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五家中国公司被美纳入暂定名单 公司回应称不意味会被摘牌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黄一帆 “中概股又是血雨腥风的一晚,另外,中国海外互联网ETF,跌了73.91%。”3月10日晚,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在其个人微博感叹。 3月10日,A股一改跌势,上证指数以1.22%涨幅收盘。然而,晚间大洋彼岸的“中概股”却度过“惨烈”一天。 截至美股10日收盘,逸仙电商暴跌39.52%,贝壳跌23.93%,爱奇艺跌21.71%,晶科能源跌17.47%,好未来跌16.72%,京东跌15.83%,哔哩哔哩跌14.10%,阿里巴巴、网易、知乎跌逾7%,微博、百度跌超6%。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概股大跌之际,一则消息引发市场进一步担忧。 五家中国公司被纳入《外国公司问责法》暂定名单 证监会凌晨回应 3月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将5家公司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简称HFCAA)的暂定清单,包括百济神州、百胜中国、再鼎医药、盛美半导体、和黄医药。 据了解,《外国公司问责法》于2020年12月18日签署生效,是一部管辖外国公司在美上市时信披的法律。该法案核心内容为,若是外国发行人连续3年不能满足美国上市公司会计师监督委员会(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要求,禁止其证券在美国交易。2021年12月,美国颁布了该法案的修正案,要求名单中公司披露包括审计报告、境外政府实体的持股比例等额外信息。 11日凌晨,证监会官方微信号“证监会发布”发布答记者问,回应部分中概股进“预摘牌名单”一事。 在文中,证监会表示,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这是美国监管部门执行《外国公司问责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一个正常步骤。中国证监会此前已经多次就《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实施表明过态度。中国证监会尊重境外监管机构为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加强对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但坚决反对一些势力将证券监管政治化的错误做法。 证监会在文中回应称,“中国证监会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精神,愿意通过监管合作解决美方监管部门对相关事务所开展检查和调查问题,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近一段时间,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持续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开展沟通对话,并取得积极进展。中国证监会相信,双方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尽快作出符合两国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的合作安排,共同保护全球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两国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四家公司回应:被列入名单不意味着会被摘牌 五家被列入《外国公司问责法》公司,目前和黄医药并未就此事对外回应。 3月11日上午,百济神州就此回复记者称,根据HFCAA的规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将根据公司的年度财务业绩报告,对使用未经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审查的审计机构的公司进行认定。 “在2月28日,我们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与全年的美股财务业绩报告与A股业绩快报。近期,我们与另外四家公司被列入暂时性认定名单。”百济神州方面表示,这份暂时性的认定名单并非是一项全新出台的政策,而是SEC为执行HFCAA及相关实施细则而采取的一个正常步骤。 百济神州认为,目前,此事并不影响其在纳斯达克的挂牌。“据HFCAA规定,如果一家公司自被SEC正式认定起,连续三年使用未经PCAOB审查的审计机构,公司的挂牌才会受到影响。”公司表示,已在与审计机构积极合作,寻求解决方案,以满足相关方的要求,从而确保我们在纳斯达克、香港联交所和上交所科创板的挂牌不受影响。 再鼎医药方面向记者表示,加入暂时性名单将不会对公司造成实际性影响。公司称,“这项认定是基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进行的常规性操作并已在我们的预期中。同日还有另外四家公司也被暂时性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HFCAA法案影响的上市公司数量可能仍会扩大。 再鼎医药方面认为,“随着各公司提交年度报告(财政年度与本公司一致的大型加速申报公司需在2022年3月1日或之前完成备案)未来更多的公司可能会陆续被SEC加入暂定名单。” 盛美半导体(688082.SH)在国内的上市公司盛美上海今天也发布公告,公司称,ACMR(盛美半导体)在提交2021年年度报告后被列入临时名单。ACMR出现在临时名单上并不意味着ACMR将很快被摘牌。 根据美国SEC的指导方针,交易禁令最早可在2024年生效,即ACMR连续三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出现在美国SEC临时名单上后。 百胜中国发布公告称,诚如年报中所披露,根据该法案的现行条款,除非该法案获修订将本公司排除,或PCAOB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对本公司的审计师进行全面核查,否则本公司的普通股将于2024年初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公司表示,将继续监测市场发展及评估所有策略选项,根据监管规定适时作出进一步公告。
拟3.88亿元拿下苏宁消金控股权 南京银行迎来利润新增长点?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苏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消金”)股权将迎来重大变动。 3月8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拟以3.88亿元收购苏宁消金41%股权,若完成收购,南京银行持股比例将由15%上升至56%,成为苏宁消金第一大股东。 南京银行方面回复记者称,“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与苏宁易购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构建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并依托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与苏宁易购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近年来城商行对于消金牌照偏爱度直线上升,不过在拿下消金牌照后能否将其发展成为银行利润新增长点还需进一步观察,毕竟行业入局者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此外,告别前期野蛮生长,消费金融行业已经步入强监管阶段,包括利率定价、用户隐私保护等方面,监管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合规经营压力不容小觑。 受让41%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南京银行公告显示,公司已于3月4日分别与苏宁消金的股东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易购集团”)和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洋河股份”)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分别以3.41亿元受让苏宁易购集团持有的苏宁消金36%股权,取得苏宁消金的控股权。此外,以4730万受让洋河股份持有的苏宁消金5%的股权。 与此同时,苏宁易购集团也发布公告称,除转让给南京银行的36%股权外,还以2838万元转让苏宁消金3%的股权给法国巴黎银行,后者则为南京银行第一大股东。 公开信息显示,苏宁消金成立于2015年5月,是由苏宁易购集团、先声再康江苏药业有限公司、南京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个人金融集团和洋河股份五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公司初始注册资本3亿元,2016年10月增资3亿元,注册资本至6亿元,总部设在南京,是以互联网零售企业为主发起人的消费金融公司。 目前,此次收购还需经过监管部门批准。若转让完成,南京银行持股比例由15%增加至56%,成为第一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持股比例由15%增加至18%;先声再康江苏药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6%,保持不变;苏宁易购集团持股比例由49%下降至10%;而洋河股份退出,不再持有苏宁消金股份。 对此,南京银行方面回复记者称,目前公司按照协议约定正有序推进有关工作,目前阶段的重点是交易各方密切协同落实过渡期的各有关安排,将正式履行监管报批程序。 实际上,在2022年1月4日,南京银行便发布公告称,该行第九届董事会就召开会议探讨“关于收购参股金融机构控股权的议案”,引起业界高度关注。 彼时,市场就有消息称南京银行拟收购控股权的金融机构就是苏宁消金。针对此消息,南京银行方面回复称,一切以公告为准。 时隔半月后,1月17日,南京银行发布公告官宣拟收购标的——苏宁消金,并披露收购细节,即收购交易对手方及交易比例尚未确定,尚未与苏宁消金的任何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且该收购行为后续需经监管机构审批。 对于此次3.88亿元拿下苏宁消金41%股权,南京银行回应称,该价格主要是基于市场标准和市场化原则进行,是双方公平洽谈的结果。 实际上,在南京银行刚宣布收购苏宁消金控股权后,市场就有消息称,南京银行与苏宁消金的收购价格谈判并不顺利,整个谈判过程南京银行表现十分强势,几次斡旋后疑似不惜以新增授信要挟正处于困境中的大股东苏宁易购集团,希望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夺下苏宁消金牌照。 彼时,南京银行回复记者称,信息以公告为准,相关工作正常推进中。 城商行缘何偏爱消金牌照 对于此次股权交易,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南京银行对消费金融牌照渴求已久,甚至在2020年就被传出拟申请自己的消费金融牌照。银行自身申请牌照流程会比较长,且目前消费金融机构牌照价格比较平稳,所以入股是比较好的选择。此外,城商行会受到区域展业限制。 “另一方面,苏宁消费金融自开业以来业绩不佳,即使再2020年扭亏为盈,仍净亏损4971.8万元,南京银行拿下控股权或许有新的发展局面。”王蓬博说。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共计有30家,其中有27家具有银行系股东背景。具体来看,全国性银行股东背景的消金公司有5家,分别是中银消费金融(中国银行持股42.80%)、招联消费金融(招商银行持股24.15%)、兴业消费金融(兴业银行持股66%)、中邮消费金融(邮储银行持股70.50%)、阳光消费金融(光大银行持股60%),而具有地方性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有16家。 而就在南京银行公告拟拿下苏宁消金控股权前两月,中国华融于2021年12月底公告称,通过公开挂牌竞售最终以受让价格10.91亿元转让华融消费金融70%股权给宁波银行。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记者表示,银行收购消金机构也是可预期的,主要是银行在资本成本、消费类贷款风险防控及人才团队、客户资源、场景构建等方面均有优势。 此外,在业内人士看来,城商行竞相追逐消费金融牌照,或许与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可全国展业,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区域性银行的异地展业限制。 成功入主后的南京银行如何打好苏宁消金这张牌也并非易事。在业内人士看来,毕竟消费金融行业已处于巨头林立阶段,并且各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据悉,30家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经营分化已逐渐明显,总资产超过200亿元的消费金融公司仅8家,分别是分别为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以及杭银消费金融,并占据行业总资产规模的80%-90%。 回到苏宁消金本身而言,自开业以来,其业务经营状况就不太乐观。 据苏宁易购财报显示,2019年和2020年苏宁消金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和4.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亿元和-0.5亿元;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较2020年同期2.52亿元减少57.94%,净利润也由2020年同期的0.1亿元转为亏损0.34亿元。 在公告中,南京银行也将该行与苏宁消金财务数据进行对比。截至2021年6月30日,苏宁消金总资产11.15亿元,占南京银行总资产比例为0.07%;股东权益5.37亿元,占南京银行股东权益比例为0.47%;2021年1-6月,苏宁消金营业收入占该行营业收入的比例为0.52%,净利润占比为﹣0.40%。 南京银行表示,本次收购对该行的经营状况影响较小,不会对该行的经营成果构成重大影响。本次收购不构成同业竞争事项,不构成新的关联交易。 谈及完成收购后业务布局,南京银行方面回复称,公司将进一步丰富业务,同时也将与其他股东深化合作。“本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与苏宁易购在消费金融业务领域构建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并依托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与苏宁易购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合作”。 对此,周茂华认为,国内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消金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大,但目前看消金机构如何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与构建丰富消费场景仍是发展难点。此外,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逐渐成为监管部门关注重点,如何合规经营压力也不小。
油价大涨之下 广聚能源业绩快报却“净利腰斩”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邹永勤 油价持续大涨,主营与石油相关的上市公司就一定业绩大增吗?答案似乎并不肯定。 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2021年国际原油期货(WTI)大涨55.8%,同期国内的原油、燃油和低硫燃油三大期货品种指数亦分别录得了60.4%、39.9%和38.9%的不俗升幅。而正是在国内外油价一片大涨的背景下,广聚能源(SZ000096.SZ)却于3月11日交出了净利接近腰斩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 业绩快报显示,广聚能源去年的营业利润同比减少31.16%,利润总额同比减少31.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6770.44万元,同比减少47.9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减少73.48%;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13元,同比减少48%。 业绩大幅下降另有原因 公司资料显示,广聚能源具有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危险化学品特许经营资质,以及广东省内高速公路建设经营加油站的资质;旗下全资子公司南山石油主要经营汽柴油批发、零售及仓储业务,是深圳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成品油主要经销商之一。 如此优秀的基本面加持,广聚能源为何未能在2021年分享到油价大涨的红利,甚至于业绩大幅下滑? “我们并没有原油进口的资质,只不过是通过批发来零售。批发价格跟随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而上涨,而我们油站的零售价格却取决于国家的定价。所以,我们的批零差价是有一定范围限制的,并不是说油价大涨利润空间就会大幅增加”。该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李若莎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强调,其实成品油业务跟2020年相比是持平甚至略有增长的,之所以总体净利下降,主要是受其他业务板块拖累而已。 正如李若莎所言,业绩快报亦显示,广聚能源2021年的营业收入约16.2亿元,同比增加31.81%,主要受益于其子公司成品油销量、销价均较上年同期上涨;同时强调,“子公司成品油业务利润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子公司广聚亿升业务转型后扭亏为盈,租赁收入上涨,本期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子公司证券投资收益本期较上年同期亦呈现增长”。 那么,究竟是哪些“其它业务”使得广聚能源在主营表现尚算优秀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净利接近腰斩的困境? “主要是受到了电力投资这一块的影响,而其中投资多年的深南电A(000037.SZ)业绩大幅亏损更是导致公司利润及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较上年同期均呈下降的核心因素”。李若莎向记者指出,深南电A之所以业绩惨淡,是因为天然气价格上涨致使其发电成本抬高。 业绩快报中亦指出,“公司参资企业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本期业绩预亏,根据其业绩预告,预计2021年度亏损约为4.36亿元,本公司核算其投资损益较上年同期减少约6152万元;公司参资企业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本期现金分红较上年同期减少3788万元”。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仅深南电A和妈湾电力这两项投资就使得广聚能源2021年的利润减少了将近1亿元,而其2020年的净利润也不过1.3亿元而已。因此,抛开电力投资方面的影响,广聚能源2021年的经营表现、尤其是成品油的批零业绩仍然可圈可点。 记者翻阅资料发现,广聚能源在2021年中报中号称是“深圳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成品油主要经销商之一”,那么,它旗下共有多少加油站?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面对近期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新能源电动车对传统加油站的影响,公司又有否应对举措?比如考虑增加充电站业务? 对此,李若莎表示,公司旗下共有12座加油站,分布在广东省内;“主要是以深圳为主,然后是环深周边的比如东莞、惠州等地也有布局。至于充电业务,其实公司一直都有在关注这方面的进展,并寻找相关的机会。毕竟现在新能源电动车确实也对我们成品油的零售产生了影响”。 前海土地资源备受关注 除了加油站业务外,广聚能源在深圳前海拥有的土地资源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广聚能源在深圳前海拥有71368.5平方米仓储用地,建有3.5万吨级石化类专用码头,拥有300米码头岸线的专用权,原经营液体化工仓储业务。 广聚能源在其2021年中报表示,“由于城市经济结构变化,深圳市液体化工业务外迁,仓储业务相应萎缩。虽液体化工仓储业务近年来未能给公司带来盈利,但其用地位于深圳前海规划区域内,是公司重要的土地资产之一。目前,公司已全面停止液体化工仓储业务,对闲置的仓储用地开展中短期利用,但仍保留原库区部分经营资质,确保公司资产价值。公司将持续跟进政府前海规划建设进展,推进土地整备工作”。 对于这七万多平方米的仓储用地,公司是计划让政府回收给予一定的补偿,还是自主申请改成商业用地或者工业用地? 对此,广聚能源此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作出回应称,“公司位于前海的土地资产依托前海整体规划及其推进进度,有关政府对该地块最新的规划详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2020年6月19日在其官网发布的《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关于前海片区开发单元规划修编(草案)公开展示的通告》。目前在该地块未达到综合开发条件前,公司通过出租方式实现中短期利用,获取租赁收益,详见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决议公告》;同时,为确保公司远期收益最大化,公司将持续关注前海规划建设进展和土地政策,与相关政府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力争在合乎片区规划的前提下实现相应的资产价值”。
研究机构:2024年马斯克将成为全球首个万亿富豪
2024年马斯克将成为全球首个万亿美元富豪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12日消息,采购平台Approve.com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个人财富达到1万亿美元的富豪。马斯克个人财富为2210亿美元,位列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排行榜榜首。根据过去年均129%的增幅计算,马斯克个人财富将在2024年达到1万亿美元。马斯克个人财富主要是他持有的特斯拉和SpaceX股票。 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非常受追捧,有网友在Twitter上分享了他们对马斯克将成为全球第一个个人财富达到1万亿美元富豪的看法。一名网友最近发布推文说,“整个宇宙注定将使马斯克成为世界上首个万亿美元富豪。”另一名网友评论说,“马斯克将成为世界上首位万亿美元富豪。” 无论谁成为世界上首个万亿美元富豪,都将与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和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一样“名垂青史”,前者1916年成为全球首个个人财富达到10亿美元的富豪,后者个人财富1999年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个个人财富达到1000亿美元的富豪. (作者/霜叶)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科技)。
中创新航披露赴港上市招股书,拟募资15亿美元,或成今年香港最大IPO
又一动力电池巨头计划赴港上市,搅动行业一池春水。 3月11日,国内锂电池制造商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创新航“)已正式向香港交易所提交招股书。市场消息称,首次公开募股计划筹集资金高达1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95亿元)。如果成功过会,这将有望成为今年以来香港最大规模的IPO。 中创新航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江苏常州,作为一家专业从事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电池及相关集成产品和锂电池材料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市场应用开发的高科技企业,它不仅是广汽汽车、长安汽车、上海通用五菱、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的核心电池供应商,也服务于Smart、广本、广汽等国际客户。 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创新航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数据,按照2021年装机量计算,中创新航在中国第三方动力电池企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且在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中排到第七位。 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常州金沙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约为21%;成飞集成是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约为12.6%。据悉,在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前五阵营中,中创新航是唯一一家还未上市的企业。 这些年,中航创新经历过数轮融资,投资者包括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基石资本、红杉中国、广汽资本、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厦门创投、晨壹投资、国联证券等。其最新一轮融资,是由国投创合领投,募集资金超120亿元。 目前,中国动力电池行业高度集中,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装机量持续攀升的背景,对于中创新航来说,通过上市推动公司进一步扩产需要被提上日程。 01 中创新航“撕开”裂缝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成为科技产业的发展重心,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产业也备受关注,其爆火程度从资本市场的不断追捧中便可见一斑。 其中,宁德时代于2018年6月在创业板上市,目前总市值超1万亿元。弗迪电池作为比亚迪电池分离出的关键部门,也一直被传出有上市打算。海外市场也不遑多让,今年1月底,LG拆分的动力电池企业LG新能源正式在韩国完成上市,创下韩国史上最大IPO纪录。 在目前的动力电池市场中,中创新航前景备受看好是因其销量不俗。中国电池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中创新航在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上位列第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如今,随着中创新航递交招股书,其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常年的“三国杀”局面,似乎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 虽然中创新航在销量上已经位列前三甲,但从追赶的速度看,中创新航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差距十分明显。2021年,宁德时代装机量96.7GWh,占比32.6%;比亚迪装机量26.3GWh,市场占比8.8%;而中创新航装机量仅为7.9GWh,市场占比只有2.7%。 《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2021年7月,中创新航和宁德时代有一场专利侵权的官司还存争议。这或许将是其赴港上市的最大隐忧。 据了解,宁德时代控告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全系产品涉嫌专利侵权,涉案专利涉及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涉嫌侵权的电池已搭载在数万辆车上。2021年8月初,中创新航发布公告称,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上述两件涉诉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目前,法院尚未开庭审理此案。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3月,宁德时代也曾以侵害实用新型专利为由,起诉塔菲尔专利侵权,一审获赔2330万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动力电池领域的“宁王”,地位难以动摇。 天眼查App显示,截至3月11日,宁德时代的有效专利量为3159件,专利类型方面,宁德时代的发明专利数量为1630件。其使出的专利“臂膀”挥舞不断,或将成为中创新航迈向资本市场的最强“拦路虎”。 02 曾陷亏损泥潭 中创新航在成立之初,主要生产磷酸铁锂电池。2017年,新能源车补贴向高能量密度电池和长续航里程的车型倾斜,在能量密度方面占优势的三元锂电池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心。因此,磷酸铁锂电池的市占率不断走低,差一点拖垮了中创新航的业绩。 据中创新航曾经的控股股东成飞集成的年报数据,2017年和2018年,中创新航分别亏损了3.3亿元和7亿元。 面对亏损的业绩,2018年7月,曾任天马微电子总经理的刘静瑜临危受命,开始操盘中创新航,随后启动重大资产重组。2019年7月,重组完成后,成飞集成放弃了控股股东地位,常州市金坛区国资委成为中创新航新的实控人。 “我们做了一些市场选择,动力电池选择了前景最为广阔的乘用车市场,还有就是储能和军品。”接手中创新航后,刘静瑜曾公开分享过自己到中创新航后的工作。 从聚焦商用车转为乘用车市场,发力三元锂电池。中创新航很快就凭借高电压中镍三元锂电池,逐渐撬开市场,收获了长安汽车、广汽埃安等客户。 在不断探索新电池类型的同时,中创新航也开始从资本角度寻找新突破方向,为上市做准备。2021年11月,公司名称从中航锂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多项工商信息发生变更后,正式宣布完成股份制改造。 随后,中创新航的融资之路也比较顺利。2020年12月,中创新航完成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多达29位。此轮融资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由69.9亿元增至127.6亿元。2021年9月,是中创新航完成的最新一轮股权融资,募资规模为120亿元,为上市进一步打下基础。
又一个潮汕地产大佬,走到了“生死关口”
潮汕房企龙光控股,近来正被股债双杀的乌云所笼罩着。 3月7日,龙光控股发行的一只债券“18龙控02”价格突然出现明显波动。当日上交所固收平台信息显示,下午3点前,该笔债券的成交价在87.81元。而在临近收盘时,成交价却骤降至36元以下,最低成交价为35.09元。 而后在3月11日,龙光控股发行的“19龙控01”公司债券盘中再度两次触发临停,跌幅达39.53%。 开年仅两个多月,龙光的股价已在年内跌幅近70%,市值蒸发了近235亿港元,这让龙光陷入了股债双杀的危局。 步入2022年,龙光股债大幅异动的情况尤其多,这与围绕其间的舆论热议风险息息相关:元旦前消息称其大规模裁员、巨量私募债未在财报中显示、接连被标普惠誉等机构下调评级、1月销售同比降43.72%等,甚至有机构质疑,龙光账面上的数字并没有反映其真实债务情况。 在地产行业内,龙光集团是一家规模中型的房企,但它在粤港澳大湾区却有着深厚的根基,创始人纪海德始终保持低调神秘的风格,极少出席公开活动。但这并没有给龙光带来足够的好运气,眼下,伴随着负面消息的持续不断涌来,龙光被推至风口浪尖。 为了应对短债危机,龙光不断与国企、金融机构对接,同时开展资产盘活处置工作,争取获得资金支持改善流动性。但留给龙光借钱的时间却并不多。2022年3月,这家曾经的黑马房企将迎来年度最大的一次还债高峰期,龙光能否跑赢还债时间表,决定了它能否度过此次生死存亡危机。 (图/视觉中国) 接连不断“股债大跌” 进入2022年的1月份,龙光股价便进入明显下行通道。同期,其境外债出现了一波大跌,多只美元债从90美元左右的高位跌至70美元左右。伴随着大规模裁员、管理层变动等消息的流出,潮汕房企龙光迅速陷入舆论漩涡。 境外债的大跌,与龙光的一则美元债传闻有关。彼时有市场消息称,龙光有共约20亿美元至30亿美元的私募债未对外披露。龙光迅速回应了这一传言,“并没有任何美元私募债”。但没过多久,有关私募美元债的消息却出现了反转。龙光又在一个投资者会议上承认,公司担保的私募债规模不超过10亿美元。 对美元私募债消息的口径不一,迅速加剧了资本市场对龙光的疑虑和担忧。这带来的后果是,龙光不仅失去了评级机构和投资者们的信任,更关键的是,与龙光相关的不利传言开始越来越多。 例如,2月初当多家房企发生更换核数师情况之时,市场有传言称,龙光也将采取相似动作。龙光发布自愿性澄清公告,“称其与审计师沟通良好,无更换的计划”。并在一周之后以回购票据的行为,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 但到了2月24日,龙光境内外融资将违约的传闻再起,股价和美元债出现剧烈跌幅。两个交易日的股价下跌,让龙光的市值蒸发了31%。次日,龙光对外称,境内外融资均没有违约。这一次,龙光也同样采取实际行动,通过兑付两笔ABS、支付利息等行动来挽回资本市场的信心。 但传闻并没有止于此。进入3月,市场又传来龙光未能按期支付一笔平安信托安排的贷款,该笔贷款为期6个月,本金为6亿元。在过去,平安信托一直被市场视为和龙光合作紧密的金融机构。龙光迅速澄清称,“与平安信托一直保持友好沟通,双方仍在按照合同相关条款和双方约定推进。” 仅仅两个月左右,这家潮汕房企经历了5轮传言风暴。每一次舆论爆发之时,龙光的澄清公告也都紧随其后跟进。毕竟,在信心比黄金贵的房地产融资市场中,任何一则负面消息的大范围传播,都有可能导致一家苦心经营数十年的企业跌入谷底。但尽管龙光辟谣的速度十分积极,评级机构和投资者们却不再轻易买账了。 频繁暴露出的传闻以及异动的股债,让国际评级机构瞄准了这家殊死一搏的地产商,并相继下调了评级。3月7日晚间,龙光多日境外债券价格再次发生异常波动,有消息称,龙光控股正在为该笔债券展期进行谈判。龙光陷入债券大跌危机。 当日晚间,穆迪和惠誉同时下调评级,其中穆迪将龙光集团的公司家族评级从“Ba3”下调至“B2”,而惠誉则将公司长期外本币发行人评级从“BB-”下调至“B+”。龙光紧急作出回应,“公司正积极筹措资金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目前经营活动一切正常。” 不过,这份澄清公告并没有改变龙光债券的下跌趋势。3月8日,龙光旗下多只债券暴跌超10%。Wind数据还显示,截至3月2日近5个交易日内,龙光股票跌幅超过40%,位列内地上市房企跌幅榜首位,2022年以来,龙光市值蒸发了63%。国内债券价格普遍在40元左右,美元债价格维持在30美分左右。 而屡次股债异动给龙光带来的损失并不止于价格大跌,又让龙光陷入更艰难的困境——金融机构的放款停滞。龙光在近期的一封公告中坦承,自2022年1月中旬开始,受行业整体变化以及境外评级机构下调龙光集团评级等突发事件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款停滞,其现金资源受限比例较高,加之遇到还款高峰期,其短期存在一定的偿债压力。 龙光何以至此? 龙光来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回溯过往发展历程,这家起源于广东汕头的房企,在2013年底以几乎“贱卖”的方式搭上了港股末班车。不少人还记得,2013年上市之初,龙光股票的一大卖点便是“低股价+低土地成本价”,这是因为其手中有大量位于中国三线城市的土地,当时的土地平均成本仅为1001元/平方米。不过,龙光上市的募资额度却并不理想,最终的募资金额不足19亿港元(约合15.65亿元人民币)。 上市不足半年,龙光突然在业内声名鹊起,原因并不是公司业绩的出色,而是公司创始人、最大股东纪海鹏之女——时年24岁的纪凯婷,一跃成为福布斯全球最年轻的富豪。 1990年出生的纪凯婷,直至2013年11月才调任为龙光地产的非执行董事。据称纪凯婷通过多家公司和家族信托持有了龙光地产85%的股份,这些资产在2014年福布斯的评估中价值约80亿元。外界甚至戏言,纪凯婷是可以与国民老公王思聪媲美的国民媳妇。 2014年,龙光地产耗资112.5亿元拿下一宗商服用地,幕后掌舵人就是纪凯婷。龙光留给人们的印象,不再是低土地价。在这之后,它成为了深圳多次土拍现场中最瞩目的房企,人们更是把它称为——“地王收割机”。 过去几年深圳土拍市场中,多宗高价地块均由龙光竞得,不少项目成为了片区的“天花板”。例如,2019年竞得的龙华项目龙光玖悦台,开盘均价10.5万元/平方米,占据片区成交最高纪录;2016年,以140.6亿元竞得光明地王项目龙光玖龙台,2017年7月一期开盘,均价4.5元/平方米,时隔两年后二期入市,均价4.8万元/平方米,但705套房源上线直接秒光。2020年底,有传龙光玖龙台一期的二手房报价破了10万元单价,88平方米的三居室最高成交均价达到9.1万元/平方米,对比开盘价直接翻倍。 这些高价项目,精准踩中了楼市上涨的趋势,“地王”之名让龙光地产赚得盆满钵满,而龙光也在粤系房企中被称为“最赚钱的企业”。但在金融监管新规、销售端成交下降,金融机构提前抽贷等多因素影响下,擅长“高周转、高溢价”拿地的龙光,在资金周转方面开始显露压力。 Wind数据显示,龙光目前处于存续期的境内债有19只,余额为205.69亿元;以行权计,一年内到期的债务余额约124.39亿元。而在近期,除了上述出现价格波动的“18龙控02”将到期外,“19龙控01”将于3月21日迎来行权日。 龙光年内最大的一次债务压力测试便在3月份。3月,龙光需要补齐债务缺口52.99亿元,而目前其自有资金兑付只有11.33亿元,债务敞口有41.66亿元。 面对即将到来的偿债高峰期,留给龙光筹钱的时间并不多。然而,从2021年第四季度之后,龙光在公开市场上基本没有融资了。2022年前两个月,龙光销售额不达预期,累计销售额仅130亿元左右。龙光管理层坦露了当前的资金放款难度,“长三角地区的按揭放款是封顶的,上海地区40亿元按揭到目前还没有放下来。” (图/视觉中国) 现金流成为生命线 股债大跌的背后,隐藏在龙光表外的大量债务同样成为了外界关注的重点。 3月1日,瑞银发布的报告称,龙光的表外负债规模在580亿元到790亿元之间。对于此报告表述的情况,资本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夸张了”。但瑞银并不是唯一一家质疑龙光表外负债的机构。摩根斯坦利也曾推测,龙光的表外负债规模在30亿美元(约人民币190亿元)左右,这一规模高于龙光承认的不超过10亿美元,但低于瑞银推测的580亿元到790亿元规模,与市场普遍接受的不超过200亿元规模相当。 人们质疑龙光表外负债规模并不是没有理由的。过去,龙光旗下大量项目中,存在多家由自然人设立的投资公司频繁入股龙光项目公司的情况,这导致项目资金来源成谜,不易被追踪。例如,在2021年龙光屡次拿下地王背后,曾多次出现了大金主平安信托的身影。据媒体统计,仅就项目的股权质押记录来看,平安系金融机构的出现频次最高,或是龙光最大的金主。 眼下,为了实现债券的兑付,龙光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筹措资金。2022年1月起,龙光开始与国企、金融机构对接,对资产进行盘活处置。有三类项目被龙光摆到了销售货架上——开发类、城市更新类、持有物业类。在3月10日的债权人交流会上,龙光管理层最新表示,“目前公司有大约60亿元的资产盘活安排”。 而债务重压下,龙光旗下的部分资产被打折出让。3月8日,龙光控股汕头一在建住宅项目以10.24亿元价格授予中海宏大洋。此前,龙光曾出售了旗下的龙创智慧科技90%股权,2月15日,龙光转让了旗下柳州龙光骏德房地产开发公司70%股权。 但资产的转让,并不意味着龙光能迅速获取现金流,对缓解流动性压力的帮助并不大。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在去金融杠杆的大潮下,高杠杆本身是无法生存的,虽然可以套现部分资产,但如果企业已经违约,那么企业手上的资产要么被质押、要么被保全,而且资产的价值在不断消失当中。因此,套现所得一般还了抵押和保全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剩下的。” 面对3月份到期的52.99亿债务,龙光仍旧依赖于销售业绩带来的现金流。2021年,龙光整体回款率约为80%。其房地产开发项目共计约120个,土地储备集中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目前龙光已取证项目货值650亿元,将取证可售货值约2000亿元。龙光方面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在重点保交付的前提下,公司已经在根据市场销售主动调整开发节奏。” 流动性困境下,龙光的销售调整已经开始。但在销售承压下,可售货值是否能有效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流,顺利化解流动性危机,是留给这家神秘潮汕家族的待解难题。
甲骨文断供俄罗斯!中国数据库能否一战?数据库产业深度报告|智东西内参
近期,俄乌冲突持续焦灼,美欧也一直没闲着,除了直接提供武器物资,制裁大棒一刻没停下。3月3日,乌克兰副总理米哈伊洛·费多罗夫在社交媒体向50多家美国科技公司发起呼吁,用科技战逼退俄罗斯的军队,呼吁这些企业断供俄罗斯。短短三小时内,甲骨文就第一个宣布,暂停俄罗斯所有业务。紧随其后,IBM、英特尔、谷歌、苹果、微软、Facebook、亚马逊、戴尔等20多家美国科技公司也宣布对俄罗斯进行制裁。 数据库是IT行业的核心环节,而甲骨文是商业数据库最有代表性的科技巨头。甲骨文与IBM、EMC公司合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数据库产业链,称作“IOE”架构。可喜可贺的是,我国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布局了“去IOE”化。2021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关系型数据库规模6.7亿美元,叱咤风云的甲骨文,则仅占3.6%。中国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数据生态。但是,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自主的数据库产业仍远远不够。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招商证券的报告《数据库深度复盘与展望》,七大维度全面梳理数据库发展历程,分析国内数据库市场发展趋势。 来源 招商证券 原标题: 《数据库深度复盘与展望》 作者:刘玉萍 一、七大维度看数据库发展历程 回顾数据库70年发展历程,分布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陆续为演化注入新活力。以下我们将从数据模型逻辑、技术架构、需求功能、部署方式、存储介质、商业模式、数据库治理模式等七大维度对数据库发展脉络进行详细阐述,理清行业演化逻辑与发展趋势。 ▲数据库发展历程 数据模型的演化本质由底层数据规模、逻辑关系、类型等驱动,其路径是:层次->网状->关系->关系、非关系并行。 在当前关系、非关系并行时代,新型NewSQL与多模数据库快速发展。传统SQL受限于其拓展性,在大数据发展下逐渐面临瓶颈, 而NewSQL提供了与NoSQL相同的可扩展性,而且仍基于关系模型,保留了极其成熟的SQL作为查询语言,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强一致性;同时,基于分布式架构,对接多种数据模型引擎,避免搭建多种类数据库的多模数据库快速发展。 ▲数据库模型发展路径 数据库前期的演化史本质上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演化,关系型数据库已统治市场超过 50年。关系型数据库以二维表形式存储实体和关系,具有易理解、易使用、易维护,自1970年诞生以来,逐步成为业界的霸主。时至今日,关系型数据库不断融入分布式、云原生、AI等新兴技术持续进化,仍是数据库的主流,据DB-Engines热度排名(截至2022/02),前四大数据库Oracle、MySQL、Microsoft、PostgreSQL均为关系型数据库,且分数遥遥领先。 SQL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标准语言,相比C、Java、Python等编程语言,SQL贴合口语的设计使得其代码复杂度大大简化、便于数据分析人员上手,同时嵌入式的设计也保证了SQL可以被其他编程语言轻松调用,据TIOBE统计,SQL在近20年稳居TOP10编程语言榜单。关系型数据库的二维表数据存储模式为关系型数据库的流行普及提供了环境基础;而SQL语言的流行也反哺了关系型数据库的推广,两者相辅相成,共赢于数据库市场。 ▲DB-Engines流行数据库排名前十 随着互联网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拥有灵活拓展与高读写并发能力NoSQL数据库得到快速发展。由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保证数据强一致与系统可用的前提下,其水平扩展能力受到限制;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则是基于分布式存储原理,放弃了传统的关系模型,在一致性与可用性之间寻求平衡,从而保证了系统地灵活拓展与高读写并发能力。随着社交媒体等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数据量激增,传统关系型数据库性能逐渐达到瓶颈,因此,以保证拓展性与高并发性能为前提地NoSQL数据库得到快速发展。 为了应对数据的海量增长并追求更低的扩容成本,数据库由单机、集中式向分布式架构快速发展。随着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对数据库的存储、读写并发、扩容要求更高,集中式架构的“Scale Up”纵向扩容机制面临硬件性能瓶颈,因此“Scale Out”式的横向扩容分布式架构成为新趋势,通过网络将物理分散的数据库单元连接为逻辑上的统一整体。从集中式到分布式的演进降低了对硬件性能的要求,使得企业数据库拓展成本大幅降低。 分布式架构由共享磁盘、共享内存架构,逐步向纯无共享架构发展,在无共享架构中,每个处理器私有内存和磁盘空间,利用网络通信,“Scale Out”式横向增加处理器和相应的内存、磁盘,从而避免事务对内存访问和网络带宽的竞争,提高处理性能。国产方面,无共享分布式架构已经趋于成熟,如PingCAP的TiDB、华为的GaussDB、蚂蚁的Oceanbase、达梦的达梦+、阿里云的PolarDB、腾讯云TDSQL、南大通用的GBase、人大金仓的KingBase、中兴通讯的Golden DB等分布式数据库均为MPP无共享架构。 ▲各架构对比 需求功能决定数据库逻辑架构,逻辑架构决定访问性能。为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在线高并发,并同时支持OLTP和OLAP的功能,HTAP应运而生,按照具体架构可分为3类: ▲HTAP不同架构 根据墨天轮排名(截至2022/02),目前国内前六大数据库均为HTAP+分布式架构,包括PingCAP的TiDB、华为openGauss、蚂蚁OceanBase、达梦的达梦+、华为GaussDB、阿里PolarDB。其中排名第一的PingCAP基于Google的Spanner模型和Stanford的Raft算法研发TiDB数据库,借助底层数据同步及行列透明转换技术,将面向联机交易的行存引擎与面向实时分析的列存引擎融合改造为行列混合数据架构。在HTAP技术浪潮中,TiDB数据库凭借水平线性扩展、强一致分布式事务、故障自恢复的金融级高可用、真正跨数据中心多活等核心特性拔得头筹。 部署方式的演化上,数据库上云成为重要发展趋势。随着云基础设施的成熟和企业解放DBA运维难度的需求日渐迫切,将传统数据库直接部署在云端,由云厂商提供安装和维护服务的云托管数据库逐渐受到业内追捧。据Gartner预测:2023年云DBMS收入将占DBMS市场总收入的50%,75%的数据库将部署在云端。在数据库上云过程中,数据迁移是最大的痛点。针对企业面临的完整性、安全性、一致性等难题,市场催生了安畅网络、数腾软件等提供数据上云迁移的第三方公司。 据IDC统计,2021年H1中国关系型数据库本地部署模式被Oracle、华为、Microsoft、IBM垄断,而同期的公有云部署市场由阿里巴巴、腾讯、AWS和华为领衔。2020年,阿里云陆续推出Lindorm、PolarDB-X、ADB等云原生分布式数据库,是首家Gartner全球数据库魔力象限归入领导者象限的国内厂商。腾讯云研发TDSQL-C,积极拥抱开源,100%兼容MySQL 和 PostgreSQL,实现超百万级QPS高吞吐,助力中小企业,连续两年增速全球前三。华为云深耕金融行业信创,早在2015年就开始部署上线业界首个AI Native的云原生数据库GaussDB。 商业模式上,已逐渐成为数据库产业的共识。2021年1月,根据DB-Engines,全球数据库开源许可证流行度首次超过商业许可证,开源数据库逐渐成为行业主流。截止2021年6月,开源与商业许可证数量分别为198和185个,流行度分别占比51.4%和48.6%。开源有助于扩大人才规模及上下游生态影响力,通过运营开源社区快速获得反馈并加快产品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反哺社区开发者及独立软件开发商(ISV)等生态伙伴,能够达到多方共赢目的。据信通院调查:超八成的企业认可开源,开源主要应用在存储、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库领域。 从2014年起,巨杉SequoiaDB、PingCAP TiDB、百度Doris和HugeGraph、涛思数据Tdengine、欧拉NebulaGraph、华为openGauss、阿里PolarDB、蚂蚁OceanBase等相继宣布开源,国内开源大军不断壮大。 存储介质分类演化:内存数据库提升读写性能。早期数据库将大部分数据保存在磁盘上,使用内存缓存磁盘内容作为临时存储,统称磁盘数据库;随着电商、直播、新闻查询等对读写性能要求高的场景出现,业界对响应速度的要求逐渐提升,将数据全部存储在内存中、数据更新过程不受磁盘I/O限制的内存数据库逐渐成为主流。据Research and Market统计,全球内存数据市场未来5年的CAGR为19%。 自1982年80286芯片推出以来,内存市场历经40年的发展,容量遵循摩尔定律翻倍,价格下降超过百万倍,数据大规模存储在内存中成为可能。国际市场上,Pivotal支持的Redis和SAP的HANA领衔键值对、关系型内存数据库;国内市场上 , 快 立 方 的 Qcubic 和 科 蓝 软 件 的Goldilocks已经应用在运营商、金融、交通等行业。 治理模式分类演化:AI助力数据库自治。以Oracle的Autonomous Database为例,自治驱动自动针对特定负载配置调优、按需扩展提供高可用数据库;自治修复自动检测和防范系统故障、用户错误,在故障发生时自动切换备用数据库,确保数据零丢失;自治安全自动保护敏感和受监管数据,及时修补数据库安全漏洞,有效防范未经授权的访问。 数据安全是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前提,自动检测、防范系统故障、运维保护和修补安全漏洞对数据库而言至关重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应用系统和数据规模井喷式增长,数据库的负载调优压力增大。因此,摆脱对DBA的经验决策依赖,基于人工智能自动执行安全、备份、打补丁和其他需要大量人工重复劳作、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人为差错、减轻DBA工作压力的自治数据库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目前自治数据库仍停留在事后判断阶段,展望未来,提前预判数据规模增长趋势和数据库负载状况,事前主动调优是自治数据库的发展新方向。 二、三大增量需求,国内数据库突飞猛进 根据信通院数据,2020年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为35亿美元(约合240.9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总规模的5.2%。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达到798亿美元。中国的IT总支出将占全球12.3%。预计中国数据库市场在全球的占比将在2025年接近中国IT总支出在全球的占比,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88亿元,CAGR为23.4%。 金融、电信、政务、制造、互联网五个行业为数据库行业下游主要需求领域,大数据应用快速发展为数据库提供增长动力。根据信通院统计,其合计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2020年整体采购额超过192亿元。此外,根据赛迪顾问,2020年国内大数据市场结构数据,其中互联网、政府、金融、电信、工业位列前五,占比分别为48%、14%、12%、9%、5%,合计约88%,大数据应用与数据库需求结构基本吻合,预计随着大数据应用领域拓展与规模持续增长,将为数据库行业规模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国内数据库规模预计将快速增长 去年各领域“十四五”规划陆续发布,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在信息技术、金融、交通物流、农业等众多领域被多次提及,其中数据库标准化攻关的重要性首次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数据库顶层设计不断加码,十四五期间,国产数据库研发将步入快车道,国产数据库竞争实力将显著增强,行业有望进入加速发展期。 ▲强化国产数据库建设在“十四五”规划中被重点提及 未来数据库市场增量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 1、国产化进程逐步加速; 2、传统集中式数据库向分布式架构升级; 3、非关系型数据库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得到快速发展。 以Oracle、Microsoft、SAP、IBM为代表的海外厂商,一直以来,因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稳定性、安全性、与海外ERP、CRM等更好地兼容性等优势,在企业核心OLTP业务场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近些年,随着国产数据库产品功能、性能水平不断增强,其产品水平已经逐步趋近于海外厂商,根据IDC,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领域,Oracle、Microsoft、SAP、IBM合计份额从2019年66.8%下降至2021H1的48.5%,首次降至半数以下,显示出国产数据库技术正趋于成熟,在海外厂商为主导的核心OLTP应用场景,已经逐步具备运营能力,国产化进程持续加速。 根据信通院统计,目前我国金融行业海外Oracle与IBM DB2占比约74%,占据主导,基于MySQL与PostgreSQL二次开发的国产数据库合计占比约为19%,国产化仍有广阔空间。其中,我们通过对金融行业国产化数据库建设案例梳理发现,国产数据库已经从边缘系统逐步实现核心系统国产化,显示出国产数据库产品功能、性能水平不断增强。预计随着行业信创逐步落地,对国产数据库需求将进一步提速。 ▲传统部署关系型数据库海外厂商份额不断下降 随着数据类型、规模的指数级增长,传统的终端计算场景已经难以应对 数据存储处理的工作量与复杂度。云计算通过存算分离、资源弹性动态分配、边缘节点计算打破了传统计算场景的瓶颈,实现了当前数据处理的需求,云计算场景的需求推动了分布式数据库的应用发展:通过资源池化管理实现物理或逻辑层的相互隔离与资源的自由伸缩, 1)具备弹性扩张、HTAP事务能力、多租户管理能力、高可用性,与云计算场景需求相匹配。 2)对多种访问接口和数据类型的兼容,可以实现对存储与不同物理服务器、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结构与算法的优化,突破服务器类型的限制,为上层不同类型的应用提供多模式的数据服务。 目前,互联网、金融、电信等行业分布式升级进展较快,以金融和电信行业为例,其核心业务数据类型均为关系型数据库,此类集中式数据库所面临的业务体量将呈现爆发性增长。由于单一硬件能力增长有限,所以无法依靠纵向升级硬件扩展存量数据库能力上限。而分布式数据库采用多种模式实现数据的分散存储,将压力分散到不同服务器上,并不断通过增加存储或计算节点来实现弹性升级,克服了集中式数据库的诸多缺点,业界已有分布式数据库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二三线城市运营商等实现了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落地,同时,去年12月,腾讯分布式数据库TDSQL落地东吴证券核心交易系统,也标志着分布式数据库在券商核心系统领域取得突破。 墨天轮国产数据流行度排行(截至2022/02),前十大热门数据库均为分布式架构,其应用场景涵盖各行业,显示出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已经趋于成熟,正成为各行业数据库建设重要选择。 ▲墨天轮前十大热门数据库均为分布式数据库 随着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创新型业务、车联网等应用的快速发展,非关系型数据库应用将加速落地。我国非关系型数据库快速发展,正逐步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非关系型数据库主要以基于开源数据库如Redis、InfluxDB、CouchDB等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为主,根据DB-Engines 2022年2月排名,国内浙江智臾和阿里云TSDB,分别位列时序数据库第11、21位;图数据库方面,欧若数网Nebula Graph、百度智能云开源产品HugeGraph、华为云GraphBase分别位列15、26、32位,显示出国产NoSQL数据库正逐步趋近于世界前列。 ▲NoSQL数据库在制造、政府、金融等领域逐步落地 ▲国内主流数据库厂商 ▲互联网厂商 ▲部分初创厂商 智东西认为,此次俄乌冲突,美欧试图将 IT 基础设施“武器化”,快速打击俄罗斯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这充分表明在大国竞争中将 IT 基础设施建立在所谓全球化的根基上是不可靠的,大国的 IT 架构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所以,不仅仅是芯片、数据库,我们要在科技领域的各个环节,将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苹果全新高端Mac mini/Pro和iMac Pro要到2023年才会发布
IT之家 3月11日消息,据 MacRumors 报道,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今天在 Twitter 上说,苹果在 2023 年之前不会推出新的 Mac mini,这修改了他在本周早些时候在苹果春季活动之前的预测。 上周末,郭明錤概述了对苹果 2022 年和 2023 年 Mac 阵容的预测,称苹果计划在 2022 年发布新的高端 Mac mini 和不带 Mini LED 的 27 英寸显示器,而 Apple Silicon Mac Pro 和 iMac Pro 要到 2023 年才会推出。 然而,今天,郭明錤对他的原始推文发布了更新,强调他现在认为苹果将不早于 2023 年推出所有这些产品。 目前,M1 Mac mini 与继续采用英特尔芯片的老式高端机型一起销售。更新的型号可能会采用苹果 M2 和 M2 Pro 芯片。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周二也在推特上说,苹果有 M2 版本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24 英寸 iMac 和 Mac mini 正在开发中。 M2 芯片预计将采用同样的 8 核心 CPU,但在速度和效率方面有所提高,同时配备 9 或 10 核心 GPU,高于 M1 的 7 或 8 核心。 至于 M2 Pro,我们还不知道完整的细节,但它可能采用 12 核心 CPU。目前的 M1 Pro 芯片有 10 核心 CPU 和 16 核心 GPU,所以我们也可能看到 GPU 的提升。M2 芯片的测试正在进行中,在 macOS Monterey 的最新测试版中提到了该芯片。 之前的传言表明,未来的 Mac mini 可能会被重新设计,拥有更小的机箱,还有类似有机玻璃的顶部,以及双色的颜色选择。
最新爆料:苹果暂时不会发布更大屏幕的iMac
IT之家 3月12日消息,随着Mac Studio和Studio Display的推出,苹果已经下架了 27 英寸的英特尔 iMac,所以有人认为苹果可能会推出新款 iMac(Pro)。 9to5Mac 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苹果目前没有在近期发布更大屏幕 iMac 的计划。这位消息人士之前爆料过 Mac Studio 和 Studio Display 计划,看起来相当可靠。 从之前的爆料来看,苹果正在开发下一代新型 M2 芯片及搭载 M2 系列的 Mac 电脑,其中包括新款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和 Mac mini。不过,就 iMac 而言,苹果似乎暂时还没有发布新款高端一体机的计划,也包括 Pro、Max 或 Ultra 芯片的机型。 根据9to5Mac看到的信息,苹果正在研发一款新的24英寸iMac,预计将于2023年推出,但与MacBook Air和13英寸MacBook Pro类似,它不太可能采用苹果新的高端处理器。 当然,苹果的计划随时都可能会改变,毕竟苹果也经常会开发不同版本的产品但在发布前砍掉。但目前来看,苹果正致力于向专业用户推广 Mac Studio 和即将推出的 Mac Pro。 IT之家了解到,上个月,彭博社的一篇报道透露,苹果可能会在 6 月的全球开发者大会 (WWDC) 上推出搭载新 Apple Silicon 的 Mac(Pro)电脑,并在年底前推出更多的 Mac 系列电脑,但可能是郭明錤的人在推特表示苹果全新高端 Mac mini、Mac Pro、 iMac Pro 要到 2023 年才会发布。
苹果出了条数据线 并打算卖你949块
前两天的苹果发布会大家应该都有印象,不过了解苹果的人应该都知道除了发布会上面的新品,苹果一般还会悄咪咪在官网上架一些配件。 比如爱马仕版本的 AirTag,非常上流。 不过跟这玩意儿相比,有一个新配件倒是受到了不少的关注,甚至一度冲上了热搜,虽然它只是一根线。。。 但很多人看到这根线的第一反应应该都是一样的:啥线要 949 块钱啊? 托尼在微博里面逛了一圈,基本上全是骂的,就算有人觉得价钱合理也会被人骂回去。 其实这个线吧,确实不是一根简单的数据线,它卖的贵当然不是因为它长达 1.8 米,而是因为它是一根雷电 4 ( Thunderbolt 4 )线,苹果自己一般会叫做雷雳 4 线。 Apple 西湖目前无货 ▼ 所以要想知道线为啥这么贵,得先搞清楚雷电 4 是啥。 雷电 4 说白了是一种既支持高速数据传输也支持视频信号传输的技术和协议,最初由英特尔和苹果合作研发而成。 初代雷电诞生于 2011 年前后,它的特点是把 PCIe 和 DP 接口组合成两个串行信号,但都塞进了一根电缆里面。 换成人话就是,无论是连接设备、接收数据还是传输画面,雷电都可以胜任。 雷电 1 和雷电 2 那时用的还是 Mini-DP 接口,而从雷电 3 开始,就换成了全球大统一的 USB-C 接口,这也让雷电的普及率大大提高。 这下好了,雷电现在不仅和 USB-C 用一样的接口,你能做的我都能做,但是比你强得多。 识别雷电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这个像闪电一样的标志。 当然,雷电技术的性能大幅增长也是从 3 代开始的,英特尔在这方面倒挺舍得挤牙膏。。。 雷电 3 的带宽和上一代相比直接翻了一倍,达到了 40Gb 每秒,在功耗降低的基础上还带得动 4K 60Hz 显示器,苹果显示器更是可以达到 5K 60Hz。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超高的带宽让外接显卡这种看上去很魔幻的事情成为了现实。 雷蛇 Core X Chroma ▼ 而且别忘了,雷电 3 的接口本质上和 USB-C 是一样的,所以你照样可以用它来给设备供电,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后来随着 USB 4 标准的出现,英特尔也推出了雷电 4,并且放大了雷电 3 的优点。 雷电 4 不仅支持连接 2 台 4K 显示器,还提供了对 8K 显示器的支持。 而且雷电 4 在保留 40Gb 每秒的带宽基础上,用于数据流传输的带宽也从 22 Gb 每秒提升到了 32 Gb 每秒,这个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应该是体验最明显的一点。 相比之下,USB 4 的带宽尽管理论可以达到 40 Gb 每秒,但通常都是 20 Gb 每秒,还没有雷电 4 传输数据的速度高。 所以大家可以把雷电 4 看成是 USB 4 的 buff 加强版,同时经过了英特尔认证,无论是适用范围、传输速度还是日常的使用效率,雷电 4 都可以说是拉满了。 那么这时问题也就来了,如果想要用上雷电 4,真的要花那么多的钱才行吗? 首先托尼要告诉大家的是,雷电 4 的产品确实贵,毕竟速度在那里摆着。 更何况你还得给英特尔交认证费对吧? 托尼去电商平台逛了一圈,发现知名 3C 配件大厂绿联也有雷电 4 线,但是价格也不算便宜,0.8 米的线就要 299 元,这在绿联的线缆里面算贵的了。 而 2 米的线更贵,要 499 元。。。 而且杭州也没货了 ▼ 不过人家也说了,雷电 4 该有的我们都有,是经过英特尔认证的正儿八经的雷电 4 线缆,而且只有苹果的一半价钱。 老外最喜欢的安克也有雷电 4 线,0.7 米要 179 块,不仅长度很短,价格也是普通数据线的好几倍。 杭州还是没货。。。▼ 比绿联便宜的线也有,比如托尼就找到了一个价格异常便宜的雷电 4 线,2 米竟然只要一百块。。。 但是这个价钱的雷电 4 实际用起来能不能达到要求的标准,托尼就不敢保证了。 这么一圈逛下来之后,苹果的定价高不高也有答案了,那肯定是高的。 虽然绿联之类的雷电 4 线也要 499 块,但苹果在这个基础上又翻了一倍,就连托尼也觉得贵。 毕竟 50 块的东西翻一倍和 500 块的东西翻一倍差得也太多了。。。 当然这不是苹果第一次出这么贵的配件了,比如前段时间同样很火的抛光布,一张要你 145 元。 或者两年前 Mac Pro 的四个轮子,卖你 5249 元。 不愧是果子哥,不坑我们穷人。。。 那啥有点跑题了,说完价钱,再来说说很多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花更多的钱来用上雷电 4 吗? 说句实话,如果你就一小白的话,其实没啥必要。 不信你看看自己办公的电脑,是不是还在用 USB-A 接口? 连 C 口都没有,又从哪来的雷电 4 呢? 但如果你对高速传输或者带宽有要求,那么托尼建议你可以上雷电 4。 尤其是对于视频和图像相关的工作者来说,动不动就几百 GB 甚至是几个 TB 的数据,雷电 4 的速度会大大提升效率。 传输速度这玩意儿就像快充一样,体验了 120W 充电之后肯定会嫌弃五福一安。。。 同时雷电 4 还支持显示效果更好的 4K 屏幕,这都是利好影像从业人员的功能。 这时再来看 Mac 电脑的受众,正是面向这类人群的生产力工具,好像一切都说得通了。 主打生产力的 Mac 加上性能超强的雷电 4,搭配起来相当合适。 苹果刚发布的 Studio Display 显示器干脆附赠一根 1 米长的雷雳 4 Pro 连接线,因为普通的连接线可能根本没法输出这台显示器的最佳效果。 所以在网上喷苹果的线贵的人,差不多都是把它和几十块一根的数据线搞混了,雷电 4 的性能可以说是目前 USB-C 线缆天花板,这是 9 块 9 包邮的数据线完全没法比的。 OPPO 莫名躺枪 ▼ 毕竟这玩意儿就连绿联都要 499,有需求的自然会默默下单买它,而没有需求的肯定会嫌它贵。 所以这么看来,雷电 4 的线被苹果卖到 949 块钱,好像还挺合理的? 不,它还是很贵。。。 撰文 :百威 编辑:面线
手机不能没有手机壳 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我实在不好回答。先有手机还是先有手机壳?这个问题同样难以回答。身处2022年的我们,已经无从考究1973年发明的摩托罗拉DynaTAC 8000X究竟有没有配备保护壳,毕竟早在寻呼机时代,人们就已经为寻呼机设计了各式各样的保护壳。但如果我们放下“先有机还是先有壳”的疑问,回顾手机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手机壳已经和充电接口、SIM卡一起伴随手机度过了48个年头。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现在有部分智能手机已经和充电接口、SIM卡道别:比如2019年的魅族Zero就采用了无线充电+eSIM的无孔设计,但即便如此,先于时代的魅族Zero依旧选择和手机壳站在了一起。 没错,手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能一直陪伴手机发展至今的,居然是和手机基本功能没有半点关系的手机壳。 手机壳身份的变化 尽管手机壳已经陪伴手机度过数十载,但话又说回来,手机壳的身份与职责,其实也经历了多次转变。最初的手机壳功能非常单一——保护手机。尽管从现在的目光看来,为功能手机,尤其是诺基亚3310这种可以“砸穿地板”的手机提供保护是一件几乎没有意义的事情,但在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只有4万美元出头的2000年,一款售价160美元的手机多少还是有点分量的。 而且当年的手机并不像现在智能手机这样多功能,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外没多少人会整天捧着手机,所以当时的手机壳在保护之外也起到了携带的作用。被海外网友称之为“亚洲时尚单品”的手机腰包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方便区分,我们暂时把这类远古时期的、单纯只起到保护作用的手机壳称之为“手机壳1.0”。有1.0自然就有2.0,而在我看来,2.0和1.0之间最大的区别用一个词可以概括——“身份”:在手机壳2.0时代,手机壳不再是简单的手机保护措施,而是保护之外起到更多的“功能性”作用:那些可以侧过来当手机支架使用的手机壳,就是“手机壳2.0”时代最好的例子。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2.0时代”手机壳的诞生离不开手机功能的发展。需求上看,翻盖保护壳的诞生源自用户使用手机看视频时需要一个顺手的支架。但从根本上看,翻盖手机壳的诞生其实是手机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内容的诞生为手机赋予了包括“横屏看视频”在内的使用场景,用户之所以会出现“手机看视频”的场景,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这种产品设计思路我们甚至还能在近几年的产品中看到,比如三星就为Galaxy Z Fold 3和Galaxy S21 Ultra设计了可以收纳S Pen触控笔的手机壳。手机的新功能催生新的手机壳使用场景,多样化的手机壳为手机提供更丰富的发展方向,手机壳和手机之间并非一成不变的寄生关系,而是一种共同进步的共生关系。 其实从手机壳品牌的角度我们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手机壳品牌Pitaka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对大多数用户来说,他们在意的也许不会是手机壳的保护功能,而是它带来的附加价值”。这句话中包含了两个不同的趋势:以保护为核心的手机壳1.0产品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以功能为核心的手机壳2.0取而代之成为了现在的主流。 虽然说功能手机壳的出现改变了手机壳的身份,但对手机壳品牌来说,对手机使用场景的过度依赖难免会降低手机壳品牌创新的积极性。而在手机目标从突破创新转起夯实基础的2022年,手机壳这个和手机共生的品牌,又能拿出什么让人非买不可的功能呢? 对于这个难题,不同的品牌给出不同的答案。 文化和技术的两种路线 根据直通车的数据,针对手机壳这个关键词的用户画像是年龄在25-35岁之间,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女性消费者,其中有约6.75%的购买发生在21点。这个用户画像和天猫小二的介绍也大致相似:在天猫平台中,手机壳这类数码周边产品的女性消费者数量已经超越了男性消费者。这样的数据看起来有些反常,甚至有些违背大众对数码爱好者的固有印象,但如果从对文创产品的消费能力来看,这样的市场其实非常合理。 在敏锐地察觉到“文创带来自我认可”也属于手机手机壳的隐性功能后,天猫就通过潮流产品的消费心理,接触多层次的文创孵化将手机壳的功能性、文创手机壳背后的潮流属性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将全球市场中多个已经形成了品牌文化、拥有品牌文化价值的手机壳品牌引入天猫中。 比如市值一度超过5900万美元的澳大利亚皮制手机壳品牌Bellroys在2014年就以海外直邮方式进驻天猫国际,消费者对它的评级也“薄”“适合送礼”为主。在Bellroys的成功案例下,天猫也不断引进了多个国际潮流手机壳品牌,以潮流文化的路线丰富了国内手机壳市场。潮流品牌CASETiFY就用选择天猫作为自己在内地的第一个销售网络,而天猫这个销售渠道对品牌的销量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官方旗舰店开业不久后就实现了日销百万的成绩。 我承认,在我这种一个手机壳用一整年的“直男”面前,一年买12次手机壳是一件“难以理喻”、甚至带有些许消费主义的事情。但退一步讲,在潮流文化的提携之下,手机壳的在功能方面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使用功能”,而是呈现出“配饰”的属性,实现的也是更好层级的“自我认可”“精神需求”的功能。种类繁多的手机壳产品让用户可以用手机壳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与喜好,而“满足精神需求”的特性,也能让手机壳在传统功能之外开拓出全新的市场。 看到这里,可能还是有人觉得手机壳市场的火爆是一个由商家和品牌共同炒作出来的假象。但根据手机壳品牌自己的说法,国内用户对高端手机壳的需求其实一直都存在。在上文提到,手机壳品牌Pitak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用户看中的是手机的附加价值。而根据Pitaka在2020年专门组建国内市场团队后的表现来看,国内用户其实一直在等待高端手机壳的出现: 芳纶纤维手机壳、或者用国内更通俗但又违版权法的叫法——“凯夫拉手机壳”,一直是Pitaka品牌的主力产品,在海外市场也有着广泛的好评。2020年5月,Pitaka组建负责开拓国内市场的团队。而在短短两年的经营后,店铺正常情况下的月销在短时间内就来到了200万,其中有60%来自手机壳类的产品。 在短时间内获得这样的销售成绩,这一方面得益于Pitaka出色的产品质量,但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品牌此前的看法:尽管市场还未浮现,但国内用户一直以来都需要高端手机壳产品。出色的产品实力遇上长期无法填补的市场空缺,再加上恰当的市场推广,高端手机壳在国内手机配件市场的走红,其实水到渠成的事情。 手机壳市场未来的变化 凭借实现精神追求这一全新的“功能”,手机壳类产品在手机形态停滞不前的2022年寻找到了全新的出路。而在大胆地预测下,随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手机壳在精神追求、自我认知这个方向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0年漫威与线下日杂品牌的IP联名款在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再次证明了文化路线对手机壳品牌来说是一条行得通的路线。而随着阿里鱼等国内版权交易平台的成熟,可以预见的是,手机壳品牌不仅可以利用著名IP打开市场,更是可以成为原创IP的孵化池,利用文创周边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尚不明朗的手机发展方向也给手机壳品牌的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Pitaka等具有相关技术沉淀的品牌也可以在这段时间打磨自己的技术,并在成熟的手机壳市场中不断磨炼自己的相关技术,并在未来手机发展方向明确后实现“技术抢跑”,从而赚取先机。 总的来说,作为一个依附于手机行业发展的次级产业,手机壳能从原本的手机配件一步步发展成现在独当一面的大型市场,这样的变化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尽管手机壳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运气”的成分,但归根结底,手机壳的成功离不开对用户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度洞察,更离不开对消费者心理的揣摩。天猫的超前市场布局抓住了手机壳爆发的机遇,其实也占据了手机壳发展的十字路口。 不同于其他电商平台,阿里系的天猫无论是商家储备还是IP储备显然好更胜一筹,而且高端手机壳已经从曾经的数码配件转型成为时尚配件,在天猫的算法基础下,手机壳品牌选择入驻天猫,显然会是更合适的选择。在海量消费者的带领和支持下,天猫作为手机壳行业的主战场,未来也注定和手机、手机配件市场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AI发神经撞马路牙子!小马智行路试全无人自动驾驶结果“翻车”
新智元报道 编辑:袁榭 【新智元导读】2022年3月头,小马智行中国这边刚融完资,美国那边就被要求召回自动驾驶系统(ADS)软件,成了全球第一个被如此要求的L4自动驾驶系统。 智能驾驶界的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宣发攻势与业务成就近年来都是高歌猛进、不输美国同行头部企业的。 不过,2022年3月,中国的无人驾驶车企创下了一个负面新闻的世界第一: 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系统(ADS)软件部分版本被美国监管机构要求召回,这是世界首起由监管部门发起的对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召回事件。 NHTSA要求小马智行召回ADS 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与安全管理局」 (NHTSA) 称,因2021年10月在加利福尼亚路试时发生车祸,自动驾驶汽车初创公司小马智行将召回其自动驾驶系统软件(ADS)的部分版本、与三辆实验用汽车。 该机构表示,这是全球首次由监管机构发起的、对驾驶全部交给AI的L4级全自动驾驶系统的召回要求。 NHTSA副局长在官方声明中称:「无论车辆是由人类驾驶员还是AI驾驶系统操作,保护道路使用者的需求都是同样的。正如此番首次召回所要强调的,NHTSA将确保汽车制造商、开发商在引进最新技术的同时,将道路安全放在首位。」 小马智行公司对源头事故的官方描述是: 2021年10月28日,一辆小马智行完全无人测试车在美国加州弗里蒙特进行测试过程中,变道时开上了道路中央的隔离带,与道路中间的路标发生了轻微碰撞。没有人员受伤,也不涉及其他车辆。 事故发生之后,小马智行立即暂停了在加州的自动驾驶无人化测试并对事件进行了全面复盘。碰撞发生后一直全力配合NHTSA的问询。 理想路况中,无安全员的全自动智能车突然撞击 无人驾驶车辆在变道时开上了道路中央的隔离带,并与其上的路牌碰撞。这种程度的路试事故在有关智能汽车业界的消息中其实是常态。 而且只有小马智行的测试车辆前部受损,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这种无人车自行开上马路牙子的事,比2018年Uber无人车路试事故搞到车毁人亡的大场面来说,只能算是清粥小菜。 何以小马智行这次成了世界第一被召回的呢?原因可能在于「自行」这俩字上。 小马智行的实验车辆是完全自动驾驶模式(ADS)下运行下出事的,其L4级实验车辆完全不配备任何人类安全员以备接管。 而且当时的路况,根据加州DMV的官方发布,事故发生时天气晴朗、道路也比较干燥,还没有任何其他车辆与突发路况来干扰。 在这种理想路况下,AI还突然开上马路牙子,那就颇值得寻思了。其他厂商的智能车出类似事故,好歹有天气影响传感器和AI判读、路上其他车辆加塞变道抢线干扰AI等等前提,小马智行此次事故找不出这些由头来。 事故现场当时的鸟瞰图 所以NHTSA向小马智行表示,它认为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软件存在安全缺陷,并要求召回。 据小马智行称,撞毁车辆中的软件问题也在另外两辆路试车辆中发现,这三辆车都已修复。小马智行还表示已更新其软件代码。 鉴于小马智行无人测试车辆都仅用于公司内部研发,因此他们在事故第二天即按照要求完成了NHTSA相关要求。目前,该公司已对NHTSA所有问询均进行了回应,且2021年12月中旬之后NHTSA再无任何新增问询。 2022年3月3日,小马智行向NHTSA提交了召回报告。3月7日,NHTSA确认了小马智行的召回。 按公司发言人受访时的说法,这是小马智行自动驾驶汽车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生此类事件。 发言人称小马智行的实验车队已经完成了超过600万英里的真实世界驾驶总里程,其中305617英里的里程是2021年在美国加州完成的。 事故原因:程序代码bug了 NHTSA官网上,有小马智行提交的召回安全报告,报告中刨析了2021年10月28日在美国加州发生的测试车碰撞事故,并简述了事故原因、软件缺陷以及召回计划。 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系统」(ADS)软件的故障版本中,其车辆地理定位的诊断功能部分代码,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会错误地判别小的浮点数舍入错误/差异。 因此,AI软件中一个特定的诊断匹配函数,可能会错误地将程序内无关紧要的浮点数舍入差异判断为车辆的地理位置出错。 当事故时,小马智行的汽车自动驾驶正在运行地理定位诊断检查,由于「当时非常罕见的因素和条件组合」,程序产生了浮点舍入差异,诊断检查将其误判为车辆地理位置不匹配。此错误导致诊断检查功能强行关闭 ADS。这一关闭,就导致撞击事故的发生。 考虑到当时风和日丽、路面干燥、路况空旷,简直理想到像是专业测试赛车道的情景,这也能算是「非常罕见」、让AI出bug到发神经开上马路牙子乱撞。无怪NHTSA要拿小马智行开这头一刀啊。 社会背景:美国监管部门顺应民意收紧管制 由于这次事故,加州交管局 (DMV)在2021年冬季撤销了小马智行的「全无人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Driverless Testing Permit)。 此牌照列表原本包括了八家厂商,都是业界中的一流厂家。中美两国企业在其中平分秋色:中国的小马智行、文远知行、AutoX、百度Apollo,美国的Waymo、Cruise、Zoox、Nuro。 这些企业原本都可以在加州道路上让无人车在主驾驶位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上路测试,小马智行这事故一出,立马被移除榜单了。 而且这事故正好出在美国国内逐渐收紧无人车路试监管的当口。 美国国内不管科技业界还是普通公众,都对之前智能无人车企业几乎不受实质监管的状况火大。再加上马斯克的自动吸睛戏精属性,这行当只要一出事就是众矢之的。 权威科技期刊《电子工程专辑》2021年专门发文,痛斥智能无人车企业十二大罪,反复称无良工程师和厂商把公共道路当成私家实验场、把公众当成测试小白鼠,却几乎没受实质管制。 Waymo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小规模Robotaxi试点中,据说有周边居民向自动驾驶测试车扔石块,认为这些玩意让路况大大危险起来。 2021年6月底,NHTSA发布新规,要求所有L2以上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厂商都必须在事故发生一天之内提供报告,并在10天之内对事故报告进行更新。很明显,以前无人车测试的宽松环境一去不复返了。 小马智行刚D轮融资完 2022年3月,小马智行刚完成D轮融资,其估值已飙升至85亿美元。 小马智行计划利用这笔资金,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增加招聘,并建立更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它还计划增加研发投资,包括对其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卡车车队进行全球测试,迈近旗下车队的大规模商业落地。 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没有透露融资金额的细节,但计划在整轮融资结束时公布总额。 刚融完资就出这种消息,真是不大喜庆啊。
眼见不为实!短视频广告造假产业链:200元一条包满意 从业者月入超百万
作者:徐丹 编者按:当我们在谈论“好消费”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一年一度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存在的意义,正是致力于还原“好消费”的本来面貌。这个3月,时代传媒旗下消费者报道、时代周报、时代财经、新周刊联合推出「HAO·消费」专题,一起关注你的消费生活。 当短视频给用户带来海量休闲娱乐内容的同时,用户带来的流量也反哺着平台。 通常,用户每隔几分钟便能刷到广告视频,广告内容以口播、商品功能展示、剧情表演等为主,附带商品购买链接。这便是如今常见的短视频信息流广告。 近年来,短视频广告在互联网广告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根据艾瑞咨询数据预测,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2021年有望达到1970亿元,同比增长47.4%,2021-2023年市场复合增长率可达34.6%,高于网络广告大盘12.36%的增速。 其中,短视频信息流广告投放费用占整体互联网广告比重也飞速提升,从2020年上半年的24.6%提升至2021上半年的30.8%。 时代财经发现,与传统广告相比,短视频信息流广告制作成本更低、离消费者更近,但也因监管措施尚未完善,导致虚假宣传、打擦边球等问题泛滥。 这背后,更有不少广告代理商瞄准了平台监管的灰色地带,由此衍生出一条“专业”的造假产业链。 短视频广告黑产:“专业造假”,审核满意再出片 不少人都在短视频平台中看到过类似的产品宣传: 一口背面附着厚厚污垢的锅,倒上某款厨房清洗剂后,污垢迅速融化,清水冲洗、抹布擦干后,原来充满油污的锅和新锅毫无异样;一只画满纹身的胳膊,抹上号称“遮瑕力超强”的粉底液,纹身全部被盖住…… 这类视频往往会将产品的某一种功能展现到极致,非常容易让消费者动心,实际效果却很可能大打折扣。 一位通过短视频广告购买过厨房湿巾的消费者对时代财经表示,自己正是被“旧锅变新锅”的广告吸引,才购买了同款产品。产品到手后,她立刻按照视频中的方法清洗灶台,但发现效果并不好。 “不能说不好用,只是效果很普通,不像视频中那么神奇,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上述消费者表示。 在黑猫投诉平台,也有不少针对短视频虚假宣传的投诉内容。其中,投诉量最大的是一款盲盒App——趣盲盒,大部分消费者是通过短视频广告了解到这款软件。在短视频的宣传中,有人花29元就开到了一台自行车,“一开始我以为这是骗人的,没想到真的给我发货了”,视频中的消费者表示。 但据很多消费者投诉,在App付款后,实际收到的东西和展示的样品完全不一样。“520元的盲盒,开盒后是一个Gucci刻花戒指,然后点发货,收到货后打开,却是一个钉子,是钉木工板的最普通的射钉,连假货都不算,收到的是寂寞和骗局。” 事实上,在视频剪辑技术十分发达的当下,“眼见”早已不一定“为实”。时代财经发现,信息流广告背后有一个十分庞大的造假产业链,广告代理商会用特效、剪辑等方式达到广告主想要的宣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代理商并不会在意产品实际功效如何。 时代财经以商家身份联系到一位短视频广告代理商,要求拍出“旧锅变新锅”效果的广告片,并直言“产品本身清洁力可能没那么强”。 对方立刻给时代财经发来类似的样片,并保证无论产品实际功能如何,都可以拍出视频中的效果。 “里面的清洗剂是商家给的加强版,还加了些其他东西。我们买个新锅,抹上灰就可以了。这些(脏的)东西都不是常年累计的,污垢是故意弄上去的。” 时代财经找到另外一家广告代理商,表示想要拍一款遮瑕粉底液,拍摄需求是用粉底液遮住模特脸上明显的斑纹,但产品遮瑕能力并不强。对方听罢表示,可以对视频进行处理,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到时候跟编导和制作沟通好,用剪辑和特效对视频进行处理就可以了。这个你可以放心,我们是专业的,视频先出样片,给你审核满意了才出成片的。” 虚假视频200元一条,制作商月入百万 事实上,关于短视频广告造假的争议一直没有中断过。 2021年,短视频“卖惨营销”就曾引起过广泛关注。当年6月,凉山州公安局披露过一个名叫“韩文团队”的“情感带货”案例,该团队打着“扶贫”的旗号在凉山昭觉、越西等多地以扶贫捐款为名,故意摆拍,虚构当地群众生活场景,以达到带货牟利的目的。 比如该团队采用滴眼药水、掐孩子等手段,人为制造女孩流泪场面;谎称帮助哑巴母子销售家产苹果,实际销售的却是市场上的苹果。 这类拍摄方式属于“剧情表演”的一种。一位信息流广告代理商对时代财经介绍,现在的视频制作分为三类:第一,单纯的产品展示,无演员模特出镜;第二,单个演员出镜,进行产品口播讲解和产品实际展示;第三,小剧情中植入产品卖点。 如今,“卖惨营销”遭到了平台重点打击,类似视频已经鲜少出现。大部分剧情植入类广告内容都比较简单,以土味等元素吸引眼球。 比如,一位女性在公交车上,突然坐到男性大腿上,被问“是谁”时道歉说,“对不起,看手机看迷糊了”,之后再引出其正在看的App的名字。类似剧情类广告存在的问题可能涉及软色情,或者低俗价值观引导。 而使用夸张的手法进行产品功能宣传,则会涉嫌虚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上述利用剪辑和特效展现出的商品效果,无疑属于虚假内容。 时代财经采访中发现,该类视频造假成本极低。根据上述代理商的报价,有真人出镜的广告300元一条,无模特的视频199元一条,一条起拍。商家只需要邮寄商品,代理商提供的服务包含创意脚本、演员、拍摄和剪辑制作,3天就能交付视频。 对于代理商来说,这类广告拍摄成本也并不高。连线insight曾采访某信息流广告制作者,对方表示,这类广告都有固定的模版,能快速复制。 “按照模版,再填充一些所谓爆款元素,接着以30块钱/条的价格,找女大学生拍摄,最后以70块钱/条的后期价格,将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外包出去。”连线insight报道,该广告制作者入行初期月收入可高达数百万元。 不过,短视频平台也有关于虚假宣传的惩罚措施,如被判定是虚假宣传,商家会遭到商品下架、店铺被警告等处罚。但目前来看,这种规定对从业者的约束力并不明显。 一位广告代理商对时代财经表示,他们的视频能保证过审。“我们是平台信息流广告的官方供应商,(我们明白)这里面的审核机制,编导在做脚本时会规避(审核)。” 当时代财经追问经过处理的遮瑕粉底液视频是否会被平台监测到时,对方进一步解释,“我看了一下平台上有很多类似的展示,有些还是热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一般来说有关键词规避就可以。”关键词指明显设计虚假宣传的词汇,许多代理商会利用无字幕口播、故意写错别字等方法规避。 门槛低、利润大,在缺乏相应监管政策的情况下,此类广告可迅速在短视频平台发酵,商家、代理商都能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唯一受到伤害的是消费者的权益。
易到用车 贾跃亭的ofo
作者|嘉荣 编辑|伊页 “还我辛苦钱!”近3万人日前发出了对易到用车的声讨。 作为国内首个网约车平台,曾经的易到用车一度深受资本喜爱,对滴滴、曹操等一众网约车平台而言,可谓是“老大哥”的存在。但今时早已不同往日,现在的易到用车只剩一地鸡毛。 截至3月11日,在黑猫投诉平台,用户对“易到用车”的投诉已达1668条,其中诉求基本都围绕要求“退还账户余额”。这些投诉让易到一度冲上投诉榜单的前几名。 曾经的易到用车红极一时,即便需要在账户中提前充值才能使用,用户们也欣然注册。加上彼时“充300返300”、“充返80%”等优惠力度下,不少用户将成千上万元充进平台账户中。 但2017年后,易到频频出现问题,不仅未提前告知便提高收费标准,有账户余额直接被清零,有用户的App甚至无法登录,后两种情况甚至屡见不鲜。 目前,在易到用车的App里,系统排队退款人数已近3万人,此情此景,和当年的ofo如出一辙。 「新熵」尝试电联平台官方未果,其中,官网显示的客服号码已是空号。 “提现无门”的难题既发生在乘客端,也存在于司机端。这便显现出一个难以忽视的矛盾:一方面,数万用户的资金无法提现,而另一方面,司机们又收不到车费。易到作为款项“中间周转商”,这些钱去哪儿了? 一度站上风口,却一再落入泥潭。这一次,易到用车是能继续苟活还是直接退场暂未可知,但毫无疑问,易到民心已不再。 01 易到提款之殇 “之前我可是易到忠实用户,不然也不会往里充那么多钱,谁能想到它一手好牌打个稀烂。” 耐不过身边好友推荐,李丽八年前下载了易到用车,赶上了优惠力度大的好时候,她先充进去一千块试水。体验后发现相比出租车,在易到上叫车又方便又实惠。随后李丽又先后数次充值几千块。 直至近几年,李丽发现在易到下订单后,页面总显示没车,换车型甚至加价也叫不来车。联系客服,只有一直复制粘贴固定话术的机器人。随后李丽选择提现一千多的余额,但发现根本提不出来。 和李丽一样,赵培也被易到用车起初的服务好、性价比高所吸引。 “充返后的优惠力度相当于五折坐车”,但2016年开始,赵培发现这不再是当初那个易到。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价格。从家到公司同样的路程和大差不差的行驶时间,2016年下半年是13元,但短短几个月价格就翻了一倍。 其次,充返的力度反反复复,比例几乎一天一个样子。“今天充返30%,明天充返70%,后天充返50%。作为一个老用户,感觉自己变神经质了。” 随之而来的便是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司机态度恶劣,叫车困难。 赵培在社交平台上直言:“我有理由相信,在被乐视收购后,易到已经在为新金主的资金链断裂买单,一方面,需要不断地利用充返预收大量现金,另一方面,只能通过各种手段来冲抵大量充返带来的贴补——羊毛自然是应该出在羊身上,但这种刨羊毛法子,估计羊都会跑掉吧。至少我,在使用完余额之后,是不会再上贼船的。” 同样为退款抓耳挠腮的还有易到平台的司机们。相比用户们几十到上万不等的余额,司机们的收入账户余额几乎都在万元上下。 “我现在就想让易到把我挣得钱退到我的手上,不管钱多钱少都是我的血汗钱。” 胡师傅在2019年还曾打通过客服电话,“对方表示会处理的,让我们等着,2020年又打了12345,最后易到客服回复说给领导反映,一直到现在没影了”,到现在胡师傅还没有收到公司的回复。 无论是用户端还是司机端,都遇到过无法登陆App的状况,而除了系统上的提现难题,真正让他们无奈的是,在系统客服入口已经无法联系人工,拨打客服热线也无法接通。 易到创始人周航在湖畔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言,“失败就是创业的一种宿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东西”。这是否就是易到的宿命? 曾经的忠实用户,到现在也对易到刚上线初期的模式表示赞赏,但谈及账户中的余额迟迟回不到银行卡里,当年的“网约车顶流”形象早已被磨灭,取而代之的是舆论对易到“凉凉”的猜测。 02 要账之路遥遥 对于声声“讨债”,除了客服上冷处理,易到用车官方并非没有进行过“安抚”。但事实表明,依旧无法平息民怨。 来源:黑猫投诉 2019年,易到曾“心怀歉意”地在《补偿提现》中推出“混付模式”,即实行T+0的结算安排,而乘客可使用现金+余额进行混合支付,但余额只能支付车费的30%。并声称“只有保持运营,才是对各方最大的尊重,也是唯一一条正确的路径”。 然而用户和司机对此均不买单。一方面用户坚持要求退还余额,另一方面司机提现困难的问题并没有因为“混付模式”而解决。 2021年9月,易到又发布《关于用户余额及待偿账务解决方案的公告》,其中提到,易到针对历史遗留的账户余额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及解决方案的制定,并在9月9日设立专门的“待偿账户”,对余额及待偿账务问题进行专项解决。 其中易到针对余额及待偿账务问题提供了4种解决方案,分别是电商商城消费抵扣、自营商品消费抵扣、债转股计划和余额提现计划。并表示,易到还将每年拿出利润的50%用于提现的资金分配。但对目前陷入退款泥潭的易到,未来的盈利分配无疑是“缓兵之计”。 在寻求退款的漫漫长路上,除了何时能收到退款外,易到用户和司机们更担忧的是,此前ofo破产后的押金到目前仍有上千万人在排队中,如果易到破产,未退掉的钱是否也不了了之? 「新熵」了解到,此前ofo的押金问题需要依据《破产法》规定的清偿顺序,ofo需要先偿还清算费用、税款、有担保的债权和员工的工资等。在该清偿顺序中,ofo押金清偿属于第三位。 而较ofo退费押金不同的是,易到用车退款涉及到的法律关系有所不同,也更为复杂。 易到采用的是先充值后扣款的方式,属于预收款服务方式。 中消协法律部主任陈剑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3条,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司机端的难题还在于不同的加盟方式构成不同的法律关系。 上海市三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庄毅雄,在易到刚开始显现退款难的问题时曾指出:“司机端如果是个人的话,可能涉及劳务合同关系;司机端如果是汽车租赁公司的话,由汽车租赁公司实际承运。” 或是考虑时间、经济成本,面对易到平台违约,司机往往只是采取投诉,很少采取法律措施。 “我查询了判例网上与易到平台有关的案例判决,没有类似司机维权的案例。司机可以尝试做一个集体诉讼,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易到平台的违约责任。” 除了退款违约外,易到或还曾面临无证从事支付业务的嫌疑。护金符律师团队曾直指,“此次易到事件核心矛盾在于司机资金提现困难。司机提供了服务,却收不到钱,因此不愿意再接单,乘客也就难以享受服务,尤其是一些在易到平台提前充值了大量资金的乘客。那么易到能否为用户和劳务公司/驾驶员之间提供这样的资金代收付服务?” 并表示,易到实际上是在没有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情况下,在平台上为用户和司机开立了具有充值、消费和提现等支付功能的类支付账户,并为收付款人之间提供资金结算服务。“属于典型的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的行为”。 易到用车前总裁彭刚曾直言:“出行这个行业残酷到,它的竞争方法可能有点简单粗暴,就是没有钱烧,你肯定退出去。” 用户投诉频频,司机大幅流失,自身债务累累,很明显,市场对易到已不再有耐心。或许,易到真到了退场时刻。 (文中李丽、赵培均为化名)
共享充电宝“断电”
去年4月,怪兽充电上市,同日,街电和搜电合并,“三电一兽”的竞争格局变为“小竹兽”。 在此之后,共享充电宝行业也随着共享经济泡沫的破灭逐渐淡出行业的视线,直至近日小电科技裁员的消息再次传开。据报道,小电科技目前正在面临剧烈的人事动荡,预计裁员约2000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且未承诺赔偿。 这似乎再一次印证了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骨感现实。 小电此次裁员,有员工表示是公司直营转代理所引发的。小电此前90%以上的点位均属于直营模式,如今的突然转变也反映了整个行业的模式之困。入场费高、多玩家争抢优质点位等困扰企业久矣,这也是直营模式面临的主要难题。 “搜电和街电现在都是代理模式,我们不做直营,很大原因是为了让更多本地的代理商参与进来,从而最大程度的铺开抢占市场。”上述竹芒科技内部人士表示。代理模式成为其主要打法。 时至今日,包括怪兽、小电等原本重直营的头部玩家,以及其他中小玩家均纷纷在开发代理模式,本就盈利模式单一的共享充电宝企业们似乎正在沦为充电宝销售公司。 不过这也是它们快速抢占市场,并转嫁风险的无奈之举。 盈利模式难解 共享经济盈利难,充电宝行业也不例外,头部玩家几乎没有一家能持续盈利。 2020年与2021年之交,是行业景气度最高的时刻。怪兽充电也在此期间走向了资本市场,上市即巅峰,而后跌跌不休。 彼时,怪兽充电的发行价为8.5美元,市值高达21亿美元。截止2022年3月8日收盘,怪兽股价已跌至1.090美元,总市值仅为2.67亿美元。 持续亏损、商业模式单一始终是所有共享充电宝玩家的共同困扰,同时也是行业不被看好的原因。 据怪兽充电财报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怪兽充电营收分别为8.469亿元、9.724亿元、9.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62.46%、52.85%、0.60%,增速呈急速下沉趋势,Q3增长几乎趋于停滞。Q3净亏损7944万元,而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是1.09亿元。 充电怪兽解释称,由盈转亏的原因是疫情区域性爆发,导致各场景人流量显著下降。而根据预计,2021年四季度怪兽充电依然预期不乐观,预计营收在8亿元至8.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3亿元下滑约10%至15%。可见,行业仍将持续低迷。 拆解怪兽财报便会发现,其亏损主要是高昂的营销费用所致。2021年Q3,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高达8.14亿元,占当季营收的87.53%,同比增长23.8%。这源于促进网络合作伙伴的激励费用增加,POI覆盖率扩大和人员相关开支的增加而导致。 同时根据小电科技招股书,小电科技的激励费从2018年的1.0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13亿元。分成费率从24.2%增长至38.2%,而进场费率则从1%增长至16.3%。可见,其基于点位开发以及抢占优质商户所付诸的成本不断攀升。 共享充电行业仍处于多玩家抢市场的态势中,各玩家竞相争抢优质点位,在此过程中的入场费以及给到商家的分成比例便不断提高,进一步导致行业的亏损。 共享充电宝本身没有什么行业壁垒,怪兽上市时,蔡光渊提供的聊天信息显示,同行相互之间像素级Copy贯穿始终。这导致任何玩家只要用价格就能打破格局,为了抢占市场极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局面。企业难以掌握点位的议价权,因此造成营销费用的扩大。 一位搜电的区域代理商表示,像酒吧、夜店、车站、医院等人流量大的点位,入场费被抬到一年二十多万的现象非常普遍。 行业如今仍处于市场拓展期,为商户打工的现象还非常普遍,行业的模式之困凸显。 代理模式的喜与忧 共享充电宝行业主要通过直营模式和代理模式拓展市场。直营模式即共享充电宝企业向商家交入场费,向用户收取的费用按照约定的比例给商家分成的模式。 不过,随着营销费用以及亏损的逐渐走高,直营的弊端已经显现。 代理模式能解决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亏损难题吗?至少现阶段已经被各企业视为其缩减开支与拓展市场的一个重要方案。 小电去年7月开始从直营转代理,重点布局代理模式,此次裁员也是对代理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怪兽充电为拓展下沉市场,通过直营+代理联手推进;美团直接收缩直营,转为代理模式向三四线下沉;竹芒科技在搜电和街电合并后直接抛弃直营,更是走向纯代理模式。 区域代理一般都是掌握本地商家资源的人,这对于本地商户的拓展无疑更加迅速和容易,代理模式也被企业视为控制成本和占领市场的一个突破方式。 我们从多个品牌处了解到,代理模式下,代理商都是直接从品牌方处把共享充电宝柜买断,后续都是商户、代理商、企业三方分润。 但各企业如今仍然处于抢占市场的扩张阶段,相关企业都有意最大化代理商利益,请君入瓮。 上述竹芒科技人士表示,一级代理商享有充电宝租用的定价权,同时与商家的分成比例也由代理商自己协商。另外企业与代理商的分成比例在回本前为1:9,回本后为2:8,“代理商一定赚大头”。 另外,怪兽充电代理模式下企业仅抽取5%,剩余的95%由商家和代理商协商。 “我们都是入驻在熟人的店铺中,大家都认识,一般都是签独家协议,商家参与分成就行。”一位重庆的怪兽代理商表示。可见本地代理商与直营模式的差距,掌握商家资源的代理商的优势进一步凸显。 如今头部玩家在代理模式上均是采用这种将“卖产品+小额抽成”的玩法,相比于直营模式更轻,同时有助于改善商家掌握议价权的局面。不过,代理商掌握定价权的情况也将放大市场乱收费的情况,例如景区、酒吧等刚需场景充电宝价格虚高,这将会进一步导致用户的反感。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小玩家为了抢占市场则更是下了血本。 一位咻电的内部人士称,他们品牌如今可以排到行业前五,当前正处于市场扩张期,代理模式下他们将所有收入全部给到代理商与商户,品牌方不参与抽成,企业收益仅来自于产品的一次性买卖。 “没办法,现在竞争太激烈了,我们的点位数本来就不如其他几家头部的,为了抢市场只能让利。” 行业似乎越来越没有想象力,如今更多的是沦为了硬件销售企业,不过也正是因为门槛较低,从来不缺竞争者。 不过,代理模式让企业变轻的同时,也将运营风险转嫁给了代理商。 广州一位头部企业的代理商最近正在各大社交网站发帖转让其手中的140多台的充电宝柜,光子星球与他交流了解到,他从去年7月开始做,如今大部分都没有回本。“当时品牌方给我预估的是三个月就可以回本,现在大半年过去了。” 如今的局面是,他手里压着一百多台产品,每天还得花大量时间维护,无暇他顾。“即便是本地代理商也很难做到每个都签到独家,一个店铺几台设备的情况相当普遍,因为商户总会受利益驱动。”上述代理商表示。 同时,据光子星球了解,各玩家在开拓代理商时在一定区域内并无独家代理的说法,一个区域每个品牌可以有多位一级代理,一级代理下面还可以不断拓展二级代理。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为了抢占市场似乎陷入了一种甩卖充电宝柜的混战中。当供给过多,在此模式下背锅的便是代理商。 第二增长曲线缺乏想象力 盈利模式单一是共享充电宝行业一直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怪兽充电2021年Q3的营收构成,主要由共享充电服务、充电宝销售和以广告服务为主的其他业务构成,分别贡献营收8.954亿元、2740万元、720万元。 除共享充电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占总营收的96.28%。另外充电宝销售和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0%和47.5%,但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仍然微乎其微。 基于共享充电宝本身开发第二增长曲线的选择并不多。就现有实践来看,要么跨行,要么基于充电宝做文章。 首先是广告服务,这似乎也是基于共享充电宝柜可开发的唯一选择。 上述竹芒科技的人士表示,他们正在推广共享充电宝柜的升级款,最直接的便是机柜带屏幕。“屏幕最主要的用处是播放广告,除了一些商户自有广告需求,还可以去开发其他品牌广告商促进投放。”以前的广告形式多是以机身贴纸为主,其中小程序内部也可以植入广告。 但综合来看,由于充电宝活跃用户以及使用场景的限制,基于广告的营收难以实现高增长。目前怪兽充电的广告营收占比不到1%。 另外,这些玩家已经跳出充电宝本身,做其他业务开发。 例如,小电科技在招股书中透露要挖掘To B数字营销服务,为点位的合作伙伴及商家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 怪兽充电开发白酒业务,去年4月推出白酒品牌,利用现在点位做白酒推广。 竹芒科技则发力智能硬件领域,开始试点测温机充电宝、无人零售、口罩机、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硬件产品。 这些新尝试能否帮助企业打破单一的增长模型还需要时间验证。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需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这一低频刚需行业似乎不太经得起推敲。 “现在我们竹芒科技的市点位数在行业排第一,如今搜电和街电合并超过100万个,怪兽充电的点位在80万左右。”上述竹芒科技内部人士表示。 同时,沙利文和头豹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市场格局洞察报告》,竹芒科技、怪兽、小电的用户规模分别达3亿、2.6亿、2.4亿,位列行业前三。 在行业发展后期,或将也会像网约车行业一样走向合并,最终结束割据混战的局面。 作者:何芙蓉
Apple M1 Ultra 芯片互连背后的技术
如今,构建高性能微处理器变得越来越棘手,成本也越来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开发人员必须选择复杂的封装技术以及针对性能要求高的应用程序的设计。苹果承认,要制造其 M1 Ultra 处理器,它必须将两个 M1 Max 系统级芯片融合在一起,但它没有说它必须使用台积电最先进的封装技术之一来制造 M1 Ultra。 幸运的是,非官方消息来源没有苹果那么神秘,并且能够挖掘出有关苹果 UltraFusion 处理器间互连的更多细节,该处理器提供 2.5 TB/s 的带宽。 有媒体报道称,Apple 的 M1 Ultra 处理器使用TSMC的CoWoS-S(带有硅中介层的芯片上晶圆基板)基于2.5D中介层的封装工艺来构建M1 Ultra。AMD、Nvidia和富士通等公司使用类似的技术来构建用于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 (HPC) 的高性能处理器。 Apple 的 M1 Ultra 无疑是一个强大的设计。每个M1 Max SoC 的裸片尺寸为432mm²,因此M1Ultra使用的中介层必须超过860mm²。这是相当大的,但并非闻所未闻。AMD 和 Nvidia 使用更大的中介层,其计算 GPU 具有高带宽内存。 我们不知道如何称呼 M1 Ultra。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系统级芯片封装,或 SoC IP,但这可能有点拗口,所以我们现在称它为“处理器”。 但台积电的CoWoS-S并不是这家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在带宽密集型应用中的唯一选择。一些专家推测,苹果可能会选择台积电的InFO_LSI技术进行超高带宽小芯片集成。与 CoWoS-S不同,InFO_LSI使用局部硅互连而不是大型且昂贵的中介层。英特尔的嵌入式芯片互连桥(EMIB) 使用相同的概念。 请记住,Apple 展示了带有大型 I/O 焊盘的 M1 Max die shot,类似于旨在连接到中间芯片的本地互连,因此许多人认为Apple 使用了 InFO_LSI 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苹果可能坚持使用可能更昂贵的 CoWoS-S 是有原因的。台积电的 InFO_LSI 于 2020 年 8月正式推出,原定于 2021 年 Q1 完成认证。与此同时,Apple 的 M1 Max 将于2021 年 Q2 或 Q3 进入量产,因此苹果可能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实现 InFO_LSI。或者它决定不冒险并坚持使用各种公司广泛使用的知名技术。 DigiTimes披露的另一 件事是,Unimicron Technology现在是苹果唯一的ABF基板供应商,因为它是唯一一家能够提供苹果需要的质量和数量的公司。无论如何,虽然我们现在知道 Apple 使用什么封装技术来实现其 UltraFusion 互连,但我们仍然不知道它的时钟、总线宽度、功率等,所以请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为了找工作 年轻人“反向调查”公司
“试用期大于6个月和工资比例小于80%的直接Pass”、“有加班文化的公司坚决不去”、“单休或大小周,还不给加班费或调休的公司要避开”“显示有多起法律纠纷的公司不考虑”……如今,一些年轻人找工作的第一课,变成了反背调公司。 背调,即背景调查,原本指的是企业在员工入职之前对员工进行的调查。而现在的年轻人,在找工作之前,正在反向背调雇主。 最基本的操作,是从知乎、脉脉、天眼查上查看公司,去招聘网站了解同类岗位,找师兄师姐打听“内幕”;进阶版的,是找猎头反向了解公司,去薪资工具里比对薪资水平,从天眼查上看公司规模,查资料看老板背景,甚至还要看公司背后的投资人及其投资逻辑。 更注重细节的求职者,还知道看企业自己发的通稿,挖掘行业媒体对雇主的深度报道;最后,还有花大价钱报班的氪金玩家,通过走捷径获得了某些大厂的内部信息,也有人发现,提前花时间实习,实地避坑最有效。 反背调背后,不少企业在蠢蠢欲动。脉脉近来就推出了“公司点评”板块,但该业务一上线就饱受质疑。有媒体指出其号称的“只开放给现任及前任员工点评”实际可以通过没有身份认证的账号发布,客观性存疑。 不过,这个隐秘的小市场,其实早有公司将这一业务增加到大学生求职培训中,不知不觉间赚走了很多职场新人的钱。 年轻人反背调这件事,比想象中复杂。 搜索比对、发起投票,年轻人开始“反向背调” 从选择面试目标到入职公司,这届年轻人都有手段。 萧域是2021年毕业的研究生,他求职时锁定意向公司的第一步,是凭个人印象选了几家有名的公司——阿里、腾讯、百度、华为,随后他又搜索了2021年知乎和牛客网上有人整理出来的秋招推荐公司名单,又把快手、小米、米哈游等公司纳入目标范围。 整个秋招的9月-12月,他一直在面试,最后拿了华为、百度、小米、快手等几家公司的Offer。 萧域开始背调这几家公司。他先在脉脉上发帖子跟网友讨论哪家公司更值得去。最初,他对小米感兴趣,有网友留言称“小米工资低,涨薪慢”,而且对方称萧域面试的岗位“偏硬件和嵌入式,长期看发展方向比较窄”。他觉得有道理,排除掉了小米。 “原本我的想法是百度这样的大厂可能更规范,更容易学东西,但有百度前员工反馈称近年来百度开始走下坡路,很多技术大牛已经离开,而且去大厂学技术其实也比较虚,学东西还是要靠自己,以及取决于遇到的领导好不好。”据此,他又有点动摇。 选公司还有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是薪资。萧域发现,小程序Offershow是一个比对薪资的工具,可以把自己的岗位和薪资输入,跟里面的数据对比。“我拿着几份简历对照了一下,这个上面搜索一个岗位,能搜到行业内这个岗位的薪资范围,发现快手给他的薪资属于小SP(SP即Special Offer,通常用在校招中,区别于大批量的统招,是给优秀生源开的Offer通道,还有大SP)的水平。” 来源 / 视觉中国 最后在多方考量之下,他选了快手。进入公司后,虽然也遇到了自己此前没发现的问题,但他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做功课得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后来我认识了两个百度的员工,顺便问了一下之前我要去的那个部门怎么样,对方说那个部门很老,类似大外包,进去可能写PHP(计算机编程语言),价值不大。” 不巧的是,2021年底赶上公司裁员,萧域和众多应届生成了首先被裁的一波。于是他又开始了新一轮找工作、背调公司。 这次,除了前同事帮忙内推,萧域又新增了一个方式是找猎头,“猎头的缺点是只能推跟他有合作的公司,我更倾向于把猎头当成了解信息的渠道。”他原本考虑去外企,通过猎头他发现一些主要外企对应的岗位技术方向和他想做的并不吻合,而且除了他考虑比较多的大公司,猎头还给他推荐了对应方向的一些他之前不知道的小公司。 一番考察后,这次萧域拿到的Offer有字节跳动、轻舟智航、神策数据、虾皮网等。这一次,他又发帖请网友帮他支招,并且发起了点赞投票。“最后统计,字节跳动有六十多票,轻舟智航有30票左右。”他说。 这一次背调公司,他吸取之前的经验,不仅要了解公司,还要了解对应的岗位、直属领导以及小组内部的情况。“我又找到了一个在字节跳动研发组的现员工,咨询他对我所面试的组的看法,对方评价称该组技术比较扎实。”最终,他选择了字节跳动。 另一名求职人员小雨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些注意事项:调查公司首先去天眼查上看公司有没有法律纠纷,关注注册资金、公司人数。另外,看各种科技媒体的报道,以及投资人对公司的评价也很有参考价值。“投资人是真正出钱去冒险的人,他们的意见有很大的价值,知名的投资人投的项目,公司的老板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她提议去查目标公司背后的投资方,以及投资人对公司的分析,里面的投资逻辑既能了解公司,也能获得一些对市场和行业的判断。 根据多位受访者的经验,求职选公司、了解公司,第一步是要广泛搜索,以社区内容为主的知乎、脉脉、领英,资讯信息类的牛客网,能查询企业信息的天眼查,以及求职招聘类网站都是不错的渠道,另外,通过各种渠道找在目标公司的师兄师姐或熟人,也是必要操作。 花时间实习、花钱报班,掌握求职主动权 除了搜索,用实际行动去了解可能的雇主,可以说是年轻人“背调”公司的进阶版操作。 通过实习了解一家公司,并转正进入该公司,应该是非常理想的职业路径了。当然,最不济,也能帮你排除一家公司,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璐璐于2020年毕业于双非学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了早早了解职场酸甜苦辣和公司内部运转,她从大三就开始实习。在她看来,实习可以快速了解一家公司或某个岗位,判断自己能否胜任、业务是否有未来、公司是否愿意培养新人、企业文化是否如对外宣传的一样。“如果非预期所想,就赶紧走人,也帮后面的校招排除选项,及时调整方向,多实习多试错。” 她曾在趣头条和小红书实习过,但没有选择留下。她解释,“其中一家当时她所在的部门业务被砍,自己莫名被调岗,在另一家公司则是因为不适应Leader的风格,只带不教并且经常有点PUA的意思,”尽管这两份实习都不算太成功,但在后面校招的时候,她就知道需要更注重投递的岗位业务和直属领导的情况。 猎头陆海天也提到,大厂招实习生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他们倾向于招有机会转正的实习生,“如果在校生不准备考研、考公务员,越早实习越好。” 另外,通过实习璐璐意识到,进咨询或审计公司门槛较高,就跨行转战了互联网门槛比较低的运营岗。因为是跨行求职,璐璐报了399元的针对运营的基础版课程,里面包括简历课、面试课、岗位培训课。 她觉得,这个课程系统培养了她对运营岗位的理解和一些求职技巧,也梳理了各大互联网公司里运营岗位的情况,比如哪个公司的运营岗位竞争力更小,运营岗位划分更细等,在她看来,这也是背调公司的方式之一。 来源 / pexels 到了具体投简历环节,“我用过的产品有拉勾网、BOSS直聘、牛客网,拉勾网上面互联网的岗位分类很细,还有互联网大厂的文字介绍和公司实地拍摄探访,在BOSS直聘上我关注中小企业比较多,用来做保底,牛客网上有内推名额、整理好的大厂校招投递官网和时间表。”这些都为璐璐在选择公司上提供了参考。 下一步她就开始准备笔试、刷题,用的是Leetcode和牛客网,最后她拿到了上海一家中小互联网公司的Offer。 她总结,求职首先要想好去大厂还是中小厂,其次投递的岗位是否是公司重视并有前途的业务,这两点她会问一对一的培训课程老师,并且自己查资料。 陆海天给了年轻人更多背调建议:“去越稳定的中大型平台,研究岗位的作用越大,如果是去创业型团队,研究老板的价值会更高,因为公司变化很大,小公司要多研究老板是不是你值得追随的人,以及业务主营方向、策略、前景。他总结,大公司体系完善,小公司成长快,去稳定的小公司最没有前途。 面试,是最能直观了解一个公司的方式。 璐璐会询问HR转正期的时间和工资,还会问除了自己的直属领导外,还有没有导师带,如果没有完善的带教体系她也会Pass该公司,她感觉在这样的公司里大概率是打杂。她补充,还要问部门有多少人,如果一个部门只有2-3人也不考虑,很可能业务处于初期阶段不稳定,而且很多工作细则都不完善。 “还要在面试过程中刺探出未来的直属领导的带教风格,以及这个领导未来是否愿意认真带人。面试的时候可以提前向未来Leader请教一些问题,如果对方回答诚恳且有内容,那大概率就可以真的学到东西。”璐璐说。 互联网从业者袁志告诉深燃,他去面试的时候,会刻意看一下公司的环境、整体氛围,甚至会通过HR侧面打听直属领导的履历,也会问目标岗位是不是新岗位,前一个员工为什么离开,通过来自HR和直属领导的侧面反应来了解对应公司。 “我的建议是求职不要打没有准备的仗,一份职业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向,一定要思考清楚想要去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去,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别让自己遗憾。”璐璐说。 在璐璐看来,求职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放弃自己的权利不做反向背调让自己处于弱势就“太傻了”。 帮求职者“背调”公司,一门低调的生意 别看找工作低频,培训收费不高,看似小打小闹的求职背调领域,已经撑起了一个细分市场。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一直以来,脉脉上的“职言”板块就因为有众多的互联网从业者匿名爆料各公司的招聘、福利、裁员等信息,被很多求职者拿来参考。原本脉脉上就有“职得去”榜单,最近,脉脉推出了“先看点评,再找工作”的“公司点评”板块,要做互联网公司中的“大众点评”。 板块一经推出,引发了很大质疑,有人提出脉脉上的吐槽带着情绪,不客观,谣言泛滥,也有人提醒,这样的机制会催生刷好评的水军的问题。对此脉脉方面回应称“会制定好规则和机制,引导用户理性而负责任地发言”、“强化身份认证,目前只开放给现任于前任员工对企业点评”。 但红星资本局调查后发现,“一个没有通过脉脉身份认证的账号,依然可以发表公司点评,并且通过审核,出现在了该公司的评分页面。”也有人指出,公司点评更像是脉脉为招聘业务引流的工具。 匿名社区可能得到不少真实的消息,也有人反馈匿名平台的信息失真率很高,因为有很多离职员工对前公司充满了不满,负面吐槽越聚集越多。所以,匿名平台的信息可作为辅助参考,客观的背调还需要多方平衡。 除了脉脉这样专门为员工背调公司提供渠道的公司,市面上更多公司是把求职者找工作、了解公司、通过面试的需求打包在一起,做成求职培训业务。拉勾网、BOSS直聘等招聘平台都有这样的业务。他们主做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如数据分析、产品经理等一些市面上相对热门且待遇比较好的岗位。 李勇是一家中小型大学生求职培训公司的创始人,他告诉深燃,他们公司提供培训、内推等综合短期培训,标价1.6万元一个月,也有单独的如做简历、职业规划、内推,单项业务收费在199元-899元不等。 来源 / pexels “我们会分析一些公司的对应岗位,也会跟很多大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合作,邀请他们给求职者做详细的大厂介绍和面试培训。如果能录取,我们就付佣金给对应的大厂员工。”但有一个问题,李勇也指出,从内推人士手里了解到的是公司正面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可能鲜少被提及。毕竟他们是为了促成入职赚取佣金和奖励。 只能说,花钱报培训班是一个了解目标公司的途径,但对方提供的内容不一定全面、客观。 李勇的公司求职培训业务一个月大概有十几万元净利润,他提到,该业务成本比较低,有合作的老师上完课拿提成,整个业务的净利润率能达到60%-70%。“这门生意可能市场不算很大,但是利润颇丰,用户付费意愿还可以,尤其是在灌输焦虑后。” 问题也很明显,求职培训多是针对大学毕业生,很难有复购,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 曾经,求职者是被选择的一方,如今进入了双向选择的时代。年轻人开始掌握主动权,这体现了一种进步,一种更良性的职场关系。 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反背调公司?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首先,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而每个人的接受度不一样,再加上目前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内卷,年轻人自然想尽可能避开一些坑;其次,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大多数人都希望找跟自己的工作方式、性格相匹配的环境或工作模式。而且为了避免职业生涯发生动荡,有必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规划。 另外,95后、00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搜索调研能力强是明显的特点,如今的工具又足够丰富。新工具的使用、更强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能力,让他们更能抓到有价值的信息,去做适合自己的判断。此外,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更个性,他们的求职选择意识在不断加强,做背调也是为了更好的对自己负责。 或者,即使依然有坑,背调后,职场新人能够提前有心理预期,出现对应问题的时候能更容易接受。 “但也不要恐吓年轻人,不要神话背调,互联网从业者2-3年换一次工作很常见,不要让臃肿的背调拦住了尝试的勇气。”陆海天说。 *题图来源于《半泽直树》。因受访者要求,文中萧域、袁志、璐璐、小雨、李勇为化名。
强到在F1赛事被Ban掉设计的路特斯 要带着新车杀回来了
“ 年轻人,想让你的车跑的更快吗?”。 “ 一股脑换碳纤维就对了。” 无论你开不开车,改不改车,肯定多少都听过碳纤维这三个字。只要你一脚迈入汽配城,“ 卖炭翁 ” 们会给你推荐形形色色的碳纤维改装件。 本来呢?你会想整个碳纤维引擎盖、碳纤维轮毂和碳纤维尾翼啥的。 跑起来又快又酷,像下面这样。 但是问了一圈价格后。。。 汽配城老板们会拿出他们真正想卖的 “ 碳纤维 ”,那些论 “ 尺 ” 卖的碳纤维贴纸。 “ 年轻人,贴纸效果以假乱真,酷就完事了,哪碳不是碳呢?” 所以从汽配城出来,你的车可能会像下面这样。 汽配城老板为啥能肯定你会听进他们忽悠呢?因为他们明白一件事。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豪华跑车的梦想,而碳纤维就是超跑的代名词。 这玩意常年处于改车界和跑车界的 “ 太子哥 ” 地位,坚硬耐高温,而且还轻。 比如时速 200km/h 的 F1 比赛中,一旦碰撞导致车辆解体,那个被碳纤维包裹的驾驶舱可以完好无损。 当然,硬只是其一,真正让碳纤维在改装界和跑车界站稳脚跟的,还是轻,它能给车大幅 “ 减重 ”,也就是常说的轻量化。 有实验表明,一辆车每减重 10%,加速时间可以减少 8%,同时制动距离缩短 2-7 米,油耗降低 6%-8%。 这无疑是超级跑车们最喜欢的,而碳纤维恰好就是能用钱买到的最直接的 “ 轻量化 ”,所以也成为改装界的宠儿。 但其实在 F1 比赛的顶级较量里,你想靠换装碳纤维就赢得比赛,还是太天真,毕竟这玩意大家都能装。 所以这时候,车体结构设计创新所带来的速度进阶才是真正的 “ 兵家必争之地 ”。 比如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单体式车壳等等,想 “ 平地起飞 ” 可全指望它们了。 这就不得不提那个超级跑车里的异类,当别人都在追求碳纤维和大马力发动机的时候,它们凭借一手 “ 空气驾驭 ” 技术,造就了史上最具特色的跑车品牌。 它就是路特斯。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路特斯一台仅有 85 匹马力的赛车,就能轻松飙到时速 200km/h,并跑赢了当时 110 匹马力的对手,一骑绝尘。 这个让意大利大马力跑车都为之汗颜的小车是谁设计的呢? 科林 · 查普曼,路特斯汽车的创始人。 英国皇家空军出身的他,像是霍格沃兹魔法学校里的邓布利多,把 “ 空气魔法 ” 玩的出神入化。 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是讨论如何用空气让飞机起飞,而超级跑车的空气动力学,则更在乎怎么用空气把车子压的更低。 查普曼曾经说过,“ 大马力可以让你的车在直道加速时更快,但空气动力学的应用可以让你在任何地方都快 ”。 在那个还没有风洞实验室的年代,查普曼和好友 Frank Costin 直接搞了个简易版 “ 风洞实验 ”。 一个人开车,另一个人绑在车的引擎盖上,在车身贴上羊绒,观察车辆在 160km/h 的时速下的运动方向。 凭借这样 “ 疯子 ” 式的操作,路特斯在 1957 年推出的第一辆民用车 Lotus Elite ,就只有 0.29 的风阻系数。现在随便拉款跑车能把风阻系数做到 0.3 就已经称得上优秀了。 而路特斯的 0.29,可是在那个还没有 CFD 流体力学仿真软件的 1957 年啊。 但真正让路特斯声名大噪的,还是 F1 赛场。 查普曼带领路特斯走上了一条 “ 又怪又帅 ” 的造车之路,并彻底改变了 F1 赛事。 1968 年的 Lotus 49 开创了 F1 赛事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的先河。 它装载了一台 DFV 结构受力发动机。简单来说就是让发动机成为车身受力结构的一部分,去掉繁琐的承载设计,给车身极致减重,成为历史上第一辆使用结构受力发动机形式的 F1 赛车。 这样独特的设计,来年就被各家车队仿制。即便是现在,依然有不少赛车使用结构受力发动机的形式。 但别家厂商这时候还没发现,“ 向路特斯学习 ” 这件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除了轻量化做到极致,为了让车高速行驶时更加稳定,路特斯开创性的设计了汽车 “ 机翼 ”。 没错,在汽车上装了像飞机一样的机翼,这样大胆的设计,使车辆直线高速行驶时能把车牢牢的按在地上。 到了弯道,当别家车队还想着怎么减速过弯的时候,只感觉旁边一辆印着 “ 路特斯豆腐店 ” 的 Type 49 从身旁飞过。 你以为查普曼的创新就这?还没结束。 这些被其他厂商纷纷效仿的设计,在路特斯的眼里还不算极致。 1978 年路特斯设计的 Type 79,使路特斯坐稳了空气动力学鼻祖的这把交椅。 Type 79 创造了一个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 “ 文丘里隧道 ”。 简单来说,如果 Type 49 安装 “ 机翼 ” 是想让机翼给车提供足够的下压力,那 “ 文丘里隧道 ” 可以让整台车都成为一个下压力来源。 像是地面和车上装了磁铁,能把车牢牢的 “ 吸 ” 在赛道上。 可想而知, Type 79 在当年就是碾压对手的存在,无论是过弯、冲刺和稳定加速,都是横扫对手。所以毫无悬念的拿了当年 F1 车手和车队的双料冠军。 最后,国际汽联觉得这玩意实在太 Bug,就以 “ 安全性 ” 为理由,把 “ 文丘里效应 ” 设计直接 Ban 掉。 这些称得上 “ 外星技术 ” 的轻量化和空气动力学设计,使路特斯各种赛事冠军拿到手软。 81 次 F1 锦标赛分站赛冠军,7 次 F1 锦标赛厂商年度总冠军,6 次 F1 锦标赛车手年度总冠军等等... 当然,赛车领域那些成熟的技术,也被路特斯改进后带到了民用车领域。 最特别的当数 1957 年发布的 Louts Mark 7 型。这车可以自己买回家组装。 没错,就像拼乐高一样把他们组装起来,而且这车价格低廉性能强悍。 你可以用折合人民币六七千的价格买到一辆最高时速 204km/h,百公里加速 6.2 秒的性能跑车。而当年随便一辆车的成本价都要人民币小两万。。。 当然,为了迎接新能源时代的大趋势,路特斯也准备了跟燃油机时代告别的产物。 路特斯最后一辆燃油车 EMIRA。熟悉的空气动力学外观,全车双侧有 6 处贯穿式的孔隙,下方两侧还有巨大的导风口。 采用了流行的双屏设计,也支持起了 CarPlay,所以 EMIRA 也被称路特斯有史以来最全能的公路跑车。 在新能源 “ 赛道 ” 上,路特斯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刚上来就给新能源企业们来了个下马威。 2019 年,路特斯掏出了 2000 匹马力,零百加速低于 3 秒的超级电动跑车 Evijia。 这可能是现今动力性最强的量产公路车,卓越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能让它产生 1800 公斤的下压力。此时,隔壁的超跑们还徘徊在 200 公斤的下压力级别。 对了,这辆车也有 Type 79 Bug 级的文丘里效应设计,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贴地飞行级别。 如果世超有幸哪天摸到这车,一定帮大伙试试。看看我一脚油门下去,腮帮子的肉会不会跟不上我。 有人说,我不想买跑车,就想买一辆家用的电动车。 别急,2022 年初,路特斯在官网预热了首款纯电 SUV Type 132。 车长 5 米,采用主动式空气动力学设计,分别给予车头车尾 110 公斤和 80 公斤的下压力,百公里加速或低于 3 秒。 当然,Type 132 只是个代号,后续会像 Emira、Evija 和 Elise那样,加入 “ E ” 字开头的家族,仿佛是告诉大家无论汽车时代的格局如何变化,路特斯依然在追求极致。 终于... 路特斯这下也要造民用电动车了,还拿出了 Type 132 作为敲门砖,看得出来是想搞出点大动静。 话说我上次这么期待一款车还是传言苹果要造车的时候。 毕竟在这个追求内饰,追求屏有多大,追求跑马灯多闪的电动车市场,厂商们卷的功能和外观都快看腻了。 而且大伙不总说,电动车失去了内燃机时代的操控感吗? 现如今,路特斯这样一个叛逆且追求极致的 “ 怪客 ”,带着与众不同的造车理念和手术刀级别的操控设计,犹如天外来客般对新能源市场虎视眈眈。 它能给我们带来新时代的操控体验吗? 这事想想就有够兴奋的。 世超想起路特斯官网那句话:“ 我们所做的,就是让驾驶乐趣回归驾驶本身 ”。 在未来,路特斯会不会成为汽车驾驶乐趣和智能化时代最好的结合产物? 我们拭目以待。 撰文 :脖子右拧 编辑:莽山烙铁头 美编:焕妍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