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布局绿色金融 平安租赁实践“真·绿色”发展路径
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确立以来,各行各业加快了绿色发展的创新转型步伐。什么是具有现实推进价值与实施可能的绿色发展模式,便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建设“真·绿色”发展路径,其核心在于使低碳理念在发展中实现。结合“双碳”减排目标与国家未来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真·绿色”发展路径的要义,在于推动低碳环保理念与实体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这一背景下,绿色融资租赁有望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低碳环保理念有机联动的重要金融“润滑剂”,低碳新发展凸显出绿色融资租赁发展价值。 平安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集团结合“十四五”规划,全面升级中国平安“低碳100”的战略响应计划,依托综合金融及科技优势,搭建AI-ESG智慧平台,充分发挥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绿色信贷作用,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集团。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租赁”)紧随集团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与实体经济高度连接的特性以及“融资+融物”的业务属性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绿色金融,在业务推进中着力践行国家“碳中和”战略,进行了四大领域的前置布局与早期规划,逐渐成为“真·绿色”发展路径的践行者和探索者。 气候变化与“真·绿色”发展道路的价值 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闭幕,来自全球197个缔约方的代表最终签署通过了决议文件《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公约》在全球长期温控目标、《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减少燃煤使用、减少碳排放和资助气候脆弱国家等核心问题上部分达成了共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在2020年9月便提出了二氧化碳的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承诺。2021年10月24日,在COP26召开之前,我国已提出《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双碳”工作的系统推进目标。 当面对绿色发展的实践推进之时,什么是适合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绿色发展道路,便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在当前“双碳”发展成为各界共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导则背景下,规避“漂绿”(Greenwashing)等负向环保趋向的影响,寻找绿色低碳与民众福祉实现有机互动的“真·绿色”发展路径,便成为中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必须面对的战略抉择。 建设“真·绿色”发展路径,其核心在于使低碳理念在发展中实现,即实现低碳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与均衡协调,既要避免“只要低碳,不要发展”的“断供式”短期政策扰动,也要解决“先促发展,后保低碳”的“亡羊补牢”式发展导向。 “真·绿色”发展路径下的绿色融资租赁发展意义 对于中国而言,结合“双碳”减排目标与国家未来发展阶段的现实需求, “真·绿色”发展路径的要义,在于推动低碳环保理念与实体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环境下,提升本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效益,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物质保障。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乃至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多维作用的合力,有助于对低碳发展形成实质性的支撑。 绿色融资租赁在这一背景下,有望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与低碳环保理念有机联动的重要金融“润滑剂”。我国快速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当前已成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金融力量。融资租赁业“融资+融物”的核心属性,聚焦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发展方向,体现出与实体经济的高度关联性,使其天然具备促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优势。绿色融资租赁,既具备融资租赁链接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源的属性,同时又引入绿色环保理念,有助于促进低碳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对接,进而在绿色发展道路上能够承担独特的多领域联结功能。近一段时期绿色融资租赁的快速发展,突出体现出该行业对实体经济低碳发展的专业化支撑作用,以及创新转型的决心与步伐。 平安租赁布局绿色金融 实践“真·绿色”发展路径 平安租赁充分发挥自身与实体经济高度连接的特性以及“融资+融物”的业务属性优势,在业务推进中着力践行国家“碳中和”战略,进行了四大领域的前置布局与早期规划,逐渐成为“真·绿色”发展路径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1、聚焦支撑绿色实体产业发展 平安租赁紧随国家战略方针,高度重视对绿色实体产业发展的支撑,在绿色产业租赁上,聚焦绿电生产、绿电运营、绿色能源消费等细分领域,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助力绿色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1年12月底,平安租赁累计为230余家分布式光伏、60余家地面光伏、40余家风电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合作的光伏、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达44.5亿度,可实现每年节约155万吨标准煤,减少420万吨二化碳的排放,相当于种植森林16.5万亩;在节能环保领域,服务30余家环保企业积极投身垃圾发电、工业污水提标改造、工业氮氧化废气处理等行业,助力行业发展。 2、精心打造多类型绿色金融产品 平安租赁在推进绿色金融实践的过程中,注重产品设定与市场主体需求的匹配度,着力设计适应多类型主体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系列。平安租赁注意到,绿色项目本身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类型企业融资的难度差异。为解决这一难题,平安租赁推出“碳中和金融超市”,定制“循环租”、“信用租”、“平台租”等差异化产品,回归租赁本源,为不同需求企业提供多样化选择,从而支持国内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优质绿色能源项目,通过自身行业地位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绿色业务正向发展。 3、以绿色金融促进后发区域快速发展 平安租赁在绿色金融的实践中注重西部等后发区域新能源资源丰富的特性,通过多类型项目的落地,促进后发区域通过绿色发展“弯道超车”,形成绿色低碳与区域发展的协调统一。如2021年5月,平安租赁在西藏地区山南市扎囊县西卡学村的首单绿色扶贫直租赁项目成功落地。公司针对该地需求,通过直租赁产品,为央企新能源公司提供700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地面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2万千瓦,每年发电量可达2500万度,发电收入2300万元。为持续扶持当地建设,上述央企新能源公司还将每年从收益中拿出240万元作为扶贫款捐给当地政府用于帮扶扎囊县西卡学村经济发展。这一光伏发电项目既为平安租赁客户增加稳定的收入,也为西藏偏远山区村落带来了扶贫资金,兼具产业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样板借鉴。 4、助力打造绿色产业生态圈 绿色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其重要的基础在于打造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生态体系。平安租赁立足绿色产业,在充电桩、换电场景、分布式光伏及其他清洁能源领域持续探索客群,创新产品,积累产业资源,在助力新能源汽车等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配套设施领域的投入和支撑。例如,平安租赁在推进新能源车业务的同时,前瞻性布局充换电领域,公司与度普新能源、中国充电桩网等业务伙伴达成战略合作,加速布局充换电生态。公司已正式推出“充电站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通过资金与科技的力量快速布局充电生态产业圈。
小松鼠:做中国壁挂炉民族品牌先行者
小松鼠打造行业年度整合营销示范 壁挂炉作为季节性显著的采暖产品,业内很少时间跨度长、活动力度大、联动范围广的大型促销活动。2021年初,小松鼠结合家居、家电等相关行业终端推广经验,借鉴营销推广领先的快消品等行业成功案例,借势党的百年华诞与小松鼠母公司迪森集团28周年厂庆,开展了一场以“购机抽豪礼,奔驰开回家”为主题的年度促销活动。 活动以小松鼠壁挂炉自上市以来20余载沉淀的240万家庭用户为基数,联动小松鼠全国数百家终端线下门店,以49999元购车基金、免单、金条、手机平板等多重豪礼、厂家让利进行拓客回馈,以小松鼠年度直播暨新品推介作为活动收束,将时下新兴的直播手段与品牌事件、新品预热、渠道建设、终端拓客、用户关怀等品牌战略要点进行全面整合,打造行业年度整合营销示范。 最终,小松鼠“购机抽豪礼,奔驰开回家”年度营销活动全网总曝光量高达1.4亿,为数万中国家庭送去温暖,小松鼠年度直播活动观看量更是突破了530万人次,取得了小松鼠品牌与全线产品的高效曝光,实现了拉新与拓客的双向突破。 为引爆零售市场全面蓄势赋能 这一场声势浩大的线上线下年度整合营销活动,酝酿已久。小松鼠早已开始从产品端、渠道端、服务端、用户端、市场端全面铺排,为引爆终端零售市场不断蓄势。 2021年,小松鼠吹响全面布局采暖零售市场的号角,在现有的壁挂炉产品基础上,推出全新的厨电产品板块,战略发布暖冷风水智专业集成系统,进一步丰富供给侧,满足当代消费者对专业化、集成化产品的诉求。同时,小松鼠线下门店也开始了从壁挂炉单品类门店向燃气具综合门店的渠道优化升级,以提升终端体验,加强终端品牌形象建设。其后,小松鼠母公司作为壁挂炉行业首家企业正式接入5G+工业互联网,启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建设,以前沿技术为小松鼠品牌全线产品与服务体验赋能。 助力中国壁挂炉屹立于世界强林 小松鼠作为业内最早的一批国产壁挂炉品牌,从引进国内首条欧洲全自动壁挂炉流水线,到推出第一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壁挂炉,助推中国壁挂炉零部件产业链向前发展;从率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凝式壁挂炉,组建壁挂炉行业第一个国家认可实验室,到作为第一起草单位主编壁挂炉国家标准,亲历了壁挂炉行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折与前行。小松鼠始终奔跑在壁挂炉国产化的第一线,引领中国壁挂炉核心技术创新向前,致力于中国壁挂炉产品与服务标准化的建立与完善,为中国壁挂炉屹立于世界强林贡献力量。 近年来,随着国潮崛起,越来越多国产品牌、民族企业受到国民的深切关注与青睐。小松鼠深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是无愧民族品牌的基石,只有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认可,才有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而小松鼠,愿为前驱,做中国壁挂炉民族品牌先行者! 小松鼠全品类产品系列 《燃气采暖热水炉》国标起草单位:小松鼠母公司迪森家居
百度云重“抖”擞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樟稻 编辑丨伊页 云业务越发被寻求第二曲线的大厂们倚重,某种程度上也导致国内云厂商不断迎来新一轮调整——这边阿里云换将一事刚过,那边百度智能云(后称百度云)就有了新动作。 5月5日,百度CEO李彦宏发出全员邮件,宣布启动新一轮的干部轮岗: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担任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负责人;何俊杰(Jackson)轮岗担任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负责人;王海峰博士继续担任集团执行副总裁兼CTO,不再兼任ACG负责人。 这次调整中,作为一度被视为百度“储君”的存在,沈抖的人事任命为外界所瞩目。 猜测不可避免,被架空还是重用?无疑是行业最关注的问题,这里可以先从此次内部信中发现一丝线索: 沈抖将负责带领ACG团队,加快落实云智一体战略,实现规模和健康度的量变到质变,为百度第二曲线的发展建立新的功勋。 众所周知,百度目前整体划分为两条核心业务线,一是作为基本盘的移动生态业务,二是“讲故事”的云业务和智能驾驶业务。 今年3月1日,百度发布了2021年及第四季度财务报告。剔除爱奇艺广告收入,四季度以搜索+信息流为主的核心广告收入为193亿元,同比增长1%。当然,广告业务基本面差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业绩承压间接作用在人事动作上,此前,新浪曾报道,百度第一轮裁员从在2021年12月开始:MEG(移动生态事业群)总体裁员比例在50%。 与之对比,百度智能云增速亮眼,首席财务官罗戎在业绩电话会中表示,“百度智能云四季度营收52亿元,同比增长60%,2021年实现全年总营收151亿元,同比增长64%。” 毫无疑问,现阶段,云与智能驾驶是百度押注的新曲线。从这方面来看,此次人事调整中,沈抖从旧战场来到新世界,更像是再度受到重用。 考虑到移动生态和B端业务逻辑并不能直接复用,加之国内云市场错综复合的竞合关系,沈抖能否带领百度云业务杀出重围,还需要从长计议。 Part.1 百度云等来了一号位 “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 2010中国IT领袖峰会上,当主持人问及“对云计算怎么样理解”,与阿里选择“吃螃蟹”不同,李彦宏给出了上述的见解。 此后数年,随着云计算展现出来巨大潜力,这一旧事常被翻出,被当作百度的战略失误。 客观来说,百度“错估”云计算,在于当时对“框计算”的青睐,就好似选错了一条技术演进路线,这也无可厚非。 当看到云服务愈发火热,百度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2013年,百度先是推出“百度开放云”试水。3年后,在2016年举办的百度云计算战略发布会上,李彦宏的站台正式宣布百度进入云计算市场。 随着云业务被正名,百度云服务的掌舵者也逐渐敲定。 2016年11月30日,百度云智峰会(ABC Summit)召开,在这次峰会上,原本计划出席的李彦宏、吴恩达都没有出现,一切由总裁张亚勤包办。这一点侧面反映出百度云一号位的人选。 此后几年,百度云在张亚勤的主导和后来加入的尹世明实际掌舵下展开布局。 在国内互联网云厂商的风云史上,2018年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2018年9月30日,腾讯重新调整组织架构,新增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正式打响To B之战;同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宣布组织体系调整,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 紧接着在12月18日,李彦宏发布内部信,宣布架构调整: 智能云事业部(ACU)升级为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同时承载AI to B和云业务的发展。ACG由尹世明负责,向张亚勤汇报,张亚勤同时继续负责EBG和IDG。 也正是在这几次调整之后,云计算正式成为互联网大厂的战略重心。 在当时,外界正以为在张亚勤和尹世明的领导下,百度云业务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但就在次年3月,负责百度云业务的原百度总裁张亚勤宣布将于10月退休。紧接着,尹世明改为向百度CTO王海峰汇报。 尽管尹世明在此次调整中并未出局,但业绩却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彼时,据界面新闻获悉,百度智能云2019年未达成营收目标,仅完成70%,而且还在持续亏损中。 雪上加霜的是,百度云2020年的OKR中增添了利润指标,毛利成为第一考核因素。而销售出身的尹世明主张百度云优先扩张份额,“即使亏损也要做”,这种销售端的激进打法势必会带来亏损。 果不其然,在理念不同之下,2020年3月11日,百度CTO王海峰在内部邮件中宣布,对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进行调整,其中,百度云总经理尹世明、副总经理张志琦两人卸任原职务。 时隔两年之久,此次任命下,王海峰不再兼任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负责人,由沈抖单独担任,百度云终于再次找到一号位。 Part.2 求稳还是求快? 现如今,国内云计算市场不断有新的逻辑涌现,风云变幻不断。 先看市场份额,根据Canalys发布的《2021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报告》显示,由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和百度智能云组成的“中国四朵云”占据80%的市场,其中百度云以9%的份额排在第四名。 但看似领先的市场份额之下,百度智能云“第四名”的地位却并不牢固。 一是新厂商的涌现,去年12月2日,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正式发布全系列的云产品,包括IaaS层的云基础,PaaS层的视频及内容分发等模块。 一名火山引擎人士表示,火山引擎的目标是做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之外的“中国第四朵云”。而在“字节云”的行军路线上,首当其冲的对手就是百度云。 对于百度云来说,一方面,要和其他新晋云厂商争夺“第四朵云”的称号;另一方面,还需要面对云计算行业中的马太效应。 同一数据维度下,Canalys数据显示,相比三季度,国内云厂商排名整体没有发生变化,但市场进一步向头部厂商集中,三季度CR4由80.1%上升到84.0%,在多云生态下,云厂商面临的竞争越发激烈。 二是国资云的崛起,根据各家云厂商公布的2021年营收数据,主流互联网云厂商在营收和增速上均弱于传统电信运营商。 阿里云在2021年营收超过723亿元,同比增速约为30%;腾讯云营收为307.0亿元,增速为31.5%;天翼云营收279 亿元,同比增长102%,移动云营收242亿元,同比增长114%。 随着政企数字化转型不断提速,有国资背景的国家队选手更受关注。 因此,可以看到,在云市场新的逻辑之下,面对同样的局势,阿里云和腾讯云纷纷求“稳”: 近期的财报会上,腾讯公司总裁刘炽平宣称,云业务接下来要从不惜一切代价地增加收入,转向提高增长质量,从而提升利润率。 阿里云近期的调整中,集团资深副总裁蔡英华此次在内部管理会上宣布,追求高质量增长,持续优化销售组织,形成“行业主建、区域主战”的模式,提升客户满意度。 对于新帅沈抖而言,百度云同样需要面对的是,求稳还是求快?从现阶段的动作,百度云更偏向于后者。 可以从财报中看到,2021年四季度,百度核心销售与行政费用54亿,同比增长42%;研发费用66亿,同比增长32%。在成本和费用端,百度的开支增长速度与非广告业务的增速趋同。 并且,由于云业务对销售的依赖较高,此前,后入场的华为云为了快速抢占市场,选择在返佣比例上下功夫(华为云返佣最高40%,阿里云最高30%),这将直接作用在销售和管理费用上。 而根据海豚投研测算,百度自2020年四季度开始膨胀销售费用,来推动创新业务发展,在同期高基数之上,2021年销售费用依然在高增长。 现如今,面对阿里云和腾讯云的暂缓攻势,在“规模和健康度”的权衡下,沈抖会趁机选择扩大云业务投入来抢占市场吗? Part.3 兜兜转转,网盘终归云 此前,随着百度云一号位的更迭,百度在云计算布局上也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战略规划。 比较典型的有,张亚勤在2016百度云智大会首次提出了云计算“ABC三位一体”的概念,即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和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三位一体。 2019年,在王海峰任下,百度再度宣布“ABC智能云”业务战略进一步升级,提出“云+AI”战略,加速推进产业智能化。 此次内部信中,沈抖的使命是“加快落实云智一体战略”,大的战略规划并未提及。不过,或许从沈抖的“老单位”发现一些端倪。 2019年5月17日,百度原高级副总裁、搜索公司总裁向海龙离职,搜索公司转为移动生态事业群组,沈抖晋升为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 作为曾经执掌MEG的一号位,沈抖在此次云计算布局上或许已经给出初步动作——在此次任命中,李彦宏同样提到把网盘和TGE也调整至ACG。 现阶段,网盘市场几乎只剩下百度网盘和阿里云盘相互厮杀,阿里云盘选择放开下载速度切入市场,此前市场上曾讨论过阿里云盘的盈利模式,其或许会在存储空间上入手。 果不其然,今年3月24日,阿里云盘正式推出会员服务,非会员用户100GB+存储空间,依然保持下载不限速,普通会员将云盘空间提升至 6TB,每月12元等等。 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已有的免费空间已经能够满足需求,因此对于阿里云盘来说,其或许和钉钉承担着一样的使命:作为云计算的一个子集,成为阿里云触及客户的抓手。 与之对比,百度网盘却不同。 在百度云业务开始的起点,也就是在2012年9月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发布个人云存储PCS、云应用生成服务SiteApp、百度应用引擎BAE和浏览内核Engine等。 这里主要关注个人云存储PCS,也正是百度网盘的雏形。 兜兜转转,在2016年10月11日,百度公司宣布对旗下云计算品牌进行调整,面向个人的云服务回归“百度网盘”;原面向企业的“百度开放云”则正式启用“百度云”品牌,两者彻底分开。 以往,从事业群来看,百度网盘隶属于百度MEG,而智能云属于ACG,作为百度分别面向C端和B端的两条业务线,因此无法做到像阿里云盘与阿里云一样如臂驱使。 如今,百度把网盘调整至ACG,从这一点来看,此举是为个人云和企业云服务“链接”做准备。至于具体的打法,仍需观察
中国互联网造牌运动史
来源/新熵(ID:baoliaohui) 所有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应该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创业逻辑。 重做的背景是过去30年里,中国市场发生了数次渠道变革,而每次变革往往都孕育着新的成长机会。 20世纪90年代,百货商超兴起,大众品牌走进消费者视线。千禧年后,消费体验更好的购物中心迎来发展,门店专柜成为不少知名品牌的首选。这一时期,购物中心是每个品牌的战略高地。 又过了十年,互联网电商渠道发展带来线上红利,淘品牌乘风崛起;2018年后,社交电商、短视频、直播等新兴渠道先后崭露头角,突破主流电商渠道,国货品牌抓住流量风口,实现快速增长。 最后这一阶段,先后涌现出美妆、手机、食品饮料等各个品类的互联网品牌。所有生意都值得在互联网重做一遍成为主流。 关于线上和线下渠道,曾有媒体做过两个数字的对比:177亿和310.9亿。 177亿元,来自于北京非常知名的SKP商场。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奢侈品商场之一,2020年的销售额是177亿。310.9亿,不是哪个商场或者集团创造的,这是薇娅一个人2020年的直播带货销售额。 互联网线上渠道不仅在卖货销售额上优势明显,在品牌营销阵地上,同样也是不少品牌的首选甚至诞生地。 4月21日,抖音电商在原有“抖品牌成长扶持计划”基础上,推出了覆盖经营政策、达人合作、服务商权益、营销IP和阵地建设、基础权益的升级版本,并且明确2022年新增1000个抖品牌入池,全年打造100个过亿的抖品牌商家。 快手电商紧跟其后,4月25日发布“快品牌扶持计划”,将从流量红利、冷启动福利、产品特权、营销活动、专属服务等5个方面助力快品牌。流量方面将拿出超过230亿的流量助力快品牌成长。2022年,快手电商计划扶持出500个快品牌。 当品牌营销从单一渠道演变为公域+私域的全域全平台营销,继淘品牌之后,抖音、快手分别先后推出抖品牌、快品牌发展计划,无疑正在上演一场互联网造牌+“洗”牌的运动。 疯狂的企业号 当品牌走出官网,谁是品牌运营的第一站?在中国市场并不能找到一个特定的答案。 不管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还是在小红书、B站等内容社区平台,有流量的地方就会有企业自营号,正在成为中国每一个品牌的特写。 2013年底,张小龙在考虑微信企业号立项时,应该也没有想到最初只是用来提高微信连接企业能力的一种功能,在今天会成为大多数主流互联网平台连接品牌的一种能力标配。 微信作为最早推出企业号的平台,推出之后仅一年,2014年数据显示企业号用户数就已经达到1000多万,接入企业超过60多万。之后经历迭代升级、组织变动,最终微信企业号并入独立的企业微信,成为目前用户过亿的独立移动App。 不同于微信企业号希望成为一个连接企业、员工、上下游和IT系统之间的移动应用入口,对于当下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内容平台来说,企业号则是连接品牌的标配功能。 2021年抖音正式发布企业号,在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披露企业号业务数据:截止到2021年7月,抖音企业号总数量达到800万。 此前一年,抖音就已经有500万蓝V账号。升级之后的抖音企业号,在餐饮服务和食品饮料行业的商家企业号增速分别达到4倍和3倍。新晋品牌的快速入场,使抖音企业号数量再创新高。 不止抖音,企业号也是快手、B站、小红书等主流内容平台重新规划升级的重要功能。 以小红书为例,2020年3月小红书将品牌升级为企业号,拥有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企业主都可以入驻,营业主体的范围更加宽泛。 随后,在企业号的基础上持续更新上线了直播、私信、菜单栏和营销模板等诸多功能,不断加持品牌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品牌关系。经过一年发展,升级之后的企业号更好地连接消费者和品牌,形成了小红书内部社区营销到交易的商业闭环。 如果认为微信的企业号是在帮助传统企业,在数字化环境下更低成本地使用数字化工具。内容平台的企业号则成为品牌的自运营阵地,发挥着品牌与用户交流纽带的作用。 内容平台之外,电商平台也不例外。伴随着内容化,在卖货的官方旗舰店之外,电商平台推出以内容为主的企业号成为标配功能。 企业号高速崛起的背后是,不同于国外的PC流量逻辑,移动用户才是广袤中国市场的基本盘。 独立移动App之间的流量割据,决定了确保每一个用户打开手机里高频使用的App,都可以主动搜索,或被动推荐地看到品牌官网,是中国市场品牌生存的基本丛林法则。 不只对于品牌方如此,平台方疯狂推出企业号背后也是互联互通背景下的一种新圈地运动。 新圈地运动 17世纪末,英国的圈地运动走向高潮,此后影响了其百年国运。圈地运动加速了工业化进程,推动英国称霸全球。 同样的事情,在21世纪初期的中国,以BAT+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也推动了一场长达10余年的“圈地运动”。 从2008年到2021年,互联网先后爆发了:搜索之战、移动入口之战、算法之战三场圈地之战。圈地运动背后,挟用户自重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共识。 以电商平台的圈地运动为例,伴随着流量渠道变革带来的站队红利,也使得在2008年之后中国市场出现了独有的淘品牌现象。 在以淘品牌为代表的早期造牌运动中,往往站对平台,就可以获得独有的流量渠道保护。比如曾经风靡淘系电商平台的淘品牌,作为早期发力淘系流量渠道的品牌产物,在后期同样也会因为流量渠道的变化而衰败。 这一时期,流量是影响品牌选择平台的主导要素。对于平台来说,线上品牌的竞争方式往往主要以“二选一”的流量圈地为主要手段。 不过早期的圈地运动,作为互联网增量阶段的发展产物,伴随着进入存量后期,导致从开放到封闭,从创新到垄断的竞争机制也正在全面瓦解。 2021年,工信部牵头,巨头们歇战,一场“多App间互开外链”的运动如期而至。同年9月17日,应此前工信部解除屏蔽外链的要求,头号国民应用微信发布通告,这款顶流App终于在外界的热切期盼下走向“开放”,创造了一个历史性时刻。 当圈地运动结束,来到互联互通的新阶段,互联网平台也正在迎来潜移默化的改变。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中国互联网,给自己的流量打个Logo,正在成为所有巨头的新目标。 伴随着这个共识,互联网造牌运动的2.0时代,也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传统电商平台侧重于货,比如京东推出京造,联合工厂发起电商平台自有品牌运动;拼多多改造传统工厂,进行白牌运动;阿里则依托生态能力,发起C2M运动。 社交内容平台侧重于场,抖音、快手等平台分别在自家平台内搭建并完成内容电商场的服务能力,拉传统品牌,造新品牌,分别先后推出以抖品牌、快品牌为主要概念的品牌营销方法论。 如果说企业号是品牌加入互联网造牌运动2.0的门槛,那么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流量平台来说,在互联互通之下,当二选一的武器失效,找到差异化的竞争发力点显然就成为新圈地运动兴起的关键要素。 造牌为了啥? 对于平台来说,造牌本身并不产生收益,但是造牌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则是不断增长的。 以发力最猛的抖音平台为例,“用做广告的模式去做电商”。平台绕过主播,以企业号为基础功能土壤,大力引入品牌方。 有相关人士认为,“品牌有一个特点是主播给不了的,那就是品牌可以直接给平台贡献收入,它们更愿意去购买平台的资源。” 这意味着大力兴建围绕品牌为中心的平台策略,可以实现平台的去主播化,甚至去渠道化,使平台成为具备营销服务能力的品牌服务商。 以当下最成熟的阿里系电商渠道品牌营销服务为例,作为2006年脱胎于淘宝,当下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的商业数字营销中台的阿里妈妈,尽管不广为人知,但阿里妈妈却是阿里商业集团的主要收入贡献者。 尽管未曾对外公布过具体数据,但因其对阿里巴巴整个集团财报的巨大贡献,常被外界称为阿里的“钱袋子”。根据《财新》报道,阿里妈妈曾为阿里巴巴集团创造了超过总数六成的收入。 能够持续创造收入的背后是,阿里妈妈和品牌商的关系从单纯的流量采买更新为全链路营销。流量之外,还可以产生数据服务、营销方案等产品。 同样的逻辑,对当下的抖音电商来说也适用。目前来说,抖音电商主要有品牌招商、电商运营、直播电商、内容营销、达人运营、广告数据六大环节。其中以企业号为中心建立的巨量引擎营销服务体验,一定程度上颇有几分对标阿里旗下阿里妈妈的意味。 其次,发力品牌商,可以带来去主播化以及更多的品牌公域流量变现。以快手为例,2021年第三季度,线上销售服务的公域流量收入占比达到53%,强调主播私域化流量的直播打赏收入占比下降到38%。 商业化团队的目标是通过流量带来收入,电商团队的目标是GMV(成交金额)。过于强调主播的私域流量能力,对于平台来说,主播成为品牌营销的主导因素,甚至不需要在平台购买流量,就可以卖出足够多的货,显然这是平台不愿意接受的。 以搭建以企业号为中心的品牌营销土壤,强调基于品牌的私域流量,推出基于品牌企业的各类增值服务。在存量的流量采买之外找商业变现的增量收入,打出造牌运动的大旗,无疑是平台流量价值最大化的一种好手段。 但是对于品牌来说,不管是成为抖品牌、还是快品牌,之后如何走出平台又成为了当下品牌化的新课题。
百度信号:一次吊诡的干部轮岗
原标题:百度信号 作者:杨清清 编辑:张伟贤 一次吊诡的干部轮岗正在百度内部启动。 5月5日上午,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发出全员邮件,宣布启动新一轮的干部轮岗: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担任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负责人;何俊杰(Jackson)晋升为集团资深副总裁,并轮岗担任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负责人;王海峰博士继续担任集团执行副总裁兼CTO,不再兼任ACG负责人。 百度上一次见诸报端的干部轮岗,可追溯至2019年2月。彼时,百度对副总裁吴海锋、郑子斌、沈抖启动搜索公司内部的干部轮岗,此后吴、郑先后离职,最终剩下来的仅沈抖一位。沈抖于同年5月随着原搜索公司总裁向海龙离职、搜索公司转型为移动生态事业群(MEG),获晋升并全权负责MEG。 三年之后的百度,仍在向人工智能全速奔跑。不过传统业务承压,现金流大考。百度2021财年净利润仅为102.26亿元,同比下滑54%。截至2021年12月31日,百度不含爱奇艺自由现金流为15.96亿元,环比第三季度的29亿元继续下降,相较于第二季度的69亿元更是相距甚远。 如今,重压之下的百度再度启动干部轮岗,甚至将轮岗范围从3年前的副总裁级别提升至高级别跨BG调整,且将毫无业务经验、更具投资并购背景的何俊杰调任百度“现金牛”MEG业务总帅。有百度内部人士对此表示理解,但也有更多人认为“匪夷所思”。百度此番动作,值得玩味。 沈抖向左 何俊杰向右 沈抖是百度搜索业务的“老人”。 2012年,沈抖加入百度,任百度公司联盟研发部技术副总监、技术总监,此后历任百度公司网页搜索部高级技术总监、百度公司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执行总监、FSG整体研发负责人、百度APP&信息流业务体系负责人,直至2019年升为高级副总裁,担任重组后的MEG负责人。 沈抖在任,将MEG梳理形成“X+Y”的移动生态。其中X是信息获取的横向平台,Y则是服务及交易的垂类。在X轴上,百度拥有百度APP、爱奇艺、好看视频、百度贴吧等前端应用,在Y轴上,百度既拥有百科、知道、小说、爱番番等生态护城河,也拥有包括大健康、直播、电商、教育等在内的重点深耕垂类。 如今,沈抖被轮岗至ACG,百度方面将此解释为,沈抖在过去三年内积累了丰富的销售体系管理经验,通过此次调整,能帮助百度智能云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客户。有百度内部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称,沈抖的技术背景出身令他“做云比做直播靠谱”。 该人士向记者指出,MEG的业务增长及营收基本已经失去了新的想象力,但包括云及自动驾驶在内的新兴业务则更具成长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沈抖此次调整也未尝不是好事。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百度此举在变相将沈抖边缘化,“百度智能云没戏了,没有突破性进展,市场份额和天花板摆在那里。”事实上,百度智能云业务管理团队也多次震荡,曾有多位管理层离职,包括但不限于百度云联席总经理刘炀、百度前副总裁尹世明及百度智能云原副总经理张志琦。 不过相较于调任沈抖前往ACG,此次轮岗更加吊诡的是何俊杰的任命。资料显示,何俊杰的经验更多在于投资并购领域。其于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曾历任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经理、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投资董事、朗润投资管理合伙人等职务,并于2019年6月加入百度任副总裁,负责集团投资并购部、战略投资管理部。 百度方面指出,面对当前在线广告增速放缓的大环境,将MEG业务负责人由沈抖换为何俊杰,旨在实现MEG业务的精益经营。李彦宏在内部信中提到:“最近三年以来,(何俊杰)除负责多个重要投资并购项目以外,在预算、销管、直播等与MEG有关的岗位兼岗负责,为MEG的精益运营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让擅长投资并购的何俊杰去深耕业务“匪夷所思”。“MEG当务之急是吸引用户、稳住流量、做好客户投放,”该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难以想象让何俊杰去做产品、搞运营、做流量,这些都不是他擅长的。” 瓶颈与信号 “坚持长期主义思维”是李彦宏内部信中对未来MEG的期待,这也是任命何俊杰为MEG负责人的一大理由。 但也有百度内外人士将之解读为,这是百度MEG将继续进行成本缩减甚至裁员的信号,未来不排除MEG将更加重视流量的短期变现,以业绩投入产出比为强导向。 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沈抖曾指出,百度的X轴是成熟型业务、平台型业务,将保持增长和利润率并以增速为利润考核。垂类的Y轴中,包括百度百科、房产、汽车等搜索护城河业务侧重在内容及服务建设,而包括健康、教育、直播等纵深垂类则会重度投入并考核增速。 然而,自去年年底以来,曾作为MEG重度投入的垂类开始出现裁员,甚至有报道称百度游戏部门几乎全部被裁、直播业务裁员90%。有百度内部人士同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百度直播业务“不行了”。而伴随裁员的,是百度将商业化提为业务首要目标,人力成本与预算也将随之调整。 这背后则是百度尴尬的财务数据。百度2021财年净利润仅为102.26亿元,同比下滑54%。截至2021年12月31日,百度不含爱奇艺自由现金流为15.96亿元,环比第三季度的29亿元继续下降,相较于第二季度的69亿元更是相距甚远。 与此同时,百度MEG的核心数据也出现了瓶颈。百度APP在2021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月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58亿、5.8亿、6.07亿和6.22亿,环比增速分别为4%、4.6%、2.47%。在去年3月,百度智能小程序MAU为4.16亿,此后三个季度百度在财报中均未披露相关数据。 相较之下,百度智能云去年可谓明星业务,收入增长迅猛。据百度集团CFO罗戎在业绩电话会中表示,百度智能云2021年实现全年总营收150.7亿元,同比增长64%。得益于IaaS和非IaaS服务的采用率增加,其在百度核心的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8%提升至2021年的16%。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百度的核心问题还是搜索体验不佳,其在知识型内容投放上面依然不足,搜索结果导向的专业性不高,往往使得很多搜索达不到目的,“这类问题并非轮换干部就可以实现的。” 就此,盘和林建议,百度需要面向未来进行调整,包括但不限于在知识库内容上提供更加专业的搜索结果、在搜索体验上投入更多以稳定用户数量、更好地和人工智能结合并开拓新的应用场景、介入游戏产业从而拓展元宇宙应用的下游场景。“未来百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现有业务管线的投入,并开展一些并购,来丰富百度的内容生态。”
iPod之父谈乔布斯关于iPod和iPhone的争议性决定
IT之家 5月5日消息,据9to5mac 消息,被称为“iPod 之父”的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于本周发售了他的新书《Build》,讲述了他在硅谷公司工作30年的背后故事。在接受 CNBC 的 Jon Fortt 采访时,法德尔分享了更多关于iPod和iPhone早期发展阶段时的细节,以及乔布斯的有争议的决定。 关于 iPod 的决定 —— 是否兼容 Windows PC 法德尔于2001年受雇于苹果公司,帮助该公司制定其音乐战略,这必然涉及到了 iPod。正如他在采访中提到的,在iPod之前已经有了多种MP3播放器,而且在当时它们已经变得相当流行。然而,对于 "只想播放 MP3" 的人来说,它们都不够简单。 苹果内部的想法是将MP3播放器的这种体验大众化。用工程师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喜欢音乐,观众无处不在”。然而,与竞争对手不同的是,iPod 必须简单易用,拥有良好的续航时间,极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并能储存1000首以上的歌曲。 据法德尔说,这是导致苹果使用火线而不是USB的原因之一。最初的USB标准速度超级慢,最高仅有12Mbps(即1.5MB/s),而火线在当时的传输带宽已经超过100Mbps(12.5MB/s)。使苹果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不止这一个。 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iPod与Windows PC不兼容。用户为了将歌曲传输到 iPod 就需要一台 Mac。从第一天起,我(法德尔)就说:“我们必须确保它能与 Windows 连接。” 而他(史蒂夫)说:“在我死之前,永远不会。” 乔布斯相信,iPod 会说服 Windows 用户转投 Mac。然而,为了 iPod 而购买 Mac 的用户数量始终不多。而且传输歌曲到 iPod 必须使用 Mac 这一点也影响了 iPod 的销量,因为对于那些家里没有 Mac 的人来说,这极大的提高了 iPod 的使用门槛。 即便如此,乔布斯还是反对让 iPod 与任何 Windows PC 兼容的想法。这时,法德尔和 iPod 团队联系了记者沃尔特-莫斯伯格(Walt Mossberg),他是乔布斯的朋友,希望他能帮助说服乔布斯使 iPod 与 Windows 兼容。 法德尔提到,乔布斯不想更改自己的想法,但莫斯伯格的帮助让乔布斯看到,向 Windows PC 开放 iPod 将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事实证明,莫斯伯格和法德尔是对的。 关于 iPhone 的决定 —— 是否让 iPhone 运行第三方应用程序 而早在 2007 年,乔布斯发布 iPhone 时并不赞成该设备运行第三方应用程序。然而,当 iPhone 问世时,开发者,尤其是企业都希望在 iPhone 上面安装他们的应用程序。 于是,苹果想出了一个“甜蜜的解决方案”,即促进通过 Safari 浏览器运行的网络应用的发展。有趣的是,法德尔在采访中透露,网络应用的想法得到了当时谷歌 CEO 埃里克-施密特的大力支持。 施密特是苹果的董事会成员,他也大量参与了 iPhone 的开发,因为它内置了多种谷歌服务。对法德尔来说,当他第一次看到网络应用在 iPhone 上运行时,施密特“有点激动”。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网络应用并没有那么好。与此同时,iPhone 的销售并也不尽如人意,所以乔布斯看到了推出 App Store 的机会,并利用 iPhone 的应用将人们“锁定”在这个生态系统中。 IT之家了解到在一小时的完整采访中,法德尔还分享了关于他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中其他时刻的更多细节。2008年离开苹果公司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公司“Nest Labs”,创建智能家居设备,该公司后来被谷歌收购。 编者注:FireWire,中文直译为“火线”,是用于高速外围设备的连接系统,原称 IEEE 1394,或者简称 1394,是国际工业标准(高性能串行总线)之苹果版本,IEEE1394 接口最初由苹果公司开发,早期是为了取代 SCSI 接口而设计的,于 1996 年基本开发完毕,并自 1999 年开始放置于苹果电脑上,例如 Power Macintosh,随后于 2000 年扩展至笔记本系列 (PowerBook),自 2001 年已经普及于所有新产苹果电脑。
“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增至54星
“吉林一号”8颗卫星在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中新网长春5月5日电(记者 郭佳)记者5日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获悉,当天,有8颗“吉林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至此,“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在轨卫星数量增至54颗。 该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于2015年发射的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揭开了中国商业航天的大幕。“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远景目标是拥有138颗卫星同时在轨运行,进而具备全球任意点10分钟以内的重访能力。 当天发射的卫星包括“吉林一号”宽幅01C星及“吉林一号”高分03D27-33星。 “吉林一号”宽幅01C星继承了以往宽幅01A/B星成熟技术,幅宽大于150km,可为用户提供分辨率全色0.5m、多光谱2m的影像产品,具有高分辨、超大幅宽、超大存储、高速数传等特点。 “吉林一号”高分03D27等星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轻小型高分辨遥感卫星,可批量生产,幅宽大于17km,可为用户提供分辨率全色0.75m、多光谱3m的影像产品,具有低成本、低功耗、低重量、高分辨的特点。 据介绍,目前,“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卫星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17次至20次重访,这也进一步提升了为政府及行业用户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家民营卫星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商业航天上的有益探索带动了不少后来者,大量资本正进入这片蓝海。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将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推向大众市场。
腾讯的虚实之辩
5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实力圈粉,青年学子联袂青年演员同台演绎,虚拟世界、虚拟人等前沿技术悉数登场。“首个数实融合虚拟音乐世界”话题也随之登上微博热搜榜。 在虚拟世界里,岛屿、广场、公园一应俱全,百万青年化身数字人,在广场上庆祝节日;主持人尼格买提穿越到虚拟会场,虚拟人和真人演员一起歌舞。虚与实,自由穿越,深度融合。 (来源:央视频) 央视网称,支撑“首个数实融合虚拟音乐世界”体验的相关技术来自腾讯。如果结合此前马化腾关于“全真互联网”的趋势判断,这台晚会称得上管窥互联网未来的一扇窗口。 互联网的十字路口 历经十年红利,移动互联网浪潮已进入尾声,互联网又一次走在十字路口。 2020年底,马化腾在腾讯内刊上撰文,“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一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 一年之后,“元宇宙”热潮席卷全球,它指向数字的虚拟空间。 二者都指向互联网的未来,是所见略同,还是形近实远? “元宇宙”(Metaverse)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打造和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人们经常用电影《头号玩家》来描述想象中的“元宇宙”,人类将穿越到一个虚拟空间,进行模拟人生。 (来源:头号玩家) 美国科技公司对此深信不疑。Facebook重金押注“元宇宙”,扎克伯格要“用五年左右时间,将Facebook打造成一家元宇宙公司”。2021年底,Facebook甚至将公司更名为“Meta”(元宇宙),引发了这一轮“元宇宙”探讨的高潮。 微软认为元宇宙本质上就是游戏。2022年初,微软斥资687亿美元收购著名游戏公司暴雪,这是微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笔收购,同样剑指“元宇宙”。 “元宇宙”的概念在中国也获得不少认同,“元宇宙”概念股一度受到热捧,“XX元宇宙”的提法层出不穷。 腾讯提出的“全真互联网”,则指向另外一种设想。 从字面理解,“全”是全部,囊括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真”是真实,无缝切换的真实体验。“全真”连在一起,意味着线上线下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了全部世界。 “虚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虚拟数字人、虚拟世界,是业内讨论“元宇宙”的热点,而拥有近二十年的游戏技术储备,虚拟本就是腾讯最擅长的业务之一。 在央视五四特别节目里,腾讯就展示了实力一角——引擎渲染能力、数字角色制作、动捕动画生产、修型骨骼绑定等技术;而基于TMELAND首创的端云协同3D技术,则是在手机和PC端互动体验同样流畅的关键。 (来源:中央电视台) 但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腾讯同样押注“虚拟”,这不过是它的左右手之一,技术储备则是水到渠成的。结合近几年的布局来看,相比较元宇宙的“虚拟”,腾讯投入越来越侧重另一端:真实。线下的真实社会,是它更为关注的焦点。马化腾甚至专门发了一条朋友圈直抒胸臆,“数实融合才是元宇宙”。 腾讯发展的新逻辑 腾讯正在做出与美国同行迥异的选择。 “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实体和电子方式的融合”,“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大门已经打开,无论是从虚到实,还是由实入虚,都在致力于帮助用户实现更真实的体验”,在马化腾对“全真互联网”的构想表述中,强调的都是“让互联网更真实”。 这和腾讯近来的战略定位和动作一脉相承。 2018年,腾讯战略升级,率先提出拥抱“产业互联网”,同样成为行业热词。这是沿自“消费互联网”的阶段划分,强调其特色和功用,打开的是无限的应用场景。在提出拥抱产业互联网,针对制造、教育、医疗、出行、零售等千行百业提出解决方案之时,腾讯就走上了“以虚助实”的道路。 全真互联网,是腾讯从技术发展维度做出的趋势判断。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全真互联网,后者无不是技术发展到达全新阶段之后,由前者生发出来的必然产物。 “我相信又一场大洗牌即将开始”,马化腾说。他的判断是,“从实时通信到音视频等一系列基础技术已经准备好,计算能力快速提升,推动信息接触、人机交互的模式发生更丰富的变化。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以产业互联网为经,以全真互联网为纬,腾讯的战略已经被精准地锚定下来,它的战略坐标就是“以虚助实”。 今年年初,时隔十年之后,腾讯发布了品牌片《腾讯助力实体经济》,总结了腾讯三年助力实体经济的成果,明确宣示了自己的新定位:一家以技术助力实体经济的公司。 面向下一阶段,腾讯的选择有其深刻的国情的支持。 中国互联网的集体选择 纵观当下热衷探讨“元宇宙”的,多是传统行业、社会组织和学术机构,互联网公司相对参与不多,他们更多选择将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比如腾讯提出“助力实体经济”,京东提出要做“新型实体企业”、美团要帮助小微商户、拼多多要深入中国农业,等等。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互联网公司经历了从照搬美国,到逐步结合中国国情自主创新的过程后,正集体做出一场不同于美国公司的未来选择。 “元宇宙”还是“全真互联网”,“向虚”还是“向实”,这是道分水岭。 今天的美国,以服务业立国,金融和服务业占美国GDP的比重接近80%。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强健的实体经济,成为中国在大国竞争中的一大优势,不容有失。 正因为国情不同,虚拟化的“元宇宙”更合乎美国的发展逻辑,美国互联网公司基于此的创新热情最高,比如NFT、DAO、区块链、加密货币、web3.0,概念层出不穷。 而中国互联网公司,选择将互联网技术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从真实的中国社会中来,到真实的中国社会中去。 二十多年前的桌面互联网时期,中国公司照搬美国模式,将门户网站、搜索、网络社交陆续引入中国;十年前在移动互联网上,中国公司开始探索出移动支付、外卖、共享单车,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 在步入“全真互联网”的初始阶段,从蹒跚学步走向成熟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承担起在中国社会中新的“历史责任”。它们要的未来,不是虚拟的“元宇宙”,而是一个真实、繁荣的中国社会,而这也是中国在互联网未来中拔得头筹最大的“船票”。 责任编辑:王翔
中国实现658公里远距离光纤传感 定位精度达到1公里
原标题:我国实现658公里远距离光纤传感,定位精度达到1公里 IT之家 5月5日消息,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的消息,近日该校潘建伟、张强等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刘洋等合作,实现了一套融合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的实验系统,在完成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TF-QKD)的同时,实现了658公里远距离光纤传感,定位精度达到1公里,大幅突破了传统光纤振动传感技术距离难以超过100 公里的限制。相关研究成果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美国物理学会(APS)下属网站“Physics”报道。 光纤振动传感以光纤作为传感器进行振动感知,通过利用单根光纤同时实现振动监测和信号传输,由于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结构简单、分布均匀等优点,在结构健康监测、油气管道泄漏监测、周界防护和地震监测等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当前,光纤振动传感多使用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其传感距离被限制在100公里以内,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挑战是如何克服距离限制,实现远距离的光纤振动传感。 量子密钥分发(QKD)则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结合“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可以实现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因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QKD 一直是过去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2018年提出的 TF-QKD 协议,可以突破 QKD 成码率的线性界限,被认为是实现超远距离光纤 QKD 的最优方案。然而,TF-QKD 技术要求相当苛刻,需要两个远程独立激光器的单光子干涉,光源频率微小的偏差以及光纤链路任何波动都会积累相位噪声而降低单光子干涉的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沿光纤链路的声音、振动等噪声不可避免,因此,TF-QKD 实验过程中需要实时探测环境噪声引起的光纤相位变化,并对其进行实时或数据后处理补偿。一般来说,这些相位变化的信息在 QKD 实验结束后会被丢弃。但事实上,这些“冗余”信息反映了光纤中透射光的实时相位变化,可能来源于沿光纤链路的振动扰动或者温度漂移。通过分析这些相位变化信息,再结合振动的一些特性,即可获得振动信息并进行定位,从而实现超远距离光纤振动传感。 潘建伟、张强研究组基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提出的“发”或“不发送”TF-QKD(SNS-TF-QKD)协议,利用时频传输等关键技术精确控制两台独立激光器的频率,与中国科大陈旸和赵东锋合作,利用附加相位参考光来估算光纤的相对相位快速漂移,恢复了加载在光纤信道上的人工可控振源产生的外部扰动,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团队研制的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最终实现了658公里的光纤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和光纤振动传感,对链路上人工振源的扰动位置进行了定位,精度优于1公里。 IT之家了解到,上述研究成果表明,TF-QKD 网络架构不仅能够实现超长距离分发安全密钥,同时也能应用于超长距离振动传感,实现广域量子通信网和光纤传感网的融合。 本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陈玖朋和张驰。该工作得到了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山东省和安徽省等的资助。
重新定义高性能!一文了解高通Wi-Fi 7
原标题:支持6路至16路数据流连接 高通首发全球最具扩展性商用Wi-Fi 7专业联网解决方案 5月4日,高通宣布推出目前全球性能最高的商用Wi-Fi 7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组合——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产品组合,面向下一代企业级接入点、高性能路由器和运营商网关。 该平台支持包括320MHz信道等Wi-Fi 7关键特性,提供三频、四频配置,支持6路至16路数据流网络连接,以及高达33.1Gbps的峰值聚合无线容量和超过10Gbps的点对点连接。 另外,该平台具备干扰侦测多连接操作等特性,能够在共享无线环境中实现确定性低时延,带来媲美私域频谱的应用性能。 据高通介绍,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产品组合,已向全球开发合作伙伴出样。 同时该平台通过定制设计,拥有可扩展的模块化平台架构,凭借通用软件、硬件开发方式即可在全球范围内打造适用配置,并且均支持优化多频信道使用方案,从而赋能下游客户面向全球市场打造更具适用性、广泛性的连接解决方案。 全新平台为家庭网状Wi-Fi和企业级基础设施带来了高速低时延的无线回传,即使邻域存在干扰,依然能够获得可靠性能。 该平台可结合5G固定无线接入、10G-PON光纤等高性能网络接入方式,在高清视频会议、AR和VR以及高性能云游戏等场景下,提供沉浸式联网体验。 高通还进一步完善了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产品组合,针对企业级、中小企业、运营商网关、专业用户网状网络、家庭部署的差异化需求带来了以下专业联网解决方案: 高通1620专业联网平台: 支持四频16路数据流连接,峰值无线容量达33.1Gbps,面向体育场馆、大型企业和顶级家庭网状网络系统。 高通1220专业联网平台: 支持三频12路数据流连接,峰值无线容量为21.6Gbps,面向企业级、中小企业、产消者和顶级家庭网状网络系统。 高通820专业联网平台: 支持四频8路数据流连接,峰值无线容量为13.7Gbps,面向企业级、中小企业、产消者和顶级家庭网状网络系统。 高通620专业联网平台: 支持三频6路数据流连接,峰值无线容量为10.8Gbps,面向企业级、中小企业、游戏应用和家庭网状网络系统。 如今无论是成为新常态的混合办公,还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又或者备受关注的元宇宙等领域都需要高速率、低时延的可靠连接,特别是在部分关键业务中连接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次高通带来支持Wi-Fi 7的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产品组合,不仅能够赋能千行百业,推动行业迈入10Gbps+时代,同时也凭借更领先的连接解决方案,为生态内企业创新提供帮助。 而且针对于Wi-Fi 6/6E终端用户,依托多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的优势,全新平台将Wi-Fi 7网络特性与高通技术公司的智能多信道管理技术相结合,助力实现速度提升、时延降低及网络利用率的提升,同时也为下一代Wi-Fi 7终端设备带来超高吞吐量和低时延。 对于行业内企业而言,高通推出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产品组合意味有了新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Wi-Fi 7将取代Wi-Fi 6。 Nick Kucharewski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总体来看Wi-Fi 7全部功能的性能比Wi-Fi 6高,当行业客户对于连接性能有更高需求时就可以选择Wi-Fi 7平台。 据介绍,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产品组合提供三频和四频配置,可支持2.4GHz、5GHz和6GHz频谱的Wi-Fi连接。 同时平台延续了为多用户环境而优化的创新、定制架构设计,具备网络加速能力和低CPU占用率,针对当前快速发展的需要超大网络容量或者需要使用三频的业务,支持Wi-Fi 7的平台能够提供更出色的体验。 支持Wi-Fi 7 320MHz信道(与Wi-Fi 6相比,吞吐量实现2倍提升),针对网络要求最严苛的实时游戏、串流、视频分享和XR应用,提供最大化吞吐量和超低时延。 此外,多连接技术支持在高度拥挤的网络环境中动态聚合用户流量或更换频段,以避免无线干扰并提供确定、可预测的低时延。 当与高通FastConnect 7800等领先的Wi-Fi 7客户端系统配合使用时,第三代高通专业联网平台通过对高频多连接并发技术的支持,可充分利用高性能的5GHz和6GHz频段,实现最佳吞吐量和多连接时延表现。 另外,高通还提到,新推出的自动频率控制一站式服务也为高通专业联网平台提供支持,发挥其在6GHz频段的最高性能。高通自动频率控制解决方案可面向客户终端集成,并将在通过正式监管审批后商用。 Nick Kucharewski也提到,Wi-Fi 6并不会对Wi-Fi 7的采用造成阻力或者延缓它的部署。就目前或者接下来一段时间而言,Wi-Fi 6将于Wi-Fi 7共存,不过高通希望发挥Wi-Fi 7平台的高性能优势提供更出色的体验,与更低成本的Wi-Fi 6相辅相成。 虽然Nick Kucharewski没有透露目前围绕新平台高通与合作伙伴有哪些进展,但他提到:“我们和全球客户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并部署新一代的技术,包括来自中国的客户,我们与他们的合作不仅服务中国本土市场,也帮助中国厂商更好地应对和服务海外市场的需求。”
脑机接口公司Synchron宣布在美国开展首个人体试验
原标题:抢先马斯克的 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 Synchron 宣布在美国开展首个人体试验 IT之家 5月5日消息,马斯克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的竞争者 Synchron 公司宣布开始在美国进行名为“COMMAND”研究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首位 COMMAND 患者在纽约西奈山医院参加了临床试验。 Synchron 公司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医学博士 Tom Oxley 说:“COMMAND 研究使 Synchron 的技术开发在可行性阶段取得了进展,因为我们正在为我们的关键试验做准备。首次招募患者是整个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我们为美国 500 万瘫痪患者推进了解决方案。” IT之家了解到,Synchron 开发了一种名为 Stentrode 的设备,以帮助严重瘫痪的病人。该公司的目标是让患者能够通过血管内的脑部植入物控制数字设备,而不是用手控制。Stentrode 穿过颈静脉,到达大脑。它是由一种网状材料制成的,有 16 个传感器,可以扩展到血管壁上。Synchron 公司的 Stentrode 连接到胸部的一个电子设备上,该设备转发来自运动皮层的大脑信号。 医学博士 Bruce Campbell 指出:“我们的研究令人振奋,因为其他设备需要开颅的手术,而这种脑机接口设备的创伤性要小很多。它接收来自大脑的电信号,使人们能够通过思维控制计算机。” 相比之下,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司 的设备是由一个类似于计算机数控(CNC)机器的机器人直接植入大脑,设备由一个球状物质组成,与细发状的柔性电极相连。 在其 SWITCH 临床试验期间,Synchron 在澳大利亚对四名患者进行了成功的人体试验。Bruce Campbell 是报道 Synchron 在澳大利亚的人体试验的研究报告的作者,研究人员对 SWITCH 试验参与者进行了一整年的监测。他们观察到 Stentrode 是安全的,因为试验有着最终导致残疾或死亡的“零不良事件”。 在澳大利亚的 SWITCH 试验中,Stentrode 在所有四名患者身上固定良好,他们在家里使用 Synchron 的设备,无人监督。患者也能够发送短信、网上购物,并在互联网上管理他们的财务。2021年12月,Synchron 患者Philip O'Keefe 在推特上发布了第一条通过 Stentrode 思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
100%国产化!龙芯、麒麟BMC软硬联合消灭安全隐患
近日,龙芯中科、中电科技、麒麟软件联合,共同推出了全国产的BMC系统解决方案,自主可控国产化率达到100%,致力于解决BMC自主可控方面的安全隐患。 所谓BMC,就是用于监控和管理服务器的专用控制器。 新方案采用基于龙芯2K0500嵌入式处理器的BMC硬件子卡,联合昆仑BMC固件、银河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V10,功能、性能对标采用国外固件、AST系列芯片的商用BMC系统。 其中,BMC 硬件子卡搭载国产化元器件,通过PCIe、LPC、USB总线与主系统相连,实现主系统的VGA显示、带内通信、KVM相关功能,通过I2C、ADC、PWM接口等实现温度、电压、风扇等各种传感器的采集与控制,通过LAN、Serial、IPMB实现与机箱、机柜管理模块通信和带外管理控制。 这套方案可全面实现iKVM、远程虚拟媒体挂载、服务器监控管理、外设状态监控、用户管理及安全、系统维护诊断等完备的BMC系统功能; 同时全面支持IPMI、RedFish、SNMP行业标准协议,可与现有服务器管理应用系统衔接集成,并具有高效、友好的交互界面,适用于全部主流网信处理器平台服务器设备; 还可全面满足网信、高安全领域、重点行业领域服务器对于BMC系统需求。 龙芯2K0500是龙芯中科推出的一款高集成度处理器芯片,主要面向工控互联网应用、打印终端、BMC等应用场景,集成一个64位LA264架构内核、32KB一级指令缓存、32KB一级数据缓存、512KB二级缓存,主频500-800MHz,功耗1-3W(支持动态降频降压)。 同时还集成32位DDR2/3-1066控制器、2D GPU图形核心、DVO显示接口、两路PCIe 2.0、两路SATA 2.0、四路USB 2.0、一路USB 3.0、两路GMAC、PCI总线、彩色黑白打印接口、HDA及其他常用接口。 它支持ACPI、DVFS/DPM动态电源功耗管理等低功耗技术,支持多种电源级别和唤醒方式,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对芯片部分功能和高速接口进行动态时钟、电源开关控制,满足工控、网络安全等应用领域低功耗应用需求。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