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我等了一个多月的PS VR2,结果索尼就给我看几张图片?
就在前几天,索尼官方公开了旗下全新一代 VR 设备PlayStation VR2( 后面简称 PS VR2 )的外观图片。 虽然只有三张图片,但托尼还是凭借多年搞机经验,找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就是外观,PS VR2 上有不少 PS5 的影子,比如圆润的线条以及黑白配色。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两个手柄采用了几乎为圆形的设计,正好围着手柄本体绕了一个圈。 如果要用手柄的话就需要把手伸到圆圈里,脑补一下还挺科幻的,感觉下一秒自己就是驾驶高达的机动战士了。 然而除此之外,就没啥新情报可以挖了。。。 因为索尼真的只是放出来了这三张图片而已,别的啥都没有。 这不是索尼第一次憋东西了,其实 PS VR2 的具体参数在今年一月初的时候就已经放出来了,但离谱的是当时只放出来了参数。。。 而外观,憋了一个多月这才放出来。。。 连这点基本信息都要分开放出来,真有你的啊索尼。 不过从之前公开的参数,再结合这次的外观,托尼还是可以简单给大家挖挖 PS VR2 都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 这些基本信息就不多说了,4K HDR、110 度视野、OLED 显示屏、单眼 2000 × 2040 分辨率和 90 或者 120Hz 的刷新率,这个配置用来玩 VR 应该是足够的。 参数列表上面的四颗摄像头也都能在机器的外表上面看到,但托尼更在意的是那个 “ 眼部追踪 ”。 索尼还没有公开眼部追踪具体的作用,托尼盲猜是为了更好模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视角。 而在另一张表格上面,托尼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功能 —— 自适应扳机。 这个功能用在 PS5 手柄上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能够模拟出不同的反馈来配合枪械、车辆和其他可互动物体,让游戏体验更加身临其境。 而这项功能放在 VR 上面,体验感应该是拉满了,不过具体用起来怎么样,还是要等到实机演示或者发售才能知道。 除了托尼前面比较在意的点,PS VR2 还有耳机反馈、3D 音频和触觉反馈等等功能,从技术力的角度上看,索尼时隔数年推出的第二代 VR 设备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因为初代产品已经是 2016 年的事情了,而这几年有 Pico Neo3 和 Oculus Quest 2 等 VR 设备相继发售,让人们游玩 VR 的门槛低了不少。 那既然这样的话,直接买新的设备就行了,PS VR2 还有啥特殊呢? 托尼这里要提到一个经常用在苹果身上的词 —— 生态。 而索尼的产品也是这样,PS VR 只能用在自家的 PlayStation 主机上面。。 而 PS VR2 不出意外的话,要配合 PS5 搭配使用能够发挥最大潜力。 除了产品,游戏阵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包括托尼在内的很多人当初购买 PS4 就是因为强大的游戏库,很多游戏如果你想早点玩到手,那就得买 PS4 和 PS5。 VR 游戏同样如此,索尼也官宣了一款叫做《 地平线 VR :Call of the Mountain 》的游戏,是基于《 地平线 》系列同一世界观的游戏。 如果能以 VR 视角体验那个充满机甲生物的世界,想想都觉得刺激。 想想当初Steam 的母公司 Valve 带来的《 半衰期:艾莉克斯 》,有太多的人就是因为这款游戏才专门买了 VR。 所以游戏质量本身还是很重要的,这一点无论到了什么平台都不会改变。 那啥扯远了,不过至于 PS VR2 的视频展示、啥时候发布以及价格,索尼仍然是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当然,大家同样可以期待 Facebook 改名之后的 Meta Cambria,以及国产品牌 Pico Neo4 等 VR 新品,到时候再来看看谁的技术力更强也不急。 而剩下的,就看这几家谁能先把产品给憋出来了。。。 撰文:百威 编辑:面线
Android手机屏幕四边等宽可以有,但没必要
5 年前,苹果的「全面屏」手机 iPhone X 正式问世。 iPhone X 与小米 MIX2. 它既为此前延续四代 iPhone 的外观划上了句号,也开启了 iPhone 新一轮不变的设计风格。 不论是曲面,还是直角边。不论是 OLED 材质,还是 LCD 材质。以 iPhone X 为起点的话,后续的 iPhone 几乎都遵循了一个坚持,即是「四边等宽」。 iPhone 12 与 iPhone 13. 同样在 5 年前,Android 手机同样在探索「全面屏」,它们不像直接亮出答案的 iPhone,反而给出了很多的答案,其中也包括屏幕的黑边。 俗话说,钱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四边等宽的「关键」之一便是先进的 COP 封装,成为了 Android 厂商们追求的技术。 华为 P50 Pro. 不过,随着屏幕 COP 封装成为主流选择,但依然很少见与 iPhone 类似的「四边等宽」设计。 反而,Android 手握 COP 封装开始追逐曲面屏、极窄边框,进而打出差异化与视觉冲击力上来。 三星 Galaxy S22 与 Galaxy S22+. 一直到三星 Galaxy S22 系列的出现,准确的说是 Galaxy S22 和 S22 Plus 这两台真 S 序列。 三星 Galaxy S22 与 iPhone 13. 图片来自:phoneArena 延续 Galaxy S 系列设计风格的同时,还用上了「四边等宽」的屏幕,甚至要比现在 iPhone 13 系列的边框还要窄上一圈,称之为「四边等窄」。 四边等窄与非曲面屏的设计,反而让 Galaxy S22 系列在 Android 阵营里有了足够的冲击力和差异性。 三星 Galaxy S22 Ultra 与 iPhone 13 Pro Max. 图片来自:AppleInsider 似乎,四边等宽、曲面屏这些形态无法等同于冲击力、差异性。如此来说,Galaxy S22 的出现是否会让 Android 厂商们把四边等宽引入到各自产品的设计之中? 「四边等宽」的设计对于 iPhone 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分析 Android 厂商们之前,我们还是回到 iPhone 上来,毕竟它们是四边等宽设计的忠实拥趸。 四边等宽的 iPad mini 6. 从 iPhone X 开始,到现在的 iPhone 13 系列,甚至到 iPad、MacBook Pro、Apple Watch,都有四边等宽元素的体现。 科技博主 John Gruber 在《设计即品牌(design as branding)》的一篇博客中,极力推崇了苹果的「制定一个目标,并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精进」这种设计哲学。 iPhone 过去十年,与未来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关于苹果设计的播客有两个背景,一是发布于 iPhone X 之前 ,二则是 Gruber 反驳纽约时报的《苹果失去尖端设计》的专栏。 彼时来看,iPhone 7 系列的亮黑色已经是金属后盖的工艺顶峰,并非停滞不前,失去了尖端设计。 iPhone 7 亮黑色. 到了引领 iPhone 进入下一个形态稳定期的 iPhone X,与 iPhone 4、iPhone 6 类似,它们都预示着不同时期 iPhone 的终极形态。 正面全是屏幕,毫无遮挡,只剩下边框,便是苹果认为在全面屏时代下 iPhone 该有样子。 传闻中的 iPhone 14 Pro,距离真全面屏又近了一小步. 而在 iPhone X,甚至到现在的 iPhone 13 系列中,苹果仅完成了四边等宽,如今它们正在跟刘海(FaceID)较劲,已经有了一些成果。 同样地,四边等宽(加刘海)的形态也延续到后续的 Apple Watch、iPad Pro、iPad mini、MacBook Pro 等一系列苹果产品上。 新 Macbook Pro 14 与 16. 图片来自:wsj Design as branding,设计是为品牌服务,而非单一的产品。好的品牌设计,就像保龄球一样笔直向前。不好的品牌设计,就好像钟摆一般来回摇摆。 相对于所谓的「秩序感」,屏幕四边等宽的设计信条实际更接近与为品牌服务,也可以说是一种「家族化」设计。 严格追求「四等宽」设计,为 iPhone 带来的就是一种品牌认知度,以及抛开 Logo 的一种品牌辨识度。(甚至你也可以说刘海也是如此。) 什么阻碍了 Android 厂商们用「四边等宽」屏幕? 大概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工艺成本决定,另一个则是对产品线的考虑。 iPhone X 的发布大概突出了三件事,一是过万的售价,二是 Face ID 结构光生物解锁,三是 COP 先进的封装工艺(在消费层面则是四等边、窄下巴)。 当时 iPhone X 上的这块异形屏成本大概在 80 美元左右,而同代的 iPhone 8 Plus 的屏幕成本只有 50 美元。 屏幕成本,以及为此而设计的边框,内部结构等等硬件成本也不断攀升,让 iPhone X 敲开了 iPhone 的万元时代。 与此同时,随着异形屏幕成为主流,Android 厂商也逐步入局,但面对定制屏幕和 COP 封装工艺的双高成本,它们只能取其一,也出现了「下巴」问题。 倘若以「下巴」为基准,再去做四等边的话,设计师可能会提刀去见产品开发。此时,「非四等边」的设计风格便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一个选择。 并且,为了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双曲面屏、瀑布屏等设计,也渐渐成为一个选择。 随着 COP 封装的成熟,异形屏幕成本的降低,全面屏的 iPhone 也逐步下放至入门机型,Android 阵营们仍然不肯拿出「四等边」的设计,反而更愿意去做曲面屏了。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节点,那就是 5G 网络。 在拥抱超速的 5G 网络之时,也为终端设备带来了一些烦恼,发热和续航,需要更大的机身来中和,双曲面屏幕、弧形机身恰好是一个解决方案,更加坚定了「曲面屏」的选择。 另外,如同 iPhone,很多设计风格会在一年两年之后下放到中端设备。Android 们也会在旗舰产品上布局新技术、设计和规格,几次更迭之后逐步下放到中端产品里。 苹果的中端、入门设备可能会在 4000 或者 5000 价位,而 Android 可能涵盖 1000 到 3000 的价位段,相对来说,Android 所覆盖到的人群更看重规格配置,而非四等宽、COP 封装带来的隐形成本上。 为了厚度、手感,视觉、设计风格,以及产品线的综合考量,各路权衡下来,致使 Android 阵营里很少出现四等边的产品出现。 Android 们已不再需要用「四等边」来证明 对于「四等边」的呼吁,其实也是在 iPhone X 发布之后,和 Android 阵营五花八门的「刘海」模仿,有点东施效颦,刘海学来了,但四等边的美感却不在。 彼时,很多 Android 产品对全面屏的设计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体的设计风格就好像钟摆一般,让人捉摸不定。 这个时候,学习 iPhone 的设计风格和设计元素是许多 Android 厂商的做法。 随着屏幕封装工艺的成熟,许多厂商在这个过程里也开始重新思考能代表品牌的设计,以及如何让设计元素来成为品牌的名片。 就好像四等宽之于 iPhone,Face ID 之于 iPhone,诞生出,晶钻工艺之于 OPPO,火山口之于 Find,云阶之于 vivo,星环设计之于华为。 硬件上,Android 们也打出了与 iPhone 不同的牌,高功率充电,更大的电池,更多的摄像头等等。 倘若说,iPhone X 时期的 Android 向 iPhone 看齐的话,那之后的 Android 已经彻底与 iPhone 分道扬镳。 即使现在屏幕的技术、工艺和成本,做出四等边的难度大幅降低,Android 厂商们也碍于产品层面的考量而并未跟进,反而依然去按照自己的节奏设计和诠释产品。 设计为品牌服务,而不是为了「炫技」或者说跟随,很多 Android 厂商也在逐步地发现自己的传承风格,至于用不用「四等边」还是用不用直屏可能并不是重点了。
用联想拯救者Y700玩了6个小时游戏后 我卖了iPad mini6
游戏手机的品类已经是手机差异化的重要标志,局限于手机内部的狭小的空间,散热一直是限制手机性能和续航的关键因素。 平板的体积足够大,电池容量以及散热是有天然的优势的,但是平板体积大这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十分致命的缺点。市面上性能好一点的平板,例如搭载骁龙870的平板,尺寸基本在11英寸,重量达到了500g,游戏的键位距离太远,手持体验非常不好,因此这些平板的定位都为影音和办公。 今天介绍主角-联想拯救者平板Y700,算是开创了平板的新定位。在Y700之前,在很多用户眼里,iPad mini6小巧的机身强悍的性能,是当之无愧的游戏平板,但有些地方我是实在忍受不了的,尤其是和Y700对比之下。 在试玩了6个小时后,我想谈一谈联想拯救者平板Y700,为什么在游戏方面优于iPad mini6,更优于市面上所有的手机和平板。 01合适的大小,合适的比例 Y700的屏幕大小为8.8英寸,屏幕比例为16:10,iPad mini 6的屏幕比例为3:2,其实二者的相对于手机屏幕21:9的比例在玩竞技类游戏视野是不占优势的。 尤其是iPad mini是iPad系列中的新比例,很多游戏不设配,两边有黑边。 在握持体验上,两者的差别不大,8英寸是平板玩游戏的黄金尺寸,操作十分流畅,手指刚刚够到。此外,iPad mini轻70g,体验更好一点。 02针对游戏的系统适配 上面也提到了,iPad从来不会对应用适配的,这一方面,联想拯救这就做的很人性化,针对平板游戏视野开发了超广视野,类似于手机的长比例。 可以选择游戏画面在下或者居中,手指怎么舒服怎么来,屏幕空出来的区域,可以接收弹幕消息,不妨碍游戏视野。 在这一点上,拯救者游戏平板可以说完胜iPad。 03屏幕素质 在色彩显示上,iPad mini有足够的优势,但是分辨率只有60Hz,这是一个致命的缺点。现在的很多游戏已经更新到了90帧,甚至是120帧,可惜了强悍的A15处理器,性能白白的浪费掉。 此外,iPad mini的屏幕卡顿,这一点直接劝退,美国消费者向苹果发起集体诉讼,他们认为苹果在营销时存在欺诈行为,苹果明知六代iPad mini存在“果冻滚动”(jelly scrolling)问题还是坚持销售。 习惯了120Hz的流畅体验,iPad mini 6的60Hz+果冻屏实在不能接受。拯救者Y700的120Hz屏幕+500尼特屏幕亮度+2.5K分辨率在体验上要优于iPad mini。 04价格相差悬殊 本来还想在谈一下游戏性能的,理论来说A15比骁龙870强了非常多,平板大面积的散热空间能够为处理器的性能释放提供了足够的底气。很遗憾,二者多个游戏表现几乎一致,《王者荣耀》《吃鸡》类的游戏流畅不发热,《原神》最高画质该发热降频是一点也不含糊,但是比手机强太多了。 最后在谈一下iPad mini 6和联想拯救者平板相差太大的价格。 iPad mini 6最低配的64GB WLAN的售价为3799元,256GB 5G版本售价6199元。联想拯救者平板8GB+128GB 5G版本售价2199元(首发),12GB+256GB 5G版本售价2499元(首发)。 iPad mini 6和联想拯救者平板相差了3700元,大家评论一下,该买哪一个?
我用这些软件,实现了媲美苹果全家桶的体验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手机用的是安卓,平板是 iPad,电脑则是 Windows,并且从来没有打算凑齐一套苹果或者安卓全家桶? 手机我选安卓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图它人性化的功能全面,像什么应用双开、通话录音、长截图、游戏小窗口等功能该有的都有,平时用着还挺舒服。 平板那必须是 iPad,从第一代 iPad 于 2010 年问世之日起,苹果就一直在持续不断的打磨和优化它的系统,如今 iPadOS 可以说是非常稳定且流畅。 而电脑我选 Windows 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用不惯 macOS,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之前用的很多软件以及玩的很多游戏在 Mac 上都没有。 这俗话说得好啊,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你别说,这三台设备我平时用着确实挺舒服,唯一让我觉得不爽的点就是它们不能实现跨设备的协同。 不过在经过几番尝试后,总算被我琢磨出了一套体验还算可以的协同方法。 话不多说,接下来世超就跟大家详细说说我是怎样用软件在这些设备间实现类似全家桶的体验( PS:手机是 iPhone,但电脑是 Windows 同样适用)。 先来说个日常高频使用场景,如何在这三台设备之间尽可能便携的互传照片和文件。 其实支持文件传输功能的软件市面上有挺多,像快牙、AirDroid、MFiles 等软件都属于这一类,但要说谁传起文件最方便快捷,我觉得还属 LANDrop。 只要你提前在 Windows 电脑、手机还有平板端下载好 LANDrop,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 传照片时选中照片然后选择用 LANDrop 打开,再点击想传送的设备,在目标设备上点同意后,照片就会传到设备上,所需步骤几乎跟 AirDrop 一致: 目前我使用 LANDrop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款软件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不仅免费而且没广告。 就是两台设备如果不在一个局域网,得开热点才能传,这点稍微麻烦了些,要是能自动配对就好了。 接下来是多屏协同。 在我看来,目前厂商们推出的多屏协同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像华为那样,把手机屏幕镜像到电脑,用电脑就能控制手机平板,同时文件还能做到互通: 另一种就是像苹果那样,把 iPad 作为电脑的第二个显示屏,就像是给电脑外接了一个显示器: 很显然,在这两个方案中,苹果的这种方案第三方软件实现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同一个局域网内,你只需在 Windows 电脑还有平板以及手机上下载 SpaceDesk,手机和平板就能变成电脑的扩展屏,而且还是不用连数据线的那种: 要是你想把游戏投到平板或者手机,在平板还有手机上畅玩只有桌面端才有的一些游戏,就可以选择 Moonlight 这款软件,它的延迟是我见过最低的: 而且在画质这块,这款软件最高可以做到 4K 和 120Fps 同开,就看你家的宽带够不够顶。 只不过 Moonlight 要求你的电脑必须是 NVIDIA 的显卡才能正常使用,因为它是通过由 NVIDIA 独家研发的 GameStream 游戏串流技术来实现的串流。 至于把手机屏幕镜像到电脑,然后直接用电脑控制手机,其实也有第三方软件可以帮我们做到这点。 iPhone 用户可以考虑在手机还有 Windows 电脑安装一个名为 Dell Mobile Connect 的软件,这样你就能在电脑上控制手机、查看通知或者互传照片: 不过由于 iOS 系统比较封闭,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多屏协同我只能说勉强可以用,体验说实话很一般,平时用的时候你极有可能遇到断连的情况。 Android 手机用户则可以借助 anlink 这款软件,在 Windows 电脑上随心所欲的控制你的安卓手机,整体体验非常不错,几乎可以媲美原生的多屏协同: 除了前面提到的文件传输和多屏协同,有些差友可能还会有数据同步和互通的需求。 为了实现 iPhone、iPad 还有安卓手机的相册能彼此访问,我找到了一款名为 Lomorage 的软件。 它除了能把我们手机、平板上的照片备份到电脑,也支持几个设备间登录同个账号后查看和下载这些照片,当然前提还得是这些设备在同个局域网内: 而为了让 iPad 能收到安卓手机的通知,我在 iPad 和手机上都安装了 A2PNS。 这个软件能读取手机收到的通知,然后把内容推送到 iPad 上,这样每次我在用 iPad 看视频的时候,不用解锁手机就能看到通知,可以说很方便了: 至于像备忘录这种跟文字有关的跨设备同步,靠石墨文档或者腾讯文档就能做到,无非就是在手机、平板上多下载一个 App 罢了。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 App,都是我花了很长时间不断试错而保留下来的软件,期间甚至还走过弯路买过一些体验甚至不如免费的付费软件,算是帮你们踩坑了,有需要的差友可以自行下载下来试试。 如果你知道还有其它软件也能实现类似功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感谢大家的观看! 撰文:胖虎 编辑:面线
三星遭英伟达同一黑客攻击,台积电3nm将投产,Geekbench剔除三星四代S系跑分,中国版星链升空,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3月5日 农历二月初三 坏了 昨天忘剪头了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 三星遭 NVIDIA 同一组黑客攻击 ( 快科技 )今天,专业收集恶意软件样本的网站 vx-underground 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称目前正在攻击 NVIDIA 的黑客组织 LAPSUS$ 将矛头指向了三星。 据悉,目前 LAPSUS$ 已经公布了部分从三星服务器中窃取的源代码信息,用以展示自己的 “ 战果 ”。目前 LAPSUS$ 尚未对三星提出任何要求。 根据此前报道,LAPSUS$ 在攻克 NVIDIA 后,曾先后放出了 RTX 40 系显卡参数、DLSS 技术代码等重要信息,并再威胁 NVIDIA 完全开源 GPU 驱动,否则公开其共计 1TB 的机密数据。在公司没有回应其要求后,黑客组织又泄露了 71,000 多名英伟达员工的隐私信息。 :这黑客组织有点厉害。。。 # 台积电 3nm 制程工艺即将投产:密度比 5nm 高 60% ( cnBeta )据 techpowerup 报道称,台积电正在开发 3nm的工艺制程,包括了 N3、N3B 和 N3E 多个节点。台积电原计划在 2022 下半年量产 N3 节点,作为 3nm 简化版的 N3E 节点,也有可能被提前到 2023 上半年。 据悉,N3E 在 N3 基础上减少了 EUV 光罩层数,从 25 层减少到 21 层,逻辑密度低了 8%,不过仍比 5nm 的 N5 制程节点要高出 60%,并且具有更好的性能、功耗和产量。 :5nm还排着队呢。。 # Geekbench 剔除三星四代 S 系旗舰机型跑分:被删后永不再录入 ( 快科技 )有网友发现 Galaxy S22 内置了一款名为 GOS(Game Optimizing Service:游戏优化服务) 的应用程序,该程序会限制性能发挥,通过降低 GPU 性能来减少发热,延长续航。 事情越闹越大,Geekbench 也注意到了,并发出声明,针对这类限制手机性能表现的问题,于今天计划删除三星Galaxy系列中的S22、S21、S20、S10机型。 :三星自己产的芯片自己都忍不了。 # 我国首次批量研制低轨宽带卫星发射成功:通信容量 40Gbps 性能超星链 ( cnBeta )今天下午,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银河航天 02 批卫星(6颗)及其搭载的 1 颗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这些卫星的单星设计通信容量超过 40Gbps,卫星平均重量约为 190Kg,而星链卫星单颗重超过 200 公斤,通信容量大约 20Gbps。 除了通信容量更高,这六颗卫星将在轨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并构建星地融合 5G 试验网络 “ 小蜘蛛网 ”,具备单次 30 分钟左右的不间断、低时延宽带通信服务能力,可用于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网络等技术验证。 :希望以后去山沟沟里玩的时候能用上。
能否干翻小米?印度自产手机发布:不到550块钱
3月5日消息,据91Mobiles报道,印度自主手机品牌Lava推出了一款低端新机,型号为Lava X2,售价6599卢比(约合人民币545元)。 配置方面,Lava X2搭载联发科8核处理器,具体型号未知,看到这个价格,我们也没必要抱有太高希望。这款手机搭载6.5英寸HD+屏幕、5000mAh电池、5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800万像素后置双摄、2GB运行内存、32GB存储空间,运行基于谷歌专为入门级智能手机研发的Android Go Edition系统。 Lava X2正面是水滴设计,背面是竖列双摄设计,还有一个后置指纹解锁模组。小雷去电商平台看了一下,同价位有不少产品,大多来自朵唯、金立、飞利浦等已经日薄西山的手机企业,但也有一些来自一线厂商的产品,比如Redmi 9A。比较硬件配置的话,Redmi 9A肯定强不少,存储组合最少都比Lava X2大一倍。 91Mobile表示,Lava在小米、realme等中国手机品牌进入印度市场后,迷茫了很长一段时间,前段时间刚推出旗下首款智能手机,最近又发布Lava X2,目的就是为了抗衡中国产品,迎合当地抵制中国制造的风气。 说句实在话,Lava的举步维艰,就是因为自己技术实力储备不足。全球十大手机企业,除了苹果和三星,其他全部是国产,小米、OPPO、vivo三家更是全球前五。 诚然,手机的门槛并不高,许多网友调侃Android手机厂商是组装厂,配件都来自供应链,但他们能够在一众组装厂中脱颖而出,原因就在于有自己的技术储备。小米、OPPO、vivo三家一直在快充、5G、影像等领域坚持技术研发,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还有一些自研芯片。 印度本土经济水平太低,不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可如果不做大做强,又没法向全球市场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小米、OPPO、vivo在中国发展壮大,随后快速向全球市场发展,进入印度市场后,立刻就给了Lava这种品牌致命一击。 不管在哪个行业,小米、OPPO、vivo这种企业都是越多越好,不担心暂时用别人的技术,只怕没有心气自己研发技术。
折叠屏iPhone 是果粉YY出来的虚空产品
最近这几年,随着同质化现象的愈发严重,各大手机厂商的发力点都不约而同地转向了折叠屏,折叠屏市场开始变得越来越火爆。从三星到华为,再到小米、荣耀、OPPO,基本上市场占有率高的几个品牌,统统都在尝试推出自己的折叠屏产品,就连暂时没有推出折叠屏产品的vivo也有望在今年入局。 有趣的是,在诸多手机大厂中,目前只有苹果一家厂商在折叠屏规划上没有任何公开表态。不过没有表示,不代表着苹果对折叠屏真的没有想法。自前年起,网络上不断爆出苹果即将推出折叠屏iPhone的消息,从相关专利、产品设计、屏幕供应商到铰链供应商都被媒体先后曝光,俨然一副产品即将发布的样子。 遗憾的是,根据目前的情报来看,折叠屏iPhone似乎并不会在短时间内与我们见面。根据显示屏研究机构DSCC分析师Ross Young发布的最新报告,受到产品规划、硬件设计、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影响,苹果公司很可能会将折叠屏iPhone的发布时间推迟到2025年,而非此前传言中的2023年。 对于死忠果粉而言,这个消息不亚于一道晴天霹雳。至少还要三年时间才能等到的产品,着实把果粉们那颗跃跃欲试的心给直接压了下去不少。不同的是,这则新闻反而激起了不少普通消费者的好奇心,苹果的折叠屏iPhone究竟会是怎样的,这款产品真的能够对手机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吗? 苹果的折叠屏 尽管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苹果在折叠屏领域的动作是比较谨慎的。事实上,早在2016年,网上就已经开始传出苹果要推出折叠屏手机的消息。 根据现存资料显示,当时苹果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一项名为“柔性显示设备”的专利设计,专利号为No.9504170。在这份专利中,苹果描述了一款可折叠的iPhone设备,该产品将会配备了一块可折叠的柔性OLED显示屏,并将采用特殊的铰链设计以满足高强度折叠的需要。 从产品设计图上看,在大部分手机厂商还在研究如何增加屏幕占比的时候,苹果已经拥有可折叠智能设备的雏形了。直到今天,诸如三星Galaxy Z Fold 3、华为Mate X2、OPPO Find N等市面上常见的折叠屏设备,基本也都在采用和苹果当年思路基本一致的内折设计。 在往后的时间里,苹果依然没有闲着。 2018年,苹果注册了一款有关于OLED面板涂层的专利,该涂层可让OLED屏在减少磨损的情况下进行折叠;2020年,苹果注册了一款有关于可折叠设备铰链的专利,利用可移动的襟翼来防止折叠时显示屏出现折痕或损坏(整体设计类似摩托罗拉、华为和OPPO的铰链)。 从这些申请的专利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苹果的确有在不断完善可折叠设备的产品设计。有趣的是,从前年公布的一份设计专利来看,苹果考虑了很多种折叠设备的可能性,除了横向内折设计,就连横向外折、纵向折叠以及三重折叠等设计也在苹果的专利当中有所展现。 说了那么多,小雷也知道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这款折叠屏iPhone的设计。不过大家都知道,苹果是不会这么早就曝光几年后发布的新品的,这就到了爆料媒体下场的最佳时机了。 如果苹果最终选择纵向折叠设计,那么我们预想中的折叠屏iPhone很可能就是下图这个样子。这种类似三星Galaxy Z Flip的设计,优势在于展开后尺寸和普通折叠屏手机相似,但折叠时更加精致小巧,这样既满足了大屏爱好者,又能俘获一直以来支持小屏手机的用户。 如果苹果最终选择横向折叠设计,那么我们预想中的折叠屏iPhone很可能就是下图这个样子。从外观设计来看,这个直角边框、刘海设计的折叠屏iPhone确实很有苹果的味道。考虑到这款产品能够做到在折叠时和普通手机大小相同,但展开之后达到平板电脑的尺寸,取代iPad mini似乎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图片并不代表苹果最终的设计,这些外观都是按照苹果曝光的专利所还原的。苹果的折叠屏设备会在何时发布、会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取决于折叠屏设备在苹果心目中的地位。目前苹果明显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汽车制造、AR产品上,折叠屏设备会不会出现,还是一个问题。 要创新?折叠屏靠不住 不知何时,苹果和“创新”二字开始渐行渐远了。 不难发现,在这几年的iPhone发布会上,苹果能给观众带来的惊喜已经越来越少。如果按时长来算,接近一到两小时的演讲,能让观众感到惊艳的时间加起来可能还不到半个小时,难怪各大社交媒体上面的数码爱好者每次发布会都在直呼“数码春晚已经不在了!” 为啥? 因为差不多的技术,都在友商身上看得差不多了。仔细回顾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近些年的iPhone系列对于稍微了解科技行业、消费数码行业的“发烧友”来说是有多么平平无奇,诸如“高速”快充、5G网络、高刷屏幕等主要升级点,基本都是安卓手机玩腻了的技术。 问题来了,上一款能让我们惊呼的苹果产品是哪款?细想一下,如果从产品性能来看,几乎每款苹果设备都能得到不错的提升;但是如果从产品设计来看,似乎只有四年前iPhone X推出的时候才能够引起我们感官上的刺激,而这个产品设计已经有足足四年没有变化了。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苹果的产品正在变得日益平庸。 为了重新拾起“创新”的基因,苹果选择了折叠屏作为全面屏之后的突破口。 不可否认,如今正是折叠屏手机的风口,屏幕素质、折叠铰链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让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这个市场,诸如三星Galaxy Z Fold 3、华为Mate X2、OPPO Find N等一系列高素质产品的诞生,不仅拉低了折叠屏手机的门槛,也为消费者们展示了屏幕形态的更多可能性。 问题来了,有市场,有生态,有供应链优势,品牌也足以支撑起较高的定价,为何苹果最终迟迟不入局折叠屏? 个人认为,可能存在的原因有两点。其一,苹果对于目前折叠屏展现出来的效果并不满意。即便屏幕素质提升、铰链技术升级,但是折叠屏设备目前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除了折痕、强度、使用寿命这些硬件上的难题,诸如使用场景、软件适配这些软件上的问题更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纵观苹果过往的产品,整体策略是相当保守的,只有一项技术的风险降得够低,苹果才会将其运用到量产产品上。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苹果iPhone系列产品一直没有改变过产品设计,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产品策略的影响。苹果不希望自己贸然推出一款未得到完善的折叠屏产品,届时又将是一次公信力的下跌,以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 其二,苹果可能并不认为如今折叠屏手机还算是什么“创新”。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市面上的折叠屏手机已经达到两位数了,在这样的背景中就算苹果真的鼓捣出一款折叠屏iPhone,但除了给用户提供一些视觉上的新鲜感之外,真的谈不上是什么“设计革命”、“巅峰传统”。 最后,个人认为,作为“旧时代的产品品类”,iPhone确实不太可能会用上什么新潮的设计。根据DSCC分析师Ross Young的爆料,比起折叠屏手机,苹果现在对于折叠屏笔记本电脑更有兴趣。正如国内从业人士常挂在嘴边的那样,苹果要走的是新赛道,要做的是领头羊。至于折叠屏手机,那可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杜卡迪推出电动自行车 超五万元人民币
IT之家 3 月 5 日消息,意大利摩托车制造商杜卡迪 Futa 近日发布了首款赛车电动自行车。此举标志着杜卡迪进军电动自行车行业。 新推出的杜卡迪 Futa 是一款纯粹的公路自行车 —— 而且是一款赛车用公路自行车。它专为“快速骑行”和“高效骑行”而设计,重约 12.4 千克,配备 250 Wh 电池组,还有一个 250 Wh 的扩展电池组,可行驶 80 公里。 IT之家了解到,它不仅是为那些想要更快的自行车的人设计的,同时也是为那些财大气粗的人设计的。因为你必须先支付超过 7690 欧元(约 53214.8 元人民币)才能尝试。 借助 FSA System HM 1.0 电机,这款车可得到 42 NM 的扭矩并和 250W 的动力,足以为骑手提供良好的顺风动力。 这款自行车后轮毂电机与具有 2×12 速无线电子变速设置的 K Force WE 套件。而从车架到车轮再到车把,甚至是座杆全部采用碳纤维,轻便、坚固且耐用。 它还拥有 K-Force WE 液压盘式制动器、160 毫米 FSA 转子制动、Garmin 的 GPS 的遥控器。 对于普通版本不满意的人,杜卡迪还提供了限量版 Futa,具有更好的零部件来减少更多的重量。 新款 Futa 限量版仅生产 50 辆编号,保留了 Futa 的特点,但除了杜卡迪 Corse 特殊涂装外,还带有丰富的组件,使其更轻。 Futa 限量版专为最苛刻的骑手而设计,他们希望在技术创新和性能方面享受最好的体验。 至于限量版 Futa 多少钱?嗯... 如果非要问的话…… 是 11990 欧元(约 82970.8 元人民币)。
揭秘特斯拉上海工厂黑科技:微缩厂房进入门店 六大工艺完整展示
作者 | James 编辑 | juice 特斯拉超级工厂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个谜。就在本周,特斯拉把一个微缩版工厂带进了北京蟹岛特斯拉交付中心,用一件件工厂内的实景、实物展示了上海超级工厂的内部模样。 传统汽车工厂的生产流程分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多出了两个,分别是冲压之前的一体成型压铸以及电池/电机车间。在特斯拉工厂中,多出的这两个车间也是最神秘的。 压铸力量有6000吨的车底板一体压铸成型技术、精确度达到0.01毫米的高速冲压、焊接车底最高能承受1700兆帕压力的马氏体钢、五个涂层的车漆,以及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模组和交流感应电机系统全数展示在了特斯拉交付中心内,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特斯拉车尾底板铸件 2021年,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年产量超过45万辆,并且产能还在不断爬升。对于一座占地只有120亩左右的工厂来说,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打造出更多的车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特斯拉现阶段所做的不仅仅是提升单位面积产能,甚至在提升单位体积的产能。 那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还有哪些秘密没有被发现,其工艺究竟有多强?在微缩版工厂上线的第一天,车东西就来到现场寻找工厂背后的秘密。 一、一只手能抬起车底铸件 要在中国本土研发新车 2019年初,特斯拉上海工厂开工建设,不到一年时间工厂建成开始投产,这片占地120亩的土地已经诞生了数十万辆汽车。 进入北京蟹岛特斯拉交付中心的“GIGA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上海超级工厂的结构图,除了有压铸、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机车间之外,上海超级工厂内还有车辆发运中心和研发中心。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布局 根据介绍,上海超级工厂的占地面积其实并不大,这就需要更高的土地利用率。此前车东西参观的多家整车工厂中,各大车间基本都有宽敞的运输公路,以及绿化带,土地利用率相对较低。但特斯拉上海工厂不同,不同车间之间仅有一条运输道路,甚至有些车间就在一个厂房内,工艺的区分只有一堵墙。 为了增加产能,特斯拉还在工厂内部分隔了楼层,上层、下层同时有大型机械运转。 在工厂内还设有特斯拉研发中心,这一研发中心和美国总部的研发中心具有同等地位。根据介绍,这一中心目前正在研发新款车型,希望通过一款更加符合中国人日常使用的车型吸引更多消费者。 2021年初,经过不到一年时间扩建的超级工厂二期工程完工,开始投产特斯拉Model Y车型。相比Model 3车型,特斯拉Model Y最大的创新之一就是引入了一体压铸工艺。 Model Y车型后底板就采用一体压铸成型,从之前的70个零件减少到了1个。并且这个铸件非常轻巧,单体重60kg,一个人单手就能抬起一角,两个人就能直接抬走。 ▲特斯拉车尾底板铸件 根据介绍,特斯拉超级工厂内共有4台来自力劲的6000吨压铸机,之后可能还会采用8000吨、12000吨更大型的压铸机。 实际上,业内压铸工艺已经相对成熟,但更困难的是用什么材料。由于金属的特性,越大的单体铝金属,越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开裂。在汽车中,如果主要部件开裂,就会有重大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这一单体材料还很薄,最薄处仅有1mm,想要不开裂就会更加困难。 因此,特斯拉的工程师研发了新型的铝合金材料,其中就加入了溴元素,打造出了一种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加强整体的强度。并且,在特斯拉内部,研发车身材料的团队和SpaceX火箭材料的团队共享,各种不同的材料都是这一个团队研发的。 另外,特斯拉也并非汽车行业内第一个使用压铸工艺的。传统汽车的发动机缸体、变速箱的部分组件都能通过铸造完成。但传统工艺通常需要二次回火加温,保证铸造件的刚性。而特斯拉的一体化铸件只需要一次加工,这一巨大的单体仅需180秒就能完成。 谈到为什么要使用单体铸造,特斯拉工厂的工作人员给出了两种解释,其一是提升车身的刚性,在极限状态下保证车辆不发生扭动,其二是减少零部件后也会减少车内异响。 二、采用钢铝混合车身 有5层车漆 进入冲压车间,这里主要生产车体板件,例如车门、前机盖、尾箱盖、翼子板等。 在上海工厂内共有4条全自动钢、铝混合伺服冲压生产线,在经过几万吨的冲压之后,其精度还是正达到0.01mm,这一误差比头发丝还要细不止一倍。 ▲冲压车间生产的车体板件 现场,特斯拉工厂的工程师还向我们透露,整车这么多部件中,冲压工艺最难的当属尾箱盖,因为其造型最为复杂。 来到焊接车间,这里摆放着一个Model 3的白车身。经过压铸和冲压两个车间的加工,到了焊接车间,工人们就要把各种零部件通过焊接、铆接、粘接的方式“拼”在一起。 ▲特斯拉Model 3白车身 比较吸引人的是,这个Model 3的白车身上几块红色的材料。根据介绍,这些都是超高强度钢。 其中车顶横梁的超高强度钢,其承重能力达到了1300兆帕,大约相当于1平方厘米面积(指甲盖大小)承受10吨的压力。整体来看,特斯拉Model 3的车顶能够承受6倍于车身自重的重量,超过9万牛顿压力。 除了车顶部,车底部也采用了超高强度钢。车底部的钢材强度更大,为承重能力1700兆帕的马氏体钢,当车辆发生侧方碰撞时,能够保护车内乘员安全。 ▲特斯拉Model 3白车身 在美国,特斯拉还建立了自己的碰撞实验室,能够模拟皮卡这样的大型车辆碰撞,并满足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碰撞测试标准。 涂装车间展示了一块涂装一半的侧面翼子板。根据介绍,特斯拉车身共有五层漆,从下层至上层分别是防腐层、电泳层、底漆、面漆、清漆。 ▲特斯拉的五层车漆 同时,特斯拉对车漆烘烤的时间更长,从而让固化时间更长,这样以来漆面更加平整同时硬度也更高。 三、电池电机全部曝光 已经用上碳化硅控制器 在国内,特斯拉超级工厂的电池供应商共有两家,分别是宁德时代和LG。此次展出的是一个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模组。 根据介绍,配备磷酸铁锂电池的特斯拉车型中共有4个这样的模组,共60kWh容量。 ▲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模组 在这一块模组中,电芯之间用排线相连,类似手机、电脑中使用的排线。而在早期特斯拉车型中,电芯之间还使用传统电线相连,近几年的制造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同时,电池模组也越做越大。在Model S和X车型中,一个电池模组的大小与枕头的大小相仿,如今明显变大。目前,特斯拉还在探索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未来可能取消模组这一概念,直接将电芯集成在底盘中。 特斯拉还展示了一部交流异步感应电机。这个电机整体体积不算大,其内部结构非常精妙。根据介绍,特斯拉电机已经采用了碳化硅(SiC)控制器,并非现在业内更常使用的IGBT控制器。 ▲特斯拉交流异步感应电机 在电机效率上,特斯拉能够做到90%~95%的电机效率,最终能够实现每消耗1kWh电能行驶7km,能耗也是相对较低的。 完成以上所有生产步骤之后,总装车间就会将一辆辆特斯拉生产出来,并最终交付用户。 实际上,在GIGA博物馆内还有特斯拉能源、自动驾驶、AI以及充电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展示。如果你恰好要去店内看车或者要去交付中心提车,强烈建议去GIGA博物馆参观一圈,这样真的能够增进对特斯拉的认识,对智能电动汽车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结语:特斯拉黑科技引领行业进步 特斯拉在汽车行业内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电动汽车、辅助驾驶功能,再到如今工厂生产工艺的创新,每一次革命似乎都在告诉传统车企,赶紧把握住电动化的未来。 特斯拉工厂内的技术虽然并非行业创新,但完全改变了传统车企造车的思路,这一项项黑科技也正在引领整个电动汽车行业快速进步。
B站被资本玩弄了
看B站的财报,侧重点应该放在其研发成本(方向、量级),而不是营收内容上。 广告、游戏、直播、电商,四大业务板块,一个有前途的都没有,我说的。 01 暴跌外因 回想一年前的2月,B站的股价正处于历史最高峰,一年多的时间里累计涨幅高达640.11%,是当之无愧的明星股票。 在一片吹捧声中,我们铁着头写下了《B站没有潜力》一文,并明确给出判断: B站已经来到了自己的全盛期。抓住时间窗口完成升级则生,抓不住则死。 截至发稿,B站股价又一次回到了25美元,距离高点下跌了84%之多,堪称脚踝斩。 惨烈的现实面前,第一个争议话题已经结束了——“B站是否被高估了?” 现在市场的焦点话题是第二个:“下跌到底了吗?底在哪?”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聊一聊B站为什么会暴跌。 回头去看,B站的这波下跌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排名有先后): 1、相关政策对平台经济的明确引导,传统互联网行业的整体转向,整个行业投资的底层逻辑发生重构; 2、年轻人红利提前释放。由于外部突变导致这段机遇窗口过窄,进而导致B站没能抓住机遇完成转型升级。表现在资本市场,就是商业化进程过慢,相关资本信心开始大幅流失,进而形成踩踏现象; 3、游戏行业的两大转向:a以米哈游为代表的上游自研团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相应渠道话语权的下降。b监管方持续收紧,游戏版号发放的暂停,使得整个市场渠道“缺水”; 这三个问题背后,对应的是“B站还能否反弹”这一课题。 需要明白的是,上述许多影响都是永久性的,而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某种程度上它直接改变了资本方乃至企业家内心的价值判断。 股价是一方面,头部企业纷纷开始跟进硬科技投资,自主研发道路的行为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佐证。 在这一趋势下,“好赚的钱”不会持续太久的认知已经普及了,投资者也应该尽快认识到,所有的内核为“信息差”的平台型生意都不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途。 02 巅峰一去不复还 具体来看,广告这种典型的流量生意首当其冲。 在这一维度,B站流量前景颇丰,但流量的直接商业价值存疑。 财报来看,2021年Q4,B站的广告业务同比增长了120%达15.9亿元,全年广告营收更是保持了145%的同比增速。 考虑到2021年整个广告行业的低靡,这一逆势增长的状态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这一成绩,一方面得益于B站用户数量的攀升,2021年第四季度B站月活用户数(MAU)同比增长35%,达2.72亿;移动端月活用户同比增长35%,达2.52亿;日活跃用户数(DAU)同比增长34%达7220万——流量的绝对值; 另一方面,B站以Z世代为主体的用户特征,也天然对品牌方更具吸引力——流量的质量; 数量有空间,质量有保障,这便是人们对B站广告业务看好的重要原因。 但我们要说的是,在当今的政策趋势下,流量生意不再是一门好生意,我们并不是在否认广告这一业务的本身的合理性,而是说在“重新分蛋糕”的指引下,平台型公司是新格局中最弱势的一方。 这其中的利润空间,品牌方可以拿(更低的营销成本),UP主可以拿,甚至消费者也可以拿(直接优惠券补贴),唯独你B站拿不了大头——起码像十年前那种抽税式的好日子,不会再有了。 此外,电商,游戏行业,虽不至于像广告这般完全颠覆,但流量在该领域的作用价值也不再像前些年那般明显。 前者更需要供应链管理能力,精细运营能力,后者更需要开发能力和内容嗅觉,同时赌性坚强。 换言之,行业本身的发展不会像广告这种纯流量业务那般直接被“加上盖子”,在理论上B站在这两个维度依然有突破的机会。 但综合考虑相关业务难度以及B站目前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我们对此同样抱有悲观态度。 直播更是典型的流量生意,最好的结果也是为主播做了嫁衣,商业化前景同样不高。 聊到这,我们基本上就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B站如果继续保持当前的业务布局和发力状态的话,“底”的问题先不谈,起码涨回“巅峰”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03 下限坚强 基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我们对于B站的短期上限并不看好。 但就下限来看,我们认为B站还是有许多不可替代性的。 同样是三个方面: 1、国内唯一一个PUGC的中长视频社区平台; 尽管字节跳动在以西瓜视频为抓手在这一领域进攻,但我们认为该竞品相比于B站很难构成本质威胁。 虽然技术水平不能与宇宙厂相比,但社区运营更多需要的是对于文化以及人群共性的把控,在这一方面B站的经验是鲜有敌手的。 早年间在B站内部,对二次元人群有过一句总结性描述,叫“追求个性的离心力和害怕孤独的向心力”,是一种微妙的中和状态。 他们希望被理解,也愿意张扬个性,但又始终要确保自己的小世界不被打扰。 毫无疑问,这一特质其实在整个Z世代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陈睿也曾表示:“弹幕产生的文化背景是因为孤独,它来源于爱好的孤独感。兴趣上的共鸣是人的刚需,这也是弹幕的本质。B站最早能够吸引到一批忠实用户,就是因为它让小众人群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感受。” 而这种对于人性细微处的把握,很难想象从“火星人”口中说出来。 社区属性决定了该领域的决胜因素是“文化嗅觉”,而不是“技术先进性”。 2、中长视频PUGC赛道的不可或缺性; 上一条是指行业内部的身位优势,这一条是指行业本身的可持续性。 亲切感与真实感,或者说素人感带来的陪伴属性,在原子化时代愈发重要,这是专业的新闻机构永远无法提供的情绪价值。 3、行业更新换代的频次大幅降低; 这是一条新的观察。 在还没意识到政策大幅变向之前,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认知判断: 年轻人会寻找新的栖息地,年轻人天然不愿意与上一代混在一起,10后,或者说05后大概率会放弃B站,去出走寻找自己的社群。 但现如今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资本还是创业者,都不会再像前些年那般疯狂涌入互联网行业。 综合考虑反垄断,反恶性竞争等政策的价值导向内核,我们认为在未来,“重复造轮子”不再是一件被鼓励的事。 基数下降会直接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活性降低,反而会使得现有的赛道头部企业占稳了身位优势。 因此,并不是说10后不会去寻找自己的社群,但在节奏上这一事件的进展会变得很慢,慢到足够允许B站进化为泛年龄社区平台。 同时,新的社区恐怕也不会像B站当年那般赢得资本的青睐,最终大概率沦为自嗨式的亚文化小众社区。 综合以上三大托底利好,B站绝不会像某些恶意唱衰者认为的那样直接滑入破产的深渊。 最差的可能也就是成为up主谋生的基础设施,且在信息传播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节点角色。 基于此我们认为,就下限来看,B站完全可以对标当下的微博。 截至发稿,微博的市值为514亿港元,市盈率为15.37。 而B站目前市值为803.86亿港元,是微博的1.56倍。 考虑到视频在商业端比文字的优越性,以及B站的商业化潜力还未完全释放,当前的下跌空间其实已经相当有限了。 04 没人关心的第二曲线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了B站的上限“盖子”,以及下限“底托”分别在哪里。 根据我们的判断,B站当下的业务布局绝对不足以撑起其回到一年前的高光时刻,但下跌空间也已经不大了。 当前业务不足看,坠毁的生存危机也不足虑,那么分析的重点就要聚焦到“第二曲线”上,即我们一开始所说的“研发成本”。 大白话说,就是要看看B站把钱都花在了哪,有没有试图去搞一些突破性前瞻布局,有没有哪些东西,虽然在当前财报上显示不明显,但在未来可以给投资者画一些饼? 从财报以及电话会议中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我们筛选出了以下若干关键词。 “多品类内容生态系统”,“优化广告产品,提高效率”,“创作者现金奖励计划”,“扩大用户群”,“IP资产”(中国动漫,纪录片),“内容自制”,“内容海外发行”,“手游自研”。 进一步总结便是:“日常社群生态维护”,“内容”,“游戏”。 先看过去,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B站营业成本为人民币46.830亿元(7.349亿美元),与 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62%。 其中收入分成成本是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币24.285亿元(3.811亿美元),较 2020 年同期增长 91%。 这主要是因为B站向直播主和内容创作者支付的收入分成增加,以及在扩充移动游戏和增值服务之际向分销渠道支付的款项增加所致。 另一边,B站第四季度的销售和营销开支也同比增加了73%,达到17.616亿元(2.764亿美元)。全年的销售和营销开支为人民币58亿元(9.093亿美元),同比增长66%,主要是推广买量以及品牌建设。 再来看新一年的预期,电话会议消息显示,进入 2022 年,B站的目标是积极管理和控制营销支出,并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G&A 费用为人民币 5.381 亿元,同比增长 57%。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G&A 人员、股权补偿费用、账户备抵、租金费用和其他 G&A 费用的员工人数增加。 研发费用为人民币 7.976 亿元,同比增长 65%。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研发人员人数增加和股权激励费用。 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给我们希望,这些动作背后指向的目的是保持现状,稳固当前身位,可以增强投资者的安全感,但没有“饼”。 就研发支出的重点方向来看,游戏和广告是目前B站相对重视的两个领域。 就广告业务来说,B站的变现效率确实还有很大的技术提升空间,因此我们对这一维度持肯定态度。 但就游戏业务来说,该行业虽回报颇丰,但不确定性也实在是巨大。 就从成本支出方向表现出来战略意图来看,B站暂时将第二曲线押宝在了游戏业务上,对此我们呈悲观态度。 但就当下节点来看,B站眼前的重点放在了更切实际的商业变现与盈利之上,夯实基础,经营性现金流转正才是其第一目的。 因此就投资节点来说,B站大概率会进入一段磨底阶段。 理论来看,B站还有两个确定性成长方向可以突破上文中提到的天花板。 一个是自制内容的生产与发行,一个是元宇宙入口。 前者既是B站的初心,也是其最擅长的领域,但目前来看这一块的资源投入被游戏分散掉了。 后者其实更像是一个等风来的状态。就生态卡位来说,B站已经拿到了一张还算不错的“站票”。 元宇宙的八大要素中,B站已经完全拥有了“身份、社交、文化、多元化、随时随地”等五个维度。 其余三项“沉浸感、低延迟、经济系统”,B站也具有了相当不错的接入雏形。 如果“元宇宙”描述的那个未来真的会来临的话,那么B站一定是排在相当靠前的身位的。 当然了,无论是“自制内容”还是“元宇宙”,目前都不是B站关注的重点。 这家被资本捧起又被狠狠丢下的年轻企业,眼下有更切实的道路要走。 至于第二曲线的重要性,或许在2022年Q4季度B站才会再次意识到。 届时我们再来探讨分析。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