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张涤:目前市场估值已经到了左侧加仓的条件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姜鑫  3月25日,中国人寿业绩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张涤在谈及权益市场投资时表示目前市场估值已经到了左侧加仓的条件。 张涤认为,权益市场近期波动比较大,一方面由国内基本面预期偏弱、企业盈利增速周期下行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地缘冲突也带来了投资风险偏好的下行。 在谈及今年具体配置时,张涤表示,“我们觉得对于长期资金来说权益市场长期向好的这个判断没有发生变化,它的长期配置价值也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看到市场在政策层面上是非常受呵护的,无论是国常会还是金融稳定委都谈到了稳增长、稳预期这些政策,我们觉得这些政策会逐步落实,对于基本面会起到改善的作用。那从估值的角度来看,经过了前期的调整,权益的估值已经落到了中枢长期中枢之下,配置价值慢慢显现,我们进行长期投资的话,在估值角度看已经达到了我们左侧加仓的条件了。” 从居民的角度看,张涤认为,居民理财也有长期配置的需求,如果从全球的视野看,境外的很多机构在目前阶段是低配了中国的,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未来可能会跃升成第一大经济体,全球的资金也需要对这个区域要有所配置,所以说A股市场配置的意愿和资金的需求是存在的。 张涤表示,当然短期也有一些风险因素需要考虑,包括像美联储的加息可能会给我们的货币政策的空间带来一定的压力,经济基本面企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俄乌之间的冲突还在上演,疫情的演进也在持续,这些短期扰动因素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些影响。 张涤表示,在谈大类资产配置的时候,不能够脱离机构主体以及它的资金性质和风险偏好,保险公司的资金是长久期负债和长期限的资产,同时具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区别于其他资产,这么长时间来已经在战略层面形成成熟的方法论和框架。在战术层面,我们会在这个框架里面根据市场的情况来灵活的进行战术性的偏离。在险资的整个战略配置中,权益投资是一个关键少数,特别是在利率中枢下移的环境下,固收配置提供了非常好的安全垫和稳定支撑,要实现长期的能够满足客户需要和股东要求的回报,权益投资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维持全球第三位
英国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24日在深圳和伦敦联合发布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香港总排名维持全球第三位。 2007年起,“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于每年3月和9月发布。第31期报告评估了全球119个金融中心,香港总排名为全球第三位,整体评分为715分。本期排名前十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上海、洛杉矶、新加坡、旧金山、北京、东京、深圳。 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香港在各类竞争力领域中(包括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以及声誉和综合)继续名列前茅。报告再次肯定了香港作为全球领先金融中心的地位与实力。 发言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持续为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不确定性。有赖于香港稳健成熟的监管制度、严谨的系统性风险监察体制架构、庞大的外汇基金支持和运作良好的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融市场运作顺畅,未出现资金进出异常的情况。同时,香港独特的条件,包括在“一国两制”下的制度优势、优良的法治传统、市场化及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都有助于持续巩固香港作为全球领先金融中心的地位。 发言人还表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的功能,并深化、扩大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香港将会继续用好国家政策和自身优势,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切入点,积极拓展庞大的内地市场,参与国家经济内循环。同时,继续担当好内外循环交汇点的桥梁和平台角色,联系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并协助内地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人民日报客户端 陈然) 责编:张婧妍
电动车代工大战,比亚迪、吉利冒险入局
电动车代工混战开始? 蔚来自己还没赚到钱,江淮就已赚到蔚来的钱。 3月24日至25日,蔚来及其代工合作方江淮汽车相继发布2021年财报。其中,蔚来财报显示,该公司2021全年营收361.4亿元,同比增长122.3%,净亏损虽大幅收窄,但仍亏40.2亿元。 相比之下,据江淮汽车2021年财报,其全年营收402.14亿元,同比下降6.11%,营收规模下滑显示出主营业务未根本好转,但在盈利能力上,有了蔚来这个铁杆客户后,江淮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亿元,同比增长40.24%。 2016年,蔚来和江淮签订了代工协议,此后蔚来便和江淮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蔚来旗下的车型都由江淮代工生产。而江淮也依靠蔚来的销量增长,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代工收入成了它业绩报告中最亮眼的部分。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江淮汽车从2017年开始陷入连续三年的亏损,2020年起利润转正,而江淮利润转正的两年,也是蔚来销量快速增长的两年。 财报显示,2021年江淮纯电动乘用车累计销量13.4万辆,同比增长169.12%。其中为蔚来代工的约9.3万辆,江淮自己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有4万余辆。 在蔚来2020年财报中,截至2019年12月31日,蔚来一共向江淮支付2.71亿元人民币的代工费,该时间段前蔚来共售出车辆31913辆,如果按此推算,江淮为蔚来汽车代工,平均一辆车收入约为8500元。由于双方具体的代工合同细节并未公布,8500元只是粗略判断,但依旧可以从侧面证明代工收入之丰厚。 2020年随着蔚来销量增加,江淮获得的代工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2020年蔚来向江淮支付了5.07亿元的代工费,当年蔚来的全年销量为4.3万辆,江淮平均一辆车的代工费从此前的8500元上涨到了1.1万元。 单从财报上看,代工对江淮而言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在代工项目投产前三年,蔚来需要对亏损进行全额补偿。2018年-2020年,江淮汽车分别确认亏损补偿1.26亿元、2.07亿元和0.65亿元,这些亏损费用将全部由蔚来支付。 如果把江淮的代工费和主流车企,长城和吉利的单车毛利和净利润相比较,会发现江淮的单车代工费用几乎和长城吉利的单车毛利不相上下。2020年长城的单车毛利为1.6万元,单车净利润4806元,吉利的单车毛利为1.28万,单车净利润为4223元。 2021年蔚来的全年交付量继续攀升超过了9万辆,由于蔚来在2021年财报中并未公布相关代工支出,但可以肯定的是,江淮获得的代工费将会在202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 强大“吸金”能力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主流车企和制造巨头开始对整车代工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2021年9月,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为e平台3.0高调站台,称该平台是比亚迪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的最关键布局,可以在研发周期和产品质量上提高竞争力。不仅如此,e平台3.0向全行业开放,比亚迪希望借助这个制造平台,为其他车企“代工”纯电车型。 此前,比亚迪已通过e平台拿到了滴滴“造车”的代工大单。根据滴滴计划,2025年实现在路上行驶100万辆共享定制车的目标,若双方合作顺利,将为比亚迪带来收益。 “比亚迪本身就是代工大王,它的制造能力在业内都是比较领先的,相比那些所有零部件都要自己去采购集中的代工企业,比亚迪能够在代工获得更大的利润。”汽车分析师、北方工业大学教授纪雪洪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不只是比亚迪,吉利在去年推出投资180亿元的SEA浩瀚架构平台。为了让更多新造车企业成为平台的客户,吉利不惜启动投资。此前,吉利投资了百度主导的集度汽车,便是为了推广旗下造车平台。为扩大“代工”朋友圈,吉利还曾考虑投资贾跃亭创始的FF。 除了车企外,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也都相继入局,一轮代工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目前富士康已推出自行研发的MIH平台,并在2021年同吉利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此外,立讯精密入股奇瑞,在外界看来,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布局电动车代工生意。 新造车担心“卡脖子” “好的造车平台,能够在生产制造时提升汽车零部件的通用化率,压缩生产成本,同时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此前,有业内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解释称,考量一个造车平台是否先进的衡量标准有两个,一是成本,能否提升零部件的通用化率,最大限度压缩制造成本;二是研发,好的平台能够在SUV到轿车、大型车到小型车的全品类中,覆盖尽量多甚至全系车型。 燃油车时代,大众正是通过MQB平台,承载了奥迪、斯柯达和西亚特四个品牌几乎全部主销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此外,丰田、通用等也都有自己的造车平台。 与江淮和海马等车企不同,吉利、比亚迪等车企进入代工领域,背后有着更大的野心。 事实上,新造车企一旦开始接纳某一制造平台的标准,后续产品的研发,也都需符合该平台的标准。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获取代工的利润外,传统车企想通过自己旗下平台代工,成为电动汽车时代标准的制定者。 “比亚迪把自己的平台推出去,包括公布自动辅助驾驶等源代码,一方面打造品牌形象,对资本市场、消费者等都是一个有力的宣传。”汽车分析师封士明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另外就是降低风险,它是车身一体化,搭配旗下的刀片电池,相当于一整套卖出。” 不止比亚迪,在宣布与百度合作时,时任吉利汽车研究总院院长胡峥楠曾解释,“基于SEA OS系统,传统意义上的供应商会成为吉利的开发伙伴,科技公司、个人用户等都可以在此开放平台进行定制化开发。” 这意味着,相比于江淮和蔚来、小鹏和海马的合作形式,吉利、比亚迪等相对强势的主机厂,希望通过代工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供应链层面的分享。吉利控股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李东辉就说过,无论未来的合作将采用吉利的技术、平台架构,还是发挥吉利的产能作用,都有机会使吉利获得技术转让收入。 “造车赛道上涌入的玩家越来越多。”一位行业人士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但新造车企业至今都在亏损中,相比之下,代工却似乎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事实上,目前各大车企的这部分收入还很小。吉利2020年财报显示,当年研发及相关技术支援服务收入为7.45亿元。2021年半年报中,该项业务收入降至4.47亿元。 较小的收入背后,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依然“骨感”。 话语权争夺战开启 事实上,单纯提供整车代工的企业,话语权正在减弱。 2021年3月,蔚来和江淮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江来制造。在外界看来,此后蔚来的代工订单,将逐步转移至合资公司,而蔚来持有江来制造49%的股权,“红利”不再由江淮独占。 此外,在新签署的代工生产协议中,蔚来不再是支付固定的单车制造加工费用,而是基于规模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动态调整。这意味着,随着蔚来销量增加,制造端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凸显,蔚来支付的代工费有望进一步降低。 这背后,激烈的竞争,正在压缩整车代工企业的话语权。事实上,主流车企都逐渐推出了自己研发的纯电平台。除了成本外,新造车企业也担心被传统车企“卡脖子”。 “主流车企几乎不会选择像是比亚迪和吉利这种开放平台代工方式,平台模块化的代工意味着他们(比亚迪)几乎把一辆车80%以上的零部件全部打包好了,这就不仅是用平台,而是和他们的供应链深度绑定了,价格肯定不会便宜,关键是这种程度的合作,车企彼此之间难以达成完全信任。”封士明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事实上,诸如比亚迪、吉利这样的平台化代工方式,意味着代工企业将对代工的产品设计、制造等多个环节进行干预,这导致代工方的话语权会较为强势。 业内人士称,目前电动汽车处于大规模研发阶段,包括电池在内的各项产品标准并未完全统一,车企之间的核心数据仍然是机密。 “整体来看,现阶段这种开放平台宣传作用大于它的实际行业价值,只是少部分没有生产研发能力的车企会选择平台,但也只是短时间过渡的权宜之计。”封士明认为,长期来看,平台代工不会成为有实力的新造车企业解决生产问题的主流方式。 这是一场关于事关车企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赛。在这个过程中,具备一定实力和野心的车企几乎不会选择将自己的数据和软件开发权限全权交由代工方处理。 他进一步解释称,对于部分在研发和资金上较弱的新势力来说,或者是一些濒临破产的自主品牌,急于向新能源转型,可能会选择这种平台化的代工方式,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其实,车企自然明白成为标准制定者道阻且长,所以目前对他们而言,代工更实际的目的不如说是利用代工来重新激活闲置的产能。随着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状态,未来汽车在量上的增长空间并不大,这导致对产能需求的增长速度变缓,甚至可能下降。 “由于政府对代工的管理并没有完全松绑,有些优质的产能无法充分利用起来,现在是优质的产能不够用,劣质的产能出现了一些过剩,所以政府有关部门也在考虑是有些代工可以有序地开放利用起来。”中汽协副秘书长叶盛基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他认为,现在国内整车供应链和产业链都是比较成熟的状态,代工质量也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所以,代工可能在政策的驱动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政策之外,新造车企们的代工路径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小鹏、理想等逐步选择自建工厂,蔚来、集度等则与代工方在资本层面进行深度绑定。 小鹏和海马的代工合作在去年年底已经到期,并未继续合作。而且在小鹏和海马合作早期的时候,小鹏就已经着手建设自己的工厂了,此后广州和武汉的工厂也相继投入建设。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是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项目。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自建工厂并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相较采用代工模式生产所获利益更大。 小鹏之外,新造车选择自建工厂成为一种新趋势,牛创、零跑、哪吒、威马、云度、爱驰,都有自己的自建工厂。 与此同时,部分车企反而坚定选择代工这条路。蔚来不仅和代工方江淮续签了代工合同,而且还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与其他新造车势力的选择大相径庭。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秦力洪认为,代工之于蔚来和江淮,都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资质我们也喜欢,但你让我花10个亿去买个空壳,我肯定不干。我们不会通过收购壳资源获得生产资质。”秦力洪曾表示,资质不一定要捏在自己手中,与江淮的合作不仅没有影响蔚来的生产效率,还帮蔚来省了钱。 而东风悦达起亚为华人运通代工前,后者就已经跟悦达集团有了股权合作,此后,悦达集团还对华人运通进行了增资。以前代工方的弱势地位,在双方开始进行资本和股权的交叉后得到了些许调整。 其实不管是江淮、海马亦或是东风悦达起亚,作为代工方他们在生产经营上都出现了问题,江淮和海马甚至一度面临退市风险警告。也正是因为如此,蔚来、小鹏和高合才会选择他们代工,方便在管理和生产上实现最大程度的掌控。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经处于白热化阶段,与此同时,车企之间的代工暗战也此起彼伏。但现在来看,相比主流车企的强势地位,部分尾部车企更有可能拿下代工大单。
美团“失速”:每送一单亏超1元,2021年亏损231亿
美团股价大跌8.16%。 3月25日晚间,美团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该公司第四季度营收495亿元人民币,预估49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6%;第四季度净亏损53.39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经调整净亏损22.4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37.9%;第四季度经调整净亏损39.36亿元,上年同期经调整净亏损14.3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74.0%。 2021年全年,美团营收1791.3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1147.95亿元,同比增长56%;2021年全年调整后美团净亏损155.71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收益31.2亿元人民币;2021年全年营业损失231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收益43.3亿元人民币。 受政策和大环境影响,美团2021年股价整体下行,当年峰值460港元/股,此后在当年7月与11月两度跌破300港元/股。截至3月25日收盘,美团报每股135.0港元,同比下跌8.16%,总市值8285亿港元。 每送一单亏超1元 值得一提的是,餐饮外卖作为美团重要营收业务,收入由2020年第四季度的215亿元增长21.3%至2021年同期的261亿元;2021年全年美团外卖实现营收963亿元。同期内,美团外卖骑手成本为682亿元,骑手成本占餐饮外卖收入比例达71%。2021年,在美团平台上获得收入的骑手约为527万人。 美团CEO王兴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第四季度公司配送服务营收143亿元,远低于183亿的相关成本,意味着每单亏超过1元。尽管配送服务业务尚未实现盈利,仍将继续加强配送网络和能力。 在疫情反复的压力和配送亏损的下,美团外卖业务仍保持增长,2021年美团餐饮外卖业务交易金额7021亿元,同比增长43.6%;2021年外卖年总交易用户数达到4.4亿,同比增长13%。其中,外卖宵夜及健康饮食类目两年符合增长率达到45%,单日订单峰值于2021年8月突破5000万单,宵夜及健康饮食类目两年符合增长率达到45%。 至于外卖商户佣金方面,2021年美团外卖通过商家获得的佣金收入(技术服务费)为285.47亿元,上年同期185.03亿元,同比增长54.3%;对比2021年公司餐饮外卖交易金额,外卖平台佣金率约为4.1%。 “2021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我们仍然克服困难,努力为数亿消费者提供放心便捷的生活服务,帮助商户运用数字化手段拓展线上运营,帮助更多创业者与就业者实现稳定收入。”美团CEO王兴表示,“美团会坚定不移地履行平台责任,坚定不移地加大科技投入,坚定不移地继续拓展业务,围绕‘零售+科技’战略,深耕中国市场,为商家、用户、骑手等生态伙伴创造更多价值。” 2021年,美团从商家、用户处收取的餐饮配送服务收入为542.04亿元,而全年骑手配送成本为681.83亿元。上述数据表明,美团全年用于直接补贴骑手的费用近140亿元。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随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引导外卖等网络平台合理优化中小企业商户和个人利用平台经营的抽成、佣金等费用,用技术赋能促进平台内经营者降本增效。 2021年,美团外卖等平台主动优化平台收费模式,推行试点“费率透明化”。与此同时,骑手权益保障也是美团一大责任。同年7月,美团成立了外卖骑手服务部。在2021年,美团举行了136场骑手恳谈会。 新业务巨亏384亿 团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实现稳健增长。2021年美团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收入325亿元,同比增加53.1%;经营溢利由2020年的81.8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41.93亿元,而经营利润率则由38.5%提升至43.3%。 酒店及旅游方面,2021年境内酒店间夜量增长34.5%。此外,美团巩固于低星酒店领域的竞争优势,将线下用户引流至线上平台,助力更多酒店商户数字化营运。在高星酒店领域,2021年高星酒店间夜量占比超16.5%。 2021年,美团继续扩大对新业务尤其是商品零售的投入。新业务及其他方面,主要包括美团优选、美团闪购和美团买菜。 从财报可以看出,美团闪购2021年12月的单日订单量峰值超过630万,年活买家数达到2.3亿;鲜花、超市及便利店等品类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推出了24小时药品配送服务,24小时营业药店数量在Q4达到新高,平均每日夜间订单和夜间处方药订单都实现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新业务营收增长强劲但持续烧钱。财报显示,2021年,以社区团购为主的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4%至503亿元,经营亏损由2020年的109亿元扩大至384亿元,同比扩大252%。其中,2021年第四季度,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同比增长58.7%至147亿元,经营亏损同比扩大至102亿元。 尽管亏损不断扩大,在财报之后的电话会议中,高管还是对该项业务表达出信心。美团称,社区电商所面临的全新监管环境,有利于该项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社区电商业务在当前环境下正逐渐回归理性。“美团优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潜力,会为零售行业添加更多活力。”高管称,在今年继续聚焦资源配置和增长质量的提升,追求长期经济利益,而非短期效益;进一步提升运营能力和效率,优化物流配送能力,希望通过种种努力,建立健康生态。 此外,王兴也曾在电话会上表达坚定信心。他提到,美团优选作为社区电商业务,或许是5年甚至10年一遇的最佳机会。“获得构建电商基础设施的机会不是那么常见,如果看淘宝、京东的历史,我们非常认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非常多的投入,一旦建成,将有机会触达更大范围的用户,并有机会创建新的价值链条,会为社会带来新的价值,对此我们非常坚定。” “美团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也离不开广大中小商家以及骑手等相关的劳动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会继续把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目标,努力带动消费和行业转型升级,让所有相关方都能从中受益。” 美团CFO陈少晖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商品消费国和最有活力的服务消费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零售的变革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在供给升级、消费扩大、行业创新和社会就业等方面持续发挥带动效应。美团将围绕‘零售+科技’的战略进行长期投入,通过创新和科技驱动,助力更多创业者、就业者分享数字经济的红利。”
【零售流通周报】裁员潮席卷而来,涉京喜拼拼、滴滴货运等;美团、拼多多发布2021年度业绩;阿里启动中概股史上最大规模回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周(3月19日-25日),互联网“寒冬”之下,裁员潮“卷”到零售/流通领域。其中,京东社区团购业务“京喜拼拼”被曝优化10%以上,滴滴货运裁员比例或将达到50%,贝壳各城市公司也视情况进行组织动态调整。 此外,本周重点关注美团、拼多多等大公司发布年度业绩,阿里巴巴启动中概股史上最大规模回购等,具体如下: 关注裁员 贝壳回应裁员:无整体优化计划,系城市组织常态化运营机制 3月23日消息,有报道援引贝壳内部人士透露,部分主管本月接到通知,需要优化本部门10%的员工。对此,贝壳找房发布声明称,没有整体优化调整计划。 贝壳表示,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贝壳各城市公司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自身业务发展,进行组织动态调整,属于公司组织常态化运营优化机制,不存在比例、数量等要求。同时,公司在发力租赁、家装、家居等领域业务,为员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另外,关于网传“中高层离职”等信息,为2021年下半年公司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对金融部门做出的调整,此前已公告。 传京喜拼拼多地退市、人员优化10%-15% 3月22日消息,据脉脉社区网友爆料,除湖北、山东、河南以及北京外,京东旗下社区团购业务“京喜拼拼”的其他大区将全面关停,但并不是涉及到的区域人员都会被优化,有一些人会被转移到保留区域,具体优化比例为10-15%。 对此,有京东认证员工出面进行了确认,表示“底层人士永远是最后一个知道”。而据接近京喜业务的内部人士透露,此次调整主要是因为京喜将进行战略聚焦和区域聚焦,未来在下沉市场将更加聚焦在以供应链为核心的能力打造上。不过,截至发稿,京东官方尚未回应。 滴滴货运或裁员50%,逐步收缩已有业务 3月21日,一名滴滴货运员工向媒体确认,从去年11月到本月底,滴滴货运整体裁员比例远超20%,或将达到50%。原本定于去年7月实施的开城计划全部停止,已有业务的城市逐步关停,或将收缩至仅有1-2个城市维持运营。不过,滴滴官方对此并未回应。 据了解,滴滴货运于2020年6月在杭州和成都两地率先上线,成立至今不足两年。按照滴滴货运的计划,其未来走向极有可能与橙心优选相似,已开城但运营情况不良的城市逐步关停,目前运营情况相对理想的杭州和成都可能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关于财报 美团Q4营收495亿,新业务亏损进一步扩大 3月25日,美团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美团营收495亿元,同比增长30.6%;经调整净亏损39.36亿元,上年同期经调整净亏损14.37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74.0%。 具体到业务,第四季度,餐饮外卖业务收入261亿元,同比增长21.3%;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收入87亿元,同比增加22.2%,经营溢利为39亿元,经营利润率由上年同期的39.5%增至44.7%;美团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为147亿元,同比增长58.7%,经营亏损同比扩大至102亿元。 全年看,美团营收1791.3亿元,同比增长56%;调整后净亏损156亿元,上年同期收益31.2亿元。 拼多多Q4营收272.3亿,同比仅增3% 3月21日美股盘前,拼多多发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272.31亿元,同比增长3%,创上市以来最低增速;但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达到66.20亿元,同比扭亏,并远超市场预期。 全年来看,拼多多首次实现年度盈利,2021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77.69亿元,而2020年为净亏损71.80亿;不过,2021年总营收939.50亿元,同比增长58%,相比2020年97%的同比增速明显放缓。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拼多多年活跃买家数为8.687亿,较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7.884亿增长10%,但环比上季度仅净增140万,创上市以来最低单季净增数。此外,2021年第四季度,拼多多平均每月活跃用户数为7.334亿,较2020年同期的7.199亿增长2%,环比上季度反而减少了810万。 携程2021全年营收200亿,恢复至疫情前的56% 3月24日,携程集团公布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21年,携程实现净营收200亿元,同比增长9%,约恢复至2019年的56%——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旅游总收入恢复至疫情前51%;净亏损5.50亿元;Non-GAAP下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4亿元。 其中,2021年第四季度,携程实现营收46.8亿元,超过预估的42.6亿元,净亏损8.34亿元。 同程旅行2021年营收75.4亿,经调净利润13亿 3月22日,同程旅行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同程旅行年度付费用户达到2亿人,同比增长28.2%,创下历史新高。同程旅行全年实现营收75.4亿元,同比增长27.1%,增速高于市场。经调净利润13亿元,经调净利润率17.2%。 公司要闻 阿里再度加码股份回购,250亿美元成中概股回购史上最大规模 3月22日,阿里巴巴宣布继续扩大回购,将股份回购计划的规模由150亿美元扩大至250亿美元,回购将持续至2024年3月底。此举亦创下中概股回购规模纪录。 从2020年12月28日以来,阿里以回购100亿美元的美国存托股,启动了其股份回购计划,并在2021年8月3日,将此回购规模上调至150亿美元。而据阿里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18日,公司共回购了5620万股美国存托股,总额约92亿美元。 知情人士:茅台官方新电商平台“随时可能上线” 3月22日消息,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茅台在半年前“秘密”启动了新电商的开发计划,目前初期工作基本完成,其官方新电商平台将“随时可能上线”。 淘宝上线“精选货源”服务,商家“一键上1688找工厂” 3月25日,钛媒体App从淘宝方面获悉,其商家经营平台“千牛”近期已陆续向中小微商家免费开放“精选货源”服务,该服务涉及的所有货源全部来自于1688平台的经认证供货方。商家在千牛上通过“找货源”入口,可以看到来自1688的精选货源。这相当于1688直接给千牛平台的商家定制了一个“官方货源中心”,让1688平台上的优质供给更贴近淘宝商家。 菜鸟乡村共配自动化推动快递进村 3月24日消息,日前,菜鸟在江西省寻乌县建成了农产品智能产地仓,落地了全县最先进的脐橙自动化分选、包装系统,帮助当地脐橙在源头分级分选,自动包装发货,直连消费市场。同时,菜鸟在乡村共配中心的自动化系统,也推动了快递加速进村。 淘特宣布上线淘特10元店、淘特100 3月23日,在淘特上线两周年前夕举办的春季产品沟通会上,淘特总裁汪海宣布,淘特上线淘特10元店和淘特100。“淘特10元店、淘特100是消费者的购物入口,也是淘特和产业带工厂一起做好产品的孵化器。” 据介绍,淘特10元店,依托线上直营模式,定位于覆盖各个生活场景的小物件小商品,超低实惠的N元N件,通过工厂直供、入仓全检、一站式购齐,可实现一个包裹发货。淘特100定位为消费升级趋势类商品,主打性价比品质商品“大牌平替”,助力孵化工厂品牌。 永辉:3月蔬菜销售同比增长近20%,快手菜增长超60% 3月22日消息,永辉方面数据显示,3月1日至20日,永辉蔬菜销售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0%,自有品牌的水果销售同比也取得显著提升。同期,永辉快手菜品牌“辉妈到家”的销售环比增长超60%,其中单品外婆红烧肉涨幅最高,达到超115%。 盒马回应所售鳄鱼复活:发货前已去内脏,不存在复活可能 3月20日消息,网传盒马所售鳄鱼被砍后复活,对此,盒马官方回应:针对这两天流传得很广的聊天记录,盒马在售的鳄鱼,是内蒙古正规养殖的暹罗鳄。商品为冷冻品,通过顺丰从产地直发;发货前均经过去内脏处理,正常情况下不存在冬眠、复活的可能。 拼多多回应“六万人砍价不成功”:不实,未来将完善活动流程 3月19日消息,近日,主播直播间动员几万人参与拼多多“砍一刀”活动,称两小时内也没有成功,网友纷纷要官方给出一个说法。对此,拼多多回应称“未砍成功”不实,3月17日已砍价成功;“几万人参与砍价”不实,主播是向其QQ群友发出帮砍邀请。此外,拼多多还表示,平台将进一步完善活动流程和规则,优化活动指引,提升活动体验。 扩博智能于汕头试点投放“智能冰柜” 3月23日消息,近日,专注于智能技术的公司扩博智能首次在汕头多家中小型零售店内铺设智能冰柜。这些智能冰柜不仅可以利用裸眼3D技术呈现出立体画面,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具有智能感应功能,当顾客靠近时,大屏播放的视频会自动切换为冰柜内实时饮料陈列。对于店主而言,陈列数字化技术也能让他们最及时地了解到产品的陈列及销售状况,方便及时补货,提升销售额。 叮咚买菜回应网传上海有用户购买商品后感染新冠:系谣言 3月20日,叮咚买菜发布声明称,近日,网传上海有用户因购买叮咚买菜商品感染新冠,获此信息后,公司高度重视,迅速开展上海全区域核查,并未发现该网传情况。叮咚买菜表示,“对于继续传播相关不实信息,对我司保供业务开展造成影响的违法行为及相关当事人,我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淘宝直播组织首场互联网营销师认证实操考试 3月20日消息,近日,淘宝直播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考试:主播们像往常一样对着镜头介绍商品、互动,而他们面对的不仅有粉丝,还有专家考官。这是淘宝直播联合阿里巴巴认证共同组织的互联网营销师直播销售员四级/中级工认证考试。淘宝直播也成为首家组织互联网营销师认证考试的直播电商平台。 此次考试内容根据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进行设计,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实操)两部分,考试合格者将获得互联网营销师资格证书。理论考试的形式为无纸化考试,内容包含职业道德、基本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操考试则由淘宝直播App承接,围绕工作准备、直播营销、售后与复盘三块职业要求,结合实际的直播操作过程设置相关考核任务。 自如在北京首家线下门店正式开业 3月19日,长租企业自如举办北京首家门店——团结湖门店开业仪式。据介绍,门店作为自如产品展示的重要窗口和自如扎根社区、服务社区的重要支点,将有自如工作人员常驻,一方面希望通过社区驻店形式,实现管家与用户“零距离”,当自如客、自如业主有各种问题的时候,可以为业主、租户提供更直接的接待与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周边居民提供免费茶歇、打印、使用洗手间等便民服务。 未来,自如将依托团结湖门店的探索经验,逐步实现门店网络对北京重点区域的全覆盖,更方便地为业主、租客解决问题。 融资消息 京东物流拟配售不超过4亿美元的新股 3月24日,京东物流公告,拟配售新普通股,总金额最高约为4亿美元。同时,公司拟与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京东实体)一同签订认购协议,按配售的相同每股价格认购公司将予发行的新普通股,购买总价最高约为现金7亿美元。 超级骆驼完成千万美金Pre-A轮融资 3月24日消息,国内定位货运第一公里数字化和智能化服务平台的科技公司“超级骆驼”宣布获得蓝驰创投等机构近千万美金Pre-A轮融资。据悉,超级骆驼成立于2019年,利用AI智能调度系统在专业批发市场内,实现三轮车和场内无人车混合调度,将商品转运至物流公司,并将同城零担和省内专线业务线上化、标准化,以技术手段构建交易闭环。 行业政策及趋势 广东: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各类违法行为和资本无序炒作 3月25日,广东省政府官方网站发布《广东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在实施保供稳价行动方面,建立健全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机制,加强资源统筹调度,制定能源保供应急预案,做实做细工业企业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严厉打击散布虚假信息、哄抬价格等各类违法行为和资本无序炒作。密切监测大宗原材料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落实好铁矿石、化肥等重要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保供稳价措施,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坚决遏制过度投机炒作。拓展工业企业多元化资源供给渠道。 商务部:多措并举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3月24日,商务部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持续为中小微外贸企业纾困解难:一是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地方,落实好今年1月出台的稳外贸政策措施,多措并举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二是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将减税降费等措施落实到位,继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等问题,支持外贸企业稳定发展。三是指导企业推动进口多元化,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原材料贸易渠道。 中物联:今年前两月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同比增长7.2% 3月24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了今年前两个月物流运行数据。1-2月份,我国社会物流总额51.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回升态势,社会物流总额增速延续回升态势,同时明显高于疫情前2019年水平,显示物流需求整体仍处于回升通道,物流运行开局平稳。
八万亿股份行开启大改革,兴业银行董事长:数字化转型关乎生死存亡
作为股份行龙头之一,伴随着2021年财报的公开,兴业银行宣布掀起新一轮涉及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 兴业银行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21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212.36亿元,同比增长8.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80亿元,同比增长24.10%,增速在股份行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平安银行。 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1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8.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98%;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1年末,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15个百分点至1.10%,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9.42亿元至487.14亿元;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上升49.90个百分点至268.7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上升0.48个百分点至9.81%。 3月24日晚间,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发表致辞《今天的逐梦人就是明天的筑梦人》,表达了兴业银行全面推进改革的决心。在次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吕家进定调,兴业银行正在实施科技、零售、企金三大条线组织体系改革。“这一轮组织架构的改革是新一轮变革的一部分,我们还要从考核评价、薪酬分配机制、业务流程重塑、信息系统建设,人才队伍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这也是兴业银行五年来的首度组织架构大调整。 “科技投入,上不封顶”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死存亡之战。”这是吕家进在去年兴业银行年中工作会议上的表态,彼时,他刚刚从邮政银行转任兴业银行董事长。 这一表态在财报中得到了体现——2021年,兴业银行科技投入达63.6亿元,同比增长达30.9%,占营业收入比重升至2.55%,科技人员数量则实现了翻倍。 大投入伴随着大改革,吕家进提出了科技条线的改革思路:把原有的“一办、一部门、一公司”组织架构,调整为“一委员会、四部门、一公司”的组织架构,优化BA+SA机制,促进科技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具体来看,“一委员会、四部门、一公司”分别是指: 数字化转型委员会、金融科技部:加强对全行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提升全行科技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管理能力; 新设数据管理部:加强对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应用,解决当前数据资产管理碎片化等问题; 组建科技营运部、网络安全部:构建集团一体化的安全运营体系和新型网络安全保卫体系,提升网络安全水平和线上安保能力; “一公司”则是指兴业数金:面向业务、分行、前沿,调整兴业数金公司内设架构,提高数字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吕家进表示,在人力资源方面,该行将继续推进科技万人人才计划,到2025年实现全行科技人员占比超过10%。“今年我们将加大科技投入,按照全年营收5%的比例来安排,上不封顶。”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的逐梦人就是明天的筑梦人》一文中 。吕家进还透露了兴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的一点方向,“我们要全面建设数字兴业,把支行网点建在各类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的APP上,让我们的金融服务融入更多的企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场景,促进产业一体化、公私一体化、城乡一体化。” 重组零售条线,加码财富平台建设 关于零售条线,其组织架构将调整为5个部门——零售平台部、财富管理部、零售信贷部、私人银行部、信用卡中心“五部”。 具体来看,零售平台部:提升远程集中经营客户、平台运营客户的能力,提升大众客群、长尾客群服务水平;财富管理部:更加强调资产配置理念,持续深耕财富客群;零售信贷部:深化零售信贷业务的集约化、数字化经营,增强消费信贷、经营类信贷业务的创新发展。 吕家进表示,“希望通过零售架构的调整,改变零售‘存贷汇投’四项基本业务不够均衡的格局,促进零售业务全面增长,持续提升零售营收占比,让零售进一步成为全行发展的‘压舱石’。” 体现在业务端,兴业银行零售条线的最大调整是通过组建财富管理部,把线上“钱大掌柜”运营团队和线下财富业务经营团队整合。“线上”突出钱大掌柜和财富云。其中,“钱大掌柜”已经由同业条线移交给零售条线,预计升级版App年内上线运行——钱大掌柜,是兴业银行与众多联网合作机构共同打造的互联网综合财富管理平台。 对此,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表态,“今后零售财富平台只有‘钱大掌柜’一个,我们希望依托全大掌柜充分融入互联网经营体系,将它打造成一站式财富产品超市。” 陶以平称,该行今年将集中人力、财务、科技资源投入钱大掌柜财富平台建设,在这方面的资源投入“上不封顶”。并将迅速扩编财富平台部门到300人以上。 同时,陶以平表示,以“财富云”为纽带,该行将持续构建同业财富生态圈,希望在年内达成“百行千亿”目标,即通过“财富云”向超过100家同业销售零售理财产品、中小银行理财代销保有量突破千亿、总代销规模突破万亿。 年报显示,兴业银行拓展理财产品在同业渠道销售,去年通过“财富云”向65家国有银行、股份行、区域性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等的零售客户销售理财约6676亿元,同比增长近430%。 财报显示,2021年,该行零售银行业务营业净收入697.96亿元,较上年增长4.13%。截至2021年末,该零售银行客户(含信用卡)7922万户(扣除零余额睡眠卡批量销户影响),较上年末增加485.97万户;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1.3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16.74亿元。 其中,兴业银行零售综合金融资产2.61万亿元,同比增长9.90%;零售财富客户数392.11万户,同比增长10.67%。私人银行客户58255户,较上年末增长19.96%;私人银行客户月日均AUM为742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6%。信用卡新增发卡307.92万张,累计实现交易金额26378.77亿元,同比增长14.16%。 绿色金融,融入各部门 伴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绿色金融概念逐渐开始在金融机构落地。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以银行业的绿色信贷业务为主。 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早在15年前就率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并率先成立绿色金融一级专营部门。“绿色银行”也是兴业银行对外强调的“三张名片”之一。 这也体现在了兴业银行企业金融板块此番的架构调整之中,企业金融板块被重构为公司金融部、绿色金融部加挂战略客户部、普惠金融部加挂乡村振兴部、机构业务部、交易银行部加挂国际业务部、企业金融风险管理部“六部”。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客户3.80万户,较年初增长27.52%;绿色融资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98%,其中,45家一级分行中,超千亿规模3家,超百亿规模33家;通过债券承销、并购融资、银团贷款、私募债权等实现绿色投行融资规模1156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 陶以平透露,“绿色融资收益与企业金融平均收益率是持平的,更重要的是绿色资产质量好。去年我们绿色贷款不良率大概是0.4%,可以说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表现是很好的。” 而在此次的改革中,吕家进表示,企金改革重在打破“部门墙”,要将绿色金融融入各个部门,将绿色综合解决方案融入对各类客群的服务。重点是将绿色金融部与大型客户部合署,形成新的绿色金融、战略客户相融合的新格局,强化绿色经营理念与行业客户生产经营的紧密结合,让绿色金融服务到更多客户。 按照兴业银行的新一轮五年规划,每一家分行、每一家子公司都要成为所在地、所在行业的绿色金融领头羊,到2025年末,全行绿色融资余额要突破2万亿元,客户数突破5万户。
狂拉9个涨停!实控人悄悄“逃跑”,引监管关注
股价大涨之际,北玻股份实控人连连减持手中股份的行为,引起监管注意。 3月26日,深交所向北玻股份下发一纸关注函,要求公司向控股股东、实控人高学明核实并说明,其以大宗交易方式在股价异常波动期间减持公司股份的计划及决策过程,相关信息披露内容是否及时、真实、准确、完整,是否存在利用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情形等。 稍早一些,北玻股份曾表示,其于近日收到公司控股股东高学明通知,截至公告之日,高学明及其一致行动人以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数量累计为1714.52万股,减持比例超过1%。 具体来看,北玻股份实控人高学明及其一致行动人于2022年1月12日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上市公司股份0.6110%;并于3月16 日、17日、22日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上市公司股份1.2185%,合计共减持上市公司股份1.8295%。 值得关注的是,高学明于3月16 日、17日、22日减持的区间正值北玻股份股价大涨之际。《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自2022年3月15日至3月25日,北玻股份连续揽获9个涨停板,区间累计涨幅达135.84%。 在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况下,北玻股份曾多次发公告称,公司目前经营状况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经自查,公司不存在违反信息公平披露的情形,并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3月25日,深交所网站曾发布消息称,要对近期涨幅异常的“北玻股份”进行重点监控。
腾讯To B转向:重定IaaS及PaaS发展重心,完善自研生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对于腾讯来说,2022年或又是一个重要节点。 在刚刚发布的财报中,腾讯明确提及鉴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正重定IaaS及PaaS的发展重心,从单纯追求收入增长,转向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及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为目标。这是往年财报中,腾讯没有提及过的内容。 此次“重定IaaS及PaaS,从单纯追求收入,转向为客户创造价值”战略对腾讯的To B业务而言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腾讯To B业务的发展模式,正在以SaaS这种方式为客户提供更为直接的服务,即以SaaS业务为前锋,然后不断夯实IaaS及PaaS的业务基础,在消费互联网逐渐式微的情况下,培育腾讯的第二增长引擎。 互联网“新范式”下 , 调整运营 从财报看,腾讯2021年全年的收入为56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为16%,较2020年的收入增速28%下降了12%。在互联网整体环境不太好的当下,腾讯业绩面临不小的挑战。 面对增速下滑,腾讯实际上是做好了准备的。在业绩电话会上,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直言,2021年,互联网行业遇到了一些结构性的挑战和问题,新的规章制度、新的监管法规都在促使互联网行业向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腾讯公司也准备在一个新范式之下去调整运营,专注用户价值、技术创新、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等。 整体来看,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的营收情况一定程度上显示出To B业务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腾讯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收入1721.95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上远超以游戏为主要业务的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服务板块。而在去年,增值服务和网络广告板块的收入增速分别是32%和20%。 图片来源@腾讯2021年财报 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近四年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较2018年这一板块首次单独披露业绩,其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已经提升了8个百分点,并且其成本占比也在逐年减少,净利润率有微幅上升态势。 图片来源@钛媒体App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不过,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中包含了中小企业交易等业务的营收,腾讯目前尚未单独披露过与与企业服务的营收。如果按照2018年披露的腾讯云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中的营收比例(2018年腾讯云全年营收91亿元)12%,腾讯企业服务业务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板块的比例应该尚未超过50%。 加深融合 , 培育 S aa S 在此次披露的财报中,通信与协作SaaS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的融合成为腾讯企业服务业务的一个亮点之一,在业绩电话会中,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与刘炽平对此也都有所提及。对于三类产品的融合,财报评价,能够为企业客户提供加强版的解决方案。而纵观腾讯这两年的动作,这类跨部门的融合一直在进行。 并且融合的苗头,早在2018年腾讯进行9·30变革,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简称CSIG)时就已经显现了出来。而正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的存在,近4年来,腾讯的各项To B业务逐渐走向了一条互相融合之路。 在腾讯CSIG,智慧产业包含了智慧零售、智慧交通与出行、智慧工业与服务业、数字政务等多个方面,而每一个产业所提供的的解决方案,都无一例外地融合了腾讯从微信的小程序、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SaaS,到腾讯云IaaS&PaaS,的多链条企业服务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动融合,2021年5月,CSIG宣布成立业务经营管理部,推动业务结构和资源分配的优化,CSIG COO邱跃鹏负责这部分工作,彼时,腾讯表示这将进一步拉通内外部生态资源,在提供云服务的基础之上,发挥C2B优势。 融合之下,腾讯C2B的优势就在微信与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这类SaaS上了。并且不仅如此,腾讯也在计划扩大业务规模、而非追求显著收入的方式,培育更多SaaS。 例如在通信与协作SaaS之外,一个重要的SaaS类别就是CRM(客户关系管理),或者说是SCRM(社会化客户关系管理)。此次财报明确提到,依托微信与企业微信的连通能力,腾讯在CRM(客户关系管理)类SaaS上的优势未来也会得到充分发挥。财报中明确表示,通过深化与微信的连接,腾讯已经使得企业微信具备了差异化的CRM功能。未来,腾讯在CRM方面或许还有进一步动作。 整体来看,从SaaS入手,这种不是上来就让客户大手笔购买服务器、数据库的做法,一方面可以让企业无负担地接受腾讯的To B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更快解决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但这种方式的一个弊端在于,SaaS的方式有时候无法快速进入企业业务的核心流程,可能会导致所提供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很容易被后来者替换。 也许是意识到这一问题,腾讯在2021年5月进行新的战略升级时,除了加深业务融合之外,还提出一方面要扎根行业(互联网、教育、金融、政务、医疗等等),另一方面则是深耕区域,推动区域产业数字化。也就是说通过SaaS的触角赢得客户之后,通过行业以及区域的深耕,前端SaaS的能量才能最终传导到根部,这理论上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完善自研生态 尽管在战略层面要大力发展SaaS业务,但腾讯公司在IaaS等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上也给予不少资源投入。数据显示,财报期内,腾讯研发投入达到518亿元,同比增长33%,相比2018年的229亿元已经实现翻倍。前不久发布的《2021年腾讯研发大数据报告》也显示,2021年腾讯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了41%,研发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同时,财报期内,腾讯公司整体已经实现从芯片、云操作系统、服务器、云存储引擎、数据库、音视频等方面的全链路技术自研。其中,在硬件领域,腾讯成立了历史上首个硬件实验室星星海实验室,该实验室已经发布了包括星星海服务器在内的多款自研硬件产品。腾讯云100G云服务器,是国内首个规模应用100G超大网络的云服务器产品系列。 在操作系统方面,2021年,腾讯对外发布行业首家全域治理的分布式云操作系统遨驰,单集群支持10万级服务器、百万级容器规模,管理的CPU核数超过1亿。在数据库方面,腾讯云企业级分布式数据库TDSQL提供业界领先的金融级高可用、计算存储分离、数据仓库等能力,已服务近半国内TOP 20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腾讯 Robotics X 实验室共发布了两款移动机器人(Max、Ollie)和IDC运维机器人合计三款产品,作为腾讯的企业级机器人实验室,腾讯Robotics X未来还将持续深入探索三大通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逐步实现从基础能力到自研能力再到落地能力的突破。 按照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EO汤道生的说法,在底层技术上,腾讯会努力往技术的上游走,“不仅要按照国际标准做技术实现,下一个阶段将在国际领域,在更高级的产业位置上定义标准和产业行业。” 未来,腾讯对第二增长引擎培育,或将迎来一个SaaS繁荣的时代,但是SaaS这类上层应用的支撑需要强大的底层技术生态接得住、扛得起。如同过去十年,腾讯为了应对QQ农场、QQ相册的流量洪峰不停迭代数据库、云存储一样,未来十年,腾讯需要为了云上丰富的应用和服务而继续前沿技术的探索。
传瑞萨6英寸厂出售计划生变,改产SiC或原地运营?
集微网消息,“IDM的扩产不是真的扩,IDM的关厂不是真的关。”作为当前缺芯的“始作俑者”、也是重灾区车用MCU的全球第一供应商,瑞萨电子正在身体力行夯实这一逐渐形成的共识—— 笔者从参与竞标的某厂商处独家获悉,其于2018年即宣布将关停出售的日本山口6英寸工厂,出售计划再次喊停。据该来源透露,疑似参与竞标的三井住友也表示,瑞萨方面已撤回投案。 山口工厂原隶属于瑞萨前身NEC,于1985年开始运营,主要生产用于产业机器等用途的泛用MCU,采用较旧的6英寸产线。由于每片晶圆能切割的芯片数量少、生产效率不佳,瑞萨2018年就宣布计划在2-3年内关停并出售该工厂,去年7月曾表示将在今年6月前完成出售,但此后再无进展曝光。 目前来看,对于山口工厂的未来去向,大致可分为两大选择:一、留给自家,驱动力可能是利基产品供不应求,同时在汽车市场驱动下,也可将产线改建做其他用途(如生产SiC);二、有潜在买家提出更优渥收购方案,如免于拆包费用的原地运营,这背后,则是6英寸产能需求超过预期。 去向一:留给自家 在当前缺芯荒、尤其是车用MCU短缺仍未缓解背景下,很容易联想到,瑞萨或是由于自身产能供不应求才暂时撤回工厂出售计划。从瑞萨近期的公开言论以及山口工厂本身来看,这一猜想是有依据的。 去年9月,瑞萨就表示,计划在2023年之前将车用MCU的产能提高50%以上,其中采用8英寸产线的高端产品将依靠代工厂产能,而低端产品则更多靠自身产能。另外预估2022年设备投资也将达到600亿日元(约人民币34.7亿),显示其扩产决心。 瑞萨车用MCU份额全球第一 图源:英飞凌、招商证券 就山口工厂本身来看,虽然产线老旧,但其生产的芯片具有车用资质,曾经还被认为是日本生产效率最高、质量最高的晶圆厂之一。除了MCU外,还生产ASIC、平板显示驱动器、电源管理设备,且主要采用0.35um制程,对于不需要先进工艺的设计厂来说极具性价比。 在保留工厂的基本猜想上,除了继续生产现有产品之外,由于山口工厂拥有主机厂资质,瑞萨也有可能将其改造成为SiC、GaN等第三代半导体产线。 据集微咨询分析师朱航鸥介绍,6英寸SiC、GaN晶圆总体上是可以在传统的6英寸晶圆产线上生产的(GaN射频器件可能特殊一些),设备大多可以共用,只是部分加工重点和环节可能还需要重新调试。 从上述分析来看,无论是继续做传统产品还是改做SiC,瑞萨将山口工厂留以自用似乎在供需逻辑和技术层面上都合情合理。然而,这却与瑞萨一直以来的发展策略,以及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有些许矛盾。 一来,瑞萨表面上扩产决心很强,但实际操作中又是另一面孔。在几大国际IDM中,瑞萨60%的外包生产比例让其在“Fablite”的路上走在最前列,这种坚持让瑞萨保持着低资本成本运营,并获得了创纪录的利润,而由于日本的地理条件等因素,其工厂的“多灾多难”也似乎印证了瑞萨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多数IDM车用处理器/MCU均有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代工厂;图源:IHS、招商证券 二来,虽然功率半导体是瑞萨除了MCU外的核心业务之一,但其2020年就曾宣布,计划减少二极管和化合物半导体的生产,而且与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在SiC、GaN技术上的领先实力相比,瑞萨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少有建树,也并未对此表现出兴趣,突然对这一尚未完全商业化的领域进行投资,并不合理。 去向二:另有买家 据上述参与竞标的厂商对笔者透露,业内流传的一个可能性是,有其他公司计划收购瑞萨山口工厂,之后将原地运营该工厂,这意味着瑞萨可以不用负担拆包运的高昂费用,“这条线可能要小千万美元。” 目前,这个潜在的买家究竟是谁尚不得知,但这种思路既严格执行了瑞萨的战略部署,并且还减轻了其在频繁收购后骤然加大的现金流压力。而从产业来说,在各大代工厂、IDM都将产能尽可能快地向12英寸产能腾挪的背景下,一条“年近40”的产线还能有此待遇,实为罕见。 事实上,在此轮缺芯潮中,虽然8英寸产能是无可非议的主角,但由于其迟迟得不到新产能补充、部分产品又尚未到达转向12英寸的性价比,缺芯之火早已殃及曾被认为在淘汰边缘的6英寸产能。 早在2020年下半年,就有行业媒体报道指出,由于8英寸产能严重不足,部分设计厂不惜找到6英寸代工厂为其代工产品,使得6英寸市场再度火热。去年11月,更有报道指出,为抢6英寸产能,自愿与代工厂签订长期合约,汉磊当时透露,目前合约客户占公司产能比重约35-40%。 据国内某代工厂高层对笔者介绍,当前仍在6英寸产线制造的产品包括IGBT、IGCT等大功率器件,以及宽禁带半导体(即第三代半导体)。业内资深人士陈绍怀则表示,有部分MOSFET产品,由于8英寸没有产能,也正在转向6英寸生产。“功率类的,低端的,8英寸扩(产)不上去,12寸代价又大。” 这也与此前传闻相吻合,月初曾有报道称,原本由国际IDM主导的SGT MOSFET,近期有订单转向部分6英寸厂的趋势,茂矽电子、新唐科技、汉磊等代工厂预计,至少今年上半年将保持满载,以满足IT应用领域对SGT MOSFET、用于功率系统的汽车二极管的强劲需求。 从技术上来看,6英寸和8英寸理论上在覆盖线宽上有重合,部分设备可共用,例如光刻机等。另外,相对于8英寸扩产难点核心在于设备不足相比,6英寸设备虽然更加老旧,但作为曾经大规模、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的产线,其设备总量相对于8英寸来说更多,且目前价格更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6英寸产能上,中国大陆厂商颇有优势。据IC Insights在2021年1月发布的《2021-2025年全球晶圆产能报告》,在6英寸及以下尺寸的晶圆产能上,领先者由专注于模拟/混合信号IC和MCU的代工厂和制造商组成,其中华润微、士兰微名列前茅,均拥有较大6英寸产能。 图源:IC Insights 写在最后 从2016年宣布“改革计划”至今,瑞萨的6英寸产线关闭、转移计划已进行到了第6个年头,在瑞萨“拖延症”的背后,疫情、缺芯、地缘政治等黑天鹅因素的推波助澜不可忽视。 而作为当前车用MCU龙头,其6英寸工厂的去向,或将在此轮缺芯进入拐点后,成为半导体产业的又一风向标,笔者将对此事进展持续关注。
苗圩:智能网联汽车决定成败 国内车企不要只会纸上谈兵
集微网消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2022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纯电驱动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苗圩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十城千辆示范运行阶段到普及推广阶段,现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持续增强,技术发展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日益提高,电池成本逐步下降,电驱系统功率不断提升。 到2021年年底,我国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构建了“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截止2021年年底,公共充电桩114.7万台,其中直流充电47万台,交流充电67.7万台。 苗圩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几点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抢抓“换道超车”的纯电驱动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标准体系、财税政策等各方面引导。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苗圩表示,乘用车L2级自动驾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渗透率远超燃油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网联化深度协同发展。他建议,将AEB作为汽车的标配功能,以大幅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累计授牌测试高度自动驾驶技术L3及以上示范区16家,先导区4家。全国开放测试区域5000平方公里,测试总里程超1000万公里。 苗圩指出,单车智能和网联赋能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双支撑。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深入开展跨部门跨行业协调,在关键问题及重点任务上达成多项共识,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当下,我国车联网及车路协同都各自面临些许问题。苗圩呼吁要打通4G LTE-V2X到5G NR-V2X,形成C-V2X,要研究确定近程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以适应边缘计算、路侧单元与车辆通信要求;要尽快建立道路智能化分级国家标准,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市内道路、农村公路;尽快确定路侧单元、交通信号灯、道路标线标识标志的智能化标准,在全国内实现统一。 苗圩特别强调,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产业是我国产业短板,但国内汽车厂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只会叫板,没有过任何行动。“国外车企已开始投资台积电等企业去解决芯片问题,但国内企业没有动作。” 综合来看,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车企业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实现无人驾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终极目标,目前实现路径有两种,分别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渐进式路径和Waymo、百度等为代表的阶跃式路径。这两种路径实现的应用场景有所不同,阶跃式路径适合区域内限速全场景自动驾驶如Robotaxi、Robobus等,特定场景自动驾驶如物流、巡逻等。渐进式路径适合自主泊车、道路自动辅助驾驶。 苗圩指出,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前提,统筹安全与发展,加快构建智能网联汽车全方位安全体系,对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意义重大。 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与交通、信息通信、智慧城市等产业相互赋能成为市场主题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持续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同作用。 最后,苗圩总结道,中国汽车行业在新能源汽车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决定胜负的还是智能网联汽车,有信心有能力继续打好下半场,在变局中实现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汽车强国建设的目标。
《自然》重磅:设计蛋白质药物或许从未如此简单!人造蛋白再迎突破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本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研究。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蛋白设计研究所David Baker教授的主导下,曹龙兴博士与同事们展示了一种极具创新的蛋白设计策略:可以针对几乎任何感兴趣的靶点蛋白,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与之紧密结合的蛋白分子作为候选药物,其应用可广泛覆盖从癌症到新冠感染的诸多疾病。 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研究 David Baker教授是人工设计蛋白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团队开发的一款名为Rosetta的程序,能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有效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头设计各种类型的全新蛋白质。 但有一类蛋白的构建一直是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在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常用到的“结合蛋白”:它们与疾病相关的靶点蛋白相互作用,改变靶点蛋白的功能。人们熟悉的抗体药物就属于这类蛋白,与癌细胞特有的表面蛋白结合,或是与入侵微生物结合,从而发挥抗癌或抗感染的作用。 ▲ 研究论文的通讯作者David Baker教授和共同第一作者曹龙兴博士和Brian Coventry博士(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不过,抗体作为大分子蛋白质,制造难度和稳定性都给应用带来一定局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思路是制造小分子的结合蛋白,这些“迷你版抗体”同样可以结合在靶标蛋白的特定位置,但由于尺寸更小,通常更稳定、更便于生产,只是设计的难度非常高。 研究人员打了一个比方:假如把靶标蛋白质想象成一面攀岩墙,那么其氨基酸序列经过折叠形成的褶皱和凸起相当于攀岩支点,为攀爬提供双手的握点和脚的登点。大分子的抗体可以同时抓住好多支点,稳稳爬到顶点。而小分子的“攀岩者”可选择的支点就少多了,必须找到最佳的握点和登点,规划出登顶路线。 曹龙兴博士与同事们借助Rosetta设计的新方法则是这样的:找出攀岩墙上大大小小每一个握点和登点,让成千上万的攀岩者尝试各种可能的路线,然后新的攀岩者在最有希望的路线上得出最佳路径。“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计算就可以尝试各种可能的路线。”曹博士说。 2020年爆发新冠疫情后,在Baker教授的主导下,曹龙兴博士与同事们利用这种策略设计了可以结合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小型蛋白。他们在计算机上设计了超过200万个候选的结合蛋白,最终找到抗病毒活性最强的一种结合蛋白,可以像单克隆抗体一样阻止新冠病毒感染。 ▲学术经纬相关阅读:“科学突破奖”新得主再迎突破,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Crdit: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小试牛刀之后,研究团队在此次研究中进一步扩展了范围,给12种不同的靶标蛋白设计小分子结合蛋白。这些靶标包括参与癌症发生发展的生长因子、胰岛素受体、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表面蛋白等,生物学功能多样,形状各异,具有不同表面化学特性。 研究人员针对每种靶标蛋白质的多个结合位点设计了数万个虚拟的小型结合蛋白进行筛选,并通过进一步修饰增加结合蛋白与靶点的亲和力,利用酵母将人工设计的蛋白制造出来。这些小型结合蛋白不超过65个氨基酸,尺寸只有一般单克隆抗体的1/20。而经过测试,最终他们为所有12个靶标蛋白都设计出了亲和力与抗体可媲美的小型结合蛋白。 ▲ 与胰岛素受体(左)和流感病毒血凝素(右)结合的小型结合蛋白(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Credit:Ian C Haydon / UW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 “我们可以针对自然界任意蛋白质设计全新结合蛋白。”曹龙兴博士说。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设计方法广泛的适用性,也显示出这些小型结合蛋白作为药物的潜力。 研究论文发表后,《科学》杂志也专门报道了这一进展,多位没有参与该研究的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工程学家Tanja Kortemme教授认为这一方法“开辟了许多新的可能”。Baker教授则指出,他们还将继续改进计算方法,以便人工设计的小型结合蛋白更好地满足疾病治疗的需求。 参考资料: [1] Longxing Cao et al. (2022) Design of protein binding proteins from target structure alone. Nature [2] Design of protein binding proteins from target structure alone. Retrieved Mar. 25, 2022 [3] Software-designed miniproteins could create new class of drugs. Retrieved Mar. 25, 2022 [4] Antiviral proteins block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the lab. Retrieved Sep. 11, 2020
折叠屏崛起!安卓机对iPhone发起最强反攻,产业链深度报告|智东西内参
今年是安卓阵营冲击高端化的关键一年。OPPO、华为、小米、荣耀先后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其战略价值超过市场价值,为主力机型建立市场认知。在 MWC22 大会上,折叠屏手机精彩纷呈,华为、三星、荣耀、TCL、OPPO 等均在大会上展示了最新折叠屏手机产品。Canalys 预计,2021 年到 2024 年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3%。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申万宏源的报告《折叠屏:安卓阵营的反攻》。 作者:骆思远 杨海燕 袁航 一、折叠屏,开启安卓高端化大门 手机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尺寸逐渐缩小,而屏幕逐渐增大,当二者达到某一瓶颈期时,折叠屏手机应运而生。 2006年,Polymer Vision展示折叠式智能手机概念。 2008年,诺基亚提出了一款名为“Morph”的灵活设备的动画概念,该设备采用三折设计,可以弯曲成各种形式,例如:大型展开设备、功能手机大小和智能腕带。 2011年,京瓷发布了一款名为Kyocera Echo的双触屏Android手机,配备了2块3.5英寸触摸屏,可以在两个显示器上显示两个单独的应用程序,单个应用程序可以跨越两个屏幕,而特定应用程序甚至具有优化的双窗格布局。 2013年,NEC于日本发布了NEC Medias W,与Echo不同,辅助屏幕可以折叠在手机后面。相机可以随着屏幕一起旋转,以便同一传感器可以面向前方和后方。 2013年11月,三星电子提出新概念:使用柔性OLED屏幕,可以做到无边框折叠。本来预计2015年上市,但第一部柔性OLED智能手机,要到2018年11月才推出。 2017年初,中兴通讯发布了中兴Axon M, 该设备采用与NEC Medias W差不多的设计。 2018年11月,第一个商用带有柔性OLED显示屏的折叠智能手机由柔宇柔派推出。 2019年2月三星发布会中,三星宣布将在2019年4月26日推出Galaxy Fold,但由于在媒体和数码博主试用期间屏幕出现破裂等种种问题,三星电子决定将产品上市时间延后。三星电子最初是归咎于传媒试用时除去了保护贴,而令屏幕受到破裂,但后来立即改变说法,承认是设计上出现问题。 2019年2月24日,华为于伦敦召开的MWC 2019终端全球发布会上发布华为Mate X,是华为的第一款带有5G网络并可自由折叠的手机,属于华为Mate系列中的一个产品分支。跟三星Galaxy Fold一样,同样要延后发售,但华为官方并没有说明原因。 2019年5月,LG推出5G手机V50 ThinQ,在名叫“LG V50 Dual Screen”的保护壳配件中,有一块6.2英寸的屏幕,再配合手机原有的6.3英寸屏幕,就可做到双屏和折叠。后来,LG推出类似的双屏幕可折叠的手机有G8X ThinQ、V60 ThinQ等款。严格来说,这些手机都不是屏幕可以折叠的手机。 2019年9月6日,三星Galaxy Fold正式发售。 2019年11月,摩托罗拉发布可折叠智能手机Motorola Razr。 2019年11月15日,华为Mate X正式发售。 2020年2月24日,华为发布折叠屏幕手机华为Mate Xs。 2020年2月28日,三星Galaxy Z Flip正式发售。 2020年8月5日,三星发布可折叠屏幕手机三星Galaxy Z Fold 2。 2021年2月22日,​华为Mate X2正式发售。 2021年3月30日,小米科技发布可折叠屏幕手机 小米 Mix Fold。 2021年8月11日,三星发布可折叠屏幕手机三星Galaxy Z Fold 3及三星Galaxy Z Flip 3,三星Galaxy Z Fold 3 5G 具备屏幕下镜头,Z Fold 3及Z Flip 3为第一款支援IPX8防水功能的可折叠屏幕手机。 ▲手机尺寸演进变化历史 从形态来看,折叠屏手机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内折、外折和竖折。 内折:能够更好地保护屏幕,但折叠后曲率半径小,折痕较为明显,目前市面上多数机型采用内折方案。 外折:屏幕折痕较浅,缺点是屏幕暴露在外易受损且对铰链要求较高。代表机型有Mate X,外折方案出货量相对较小。 竖折:主要优势在于便携,更广泛适用于大多数用户场景,代表机型有Galaxy Z Filp、 P50 Pocket等。 受消费者平均换机周期延长影响,叠加因20年后疫情影响而出现的供应商组件短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自2017年下滑。根据IDC数据,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6亿台,同比增长6.2%。 而折叠屏手机作为融合多种先进技术的创新机型近年来出货量持续扩大。根据IDC数 据,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710万台,较2020年的194.7万台同比增长264.7%,渗透率由0.15%提升至0.5%。 ▲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2018-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 ▲各调研机构预测全球折叠屏出货量年增率 2017年后智能手机行业竞争进入存量时代,安卓阵营同质化严重,遭遇创新瓶颈。填补华为高端机份额空白,目前国产安卓阵营的两条可选主线:1、自研芯片(ISP、DPU等),打造硬件差异,目前多处于人才和技术储备阶段;2、产品创新,无论是品牌向上探索亦或是补充产品线,苹果缺位的时间窗口宝贵。 三星、华为等折叠屏老玩家持续发力推出多款新机型,小米、OPPO、荣耀等新入局者纷纷发布首款折叠屏手机。 ▲已发布折叠屏手机 国际上折叠屏手机主要由三星主导,2021年市场份额为83.47%,出货量为672万台;华为在国内市场位居第一,2021年市场份额为49.3%,出货量为76万台;小米和OPPO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分别为20万台和9万台。 ▲2021年全球折叠屏手机份额(按出货量) ▲2021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 据The Elec,三星2022年计划出货1300万台折叠屏手机,为2021年计划出货两倍,估计400万支为Galaxy Z Fold、 900万支为Z Flip。 ▲三星折叠屏产品线 根据IDC数据,2021年华为折叠屏出货量为76万台,其中X系列:定位高端,对标三星Fold系列,Mate X和Mate Xs采用横向外折方案,在Mate X2改用内折方案,盖板材料均使用CPI。Pocket系列:定位轻奢,主打时尚便捷,类似三星Flip系列,采用竖向内折方案。 ▲华为折叠屏产品线 2022年除苹果外的主流厂商折叠屏产品的整齐亮相将带来快速放量,随着折叠屏技术成熟和规模量产,价格将逐步下探,预计在2025年安卓阵营出货量将超5000万。 二、关键技术逐步攻破,产业链日趋成熟 铰链与盖板技术是解决屏幕折痕问题的关键,也是折叠屏形态终端能否真正经受可靠性考验的所在。此外,成本和价格偏高是影响折叠屏放量的主要因素,BOM增量主要来自显示模组和机电结构件。 ▲BOM比较(Galaxy F vs. the Galaxy S9+、iPhone XS Max) 铰链等机械结构影响折叠屏手机的开合及折痕控制,而目前主流的折叠屏铰链分为U型铰链和水滴铰链。三星采用U型铰链居多,华为和OPPO采用水滴铰链。水滴铰链弯折半径R更大,屏幕折叠时会更加自然,减少屏幕磨损提高耐用性。 三星的U型铰链R1.0,注定了会有比较明显且较深的折痕;而OPPO的内折水滴已经接近于R3,所以表现的折痕就比较轻微。 铰链设计需要考虑折叠屏相关的连接、走线、散热等上百个精密元件,多数品牌选择自研设计,组装和代工环节主要由韩厂和台产完成。生产工艺和组装难度大,价值量高,涉及MIM(金属注射成型)、液态金属等多种工艺。 MIM零部件的价值量具有很大弹性,与铰链复杂程度和零件数量有关。如OPPO Find N铰链包含136个零件,荣耀Magic V铰链包含213个零件。整体铰链的组装价值是MIM零件的10倍左右,精研科技等国内厂商正在由零件生产向整体组装转型。OPPO Find N单个成本达到800元,vivo即将发布的X Fold因添加了航天材料,成本预计超1200元。 ▲铰链主要厂商 折叠屏盖板的材料选择主要有CPI和UTG两种方案:CPI:无色聚酰亚胺,良好的弯曲性能,但其光学性能和抗划伤性能略显不足,因此必须溅镀一层硬涂层,除中兴nubia α外为初代所有品牌选择。 UTG:超薄铝硅酸盐玻璃,良好的硬度,但其抗冲击性仍然不足,不可作为第一表面,必须在粘贴一层保护膜(会有折痕),2020年开始各品牌开始采用UTG代替CPI。 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折叠手机前盖CPI和UTG搭载量分别为64.3万部和51.4万部,分别同比增长178%和80%。 ▲CPI和UTG对比 ▲2020-2025年中国市场折叠手机UTG搭载量趋势预测(单位:Million Pcs) 长期来看,可折叠显示产品的开发一定以简化结构为发展方向。 ▲折叠盖板的发展趋势 UTG产业链主要分为原片制造和减薄两个环节:具备原片生产能力的厂商数量少,产业集中度高,主要由肖特、康宁、日本NEG占据(面板玻璃基供应商相似),国内厂商存在较大技术差距。 UTG工艺路线分为减薄路线与非减薄路线,整体看减薄路线产品性能和良率稍差,但具有成本低优势。目前,中国企业主要基于UTG减薄路线开发,代表企业有长信科技和凯盛科技。 UTG减薄主要是用化学蚀刻的方法对UTG原片进行处理,通过对玻璃的减薄,玻璃重量变小,达到轻薄化;厚度变小,显示清晰;减少占用空间,使盖板面板折叠更容易; 减薄环节国内厂商良率和量产能力差异较大,产能扩充规划积极,国内在2022年到2023年的UTG年产能有望过亿。 ▲国内UTG减薄主要厂商 ▲折叠屏产业链一览 智东西认为,2022年的手机行业,折叠屏,必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词。从三星、华为等品牌炫技,到荣耀、vivo和一加等众多玩家进场,价格从奢侈到了亲民,折叠屏手机从“尝鲜”进入到了“大众日常”的阶段。无论从供、需哪端看过去,2022年,都大概率会成为折叠屏真正的元年。
“IPO一线”IC测试设备厂商联动科技创业板IPO成功过会
第15次审议会议结果显示,佛山市联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动科技)创业板IPO成功过会。 据了解,联动科技专注于半导体行业后道封装测试领域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激光打标设备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主要用于检测晶圆以及芯片的功能和性能参数,包括半导体分立器件(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和小信号分立器件)的测试、模拟类及数模混合信号类集成电路的测试;激光打标设备主要用于半导体芯片的打标。 随着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2019年,联动科技发展迎来转折点。截至2019年3月31日,联动科技发展已初具规模,其经审计后的净资产达到2.08亿元。一方面,联动科技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联动科技加速增资,并开启上市进程。 2018-2020年,联动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5581.42万元、14813.93万元、20190.26万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4407.32万元、3174.01万元、6076.28万元。 其中,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是联动科技近三年的主要营收来源,2018年-2020年,该类产品的年度营收占比均在60%以上,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到2020年,该业务营收占比达到73.45%。 在联动科技的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业务中,大体可分为分立器件测试系统、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两大类。2018年-2020年,半导体分立器件测试系统收入占公司半导体自动化测试系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5.50%、84.11%和83.12%。从该比例来看,联动科技现有半导体测试系统主要集中在分立器件测试设备领域。
景嘉微:在产能方面有多重解决机制 可保障公司业务需求
集微网消息,近日,景嘉微发布投资者调研调研活动纪要。景嘉微于2022年3月24日接受7家机构调研。其中基金管理公司5家,证券公司2家。 据景嘉微介绍,景嘉微成立以来励精图治,专注于图形处理芯片的研发与技术迭代,历经十余年,成功研发JM5400、JM7200、JM9为代表的系列图形处理芯片,并成功实现产业化。日前,景嘉微JM9系列图形处理芯片已顺利发布,应用领域涵盖地理信息系统、媒体处理、CAD辅助设计、游戏、虚拟化等高性能显示和人工智能计算领域。这是国产图形处理芯片发展的一小步,但是景嘉微芯片发展的一大步。目前,信创市场为景嘉微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JM9系列图形处理芯片的成功发布将为景嘉微未来进一步拓展通用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产品支撑。 未来,景嘉微将继续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务实高效、持续改进”的工作作风,着力投入研发,不断推进产品迭代,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国产图形处理芯片设计技术的提升贡献一己之力。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减持进展,景嘉微方面介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目前减持数量已经过半,景嘉微2022年3月23日在巨潮资讯网发布了《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比例达到1%暨减持数量过半的公告》,截至2022年3月22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已经减持了3,012,357股,减持数量已经过半,未来的减持进展景嘉微将按照相关法规及时披露。 随着嘉微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产能是否会受限?景嘉微方面表示,在产能方面有多重解决机制,可以保障公司业务需求。 此外,景嘉微景美公众号发布了景美多屏一体机测试成功的文章,后续是否会在金融行业大规模推广?景嘉微表示,与客户合作推出的多屏一体机可以提供四屏高清独立显示输出,同时满足丰富内容创作、4K视频编辑、高分辨率流畅游戏和沉浸式虚拟体验,已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目前已在国内多个证券公司开始试点应用。未来景嘉微将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迭代升级,逐步推动在金融等诸多行业的应用。未来具体的订单请以公司公告为准。
专攻医疗健康!英伟达推出新计算平台,AI算力可达619TOPS
作者 | ZeR0 编辑 | 漠影 在医疗健康领域,AI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AI技术的助力下,医生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人类DNA的测序工作,并根据氨基酸序列预测DNA的三维结构;研究人员可使用计算机生成新的候选药物,还能完成新药物对目标疾病的疗效测试。 这是在本周举行的英伟达(NVIDIA)GTC大会期间,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其主题演讲中分享的“AI+医疗”相关进展。 在他看来,数字生物学的革命尤为引人瞩目,AI加速了DNA测序、蛋白质结构预测、新型药物合成和虚拟药物测试。过去几年,AI药研初创公司获得了超400亿美元的投资,数字生物学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这将是NVIDIA AI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使命。”黄仁勋说。 从底层硬件系统到软件平台,英伟达不断扩展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为该领域的计算优化提供算力与算法的双重支撑。 在此基础之上,3月23日,英伟达又推出一款新型AI计算平台,算力可达到254-619TOPS,以满足医疗设备行业对部署AI应用的需求。 一、将AI技术加速引入医疗健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设备公司开始将AI及机器人技术融入到医疗设备中,为医生诊疗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动力。 为此,英伟达在四年前推出了专为医疗成像设计的Clara超级计算机平台,它能基于现有医疗设备,优化影像采集与重建、对象检测和分割以及可视化能力,实现更高的医疗成像保真度。 利用NVIDIA Clara软件开发套件(SDK),开发者可轻松在其GPU平台上部署医疗成像相关的AI、可视化或计算密集型应用。英伟达还打造了用于医学成像的迁移学习工具包,以便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定制和调整AI应用程序。 针对“AI+医疗”领域极为关键的安全隐私问题,英伟达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合作开发了针对医疗健康领域优化的开源AI框架MONAI。它基于PyTorch,可通过行业特定的数据处理、高性能训练工作流程、先进的可复现参考实现,优化医疗成像中的AI开发。 英伟达面向医疗健康行业打造的智能计算平台NVIDIA Clara Holoscan,基于NVIDIA AGX Orin,可将医疗设备与边缘服务器无缝连接,助力开发者在混合计算环境中构建、部署和管理各种AI医疗影像学应用,加速高速I/O、物理处理、图像处理、数据处理、渲染等环节,从而实现更趋近于实时的医疗设备工作流程。 Clara Holoscan SDK专为高性能流式数据应用程序而设计,用于构建新一代软件定义设备。它汇集了预训练模型和可扩展微服务框架,允许在设备和边缘数据中心管理和部署应用程序,开创了行业的软件即服务业务模式。 二、推出新型AI计算平台,算力可达619TOPS 从机器人手术到研究生物学的新方法,外科医生和科学家需要医疗设备逐步发展成为持续传感系统,进而更好地推动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2022年3月23日,英伟达发布一个可供医疗设备行业在边缘开发和部署实时AI应用的平台Clara Holoscan MGX,可满足必要的监管标准,符合IEC-62304医疗级规格。 它将Jetson AGX Orin工业级模块、RTX A6000 GPU和ConnectX-7智能网卡整合到一个可扩展的AI平台中,可提供高达每秒254-619万亿次运算的AI性能。 对于高吞吐量设备,ConnectX-7能够提供高达200GbE的带宽以及用于GPU处理的GPUDirect RDMA路径,有助于加快处理速度。 Clara Holoscan MGX平台还集成了最新嵌入式安全模块,该模块包含负责监控关键操作、提供远程软件更新和系统恢复的控制器,以及可实现最先进嵌入式安全的硬件信任根。 此外,该平台提供基于长使用寿命英伟达组件的硬件参考设计、10年的长期软件支持,以及来自嵌入式计算合作伙伴的IEC60601认证报告。 医疗设备制造商可以直接嵌入Clara Holoscan MGX,或将其连接到现有的医疗设备安装平台,从而使开发者能够加速AI部署和监管审批。 Holoscan开发平台目前向早期体验客户开放,正式上市时间是5月,并将于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医疗级准备。 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和数十家机器人手术和医学成像初创公司已基于英伟达Clara Holoscan平台进行开发。 三、首批创企用上英国最强超算,推进医疗健康研究 英伟达也在用超级计算机为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提供动力。它建造的英国最快超级计算机Cambridge-1,担起了NVIDIA英国在产学界的AI和医疗健康合作。 Cambridge-1于去年7月正式推出,这是一个由NVIDIA DGX A100系统、BlueField-2 DPU和NVIDIA InfiniBand网络提供支持的NVIDIA DGX SuperPOD集群,是世界前50名最快的计算机之一,并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4家英伟达Inception项目的成员被选为第一批访问Cambridge-1的初创公司,分别是Alchemab Therapeutics、InstaDeep、Peptone、Relation Therapeutics。它们将借助Cambridge-1超算的算力来加速药物发现、基因组测序和疾病研究。 Alchemab Therapeutics在研发对抗癌症等疾病的抗体药物发现引擎,InstaDeep正为下一代疫苗和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AI驱动的决策系统,Peptone在开发一种有助于分析内在无序蛋白质(IDP)或缺乏固定3D结构的蛋白质精确结构的物理引擎Oppenheimer,Relation Therapeutics正使用推荐系统技术来揭示疾病中的因果关系,推进新药研发。 在超级计算机的支撑下,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和英伟达开发了自然语言处理模型MegaMolBART的最新迭代。该模型能利用AI生成新的分子。Transformer化学模型可以使用英伟达NeMo Megatron框架训练拥有超过10亿个参数的化学语言模型。 结语:AI正助力越来越多医疗成像及新药研发创新 从医疗成像、基因组学到新药开发,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覆盖范围和影响逐渐扩大,助力越来越多推动手术、诊断和药物研发进步的突破性研究与前沿创新。 追求“精准”的医疗健康行业,正成为世界上对计算能力需求最大的产业之一,从当前趋势来看,融入AI、机器人技术的医疗设备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医疗设备的主力。而影像处理和AI加速计算恰恰是英伟达的GPU相关软硬件产品所擅长之处。 这些年来,英伟达不断加大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力度,GPU已经被应用到几乎所有医疗成像设备中,更多方便开发者及医生使用的AI软件工具及参考应用也在持续更新。我们期待看到在这些软硬件资源的支撑下,科研人员们能挖掘出AI与医疗健康研究结合的更多潜力,改变医疗未来。
董车日报|极氪 ZEEKR OS 2.0 开启推送 / 蔚来第四季度营收 99 亿元 / 不止电车,油车也会涨价
导读 极氪 ZEEKR OS 2.0 开启全量推送 劳斯莱斯曜影 &魅影明年正式停产 本田发布思域 e:HEV 官图 领克 02 Hatchback 新增车型 15.08 万起 蔚来第四季度营收 99 亿元,同比增长 49% 重庆众泰破产再度流拍,打八折也没人接盘 电车涨价了,别急,油车也会跟着涨 苹果 UWB 汽车钥匙已经不是宝马的专属 红牛车队发布有关「巴林站双退」的声明 梅赛德斯-AMG 发布 AMG GT Track Series 今日话题:这会是最丑保时捷吗? 极氪 ZEEKR OS 2.0 开启全量推送 今天(3 月 25 日)中午,极氪举行了第二季「直播面对面」,对 ZEEKR OS 2.0 的新特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ZAD 极氪智能驾驶辅助方面,极氪新增了几个功能: 全速域(0-150km/h)自适应巡航 前方交叉路口来车预警 AEB 前向碰撞减缓 LDW 车道偏离预警 极氪表示,OTA 将采取分阶段升级方式,减少下载与安装时间。在辅助驾驶方面,极氪将会陆续推送更多功能。 公共充电网络建设方面,截至 3 月 20 日,极氪已在全国 20 座城市建有极充站、超充站,以及轻充站三种不同功率的充电站。 ZEEKR OS 2.0 的具体表现,董车君也将在体验后与大家分享。 劳斯莱斯曜影 &魅影明年正式停产 劳斯莱斯 CEO 托尔斯滕·穆勒·奥特沃斯(Torsten Müller-Otvös)日前证实,曜影和魅影两款双门跑车将于 2023 年正式停产,且目前已不可订购。 奥特沃斯表示,虽然全新的 Spectre 电动跑车并不是魅影的直接替代车型,但 Spectre 将在未来扮演劳斯莱斯双门硬顶跑车的角色。 可惜可惜,早知道我上周就订一辆了。 本田发布思域 e:HEV 官图 本田最近发布了思域 e:HEV 欧版车型的官图。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辆混动版思域。 新车采用阿特金森循环 2.0L 发动机、双电机和锂电池组成的混动系统,系统综合最大功率为 184 马力,峰值扭矩为 315N·m,WLTP 油耗低至 5L/100km。 这套混动系统提供 Eco、Normal、Sport、自定义 4 种驾驶模式,可在纯电、混动、发动机直驱之间进行切换。 东风本田将会在 8 月推出思域混动版车型,两厢的思域车型则会在 10 月推出,两厢混动版预计会在 12 月推出。 思域还是两厢的好看。 领克 02 Hatchback 新增车型 15.08 万起 3 月 24 日晚,领克 02 Hatchback Plus/Pro 版上市,售价区间为 15.08-16.28 万元。 新车搭载 Drive-E 2.0TD T4 涡轮增压发动机,可输出 190 马力,匹配 7 速双离合变速箱,零百加速 7.8 秒,综合油耗 6.4L/100km。 领克 02 Hatchback Plus/Pro 延续领克 02 Hatchback 宽体、低趴的轿跑式设计,四出排气也更显运动气质。 别被它的名字迷惑了,虽然叫做 Plus/Pro,但其实就是 02 Hatchback 的低功入门版,要问这俩有什么区别…… Plus 版有双色车身。 蔚来第四季度营收 99 亿元,同比增长 49% 蔚来汽车今日(3 月 25 日)发布了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报告显示,蔚来汽车 2021 年第四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 99.007 亿元,同比增长 49.1%。蔚来 2021 全年净亏损 40 亿元,同比收窄 24.3%。 另外,针对近期碳酸锂价格飙涨的现象,蔚来董事长李斌表示,当前蔚来没有提价的想法,接下来会根据市场情况来调整定价。 蔚来在去年四季度开始使用三元铁锂电池,成本方面有优势,另外销量提升也起到分摊成本的作用。 李斌还呼吁上游锂矿、锂盐等厂商从长期利益出发,不要人为制造涨价,「这对行业不是一件好事。」 每次看到车企发财报,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好多钱啊。 重庆众泰破产再度流拍,打八折也没人接盘 日前,重庆众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周转材料等资产在阿里拍卖破产强清平台进行二次拍卖,因无人出价而再度流拍。 3 月 15 日,重庆众泰破产重整无人接盘,起拍价为 13.65 亿元,遭流拍;二次拍卖对标价折价 20%,起拍价调整到 10.92 亿元,依旧流拍。 相关人士表示,上述资产将打八折继续拍卖,「如果三拍仍然流拍,还将继续打八折拍卖,所得用于清偿债务。」(快科技) ▲保时捷 CEO 看到众泰 SR9 的名场面 不管怎么说,众泰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还是记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这一笔可能画得不太好看。 电车涨价了,别急,油车也会跟着涨 最近两周,几乎每天都有电动车涨价的消息,理想汽车 CEO 李想在微博中提到:「不涨的都是因为还没谈好。」 有趣的是,面对电动车企集体涨价,传统车企并没有趁机造势。 实际上,不仅是电车,油车也面临着成本上涨的压力,只是传统车企的涨价方式可能会有点小不同。 传统车企因为产品线众多,渠道网络庞大,生产成本的上涨无法简单地依靠调整价格解决,普遍做法是改善销售流程,或是调整销售政策。 传统 4S 店的经销商授权模式,对于价格的调控有很多手段,调整返利模式、促销政策、压库或者收紧库存,都能起到价格调控的作用。 所以,燃油车虽然没有官宣涨价,但优惠政策的收紧,甚至是加价提车,其实就是变相涨价。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阅读品玩的这篇文章。 英国汽车制造业 2 月录得 13 年来最差表现 日本将加大对电动汽车快充站的补贴 宝沃已无财产可供执行 上汽集团拟建设电池及系统产业基地,总投资 100 亿元 吉利星越 L 雷神 Hi·X 油电混动版将于 3 月 30 日上市 苹果 UWB 汽车钥匙已经不是宝马的专属 2020 年,苹果推出了数字汽车钥匙功能,允许用户通过 iPhone / Apple Watch 靠近车门来解锁和启动车辆。该功能自推出以来,只限于部分宝马车型。 苹果日前表示,这一功能已经扩展到捷尼赛思和起亚的部分 2022 款车型上。具体来说是捷尼赛思的 GV60、G90,以及起亚的 Niro。(IT 之家) 不过这和国内用户并没有太大关系,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不足 2% 了。 红牛车队发布有关「巴林站双退」的声明 红牛 F1 车队今天关于「巴林站双退」的声明,声明中表示「两台赛车都出现了燃油压力不足的问题。」 虽然两台红牛赛车的油量没有问题,但燃油泵无法将燃油输送至引擎。红牛表示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本周末不会再发生类似情况。 上周末,在巴林大奖赛的最后阶段,两位红牛车手均因赛车故障退赛。退赛前,两位车手分别处在第 2、第 4 位。 本周也是比赛周噢,希望周冠宇能再次拿分。 梅赛德斯-AMG 发布 AMG GT Track Series 最近,梅赛德斯-AMG 发布了 AMG GT Track Series。新车基于 AMG GT Black Series 升级而来,也可以看作是 Black Series 的赛道版本。 实际上,这辆新车是梅赛德斯为了纪念 AMG 品牌成立 55 周年而推出的,专门用于赛道日和俱乐部赛事。 新车限量 55 台,预计会在 2022 年第二季度开始交付,起售价为 369,000 欧元。 发动机罩下是 AMG GT Black 系列 4.0L 双涡轮 V8 发动机,匹配 Hewland HLS 六速序列式变速箱,可输出 724 马力和 850N·m 的扭矩。 这辆 AMG GT Track Series 内部还装有符合最新国际汽联标准的高强度钢防滚架,以及五点式安全带和灭火器系统,经过 GT2 规格认证后,即可参与 GT2 欧洲系列赛。 这个价格,再加点就能买 GT3 了。(手动狗头) 今日话题:这会是最丑保时捷吗? MOTORAUTHORITY 最近曝光了保时捷 Macan EV 的一组谍照。可以看到,相比现款车型,新车在外观上有较大不同。 前脸最大的变化在于大灯,Macan EV 也转向了近来流行的分体式大灯,并且采用了类似于保时捷 Taycan 的设计。 从车身侧面的照片来看,Macan EV 改用了溜背设计,除尾灯外,基本看不出现款 Macan 的痕迹了。 坦白讲,董车君对于 Macan EV 外观上的改变并不是很满意,不知道等真车出来会不会「真香」呢?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