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最高预亏19亿 背靠华为的小康如何撑起600亿市值?
文 / 三生 出品 / 节点财经 如果要在A股的汽车板块选出一只大牛股OR大妖股,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小康股份(601127.SH)。这家曾以生产东风小康闻名的汽车厂商在踏上新能源汽车风口,尤其是傍上华为之后,一度成为2021年最耀眼的明星。 但是,自去年12月之后,小康股份迎来一波跌幅超过40%的暴跌,业绩更是一路走低,令不少投资者大跌眼镜。截至2月25日收盘,小康股份股价为45.55元/股,总市值619.4亿元,仍处于区间底部。 投资者更为关注的是,小康股份2021年与华为合作推出的首款车型赛力斯SF5销量不佳,而在当初这款汽车发布时,曾将公司股价从22元直线拉升到近80元。 目前,小康股份与华为再次合作的“问界M5”即将上市,但销量如何难以确定。而2021年业绩预告显示,小康股份净利润预计亏损15.5-19.5亿元。这种情势之下,小康股份未来的造车之路该如何走下去?连年亏损的业绩能否撑得住当下600亿的市值? 这还要从华为看上小康股份之前开始说起。 / 01 / 小康股份凭什么被华为选中?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顾小康股份的崛起之路,那应该是“大树底下好乘凉”。 在牵手华为之前,小康股份的那棵“大树”是东风汽车。2003年,其联手东风汽车的东风小康有限公司成立。2005年,东风小康下线,两年内产销量双双突破10万辆。 彼时,凭借“许三多”走红的王宝强成为东风小康代言人,“开东风,奔小康”的广告语传遍大江南北。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东风小康与五菱宏光、长安之星并称中国微车三巨头、三大拉货神车。 这样的出道经历,一方面让小康品牌打响了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让小康这个品牌基本告别了高端汽车。但总体来说,当时依靠东风小康带动的整车业务,小康股份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2016年6月,小康股份登陆A股时,当年其总营达到161.92亿元,汽车业务营收为150.09亿元,归母净利润5.14亿元,销售毛利率19.34%。凭借这样的表现,小康股份刚上市时曾一口气拉出18个涨停板,轰动一时。 所以,从造车的底子来看,小康股份虽然以微车、经济型用车起步,但历经十多年发展,其在整车业务方面算得上经验丰富。有这样的行业基础,应该也是华为选择小康股份原因之一。 当然,小康股份对于华为的吸引力,更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积累,这也是资本市场看重的部分之一。 从2015年开始,小康股份就设立了新能源汽车设计院,开始进行包括控制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底盘等的研发。第二年,小康股份在美国硅谷成立SF Motors Inc,同时收购重庆东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改名为金康新能源。 在上市之前,小康股份就已有24款纯电动专用车可享受工信部“免征购置税”的待遇。上市后,小康股份继续加大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旗下拥有金康数字化工厂和SF美国工厂两大生产基地。通过一系列并购,目前小康已经拥有1000多项的全球技术专利及先进的制造工厂,而且还获得了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双资质。 不难发现,小康股份确实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这从近年来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也能得到证明。 2018年至2020年,小康股份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83亿元、6.51亿元、8.37亿元,占营收比分别为2.39%、3.59%、5.85% 。虽然其营收一年不如一年,但研发投入却逆势增长。 加大研发投入之下,小康股份在三电技术、智能网联、增程式系统以及IGBT等车载半导体及零部件的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9年4月,小康发布赛力斯SF5,搭载的“驼峰”智能增程系统就来自小康自己的技术。此外,目前小康是国内少数几个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车企,也是拥有四电机驱动技术平台的企业。 当然,华为选择小康股份,或许并非全因为以上的优点,背后可能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小康股份近年来的发展并不顺利,品牌辨识度不高。对于华为来说,选择这样一个有一定行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同时又面临发展瓶颈的合作伙伴,就更容易拥有更强的主导权,自己的发挥空间更大。 而对于小康股份来说,能傍上华为这棵大树,对其未来发展当然有很大助力。但是,傍上华为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持续亏损和新车销量不济,似乎都比较棘手。 / 02 / 从赛力斯SF5到问界M5 销量将是硬指标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是个烧钱的行业,一众新能源汽车厂家如“蔚小理”等目前还都在为盈利奋斗。市场对于这样的造车新势力更有耐心,而对小康股份这种从传统车企转型的“玩家”,就没那么宽容了。 据1月底小康股份发布的2021年年报预告显示,去年公司的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15.5-19.5亿元。这是小康股份连续第二年亏损,2020年其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7.29亿元。 两年时间,小康股份总计亏了35亿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要算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而亏损的背后,则是小康与华为联手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的焦虑。 比如一度被寄予厚望,也是小康与华为首度合作的赛力斯SF5,交出的成绩单堪称惨淡。据乘联会数据显示,该品牌全年销量共计8169辆,还没有同样采取增程式技术的理想ONE一个月卖得多。 那么,塞力斯为什么卖得这么惨?从品牌上来说,塞力斯来自于小康2016年在硅谷收购的SF Motors,在美国没搞出什么名堂,回国变成了赛力斯,品牌力不足,消费者不买单;其次,对于华为来说,这是其首次在汽车领域落地,各方面都在摸索阶段;最后,对于小康股份来说,其此前主要生产微车或经济型汽车,缺乏生产智能汽车的经验和技术。 综合来看,塞力斯SF5更像是小康与华为的试水之作,随后便推出了新品牌AITO问界M5。 2月15日,小康股份发布消息称,旗下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AITO问界M5将于3月份实现大批量交付,股价应声上涨。 可见,市场对于这款产品仍有所期待,而赛力斯SF5上市不足一年便成为弃子。 公开信息显示,华为深度参与了AITO问界M5的全过程,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的营销、售卖等,均由华为主导。这使得小康旗下的赛力斯更像是一家“代工厂”。 华为发布问界M5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表示,AITO问界的目标是在5年内,将AITO品牌打造为全球新能源品牌TOP 3。如果余承东的设想成为现实,即便小康股份在其中不占主导权,也能分得一杯羹。 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问界M5的市场表现最终会怎么样? 从汽车之家网站的关注度排名来看,目前问界M5的关注度并不算高,仅排在中档SUV的第27位。但是,上市之后,华为通过遍布全国的线下渠道一起发力,未来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也不好下定论。因为在汽车销售上华为已经下了大力气,其也具有创造奇迹的战斗力。 这一切还是未知数,需要市场给出最终的结果,而对于小康股份来说,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也许就在此一举。毕竟,在经过初期的华为造车概念炒作之后,真实的销量业绩才是资本市场参考的硬指标。 未来的一两年,将是考验小康股份600亿市值底色的关键时期。 / 03 / 1年10倍 在ST与星辰大海之间摇摆 在不少投资者眼中,小康股份可以算得上是近年来的大牛股或者大妖股,因为从2020年10月到2021年6月,小康股份的股价从8块钱左右,最高一口气冲到83.83元/股,一年不到翻了10倍,总市值冲破千亿大关。 在业绩大幅亏损的情况下,股价还能有这样的表现,只能说市场太疯狂了。 但是,泡沫总有破碎时。伴随着新能源汽车赛道调整、新车销量不佳和业绩持续不振,小康股份的股价开始从高位回落,目前较前期高位已经下跌超过40%。 即便如此,相比2020年10月行情启动时,目前小康的股价仍有超过5倍的涨幅。 所以,如果小康的业绩迟迟不能有所表现,仅靠华为的招牌能不能撑住600亿市值,还是个未知数。 对此,机构的态度显得有些分化。比如近半年来并没有小康股份的一份券商研报,持仓基金数量也不多。但另一方面,知名基金经理、“广发一哥”刘格菘似乎又非常看好小康股份的未来前景。 图片来源:同花顺 据2021年报基金重仓股数据,重仓小康的基金共8家,其中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混合持仓最多,目前市值达12.78亿元。回溯刘格菘的进场过程,其从2021年中报开始买进,同期广发旗下的多只基金跟进,此后不断加仓。 可以说,广发基金目前已经是重仓小康股份。在其它机构敬而远之的情况下,刘格菘为什么对小康股份这么有信心,不得而知。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市场对小康股份的矛盾态度。 此外,小康股份在2022年1月还曾陷入舆论漩涡,当时有网络传言称,原某证券研究所人士及某公募基金量化人士或涉嫌操纵证券及内幕交易华为合作企业,矛头直指小康股份。 小康股份随后进行了澄清和辟谣,但资本市场围绕在它周围的争议仍未消散。 从财务数据上看,由于汽车销量不佳,小康股份在资金链上的压力正逐渐显现。2021年半年报显示,其有息负债总额为51.36亿元,占其净资产的70.88%。 另外,过去两年,小康股份接连以新能源产业投入为主要源由,通过增发新股募资金超过60亿元。2022年,小康股份计划定增募资不超71.3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 在业绩不振的情况下,要继续走下去,小康股份必须通过不停的融资来保证研发投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目前烧钱仍是常态,而相应的风险也不言自明。所以,在目前这个阶段,资本市场对小康股份的态度可以理解。 一边是走在ST边缘的业绩表现,一边的牵手华为奔向星辰大海,小康股份虽然有华为这棵大树为它托底,但能走多远,长多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世界著名黑客组织宣布发起网络战争 曾爆出世界轰动的惊天大瓜
2月26日,雷峰网消息,俄罗斯已正式向乌克兰发起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欧盟等组织也在不断对俄罗斯“施压”。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全球最大的黑客组织“匿名者”(Anonymous)宣布对俄罗斯发动网络战争,并已摧毁数十家网站,以回击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他们声称对会俄罗斯电视台(RT)遭受的网络攻击负责。 该组织表示,会对俄罗斯电视台(RT)遭受的网络攻击负责。在声明发布后,Anonymous 短暂关闭了 RT.com,以及克里姆林宫、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国防部的网站。 据RT(俄罗斯电视台)所说,确实从2月24日晚上开始,他们的网站就一直受到DDoS攻击,并且,进行DDoS攻击的地址中约有27%位于美国。 不过攻击似乎并没有持续很久,在几个小时后,发现RT的网站似乎又恢复了。 匿名者:一个去中心化的团体,曾爆出惊天大瓜 “匿名者”起源于美国一个叫 4chan 的论坛,发迹于2003年,是一个分散的黑客组织,没有制度,没有领导,但却参与到很多政治性事件中。 电影《 V字仇杀队 》主角 V 的盖伊·福克斯面具,是“匿名者”的标志。他们的核心理念是“匿名、平等、自由”,只要你认同这个理念,就可以成为匿名者的一员。 他们极其擅长批量攻击,惯用ddos,xss跨站脚本,及应用层协议攻击。此外,他们曾经做过很多震惊世界的举动,外界对他们这个组织褒贬不一。 2020年,这个名为匿名者的黑客团体,曾经爆出了足以让世界轰动的惊天黑料:明尼苏达州193人被警方杀害、特朗普涉嫌性侵13岁女孩、戴安娜王妃和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的死因是因为发现了政府和王室成员贪污腐败和儿童性交易,而导致了被谋杀...... 这些爆料一出,推特炸了,瞬间掀起了轩然大波。话题#Anonymous 热度一度跃居全球趋势第一。 尽管当时推特疯狂大批量的删帖,但并没有阻止匿名者宣战视频的传播,反而让这个视频,和他们公布出来的政府文件传播的越来越广。 这还没完,他们还高调的进行了暗网攻击。 2011年10月,他们发布视频高调宣布,将会展开“暗网行动Operation Darknet”。这一次,他们使用DDoS策略,攻击了暗网中最大的儿童色情网站——萝莉塔之城。 什么是DDoS策略? 简单来讲,如果网站正常情况有1000个用户,可能大概每秒能够处理5000个指令。而他们开始攻击后,用机器每秒发十几万个指令,超出承载上限让网站集体瘫痪。 这个萝莉塔之城在暗网上存在了数年、有数百万儿童色情制品的网站。在匿名者发起攻击的第二天,萝莉塔之城就被完全拆除,1589位用户的用户名、上传的儿童色情图片和账户使用期限被公之于众,并且标明了站点运营商和所有者的真实身份。最终,国际刑警介入,该网站的运营商和所有者被逮捕。 不仅如此,匿名者的攻击目标还伸向了恐怖组织。 2015年,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中,匿名者曾经对伊拉克极端组织ISIS宣战,行动代号为“冰封ISIS”。他们摧毁了149多个相关的网站、删除了5900多部IS宣传视频,关闭了10万多个ISIS宣传账户的社交媒体,并将一些账号的头像换成了日本萌化的“ISIS娘”…… 不过,在他们的无数攻击中,有很多正义的行动,但同时也还有很多混沌的甚至是属于错误甚至邪恶的行动。 美国、日本、朝鲜、菲律宾等国都曾是Anonymous的目标,甚至连中国也多次被这一组织攻击过。 香港遭遇“修例风波”时,Anonymous就曾在互联网上公布了628名疑似香港警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电话、住址等内容都被公之于众。 俄罗斯也有宇宙最强暗黑系黑客天团 尽管匿名者被号称为世界最大的黑客组织,但俄罗斯的黑客也不是吃素的,或许他们不一定是最强的黑客,但论全球知名程度,他们真的不相上下。 我们简单来盘点一下俄罗斯战斗民族比较喜欢“搞事”、动静比较大的黑客团体。这些黑客组织如下: 1.搅乱政治、经济、文娱一池水的奇幻熊(Fancy Bear) “奇幻熊”是被广泛认为与克里姆林宫关联最多的黑客组织之一。 这只神奇的“熊”名字还挺多,也被称为Sofacy Group、APT28、Pawn Storm、Sednit等,据最早溯源记录显示,它可能成立于2007年,它被认为与克里姆林宫的主要情报机构 GRU 有关。另一说是,成立于2000年,是一个专门收集国防和地缘政治相关的情报,包括格鲁吉亚共和国,东欧各国政府、军队以及欧洲安全组织的组织,是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的典型代表。 奇幻熊官网 “奇幻熊”被指控发动了针对DNC(民主全国委员会)以及美国智库的袭击。 这个黑客组织还瞄准了德国、丹麦、法国和其他地方的政府机构,在重大政治时期(如主要大选前的几个月)中努力影响社会政治方面。 美国部分网络安全公司怀疑,“奇幻熊”正是希拉里“邮件门”等一系列事件的幕后黑手。但是,“奇幻熊”神秘莫测,现在,人们仍不了解“奇幻熊内部有几名黑客”、“奇幻熊是固定组织还是松散联盟”等基础问题。 这个组织还有一大爱好:打假!不过,它的“打假”针对的是体育圈。 2017年,国际田联称,他们发现国际田联的系统遭到攻击,黑客组织从文件服务器中取出关于运动员“治疗用药豁免”的元数据,并将这些元数据存储到另一个新建文件中。 攻击国际田联的这一黑客就是“奇幻熊”。此前,它还曾侵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的数据库,陆续曝光了数十位运动员“以治疗为目的”在该机构的允许下使用违禁药物,其中包括里约奥运会4金得主拜尔斯、以及网坛名将大小威廉姆斯等人。 2.俄罗斯“双熊”之“舒适熊”(Cozy Bear) “舒适熊”被列为高级持续威胁 APT29,也被认为与俄罗斯情报局有关。它曾黑过五角大楼;荷兰也表示,“舒适熊”与“奇幻熊”曾多次企图入侵荷兰各部,包括总务部。 “舒适熊”黑客组织同样参与了针对DNC的网络攻击活动,而该组织也被认为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的下属黑客组织。 “舒适熊”被认为一直在进行长期的网络间谍活动,目标就是为了收集各种敏感的情报信息。在特朗普宣布赢得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几个小时后,该组织便针对大量非政府组织的美国机构发动了一波网络攻击。“舒适熊”的攻击目标还包括全球知名智库及私人组织。 3.爱黑明星,也爱黑卫星的 Turla,小名叫“恶毒熊” Turla 是俄罗斯知名的黑客组织之一。Turla组织也被称为Snake 、 Uroburos 、 Venomous Bear(恶毒熊,划重点了,第三只熊)或是KRYPTON,是至今为止最为高级的威胁组织之一。 卡巴斯基的研究员曾认为,Turla 由90年代著名的网络间谍组织“月光迷宫”(Moonlight Maze)演变而来。据称,它已经活跃了十多年来。这个组织被认为在2008年发动了针对美国国防部(DoD)的网络攻击,各种国际政府机构、大使馆以、医学研究和制药公司都是它的攻击对象。 安全研究人员曾发现,利用定制恶意软件控制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的Instagram账号的就是Turla 。人家不仅能黑一个明星的账号,还能黑掉中东的卫星网络提供商。 4.和俄罗斯玩得 666 的 CyberBerkut 关于 CyberBerkut,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它是乌克兰的亲俄黑客组织,一种是它是俄罗斯黑客组织。 “CyberBerkut”是在“金雕”(Berkut)特种部队解散后出现的组织,其成员身份不明,保持匿名行动。该组织将自己定位为“帮助乌克兰维持独立、阻止西方保护新纳粹政府与军事入侵企图”的黑客组织。 2015年6月2日,“CyberBerkut”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在侵入乌克兰总统办公厅服务器后截获的美国亿万富豪乔治·索罗斯与乌克兰总统彼得·波罗申科间的私人通信记录。 英国广播公司 BBC 曾将 CyberBerkut 评估为国际范围内干涉乌克兰冲突的三个最大黑客组织之一。BBC调查之后发现,CyberBerkut 具有鲜明的亲俄背景。去年11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问乌克兰时,乌克兰政府几个网站也遭到了该组织入侵。当时打开政府网页之后能看到“约瑟夫·拜登是法西斯头领”字样。 乌克兰今年已遭受了三波大规模网络攻击,幕后黑手不明 事实上,从2022年以来,乌克兰方面就遭到了三起大规模网络攻击。 据不完全统计,1月14日,乌克兰外交部、教育部、内政部、能源部等在内的多个政府网站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而关闭,连英国、美国和瑞典大使馆的网站都受到了波及。 在网站关闭之前,还放出了一条消息,警告乌克兰人“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到了2月15日,乌克兰国防部、武装部队等多个军方网站和银行的网站也遭到大规模网络攻击而关闭。乌克兰安全部门表示,此次攻击非常强大,为反射型分布式DDoS攻击,攻击持续时间长,攻击流量大,连续攻击时长达2小时28分10秒,攻击者在攻击过程中使用的攻击Payload特征符合各服务协议的既定规范,主要针对目标的80与443端口,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俄罗斯正式发起军事行动的前一天,乌克兰面临今年以来第三波,也是最为复杂的一波“雨刷”攻击,此种新的攻击方式能够破坏受感染计算机上的数据。 最新一波“雨刷”攻击开始于23日下午,并在一天的时间里愈演愈烈。英国互联网安全监督组织NetBlocks在推特上发布了关于此次断网的信息,并称这起事件“似乎与最近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一致”。据介绍,DDoS攻击通过向网站发送大量请求,促使网站崩溃并离线。 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这几次攻击的幕后黑手是谁。美国和英国网络当局曾将矛头指向俄罗斯黑客,认为俄罗斯政府直接策划了此次攻击,但俄罗斯方面否认牵涉其中。 如今,乌克兰政府已经要求该国地下黑客组织提供志愿者,帮助政府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并对俄罗斯军队执行网络间谍任务。
AI整活造雪 好家伙 2000多万人一起玩
也是没想到,这次冬奥会,竟然成了科技互联网大厂的集体整活舞台。 有自制数字雪花将你直接送进冬奥开幕式,四舍五入就是人在现场: 以及虽然抢不到冰墩墩,但可以拥有冰墩墩特效。 还有AR版的数字藏品,无论拍视频还是照相都能“带上”: 各种各样的新玩法,简直让人目不暇给。 就在最近,央视《消费主张》栏目中盘点了冬奥期间的黑科技应用。 其中就点名了华为云联合央视频推出的“数字雪花”。 这个项目不仅搞出了京剧脸谱雪花等新玩法,更是用AI来实现了编曲和绘图等“艺术创 作”,连创意生成都带着点科技感。 可以说,又秀又国潮国风~ 这当中究竟有哪些黑科技含量,央视为何偏偏点名华为云? 数字雪花背后的黑科技 了解原因之前,先来看数字雪花是怎么互动的。 在这里,用户只需要上传一张照片,就能生成专属“脸谱雪花”或是“漫画人像雪花”,识别过程不到1秒钟: 而且不光雪花中心不同,雪花周围的形态也是独一无二的。 之后,这片代表着你个人身份的雪花,将会永久地保存在华为云上。 这样的操作,看起来貌似很简单轻松。 但华为云的工程师在《消费主张》栏目中感慨,黑科技含量并不低。 通常来说,生成上图中的这样一片数字雪花,有几个技术要点: AI利用人脸识别、风格迁移等算法,以人脸特征生成脸谱、漫画风等效果 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字雪花的独特性与唯一性 利用云渲染等技术,渲染雪花飘落路径、开幕式场景等 听起来似乎并不复杂,然而细看雪花特点就会发现,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AI技术上,如何仅凭手机算力,在1秒不到的时间里生成风格迥异的人像? 这次的雪花形态“确保全球每个用户领到的都不一样”,如何做到? 参与人数超2000万,如何让每一片雪花实时入场的效果都有差异? …… 另外,还有更关键的挑战,这种重大赛事期间在全国性的平台上做应用,对技术稳定性等要求还会更高。 先说说人像生成的问题。 虽然听起来就是风格迁移算法结合GAN的技术,然而实操中就会发现,还有不少“小问题”需要考虑。 例如,京剧脸谱“自带”性格特征,如红色代表正直、黑色代表勇猛、绿色代表顽强、黄色代表沉着等。 像这位就是AI眼里“正直”的小伙子 如何确保给用户生成的脸谱是最适合的? 这里需要AI不仅能提取人脸,更要通过人脸识别表情和属性(性别年龄等),来筛选合适的脸谱形状和配色等。 也就是说,AI不仅能分析脸型和五官,还得学会“看面相”(手动狗头)。 除了脸谱以外,又如何确保上传的照片是真人,而非动漫人物或猫狗等“替身”,提升AI识别的准确率和速度? 为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华为云这次用上了拥有30亿参数的盘古CV大模型。 一方面能同时运行人脸识别、表情和属性分析、生成网络等多个CV算法; 另一方面,作为业界最大的CV预训练语言模型,分析人像只需1秒不到、小样本识别的精度也更高,能准确排除“非真人”的图像。 例如,这里我们试着上传一只有鼻子有眼的汤姆,结果就生成失败了: 如果没有盘古CV大模型加持,要想用AI分析特征并生成风格化的人脸,不仅识别质量确保不了,不同风格的生成效果可能还要再打折扣。 然后就是数字雪花的独特性了。 用区块链可以确保雪花作为数字资产的独特性,然而雪花本身的形态呢? 这次储备的雪花数量达到80亿个,但仅凭CG渲染技术,真能做到每片雪花的形态都不一样吗? 能看出来有什么不一样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华为云用上了散列算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哈希算法。 作为一个输出长度固定的算法,散列算法能将所有输入长度不定的数据,表示成一个输出长度固定的“数字指纹”,也就是哈希值。 由于这个“数字指纹”是不可逆的,也就是不可能通过输出反推到输入,因此就能以哈希值来直接对应雪花的形状细节。 由于用户在输入图像和昵称等信息时,就拥有了唯一的数据哈希值,由它对应渲染出的雪花形态也是唯一的,也就能确保每个用户的雪花形态都不相同。 结合名字、手机号、雪花ID序号、存证时间、授时凭证编号等“多重保险”,还能进一步确保雪花作为数字资产的独特性。 在区块链这方面,华为云自带花瓣链等技术储备,确保端云协同的高效性,生成雪花的同时就已经在云上记录好了数据,永久保存。 最后就是进入开幕式的效果了。 在这次参与的2000多万人中,不仅每个人雪花入场的角度不一样,而且就连背景音乐也不同。 这又是怎么做到的? 事实上,这次的开幕式入场,全部采用了云渲染的技术。 华为云渲染的算力超过了30万核,不仅能实时渲染出不同角度的雪花飘落效果,甚至还支持4K场景的渲染(当然,这也取决于手机播放能力)。 也就是说,只要手机观看效果够好,你就能看到自己的数字雪花以4k分辨率飘进会场的模样。 至于开幕式独特的背景音乐,同样采用了AI技术。如果打开手机声音,就能听到一段AI专门为你编写的入场音乐(8秒钟)。 这是华为云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的技术之一,也是华为的“老艺能”了。 之前在2019年,华为就曾经借助AI模型续写了舒伯特的《d小调第8号交响曲》。(模型还迁移到了Mate 20 Pro上) 最终做出来的数字雪花,就连华为云内部也有不少技术专家在玩。 例如华为云AI首席科学家田奇、华为信息论科学家白铂等,不仅自己玩,还邀请身边的人一起: 这也称得上是华为云一次AI实力的趣味“秀肌肉”了。 数字雪花只是“顺路”结果? 但其实这次的出圈亮相,也只不过是华为云诸多应用中的一个。 相比于在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数字雪花更像是顺路结下的果。 直接拿数字雪花来说,背后技术就主要集成在华为云MetaStudio数字内容生产线上。 此前,这条生产线就为华为云首位数字人员工云笙、湖南卫视数字主持人小漾提供技术支撑,囊括了如NLP、盘古大模型、AI语音驱动、AI离线渲染加速等能力。 云笙 像国产电影《长津湖》,就是华为云与伙伴们基于云渲染技术制作的。 这条生产线之外,华为云的技术能力,其实都在比想象中更深入现实的地方落地。 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到城市当中的基础设施,再到偏远的大凉山区、太行山脉……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驱动央视频选择与华为云合作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比如农业生鲜、医疗、物流、教育、游戏娱乐。 生鲜水果方面,以草莓为例,为了保证口感,早期种植阶段就很关键。 华为云就与百果园合作,开发了基于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训练的农作物病虫害AI模型,只需拍照,就可推荐出植保方案,帮助农户答疑解惑。 除此之外,还深入到草莓的运输、售卖、营销等各个环节,解决企业供应链、损耗滞销等难题。 医疗健康方面,华为云EI医疗智能体基于AI的基因组分析,将测试病毒所需的时间从数小时减少到数分钟。 目前这些系统已经部署在40多个国家、100多家医院,帮助当地国家抗击病毒。 还有在物流方面。德邦快递借助华为云,利用自然语言、人工智能的方式进行线上业务辅助,提升审批时效5.6倍,呼叫时间平均节省17分钟, 还有针对常见的暴力分拣问题,基于华为云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这项服务可自动识别拣货时泡、扔、推倒、用力踢等行为,后续还将支持叉车违规AI识别。 在这一服务支持下, 德邦快递的破损率同比下降14.3%。 还有像关乎国计民生的教育层面,华为云就与知途教育合作,推出了AI高校学科建设解决方案。在疫情期间,暨南大学校园就率先投入使用,学生使用ModelArts平台完成课题实训和毕业设计。 在文娱方面,华为云还照顾到了游戏开发者,提出了ModelArts For Games解决方案。 这套方案曾为西山居打造了个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AI竞技机器人;为网易伏羲实验室提供了计算平台和强化学习方面的支持。 如果这些方案你都不曾感知,那么牵涉到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方方面面,华为云更是在意想不到的领域创造价值。 在上海,有个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南京大楼。 华为云做的不光是超精细建模实现视觉还原,还接入了多维数据(政府业务、物联感知、视频AI、门店管理等),在面对人流密集、乱停乱放、疫情管理等城市问题时也能数字化管理。 在苏州,华为云建设了内涝水尺智能识别系统,可7×24小时全天候监控内涝态势,做出准确预判。 在重庆永川,基于盘古CV大模型独创了电力行业的预训练模型,每天采集5万张高清图片,样本筛选效率提升约30倍。 …… 实际上,除了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更偏远的地方,其实也有它的身影。 最近、也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段时间,华为云为四川大凉山区小孩送去新年冬衣。 依托于盘古多模态大模型的“以文生图”能力,再加上服装设计师携手合作,将原本长达三周的新衣设计流程提速到一周以内。 同样意想不到的地方落地,还有在层峦叠嶂的太行山脉。 他们联合山西沃成生态环境研究所,为当前总数总数不足4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开发了一款自动识别系统。 它可完成自动红外相机影像数据物种识别和筛选,快速完善华北豹个体资料数据库,进而及时掌握华北豹种群数量及变化情况。 基于这样全方位的行业落地能力,也就不难理解,在这样一届特殊的冬奥会,央视频会选择与华为云进行合作。 但另一方面,也正因这届冬奥会的特殊,促成了更多像华为云与央视频这样“跨行业”的技术黑科技。 生活才是AI施展的大舞台 这种特殊,表面上看是疫情常态化下的特殊决定——照顾更多人的观看体验,用技术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但实际上,却是一次面向全球的科技展示。 从开幕式“倾泻而下”的巨型LED屏、再到奥运冠军背后的AI、数字人教练…… 以及在赛场外为了照顾到少数人的手语解说虚拟人设置、再到各平台开发的特效、互动方式…… 此前人民网统计,这届冬奥会中共有212项技术落地。 科技,正在重新定义奥运会。 它的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也已经不再仅仅代表人类极限的挑战,还意味着着科技水平和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奥运会,也正在成为自身技术展示的全新载体。 以华为云为例,不光数字雪花,还有各种技术能力直接渗透到了赛场内外。 在赛场内,冰球、短道速滑和滑雪大跳台等赛事,就都用到了华为云的“AI助教”来协助训练和参与打分。 例如这是在冰球训练时,利用AI来跟踪姿态、实时检测队员的站位和追踪球的轨迹: 在赛场外,有群机器人“志愿者”参与做饭、送餐、配送、清扫等各项工作,背后同样能看见华为云的身影。华为云面向机器人开发者与用户,构筑了云机器人开放平台,实现云与机器人的融合,助力行业机器人开发更灵巧、管理更便捷。 甚至于连场馆内的温度调节、冰面故障检测这种不容易被感知到的细枝末节,背后都有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在做技术支撑。 这样一次集成亮相,对企业来说,不光只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还有更深层次的普及意义。 应用在运动员身上的AI助教,可以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健身教练”。 AI根据不同个人的身体状况,结合计算机视觉肢体动作分析,提出实时指导意见。 而在场馆内做饭、清扫、配送的机器人,可以更多应用在社会生活、家庭场景中。 正在北京环保园工作的收纳机器人,就能通过3D位姿、抓取估计、路径规划等算法,可准确识别物体位置进行抓取,并搬运到指定的位置,实现杂物的自动收纳、垃圾分类清理等功能。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可否认的是,北京冬奥是一场科技盛宴,但我们的现实生活才是AI真正施展的大舞台。 一方面,冬奥会上的“炫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其实触手可及。 冬奥赛场上协助运动员训练的AI姿态检测和动作追踪,在目前的智能手机摄影和特效中同样有所应用; 而像应用于辅助打分和赛场监测的盘古CV大模型,能生成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数字雪花”。 另一方面,即便是这次冬奥中应用的、日常生活中还不常见的技术,未来肯定也会进一步“落入寻常百姓家”。 放大到整个科技行业的进展来看,真正适合应用的前沿技术,最终量产并落地是必然的趋势。 无论是最近爆火的元宇宙、以及其带来的一系列NFT和VR等“虚实相生”的热潮,还是智能机器人所展现出来的潜力,最初也都由区块链和AI这些技术发展而来。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家也不需要再给机器人下命令、或是安排工作,他们自己就具备了“云上协作”的能力。 冬奥黑科技已经来了,距离我们用上还会远吗?
证券行业再现高层人事变动 金才玖履新长江证券董事长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梁冀 证券行业再现高层人事变动。 2月25日晚,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000783.SZ,以下简称“长江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4日收到李新华辞职的书面报告,后者因工作需要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根据相关规定,李新华的辞职报告自送达董事会时即生效,其辞职后仍担任公司第九届董事会董事、薪酬与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此外,李新华仍担任长江证券党委书记一职。 同日,长江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选举金才玖为董事长。简历显示,金才玖现任长江证券董事长、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峡资本”)党委书记、董事长,三峡金石董事及北京央企投资协会监事长;曾任长江证券副董事长、三峡资本董事长、三峡财务公司总经理与三峡集团资产财务部主任。 年初至今,券业高管变动频繁,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国元证券与江海证券等先后经历高层人士变动。 新董事长来自三峡集团 新任董事长金才玖来自长江证券的股东三峡资本。 据长江证券2021年度三季报,三峡资本为长江证券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02%。此外,刘益谦旗下的新理益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理益集团”)、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红三号分居长江证券第一、二和四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14.89%、9.58%和4.38%。 新理益集团与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实控人均为刘益谦;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三峡资本均为三峡集团旗下子公司。 长江证券表示,三峡集团与湖北有着深厚渊源,其诞生于湖北,成长于湖北,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天眼查信息显示,三峡集团为三峡资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0%。 据悉,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2021年9月26日,三峡集团总部从北京回迁到湖北武汉。 同样,作为长江证券大股东的新理益集团,其控股的天茂集团也曾在2018年5月宣布,将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住所由上海迁至武汉,并取得了换发的《营业执照》,湖北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逐步落地。 有观点认为,在前述背景下,金才玖出任长江证券董事长,体现出各方股东进一步融合力量,推动长江证券全面发展,支持公司做大做强,服务湖北、建设湖北的信心与决心。 长江证券表示,公司目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股权结构,民企、央企、地方国企均有持股,是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典范。 2021年净利润近22亿元 资料显示,长江证券的前身是湖北证券,业务综合实力在中西部券商中居前,目前已经形成拥有全业务牌照的综合金融集团。长江证券生于湖北,深耕湖北,被视为服务湖北地方经济的排头兵。 近年来,长江证券整体稳健发展,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稳定,资产规模、盈利水平在行业排名约为第17-20位。 数据显示,2019年,长江证券实现营业收入70.3亿元,净利润16.7亿元;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77.85亿元,净利润20.84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总资产、净资产分别达到1635.61亿元、304.77亿元,累计实现营业收入约66.48亿元,实现净利润21.99亿元,同比增长13.85%。 总体而言,长江证券各项业务均衡发展、势头良好,公司的研究业务、新三板业务一直在行业排名靠前,保持领先优势,投行业务和经纪业务也有不俗的表现。 券业人士变动频繁 去年以来,长江证券经历一轮高层变动。2月12日,长江证券聘任其上海分公司负责人肖剑为分管经纪业务的副总裁。2021年12月,长江证券副总裁罗国华因个人原因辞职,翌年2月履新上海证券董事长。 此前,2021年4月,原长江证券副总裁、首席金融科技官韦洪波辞任,赴华林证券担任CEO,但仅7个月后便辞任。 事实上,近年来券业高层人事变动频繁。2022年1月,招商证券官宣吴宗敏就任总裁。资料显示,吴宗敏2017年前深耕中国太平洋保险系统;自2017年2月进入招商局系统,历任招商局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招商局金融事业群/平台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及副主任等。 2月10日,广发证券发布公告称,经过公司相关决议,葛长伟被选举为广发证券副董事长并正式履职。资料显示,葛长伟先后就职于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及重庆市委等,此次入职广发证券则被视为“辞官下海”。 2月24日,国元证券发布公告称,曾“服役”国元20年的老将沈和付回归并担任国元证券总裁,原总裁陈新、副总裁于强因个人或工作原因辞去相关职务。此外,国元证券原副总裁于强因工作调整辞去副总裁职务。 有市场人士认为,在目前的监管层推动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与证券行业马太效应趋强的背景下,券商高层人事变动也是券商整体适应环境、业务革新的客观要求。总体来看有益于券商行业整体的良性发展。
进入“速冻”模式的元宇宙板块,还能重新火起来吗?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去年四季度盛极一时的元宇宙板块,却在2022年伊始跌入“速冻”模式: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元宇宙指数于1月5日达到其历史高点1248点后便逐级盘跌,2月25日报收于993点,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竟录得接近22%的跌幅;总市值亦从16793亿元滑落至13691亿元,蒸发了3102亿元,而恒信东方(300081.SZ)等一批股票的价格更是接近腰斩。与此同时,提前布局元宇宙的海外巨头如Meta、Roblox等亦因相继抛出糟糕报表导致股价大跌,前景备受质疑。 但另一方面,市场上关于元宇宙的信息却一浪赛过一浪:以中信证券、国泰君安为代表的头部券商密集发布看好的深度研究报道,而一大批著名企业(如腾讯等)亦纷纷抢注元宇宙相关商标,甚至连广场大妈亦加入讨论阵营,信息轰炸下元宇宙却似乎热出新高度。 股价冷与信息热的反常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必然逻辑?成功走过发展元年的元宇宙产业开始步入大妈时代,在其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又该警惕什么,留意什么?围绕上述问题,经济观察网记者近日再度对海南省区块链协会副会长曹元先生进行了线上专访,以下为专访内容—— |对话| 经济观察网:曹会长你好,踏入虎年,元宇宙产业遭遇了极为尴尬的时刻:无论中外市场,相关概念股在春节前后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撤。那么,导致这波大跌的背后因素有哪些? 曹元:当前的元宇宙产业其实和其他概念一样拥有相同的特征,即:人们的预期、资本的流动以及产业的落地所消耗的成本都呈现百倍以上量级的抬高。 其中,预期的成本是最低的,但它也需要以“有序的故事性”表现,需要的是智力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目前从百度指数和谷歌趋势来看,元宇宙概念虽然较之前降温,但都保持高位,说明预期仍在继续,只不过目前传递的元宇宙信息是成本更低的“热剩饭”,将大机构、行业意见领袖的信息二次加工,成本更低,所谓大妈都在说元宇宙。 从我个人感受来看,每天还是被各种各样的元宇宙信息轰炸。 但是资本的流动跟不上了,尤其是二级市场这种流动速度快速的。目前国际资本倾向于避险资产,而不是元宇宙这类高风险资产。国内资本倾向于确定性更强的节能减排、新能源以及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于是元宇宙概念股出现了下跌。 而元宇宙项目落地距离其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程,更跟不上预期,也支撑不了资本继续炒作元宇宙概念。 经济观察网:那么,按您这样的分析逻辑,元宇宙这把火还能持续下去吗?抑或就此熄灭了? 曹元:首先,我们得判断出,元宇宙究竟是真概念还是伪概念;若是真概念,就还有火的可能性。所谓真概念,就是这一概念确实最后能产业落地的,达到或者超出预期收益的,就比如十年前的新能源汽车。伪概念是最终不能产业落地,或者落地收益远小于预期,就比如2020年的长生不老概念股,还有之前的徐翔概念股等。 元宇宙概念目前来看是属于真概念范畴,根据Gartner的预计,成熟还需要8年时间。为什么是真概念,有以下原因:1.有实质性的技术支撑。并且这种技术都已经实现,只是部分技术成熟度欠佳,整体使用成本较高;2.有丰富的场景应用。仅仅目前的元宇宙探索,就出现了大量的场景,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娱乐、社交;3.形成全球性共识。元宇宙是很少见一个概念让全球几乎都能达成共识的,其他技术概念,比如量子计算、5G、石墨烯等都没有出现。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球都努力建设元宇宙的情况下,越容易强化元宇宙概念的真实性。 因此,元宇宙概念经过短期的冷却后,后期可能还会火起来,尤其是在出现爆款产品或者通用性应用的情况下。 经济观察网:2022年的元宇宙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曹元:中外元宇宙的发展路线有重合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关注点也就不太一样。 重合的地方会集中在物理层面和算法层面。进入元宇宙的设备,包括VR/AR/MR等,中外都有投入在做。如果今年苹果的AR设备推出,将会刺激到国内外相关产业链的爆发。算法层面今年关注的是AIGC,虚拟人也是AIGC的一个典型应用。中外都有大机构重金投入。 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国可能更集中在应用端,比如会出现大量元宇宙叙事的应用,包括游戏、文旅等领域,而且是以中心化生产的;而国外会发力激励机制和元宇宙的经济机制,其基础是Web3的理念,通过去中心化机制生产元宇宙中的内容。 经济观察网:近期元宇宙虽然遭遇“速冻”模式,但并不是全部,其中的NFT更是风景这边独好:由国际奥委会官方授权发行的冰墩墩NFT热爆全城。那么,这个NFT究竟在元宇宙产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今年的NFT又会有怎样的发展? 曹元:NFT和元宇宙原本是割裂的,比如ROBLOX当中没有NFT,预计今年会发生更多融合。做游戏的、VR\AR内容的等会运用更多NFT。NFT在元宇宙扮演者破壁的角色,因为NFT是跑在链上的,可以不依赖某个元宇宙场景而存在和流转,比如某个元宇宙游戏没了,但当中创设的NFT仍然存在,或可以在另外一个场景中使用。NFT就扮演了不同元宇宙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为元宇宙将来的大融合打下基础。数字身份NFT化也会打破不同元宇宙的进入障碍,但需要标准的建立。 我预计今年的NFT会有以下几个方向的发展:(1)协作型NFT大发展。鼓励大家一起创作一件NFT,这背后也需要ERC-998和ERC-1155等协议的使用。(2)非数字藏品、游戏场景的使用。因为元宇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数字孪生,而物理世界大部分资产都是非同质的,非藏品性质的,它们映射到数字世界的NFT是实用型资产,而非收藏类资产;另一方面,数字原生领域,大量的内容也不是非要收藏,比如创作的小说、论文、某种想法的记录、某种工业设计等。因此国内将NFT翻译成数字藏品限制了NFT的发展,也会在上述资产大规模出现后,比较尴尬。蔡维德教授提出的NFR,非同质化权益可能是更适合的表达。 经济观察网:元宇宙也好,NFT也罢,其实都和区块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毕竟都属于数字经济产业的一部分。而提到区块链,必然绕不开BTC(比特币)。请问,比特币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它能够在元宇宙产业中发挥哪些价值作用? 曹元:根据历史发展历程,个人认为可以把比特币的价值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极客价值时期,时间段大概是2009年到2012年。其时属于比特币发展早期,当比特币将密码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分布式计算等众多技术凝聚起来后,首先被技术极客所推崇,他们基于技术角度认可比特币的价值。 第二阶段是黑产价值时期,其间比特币的交易属性被非极客圈看到,标志性的事件是2013年,Reddit这样的社交媒体接受比特币支付。而暗网也开始使用,网络安全情报公司RecordedFuture数据显示,2014年,6大暗网中平均每天的比特币交易量达到65万美元。 第三阶段则是数字黄金时期。因为随着比特币的链路可追踪,监管技术不断发展,可以追踪比特币,其作为黑产支付工具的特性就渐渐消失了。2018年、2019年,美国FBI破获了多起比特币案件,追踪到了犯罪人。 此时,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概念逐渐被加密圈认可。早在2016年左右,就有将比特币比作数字黄金,但初期比特币和黄金的相关性并不足,2018年、2019年比特币和黄金的相关性增大。尤其是2019年9月到2020年9月,比特币和黄金的相关性达到了0.8,但此后相关性逐渐减弱了。 但是,随着此次乌东事件,比特币和黄金走势背离,说明其作为数字黄金的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了。 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比特币特有的缺陷和其他数字货币的发展。 比特币自身的缺陷是其无监管的交易,造成集中度增加。去年年底,Crypto.com的数据全球据估计有1.14亿人持有比特币,但实际上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流通中的比特币集中在前0.01%的账户上。比特币的价格越来越被庄家操控。 而与法币挂钩的稳定币,成为市场规避风险的更好用的工具。稳定币在2021年12月的时候,市场估值约为1683亿美元,截至2月中旬增长9.92%,到了1850亿美元。这期间正是乌东恶化的时间。 因此,我个人判断,随着数字黄金时期的结束,未来比特币会朝着收藏品的方向发展:因为它作为数字货币的标志性产品,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数字资产的先驱,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
多家上市银行试水“元宇宙” 是创新还是炒作概念?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近期宁波银行(002142.SZ)、江苏银行(600919.SH)、浙商银行(601916.SH) 和百信银行先后宣布试水“元宇宙”,虚拟数字员工、数字藏品成为银行初探元宇宙的两大品种,还有个别银行通过打造沉浸式服务体验的方式触碰“元宇宙”。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元宇宙”概念被热炒,不少银行客户对“元宇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对“元宇宙”给予关注具有一定必要性,但当前“元宇宙”尚未有明确定义,相关技术进展和商业模式也并不成熟,银行业如何参与其中还需要探索,银行应避免过度炒作概念。客户需要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不是AR、VR技术本身。 上市银行“试水”元宇宙 2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宁波银行申请注册多个“元宇宙”相关商标。经济观察网记者搜索启信宝发现,宁波银行申请注册的多个元宇宙相关商标包括“宁波银行元宇宙”“汇通元宇宙”“永赢元宇宙”,国际分类为金融物管、网站服务、通讯服务、科学仪器等,目前商标状态为商标申请中,等待实质审查。 除了宁波银行外,百信银行、江苏银行和浙商银行也在近期相继宣布试水“元宇宙”。 “以往历次科技创新,银行业都属于走在前列的,现在元宇宙成为互联网最前沿的概念,银行业率先做相关尝试也是符合过往策略的。元宇宙的概念很广博,可能现阶段深入实施起来还是有些难度,但是一些银行已经开始从诸如虚拟数字员工这些细小领域入手。”苏宁金融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鹃如是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 其中,百信银行布局较为积极。2021年12月30日,在虚拟数字员工领域,百信银行推出虚拟数字员工“AIYA”。据百信银行首席战略官陈龙强介绍,AIYA,是按照虚拟偶像进行打造的,有身高、体重和喜好,有自己的人设和好看的服装。而且她是人格化的,会拥有微博和小红书账号。百信银行希望AIYA可以为他们代言和带“货”,未来她还会进化,通过AI的训练智商、财商和情商会越来越高,也会涉足更多的金融服务交付环节。 当月,江南农商银行与京东云合作,推出VTM数字员工。该数字员工拥有仿真人的面容,可以独立、准确地完成银行交易场景的自助应答、业务办理、主动服务、风控合规等全流程服务。 “其实银行做科技创新根本的目的,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业务能力、提升服务体验、吸引客户等等,数字员工属于创新的一种,创新的目标也应是围绕上述。所以分辨银行数字员工的好坏还是要看能否达成上述目标。”杜鹃称。 一位股份行从事信息技术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制作一个这样的虚拟数字员工,难度不算大,将人的动作轨迹电脑记录下来,然后建立动作模型、结合业务场景加以使用即可,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已经有现成的技术了。 在推出虚拟数字员工“AIYA”的同时,百信银行还推出业内首个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百信银行小鲸喜微信小程序”,面向金融机构提供数字资产发行和流通等服务。 除了虚拟数字员工外,数字藏品成为银行初探元宇宙的另一大品种。2021年11月份,百信银行发行国内银行业首个数字藏品,并表态要“迎接元宇宙”。还有个别银行通过打造沉浸式服务体验的方式触碰元宇宙。 江苏银行也曾在去年宣布,将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布局金融“元宇宙”,尝试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打造“无需到金融网点、无需安装金融App、无需消耗手机流量”的便捷金融体验,将元宇宙概念与金融行业有机结合。 今年1月11日,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公布首批成员接纳名单,浙商银行位列其中。 避免过度炒作概念 根据公开资料对“元宇宙”的介绍,“元宇宙”的内涵是吸纳了信息革命(5G/6G)、互联网革命(web3.0)、人工智能革命,以及 VR、AR、MR,特别是游戏引擎在内的虚拟现实技术革命的成果,向人类展现出构建与传统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数字世界的可能性。 “个人觉得银行所谓的布局元宇宙纯粹是炒作概念,用一个新的、更宽泛的名词,AR、 VR或者‘仿真’技术好久之前就已经有了,做营销或者能提升客户体验的,那个时候谁也没说什么元宇宙概念。”上述股份行信息技术的负责人如是说。 事实上,早在2019年,浦发银行发布了AI驱动的3D金融数字人。 “数字人”利用 3D 合成技术,复刻真实人物,有逼真的外形、表情、肢体动作;可感知环境且做出实时反应,能用逼真的语气、语调进行多轮自然对话,完成用户的指令。 “客户需要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产品,而不是AR、 VR技术本身。当然作为互联网公司或AR、 VR产品研发公司,也许是个借炒作卖热点关系产品的机会。”上述负责人补充说。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元宇宙”尚未有明确定义,相关技术进展和商业模式也并不成熟,银行业如何参与其中还在探索之中,银行应避免过度炒作概念。当前银行业更应当关注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理念、组织、业务、技术、数据、合作六大层面深化数字化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结合客户需求推出针对性产品和服务。如深度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高银行远程服务的客户体验。 “目前‘元宇宙’概念很容易被用于非法集资,银行应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加强风险提示,增强客户对“元宇宙”骗局的识别意识和能力。”董希淼称。 2月18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下称《风险提示》)。《风险提示》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蹭热点,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例如编造虚假元宇宙投资项目。有的不法分子翻炒与元宇宙相关的游戏制作、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概念,编造包装名目众多的高科技投资项目,公开虚假宣传高额收益,借机吸收公众资金,具有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特征;打着元宇宙区块链游戏旗号诈骗。有的不法分子捆绑“元宇宙”概念,宣称“边玩游戏边赚钱”“投资周期短、收益高”,诱骗参与者通过兑换虚拟币、购买游戏装备等方式投资。此类游戏具有较强迷惑性,存在卷款跑路等风险。
俄乌局势缓和信号下,欧美股市反弹 油价金价回调 机构这样提示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俄乌局势升级,国际市场上原油、天然气、粮食等出现价格剧烈波动。 经济观察网记者注意到,2月24日俄乌危机升级后,全球股市剧烈震荡,俄罗斯股指一度腰斩。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CBOT大豆、玉米和小麦,以及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价格出现集体上涨。此外,国内商品期市收盘大面积飘红,油脂油料大涨,菜油封涨停,豆二涨近8%,菜粕、棕榈油涨超6%;原油系持续走高,LPG涨近7%,PTA、原油涨逾5%,燃油涨近5%;贵金属强势,沪银涨超3%。 2月25日,国内农产品价格有所回调,豆二、豆一涨幅收近3%。油脂油料回落,菜粕跌超3%。 25日,俄乌释放外交谈判信号,美股和欧洲股市全线反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则有所回调。 恒泰期货相关人士向记者分析表示,国内植物油进口需求强劲,2021年乌克兰对华出口87.86万吨,俄对华出口35.84万吨,两者合计123.7万吨,占到总对华出口的97.7%,乌克兰份额占到69.4%。由此可见,俄乌冲突的加剧势必影响葵花仔油的出口,进而影响我国植物油的供应,植物油价格重心阶段性势必上行,短期有进一步上冲动能。 除了农产品,2月24日晚,COMEX黄金期货价格最高达到1976.5美元/盎司,创下自2020年9月16日以来新高。 世界黄金协会中国区CEO 王立新向记者表示,从历史上看,当某些容易产生重大影响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升温时,人们往往会更加重视黄金。这也体现了黄金在对冲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投资组合中,帮助实现投资多样化,并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重要价值。 上述恒泰期货相关人士认为,就地缘局势而言,对油价的影响或有限。地缘风险尚没有对俄罗斯的原油供应造成实质影响,市场担忧俄罗斯能源出口可能面临制裁仍是小概率事件。目前地缘局势对油价的影响大多是脉冲式的短期干扰,未来需继续关注事态发展,风险溢价面临回落的可能。 农产品等价格纷纷上涨 2月25日,欧美股市全线上涨。 道琼斯指数涨逾800点,涨幅为2.51%,收于34,058.75点;标普500指数涨幅为2.24%,收于4,384.62点;纳斯达克指数涨幅为1.64%,收于13,694.62点。俄罗斯RTS指数更是大幅反弹,涨幅达26.12%;英、法、德三国主要股票指数分别上涨3.92%、3.55%、3.67%。 国际金价走低,跌幅超过2%。国际油价亦出现回调。纽约4月原油期货收于91.59美元/桶,下跌1.31;布伦特5月原油期货收于94.12美元/桶,下跌1.36%。欧洲天然气则暴跌30%。 俄乌形势变化让金融市场加剧了波动与不确定性。 此前,由于俄乌局势升级,油脂板块应声大涨,继续创出新高。2月24日,菜籽油涨停,豆油涨5.55%,棕榈油涨6.04%。 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战略研究指出,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原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天然气储量世界排名第一。同时,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是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乌克兰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黑土面积占全世界黑土总面积的 40%,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素有“欧洲的面包篮”之称。乌克兰出口玉米、小麦、大麦等粮食。俄罗斯则是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俄乌两国均是全球重要的肥料生产国。 摩根大通分析师认为,俄乌冲突可能使国际油价上涨到150美元/桶,比去年四季度平均价格翻一倍。在 2014 年克里米亚危机期间,国际小麦价格上涨了20%。 金信期货数据显示,乌克兰在2020/21年度出口2310万吨玉米,1660万小麦和420万大麦,所有谷物出口总量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乌克兰也是世界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和第三大油菜籽出口国。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2020/21年度小麦出口量为3850万吨。 金信期货指出,俄乌交火引发了植物油出口和物流担忧。黑海地区葵花籽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出口量占76%,葵花籽油是世界第四大食用油,俄乌冲突升级导致葵花籽油出口不确定性增强,间接激发了对其他植物油的需求,推动整个油脂板块大幅上涨。 金信期货分析认为,未来,俄乌冲突的爆发,无疑是在农产品本就紧张的供需格局下又放了一把熊熊大火,多头继续肆意狂欢,空头疯狂逃窜。油脂油料、玉米,这些供应最紧的产品都涉及其中,原油价格亦会推动油脂价格的上升。若事态短期得不到平息,那出口受影响不可避免,市场会将乌克兰的缺口转向其他地区,而事态弱继续扩大,可能当地的产量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大幅减产,对价格的推动显而易见。即使事态恢复,市场依旧处在马来棕榈油低产低库存,南美大豆、谷物减产的供应背景下,原油的回落及国内政策性调控或成为一些不稳定因素,但整体格局不变,在全球供应恢复前,或依旧保持偏强趋势。 警惕避险资产回调 作为避险资金,随着俄乌冲突加剧,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上行明显,行情已经蔓延至黄金。 Wind资讯数据显示,2月24日黄金ETF价格暴涨,例如ETF9999(518850)拉升,盘中最大涨幅近2.5%,场内成交活跃,全天成交额突破2400万元,创近1年以来新高。 2月24日晚,COMEX黄金期货价格最高达到1976.5美元/盎司,创下自2020年9月16日以来新高。与此同时,伦敦金现也表现出了相同趋势,最高价达到了1974.4美元/盎司,创出18个月来的最高价。 不过,作为避险概念的石油、黄金股2月25日集体回调,截至下午收盘,A股上市公司山东黄金和中金黄金的股价跌超3%;ETF 9999跌幅近1.21%;COMEX黄金期货价格也出现回调。 王立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确实可能会对金价产生一些短期内的影响,这要看地缘政治的影响面多大,特别是事关双方主体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力多大,体量多大,都有影响。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表示,黄金历来表现出与地缘政治风险相对密切的相关性。如果乌克兰局势进一步升级,预计金价将上涨。 另外,对于其他资产类别,Kristina Hooper表示,石油可能会受到俄乌局势的影响,特别是如果出现极端制裁的情况。包括强劲的经济复苏、供应减少和地缘政治等多项因素推高了石油价格,但似乎不太可能持续下去。如果看现货和期货价格,短期价格目前远高于长期价格。这是因为由于强劲的需求和预期俄罗斯会中断供应,短期内存在短缺风险。这种程度的现货溢价很少持续,通常在短期价格下跌就会结束。 对于其他大宗商品的影响,Kristina Hooper分析称,俄罗斯是最大的钯金属出口国,也是其他金属的重要出口国。乌克兰和俄罗斯也是小麦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所以预计这些商品的价格会上涨。 对于金价的上涨,不少分析机构提醒投资者注意回调风险。 国投安信期货分析表示,历史上战争事件普遍伴随金价的上涨,2月以来国际金价已上涨超8%,但影响往往偏短期。美国直接参与的战争对金价提振更大,因为影响到美元信用。美国总统拜登及官员多次强调美国不会派兵到乌克兰作战。而无美国参与的战争,金价涨幅相对有限,且上涨多表现在避险情绪升温阶段。战争打响后通常金价进入冲顶回落阶段。此次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很可能较快结束,大炮已响局势离转向已经不远,除非进一步演化成更大规模的战争,否则避险情绪将趋于缓和,警惕回调风险。 中泰证券分析称,从历次“接近战争”的大国博弈看对市场的影响:在市场最恐慌之时,买入权益等风险资产,卖出原油的“逆向投资策略”总能取得明显超额收益的历史规律。均预示着:当前时间点股票等风险资产大概率已阶段性触底,故权益市场投资者无需悲观;反而当前情绪最为亢奋的原油等商品或阶段性见顶,投资者宜适度谨慎对待。
扩大智慧办公新版图,华为面向全球发布七款终端新品 | MWC2022
钛媒体App 2月27日消息,在2022年MWC大会(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展前夕,华为消费者业务举办线上智慧办公春季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布七款终端新品;包括已在国内发布的新一代旗舰笔记本MateBook X Pro、一体机MateStation X、二合一笔记本MateBook E、打印机PixLab X1,以及首发亮相的华为首款墨水平板MatePad Paper、全新HarmonyOS平板MatePad和华为首款便携音箱Sound Joy。 同时,余承东还表示:“目前,接入华为HMS服务的开发者已经突破540万,超过18.7万个应用集成了HMS Core,华为应用商店AppGallery的月活用户也达到5.8亿人次。” 软件升级,提高多设备协同工作能力 从鸿蒙系统发布之后,华为一直在对多设备跨平台互联方面加大研发力度,想要达到最终串联全场景智能硬件的追中目的。在2021年,华为首次推出超级终端,带来“一拉即合”简单直观的连接方式,让华为设备连接后能互相成为对方的功能模块,能力互助,资源共享。 如今,华为也将超级终端加入到智慧办公领域,以PC作为超级终端的主要设备,支持与华为其他设备一拉即合,打造设备协同的智慧办公体验。此外,还支持耳机、音箱、鼠标、键盘、打印机等设备,靠近电脑即可被发现,实现疾速连接。 在升级系统之后,通过PC的超级终端界面,PC可与华为手机,平板,显示器,或智慧屏设备“一拉即合”,实现能力扩展。例如将手机与PC连接后,可在电脑上打开多达三个手机应用窗口,实现多任务处理。 此次发布的华为MateBook X Pro、MateStation X、MateBook E,MatePad Paper以及MatePad均支持超级终端。同时,之前的用户也能通过将华为电脑管家升级到最新版本,使用超级终端以及华为移动应用引擎功能。 笔记本家族多款产品迎来换新 目前,华为笔记本产品线已经覆盖了从旗舰到入门多种用户群体。在本次发布会上,华为首先更新了笔记本产品线中的旗舰产品——2022款华为 MateBook X Pro。 新款华为 MateBook X Pro整机采用楔形机身设计,仅约1.38 kg重。它搭载14.2英寸3.1K原色全面屏,屏占比达到92.5%,具备P3和sRGB双色域下平均ΔE<1,创新式的手势功能支持屏幕截屏、录屏、调节亮度等。 硬件方面,其使用英特尔11代酷睿,最高可选i7-1195G7,升级鲨鱼鳍散热系统,搭配LPDDR4X内存、PCIe固态盘、60Wh电池、90W快充,四个全功能USB-C接口,六扬声器。 除了旗舰笔记本外,华为还对二合一笔记本MateBook E进行升级。全新华为MateBook E 主打轻薄便携,整机重量约709g,厚度约7.99mm。为了兼顾便携和生产力,华为也同时发布了预期搭配的第二代手写笔M-Pencil和华为智能磁吸键盘。 此外,全新MateBook E还是华为首款采用OLED原色全面屏的笔记本电脑,其更拥有电影级广色域与专业级高色准,亮度最高可达600尼特,满足用户在户外的使用需求。 华为 MateStation X,极简原色全面屏一体机 在一体机方面,华为本次也发布了MateStation X。其依然保持了极简的设计风格,机身背面没有任何接口,独特的动态转轴设计则让用户能够单指轻松调节屏幕仰角。 屏幕方面, MateStation X搭载了28.2英寸的4K+分辨率屏幕,其拥有ΔE ≤1高色准及四边窄边框设计,屏占比高达92%,支持十点触控且防反光。 硬件方面,其搭载锐龙5000处理器,最高锐龙7 5800H,搭配鲨鱼鳍3.0散热系统,帝瓦雷联合设计音箱,包括2个5W全频扬声器、1个10W低音扬声器及2个双面背靠背无源辐射器。 华为首款墨水平板,MatePad Paper 此次,除了更新一些现有系列的升级款外,华为还发布了全球首个搭载HarmonyOS 2系统的墨水平板——MatePad Paper。 MatePad Paper 采用华为首块10.3英寸墨水全面屏,屏占比为86.3%,结合华为自研的墨水屏显示增强算法,带来真实自然的“纸感”体验。搭配第二代M-Pencil手写笔,支持手写、录音、手写转文本多种记录方式,同时拥有分屏笔记和全局批注能力 。 另外,它也支持跨设备流转互联,用户可一键将手机上的阅读内容流转到墨水平板上继续阅读。此外,华为 MatePad Paper可与PC协同,化身PC的专属护眼扩展屏,还能作为PC的盘符,实现文档、电子书等内容双向传输。 新款HarmonyOS平板电脑,华为 MatePad 华为MatePad拥有10.4英寸2K全面屏,通过德国莱茵TÜV的低蓝光和无频闪认证,同时支持自然色彩显示功能。第二代华为 M-Pencil带来系统级全局手写、全局批注与一键摘录功能。为打造更高效、更便捷的横屏体验,华为 MatePad搭载智慧多窗与平行视界功能,让横屏下的应用操作更加灵活。 华为MatePad 也支持无缝连接其它华为设备。与手机协同,用户可以在手机与平板间通过拖拽互传文件;与PC协同,用户可通过镜像、扩展和共享三种模式满足不同使用场景。 首款激光打印机,华为 PixLab X1 华为PixLab X1是首款搭载HarmonyOS的打印机,在待配网状态下,靠近的设备会自动弹窗,点击连接后,进度全程可视;同一华为账号下,一台设备连接打印机后,其余设备都能共享,还可通过智慧生活App将使用权限分享给其他人;手机上打开的图片、网页或WPS文档,只需轻碰Huawei Share感应区,即可进行打樱通过分布式文件管理,用户在手机上不仅可以访问和管理其他手机、平板、电脑的文件,还能对跨设备的文件直接进行打印,提高效率。 华为PixLab X1在单面打印时,每分钟最快能打印28页,而双面打印可自动翻面,省时省力;支持身份证智能打印,可自动校正证件的位置、角度;采取四项优化措施,打印机的WiFi信号收发性能和连接稳定性大大提升;通过了高低温、抗冲击、功能可靠性等多项严苛测试,仍能稳定运行;采用鼓粉分离结构,粉盒可单独更换。 华为 Sound Joy,华为首款便携音箱 华为HUAWEI Sound Joy智能音箱依然联合帝瓦雷打造,搭载了Devialet 2分频扬声器系统和 Devialet SAM 技术,支持蓝牙5.2,立体声音效,一键传输、IP67防尘防水,拥有26小时续航。 华为Sound Joy在外观上采用了圆柱形设计,配备有黑曜石黑和云杉绿两款配色。机身采用了编织网布包裹,底部设计有镂空结构,提升在游泳池旁、沙滩上使用的安全性,并且支持IP67级防水,下雨天,掉入泳池均能够提供强力的保护。 声学配置方面,华为Sound Joy搭载了四颗单元,包括一颗20W全频喇叭,一颗10W高音喇叭,以及机身两端的对称式无源辐射器;配备了79 dBA @2m Devialet 2分频扬声器系统和Devialet SAM技术,用于调整信号和声学输出压力。 此外,华为Sound Joy智能音箱支持与手机、平板、笔记本通过便捷的弹窗模式连接;支持一键传输功能,手机触碰音箱音乐无缝切换;支持立体声音效,通过摇动音箱即可自动配对;机身上拥有丰富的控制按键,支持一键激活语音助手,还支持通过手表进行控制。 在手机业务发展受到外力阻碍之后,华为一直在尝试其他领域进行发展,包括智能硬件、办公硬件以及汽车等等。而本次发布会,华为主要聚焦在笔记本、一体机、平板机等产品,不过基本都是国内已发布产品,登陆海外市场,均支持超级终端。 除了一众硬件新品外,在发布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还表示,全场景智慧生活将会是华为消费者业务接下来5-10年的长期战略,围绕运动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办公和影音娱乐五大场景,通过“设备协同”和“生态融合”两个核心能力,打造智慧办公新体验。 针对国际其他市场来说,华为在更新多领域硬件的同时,也在利用硬件智能化空窗期,通过“设备协同”和“生态融合”的互联优势,对传统国际硬件厂商发起新的挑战。
冲上热搜!雅虎邮箱中国内地停服,去年11月已有预警
27日晚,一则#雅虎邮箱2月28日停止中国大陆服务#的消息冲上微博热搜。 雅虎在邮件中表示,可在2月28日前下载备份邮件、通讯录、日程等,2月28日之后,将无法再从中国大陆收寄邮件或下载数据。 此外,PayPal 也曾向用户发送通知,如果绑定的是雅虎邮箱,需要尽快更改为其他邮箱地址。 去年11月,雅虎中国官网表示,2021年11月1日起,用户将无法从中国大陆使用Yahoo的产品与服务,中国大陆用户只能从三个给定的链接访问雅虎邮件、美国在线邮件和隐私仪表版的数据。随后,网友陆续发现雅虎仅存的少数在中国大陆可以访问的在线服务也都停止了,包括相关天气APP、新闻资讯等,以及雅虎旗下的科技媒体Engadget中文版也无法访问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则公告于11月2日发布,停止服务的时间比公告发布的时间还要早的行为还曾引发网友讨论。实际上,早在2013年,雅虎就已关停了中国大陆的新闻、电子邮件、中文音乐和社区服务,并在两年后关闭了北京的研发中心,大幅裁员两百多人。 有数据显示, 2022年1月,电子邮件客户端市场份额苹果第一,谷歌Gmail第二,微软Outlook第三,雅虎第四。而在2017年雅虎30亿个用户信息泄露时,据当时报道,中国受影响用户就达数千万。 而最近微博上发起的投票中,使用QQ邮箱的占首位,其次是163邮箱、gmail邮箱,投“雅虎邮箱”的,仅有299人。 1995年,雅虎创立。1996年,成立仅一年的雅虎上市,此时雅虎的市值达到8.5亿美元。雅虎最初的自我定位是媒体公司,首创互联网免费模式,靠建立门户网站、售卖广告位来赚取利润。1997年,雅虎仅仅依靠广告业务就获得超7000万美元的营收。雅虎市值最高峰时曾一度超过1250亿美元。 雅虎于1998年进入中国大陆,并曾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据iResearch-艾瑞市场咨询报告,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搜索流量市场份额中,百度为33.1%,“雅虎系”为30.2%,Google为22.4%。 2000年至2006年,雅虎一直占据着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第一的宝座。但随着谷歌等的崛起,2008年帝国即将崩塌的雅虎,收到了来自微软抛出的橄榄枝:溢价60%至450亿美元收购雅虎,雅虎觉得被低估了,拒绝;2017年,美国电信公司Verizon以44.8亿美元收购雅虎旗下的核心网络事业,不及当时微软报价的四分之一。2019年,谷歌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雅虎总部,同时,雅虎的产品开始陆续不断退出中国市场。 2021年5月4日,雅虎问答彻底关闭,在此之后访问该网站会直接跳转到雅虎首页,原先的所有内容也将从网上消失;2021年11月,雅虎中国正式关闭;再到今天,雅虎邮箱彻底停止中国大陆服务。
谁能取代华为海思?紧跟、猛扑、追赶...
2019年下半年,一则“海思可能无法按需交货”的消息悄然在华南市场蔓延,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部分消息灵通的安防厂家、渠道商等有意加紧备货。 此时距离海思被制裁的新闻刚过去一个多月,没有人预料到这意味着“缺芯潮”的开始。 由于海思在制裁禁令之前下足了订单,其尾单足以支撑起相当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加上海思的主要客户,如海大宇等头部企业受的影响并不大,以至于造成一种海思仍能持续供货的假象。 直到2020年8月,在经历新一轮制裁之后,海思连尾单都已消耗殆尽,只能消耗库存来少量供应大客户,而多数中小客户则收到了停止供货的消息。 这时市场才明白缺芯的意义。震惊之余,一场囤积居奇式的哄抢与炒作,在安防圈掀开序幕。 虚假市场 安防缺芯,这一点谁都知道。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场缺芯潮,因信息不对称而被刻意「放大」了。 早在缺芯潮刚开始泛滥的时候,掘金志就曾指出这个放大效应: 一家缺货10K找10家问,市场便以为有100K的需求,市场有30K的货,无形之中就多出来70K的缺口 。 当恐慌情绪持续蔓延,市场参与者(尤其是中小厂商)由于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都担心自身成为该事件的受害者,其行为就会变得非常不理性。犹如惊弓之鸟,任何风吹草动都极易引混乱。 以海思中低端价位的芯片为例,从2020年8月第一波实质性意义的缺芯危机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其Hi3519A、Hi3516D、Hi3516C等先后涨了近4~5倍,其高端芯片Hi3559A更是从500元涨到超3000元。 但平心而论,这种飞涨的情况非常罕见,某芯片企业员工甚至直呼:“钱大都被渠道商赚了。” 在他看来,海思停止供货之后,市场上仍然有芯片可用,一部分是海思的库存,另一部分则来自于其他芯片厂商。即便后者的产品在当时与前者相比存在差距,但在中低端芯片领域,也绝非到了不能用的境地。 “当时最恐慌的是那批没有plan B的中小企业,因为海思之后的货主要供给海大宇等大客户,这些大客户受影响较小,并且也早有准备。另外一些企业,此前就与富瀚微、君正等有合作,芯片供应也不受影响。” 该员工告诉掘金志,第一波缺芯实际上是这些没有B计划企业的「悲剧」,以及掌握市场信息及供应渠道的渠道商的「喜剧」。 一边是被放大的需求,另一边则是被压缩的市场供给,那些没有议价权也没有进货渠道的企业,只能捏着鼻子接受来自市场的一次又一次涨价;渠道商则趁此机会赚得盆满钵满。 实际上,在中低端价位的IPC芯片领域,即便当时海思断供,市场的其他玩家也能撑起局面。 “问题在于海思市占率太高,突然腾出来的市场空白,第二梯队的企业很难短时间内实现承接,因为扩大产能和产品线需要时间。” 然而就在这个空窗期,发生了市场疯抢芯片的「闹剧」,仿佛海思断供之后,安防行业再无“芯”可用。但事实是,富瀚微、北京君正、星宸、晶辰、国科微、瑞芯微、安凯等企业先后调整产品线,代工厂开足马力搞生产,以争夺市场份额。 就在这场「闹剧」如火如荼进行时,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加剧,也将芯片行业逼入寒冬。晶圆短缺引发了全行业的缺芯潮,不论是安防、汽车,还是消费电子,都面临着“一芯难求”的窘境。 晶圆短缺之后,代工厂纷纷上调价格,芯片厂商议价空间很小,因而不得不提高供货价格,进而传导至安防大厂,海大宇等企业的部分产品先后提价。 对于芯片厂商而言,虽然对代工厂没什么议价权,但在与需求方的博弈中,还是能占据一定的优势。同时,大厂往往是订单的可靠保证,在海思受制裁与疫情的双重影响下,安防大厂和芯片厂商之间的关系也更趋于稳定,各大厂几乎都有着「专属供应商」,比如海康与富瀚微。 这种“1+1”甚至“1+N”的组合模式,实际上影响着今后的安防芯片格局。 格局重塑 市场从不缺少参与者, 也不只有海思一个玩家。 如果把现阶段的海思当作是摇摇欲坠的周王室,那么富瀚微、星宸、君正等企业则是势大力广的诸侯国:谁都想取代海思,但谁都不敢说自己是下一个霸主。 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在安防芯片领域,海思的昨日荣光基本很难再现。 某安防企业高管王伟告诉掘金志,2019年(包括)以前,海思是绝对的王者,市场格局可以用“一超多元”来形容。受制裁以后,2020年,其市场份额下降至30%左右;21年持续下探,“现在可能已经不足5%。” 该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光大证券的研究显示,2020年IPC芯片领域,虽然海思仍然保持了大约30%的份额,但星宸、富瀚微、北京君正、国科微四家企业合计占据了近60%的市场。 2021年,迫于无人代工的窘境,海思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跌,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王伟认为,2019年之前,海思凭借着出色的技术和价格,依托产品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圈,属于独一档的存在,其余几家公司只能望其项背。 制裁发生后,市场先是恐慌了一段时间,接着就是炒作芯片。但对于多数安防厂商来说,他们并不喜欢炒作,这样徒然增加产品成本,产品价格也跟着涨,而客户从来都是用脚投票,炒作芯片最终肥的是那些囤积居奇的代理商、渠道商。 因此,许多安防厂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海思太贵用不上,就用第二梯队作为替代。 这便给了以星宸、富瀚微、北京君正为代表的原「预备队」的转正机会。 星宸的反应很快,在“缺芯潮”大规模来临之前,(2019年10月)便一口气发布了三款中低端价位的IPC芯片(SSC339G、SSC338G、SSC336Q);北京君正紧随其后,在19年的安博会上发布了现今最卖座的T31系列。这些芯片都直接对标海思Hi3516AV300等产品系列。 21年的业绩涨幅,表明这些预备队已然成功转正:富瀚微净利润预增264.98%- 344.82%,国科微净利润预增252.83% - 323.40%,北京君正净利润预增1003.94%-1244.82% ······ 王伟表示,现在的格局基本如下:富瀚微、SigmaStar(星宸科技)、君正等属于第一梯队,市占率大概在60-70%左右,剩下的就是联咏、安凯、国科微、以及一批初创公司。 可以说,海思让出来的IPC市场份额,原来的二线部队已经实现有效承接。 海思不可能重现荣光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市场已被有效承接的情况下,海思原有的生态随之告破,即便未来海思可能卷土重来,但要攻破多家企业的护城河,恢复原有地位,也很难实现。这和海思时代,其他企业默默无闻是一个道理。 “国内企业也不希望海思一家独大,而星宸、君正等企业借势发展,也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一名从业者表示,芯片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征:产品验证周期长,很难在短时间内切换到另一家供应商,供需双方也需要时间来建立信任桥梁。这也是第一波缺芯潮如此剧烈的原因之一。 “生态原本是海思的优势,但在长期无法供货的情况下,厂商也不得不转向其他芯片企业,如果要再换回来,成本会很高,厂商们也不一定愿意了。” 除了在中低端产品上蚕食海思丢掉的市场外,各大企业也先后进军高端芯片。 富瀚微在21年2月以3.3亿元收购眸芯科技32.43%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而眸芯科技的主要产品为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后端设备(DVR、NVR等)主处理器SoC芯片;北京君正也于2020年下半年推出了T40,直接对标海思中高端。一名接近君正的从业人员透露,君正专业后端芯片A1已经发布量产,将于今年上市。 这意味着,海思时代处于弱势地位的芯片企业,如今正一步一步完善产品线,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形成护城河。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端芯片仍然以海思的3559最卖座,前述AI芯片员工表示,“现在一颗3559的价格维持在2000元以上,暂时还没有别的产品能与之竞争”。在他看来,现在国内几家企业大有崛起之势,但任何一家都无法形成海思那样的绝对优势。 王伟也持类似的观点:国内芯片格局已经完全改变,新的格局正在形成,现在靠前的企业,如星宸、富瀚微、君正、国科微等,都不具备统一江湖的实力。 “但未来必然有三家会占据上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脱颖而出 谁会成为下一个海思? 不少人将这个问题理解为,在竞争市场上,目前的这几家企业,谁最可能接海思的棒,开启类似于海思时代的局面。 但实际上,市场并不需要、也无法再造另一个海思,而是一个均衡的、具备充分竞争力的格局。这样不论对安防大厂,还是中小企业,亦或是芯片厂商本身,都有益处。 在王伟看来,目前安防芯片企业有十数家,但只有挤进TOP3,才能在未来市场上拥有话语权。 但要入围TOP3,并不容易,首当其中要判断形势以作部署。 就如同海思抓住了安防数字化、网络化变革机遇,推出了支持H.264的视频编解码芯片Hi3510,成为海康大华的御用芯片;接着又与时俱进推出AI只能芯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安防芯片领域的 No.1。 现在的安防行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 大消费类与传统安防界限模糊,并且前者向后者渗透 以前的安防主要面对渠道,需要专业的项目型产品,但现在很多场景,如商超、店铺、小区等,消费类产品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并且凭借价格、体积等优势,逐步向传统安防渗透。 - 封闭AI逐渐淡出市场,开放AI成为主流 “AI+安防”产生的化学反应能量巨大,未来的AI一定是开放的,不具备平台开发能力的AI,将被市场逐渐抛弃。 - 产品品类大串联 IPC芯片、AI算法、NVR以及低功耗摄像机之间,将形成整体串联的方案。 这三大变化,意味着芯片企业不单要考虑产品线,还要加大对AI的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涵盖各品类、低中高端的产品。 王伟认为,安防芯片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有灵敏的市场嗅觉与战略部署之外,芯片本身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不存在投机情况,企业要有长期持续投入人才和资金的定力。 “核心技术要有充分的积累,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 结语 缺芯潮何时能迎来拐点? 带着这个问题,掘金志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某AI公司芯片研发: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情况尚不明朗; 某安防厂商市场:缺芯情况已得到缓解,行业“去海思化”明显; 某渠道商业务:前端芯片价格保持两位数增长,后端总体增长,但增幅不大; 某芯片企业管理:从晶圆产能来看,预计在2023年以后。 可以看出,安防缺芯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仍然会持续到未来几年。 海思之后,市场并未沉寂,而是愈发活跃:国内主流安防芯片企业、AI芯片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志在成为行业TOP3。 这场拉力赛,必将在AI安防行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手机、平板、PC构建电竞新生态,联想拯救者发布多款新品
钛媒体App 2月28日消息,联想召开“拯救者集结”2022拯救者生态春季新品发布会。现场,联想拯救者发布多款生态新品,其中包括拯救者Y90电竞手机、拯救者Y700游戏平板、拯救者Y9000P 2022、拯救者Y7000P 2022及周边产品。 拯救者Y90电竞手机:PC级霜刃M散热 作为游戏手机的升级新品,拯救者Y90电竞手机采用新一代骁龙8旗舰SoC。并搭载全新RAM+ROM构架——RAM构架为LPDDR5+虚拟内存,最大运行内存容量达18GB物理内存+4GB虚拟内存,ROM构架为UFS 3.1+SSD RAID 0磁盘阵列,最大容量达640GB。 为了应对高画质手游的高性能需求,拯救者Y90电竞手机还搭载了原本PC选择的霜刃M散热系统,行业内首次采用双风扇+PC级双鳍片+中置架构的散热设计。每组散热鳍片都有32片散热鳍片,再加上强劲的双风扇,散热效率相比上代提升300%,可额外提升4W功耗释放。 在手机游戏体验方面,拯救者Y90电竞手机还实现全新的六神键,通过对六神键的自定义设置,全面简化游戏操作。 另外,联想拯救者Y90还拥有包括6.92英寸AMOLED E4电竞无孔屏幕、双正出音0.8mm振幅超线性双扬声器和业界顶级的双X轴线性马达方案的等硬件配置,打造更具沉浸感的电竞手游体验。 售价方面,拯救者Y90电竞手机12GB+256GB版本首发价3999元,16GB+256GB版本首发价4299元,18GB+640GB版本首发价4999元。 拯救者Y700游戏平板:不止游戏,也可以是生产力 除了PC和手机外,拯救者系列首次推出游戏平板新品——拯救者Y700。其载骁龙870芯片,搭配LPDDR5内存和UFS3.1闪存。45357.7平方毫米散热面积的散热组件,是机身面积的1.7倍,带来更为高效的散热表现,加之6550mAh+45W超级快充和旁路充电的续航组合,进一步确保用户长时间、高质量游戏使用。 独特的8.8英寸屏幕尺寸,更适合多指操作。2.5K高刷LCD电竞屏,支持杜比视界HDR、HDR10、120Hz刷新率+240Hz触控采样率、500尼特峰值亮度并通过了德国莱茵全局护眼认证2.0。用户还可以在游戏中开启手机视野模式,进而获得比普通平板模式增加31%的视野加成。 售价方面,联想拯救者Y700游戏平板8GB+128GB版本首发价2199元;12GB+256GB版本首发价2499元。 ZUI 13:专为电竞而生的系统升级 除了硬件外,本次拯救者也专为游戏升级了ZUI 13系统,拯救者Y90电竞手机、拯救者Y700游戏平板均已适配。 智能高刷功能,让拯救者Y90电竞手机实现“在游戏内能高帧就高帧,游戏外智能匹配刷新率”, 同时实现应用内不锁帧,游戏中不降屏幕亮度及分辨率。 同时,ZUI 13还有全新的拯救者领域,其中的三挡模式,能针对不同游戏进行智能匹配,采取节能、均衡、野兽不同性能调度策略;五档手动GPU设置,满足玩家对画质、续航、高帧的不同需求;悬浮显示功能,可以实时显示CPU、GPU、帧率和实时温度。 ZUI 13还可以让拯救者手机和平板通过连接键鼠、手柄以及显示器直接操控游戏。ZUI 13的“一视界”功能,让手机和平板实现应用浮窗、自由分屏,让平板实现平行视窗、电脑模式支持,全面提升用户游戏和日常使用体验。 针对其他硬件生态,ZUI 13超级互联功能打破了手机与平板、PC之间的屏障。玩家可以利用Lenovo ID即时连接,实现三者之间跨设备无感安全连接。而PC性能看板、文件快速跨设备传输和游戏投屏等功能的支持,则提升用户多维度、跨屏幕的游戏体验。 联想拯救者PC:整体更轻,性能迭代 针对拯救者传统PC方面,本次发布了全新的拯救者Y9000P 2022和拯救者Y7000P 2022,这两款产品在外观上获得了大幅优化,机身更加薄,颜值更高。同时,二者均搭载了第12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性能也进行提升。 拯救者Y9000P 2022最高可搭载150W满功耗NVIDIA GeForce RTX 3070Ti显卡,拯救者Y7000P 2022可搭载95W满功耗NVIDIA GeForce RTX 3050Ti显卡,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此外,拯救者搭载全新的Dual-Direct GFX智能显示切换技术2.5,在独显直连与混合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纯集显模式,可实现更加极致的节能与续航;第五代Fn + Q的安静模式在各种任务下均可保持35dB以下的噪音,均衡模式噪音也得到了大幅下降,且更加智能,野兽模式则可获得最极致的性能释放。 散热方面,采用的0.15mm超薄扇叶涡轮增压风扇,提升了风量和转速,配合超薄铜质散热鳍片,增加散热总面积,让热量无处停留。多颗独立温度传感器精确感应热源,打造更加智能的温控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拯救者Y9000P 2022采用的10mm3D Mesh复合式主热管,增加热传递效率的同时,精确的触达核心上的热点,使散热效率较上代10mm热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次,两款新品还内置了全新的设备自定义软件——Legion Zone,提供更多可调参数,功耗,超频,风扇转速等自定义选择,可玩性进一步提升。拯救者Y9000P 2022和Y7000P 2022均搭载了80Wh大容量电池,配合适配的拯救者C135适配器,30分钟即可充满80%电量。 售价方面,拯救者Y9000P 2022首发价格8299元起。 作为联想旗下专门针对电竞的系列品牌,拯救者系列此前在游戏笔记本领域拥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比。2021年,拯救者品牌将游戏生态的概念延伸到智能手机品类中,推出首款拯救者电竞手机。 如今,拯救者系列再次扩大产品阵营,打通智能手机、游戏平板以及游戏笔记本三大品类,从而构建更全面的电竞新生态。
藏在财报数字背后的阿里云真相|看财报
阿里云已经触底了么? 阿里巴巴集团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公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三个月内,阿里总营收为2425.80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 20%,至195.39 亿元人民币(30.66 亿美元)。 相对于阿里巴巴集团其他部门,阿里云是增速最高的业务,也被众多分析师和机构认为是本次阿里财报难得的亮点,但实际上,20%的增速已经创下了历史新低。 反常的是,在这种情况下,阿里云依旧获得了多数看好,评判标准无外乎两点,其一,阿里云所遇到的困境是基本面问题还是短期问题;其二,阿里云在阿里巴巴集团体系未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增速减缓的诱因 财报显示,于12月份季度,在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前云业务总收入(当中包括服务其他阿里巴巴集团业务的跨分部交易收入)为人民币 264.31 亿元(41.48 亿美元),相较 2020 年同期的人民币 221.75 亿元,同比增长 19%。 在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后,阿里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人民币 33.12 亿元至人民币 195.39 亿元(30.66 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阿里云首次披露阿里巴巴内部采购云服务的规模,主要是淘宝/天猫等业务采购,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为阿里云内部采购规模,为68.92亿元人民币。 同时,作为参考,一家互联网顶级客户的采购规模大概就是这个量级,68.92亿元人民币营收完全可以排名中国云服务商前十,此前也有云服务商会选择计入内部采购金额为营收,阿里云还是首次披露,并且明确将两者做了区分。 针对阿里云增速问题,在财报之后的电话会议上,阿里巴巴方面表示,单一头部客户基于非产品相关对要求决定停止使用我们的海外云服务,该决定的影响依然持续。 阿里巴巴CEO张勇表示,“确实我们有海外大客户(钛媒体App注:字节跳动)过去几个季度逐步移出我们的云,每个季度的影响会慢慢减少,进入到一个新的周期。” 此外,由于国内在线教育行业的政策变化,来自互娱与在线教育等互联网行业的客户需求放缓,这些行业以往也是云服务的大客户,并且在短期内不会恢复增长,对阿里云和其他云服务商都是一个考验,即如何开辟新的客户群体。 可以看出,单一大客户损失的影响接近尾声,在线教育等行业客户是意外情况,阿里云所处行业以及阿里云自身并没有发生颠覆变化。 摆脱互联网依赖 阿里云脱身于阿里巴巴,在大规模互联网业务锻炼出云计算能力,契合了国内企业第一波上云的热潮,而当互联网行业上云逐渐完成,传统行业开始上云,阿里云体会到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烦恼,于是阿里云开始艰难却又坚定的多元化策略。 在近来的财报中,阿里云都会强调客户结构的多元化,本次财报阿里云也表示,阿里云的收入组成正愈趋多元化,云业务季度收入录得同比 20%的稳健增长,反映了来自金融及电信行业的强劲增长。 其中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贡献正在稳步上升。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止季度,来自非互联网行业的客户收入占(抵消跨分部交易的影响后)阿里云总收入的 52%。 同时,张勇也提到,“我们非常注重大客户的分散性,今天从整体来看,公司超过2%的单一收入的客户,其实非常少,我想对我们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52%,意味着非互联网行业已经超过互联网行业客户收入,阿里云已经摆脱了互联网依赖,此时再说阿里云只是一家互联网云服务商已不再妥帖,类似AWS,同样是互联网背景,但却不会被划归到互联网云服务商,阿里云也基本渡过了这一周期。 除了已经明确的金融、电信等行业,云服务还有一些领域亟待开掘。”在产业数字化的大潮当中,既有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也有一些新的行业,像新能源行业、制药行业等,这些行业都会对计算力有新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是新一代的数据智能公司”,张勇表示。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还是需要正确定义云市场的未来,它不仅是传统IT市场的替代,更重要的是,它是计算力和智能的结合,由此探索未来的发展空间,推动我们持续的增长,中国市场这方面才刚刚开始”,他补充道。 回到文章最初的设问,阿里云已经触底了么? 钛媒体App认为,底部是一个区域,从上季度阿里云的反弹,以及本季度在线教育突如其来的的影响,阿里云保持了两百亿左右的收入,加之宏观因素的影响,阿里云已经处于底部区域。 阿里巴巴方面也认为,目前的股价不能公平反映公司的价值。在目前的价格水平上,阿里计划继续回购股票。在上季度,阿里通过股票回购计划以大约 14 亿美元的价格回购了大约 1010 万份美国存托股。在截至 2021 年 12 月的 9 个月里,阿里以约 77 亿美元回购了约 4220 万份美国存托证券,占阿里巴巴集团 150 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的 51%。 新周期的开始 作为行业龙头,阿里云的动作往往对行业有风向标的意义。不论是客户结构多元化,还是阿里云不断强调的云钉一体、软硬一体两大方向,都说明云计算行业处于动能转换阶段,阿里云已经率先做出了应对。 现任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也是原阿里巴巴CTO,这一时期的阿里云有较为强烈的技术属性,相比于阿里云当下的增长,他为阿里云未来积蓄的弹药可能是更宝贵的成果。 业内一致认为,阿里巴巴电商业务已经进入成熟期,其增长趋于稳定,对该领域的进一步投资不一定会带来非常高的增长或更高的利润率,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可以专注于云、国际业务等领域,带来未来的增长和利润。 阿里云可以直接进行国际业务的扩张,也可以成为集团其他业务的依托,加速国际化布局。钛媒体App也观察到,海外市场的高速增长也成为阿里云的新推动力。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间,阿里云的海外市场规模增长了10倍以上。 财报显示,本季度内阿里云在韩国、泰国各增加一个数据中心,运营地域增加至25个。目前,阿里云在全球建立了数百个云数据中心,覆盖超过200个国家,是全球规模第三、亚太第一的云服务商。 云计算对互联网公司的推动力,已经被AWS证明是成功的,尽管阿里云仍处于追赶阶段,但是张勇很是认可阿里云的增长潜力。 “产业数字化的进程现在才刚刚开始,未来各行各业所有的企业都将会是数据驱动的,因此他们将需要新一代的技术基础设施来支撑他们的转型。我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中国的云市场会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张勇说。 具体来看,阿里云优先关注产生海量数据、需要很大算力的行业客户,他们会需要数据智能等能力,这样的新兴行业会成为阿里云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另外还可以补充说明的是,我们正在和第三方合作伙伴共同搭建一个生态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这些行业,我们在云业务未来的投资布局有两个重点,一是进一步加强我们自研的技术研发,第二是继续增加我们生态系统的力量,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生态系统,共同服务好这些客户。”张勇补充表示。
万代南梦宫宣布备战IP元宇宙:应届毕业生起薪提高30% 老员工最高加薪27%
IT之家 2月28日消息,今日,万代南梦宫宣布,为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调动组织活力,将从今年4月的春季招聘开始提高企业员工薪酬待遇;老员工根据表现最高可涨薪 27%,全员平均加薪50000日圆,大幅高于日本业界平均薪酬水平。 据介绍,应届毕业生的起薪从 224000 日元(约 12275.2 元人民币)提升了 30%,增长到 290000 日元(约 15892 元人民币)。此外,包括非应届毕业生在内的其他员工的平均增幅也将达到 27% 左右。 我们旨在通过提高员工的可操作性来实现以“IP 轴战略”为中心的集团新的中期计划“Connect with Fans”。中期计划是一个三年计划,将从四月开始。 集团将专注于“ IP 元宇宙”的开发,旨在与粉丝社区建立长期的深度联系。负责游戏开发和运营的 BANDAI NAMCO Entertainment 修改了薪酬制度,因为这是促进各个领域多元化人才积极参与的必要条件,以“开始构建新系统”。 集团 2021 年全公司平均年收入因奖金等有望同比增长 10%,大学毕业生起薪达 29 万日元。此外,控股公司 BANDAI NAMCO Holdings 也将改变薪酬制度。 BANDAI NAMCO 集团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 150 亿日元开发 IP Metaverse,旨在构建数据基础设施和开发内容。同时,计划再投资 250 亿日元作为战略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 IP 价值,创造新 IP,推进跨集团 IP 项目。 IT之家了解到,万代南梦宫娱乐是日本的街机、手机与家用电子游戏发行商,由万代和南梦宫的电子游戏开发部门合并而成,还发行与其电子游戏知识产权有关的视频、音乐等娱乐产品;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公司名称是万代南梦宫游戏。在西方国家最初称为南梦宫万代游戏,2014 年国际统一命名万代南梦宫游戏。
MIT科学家首次发现只对歌唱有反应的神经元 必须人声带伴奏
大脑区域早已确认,但人声语音、器乐演奏、人声歌唱、自然音等数个更细小领域中的“专精发烧友”就…… 而现在,科学家们终于首次发现了其中只对歌唱有反应的神经元!没错,必须是有人声哼唱和旋律的那种,单纯的说话、演讲、乐器演奏都不行!这项研究刚刚登上 Current Biology,实验团队来自 MIT。 没得说,就等着啥时候凑齐一个可以合奏的神经元群了。 专精“唱歌鉴赏”的神经元 那么,这群专精“唱歌鉴赏”的神经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大多数方法,比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只能告诉你这里这里有反应,但不能呈现更具体或更细微的信息。 于是这次,科学家加入了一种新技术:皮层脑电图(ECoG),可以通过放置在颅骨内的电极记录电活动,以此获得更高分辨率的数据。 当然,他们并没有抛弃核磁共振,而是将平均时间内的 ECoG 元素投影到核磁共振的体素(Voxel)上,得到更精确、密集的空间映射图: 基于这种开创性的思路,研究团队与 15 名医院患者合作,在几年内监测了他们对于 165 种声音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大脑会有选择地选择相应说话(单纯的发言)、音乐(无人声,乐器伴奏)以及带伴奏和人声的歌曲。这时,研究团队在大脑颞叶顶部发现了一个几乎只对唱歌作出反应的区域:(这也是靠近主管语言和音乐的一个区域) 这一结果为听觉皮层更为精细的功能划分提供了证据。 论文一作 Haignere 这样表示。 这种能力具体是如何实现的?研究人员猜测,这或许是因为这一区域的神经群非线性地整合了歌曲区别于语音和音乐的多种特征。比如,唱歌区别于语音的是其旋律音调和节奏性,而与器乐不同的则是其声带共鸣和其他声音特有的结构。 而能完成这些特征区分的,一定不是对音乐进行广泛感知的初级神经群。因此,研究团队最后也提出,未来,进行语音和音乐训练的 DNN 或许可以在这种非初级听觉皮层的预测上进行更多的研究。
彪马“改名”,三大运动巨头“卷入”NFT
作者|周舟 头图|彪马推特账号 眼看耐克和阿迪在NFT和Web3世界里玩得风生水起,彪马终于坐不住了。 近日,国际第三大运动品牌、德国上市公司彪马在推特上把“名字”改了,从此前的PUMA改为“PUMA.eth”。这个“新名字”本身是一个NFT,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彪马品牌的一次升级,意味着彪马不仅在NFT领域玩得越来越专业了,还准备进入更广泛的Web3世界。 目前,全球各大运动品牌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抱NFT,耐克、阿迪、安德玛、亚瑟士、New Balance......我们日常所常见的运动品牌,皆开始了他们的NFT布局。 NFT(不可代替的“货币”),是一种数字资产,常以图片、音频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它记录在区块链的数字账本上。在未来人类构建的虚拟世界里,一花一草皆NFT。有一种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NFT是元宇宙的基石,也是其收入模式。元宇宙太过遥远,但NFT可以徐徐图之,慢慢进化,能产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和利润,这也是众多大牌企业争相布局的原因之一。 每一个市场,总有企业激进,也总有企业较为保守,但在国际运动品牌这个圈子里,大家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NFT,不得不争。 彪马:苦耐克阿迪久矣 作为国际第三大运动品牌,彪马一直希望能与耐克阿迪齐名,可惜在各项数据上均弱于他们。 ——在营收上,根据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可比较的最新数据)显示,耐克营收122亿美元、阿迪达斯营收65亿美元、彪马营收仅21亿美元。 ——在净利润上,根据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可比较的最新数据)显示,耐克净利润大约为15亿美元、阿迪达斯大约5亿美元、彪马大约2亿美元。 ——在市值上,截至2月25日,耐克2195亿美元、阿迪达斯450亿美元、彪马136亿美元。 上述可见,彪马虽然被称之为国际运动品牌的第三名,与前两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当然,相比亚瑟士、安德玛等知名国际品牌,彪马则更胜一筹。 然而,作为“中流砥柱”的彪马发现,最近在营销的玩法上有些“弱后”了。不管是在业绩和市值领先于它的耐克阿迪,还是不如它的安德玛、亚瑟士,都已经在NFT领域抢得了“一杯羹”,而它仍在原地。 尤其是行业龙头——耐克,“财大气粗”的它在NFT的投入相当豪迈。 2021年12月,耐克收购了虚拟球鞋公司RTFKT,据纽约时报分析,耐克为此花费了2亿美元。RTFKT是一家专门做NFT球鞋的公司,曾在2021年年初以短短7分钟的时间售出了600多双NFT球鞋,收入超300万美元。 RTFKT的NFT球鞋 目前,RTFKT的一双NFT球鞋的价格大概为10枚以太坊(17万元),这个价格是高端耐克鞋的百倍。 耐克在NFT领域的布局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投资收购专业的NFT球鞋公司,与专业的区块链公司合作,还储备NFT专业人才、积极将各类相关商标收入囊中。 耐克NFT全布局(虎嗅制图) 耐克也是运动大牌中最具前沿科技视野的公司,早在2019年耐克便被曝出申请了一项名为“Cryptokicks”的专利,当时NFT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技术形态。国际大牌十分重视鞋子的正品和唯一性,耐克申请的专利即被用于溯源和防伪。当你作为顾客买一双耐克球鞋时,会同时得到一个该球鞋唯一生成的NFT。因为NFT创建在区块链的数字账本上,具有唯一性,这样使得球鞋的真伪可以得到保证。 同为德国运动品牌,彪马的“老对手”阿迪达斯也不甘其后。 在去年12月中旬阿迪达斯推出了3万个“Into the metaverse”系列NFT作品,每个800美元(约5000元)短时间内被热情的消费者们一扫而空,第一次尝试,便赢得了近2400万美元的收入。而阿迪达斯去年三季度的净利润也不过5亿美元。 阿迪达斯还是在NFT领域“最爱交朋友”的运动品牌,不仅入驻The Sandbox(基于区块链的虚拟游戏世界),与Coinbase(加密货币交易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还与三个合作伙伴:无聊猿猴游艇NFT俱乐部;流氓漫画NFT;AR公司G-Money达成伙伴关系。 老大耐克重金投入、老二阿迪交友广泛,连“不三也不四”的亚瑟士都占着第一家发布NFT球鞋公司的名号。2021年7月中旬,亚瑟士在OpenSea上线9款NFT球鞋。 虎嗅观察到,亚瑟士的NFT球鞋虽然比耐克低很多,许多是0.2以太坊(3386元),但依然是比普通的亚瑟士实体鞋要贵不少。 亚瑟士NFT球鞋 其他品牌都走出了自己独特的NFT发展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彪马也开始寻求变化。 改名,向年轻人聚集地“进军” 为了和其他国际运动品牌区别开来,彪马首先想到的是在自己的品牌Logo上做文章。 无论是耐克、阿迪,还是安德玛、亚瑟士,他们的logo都是一些符号,虽然胜在简洁,但并没有任何具象的意义。而彪马则不同,它的logo本身是一只猎豹,它代表了更快速度。 在改名之前,彪马便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猎豹等猫科动物的NFT,并形成一个“博物馆”的形式供人浏览,让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Gutter Cat #1110、Lazy Lions NFT、Cool Cats NFT和Kuddle Koala NFT等。 目前,无论是国外的NFT平台,还是国内蚂蚁和腾讯推出的数字藏品平台,都流行将每个人或者公司收集的NFT集成为一个“博物馆”。大量Web3用户喜欢看别人收藏的作品,通过对其他人收藏作品的认可,而对品牌进行认可。 以作者为例,虽然在蚂蚁集团推出的NFT平台鲸探上只拥有两个NFT(数字藏品),但是已经有将近20名粉丝。据观察,许多NFT爱好者已经购买了数十个,并且专门设计了自己的“NFT博物馆”,将自己的数字藏品供大家欣赏。 国内某数字藏品平台 NFT平台,正在成为新的社交场所,这也是为什么耐克、阿迪、彪马都不愿意放过这个新的机会的原因。只要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运动品牌都不会放过。 通过收集猫科动物NFT,彪马一方面在推特上吸引了那些NFT和Web3爱好者,目前彪马在推特上拥有180万粉丝,这一数字仍在增长当中;另一方面,通过对猫科类动物NFT有选择性收集,将用户对品牌的认知进行进一步加深。 彪马在NFT玩法上的另一个突破便是“改名”,将此前的PUMA改为“PUMA.eth”。 通过在推特上改名、该介绍,从而宣布自己对加密和Web3世界的态度,是一种很常见的方法。此前,红杉资本就在推特上将自己的愿景给改了,从帮助有冒险精神的人创建伟大的公司,改成:“从想法到落地,我们帮助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打造伟大的DAO。”然而在国际运动品牌公司中,彪马通过购买ETH域名的NFT,并改名的方法还是第一次。 其他拥有ETH域名的公司包括百威啤酒,它以30ETH的价格收购了Beer.eth。值得一提的是,彪马(Puma)在.eth排行榜中排名第13位,该排行榜通过粉丝数量列出了最受关注的.eth名称的Twitter帐户。 无论是彪马、百威,亦或是红杉资本,他们改名的目的,最后都指向了他们的目标服务对象。红杉资本目前已经将资金中的25%投入加密领域,它认为服务的对象或许将从初创公司变为DAO。而彪马和百威服务的则是个体,他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向NFT及Web3领域聚集,所以他们也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Opensea用户数 根据DuneAnalytics数据,截至2022年2月24日,仅Opnesea上的NFT用户数量就已超过134万,从上图可见,这一用户数字仍在快速增长中。而有消息称,蚂蚁集团推出的NFT数字藏品平台用户数量也超过了500万。据虎嗅观察,腾讯推出的NFT平台用户数量也十分可观,根据其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每个NFT系列作品都能引得超过10万人争抢。 大量的新兴用户买单,也让运动品牌巨头们不断在NFT领域加注。 如今,彪马不仅在LinkedIn上发布岗位,招聘对NTS、Metaverse和DAO有深入了解的“文化创新经理”,还赞助了一些拥有许多粉丝,并且涉足区块链的体育明星,比如Lamelo Ball、Stephen Curry、Michael Jordan等。 一场预谋已久的“文化战争” 一名业内人士曾向虎嗅表示:目前国内已有大大小小超过百家NFT数字藏品平台,仅作者接触过的NFT平台就超过30家,NFT系列更是数不胜数。而能最终留下来的,可能不到1%。 这很像2010年互联网时代的“千团大战”,当时做团购类的企业有5000多家,而到了2014年仅剩100多家企业,到如今只剩美团等为数不多的企业。 目前来看,最有名的一些NFT,比如Cryptopunks、无聊猿(BAYC)等都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属性。Cryptopunks背后参考了安德·沃霍尔的艺术思考,也通过不同肤色和头像反映了全球各类种族。而无聊猿背后的团队也是如此,其创作者是华裔女孩,背后团队也是来自不同肤色,每一个猿猴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审美。 在给用户带来身份象征背后,是艺术家通过NFT这一形式将近代技术和现代人类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融合与展现。而这也是阿迪达斯选择与无聊猿俱乐部合作,彪马与CatBlox合作的原因之一,它给用户传递了一种有共鸣的文化和价值观。 目前国内只有冰墩墩NFT,在国际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这还是有着冬奥会和熊猫形象加持的原因。我们还缺少一个完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爆火的NFT。 NFT早在三年前便在国外诞生并兴起,真正引入国内实际上始于2021年下半年。大部分NFT公司也是成立仅半年,而许多国外的NFT项目比如RTFKT、无聊猿都已经估值数亿美元,NFT交易平台Opensea甚至已经估值15亿美元。这些公司业务多种多样,让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有了更多的玩法。 目前国内运动品牌巨头们的NFT(数字藏品)玩法只限于发布形象较为粗糙的图片形式的数字藏品,这是限于目前中国数字藏品的发展时间还短,群众基础也不够广阔。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以及初创公司的争相涌入,或许两年后,国内也将出现一批估值过亿的NFT项目和平台。 安踏、李宁们并不缺“钱”,它们只是缺少了一个能体现时代价值、能引起人们普遍共鸣的IP作品以及背后健康的区块链生态。
人均GDP突破8万元超世界平均!2021年这些新突破值得铭记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多重挑战,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一个个新突破,见证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变化。 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创新高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021年,按年平均汇率折算,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7.7万亿美元,预计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8%,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左右。 人均GDP突破8万元超世界平均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 国民总收入突破113万亿元 国民总收入113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6380元/人,比上年提高8.7%。 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减,投资便利化水平提升,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广阔的市场机遇、优化的营商环境使中国继续成为引进外资的热土。2021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首次突破1万亿元。 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1年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产267亿斤,增长2.0%,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128元 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1%,快于人均GDP增速,与GDP增速同步。 其中,脱贫县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21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1.6%,实际增长10.8%,快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 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14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死亡率为7.18‰;自然增长率为0.34‰。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5.0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85亿人。 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 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8075万人、54797万人、13642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454万人、554万人、293万人。 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432元 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4432元,比上年增长8.8%。 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4.3% 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空气质量继续改善。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64.3%;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9.1%。 国家统计局表示,尽管全球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国内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发展韧性好、潜力足、空间大的特征没有变,经济稳定恢复和转型升级态势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没有变。
重磅!苹果首款“折叠屏Mac电脑”曝光,平板笔电自由切换
编译 | 徐珊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2月28日消息,据知名爆料博主Mark Gurman透露,苹果正在和供应商讨论研发一款搭载20英寸显示屏幕的折叠屏Mac电脑,该电脑的上市时间预计不会早于2025年,可能在2026年或2027年。 “我确实听说苹果正在研发一款兼顾MacBook和iPad两种形态的电脑。”Mark Gurman说道。这款电脑有两种形式,既可以作为显示屏,与一个物理键盘相连,也可以折叠起来,一半屏幕作为显示屏,另一半屏幕作为触控板或者虚拟键盘。 国外显示供应链调研公司(Display Supply Chain Consultants)的分析师Ross Young在其报告中同样提及这款电脑,并指出折叠屏笔记本电脑或许拥有4K UHD屏幕。此前,他曾提到2021 MacBook Pro采用Mini LED屏幕和支持ProMotion功能均已得到证实。 据Ross Young得到的供应链消息,苹果在自家的产品路线图中展示了新款的折叠屏Mac电脑,并且对此具有很大的兴趣。“这种尺寸或许为苹果创造一个新的产品类别。” 除了折叠屏笔记本电脑,折叠屏iPhone手机也获得较多的关注。Ross Young认为,折叠屏iPhone将在2025年发布,比此前相传的2023年相比,又推迟了两年。“苹果似乎并不着急进入到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折叠屏iPhone发布的)时间可能比我们预估的更长。” 像TWS耳机、智能手表一样,苹果一向对自己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标准,或许它不是最早推出某个新的品类,但是它推出新品时,往往会重新定义一款产品。 据各大调研机构分析,苹果汽车、苹果AR眼镜以及折叠屏笔记本电脑都可能在2026年推出。 2026年,苹果是否会像iPhone 4一样给行业带来新的消费风暴,拭目以待。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