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降息预期落空!3月LPR按兵不动 市场期待二季度的下调空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艳明 “本月比较理想的是两个期限LPR同步下降5个基点,然而央妈还是太矜持了!” 有研究人士如此形容21日上午9点15分公布的3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3月21日,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6%。与上月价格持平。 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有观点认为本次利率报价有降低的必要:2月金融数据低于预期、资本市场正在经历大幅波动、国务院金稳委提出“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等要求。 而本次3月LPR报价维持不变,标志着3月份的降准降息预期均落空。总结研究人士的观点,本次LPR未降息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目前市场上的贷款平均利率已经处于低位;美国开始加息,中国货币政策暂避锋芒;本月MLF(中期借贷便利)按兵不动,报价银行缺乏下调LPR报价的动力。 本月降息预期落空后,为了进一步刺激需求、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后续货币政策值得期待。“在降成本和宽信用目标下,后续降准或降息以引导LPR下行仍有必要。”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 LPR下调预期落空 3月15日,央行等额操作100亿元逆回购和超额续做2000亿元MLF,中标利率分别为2.1%和2.85%,与此前持平。 LPR报价=MLF利率+加点。作为LPR报价的基础,MLF利率反映了银行体系自央行融入中期基础货币的平均边际资金成本,报价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从LPR的以往价格走势来看,若当月15日的MLF利率不动,LPR报价与MLF的利差也大概率保持不变。不过,3月15日央行对MLF利率保持2.85%不变,已有不少分析人士表示意外。 景顺亚太区(日本除外)全球市场策略师赵耀庭曾预计3月15日的MLF会下调10个基点。 “我当时认为MLF利率会降低10个基点,是因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一般降低MLF的利率或者是降准一般都是发出一个信号,说银行应该怎么样给他的客户借贷。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个情况呢?还是因为中国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基本面还是非常强劲的。我认为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还会继续放宽,因为两个月并不代表一个长期的趋势。”赵耀庭对记者表示。 政策利率不变,银行负债成本走高,从而报价银行缺乏下调LPR报价的动力,被认为是导致本月报价维持不动的重要原因。 当前政策利率与LPR利差为:7天逆回购(2.10%)+75bps=1年MLF(2.85%),1年MLF(2.85%)+85bps=1年LPR(3.70%),1年LPR(3.70%)+90bps=5年以上LPR(4.60%)。 从实体经济获得贷款的利率水平看,央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1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6%,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 赵耀庭分析,也可能(没有降低MLF利率的)这个举措是因为经济数据出来比较强劲,所以央行可以节省一些“弹药”。并不是说这两个月的数据就能够代表长期的趋势,中国经济还是会面临一些因素的挑战,零售数据有可能会因为奥密克戎的蔓延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二季度或存在下调空间 2022年的第一季度即将收尾,没有等来预期的政策关怀。市场将降息或降准的期望寄托于第二季度。 “展望未来,我们判断本轮LPR报价下调过程尚未结束,二季度存在10至15个基点的下调空间。”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 王青做出这个判断主要原因在于:二季度央行有可能再度实施一次全面降准,进而带动LPR报价下调5个基点;二季度MLF利率也存在下调10个基点的可能。尽管年初投资、消费、工业生产等宏观数据超预期,但多与去年同期低基数(以两年平均增速衡量)有关,更多具有短期波动性质,3月这些数据都将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加之2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已升至今年5.5%的控制目标上限,这意味着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背景下,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尚未全面缓解。年初宏观数据发布后,3月16日召开的金融委会议要求,“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这意味着后期宏观政策稳增长取向不变。 3月16日,人民银行传达学习了国务院金融委当天专题会议精神,对于货币政策方面,央行提到“货币政策要主动应对,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对于“新增贷款要保持适度增长”这一要求,市场认为降准是提升银行放贷能力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因此,二季度降息降准或均有可能。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从外部环境看,发达经济体正在收紧货币金融政策。日前,欧美主要经济体正在开启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特别是美联储3月17日已经宣布加息25个基点。虽然我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但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调降政策利率、市场利率的行为更加谨慎。 在当前疫情、俄乌冲突等不确定冲击影响下降的情况下,未来央行或将放松货币政策。“从货币政策做好内外平衡的角度看,3月MLF利率和LPR均维持不变,一方面是在经济与金融数据分化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需观察后续宽信用稳增长的效果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美联储加息落地前后中国货币政策暂避锋芒。后续要进一步引导LPR下行需要等待降准或降息政策的落地。”明明认为。 目前,全球不少经济体走向加息之路,相比之下,中国货币政策依然按兵不动。赵耀庭对记者表示,中美货币政策的分化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可能中国相对宽松的政策,在价格上没有反映出来,或者在投资意愿上没有反映出来。预计到了今年秋天,中国的刺激政策还是会比较充足的,在未来的几个季度刺激政策会托起经济的增长,所以未来投资者对这个因素也是会看得到。
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坠毁 波音盘前大跌,东航港股尾盘跳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3月21日,东方航空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022年3月21日,东航云南有限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失事。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    (来源:东方航空官方微博) 今日下午,据民航局官网,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民航局已启动应急机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 对于飞机坠毁后的应对机制,今日下午记者多次拨打了东方航空证券事务部联系方式,截至发稿,尚未获得接通。 此外,下午16点40左右,记者注意到,中国东航官网、APP及微信小程序预定界面首页已呈现黑白色状态。 (来源:东方航空官网) 根据航班管家消息,该航班从昆明长水出发,到达地为广州,航班号为MU5735,实际起飞时间为13:15,预计到达时间为15:05。执飞该航班的是东航云南一架737-800飞机,注册号B-1791,交付于2015年6月22日,目前机龄6.8年,采用162座两级客舱布局(12座商务舱150座经济舱)。 今日下午,记者注意到,社交媒体上有疑似MU5732事故的视频流出,视频中有折断的机翼和森林火灾。随后,据央视新闻报道,目前东航客机坠毁引发的森林火灾已经被扑灭。 资本市场层面,记者注意到,截至港股收盘,中国东方航空股份(HK:00670)尾盘跳水下跌6.46%,现报2.75元,成交额为4258.34万元,总市值为519.05亿元。 此外,截至今日17点,记者注意到,波音(BOBING)股价在美股盘前下跌7%左右。 2022年1月28日,东方航空再次发布了亏损的消息。 中国东航公布,按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10亿元至-135亿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22亿元至-147亿元。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如下: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2021年10月发布的报告预测,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航空业预计将净亏损518亿美元。受疫情影响,中国航空业面临严峻挑战,尽管2021年国内航空旅客运输量较2020年有所回升,但受海外疫情持续高发及国际旅行限制政策的影响,国际航空客运需求持续处于低位。此外,燃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加重了航空公司的成本负担。 2021年,公司围绕履行社会责任、旅客服务保障、员工关爱防护,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面对疫情冲击,公司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运力投放,强化客运和货运的联动,实施严格的成本管控措施,确保运营现金流稳定,努力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虽然公司上下全力以赴拓源增收、压降成本,但受疫情严重冲击,公司2021年度经营业绩仍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新能源 顾头也要顾腚
狂飙了三年的新能源车,撞上了2022年的第一堵墙。 这是个多事之春,我们看到原油价格飞涨一度突破130美元/桶,我们看到伦敦期镍在两个交易日48小时内翻了2.7倍,我们看到碳酸锂在过去一年间涨了十倍有余直逼50万元/吨。 紧接着便是全国各地油价排着队奔向9元时代,你喊得上名的几乎每一家电动车企都宣布涨价,代表性车型的涨幅达到了原车价的5%~8%。 特斯拉在一周内三次涨价,长续航版涨幅超8% 今年1-2月,新能源车销量还延续着去年的势头,但前两个月还未受到普遍性涨价的影响。如果市场状态仅仅是“延续去年”,在3月一连串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后续销量恐怕没有可能逆流而上维持增势。 更重要的是,谁敢说原材料价格已经见顶呢? “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刚刚好一年前,彼时原油涨至70美元突破了疫情前水平,基本金属价格也都来到了历史高位。大宗商品上涨屡创新高,以至于本胡发了一条朋友圈劝亲友们买车请趁早…… 然而谁能想到,即便当时价格已经是如此“高位”,接下来的一年原油、铝、镍价还会再涨50%+,铜价也进一步上涨了14%(这里的镍价还是按“妖镍”事件前来算)。 一周年纪念 这几天媒体的轮番播报下,各位应该都知道“妖镍”之所以48小时翻三倍,是与某众所周知的地缘军事冲突有关联。 然而不幸的是,早在这场冲突爆发之前,各种金属期货都已经持续上涨了1~2年之久。整个大宗商品市场鲜有例外,大家都注意到俄乌冲突致使原油短时暴涨,布伦特油价一度突破了130美元。但事实上在此之前,布油就已从去年12月的70美元来到了今年2月的100美元,三个月涨幅超40%。 原油价格:从疫情暴跌,到一路新高 镍价,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排除了3月的反常暴涨 主要基本金属中,铝、锡、锌等都处于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铜、铅、镍(暴涨之前)也都在历史最高的价格区间。而这些金属期货自2020年初开始,经历了几乎是持续了两年、动辄翻一番的上涨,在重回疫情前价格之后又继续涨到了今天。 原材料价格上涨已久,地缘冲突只是最后那一根导火索,也就不必指望冲突缓解便自然大幅回落。这背后是基础工业长期的供需错配,是美联储及离岸美元体系日渐无序的信用扩张,是全球ESG走向极端化的顾头不顾腚。如果非要安一个因果关系,冲突倒更像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全球原油勘探生产资本投入,近年不足2014年高油价时的一半 铝价,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 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也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过去三年电动车市场的繁荣、锂电池产业的腾飞,其实是建立在其特需原材料的远期公允价格,一直并未被充分“发现”的基础之上。 和燃油车相比,电动车(当然的)需要更多昂贵金属。除了燃油车几乎不需要的镍、钴、锂等电池材料,电动车还需要比燃油车多出一倍有余的铜(导线);对于中高端车型,由于续航带来的减重压力,电动车还比燃油车更加需要大量铝材。 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于燃油车也有影响,但程度要小得多;由于各自所需原材料的差异,形成了三元锂>磷酸铁锂>燃油车的成本上涨情况。 “只是过渡”,废话一句 千万不要读到这里,就以为本文是在“唱衰”电动车、新能源、低碳可持续。没有对此做过多解释,只是因为本胡默认敝号的读者,都早已脱离了“非A即B”的“从极端到极端”思维。或许,倘若接下来电动车继续步履维艰,你也会看到本胡“力挺”电动车的新姿势。 大方向没有问题,但前路有直有曲,节奏有急有缓。该捏闸的时候不让你踩脚蹬子,是怕你摔得爬不起来,不是在拦着你往前走。 新能源中PHEV占比突破了20% 从去年初开始,敝栏目反复念叨了好几篇自主品牌的混动技术,尤其是以DHT为核心原理的新一代混动。全如预期,DHT混动正在闷声发财,基于DHT的PHEV正重获新生。 今年2月,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162%,而PHEV达到了350%;PHEV在新能源占比首次突破了20%,达到了近年来最高的22.7%。而这一趋势的主要推手,便是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DHT PHEV持续一年的凶猛势头,而长城、吉利、奇瑞等品牌的DHT还没开始发力。 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朋友,对于混动的理解就是一句简单的“过渡产品”。网络上也总是有网络大聪明喜欢指出:混动只是过渡,纯电才是终点。对此本胡今年初在《2021真正的趋势,不是电动车》中已经解释过了:(即便)是过渡,but so what? 套用凯恩斯的话,长期来看我们都是死人了。即便无脑地肯定纯电终局论,在通往这个未来的路上,还有几十上百亿人吃喝拉撒过日子——不要把未来趋势和当下消费混为一谈。更不要沉浸于上帝视角,陷入抽象的宏大历史叙事中。 如果说混合动力在汽车历史长河中“只是过渡”,那么你我个人的几十年生命在人类历史中又何尝不是“过渡”?难道因为你我迟早要被埋到土里,眼前的日子就凑合等死无所谓了?“只是个过渡”嘛。 幸运的是,在资本一窝蜂扎进纯电之余,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及时认识到了“过渡”的重要性。在2022年这个艰难的开局之下,新一代混动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任何不能尽快创造出正向现金流的业务,在已然来临的信用收紧+高通胀时代将是死路一条。 站在全球视角,中国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了DHT混动的主力军。从混动专用内燃机,到混动专用变速器DHT,再到适用混动的配套三电系统,中国自主车企的“弯道超车”正在混动领域真正成为现实——可以立刻转化为现金和业绩的那种。 比亚迪DM-i、长城柠檬混动DHT、吉利雷神Hi·X、奇瑞鲲鹏DHT,敝栏目不久前刚刚介绍过这四种已上市的自主DHT混动。上周由中国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指导的“2022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作为承办方之一的吉利就详细介绍了自己的DHT混动技术。 吉利雷神Hi·X混动的DHT Pro版本,是首个拥有三挡位的DHT混动,依靠双行星齿轮组实现了多挡位直驱。多个挡位速比,使得发动机在低至20km/h时即可并联接入,大大减少了电动机在相对较低效率(比如70%)工况单独出力的情况。 又因为双行星齿轮组在内燃机动力断开时仍在传动路径内,雷神Hi·X的DHT Pro在纯电驱动/串联增程模式下也可以拥有多个速比,让电耗水平同样受益于多挡位而有所降低。 对于电能完全依赖自身的HEV,或未利用电网电量的PHEV,更细腻的油电协作、对电机低效区的一并“照顾”,意味着更高的整体能量利用率。使用雷神Hi·X的星越L作为一款紧凑型SUV,工况综合油耗只有4.3L/100km,而开发中的A级轿车可低至3.6L。 DHT Pro的多挡位使得工况点更集中于高效区 搭配雷神Hi·X开发的DHE15混动发动机,我们已经知道其峰值热效率达到了43.32%。吉利趁着此次高峰论坛的机会,公布了这款发动机的BSFC比油耗示意图。可见效率超过40%的工况范围覆盖了相当一片区域,高转速方向延续到了约4500rpm,38%以上高效区更是几乎铺满了整个转速区间。 吉利DHE15发动机的高效区面积 汽油车面对的直接困境是油价,这是使用成本;电动车则要面对整车价格的增加,这是购置成本。夹在二者中间的混合动力,因为燃油使用成本更低、整车成本受三电影响更小,将有可能获得更多空间。 而假如纯电动车销量继续受到来自成本端的压制,基于DHT混动、具备高能量利用率的PHEV将是很好的阶段性补充力量,成为维持与推动电动化趋势的重要工具。 还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纯电动车价格随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不止是眼前的市场销量承压这么简单。 首先,如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乘用车动力总成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瑞平所总结的,原材料涨价将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混合动力在新能源中的权重上升,二是对纯电动车的技术考量增加。 第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第二点对纯电动车发展是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主要原材料价格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继续实现性能提升。以往能量密度可以靠镍含量提高,而现在镍一天一个价;以往轻量化可以靠大量使用铝材,而今天铝价屡屡创下新高。 如果把目光看得更远,基于锂电池的纯电动车发展普及遇阻放缓,同时也意味着其他新能源路线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比如一直受到相当关注、被不少人视为理想能源的氢能。当锂电池价格因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氢燃料电池一个原本并不明显的相对优势,此时被衬托得更加有吸引力:重金属用量少,且回收难度低。 氢燃料电池所需的贵金属主要是铂。虽然铂价格贵储量少,如果氢燃料电池大范围普及,铂价一样可能因需求增加而上涨。但它们不再需要更多昂贵金属,稀有原材料的成本占比更低;铂本身性质稳定,在燃料电池中是催化剂,再利用的难度远低于回收锂电池中的各种稀有金属。 并不是说因为电动车涨价,氢燃料电池车就将取而代之,后者原有的大量实用化难题依然存在,二者之间未出现非此即彼的绝对优劣态势。但抛开时间谈发展就是耍流氓,如果锂电池电动车的普及、替代燃油车的节奏放缓,自然会给予氢燃料电池在内的其他新能源路线,更多发展的窗口和成熟化的可能。 低碳合成燃料也是一种选择 至少现阶段,无论锂电池电动车还是氢燃料电池车,各自都有着难以解决的问题。当面对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任何确定性的说法都至少可以确定是妄言。 也正是因为“(尚且)没有一个能打的”——尽管锂电池电动车在其中走得最远,今天业界仍在研究更多新能源汽车路线。尤其是锂电池、氢能、液体燃料之间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转化,结合锂电池的储能、氢气的长续航优势、液体燃料的储运优势。 更远的未来,或许并不属于某种单一能源。我们的汽车能源革命,无论“油to电”还是“油to氢”或许都还是缺乏了一些想象力;更大胆一些,这完全可以是一场“单一能源to复合能源”的革命。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2022车用动力高峰论坛,我们看到依然有许多业界专家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积跬步式的创新。哪怕壳牌这样的老牌石油化工企业,仍在研究低摩擦的碳中和润滑油;红旗这样的老牌国企,在探索氢内燃机对氢能源走向普及的快速替代作用。 都是为了全人类的能源质变,还是有人在尽自己之力积攒量变——而不是好高骛远追名逐利,大谈理想与未来。仿佛一夜之间改天换地,不需要普通人如你我付出任何代价,不需要人类付出任何历史级的风险对价。 有一些结论已经在渐渐清晰。正如以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源于对当时经济发展的无脑追求。如今对未来能源的探索,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对人类后代着想,一定是需要你我这代人付出现实代价的。 当然这个代价是必要的,但也必须是受控的。可持续发展的代价以怎样的节奏、怎样的形式落到我们身上,直接影响着你我每一个人的真实生活成本。能源革命是锂电光伏、万亿市场、纳斯达克,又何尝不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柴米油盐。 新能源发展不能不顾一切蒙眼狂奔,没有人想看到本应是利好全人类的ESG,因为一部分人盲目的顾头不顾腚,而直接间接地引来停滞与混乱,最终自己杀死了自己。
俄乌冲突、日本地震 为啥倒霉的又是“芯片”
近些年的芯片市场一直都不太平,芯片短缺从2020年开始越演愈烈,至今没有明显的好转迹象。进入2022年,俄乌开战又给了芯片原材料供应蒙上了一层阴影,祸不单行,16日晚,日本本州东岸近海接连发生6.0级、7.4级、5.6级地震,福岛、东京多地停电,宫城、福岛发出海啸警报。很快,日本主要半导体芯片厂商之一的瑞萨电子发布消息称,受此次地震影响,公司分别位于茨城县、群马县和山形县的三家工厂都已停止生产。未来,芯片行业的格局会如何变化? 一、俄乌冲突,芯片“断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授权俄军在乌克兰进行“特别行动”,兵分三路进攻乌克兰。同时乌克兰宣布与俄罗斯断交,进入战时状态,并关闭全国领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欧洲面临几十年来最大的安全危机之一,重挫了在全球采购或销售的科技公司股价。 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半导体行业使用的氖有90%以上是由乌克兰提供,这种气体对芯片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激光至关重要。市场研究公司Techcet称,氖是俄罗斯生产钢铁的副产品,在乌克兰进行纯化。另外,美国使用的钯金有35%来自于俄罗斯。钯在半导体中被用于传感器和存储器的制造,并作为一些封装技术的电镀材料。在铜线键合技术中,为防止铜线氧化,会给铜表面镀一层惰性金属钯。 由于乌克兰生产的氖气纯度达到99.99%,全球只有少数公司能做到,很难找到替代来源。俄国2014年并吞克里米亚后,氖气的价格飙升了600%。 全球40%氪气也来自乌克兰。日本加压气体贸易商大东医疗气体公司表示,在俄乌战争爆发前,氪气就因供应链受扰而上涨;氪气一般行情为每公升200~300日圆,今年元月已涨到近1000日圆。 虽然ASML、英特尔、日月光等半导体巨头表示此次俄乌冲突短期“不需要太多担心”,他们已经从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新冠疫情等事件中吸取教训,将供应链多元化。但是中长期来看,俄乌冲突的影响还是会有的,尤其是对中国国内的厂商。除了原材料也会影响到中国相关产业外,芯片下游的消费电子也首当其冲,俄罗斯在普通民用消费电子产品上的工艺水平和产量不高,以进口为主。俄罗斯 21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占全球 0.2%;其第一大供应商是三星,俄罗斯手机销量占三星 21 年总销量的 3.7%,第二大手机供应商为小米。目前三星已停止向俄罗斯供应智能手机。 此前,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对《纽约时报》表示,违反美国对俄罗斯出口限制的中国企业,可能会被切断生产产品所需的美国设备和软件供应。早些时候,据彭博社报道,一位美国官员表示,任何使用美国产品、技术的企业都受到对俄禁令的约束,包括中国半导体和电子企业。“期待”中芯国际等加入对俄制裁,此外,这位官员还特别点名了联想集团和小米。 虽然俄罗斯从欧美进口大量芯片,但是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数据,中国才是俄罗斯最主要的芯片供应商。2020年俄罗斯70%的芯片、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供应来自中国。同时2021年俄海关数据显示,中国还是俄罗斯最大的芯片进口来源地,占其半导体年进口的32.8%。而这些中国芯片的背后仍存在着大量的欧美技术,美国未来会不会找到某种借口进一步制裁中国,相信有很大的可能性。 ▲俄罗斯芯片进口来源国 二、日本地震,车载半导体“扎芯” 16日的日本地震也牵动着半导体行业人的心,尤其是汽车相关的半导体行业。日本主要半导体芯片厂商之一的瑞萨电子发布消息称,受此次地震影响,公司分别位于茨城县、群马县和山形县的三家工厂都已停止生产。这三家工厂分别是那珂、高崎和米泽工厂,均在地震区附近,主要负责生产用于汽车行业的芯片。 瑞萨电子成立于 2010 年,是 NEC 电子公司和瑞萨科技公司通过业务整合并成立的新公司,业务遍及科研、开发、设计和制造范围广泛的应用。公司前身 NEC 电子公司是 2002 年从日本电器分离的半导体子公司,专精于半导体产品和应用领域;而瑞萨科技是 2003 年由日立制作所及三菱电机的半导体事业部(电力控制用的半导体除外)合并而成的半导体公司,为当时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公司,仅次于英特尔和三星电子。 经过多年发展,瑞萨电子目前已经是是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全球领先的微控制器、模拟功率器件和片上系统(SoC)产品供应商。产品覆盖微控制器(MCU)、微处理器(MPU)、汽车产品、模拟器件、时钟和时序产品、接口和连接、储存器和逻辑、电源管理、射频产品、传感器产品等。 ▲瑞萨公司发展历程 瑞萨是全球主要的车规级BMS、MCU和SoC等芯片的供应商。2020年,瑞萨电子的营收约为7157亿日元,其中汽车半导体业务占近一半。同时瑞萨是全球最大的车用MCU供应商,2020年占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9%。瑞萨电子在汽车领域微控制器/片上系统各部分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如下:1)ADAS 及信息:27%;2)底盘及安全性:21%;3)车身:32%;4)xEV:28%;5)动力总成系统:33%。2019 年公司在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OSFET)的市占率为 6.6%,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的市占率为4.8%。 ▲瑞萨在汽车微控制器/片上系统产品的市场份额 3月17日和18日,瑞萨连续更新了最新的工厂状况。公司表示,地震发生后,所有三个工厂都立即停止生产,但米泽工厂的一些测试线已经恢复运营。目前瑞萨仍在评估地震对其位于震中附近的中、米泽和高崎工厂的影响。 ▲瑞萨公司地震后声明 虽然最新消息表明,三家工厂受到的影响貌似不大,预计在一周内就可恢复震前产能,但汽车供应链企业仍然忧心忡忡。2021年初,主要IDM公司英飞凌和恩智浦因停电被迫暂时关闭德克萨斯州的芯片工厂,加剧了当时汽车芯片的短缺。 去年3 月份瑞萨的 Naka 工厂发生火灾,损坏11个器件,占所有半导体生产器件的2%。但就因为这2%的器件,该工厂停产一个月,最终直接造成了170亿日元的损失,并且2021年4~6月的世界汽车生产量减少约160万辆。 ▲瑞萨2021年3月火灾声明 汽车产业链的担忧不是多余的,由于大多数芯片制造商都与现有客户签订了合同,因此汽车制造商很难寻找新的供应商,由于近期的芯片短缺,许多汽车制造商被迫减产或停产。 智东西认为,近期的俄乌冲突和日本地震对芯片行业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目前看来的实际情况可能比人们设想的要“乐观”一些,但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大,未来会造成什么样的蝴蝶效应般影响仍不能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些事件对于中国芯片行业可能会是一场“短痛”,长期来看还是会产生很多正面促进作用的。
中国经济延续平稳发展态势(锐财经)
南方电网广西玉林供电局玉林站玉茂I线是“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主干道之一,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电力动能。图为电力工人正在对玉茂I线进行春季大检修,进一步提升线路供电可靠性。  佘晟摄(人民视觉) 2021年,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江苏南通综保区平台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4亿元,同比增长30%。图为日前工作人员在南通综保区的一家出口企业加紧生产电动汽车座椅面套。许丛军摄(人民视觉)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1—2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好于预期。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中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较为明显,一季度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仍然能够延续。 主要经济指标回升 付凌晖表示,1—2月份国民经济恢复好于预期: ——工业生产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势良好。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2021年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制造业增长7.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4%、9.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9、2.1个百分点。 ——服务业持续恢复,稳中有升。1—2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2%,比2021年12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从物价看,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9%,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从就业看,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稳定,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4%;从国际收支看,1—2月份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同比增长16.3%,2月末外汇储备32138亿美元,继续稳定在3.2万亿美元以上,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总的来看,1—2月份经济恢复势头较好。”付凌晖表示,1—2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生产需求较快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经济新动能成长壮大 付凌晖表示,今年以来,随着稳增长政策发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加大,工业生产和投资消费增长加快,进出口增势良好,新动能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积极变化明显增多。 创新驱动态势明显。高技术产业发展向好。付凌晖介绍,1—2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2.7%,明显快于整体制造业生产和投资增速。智能低碳产品增势良好。1—2月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50.5%、29.6%、26.4%。新业态新模式增长较快。1—2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2.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2%。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继续加强。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20.9%,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信息服务业较快增长。“1—2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6.3%,明显快于全部服务业生产指数,这是在去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付凌晖介绍。 高水平开放继续显效。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3%,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长18.3%。“我国进出口较快增长,不仅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有力拉动了世界经济复苏。”付凌晖表示,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2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比达到63.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一季度保持良好运行有基础 付凌晖认为,在宏观政策发力和市场主体努力的共同作用下,1—2月份中国经济恢复的势头向好,为今年一季度开好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大。“从国内来看,经济仍然处在恢复之中,不均衡的情况还是存在的。”付凌晖表示,各地区各部门加大稳增长力度,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工业增长,都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以能源供给为例,中国在保障国内能源供给方面还有很多有利条件。“从去年四季度以来,持续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力度,国内能源供给稳步增加。从今年1—2月份的情况来看,1—2月份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0.3%,发电量增长4%,比去年12月份均明显改善。这些有利于经济稳定运行。”付凌晖说。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还比较明显,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还有很多有利条件。”付凌晖说,一季度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有基础、有条件。(记者 孔德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18日   第 03 版) 责编:陈亚楠
零跑上市,只为圈钱?
(图:视觉中国) 零跑疯狂“放卫星”:卖的越多、亏的越惨 继小鹏、理想、蔚来相继赴港上市后,二线造车新势力也开始坐不住了,零跑汽车正试图成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中第四家上市公司。 港交所网站显示,3月17日晚间,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零跑汽车”)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和建银国际。 虽然零跑CEO朱江明一直强调零跑是“低调、务实”的造车企业,但在上市目标的推动下,零跑突然高调了起来。招股书显示,在零跑的股权结构中,CEO朱江明直接持股9.15%,但通过一致行动安排,朱江明合计持有零跑31.01%的权益。 事实上,关于零跑上市的消息,早在今年年初就已经传出,今年1月下旬,零跑汽车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9.08亿元人民币增至29.08亿元人民币,增幅超220%。当时,外界普遍猜测这是在为上市做准备,零跑大概率会选择登陆港股市场。几日后,今年1月27日,证监会公布零跑《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份(包括普通股、优先股等各类股票及股票的派生形式)审批》进度,称已到接收材料阶段。 但事实上,港股曾经并非零跑的首选。 早在两年前,零跑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吴保军便对外透露,称零跑有意于A股科创板上市,“我们要像国内的蔚来汽车、理想汽车一样,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看出,零跑很早就有非常强烈登陆资本市场的意愿。彼时,吴保军说零跑会在2021年下半年递交IPO文件,在2021年底或2022年初在科创板实现上市。他还强调,IPO前零跑会再进行一轮融资。 然而,实力更强的同行接连冲刺科创板失利,零跑似乎也等不了科创板了。 2020年吉利汽车提出科创板上市计划,后被曝出撤回科创板IPO申请。同年,威马也选择了科创板,意图成为“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但在申请受理后仅2个月后,媒体报道威马科创板上市流程被暂缓,原因可能是科创板上市委员会对企业科技属性审核要求的收紧有关。在国内科创板监管收紧下,选择赴港上市可能是最为“稳妥”的一种方式。 为上市做准备的零跑,开始在企业目标上疯狂“放卫星”。 2020年零跑CEO朱江明表示,公司计划在2021年正式启动IPO,与此同时,零跑要在2023年进入国内新势力TOP3,2025年获得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10%的市占率。 到了2021年,零跑的目标变得更加激进。在2021年零跑汽车2.0战略发布会上,朱江明在现场喊出了:“3年超越特斯拉”、“4年推8款新车”、“2025年销量达80万辆”的口号,而且要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实现对特斯拉的反超和领先。 对于实力并不强劲的零跑而言,这更像是在吸引外界关注。 零跑官方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累计交付4.3万辆,其中,零跑T03交付3.8万辆,零跑C11交付4021辆。在新造车势力2021年交付量排行榜中,零跑位居哪吒、威马之后,排名第六。和往年相比,2021年零跑的销量确实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但实际上,零跑的销量规模,是在去年才冲起来的。2020年,其全年累计销量只有8000辆左右。 2021年销量大幅提升后,零跑的营收也呈现上涨趋势。2021年零跑营收为31.32亿元,而在2019年和2020年,这一数据还分别只有1.17亿元、6.31亿元。与此同时,毛利率的亏损进一步缩小,2019-2021年,零跑的毛利率分别为-95.7%、-50.6%和-44.3%。 营收增加并不意味着零跑已经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反而因为单车毛利较低,导致亏损逐渐加大。2019年、2020年、2021年零跑的净亏损分别为8.1亿元、9.35亿元、26.29亿元。在销量最好的2021年,零跑亏得最惨。 今年1-2月,零跑汽车交付量已达1.15万辆,超过2020年零跑汽车全年交付量。但想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零跑的销量表现以及盈利能力都不够具有说服力,必须要在销量和营收能力上展现出更多的潜力。 (图:视觉中国) 融资百亿,研发才投14亿元 根据零跑递交的上市申请书,2019至2021年3年,零跑共计亏损43.74亿元,是目前已知的新造车企业中,亏损最小的企业。 《财经天下》周刊梳理发现,零跑自2018年1月启动Pre-A轮融资,至2121年8月C2轮,共计7轮融资中零跑共募集资金118.66亿元。相较于2019至2021三年间43亿元的亏损,零跑似乎并不缺钱。 “省钱”的零跑,牺牲了造车新势力所最看重的研发投入。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三年,零跑研发开支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和7.40亿元,三年合计研发投入13.87亿元。 相比之下,2021年前三季度小鹏、蔚来、理想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26.63亿元、20.73亿元和20.57亿元,零跑三年累计用于研发的费用,仅比小鹏去年9个月研发投入的一半多一点。 零跑低研发投入的背后,小型车是这家公司“冲量”的主力。为了能更快实现上市的目标,零跑不得不推出一些更走量的车型来提升销量。 2020年5月,零跑推出了旗下的第二款量产车型T03。现在回看,T03确实很精准地切入了A00级纯电小车市场,T03也很快成为零跑旗下的主销车型,在2021年全年销量中,T03占据全部销量的88%。 这与此前零跑的定位并不相同。事实上,零跑上市的第一款车S01瞄准的是特斯拉,在上市宣传中,官方称S01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堪比特斯拉。朱江明表示S01“用户订单超3000台,销量过1万是有足够信心”。但当年的月销量一度只有两位数,2020年全年销量仅1000辆出头。去年全年销量更是滑铁卢,仅有634辆。 值得注意的是,T03定位长续航智能纯电小车,价格在6万-8万元,它能为零跑贡献的收入是极为有限的。更别说,同级别车型中,还有包括像哪吒以及传统车企推出的小型电动车,更加弱化了零跑的竞争力。 此前,一位行业分析师在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曾表示, 虽然微型电动车销量可观,但其实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而且消费群体增长的天花板也非常明显。如果车企仅仅依靠微型车想要实现盈利,难度非常大。 为了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打破“小车”给零跑贴上的标签,2021年零跑推出了中型SUV零跑C11。从销量上看,这款车还未能支撑起零跑品牌向上的重任,2021年其全年交付量为3964辆。对比其他新势力同类车型,也只是勉强达到了及格线而已。 根据朱江明对零跑的规划,今年零跑汽车将发布4款新车型,未来五年,其将以每年2-3款的节奏推出包括轿车、SUV、MPV等多款车型在内的新车,覆盖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动力体系,力争达成2025年销售80万辆的目标。这意味着,为了支撑新车和技术研发,零跑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上市几乎是它唯一的选择。 (图:视觉中国) 二线造车势力,为上市“拼了”? 在第二梯队的造车新势力里面,零跑不是第一个想要登陆资本市场的玩家,它的同台竞争对手哪吒和威马在市场销量上的表现都要好于零跑,并且在几年前就已经为上市做准备了。 哪吒在2021年全年累计销量接近7万辆,在新造车销量排行第四。但相比于零跑,哪吒汽车相对低调,CEO张勇对外称“短暂地超越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哪吒的用户群体更加大众,按照这个逻辑,只有是理想的3倍才能说比他强。” 2月21日,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再次获得了由中车基金与深创投参与的D++轮超20亿元融资。在完成此轮融资后,哪吒汽车估值超过了250亿人民币。消息称,目前哪吒已经开启目标估值约450亿元的Pre-IPO轮融资,并计划于今年启动赴港IPO。 哪吒汽车产品经理周鸿祎在谈到为何选择哪吒时说,“蔚来、小鹏、理想都上市了,所以我可以选择的空间就很小”,周鸿祎说自己更愿意选择哪吒这样的创业公司。这也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周鸿祎看中哪吒,最终是要奔着上市去的。 另一个对手威马的实力也不可小觑,曾经的威马作为一线新势力,与蔚小理并驾齐驱,现在逐渐退居到二线,甚至被哪吒反超。去年威马的全年销量和零跑最为接近,为4.4万辆,彼此相差不到500辆。 在融资规模上,威马从2020年至今已获得了100亿人民币及超4.5亿美元的融资。目前总融资额已经超过上市前的蔚小理。然而,即便是融资超过11轮,威马也还是没能上市。2020年威马就开始筹备在科创板上市,立志成为“科创板汽车第一股”。彼时,零跑、爱驰等新势力也曾发出过在科创板上市的信号。但最后,由于监管原因并未上市成功。此后,威马开始寻求港股市场。 现在,随着零跑递交了招股书,外界再次将目光聚集到了二线新造车势力扎堆赴港上市。但问题在于,资本市场为何会看中这些二线造车势力?在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港交所还能批准这么多新势力的上市申请吗?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4.8%。从5%上升至近15%,只用了仅仅一年时间。为了能够更快地抢占市场份额,二线新势力只有通过上市寻求更多资金,来支撑后续产品的研发,才能在对手林立的电动车市场存活下来。
没人造得出廉价特斯拉
出品 | 虎嗅汽车组 作者 | 王笑渔 头图 | 零跑汽车官微 “我们不玩概念,我们也不讲故事”。 这是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在前两年的时候给零跑汽车设定的基调。时过境迁,不讲故事的新势力,不仅消费者看不上你,资本市场也很难看中你。 3月17日,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而这一次不同,朱江明造了一个全新的词,以及写了一个新的故事——全域自研。 在招股书中,零跑15次提及“全域自研”这个新词。展开来说,零跑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自研自制智能电动汽车核心系统及电子部件中的所有关键软硬件,实现了底层接口、算法和数据通讯协议的统一,该独特的模式及能力构建了,可在不同电动车型之间高度复用的平台化电子电气架构和整车架构。” 但全域自研的代价则是,去年每卖一台车,净亏损就达到了6.5万元。这对于一个目前产品主打5-20万元价位的新品牌来说,无疑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还记得去年7月,朱江明曾在宣布公司零跑2.0战略时透露,公司未来目标包括“自动驾驶技术三年内超越特斯拉”、“2025年整体销量达到80万辆”等。而如今站在港交所门前的零跑,更需要认知自己的真实位置,以及“全域自研”在未来更大的风险。 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2015年,我在西班牙旅游,看到街边有许多Twizy雷诺电动车,我意识到中国有这么大市场,为什么没人做?”那一年,朱江明的身份还是安防巨头大华股份的创始人之一。据说,在决定造车后,朱江明和大佬们打高尔夫的机会中,得到了高人指点,让他先去造跑车。 果然,2019年7月,零跑汽车开始交付第一款量车型S01。当时,零跑给它设的产品定位是“智能纯电动轿跑”,但不管从外形还是尺寸来看,它更像是一台“老年代步车”。2020年,S01只卖出了1125辆。 紧接着,零跑又推出了两款产品,微型车T03和中型SUV C11。在出师不利的情况下,零跑借助微型车市场的热度,在2020年攀升至了11,391辆的销量水平。其中,售价6.89万元的T03,占到了10266辆。随后的2021年 ,零跑的C11也逐渐放量,与T03一起为零跑贡献了43,748辆的交付量。 2021年的这4万多辆成绩,全都是零跑拿钱“砸”出来的。 根据零跑汽车的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19年、2020年、2021年经营亏损分别约为7.31亿元、8.695亿元、28.68亿元;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年内亏损分别为9.01亿元、11亿元和28.457亿元。从产品上市开后的这三年来看,零跑已经累计净亏损约47亿元。 不过,这个亏损的数额和蔚来和小鹏比起来,算是少的了。据蔚来的港交所文件显示,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前三季度,蔚来的净亏损却分别为112.96亿、53亿、18.74亿元。而小鹏汽车则稍微好一点,据小鹏的2021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为-15.95亿元,而第三季度汽车交付量为25,666辆,相当于每卖出一辆车,小鹏汽车就亏损约6.2万元。 但就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产品主打5-20万价位的零跑,和产品主打15-30万价位的小鹏,亏钱的水平不相上下。零跑去年亏了28.457亿元,卖出了43,748辆车。也就是说,零跑去年每卖一台车,净亏损就达到了6.5万元——与小鹏的卖一辆亏6.2万元,相当接近。 理论上,我们所理解的低端市场都是走量赚钱的买卖,而中高端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肯定是不如30万以上的高端车市场。但在单车亏损方面,主打低端市场的零跑比打中高端市场的小鹏更能亏,实属意料之外。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主要的原因是,零跑把卖车赚的钱都砸到研发上了,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据零跑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公司总收入分别约为1.17亿元、6.31亿元和31.32亿元。其中汽车及部件销售为主要收入。2019年、2020年、2021年汽车及部件销售总收入分别为1.17亿元、6.16亿元和30.58亿元。 而在这三年里,零跑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及7.40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306.4%、45.8%及23.6%。作为对比,2020年全年,小鹏汽车的研发占总收入比例达29.5%,蔚来为15.3%,理想为11%。2021年,理想研发占总收入比例12%。(小鹏和蔚来暂未公布2021年财报) 但比较遗憾的是,零跑所提出的“全域自研”概念,在现阶段还没能直接转换为市场竞争力。从财报给出的其企业和产品销量排名看,零跑只能“勉强地”挤进前五名。 比如在“行业概览”中,零跑列举了全球前五大纯电动汽车公司的销量排名,零跑位列第五名。从这一排行榜的定语可以看出,比亚迪、宝马、理想汽车等等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品牌,就直接被剔除了。最后,就只剩下特斯拉、蔚来、小鹏这类单品结构单一化的纯电动汽车品牌。 再比如车型销量方面,零跑并没有选择乘联会的销量口径,而是选用了所谓的“向C端客户出售”的销量数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把比亚迪、广汽新能源等品牌剔除在外。 卖车这件事,零跑现在确实还不太擅长,但要谈及自研,零跑可就跟你较真了。 二、自研,是不是无底洞? 对于零跑而言,这次IPO最大的需求是:拿更多的钱、做更多的自研。 据零跑汽车介绍,此次募资预计净额中的40%将用于新车型、自动驾驶技术、三电系统技术等方面的研发;25%将用于提升生产能力;25%将用于扩张业务和提升品牌知名度,其中包括于2023年前往欧洲市场开设海外旗舰店等海外业务;10%用于运营及一般公司用途。 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布募资额,但从比例上就不难看出,零跑所构建的“全域自研”很需要钱。不可否认的是,零跑在自研这条路上,已经跑在很多新势力前面了。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投入。 在零跑提供的一张“自研自制的核心系统及电子部件”版图中,可以发现:除了内外饰以及电芯以外,零跑几乎在所有板块都采取了大量自研。其中包括像电机、减速器,连车灯系统都是自研的。 零跑将自研的价值,分成了三块:1、越级产品;2、研发效率;3、成本优势。这其实,也已经构成了零跑的整个商业模式:通过大量投入资金和资源做研发,然后推出配置越级的高性价比产品。并且不断地推陈出新,实现规模化效应。最后,在营收和研发投入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点。 但自研的问题就在于:一是,你自研技术,能否比成熟供应商提供更好的体验?二是,自研的成本和风险压力,能否自己一个人全扛下来? 首先说体验方面,零跑目前并没有展现出多么出彩的智能化体验。 像目前在零跑C11上,也仅仅是提供了自研的ACC(自适应续航)、LCC(车道居中辅助)功能。相比之下,“蔚小理”都已经推出了自研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而零跑暂时还没能实现该功能。 “虽然,零跑的智能驾驶是硬件+软件自研,整体很稳定,但是细节感受差了一点。”新能源汽车分析师刘泽竑向虎嗅表示,在智能驾驶功能的实际驾驶体验上,零跑C11暂时还不如同价车型奔腾T99的Tier1供应商的方案。但他觉得这是好事,“说明底层know how,他们在自己搞。” 而体验上不来,很可能是卡在了研发人才上。据财报显示,零跑汽车目前有超过1000名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3.9%。作为参考,截至2021年底,理想汽车的员工规模为11,901人,其中研发团队有3400人,占比约29%。而小鹏汽车这边,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研发团队人数超过4000人。 但零跑与小鹏、理想的自研体系又有些不同之处。零跑的策略是——一开始就把自研的范围覆盖得足够全,然后再逐个深入。而不是像其他造车新势力,把一个细分技术吃透,再扩展到更多领域。 但这也是一个风险,打个比喻:一个学生,门门考试都是75分;另一个学生,数学每次都是满分,但其他考试只有60分,甚至还有不及格的。那显然是后者这样的特长生,会更容易让人记住。 再说成本方面,零跑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上游供应链的价格波动。 3月19日,零跑汽车宣布:受原材料价格上涨,零跑C11宣布涨价,涨幅2-3万元。零跑的调价幅度,在比亚迪、欧拉、小鹏等国产新能源车企中属于增幅较大的一家,一度赶上特斯拉的涨价节奏。 这与零跑的“全域自研”无不相关。像零跑,目前所有的电池系统都是自研开发的,涵盖设计、仿真到产品测试的整个过程。除了电芯是采购的,整个电池包的制造和组合都是零跑自己来做。再包括电驱,零跑S01和T03上用的,是他们自研的电驱系统Heracles集成了电机、减速器及电机控制器,后来又推出了“盘古”油冷电驱,搭载在零跑C11上。 总之,在很多其他新势力依靠供应商采购的关键零部件上,零跑做了大量的自研。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整个采购的成本减少了,研发的效率也提升了。但是,研发的成本反而更高了,而且上游供应链的成本压力,直接反馈在了你的研发、制造的成本上。 除了成本的波动之外,技术的更替,也需要自研方来承担压力。零跑现在自建浙江金华工厂年产20万个电池包,以及25万台驱动电机。而按照招股书的信息,零跑正在研发碳化硅材料的高性能、800伏规格的电驱系统,这意味工厂产线也需要随之调整。 总而言之,零跑所提出来的“全域自研”,必然是一个烧钱的无敌洞。但相比很多车企把钱烧在了营销和服务等领域,零跑这样的新势力,算是走了一条,难,而正确的道路。 写在最后 自研为车企带来的优势是必然的,但风险和挑战也是必然的。 对于朱江明来说,他最不缺的,就是对于创业这件事的耐心。他曾经说过:“造车就像长跑,过程一定很漫长,希望有一天零跑能像丰田、大众那样有上千万辆的销售规模。” 现在,无非就是缺点钱。
俄罗斯飞船送3名俄宇航员上太空 国际空间站增加到10人
莫斯科时间3月18日18时55分(北京时间23时55分),俄罗斯“联盟-2.1a”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将载有3名俄罗斯宇航员乘组的“联盟MS-21”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8日,哈萨克斯坦,搭载“联盟MS-21”飞船的“联盟-2.1a”火箭发射升空。载有3名俄罗斯宇航员的俄“联盟MS-21”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3名宇航员顺利抵达国际空间站。澎湃影像图飞船于莫斯科时间22时12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在未来的太空生活中,乘组人员将进行最多7次太空行走,“联盟MS-21”飞船计划于9月30日返回。 此次飞船乘组包括3名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丹尼斯·马特维耶夫和谢尔盖·科尔萨科夫。其中,阿尔捷米耶夫此次已是第3次造访国际空间站,马特维耶夫与科尔萨科夫是首次前往空间站。 宇航员有时会把乐器带上太空。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发射前,谢尔盖·科尔萨科夫表示,他随身带上口琴、卡祖笛,希望俄“进步”号货运飞船给他送上来一把电吉他。 目前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已增加到10人,除了最新加入的3名俄罗斯宇航员,其他宇航员还包括俄罗斯宇航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彼得·杜布罗夫和NASA宇航员马克·范德·黑,他们将于3月30日乘坐俄“联盟MS-19”号宇宙飞船返回地球。其中,马克·范德·黑已打破美国宇航员连续在太空停留天数最多340天的纪录,他总共将连续在轨355天。 剩下4名宇航员中,NASA宇航员拉贾·查里、汤姆·马什本、凯拉·巴伦和欧洲航天局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是去年11月乘坐SpaceX载人龙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的。他们将在空间站开展为期6个月的科学任务后返回地球。
斯坦福2022AI指数报告出炉,AI“造脸”真假难辨,北邮、清华、字节表现抢眼 | 智东西内参
近日,斯坦福大学发布了《人工智能指数2022》(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ex Report 2022)报告,这是斯坦福大学连续第五年发布该类型的报告,该报告旨在成为世界上最可信、最权威的AI数据和洞察来源。今年的报告分为五个章节,包括最新的研究进展、技术、AI伦理、投资与教育、AI政策。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带来《人工智能指数2022》的要点翻译总结,从权威机构角度分析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的最新进展。 一、研究进展 研发是推动人工智能 (AI) 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每年学术界、工业界、政府和⺠间组织通过⼤量论⽂、期刊⽂章、人工智能会议等为AI研发做出贡献。从 2010 年到 2021 年,人工智能出版物的总数翻了⼀番,从 2010年的 162,444 篇增长到 2021 年的 334,497 篇。 ▲2010-21 年全球 AI 出版物数量 其中,2021年这些出版物的51.5% 是期刊⽂章,21.5% 是会议论⽂,17.0% 来自存储库。细分领域方面,自2015 年以来,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方⾯的出版物增加了⼀倍多。其他受深度学习影响较⼤的领域,如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增幅较小。 ▲2010-21 年按研究领域的 AI 出版物数量 按论文来源的部门来分,教育机构仍是AI研究的主力,而美国和欧盟的公司参与研发的程度也很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唯一一个教育比重不断上升的国家(地区)。而且,迄今为止,过去 12 年中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合作数量最多,自 2010 年以来增加了五倍。其次是英国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增加了自 2010 年以来增长了 3 倍多。2021 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合作数量是英国和中国之间的 2.7 倍。 ▲2010-21 年按⾏业分列的 AI 出版物(占总数的百分比) ▲美国和中国在⼈工智能出版物方面的合作,2010-21 按地区来看,2021 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 42.9%的期刊发文量领先,其次是欧洲和中亚(22.7%)和北美(15.6%)。此外,南亚、中东和北非的增⻓最为显着,在过去 12 年中,它们的 AI 期刊出版物数量分别增 长了约 12 倍和 7 倍。 ▲2010-21 年按地区分列的 AI 期刊出版物(占世界总数的百分比) 按地理区域来分,中国保持领先地位,2021 年为 31.0%,其次是欧盟和英国,为 19.1%,美国为 13.7%。 ▲2010-21 年按地理区域划分的 AI 期刊出版物(占世界总数的百分比) 在论⽂的被引次数上,中国的份额逐渐增加,⽽欧盟以及英国和美国的被引次数减少。这三个地理区域的总引⽤量占全球总引⽤量的 66% 以上。 ▲2010-21 年按地理区域划分的 AI 期刊引⽤次数(占世界总数的百分比) 在专利方面,2021 年提交的专利数量是 2015 年的 30 倍以上,复合年增⻓率为 76.9%。中国的专利数已经占了世界⼀半,并获得约 6% 的授权。 ▲AI 专利申请数量,2010‒21 年 ▲2010-21 年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智能专利申请(占世界总数的百分⽐) AI开源软件库方面,TensorFlow 仍最受欢迎的,GitHub 累计星数约为 161,000,⽐2020 年略有增加,远高于排名第二的OpenCV。 ▲AI LIBRARY 的 GITHUB STARS 数量(超过 40K STARS),2014‒21 二、技术表现 今年技术性能这⼀章节对AI各个⼦领域的技术进步进⾏了⽐以往更多的分析,包括计算机视觉、语⾔、强化学习等技术的趋势。 1、计算机视觉 图像分类:图像分类是指机器对图像中看到的内容进行分类的能力。 过去⼗年图像识别系统技术取得了巨⼤的进步,特别是研究⼈员已经采⽤了更多的机器学习技术。截⾄ 2021 年底,顶级图像分类系统在 Top-1 准确度上每10 次分类尝试平均产⽣ 1 个错误,相比之下, 2012 年底 每 10 次尝试平均 4 次 错误 。 2021 年,最顶级的预训练系统是 CoAtNets,由⾕歌研究⼈员制作。 图像生成:图像⽣成是⽣成与真实图像⽆法区分的图像的任务。如下图所示,2021年,AI已经可以合成非常难以区分的人脸照片。 ▲GAN 在⼈脸⽣成⽅⾯的进展 深度伪造检测:许多人工智能系统现在可以⽣成与真实图像⽆法区分的假图像,例如通过换脸来实现所谓的“深度伪造”。近几年,研究人员一直试图通过制作更强大的深度伪造检测算法来跟上伪造步伐。FaceForensics++ 是⼀个深度伪造检测基准测试,。2012年, 最强的AI技术可以在四个 FaceForenics++ 数据集中正确识别 69.9% 的深度伪造。 2021 年, 该数字增加到 97.7% 。 医学图像分割:医学图像分割是指AI系统在医学图像中分割感兴趣对象(例如器官、病变或肿瘤)的能⼒。目前,AI能够在 CVC-ClinicDB 数据集上以 94.2% 的正确率识别结肠镜检查息⾁,相比2015年提⾼了 11.9 个百分点。 人脸检测:虽然目前的一些面部识别算法的成功率接近100%,但因为疫情的影响,戴口罩面部识别成为了AI技术新的挑战。2021年,北京邮电⼤学的研究⼈员发布 了6000张蒙⾯⼈脸的⼈脸识别数据集,以应对⼤规模戴⼝罩带来的新识别挑战。研究⼈员在各种⾯部识别数据集上运⾏了⼀系列现有的最先进的检测算法,结果表明,与未蒙⾯相⽐,顶级⽅法在蒙⾯⾯孔上的表现要差 5 到 16 个百分点。 ▲北邮MLFW数据库 ▲最新AI MLFW数据库检测准确性 2、语言理解 目前的英文语言理解用的最新基准测试为SuperGLUE,于2019年5月发布。在测试中,AI系统在八种不同的任务上进行测试。截至目前最先进的系统为SS-MoE模型,在SuperGLUE上的得分为91.0,已经超过了人类。 ▲SuperGLUE得分 在另一项斯坦福问答数据集(SQuAD)中,AI最新得分为95.7和93.2,也超过了人类的表现。 ▲SQUAD 1.1 和 SQUAD 2.0得分 但是,对于需要逻辑推理的问题上AI貌似仍力不从心。在由新加坡国立大学科学家创建的数据集ReClor中,困难问题的最好表现只有69.3%的准确率。 ▲需要逻辑推理的阅读理解数据集(RECLOR):准确性 自然语言推理方面,目前斯坦福⾃然语⾔推理 (SNLI) 数据集表现最好的模型是 FacebookAIUSA 的 EFL,其在 2021 年 4 ⽉的得分为 93.1%。 3、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的测试标准是2013年推出的Arcade Learning Environment(Atari-57),2019 年末,DeepMind 的 MuZero 算法在 Atari-57 上 实现了最先进的性能。到了2021年,来⾃清华⼤学和字节跳动的研究⼈员开发出了 GDI-H3 模型,该模型在 Atari 上的性能超过了MuZero -57的近一倍。 ▲ATARI-57得分 4、机器人 调查结果显⽰在过去七年中,机器⼈⼿臂的价格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17年,价格中位数机器人手臂的价格是 42,000 美元。从那时起,价格已经下降了 46.2%,⼤致达到了2021年的22,600美元。 ▲2017-21 年机器人⼿臂的平均价格 并且,现在机器人相关的AI技术的普及率也出现了大幅提升。 ▲机器人教授使⽤的人工智能技能比例 三、AI投资和教育 1、工作 新西兰的人工智能招聘增⻓最快——2021 年是 2016 年的 2.42 倍,其次 是⾹港(1.56)、爱尔兰(1.28)、卢森堡(1.26)和瑞典(1.24)。此外,从 2020 年到 2021 年,许多国家或地 区的 AI 招聘增⻓率有所下降 ▲2021 年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相对⼈⼯智能招聘指数 在 2021 年所有职位发布中,⼈⼯智能职 位发布的份额最⼤的是机器学习技能(占所有职位发布的 0.6%),其次是人⼯智能(0.33%)、神经⽹络(0.16%)和⾃然语⾔处理(0.13%) )。 美国信息部⻔的所有职位发布中有 3.30%与 AI 相关,其次是科学和技术服务(占所有列表的2.59%)、制造(2.02%)和⾦融和保险(1.81%)。 ▲2021 年按⾏业分列的美国 AI 职位发布(占所有职位发布的百分⽐) AI的渗透率方面,印度在⼈⼯智能技能渗透率⽅⾯领先世界——2015年⾄ 2021 年全球平均⽔平的 3.09 倍——紧随其后的是美国(2.24)和德国(1.7)。之后是中国(1.56)、以⾊列(1.52)和加拿⼤(1.41)。 ▲2015-21 年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相对 AI 技能渗透率 2、投资 目前,私人投资仍是AI投融资的主流,其次是并购、公开发行和少数股权。2021 年,全球对⼈⼯智能的私⼈投资总额约为 935 亿 美元,是 2020 年私⼈投资总额的两倍多。 ▲按投资活动划分的全球企业对⼈⼯智能的投资,2013-21 年 在披露融资⾦额的公司中,与 2020 年相⽐,2021 年 1 亿 美元⾄ 5 亿美元的 AI 融资轮数增加了⼀倍多,⽽ 5000 万 美元⾄ 1 亿美元的融资轮数也增加了⼀倍多。 ▲2013-21 年⼈⼯智能领域的私⼈投资 2021 年,美国在获得资助的 AI 公司的总体私⼈投资⽅⾯居世界⾸位,约为 529 亿美元,是排名第⼆的国家中国(172 亿美元)的三倍。排在第三位的是英国(46.5 亿美元),其次是以⾊列(24 亿美元)和德国 (19.8 亿美元)。 2021 年,美国有299 家新投资的AI公司,其次是中国,有 119 家,英国有 49 家,以⾊列有 28家。 ▲2021 年按地理区域划分的 AI 私⼈投资 行业领域方面,2021 年⼈⼯智能领域最⼤的私⼈投资是数据管理、处理和云(约 122 亿美元)。在过去五年中,医疗和保健 类别获得了全球最⼤的私⼈投资(289 亿美元);其次是 数据管理、处理和云计算(269亿美元);⾦融科技(249亿美元);和零售(219.5 亿美元)。 3、教育 在北美,⼤多数与⼈⼯智能相关的课程都是作为本科阶段CS 课程的⼀部分提供的。从 2010 年到 2020 年,北美博⼠机构的新 CS 本科毕业⽣ 数量增⻓了 3.5 倍。2020 年,超过 31,000 名 本科⽣完成了计算机科学学位,⽐ 2019 年增加了11.60%。并且,2020 年每 5 名 CS 学⽣中就有 1 名获得了 AI/ML 博⼠学位。 ▲2010-20 年北美博⼠机构的新 CS 本科⽣⼈数 ▲2020 年按专业划分的美国新 CS 博⼠(占总数的百分⽐) 四、AI政策 从 2016 年到 2021 年, 共有25 个国家通过了 55 项与⼈⼯智能相关的法案,其中美国以13项法案占据榜首,其次是俄罗斯、⽐利时、西班⽛和英国。2021 年颁布的法律数量上,西班⽛、英国和美国领先,各超过三项。 ▲2021 年与 AI 相关的法案数量国家排名 美国2015年只有一项联邦法案与人工智能相关,2021年提升到了130项。 ▲2016年以来典型的国家人工智能相关立法 在 2021 财年 (FY),⾮国防美国政府机构共为 AI 研发⽀出分配了15.3 亿美元,约为 2018 财年⽀出的 2.7 倍。预计2022 财年这⼀数字将增⻓ 8.8%,申请总额为 16.7 亿美元。 ▲美国联邦⾮国防⼈⼯智能研发预算,2018-22 财年 而美国国防部2021年在 500 个⼈⼯智能研发项⽬中拨款 92.6 亿美元,⽐ 2020 年的 86.8 亿美元增加 6.68%。国防部在人工智能上的支出也是最多的,2021 年,它在与⼈⼯智能相关的合同上花费了 11.4 亿 美元,大约是第⼆⾼的部⻔卫⽣与公众服务部(2.34 亿美元)花费的五倍。 ▲国防部前五名资⾦最多的项⽬ ▲2021 年美国政府部⻔和机构在 AI 上的最高合同⽀出 智东西认为,虽然2021年是个多事之秋,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一路高歌猛进,私人投资翻一番,新技术不断突破都给这个行业的发展打了强心剂。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在中美国家关系日趋复杂的现在,AI行业的中美合作仍很紧密,这是人类科学技术在冲突与斗争大环境下的一丝慰藉。
Steam Deck已支持Xbox云游戏 需要使用微软Edge浏览器
Linux掌机Steam Deck此前已经出货了,从玩家反馈的情况来看,这款产品效果不错,证明了Valve的事前工作干得不错。由于其硬件基础是常见的x86平台,拥有非常高的可玩性,即便想安装Windows 10也不成问题。 微软宣布,目前Steam Deck已支持Xbox Cloud Gaming(Beta),Xbox Game Pass Ultimate用户可通过Microsoft Edge(Beta)浏览器在Steam Deck上使用。Microsoft Edge社区经理MSFTMissy在Reddit上,介绍了其团队如何与Valve和Xbox Cloud Gaming合作达成这一壮举,并保证这仅仅是Microsoft Edge游戏故事的开始。 事实上,微软Xbox业务负责人Phil Spencer去年夏天就曾拜访Valve,表示在体验一周后,认为Steam Deck是一台非常好的设备,无论屏幕尺寸或手柄感觉都很棒,玩家可以体验到随时随地玩游戏的便利性。Phil Spencer使用Steam Deck玩了《光环》和《帝国时代》,并表示Xbox Cloud Gaming的运行效果很好。当时就有人猜测,鉴于微软Xbox云游戏服务的特性及推广力度,接下来将会为Steam Deck提供完整的支持。 目前相关的功能仍处于测试阶段,如果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如果是技术方面不太在行的用户,可以根据微软专门的支持文章操作,里面包含了非常详细的信息,并提供了屏幕截图以指导用户完成相关操作。Valve和微软仍在为Steam Deck安装Windows 11努力,让未来Steam Deck在使用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初怼刘海屏最狠的三星,为什么又用了回来?
我觉得 14/16 英寸 MBP 的刘海一点争议也不应该有,自从有了刘海,朋友圈里面炫耀自己苹果电脑的都开始刻意把刘海拍上。 这句话是上一期 硬情报文章中点赞最高的读者留言,即便互联网上充斥着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批判,刘海屏仍然赢得了一部分人的拥护。 这不,时隔多年后,Android 阵营又迎来了一款刘海屏产品三星 Galaxy Tab S8 Ultra,甚至还因为太受欢迎,三星不得不在美国暂时停售这一产品。 这些都证明了一件事情,刘海屏固然是个妥协的设计,不够好看,但只要用得好,其实能带来不错的实用价值。 除了更大的屏幕,刘海也在引导你学习手势操作 在众多刘海设计嘲讽者中,三星无疑是最出色的一位,用一条广告,三张脸,绘声绘色地调侃了 iPhone X,直怼刘海是个不好看的设计。 三星拍广告怼 iPhone 可是没过几年,这位出色的嘲讽者转头就喊出了——真香,大胆地在 Galaxy Tab S8 Ultra 上采用刘海屏设计。 根据 sammobile 报道,Galaxy Tab S8 Ultra 在美国发售后供不应求,三星不得不暂停销售。 人们对于大屏幕的追求,让刘海屏成为可以容忍的设计。 三星 Tab S8 Ultra 小刘海,换来了更极致的「四边等窄」. 图片来自:PCworld 除了小,Tab S8 Ultra 的刘海位置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知名科技博主 MKBHD 在上手视频中表示,刘海横向居中放置比纵向居中更好,横向更符合人们一直以来的使用习惯。 除笔记、阅读等小部分场景,无论 iPad 还是 Android 平板,都是横向使用居多。 当然,刘海终究是技术发展过程的一个妥协设计,带来更大屏幕的同时,它也引发了一些交互问题,比如内容遮挡和交互按钮遮挡。 前者基本没有办法解决,只能调整内容,后者则要靠应用厂商跟进调整 UI 和各种交互按钮,这并不是一个好解决的问题,即便现在绝大部分应用都完成了针对性的优化,仍然会有漏网之鱼。 我的备用机 Pixel 4a,在使用 B 站观看视频时,紧贴屏幕边缘的菜单按钮会和左上角的前置摄像头重叠,导致无法点击菜单键,只能靠翻转屏幕方向解决。 刘海让 iPhone 进入了全面屏时代,手势替换按键成了主要交互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可发现性」问题。 苹果专门推出了视频介绍手势操作. 图片来自:Designing Fluid Interfaces 手势操作不像按键,它是不可见的,如果不是长期肌肉记忆,人们很难记清楚手势对应的功能,比如现在仍然有不少人不知道点击 iPhone 顶部屏幕可以回到文章最初的标题部分。 应用多、操作手势多,很可能会引发交互混乱问题,明明滑动了手机却没有反应,至今都算不上好用的 iPhone 侧滑返回手势就是例子。 要想每个人都能按要求固定手指滑动的方向、幅度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厂商们要非常精细地调整手势触发的灵敏度。 用实体设计区分和引导是不错的解决方法,iPhone 上持续存在的小横条就是提示人们它替换了 Home 键,引导人们记住手势。 iPhone X 之前的控制中心是从底部上滑触发,如今这部分给了小横条,控制中心就调整到从屏幕顶部右上方下滑唤起,而刘海将屏幕顶部分割成了 2 个交互区,引导人们左边下滑和右边下滑是不一样的功能。 iPhone 唤出通知中心的交互变迁 左边对应通知栏,而右边对应控制中心。有了 iPhone 的手势交互铺垫,iPad 走向全面屏设计,用手势替换按键才能如此顺利。 这种以实体元素引导人们交互的设计在业界十分常见,比如华为服务卡片功能,就是在每个支持的应用下方设计一个白色的小横条,提示用户这是可交互的,对着应用轻轻上滑就能展开卡片。 支持华为服务卡片的应用下有小横条提示用户可交互 刘海设计是无挖孔真全面屏到来之前的技术妥协,但也具备实用价值,实体刘海在引导人们熟悉手势上同样尽了一份力,为那个一整块全是屏幕的未来做准备。 有刘海,就一定得有 Face ID 吗? 面容识别(Face ID)是与刘海屏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灯芯,有你有我,交缠在一起,没有面容识别的刘海屏一度被吐槽「为了刘海而刘海」,即便是 MacBook Pro 也逃不开。 从 iFixit 的拆解对比图中也可以看到 iPhone 13 的刘海模组是比 MacBook Pro 刘海模组要小的,还有富余空间。 iPhone 13 刘海比 MacBook Pro 小. 图片来自:iFixit MacBook Pro 没有用上 Face ID 的原因,我在 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了,手机刘海内部包含的摄像头和 3D 结构光模组更大,电脑薄薄的屏幕放不下。 之后 MacBook Pro 能否用上 Face ID,就得看之后技术能否迎来突破,用更小的模组替换。 刘海所带来的 Face ID 功能,体验就一定好过指纹识别吗,没有固定的答案,前者是被动式体验,后者是主动式体验。 MacBook Air 上的指纹识别 在电脑上,Face ID 体验不一定比指纹好,由于面容解锁是被动的,有时候你并不一定想解锁电脑,但识别到了面部之后电脑总归会自动解锁,因此增加一步「按下任意按键以解锁电脑」就会成为通用解决方案。 最终都是按键解锁,指纹识别其实更不容易按错键解锁,使用体验反而更好。 面容识别的体验优势体现在一些非主动操作的场景,比如 iPhone 新通知自动亮屏,拿起手机点击通知的同时手机也识别到了人脸,自动解锁进入对应的 App 界面。 指纹解锁的手机完成同样的操作步骤更多,先得按指纹解锁,下拉通知栏,点击才能进入同样的界面。 快捷拍照也是一样,人们在锁屏界面长按相机快捷键与面容解锁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而通常搭载指纹识别的手机快捷拍照往往仅支持拍照和查看新拍摄的图片,手机仍然是未解锁的状态。 实际已经有厂商注意到了指纹识别主动体验和面容识别被动体验的差距了,vivo Origin 系统解锁功能,支持直接拖拽应用或服务到指纹区,解锁手机的同时直接进入相应的应用,要是未来可以加入直接拖拽通知进入相应的 App 界面就更好了。 Origin 解锁功能 目前主流的两种识别方案,指纹识别和面容识别其实在体验方面是各有优势的,刘海也不是非要和面容识别强行绑定,实用和合适最重要。 以三星 Galaxy Tab S8 Ultra 为例,超声波指纹体验并不差,无论是解锁还是支付安全性,都经过了考验,换成支付级别的面容识别,意味着刘海区域要放下 3D 结构光模组,刘海更大,视觉观感不如现在好。 Galaxy Tab S8 Ultra 的刘海由前置双摄模组组成. 图片来自:PCworld 而且 Galaxy Tab S8 Ultra 作为平板,机身非常薄,仅 6mm,能否放下完整的 3D 结构光模组还不一定呢。 有 Galaxy Tab S8 Ultra 这样成功的先例存在,之后可能会有更多厂商尝试在平板中引入刘海设计以获得更大的屏幕,但将支付级别的面容识别,与刘海强绑定的消费级硬件厂商,只会有苹果一家了。 自 iPhone X 引入刘海设计已经过去了 4 年多,我们甚至已经在小米 MIX 4 上看到了那个「真·全面屏」的未来,技术的发展让刘海屏不再是一面倒的「热门」设计,家家都用刘海屏的时代过去了。 小米 MIX4 现在,是时候暂时放下美丑的争论,回过头来看看那些重新用回刘海或坚持采用刘海设计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具备实用性,是不是真的能带来体验提升。 设计不止于美丑,是否为你我带来了正向价值同样重要。
全球自动驾驶头部格局一夜剧变:孙正义套现跑路 通用Cruise背后挨刀
万博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一则突发的公告,不太寻常。 来自通用汽车,称将以34.5亿美元收购孙正义旗下软银愿景基金持有的全部Cruise股权。 Cruise,通用旗下自动驾驶超级独角兽,与Waymo和百度Apollo并列的自动驾驶头部玩家。 而孙正义,也是Cruise估值一手做大中的“功勋人物”,却不料如此匆匆套现、抽身离场。 并且短短十几天,Cruise接连发生剧变:CEO换人、最大外部投资者,等不到Cruise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转身离去。 值得玩味的是,孙正义这次退出也不寻常,原本这么看好自动驾驶的人,忽然套现了。更早之前,关于通用Cruise和孙正义旗下软银愿景基金的“对赌协议”,也浮出过水面。 孙正义突然退群了 软银愿景基金、孙正义,Cruise最大的外部金主,退出显得如此突然。 就在3月17日,通用汽车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股权收购文件,披露了最新进展。 根据文件,通用汽车用34.5亿美元,收购软银愿景持有的所有Cruise股权,整个股权交易分为3个部分进行: 首先,通用以21亿美元收购软银愿景基金10.9%的Cruise初始股权,这部分股权是2018年5月,软银愿景基金投资Cruise 22.5亿美元协议的一部分。 之后,通用还根据2018年,软银愿景基金投资Cruise时签订的协议,代替软银向Cruise追加13.5亿美元投资。 至此,通用汽车在这次交易中,总共以34.5亿美元收购软银愿景基金19.6%的全部Cruise股权,通用持有Cruise的股权占比,增加至80%。 至此,孙正义彻底完成了从通用Cruise的退出——不赔但也不赚的退出。 还没等到商业化,也没等到IPO,更没有多少倍的回报,简直就是割肉止损的离场,连“利息”都不要了。 Cruise的三阶段,以及与孙正义的孽缘 全球自动驾驶超级独角兽Cruise,现在是一家估值高达300亿美元的公司,发展经历过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0到1创业。 2013年,Kyle Vogt与Dan Kan在硅谷联合创办 Cruise Automation,之后不久Cruise就拿出了具备高速场景自动驾驶功能的原型产品RP-1,其后在2015年, Cruise拿到加州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成为自动驾驶赛道的明星公司。 2016年,Cruise被通用汽车以5亿8100万美元全资收购,成为各大车厂“自动驾驶焦虑”的导火索,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自动驾驶领域创业公司进入被哄抢时代。 至此,Cruise成为了通用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 第二阶段:地主家小儿子。 在被通用汽车收购后,Cruise开始进入内部整合期,通用还给Cruise空降来前总裁Dan Ammann作为一把手,承诺将会持续给Cruise投入研发和持续发展,并且背靠车厂资源,开始将Cruise的自动驾驶技术,降维到量产车使用,推出了与特斯拉AutoPilot齐名的Super Cruise。 Cruise在完全无人驾驶方面也没落下,自建RoboTaxi车队,研发RoboTaxi技术。 江湖上也开始有了Cruise路线的说法,成为了Waymo路线和特斯拉路线之外的第三条路线。 这种思路,后来也直接启发了在中国创业的Momenta和毫末智行等公司,本质上是一种更大数据驱动的思维来推进自动驾驶。 但也就是在2018年前后,全球自动驾驶再次进入资本热潮期,Cruise发展得不算慢,但在通用旗下——更何况地主家确实也遭遇了不小的困难,一度难以支撑如此高投入的技术创新方向。 也到了思变的时候,而孙正义和他的千亿美元规模的软银愿景基金,就在此时出现。 第三阶段:孙正义来了。 2018年6月,在一波与孙正义的眉来眼去之后,通用对Cruise上演了一出“并而复拆”的戏码,重新引入其他外部投资方: 孙正义用软银愿景基金,向Cruise注资22.5亿美元,并分两个阶段进行,首期9亿美元,让Cruise投后估值一举达到115亿美元,成为全球最贵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 之后,孙正义继续高举高打加杠杆,带来日本车厂本田,为Cruise注资27.5亿美元(第一阶段7.5亿美元,剩下20亿美元在之后的12年注入),继续做大Cruise的估值到190亿美元并订下了商业化和IPO时间表。 Cruise也由此重新进入全球大资本视野。 2021年微软领投之下,Cruise又拿到了20亿美元的新融资,估值也水涨船高推至300亿美元,与Waymo、百度Apollo并列全球三强。而Cruise也因为手握42.5亿美元重金,成为了全球融资最多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 孙正义的刀法,至刚至猛。 但在被资本越捧越高的同时,Cruise在这段时间的技术落地,没有相应的高歌猛进。 Cruise最早就放话,要在2019年年底,让自家RoboTaxi跑进旧金山市区,让旧金山市民随叫随打,但时至今日,这个计划还未完全实施。 一方面,有疫情突如其来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或许也与技术进展有直接关系——毕竟同样是RoboTaxi落地,其他中国玩家如百度、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已经开启商业化收费测试了。 甚至Waymo从凤凰城开始“迁移”到旧金山落地,Cruise也依然没有兑现承诺。 Cruise唯一的高光时刻,来自2020年联合通用和本田,推出没有方向盘、完全重新设计的无人驾驶原型车Cruise Origin,备受关注,但说白了只是辆原型车,距离量产还有不小的距离,更别提商业化。 至于自动驾驶降维量产乘用车的智能驾驶产品Super Cruise,也一直没有外部客户的认可。 …… 所以无论是高阶自动驾驶技术落地,还是乘用车智能驾驶,Cruise享受着高估值,却没有相应的成绩单。 当然,精明如资本家孙正义,可以不赚钱,但绝对不能亏。 就在Cruise的一系列逆风进展下,当年孙正义投资Cruise时的对赌条款,对外曝光了。 根据当时的协议,软银愿景基金一次性注资9亿美元,剩下的13.5亿美元,在Cruise准备好自动驾驶商业化部署后才能进行交割。 还有,如果Cruise在交易结束后7年内,没有完成IPO、分拆、出售或解散,软银愿景基金将有权在某些限制条件下,将投资者持有的Cruise的全部股权交换为现金,交换价格,基于市场平均水平。 而现在,这个退出的突发公告,似乎对应的就是对赌条约的兑现。 孙正义跑路,Cruise更大的麻烦在后头 所以理解了爱恨情仇,今日之变,大概就能有个推导了。 孙正义手握真金白银入场,但Cruise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却迟迟没有进展,而根据对赌条款,软银愿景基金可以随时套现离场。 但这并不代表孙正义不看好自动驾驶,事实上,孙正义在自动驾驶赛道历来不惜金,甚至是全产业链条多元布局。 从2017年至今,孙正义陆续投资了芯片制造商英伟达和ARM,激光雷达公司Innoviz,地图公司Mapbox,还有智能算法初创企业Nauto和Brain Crop,这每笔投资,金额都不小。 除此之外,软银愿景基金还在2019年起向无人驾驶货运初创公司Nuro投资9.4亿美元。已经上市的Aurora,也有孙大帝的股份和利益。 所以孙正义从Cruise抽身离开,唯一的解释,或许就在于对Cruise前景的担忧、失望和止损。 更尴尬的是,成也孙正义,败也孙正义。 当初Cruise在通用内部虽然声息渐弱,但也活得不算差,也屡屡有进展曝出,速度不算快也绝对不算慢。 可孙正义的到来,一下子将Cruise在资本市场上催熟,又拿不出对应的成绩单。 犹如风口上飞起的猪,吹得越高越危险。 没错,孙正义“平价”身退,且留下了一个300亿美元估值的超级独角兽Cruise。 但这个300亿美元估值的公司,一来没有像样的商业化成绩单,二来每向前一轮都需要更多的融资才能匹配……就算是SPAC、IPO,这个估值也缺乏底气。德不配位,就会反受其害。 所以有时候,高估值、大资本未必是“时间的朋友”。 随着孙正义跑路,Cruise更大的危机才真正开始。 2020年定格的全球自动驾驶头部三强格局——Waymo、百度Apollo和Cruise。 或许在今年就会变成两极争霸了。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