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招行高管突变动:行长田惠宇另有任用 常务副行长王良主持工作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4月18日下午,经济观察网记者从招商银行内部知情人士处确认,招行于当天下午三点左右举行干部大会宣布,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另有任用,招商银行常务副行长王良主持工作。 18日早上,招商银行(600036.SH)开盘大跌,跌幅一度达8%,股价最低触及42.78元/股。截止收盘,该股报43.39元/股,A股尾盘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刷新2015年7月以来新高。 今天,市场有传闻称“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被带走调查”。上午,有媒体以投资者身份向招行投资者关系部门进行了求证。招行方面回应称,已经关注到股价大跌的情况,对于相关原因公司正在进行核查。 公开资料显示,田惠宇是安徽省金寨县人,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副总裁。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任上海银行副行长;从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分别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建行深圳分行行长、建行零售业务总监兼北京市分行行长;2013年5月9日起,成为招行执行董事候选人;2013年5月31日起,成为招行总行党委书记、行长。 4月8日,招商银行迎来35周岁生日,田惠宇在云典礼中发表致辞,35年来,顺应时代趋势和客户需求变化,招行“因您而变、因势而变”,服务能力、服务模式不断进化;时代在变、客户需求在变,但招行人“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价值观始终不变。 2021年,招行提出了 “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价值循环链。在2021年年底业绩发布会上,基于在内地市场做财富管理机构,实际上还有待市场进一步发育;今年一季度受疫情、俄乌战争等影响,整个市场波动非常大,招行代销收入会受到影响;招行实际上销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渠道方面,而不是体现在投研和资产配置方面等三方面的原因,田惠宇称“其实招行的财富管理离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还有很远的距离”。 2021年,招商银行营收3312.53亿元,同比增长14%;净利润1208.34亿元,同比增长23.35%;每股收益4.61元。
招行行长田惠宇突遭免职 万亿“零售之王”将走向何方?
(来源:东方IC)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老盈盈 市场哗然!万亿市值招商银行(600036.SH)行长田惠宇突遭免职。4月18日接近傍晚,招行发出公告证实了在这一天里到处流传的各种小道消息。 市场似乎早有觉察。当天早上,招行开盘即大跌,跌幅一度达8%,股价最低触及42.78元/股。截止收盘,该股报43.39元/股。 田惠宇在任9年,在招行“一次转型”基础的上进一步明确了“轻型银行”和“一体两翼”的战略,招行也确立了其业内公认的“零售之王”地位。而后在2021年又提出了 “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价值循环链,简称“大财富管理”战略。 而在“大财富价值循环链”战略实施才一年,市场各方都还有期待的时候,田惠宇离场,由常务副行长王良全面接替主持行内工作,“大财富管理”战略又会如何持续推行下去?“万亿市值”招行将走向何方? 离任者 4月18日下午,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当天招商银行召开了第十一届董事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该行董事长缪建民主持了会议,田惠宇董事因个人原因未出席。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田惠宇先生免职的议案》,同意免去田惠宇招商银行行长、董事职务,另有任用。免去行长职务的事宜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免去董事职务的事宜将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公开资料显示,田惠宇是安徽省金寨县人,在上海财经大学获得基建财务与信用专业,2002年10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副总裁。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任上海银行副行长;从2006年12月至2013年5月,分别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建行深圳分行行长、建行零售业务总监兼北京市分行行长。 2013年5月,时年47岁的田惠宇接替马蔚华,成为招商银行第三任行长。招行选择田惠宇主要看中三点:良好的中外教育背景,在商业银行与非商业银行机构多次扭转不利局面的能力,以及零售业务的经历与招行业务方向契合。 田惠宇任职招行前担任建设银行总行零售业务总监兼北京分行行长。“在落后的局面下接手深圳建行、北京建行,建行这两家分行在当地同业中都处于第一的位置” ,“马蔚华留下了一个对任何接任者来说都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任招行董事长傅育宁曾表示,“把招行的优秀的企业经营理念、文化发扬光大,是未来接任者田惠宇面对的任务。” 正当全行翘首以盼新行长会提出什么战略时,出乎大家意料,田惠宇提出“以服务升级为主线深入推进二次转型”,并进一步明确了以“轻型银行”和“一体两翼”作为深入推进二次转型的战略方向和定位。经过“一次转型”,招商银行在零售业务上已经建立起领先优势,而“一体两翼”确定之后,招行开始加大零售投入,从2014 年开始零售贷款占比迅速提升,直至2016零售贷款占比、零售营收和利润贡献全面占据半壁江山,零售业务各项指标开始“扬长而去”。此后,招行业内公认的“零售之王”地位得以确立。 在田惠宇看来,招行“一体两翼”是一个循环内向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而核心就是零售,零售的优势在于其财富管理和强大的中高端客户。近几年,每当市场上有明星基金销售发行,招行一家的代销量往往占到市场一半左右。 2021年,招行又提出了 “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价值循环链,并作为未来五年的工作主线。在大财富价值循环链的运转下,招行非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并带动资产管理、资产、托管、投资银行等业务同步运转,财富管理收入、资产管理收入、托管收入实现多点开花。2021年,招行财富管理收入增速达到33.91%,带动了整个非息收入的增长。2021年,招行非利息净收入1,273.34亿元,同比增长20.75%,在营业收入中占比38.44%,同比上升2.14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末,零售客群突破1.7亿户,零售管理客户总资产(AUM)突破10万亿。 但在3月份的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田惠宇却称“其实招行的财富管理离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还有很远的距离”。之所以如此说说,他的理由是:基于在内地市场做财富管理机构,实际上还有待市场进一步发育;今年一季度受疫情、俄乌战争等影响,整个市场波动非常大,招行代销收入会受到影响;招行实际上销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渠道方面,而不是体现在投研和资产配置方面等三方面的原因, 继任者 上述4月18日的董事会会议同时亦审议通过了《关于王良先生职责调整的议案》,同意即日起由招行副行长、董秘王良主持招行工作。 根据公告介绍,王良,1965年12月出生,招行执行董事、常务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1995年6月加入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自2002年起历任招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行长,2012年6月任招行总行行长助理兼北京分行行长,2013年11月不再兼任招行北京分行行长。2015年1月任招行副行长,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兼任招行董事会秘书,2019年4月起兼任招行财务负责人,2021年8月起任招行常务副行长兼董事会秘书、公司秘书及香港上市相关事宜之授权代表。 据记者了解,王良一直分管招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市场业务,他也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谈及息差收窄和金融市场波动之下招行的应对方法。 例如在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王良表示,根据一季度的业务增长情况和今年形势来看,整个银行业包括招商银行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面对这样的形势,据他彼时在业绩会上分享的经验是,在存款增长方面,招行会进一步把控好存款的质量,抓住核心存款增长,保持存款成本的稳定;在贷款资产的配置上,继续坚持以零售信贷增长为主,包括住房按揭、信用卡、小微和消费贷款。 在面对市场对招行理财产品破净的询问时,王良认为,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扭转局面,例如结合银行客户对于低风险资产配置的需求,加大固收类、债券类资产产品的供给;在配置权益类资产的产品期限管理方面要适当延长封闭期,通过封闭期的延长给客户获得长期限的超额投资收益;加强低波动资产的配置,尽量减少回撤等等。
克里斯托夫·斯塔津斯基:奔驰在纯电豪华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
全新EQS纯电SUV的发布将奔驰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图片来源:奔驰) 就在19日晚,全新EQS纯电SUV全球首发。往年此时正是北京车展前的奔驰之夜,尽管今年的北京车展延期,但全球同步发布的计划没有变。于是,奔驰的纯电豪华产品在EQ“ABC”和全新EQS成团之后,由于全新EQS纯电SUV的加入再次成为焦点。在这次发布会之前,钛媒体APP专访了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大型纯电车型架构及电力驱动开发副总裁克里斯托夫·斯塔津斯基(Christoph Starzynski),他在谈及与传统豪华品牌以及新势力的产品竞争时表示,奔驰具备清晰的竞争优势。 优势来自DNA与对未来的把握 近年来一直有种观点上的纷争——传统豪华品牌与特斯拉以及中国造车新势力的产品孰优孰劣?尤其是近两年随着传统豪强们的纯电产品批量上市,以及特斯拉的年销量直逼百万,相关的讨论愈发多了起来。 身为奔驰电动车产品架构的“总工”,克里斯托夫·斯塔津斯基对自家产品信心十足,在他看来,竞品不必区分是否来自于传统品牌或者新生势力,只需将奔驰的优势发挥出来便已足够。 作为一个百年品牌,奔驰DNA中长期以来对于顶级品质的把控能力是其他品牌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优势。加之核心价值观中的“安全为先”这一要素,在奔驰的纯电动车、燃油车与混合动力车型上都做到了一以贯之,也成为奔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护城河。 虽然是一个百年品牌,但奔驰从来没有固步自封,“全面电动”战略已经收获了市场与消费者的好评。在这个战略中,奔驰不需要对纯电平台上生产的车型进行任何取舍,这能够保证将专用纯电平台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奔驰不断提升软件能力。即将推出的自研操作系统MB.OS,是奔驰在软件驱动上迈出的一大步。ADA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也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奔驰凭借其DRIVE PILOT驾驶领航系统已经成为全球首家获得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系统国际认证的汽车制造厂商。在动力电池技术等诸多方面,奔驰与合作伙伴携手的同时加强内部自研,于德国和中国都有强大的研发中心,也在与世界各地的技术人才一道推动相关领域的研发进程。 奔驰站在自己百年品牌的基础上不断进取,这也将成为未来诸强林立的电动车市场上最有力的竞争优势。 全新EQS纯电SUV等车型都出自奔驰全新的纯电平台。(图片来源:奔驰) 奔驰未来的平台都是电动车优先的平台 在奔驰的“全面电动”战略中,未来推出的平台都将是电动车优先的平台。奔驰即将推出的专为紧凑型车及中型车设计的模块化架构(MMA)平台尽管同样具备燃油车生产的能力,但是仍以电动车产品的优先级为最高。克里斯托夫·斯塔津斯基在谈及这个平台时对于很多信息守口如瓶,表示目前还处于高度保密阶段,能够透露的信息只有这是以电动车为先的思路开发的平台,其产品必然会与传统燃油车平台的产品在氛围感、视觉效果与用户体验上大不相同。 三年后的2025年,MB.EA、AMG.EA、VAN.EA这三个纯电车型架构平台将成为奔驰的全新纯电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EVA平台或者刚刚发布的全新EQS在技术上就落后不前了,EVA平台仍将依托最新的技术不断更新与升级。克里斯托夫·斯塔津斯基表示:“EVA平台将仍是指路灯,与MB.EA、AMG.EA等新平台一起,持续为客户带来顶级体验。” 针对那些性能车爱好者的需求,克里斯托夫·斯塔津斯基透露表示,AMG.EA高性能纯电平台将会满足他们对于性能与操控的想象。未来奔驰将基于AMG.EA平台打造独立研发的AMG电动车型,会带来更加极致的性能表现。 VISION EQXX概念车是奔驰未来电动车产品技术集大成者。(图片来源:奔驰) 奔驰将始终坚持“在中国,为中国” 面对新冠疫情以来备受影响的供应链问题,无论是原材料与动力电池的涨价,还是零部件由于远程运输而出现的供应不及时问题,奔驰都从容应对。这受益于其长期以来在汽车生产地打造本地化供应链的策略,无论是电芯还是电池的供应链打造都遵照了这一原则。 在欧洲,奔驰与ACC(Automotive Cells Company)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美国,奔驰也与当地的供应商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中国,奔驰专注于打造“在中国,为中国”的供应链生产。供应链之外,奔驰也极为注重在本土市场的研发能力,在北京便有着一支极为强大的本土研发团队,这也成为奔驰在中国市场上满足本地用户需求的有力手段。 如果遮掉方向盘上的logo,奔驰的内饰设计已经与前代产品大不相同。(图片来源:奔驰) 与此同时,奔驰在电动车产品方面和燃油车一样,也针对全球不同市场推出了可供当地用户选择的不同配置,有些配置仅针对中国市场,有些配置仅针对欧洲市场。这既涵盖硬件方面,也涵盖软件和数字化体验方面。以全新EQS为例,MBUX超联屏的推出就更多考虑到中国市场的需求,在中国,全新EQS上市车型就标配了MBUX超联屏。针对中国市场用户,奔驰会特别关注数字化体验、后排空间和配置等相关需求。 以上几点都成为了奔驰在中国这个巨大且独特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成为了奔驰在强手如林的豪华纯电产品竞争中最大的底气。
微软亚研拒收国防七子 中国AI的黄埔军校走到了尽头
/ / 作者 |清柠 前言 听到MSRA(微软亚洲研究院)停招北邮学生时,吴楠(化名)的心中并没有太大的波动。 “主要还是几个学长的压力比较大,他们在微软亚研这一块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 4月13日,“MSRA停招国防七子及北邮学生”的消息在知乎出现。一天之后,这个话题就登上了热搜。经过大量网友(其中包括吴楠学长)的反复确认后,他们确认了这条消息的真实性。美方翻云覆雨的“实体清单”,也开始在北邮学生身上发威。 根据吴楠的说法,微软亚洲研究院停招之后,他的学长一直在积极联系mentor,尽可能保证工作和论文不受影响。“上一次强调实体清单的时候,‘国防七子’的学生也有类似的问题,大家都是照葫芦画瓢,如果情况实在很差,心里也会有个预期。” 一名学长跟吴楠表示:“解决问题最重要。” 01 中国AI的黄埔军校 在以吴楠为代表的中国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群体中,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一块“黄金敲门砖”。这与中美互联网产业的“蜜月期”不无关系。 1991年,微软旗下的操作系统Windows3.0刚刚发布,正在攻关WindowsNT。为了保证公司在行业的领先地位,比尔·盖茨决定成立微软总部研究院。 当时的美国计算机行业,也有高强度竞争带来的“内卷”问题。1997年,比尔·盖茨在微软前任首席技术官麦尔伏德的劝说下,决定将研究院开到中国去。麦尔伏德给出的理由,也相当有说服力: “1990年代之前,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每年产出计算机博士最多的地方——现在中国超过去了。” 1998年,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了,语音识别专家李开复担任首任院长。在当时,电话还要单位共用,上网属于奢侈消费。然而研究院却依旧打电话、发E-mail联系国内博士生。研究院构建团队的难度,堪称在沙漠里挖水井。 由于物质条件实在有限,李开复为了说服海外精英回国,也是磨破了嘴皮子。折腾了一年之后,以张宏江、李开复、沈向洋、张亚勤等人为代表的管理团队逐步成型。“中国研究院”也就变成了格局更大的“亚洲研究院”。 2002年,研究院首次在计算机科研领域最负盛名的国际图形学年会SIGGRAPH上发表了4篇论文。又过了3年,微软亚洲研究院放出的9篇论文全部被SIGGRAPH收录,相当于全年论文数量的十分之一。微软亚洲研究院因此成为微软的“人工智能桥头堡”。 02 相互成就 渐行渐远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故事听起来扬眉吐气,但是它在公司最开始的定位却有些边缘化。 创建研究院的李开复,是靠AI语音识别起家。建设微软亚洲研究院,目标也是人工智能。可是微软在2006年以前,专注的是操作系统和移动终端,亚洲研究院的论文再好看,也很难帮助业务,所以当时的研究院更像一个学术部门。 不过随着微软参与搜索引擎Bing,智能语音助手小娜等项目的开发,人工智能在微软的主营业务中显得更加重要。云计算和AI技术的实用化,也让微软亚洲研究院成为了中国AI的技术主力。创设研究院的李开复,成了中国的“AI教父”。当过副院长的王坚,成了阿里云的创始人。就连后期加入的汤晓鸥,也成了“商汤系”的缔造者。 “不过那都是十年前的事了。”吴楠表示,“如果从我们的角度看,微软亚研就是一个有研究员的好单位,找学术大佬抱大腿,让博士带我做项目。去当个实习生工作几个月,也能凭这段经历混个好一点的Offer。” 冥冥之中,微软亚洲研究院似乎有着“黄埔军校”的气质: 一种让后人难以想象的默契。 奇怪的是,当中国AI产业愈发红火时,作为人才源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却在有意拉开跟中国的距离。 这一切要从2019年《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说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微软亚洲研究院发表的三篇论文中,作者包括国防科大的“研究人员”。其中一篇论文甚至可以“借助人脸反光绘制场景地图”,可以大规模使用到“监视”和“审查”行动中。 然而这篇文章的主要评价来源,却不是论文本身,而是新美国基金会的“中国政策专家”萨姆·萨克斯和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络空间政策主任”亚当·西格尔。 查询这两位专家的简历可知,新美国基金会是标准的“自由派智库”,在技术政策上鼓吹中国制造“技术威权”。亚当·西格尔也算是外交关系委员会中的自由派,经常“评论”中国技术企业的“隐私问题”。 更加有趣的是,新美国基金会的主要资助人,是标榜“技术自由”的谷歌。这也让人怀疑《金融时报》的这篇文章,似乎是在给人拉偏架。 03 从“北伐”走向“长征 然而这种文章的出现,确实给微软亚洲研究院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此次事件之后,微软亚洲研究院为了避免被人“兴师问罪”,在内部开展了“除名运动”:只要实习生的学校涉及国防科大,就要从作者名单中剔除,也不能使用学校作为单位发表论文。 “从我学长的经历来看,微软也不想惹麻烦。”吴楠表示,“像是微软亚研的一些宣传资料,就要尽可能地降低敏感院校的存在感。像是一些开源项目,也要把特殊院校的人给绕开,因为会有人用‘不够开源’做文章。” 至于后续影响更大的10043清单,主要目标则是“以国家安全为名,禁止特定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获得签证”,直到最近才直接影响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日常运行。目前可以确定的“限制令”中,受到“实体清单”影响的,也主要是研究院基层的实习生。 不过吴楠表示,只要“限制令”已经出现,后续的发展就已经不受控制。“10043清单本身就涉及AI领域,只要进了清单,就有各种理由去做各种事情。过去我们是因为留学影响太大,所以关心签证。如果研究院也扛不住,说不定微软会完全撤出去。” 吴楠提到的“退出”可能,指的是IBM中国研究院。 作为外企中国研究院的另一位代表,IBM中国研究院1995年就来到了中国,比微软还早了三年。研究院的主要业务,也分布在环境保护、物流供应、医疗服务等基础领域。由于IBM的营收和净利持续缩水,IBM难以供养一个无法盈利的研究所,IBM中国研究院因此在2021年1月关闭。 与IBM相比,微软的研究院虽然也经历过大量人事变动,但是由于国内AI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微软的AI研究需求,微软亚洲研究院并没有遇到那么大的生存压力。不过微软面对的,却是一种更加不讲规律的压力,以至于微软也只能通过“内部补丁”来避嫌。 不过从已知的情况来看,微软能够承受的压力并不多。目前已知微软亚洲研究院历任高层中,距离“国防七子”相对较近的周明(前研究院副院长,哈工大博士学位)已在2020年底离职。研究院现有高层的就读院校,也并不在“10043清单”当中。“国防七子”和北邮的学生如果继续在微软任职,可能连基本的庇荫都没有。 曾经的努力和默契,变成了规避和驱逐。 AI产业的当代史,也从国内海外的相互成就,变成了本土人才的“反围剿”和“长征”。经历过这一切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似乎真的成了中国AI的“黄埔军校”。 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吴楠选择苦中作乐:“既然微软这么看得起北邮,我也希望领导多给点经费,改善一下沙河的食堂。” 来源|科工力量
营收增速放慢,全国扩张受挫,桃李面包还能“满天下”吗?|看财报
你可能吃过桃李面包(603866.SH),但你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发源于东北的品牌。公司创始人吴志刚62岁从学校退休后开始创业,在辽宁丹东开了一家面包作坊。而公司取名“桃李”也与吴志刚近半生的教师生涯相关。此后凭借高性价比和短保面包的健康理念,这家公司成功走出东北,成长为市值百亿的面包龙头品牌。 4月18日晚,桃李面包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报告,实现营收14.52亿元,同比增长9.4%,然而归母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2.8%。业绩延续了2021年度增收不增利的趋势。 事实上,从此前公司发布的年报可以看出,桃李面包虽然营收一直保持增长,但近几年增速不断放缓。2017年公司营收增速高达23.4%,随后逐步下滑,2021年增长率已降至6.2%。 而随着营收增速的放缓,公司股价在2020年10月达到高点47.79元后,也随之进入下行通道,至今已腰斩。当前公司总市值203.11亿,较高点已蒸发251.85亿元。一季报发布后,市场也未给出积极反应,4月19日桃李面包股价下跌1.57%,报收21.33元。 营收增速逐渐放缓 桃李面包2022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4%,较2021年四季度提升了4.3个百分点。不过按年度来看,公司营收增速近5年来呈逐渐放缓趋势。2021年桃李面包实现营收63.3亿元,营收增长率仅为6.2%。究其原因,其一是面包行业整体规模增长放缓,其二是公司扩张不及预期。 首先,近年来我国面包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由下图可见,2021年面包市场规模增长率在8%左右,处于近5年低位。而相桃李2021年营收增速仅为6.2%,相比之下低于大盘。 其次,桃李面包多年尝拓展南方市场并不顺利。公司布局东北、华北地区的时间较早,抓住了市场发展红利,市场占有率较高。但随着东北、华北市场逐渐饱和,公司开始拓展华南、华中等地区。但因进入时间较晚,加之区域性面包厂商本身较多,面临的竞争较大。 根据2022年一度财报数据,桃李面包68%的业绩还是由东北及华东市场贡献,两个大区合计实现近10亿元收入。而公司大力拓展的华中和华南市场,合计仅实现1.6亿元营收,占比为11%。 同时截至一季度末,桃李面包在全国共有903家经销商,其中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依然最多,数量分别为268个和217个,华中和华南地区合计仅78个。 另外,在南方市场桃李面包的子公司普遍亏损。2021年财报显示,桃李面包共有39家子公司,其中14家亏损,其中亏损超过1000万的有5家,分别位于上海,江苏,福州,厦门,海南。由此可见桃李面包在南方市场扩张遇挫、收入不及预期。而这也是其近年来增速下滑的原因。 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 从净利润来看,桃李面包的盈利能力出现下降态势。自2021年以来,公司单季度净利润连续出现同比、环比均下降的现象。这也导致公司年度净利润在2021年首次出现下滑,至此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增长。 而对于2022年一季度的净利润下滑原因,桃李面包在业绩快报中表示主要由于原料成本及终端配送服务费上涨,使得一季度公司成本同比上涨10.8%,毛利率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至25.6%。 桃李面包最主要的原材料为小麦和油脂等。今年俄乌战争爆发引发了市场对于小麦供应的担忧,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小麦价格一季度大幅上涨35.8%。今年以来,CBOT小麦期价最高涨幅接近72%,国内的小麦价格也一路上涨。油脂的价格一季度也上涨了33%。 4月15日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李明传在发布会上也再次强调今年将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后4月18日,央行、外汇局也发声,全力做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产销的金融保障。但桃李面包的原材料成本上升问题短期内或许难以改善。 也正因如此,桃李面包如何应对原材料上涨,以及是否会涨价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不过业内人士认为,涨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也只能减缓利润下滑的幅度,并不能填补成本上涨带来的缺口,并且可能对营收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原材料影响之外,公司一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7%。这是由于国内面包企业众多,且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加剧导致行业越来越卷。因此公司不得不研发更多新产品来抢占市场。 事实上面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除了老对手宾堡、曼可顿外,长保面包领域龙头达利食品也推出了全新品牌“美焙辰”,开始进军短保市场。新玩家也纷纷入局,2021年墨茉点心局、泸溪河、爸爸糖等多个烘焙品牌相继宣布融资信息。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1-9月烘焙食品行业投资事件为22起,投资金额达到57.0亿元,是2016年的3倍左右。 桃李面包此前在年报中表示,未来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食品安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等方面,重点关注消费者习惯和口味的偏好,在产品拉近与消费者心理距离的同时进一步树立自身品牌。这也体现出为了迎合更多的消费者,公司未来依然会投入较高的研发费用。 创始人退位,大股东减持 2019年84岁的创始人吴志刚退休,由其三儿子吴学亮接任董事长,大儿子吴学东任董事,二儿子吴学群任总经理。有趣的是,桃李面包的营收增速也正是从2019年后开始大幅下滑。 在2020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上,吴志刚家族的财富达300.9亿元,问鼎沈阳首富。但另一方面,在十年来利润首降之际,桃李面包家族减持动作引发了市场关注。据统计,自2019年初限售股解除限售后,吴志刚家族累计完成了8轮减持,累计套现超40亿元,最近的一次减持发生在2021年四季度,彼时股价在30元左右。而桃李面包的股价自2020年11月开始从46.39元一路下跌,更是在今年4月12日盘中创下了50个月新低18.90元。 截至4月19日收盘,桃李面包21.33元,市盈率(TTM)为27倍,而食品饮料板块(申万)的市盈率为36倍。显然,市场对桃李面包的处境并不乐观。
特斯拉汽车能用太阳能开1.5万公里?这种材料或许可以
澳科学家测试印刷太阳能电池板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正在测试一种印刷太阳能电池板,并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让它为特斯拉汽车提供动力,完成一段1.51万公里的旅途,借此让公众思考如何帮助避免气候变化。 这个“环绕澳大利亚充电项目”(CAA)将用该团队的18块印刷塑料太阳能电池板为特斯拉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每块长18米。当特斯拉汽车需要充电时,它们就会在汽车旁边铺展开,吸收阳光。在这84天的旅程中,团队计划造访大约70所学校,让学生们体验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 印刷太阳能电池板 该印刷太阳能电池板是一种很轻的层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制造成本不到每平方米10美元。这些电池板是在一个最初用于打印葡萄酒标签的商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的。这种太阳能板只有十分之一毫米的厚度,可以在散光、暗光的条件下发电。 印刷太阳能电池板的发明者保罗·达斯托尔(Paul Dastoor)称,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小组不仅要测试电池板的耐用性,还要测试它们在其他应用领域的潜在性能。他表示,使用太阳能电池板为汽车提供动力会让澳大利亚人更多地考虑电动汽车,并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里程焦虑”。(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ifeng_tech)。
手机壳、贴膜、磁吸充电器,魅族PANDAER再添新品|钛快讯
钛媒体App4月19日消息,魅族科技(MEIZU)举行新品发布会,会上共带来了超过20款新品。其中,适用于iPhone 的 PANDAER NO.19妙磁抗菌壳与魅族旗舰系列 PANDAER NO.19 妙磁壳相继发布。与之一同推出的 PANDAER Guard+ 全新抗菌技术也被首次实装在 iPhone 妙磁抗菌壳上,它还具备 IML、妙磁两大特性,该手机壳售价129元。 此次 PANDAER NO.19 妙磁壳还支持魅族18与17系列旗舰机型,未来还将有多款为魅族用户提供的,集合了 IML、妙磁、抗菌三大特性的全新壳类产品上线。 除了手机壳,PANDAER 还带来了PANDAER 超触感钻石膜,它支持 iPhone 13 Pro/iPhone 13 Pro Max,它采用超高透光率电子级高铝玻璃,厚度为0.33mm ,拥有 98%的透光率,此外,PANDAER 还为其定制了专属辅助工具,轻松三步即可完成贴膜,贴膜售价为89元。 除了手机硬保护产品,日常维护保养产品也在活动中亮相,PANDAER光学级除菌速净大师拥有为镜头、眼镜、屏幕等光学设备清洁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光学镀膜提供清洁与保护方案,首发售价为69元。 PANDAER冰能超充背甲也亮相发布会,这款首发制冷和充电双重功能的妙磁产品在打磨阶段,它同时支持魅族与苹果的磁吸充电系统,15W售价269元、40W售价299元,具体上市时间未公布,同时,夜莺、青森、冰封银座、白金独角兽四款超能涂装也将一同上线。 PANDAER 潮电在这次活动中带来了PANDAER 15W 妙磁充电器,它同时适配魅族妙磁与苹果磁吸生态,拥有超密度编织线与更大胆的配色设计,首发优惠139元,于月内开售。 lipro 也发布了旗下首款智能开关,提供了一开、二开、三开(零火版,单火版)、智能一开、智能二开(电池版)、四开(电池版)等多个型号。智能开关除了支持 lipro 自身的灯光产品,同时兼容非智能的灯光产品,通过 lipro 智家 APP,用户可以将灯光自定义编组,实时控制灯光的开关、亮度及色温,该产品起售价为99元。 随着 lipro 产品线的丰富,全新的产品线标识—— S、E、A产品体系也正式启用,S系列定位旗舰级产品线,E系列定位专业级产品线,A系列将作为入门级产品线。此外,lipro首款E系列产品 —— lipro E系列 LED 灯带正式亮相,每米lipro E系列LED灯带可提供950lm光通量,售价为99 元/米。 除了上面这些与科技数码有关的周边产品,魅族 PANDAER还发布了积木手办、露营 Package 、瞭望椅、补给箱、T 恤等产品。
马斯克愿意自掏腰包100-150亿美元 以竞购推特公司
据《纽约邮报》援引两位熟悉情况的消息人士的话报道,当代钢铁侠亿万富翁马斯克Elon Musk愿意为Twitter竞标投入100亿至150亿美元的现金。 消息人士还称,如果有必要,马斯克还可能考虑用他在Twitter的9.1%的股份进行借款,此举可能会额外筹集几十亿美元,并计划在10天左右启动投标报价。 共同投资者的股权加起来将超过马斯克,但他将是最大的单一持有人。尽管如此,对马斯克来说,主要还是外部融资,他已经委托摩根士丹利以传统杠杆收购的方式对Twitter再融资100亿美元。 正如此前媒体指出的,大部分资金(约200亿美元)将来自共同投资者,他们将直接向Twitter的股东提出恶意要约。 在近期被马斯克收购Twitter沸沸扬扬的消息中,有一点是明确的,虽然马斯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他的大部分资产都被捆绑在特斯拉的股票上,这意味着他很可能不得不出售股票或借钱来资助这笔交易。 而那些“援军”愿意帮助出价的第三方,比如Thoma Bravo等私募股权公司,按照CNBC的观点来看其出价的兴趣都“不是真的”,更多的是基于营销目的,因为投资回报率“不合适”。 据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马斯克的Twitter竞标正在吸引那些为他之前的企业(包括特斯拉和SpaceX)投入现金的投资者的兴趣。另一方面,知情人士指出,大多数私募股权公司更愿意远离政治争议,并担心他们无法控制马斯克。 此外,撇开争议不谈,很少有私募股权公司愿意参与敌意收购,摩根士丹利正在努力吸引其他银行参与现金收购活动。同样,据消息人士称,许多人似乎对Twitter是否值430亿美元表示怀疑。 马斯克收购Twitter前情回顾 华尔街见闻稍早前文章梳理过马斯克收购Twitter时间的进程和背后的动因,接着此前的时间线再来回顾一下最新进展: 3月26日,马斯克连发数条推文,表达对推特的不满,诸如“推特消亡了吗?”、“你们需要一个新的社交平台吗?”此类的灵魂拷问,一时间引起推友们的热议,也有网友调侃道,你应该买下推特。 4月4日,马斯克摇身一变,成为推特最大外部股东,SEC 13G文件显示,马斯克持有推特9.1%的股份,约为7348万股,为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2.25%的4倍左右。 4月5日,最新SEC 13D文件显示马斯克从“被动控股”转变为“激进投资”。 推特的几位董事会成员也走上前来,发布“welcome to join our board”的推文。 4月10日,变数再现,Twitter首席执行官Parag Agrawal发布推文称,马斯克已经决定不加入我们(推特)的董事会,这番“我来了,我又走了”的操作引得猜测比比皆是。 4月11日,分析师指出,戏剧性的反转可能意味着马斯克有更大的野心(收购推特),正谋划一场“权力的游戏”。 4月14日,马斯克以行动回应粉丝“买下推特”的提议,提出以每股54.20美元的价格收购Twitter,称这家社交媒体公司应被私有化。同日,消息称Twitter董事会正在考虑采取“毒丸计划”——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以回应“来势汹汹”的马斯克。 4月15日,华尔街见闻文章分析称,马斯克共需要430亿美元才能将Twitter完全收入囊中,即使马斯克已经持有Twitter 9.1%的股票,马斯克还需要360亿美元的资金只能自掏腰包——减持特斯拉和SpaceX公司的股票,或者掏朋友腰包——借助私人机构融资。 4月18日,马斯克可能得到“援军”——私募巨头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在考虑参与收购推特的竞价,已经在商议,可能支持收购交易,可能给马斯克或者Thomas Bravo LP这类其他有意的买家提供股权或者债务方面的支持。 4月19日,最新的消息便是今天马斯克或将自掏腰包投入100亿至150亿美元的现金,同时还可能考虑用他的9.1%的股份进行借款,计划在10天左右启动投标报价。 作秀还是真心?收购Twitter是场持久战? 乔治敦大学法学教授兼学术事务副院长Urska Velikonja周二评论称,相对于实际的、严肃的投标报价,马斯克收购Twitter股份的出价完全不严肃,似乎某种程度上就是通知说'我有兴趣购买所有的Twitter'而已。 此外,专门从事证券监管和执法的Velikonja指出,马斯克能否获得融资是一个 "非常大的、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因为整个过程发生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敌意收购要约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因为潜在的投标人试图与董事会谈判,以友好的方式收购公司。因此,在我看来,马斯克刚刚跳过这一步的原因是他想要宣传,这就是其最终目的。 如果马斯克是认真的,那么按照专家的建议,他将有几个资金选择:第一是与其他表示对Twitter感兴趣的华尔街大牌企业合作,比如雅虎的母公司Apollo Global(APO)和摩根士丹利。然而,这将要求马斯克将一些控制权交给这些机构,从而稀释他自己在公司的权力。 第二种可能性包括"要约收购",马斯克在一条推文中隐晦地提到了这一点。如果他采取这种方式,股东将有机会按照马斯克提出的价格直接将其股票卖给他。 但是在“毒丸计划”下,Veilikonja说,马斯克的出价更难通过,即使他走的是投标报价路线。 一般来说,仅仅发起要约收购并不足以克服“毒丸”的威胁。一旦他发起要约收购并获得超过50%的股份,毒丸就会生效,并在每次出售时重新触发,迫使马斯克提高出价。 因此,从本质上讲,只要董事会能够坚持说,价格太低,或者说,我们希望Twitter保持独立,马斯克就不能真正地通过这个权力,特别是由于他几乎没有钱以他目前的报价购买Twitter。 美东时间周二,Twitter暂跌1.42%,虽然没有延续此前逆势上扬,但是已从31.3美元的最低点重新向50美元关口冲击。
vivo自研芯片V1+发布:vivo X80首发使用 兼容天玑处理器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贾楠)4月20日消息,vivo于今日举行“vivo双芯影像技术沟通会”,发布新款自研芯片V1+,在影像以及显示的性能方面带来提升,同时兼容天玑9000处理器,并将在vivo X80系列中搭载。 V1+芯片 在沟通会上,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表示:“自研芯片V1+既是专业影像芯片,又是显示性能芯片,作为双芯的引领者,将以兼容性与功能性的全面提升,带来第二代双芯旗舰新标准。” vivo表示,通过与联发科联合调校,利用算法调整CPU资源分配策略来减少手机的发热。vivo称在高性能需求的游戏场景下,天玑9000举行的游戏续航延长了10%,安兔兔跑分超过了107万。 在此次沟通会上,vivo还推出了第二代自研芯片V1+。在夜景视频方面,vivo表示通过V1+的极夜降噪算法,结合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手机可以实现在光照小于1lux的环境下进行极夜视频的拍摄。 vivo记忆色体系 此外vivo还提出了“vivo记忆色体系”的概念:鲜活、明快、有质感的vivo鲜明色彩,以及追求忠实还原人眼所见、追求极致色准表现的蔡司自然色彩,从检测、拍摄、处理、显示四个维度开展全链路色彩管理。 在显示设备上,vivo发布了自研的XDR Photo技术,来实现照片的超高动态范围显示,官方称照片的高亮区域亮度最高可提升350%。此外vivo还在沟通会上推出了“AI感知引擎”、“AI肤质技术”、“质感人像大合影技术”以及“地平线照片”功能。 V1+芯片 除了影像方面的提升外,此次升级的V1+还涉猎了显示与游戏性能方面,将MEMC插帧以及AI超分算法进行了硬件封装。vivo表示,V1+的数据吞吐速度可以维持在月8GB/s、能效提高了约300%,功耗降低了约72%。 同时通过与联发科的合作,vivo的GPU Fusion技术可以调用天玑芯片的APU性能,调用多枚处理器与GPU共同完成游戏画面渲染,并借助自研芯片中的插帧算法来优化游戏时的帧率稳定性。同时vivo还开放了GPU Settings Panel,允许用户自定义画面显示效果。 据悉,V1+芯片将会在4月25日发布的vivo X80系列上首次搭载。在沟通会的最后,胡柏山表示:“未来,vivo还将用长达5到6年的技术预研,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出了一条属于vivo的道路。”
TCL T7E电视发布:五款尺寸 支持4K 144Hz显示售36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贾楠),4月20日消息,TCL举行新品发布会,发布旗下新款电视TCL T7E,支持全通道4K 144Hz内容,共有55/65/75/85/98五种不同尺寸,售3699元起。 TCL T7E发布会 TCL T7E配备了HDMI 2.1接口,支持48Gbps传输速率,能够稳定传输4K 144Hz信号。同时其搭载的定制芯片MT9652PLUS在硬件上支持144Hz的信号解码处理。在算法方面,T7E还支持144Hz VRR动态刷新率以及ALLM自动低延时,配合物理支持4K 144Hz内容的显示屏,TCL称该产品是目前最高配、最完善的真高刷解决方案。 T7E支持4K 144Hz显示 在画面显示上,TCL称T7E通过十项AI算法对显示画面进行实时监测、调校,来确保颜色精准。同时98吋的T7E采用了Local Dimming点阵式分区控光,可以实现800nit峰值亮度、800万比1动态对比度以及6000:1的静态对比度。在色彩显示上,其支持130% BT.709色域显示,以及10bit色深,官方称其色准△E<0.99。 TCL T7E 此外,TCL T7E全系搭载Dolby Vision IQ,并支持杜比视界HDR、HDR HLG、HDR10以及HDR 10+等HDR技术。同时,98吋的T7E还内置了7单元2.1声道音响,官方称其整机音响功率可达50W,同时支持杜比ATMOS全景声效果。 在价格上,55吋版本售价3699元,65吋售价4799元,75吋版本售价6999元,85吋版本售价8999元,98吋版本售价17999元,将于今日开启预售,5月1日正式开售。据TCL表示,在首发期间各机型价格会有不同价格优惠。
vivo秀自研芯片V1+,亮十余项自研软件技术,30项专利调教天玑9000
作者 | 云鹏 编辑 | 心缘 智东西4月20日消息,今天下午,vivo在一场影像技术沟通会上公布了推自研芯片、影像、性能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出第二代自研芯片V1+和第二代“双芯标准”。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在沟通会上说道,自研芯片V1+既是专业影像芯片,又是显示性能芯片,将以兼容性与功能性的提升为重点。 ▲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 vivo还在此次发布会上预告了新一代旗舰手机X80系列。胡柏山说,10年来vivo坚持深度研发、打磨细节,在看不到的地方付出努力,这一点也会在即将上市的X80系列上体现。 他补充道,未来,vivo将用5到6年的技术预研,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出了一条属于vivo的道路。 一、300人团队一年联调,建立模型优化算力分配 vivo首先介绍了他们与联发科合作联调天玑9000 SoC的过程。vivo与联发科自去年起投入了超过300人的开发团队,历经350天软硬件协同开发,将V1+芯片与天玑9000进行更好的调通,充分释放天玑9000的性能。 为了提高天玑9000平台的能效比,vivo利用算法调整CPU资源分配策略以减少发热,经过多次迭代测试解决了性能概率性波动问题,有效提升了天玑9000平台的能效比。测试结果显示,在高性能需求的游戏场景下,天玑9000能将游戏时的续航延长10%。 此外,vivo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用户使用场景流畅度模型”,优化算力分配,提高动效类任务的优先级,使高负载场景下的整体动画流畅度提升了50%;并通过设计高并发计算模式有效解决CPU资源抢占和闲置的问题,优化了应用连续启动速度。 同时,vivo采用新的内存资源管理方案,建立虚拟缓存单元提升数据处理速度,提升用户使用场景的整体流畅度,让高性能与低功耗实现了兼得。 二、V1+如何发力性能与显示?联合调教产生30余项专利 为突破通用计算单元对手机影像、性能表现的算力制约,vivo自2019年开始推动算法硬件化,并在去年正式推出首款自研影像芯片vivo V1。 本次沟通会上,vivo推出第二代自研芯片V1+和第二代双芯标准:在影像之外,将芯片功能拓展至性能与显示领域,扩展支持游戏与视频视觉体验,可以说是一“芯”二用。 vivo自研芯片V1+将3D实时立体夜景降噪、MEMC插帧和AI超分三类算法进行硬件化封装,数据吞吐速度可维持在约8GB/s;结合SRAM,将能效提高了约300%,功耗降低了约72%。 值得一提的是,在vivo与联发科的深度联调过程中,共产生了30余项专利。 自研芯片V1+的性能突破也体现在游戏性能方面。vivo此次发布了GPU Fusion技术,该技术通过联发科APU的AI运算能力,联动内外部多枚处理器的协同工作,与GPU共同完成游戏的画面渲染,释放GPU负载。 同时调用vivo自研芯片的硬件级插帧算法优化帧率稳定性,采用GLT2.0升级算法多级拆分重载线程,达到性能和功耗平衡的效果。vivo开放了GPU Settings Panel,支持自定义画面显示效果与视觉体验。 三、手机化身“夜视仪”,众多自研“黑科技”提升拍照表现 在vivo的传统强项影像方面,自研芯片V1+针对夜景视频进行了更深入的精细化调优,以视频降噪算法实现了小于1lux环境的极夜视频功能。 vivo称,V1+的极夜降噪算法可以实现运动预估和补偿,结合芯片本身高速、低功耗的极速内存管理系统,配合摄像头模组、主芯片和vivo自研算法的提升,可以让手机达到了专业级夜视仪的成像水准。 vivo将黑光夜视功能扩展到前置和广角镜头,覆盖全时段全焦段全场景,提升手机拍照与视频能力。 在影像体验方面,vivo此次提出“vivo记忆色体系,从检测、拍摄、处理、显示四个维度开展全链路色彩管理。 vivo从自动测光技术出发,推出“AI感知引擎”技术,将顶尖专业摄影师的经验融入芯片算法成为视觉理解中枢,以实时预览的方式校正影像信息,将亮度准确性相对传统测光方式最大提升16%,白平衡准确性最大提升12%。 在显示设备端,vivo首发自研XDR Photo技术,实现了照片的超高动态范围显示,照片高亮区域亮度最高可提升350%,观感更加明亮通透,能给用户更加沉浸的体验。 在拍摄环节,vivo V1+将蔡司自然色彩的ΔE在对比过往提升了约15.5%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了约8.3%。 此次vivo推出AI肤质技术,通过海量高清素材和GAN生成对抗网络对AI算法进行“特训”,让人像皮肤观感自然、健康,更具质感。 结语:自研技术成vivo红海突围利器 不论是硬件层面的新一代自研芯片V1+,还是软件层面的各类自研算法,都在用户体验层面带来了一定的提升,也将会成为vivo智能手机产品的核心特性。 在手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用硬核技术说话是硬道理,可以看到,在自研技术方面,vivo也在不断加速,并尝试走出一条自己的独特道路。
屏幕增大66% 佳明发布新品手环:24小时心率监测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卡尔),4月20日消息,佳明发布GarminSmart 5新一代运动健康手环,搭载多项运动及健康监测功能,24小时心率监测,采用每秒连续心率采样,数据更精准,若侦测到静止状态时心率过高或过低,将发出警示,售价1080元。 佳明GarminSmart 5 GarminSmart 5采用圆形表带,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显示屏增大66%,字体更大,触摸屏及按键更易使用。并引入可替换的表带,提供4种颜色,电池续航长达7天。 佳明GarminSmart 5 新品可24小时心率监测,采用每秒连续心率采样,数据更精准,若侦测到静止状态时心率过高或过低,将发出警示。而休息时,系统会分析用户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并根据用户在睡眠阶段的时间、心率、活动、压力水平等进行睡眠评分。 与此同时,GarminSmart 5还支持脉搏血氧、呼吸频率、身体电量、压力分数、补水提醒和女性健康管理等功能。 佳明GarminSmart 5 此外,手环搭载了多项运动模式供选择,包含步行、泳池游泳、骑行、瑜伽、有氧运动等。通过与兼容的智能手机配对,在户外运动时使用手机的GPS,可记录步行、跑步、骑行时的距离和配速。 据悉,GarminSmart 5官方建议零售价1080元,现已在Garmin佳明官网和官方微信商城小程序开售。
上海昆山持续封控 重庆成都iPad产线被迫减产
集微网消息,据DigiTimes报道,中国上海、昆山封控的冲击正在持续扩大,连位于成都的苹果供应链也出现问题,即使昆山解封复工,短期内影响只会持续扩大。 重庆NB供应链近期传出,手中塑胶、机构等零组件,库存已经用完,苹果iPad供应链被迫降低生产,生产线员工需求量砍半,另方面,上海港导致塞港更严峻,恐造成供应链回堵。 目前供应链最大问题有二,一为生产端:华东,尤其是昆山生产的零组件,无法顺利生产与运送,导致断链危机浮现,二为物流端:上海港因为防疫,导致塞港更严峻,即使供应链启动,然货品无法运送出港,货运仓库满载,仍会导致供应链物流回堵,影响产能。 供应链原本因为半导体供需不及,导致IC缺料,长短料影响已延续1年,如今面临的新断链危机,是来自塑胶、金属等零组件,该类型零组件属于长料,各厂顶多备料1~2个月,如今多数已近水位低点,然重要的该料件生产据点昆山仍处于防控阶段。 有业者透露,目前螺丝急缺,到处在找料,急到跳脚,却无可奈何,被只有几毛钱不到的小零件卡住。昆山也有解封迹象,然距离大规模复工,仍有一段路,供需能否及时衔接上,仍待观察。 此外,还有消息传出,在成都生产的iPad生产线,因为缺料,产能被迫降载。
余承东造车“吹牛”,华为终将下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派财经,作者|陈庆之,编辑|派公子 “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就是要做到第一”,那个熟悉的余大嘴又回来了。 在最近的访谈中,华为终端业务CEO余承东再次跟外界确认了华为的野心,他表示,华为有信心将手机领域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汽车领域,帮助与华为合作的车厂做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原因就在于,手机和汽车有很多共性,都是消费品品牌,都注重体验、质量、品牌三要素。 道理虽如此,但从华为HI初次亮相极狐阿尔法S版至今,已足足一年,赛力斯SF5和问界M5也先后开进华为体验店,但外界对于华为汽车的评价普遍没有赶上预期,销量更是离余承东所“吹”的30万辆相距甚远。 然而,此情此景,究竟是什么给了余承东如此勇气?吹过的牛基本都实现了的余承东,这次还有多大把握? 赛力斯出师不利 进军汽车行业时,华为就认为能凭借手机的经验能做好汽车。 因此2018年华为管理团队在三亚开会时,正式明确了不造车的决定。“华为内部为造不造车纠结过很久,少壮派支持造车,最后是任正非拍板决定不造车。”而少壮派的核心人物正是余承东。 既然不造车已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华为造车就只能另辟蹊径。所以,最开始华为选定了4个合作主机厂——长安、北汽、广汽和小康,作为主要合作伙伴。华为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宏大,通过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安卓,而要做好这个安卓,华为有必要给全行业打个样儿。 最先扛起这一重任的是赛力斯SF5,作为华为造车的首款车,赛力斯SF5可谓备受瞩目,去年4月份进入市场后,两天时间订单量就突破3000辆,一周时间突破6000辆。一向自信心爆棚的余承东甚至喊出了年销量30万辆的目标,但显然赛力斯没有撑起华为的野心。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4月至12月,赛力斯SF5销量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507辆、715辆、1117辆、1926辆、1385辆、1089辆,共计8169辆,月均不足千辆。进入2022年,SF5再也没有公布销量数据了。 究其原因,赛力斯的实力不足当属最重要因素。 即便如此,华为还是给予了赛力斯充分的信任,还拼上了自己的渠道。但结果,赛力斯却给华为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某赛力斯SF5车主在汽车论坛上发帖称,自己是2021年11月提的车,开了两个月发现了一堆毛病。比如刚买就停产停售,当了第一波韭菜;在续航方面,满油满电续航没有发布会上宣传的1000km,大概就是500-600km。亏电油耗高,为10L左右;此外还存在车机卡顿 、钥匙感应经常失灵等问题。 也有车主也指出:“车机超烂,被导航导偏到怀疑人生;当初的车载热点被取消,和当初推销时完全不一致。” 虽然华为坚称SF5销量不佳是因为产能所限,但外界很清楚,质量与体验问题才是SF5短命的根本原因。据媒体报道,按照2021年8月初一位已经从重庆金康两江智能自建工厂生产线离职的员工的说法,产销跟不上,是因为工厂一直都未达到华为技术人员的要求。 “华为对三电部分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远超国标。”以耐久测试为例,华为提出耐久测试必须要达到高温环境105℃,耐久时间超过2500个小时,而金康工厂的耐久测试,过去只是在室温下达到500小时而已。 结果显而易见,SF5成品出来后,品控完全达不到华为的要求。据自称是赛力斯和AITO问界M5配件供应商人士发帖表示,华为一怒之下派驻了将近300人的团队进驻赛力斯,介入全面质量管控。 据媒体报道,金康整个工厂甚至都按照华为作息制度施行,一线生产人员已经进入两班倒模式,并且两家公司员工在食宿、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两相叠加让赛力斯的技术生产人员叫苦不迭,工厂不少工人选择了离职。 再后来,可能是觉得SF5实在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华为悄悄从门店里撤掉了赛力斯SF5、全国赛力斯门店都改为AITO品牌用户中心、线上渠道更名,取而代之的是门店里换上了SF5的超级升级版——问界M5。 这一次,华为决定再次加大赌注,舍命一搏。 相比此前的SF5,华为此次对问界M5的介入程度更深。之前,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仅采用华为电驱动系统及HUAWEI HiCar等初级功能,而问界M5则是Harmony OS智能座舱首次“上车”。问界M5搭载了HarmonyOS智能座舱、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HUAWEI SOUND音响系统等众多华为解决方案。 余承东透露,华为的工业设计团队和软件团队参加了AITO问界M5的开发,合作双方按照百万豪车标准,万豪车的外观、内饰、性能、体验、质量要求打造而成,也是搭载鸿蒙系统的首款车型,高级感和易用性超越所有国内同行。 实际上,除了生产代工之外,华为几乎包办了问界M5的所有,从外观设计到车机搭载及智能化系统,再到后期的营销、销售,可以说,问界M5“既是华为造、又不是华为造”的车,以“亲儿子”称呼并不为过。与此同时,小康越来越像是一个代工厂。 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华为造车已经属于“有实无名”,只差自己亲自下场上产线拧螺丝了,借助小康代工,华为汽车部门走曲线绕开了华为高层一开始定下的“不造车”战略。 M5关键一战 与华为合作前,赛力斯是一个十分边缘的角色。 2016年,小康股份集团董事长的儿子张正萍,在美国硅谷创立了一家名叫SF MOTORS的造车新势力,小康股份顺势启动了25亿元的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 早在2018年,SF MOTORS就发布了SF5车型,随后又转战国内市场,正式更名赛力斯。客观而言,赛力斯在各个层面都不具备任何技术优势,2年前孵化于硅谷的SF MOTORS,也并未沉淀任何先进理念。车辆做工粗糙、设计过时等,是彼时SF5最大的标签之一,因此在上市销售的一年里,赛力斯SF5累计销量不足800辆,公司股价也仅有8元左右。 就是这样一家造车新势力,可以说此前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在实现与华为的合作之后,才被花粉们直接推上人生巅峰——两天订单量破3000辆、一周破6000。所有人都明白,是华为的品牌号召力让这款车在没有用户口碑,也没有深度体验的情况下,直接原地起飞。 然而,不得不承认,队友的不给力直接导致了华为汽车第一炮却没有打响,而这一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为了消除这一影响,当问界M5在华为冬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时,余承东全程并未提及赛力斯品牌,这让众多网友误以为该款汽车是由华为推出的自有产品。与此同时,华为体验店、线上渠道等所有赛力斯元素也将被逐步替换为AITO标志,毫无疑问,华为正在极力避免AITO品牌受到赛力斯的影响。 粉丝们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即便问界M5用尽浑身解数,也很难再被说服为“华为”二字埋单。根据小康股份公布的产销情况,3月产销分别为3465辆和3160辆。目前,SF5已经停产停售,M5则于3月初开始在36个城市、100余家用户中心开启首批批量交付。也就是说,这3000多台基本可以断定全部都是M5的销量。 虽然对比赛力斯SF5已经进步不小,但这与余承东和赛力斯的期望依旧相差极大,赛力斯轮值总裁许林表示,赛力斯的目标是五年内进入第一梯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TOP3的品牌。也就是说,按照目前全球新能源车品牌销量排名来看,AITO品牌要与比亚迪、特斯拉处于同一阵线。而华为则希望,通过AITO问界M5助力,2022年获得30万辆销量成绩,2023年销量超过200万辆。 不过,余承东也承认:“30万辆很难,现在中国汽车行业,全球汽车行业,缺少芯片的情况下,30万辆根本做不到,因为供应不出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产能方面来看,去年,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曾实地探访赛力斯重庆两江智能工厂,赛力斯首席营销官张正源彼时表示:工厂的年产能是10万台。今年1月,在赛力斯重庆两江工厂举办的问界M5生产保障誓师大会上,整个工厂从上到下要实现的目标是一季度生产新车1万台。也就是说,就算一切进展顺利,赛力斯也无法为消费者生产30万台M5。 从产品本身来看,不少汽车行业业内人士认为,问界M5售价分别为25万元、28万元、32万元,价格并不亲民。在这个价位区间里,M5直接面向的是理想ONE、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唐EV等车型,用户口碑已经成型,赛力斯SF5前车之鉴带来的不利口碑影响下,问界M5可能会让更多消费者有所疑虑,为问界M5销售蒙上阴影。 更何况,尽管余承东对M5大加赞赏,但这一车型还很难真正撑起场面。比如,问界M5并没有配备名声大噪的激光雷达,只配置了4个APA摄像头、L2级别辅助驾驶能力的系统,相比之下,理想ONE已经拥有自身全套的辅助驾驶系统并和激光雷达相结合,已经实现城市道路中打灯、辅助变道和智能跟随等功能。 质量前科,再加上现在的高价低配和产能限制,问界M5要想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跟上队,就已属难得,更不要说与特斯拉、比亚迪并列,进入新能源汽车TOP3了。 然而,华为却也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小康汽车已经是华为仅有的能够深度合作的车企了,北汽极狐虽然也与华为进行了合作,但华为掌握的实际话语权,基本还是局限在搭载的自动驾驶系统内。与此同时,无论是小康赛力斯,还是北汽极狐,在业内都没有什么品牌影响力,同时缺乏技术积累,这也是华为汽车迟迟无法打开局面的重要原因。 因此,SF5的不愉快造车经历,客观上让M5成为了华为造车以来,最为关键的一款车型,如果再次失败,那华为已选定的汽车之路可能就此终结,起码现在的“不造车”战略应该会发生改变。 “灵魂捕手”不好当 当初,华为选择不亲自下场造车,其初衷就是为了避免被动。去年,华为汽车BU MKT与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林春曾阐述“华为不造车”的原因:华为ICT有欧洲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德国是巨大的市场,如果造车,就会和当地车企产生直接竞争。 该理由有一定的说服力,毕竟运营商业务仍是华为的根本。但除此之外,华为所面临的芯片困境也更加坚定了华为不造车的决心。根据此前华为公布的2021年财报,消费者业务下滑最为严重,营收2434亿元,同比下滑49.6%,而美国的芯片禁令,正是华为手机跌落神坛的主要原因。 与手机相比,智能汽车的芯片需求量更为巨大,通常而言,一辆传统汽车需要约500到600颗芯片,而到了2021年,平均每辆车制造需要的芯片达到1000颗以上,品质稍高的新能源汽车可能需要多达2000颗芯片。 因此,在芯片禁令发布之后,华为就开始向不需要芯片的软件等方向转变。2021年5月30日,任正非呼吁公司员工“敢于在软件领域引领世界”,该领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公司正寻求在硬件业务以外的增长,而智能汽车和云计算业务则是软件业务中居于核心地位。 云计算自不必说,华为正在努力追赶。智能汽车业务相比之下则更具备想象空间,当前,智能汽车时代,汽车产业价值链正从一锤子硬件销售转向持续的软件及服务溢价。据测算,预计到2030年软件成本占整车BOM(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的比重将从目前不到10%增长到50%。这里的软件,包含了应用程序开发、AI算法、操作系统,以及软硬件一体化程度高的控制器、芯片等电子硬件。 如果,华为在软件层面实现了智能汽车的一统江湖,那么类似手机领域的安卓盛世将再次出现,届时,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将事实上成为汽车的灵魂。作为参照,2021年苹果iOS和谷歌Google Play依靠软件就收入了800亿美元和479亿美元。 而更令车企们忧心的是,华为的确具备这样的能力,华为与车企的合作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提供智能汽车软件和硬件的供应模式,另一种则是提供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的华为inside(HI)模式。 现在来看,华为inside(HI)模式已经涵盖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这五大板块,兼顾软硬件系统,打造出了“传感器-芯片-操作系统-算法与开发应用-云服务”的生态布局。 问界M5即是在此模式下诞生,根据媒体报道,大至供应链、研发和销售决策,小至零部件的参数标准,乃至员工的作息节假日安排,小康一方一切都要按照华为规定来。实际上,正如上汽董事长陈虹所言,华为已经成为了汽车的灵魂,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这等于失去了在核心技术上的话语权,沦为代工厂似乎已无可避免。 而参照手机行业的代工大厂,伟创力毛利率长期仅徘徊在5%-6%,同为代工巨头的富士康,其毛利率连续三年维持在8%左右,业绩增长困难。 因此,虽然华为HI强大,但却没有一线车企与华为达成合作,只有小康这一前景黯淡的车企不介意成为代工厂。从这一角度来说,就算小康成功依靠华为实现赛道登顶,但其他车企未必就此动心,毕竟,出卖灵魂的代价着实不低。 对此有着清醒认知的华为,很可能已经开始布局后手。 2021年10月,华为以2.98亿元底价拿下深圳龙华区福城街道一宗工业用地,准入行业类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11月底,华为在东莞松山湖以1.88亿元的价格竞得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产业类型为智能汽车部件制造,该项目总投资将不低于24亿元,项目开发建设期为3年。 如果上述动作果真对应着华为的造车后手,那么,华为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下场造车的全部要件。现在,华为离亲自下场造车就只剩下一个时机和一次食言了。从历史上来看,不管是承诺不取消手机充电器、不申请支付牌照,还是孟晚舟不会接班,华为确实有着食言的前科。 因此,华为下场造车已非不可预见,只是还需要一个转折。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