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藻类系统“变身”光伏电池:仅需光和水 可至少发电一年
财联社上海5月13日讯(编辑 黄君芝)据报道,英国研究人员近期利用一种分布广泛的蓝藻为微处理器持续供电了一年,而且持续工作时间还在不断增加,在这过程中只使用周围的光和水。该系统具有通过可靠和可再生方式为小型设备供电的潜力。 据悉,这个系统的大小相当于一个AA电池(5号电池),它含有一种无毒的藻类,叫做Synechocystis,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然地从太阳获取能量。它产生的微小电流与一个铝电极相互作用,并用于驱动微处理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系统是由普通的、廉价的、大部分用可回收的材料制成的。这意味着它可以很容易地被复制数十万次,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为大量的小型设备供电。 研究人员表示,它在处于离网情况下或在偏远地区最为有用,在这些地方有少量电力就可能产生很大益处。 “不断发展的物联网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我们认为这将必须来自能够产生能量的系统,而不是像电池那样简单地存储能量,”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Christopher Howe说,他是该论文的联合资深作者。 “我们的光合装置不像电池那样耗电,因为它持续使用光作为能量来源。”他补充说。这项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能源与环境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解释称,藻类不需要投喂,因为它在光合作用中自己创造了食物。尽管光合作用需要光,但该设备甚至可以在黑暗时期继续发电。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藻类在没有光的情况下会继续处理一些食物,这继续产生电流。 在实验中,该设备被证实可广泛用于为物联网设备的微处理器供电。 物联网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增长的电子设备网络,每个设备只使用少量电力,通过互联网收集和共享实时数据。使用低成本的计算机芯片和无线网络,数十亿台设备成为该网络的一部分,从智能手表到发电站的温度传感器。到2035年,设备数量预计将增长到一万亿台设备,需要大量的便携式能源。 研究人员最后强调称,用锂离子电池为数万亿物联网设备供电是不切实际的:它每年需要的锂是全球产量的三倍。此外,传统的光伏设备是用有害的材料制造的,对环境有不良影响。
鼎桥手机真是华为“亲儿子”?这家一脸山寨相的公司什么来头?
看到这篇图文的时候,有些差友应该已经知道了今天有一款手机正悄咪咪地开售。 是的,它就是被大家戏称为 “ 华为亲儿子 ” 的鼎桥 TD Tech M40。 托尼前两天按着惯例打开网站刷点信息的时候,看到有一条资讯直接蹦了出来: “ 鼎桥 M40 正式开启预售,神似华为。” 当时我点进去就发现这长相哪儿是神似华为,这明明就是华为 Mate 40 啊?! 确定不是一个妈生的?你别说,这里头还真有点玄机。 左:华为Mate40 右:鼎桥 M40 ▼ 向左滑动 从这海报还有京东的商品详情页上看,外观上除了后盖部分变成了 「 TD Tech 」的图标外。。。根本看不出什么区别。 有同事在旁边就说了:“ 咱们给它换个华为的壳,是不是就无懈可击了?” 咱们这不得好好看看这款鼎桥 M40 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所以托尼当场决定,买!预约下单! 等实机到手,我再给大家搞一波详细的评测和解读。 怎么说呢,看起来好像是 Mate 40 的换标产品,只是没有鸿蒙、没有麒麟芯片、没有徕卡。。。但是它有 5G 啊! 从目前的介绍来看,M40 的定位是 5G 旗舰性能手机,一共提供了白、银、黑三种配色 ( 连配色名称都一样 )。 芯片搭载的是联发科天玑 1000+,这个性能大致上和高通骁龙 860 差不多,而 Mate 40 用的可是麒麟 9000E。。。这中间的差距是不是也有点太大了?! 如果换成 Mate 40E 的麒麟 990E 的话,相比之下鼎桥这款手机芯片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提升的。 再看看这款手机其他的配置: 6.5 英寸 60 Hz ( 最高支持 90Hz )的 OLED 曲面屏、双扬声器、4200 mAh 电池以及 40 W 快充,后置三摄镜头模组的规格都和 Mate 40 几乎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目前,鼎桥 M40 有 8+128G 和 8+256G 两种版本,起售价京东商城是 3999 元。 怎么说呢?作为 2020 年的手机配置( 大概 ),如今在闲鱼上有大把 4000 元价位更高级的 Mate 40 可以选。。。哪怕咱就是想买 40 Pro 呢,也不贵。 相比之下,这东西又贵又不前沿,托尼觉得鼎桥 M40 大概率又要扑街了。 看来看去,好像这款手机真的和华为超级像对吧?是不是有人觉得,这又是哪个犄角旮旯里冒出来的国产 “ 山寨 ” 厂商? 其实鼎桥还真的和华为有着 “ 血缘关系 ”。。。 去年 11 月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推出过一款叫做 TD Tech N8 Pro 的手机,和华为的 Nova 8 系列非常相似。 破案了差友们,Mate40 = M40、Nova 8 = N8。。。我猜鼎桥的第三款手机应该叫 「 TD Tech P5 」。 话说回来,当时鼎桥没过多久就把 N8 Pro 下架了,按照他们的说法是这款手机面向的是大批量的企业采购订单,而不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零售业务。 他们的官方人员也承认过自家的产品元器件都是从华为采购的。 那么问题来了,鼎桥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这个名字之前听都没听过,怎么突然就和华为搭上关系了。 根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鼎桥是由一个 2003 年就在中国香港注册成立,名叫「 TD TECH HOLDING LIMITED 」的公司全资控股。 而这家公司目前的法人代表是徐直军。。。同时这个人也是华为的副董事长之一。 托尼再查了一下,鼎桥的前身其实是西门子和华为的合资公司,当时西门子股份占比 51%,华为股份占比 49%。后来西门子把自己在鼎桥中的股份卖给了诺基亚,于是诺基亚就成了最大的股东。。。 所以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实际上是诺基亚和华为的合资公司。 根据双方一开始达成的协议,西门子和华为分别投入一部分员工组建新公司,同时公司的 CEO 和 CFO 由诺西那边指派,COO 则由华为方面负责。 他们将当时诺西在欧洲的所有 TD-CDMA ( 3G 移动通信 )技术研发搬到了这个公司里,也奠定了鼎桥早期的业务发展方向。 当然这个模式也不是很顺利,虽然大家在一起合作共事,但相对有些核心的技术专利该藏着掖着的也没耽误。 股东之间也是竞争对手嘛,我懂。 可这种不坦诚的合作方式就影响到了公司当时的业务发展,眼看着投入的资金没有获得足够的回报,华为坐不住了。 2008 年的时候他们和诺西商量了下,决定独立接管鼎桥的一应事务。为此还专门把诺西那边指派的管理层由上到下,大部分都换成了华为内部人员,开始主攻 3G 下的无线网络通讯技术。 被华为这样强行 “ 修正 ” 了一波之后,鼎桥当时的市场份额有了一部分提升,但仍然没达到第一梯队,比如中兴这种龙头的水平。 问题就在于没过几年,3G 网络开始被 4G 取代,鼎桥眼看没得玩了,只好转换业务方向。 好在凭借 3G 网络下的技术积累,鼎桥开始面向政府、企业等机构和单位提供行业专网通信业务。 也就是说,人家玩 B 端的,和一般手机厂商玩 C 端的是两码事。 而且咱们也不能说鼎桥,完全没有技术实力。 除了把战略重点从 3G 标准转移到行业专网之外,他们还搞了个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解决方案 Witen,以及一种建立在 LTE ( 3G到4G之间的一个过渡技术 ) 上的商业定制版终端方案。 而这个叫做 Witen 的方案,简单来说其实有点类似现在的物联网。它就是一种能远程指挥调度、控制机器正常工作、支持视频和语音通话,以及应急安防的移动通信系统。 或者你可以当它是专业定制版公司内部物联网。。。 鼎桥的这些业务一般在重工业、大型企业或者政府部门里应用比较广泛。比如电厂、石油化工、公安部门、机场和港口之类的地方。 2019 年的时候他们还在行业专网以及宽带数字集群的领域中,率先发布应用了 5G 技术。 但毕竟鼎桥不是由华为单方面控股的公司,他只是拥有相对话语权。别忘了,诺基亚本身也和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竞争,所以鼎桥的股东内部实际上似乎处于一种比较 “ 别扭 ” 的状态。 这也让他们的业务总是处于一种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的情况。看起来技术背景非常厉害,可提起国内的通讯终端、宽带数字集群业务公司,「 海能达 」 的知名度反而更高一些。 知乎上有几位自称是鼎桥员工的大佬,就说他们目前能够利用的技术和营销渠道主要依靠华为,而另一个大股东诺基亚似乎并没有和鼎桥共享技术的打算。 这也从侧面能看出,鼎桥这些年已经和华为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今不止徐直军,还有阎力大、何海鹏等多个来自华为的总裁级高管成为了鼎桥的董事。 包括鼎桥目前的 CEO 邓飚,虽然现在看上去和华为没什么关系,实质上他也是不折不扣的华为元老级人物。 邓飚从 1996 年就加入了华为,一直在不同的部门担任各种总裁职务,2012 年还成为了华为的高级副总裁。。。又过了四年后,才调任到鼎桥做了 CEO。 之后他们就开始全面进军物联网市场,还在成都设立了研发基地,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产品解决方案。 不过还需要注意一点,鼎桥的董事长目前还是诺基亚在国内的法人代表呢~ 所以,说他是华为亲儿子不恰当,半个儿子比较准确。 也正因如此,鼎桥才能名正言顺地使用华为的芯片和技术,同时推出套壳 Mate 40 的 “ 山寨机 ”。 换句话说,从股份上看鼎桥其实应该算做是诺基亚旗下的产业,也就因此没有受到华为被制裁的直接影响。 你可以当作这是华为的又一次 “ 曲线救国 ”。毕竟通过近似 “ 外包 ” 的方式发布自己的 “ 5G手机 ”,只能说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不过,他们之前也干过用华为的旧机型,搭载着自己家主打的安全和定制化的行业终端系统,然后找政府、企业和运营商批量采购的操作。 咱就是说,华为新机型看来是没鼎桥的份儿。不过,消费者虽然不认,但鼎桥也不缺人买单。 托尼还想到的一个问题是:M40 会使用天玑芯片是不是也恰恰说明,即使通过鼎桥来操作,华为的供应链困扰暂时还是无法解决? 单纯就产品而言,大家或许可以接受外观 “ 套娃 ”,但大概率不会接受 M40 这种配置和售价完全不匹配的产品。 何况国内手机行业本就内卷,OV、小米各种厂商在 4000 元这个区间内,哪个不是性能看上去能碾压鼎桥 M40 的产品? 总而言之,鼎桥就算真的是华为亲儿子,单凭这一个 “ 5G ” 的名头就想着让消费者买单?也不现实。 你连华为标志的鸿蒙系统都没有。。。如果定位中低端的话可能还不错,但一上来就认准了旗舰系列。 不觉得步子迈太大了,就容易吃亏嘛? 撰文: 世宇 编辑:面线 封面:萱萱
物理学博士跑去当美妆博主,结果一年卖了6000万?
差评君作为一个网上冲浪老用户,这十几年来深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在不断地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就拿男性美妆博主来说,放几年前还是个很新鲜很特别的存在,现在大家都司空见惯了。 曾经我们都以为 “ 美妆博主 ” 这个职业相对来说更适合女生,毕竟护肤品的消费主力就是她们,她们也更有发言权。 知名美妆博主蕾哈娜 ▼ 但是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男性美妆博主出现了,并且做的还都不赖。 比如油管上的 J effre e Star、James Charles、Wayne Goss 等等知名博主都有几百上千万的粉丝。 这些男性美妆博主能收获那么多的粉丝,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们的视频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比如 Jeffree 的化妆风格夸张大胆,点评辛辣毒舌,化妆技术高超,深受女性用户喜爱。 James 除了一般的化妆品评测之外,还会时常 “ 整活 ”,比如用全网风评最差的一些化妆品来化妆,节目效果都很好。 Goss 大叔则会经常教授网友一些自己独特的化妆技巧,解说风格也更加温和儒雅。 他们在有了大量粉丝基础后,往往还会推出自己的品牌,这算是美妆博主圈子里的一种潮流趋势了。 因为这些人都拥有丰富的护肤品使用经验,哪怕是年纪最小的 James,也是从 7 岁开始就学着妈妈开始化妆了。 再加上在粉丝群体里强大的影响力,很快就能打出品牌效应,以及稳定的销量。 国内男性美妆博主这块起步稍微晚一点,但是现在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大多数还是走国外前辈的老路,以产品评测为主。 随手打开一个短视频平台,你都可以搜到大量的男性博主在自己脸上测试各种护肤品。 这些博主的视频中,要么就是化妆前后的对比,要么就是各种护肤产品的介绍。 在这些博主之中,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例子,他叫做小虫。 经常西装革履出镜的小虫和其他美妆博主画风很不一样,他的外形并不算是特别出众的那类,视频内容也是以科普居多。 进入他的直播间,我发现观众一进来问他的问题不是关于产品的,而是问自己儿子脸上长痘了该怎么办,俨然是把他当做了一名皮肤科医生。 他先是问了家长孩子是不是总是侧边睡,还给出了让家长帮孩子洗洗枕巾、多换洗毛巾之类的建议。 说着说着他觉得有点不对劲,顺口就问了一句 “ 您儿子多少岁了?”,答曰:22 岁了。 小虫当场无语了,结果后面和弹幕的互动俨然成了德云社快手分社现场表演。 “ 22 岁了是该注意点儿个人卫生了,您就别操心了,随他去吧 ” “ 22 岁我孩子都有了,怎么还孩子呢 ” “ 什么?还在读大二?22 岁怎么还在读大二啊?” “ 哦,虚岁啊,我说大姐您能不能别给孩子乱加岁数了 ” “ 也不对劲啊,大二应该才 20 岁啊,您是怀了两年孩子吗? ” 没过一会儿,又有观众说 “ 你长得好像我们化学课代表 ”。 换成我肯定就不知道该说啥了,但小虫想都没想就回复了一句 “ 那他一定长得挺帅的吧,我们学化学的都挺帅的 ”。 他的直播就是这么个风格,介绍产品时聊着聊着就会跑题,段子信手拈来,和观众互动也很频繁。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太 “ 正经 ” 的美妆主播,创办了自己的护肤品牌 “ 莱润 ”,并且成为了快手电商百大快品牌之一。 对此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找到小虫聊了聊,他也给我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小虫大学时去了美国俄亥俄大学留学,认识了就读于犹他大学的理科博士穆春。 那会儿好多留学生都会选择做跨境电商,他俩自然也不例外。 一开始,他们主要卖数码产品,生产、销售都是自己做的,由于处于风口,生意做得挺红火。 后来他们发现好多留学生都在做美国护肤品代购,需求量很大,就留意到了这个领域。 他俩本身就算是学霸,很快就把市面上流行的那些美国大牌护肤品 从配方到成分都研究了个遍。 国外护肤品之中有个 “ 抗老三巨头 ” 的说法,它们分别是视黄醇、胜肽、玻色因。 像视黄醇这个成分很多人都知道,有着很好的抗衰老抗皱的效果,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FDA )认证。 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对于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药监局公布的《 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录( 2021 版 ) 》规定,它在驻留类产品的最高历史使用浓度是 1%,在这个范围内是安全的。 所以护肤品不敢乱添加,万一消费者用了皮肤过敏了咋办? 那国外的护肤品为啥用了就没事呢? 因为外国人的肤质和国人不一样,另外他们加入了建立耐受的成分,能让皮肤产生一定的 “ 抗性 ”。 新手可以从最低浓度开始,建立耐受后,可以逐渐升高浓度。就和吃辣一样,从微辣开始,一步步地慢慢来,最后才去尝试重辣。 只不过这些东西,一般只有比较资深的 “ 成分党 ” 才会去了解,国内很多的用户并不清楚其中的关键,只是单纯觉得国外的牌子大,所以可靠。 小虫和穆春通过不断地改进,最终研究出了适合国人皮肤的配方,创立了自己的功效类护肤品牌 “ 莱润 ”。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小虫他们在原材料上下了大功夫,比如视黄醇是专门从荷兰进口的。 此外,他们会在原料环节和产品环节都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严格检测,包括微生物检测、性态检测等等。 比如最近的一套产品,光是人体测试就花了十几万。 但是小虫觉得这钱花得值啊,通过了这个测试,才能显出自家产品的质量。 众所周知,在护肤品这一行,对于莱润这样的初创电商品牌来说,开头往往是史诗级难度。 因为不管你材料、产品效果有多好,消费者对于初创品牌的态度永远是:“ 不好意思,您哪位?” 再加上过去国货护肤品堪称是群魔乱舞,PTSD 的消费者们自然更愿意相信海外大品牌。 这时候,小虫选择电商直播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起码消费者进入直播间之后,可以直接看到产品实物,不用过于担心实物与宣传图不符的情况了嘛。 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对于传统广告,消费者戒备心极强,但直播讲解产品,却能让用户更加深入的了解产品,甭管买不买,你听我给你讲讲再做决定? 只有让用户足够了解产品,才能让用户产生信任,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 而且作为品牌创始人,小虫经常亲自讲解产品以及护肤品的干货,听不了吃亏,听不了上当。 而且人家还经常讲段子,甚至还能针对每个用户提出的不同问题给出专门的建议。 这么平易近人,观众们就爱看这个,连带着对于品牌的好感度自然也是蹭蹭地往上涨。 除了这些,最关键的是快手的用户群体十分庞大,消费群体和这类国货初创品牌也更匹配,消费潜力强劲。 去年,快手直播电商去年全年的 GMV 达到了 6800 亿元,入驻的品牌多达上千个,处于直播电商行业前列。 在 5 月 13 日举办的 2022 快手电商引力大会上,快手电商又增加了新的战略重点 “ 快品牌 ”。 快手电商发现了很多像莱润这样,在快手上成长起来的、有潜力的优质商家,有成为国货初创品牌的潜力。 上个月,官方就宣布了一个「 快品牌扶持计划 」,拿出超过 230 亿的流量,来帮助快品牌成长。 快品牌能得到快手电商在流量红利、冷启动福利、产品特权、营销活动、专属服务等方面的各种帮助。 比如认证后的品牌就可以得到流量红利、快品牌享受和 S 级品牌同等产品权益、专属会场展示、定制标签等。 快品牌同样可以优先参与平台的 S 级大促、快品牌专场、快品牌盛典等活动。 试问,这么多的福利,哪个初创品牌能顶得住啊? 该说不说, 快手电商的一大波政策红利,确实让很多像小虫这样的新一代电商人能快速成长起来。 但是,机遇只是一方面,关键还是在于看到机遇的时候,你能不能把握得住。 如今,快手电商已经为初创品牌们搭建好了平台,接下去,就要看那些创业者们的表演了。 撰文 :小发 编辑:莽山烙铁头
你的游戏还能打开吗?英伟达SHIELD国行宣布不再提供系统升级服务
原标题:英伟达 SHIELD 国行宣布不再提供系统升级服务,Game Stream 游戏串流功能也将停止 IT之家 5月13日消息,英伟达 SHIELD 官方宣布,该产品已于2019年底停止在中国售卖。伴随产品迭代升级,英伟达 SHIELD 在中国将不再提供系统升级服务,Game Stream 游戏串流功能也将停止。 IT之家了解到,英伟达 SHIELD 最早发行于2015年,而英伟达 SHIELD TV 的国行版是与爱奇艺合作的产品,所以与国际版不同。国行版于2017年12月5日发布,外包装印有爱奇艺的 LOGO,性能配置与国际版相差不大,零售价1499元。 它作为 Android TV 的数字媒体播放器推向市场,其能够在本地网络上通过兼容 PC 播放下载的游戏和流游戏,或通过 GeForce Now 订阅服务。与所有其他 Android TV 设备一样,英伟达 SHIELD 也可以使用应用程序从各种来源流式传输内容,还支持 4K 分辨率视频。 作为一款游戏机,NVIDIA SHIELD 国行版首发安卓游戏阵容包括大量精选任天堂游戏,例如《New 超级马力欧兄弟 Wii》《塞尔达传说:黄昏公主》《击拳热斗!!》《超级马力欧银河》,还包括《光与影》《决战喵星》《桥》《机器人沃博大逃亡》《节奏小子》《曙光》《咻碰闪外星战机》《皇室战轮》《躲避球大冒险》等,还有爱奇艺游戏中心的众多内容。 去年 7月份,有网友在微博等平台反馈,他所购买的 NVIDIA SHIELD 国行版本中的游戏商店目前在没有任何官方通告的情况下似乎已经停止运营,他尝试了包括任天堂五款第一方游戏在内的所有需要登录 NSH 的游戏,开启时都都会显示一行提示:“您需要的内容已下线”。
手机厂商 忙着发明颜色
文/陈梅希 来源: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提起“旅程”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颜色? 过去,人们很难想象一些抽象的概念会被用来形容色彩,但如今,这种奇异搭配在手机配色名里屡见不鲜。颜色,成为手机厂商们的必争之地,而颜色名,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格调、质感、想象空间,一个都不能少。最终的结果是,新款手机的配色表里出现许多“看上去很美”的词汇,但看到这些名字,消费者们能想象出的不是手机颜色,而是设计者们绞尽脑汁的样子。 本文中,刺猬公社将通过统计国内十大手机品牌当前在售的270多款配色名,还原手机厂商对发明颜色的执着,以及开拓市场的颜色之争。   颜色可以差不多,名字绝对不能输 你的手机是什么颜色的? 放在十年前,这应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黑色、白色或是蓝色,手机市场可供选择的颜色不多,因而答案在很小的范围内。 到今天,虽然手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比从前更加紧密,但机主们已不见得能叫出自己手机的“学名”。一款黑色的手机,既有可能是墨黑、雅黑、耀黑,也有可能叫月夜黑、萤石黑、黑曜武士。 一方面,新的色彩和背板材质不断涌现,在排列组合过程呈现更多元的选项;另一方面,手机厂商都试图在手机配色上彰显品牌特质,而不甘于和竞争对手们使用同样的配色。毕竟,相较于手机的性能、功能、尺寸,做一种与众不同的外观颜色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但好看又适合的颜色毕竟有限,即便要做创新,也不能弃用户喜好于不顾,所以手机厂商们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如果颜色本身不够有区分度,那就用名字来定义它,发明一种颜色,从取一个新名字开始。 近几年手机厂商推出的颜色一览,图源作者 细想之下,手机厂商发明颜色的方式可以分为两派。 第一种门派是保守派,整体风格较为传统,在标明颜色的基础上,用一些意象或概念对颜色稍作修饰。例如陶瓷黑、石墨黑、月夜黑、星夜黑,更抽象的有狂飙黑、夜影黑、秘境黑,还有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在表达幽默的名字,例如钛黑、开黑、黑洞。 保守派取名的幽默感,有时需要回味。例如有一款手机,配色名叫做萤石黑。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萤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但如果有心查询一下,搜索引擎会告诉你,萤石是颜色最丰富的石头之一。很难不让人联想,萤石黑这个名字,是不是在隐射传说中老板最爱的“五彩斑斓的黑”。 第二种门派是放飞派,整体风格更为豪迈,取名取出一种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气概来。严谨的分类离不开边界,对于两种门派的边界,可以暂且设定为,乍一听名字能不能猜出是什么颜色。 一些猜不透的名字,图源作者 放飞派取出的名字,你很难直接猜出是什么颜色,例如青空结界、苍穹浩瀚、冰河序曲。听起来充满空间和时间的张力,在短短四个字里凝结了许多无比辽阔、无比壮丽的概念,但就是想象不出来叫这个名字的手机长什么样子。 还有一种取名方式,不追求气势,更讲究气韵。例如某品牌同一系列的三种颜色,分别被命名为岚、禅、玄,当不上名字最长的,就当名字最短的。 如同60后中的“卫国”和“红梅”,70后中的“张伟”,80后中的“俊杰”和“丽娜”,90后中的“浩然”,以及00后中的“子轩”和“梓萱”,诞生于这一时代的手机们也有自己的取名常见字。 刺猬公社对10个手机品牌共计270款手机配色进行统计后,评选出当代手机厂商最爱的常用字TOP3。(注:1.同品牌的相同配色不作重复计数,仅统计新增配色;2.不同品牌的相同配色不做去重,均纳入计数;3.统计范围为10个手机品牌当前在售型号,为作者手动统计,仅供参考。) 高频汉字排行榜,图源作者 排名并列第三的汉字是“幻”和“境”,凭借14次出场,占据5.2%的使用率。“幻”和“境”没有实际形象,至少不是一种听到概念就想象出样貌的词汇,但与此同时又具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因此在手机厂商发明颜色名字时饱受青睐。 蓝色听起来太普通,那就叫幻蓝色;白色听起来太单调,那就叫梦幻白;黑色每家厂商都有,那就叫幻夜黑;紫色没有什么新意,那就叫幻影紫。 “境”则往往在四字配色中出现,绮境森林、幻境晨晖、银河秘境,营造出一种能猜出来是什么颜色就算我输的氛围感。 值得一提的是,“幻”和“境”时常成对出现,“幻境”以6次出场高居词汇榜榜首,力压晨曦、晨晖、薄荷、丝绒、极光、星河等具有实际含义的词汇。不管来自哪家厂商,名字中带有幻境二字的款式,几乎都是渐变色,可能因为幻境自带一种玄之又玄且五光十色的气质? 排名第二的汉字是“星”,共计出现20次,使用率为7.4%。星字最常被用来作为黑色或蓝色的修饰语,例如星夜黑,或星河蓝。OPPO和VIVO两家公司都曾推出过星夜黑配色;而星河则不约而同地被选择用来命名蓝色,如果名字里再带个梦字,那多半就是蓝色和粉紫的渐变。 比起“幻”“境”,“星”毕竟是一个有实际所指的汉字,因而以此命名的颜色也多半需要考虑到与星有关的实际意象。 手机配色常用字榜单中,排名第一的汉字是“光”。在270种新配色名里,“光”字总计出现22次,使用率高达8.15%,大概每出现12种新配色,就有一个名字带着光。 仔细想想也能理解,毕竟光的颜色由波长决定,而事物的颜色由它反射光的能力决定,用来命名颜色时,堪称百搭。在我们的统计样本中,就出现了阳光、星光、月光、极光、湖光、曙光、电光、流光、浮光和时光等。从具象到抽象,应有尽有,仿佛是一场带光字的汉语组词大会;被“光”命名的颜色也五花八门,绿的、紫的、黑的、白的、蓝的、难以形容的,总之取名字时,“光”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至此,想必我们已经可以取出一个最流行、最大众化、最受厂商欢迎的颜色名字了。综合使用率排名前三的汉字,这种配色名字就叫做“幻境星光”。 经过查重,暂时没有手机厂商推出过这款颜色的新品。比较接近的是荣耀从30系列开始推出的“流光幻境”,和从60系列开始推出的“幻境星空”,跟我们经由数据分析(胡乱)取出的名字重复率高达75%。 虽然刺猬公社暂时没有实力进军手机制造产业,但好不容易发明出流行色,我们决定找设计同事看看制作“幻境星光”工卡套的可行性。当我让她试着想象一下“幻境星光”这种颜色时,她停顿了一会儿,而后发来一张截图问我:“该不会是这?” 刺猬公社设计想象中的“幻境星光”一角   手机变色史 回顾手机“变色”史,当性能或功能出现重大革新时,颜色往往退居次席,成为那个不太重要的因素;而当同等价位手机的性能和功能逐渐趋同,无法提供充足的新亮点时,手机厂商们才会一遍遍地制造出新的颜色,来证明新系列存在的必要性。 即便是接近的颜色,也要取出不完全相同的名字。前一系列里的黑色叫月夜黑,新系列里的黑色就要叫星夜黑;价位1000+系列里的白色叫星钻白,价位2000+系列里的白色就要叫丝绒白。 于是,最近几年的手机厂商们,忙着炮制一大批新颜色,其中许多颜色的名字从未出现过,在搜索引擎中进行检索,唯一关联的结果就是被新颜色命名的手机。 变色对手机而言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前智能机时代,色彩也曾一度成为影响手机销量的重要因素。 1998年,前智能机时代的手机巨头诺基亚推出5110系列,这是诺基亚首款可换壳手机,拥有“随心换”功能,可以随意更换彩壳,可供选择的色彩多达七种。 图源网络 和如今智能手机只能在背板颜色上做文章不同,诺基亚的彩色外壳可以同时更换前后壳,在新世纪初曾引领彩壳手机浪潮。此后,诺基亚推出过多款支持换壳的手机,“随心换”成为其标志性功能之一。 除了如今看起来因饱和度太高而显得有年代感的彩色,诺基亚也曾推出过一系列更有设计感的配色。例如2008年,诺基亚7510a系列问世,在国内,这款翻盖式手机被翻译为摩登波普系列。可供随心更换的彩壳颜色包括“翡翠绿”“旋风蓝”“迷醉红”和“摩卡棕”,取名方式和当下的几百种智能手机并无差别。 图源网络 在摩登波普系列一口气把四种设计精巧的彩壳带到消费者面前的2008年,苹果公司最新一代智能手机iPhone 3G正式发售,只有黑白两种颜色。这一年,iPhone 3G的全球销售量将将破千万台,而诺基亚手机的全球销售量是4.68亿部,市场占有率超过38%。 但形势瞬息万变。2011年,依然只有黑白两种配色的iPhone 4S问世,当年出货量超7000万部,此后,苹果新机的年销售量进入亿部时代。虽然诺基亚在这一年仍占据手机厂商头把交椅,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时代更替已成定局。 身位领先者拥有定义流行的权力。智能机时代伊始,苹果公司把黑白两种颜色,和智能机紧密绑定在一起。华为在2011年推出的C8500只有黑色一种颜色,U8660有黑白两色,2012年推出的旗舰机Ascend P1同样只有黑白两色;三星2010年推出的Galaxy S系列则在黑白基础上增加了粉色,到2011年推出i9100时又回归到黑白两种颜色。 智能手机配色较为保守的时代,诺基亚是少数仍然坚持彩壳的品牌。2011年8月,诺基亚推出智能机500系列,还是熟悉的“随心换”配方。消费者购买新机时,都将获得2个可更换外壳,有黑蓝绿和黑橙红两套组合可选。 在国内,诺基亚的“换壳艺术”也有忠实追随者,主人公是如今已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中稳居前三的小米。 2020年7月,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在微博发布一张小米1的照片,并且配文问:“周末收拾东西,找到了一台小米1,这个后盖很漂亮吧?”出现在照片中的,是2011年随小米1发布的蒙德里安款手机后盖,图案取自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的画作。 雷军微博截图,图源网络 小米3之前,可更换的多彩后盖一直都是小米手机主推的亮点之一,两种传统的机身颜色,附带多种可替换彩色背壳,是降低试错成本的同时提供更多个性化选项的方式。 换壳潮流走向终点的原因,是一体机全面取代可拆卸手机。当手机外壳成为机身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手机新颜色的研制既受限于技术发展,也要考虑一旦市场遇冷所要付出的代价。前者是条件所限,后者是策略选择。 2013年,苹果发布的iPhone 5S新增香槟金配色,这是苹果手机保持多年黑白配色后,首次新增其他颜色。开放预订1小时后,香槟金色款式即告售罄,黄牛市场溢价超过50%,国内用户为它取了个绰号,名叫土豪金。 香槟金、玫瑰金、金属红,多次跟着苹果追赶流行色后,国产智能手机首次主导流行色,是2018年开始的渐变浪潮。2018年初,华为P20推出极光配色,成为早期最畅销的渐变色机型。OPPO、VIVO、小米等国内手机厂商,以及三星、LG、索尼等海外手机厂商纷纷跟上,一时间,各种色调的渐变层出不穷。 华为P20渐变色,图源网络 但渐变色也不能直接被叫做渐变色,于是手机厂商们绞尽脑汁,为自己的渐变配色取出一个又一个新名字。渐变色手机,为本文所统计的270种新配色做出了重要贡献。 光渐变还不够,为增加色彩的独特性,手机厂商们还琢磨着干脆让手机变色吧。于是,像曾经在化妆品市场风靡一时的变色唇膏一样,遇光变色的手机背板被制造出来,等待消费者拿到阳光下,从流行的渐变色,变成当时更流行的克莱因蓝。 图源vivo官网截图 发展到今天,除开手机发烧友,普通消费者已经很难记清楚那些拗口的名字了。当山河大海、花草森林、银河星空的意象们在一遍遍重复中用尽,下一步手机厂商们要怎么取出新名字呢?是干脆吟一首诗,或是去山海经里找找灵感,还是去37万种植物里搜罗一番?  左手工艺,右手流行 如前文所述,手机厂商们推出新的颜色,既要考虑制作中能否实现,也要考虑市场是否喜欢。左手工艺,右手流行,一边是能不能,另一边是要不要。 功能机时代,手机机身材质多为塑料,那是上一次彩壳浪潮的基础。在功能机流行的时代,塑料着色工艺已相对成熟,固体、粉状、液态、膏状等不同形态的着色剂,被广泛使用于塑料加工产业中。手机机身,只是万千塑料使用场景中的一员。 到智能机时代,苹果公司从iPhone 4开始放弃质感更差的塑料,转而使用玻璃面板制作手机后盖。此后,除价位较低的5C系列,所有苹果新机的后盖材质都在玻璃面板和铝合金之间产生。 铝合金和玻璃面板质感比塑料好,散热性也更胜一筹,但在当时,着色工艺却远不如塑料成熟。2012年,首次从玻璃面板换为铝合金材质的iPhone 5系列,就曾遭遇严重的掉漆风波。——氧化铝后盖上喷涂的黑色涂层极易脱落,露出氧化铝材料原本的颜色,且因为黑色与金属材料颜色相去甚远,观感上很不美观。 第二年发布的5S系列中,苹果公司首次告别黑白双色,将配色改为深空灰、银色和流行一时的香槟金。这是三种和金属色泽更匹配兼容的颜色。 图源网络 材料着色工艺问题始终是智能机时代限制手机厂商们发挥的重要因素。塑料、陶瓷、金属、玻璃、皮革等材料,都曾在智能机机身材料中占据一席之地。各种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特性,及这些特性带来的优劣势,逐渐让不同价位的机型产生材料偏好。 2018年在国产手机中爆红的渐变色,主要使用的后盖材质是玻璃或复合板材,其中复合板材作为一种塑胶材料,在着色工艺成熟且价格低廉的同时,通过新的制作工艺达成仿玻璃质感的效果,因而逐渐成为中低端智能机市场的背板首选。 玻璃和复合板材成为主流材料,自此,手机厂商发明出的新颜色也呈现井喷状态。 但制造出像土豪金、玫瑰金或渐变色那样具有空前热度的新配色,却不是一件易事。当各家厂商纷纷掌握类似工艺,颜色的稀缺性不复存在,让配色成为品牌名片更无从谈起。最后消费者们得到的,是看起来差不多的颜色,和几百种记不清的新名字。 在时尚界,流行色是一个接受度很高的词。虽然细品之下,流行色也不过是潘通公司(Pantone Inc.)制造出来的一种概念。从2000年开始,这家曾经的印刷品公司,后来因为推动颜色标准化而闻名全球的色彩权威机构,每年都会公布当年的流行色。潘通召集来自全球的时尚界人士,从提案中筛选投票,这一小撮人会决定下一年哪种颜色将成为秀场的宠儿。 过去几年的年度代表色,图源潘通官网 流行色是一种定义而非结果,其背后是权力而非大众喜好。 这种被定义的流行色,也在逐渐侵入手机配色领域。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曾多次和潘通展开合作,推出年度流行色手机。2017年的草木绿、2018年的紫外光色、2019年珊瑚橙、2020年的经典蓝等,都能在当年的新款手机中找到踪迹。 但和时尚界不同,在手机市场里,流行的定义权不掌握在时尚精英手中,而掌握在性能或制造工艺的领跑者手中。可以预见的是,当真正的颠覆性革新再次发生,再多新颜色都会成为背景板,如同当年黑白色智能机与彩壳功能机的跨时代更替。 回到最初的问题,“旅程”到底是什么颜色? 编辑部有同事认为是蓝色系,因为提起旅程总能想到大海;也有人认为是大地色,因为旅程总要走在路上。竞猜持续数轮,始终没有人猜对。 直到一个爱看脱口秀的朋友猜中了答案。“我猜是橙色,因为旅‘橙’嘛。”
乔布斯曾希望初代苹果iPhone不用物理SIM卡 被劝阻后放弃
IT之家 5月13日消息,此前一直有关于苹果将推出只支持 eSIM 的 iPhone 机型的传言,也就是手机没有实体 SIM 卡槽。然而,在 eSIM 这项技术出现的几年前,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就曾希望初代 iPhone 没有 SIM 卡插槽,不使用物理 SIM 卡。 这个信息是由苹果前 iPod 副总裁 Tony Fadell 透露的,他最近在计算机历史博物馆(Computer History Museum)的特别活动中接受记者 Joanna Stern 的采访时讲述了这个故事。 据 Fadell 说,在 iPhone 的早期开发过程中,由于史蒂夫-乔布斯的设计偏好,他反对在设备中设计 SIM 卡插槽的想法。用这位 “iPod 之父”的话说,乔布斯告诉正在开发 iPhone 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我们不希望在上面再开一个洞”。 当时,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以运营商 Verizon 为例,声称没有 SIM 卡插槽的 iPhone 是可以实现的,因为该运营商当时主打 CDMA 网络,而 CDMA 手机不需要 SIM 卡,直接与运营商的网络相连。 Fadell 随后提到他不得不使用市场数据来说服乔布斯,他当时称在 iPhone 上使用 CDMA 而不是 GSM 网络是行不通的,因为前者的采用率很低。 Fadell 称,“当你和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一起工作时,并且在你不得不反驳他时,你必须用数据说话,而且需要整个团队一起说服他,一个人是不行的。” Fadell 还再次讲述了有关 iPod 发展的故事,这一次他提到了开设苹果零售店的想法对于苹果的商业模式的重要性。Fadell 解释说,在苹果公司,他们认为销售产品的最佳人选是创造它的人。同时,公司需要一个专门讲述产品故事的空间,向人们展示他们为什么需要购买这些产品,“这就是苹果零售店如此强大的原因”。 IT之家了解到,在他的新书《Build》中,Fadell 分享了关于他在苹果公司工作的一些故事,包括乔布斯如何反对让 iPod 与 Windows PC 兼容等。
国产机屏幕都卷到2K屏了,苹果为什么不跟着一起卷?
有多少人发现,如今的国产智能手机厂商都在把苹果当成目标,并且已经通过在影像、续航、快充、屏幕赛道上进行“弯道超车”,但是在“超车”的过程中都还没把苹果拉下马,就已经互相卷得筋疲力尽了。就像苹果在用LCD屏幕时,安卓机厂商已经在争先抢首发把手机屏幕换成OLED 屏;现在安卓机已经卷到2K屏的时候,苹果依旧心如止水不争不抢。 不禁有人问到,为什么苹果不给iPhone用2K屏呢? 换做在平时说梗的时候,一定会有网友替库克回答:我为什么要给iPhone用2K屏? 众所周知,苹果基本不会用屏幕来做文章,iPhone之所以有这么大的用户群体主要是依靠强大的芯片以及iOS系统。 但是安卓机的芯片和系统,几乎都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是厂商的技术调校和算法。所以安卓机内卷到现在,2K屏算是宣传的主要亮点之一。 其实作为普通的消费者,说实话,即便手上用着一款2K屏的安卓机,在肉眼观感上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就算你手上拿着1080P的手机,也不影响你看视频、刷网页、打游戏,因为我们只是普通的消费者,根本不会过多去了解研究屏幕更多的信息。 当然,我们也知道2K会比1080P好,但是好在哪里又属实说不出来,憋到最后可能也只会说出一句“清晰多了”。 按照国内手机厂商的说法2K 屏幕分辨率是达到了3216x1440,与iPhone 13 Pro Max的 2778x1284分辨率相比较,显然是没有达到2K屏幕的标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iPhone即便不用2K屏照样卖得好。 因为屏显的观感好不好,不只是分辨率这一项能决定的,还有两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屏幕尺寸和像素密度(PPI),像素密度代表屏幕的每英寸中有多少像素数量,数值越高,画面越细腻。所以在同样的分辨率下,不同的尺寸和像素密度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不相同。 以iPhone 13 Pro Max举例子,6.7 英寸(对角线)的OLED 全面屏,2778 x 1284像素分辨率,像素密度达到了458 PPI。再拿国产一款搭载2K屏的旗舰机对比一下,同样是6.7英寸(对角线)的屏幕,分辨率在3216x1440,像素密度在525 PPI。 看到这里,似乎是又觉得2K屏很有必要的样子。但是需要提醒一下的是,苹果是用像素密度做标准制定屏幕的,而不是以分辨率制定的。这么说吧,自从当年乔布斯在iPhone 4发布的时候提出的一个“视网膜显示屏”概念开始,手机屏幕显示的标准都以苹果的为标准了。 翻看当年的发布会,苹果把960x640 的像素放在了一块 3.5 英寸的屏幕内,让这块屏幕的像素密度达到了 330 PPI。乔布斯表示 “当你所拿的东西距离你10-12英寸(约25-30厘米)时,它的分辨率只要达到300ppi(每英寸300个像素点)以上,你的视网膜就无法分辨出像素点了”。 这也就是苹果对“视网膜屏幕”的最初定义,iPhone 4屏幕的像素密度也达到了326ppi。当时安卓手机厂商们还因为乔布斯的这个概念被迫将不符合视网膜屏幕标准的720P全部换到了1080P才得以继续。后来苹果因为换成了OLED屏,就把像素密度更改为450 PPI,一直沿用到至今。 讲到这里还没完,安卓机的内卷还不止于此,除了比屏幕还要比尺寸,上市的机器尺寸是一个比一个大。问题显而易见,在分辨率相同的情况下,安卓的像素密度自然就不如iPhone的了,所以如果安卓机想在PPI不输苹果、尺寸又不能缩小的时候,唯有提高分辨率了。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用户而言,并不要求手机厂商必须推出2K屏幕的手机,而是厂商只有标配2K屏幕才能让自家产品的屏幕像素密度赶上苹果,这也是为什么会成为安卓机的宣传亮点之一。毕竟在性能无法超过苹果的情况下,只能像上面所说的一样进行弯道超车,拿屏幕、影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甚至是价格来跟苹果“抗衡”一下。 再来看看苹果,苹果不配2K屏是真的因为在“摆烂”吗?苹果之所以不上赶着跟安卓机一样用上2K屏,是因为没有必要。 理论上讲2K确实优秀,但是对于人眼来说,正常的距离看手机只要没有明显的颗粒感,平时使用就不会有太大的感觉,除非你用显微镜看屏幕,又或者你把手机怼在眼前看才会看出区别,不过一般人都不会这么看手机的吧。 而且更关键的一点是因为能耗这方面,2K屏显然会更高一些,苹果自然想到这一点,毕竟那个稀碎的充电体验也没少挨骂,没必要在这多加一笔了。 所以,安卓厂商推出2K屏是大势所趋,对于用着普普通通的手机的我来说,是不是2K屏都确实不影响我看手机。
台积电和三星芯片制造涨价背后:晶圆和光刻胶等材料也跟着涨价?
集微网消息 日前,据海外媒体报道称,台积电正计划再次对晶圆代工业务实施涨价,目前已开始向客户发出通知,理由是通胀压力导致零部件、原材料和运费等生产成本上升,同时要确保大规模扩张产能所用的资金。 而在5月13日,据财联社彭博社报道称,三星电子正在与代工客户展开商谈,计划今年把半导体生产费率提高多达20%,加入了全行业推动价格上涨以应对材料和物流成本上升压力的行列。 其还报道称,取决于复杂程度,基于合同的芯片价格可能会上涨约15%至20%。他们表示,传统制程芯片涨幅会更大。新的定价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三星已经完成了与一些客户的磋商,但仍在与其他客户进行讨论。 在台积电宣布涨价后,三星随后跟进,而在13日上午,中芯国际也表示,虽然消费类电子终端市场需求疲软,但如电源管理芯片和Wi-Fi6芯片依旧短缺。 那么,为何芯片代工厂纷纷宣布涨价呢?对于上述情况,据业界人士向笔者表示:“主要原因之一是海外疫情恢复,导致市场需求增长,供给紧缺,所以才会涨价。” 如在博世中国2022年度新闻发布会上,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透露,目前公司复工复产后,产出能力大概在30%-75%之间,各产品及工厂情况不同,很难完全说清复产比例。 实际上,在芯片代工厂涨价的同时,其上游的材料厂商也在宣布涨价,据日本硅晶圆厂胜高表示,第二季度逻辑芯片用12英寸硅晶圆供应将更加趋紧,存储器用12英寸硅晶圆短缺加剧,因而无法供货给非长约客户,8英寸以下硅晶圆供不应求也将持续。 除此以外,早在4月底,据媒体报道称,由于疫情、需求上涨等因素,光刻胶供需失衡正成为制约半导体产能的新问题。 据韩媒ETnews报道,韩国半导体光刻胶的供应已进入紧急状态,部分晶圆厂库存只剩两个月,主要为包括从I-line到KrF的成熟制程产品,但本土和日本的光刻胶正面临新一轮的短缺和涨价。 同时,信越化学也宣布再次上涨用于半导体、电动汽车的所有有机硅(多种光刻胶的原料)产品价格,所有5月份出货的5000多款产品将涨价10%。
Xperia 1 IV:我很喜欢 但建议慎重考虑
2022年5月11日,索尼正式发布了新一代品牌旗舰手机Xperia 1 IV、中低端入门手机Xperia 10 IV和一款地区定制手机Xperia Ace III。尽管其中Xperia 1 IV和10 IV都是面向全球市场的机型,在国内销售的国行版本甚至搭载了来自Flyme的本地化适配软件和功能,但只要你真的用过索尼的手机,甚至对这些产品稍有了解,相信都不会认为这是一款面向全球市场的手机,Xperia 1 IV也好、10 IV也好,归根结底它们都是彻头彻尾的日系手机。 在介绍Xperia 1 IV之前,作为一个索尼产品的忠实用户,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和大家讲解一下索尼这个产品命名究竟是怎么回事。在18到19年间,索尼又一次对便携电子产品的命名体系进行整合。以较为热门的索尼头戴式降噪耳机为例子:WH-1000XM4,拆开来就是Wireless Headphone-1000X Mark4,也就是无线头戴耳机1000系列的第四代。而今天的主角Xperia 1 IV,其实就是Xperia(索尼移动手机品牌)1系列(旗舰手机)的第四代。为了简洁,接下来也将仿照索尼相机的命名方式,用1M4来称呼Xperia 1 IV。 说了那么多,还是先看看1M4的配置如何:作为索尼在2022年的旗舰产品,1M4采用了高通骁龙8Gen 1移动平台,搭配12+512GB内存组合,最高支持1TB的microSD卡拓展。屏幕方面,1M4采用了6.5英寸21:9 4K120Hz HDR OLED屏幕,具体分辨率为3840×1644,可以显示裁掉黑边后的4K 21:9电影画面。 相机方面,1M4采用了三摄后置相机模组,其中包括1200万像素等效16mm超广角摄像头、1200万像素等效24mm广角摄像头、1200万像素等效85-125mm的潜望式长焦摄像头和iTOF对焦摄像头。值得一提的是,1M4的三颗摄像头均支持4K120fps的视频拍摄,同时潜望式长焦摄像头也不再是两个固定焦段之间切换,而是可以无极光学变焦。另外,索尼一脉相承的两段式实体相机键依旧得到了保留,好评。 出自之外,1M4上还有一些别的亮点,比如索尼依旧保留了无需卡针也能换卡的免工具二合一SIM卡槽、极为先进的3.5mm耳机接口以及IP65/68的防护能力。另外,即使1M4采用金属边框+正反玻璃的设计,还塞进了5000mAh的电池,整机重量依旧只有185g,可以说是2022年手机中的异类。 不过为什么索尼手机的配置看起来那么强大,但每年都卖不好呢? 原因很简单,索尼的手机并不好用。 All in相机也救不了索尼 以Xperia 1系列一脉相承的相机为例,从Xperia 1到Xperia 1M3,无论索尼如何堆料,暗光场景下的涂抹依旧让人一言难尽。此外快门延迟和较慢的快门速度偏好也让用户难以拍出清晰的照片,即使开启了高速连拍模式,拍到的很可能也是一系列模糊的照片,需要等待相册载入完成后在三四十张照片中注意挑选,才有可能“蒙”中一两张清楚的照片。另外充电时相机过热的问题也一直伴随着索尼,更不说边缘紫边的问题了。 为了挽回手机摄影的口碑,索尼在去年推出了“采用一英寸大底”的Xperia 1 Pro-I,但从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方面,索尼都没能有效利用好这个一英寸传感器:硬件上,镜头组的像场不覆盖整个传感器;软件上,索尼一脉相承的无优化和涂抹也让拍出来的照片不够抓眼。 尽管我对Xperia 1系列的相机表现有不少意见,但相机只是Xperia手机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其中一个缩影。在快充、发热控制、电池续航时间和一些本地化功能的适配上,Xperia的表现都和它的相机表现高度一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使索尼粉丝一再认为否认飞利浦半导体和诺基亚的功劳,将NFC完全列作索尼的发明,但Xperia手机依旧不提供NFC门卡和系统第一方NFC钱包的功能。要知道这项功能就连广为诟病的ONE UI都有向用户提供。考虑到综合表现,国内用户选购Xperia手机,始终需要一定的勇气。 一边是无法令用户满意的综合体验,一边是上千美元的超高售价,比如这次的Xperia 1 IV在美国市场就定价1599美元,和1TB的iPhone 13 Pro Max同价,可以预见的是这台承载着索尼随心期盼的手机,注定无法将索尼从市场份额的Others中带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索尼的手机业务做得这么“煎熬”,为什么不直接像当初对待笔记本业务时一样,将Xperia品牌打包卖出去呢?或者说,索尼为什么执着于手机梦? 为什么索尼要执着于手机 想要分析索尼执着于手机市场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前些年的One Sony战略开始说起。由于索尼业务线过于繁杂,单一的索尼很难有效利用各个事业部的资源,自然也无法对其中的技术进行整合。就像整合之前的微软一样,索尼各个部门也呈现出一种“双耳不闻窗外事,各自重复造轮子”的情况。 2013年,索尼时任CEO提出了One Sony的战略口号。在One Sony战略中,各部门的技术应该尽可能共享复用、这样既能在同一个产品身上发挥出索尼各部门的优势,从而全面提升产品实力,也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硬件开发的成本。那么在Ony Sony的战略下,有什么产品适合作为各部门技术整合的试验田呢?又有什么产品可以合理地用上索尼的相机、显示、音频、电池技术与游戏、影视IP呢? 没错,说的就是手机。智能手机的出现取代了过去高度细分的数码产品市场,自然也是索尼集团技术展示的最好机会,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One Sony的其中一个战略重心。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出手机对索尼来说似乎算得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此外,产品是品牌将技术传递给消费者的桥梁。而Xperia手机,其实也起到连接消费者与索尼其他产品的作用。通俗点说,Xperia其实就是索尼业务的其中一张活名牌,尽管这个名片印得不怎么样就是了。从索尼高度重视硬件但几乎“忽视”软件的开发中心来看,与其说索尼希望大家使用Xperia手机,倒不如说索尼希望把Xperia手机当作技术的电子展板。 另外,Xperia手机业务对索尼未来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和10年前相比,如今的智能手机已经高度成熟,在某些方面甚至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比如长期停滞的电池技术。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未来一定会出现个人运算设备的下一个转折点。而Xperia业务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索尼留住一个转型的席位。 尽管对现在的索尼来说,留住一个席位是一件烧钱的买卖。但留住席位意味着索尼依然站在台前,依旧有消费者知道索尼这个品牌,而不至于像某些品牌那样转型为供应商,彻底脱离消费者的视野。 不过话又说回来,索尼煎熬着推出Xperia手机是为了保留属于自己的入场券,那像你我这样的消费者,煎熬着使用Xperia手机又是为了什么呢?
千亿京东方,何时穿过周期迷雾?
撰文|张宇 题图 | IC Photo 最近,全球显示面板龙头京东方的日子过得并不太平。 在经历了去年一整年的业绩高增长后,京东方首次迎来了归母净利润下滑。根据2022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京东方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04.76%亿元,调整后同比增长0.4%;归母净利润43.89亿元,调整后同比减少16.57%。 面对业绩疲软,截至5月12日,其股价跌至3.83元/股,较2021年4月30日的7.53元/股已经腰斩,即便是在2021年业绩大涨的情况下,京东方的股价也依旧未能回升。 除股价腰斩的阴霾外,京东方还被曝出已被踢出“果链”,根据韩国媒体的报道,2月以来京东方只向iPhone供应了少量的OLED面板,而且在过去四个月向苹果的供应数量也在急速下降。 对此,韩国媒体给出了两个原因,第一是屏幕驱动IC的缺货,影响到了京东方的屏幕生产,屏幕驱动IC目前仍是一个被国外技术“卡脖子”的关键组件,在全球供应缺货的状态下,IC供应商优先考虑三星、LG等老牌屏厂;第二是苹果发现京东方可能改变了OLED设计,于是要求其暂停生产,不过这家韩国媒体也不认为京东方会被彻底剔除出供应链,因为苹果需要京东方,以增加对LG和三星的议价能力。 同时,有接近京东方的业内人士表示,韩媒此举也有可能是竞争对手的故意打压,作为三星、LG Display之后加入的企业,京东方OLED面板目前逐渐开始放量,目前京东方与苹果已就iPhone14签署了协议,并将于6月开始供应OLED面板,预计供货量将达到5000万片,约占iPhone14显示屏供应量的25%。因此不排除对手有意放大京东方与苹果合作中的一些问题。 除外,多家券商研报预测,受于周期影响,2024年之前京东方业绩都将很难回到2021年高增长态势,目前造成这家全球面板巨头如此颓势之原因,到底是周期魔咒难逃还是技术难关难跨越? 困在周期里的繁荣 如果从不到2000亿元的市值上看,京东方目前的股价表现都与其全球第一大面板企业的地位严重不符。 去年的京东方,刚刚结束了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一年,显示行业的整体景气度一直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实现营收2193亿,同比增长61.79%;实现归母净利润258.3亿,同比增长61.79%。 有意思的是,业绩暴涨而股价却一直持续下滑,有分析称之所以股价下滑,是因为周期性变化一直是半导体显示产业的难解之痛。 需求稳定前提下,面板投资数额大、回报周期长,一段时间内产能集中释放,导致周期性供大于求,产业周期性特征较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件制造基地,2019年就经历了下行时间最长、下探幅度最深的低谷期。 2020年5月开始,在疫情“宅经济”的作用下,远程办公、在线教育、居家娱乐等应用市场进一步扩大,带来终端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面板行业出现了长达13个月的上涨周期,国内半导体显示企业也迎来高光时刻。 而进入第三季度后,全球疫情带来的显示需求逐渐放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米、华为等下游厂家的备货意愿。电视大尺寸面板价格出现下滑,部分尺寸的跌幅甚至超过100%。而小尺寸的桌上显示器、笔记本类面板均价也都出现了大幅度下跌。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产能的释放,未来的面板市场供需关系会一再失衡,净利润也会继续下滑。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面板行业从来都不是好的投资标的,产线建设成本高,折旧成本高,技术迭代快。技术一迭代,原有产品价格便会下跌,这意味着毛利率下跌,再加上重金对技术的投入以及恐怖的周期属性,京东方一直都以不赚钱的“吞金兽”而闻名多年,建设一条新液晶面板生产线跟建设一座核电站一样昂贵。 上市以来,京东方已融资超过2000亿元,用于资产收购和产能建设的总投入近4000亿元,与此同时京东方几乎每年还保持着7%以上的研发投入比例,因为保持技术领先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京东方前董事长就有这么一条定律:“标准产品价格每三年下降50%,那么产品技术保有量必须每三年增加一倍。” 回顾2021年,LCD面板价格上涨是相关面板企业业绩向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LCD面板供需关系的周期变化已经明显走向衰退,三星甚至已经宣布停产LCD。 2022年,OLED才是未来业绩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兵家必争的OLED,为何仍难盈利? 尽管京东方的OLED业务已布局十余年,但OLED业务仍未实现盈利。 京东方显示面板有两大主要业务,一个是LCD,一个是OLED。前者是成熟的老面板技术,自从京东方收购中电熊猫产线后,便稳固了行业第一的地位,LCD的产能基本被中国厂商占据,也是京东方的最大利润来源。 从2021年财报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销售量、生产量还是库存量,京东方的LCD业务都远远高于AMOLED业务,其中LCD销售量是AMOLED销售量的9倍有余。 为何OLED业务这么难盈利?京东方执行副总裁曾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京东方现在有三条柔性OLED面板生产线在生产,但是重庆柔性OLED生产线还处于初期产品验证爬坡过程中,目前产能都处于合理水平。OLED投入非常巨大,加上市场对价格的强烈诉求,盈利在当前来讲是非常有难度的。 京东方从2017年便开始为苹果供应OLCD面板,不过当时的京东方在产能方面并不能满足苹果的需求,仅拿下了iPad、Macbook、AppleWatch等要求略低的产品订单。市场以及投资者最为期待的iPhone订单,一直由三星和LGD两家垄断。 苹果使用OLED后,一时间OLED成了各手机厂家的标配,此后京东方过去三年,该公司OLED产品出货量均保持大幅增长,另外成都、重庆、绵阳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均具备生产折叠屏柔性OLED的产能。 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1年京东方OLED出货量约6000万片,同比增长近60%,成绩可圈可点,但值得注意的是,OLED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仍被三星占据,其龙头地位短时间内仍无法被动摇。按照Omdia的预测,去年中国在OLED市场的份额只有15%,今年会增加到27%,三星会从77%降到65%。 在此情况下,京东方的柔性OLED业务能否在今年扭亏为盈、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填补LCD面板不景气的现状,仍是一件犹未可知的事情。 何时打破估值瓶颈? 尽管全球每四块面板就有一块来自京东方,但在二级市场里的表现依旧萎靡。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京东方作为国内最早布局OLED面板的厂商,通过奋起直追,虽然已在市场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相较韩系厂商的绝对垄断地位,能对价格施加的影响和话语权非常有限。 2020年全球OLED面板市场,以出货量计,三星和LGD合计占到约九成市场份额,京东方位列第三,占比仅为5.7%。 目前京东方也在加速推动OLED技术能力提升,强化竞争优势构建,扩大赚钱半径。比如去年重庆第6代AMOLED产线成功实现量产交付,去年12月成功实现柔性AMOLED产品单月千万级出货量等。 2022年,京东方致力于柔性OLED面板出货超1亿片,若保持2021年的增速,达成目标问题不大,并带动OLED业务经营情况持续优化,市场份额有望抬升到10%以上,抗周期性增强,估值或有改善契机,但韩系厂商高市占率所引发的排挤效应,以及手机市场萎靡状态的“掣肘因素”不可忽视。 当然,京东方想要穿越周期和提升估值,关键锚点仍在技术上,具体则要聚焦到OLED高代线对LCD低代线压制可能引发的“变数”上。 实际上,造出一块屏幕,或是造出上下游的核心零部件历来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生意。它没有IP、品牌、文化和情感投射构成的护城河。这一类公司的下游客户理性且苛刻,就只关注性能、良品率、成本。 也就是说,在面板世界里,只能跟技术死磕到底。日本先锋公司是OLED产业化的最早尝试者,但中途放弃;后来把OLED做成的,是在液晶时代通过引入成熟技术做大规模、积累实力的韩国三星,自从苹果在2017年于iPhone X上首次使用三星提供的OLED屏幕,OLED在手机市场立足后,三星享受了超额收益,红利期一直延续至今。 而中国在这三代技术萌芽时始终没有实力参与这个过程,一直处在追赶和模仿的阶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面板技术上一代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持续成功,还往往导致其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故步自封。而避免衰退和被颠覆的方式就是获得不断地创新和自我革新,以及对未来的提前布局。 在变革的过程中,这个机会来之不易,但机会也凶险无比,还未见到任何收益,已经吸引了众多公司为其砸下数百亿,只为赌一个技术的成功落地。 打破全球第一龙头显示面板公司低估值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定义下一代技术。
无人驾驶汽车竟是“移动监控摄像头”?供应商回应:无需担忧!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家衡 你能想象,马路上行驶着的汽车竟时刻监视着行人的一举一动? 如此“耸人听闻”的事情就发生在美国加州第二大城市旧金山。据当地媒体透露的一份警方培训文件显示,旧金山交管部门可以直接与Waymo、Cruise旗下的Robotaxi(无人出租车)进行互动,并且获取调查所需的相关线索。 文件曝光后,当地隐私权益者纷纷指责警方“严重越界”。 行走在马路上的摄像头 尽管该培训文件属于内部材料,但报道此事的Motherboard(vice旗下科技栏目)还是巧妙地通过公共记录获得。 整份文档共三页,内容涉及警员应如何与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进行交互,尤其是那些“内部没有人类驾驶员”的车辆。 其中列举了“不要因非紧急情况而打开车辆”、“除非存在合法的执法行动,否则不要将车辆拉过来”等等。同时还解释了如何给“没有人类驾驶员的汽车”的违规行为发出罚单。 从这里看一切还很正常,但到了标题为“调查”的部分时,该文档告诉警员:自动驾驶汽车会不断记录周围环境,可能存在帮助调查的线索,接下来就是如何发送这些“潜在的线索”,而文档还“贴心地”用括号标明了“调查部已经多次这么做(Investigations has already done this several times)”。 文档在最后贴上了Waymo与Cruise两家公司的Robotaxi运营范围,从图中可以看出来,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基本上覆盖了旧金山市区的大部分区域。 消息一出,隐私倡导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指责警方的行为属于“越界”。 “这非常令人担忧,”一位名为Adam Schwartz的专职律师在接受 Motherboard采访时称:“汽车本该产生个人消费者的数据,但自动驾驶汽车却可以捕获周围世界的细节数据,并成为警察部门的证据来源。”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员Chris Gilliard则描述得更为严重:“随着公司继续将公共道路作为这些车辆(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场,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它们已经成为移动的监控设备,并且拥有间谍技术”,“执法机构已经可以识别车牌、实施地理围栏限制、访问智能门铃画面、以及购买位置数据。这种做法无疑是扩大了监控网络的覆盖范围。” 车企回应:“无需担忧” 尽管网友们对于“监控事件”颇有怨言,但这两家自动驾驶公司似乎并不在意。 Waymo发言人回应Motherboard称,该公司会要求“那些从Waymo寻求信息和数据”的执法机构在提出请求时必须遵循有效的法律程序,并出示有效的授权。“我们的政策是质疑、限制或拒绝没有有效法律依据或过于宽泛的请求”。该公司发言人还表示,他们不会收集数据“以识别个人身份”。 而Cruise则直接从正面承认了“移动监控”:“我们与执法部门密切合作,目的就是使我们的道路更安全”,“当我们收到有效的搜查令或传票时,我们会分享镜头和其他信息,如果公共安全受到威胁,我们会自愿分享信息。” 在这之后,一些网友也站到了自动驾驶企业和警方这边,他们认为“在公众场所,本来就没有隐私可言。” 也有人则力挺警方,如果需要,他们会毫无保留地提供所需要的数据。 汽车隐私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 如今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但相关的政策法规和产业相关服务现在却走在了销量后面,这就导致“隐私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于汽车摄像头也是愈发“恐惧”。 去年3月,特斯拉CEO马斯克在提到FSD升级时指出:由于原有的一些测试车主在使用FSD功能时没有充分注意道路状况,因此特斯拉已经取消了这些车主的使用资格。 对此,有网友在推特上询问马斯克“特斯拉是怎么知道车主行为”,马斯克毫无避讳地用“Yes”肯定了这一猜测。 这次回应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特斯拉被质疑通过车内摄像头侵犯车主隐私权。随后,一位名叫“greentheonly”的黑客大神又在网络上曝光了一段特斯拉车内摄像头高清画面,这颗摄像头摄像的范围不仅仅只有驾驶员,还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车内所有人的一举一动。有网友调侃道,“视频平台会员看剧都没这清楚。” 除了车内摄像头以外,车外摄像头与传感器同样有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例如,一些特殊建筑或地段,就明确特斯拉相关车型禁止入内,同时,越来越多的车型开始取消远程摄像头功能。 “千里眼”功能是比亚迪汽车的特点功能之一,车主可以通过APP远程查看车外摄像头影像。但从今年开始,多位车主在网上反映这一功能已无法使用,打开后会提示“根据国家最新法规要求,车外影像功能正在升级,敬请期待”。 对此,客服回应称,无法提供“千里眼”功能是因为该功能正在基于最新法规要求进行整改优化,包括汽车收集车外视频、图像数据等等。若必须需向车外提供数据,应在车端对数据中的人脸、车牌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 同样地,东风日产也宣布从4月起开始取消智联App远程拍照功能,而公告中也提到了国家数据法规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为了实现车辆的智能化功能,大部分车企都会安装大量摄像头与传感器,这意味着不仅特斯拉拥有强大的数据收集能力,其他品牌的智能汽车同样拥有这样的能力。从车企的角度来看,数据的收集目的最终为了实现自动驾驶功能,而并未窥探隐私。 从这一角度来看,旧金山警方提取Robotaxi数据的行为明显突破了数据采集的初衷,即便车企们表示愿意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提供数据,但这确实已经突破了隐私安全的范畴。 问题能曝光,总归是好的 旧金山之所以能成为美国头部自动驾驶汽车企业的“试验田”,主要得益于复杂的路况、密集的人口分布,加上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困难模式”下,Waymo、Cruise等企业快速成长,并得以投入运营。 除了技术得以成长以外,法律法规的漏洞也在不断的试验中暴露出来。 这次“摄像头事件”恰恰反应了车企与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使用问题。相信在这次争论之后,Waymo与Cruise能及时完善行业标准的缺失,同时也能为其他自动驾驶企业的隐私安全条款指明方向。
华为造车没有“真朋友”
深途(shentucar)原创 见习作者 | 刘丹丹 编辑 | 黎明 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的上市,再次让华为和它的“朋友们”回到话题中心。 自2019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以来,“华为”二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汽车圈的流量密码,只要是与华为造车相关的新闻,总能激起网上一轮又一轮的讨论。 在这段日子里,华为交到了很多朋友。不管是二三线传统车企、一线豪华品牌还是造车新势力,纷纷与华为合作立项。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有三家——极狐、长安以及赛力斯。 以赛力斯为例,2021年4月的上海车展,华为把华为赛力斯智选SF5搬上展台,赛力斯这个十八线新能源品牌由此名声大噪,其母公司小康股份的股票更是从最低的8块左右一度涨到83.83块的历史最高位。 同期,极狐阿尔法S HI版也亮相了上海车展。尽管当月极狐销量不过一千余辆,但母公司北汽蓝谷股票同样飙升,去年4月份累计共上涨63.24%。 一时间,华为化身汽车圈增加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华为概念股”也仿佛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不过,概念终究是概念,车企想要靠华为起飞依旧很难。 深度捆绑华为的这段时间,赛力斯SF5历经从高光到低谷的全过程,2021年全年销量仅8169辆。极狐阿尔法S HI版则由于多次交付跳票,一度被外界怀疑极狐是否与华为闹掰,股价也从每股19.87元的高点回落至6.5元左右,长安阿维塔与华为合作的产品至今还未发布。 至于华为自己,外界始终未能见到华为HI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真正实力,就连鸿蒙智能座舱的表现,也被各种舆论风波盖过,乱糟糟一团,使人看不真切。 现在回过头来看,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这一年多里,长安、极狐、赛力斯究竟从华为这里得到了什么?华为牌汽车又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为什么选择华为? 在谈这些车企与华为的过往前,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是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论”。 尽管汽车行业在过去百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共识——没有一家车企可以独立研发制造所有的零部件和系统,各主机厂也都习惯了从各级供应商手中拿方案的生产模式,但轮到自动驾驶技术,这种合作的平衡就出现了问题。 与此前汽车所需的零部件或系统不同,自动驾驶技术并不是简单地往车上加上芯片、接几个雷达这么简单。从感知系统、软件算法再到系统平台,自动驾驶技术需要从内到外,自下而上与整车的软硬件相结合,这其中就要求车企与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之间有足够多的坦诚信任和数据共享。 没有几个车企愿意将自己的产品摊开给供应商看,同时大家又都想拥有自动驾驶的主导权,双方的关系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 一些车企选择拒绝,比如上汽。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当投资者提问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时,陈虹直接否定并表明上汽不能让自动驾驶供应商掌握自己的灵魂。 部分车企持观望态度,一边试探性地与多家同时进行相关合作,一边选择自研。比如奔驰,既上车华为的终端云服务HMS for Car,又与英伟达、Luminar合作研发自动驾驶系统等。 不过,像华为这种科技巨头在自动驾驶方面所积累的优势,并不是传统车企一天两天就能追赶上的。即便是特斯拉,最初的自动辅助驾驶Autopilot 1.0也是由博世来帮助完成,因此也有车企豪赌一把,期待能换来技术的飞跃,比如极狐、赛力斯以及长安都第一时间选择了与华为的深度捆绑。 来者都是客,面对当前市场中不同的客户需求,华为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合作模式: 1.华为智选模式 :深度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华为将从产品造型、内外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与车企形成合作。 2.Huawei Inside模式(简称HI模式) :整合华为与车企的资源,双方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整车开发制造由车企负责,并使用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3.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 :为车企客户提供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零部件。 据了解,华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主要积累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五大系统以及包括AR-HUD、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MDC在内的多种硬件。根据合作方式以及客户需求的不同,华为将这些技术分门别类打包形成各类方案。 其中,华为智选模式的代表产品是赛力斯华为智选版SF5,相比于其他普通车型,华为智选版增加了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HUAWEI HiCar互联系统以及HUAWEI SOUND音响系统 (不包括自动驾驶系统) ,主要提升了座舱的智能化水平。 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则是HI模式的产物,该产品拥有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可支持高速、城区和泊车三大场景的辅助驾驶,以及座舱内的手机车机跨设备功能流转、手势控车、可见即可说、多音区语音识别等功能。 谁是华为的“好朋友”? 在华为庞大的朋友圈中,按照合作深入程度的不同,各车企的地位也有所不同。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的最初只有极狐、赛力斯、长安、广汽,后来又多了哪吒。其中,发布过合作产品的只有极狐和赛力斯系,尽管如此,外界却依然很难分辨谁才是华为的“好朋友”。 如果仅从产品来看,一开始,与华为关系最密切的车企是极狐。双方合作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随后经过数次深化,2021年极狐与华为共同孕育出了极狐阿尔法S HI版,并在上海车展首发。 作为首款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鸿蒙智能座舱的产品,极狐阿尔法S HI版娴熟如老司机般的驾驶水平,让外界一度将该车认作是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代表作。即便同场展出的赛力斯华为智选版SF5车型也没能抢走极狐太多风头。 但搭载华为黑科技最多的极狐,却并非是最先来到消费者身边的产品。2021年4月20日,赛力斯华为智选版SF5抢先入驻上海华为体验店,成为华为官网首款在售车型。在华为与赛力斯的蜜月期,赛力斯华为智选版SF5出现在了华为全国各地的线下体验门店当中。 不过,当赛力斯SF5的成绩——全年销量8169辆出来后,它就迅速失了宠。华为与赛力斯推出的新品牌问界AITO取代了赛力斯的地位,首款搭载鸿蒙智能座舱的问界M5一夜之间海报挂满了全国华为体验中心。 赛力斯的日子不好过,极狐也同样不太顺利。按照原定计划,极狐阿尔法S HI版应于2021年底开始小批量交付,2022年一季度大批量交付,但至今用户仍未等到极狐阿尔法S HI版的量产。北京极狐空间合生汇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深途,按照下订顺序交付,“首批最快要等到6月份才能交付”。 对于极狐阿尔法S HI版的多次“跳票”,有媒体报道称是由于存在ETC芯片不足、静音轮胎产能不足 、电检剩余等问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深途,华为提供给极狐的方案存在功耗等问题,“用了华为的方案以后,基本上续航要缩短20%左右。” 在极狐缺席、赛力斯被外界质疑停产的这段日子里,华为的精力似乎全部倾注在了问界M5身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不仅多次对外强调华为消费者业务的工业设计团队、软件团队、用户体验团队都参与打造了问界M5,同时还亲自下赛道,以车评人的身份剖析问界的M5产品表现。 一个明显的感知是,在赛力斯SF5推出时,华为一直隐身幕后,但到了问界M5,从设计生产到发布会营销,都由华为主导,赛力斯反倒没有过多参与。 “这其实是华为两种汽车路线之争。”围绕着赛力斯SF5与问界M5的关系以及极狐的多次跳票,长期接触华为的汽车业内人士王天告诉深途,华为内部负责与车企合作的除了BU,还有余承东主管的CBG(消费者业务),其中BU的定位是帮助车企造好车,HI模式就是BU在负责,但负责智选模式的CBG有不同的想法。 “余承东想造车业内都有所耳闻,只不过最后任正非拍板说不造车,但当时发出的不造车公告有效期只有三年。”王天认为,华为内部关于怎么造车只是“暂时达成了一致”,后来随着余承东兼任BU CEO,王军被调任BU COO,余承东成了BU的实际一把手,“现在‘亲儿子’CBG、‘干儿子’BU都归余承东负责,他们可能又有了新想法。” 路线的博弈反馈到市场端,或许就是赛力斯SF5和问界M5的区别待遇。在后者身上,华为除了没有亲自上产线拧螺丝,剩下的几乎全部主导。 在王天看来,借助赛力斯代工,华为汽车部门正在走曲线试探“不造车”战略,“现阶段的合作伙伴并不一定就是华为真正的‘好朋友’,日后华为在汽车市场的发展很难预测,毕竟华为不造车的期限只到2023年10月。” “傍上”华为就能起飞吗? 与华为深度捆绑的背后,是车企对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全力押注,那么合作一年多以来,它们吃到了华为带来的红利吗? 有,但大多集中在营销层面,产品端的提升并不明显。 以极狐为例,在与华为合作前,极狐作为北汽集团发展高端新能源推出的子品牌,在市场上关注度一直不高,其首款产品阿尔法T自2020年10月交付以来,平均月销量一直维持在百台左右,属于国内车市的“隐形人”。 与华为的合作,令极狐一炮打响。尽管去年4月北汽新能源整体销量1028辆,其中极狐只有100辆,但华为概念令北汽股票应声大涨。赛力斯也是如此,自从被华为选中,总市值一度上涨超越长安汽车。 不过,具体到产品层面,它们的处境就没那么风光。 在问界M5推出后,赛力斯SF5近乎被雪藏。以3月数据为例,赛力斯整体销量3160辆,其中问界M5贡献了3045辆。一再跳票的极狐阿尔法S HI版,不仅消耗了消费者的热情,“首款搭载鸿蒙智能座舱”的光环也被问界M5摘走。 产品力的缺失,撑不起高股价。截止至发稿前,北汽蓝谷股价回落到7.07元/股左右,小康股份维持在43.24元/股。 长安阿维塔可能是目前受益最多的企业。4月28日,阿维塔科技宣布其新一轮估值增长至62.6亿元,实现了近7倍的高速增长,不过,华为起到的作用有多大,尚没有数据支撑。 现在,华为概念汽车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一切还是得靠产品说话。 5月7日,极狐阿尔法S全新 HI版发布会正式召开。在这场发布会上,极狐和华为大秀了一把肌肉。极狐阿尔法S全新 HI版拥有34个自动驾驶传感器,其中包括3颗激光雷达、6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9颗ADS摄像头、4颗环视摄像头。余承东表示,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的自动驾驶硬件为全球量产车中的最强者,没有之一。不过这里有个限定条件,是“硬件”而非整体能力。 自动驾驶从来都不是嘴上把戏,真正实力还是要看路上表现。考虑到此前出现的跳票情况,极狐中心所说的6月交付是否准确尚未可知。如果继续交付延迟,那极狐“最强者”身份恐怕就要存疑。 在极狐之外,搭载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阿维塔11将于年内上市,广汽与华为HI模式合作的车型AH8,预计在2023年底实现量产。 这也就意味着,两年之内,我们将至少见到3款HI模式车型。谁强谁弱,产品一出来即可见分晓。 不过,王天认为,即便产品都能交付,与华为合作的这些车企也没法沾太多华为的光。“华为和车企之间的合作这么高调,就算市场看到了HI模式和智选模式下产品的实力,那也是华为的功劳。”以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为例,它的自动驾驶硬件中,对技术要求最高的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均出自华为之手。 在王天看来,“傍上”华为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打铁还需自身硬,否则华为给的流量你接不住。”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现在才发力纯电车,日系车还能赶得上吗?
最近日系车的确是有点「反常」,丰田、本田和日产的全新纯电车型居然扎堆要上市,看来他们急了? 曾经对纯电「嗤之以鼻」 之前的日系对于纯电车型有多嫌弃?丰田章男「炮轰」纯电动车的新闻我是历历在目,有着强大机械技术沉淀和多年研发氢能源的底气确实可以让他对于纯电这种「过渡时期」的新能源嗤之以鼻,混动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妥协,要知道我比较早听过的混动车就是普锐斯,到现在演变成了双擎。而这种现象不仅是丰田,几乎全部日系品牌对于纯电车型都是这个态度。 不过虽然那时看不起纯电,但也不会傻到放弃纯电这块蛋糕,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纷纷搭上了广汽的「电车」,分别推出了广汽丰田 iA5 和广汽本田 EA6,两款车型都是基于 AION S 打造,可以说是纯纯的贴牌车型。目前我遇到的用户基本都是网约车,因为相较于「母体」AION S PLUS 来讲,这俩车毫无优势可言。 可能是觉得在纯电发展的大趋势下贴牌实在说不过去,便顺势推出了几款油改电的车型,但价格是高的离谱,基本燃油版高配的价格也就是纯电版的起售价,同时硬件配置以及车机体验方面也已经远远落后中国品牌的纯电车型。相较于特斯拉来讲,个人认为这才是赤裸裸的「割韭菜」。好在国内消费者并不傻,这些「油改电」我在路上是没怎么看到过。 要么不来,要么一块来 眼看两个策略在国内受阻,同时又看到特斯拉在全球的「大肆扩张」,在国内就连新势力的风头都快压过日系车,说不着急那是骗人的,不管未来如何布局,眼下最火的阵地丢了还谈什么未来。日系车开始醒悟了过来,最近本田的 e:NS1 上市,丰田的 bZ4X 公布了售价,日产的 Ariya 也开启了盲订,还是挺热闹的。 东风本田之前在国内推出的两款「实验」车型 M-NV 和 X-NV 直接挂的是思铭的车标,这足以说明底气有多不足。这次终于等来了一款可以堂堂正正挂本田车标的纯电车型,不过让我比较惊讶的是 e:NS1 并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 e:N Architecture F 平台,而是主打操控性,这样的做法虽然很本田,但似乎说明了这个平台并不是 Architecture 纯电架构的主打,同时结合网友对于 e:NS1 油改电的推测,本田似乎对于新的纯电平台并没有完全准备好,要想展现全部技术可能还得看后面的 e:N Architecture W 平台。 相较于本田,丰田的纯电平台来的似乎要更容易一些,因为 TNGA 已经打下了基础,基于 TNGA 衍生出的同样具有该平台的优势,有点像大众的 MEB 平台同样具备 MQB 平台的模块化优势的意思,同时丰田还拉来了斯巴鲁,四驱系统看来是稳了。不过 e-TNGA 平台对于纯电车型来讲适配程度如何,还是要看后期实际表现,毕竟纯电和燃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驱动形式。 话说日系三剑客最早做纯电车的日产这次居然赶了个末班车,但是日产并不慌,你丰田拉来了斯巴鲁我们这也有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联盟旗下的纯电平台 CMF-EV 同样是一个模块化平台,并且从之前 Ariya 在概念车阶段就主打客厅风格可以看出该平台也可以将空间利用最大化作为目标,期待上市后可以看到 Ariya 这一优势。 传统思维造电车,现在还赶得上吗? 一个好的平台可以决定车的布局、空间以及未来拓展新车型等,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讲这些还是属于「看不见」的地方,但实际上更多人选车还是相信自己看得见的。 在外观设计上三家都针对电动化进行了全新的突破,颜值这东西还是见仁见智,你觉得哪台车好看呢?可以评论区和我们留言互动。同时在内饰设计上,三款车型也是尽力的追赶了一下潮流,结果嘛... 虽然本田 e:NS1 有着三车中最大的 15.1 英寸中控屏幕,但这个 UI 界面实在让你想象不到这是一台全新打造的电车。三款车内饰最具设计感的内饰我会投丰田的 bZ4X 一票,有种战机的既视感了,但是这个「短粗」的中控屏幕以及 UI 设计真的是和本田「一脉相承」,而那个科幻的小仪表屏幕差不多也是比亚迪 15 万以下车型的水平,但这个设计倒是和大众的 ID 系列不谋而合。日产的 Ariya 由于国内处于申报图阶段,内饰并没有量产车型的实际曝光,不过从目前已知的内饰来看这套设计还是处于埃安上代内饰设计的水平。所以单从内饰设计和车机界面这种比较「表面」的表现来看,传统车企似乎还没有将纯电车型当做一个新的东西来做,和国内主打纯电的车型比有了一定的差距。 除了 UI 界面仿佛上世纪外,以造车新势力为主导的车机系统已经衍生出了更强的娱乐功能以及生活属性,这些在之前人们眼中「花里胡哨」的功能已然成为现在不少人在选车过程中的加分项,对于潮流接受程度更高的年轻人来讲,车已经不仅是交通工具而已,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专属空间,显然在这方面,日系车还是没有跟上潮流。 可能在日系车企的思维里,电动车仅仅是一个代步的交通工具而已,将三电和底盘调校好才是正事,至于车机系统和其他的车内拓展那并不是消费者的刚需。但实际上,论硬件水平由于基本所有电动车都采用那几大供应商的硬件导致水平基本追平,那么下面能让人们决定选择你的只有更加丰富的功能以及完善的服务了。 缺少电动车的「灵魂」还能行吗? 前面说到纯电车型的大部分硬件来自于供应商,但是作为智能电动车的灵魂不少造车新势力并没有交出去,而是坚持自己研发,这个灵魂就是高阶辅助驾驶系统。 特斯拉有 FSD、小鹏有 NGP、蔚来有 NOP,最近跟上的零跑 C01 也有了 NAP,高阶辅助驾驶已经是未来汽车定义中最基本的必要条件,纯电车型本就有电气化程度更高的优势,同时高阶辅助驾驶也是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的印象分的重要构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阶辅助驾驶是体现这个车够不够「新」的一个基础标准,很明显日系这些「新」车并没有做好。目前我们看到的是 e:NS1 主打操控,bZ4X 主打安全,Ariya 主打客厅,关于辅助驾驶仅仅配备到自适应续航系统,这样的表现,在辅助驾驶这个领域早已和第一阵营不再是同一起跑线。而强大的自研高阶辅助驾驶系统也是为什么造车新势力能在这么多传统车企以技术为优势的「打压」下持续反击,并且甚至完成逆转超越的原因。因为在目前阶段传统车企即使发展高阶辅助驾驶也完全依靠供应商的系统,这样就失去了一定的自主权,也就不用谈未来针对本品牌的特定持续升级和优化了。而往往这些细致的优化才是打动消费者的因素。 「基础」其实还未打好 同时在选择纯电车型人群最为关注的充电和续航方面,目前日系车也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表现。就在昨天有媒体爆出丰田 bZ4X「怕冷」的问题,而丰田汽车给出的回应也是比较直接。要知道自主品牌的纯电车虽然也是「电动爹」,但是还真没那么难伺候。同时在电池容量方面,目前已经上市的本田 e:NS1 和丰田 bZ4X 提供的最大电池分别是 68.8kWh 和 66.7kWh,续航在 CLTC 情况下最大也仅是 510km 和 615km(注意是 CLTC,这个标准有多「虚」我们之前也有进行科普),这样的电池和续航来讲对于这个价位的车型来讲并没有优势,甚至说已经低于目前自主品牌的续航水平。以目前的充电条件来讲,人们还是需要续航越长越好的纯电车型。 在充电体验上,日系车也占不到什么便宜。目前,像特斯拉、小鹏、蔚来这样的新势力都在疯狂扩张自己的超充站,虽然目前纯电车型普遍还会面临充电难的问题,但是有自家超充站的用户明显硬气了很多,同时他们布局的高速服务区超充站也能对于纯电车型的长途出行发挥很强的作用。而大众的 ID 系列则与开迈斯合作,也算是补齐了这一短板。个人认为日系车未来要想大力发展纯电车应该也会采取类似大众和开迈斯的合作模式,不过随着超充站的数量越来越多,不少地区的用电容量也出现了饱和,这就导致了有的地方超充站「先到先得」的现象,越晚布局,可铺设的超充站局限性越多。所以,要想发展纯电车,并不是把车造出来这么简单,需要有强大的后续保障能力才能让用户放心使用。 日系三剑客这次纯电车的扎堆上市,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他们急了,同时他们也确实拿出一些新的东西,但是面对已经完成「弯道超车」的特斯拉和自主品牌的强大实力,日系纯电车在智能化领域的表现明显还是过于保守了。作为一个传统车企,而且还是全球车企,他们对于一辆车的属性或者说出发点是跟国内造车新势力以及特斯拉这种新势力完全不同的,他们的定义往往是我们造了一辆以电池作为能源的车,然后再附加上一些系统,所以这些车企虽然研发了全新的纯电平台,但解决的问题只是油改电,所以日系车要想赶上纯电车发展的末班车,需要转换思路,对于现在纯电车型的发展有准确的认知。
上涨10000元!蔚来最贵轿车宣布涨价:都怪原材料太贵了
5月13日,蔚来汽车发布公告,旗下中大型旗舰轿车ET7自5月23日起全系上涨10000元,调整后标准续航电池包售价为458000元、长续航电池包为516000元、首发版536000元。5月22日前支付ET7定金且在2022年内提车的用户,可按照调整前的价格购买,喜欢ET7的小伙伴赶紧下单了。 小雷此前报道过,蔚来汽车的电池包业务也调整过价格,比如长续航电池包(100kWh)上涨200元/月,电池包按年灵活升级至长续航电池包服务,价格上调至9800元/年。 如果选择电池包租用服务,那么蔚来ET7的整车价格至多可以立减128000元,不过对于一台车打算用十年以上,或者平时开车机会不多的人,小雷建议还是尽量把电池包直接买下,省下后续的支付费用。 此次是蔚来汽车第二次对旗下产品进行价格调整,涨价的原因依旧是“全球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蔚来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曾表示,电池原材料今年长得太厉害,近期也看不到下降趋势,涨价也是迫不得已,再加上疫情的影响,更加扛不住了。虽然蔚来的“短期内不涨价”被打脸,但能在涨价大潮中“唱反调”的企业,除了蔚来,似乎也没有第二家了。 锂电池成本暴涨是所有新能源车企目前正在面临的一大难题,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飞快,对锂矿的需求与日俱增,导致锂矿价格一天一个价钱,锂电池的成本就坐起了火箭一般疯狂涨价,很多车企无法承受,不得不将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作为全球整车利润率最高的特斯拉,今年也调整了好几次价格。 如今各家车企都开始想办法降低电池成本,宝马计划在2025年采用全新的圆柱形电池设计,生产成本将会比特斯拉还要低30%,而特斯拉则是搬出了4680大圆柱电池,搭载新电池的Model Y,价格似乎也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至于蔚来,换电站、造车等地方都需要锂电池,恐怕一时半会价格还是下不来。
电池回收野蛮生长 巨头难啃千亿市场
文 / 路世明 编辑 / 大风 5月6日,格林美举办了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根据其年报,2021年格林美实现营业收入193.01亿元,同比增长5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3亿元,同比增长123.82%。 作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巨头之一,格林美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9年以来营业收入增长5.6倍,市值也达到了330亿左右的规模。格林美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市场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较高预期。 近些年来,在政策的不断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用“迅猛”来形容毫不为过。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挺进的同时,首批及2015年前后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迎来“退役潮”,敏感的电池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 好的一面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推动下,电池回收利用成为新的产业风口。市场已经进入了井喷期,除格林美等“老玩家”之外,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也闻风而来,提前布局抢食这一新千亿规模的市场。只是,布局归布局,在产业初期阶段,国内合规的企业还不足三位数,整个产业链距离完善相差甚远。 目前来看,摆在电池回收产业面前的问题非常明显,环保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技术、格局等问题也如同一头头“拦路虎”,考验着每一个步入行业的玩家。 电池“退役潮” 从历史来看,我国是自2009年开始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不仅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产品性能也明显增强,整个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一。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截至2022年3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91.5万辆。而参照中汽协对于我国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预测,预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500万辆,到2025年销量有望达975万辆,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30%。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崛起是必然的,但在高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即不断产生的巨量“废旧电池”如何处理? 一般来说,常见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在4-6年,其能量会衰减到70%-80%,基本难以满足车主出行需求,从而达到“退役”阶段。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汽车退役的电池大约有25GWh,也就是20万吨左右,而到了2025年,退役的电池量预计可以达到116GWh,也就是78万吨。同时,《卫报》中也表示,到2030年,退役的锂离子电池数量有可能会达到1200万吨以上。 众所周知,废旧电池的危害不同于一般废旧物品。其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大多为醇类,遇水或高温能够产生有毒气体氟化氢(HF)等,经由皮肤、呼吸接触对人体组织,粘膜和上呼吸道产生刺激。 同时,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也超乎想象。有专家表示,一块20克的手机电池可使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50年左右,体积更大的动力电池,如没有科学回收,将会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灾难。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处理不当的情况下,电池或将对自然环境造成50年之久的污染。 另外,由于废旧的动力电池体积大,存有一定的电量,并且所用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一定温度、湿度以及接触不良情况下易发生自燃或者爆炸,安全隐患严重。 在可以预想的“后果”下,面对如此巨量的废旧电池,如何处理是个棘手的问题。并且处理不当的后果不仅仅在于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的危害,也会让本就备受争议的“电动车更环保”话题,变得更为敏感、负面。 退役的动力电池究竟何去何从?对于这道必答题,政策和市场都给出了答案——回收利用。 政策方面,工信部先后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 市场方面,在第一波动力电池退役潮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赛道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空无一人”转变为“万人空巷”,挤满了分蛋糕的大、中、小玩家。 巨头争相布局 废旧动力电池的处理从方法上来说并不复杂,分别是分梯次利用和拆解再生两种方式。 梯次利用是指让退役的动力电池应用于其他领域。简单来说就是把能量衰退80%左右,不再适用汽车但仍有剩余能量的电池,用于对电量需求不高的通信基站和储能设备等地方。 拆解再生更好理解,就是将废旧电池彻底报废后进行拆解、破碎、分选、材料修复或冶炼,提取里面的锂、钴、镍、锰等高价值金属元素,然后利用这些材料制造新的电池。 【来源:电池网】 相较于梯次利用,目前市场更偏向于拆解再生,原因在于过去几年新能源材料价格普遍上行。 其中,磷酸铁、碳酸锂、硫酸钴近四年均价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7%、12.8%以及7.6%。另外,随着澳矿存在大规模停产、印尼镍矿出口政策收紧,动力电池的资源品供给愈发紧张,价格也将会进一步高涨。 可见,电池回收所得到的金属不仅能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金属供给偏紧的局面。在这样可观的利润和价格预期下,不少证券公司也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做出了较高预期的预测。 广发证券表示,到2030年锂电池回收规模中观预测下达108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十年10倍,大概为25%。国泰君安也表示2030年电池材料回收市场空间将超千亿元。证券公司之外,国家能源署做出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规模将会达到1648亿元。 广阔的市场空间、千亿蛋糕的诱惑下,不少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和产业链相关企业开始入局、加码。 首先是绝对绕不开的格林美,作为国内电池回收的绝对龙头,其从2003年开始便启动了废旧电池回收业务,历时17年投资建设废旧电池与钴镍钨锗铟等稀有金属废物完整回收,到目前已经建成中国最大超细钴镍粉末制造基地,中国核心锂离子动力电池钴镍原料制造基地。 【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其次,作为国内新能源整车厂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动力电池回收上面也很早就开始布局了。 2018年1月,比亚迪与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大户中国铁塔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采取精细化拆解、材料回收、活化再生综合三步走策略。4月13日,比亚迪又在浙江台州成立了台州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由比亚迪间接全资持股,经营范围包括电池制造销售、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新材料技术研发等。 巧合的是,仅隔一天的时间,4月14日,宁德时代控股子公司普勤时代与印度尼西亚PT Aneka Tambang(ANTAM)和PT Industri Baterai Indonesia(IBI)签署三方协议,共同打造包括镍矿开采和冶炼、电池材料、电池制造和电池回收等在内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总投资金额不超过59.68亿美元。 从消息端来看,除以上三家之外,特斯拉、吉利等行业巨头也在加速布局电池回收产业,越来越多“资金雄厚”的玩家正赶赴而来。 前景虽好,困难不少 电池回收产业的市场前景的确很诱人,但抛开预期把视野放到眼下,会发现在这份光鲜的背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有不少需要“费劲”去攻克的难题。 摆在行业玩家们面前的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三个,分别是产业格局、产业链、回收技术。其中,“少量”的正规军和“大量”的小玩家问题最为突出。 由于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电池回收产业格局基本呈现“小、散、乱”的状态,存在大量的“小作坊”、“黑作坊”。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具体法规逐步出台后,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巨增至2.4万家,而注册资本在200万以下的占46.5%。 相比之下,根据工信部去年12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目前符合电池回收行业标准的企业共有47家。 【来源:工信部(部分企业)】 但是,由于这47家合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电池回收、处理、利用,不仅需要考虑安全隐患,也要在环保上作出较大投入。在这样高昂的经营成本下,合规企业的回收价格不得不下降。而与之相反的是,“小作坊”、“黑作坊”不用考虑环境保护,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因此回收价格也就较高。对于“卖家”来说,价高者得是必然选项。 动力电池行业人士曹旭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0年,中国累计退役动力电池超过20万吨,但流向正规渠道的加起来只有约3万吨,有超过10万吨的退役动力电池流向了非正规渠道。2021年的情况也大体类似,正规渠道回收的退役动力电池仅有20%-30%。” 因此,收不到废旧电池的正规企业,盈利发展成为了首要的共同难题。而产业格局之外,还有回收标准和回收技术的落后。 由于目前国内的动力电池品类繁多,电池机构复杂且无特定标准,不同技术路线的内部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对应的处理方式就会有所不同。结构复杂的废旧电池,意味着极为复杂的工序,电池回收企业必须拥有高度非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与多样化的技术,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规模化。 【来源:极目】 同时,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前端亟需解决的退役判定标准及检测技术、可梯级利用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单体电池的自动化拆解和材料分选技术缺失。另外,一些动力电池回收企业采取手工拆解技术和传统回收工艺,也存在环保和安全隐患。 最后则是后端配套的供应链、产业链还不完善的问题。虽然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如格林美这样专业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但在眼下及将来巨大的废旧电池规模面前,类似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少。 总体而言,虽然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前景非常客观,但这无疑也是一块“难啃”的千亿蛋糕。但正是因为“难啃”,所以对于众多的玩家来说,在目前这个阶段谁能更快一步的解决产业难题,谁就能为将来“享受”更多的市场份额打下扎实的基础。 究竟会是谁呢?是格林美?还是宁德时代又或者是比亚迪呢?乾坤未定,拭目以待。
宝能观致汽车被曝停摆 被列入消费者黑名单
IT之家 5月13日消息,近日,山东省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了一份名为《关于观致品牌汽车消费警示》的文件,其表示,山东省汽车流通协会消费维权工作站近日接到多起济南市观致车主售后无 4S 店维修保养的投诉。经协会调查,目前济南市4家宝能观致汽车直营店都已经关门停业,厂方服务电话也已经注销。 为此山东省汽车流通协会消费维权工作站向观致品牌所属的宝能集团总部所在地“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北路2088号”邮寄发送问询函,因人去楼空信函被退回。经协会多方了解,宝能汽车目前出现严重经营问题,到目前无人回应,致使观致品牌车主的合法消费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并受到严重损害。 为此,山东省汽车流通协会将宝能观致汽车品牌列入消费黑名单,并向全省广大消费者发出消费警示:谨慎购买宝能观致品牌汽车。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是一家汽车制造商,成立于2007年,在德国慕尼黑以及中国上海设立设计中心、技术中心及工程研发中心,旗下共有五款车型。信息显示,2017年、2019年,宝能分别以66.3亿人民币、15.6亿人民币收购观致汽车股权,收购完成后,宝能对观致汽车的持股比例升至63%,为控股股东,奇瑞和 Kenon 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5%、12%。不过,据媒体报道,在被宝能汽车收购后,观致汽车销量急转直下,2021年全年观致汽车销量仅5200辆。 信息显示,当前观致汽车有限公司已多次被列入被执行名单,被执行总金额达7.84亿元,公司还多次被限制高消费。 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宝安北路2088号”,为宝能集团总公司。信息显示,该公司亦有多条被执行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达63.66亿元,公司已被限制高消费。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