兼顾个性与实用的车型仍存在市场空白,Lafa5 恰好填补了这一需求缺口。 从销量预期来看,短期内国内市场仍将是 Lafa5 的销量主力,长期则有望实现国内外市场各占一半的格局。曹力信心十足地表示,Lafa5 具备月销破万的潜力,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无直接竞争对手的蓝海定位 —— 同价位段车型中,暂无形态与定义完全一致的产品,而零跑的成本定价策略,更让这款个性化车型保持了高性价比优势。 据IT之家此前报道,零跑的全新车型 Lafa 5 于 11 月 7 日正式开启预售。新车提供 515km、605km 两种续航,预售价区间为 10.58 万-13.18 万元,并于 11 月 28 日正式上市。 515Plus:10.58 万元 515Pro:11.58 万元 515Max:12.58 万元 605Pro:12.18 万元 605Max:13.18 万元 这款新车长宽高分别为 4430/1880/1520mm,轴距 2735mm,配备 AGS 主动式进气格栅、破风前唇和导风气帘,具有前后 50:50 黄金轴荷比。配色上,该车拥有电掣黄、风驰灰、星夜蓝、摩根粉、星河银、金属黑共 6 款车漆,以及驰影灰,速域紫和竞速灰三款内饰。 零跑 Lafa 5 内置高通骁龙 8295P 车机芯片,搭载了 360° 全景影像、180° 透明底盘,号称城市驾驶无死角。新车内置 Leap Sound 12 扬声器,配有 14.6 英寸中控屏和 8.8 英寸仪表屏,且配有 50W 风冷无线快充。 动力方面,新车电机峰值功率 160kW,峰值扭矩 240N・m,零百加速时间 6.4 秒,转弯半径仅为 5.17 米。根据介绍,新车配备 56.2kWh、67.1kWh 两种磷酸铁锂电池,CLTC 工况续航分别为 515km 与 605km。 智能化方面,新车搭载激光雷达和算力 200Tops 的高通 8650 芯片,感知硬件数量达到 27 个,内置端到端大模型,可实现无高精地图的城市 NAC 导航辅助巡航。同时,新车智能座舱内置 DeepSeek + 通义千问双 AI 语音大模型,支持声纹识别,还提供一个能够一触即达常用功能的“零跑灵动贴”配件。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