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多种设备打破西方垄断!揭秘中微公司,领先世界的中国半导体企业
中微公司是一家以中国为基地、面向全球的微观加工高端半导体设备公司,为集成电路和泛半导体行业提供极具竞争力的高端设备和高质量的服务。公 司 2004 年由尹志尧博士等人回国创立,2007 年首台 CCP 刻蚀设备研制成功,2012 年首台 MOCVD 设备研制成功,目前产品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公司 ICP刻蚀设备已趋于成熟,截至 2021 年 6 月已交付 100 腔,Mini LED 用 MOCVD设备已获得大批量订单。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华创证券的报告《半导体设备龙头,内生外延迈向新征程》,整体介绍中微公司业务情况和业绩情况,再分别展开刻蚀设备业务和 MCOVD 设备业务。 一、极具全球竞争力的半导体设备龙头 公司是技术领先的刻蚀及 MOCVD 设备国产厂商,正通过内生外延加速平台化布局。公 司 2004 年成立时首先开发 CCP 刻蚀设备,目前设备在 5nm 及以下逻辑电路产线、64 层 及 128 层 3D NAND 生产线均得到成功应用;公司 2012 年着手开发 ICP 刻蚀设备,2021年 6 月公司 ICP 设备 Primo Nanova 第 100 台反应腔顺利交付。薄膜沉积设备方面,2010年公司开始开发 MOCVD 设备,目前已在全球氮化镓基 LED MOCVD 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未来公司将通过内生外延完善业务布局,逐步成为泛半导体设备平台型企业。 ▲公司发展历程情况 公司设备主要包括刻蚀设备和 MOCVD 设备,在尹志尧博士、杜志游博士等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带领下,公司相关产品已具备全球市场竞争力: 刻蚀设备:CCP 刻蚀设备方面,公司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国内外一线客户的集成电路加工制造生产线,并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在部分客户中的市场占有率已进入前三位,2020 年在国内逻辑器件的两家头部厂商中市场份额达到 39%,位居第二。ICP 刻蚀设备方面,公司产品已有超过 70 个工艺在客户生产线上达到指标要求,且持续扩大应用验证范围,目前正持续研发以增强 ICP 刻蚀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其他设备:公司子公司中微惠创开发制造了工业用大型 VOC 净化设备,且中微惠创已与德国 DAS 环境专家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半导体行业尾气处理设备领域展开紧密的合作。此外,公司已经组建团队开发 LPCVD 设备和 EPI 设备,同时将在适当时机通过内生外延等方式扩大产品和市场覆盖。 ▲公司主要产品情况 公司凭借在刻蚀设备及 MOCVD 设备领域的技术和服务优势,成功进入海内外半导体制造企业的采购体系,形成了较强的客户资源优势。刻蚀设备方面,公司产品已经进入台积电、联电、格罗方德、SK 海力士、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华虹宏力、长鑫存储等知名企业。在 MOCVD 领域,公司也给三安光电、华灿光电、乾照光电、澳洋顺昌等国内外领先企业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公司客户资源优质,竞争优势明显。 ▲公司设备已进入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和 LED 生产线 以尹志尧博士为首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保证公司竞争优势,新生代力量正在持续壮大。2004 年尹志尧博士放弃美国百万年薪,带领 15 人小团队,回国创办中微公司,专注于半导体设备的研发。尹志尧博士曾任职于应用材料、英特尔、泛林半导体等设备厂商,是国际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杜志游博士、倪图强博士等均在国际半导体设备产业耕耘数十年,为公司产品和技术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公司也在持续培养新生代力量,目前员工已超过 1000 人,为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链发展培养起一批年轻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公司现任管理团队情况 公司目前无实际控制人,上海市国资委和大基金分别持有公司 15.64%、19.12%的股份。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分散,无实际控制人。上海市国资委通过上海创投持有公司 15.64%的股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合计持有 19.12%的股份(通过巽鑫投资持有 15.15%股份,大基金二期通过参与定增持有 3.97%的股份)。嘉兴智微、中微亚洲、Bootes 和 Grenade为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公司 12.66%的股权,公司董事长尹志尧博士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共持股 1.04%的股份。 公司刻蚀设备需求持续旺盛,2021 年前三季度刻蚀设备销售额 13.52 亿元,同比增长 99.0%;受 LED 市场下行影响,2019 年起公司 MOCVD 设备销售额逐年下滑,2021 年前三季度MOCVD 设备销售额 3.04 亿元,同比下降 24.3%。整体来看,2019-2020 年公司营收增速在 15%-20%,未来公司刻蚀设备需求有望持续旺盛,Mini LED 技术驱动下公司 MOCVD设备有望迎来拐点,公司整体业绩有望实现高增长。 ▲2016-2021Q3 公司营业收入及增速 ▲2016-2021Q3 公司归母净利润及增速 2018 年以来公司刻蚀设备的毛利率水平保持在 44%-50%,未来有望维持高位。公司 2021 年推出 Mini-LED 用 MOCVD 设备,产品性能、复杂性显著提升,毛利率明显增长,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 MOCVD 毛利率增加 14pct 至 32.2%。整体来看,2019 年以来高毛利的刻蚀设备收入占比提升叠加 MOCVD 设备毛利率增长,带动公司盈利有所提升,2021Q1-Q3 毛利率同比+7.91pct 至 42.68%,归母净利率同比+7.38pct 至 26.14%。 ▲2017-2021Q3 公司毛利率及归母净利率 ▲2017-2021Q3 公司期间费用率情况 分产品看,近年来刻蚀设备的快速放量带动公司整体业绩快速增长,未来需求有望持续旺盛,Mini-LED 技术创新下公司 MOCVD 设备有望迎来拐点: 刻蚀设备:受益于半导体设备市场发展及产品竞争优势,公司刻蚀设备业务快速发展,2021年前三季度刻蚀设备销售额13.52亿元,同比增长99.0%,毛利率达到44.0%。行业高景气叠加国产替代,未来公司刻蚀设备有望持续高增长。 MOCVD 设备:伴随着 LED 市场周期下行,2019 年起公司 MOCVD 设备销售额逐年下滑,毛利率短期承压。Mini LED 需求兴起为公司带来新机遇,2021 年公司发布Mini-LED 用 Prismo UniMax™ MOCVD 设备,未来盈利能力有望迎来拐点。 备品备件及设备维护:随着公司专用设备销售规模的扩大,备品备件收入规模逐年增长。由于备品备件与专用设备之间的销售增长存在滞后效应,近年来公司专用设备销售收入快速增长,未来有望带动备品备件收入快速提升。 ▲2016-2021H1 公司营业收入分产品(亿元) ▲2016-2021H1 公司毛利率分产品情况 受益于下游需求旺盛,2021 年 1-9 月公司新签订单金额达 35.2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10%,其中公司三季度新签订单 16.31 亿元。公司上半年新签订单以刻蚀产品为主,2021年第三季度签署了部分批量 MOCVD 订单。根据中微公司招股说明书数据,公司刻蚀设备、MOCVD 设备从交付到确认收入的平均时间分别为 5.7、10.6 个月,较高的在手订单预计将支撑公司明年业绩保持快速增长。 二、刻蚀设备,绝对龙头 在先进逻辑电路方面,公司 CCP 设备成功取得 5nm 及以下逻辑电路产线的重复订单;在存储电路方面,公司设备在 64 层及 128 层 3D NAND 的生产线得到广泛应用。公司 CCP刻蚀设备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20 年在国内逻辑器件的两家头部厂商中市场份额达到39%,位居第二;在国内存储器件上的市场份额达到 35%左右,市场发展势头较好。 ▲公司 CCP 介质刻蚀机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刻蚀设备已在多个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厂商的生产线上实现量产,参考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商应用材料、Lam Research 的数据,2020 财年其存储领域收入占比分别为 41%、58%,而中微目前收入主要由逻辑厂商贡献,存储领域尤其是 DRAM 领域的收入占比相对较低。随着公司产品能力的持续推进,以及国内存储厂商的快速发展,未来公司 CCP设备有望在存储领域取得较大突破。 日本半导体制造装置协会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销售额达 711.9 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 26.3%、24.1%、22.6%、10.6%。公司设备一方面积极进行国产替代,另一方面也可以进入全球市场,作为国内少数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半导体设备厂商,公司 CCP 设备已进入台积电、联电、格罗方德、SK 海力士等全球知名企业,2020 年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收入占比达到 20.4%。未来公司料将持续受益于国产替代红利,同时有望凭借产品性能和价格等优势在全球市场取得突破。 ▲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分地区(亿美元) ▲2016-2020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地区(亿元) 除 CCP 设备外,公司也在积极推进 ICP 设备的研发与销售,目前已交付超过 100 台反应腔。公司 ICP 刻蚀设备已经逐步趋于成熟,Primo nanova®产品在 10 家客户的生产线上进行验证,已有超过 70 个工艺在客户的生产线上达到指标要求,且持续扩大应用验证范围。2021 年 6 月,公司 ICP 设备 Primo Nanova®第 100 台反应腔顺利交付,经过客户验证的应用数量也在持续增加。根据客户的技术发展需求,公司正在进行下一代产品的技术研发,以满足 5 纳米以下的逻辑芯片、1X 纳米的 DRAM 芯片和 128 层以上的 3DNAND 芯片等产品的 ICP 刻蚀需求,并进行高产出的 ICP 刻蚀设备的研发。 目前,半导体设备行业持续高景气导致上游零部件供应紧张,ASML、应用材料、Lam 等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商均表示面临零部件供应限制,且应用材料预计供应链问题将持续至 2022 年。公司与全球 400 多家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培育众多的本土零部件供应企业,交付能力位居行业前列,刻蚀设备的平均交付时间仅 3.7 个月。在当前零部件紧张的情况下,公司供应链保持稳定,刻蚀设备、MOCVD 设备近期基本按计划交付,未来公司有望凭借供应链优势实现产品和客户领域的突破。 公司深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领域、扩展在泛半导体关键设备领域应用并探索其他新兴领域的机会:①在集成电路设备领域,公司将持续强化在刻蚀设备领域的竞争优势,并延伸到薄膜、检测等其他关键设备领域;②公司计划扩展在泛半导体领域设备的应用,布局显示、MEMS、功率器件、太阳能领域的关键设备;③公司拟探索其他新兴领域的机会,利用好设备及工艺技术,考虑从设备制造向器件大规模生产的机会,以及探索更多集成电路及泛半导体设备生产线相关环保设备及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等领域的市场机会。 ▲公司持续践行三维发展战略 公司2021 年募集资金 37.5 亿元用于中微临港总部和研发中心项目,其中部分资金将用于开发HPCVD、导体薄膜的 LPCVD 低压热化学设备和 ALD 原子层沉积设备、硅和锗硅等 EPI单晶生长设备等。目前公司已组建团队开发 EPI 设备和 LPCVD 设备,其中 EPI 设备主要焦距 Foundry Logic Device, 主要的应用是 Si、Si/Ge EPI,LPCVD 设备主要焦距 MemoryDevice, 主要的应用是 W、WN、TiN 等。 三、MOCVD 否极泰来,Mini LED 带来新机遇 Mini LED 即次毫米发光二极管,其灯珠点距缩短至 100-300 微米,并把由数十颗大尺寸LED 灯珠构成的侧边式背光源变成由数千颗甚至更多 Mini LED 灯珠构成的直下式背光源,实现背光源结构的优化。相比传统 LCD 显示技术,Mini LED 的高动态范围成像精细度更高、能耗更低、画面更细致,并能实现“全面屏”效果。Mini LED 作为新型显示技术,可应用于大尺寸显示屏、电视和手机背光等。 Mini LED 作为新一代的核心显示技术,市场空间广阔,国内外 LED 芯片厂商纷纷布局,以三安光电为例,2018 年三安光电推出 Mini LED 芯片产品并实现量产,2019 年开始实现 Mini LED 的批量供货,2020 年陆续与多家知名下游客户展开 Mini LED 导入合作,2021 年三安计划投资 120 亿元用于湖北 Mini/Micro 显示产业化项目。以三安光电为代表的下游厂商加大对 Mini LED 的投资力度,推动 Mini LED 技术日趋成熟。 Micro LED 被认为是未来 LED 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能够进一步减少 LED芯片尺寸,在显示领域不断拓展新应用。LEDinside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 GaN-LED 外延片需求量为 4038 万片/年,TrendForce 集邦咨询预计到 2025 年,Mini/Micro LED 新型显示带来的 LED 外延片需求量将达到 1417 万片/年。新型显示技术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将显著提升 LED 需求,全球 LED 产业链有望迎来拐点。 MOCVD 设备作为 LED 制造中最重要的设备,有望显著受益于 Mini LED 需求爆发。LED 产业链由衬底加工、LED 外延片生产、芯片制造和器件封装组成,其中 LED 外延片的制备是 LED 芯片生产的重要步骤,主要通过 MOCVD 单种设备实现。因此,MOCVD设备作为 LED 制造中最重要的设备,其采购金额一般占 LED 生产线总投入的 50%以上。随着芯片厂商在 Mini LED 领域的投资加大,MOCVD 设备的需求有望随之增加。 ▲全球化合物半导体 MOCVD 外延设备年增量预测(台) 氮化镓基 MOCVD 占据 MOCVD 市场的主要份额,2018 年占比约 77%。以不同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制成的 LED 芯片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实现不同颜色的 LED。目前380~570nm 的蓝、绿光 LED 由 GaN 材料制作,由于蓝绿光 LED 芯片成本较低,且搭配荧光粉可产生白光,因此在照明领域普遍使用。与之对应的,氮化镓基 LED MOCVD 设备在 MOCVD 市场中占据最大份额,根据 LED inside 数据,2018 年氮化镓基 MOCVD 的新增数量为 215 台,约占全部 MOCVD 市场份额的 77%。 2017 年以前,MOCVD 设备主要由爱思强和维易科等国际厂商高度垄断,2017 年公司推出新一代 MOCVD 设备 Prismo A7,性价比显著优于竞争对手,逐步成为国内外氮化镓基蓝光 LED 器件制造的首选设备。根据 IHS Markit 数据,2018 年下半年起,公司的MOCVD 占据全球新增氮化镓基 LED MOCVD 设备市场的 60%以上,占据领先地位。 ▲2016-2021Q3 公司 MOCVD 设备收入及增速 ▲2016-2021Q3 公司 MOCVD 设备毛利率情况 行业需求衰减叠加竞争加剧,近年来爱思强和维易科等厂商逐步退出氮化镓基 LEDMOCVD 设备市场。随着行业逐步出清,公司议价能力显著增强,2021 年以来公司MOCVD 设备毛利率显著提升。展望未来,Mini LED 需求爆发在即,根据中微公司 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数据,2021-2025 年全球 MOCVD 设备市场持续扩大,其中公司主打的氮化镓基 LED MOCVD 设备需求增长显著。公司针对 Mini LED 市场已发布相关 MOCVD设备,增量市场背景下,公司 MOCVD 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公司 2021 年 6 月正式发布用于高性能 Mini-LED 量产的 MOCVD 设备 Prismo UniMax®,得益于公司在 MOCVD 设备和工艺领域的持续创新,并与领先客户保持密切合作,截止2021 年 12 月 9 日 Mini-LED 设备订单已超 100 腔。根据招股说明书数据,公司 MOCVD设备平均交付时间和平均验收通过确认收入时间分别为 5 个月、5.6 个月,从收入确认节奏上看,公司在手的 Mini-LED 设备订单预计将在 2022 年贡献收入。随着下游客户持续加码 Mini LED 技术,公司凭借技术优势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需求提升。 智东西认为,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持续高景气,作为刻蚀设备的龙头,中微公司公司显著受益于刻蚀设备需求增长;同时,Mini LED技术趋于成熟,下游 LED 芯片厂商积极扩产,公司 MOCVD 设备业务有望迎来业绩拐点。公司一方面受益于国产替代机遇,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未来,中微公司有可能成为中国半导体的一张王牌名片。
百事推出氮气可乐,没有二氧化碳的快乐水还是那味吗?
打开一罐冰可乐,喝下一口,二氧化碳形成的气泡冲击着口腔,轻微的刺痛感和酸味产生的信号传递到大脑,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快乐水」就是这样让我们感受到喝碳酸饮料的「爽」。 许多人喜欢喝可乐,就是为了体验二氧化碳带来的这种「爽」,但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又会对我们的牙齿和肠胃有影响。如果可乐里注入的不是二氧化碳,会变成怎样? 图片来自:Pepsi 百事准备在 3 月 28 日上市「Nitro Pepsi」,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种可乐里注入的是氮气而不是二氧化碳。一罐的容量为 13.65 盎司(约为 403.68 毫升),有普通可乐和香草可乐两个口味,外观和味道都不同于传统的可乐或苏打水。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 2019 年,百事的氮气可乐就已经在美国超级碗(Super Bowl)比赛场中亮相,还在美国的部分餐饮店和零售终端进行了试销。但由于之后的疫情等原因,没能继续推广。 图片来自:Pepsi 从百事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这款氮气可乐是利用硝基技术,通过放置在每个罐子底部的「独特小部件」,让可乐不仅变得低碳酸,而且产生的气泡较小,质地更光滑,口感也更顺滑、易于饮用。 除了我们呼吸的空气,氮气最常见的地方,大概就是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里,但其实这种无毒无味的惰性气体,也不是第一次被注入饮料里。 图片来自:乐事 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因此能更好地保质,并且极低的溶解度能更好地形成细小的泡沫,饮用时的口感顺滑绵密,加上不会像二氧化碳一样形成碳酸,从而影响饮品的风味,因此啤酒里一般会注入氮气。 图片来自:Food & Wine 不仅是啤酒,近些年往饮品中注入氮气的方式,也在向咖啡和茶饮拓展。比如星巴克的气冷萃咖啡(Nitro Cold Brew),就是利用氮气带来天鹅绒般顺滑的绵密泡沫和甘甜的口感。 图片来自:星巴克 在 2019 年 1 月,喜茶也曾推出过氮气茶饮——氮气金玉,使用氮气机从空气中捕捉氮气,在低温高压时将氮气注入金玉茶汤中,回归常压后,一杯氮气茶里约有三百万个氮气产生的 「Sweet foam」,奶油感十足的泡沫能减弱茶汤的涩味并带来更丰富的口感。 图片来自:喜茶 不过在喜茶的点单页面上,写着为了保证氮气茶的口感,只能到店领取。这其实也是目前充氮饮品并不算普及的原因之一。氮气的化学性质虽然比较稳定,充氮饮品的体系稳定性却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小心运输,尽量避免倒置摔打。这就增加了产品的包装和储运成本。 图片来自:喜茶 百事可乐营销副总裁Todd Kaplan表示:「氮气可乐是一项首创的创新,为世界各地的粉丝创造了一种顺滑、奶油、美味的味觉体验。就像氮气如何改变啤酒和咖啡类别一样,我们相信氮气百事可乐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并将在未来几年重新定义可乐。」 图片来自:沃尔玛 氮气可乐毫无疑问是一次创新,或许能在未来给可乐赋予一种不一样的定义。如果想试试这款与众不同的氮气可乐,记得看看百事给出的最佳饮用方法:最好冷藏并且不加冰;最好迅速或完全倒进高脚玻璃杯里;最好直接从玻璃杯中啜饮(而不是通过吸管),感受独特的泡沫留下的小胡子。
地球最美建筑造了 8 年终于开放,不像地球人盖的
المستقبل سيكون لمن يستطيع تخيله وتصميمه وتنفيذه سر تجدد الحياة وتطور الحضارة وتقدم البشرية هو في كلمة واحدة: الابتكار لن نعيش مئات السنين، ولكن يمكن أن نبدع شيئا يستمر مئات السنين 大意如下:未来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做出设计,并去执行的人,不能依靠等待,需要自行创造。我们的生命更新、文明进化,还有未来发展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创新。虽然人类寿命有限,但我们的创造会流传百世。 这段阿拉伯文诗歌,覆盖在一座超级建筑——「未来博物馆」身上,它曾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地球上最美丽的博物馆之一。 2022 年 2 月 22 日,这座耗时 8 年的博物馆终于向公众开放,迪拜又一新地标来了。 正如「未来博物馆」其名,这里神秘、科幻、先锋。 流动的诗歌讲述着这座建筑存在的意义,未来的故事正在这里发生。 地球上最美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开放前几天,一个看似航天器的飞行物悬停在场馆上方。 随后,博物馆机械又灵活地开放表面结构,飞行器穿梭而入、稳稳降落,就像《银翼杀手 2049》里的情节。 它处在摩天大楼林立的黄金地段,奇特的椭圆造型像是来自外星球的产物。 虽然远观过去宛如一个 戒指,但这是一栋总面积 30548 平方米、高达 77 米的 7 层建筑。 它由迪拜未来基金会和建筑公司 Killa Design 打造,2015 年开始筹备,耗资 1.36 亿美元,他们称其为「地球最美建筑」,设计理念是: 看见未来,改变未来。 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外观全是曲面,由 1024 多个单独的阻燃复合板无缝组成。 每个面板都覆盖不锈钢工艺,因为全身遍布着繁复交错的艺术书法,所以每个面板的设计都不一样。 在机器人的辅助下,结合先进的 3D 打印技术,场馆外立面终于建设完毕。 整个环形结构没有使用一根支撑柱,宛如浑然天成。 它的内部还设计了独立式的双螺旋楼梯,书法在闪闪发光的墙壁上若隐若现,激发着参观者对于未来的思考。 从外到内,流动的点、线、面严密结合,可以看到设计师、建筑师等为了艺术和创新所付诸的巨大热情。 因此,未来博物馆也被评为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建筑工程之一。 它也是一个建筑综合体。 未来博物馆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环形建筑、镂空部分、绿色山丘。 环形代表了人类,周围的绿色山丘代表地球,镂空部分则隐喻着创新和无限可能的未来。 绿色山丘上,有着棕榈树、金合欢树等 100 多种植物,表达着对生物多样性的倡导。 另外,它是中东地区第一座获得 LEED 铂金认证的建筑,这是世界绿色建筑最高的评价。 未来博物馆整座建筑都由专用太阳能公园供电,充分利用了能源和水的回收技术,并且储备了综合可再生能源。 白天,光线在镂空的外壁投射进每个角落,让室内保持通明。 晚上,14 公里长的 LED 灯在建筑中闪射,照亮了这个迷幻绚烂的城市。 不展示历史,让未来显现 大部分传统博物馆,差不多都是人类历史的储藏室。 不过未来博物馆反其道而行之,展出的内容几乎都关于未来的变革。 博物馆内部共分为 7 层,涵盖 5 个章节,分别是: 【希望之地】 这里模拟了真实太空之旅的场景和体验,当你凝视窗外,仿佛真的置身银河之中。 你将「前往」距离地球 600 公里的空间站,观察空间站里如何工作,宇航员们有何任务,并研究他们发明和发现的地外产物。 你还可以见证月球如何成为新的栖息地,如何制造出可再生能源,同时,在这里凝望到我们远处的家乡——地球。 【治愈研究所】 回到地球上,你将在这里进入一个数字化的亚马逊丛林。 在混合现实娱乐的生态系统场景中,你可以观察热带雨林里数百种物种如何存活和生长、影响我们的环境,看到那些现实肉眼不可见的细微之处。 同时,这里还有一个包含数千种生物的 DNA ,等你游览和探索。 看起来,它就像人类末日来临前建造的物种储藏室,载上这个房间前往宇宙漂流,就能在新星球上重造人类的世界。 潜移默化中,这里也引导着人们为缓解全球气候危机而付诸努力。 【瓦哈/绿洲】 在疯狂的数字视觉和信息冲击之后,「绿洲」是一个让人休憩和放松的心灵净地。 这里有着各类适合享受和冥想的沉浸式场所,比如水波和光纹晃动的房间,细沙在身边缓缓流淌的房间。 闭上眼,就像置身一个重新唤醒原始感官的桃源。 在技术愈加无处不在的未来,我们的确需要偶尔逃离数字生活,断开和技术的连接,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思想和精神。 【明天&今天】 当身心都得到释放后,接下来就是用更清晰的心态去过好当下,迎接未来。 所以这个空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先创造者制造的伟大发明,和不久后就投入使用的最新技术。 图片来自:REUTERS/Christopher Pike 这些事物预示着我们未来 10 年以及 50 年后会怎样生活。 比如,虚拟技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自动定制、医疗技术、气候探测、大数据分析,以及太空飞行等等。 当各类新技术爆炸式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或许也可以启迪每个人思考: 我们能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做点什么? 【未来的英雄】 最后一章,博物馆留给了未来的孩子们。 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启发想象力的实验室,通过各种互动的玩乐体验项目来让孩子们解决问题,完成挑战。 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游乐场。 不过在这个游玩的过程中,其实孩子们也无形锻炼了思维、培育了意识。 总的来说,未来博物馆的每一层,都和传统博物馆不太一样。 这里没有传统的标签,没有传统的文物,没有传统的说明,而是沉浸式地展示了关于人类、地球、太空的各类未来命题,比如太空旅行、地球生态、气候变化、生命科学、身心健康等等。 迪拜未来基金会主席 Mohammed Al Gergawi 表示,未来博物馆是一座「活的博物馆」,还会随着新环境的变化而持续适应、变形、迭代。 之后,除了作为标志性建筑吸引游客以外,未来博物馆更主要的功能则是孵化、加速科技创意和创业项目。 它将未来主义者、思想家、创新者和公众聚集在一个定义未来世界并塑造我们与未来世界互动的试验台上。 「科幻之城」迪拜 这座「未来博物馆」出现在迪拜,其实不足为奇。 一直以来,迪拜的大型建筑项目总是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从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哈利法塔」,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群岛项目「棕榈岛」、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迪拜购物中心」、世界上最大的音乐喷泉...... 图片来自:Danfoss 去年 10 月 21 日,迪拜就正式启用了世界最大最高的摩天轮——「迪拜眼」,又为迪拜解锁了一项世界之最。 在朱美拉海岸线外的蓝水岛上,这个世界各国顶级公司合作的造梦工程置于其中,体现了当今建筑界的一流水平。 它的飞轮直径有 250 米,总高度达 260 米,轮体有 48 个高科技观景玻璃舱,一个座舱就可以做 40 人,里面还有空调和 Wi-Fi。 这个执着创造世界之「最」的城市,让人想起迪拜酋长著作《我的愿景》里的一句话: 没有人会记得世界第二。 不止建筑,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靠石油实现经济自救的迪拜,如今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遍地黄金和土豪。 迪拜有钱是真的,有前瞻性也是真的。 他们现在大量投入高科技产业,2014 年还提出了「智慧迪拜」计划,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座科幻之城,成为全球最幸福的城市。 是不是最幸福,标准说不太清,不过近年来迪拜的确证明了他们是如何抢着朝前沿走去。 2014 年,迪拜投入运营了世界上最快的公交车「超级巴士」,最高时速可达 255 公里: 2017 年,迪拜警局打造了第一支机器人警察队伍,他们可以「说」九种语言,协助警察办理公务,你还可以在机器人胸前触摸屏上报警和缴纳罚款。 没过多久,迪拜警局又给警察们配备了新的「坐骑」——飞行摩托。它有无人机一般的四个旋翼,可以飞到 5 米高,时速达 70 公里/时。 警察不用担心出警堵车,「飞天小男警」也不再是梦。 无人驾驶近年来更是进展得如火如荼,前年迪拜还投巨资,兴建世界上最长的无人驾驶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还没在我们生活中普及的 3D 打印,对于迪拜来说,就像一张城市名片。 建筑、医疗、消费类产品上,迪拜都大张旗鼓地推广 3D 打印技术,他们计划 2030 年,让迪拜约 25% 的建筑都由 3D 打印而成。 去年,Dior 就在波斯湾沿岸的迪拜朱美拉海滩上 3D 打印了一个门店。 回到未来博物馆身上,它其实也使用了 3D 打印技术。 不仅如此,可以说, 它是迪拜科技创新精神的集合之作。 这座博物馆,已经开始在迪拜迎接一波又一波新的游客。 它正用多元化的创新告诉每个人——你可以科幻一点、再科幻一点、永远不要停。 注:文中未标注图片来自 Museum of the Future
火山引擎入局视频云!联合腾讯阿里云推行业标准,携Pico首秀VR成果
作者 | 李水青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2月26日报道,昨日,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首次公开其视频云服务产品矩阵,覆盖了视频直播、点播、实时音视频、云游戏和云渲染等全链路产品。 这是字节跳动自2021年12月宣布入局云服务之后的首次发新,标志其正式入局视频云,在To B征程中又进一步。 同时,2021年9月被其收购的国内头部VR玩家Pico公司也到现场站台,首次以字节跳动一员的身份秀出VR视频新成果,“元宇宙”感十足。 火山引擎总经理谭待谈道,在视频云方向,火山引擎已经长期服务了字节内部的抖音、西瓜、飞书等产品,在实践中探索出面向体验的视频云服务。 ▲火山引擎总经理谭待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火山引擎此次还联合阿里云、腾讯云发布一个“超低延时直播协议信令标准”。据称该标准能将直播技术的延时从以往的3~6秒缩短到1秒,大大提升直播交互体验。 一、超视频时代到来,火山引擎亮出视频云服务 知名调查机构IDC预测,到2025年,超80%全球数据将是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这样的超视频化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特征。 实际上,无论是冬奥会上的VR比赛直播,还是春节中的视频拜年,或者身边越来越多刷抖音的用户,都让我们感到超视频时代正在到来。 那么在超视频时代,火山引擎为行业交出了什么样的成绩单? 近日,火山引擎首次公布了其视频云产品矩阵图,面向企业直播、泛互联网游戏、在线教育、金融、广电等多领域提供视频云产品及解决方案。 火山引擎视频云服务包括核心中台、核心产品、产品及解决方案三分层面,覆盖了直播录制、低延时直播、云导播、AR互动、虚拟人物、老片修复等多个产品及服务。聚焦多个行业,不过火山引擎视频云服务目前未覆盖安防、智慧城市、家用摄像头等“硬视频”领域。 火山引擎总经理谭待说,火山引擎自推出以来的理念就是,把字节跳动最好的技术拿出来,以开放互联形式与业界展开合作。 2021年12月2日,火山引擎发布了五大类共78项云服务,覆盖了从底层硬件、IaaS、PaaS、SaaS层,包括了云基础、视频及内容分发、数据中台、开发中台、人工智能等领域,宣告正式进军云服务行业。 如今,仅仅不到三个月后,火山引擎再次推出视频云服务产品矩阵,可见其布局To B业务的节奏十分迅猛。 二、2016年建视频中台,第一个To B客户是“懂球帝” 火山引擎云服务发布后的首秀,为什么选择视频云服务? 火山引擎视频云技术负责人浩铭带着我们回顾了火山引擎作视频云的关键发展节点,这对于字节来说,如同一场酝酿8年的视频技术升维战。 2014年,字节的主阵地今日头条APP突破1000万用户,当时以图文类应用为主。但预见到后面的视频时代,字节便开始在今日头条尝试视频。2016年,短视频平台抖音APP正式上线,视频中台建成,主要面向功能、以解决业务问题为主。2018年,抖音2月DUA(日活跃用户)超1亿,团队也开始面向体验,搭建视频团队能力。 2020年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字节跳动开始将视频中台进行ToB商业化探索,并成功承接了第一个相关To B客户——“懂球帝”足球社区APP。 火山引擎强调对视频体验的重视。体验需要可衡量,是指从播放、画质、互动、性能等这些指标与业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进行归因。为此,团队建立了一整套质量体验体系。很多人知道字节的“A/B Test”,即通过线上A、B两组对照数据试验,进行数据分析和归因,从而促进技术迭代并实现最终在线下闭环验证。 浩铭举了多个这套质量体验体系运作的案例,比如,在短视频场景,团队研究“首帧时常对用户留存率的影响”时,他们通过质量体验体系的数据试验,发现了210ms是一个首帧的满分标准;在研究“画质对播放时长的影响”时,团队发现在网络受限的情况下,通过超分辨率视频效果优化技术,带来观众0.23%观看时长增长,等等。 这就好比金庸小说里的武林高手一样,火山引擎经过无数次的“左右手互博”,最终产出一套可以供行业一起使用的视频云技术平台“秘籍”。 三、直播时延低至1秒,支持360°沉浸视频体验 “2020年,中国视频云市场接近70亿美元量级,连续两年增速超50%。” 这是知名调查机构IDC公布的的一个统计数据,但IDC企业及系统软件研究部研究经理魏云峰强调,尽管增速亮眼,视频云行业仍面临新的挑战。 当下,视频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在发生变化——场景从传统的音视频应用延伸到电商、云视频会议、互联网社区等多种场景;同时,用户需求也从关注成本、可靠性、服务响应,转型更加关注高清、沉浸、交互,未来还将有智能化、差异化等更高维需求。 面对这样的挑战,火山引擎视频云强调通过技术,帮行业用户实现更高清、更交互、更沉浸的视频服务效果。 1、更高清,节省50%码率 火山引擎视频云团队掌握领先行业的编码技术,能够节省50%码率。据称,团队近期还会推出一套完整的H.266端云一体解决方案,H.266是新一代视频编解码技术,比上一代H.255节省一半网络带宽。 此外,火山引擎视频云还建立了和用户感官匹配的评估体系——VQScore,它可以在不借助参考视频的情况下,独立地对视频清晰度进行评价打分。 2、更交互,将直播时延压缩至1秒 目前,火山引擎已经支持了多种交互性强的应用。比如,在云会议场景,它支持单房间最多千人以上连麦,据称是国内首家。从现场演示来看,即使有多人讲话,声音也听得很清楚完整。除此之外,火山引擎视频云还支持了VR场景下的LiveHouse等应用。 要实现更流畅的交互,低延时是一大内在要求,为此火山引擎视频云实现了很多技术“极限”。 以火山引擎超低延时直播服务为例,火山引擎直播技术负责人周一楠指出,火山引擎超低延时直播服务将端到端时延压缩到1秒内,首屏时间百毫秒内,支持多分辨率直播……目前,该服务已经覆盖十几个场景,覆盖超2亿人群,支持累计看播36亿分钟。 3、更沉浸,支持360°XR体验 更沉浸的体验以高清、交互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火山引擎视频云还强调360度呈现任意角度XR(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体验,同时支持立体呈现的AR互动。 在直播特效、虚拟主播、数字人、云游戏服务等丰富应用背后,是火山引擎基于边缘计算构建的边缘渲染服务。该边缘计算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运营商的基础资源,支持就近接入‘;按需提供多种CPU、GPU实例规格,满足不同渲染场景需求,并支持实时交互。 火山引擎直播技术负责人表示,而后,火山引擎视频云的边缘渲染服务还将探索工业视觉、数字孪生城市、智慧交通等多个应用场景,与合伙伴一起探索更多生态。 四、服务快看世界等客户,携Pico秀VR视频新成果 快看世界是一家知名国漫社区,通过火山引擎视频云,该公司已经搭建了轻量高效的视频技术体系。 快看世界技术VP安尝思谈道,因为注意到“UGC(用户生成内容)”是快看世界与字节跳动共同关注的领域,在视频编辑方面两者有相通性,同时考虑到抖音、Tiktok的行业经验,公司就选择了与火山引擎视频云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字节在2021年9月收归麾下的VR大将,Pico也带来了关于沉浸式视频云服务的使用体验。 Pico诞生于2015年,当时VR一体机移动设备还不是主流,Pico已经开始着手这一品类。经过六年多发展迭代,2021年发布的Pico Neo3 VR一体机成为国内领先消费级产品。与此同时,Pico也发力教育、培训、医疗等多个行业级市场。 Pico行业市场自身专家刘凯说,自2021年9月加入字节以来,Pico在产品的定位、传输效率、资源等方面都更上一层楼。但与此同时,在行业应用探索中Pico也面临一些问题。 ▲Pico在火山引擎发布会现场展出的应用VR应用案例 教育、培训及医疗中有一个共性应用场景,即一位老师会带领多位学生进行学习,这种场景主要实现如下平台功能: 1、老师希望学生完全跟随其视角完成同步学习;2、老师希望看到学生的操作状态。3、老师希望内容渲染效果好,内容更逼真。 然而,以上功能在行业内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这些需求点,Pico基于火山引擎RTC(即时通信)技术设计了一套解决方案,实现了基于VR设备的高清码率VR视频传输,语音和视频传输低时延,并支持多用户接入。据悉,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基础上,这套方案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据称,之后Pico还将与火山引擎合作在VR多人观影、VR社交应用进行探索。 此外,本着开放互联理念,本次火山引擎还联合阿里云、腾讯云,共同发布一个“超低延时直播协议信令标准”。据称,该标准能将直播技术的延时从传统直播的3~6秒缩短到1秒,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商直播、在线教育等多种场景。 这一标准将同时上线火山引擎、阿里云、腾讯云官网,随后在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线。 结语:字节跳动的To B征程又进一步 2021年12月2日,火山引擎发布了五大类共78项云服务,宣告正式进军云服务,标志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变量。如今,仅仅过去不到3个月,字节跳动又面向超视频时代爆发的视频需求,推出视频云服务,可见其进军To B的决心和实力。 从当下整体云计算行业格局来看,行业越来越从传统的消费、泛娱乐等领域向其他行业延伸,尤其是线上会议、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领域,都吸引了云计算玩家的入局。这是一个互联网巨头们“脱虚向实”的开始,有望带来各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同样是安卓平板 OPPO、小米、华为平板咱们该怎么选
说起平板电脑这个品类的产品可选的产品看起来很多,但实际上也并不丰富。从最早2010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ad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2年。在这12年里,iPad一直引领着整个平板行业的发展,而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优秀的安卓阵营平板与大家见面。上周OPPO发布了自家旗下的OPPO Pad,相信很多准备入手平板电脑的小伙伴们也在OPPO Pad、小米5 Pro以及华为MatePad 11之间有些纠结,所以我期望通过我的这篇文章让大家有更明确的选购参考。 OPPO、小米、华为平板咱们该怎么选 01配置相近但定位有所差异 首先,三者本身再屏幕尺寸上相差不大都是11英寸上下的屏幕,同样都拥有外接键盘和触控笔,甚至这三者均标榜自己的平板是生产力。这是他们相近的地方,但三者的定位也是略有差异的:华为MatePad 11更偏向商务人士使用,小米5 Pro更适合游戏玩家上手,而OPPO Pad则更侧重家庭娱乐。 02不同生态 这三款平板采用不同的系统生态,使用感受上略有不同,但大致相近,但如果大家自己家里采用的是同平台的手机或其他产品,那么,我建议可以选择同系统的平板产品,毕竟各家针对自己产品生态优化会更顺畅丝滑些。 鸿蒙HarmonyOS MIUI 13 ColorOS for Pad系统 03定价策略不同 OPPO Pad、小米5 Pro以及华为MatePad 11这三者的定价策略上略有不同,华为MatePad 11提供了6+64GB的入门版,但售价却不算便宜,而8GB内存仅提供了128GB容量版本,属实有些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或许这个8+128GB版本并非主打版本,更多的是促销6+128GB和6+256GB主力机型吧,而且华为的笔、键盘以及碎屏险的价格也是这三家中最贵的。而小米平板5Pro整体的售价要高于OPPO Pad,OPPO Pad的整体定价相对更亲民些(除了触控笔),小米平板的触控键盘也是这三款中唯一一个采用磁吸触电连接的,华为和OPPO均采用了蓝牙连接的方式。 华为MatePad 11 小米平板5 Pro OPPO Pad 整体来讲这三款产品的差异化均表现在一些产品的细节,具体使用起来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差异,主要看你家里设备使用的系统以及你对品牌的偏爱了,这三款产品都是不错的11寸安卓平板电脑。
苹果也学坏了?新MacBook居然长这样
我们真的需要一台拥有折叠屏的笔记本吗? 纵观近两年的手机市场,已经有多家手机厂商陆陆续续地推出了折叠屏手机,并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和市场也慢慢接受了这么一款“奇形怪状”的手机。 但在这支浩浩荡荡的折叠屏大军中,作为“老大哥”的苹果却罕见地缺席,或许苹果认为如今市面上的折叠屏手机难以达到他们的预期。 不过苹果可不会轻易放过这块“肥肉”,在近日,知名研究机构分析师发布报告称,苹果目前正在探索开发折叠屏的MacBook,最快将于2023年正式与我们见面。 看到这则新闻,我不禁有些迷惑,在这个折叠屏手机都难以被所有消费者都接受的年代,苹果为何要冒着风险去尝试一个看起来更加不靠谱的“新产品”呢?而折叠屏笔记本电脑真的是我们心目中笔记本的最终形态? 苹果想再一次改变世界? 距离乔布斯从牛皮纸袋中掏出MacBook Air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个年头,可以说当时轻薄到极致MacBook Air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于笔记本电脑的认知,更是改变了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未来。英特尔甚至因此提出了“超极本”的理念,并一直延续至今天。 但让人不解的是,这十四年间MacBook系列的外观几乎没有什么大改,无非就是将屏幕边框缩窄、降低机身厚度、推出几个新配色罢了。哪怕是强如苹果,消费者也会有不满意的一天,他们不愿意花一万多的价格去购买一台看起来跟上一代毫无区别的产品,也许这正是苹果选择推出折叠屏MacBook的原因之一。 从国外的爆料来看,苹果正在开发的折叠屏MacBook将拥有一块20英寸的显示屏并取消实体键盘,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副显示在屏幕上的“虚拟键盘”,当用户不需要使用键盘打字时,就可以将它展开当成一块完整的显示器。 这么一看,折叠屏MacBook似乎挺不错的,日常可以当做笔记本电脑使用,只是键盘手感差了点。当不需要移动办公时,它摇身一变就成了iMac,20英寸的大屏幕,搭配外接键盘使用可以兼顾多种场景。 图为渲染图 早在2013年苹果就为折叠屏笔记本所需要的一体式金属铰链申请了相关专利,它能够让机身结合处高度整合,好让产品体现出苹果向来所强调的“设计美感”。 在我看来,苹果这台折叠屏笔记本的最大优势在于体积较小、携带方便,搭配外接键盘和鼠标就能成为一台完整对于那些经常需要外出办公的群体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应急工具。 但实际上,苹果并不是第一位推出折叠屏笔记本的厂商,早在2020年,联想就推出并发售了业界首款无实体键盘、屏幕可折叠的笔记本——ThinkPad X1 Fold。它拥有一块13.3英寸的屏幕,向内折叠后可分为2个9.6英寸显示屏,折叠寿命超3万次,于2020年10月上架官网,单机售价2万元左右。 它有三种使用形态:展开后可以当做台式机的显示屏;弯折后就是一个全面屏的平板,在屏幕下半部分打开虚拟键盘,可以像在传统笔记本上一样打字;如果配上其配套的蓝牙键盘,则将键盘吸附在显示器的下半部分后,可变成标准的PC。与曝光的苹果折叠屏笔记本几乎完全一致。 与传统笔记本相比,它最大的优势莫过于更加轻便易于携带,999g的重量甚至比某些平板电脑还要轻上一些。在后续的更新中,联想还专门为其配备了一块超薄的蓝牙键盘和手写笔,以便用户能够更好地进行办公和处理事务。而这些点都值得苹果去学习和借鉴,毕竟消费者需要的是一台能够真正做到办公的生产力工具而不是一款看上去炫酷的“高科技”产品。 折叠屏笔记本?或许是个伪需求 就拿前文提到的联想ThinkPad X1 Fold为例,虽然它的创新性值得肯定,也一定程度上为停滞不前的笔记本市场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但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它更像是厂商为了“秀肌肉”而生产出的产品,并没有多少消费者愿意花两三万去购买它。尽管在发售前联想就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营销预热,但还是无法激起市场对它的兴趣,截止发稿前,京东上的评论数只有两百多条。 并且在评论区中,我还发现有不少买家反馈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黑屏、屏幕失灵、卡顿等情况。不难看出,折叠屏电脑相较于折叠屏手机,在制作成本、市场接受度、技术成熟度、售后等方面还远未做好准备。 我之所以认为折叠屏电脑难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主流,主要分为三点,第一点,实用性。用户购买笔记本无非就是为了办公或是娱乐,但无论是打字输入也好还是玩游戏按技能也罢,都需要一块合理且好用的键盘。 有读者可能会认为,厂商不是给你预留了半块屏幕当键盘吗?但这种情况只适合于手机这类小屏设备,对于笔记本这种“大型”设备来说,虚拟键盘的反馈触感和速度远不如物理按键。 无论是笔记本键盘、电容式键盘、机械式键盘、折叠键盘等等,其归根到底都是通过敲击字键,来输入信号的(打字、游戏等);不同的结构方式,其实就是为了追求打字时的舒适度。 而虚拟键盘再怎么优化再怎么升级,在手感上也不可能比得上传统的物理按键。 第二点,耐用性。以折叠手机为例,不管厂商怎么去努力改善折叠屏幕和铰链,但就目前的技术来看,还是无法彻底去除折叠屏上的折痕和脆弱等特性。 甚至一粒小小的灰尘就能让上万块的折叠屏手机直接报废,维修价格也让常人无法承担。 相比折叠屏手机,折叠屏电脑不仅是屏幕变大,转轴开发的难度也进一步增大。要做到PC的宽度,手机的厚度,难度在于左右难于同步,可能会产生扭曲,单零件强度弱,加工难度更大,这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折叠屏平整度,产品良率降低。 另外别忘了,折叠屏笔记本的主打卖点就是超大尺寸的便携式显示器,这意味着你想要充分体验到它的优势,就必须高频率地进行展开和折叠,耐用性必然会比折叠屏手机更低。(毕竟折叠屏手机可以用外屏处理事务)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成本。从目前开售的几款折叠屏笔记本来看,价格基本都在两万元上下,考虑到折叠屏幕存在的良率低、需要重新设计相关元器件等问题。价格定高一点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这只是换来了一块屏幕,还要牺牲耐用性、厚度等原有的体验,显然有些本末倒置。 考虑到目前市面上的几款折叠屏笔记本都处于“初出茅庐”的阶段,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不难理解,哪怕是苹果也不一定能够克服这些问题,毕竟就以当下的技术来看,想要让折叠屏笔记本达到消费者的预期,难度无疑是巨大的。 不过作为后来者的苹果是有能力克服这些难点的,我个人认为苹果的折叠屏笔记本可能会在ThinkPad X1 Fold的基础上着重改进三点,第一是屏幕的折痕,前文曾提到,苹果早在2013年就申请了相关的铰链专利,无疑是在下一盘大棋,而且就以苹果几乎病态的“审美”,他们应该不会让自己的产品有一条会反光还会凹进去的丑陋线条。 第二则是改进外置键盘的形态,这一点其实可以在iPad的妙控键盘上初见端倪,易于拆卸且同时承担起保护壳、键盘输入的妙控键盘很有可能以更加轻便的形态出现在折叠屏笔记本上。当然也不排除苹果会在笔记本电脑中加入震动马达,从而让虚拟键盘拥有媲美实体键盘的反馈效果。 第三,相信也是大家最关心的一点,苹果的折叠屏笔记本电脑很有可能会将整个折叠屏笔记本的售价往下拉一大截,简单来说就是更加便宜。可能有部分读者会有疑问,苹果的产品一向比较昂贵,何来便宜一谈呢?别忘了去年发布的iPad Pro 12.9,它不但用上了成本昂贵的mini-LED屏幕,而且还将价格下拉到四位数。对于苹果这个手握强大生产链的企业来说,“梅开二度”的节目不是没有可能上演。 创新可以,但不能太激进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消费者需要的笔记本电脑究竟是什么样的?以个人角度来看,笔记本电脑理应是一个简单、稳定、可靠的生产力工具,起码它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因此有关笔记本的一切升级都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不管是联想华硕也好,还是苹果也罢,它们所推出的折叠屏电脑只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彻底改变笔记本电脑的设计,另一种是启动一个新的产品类别。但目前的问题是:它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折叠屏手机之所以有消费者愿意买单,是因为它确实能够提供传统手机不具备的大视野屏幕,在某些办公场景上的效率有所提升。而目前的折叠屏笔记本电脑能否创造出新的使用场景,我对此打出一个大大的问号。 可以预见的是,屏幕折叠技术在未来会越来越受到厂商和市场的欢迎,但想要成为真正的主流产品,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反正就目前看来,折叠屏依旧是一个用户自身创造出来的伪需求。 不过,时间的齿轮是不会停下的,或许在今天看来,折叠屏笔记本是一个极为不靠谱的产品,但谁知道在两年或是三五年后,它会彻底改变笔记本电脑的形态,而苹果能否成为这位带路者,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来考验。
砸微软场子 开发者魔改 Win11 造出了Rectify 11系统
尽管 Win10 身上也有很多遗憾,可随着 Win11 的到来,这些矛盾点似乎一下子全都转移到后者身上了。无论是拉胯的性能,还是各种神奇的“习惯改造”,Win11 的表现总会让人不禁想起下面这句话,“兄 dai,再砍我一刀”。 俗话说,哪里有不满哪里就有奋起。前不久,一些不愿再受微软鸟气的开发者和设计师,组成了一个小的团队,一起撺掇了一套变种版 Win11。除了基础代码依旧源自 Win11 以外,UI 和界面则做了大范围改进。而这套变种版 Win11,也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 ——Rectify 11。 1. 安装界面 由于沿用的还是 Win11 代码,因此本质上 Rectify 11 的安装与原版并无多少差别。设计团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用上了一套更符合 Win11 规范的 UI 与界面图标,二是取消了繁琐的信息设置,一次重启即可完成整个安装。 2. 桌面 桌面部分大体沿用了 Win11 设计,但 Rectify 11 对一些反响激烈的地方做了调整。比如恢复了 Win10 时代的任务栏默认居左设计、开始菜单默认展示更多图标,支持任务栏右键等等。同时这里还多出了一个小细节,设计团队抛弃了原版内置的 Microsoft Edge,换上了开源的 Chromium 浏览器,或许是在规避什么吧! 3. 任务栏 任务栏是第二处重点改进的地方,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支持鼠标右键,支持图标组合,支持任务栏置顶。第一个算是妥妥的刚需了,特别是像我这样平时喜欢用鼠标调用任务管理器的人,几乎一天都离不开这功能。至于其他两项也是很多人的最爱,可以说光凭这些,Rectify 11 就赚了不少同情分,更何况还有之前提到的任务栏居左设计(也可以通过设置改回居中),这妥妥就是和微软对着干么! 4. 资源管理器 资源管理器方面,Rectify 11 和原版基本一致,只是布局上更接近于 Win10(紧凑模式)。可以看到,Rectify 11 并没有采用 Win10 熟悉的 Ribbon 界面 ,而是继续沿用 Win11 的命令行风格。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命令行看起来更清爽,二来也是实际操作中命令行形式真的效率更高吧。 菜单方面,Rectify 11 全部改回了 Win10 样式,这里既包括上下文菜单,也包括单独的右键菜单。原因可想而知,新菜单既不方便也很卡顿,倒不如直接换回原来的清净! 5. 深色模式 Win11 的深色模式一直倍受吐槽,这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微软的现代化改造迟迟未能完成,导致系统中充斥着大量与深色模式不兼容的 Win32 应用。 而 Rectify 11 的处理方法也简单,既然无法修改底层代码,那就直接将深色模式的覆盖范围拉广,以此来遮挡 Win11 里的 UI 分裂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Rectify 11 的深色模式几乎涵盖到系统的各个角落,很多不支持深色模式的应用(如运行、任务管理器、传统控制面板等)现在也都拥有不错的视觉外观。此外 Rectify 11 还专门对系统圆角进行了完善,整个系统看起来更加统一。 6. 其他细节 除了 UI 层面的完善,Rectify 11 也对原版系统做了很多精简,比如去除账户登录、去除 OneDrive、去除小部件,删除不重要的系统内置应用,对系统服务进行优化等等。实际体验下来,Rectify 11 的运行速度的确比原版更快,很多肉眼可见的卡顿基本上也都看不到了。 写在最后 总体来说,Rectify 11 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款精简版 + 拉皮版 Win11,没有 OneDrive、没有小部件、没有网络账户、没有线上同步,特别是一些系统内置应用被精简后,无论在运行速度还是整体 UI 精致度方面,均好于原版。最为重要的是,Rectify 11 依旧保留着应用商店,你仍然可以下载到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应用,这也是和 LTSC 最大一个区别。 不过仍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 Rectify 11 并非微软官方授权项目,同时该项目目前也未开源。因此无论在数据安全性还是法务方面,均不推荐将它作为日常主系统使用。不过作为首款可以下载的“拉皮版 Windows”,放到虚拟机里体验一下还是没问题的! Rectify 11 网站:点此查看 Rectify 11 镜像下载(谷歌盘):点此下载
锋资讯:美国时间2月24日 乔布斯迎来67岁诞辰/QQ音乐超级会员上线
| 美国时间2月24日 乔布斯迎来67岁诞辰 史蒂夫·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2月24日,如果他还在世,美国时间2月24日,他将迎来67岁生日。苹果联合创始人兼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在与胰腺癌抗争后于2011年不幸去世。他当时只有56岁。乔布斯领导下的苹果无可争议地改变了世界,从1976年第一台苹果电脑的推出到iPod、iPhone和iPad的推出。乔布斯于1976年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一起创立并运营了这家公司,但于1985年离开,创建了NeXT。苹果在1997年收购了NeXT,当时乔布斯重新加入公司,并继续担任首席执行官,直到2011年去世。 | QQ音乐超级会员上线 近日,QQ音乐超级会员正式上线。QQ音乐超级会员开通页面显示,共有4档资费,包括1个月40元、3个月88元、12个月348元,连续包月为30元。作为对比,豪华绿钻1个月18元、3个月45元、12个月168元,连续包月12元。QQ音乐超级会员的权益有50项之多,而豪华绿钻仅为18项。 | 戴尔第四财季营收279.92亿美元 戴尔科技公司今日公布了该公司的第四财季及全年财报。报告显示,戴尔第四季度总净营收为279.9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241.50亿美元相比增长16%;来自于持续运营业务的净亏损为2900万美元,相比之下上年同期来自于持续运营业务的净利润为6.95亿美元;归属于戴尔公司的净利润为200万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归属于戴尔公司的净利润为12.27亿美元。 | 任天堂宣布收购“株式会社SRD” 昨天,任天堂表示将收购日本游戏开发公司“株式会社SRD”。据悉,SRD自1983年起一直在为任天堂开发游戏,两公司间的合作关系已持续近40年之久,这次将SRD纳为子公司是为了强化任天堂的经营基盘、确保未来软件开发资源的安定性并提升开发效率。 你有「在看」吗 ?
新机上市一个月 价格就跳水500元!realme冲击中高端遭遇滑铁卢
图源:视觉中国 从千元入门到高端旗舰,realme真我手机“越级”成功了吗? 今年1月初,realme GT2 Pro上市,宣称是“为年轻人定制的高端旗舰”。目前,这款手机的价格正在大幅缩水,原价4999元的产品目前在官网售价4499元,在某电商平台券后价仅为3919元。 realme靠千元入门机起家,Q系列和V系列价格普遍低于2000元。2020年初,其试图通过5G机型打入中高端市场,但换机潮未如期来临,之后便有了GT系列,再度发力中高端,但该系列贬值迅速。 “realme是靠低端和中低端打出的影响力,有价格优势,做中高端还没找到突破点。”通信观察家项立刚对时代财经表示,做中高端需要品牌支持,而品牌要时间积累、经典产品带动,realme尚不具备这些基础。 商城“bug”降价900元,被用户质疑炒作 realme GT2 Pro是realme的首款高端旗舰手机,号称三年磨一“舰”。2021年底,realme副总裁徐起还曾发表千字长文,谈realme GT2 Pro的诞生过程,可见对其重视程度。 从配置上看,realme GT2 Pro亮点在于骁龙8 5G平台、三星2K直屏、第二代LTPO技术、电竞体验等。在春节前的发布会上,realme GT2 Pro随着realme GT2一起面世。 realme GT2 Pro内存最小的8GB+128GB版本定价3899元,首销价3699元,内存最大的12GB+512GB版本定价4999元,首销价4799元。 截至2月25日,在官方商城,realme GT2 Pro 8GB+128GB版本价格售价为3499元,比最初定价下降400元,12GB+512GB版本则如前文所说价格下降了500元。 realme GT2 Pro 的发售还有个小插曲。2月中旬,这款手机8GB+128GB版本在realme商城的价格突然降到2999元,比定价下降900元,可谓大跳水,很多数码博主就此发博。 “……价格出现了一些错误,已经恢复过来了。”当天,徐起在微博对此事做说明,表示不会取消已有订单。在评论中,不少粉丝怀疑realme是在营销,“赶在隔壁厂发布会之前,弄个噱头”。 realme商城出现“bug”当晚,红米手机发布K50电竞版,同样搭载骁龙8、宣传游戏体验,其3299元起售,之后开售1分钟销售额超过2.8亿元。从官方渠道看,红米K50目前未降价。 相较之下,realme GT2系列首销3分钟全渠道销售额破2亿元,未单独列出realme GT2 Pro的销量。京东销售数据则显示,截至25日晚,realme GT2 Pro 12GB+256GB 版本30日售出超700件,同样内存版本的红米K50电竞版7日售出超5100件。 图源:京东App截图 从5G机型到高端旗舰,发力中高端 realme品牌于2018年创立,其主力机型一直都是千元入门机,根据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数据,其2018年、2019年在全球的手机出货量分别为470万台、2570万台,增长迅速。 时代财经观察到,2020年,realme开始发力中高端市场,一开始瞄准的是5G换机潮。2020年1月,realme官宣全面5G战略,表示要全价位段5G机型覆盖。 那一年,realme发布了999元的realme V3 5G,以及起售价1799元的realme X7 5G系列、起售价 2499元的X50 5G系列,突破千元机范畴。其中,X50 Pro 5G起售价高达3599元。 “年轻人永远在追求新潮的技术和新奇的体验,它们向往着更高端的产品,这些年轻人正在成为高端手机市场的主力用户。”徐起曾在公开信中表示,冲击高端是realme一直想做的事。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对时代财经表示,华为手机市场回落后,国内缺少高端安卓手机品牌,这对于realme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加上产业链涨价、成本压力增大,也逼迫手机厂商高端化。 但5G未能帮realme在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研究机构CINNO Research报告显示,5G等终端技术对市场需求刺激不足。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市场智能机销量约3.07亿部,同比下降21%,2021年相应销量为3.14亿部,同比上升3%,也不容乐观。 相应地,realme X7 5G系列、X50 5G系列的成绩并不突出。2021年5月,徐起在发布会总结过往成绩时,关于5G手机,只提到了做千元5G普及的realme V3。2021年至今,除了realme X7 Pro至尊版,realme未发布X系列新品,转向GT系列。 时代财经了解到,“GT”的意思是超级跑车,realme GT系列不再以5G为主要卖点,而是强调核心硬件配置、电池容量、游戏体验等。 2021年3月,GT系列首款产品realme GT 5G发布,8GB+128GB、12GB+256GB版本定价分别为2899元、3399元。到目前,它们上市不足一年,在官网已分别降价900元、1200元。 图源:官网截图 GT系列价格跳水引发用户不满。黑猫投诉【投诉入口】上,大量对realme的投诉是由降价引起的,网友要求补差价,提到价保期间降价、半年多掉价1200元等问题,还有人吐槽realme GT2 Pro春节降价。 一位realme GT 5G用户称,“这才半年多就降价1200(元),谁能受得了……让第一批支持你们高端机的用户多么难受。”realme则在该平台回复称,用户所咨询的是京东价保问题,可以咨询京东客服。 线上渠道难破中高端市场 “你压在库里,就完了。”项立刚表示,销量好的手机不会快速贬值,销量不好就没有办法。realme GT系列配置是不错的,但价格没有优势,也没有品牌支持,不容易有很好的市场表现。 “中低端有价格优势才有冲击力,中高端的,便宜也未必好卖。”他认为,做中高端市场的关键是品牌,但中小企业没有大企业的资源,很难做出品牌。 前述分析师林芝也提到,手机大厂品牌研发实力更强,市场影响力更大,供应链资源更优质,消费者更愿意接受大厂品牌的高端产品。realme虽然背靠OPPO,具有供应链资源优势,但缺乏创新力,研发投入、产品竞争力均不足,很难让消费者买账。 他还提到,3000元以上手机产品仅凭线上市场很难突破,需要线下市场渠道补足。 长期研究手机产品的数码博主魏民对时代财经表示,realme中高端产品价格迅速下跌,一方面是因为所搭载的骁龙888和骁龙8口碑不算太好,另一方面,消费者对realme的品牌认同感也并不强烈。 “都没几个人认识的品牌,怎么高端?”在他看来,同样是做中高端产品,iQOO、Redmi明显表现更好,口碑、渠道、品牌都有优势。比如,iQOO很早借vivo线下渠道推广,同时与KPL联名。 他认为,realme没有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定位,采用机海战术,产品线过于凌乱,但研发实力又无法支撑机海战术。 时代财经留意到,2021年,除了realme GT 5G、realme GT大师探索版,realme还发布了realme GT neo、realme GT neo 2,Q系列、V系列也有新品上市,价格段覆盖1000元-3200元。 一直评首席分析师陈维对时代财经表示,此前,realme市场份额快速增长主要是依托性价比,发展到一定阶段做中高端,对realme是增量,不会影响中低端产品的销售,还能帮助树立品牌形象。 但他同时指出,OPPO对于子品牌产品的定位有差异,目前来看高端领域是一加,中低端则是realme,OPPO会给多少技术支撑,尚不明确。“如果所有子品牌产品都一样,那只会增加内耗。” CINNO reserch数据显示,2021年,realme在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为3.2%,位列第8,排在iQOO之后、一加之前。 (文中魏民为化名)
OPPO Find X5 Pro发布,比小米12 Pro贵一千,贵在哪了?
预热半个月之后,OPPO Find X5 Pro发布了,这是OPPO今年来的首款骁龙8 Gen1旗舰,同时还提供天玑9000版本,Pro版本的价格并不便宜,比预期要贵上不少。有趣的是,这场发布会的主讲人是刘作虎,作为一加手机的创始人,刘作虎现在任职OPPO产品开发官,主要把控产品设计和质量等。结合此前的一加10 Pro,OPPO系的骁龙8 Gen1已经有三款,全力围剿小米12 pro。 从价格上看,OPPO Find X5Pro起步价位5999元,同样提供到骁龙8 Gen1芯片,内存高达8GB+256GB起步,对比同存储的小米12 pro这边,价格要贵了一千块,那么它到底贵在哪里了呢? 先来聊聊它们之间的共同点,OPPO FindX5 Pro和小米12 pro都很重视屏幕体验,都支持2K+120hz可变高刷设计,屏幕这块确实强。不过小米12 pro用的是中间打孔屏,OPPO Find X5Pro则是左侧曲面挖孔,正面有些区分。 后盖设计方面,个人觉得还是OPPO Find X5 Pro这边更有质感,设计思路和上一代Find X3 Pro差不多,改用了不规则镜头模组设计,但和后盖玻璃形成一个平面,一体化程度很高。小米12 Pro这边就没这么讲究了,镜头模组比较突出,造型有些中庸, 个人认为OPPO Find X5 Pro看起来更加顺眼一些,或者说更加另类一些。而对于高端用户来说,往往具备辨识度的手机会更有吸引力。 作为OPPO Find X5 Pro的主打卖点,这一代产品加入了自研影像芯片,主摄为索尼IMX766传感器,首次加入悬浮防抖技术,稳定性是上一代Find X3 Pro的三倍之多。同时,该机还加入了哈苏专业模式,支持4K夜景视频录制,芯片级的HDR视频,自研马里亚纳芯片立功了。小米12 Pro则是搭载索尼5000万主摄镜头,防抖技术没有OPPO那么高端,防抖性要逊色不少,但它的传感器尺寸更大。 至于大家关心的续航方面,OPPO Find X5 Pro几乎是照搬一加10 Pro的方案,升级到5000mAh大容量电池,支持80w有线充电和50w无线充技术,充电效率虽不敌小米12,但电池容量要更大,有理由相信它的续航表现更好。对于高端手机来说,品控做工也是极其重要的,OPPO Find X5 Pro采用陶瓷后盖,支持IP68防水防尘设计,这是小米12 Pro所不具备的,但也因此导致手感笨重一些,218g手感会有坠手感。 对比下来,OPPO Find X5 Pro在产品设计、外观颜值上要更高一些,IP68防水也是它锦上添花的设计,陶瓷机身有着更高质感。小米12 Pro价格便宜一千,具备更出色的120w快充技术,性价比会更高一些,尤其是标准版本,这段时间已经降到4369元了,入手难度远低于OPPO Find X5 Pro,追求性价比的米粉可以考虑一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小米12 Pro降价外,旧款FindX3 Pro也走低到了3949元,除了处理器落后一代,其它配置依然顶尖水平。 作为国内首款搭载LTPO屏的手机,OPPO FindX3 Pro的屏幕被津津乐道,分辨率高达2K,支持IP68防水防尘设计,配套66w快充和索尼大底主摄,拍照体验完美,如果大家觉得入手FindX4 Pro有压力,FindX3 Pro也可以考虑一下,毕竟价格便宜了2000元。 最后问大家一句,你们觉得小米12 Pro和OPPO FindX5 Pro谁更值呢?
OPPO Find X5系列发布 同时带来了OPPO首款平板OPPO Pad
OPPO正式举办春季新品发布会,并带来多款重磅新品,包括OPPO最新旗舰Find X5系列、OPPO首款平板OPPO Pad、OPPO Enco X2真无线降噪耳机、OPPO Watch 2冰川湖蓝四款新品。 全新一代OPPO Find X5系列包括Find X5 Pro、Find X5 Pro天玑版以及Find X5。Find X5 Pro是首次搭载OPPO自研NPU芯片——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的旗舰手机,凭借其空前强大的算力和能效比,并结合全新一代骁龙8旗舰性能,首次为用户带来芯片级 4K 夜景视频、芯片级 HDR 视频、芯片级 App 相机增强等前所未有的计算影像体验。自研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 NPU芯片结合全球首个悬浮防抖、行业首个13通道光谱传感器、定制高透玻璃镜片、5000万像素双主摄旗舰传感器等顶级影像配置,以及Find系列首次应用的OPPO|哈苏 手机影像系统,通过纯净光学、适度计算,哈苏色彩三大突破,为用户实现全新一代色彩影像体验。Find X5 Pro延续Find系列一体化流线机身,环形山设计,带来视觉和手感的双重突破。同时配备响应最快的LTPO2.0 2K屏,通过自研智能动态刷新率技术,实现1-120Hz的无感变频。全新一代骁龙8 移动平台搭配超大容量5000mAh电池,80w有线闪充和50w无线闪充,在强劲性能下保障持久续航。 OPPO首款平板OPPO Pad,承袭OPPO独有的美学理念,采用了双纹理拼接背板以及行业首创平板流光晶钻工艺设计,带来独树一帜的视觉感受,并且在视听体验、系统性能以及外设工具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打磨,让用户获得办公、娱乐和学习全场景的流畅越级体验。 除了手机、平板两款新品外,OPPO还推出了“录音室级高品质音质” 的OPPO Enco X2真无线降噪耳机,采用全新的LHDC4.0技术,声学性能达到 Hi-Res Audio Wireless 金标认证,搭配超宽频主动降噪方案,打破了降噪耳机不能“Hi-Fi”的传统印象,定义了真正的无线降噪耳机音质旗舰,带动无线耳机行业进入Hi-Fi音质新赛道。以及OPPO Watch2 42mm eSIM版的衍生版本——OPPO Watch 2冰川湖蓝,在外观设计、运动健康管理与全智能方面的重磅升级,将为用户提供长久、实用且专业的健康守护与便捷体验。此次发布会上还正式宣布开售OPPO Air Glass,作为对于XR领域的探索者,OPPO率先携手QQ建立合作,通过QQ应用卡片,让AR产品真正走进用户的日常使用中。 首次搭载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迄今为止最强的Find系列 Find X5 Pro搭载OPPO首个自主研发的影像专用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通过DSA新黄金架构理念、6nm先进制程和自主研发的IP设计,带来影像垂直链路的定制整合,打破算法、芯片与传感器之间长期存在的协同问题,将计算摄影提升至新高度。 通过自研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高至18TOPS算力和高达11.6TOPS/w能效比、20bit Ultra HDR动态范围能力、20bit RAW域处理、RGBW Pro双通路处理的性能,Find X5 Pro首次支持四大芯片级影像体验: 芯片级4K夜景视频,大幅提升夜景拍摄中视频的暗部细节、高光抑制与色彩还原,让夜景视频的每一帧都可以是超清夜景照片; 芯片级HDR视频,特别是深度整合定制传感器IMX709 RGBW像素排列,为前置拍摄带来更接近真实的动态范围表现; 芯片级4K极夜视频:在近乎没有光照的环境中,Find X5依然能够拍摄到色彩得到保留的视频画面。 芯片级App相机增强:自研芯片的加入让Find X5 Pro首次可以改善安卓相机底层的视频流画面,通过对原始数据的计算,能够帮助微信、抖音、快手等App的相机获得更纯净和清晰的画面。 此外,Find X5 Pro拥有领先行业的悬浮防抖系统,首次在手机上实现同一模组下镜头+传感器的双重光学防抖,极大提升拍照和视频的防抖体验,配合自研的动态抓拍引擎,即使在高速运动的拍摄场景,也可抓拍到清晰画面。 OPPO Find X5 Pro搭载5000万像素IMX766双主摄旗舰传感器,新一代10亿色双主摄系统让主摄和超广角均拥有领先的色彩捕捉能力;定制高透玻璃镜片,有效滤除杂光,让色彩更精准;行业首发的13 通道光谱传感器配合自研环境光预测算法,色彩还原准确度最大可提升40%;在专业模式下,OPPO Find X5 Pro结合哈苏自然色彩解决方案,将哈苏光学相机的前沿技术全面融入到了 Find X5 Pro的影像系统,带来更具质感的成片效果。 在外观上,OPPO Find X5 Pro延续Find系列家族设计语言,一体化流线设计,陶瓷与素皮两种材质,一体化纳米微晶陶瓷手感温润如玉且无任何断点,素皮版本轻盈细腻,手感舒适,机身更加轻薄。其中陶瓷版在环形山部位的处理更加精进,摒弃原有的镜头金属保护圈,采用微米级工艺让镜片和陶瓷表面保持一致,视觉一体感更加完整。 OPPO Find X5 Pro搭载6.7英寸新一代LTPO2.0屏幕,配合全新自研120Hz智能动态刷新率技术,无需打通第三方资源便可实现1-120Hz的无感变频,动态顺畅,静态省电。屏幕分辨率高达3216*1440,PPI525,且实现原生10亿色显示,全新的环境自适应调光技术,让这块顶级屏幕在惊艳的显示下依然舒适护眼。 性能方面,Find X5 Pro搭载全新一代骁龙8 Gen1处理器,满足用户对于性能的极致要求。在保证强劲性能同时,Find X5 Pro带来了全家桶级别散热系统,采用超大尺寸VC配合冰肤散热保护壳的组合带来由里到外的散热保障。续航方面,配备超大容量的5000mAh电池,并搭载 80W有线和50W无线闪充,彻底终结续航焦虑。 系统方面,Find X5 Pro搭载ColorOS 12.1,进一步强化了安全隐私功能,包括剪切板权限管理,通知智能隐藏等实用功能外,还增加了隐藏摄像头检测功能,可以侦测WiFi隐藏摄像头,外出时可有效预防安全隐私问题。此外,ColorOS 12.1还提供超级录音、AI实时全局翻译录屏、随身卡包等常用功能,无论在办公场景还是日常使用均给用户带来更加轻快便捷的使用体验。 本次发布OPPO Find X5系列共有Find X5 Pro、Find X5 Pro天玑版、Find X5三款机型,Find X5 Pro搭载全新一代骁龙8移动平台,Find X5 Pro天玑版首发天玑9000移动平台,同样采用一体化纳米微晶陶瓷,支持IP68级防水防尘,2K分辨率、120Hz刷新率的顶级屏幕,80w有线闪充、50w无线闪充及5000mAh的大容量电池能时刻为这颗旗舰性能芯片保驾续航。Find X5搭载高通骁龙888 移动平台,搭载了IMX766双主摄旗舰传感器,同时保留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和哈苏影像的加持,依旧带来惊艳的旗舰影像体验。 旗舰配置+强悍性能 ,打造最流畅的生产力平板 OPPO Pad作为OPPO首款平板产品,不仅承袭OPPO独有的美学理念,首次采用了双纹理拼接背板设计和流光晶钻工艺,带来独树一帜的视觉感受。在视听体验、系统性能以及外设工具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精细打磨,让用户获得办公、娱乐和学习全场景的流畅越级体验。 OPPO Pad 11英寸2.5K120Hz高刷全面屏,德国莱茵 TÜV 低蓝光等多重护眼认证,配合O1超感画质引擎,让画面清晰流畅,观感舒适。同时,支持HDR10与P3广色域,丰富了色彩层次,流畅视觉体验拉满。音效方面,配合业内首发的AAC第二代扬声器和杜比全景声,OPPO Pad为用户带来了私人影院级的沉浸式影音享受。 除此之外,OPPO Pad搭载骁龙870旗舰处理器,支持Wi-Fi 6网络,无论是影音娱乐、大型游戏还是办公协作,一切都游刃有余。同时配备8360mAh超大电池以及33W超级闪充,18小时航程连续办公,连续视频会议9小时,看电影16小时,轻松应对;27413mm²超大散热面积配合智能充电控制,让充电更快更稳更安全。 为打造最流畅的生产力平板,OPPO Pad还为用户配备了生产力绝佳搭档OPPO Pencil。可实现5g压力出水,轻轻下笔即可出墨。同时,OPPO Pencil还对笔尖阻尼类纸化进行调优,让书写更具“真实感”。更值一提的是,OPPO自主研发的OPPO Pencil SDK,让平板书写的笔迹更加平滑、跟手性更强。独有的钢笔笔锋调教专利,让你的手写字体更加好看。 出色的硬件配置需要搭配出色的操作系统。OPPO Pad搭载的最流畅的ColorOS for Pad系统,AI自流畅引擎2.0超强算力和系统的自流畅优化,为用户的全场景使用提供了超流畅的强大系统支撑。与此同时,为平板专业调教ColorOS for Pad系统,升级了多种功能,赋能大屏生产力,有App中打开新界面或链接时,旧界面不会消失,而是扩展分屏显示两个窗口,呈现不同层级内容的平行视窗;全屏窗口的状态下,四指捏合,秒变小窗,浮动状态下可任意拖动位置的OPPO独有四指捏合小窗;OPPO独创的双指下滑分屏以及针对大屏生态进行的全局适配,为用户带来更自由、舒适的使用体验。 此外,在配色上,OPPO Pad除了耀夜黑和极光紫外,还带来了银色版本——James Jean艺术家限定套装。 录音室级高品质音质,真正的无线降噪耳机音质旗舰 本次发布会上亮相的OPPO Enco X2,提供了镜夜黑、凝霜白两款配色,外观上采用一体化流线机身,仅4.7克的重量,带来羽轻级佩戴体验。支持快速充电,搭配耳机充电仓可实现最长40个小时的超长续航,充电5分钟,即可听歌2小时,Qi无线充电,随放随充。OPPO Enco X2还支持自动设备切换,当耳机同时连接手机或手表等任意两台设备时,其中设备来电时,耳机将自动与接听电话的设备连接,完成通话,旗舰级的全能表现,体验全面升级。 作为一款真正的无线降噪耳机音质旗舰,OPPO Enco X2重点打造了录音室级高品质音质,不仅与国际知名音乐大师久石让深度合作,带来久石让大师调音。同时,OPPO Enco X2还采用与丹拿共研的SuperDBEE第二代同轴双单元,将常用于高档音响的同轴双单元结构应用于真无线耳机,0.0095mm轻质振膜,让低音更具弹性,音质还原更高;高音单元首发四磁平面振膜,带来卓越的高频解析力,实现了声音性能划时代的进步。 OPPO Enco X2还采用全新的LHDC4.0技术,大幅度提高音频传输码率,3倍于传统无线传播技术,实现了Hi-Res高解析传输,达到Hi-Res Audio Wireless金标认证。此外,OPPO Enco X2还搭载耗时两年开发的黄金听感黑科技,只需5分钟检测,算法会构建专属于你的耳道声音模型,确保OPPO Enco X2的声音输出接近于录音室理想效果。 降噪方面,OPPO Enco X2也有新的突破,搭载算力提升50%的三核降噪芯片,支持双重主动降噪,降噪深度最高可达45dB的同时,有效降噪频宽点达4kHz,可有效对传统降噪耳机难以处理的人声频段进行降噪。同时,针对无线耳机风噪问题,OPPO Enco X2进行了专业的抗风噪设计和算法的升级,有效降低风噪,即使在大风天气或者户外运动时,也能畅享纯粹的Hi-Fi音质。此外,OPPO Enco X2还支持智能动态降噪,可根据不同噪音环境和使用场景快捷切换,让用户获得更加舒适的降噪体验。 长久、实用的贴身健康守护管家 作为OPPO Watch 2 42mm eSIM版的衍生版本,OPPO Watch 2冰川湖蓝在外观视觉设计上全面革新。全新的冰川湖蓝表带采用三色油压腕带工艺,呈现出微透朦胧的视觉观感。与此同时,ColorOS Watch 3.0的更新为OPPO Watch 2系列带来运动健康与智能体验的全新升级。运动健康方面,全新的户外滑雪功能内置OPPO健康实验室自研算法,能够精准记录滑雪运动数据,实现全链路式滑雪辅助;新增中学生体测功能,佩戴手表即可高效体测训练模拟;更全面的睡眠监测和更深度的睡眠场景体验,能够结合手机使用情况校准睡眠以及联动手表与手机实现免打扰。智能体验方面,息屏显示、手表快应用、手表无感车钥匙等功能,搭配UDDE双擎混动技术带来的超长续航,为用户提供“智能与续航兼具”的出色体验。OPPO Watch 2冰川湖蓝在外观设计、运动健康管理与全智能方面的重磅升级,将为用户提供长久、实用且专业的健康守护与便捷体验。 OPPO Find X5系列提供多种配色方案,以及陶瓷、素皮和玻璃三种材质选择,其中Find X5 Pro拥有白瓷、黑釉、水蓝三款色彩,8GB+256GB版本售价5999元、12GB+256GB版本售价6299元、12GB+512GB版本售价6799元;Find X5 Pro天玑版拥有白瓷、黑釉两款色彩,12GB+256GB版本售价5799元;Find X5拥有雅白、素黑、镜紫三款色彩,8GB+128GB版本售价3999元、8GB+256GB版本售价4399元、12GB+256GB版本售价4799元。OPPO首款平板OPPO Pad拥有耀夜黑、极光紫、银色三款色彩,6GB+128GB版本售价2299元、6GB+256GB版本售价2699元、8GB+256GB版本售价2999元,其中James Jean艺术家限定套装售价3499元。OPPO Enco X2真无线降噪耳机售价999元。OPPO Watch 2冰川湖蓝售价1499元。OPPO Air Glass拥有镜黑、银翼两款色彩,售价4999元。以上新品即日起接受预订,其中Find X5系列、OPPO Pad、OPPO Watch 2冰川湖蓝、OPPO Air Glass将于3月3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售,OPPO Enco X2在将于3月18日线上线下同步开售。
2022年的OPPO旗舰:是平凡而自信?还是自研而自信?
在“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手机圈,曾经的蓝绿厂都是“本分派”,从不diss友商,甚至会主动要求避免和其他厂商的比较。 而现在的绿厂,比以前更加外向。在2月24日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OPPO不但多次对比iPhone,还化身“天花板爱好者”,把自家的手机、平板、耳机称为抓拍、颜值、音质的天花板。而5999元起的定价,则切实地让Find X5 Pro成为现在骁龙8国产旗舰的价格天花板。 Find X5系列:平凡而自信?还是自研而自信? OPPO Find X5系列除了老罗摸了都说好的后盖,依然有姜文代言,还有哈苏联名,也又首发的自研马里亚纳X NPU。后者是蓝绿橙三家现在最强的自研芯片,6nm工艺,11.6TOPS/W,18TOPS算力, 比苹果A15还高(15.8TOPS),自带ISP和内存子系统,用于实现20bit HDR和4K 30fps的AI夜景视频等功能。 今年Pro版和非Pro版,不能说规格很接近吧,只能说是完全不同的手机: OPPO Find X5是骁龙888,8.7mm,196g重,IP54防护。6.55英寸1080P+曲屏,4800mAh电池+80W有线+30W无线充; 而OPPO Find X5 Pro是骁龙8 Gen 1,陶瓷版8.5mm厚,218g重;素皮版8.8mm,195g重。绿厂经典的6.7英寸2K曲屏,LTPO 2.0。5000mAh双电芯+80W有线+50W无线充。 Find X5系列的相机变化不大,主要是去掉显微副摄,加入马里亚纳X NPU,Pro版还大幅强化了镜头模组: Find X5前置3200W的IMX615,Find X5 Pro前置是3200W的RGBW传感器IMX709; 超广角依然是老朋友5000W的IMX766,F2.2,但只有Pro版有自由曲面镜头; 祖传的1μm 2倍光变1300W,F2.4; 主摄都是IMX766,5000W,1.0μm,1/1.56"。普通版是F1.8+OIS,Pro版是双OIS+F1.7光圈+多一块玻璃镜片。这个双OIS,是镜头防抖+类似苹果的传感器防抖,该技术被OPPO称之为“悬浮防抖”,可以提供正负3度防抖与正负0.7度旋转防抖。这个模组宣称有2.2倍体积、4倍进光量、3倍防抖性能,可以做到1/2秒的安全快门,甚至都有vivo微云台的味道了。 Find X5因为定位调低,其发布价格比Find X3更低: 8+128版3999元 8+256版4399元 12+256版4799元 OPPO Find X5 Pro的定价比上一代高了500元,但同配依然比当年Find X2 Pro低700元: 8+256版5999元 12+256版6299元 12+512版6799元 Find X5 Pro天玑版,只有12+256版本,5799元,晚半个月开卖(3月18日)。 绿厂首款平板 OPPO Pad和OPPO Enco X2耳机 OPPO Pad搭载的是骁龙870,金属直边中框+塑料后盖,6.99mm厚,507g重。10.95英寸120Hz,2560x1600的LCD屏幕(虽尺寸标注和小米平板略有出入,但实际上分辨率和ppi都是一致的)。前置800W,后置1300W,8360mAh电池+33W快充,首发AAC二代四扬声器。 ColorOS For Pad系统有很多源自Find N折叠屏手机的功能,如双指下滑分屏和各种大屏优化,其额外还有四指收缩触发浮窗的功能,宣称有3000+主流App适配,也能让手机投屏到平板上使用。 配件方面,其手写笔OPPO Pencil首发USI协议,17.5ms毫秒,4096级压感,磁吸充电,可换笔尖,11小时书写续航。而磁吸键盘,1.4mm键程,蓝牙,30天续航,带组合快捷键。 OPPO Pad发布价格: 6+128版2299元 6+256版2699元 8+256版2999元 带手写笔的艺术家限定版3499元 OPPO Pencil售价499元,磁吸键盘盖399元 OPPO Enco X2是当晚发布会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可能没有之一。45dB 4000Hz的宽频降噪,宣称人声过滤更好。丹拿设计,久石让调音,第二代同轴双单元,11mm动圈+6mm平面震膜单元,最高支持LHDC 4.0,蓝牙5.2。单体4.7g,有抗菌耳帽和IP54防护。开降噪单体5.5小时续航,带充电盒22小时,支持Qi充电。售价999元,首发899元。 另外,上一年底发布的OPPO Air Glass眼镜终于开卖,定价4999元,2月24日预约,3月3日限量发售。 让联发科冲上了5799价位档 提到Find X5,就不得不提大家心心念念的天玑9000。天玑9000是联发科这么多年来,首次在旗舰产品性能上战胜高通。背靠明显领先的台积电4nm工艺,即便CPU频率比高通激进,天玑9000却有明显更高的能耗比。加之今年arm公版GPU性能也突飞猛进,即便依然打不赢高通的Adreno GPU,但也咬得很近。 而对手层面,高通连续两年使用拉胯的三星工艺,骁龙888和骁龙8 Gen 1是推动能手机散热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最大工程,国产厂商纷纷以成为“驯龙高手”为荣。正是骁龙888时代,才会出现发布会必提VC均热板和散热面积的“盛况”,甚至红魔和拯救者都为手机加入风扇做主动散热。在10年前,再大胆的预言家都不可能想到2022年的手机要装风扇。 历史是如此美妙地循环着。2015年的骁龙810受发热所困,三星Exynos 7420高歌猛进,成为唯一一代在三星国行旗舰中出现的Exynos SoC。而2021和2022年,骁龙888和骁龙8 Gen 1重燃当年热情,但彼时的三星Exynos,却和Google Tensor、高通骁龙一样,因为三星落后的工艺,深陷发热和能耗比的泥潭(备注:历史原因,三星Galaxy S和Note系列旗舰,在中国、美国等有CDMA的地区使用骁龙SoC,在欧版、韩版等地区使用自家的Exynos)。 如今麒麟蛰伏,其他同行都一蹶不振之时,联发科几乎独享了比当年骁龙810空窗期长1倍多的时间窗口。天玑9000规格一出,机圈不说很高兴吧,至少也是万众期待。 可能是吸取当年“旗舰芯交给Redmi首发(那时候还叫红米),结果一来就被打穿价格底线”的教训,这次的首发交给了上年MTK出芯片数最多的OPPO。OPPO也没有辜负联发科,首发天玑9000的OPPO Find X5 Pro天玑版,定出了联发科走量旗舰史上最高的售价,5799元。“联发科高端梦”从未如此地接近真实。 而实际上,天玑版少了传感器位移防抖、马里亚纳X、哈苏联名、LTPO 2.0技术、少一块玻璃镜片,轻2g,频段和Find X5一样是13频5G(Pro版是18频5G),而且只有12+256版本,要等到3月18日开卖。 但即便如此,Find X5天玑版也可能是2022前半年,周边配置最完善的天玑9000机型。OPPO也表示为了拿下这个首发付出了很多,但OPPO也坦承表示,因为纳尼亚纳X和悬浮防抖的调试工作量巨大,且天玑9000量产时间比骁龙8 Gen 1晚很多,天玑版赶不及搭载这两项技术,这一代天玑版会更偏向于性能表现。 高通下一个旗舰产品之前,天玑9000要同时拿下口碑和销量,否则只会像2015年的三星Exynos 7420那样昙花一现,而且留给联发科的时间不多了。其一,第二家使用天玑9000的大概率会是Redmi,定价肯定会比现在低两个档位,毕竟新机价格不可能超过骁龙8 Gen 1的K50电竞版(3299元起)。其二,下半年会有台积电版的骁龙8 Gen 1,到时联发科的能效比优势,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绿厂两极分化的定价策略 OPPO在IoT产品和手机上,采取的是截然相反的定价策略。 OPPO Pad的定位、配置和配件都很常规,甚至屏幕规格、SoC选择、定价都和小米平板5系列高度接近,以致于发布会前半天,小米平板就做出了降价调整。OPPO Pad没有5G版、键盘盖使用蓝牙而非触点、只有33W快充,很多细节都能看出,绿厂的第一台平板,在定义时可能就受到了价格定位的限制。而OPPO表示“我们并没有想在这上面挣太多的钱”,也侧面表达了其走量的愿望。 提到走量,就不禁让人想起OPPO的Enco W51降噪耳机,它凭借469元的首发价和不错的降噪效果,一举拉低了大牌降噪耳机的入门门槛。其定价极为超前,vivo、小米那边,能和W51一战的同价位耳机,得大半年之后才出现。所以W51即便有较大规模的耳帽过敏问题,但依然叫好又叫座,让“OPPO:成为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这个梗再次流行了起来。 这次的OPPO Enco X2耳机的定价策略,也有W51的味道。它是这次发布会中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可能没有之一。OPPO有自己的蓝光团队,自身对音质的理解和消化,叠加久石让、丹拿的背书,而且还舍得堆料,音频和降噪规格都非常强,但依然维持前代的价格,而且还带100首发优惠。 如果IoT产品定价算“薄利多销”,那手机现在就算“厚利薄销”了。虽然名头上,Find X5系列依然是今年和去年的高通旗舰芯片,Find X5的价格也从前代的4499元起,下探到3999元起,但上一年的骁龙888机型都未必能定这么自信的价格。 可能是吸取了前两代“非Pro版太强”的教训,非Pro版的定位不断走低,彷如我大A股市,一年不如一年。这一代甚至连2K屏都没有了,定价也被Pro甩开2000元,负责提供强大的绿叶支持。而Find X5 Pro,虽然同配定价比2年前的Find X2 Pro还低700元,但定价依然比iQOO 9 Pro、小米12 Pro、一加10 Pro都高了1000和1300元。这一切的差价,现在主要靠马里亚纳X来支撑。 回看Find X2、X3和X5系列三代,前两代分别是“冲高端和冲量”的极端。Find X2系列是充满“做旗舰”决心的产品,配置就算现在看都完全不落伍,甚至有当年三星旗舰自己都没有的2K 120Hz屏幕,但也冲到了5499元起,价格记录至今无法超越。 而Find X3系列,为了走量降成本,降低了摄像头规格,其余参数基本不变,定价大幅回落。而今年的Find X5系列,即便是定出了国产骁龙8 Gen 1旗舰的价格天花板,但确实算是两次定价策略“过犹不及”之后的“拨乱反正”。 OPPO李杰:实际上真·自研的没几个 回到发布会重点的马里亚纳X话题,现在“蓝绿橙”三巨头都有自己的自研路线,但都没有触碰到CPU、GPU这些传统的“硬骨头”: vivo现有的自研芯片是影像芯片V1。vivo在之前的采访表示,是要做显示、存储等周边辅助芯片,不准备出SoC等大型芯片; 小米在2017年的澎湃S1处理器之后,就改为了轻装路线,现在有自研ISP和充电IC等周边芯片; OPPO则是一口气做出了NPU这种“大家伙”(本身集成ISP和子内存系统),其制程和规格也非常领先,并表示马里亚纳X至少要用2年,并宣称目前芯片只发挥出30%的能力。 高端手机重影像,影像未来在计算摄影,而计算摄影的极致是芯片加速。OPPO选择集成ISP的影像专用NPU,其实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这也是小米和vivo未来大概率会做的芯片,只是OPPO的步子“跨得更大”,第一款芯片就选择了NPU。 OPPO的芯片路线也非常符合它的惯有风格。OPPO是坚定的“打磨派”、教科书式的规模化应用的爱好者(毕竟省成本,谁不喜欢呢?)。无论是屏幕、CMOS,还是充电方案,一旦选用,经常会连续沿用多代,并出现在多条产品线上。就像我们永远不知道松山湖底下还有多少麒麟9000,我们也永远不知道OPPO给这些祖传配置准备了多少库存。 另外,OPPO的李杰在群访中表示“觉得现在行业内都在说自研,实际上真·自研的没几个。什么叫自研?没有2000、3000人的芯片团队那不叫自研”。其真性情地表达了广大群众对现在“自研风气”的不满,还顺手暗示了OPPO芯片团队的规模。 对于迫切想进高端的其他手机厂商,自研芯片就是避不开的道路。三星、苹果、华为三巨头,能在高端起来的重要原因,是它们都有自研SoC,都有自己的“黑箱”,可以避开高通、联发科这些共用平台在性价比上的比较。即便三星Exynos和华为海思麒麟的SoC,经常会被拿去和高通的SoC比较,但无论输赢,其技术段位和品牌加成的效果都达到了。 先不提自研芯片在软硬调试上的优势,用高通平台的国产厂商,只要Redmi和真我一出手,“大家都是整合商,装什么孙子”这句话就无法回避,然后被拉回性价比的肉搏战。而这种赤裸裸的比较,对任何希望冲击高端的产品都是致命性的。某种程度上说,使用高通、联发科平台,本身就和高端崛起是互斥的,确实需要自研芯片这些无法直接比较的“黑箱子”护航。 而OPPO Find X5 系列是平凡而自信?还是自研而自信?这等大家钱包的投票结果才能下定论。
沃尔沃汽车为1500名技术工程师提供苹果Apple Watch
原标题:沃尔沃汽车为 1500 名技术工程师提供苹果 Apple Watch:可通知维修细节、拨打客户电话 IT之家 2月26日消息,据Apple Insider报道,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透露,已将Apple Watch加入其服务部门,为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最新的信息,并节省他们的文书工作。 在瑞典为沃尔沃汽车提供服务的大约 1500 名个人服务技术员获得了一块 Apple Watch,专门用于帮助客户服务。现在,当客户到达修车厂时,工程师会被通知维修的细节。 据 ComputerWorld 报道,工程师可以用手表查看客户的信息和笔记,然后在维修完成后给他们打电话。 还有一个配套的 iPhone 应用程序,因此工程师可以选择更容易地输入或阅读信息。但在手表通知和 iPhone 细节之间,这意味着不用再打印记录。工程师也不需要到电脑上记录细节或检查信息。 据报道,过去沃尔沃需要花费长达半年的时间来培训新员工,了解公司内部一直在使用的 15 种不同的 IT 系统。 沃尔沃的个人服务技术员 Johnnie Andersson 表示:“有了 Apple Watch,我的工作所需的一切都在手腕上。在 Apple Watch 和 iPhone 上培训新技术员也比我们的桌面系统容易得多。” 还有一个好处是,在繁忙的修车厂里不会有任何文书工作丢失,重要的客户联系信息也不会丢失。 沃尔沃没有透露减少新员工培训时间的确切数字。然而,它表示 80% 使用 Apple Watch 的技术人员提高了他们的客户满意度得分。 服务后的跟进电话和电子邮件也增加了 30%。同时,到目前为止,文件的打印量减少了 40%。 虽然沃尔沃数字团队专门引入 Apple Watch 来帮助改善客户服务,但他们报告说,它也正在帮助工程师完成其他任务。 “我们的一些团队使用对讲机功能在整个设施内相互沟通,”该团队对媒体表示。
Keep背后的三位关键80后投资人
VCPE参考(vcpecankao)原创 作者 | 李子璇 编辑 | 马里奥 2月25日消息,Keep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20年及2021年Keep平均MAU分别为2970万和3440万,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也从2019年的80万增加到2021年的330万,增长4倍以上。 Keep收入主要由会员订阅、线上付费内容及增值服务,自有品牌产品(即消费品),广告和其他服务组成。 根据招股书,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Keep总收入分别为6.6亿元、11.1亿元和11.6亿元。2019年及2020年度,Keep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66亿元、1.06亿元;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的9个月内,经调整亏损净额为6.96亿元。 Keep诞生于2015年,早期的成长和融资几乎一路顺畅。这当中有实力也有运气。 创办Keep前,王宁在猿辅导等多家公司实习过,人力、财务、运营、产品、测试等都做过,兼具互联网和教育行业的从业经验,并有过短暂的创业经历。 对健身需求、互联网产品以及市场的了解是其获得成功的实力所在,而遇到懂Keep的投资人,也需要时运。 创始人王宁1990年出生,创办Keep时只有24岁。Keep上线后,相继在A轮、B轮、C轮拿到了几位关键投资人的投资,BAI合伙人汪天凡、GGV合伙人李浩军、五源资本合伙人袁野。他们都是当时投资圈的80后新人,年龄最小的汪天凡只比王宁大一岁。 健身是年轻人的潮流,Keep是面向年轻人的生意。年轻人做年轻事,面对这个新项目,年轻的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生出一种默契。 王宁回忆,Keep融资过程是顺利甚至愉快的,「我们都没有主动去市场上寻找,完全是志同道合的投资人找到我们,大家谈的过程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这三家机构也一路追投,伴随Keep上市。 如今三位投资人都已经从当时的投资圈新人晋升为今天的机构合伙人,当初他们为何笃定投资Keep,又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判断能力的? BAI在2015年时投资了Keep的A轮,是汪天凡自作主张投资的。 2014年,通过BAI的被投企业MONO的创始人于向飞,汪天凡知道了Keep。健身是都市青年的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汪天凡认为,Keep切入了年轻人改造自身的需求,同时产品的设计又符合用户随时随地健身、提高时间效率的需要。 汪天凡对Keep的判断是在线教育产品,所以他认为王宁的在线教育从业经验很加分,而且在健身行业创业者中,王宁是唯一自己减过肥的。 在汪天凡看来,降低健身的专业门槛也是Keep的一大产品优势。汪天凡认为Keep切入的是广大小白用户的需求,他们对健身处于从0到1的起步学习阶段,最需要直观、便宜的健身教育,从视频观摩开始,以便宜的方式锻炼。 汪天凡将Keep推荐给龙宇,但龙宇觉得Keep取代的是健身私教,利润空间有限,市场前景不好,就pass掉了。好在BAI有「极端民主机制」,即100万美金及以下案子的投资权完全交由投资经理,龙宇可以不参与投票,不参与见面和谈判。汪天凡便在Keep的A轮投了50万美金。 了解用户需求对投资产品类项目来说极为重要。彼时汪天凡投资的项目多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相关,包括一些小众、有趣的互联网产品,比如行程规划平台妙计旅行、女性经期管理应用大姨妈、LGBTQ交友社区Blued等等。 对这类项目,汪天凡认为投资人不能闭门造车地去讨论流量转化、获客成本、B2B模式等互联网概念,被这些BP套路化的东西所蒙蔽。而是应该想办法「接地气」,去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和体验。 为此,他曾跟两位投资人朋友一起组男团出道,并拍了MV、发行了单曲,目的是了解文娱领域幕后工作人员的生产周期和内容;也曾通过朋友得知Gay圈真正流行的产品是什么,而且「体验比市面上大家知道的还好」。 李浩军在进入GGV的第二年就投到了Keep,此前他还投资了小红书。产品驱动型的项目是他擅长的方向,也是兴趣所在。 李浩军本是北大电子和微电子专业,本科做硬件、研究生做芯片,长期泡在实验室,他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些枯燥乏味,就想去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毕业前,他到百度实习,发现自己对产品很有感觉,「比较喜欢玩这些东西」,毕业后李浩军便进入腾讯,担任腾讯无线搜索中心产品经理,负责产品的设计及运营。 对互联网产品的了解也使他得到了祥峰投资的橄榄枝,从此进入投资行业,并在那里主导并参与了多个TMT领域的中早期项目投资。 作为一名曾经的产品经理,从用户需求和体验出发成了李浩军的思维习惯。李浩军说,我非常相信一句话——对于用户需求,我们永远是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换句话说「CEO要是自己产品的用户」。 因此,李浩军第一次见到王宁时,令他印象深刻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刚上线便得到了苹果App Store的推荐,另外则是王宁做Keep的初衷——在自己减重的过程中没有找到一个好的产品,于是认定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 这次接触是在2015年春节,GGV当时并没有决定投资,最后敲定投资意向的是GGV管理合伙人李宏玮。李浩军当时担任投资副总裁,也是主要参与者。 年轻人的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一直是GGV非常重视的投资领域,李浩军为此到上海高校去做调研,通过与高中生、大学生的聊天,他了解到年轻人的主要开销中,健康和健身排在第二位。据此,GGV团队判断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有了趋势性的投资机会,便在垂直运动领域寻找标的。 选择Keep,一方面是因为王宁自己有减肥经历,他知道用户的痛点在哪里;另一方面则因为王宁也曾做过产品经理,注重产品细节,小到视频风格、背景音乐等等,他都知道应该如何设计。 不过GGV最初对Keep的判断并不是在线教育,而是健身社交产品。Keep的社交属性是产品的加分项,在李浩军看来,Keep将移动社交属性和工具属性相结合,增加了产品的用户黏性,社交分享属性也为其带来了高速持续的增长红利。 2015年7月,李宏玮与王宁在电话里聊了两个小时,第二天便坐飞机赶到北京与王宁面谈,双方对于产品未来发展的想法也很一致,于是当天就确定了投资意向。而李浩军则成为Keep董事会的一员。此后,Keep的每轮投资都有GGV的身影。 五源资本的袁野则是在「死缠烂打」的情况下投进了Keep。 袁野初入投资行业时缺乏人脉,很多创业者都是通过微博联系上的,一旦遇到好的项目便不撒手。 Keep诞生之时移动互联网红利正在消退,大众对产品的期待也更高了。袁野觉得,Keep原创性的把健身内容拆解成短视频形式呈现出来,是一个巨大的创新,填补了过去市场上的空缺,能够满足很多小白的需求。 经过市场调查后,袁野发现Keep是品牌调性和用户认知最好的。他认为,「把反人性逆转为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所有能做到这点的都是具有长期品牌价值的公司。」 但当时Keep并没有处在融资窗口期,王宁直接拒绝了袁野,袁野便通过各种渠道与王宁沟通。最后在2016年,五源资本和GGV领投了Keep的C轮,总金额3200万美金。 在投资Keep之前,袁野已经先后投出了快手、脉脉等大众熟知的互联网产品。其中脉脉也是靠袁野「死缠烂打」争取到的项目。 他跟创始人林凡见过两次,因为已经拿到了其他机构的TS,林凡每次都不太想去。袁野便打电话一直强调「我们很快的」并且告诉他五源资本有意向投资。最后袁野与刘芹一同去见林凡,很快地敲定了投资。 对项目的执着与笃定来自他对产品的理解。袁野因为对互联网和商业感兴趣才从事投资,但他此前并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他对产品的认识,几乎都来自进入投资行业后的学习积累。 2011年袁野加入五源资本,并为自己定下投资方向: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一切以人为中心的产品。 此后,袁野投资出手并不多,10年里只投资了十几个项目。他投入大部分时间与创业者沟通,聊产品,提建议,做相关的投后管理工作。 这种「修炼」颇有成效。2013年,袁野投资职场社交App脉脉,并建议创始人林凡做实名制动态,因为「职场对社交的诉求与娱乐对社交的需求完全不一样,职场需要的不是Be Yourself ,而是Better Me。」 事后,林凡评价:袁野其实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 产品类项目讲究人性,考验投资人对人群的观察和敏感度,这也是上述三位年轻投资人的共性。从人群、需求而非数据出发,是他们看产品类项目共同的思维方式。 不过怎样看是一方面,看得懂又是另一回事。90后是当时年轻用户的主力军,成长轨迹和生活方式与80后一代存在共同点,除了研究、学习,80后投资人看这类项目,还有着天然的年龄优势。 去年「Z世代」成为创投圈的热词之一,00后变成了如今创业者的「香饽饽」,对于借势走红的很多消费、文娱类项目,已经有投资人大呼「看不懂」。 没有人一直年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资源和阅历可能是年轻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所缺乏的,但面对变化的敏锐和勇气始终是他们的优势。
冲刺IPO Keep的商业故事如何讲?
2月25日,钛媒体App独家获悉,Keep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一旦上市,Keep将成为港股运动科技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9个月,公司总收入分别为人民币6.63亿元、11.07亿元及11.59亿元;同期录得毛利分别为人民币2.73亿元、4.99亿元及4.94亿元。 Keep此次募资将用于技术及产品创新、健身内容的创新与开发、营销及宣传等。 过去两年来,受疫情影响,人们健身意愿激增,互联网健身平台也迎来了久违的“春天”,重新回到资本市场视线之中。2020年以来,已有Keep、光猪圈、酷娱、咕咚、乐刻等多款互联网健身产品获得融资。 2020年5月,Keep完成8000万美元E轮融资,仅仅半年之后,又收获3.6亿美元F轮融资。据钛媒体App统计,自2014年底成立以来,Keep共完成八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到6.3亿美元。 Keep融资历程,数据整理@钛媒体App Keep八轮融资之后,上市传言就不绝于耳,这一次似乎下定了拥抱资本市场的决心。 那么,即将成为国内互联网健身行业第一股的Keep,业务表现究竟如何?对标美国健身巨头Peloton,Keep能向资本市场讲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故事? Keep的生意经 Keep诞生于2014年,彼时国内仅有咕咚、悦跑圈、悦动圈等为数不多的互联网健身产品,它们均以跑步起家,且还处于根基未稳的“萌新”阶段,如何切入一条细分健身赛道来实现弯道超车,就成为重中之重。 经过一番市场调研,Keep将免费健身课程搬到了平台上,吸引了一大批小白用户,随后又逐渐增加了涵盖减脂、增肌、塑形等训练内容的健身课程,通过内容优势积攒下不少人气。 同时,为了吸引并留存用户,Keep还打通了微博和通讯录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在平台上发送运动心得、感受和体验的图片和文字,还可以通过好友排行榜进行PK。 凭借“运动社交+免费健身课程”平台的定位,Keep上线仅109天就收获了100万注册用户,而入选App Store 2015年度精选应用,则给其带来巨大声量。当时,在大中华区所有iPhone展示机上,都安装了Keep软件,许多人也因此注意到了这款健身软件。 从本质上来说,Keep还是以流量逻辑起家,一方面依靠优质的健身内容不断吸引小白用户注册,另一方面通过内容社区(社交)来加强用户黏性,这也代表了当时典型的互联网产品运营思维。 一位商业观察者告诉钛媒体App,运动健身App最难做的还是用户留存,“不像微信、微博这类社交媒体,与用户天然具有强连接性,而大部分健身爱好者只有在健身时,才打开App来使用,使用习惯的鸿沟很难跨越。” 商业记者李婧(化名)告诉钛媒体App,自己断断续续使用Keep两年时间,还是把它当作一个健身工具。“去年有一段时间想要瘦腿,就购买了Keep上的付费课程,跟着线上教练训练,达成目标之后也不怎么看它了。” 由于上述情况的普遍性,从Keep数次产品迭代中,也看出其对于用户黏性的重视程度。 2016年4月,Keep更新了一个重磅级功能,面向全民提供跑步服务。彼时,市面上大量跑步App功能同质化,只停留在GPS定位、显示运动路线图、卡路里消耗等服务上,缺乏有效的产品激励机制来黏住用户。 Keep在基础功能之外,做了多项创新迭代,包括研发了“轨迹记录”和“数据统计”等功能,解锁用户成就感;上线了“分段燃脂”跑步教程,吸引用户动起来;独有的“音乐跑”功能,又增加了跑步的趣味性……短短一两年便成为一款全民级跑步App。 2017年,Keep又增加了综合性的健身场景、品类的扩充,并提出「自由运动场」的概念,除了为用户带来体验提升之外,其场景适用性和使用频次也大幅提升。 事实上,不断提升用户黏性,也是在为商业化做铺垫。2016年,Keep就曾尝试上线商城板块出售诸如瑜伽垫、弹力带等运动周边产品,但这一品类复购率较低,其商业化也一直走得磕磕绊绊。 直到2018年3月,Keep陡然加快了其商业化布局,包括推出智能硬件Keepkit、自主服装品牌KeepUp和自主轻食品牌KeepLite,另外还开设了线下健身房Keepland,基本形成了以会员订阅、线上付费内容及增值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自有品牌产品(即消费品)三部分构成的盈利模式。 从Keep商业化入手,可以一窥这家互联网健身独角兽的发展情况。 1、会员订阅、线上付费内容及增值服务 作为一项基础性业务,Keep的收费标准与其他主流产品相差无几。 会员费方面,月服务费为19元,包年会员服务则包括248元的年卡会员,以及与猫眼、芒果TV、爱奇艺等合作推出的联合会员,价格分别为218元、248元两个档位。 为了提升会员留存率,Keep可谓是不遗余力。 2020年5月,Keep从原来的PGC模式转向PUGC模式,吸引了包括运动领域超级达人帕梅拉、小马哥、周六野等,并引进Zumba、莱美等1000位优质达人的入驻与内容输出。 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平台提供由健身达人、健身专业人士和内容提供者制作的约7600个健身课程。 同时,Keep继续发力自主IP课,推出燃脂派对、热汗瑜伽、气质芭蕾更聚焦于目标人群健身诉求的精品内容,覆盖会员的多样需求。另外,Keep还推出直播课和家庭智能动感单车等新产品,最大程度吸引新老客户来Keep上“杀时间”。 招股书介绍称,截至2021年12月31日,Keep平台上的录制健身课程超过10000个,直播课程超13000个。 “Keep的线上课程比较体系化,作为用户还是经常会看到惊喜的课程内容,我觉得内容才是Keep的核心竞争力,我也愿意为这样的好内容付费。”李婧告诉钛媒体App。 招股书披露,2021年,Keep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由2020年的190万增长至330万,会员渗透率由2020年的6.4%增加至2021年的9.5%。2021年前三季度,Keep会员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3.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49亿元增长52.6%。 可以看出,Keep的会员订阅、线上付费内容及增值服务局面向好,不过随着会员持续增加,后续恐怕还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运营,才能留存客户。 2、广告及其他服务 2019年6月,Keep正式公布了整体营销布局和规划。具体来说,品牌可以投放的对象包括信息流广告、KOL推广以及Keep自制的内容产品植入,同时品牌也可以参与一系列由Keep组织的内容和赛事IP,包括快闪店、马拉松、校园跑、NBA联名课程等。 此外,根据Keep官方的说法,其同步研发的数据平台“无穹”系统,可以让广告主获得实时的数据反馈和投放细节感知。彼时Keep官宣的合作伙伴包括BEATS、可口可乐、广大银行、领克等品牌。 招股书披露,2019年和2020年,Keep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分别达到1.2亿元和1.3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1.4亿元。 相比其他两大业务,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最低,而该部分收入又与Keep日活跃用户数量(DAU)、月活跃用户量(MAU)体量及平稳性相关。钛媒体App注意到,2020年3月疫情期间,Keep的DAU一度突破850万,一年之后缩水43.1%,对于品牌方而言,显然不乐于见到如此剧烈的波动。 不过,从2021年广告收入情况来看,Keep受到的影响并不算大,且随着会员数量增加,其月活也在增长。招股书显示,2020年及2021年Keep平台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2970万和3440万,其中,2021年三季度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MAU)达到4175万。 在品牌主越来多的情况下,Keep需要平衡品牌主与用户之间的矛盾,这才是对Keep这一业务板块的真正考验。 在招股书中,Keep将Keepland归入“其他”业务板块。 据了解,Keepland通常位于社区型购物中心,平均场地面积约250㎡,场馆设计较为简洁,硕大的透明橱窗,能让过往人群清楚看到馆内学员训练的场景。 场馆内的墙面上,镶嵌有大屏幕,显示着学员佩戴的手环所记录的卡路里消耗数据,可以实时监测学员身体状况,运动结束之后还能看到实时排名情况,这一设计意在增强学员之间的互动和社交,以及训练积极性。 线下课程方面,馆内每天7点到22点,开设体能、舞蹈、搏击、静态、蹦床五大类共计23门课程,学员需要提前进行预约,每次课程只容纳6-15人,刚运营之时每节课的价格范围在25元~79元,如今价格均统一在49元/节。 钛媒体App了解到,Keepland在课程研发、教练团队等方面投入极大,这导致后端成本太高,需要规模化摊销。2020年受疫情影响,Keep一度搁置线下业务的拓展。 直至今年2月,Keep宣布全面升级与传统健身房的合作,推出Keep优选健身馆计划。根据计划,2月21日,Keep所有线下健身场馆将统一升级为“Keep优选健身馆”,其中Keepland自营门店9家、合作门店10家,涵盖了奥美氧舱、Muscle Dog、源力悦体、戎马健身等高端健身房品牌。统一调整定价后,全部门店的全部课程均降为每节49元,而团课市场行情一般在上百元。 此次回归,Keep显然对标了超级猩猩、乐刻的团课模式,试图补足线下健身业务。不过,线下业务想要取得好的发展,价格因素只是其一,团课内容、选址、教练资源等都不可或缺。 3、自有品牌产品(即消费品) 2016年,Keep试水运动消费业务,受到业界诸多关注。招股书披露,Keep自有品牌健身产品(消费品)于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分别实现营收3.9亿元,6.4亿元,6.4亿元。 作为运动爱好者,李婧在Keep上不时在Keep商城购买消费型产品,包括健身产品瑜伽垫,以及鸡胸肉、牛肉干、魔芋粉等轻食产品。她告诉钛媒体App,Keep的轻食产品对女孩子还是有不小诱惑力的。 “像减肥的核心,就是吃进去的热量小于消耗的热量。在Keep上做训练,每个课程都会告诉你消耗多少卡路里,训练结束之后,嘴馋了就可以买Keep自家的轻食产品,包装上都标有卡路里,这样不会多吃热量。” 运动装备方面,截至发稿之时,在Keep App商城中,售价169元的智能运动手环月销量达到7845只,一款59元的体脂称月销量则达到2166台;在Keep天猫官方旗舰店中,销量过10万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瑜伽健身、体脂称、手套等品类,其中一款百元内的瑜伽垫总销量达到154万件;在京东官方旗舰店中,这款瑜伽垫的用户评价量也突破20万。 至于一款售价2799元的动感单车专业版,Keep App商城中的月销量在445台左右,天猫旗舰店用户评价量突破4000个,京东商城旗舰店的用户评价量达到5000+。 从招股书数据来看,自2019年以来,消费产品的收入占比一直高于55%,是Keep的第一大现金牛业务,不过其毛利没有线上服务高,商业化前景还有待探索。 综合而言,Keep给资本市场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态的故事,接下来能跑多远,还需时间带来答案。 对标Peloton,Keep的商业故事怎么讲? 在Keep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之际,一向被冠以“Keep鼻祖”的美国互联网健身公司Peloton,也再次引发人们关注。 今年开年,Peloton公司重组计划以及裁员2800人,管理层大换血,创始人John Foley卸任CEO,由Barry McCarthy新任的消息,让Peloton陷入舆论漩涡。 随后,多家外媒消息称,Peloton正在考虑出售,并且亚马逊与耐克正在评估对该公司的出价,更是将Peloton推到风口浪尖。 过去一年,Peloton的股价、市值宛如坐上过山车。疫情肆虐带来了居家健身热潮,2020年底其市值一度飙升至近500亿美元的巅峰,但如今跌至不足百亿美元,缩水近80%。与此同时,其股价也一度跌至25美元下方,跌破发行价。 人们不禁要问,这家被称为“健身界奈飞”、“健身界戴尔”的明星公司到底怎么了? Peloton创立于2012年,2019年在纳斯达克敲钟,巅峰时期市值逾400亿美元,足足是Keep 20倍的体量。 创始人John Foley,曾有过做电子书硬件的打工经历,当时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贩卖硬件,靠电子书内容盈利,这给了他创业启发。在起步阶段,他也曾试图“取巧”只做软件不碰硬件,但在调研过市面上的硬件产品之后,觉得实在太差了,还是决定自行研发智能单车产品。 到了2013年,peloton终于研发出第一款带屏幕的智能单车原型,按照他的设想,需要在这台设备上增加健身相关内容,便找到包括Soulcycle在内的线下健身品牌寻求合作,但均被无情拒绝。 Peloton创始人John Foley 无奈之下,John Foley便着手招募及培养明星健身教练团队授课,这些健身教练包括模特、前田径运动员,甚至连“水果姐”凯蒂·佩里的前伴舞也被拉了进来。为了推广平台上的健身教练,Peloton不仅在Instagram和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进行个人IP运营,还让这些教练上电视台接受采访,通过明星化的运作,Peloton打响了名声。 2014年,Peloton推出智能家用电动单车,iOS App则推迟到2015年上线。这一套设备推向市场之后,一些健身爱好者纷纷表示比在线下健身房锻炼更加“上瘾”,随着人们口口相传,Peloton一炮而红。 图片来源@peloton官网 2019年9月,Peloton在纳斯达克正式上市,发行价29美元,被业内看作“智能健身上市第一股”。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大量健身房关闭,居家健身一跃成为主流,Peloton也因此迎来了一飞冲天的机会。 据了解,Peloton的商业模式相当简单,靠软件和硬件卖钱。硬件产品主要有两种,Peloton单车(Peloton Bike)和跑步机(Peloton Tread),单车价格为2245美元/台,跑步机价格为4295美元/台;软件订阅产品也有两种,购买了硬件产品的用户想要线上健身(包括教练的实时指导和教学),每月需付39美金,其他用户可以购买19.49美元/月的线上课程来居家健身。 Peloton商业模式,图片来源@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通过这种“软硬结合”的模式,Peloton生意持续火爆,成为健身界当红“炸子鸡”,市值一度超过500亿美元。 然而,伴随业务量的极速增长,Peloton生产供应和运输能力渐渐“力不从心”,不少失去耐心的用户取消了订单。同时,2021年一则3岁男童在Peloton公司生产的Tread +跑步机上遭受了严重的头部撞击后死亡的事件,暴露出产品缺陷,而Peloton在事件发生两个月之后,才召回12.5万台跑步机的举动,更是极大损害了品牌声誉。 此外,随着疫情在美国常态化,不少人重返线下健身房,对Peloton的需求持续疲软。钛媒体App注意到,Peloton已数次调低Peloton Bike售价,从2245美元一路降至1495美元,月度付费也在降价,有分析称正是为了解决库存积压的问题。 一系列打击之下,Peloton往日辉煌不再,甚至沦落到了要“卖身”的程度。 与Peloton类似,Keep上线付费课程、贩卖运动消费产品,后来又推出动感单车、跑步机等硬件产品,走的也是一条“软硬结合”的道路。 硬件产品上,Keep的动感单车采用代工模式,毛利率较低,一直都不是营收大头。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12月31日,通过自营商城和第三方电商网站累计发货约67000台Keep智能单车。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截至2021年12月31日,按累计商品交易总量计,Keep智能单车的累计销量排名中国第一 。 Peloton在该业务上的“滑铁卢”,可以说是给Keep提了醒,加强供应链管理,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将是该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再来看会员业务,流失率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据Peloton最新披露的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务业绩,二季度,Peloton的Connected Fitness订阅量同比增长66%至277万,流失率较低,仅为0.79%。 相比之下,Keep的会员忠诚度,还需要慢慢提升。事实上,这也不仅仅是Keep的问题,而是大环境使然,美国健身产业比国内要成熟许多,其用户流失率一直都比国内低许多。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于2021年,中国的健身人群渗透率(指健身人群占中国总人口的百分比)为21.5%,美国为48.2%,欧洲为41.2%。尤其是,2021年中国的健身房会员渗透率为3.2%,远低于美国的23.5%及欧洲的9.5%。 这一差距,只能靠国内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时间成本来抹平。 作为一家互联网健身巨头,Keep即将上市的消息,必然将牵动市场关注的目光,而过去一年,新的健身形态不断涌现,像智能健身镜就成为最大风口,吸引乐刻、咕咚、华为、小米、百度等玩家进驻,一场新战役业已打响。 在登陆资本市场之后,Keep要讲述的下一个商业故事,又会是什么?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