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微信这次更新,终于可以在群聊里置顶消息了
最近 iOS 版的微信更新了 8.0.22 版本,世超打开 App Store 的更新日志,微信耐人寻味的留下了一句:解决了一些已知问题。 这更新公告一整个就是“ 谜语人 ”了,一个字都没提这次更新加入了啥新功能。 不过这也算微信的常规操作了,微信之前几个版本的更新日志,就已经不提更新的具体内容了~ 世超作为差评第一“ 微信学家 ”,最擅长的就是帮大家找找那些不曾被注意的微信新功能。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盘盘微信 8.0.22 版本都更新了哪些内容吧~ 大家在更新完微信之后,首次打开会收到一个系统提示,告诉你:公众号消息将用小红点提醒。 这里说的这些公众号并不是像差评君这样的订阅号,而是那些会出现在你聊天列表里的服务号。 差友们可以在这些服务号的设置里开启免打扰,然后所有通知就会以小红点的形式显示,并且不会有微信通知提醒。 从世超个人的角度出发,还是挺喜欢这个小改进的,少了很多烦人的微信提醒。 其实世超觉得本次更新中,世超个人觉得最有用的功能,是微信的聊天置顶功能。 这个功能最大的作用是让设置微信群公关的成本降低了,大家只要把微信对话置顶,就相当于一个简易版本的群公关了。 如果你是群主可以长按微信对话,然后找到这个置顶的选项。 被置顶的信息会出现在群聊的顶部,类似之前的群公告,群友点击这条信息,就能够直接跳转。 怎么说呢,这群聊置顶的功能,我在大概几年前的 QQ 群聊里看到过~ 关于群聊还有一个非常微小的更新,如果你在群管理里设置了:群聊邀请确认。 在有群友拉人进群的时候,会在群聊顶部出现一个小小的提示:新邀请进群申请。 然后群主点击这个进群申请,再确认一下就好了,亲测好用。 除了群聊里的小更新,微信的状态也有新功能的加入,大家在自己的微信状态里设置动态表情包,之前的版本是不能同时设置动态表情和文字的。 而这次新版本的微信,可以在添加完动态表情包之后,再添加文字了。 差友们如果闲着没事,可以去设置个微信动态,玩一下。 设置完后,你的微信好友还可以在聊天界面,给你的动态点赞。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微信订阅号的小功能。 差友们如果长按微信公众号的头图部分,会出现一个悬窗按钮,点击之后就这篇文章就会自动进入到微信的浮窗列表里。 如果你长按头图上面的空白区域,则可以选择不再关注和删除两个选项。 世超只是拿我们差评的订阅号举个例子,各位好哥哥们应该不会取关差评吧~ 以上就是本次微信更新,世超发现的新功能了。 总体来说不多,个人觉得比较有用的,还是群聊里增加的那些功能了。 不过也算是增加了一些没用的微信小知识吧。 撰文:小花 编辑:面线
小米提议禁止提取APK遭谷歌驳回,AMD官宣锐龙7000,宿华回应被带走配合调查,B站UWP从商店下架,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今天是5月23日 农历四月廿三 这两天 被王心凌疯狂刷屏 但我是越看越想看 等不及第二次公演了 今天回去就刷一波《 微笑Pasta 》 下面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 #小米提议禁止安卓手机提取 APK 文件,遭谷歌驳回 5 月 23日消息,小米最近向谷歌建议禁止提取 APK,却遭到驳回。 小米开发者建议,Android 应用只能从 Google Play 商店或其他受信任的应用商店获得。对于这一代码提交,谷歌似乎直接进行了否决。一位谷歌员工指出了小米提议中的问题,这么做只会阻止普通用户提取 APK 文件,而有一定技术能力的爱好者只需安装一个调试版本的 Android 系统,就可以继续像往常一样提取 APK。按照这种逻辑,谷歌反对小米的保护方法,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并不能保护任何东西。 此外,多名谷歌员工还反对将 APK 文件的内容视为“私人资源”。 :小米,你是不是飘了啊? # AMD Z4 锐龙 7000 来了,但还没完全来。。。 今日下午,AMD 于台北电脑展线上发布会上,正式对外公布了Zen 4 架构的锐龙 7000 系列处理器。 AMD 此前已经宣布,锐龙 7000 系列处理器将采用 5nm 工艺制造,支持 DDR5 内存、PCIe 5.0 总线,并采用新的 AM5 封装接口。 内部工艺 依旧 还 是 CCD 计算小芯片、IOD 输入输出小芯片的经典组合,分别基于台积电 5nm、6nm 工艺,也是第一款 5nm PC 处理器核心。 I OD 部分首次加入 GPU 图形核心,并且是最新的 RDNA2 架构,当然应该会有部分型号不开启 GPU,类似竞品的 F 系列。 同时 还集成了 DDR5、PCIe 5.0 控制器。 同时可以确认的是,锐龙 7000 系列确实不再支持 DDR4 内存。 不过,正式发布、上市要到今年秋天的某个时候,这次披露的只是一部分技术、规格特性。 : 馋是真馋,慢是真慢。 # 快手董事长宿华回应“ 被带走配合调查 ”:不信谣不传谣 ( IT之家 ) 今日据新腕儿消息称,快手董事长宿华疑因牵涉某案件,于四月底被有关部门带走配合调查。 对此,宿华本人回复新浪财经称:不信谣不传谣。 今日晚间,快手也发布了官方声明,称对此恶意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已经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启动相关法律程序,坚决维护公司和宿华先生的正当权益。 :现在互联网行业还能有点好消息不? # B站官方UWP应用从微软商店下架 ( IT之家 )据了解,B站哔哩哔哩 5 月初在官网上线了 Windows 客户端,与目前的 UWP 版不同,新客户端为 Win32 的 .exe 格式安装包,但当时原先的“哔哩哔哩动画”UWP 应用依然可以下载。 但近日通过 Microsoft Store 已无法搜到对应的官方应用,目前只剩下一款第三方应用和哔咔等其他类似 App。目前官方尚未对此回应。 不过,哔哩哔哩漫画 UWP 应用依然存在。目前我们还可以通过B站PC 端官网下载 UWP 的离线安装包进行安装。 :网页端用户表示内心十分平静。
一篇论文8778个作者:人均写5个字 署名用了17页
一篇论文有8778位作者是什么感觉? 在PDF里,光作者列表就要占17页。 有人试图把所有名字排版在同一页,字已经小到看不清。 这篇论文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对撞机合作组,刷新了他们在2015年创下的5154个作者的记录。 在粒子物理学科,像这样大几千人合著的论文越来越多,几百上千作者的更是家常便饭。 以至于ATLAS组发论文基本都要备注一下,这篇论文一共xx页,从第x页开始是作者列表。 由于参与研究的人太多了,难以区分到底谁贡献最大。 所以该领域论文的惯例是不分第一作者,一律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这里顺便提一个趣事,有位物理学家叫Georges Aad,由于姓里有两个字母A,在ATLAS组过去发表的上百篇论文中他都是排第一位。 不过在2016年出现一位学术新星叫Morad Aaboud,以后凡是Aaboud参与的论文,Aad只能排第二了。 像这样上千人合著一篇论文的现象,引起了不少人好奇。 比如由于研究周期很长,最后完成的时候可能上百人的工作单位都变动了,作者列表维护起来的痛苦简直无法想象。 这篇论文中甚至有10位署名者在发表时已经去世。 还有人提出,如果所有专家都参与了论文,那么谁来做同行评审呢? 什么论文需要8000人合著? 具体到这次的论文,讲的是用大型强子对撞机研究粒子间的玻色-爱因斯坦关联(Bose-Einstein correlations)。 实验使用的ATLAS对撞机建在瑞士和法国交界地下100米的洞穴中,长46米,直径25米,重达7000吨,相当于一个艾菲尔铁塔的重量。 ATLAS运行起来,每秒超过10亿个粒子以接近光速运动,相互发生碰撞。产生的数据量相当于地球上每个人同时进行20次电话交谈。 如此庞大的数据中,却只有不到百万分之一是有研究价值的。 实验中筛选、处理数据也是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由分布在全球的超过130个超级计算机支持。 ATLAS合作组织由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的181个研究机构参与,包括3000人的科学作者团队和1200位博士生。 在这次论文的8000个署名作者中,除了物理学家,还包括大量维护对撞机硬件的工程师、维护IT硬件的工程师,以及大量做数据筛选和分析的软件工作者。 像这样的前沿研究,确实只能由大规模的国际合作来完成。 但由此产生的论文署名人数膨胀的现象,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担忧。 “学术出版系统的崩溃” 早在2015年,ATLAS和CMS两个对撞机团队合作的研究,曾在学术界掀起一阵热议。 一篇5154人署名、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大小进行了更精确的估计的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纸质版正文包括参考文献只有9页,后面24页都是作者和工作单位。 同期另一篇关于稀有粒子衰变的论文,发表在Nature上。 因为杂志版面有限,最终决定作者列表不会出现在纸质版上,只在网上发布。 Nature当时还专门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对此作解释说明。 天体物理学家Peter Coles也在个人博客上谈论了此事,将之称为“学术出版系统的崩溃”。 他认为,几千个作者如果都参与了论文写作可能每个人只需要写几个字,这当然是不现实的。 实际情况则是,几千个作者里绝大部分可能都没读到过这篇文章,更不用说写了。 像他所在的天文学领域,仪器制造商也会列入作者名单里。 较真的话,这些人根本不能算字面意义上的“作者”,但他们又确实在这项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Coles认为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是,一个人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只能通过合著论文来体现是不合理的。 他建议学术出版可以像电影片尾的演职员表一样明确出不同的分工,并分别量化他们的贡献。 与之配套的措施是,要改变只通过引用文章数量来评价一个学者的系统。 我一直认为,现代学术出版业不是在促进而是阻碍了研究的交流。 One More Thing 最后,关于论文署名还有一些趣事值得分享。 8778并不是目前作者人数最多的论文,最高纪录高达57000人。 就是那篇通过玩游戏参与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研究,9人的核心研究团队之外,57000人都是当时参与的游戏玩家。 这篇文章发表在Nature上,玩个游戏也能登Nature,也是很神奇了。 另外有网友提到,1975年发表的一篇研究原子行为的论文有两个作者署名,但只有一个是人类Jack Hetherington,另一个则是他养的猫。 这篇论文其实就是他一人完成的,但按照习惯,写作的时候都用了复数人称“我们”。 当时的打字机并不能做到查找与替换,为了避免整个重新打一遍,他就把猫的名字加上了上去…… 结果这篇论文发表后有很大的影响力,那只猫还收到了加入全职加入大学物理学院任教的邀请。 后来将论文寄给物理学国际会议的时候,签名还用了猫的爪印。 那么,现在这篇8778人的论文中,也说不准悄悄混进去了几只猫?
索尼新出的这个服务,把XBOX吊打了?
前两天,小发突然收到一封 Sony 发来的邮件。 邮件里的事其实不算新鲜,毕竟这个话题,玩家群体都讨论一年多了,那就是—— 新的 PS+ 会员订阅制度,终于正式公布了。 对此不太了解的朋友,可以简单理解为,索尼做了这么一件事: “ 买了它的会员,就可以每年花 1-2 款游戏的钱,玩几百款 PS4/5 游戏 ”。 因为除了之前的 PS+ ( VIP )会员制度以外,目前又增加了两种更高级的服务。一个是 PS+ Extra( VVIP ),一个是 PS+ Deluxe( VVVIP )。 相当于把自己以前的 PS Now 服务,直接整合进了 PS+ 会员制度里。 订阅港服 PS+ Extra 一年约人民币 442 块 PS+ Deluxe 一年约人民币 490 块 ▼ 消息放出后,立马在游戏圈刷了一波热度。 因为明白人都看得出来,索尼这浓眉大眼的,终于要正式对标微软家的 XGP 了。 微软作为订阅制游戏的发扬者,利用钞能力,早些年通过购买大量游戏搞出来的 XBOX GAME PASS( 简称 XGP ),可说是在玩家群体里已经站稳了脚跟。 甚至,由于 XGP 价格低、游戏多,由索尼阵营转投微软的人也不在少数。 眼看着微软的 XGP 风生水起,索尼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乎,赶紧琢磨出了这么一套新玩意与之抗衡,颇有当年美团 VS 饿了么的景象。 而厂商打架,玩家受益,小发只希望俩人下手再狠一点。 所以,今天就来聊聊索尼的新服务,到底值不值。以及,是否能撼动 XGP 的地位。 首先,给不清楚的朋友说说,本次依然保留下来的老版 PSN 会员服务。 这个呢,一般是买了之后,就可以联网进行游戏,并开通云存档功能。 除此以外,每个月还会送三个游戏 ( 一个 PS5 游戏 + 两个 PS4 游戏 ) 。 因为送的游戏比较随缘,有时候会送《 最终幻想 7 重置版 》、《 空洞骑士 》、《 生化奇兵合集 》这类高质量佳作,有时候,也会送一些大家不太感冒的冷门游戏。 所以,订阅老版 PSN 的玩家,每个月最爱干的事通常只有两件: 一是等“ 会免游戏 ”,然后嫌弃送的不够好,二是期待下个月送《 只狼 》。 而这次更新的两个高级服务,则来了一手大的。 只要订阅,那就送你一个大型 PS4/5 游戏库 ( 游戏总数约 400 款 ) ,里面的游戏随便玩。 其中,甚至不乏 PS5 版本的《 恶魔之魂重置版 》、《 蜘蛛侠迈尔斯 》、《 对马岛之魂:导剪版 》等,单买价格都要 ¥400 左右的游戏。 还有像《 刺客信条:英灵殿 》、《 荒野大镖客 2 》、《 死亡搁浅 》这种优质第三方游戏。 并保证,以后还会持续更新,扩充游戏库。育碧也表示,大力支持索哥哥的新业务,以后多多帮忙,争取实现双赢。 一个对马岛就回本▼ 高级的 PS+ Deluxe 服务,则还要更生猛一些。 不仅能享受以上所有服务,还额外提供了 200 多款老游戏,以及新游戏 2 小时试玩的资格。 什么十几年前 PS1、PS2、PSP 上的游戏,现在也都可以玩到。 属于是,专门针对那些想正版怀旧的骨灰级玩家,所推出的服务。 PS:以上内容,均为港服政策。 懂行的差友,估计早就看透了。 这三个会员的定价策略,明显就是为了让所有用户,都尽可能选择第二档的 PS+ Extra。 因为第一档虽然只花 ¥200,但是福利少,而第三档尽管多了老游戏,但是真不一定会玩,多花几十块钱难免显得自己怨种。 所以,大部分人,都会倾向于买尽管单价 ¥442 偏贵,性价比却最高的 VVIP,索尼肯定也指着第二档冲一波业绩。 BB 半天,可算该总结一下了:这会员制度,值么? 如果你是个忠实的 PS 主机玩家,小发只能说:值,甚至算得上是值爆了。 毕竟对于大部分玩家而言,只要玩上 2 款以上的游戏,就足以赚回本。 不过,倒是对于那些早早就买了不少游戏的核心玩家来说,则显得有点多余。 总之,索尼这波操作看着更像是赶鸭子上架。你看隔壁 XGP 广告打的飞起,再看看索尼这波广告都没怎么安排,不情不愿的。。。 就这么个阵仗,要说吊打 XGP,我看难。 尽管微软这边网络服务差劲,游戏中文化也不够完善,甚至有的游戏还会从 XGP 里移除。 不过,依然可以只凭一招,就让索尼难以招架—— 3 年 XGP,某宝只要 ¥400 多,比对面 1 年的会员价格还便宜。 不仅如此,微软的 XGP 还有一个蛮不讲理的地方。 那就是微软第一方工作室的新游戏,只要发售,就会立马入库。 什么《 光环:无限 》、《 极限竞速:地平线 5 》,这种次时代新作,之前小发直接在 XGP 里就能玩到,没多掏一分钱,还是在 PC 端玩的。。。 同理换到索尼这边,基本就行不通了。 比如索尼旗下第一方工作室圣莫尼卡,今年晚些要推出的年度重磅《 战神 5 》,这要是真进了 PS+,怕不是底裤都得赔光光。 而且这会儿微软都快把动视暴雪给买下来了,以后在 XGP 上玩到《 使命召唤 》系列估计也不是梦。 要知道在海外,拿主机当《 使命召唤 》系列启动器的人可不少,这一波说不定会让不少人放弃 PS,转投 PC 或者 XBOX,这可是在偷索尼的家啊。 至于索尼这会员买不买,建议先隔岸观火一段时间,因为还没到真正开打的时候呢。 按照索尼一贯的操作,老玩家最吃亏,新玩家一定会有折扣 。 而微软一看自己的 XGP 不吃香了,肯定也会予以反击,继续大量收购游戏,让自己的游戏库更强大 ( 据说《 生化危机 8 》也要加入 XGP 了 ) 。 反正等等党永远不输,两边只要良性竞争,别搞一家独大,我们就总能捡到漏。 啥?你说任天堂也有会员制度,怎么不一起聊聊? 额,因为小发觉得,虽然任天堂的会员制度挺坑,但依然不用搞什么花里胡哨的。。。 只要把 GBA 游戏搬到 NS 上,那就已经是绝杀了。。。 撰文:赤膊朋克 编辑:面线
OPPO Reno8系列发布:搭载马里亚纳芯片,专注提升移动影像能力
钛媒体5月23日消息,OPPO今日召开线上发布会,正式发布Reno 8系列智能手机。据悉,本次OPPO Reno8系列在设计、影像、体验方面进行全面升级,Reno8 Pro及Reno8 Pro+则是搭载OPPO自研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芯片,此次也是OPPO在Find系列搭载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芯片外,首次将其应用于Reno系列中。 发布会上,OPPO 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表示:“从2019年至今,Reno系列在线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万,用户增长速度在近两年内实现了同类产品中第一。基于这样的背景,OPPO做了两个技术举措:Reno8系列将首次搭载马里亚纳X自研影像芯片,同时将这颗专芯片专用的影像芯片,与高通、联发科两大移动平台实现协同兼容。” 在外观设计方面,本次OPPO Reno8系列采用了Find系列上的一体化曲线设计,通过热锻工艺及8道抛光工序对背板进行打磨,以连续曲面进行过渡,使摄像头与背板之间时没有任何缝隙,避免摄像头模组和后盖出现割裂感。Reno8 Pro+进一步去除传统摄像头装饰件,使光线可以顺滑地流淌在整个背板上。 在机身正面,Reno8 Pro+优化柔性屏幕封装工艺,屏幕下边框较上一代整体缩减0.43mm,是OPPO Reno系列有史以来最窄下边框。此外,OPPO Reno8系列还对内部元器件堆叠方案进行优化,在搭载4500mAh大电池,和配备长寿版80W超级闪充的情况下,Reno8 Pro的重量仅为188g,厚度仅为7.57mm;Reno8 Pro+则进一步减少重量,整机重量仅为183g,厚度缩减至7.34mm,减轻用户手腕负担。 影像能力是OPPO Reno8系列提升的重点,其搭载OPPO首款自研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芯片,通过DSA新黄金架构理念,最高18TOPS算力和高达11.6TOPS/w能效比,其提供高达20bit Ultra HDR动态范围能力、实时RAW域处理,使OPPO Reno8系列此次支持芯片级4K夜景视频、芯片级HDR视频、芯片级App相机增强这三大芯片级影像增强。 得益于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芯片加持,OPPO Reno8系列的影像系统可以与天玑、高通双平台旗舰芯片接入,配合IMX766、IMX709两枚定制传感器,及OPPO人像算法矩阵组成双芯人像摄影系统,为OPPO Reno8系列带来超高画质的人像摄影效果。 在双芯人像摄影系统中,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X芯片可通过在NPU模块上运行AINR算法实现降噪,NPU经过大规模的人像照片学习,使AINR算法能完美区分图像中人脸区域和背景区域,进行针对性降噪处理,确保在降噪的同时最大化保留人脸面部细节;OPPO自研3A算法可实现更加精准的曝光、对焦和白平衡,使复杂光源下的肤色还原更真实,同时通过OPPO自研TMC算法,可针对人脸面部的局部区域进行单独立体调节,让五官的高光能够得以保留,双芯人像摄影系统中的超分辨算法,能够针对面部区域做清晰度的大幅提升,改善人脸模糊的难题。 在软件层面,OPPO Reno8系列支持原生肌理级自拍,从磨皮、美白、立体、亮眼和颈部优化5个维度,针对美颜效果进行全方位优化,基于OPPO自研3A算法与色温传感器,带来更加精准的肤色还原表现,同时将AI去瑕疵算法再次升级,可将毛孔、皱纹等瑕疵完美去除,同时还原真实皮肤纹理,实现精细化美颜。 硬件方面,Reno8 Pro+搭载天玑8100-MAX年度旗舰芯片,采用台积电5nm制程工艺,性能更强功耗更低,同时配备最高12GB LPDDR5和256GB UFS3.1旗舰存储组合,兼顾各种大型游戏及日常使用场景;Reno8 Pro则首发骁龙7 Gen1处理器,其架构与旗舰芯片骁龙8 Gen 1相同,CPU和GPU性能大幅升级,在日常使用中带来更为流畅的整机使用体验;Reno8则升级为天玑1300处理器,日常使用响应更迅速。 散热方面,Reno8 Pro+在整机厚度较上一代减少0.11mm的情况下,配备行业独家超晶石墨散热方案,总散热面积是上一代的2.2倍,超晶石墨作为航天级高分子原材料,成型晶粒尺寸比普通石墨大40%,热导率有效提升45%,总散热面积高达6465m㎡,即使运行大型游戏也能做到迅速降温。 而Reno8 Pro则配备3D恒冷中央散热系统,采用高性能石墨和超导VC液冷结构,VC均热冷凝板面积较上一代产品提升2.5倍,有效降低游戏发热。 此外,Reno8 Pro+及Reno8 Pro本次将屏幕升级为120Hz超清屏,配备X轴线性马达,在游戏时可提供4D震感,为用户提供拟真游戏体验。同时OPPO Reno8系列全系标配4500mAh大容量电池及长寿版80W超级闪充,为Reno8系列提供出色的续航和更加高效的使用体验,配合OPPO自研电池健康引擎,总放电循环1600次后电池有效容量不低于80%,相当于4年的使用频率。 市场售价方面,OPPO Reno8 Pro+的售价是8GB+256GB版本3699元,12GB+256GB版本3999元;Reno8 Pro的售价是8GB+128GB版本售价2999元,8GB+256GB版本售价3199元,12GB+256GB版本售价3499元;Reno8的售价是8GB+128GB版本售价2499元,8GB+256GB版本售价2699元,12GB+256GB版本售价2999元。 除了Reno8系列智能手机外,本次OPPO还发布了Enco R真无线耳机、Pad Air平板电脑、以及OPPO 80W车载超级闪充充电器多款IOT新品。 OPPO Enco R外观延续Reno对色彩的探索,结合冰透白和奶油蓝两种颜色。配置上,OPPO Enco R采用13.4 mm 复合镀钛振膜动圈,实现比普通的 12 mm动圈释放多一倍的声音能量,OPPO Enco R还具有独特的低音导管,为扬声器提供大音腔容积。此外,OPPO Enco R搭载蓝牙5.2低延迟双传和游戏模式;20小时音乐长续航、IPX4 生活防水,为用户提供无忧使用体验。 OPPO Pad Air延续拼接设计风格,轻薄金属机身搭配闪光砂工艺。同时OPPO采用独创设计——落日沙丘纹理,设计灵感源自阳光与流沙的碰撞。OPPO Pad Air正如其名,整机厚度薄至6.94mm,重量仅为440g。OPPO Pad Air搭载10.36英寸,2K分辨率屏幕四边等宽超清全面屏,通过德国莱茵 TÜV 低蓝光等多重护眼认证。 除此之外,OPPO Pad Air搭载骁龙680移动平台,可满足用户日常操作,四颗0.8cc的全频段扬声器,支持自适应杜比全景声,内置7100mAh大电池,保障用户连续办公使用需求。系统上,ColorOS for Pad同样做了升级,平行视窗、双指分屏、四指浮窗、跨屏互联一应俱全,此外还新增文件拖拽、超级录音、电子书模式等功能。 另外,OPPO还发布了全新OPPO 80W车载超级闪充,支持USB-A、USB-C双孔快充,售价199元。 全新OPPO Enco R真无线耳机,售价为299元。OPPO Pad Air有星银和雾灰两种配色,4GB+64GB版本售价1299元,4GB+128GB版本售价1499元,6+128GB版本售价1699元。
ThinkBook 16p发布:锐龙R9配RTX3060 售94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俞学昕)5月23日消息,联想于今日举行线上发布会,发布四个新款笔记本,分别为ThinkBook 16p、ThinkBook 16p NX、ThinkBook 16+及ThinkBook 14+。其中,ThinkBook 16p搭载AMD锐龙6000 R9标压处理器,最高可配RTX 3060显卡,功耗释放达105W,售9499元起,已正式开启预售。 ThinkBook 16p ThinkBook 16p厚19.5毫米、重1.99千克,搭载了一块16英寸2.5K屏幕,屏占比93%,支持100%sRGB广色域,内置X-Rite Pantone色彩校正,支持165Hz刷新率、杜比视界,此外还通过TUV莱茵Eyesafe显示认证。 摄像头部分,ThinkBook 16p配有1080P摄像头,支持IR生物识别,并搭载ThinkShutter物理摄像头开关。音频部分则采用双阵列麦克风,并拥有AI降噪功能、杜比全景声。 性能及配置上,ThinkBook 16p最高可选AMD锐龙6000系列R9标压移动处理器,搭载RTX3060显卡,官方表示极致功耗释放可以达到105W。散热方面则采用双风扇与四出风口,搭配直立式转轴设计,并内置石墨片均热板。 ThinkBook 16p NX 另一款笔记本ThinkBook 16p NX厚18.75毫米、重1.9kg,机身外观采用三面金属设计及钻石切割工艺。笔记本拥有一块16英寸2.5K显示屏,支持120Hz刷新率,屏占比超过90%,同样支持100%sRGB广色域。配置上则搭载AMD锐龙6000H系列标压处理器,内置NVIDIA GeForce 独立显卡,并最高可选RTX3050Ti,性能释放最高可达85W。此外,散热部分采用双风扇散热系统。 ThinkBook 14+及ThinkBook 16+ 除ThinkBook 16p系列外,发布会还带来另外两款锐智系创造本ThinkBook 16+、ThinkBook 14+。其中,ThinkBook 16+拥有120Hz显示屏,分辨率为2560x1600,并内置71Wh电池,官方表示充电30分钟可达55%。而ThinkBook 14+则搭载14英寸的2.8K高亮屏,配备2.62Wh电池,官方称30分钟可充至50%。两款均最高搭载R7-6800H标压处理器,采用8核心16线程规格,标配16GB LPDDR5内存,并内置双NVMe 4.0固态硬盘位。此外,两款产品最高还可配备NVIDIA RTX2050独立显卡。 售价方面,ThinkBook 16p售9499元起,ThinkBook 16p NX售7399元起,ThinkBook 14+及ThinkBook 16+皆售4799元起,四款产品皆已开启预售。
捏不爆的气泡膜 被做成了iPhone手机壳
作为快递收件人的身份,气泡膜(又称泡泡纸)简直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品,卖家包少几层气泡膜都能引起我们的焦虑。 即便不寄件、不搬家,光挤气泡纸上面的泡泡,听到「噗」的一声,心情也能舒缓不少——这可是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的现象。 不过,现年65岁的气泡膜,在一开始却是一件无人问津的「失败产品」。 然而在当下,改进技术后的气泡膜不再可以挤破,都能让世界首富马斯克直呼:「这显然是世界末日的征兆!」 马斯克. 图片来自:Metro 偏偏有个设计工作室,把用来包装物件的气泡膜作为灵感做出了好几款产品,包括手机壳、游戏手柄、键盘、行李箱,而且「气人」的是,这些「气泡」挤不破! 包装「产品」的它,成为要被包装的「产品」 今年年初,名为 Air Type 的键盘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这还不是实物照片,仅是逼真的 3D 渲染图,足以让一众网友惊呼。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Yanko Design 产品名称 Air Type 将这款键盘最大的特色指了出来——「在空气中打字」。键盘上每个键帽都有类似于气泡膜泡泡的表层,当手指碰触到按键的时候,手感好像摸到了软软的气泡膜。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Yanko Design 这些带有弹性的键帽,并不是为了让你挤破舒压(事实上这些充气表面非常牢固),而是为了提升舒适感——对于长时间打字的人,如果能够「在空气中打字」,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Yanko Design 被戴尔笔记本电脑键盘按键伤到手指的 Yanko Design 编辑 Gaurav Sood,还许愿希望有生之年,这个设计工作室可以将这款设计实现出来。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Instagram @design_burger 键盘的整体外观也相当简约干净,全透明的底座上,同样全透明的 3 个组件以螺丝结构与表层的充气键帽连接。如果旁边放上一台 iMac,还会以为这就是苹果自家的设计。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Instagram @design_burger 这款键盘背后的设计工作室是 Running Guy,由坐标伦敦的产品设计师 Philipp Pisarevskiy 主导。 这个工作室随后还以日默瓦行李箱作为原型,设计出已经有气泡膜包好的金属行李箱。要是这款行李箱可以生产出来,以后再不用担心行李箱摔坏了。 气泡膜概念行李箱. 图片来自:Instagram @running_guy_studio 回到这系列充气产品的最初设计,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像气泡膜。 第一款充气产品设计是游戏手柄 PlayStation AirShock,机身采用充气式设计,将必要的控件和蓝色 LED 包裹了起来。  PlayStation AirShock 游戏手柄. 图片来自:Behance 扁平运输的它,通过对设备背后的喷嘴充气,可以膨胀至适合使用的大小。触感舒适的同时,输了游戏的时候还可以摔一下,反正摔不坏。 PlayStation AirShock 游戏手柄. 图片来自:Behance 从背面看这个游戏手柄,与充气颈枕有几分相似,说不定未来还能将游戏手柄和充气颈枕两样不搭噶的东西可以做成一款产品。  PlayStation AirShock 游戏手柄. 图片来自:Behance 这款设计背后的赞助商也不可小窥,是来自德国的游戏手柄公司 Shootshoots,在架产品不多,专注于依照客户特殊要求的定制游戏手柄设计。  PlayStation AirShock 游戏手柄. 图片来自:Behance 不过 Philipp 自己最满意的设计,必定是气泡膜 iPhone 手机壳,这也是这个气泡膜系列里唯一做出可供生产量化实物原型的设计。 手机壳 3D 渲染设计图. 图片来自:Behance 为了做出这个手机壳,Philipp 可费了不少功夫。撇去前期准备和过程研究不谈,光制作原型就做了5个迭代版本。  手机壳制作过程. 图片来自:Behance 第1个版本的方法跟气泡膜的加工方式有点相似,以热空气做成成型关键,不过做出来的质量一般般。  第 1 个版本(图左)和第 2 个版本(图右). 图片来自:Behance  第 3 个版本(图左)和第 4 个版本(图右). 图片来自:Behance 接下来,新工具、新方法逐步尝试,逐渐提高精准性、牢固性,并缩减耗时,最后在第5个版本做成了足够好到可以生产的高品质版本。 第 5 个版本. 图片来自:Behance 对于这款心爱设计,Philipp 甚至还在 Instagram 发文最后来上一句——「顺便说一句,优衣库想要合作吗?」  手机壳制作过程. 图片来自:Behance 找准定位,失败产品秒变最佳发明 看似外物皆可「包」的气泡膜,一开始却压根不是为了包装而设计的。 1957 年,两位美国工程师——阿尔弗雷德·W·菲尔丁 (Alfred W. Fielding) 和马克·查万尼斯 (Marc Chavannes) 发明设计了一种立体纹理墙纸。 贴在天花板上的气泡膜.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为了制作这种墙纸,他们还特地开发了一种机器,去制作有纸张背衬的塑料壁纸。结果这台机器只能制造出包裹着一个个小气泡的塑料片,这就是今天气泡膜的前身。可惜,这款新壁纸推出市场后,几乎无人问津。 发明气泡膜的阿尔弗雷德·W·菲尔丁和马克·查万尼斯. 图片来自:Sealed Air 生产气泡膜的早期机器. 图片来自:Sealed Air 他们并没有放弃这项发明,在 Fielding 的妻子(同时也是一名专利专家)的帮助下为机器和工艺都申请了专利。 因为这种新材料重量轻而且绝缘性能好,气泡膜作为温室用的保温材料再度推出,不过再次失败了。 用作温室保温材料的气泡膜.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无论是墙纸,还是温室绝缘材料,当时的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没有绝对优势、看起来也不高级的气泡膜自然当不了「后起之秀」。 不过两次的失败并没有让这两位工程师失去信心,他们依然在1960年成立了希悦尔公司(Sealed Air Corporation),并为气泡膜创立了品牌 Bubble Wrap,后来气泡膜的英文命名也直接用了品牌名 Bubble Wrap。  气泡膜专利图稿. 图片来自:Smithsonian Magazine 直到气泡膜诞生3年后,公司内部的营销专家 Frederick W. Bowers 才为这项发明找到了合适的定位——有着绝佳缓冲作用的包装用材。 恰逢 IBM 推出新产品——IBM 1401,当时称为计算机行业的福特 T 型车,不过这台计算机既昂贵又容易摔坏,运输成了 IBM 当时头疼的大难题。Browns 代表公司找到 IBM,在一番包装的演示下,IBM 立马被打动,成为了希悦尔公司的第一个大客户。 IBM 1401. 图片来自:Ken Shirriff’s Blog 此前,包装易碎物品会用报纸、木屑和马毛。你能想象计算机被埋在木屑和马毛堆里面吗?即使单纯用报纸也不是个好主意。 当时的报纸油墨固色程度非常欠佳,经常会蹭到产品上,因此收到产品之后去除墨水污迹成了那个年代收件人的「家常便饭」。 图片来自:Antiquere Storers 恰好当时 IBM 1401 非常畅销,在1960年代达到一万台的销量——这几乎是当时全世界计算机数量的一半。 气泡膜也随着这台计算机走到了全世界各地,中小型包装公司很快就接受了这项新产品,并夸赞为「天赐之物」。  图片来自:Giphy  图片来自:Giphy 不断增长的订单却并没有让希悦尔获得盈利,因为两位公司创始人沉迷于研究他们的发明,在经营公司的事情并不上心。直到 TJ Dermot Dunphy 在1971年成为希悦尔的 CEO,问题才有了显著改善,气泡膜也发展成了体系庞大的包装用品家族。 TJ Dermot Dunphy 在职期间推出气泡膜做的泳池盖. 图片来自:Daisy Pool Covers TJ Dermot Dunphy 任职的第一年,公司年度销售额为500万美元,到了他离职的2000年,这个销售额数字变成了30亿美元。  TJ Dermot Dunphy. 图片来自:nj.com 如今的希悦尔公司已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发明气泡膜的两位工程师也与爱因斯坦一起跻身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2010年之后的两项创新发明,也让气泡膜最显著的2个问题得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商家的角度,气泡膜因充气后体积庞大,远距离运输费用很高,即使摆在仓库里也会造成仓存成本过高。 因此在2015年,希尔悦公司推出新产品 iBubble Wrap,以扁平状态交付,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用定制的泵充入空气。这款新产品在运输中占用的面积是传统气泡膜 1/50。 气泡不能挤破的 iBubble Wrap.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WSJ) 不过,充气后的 iBubble Wrap 不同于传统的气泡膜,那些气泡是不能挤破,这让喜欢挤气泡膜的粉丝们大为失望。 新产品 iBubble Wrap(图左)和传统气泡膜(图右)的比较.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WSJ) 从用户的角度,传统气泡膜打包起来还是挺费事费力的,还要配合工具使用。 在日本以制造和销售气泡膜闻名的川上产业株式会社,在2021年推出可以徒手撕开的方形气泡膜 Spa Spa。设计师 Koji Sato 和 Atsuhi Yokoi 凭着这款革命性设计,获得了当年的 GOOD DESIGN 奖项。 Spa Spa 气泡膜的使用方法. 图片来自:Designboom 因为网格状的方块外观,这款气泡膜在测量上也很有优势,这自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浪费。而且,这款气泡膜也变得更加环保,大概80%的部分是可回收的。 Spa Spa 气泡膜. 图片来自:Designboom 气泡膜背后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气泡膜不仅自带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因为挤压气泡的悦耳嘭嘭声中,逐渐挖掘出更多的商机,是不可多得的潜力股。 光是挤气泡膜这件事情,就发展成了一种文化,被称为 POP Culture(与流行文化撞名字了)。 图片来自:美国喜剧电影《白头神探 3》  挤气泡膜的 G Dragon. 图片来自:Giphy 挤气泡膜这件事情,还变成了一项活动和竞赛。在吉尼斯世界纪录网站上,记载了一项最多人同时挤气泡膜记录——2015年,作为童子军年度露营活动的一部分,现场有2681名孩子同时在挤气泡膜。这个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图片来自:吉尼斯世界纪录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被定为全国气泡膜感谢日,以庆祝气泡膜的诞生,通常那一天也会有挤气泡膜比赛。 全国气泡膜感谢日宣传图. 图片来自:List Of National Days 有没有可能不费力气,同时又很快挤完气泡膜? 设计师 Matt Benedetto 为此设计了一款腰带扣 Burst Your Bubble Belt Buckle™——有点像我们过去用的手摇削笔机,只要用手转动旁边的小圆盘,就可以持续听到气泡膜被挤爆的声音了。这款设计后来入围了「风靡互联网的不必要设计」名单。 Burst Your Bubble Belt Buckle™️. 图片来自:Unnecessary Inventions 想有挤不完的气泡膜? 日本大型玩具供应商万代公司设计出一种钥匙扣配件 Mugen Puchipuchi,按压这个长得像气泡膜的配件,可以发出类似挤气泡膜的嘭嘭声。 Mugen Puchipuchi. 图片来自:ebay 去年另一款像气泡膜的玩具 Pop It 因为居家隔离的疫情背景,以及 Tik Tok 一个热门视频而再次流行,成为当下国外最受欢迎的小玩具。Pop It 分为两面,挤完一面可以翻过来继续,同样可以满足用户想要不断挤气泡的愿望。  捧红 Pop It 玩具的 Tik Tok 视频. 图片来自:YouTube @Mrs. Bench  Pop It 玩具.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WSJ) 没有气泡膜的情况下,也想感受挤气泡膜的快感? 逼真的挤气泡膜游戏如 Bubble Wrap,在 iPhone 和 Android 的应用程序商店都可以找到。  Bubble Wrap app. 图片来自:AppAdvice 可不可以通过设计,让挤气泡膜更有意义呢? 印有金鱼的气泡膜,印有数字的气泡膜日历,还有以气泡膜为灵感策划的广告应运而生。  印有金鱼的气泡膜. 图片来自:Behance 气泡膜日历. 图片来自:Bubble Calendar  搬迁专家 Crown Movers 的气泡膜创意广告. 图片来自:Behance 气泡膜在艺术领域也表现突出。 艺术家 Bradley Hart 将丙烯颜料注入气泡膜的气泡中,创作出《蒙娜丽莎》《梵高自画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名画的像素风新版本。  用气泡膜创作过程. 图片来自:YouTube @On Demand News  用气泡膜创作的《蒙娜丽莎》. 图片来自:Designboom 同样的方法,如果换成注射液体果冻,还能 DIY 出美美的甜点。短短 26 秒的气泡膜甜点教程视频在 YouTube 上非常受欢迎,逾 83 万观看量,评论点赞量更是相当优秀。  用气泡膜 DIY 的甜点.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令人惊奇的是,气泡膜在时尚行业的成绩单也相当出色。 有着运动型美女身材的美国演员 Farrah Fawcett 仅仅穿上气泡膜,上了 1997 年的《花花公子》(PLAYBOY)封面。 《花花公子》封面上只穿了气泡膜的 Farrah Fawcett. 图片来自:5miles 2010年,英国本地人 Rachael Robinson 穿着气泡纸制作的婚纱,举办了她的首次婚礼仪式。  穿着气泡膜婚纱的 Rachael Robinson.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2019年1月的伦敦时装周上,设计师 Craig Green 发布了用彩色气泡膜设计的系列新装。  Craig Green 2019 秋冬系列. 图片来自:Hypebeast 近几年,气泡纸更是活跃在鞋履的创新设计中。 2020年,MM6 Maison Margiela 推出覆盖气泡膜的运动鞋和高跟鞋。 MM6 Maison Margiela 气泡膜运动鞋和靴子. 图片来自:Insider 去年,以泰迪熊闻名的 Moschino 和德国鞋履品牌 nat-2™ 也相继推出气泡膜覆盖鞋面的新产品。  Moschino 气泡膜运动鞋. 图片来自:Designtaxi  nat-2™ 气泡膜运动鞋. 图片来自:nat-2™ 进军建筑和空间领域,气泡膜也信心满满。 2021年9月4日至2022年4月3日,东京立川市的气泡膜主题公园 Let’s Play!Puti Puti 开放。名字里面的 Puti Puti 是日本人对挤破气泡膜的嘭嘭声的形容词汇。 气泡膜主题公园 Let’s Play!Puti Puti. 图片来自:Play 在武藏野大学任教的时装设计师津村耕佑带领他的学生一同设计了这个项目。 在武藏野大学任教的时装设计师津村耕佑. 图片来自:Play 工作中的学生们. 图片来自:Play 这个公园分为七个区域,其中有一个直径22米的大房间,里面悬挂了很多用气泡膜制作的「泡泡卷」。还有一个 DIY 区域,提供气泡膜和画笔,供小孩子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 气泡膜主题公园 Let’s Play!Puti Puti. 图片来自:Play 抛开复杂的技术科普和外观设计,气泡膜给大部分人的印象离不开「安全感」——能把容易压坏、摔破的物件包裹好安全送达。 巴西的超市品牌 Pãode Açúcar 在2013年就用气泡膜作为创意推出了一系列广告,强调它的运输安全性。 图片来自:Ads of the World 甚至还有一个说法,包裹好气泡膜还能让跳楼的人幸存下来。 美国顶流论坛 Reddit 上曾有人认真发问:「如果你想从窗户跳下去并活下来,你需要包裹多少层气泡膜?」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2011年,美国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物理学副教授 Rhett Allain 在专业杂志《Wired》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物理公式严谨推算出——包上39层气泡膜,可以从6层楼(大概20米的高度)上摔下来并存活。 不过就连这位物理学教授也说过,千万别亲自测试,可以用假人或者物件来代替。 Rhett Allain. 图片来自: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气泡膜很便宜,但是它却能将很多昂贵而重要的东西很好的保护起来,这才是这项发明最不可取代的价值。有时候一项发明或设计不被看好,或许就跟气泡膜一样,没有找到它的意义、定位以及竞争优势的所在。 图片来自:Giphy 如果气泡膜当年还继续努力去做墙纸,做温室保温材料,这款包装用的宝藏设计恐怕早已被埋没。多亏了发明它的两位工程师的不放弃,为这项发明开拓了另外的道路,世界才有了这项优秀发明。
Reno8 Pro+,融合和「纯粹」
当感性 遇到 理性 公元前四世纪,对于色彩的认知,还停留在明暗双色的纯感性上。彼时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蓝色和黄色是一切的原色。它们直接与生命两极相对应。 他的色彩理论对艺术史影响深远,在其后的千年里,很多艺术家都普遍采用了这个理论来呈现自己的作品。 一直到十八世纪,牛顿偶然间发现了可见光的光谱,进而提出「颜色就是白光折射的结果」。 这个理论打破了人们的认知,很多名人开始反驳这则纯粹的理性学说,这些名人其中就包括德国戏剧家歌德,他坚信色彩不能被测量,只能被感受和去描述。 这是对于颜色,理性与感性的第一次碰撞,水火不容。 《头脑特工队》各种情绪也由不同颜色代表. 时间来到 1910 年,康定斯基提出了一则色彩理论,它把人们所产生的不同情绪与光谱中不同的色调连接了起来,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 发展至今,颜色、色彩其实是游走于科学与艺术的交界线里,它可以被公式所定义,成为计算机中的一条条代码,它也可以成为艺术作品里的情绪提示符。 色彩的理性与感性正逐步融合在一起。 OPPO 新发布的 Reno8 系列也是如此,有设计上的大胆发挥,也有不同色彩上的情绪表达,更有几分理性的坚持在内,可以说是将理性和感性掺杂的刚刚好,甚至有些「微醺」的状态了。 Reno8 系列的感性,从具象到意象 「感性」很容易去定义,它就是人们经由感官,对于某些事物所产生的感觉和情绪。 放在 Reno 系列上,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自然就是机身的设计和色彩选择。再直白点,就是很主观的好不好看,高不高级。 OPPO Reno7 Pro. Reno 系列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朝着「潮流」靠拢。Reno 的设计风格和外在表达,在 OPPO 内部有着较高的优先级,甚至超过了工艺工程师的需求。 从 Reno 开始用上「晶钻」工艺后,晶钻工艺的迭代更新背后,其实是设计师基于「潮流」表达作为主导。 臻于成熟的三代晶钻工艺. 彼时行业并未对产品广泛的运用绚烂色彩和晶钻工艺,闪亮的 Reno 一出便成功抓住了人们的眼球。 而到了 Reno8 系列上,整体风格上却运用了大量的纯色,机身的设计语言也开始「简约」起来。似乎 Reno 系列将传统繁多的色彩运用,和复杂的机身线条藏匿了起来,以纯粹的、极简的风格来引领新的「潮流」。 其实,不只是潮流的创造者 Reno,成熟的晶钻工艺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各品牌产品之中,用 OPPO 设计师的话说,「很容易审美疲劳」。 相对于多彩而言,纯粹而素雅的风格,除了激发人们不同情绪之外,也会让人眼前「一亮」。潮流是循环往复,关键是看何时做个「逆行者」,而 Reno8 的素雅简约设计就是这么一个挑战。 如果说纯色的运用是极简风格的基本要素的话,那 Reno8 系列全新的「流云双镜」设计便是「精益求精」了。 传承至 Find X 系列的家族式设计语言,摄像头模组有着很好的一体性,但风格上就有点「挑战」的意味了。 把时间线拉长来看,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总是朝着「一体化」和「简洁」演化,无论是 Find X 还是 Reno8 系列的摄像头模组,都遵循着这个规律。 OPPO Find X5 Pro. 另外,这个模组的选择还有一层含义,Reno 一直贴着「人像影像」的标签,大尺寸的摄像头模组属于一个「符号化」的具象。相对于马里亚纳 X 这个面向专业人群的特征来说,它更容易成为人们对影像性能的认知点。 Reno 系列诞生之初,从自然之中汲取灵感,再参考潘通等色彩机构,呈现的是已知的自然之色和已有的潮流之色。 当 Reno 再往后走,晶钻工艺的出现,对潮流的表达就停留在某一时刻,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符号化」的风格很容易成为一个系列的记忆锚点。 探索美学至今,Reno 并不想停留在表面的繁华光景,欲想表达出色彩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含义,也就是康定斯基所提出的色彩理论。 一束白光之中,包含了不同的光谱,不同的颜色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以激发不同情绪为动机去塑造 Reno 美学,也是这个系列从具象的美学表达转向了意象,层次更深了。 而 Reno 系列肉眼可见,不断变化的设计风格、颜色选取、工艺呈现,是美学的表达方式的进化,也是 Reno 系列自身进化的一条明线。 Reno8 系列的理性,极致地轻薄 设计、颜色可能是一款产品视觉上的显性特质,而轻薄、手感却是很多人与产品亲密接触后,留存在脑海里最直接的印象。 若说美学追求是感性的,那轻薄这个有数据为佐证的特性,就回归到了理性。 在足够轻薄和轻量的前提下,优异材质的选择和工艺的提升,「手感」的提升才有意义,换句话说,轻薄和轻量是手感的基础。 Reno 整个系列的出现实际上是伴随着 5G 手机浪潮而来,初期的 5G 手机都有些超重,为的是平衡续航与预留天线空间。 OPPO Reno3 Pro 5G. 前两代的 Reno 虽然在设计上有所优化,但并不能称之为「轻薄」。一直到了第三代,Reno 把轻薄列为产品的一则「红线」。 Reno8 Pro+ 机身薄至 7.34mm,前作的 Reno7 Pro 则是 7.45mm, 一代更比一代薄,看似是产品经理的坚持,以及工业设计师的努力,实际上最大的功臣还是背后的机身结构工程师。 历经多代,他们对如何在有限的机身里「偷出」空间,已经有了相当的心得。 在极致的 Reno8 Pro+ 内,OPPO 结构工程师缩短了主板长度,给电池、马里亚纳 NPU 预留出了空间,再通过特殊元器件的运用和结构「堆叠」的优化,压缩了机身的厚度。 用 OPPO 结构工程师的话来总结的话,做到表面上的轻薄,实则是背后技术的极限挑战,而这个挑战对于 Reno 来说远没有结束。 由此,Reno8 Pro+ 第一眼被吸引的可能是淡雅的配色,而上手后被它吸引的就是「轻薄」的手感。 这也是我在收到 Reno8 Pro+ 后,凡是摸过它的朋友,都会发出一句「好轻,好薄」的感叹。 轻薄其实可以归于「无负担」设计的一项,同样地,在 Reno3 以「轻薄」为目标之后,无负担的设计理念也开始伴随着 Reno。 细细来看,后盖不同工艺的变化,边框的过渡形式,提升了手感。屏幕边框逐步变细,提升视觉沉浸感。X 轴线性马达的加入,使得交互反馈更为细腻。这些对于 Reno 用户来说都是「无负担」理念。 在这些基础上,Reno8 Pro+ 内置的马里亚纳 X NPU 芯片,给静态和动态的影像体验带来的也是一种增益。 「史上最薄」,这个由客观数据决定的称号下,可以说是 Reno 系列设计的一个大方向,也是 Reno 不断优化机内结构的结果。 整体的设计、色彩是一眼便知的话,手感的优化,显然是需要进一步的「触摸」,也是 Reno 这几代进化过程中的一条暗线,悄然地影响着人们的感官。 「回归」是 Reno8 系列的新主旨 Reno 机身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机内的堆叠也不断精进,为何开始「回归」? 第一层回归,其实是 Reno8 开始「以人为本」,回归人文气息。 Reno 初代,取用的色彩和设计多是来自大海,以此为基调,后续的 Reno 开始借由工艺的提升,色彩上的表达天马行空,从「落日」到「星河」,从「晴海」到「流星」,充满了想象力。 而 Reno8 系列上,单从命名上就能看出转变,逍遥、漫步、邂逅无一不是表达了人的状态,而非是自然之景。 第二层,则是回归到纯粹。 纯粹可以是纯色,设计风格化繁为简,回归淡雅,就如同旗舰 Find X 一般,以最少的线条去勾勒出机身上的元素 。 更深层次的话,纯粹就是一种细腻美感的呈现。无论不同的色彩有着多少的波长,在艺术史上,它都自始至终都是作品里的一种情绪提示符。 红色的炽烈,蓝色的忧郁,绿色的生机,都会引发出不同的情绪,说到底纯粹也是人文的体现。 第三层,回归至平衡。 往近了看,Reno7、Reno6 系列的强符号化是晶钻工艺带来的闪亮外观,略偏向女性。往远了看,早期 Reno 其实有着颇为平衡的产品序列,冷暖各半,有着很广的受众。 Reno8 系列上的逍遥青、漫步灰独特配色,接近于中性,平衡了受众。而这也是从功能机时代到智能机时代,OPPO 设计师一直在做的「平衡」。 仔细来看,Reno8 系列中不少的配色是没有用了三代的「晶钻」工艺,机身的线条和色彩变得简洁,这些风格的改变,可以算是 Reno 系列进行的一次自我革新。 但回归到美学与色彩的探索上,Reno 系列一直没变。纯色,充满人文之气的 Reno8 系列更像是在色彩潮流探索中沉淀了下来,并尝试回归色彩的本源。 在这背后,支撑着 Reno 产品理性和感性并存的则是另一个「核心」,那就是硬件上的精进。 在不损失性能和体验的大前提下,Reno 通过技术进化,不断地在轻薄和规格上做出「极致」。Reno8 Pro+ 甚至打破了 Reno 自己保持的轻薄纪录,并塞入了双芯以及 4500mAh 的大电池。 这一明一暗的演变之路,再加上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使得 Reno8 系列在保持「核心」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了自我的「革新」和「拔高」,并依然探索着行业设计的潮流新方向。
华硕2022多系列轻薄笔记本新品发布 最高售价17999元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卡尔)5月23日晚消息,华硕今日举行线上新品发布会,带来了多款轻薄笔记本新品,包括灵耀系列、无畏系列以及a豆系列。 华硕灵耀X Pro 华硕灵耀X Pro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AAS Ultra风洞散热技术,将键盘向上抬起7°,可增加空气流通性提高散热效率。内置英特尔12代酷睿i9-12900H处理器和RTX 3060独立显卡,搭载16英寸4K OLED触控屏,采用16:10比例,分辨率达3840 X 2400,支持100%DCI-P3广色域、1000000:1对比度,HDR True Black 500和杜比视界。 华硕灵耀X 双屏 Pro 2022 同时还发布了华硕灵耀X 双屏Pro 2022,采用主副屏设计。主屏为 14.5英寸2.8K 120Hz触控OLED屏,拥有100% DCI-P广色域、出厂精准校色、色域切换和潘通色彩认证,以及550尼特的峰值亮度;C面副屏则采用12.7英寸 2.8K 120Hz触控屏,同样支持100% DCI-P3广色域和500尼特亮度,而12°抬升的设计,让B、C面更加一体化。 配置方面采用英特尔12代酷睿i9-12900H+RTX 3050Ti的硬件组合,以及最高32GB内存和1TB PCIe4.0存储空间,整机性能达85W。 华硕灵耀X 13 华硕灵耀X 13是一款商务轻薄本新品,全金属材质打造,拥有夜蓝、瓷青两种高颜值配色的它机身薄至14.9mm,轻约1kg。配备13.3英寸2.8K 16:10 OLED HDR屏幕,1,000,000:1对比度、0.2ms响应时间、屏幕峰值亮度高达600尼特,内置AMD锐龙7 6800U处理器,搭配67Wh电池,续航可达19小时。 华硕灵耀14 2022 华硕灵耀14 2022则主打时尚,以影青釉命名颜色,重1.3kg,厚度为15.9mm,配备12代酷睿处理器,75Wh电池,2.8K 90Hz OLED屏。 华硕无畏 二合一 此外,华硕还推出了无畏Pro系列,无畏Pro15酷睿版采用2.8K 120Hz OLED屏幕,12代酷睿i7-12700H处理器,搭配RTX 3060显卡。锐龙版屏幕相同,拥有100%DCI-P3广色域、1000000:1对比度,支持四种色域切换,配备AMD 锐龙6000系处理器+RTX 3050显卡。同时无畏系列还包含一款360°反转本和一款二合一笔记本。 华硕a豆14 Pro 最后,华硕更新a豆系列以及相关配件,其中a豆14 Pro拥有多种配色,配备了英特尔12代酷睿H45标压处理器,还有中国航天定制版可选。a豆mini PC 则是一款只有0.6L迷你主机,配件为a豆100W氮化镓充电器。 在售价方面,灵耀X Pro首发价格17999元,5月31日开卖;灵耀X13,512GB版5999元,1TB版6499元;灵耀14,售价5499元起;无畏360 售价a6499元,无畏二合一售价4999元;a豆14 Pro OLED版4799元起,护眼屏版4499元起;a豆100W氮化镓充电器199元,a豆mini PC售价1799元;其他新品价格暂未公布。
小米困境:车与手机不可兼得?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 3月,小米2021年财报出炉。 据数字显示,2021年小米实现营收3283亿元,同比增长33.5%,经调整净利润为220亿元,同比增长69.5%。 从数字里中,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一个结论:小米这一年,赢麻了。 对于这样的营收数据,投资人当然喜闻乐见。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营收很可能是小米主要业务最后的荣光:手机行业格局在折叠屏的搅动下再次重塑,iot生态链的庞大布局仅靠米家依然难有整合的奇迹,至于要投入百亿美元的小米造车,拿地基建的速度显然要比招人甚至通报研发成果的速度来的迅速而有声势。 是的,当下的小米不缺钱,这和十年前喝小米粥壮行开拔的情景形同云泥,而以手机极客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小米,在如今拥有万千粉丝的基础上,是否还有足够的激情和斗志去再去决战新能源汽车领域,恐怕这点连雷军自己也难回答上来。 或者从根本上看,依仗互联网思维突围才是小米底色的事实,才是这家年轻的公司在需要更高更复杂科技含量的造车领域中走得步履蹒跚的原因。 十年时间,当性价比不再是横行商海的杀手锏,高端之路迫在眉睫时,盛世掩盖下的“灰犀牛”能让雷军察觉,但能让整个小米察觉吗? 01 性比价之王还是大而不强? 2021年,小米手机的业绩暗藏玄机。 在全球芯片产能吃紧的背景下,小米智能手机出货1.9亿部,同比增长依然达到了30% 。 但是,多就是强吗?这个问题显然值得仔细推敲一下。 3月22日小米发布的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平均售价为1097.5元,较一年前提高5.6%,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也由8.7%上升至11.9%。 这当然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它是一个值得骄傲甚至是值得宣传的成绩吗? 在产品发布会上对标苹果机能的小米,在毛利率上就显得底气不那么足了,据数据显示,苹果2021年在手机硬件业务的营收高达716亿美元,而毛利率更是超过40%! 毛利率水平距离高端手机的对手存在显著差距是事实,那么小米的单机利润又是怎样的呢? 据财报显示,小米手机业务毛利润为248.6亿元,在出货1.9亿部的背景下,每台手机利润仅为130元左右。 显然这样的均价利润距离高端定位还相距甚远,但就在这样的手机业务基础下,为什么小米还能稳稳屹立手机市场呢? 答案就在于小米手机的海外市场业绩。据数字显示,海外手机市场营收接近1380亿,也就是说作为小米营收支柱的手机业务,有一半比例来自于海外。 图/小米官微 很明显,小米手机的市场已经够大,那到底强不强呢? 据国外机构市场分析报告数据,在2020年,600美元(约3828元人民币)以上价位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中,苹果手机以55.4%的比例小幅领先安卓阵营,而在旷日持久的芯片断供,晚舟被困和商业构陷下,华为2021年高端机市占率直线下降到仅有6%,而整个安卓高端机市场份额占比也从44.6%缩水至了36.5%,苹果的市场份额整整上升了8%,也就是说,华为陡然留下的高端机市场真空,几乎完全被苹果填补,而小米等国内头部玩家接收市场的能力在哪儿? 大而不强,是十年前小米崛起的要义,但是到了今天,它却成为了小米的“命门”。 由于折叠屏手机的爆发,市场对高端手机的接纳门槛已经从3000元以上陡然上升到了1.5万元,而中低端折叠屏的定价也接近了9000元,也就是说市场进入了一个产品为王的时代,你有好产品,自然有人买单,可问题在于有吗? 折叠屏巨头中,华为、三星独霸天下,oppo、vivo亦步亦趋,虽然小米也及早地推出了自己的折叠屏旗舰:MIX FOLD,但市场表现值得再推敲。 据京东数据显示,小米MIX FOLD销量常年居于手机品牌第五的位置,且距离榜首差距近五倍,另外在所有折叠屏售卖火爆的情况下,只有小米率先推出京东降价活动,将手机价格从9999元打到活动价6999元,粉丝直呼操作成迷。 显然,小米手机的性价比之路还在延续,但谁都不知道如何变强,更是成为小米突围无法回避的课题。 02 互联网造机,小米要补的课还很多 如何变强,就要知道自己哪里薄弱。 尽管小米一直定位自己是高科技公司,但很多时候,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还是会让小米显得太接地气。 长期以来,互联网营销模式主导下,小米一直都在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这种策略在小米成立初期,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十多年过去,小米的主线模式还适应手机的发展潮流吗? 首先,先看看手机厂商立足的基本面:研发投入。据小米历年财报显示,2018年到2021年间,研发投入分别为58亿、75亿、95亿、132亿,所占营收比例基本保持在3.3%到4%之间。 这个比例高吗?好像还可以。那再看看友商的研发投入如何。据2021年华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研发投入达到142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2.4%,而在过去十年间,华为的研发投入高达8450亿,从这个角度看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每次技术风口和商业制裁来临时,华为都能软着陆,实在原因是技术实力太过强大。 另外,全球高端手机霸主苹果,2021年的研发投入略低于华为,也达到了1400亿元之巨,并且在过去十年间,研发投入的头把交椅也一直是由华为和苹果把持的。 图/vivo官微 研发投入不足,最直接的结果当然是手机功能不够顶尖,但是小米手机价格上不去完全是因为研发吗? 再来看看影响手机价格的另一个决定性环节:供应链。 长期以来,小米手机供应链对国际供应厂商依赖程度很高。在小米的主要国际供应商中,三星、高通、海力士为小米提供芯片、Skyworks为小米提供射频前端、SONY为小米提供CIS系统。 在国际芯片市场供应局面波云诡秘的情况下,联发科成为小米新晋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20年小米搭载联发科芯片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达6,370万部,同比增长223.3%。 而反观安卓手机的头部玩家三星,供应链建设可谓是各家的榜样。不仅三星自身完全控制顶级芯片、屏幕、处理器、闪存、摄像头等核心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在供应链控制和运转中话语权较高。在多个元器件行业都具有绝对的供应链把控能力,是全球唯一一家可实现5G设备自给自足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可脱离美国技术约束的手机企业。 由于智能手机零部件数量达到几千个,涉及的技术、企业、国家众多,为解决此问题,三星建立三星工业园区,将众多零部件供应商聚集在同一工业园区内,并为各零部件相关企业搭建网络联线,确保信息的即时连接和物流有效运作,其中三星为手机的核心配套厂商建造直通组装厂的大型传输带,形成园区产线一体化,降低物流成本并避免进口零配件的关税。 此外,三星搭建了纵向垂直的供应链,强化销售、生产、采购和计划部门的合作。三星应用供应链管理系统敏捷性高,供应链管理系统可快速计划销售、生产,还可用以推动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研发。三星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分析客户对智能手机的功能需求偏好,引导产品研发方向,快速革新产品功能并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也就是说小米距离真正的实力玩家的距离,光在供应链环节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所以,要想立足于残酷的手机市场竞争中,渠道就是小米必须倚重的环节了。 2016年以来,国内手机出货量接连下滑,而且手机回归线下渠道的趋势越发明显,作为消费者来说,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购物心理开始成为主导。 在这种局面下,铺设实体店成为了各家手机厂商必须要做的事。 图/小米官微 而小米的线下渠道,完全是以小米之家为网络节点铺设。小米之家,包括直营店和经销商合作门店,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专卖店货权归小米,没有货物囤积的后顾之忧;授权店则保留了传统的经销商进货模式。 在整个2021年,小米的店面以飞一般的速度开设,截止到年底全国共有1.02万家零售店面。 而这些够了吗? 对比oppo和vivo,答案自然明了。据数据显示,vivo全国门店超过25万家,而oppo更是高达40万。 如果说数量上小米已经处于明显的劣势,那么模式上小米是否还有竞争力吗? 作为直营店铺和经销商店面的考核者,小米对客流量、转化率、平均客单价、连带率等指标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度,但是难免kpi与实际经营情况存在脱节的情况。 小米想要实现在赛道中的跃升,研发、供应链、渠道等三个方面的升级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是雷军和他的小米还真的有余力去攻克这些难关吗? 03 造车与造机,谁是熊掌谁是鱼 小米手机的提升方向不可谓不明显:提升机能,推进高端化这样的方向性战略谁都有可以看得清晰。 只不过行业大势之下,是否这样的路线推进短时内还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就需要更全面的考量了。 在过去五年中,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在达到5.6亿部的顶峰后开始连年减少,加上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因素和疫情反复造成的产能供应问题,行至2021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跌至3.12亿部,距离巅峰萎缩了近43%的市场。 IDC近期发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7,420万台,同比下降14.1%。 而小米今年一季度也突然转向,总营收734亿元,同比下滑4.6%;期内亏损5.31亿元,去年同期盈利77.8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达28.59亿元,同比下滑52.9%。 如果不是5G商用计划提速和折叠屏的横空出世,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可能会更乏善可陈。 图/小米官微 但是,由于5G模组的可移植性对手机来说并不具备技术深耕的价值,而折叠屏对于工艺技术沉淀不够深厚的小米来说,是短期内无法填补的鸿沟,再加上智能手机作为消费品,已经轰轰烈烈的走过了十年,纵使折叠屏足够吸引人,还能不能像当年安卓智能手机面世时那样引起人们通讯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双重变革还未可知,如果押注在一个身段已然落后的领域,对小米来说显然是步臭棋。 但当另一个风口来临时,小米嗅到的味道显然完全不一样。 新能源造车,一个对小米来说似曾相识的机会。 同样是面向客户的高频终端使用场景,同样是流量的蓄水池入口,甚至在营销模式上,都同样是互联网先行,粉丝买单初代产品,厂商再继续打磨更新的流程。 这样的节奏对小米来说一句话就能形容:“太熟悉了。” 而且,对于小米来说,当下的它还具有了十年前不具备的整合能力: 据零壹智库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起小米便开始了产业投资探索。截至 2022年一季度末,小米在全球范围内的股权投资约为425笔,其参投项目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约847.6亿元。 2014年及2021年小米投资数量均成井喷式爆发,项目融资金额也于2021年达到历史最高为452.4亿元。而且,小米的投资方向主要聚焦四大板块。一是家居家具家电及智能电子产品行业,累计投资95笔,参投项目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累计达68.9亿元;二是汽车相关行业,累计投资26笔,参投项目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累计达66亿元;三是游戏、娱乐及传媒行业小米累计投资67笔,参投项目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累计达205.72亿元;四是持续关注集成电路及芯片行业,累计投资53笔,参投项目公开披露的融资总额累计达123.3亿元。 图/pexels 也就是说这四大板块业务都能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自己即将大展拳脚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换做是任何人,有谁会对手里的这一副好牌无动于衷? 雷总大手一挥,开启了小米的造车时代,可以说这是他个人冒险的又一次启程,也可以说是时代与趋势赋予小米的一次转型机会。不过,在前有特斯拉树立行业标杆,后有造车新势力抢滩登陆的局面下,小米尚在圈地盖楼广招人马的阶段,还能不能赶上行业大局落定之前分得自己的江山,实在是考验小米运筹帷幄的能力了。 守成与拓金从来都是难以平衡的,要守住手机的基本盘,来实现造车投入100亿美元的诺言,对雷总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古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次,小米的选择至关重要。 *题图源自小米官微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OPPO Reno8 Pro+发布:天玑8100-MAX配马里亚纳X芯片 售3699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 (作者/俞学昕)5月23日消息,OPPO于今日举行线上发布会,发布旗下Reno系列新品Reno8系列三款机型。其中,OPPO Reno8 Pro+搭载天玑8100-MAX处理器,并内置了马里亚纳X自研NPU芯片,采用5000万像素索尼IMX766传感器,售价3699元起,于6月1日起正式开售。 OPPO Reno8 Pro+三款配色 此次OPPO Reno8 Pro+共发售“逍遥青”、“漫游灰”、“暗涌黑”三款配色。手机厚7.34毫米、重183克,机身采用星钻拓印等工艺,直边金属中框采用航空铝材质。摄像头模组采用流云双镜设计,并于凸起边缘采用75度弧线设计。 Reno8 Pro+搭载一块6.7英寸屏幕,支持120Hz刷新率,屏占比93.4%,采用蓝钻排列,同时还支持屏下指纹解锁,OPPO称0.2秒可解锁。 马里亚纳X拍摄效果 摄像头部分,Reno8 Pro+后置拥有三颗摄像头,主摄采用5000万像素索尼IMX766传感器,另外两颗镜头分别为800万像素120度超广角、200万像素微距镜头。前置部分延续Reno7采用3200万像素超感光猫眼镜头,拥有15cm最近对焦距离。Reno8 Pro+还内置了自研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支持4K HDR视频录制、第三方APP的夜景降噪及逆光HDR拍摄。 OPPO Reno8 Pro+性能配置 OPPO Reno8 Pro+搭载天玑8100-MAX处理器,采用台积电5nm制程工艺,同时配备超晶石墨散热系统,OPPO称散热总面积对比上代提升2.2倍。Reno8 Pro+内置4500mAh电池并支持80W快充,官方表示10分钟可充至45%。 游戏体验部分,Pro+配有Hyperboost游戏稳帧引擎,OPPO表示进行3小时《王者荣耀》平均帧率为199fps。此外,全系还拥有X轴线性马达,标配ColorOS 12.1.1操作系统,支持NFC及跨屏互联。 售价方面,OPPO Reno8 Pro+拥有8GB+256GB、12GB+256GB两款不同配置,售3699元起。 OPPO Reno8 Pro配置 而OPPO Reno8 Pro厚7.57毫米,重188克,镜头模组同样采用流云双镜设计,共发售“微醺”、“邂逅蓝”、“夜游黑”三款配色。Reno8 Pro搭载一块6.62英寸E4屏幕,同样支持120Hz刷新率及屏下指纹解锁,局部峰值亮度1300尼特,摄像头配置与Reno8 Pro+基本保持一致。 Reno8 Pro散热系统 性能及配置上,Reno8 Pro首发搭载骁龙7处理器,采用台积电4nm制程工艺,配备3D恒冷中央散热系统,官方表示散热总面积相比上一代提升28%。同样内置4500mAh电池并支持80W闪充、拥有Hyperboost游戏稳帧引擎。售价方面,OPPO Reno8 Pro拥有8GB+128GB、8GB+256GB、12GB+256GB三款不同配置,售2999元起。 OPPO Reno8配置 系列第三款机型OPPO Reno8机身厚7.67毫米、重179克,拥有一块6.43英寸屏幕,搭载天玑1300处理器,拥有8GB+128GB、8GB+256GB、12GB+256GB三款不同配置,售2499元起。 OPPO Pad Air两款配色 除OPPO Reno8系列外,还发布了OPPO Pad Air。平板厚6.94毫米、重440克,外观采用拼接设计及闪光砂工艺,共发售“星银”、“雾灰”两款配色,同时拥有一块10.36英寸2K屏幕,支持60Hz刷新率。OPPO Pad Air还搭载骁龙680,并适配智能手写笔、智能蓝牙键盘,拥有4GB+64GB、4GB+128GB、6GB+128GB配置,售1299元起。此外,发布会的最后还带来了OPPO Enco R无线耳机,售299元。 Reno8全系已经开启预定,Reno8及Reno8 Pro+将于6月1日10:00正式发售,Reno8 Pro将于6月11日10:00正式发售。
iPhone 14会让人失望吗?
据外媒5月23日报道,近日来,众多消息显示,苹果预计将在今年九月份推出iPhone 14系列新机。截至目前,与该系列新机相关的爆料,大多数都集中在iPhone 14 Pro,而不是普通版本的iPhone 14上。这让不少消费者感觉,今年的iPhone实际上就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新机。 反观相对高端的iPhone 14 Pro和 iPhone 14 Pro Max这两款机型。预计将配备更窄的边框、药丸式打孔屏幕以及TrueDepth摄像头阵列设计代等。 更有业界资深人士表示,今年,苹果计划将继续加大Pro和非Pro的iPhone的差异化。今年将有多项高端功能首发到Pro机型上。毋庸置疑,与高端iPhone 14比较起来,普通版本的iPhone 14自然显得有些乏味。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迄今为止iPhone 14的相关爆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的iPhone 14会让人失望吗 更大尺寸的iPhone 14 Max 在配备了5.4英寸显示屏的iPhone 12 mini和iPhone 13 mini,均遭遇了销售低迷之后。有报道称,苹果已经计划停止其小尺寸iPhone的生产、发售。并且,同时将推出更大型号的 iPhone来取代该产品阵容。 今年,预计iPhone 14 Max将出现在iPhone 14系列中。新机将配备6.7英寸显示屏,大小与iPhone 12 Pro Max、iPhone 13 Pro Max这些大屏iPhone相同。 与mini产品线的思路一致,iPhone 14 Max 预计将提供与标准 iPhone 14 相同的所有功能,但具有显著更大的显示器。 显然,iPhone 14 Max将为想要拥有更大显示屏但不需要ProMotion功能和远摄像机等“Pro”功能的用户提供一个全新的选项。作为今年iPhone阵容中最引人注目的视觉变化之一,iPhone 14 Max可能会成为iPhone 14系列的重点推荐之一。 内存增加50% 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认为,所有iPhone 14系列机型都将配备6GB内存,标准版本的iPhone 14机型具有LPDDR 4X内存,iPhone 14 Pro机型具有LPDDR 5内存。 目前,iPhone 13 mini和iPhone 13配备4GB内存,而iPhone 13 Pro和iPhone 13 Pro Max已经配备6GB内存。这些数量与iPhone 12系列没有变化。虽然郭明錤表示所有iPhone 14 机型都将配备6GB 内存,但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LPDDR 5内存速度将提高1.5倍,能效提高30%。 如果iPhone 14和iPhone 14 Max的内存将增加50%,那么就能使其可在后台保持更多应用程序和浏览器选项卡处于打开状态以加快恢复速度,为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空间来构建功能强大、需要内存的应用程序,并使设备更具未来感。 续航增加 得益于新的、更高效的5G芯片,iPhone 14和iPhone 14 Max可以提供更长的电池寿命。消息称,iPhone 14的5G射频芯片采用台积电的6nm工艺制造,芯片体积更小,功耗更低。 6nm RF工艺使芯片能够在 sub-6GHz 和 mmWave 5G 频段上使用更少的功率,同时仍提供高水平的性能。 除了更高效之外,缩小“iPhone”内部的大型射频收发器组件有望释放物理空间。据了解,每增加一平方毫米的体积,就会为更大的电池创造更多空间。iPhone 14的RF芯片的效率提高和小型化一起被认为会带来更好的整体电池寿命。 Wi-Fi 6E 连接 目前,有消息称,所有iPhone 14机型都有望支持Wi-Fi 6E。Wi-Fi 6E提供Wi-Fi 6的特性和功能,包括更高的性能、更低的延迟和更快的数据速率,并扩展到6 GHz频段。额外的频谱提供了超出现有2.4GHz和5GHz Wi-Fi的更多空域,从而增加了带宽并减少了干扰。 紧急卫星功能 凭借最初传闻用于iPhone 13系列的功能,iPhone 14系列中的Qualcomm Snapdragon X65 调制解调器有望促进许多基于卫星的紧急功能,以允许用户在紧急情况下发送消息并报告所在位置的重大紧急情况没有蜂窝覆盖的地方。 具体来说,通过卫星的紧急消息将允许用户在没有可用的蜂窝或WiFi信号时使用卫星网络向紧急服务和联系人发送短信。据称,它将与SMS和iMessage一起成为一种新的通信协议,将显示灰色消息气泡,并且消息长度将受到限制。另一个功能将允许用户使用卫星通信报告重大紧急情况,如飞机失事和火灾。 这些功能仍在开发中,据传最早将于2022年推出,但其他估计已将该功能更稳固地放在 iPhone 14 和Apple Watch Series 8阵容中。 相机功能改进 据报道,虽然iPhone 14机型将不配备新的48MP摄像头,而改用iPhone 13的12MP摄像头,但所有标准版本的2022款iPhone都将改进其摄像头功能。 具体来看,iPhone 13 Pro推出了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全新 /1.8、6P(六元素镜头)超广角相机。今年,有传言称这款改进的 /1.8 超广角相机将渗透到标准版本的iPhone 14两款机型上。同时,除了增强后置摄像头系统外,也有消息显示iPhone 14的前置摄像头具有更显著的改进。 所有四款iPhone 14机型都可能配备升级的前置摄像头系统,具有自动对焦和更宽的 /1.9 光圈。相比之下,所有 iPhone 13 机型的前置摄像头都具有定焦和 /2.2 光圈。 更宽的光圈将允许更多的光通过镜头并到达传感器。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这些相机升级可能会改善人像模式照片和视频的景深效果,而自动对焦可以在FaceTime和 Zoom 视频通话期间加强对焦。 更新的颜色选项 近日来,有不少分析师都预测,iPhone 14和iPhone 14 Max将提供多种颜色可供选择,包括黑色、白色、蓝色、红色和紫色。 假设有关iPhone 14的确会增添新的配色,那么iPhone 13系列中的粉色和绿色配色将会停产。iPhone 14系列将拥有iPhone 13系列相同数量的颜色选项。 鉴于苹果公司在去年4月的周期中期更新中推出了紫色iPhone 12和iPhone 12 mini,以及24英寸iMac、第六代iPad也推出了紫色选择,并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的情况下。iPhone 14 的紫色选项似乎显得合情合理。 如果苹果遵循之前的发布时间表,预计苹果将在2022年9月举行的活动中推出iPhone 14系列新机。
雷军:小米和徕卡的合作深度空前!联调后夜拍不会是“傻亮”
今天上午,小米宣布和徕卡达成战略合作之后,引发了网友激烈的讨论,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也有很多网友存在不少疑惑,对此,@雷军 下午也发布了长文详细解答了与徕卡合作的一些细节。 徕卡与小米团队合影 首先,雷军介绍了这次合作会给移动影像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他表示,近几年旗舰手机已经做到拍得清晰、拍得精致了,但距离真正的创作,还有距离。 比如夜拍,从过去的“一抹黑”到现在能拍得“透亮”,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但把夜景拍得像白天一样亮,是正确的吗?夜景,是不是至少有“夜感”才对? 雷军透露小米将会在这方面带来强化,称“等大家看到我们最新的作品,就了解我们新的发展方向了。” 网曝小米12 Ultra渲染图 另外,雷军还强调,徕卡诞生至今已有109年,他们的影调和审美被认为是影像世界的顶级标杆。 而这次小米与徕卡的合作的深度也是空前的,从光学、成像、图像处理、体验等智能手机影像全链路都是双方共同打磨,是双方影像能力的全面融合。 为了能达成我们共同的目标,除了中德两地协作,徕卡还特地派出了一支工程师队伍来到北京,和小米的工程师们并肩工作。 雷军表示,新机将在你7月份登场,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联合研制团队将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进行最终的精细微调。
视频行业前传:陈天桥、贾跃亭、李善友的恩怨简史
作者 | 二维马 编辑 | 胡喆 这是一场十年前的战争。 雷峰网即将推出长视频十年战争系列长文,在探寻往事之际,一个问题萦绕在大家心中,在三大视频网站出现之前,在优酷土豆的辉煌岁月里,在百家视频网站竞相登场的间隙中,当时的长视频战争是什么样子的? 想要在这个人类世界中最具梦想和创造力的产业上突出头角,用资本的力量撬动整条生态链的故事,并不只是发生在优爱腾三家身上,其实早在BAT未成、盛大独大的年月里,陈天桥就已经倾力尝试过一次,他收酷6、合盛世骄阳、创华影盛视,纵横捭阖,想要一统天下,可惜时不我与,反而给了贾跃亭机会,其凭借版权优势从籍籍无名之辈中一跃而出,搅动了21世纪10年代的上半页。 什么样的如椽巨笔,都很难将这个宏大的故事一网打尽,雷峰网选择了版权大战前夕的那个瞬间,野心家此起彼伏的时刻,定格住差点改变整个未来格局的那几个故事,便是此篇文章的目的。 1 陈天桥的野望 2009年是陈天桥为自己的梦想发高烧烧得最厉害的一段时间。一方面,他拿出了打造盛大研究院的计划,想做出属于中国的普林斯顿研究院;另一方面,他拿出了在线迪士尼的梦想,想要把国内视频行业一网打尽。 当年的盛大游戏比现在的腾讯游戏不遑多让,盛大文学更是阅文的前身,但是陈天桥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的不只是一家游戏公司,或者一个文娱集团,而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梦想世界。他要打造的是在线迪士尼,如果放到现在的话,就是一个囊括了腾讯的游戏业务、阅文的网文IP源头、以及视频影视为一体的巨型商业帝国。 陈天桥 6月份收购了华友世纪后,盛大集团的创始人陈天桥将目光投向了影视制作上。他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首富,盛大游戏为他带来了数不尽的资产。在BAT还没有成为专有名词的年代里,S所代表的的盛大要站在所有互联网公司的最前头。 彼时的盛大文学是国内流量最大、价值最高的内容平台之一,起点文学网和晋江文学网至今仍是国内网文龙头,蕴藏着大量的IP宝藏。 开发网文IP,实现数据价值,最直观的办法就是影视化。陈天桥选择了组建影视公司,自己投拍影视剧,于是和国内最强大的影视剧内容制作平台湖南卫视合资创办了一家影视公司,叫做华影盛视。 陈天桥和欧阳常林的协议是,华影盛世初创之际,盛大出三个亿,湖南卫视出一个亿,这笔钱就是华影盛视的初始资金。款项到账之后,公司成立,盛大派出了三名董事,湖南卫视派出了两名董事,CEO由著名的制作人龙丹妮担任。 与之同时进行的还有收购酷6网。2007年底,当时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现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发了“第56号令”,要求视频网站播放的所有节目内容都要有正规版权。2009年9月,张朝阳提出组建中国网络视频反盗版联盟,视频网站纷纷开始了走向正版化的道路。 也正是同一时间,盛大正式开始收购酷6网。9月份,陈天桥派了投资部的人对酷6网进行尽调,12月份宣布收购。 关于盛大收购酷6的过程,坊间有不少传闻。酷6当时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当时主要竞争对手优酷已经融资1.2亿美元,酷6则只有2400万美元,李善友开始为酷6的前景担忧到绝望。继续独立下去肯定会死,那为什么不找个靠山呢? 有需求也有资金的盛大就成为了酷6的目标。收到陈天桥的短信之后,李善友颇为积极主动,两人见了一面没什么进展,李善友就经常会跟陈天桥发个长短信,汇报一下酷6的进步,甚至连儿子出生了这样的事情,都跟陈天桥分享一遍。据说这些长短信打动了陈天桥的心。 陈天桥确实相当纠结。因为酷6的成绩在视频网站中算不上前列,盛大前后也接触过优酷、56网和PPTV等等,但是出于种种原因,这些公司都不愿意被收购,真正能走到一起的只有酷6一个,这也是盛大选择酷6的最终原因。 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 但是收购酷6网仍然在盛大内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盛大集团总裁谭群钊表示强烈反对,陈大年也不支持这个提议,这看起来实在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陈天桥不为所有人的反对动摇,坚持要打造出他心目中的影视娱乐帝国,收购视频网站就是他计划中的重要一环,他是一定要搞到一家的。 2009年11月,华友世纪通过换股的方式收购了成立三年的视频网站酷6网。 在陈天桥的规划下,华影盛视是盛大的内容制作中心,酷6是盛大的内容发行中心,两者皆备,现在就只缺一个中间的内容版权中心了。如果还有盛大盒子这块硬件业务,陈天桥就能把影视内容板块的线上发行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盛大寻觅版权公司的过程中,李善友借机推荐的一家公司盛世骄阳,进入了陈天桥的视野。 李善友和盛世骄阳的创始人徐蕾蕾是好友。徐蕾蕾没什么名气,也没什么显赫背景和过人经历,她这一生做过最正确的事情可能就是在2009年7月卖掉了自己的两套房——内容版权一定大有前途,她要拼上去赌一把。 徐蕾蕾以300多万元为初始资金,创办了以“版权+渠道+运营”为核心的盛世骄阳。她刚刚开始囤了一批版权的时候,正好遇上张朝阳的关于网络视频正版化的提议,盛世骄阳的地位迅速拉升起来。 在李善友的牵线下,盛大对盛世骄阳的收购进行得非常之快,从2009年12月月底与徐蕾蕾接触开始,前前后后只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第二年1月份就完成了从尽调、签协议、再到交割的过程,快到就连市场上的VC都反应不过来,来不及跟盛大抢这个项目。所以盛大当时只花了1600万就拿到了盛世骄阳40%的股份,说起来,这的确是笔划算的买卖。 当然版权再便宜,那也是要钱的。盛大在2010年4月份出借给盛世骄阳一亿人民币,到了2010年年中的时候,盛世骄阳已经拿到了市场上70%的影视剧版权。 资本运作的下一步是资源整合。接连拿下视频内容的制作方、版权方和渠道方后,陈天桥开始考虑整合问题。华影盛视的资本关系较为复杂,背后站着盛大和湖南卫视两个“爸爸”,不适合当整合的主体,把盛世骄阳装入盛大收购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世纪更好。 华友世纪是一家动增值服务及软件技术提供商,此前主要收入来源于短信运营。有鉴于这是一家上市公司,便于从二级市场融资,自然就成为了陈天桥心目中最合适的“借壳公司”。只要酷6网和盛世骄阳都能装入华友世纪,盛大影视板块就能成为国内第一家整合内容全产业链的超级文娱巨头。 打造线上迪士尼的想法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高远,在当时的陈天桥看来,似乎稍微伸伸手就能摘到。 2 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 在线迪士尼这艘航母造影的裂痕起于华影盛视。 华影盛视成立后立刻就启动了电视剧《新还珠格格》的项目,这部剧经典电视剧的翻拍之作,制片费用极其高昂,一集达到了150万元。 这让陈天桥既震惊又不满,因为此前电视剧的版权价格并不高,几十万元买一套是常有的事儿。2006年第一部有新媒体版权标价的电视剧叫《武林外传》,80集一共卖了10万,平均每集1250元,后来《我的团长我的团》是2万元一集,现在每集要给湖南卫视150万元,这不是很荒唐的事情吗? 影视行业中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是多少,其实是个谜,如果不是深谙行业奥秘的老手,很容易会碰到那些在各个环节深受捞钱的行业蛀虫。有一个业内人士曾经向雷峰网讲过这样一个业内习语,“扎蛤蟆”,就是忽悠那些不懂其中行行道道,但是又颇为财大气粗的老板来投资影视项目。这些老板们投进去的钱,有六七成在开拍前就已经被挥霍一空了,所谓扎蛤蟆,就是扎住这些金主,让他们大出血。 陈天桥可能不懂得影视行业的弯弯绕绕,但是他是一个十足十的聪明人,每集150万的报价,实在超出了他的逻辑认知范围。再加上《新还珠格格》的许多场景并没有重新制作,仍然采用了原版的布景,只不过稍加改造了一番,怎么可能有这么高的成本呢? 或许,从这一刻起,陈天桥就认定自己是个冤大头,而那些向他爆出这个价钱的人,果断被他打入了信任黑名单。 除了《新还珠格格》外,华影盛视还花了七千多万投资各类影视项目,包括那两年比较知名的电影《十月围城》、《一代宗师》等等。对于这部分投资,董事长陈天桥也不满意。他要做的是一个囊括了IP源头、影视改编、渠道发型的全产业链网络“迪士尼”,自己手上有的是IP,有的是可以改编的内容,就算投资的回报再高,这跟他的规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去投资其他人的影视剧呢?为什么不去自己制作呢? 在2010年12月24号的华影盛视董事会上,陈天桥当着全体董事的面,以此说明公司当年没有完成集团KPI,向龙丹妮发难。 选秀教母龙丹妮 龙丹妮是现象级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策划者,也是天娱传媒总裁,她来担任华影盛视CEO这件事在当年还引起过一阵轰动。但是在这次董事会发难之后,龙丹妮意识到她跟陈天桥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她迅速选择离职,远离了这个信任漩涡,将华影盛视留在身后。 陈天桥此时心情的确不美好。华影盛视只是点燃了他情绪的一把导火索而已,真正令他愤怒的另有其事。 盛大收购了华友世纪后,盛大副总裁瞿海滨代表盛大担任了华友代理CEO一职,他也是盛大资格最老、最受陈天桥信任的副总裁之一。陈天桥拟定的资源整合计划是,将原华友世纪本的SP业务分离出来给盛大集团,由华友世纪增发股票收购酷6网和盛世骄阳,新华友世纪就会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公司。 其实盛世骄阳在盛大内部颇受关注,徐蕾蕾和龙丹妮交流过一次,华影盛视也想合并盛世骄阳。华友世纪和酷6网合并之前,瞿海滨和李善友都提出过要把盛世骄阳装进来的建议。就是在2010年4月份的集团高管会上,陈天桥决定给徐蕾蕾一个亿的借款,也决定了下一步的整合计划。 华友世纪已经在2009年11月,以向酷6网股东以增发股份的方式,完成股权合并。交易于次年第一季度完成,这样先通过股权合并让酷6成为华友世纪全资子公司,再将华友原来业务转移出去,最终就能实现酷6的曲线上市。瞿海滨虽然仍有代理CEO的头衔,实际上的掌控者已经变为了酷6网的创始人李善友。 2010年年中,陈天桥下发指令,要把华友世纪无线业务拆分出来,合并盛世骄阳,然后陈天桥决定闭关两个星期。闭关是他的个人习惯,跟他本人的身体状况有关,自2005年开始便时不时来上一次。一旦闭关后,他的所有个人联络方式统统失效,谁都联系不上他。 这场交易并不算难,而且有共事多年的老同事压阵,陈天桥没有想过会失败,所以就放心失联了。 然而两个星期后,陈天桥出关一看,怎么没搞成? 3 李善友的掌控欲 这是怎么回事儿?这不是挺简单的一笔交易吗?陈天桥认真检查了一遍,差点气歪。 原来是这样的: 华友世纪与酷6网合并前后,市值一度达到了最高点。2009年12月15日,华友世纪的市值为9202万美元,但在此后的半年内,华友股价逐步走低。8个月后,在华友世纪改名为酷6网前夕,公司市值一路下跌,已经跌到了6000多万美元。 另一方面,盛世骄阳的估值却在不断上涨。在2010年1月份,盛大以4000万元人民币收购了其40%股份之时,盛世骄阳估值只有1亿元人民币,但在这几个月中,徐蕾蕾拿着盛大给的一亿元借款在市场上大杀四方,买下了不少版权,再加上版权价格在快速上升期,到了并购的时候,手握大量版权的盛世骄阳,估值已经涨到了4个亿了。 一涨一跌之下,盛世骄阳简直要反超酷6。 华友世纪的市值也不过就4个多亿人民币,现在盛世骄阳的资产也是4个多亿人民币。本来是大吃小的逻辑,现在有了可以较量的空间。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相当大的问题,酷6网和盛世骄阳,谁将在这个即将成立的新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李善友和徐蕾蕾,谁是这家公司的实际操盘手? 如果这是一场结果毫无疑问的较量,估计也不会让人出现什么想法。但是既然有了变数,一切就都不同了。盛大内部,凡是与这场交易有所牵扯的人都在迅速站队,有人站徐蕾蕾,有人站李善友,甚至还有人站瞿海滨,一时之间各路人马吵吵嚷嚷,并购就进行不下去了。 盛世骄阳创始人徐蕾蕾 如果按照持有股份来比较的话,在华友世纪全资子公司的酷6网内部,李善友的股份已稀释至10%左右,徐蕾蕾倒是还持有盛世骄阳60%的股份,二人纸面上的身家倒是先拉开了差距。 如果按照自身履历、江湖地位和个人能力来比较的话,作为原搜狐公司高级副总裁、酷6网创始人的李善友,则要比徐蕾蕾显得更靠得住一些。因为徐蕾蕾创业之前,没有什么突出经历,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盛世骄阳也不过才成立一年时间。所以两个人之间无法相提并论。 再加上,李善友当然认为整个视频生态应该以视频网站为主,更何况,徐蕾蕾是他推荐给陈天桥的,于公于私,他都应该是整合后公司的实际掌控者。李善友想得有道理,但这个道理不是绝对的,凭什么徐蕾蕾就不能上位呢? 版权是视频产业的中心环节,是重中之重,盛世骄阳的估值半年之内就翻了两番,以后也是大有前途,过不了多长时间就能把酷6远远甩在身后,有机会能争一下主导权,徐蕾蕾当然不能错过。 于是,缺少了陈天桥的压制,围绕着两个子公司的并购案,原本平静的盛大内部各类斗争纷纷涌上台前。既然徐蕾蕾背后有人支持,双方合并后的新公司也不一定能落到自己手上,李善友当然不愿意就这么合并了。 结果就是,陈天桥一出关就发现,这群人都把我说的话当耳旁风啊。之前交代的事情做是做了,就只做了一半,无线业务拆出来了,华友世纪改名了,但是最重要的那件事砸了,盛世骄阳没装进去。 陈天桥是什么人?他是一个绝顶聪明、骄傲自负、不容反对的领导者,在盛大内部,一般不容许其他人对他提出异议。而且他能言善辩,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即兴状态下演讲一两个小时都是常事儿,在跟他人讨论问题的时候,陈天桥连续几个小时不断陈述自己的观点,99%的情况下能把所有的反对意见压下去。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善友和徐蕾蕾之间的明争暗斗,两个人各自的私心都已经昭然若揭了,陈天桥怎么能不知道! 他在出关后问了徐蕾蕾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好人、坏人和能人,你觉得你算哪种人?” 徐蕾蕾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陈天桥接着说:“你不算好人,也不是个坏人,你是个能人。”字句之间,失望与不满溢于言表。 这次谈话,让不少人以为徐蕾蕾要被边缘化。陈天桥心里肯定认为徐蕾蕾和李善友都不够有大局观,跟不上自己的想法。不过当务之急,还是要赶紧把盛世骄阳这个事儿给处理了。 盛世骄阳欠下的一亿元借款,很快就转成为了40%的股份,现在盛大有了盛世骄阳80%的股份,拥有了绝对控股权,为后续的资本运作扫清障碍。 不论是李善友,还是徐蕾蕾,还是龙丹妮,此刻都已经进入了陈天桥的不信任名单。圣诞节前夜向龙丹妮发难之后,第二年3月18号,两会刚刚结束,陈天桥在北京与李善友见了一面,在版权投入上,两人之间产生了严重龃龉,酷6投入这么多做正版化,但是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陈天桥是很不满意的,所以李善友就离职了。 酷6团队都是李善友的人,当时北京办公室内副总裁郝志中带着一帮人团结起来要对抗盛大,发生了一些冲突,这帮人都被赶到了一楼的办公室,在一个木板围起来的封闭办公区域活动。以郝志中为首的这批人不久之后离职,对酷6发起了劳动仲裁。至此,李善友的创业团队被清洗一空。 盛世骄阳这边此时正在融资,徐蕾蕾想引入某家国资,但是陈天桥反对。盛世骄阳的董事会由陈天桥、瞿海滨和徐蕾蕾三人组成,但4月底,徐蕾蕾在不知情和未参与的情况下,接到了一份董事会协议,将她的CEO职位罢免为公司副总裁,并且强制放假。不久之后,盛大无线高管高峰空降盛世骄阳,接替徐蕾蕾担任CEO职务,徐蕾蕾就此出局。 4 贾跃亭的算计 盛世骄阳在资产运作上的失败,给了乐视网一个机会。 2005年到2006年,视频网站投资的爆发期,优酷、土豆、酷6网等都在这个时间点诞生,并且相继获得了融资。与所有这些网站不同,乐视网并没有获得过任何一笔风险投资,完全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 乐视的前身是贾跃亭创立的西伯尔的无线事业部,当时正值盛传3G牌照发放的时期,贾跃亭的想法是从事手机视频行业。2003 年就成为了中国第一家手机视频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2004 年独立为乐视网。 2004年的乐视网是最早的VOD视频网站,主要做联通和电信的VOD点播业务,采取全站收费、频道收费和单片收费的三种方式进行盈利,这完全不同于其他视频网站基本上是免费,并依靠广告的盈利模式。 也正是因为要做点播业务,必须要在版权商经得起拷问,贾跃亭开始接触影视版权。加上3G 牌照直到2008 年才发放,当时的网络、手机终端等各方面受到很多限制,手机视频太超前,没过多久,乐视网转向PC。 由于做过手机视频的缘故,乐视一直是将PC、手机和TV三个版权一起打包购买。这决定了乐视后来一系列的路径和决策。起步早,胆子大,出其不意地成就了新一代互联网明星贾跃亭。 后来的乐视网招股说明书中显示,2007年,乐视网购买电影和电视剧的均价为1.74万元/部,到了2008年为2.68万元/部,2009年的采购量为前两年的总和的7倍,均价为1.47万元/部,至此,贾跃亭的乐视网一跃成为中国视频网站当中囤积版权量最大的网站。 盛世骄阳出现的时候,对市面上的影视版权造成了一批扫荡,乐视网也被波及。在2010年年中,盛世骄阳拿到了市场上70%的版权,但是很快,盛世骄阳退出了竞争。 最重要的原因是盛世骄阳重组失败,无力在市场上竞购版权。在长视频版权分发的环节,视频网站会分批次给版权方打款,版权方才能够依靠回款得来的现金流继续在市场上购买版权。所以版权运营商对于现金流的依赖性很强。但是盛大来的空降团队对版权运营的规律并不了解,造成盛世骄阳后续发展不力。 乐视网在版权积累上的花费非常少,三年的版权费用加起来也不到6000万元人民币。但在招股说明书上,乐视却在一众视频网站中独占鳌头,长期赢利。 贾跃亭饱受业内诟病的是,乐视采取了直线摊销法,假设花费1000万元购买了某套电视剧的播放权,有效期5年,则每年计入成本200万元。与之相比,乐视网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们采取的都是加速摊销,同样1000万元买来5年有效期的电视剧播放权,某网在第一年会将50%即500万元计入成本,第二年25%,第三年12%。这意味着在第一年,某网比乐视网成本增加300万元。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利润减少300万元。 贾跃亭 这是贾会计取巧的智慧,但是地基不牢,也为乐视集团的崩塌埋下了伏笔。 根据招股书,乐视从2007年至2009年收入从3691万元增长到1.46亿元,增长295%;净利润从1469万元增长到4447万元,增长203%。乐视2010年8月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视频网站。 这家在国内长视频行业寂寂无名,流量排名在20位开外的视频网站至此一举成名,后来成为了国内A股市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公司,妖股的开山鼻祖。 5 结尾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陈天桥退隐、贾跃亭出国,当年的豪情壮志只剩下了一缕叹息。 不论是盛大、乐视,还是酷6、盛世骄阳,以及盛大与湖南卫视合资组建的华影盛视,都已经没落了。酷6网于2016年7月12日于纳斯达克退市,完成了,2020年7月21日乐视网从A股退市,至此,中国最早上市的两家视频网站离开了大众视野。 然而历史的车轮永不止歇,版权大战开始,长视频网站又开始了新一轮逐鹿中原的旅程。2011年结束后,接下来的帷幕里,走出来了姚欣、龚宇、古永锵。
山东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政策:7月前购新能源车最高可获6000元消费券
IT之家 5月23日消息,山东省商务厅联合山东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统计局于5月22日出台了《山东省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了新的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措施。 一是发放汽车消费券。从政策发布之日起至6月30日,对在山东省内购置新能源乘用车 (二手车除外) 并上牌的个人消费者,按照购车金额每车发放3000-6000元消费券;对在省内购置燃油乘用车 (二手车除外) 并上牌的个人消费者,按照购车金额,每车发放2000-5000元消费券;对在省内报废旧车、购置新车 (二手车除外) 的个人消费者,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每辆车再增加1000元消费券。 二是政企银联动促销。活动期间,山东省支持有条件的市提高汽车消费券发放金额,鼓励举办汽车展销、汽车下乡等促销活动,通过政企银多方联动,最大发挥限度消费券的“乘数效应”,扩大汽车市场供给,充分释放汽车市场消费潜力。 三是坚持惠民利民为民。活动期间,预计将投入消费券资金5亿元,发放汽车消费券15万张。从涵盖范围看,此次汽车消费券发放在全省同步展开,16市城乡居民均可按需申请。从惠享群体看,凡在省内购买新的新能源乘用车、燃油乘用车 (二手车除外),并在省内上牌的的个人消费者,都能申请不同类型汽车消费券,按政策享受不同额度的消费补贴。
变贵的Lucid,也在琢磨“讨好”中国?
撰文/ 陈邓新 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又有了新动作。 据多家主流媒体报道,2022年6月1日Lucid将调整旗下新能源汽车Lucid Air全系列售价,其中入门车型售价从7.74万美元涨至8.74万美元,涨幅高达12.92%。 然而,资本市场似乎对此并不感冒,Lucid依然处于下跌通道中。 2021年Lucid还是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怎么转年就不吃香了?被誉为“特斯拉杀手”,到底竞争力几何?2023年欲杀入中国市场,能否占据一席之地? 市值损失660亿美元 在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涨价已不是新鲜事物了。 2021年至今,特斯拉非但在中国市场屡屡提价,也在起家的美国市场频频提价,虽然招致海内外消费者的非议,但并没有什么用。 对此,马斯克如此解释:“我们的目标是让汽车的价格尽可能便宜。但是我们的供应链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所以我们不得不暂时提高汽车价格。不过,这只是暂时的,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汽车的价格,让它们更便宜。” 据公开资料显示,当下全球芯片紧缺的趋势虽然有所缓解,但远未恢复到往年的常态,而动力电池、轮胎、钢铁、橡胶、铝合金等材料都在上涨,主机厂确实有扛不住的趋势。 譬如,据轮胎世界网的消息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起,全球轮胎业迎来“涨价潮”,固特异、普利司通、德国马牌、韩泰轮胎、锦湖轮胎、耐克森、正新轮胎、风神轮胎等国内外企业纷纷宣布涨价。 以上可见,Lucid涨价或也是迫不得已。 某国际投行工作人士彭少新告诉锌刻度:“特斯拉的价格敏感性用户较多,采取了小碎步式的提价策略,而Lucid定位高端豪华,多数用户对价格并不敏感,所以一次提价上万美元也有所底气。” 尽管如此,也未扭转Lucid在资本市场的颓势。 2021年7月26日,Lucid通过SPAC方式登陆纳斯达克,开盘价为25.24美元,开盘市值为421亿美元,之后一路上扬,于11月17日创下了57.75美元高点,市值高达963.27亿美元,力压通用汽车与福特汽车这两大老牌汽车巨头。 却不想,两极反转来得这么快。 Lucid的市值不断滑坡,特别是进入2022年之后呈现一边倒的行情,截至5月23日市值为306.75亿美元,相比之前的高点缩水幅度高达68.16%。 需要注意的是,其经营状况反而有所好转。 Lucid慢慢走上正轨 据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5768万美元,去年同期为31.30万美元;净利润为-8129万美元,去年同期为-7.48亿美元。 与特斯拉必有一战? 市值向下,业绩向上,这背后是资本对Lucid能否颠覆特斯拉仍有疑虑。 Lucid的前身为Atieva,2007年由特斯拉前副总裁兼董事谢家鹏与甲骨文前高管温世铭携手创立,起初专注于电池、电控与电驱的技术研发,致力于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博世”。 然而,这条路并不好走。 三电领域的玩家众多竞争激烈,特别是中国玩家的崛起令世界瞩目,美国企业的优势并不大,因而Lucid一直不温不火。 彻底看清形势之后,Lucid于2016年宣布造车,才起了新势。 这些年来,Lucid荟聚了特斯拉的多位前高管以及一批出走的工程师,其身上的“特斯拉”标签,肉眼可见。 譬如,Lucid的CEO、总工程师、全球质量副总、供应链副总等至少八位高管有特斯拉的工作经历。 更为重要的是,打法趋同、成长路径相似。 这么一来,外界认为Lucid与特斯拉必有一战,尽管前者认为“特斯拉创新但不豪华,并非直接竞争对手”。 Lucid正在努力提高交付量 客观来看,Lucid Air系列与 Model S系列的定价有一定的重叠、重要性能存在对标,却有短兵相接之势。 三电是Lucid的底色,因而在时速、功率、马力等参数上盖了特斯拉一头,特别是在永磁同步电机上,Lucid的革新设计带来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据Lucid官网的信息显示,其永磁同步电机为一体式开发,高度集成了电动机、逆变器与减速器,重量为74kg,可以输出670匹马力;而传统做法为多个团队协同开发,集成度千差万别,即使是特斯拉的高性能永磁同步电机,重量高达134kg,输出429匹马力。 Lucid的劣势也较为突出,那就是自动驾驶能力偏弱。 据公开资料显示,Lucid Air目前支持的是L2级别自动驾驶,涉及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刹车辅助、自动泊车、驾驶员疲劳监测等较为常见的场景;而特斯拉的目前支持L3级别的自动驾驶,允许驾驶员的视线离开道路,只有当车辆提示需要接管时,驾驶员再进行接管。 由此可见,在技术层面,Lucid与特斯拉的竞争并非一边倒。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Lucid当下最大的挑战是产能跟不上订单,这个问题以前也困扰了特斯拉很久,后来借助中国的力量才迎刃而解。Lucid无论是想颠覆特斯拉,还是纯粹想自我证明,都无法绕开中国。” 据Lucid官方数据显示,预订量已达3万辆,但2022年的产量预期为1.2万~1.4万辆。 入华才是破局胜负手 事实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Lucid向往已久。 据外媒的报道显示,Lucid原计划2025年进入中国,如今这个计划变更为2023年,这意味着提前两年入局。 不过,Lucid想在中国扎根,面临三大挑战。 首先,能否推出走量车型。 Lucid入门版起步价为8.74万美元,相当于58.23万人民币,这个价位并非中国家用汽车市场的销量主力。 如若无法走量,则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扭转亏损的局面。 以特斯拉为例,2017年销量为103181辆,拳头产品为Model S与Model X,而Model 3的销量仅有1764辆,这一年亏损高达22.41亿美元。 这之后,Model 3在中国量产,成为特斯拉翻盘的关键。 到了2021年,特斯拉的销量为93.6万辆,离百万辆目标仅一步之遥,其中Model 3与Model Y的销量超过91万辆,而Model S与Model X合计接近2.5万辆,这一年特斯拉净利润为55.24亿美元。 其次,提升品牌认知度。 Lucid定位高端豪华,但中国消费者对高端豪华的认知较为固化,更为认可同价位的BBA,更不用遑论保时捷Taycan了,这也是高合等国产高端豪华品牌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爱企查的数据显示,高合汽车为华人运通控股有限公司注册品牌,旗下拥有品牌“高合HiPhi”,搭载双冗余L3自动驾驶、360度环抱式全景行车环境感知系统等技术。 图源:爱企查 换而言之,高端豪华的品牌认知度并非一朝一夕可成,而是时间的沉淀。 更为关键的是,Lucid频频与特斯拉对标,又卖得比特斯拉更贵,或难以占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挂来的。 再次,陷入本土品牌合围。 眼下,本土品牌并非陪玩,俨然成为新能源汽车赛道的主力玩家,既有五菱宏光这样的黑马玩家,又有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哪咤等造车新势力的你追我赶,还有比亚迪的异军突起剑指高端,Lucid如何面临合围之势。 譬如,2022年4月,比亚迪销量为10.5万辆,同比增长136%,问鼎“一哥”宝座。 总而言之,Lucid渴望扮演“特斯拉杀手”的角色,而能否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将决定Lucid是枯木逢春,还是昙花一现。
高速路通行缴费新趋势!“车牌付”风头正热,ETC要被淘汰了?
随着移动支付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国内高速公路的缴费方式也日趋多元化。 眼下,全国部分省市的高速公路实现了“无感支付”,当车主驶出高速公路时不再需要进行支付操作,而是通过车牌自动识别缴费,自动放行,提高了高速收费站的通行效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VCG111149457571 据了解,“无感支付”采用的是“互联网+电子支付”技术,通过“车牌付”概念,将车辆的车牌作为唯一识别标识,让收费站的现金收款方式转化为线上移动支付的方式。在使用之前,车主须将个人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与其车牌进行绑定,并且开通“免密支付”,才可以实现无感扣款。 相比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无感支付”还具有免费申请、快速开通、在线办理、无需安装等优势。与传统人工缴费方式相比,使用“无感支付”的车主无需再通过现金、扫码等方式进行支付,更能提高收费站的通行效率。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资料图) 总体而言,高速公路“无感支付”与部分停车场采用的“无人电子收费”的技术原理基本相同,均是通过高清摄像头采集信息进行识别,从而实现“云端”缴费。不同的是,停车场景对于“无感支付”的技术需求更多,如,车主寻车、找车位、预约车位等需求。而高速公路的“无感支付”仅需要满足精准识别、精准扣费,从而减少车主缴费的时间。 以山东省为例,其省内136个收费站全面上线“无感支付”系统后,车主使用“无感支付”通过收费站平均时间为16秒,使用现金或扫码支付通过收费站的时间为22秒,仅单车通行时间就缩短了6秒;而广东省开通的2200条“无感支付”车道,其单车缴费全过程平均时间小于10秒,支付时间最快仅3秒,较人工支付时间节省约7秒。 但需要注意的是,“无感支付”或许并不意味着“无感通行”,其目前更多是作为ETC缴费的补充手段应用在人工通道,而车主在进入高速公路时仍需通过领取复合通行卡的方式,以识别车辆进、出收费站信息,精确记录车辆的实际行驶路径,为跨省通行费计费、清算等提供依据。 此外,有观点认为,由于“无感支付”的技术核心在于通过高清摄像头对车牌进行识别,其在极端天气下过低的动态识别率以及苛刻的系统保障条件成为其全面普及的最大障碍之一,而ETC则可更好的兼顾通行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事实上,我国高速公路通行效率的提升与ETC的推广普及不无关系。2010年,我国便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发展政策;2019年,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大力推动高速公路ETC发展应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到2019年底,各省(区、市)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车辆ETC使用率达到90%以上,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不停车快捷收费。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资料图) 与此同时,通知中还明确加大ETC车辆通行优惠力度。从2019年7月1日起,严格落实对ETC用户不少于5%的车辆通行费基本优惠政策,并实现对通行本区域的ETC车辆无差别基本优惠;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优化完善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加大对ETC用户的优惠力度;鼓励发行机构建立ETC用户积分机制,给予ETC客户权益专享、礼品兑换等多种形式优惠。 随着国家发展ETC的政策密集出台,产业各方也积极响应,ETC步入发展快车道。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ETC用户便累计达到2.04亿,单年新增ETC用户约1.27亿。截至2020年10月26日,全国高速公路ETC使用率已接近66%,其中客车ETC使用率超过70%,货车ETC使用率超过53%。这意味着,推广ETC仍是提升高速通行效率的主要方向之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共有31个省市相继发布ETC行业发展规划,内容主要包括推广货运ETC应用;深化高速公路ETC门架应用,研究应用自由流收费技术,扩大ETC在其他领域应用;推广ETC在智慧停车城市试点;继续实行ETC高速公路货运车辆通行费打折优惠;以及提升ETC安装率、高速公路收费站移动支付覆盖率等量化目标。 而随着ETC普及率的大幅提升,基于ETC技术的车路协同方案——ETC-X也应运而生。该方案依托于既有的ETC网络、门架系统等基础设施,通过ETC-X系统,将ETC用户转化为车路协同用户,可快速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车路协同用户生态,从而实现弱势交通参与者碰撞预警、恶劣交通环境感知预警、前方事故预警等功能。 “在ETC快速普及的背景下,ETC在停车场、路内停车、加油充电、汽车美容等汽车消费场景有望快速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在其发布的《中国ETC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表示,利用ETC技术治理拥堵,未来在我国推广也有较大的可行性。其中停车场收费、加油充电支付等场景的应用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荷兰科学家与联合利华合作设计口感爽脆的巧克力 为3D打印食品提供新思路
人们喜欢一种食物,往往因为它具有某种独特的口感。以巧克力放入口中为例,如果在享受其味道的同时,还可咬出尽可能多的“嘎嘣脆”声音,会不会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那么,怎样通过科学的方法,制作出这种口感清脆的巧克力呢? 最近,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联合多团队在 Soft Matte 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最新的 3D 打印技术,以独特的设计结构制造出口感完美、爽脆的巧克力。 相关论文题目为《设计具有可调裂纹数量的可食用机械超材料》(Edible mechanical metamaterials with designed fracture for mouthfeel control)[1]。团队成员包括阿姆斯特丹大学、乌得勒支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与联合利华的创新中心。 想要得要一种具备优越特定的超材料(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与材料本身的设计和结构密不可分,例如超材料在电磁学和力学领域的应用。而根据需求在食品领域设计材料,此前还未曾出现。 该团队设计了一种具有定制断裂特性的可食用“机械超材料”,通过这种方式让巧克力的脆裂程度和口感更好。通过试验证明,这种创新的材料加工出的巧克力口感更佳,这种方法也为 3D 打印按需设计食品提供了新的思路。 由于巧克力自身的特性,加工巧克力这种材料并非易事。如果想要达到更脆的口感,巧克力需要经过“加热-冷却”的过程。 因此,如何“控制”材料成为影响巧克力口感的关键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先将巧克力稍微加热,然后添加冷巧克力,接着再次冷却后放入 3D 打印机。正是因为这样,可以按需制作出理想中的巧克力材料,并保持巧克力原有的特点。 (来源:YouTube) 巧克力的形状也有讲究。起初,研究人员尝试 S 状螺旋排列的巧克力。他们通过试验发现,巧克力在入口“破裂”时会产生不一样的裂缝,而这种断裂取决于人们吃巧克力时咬下去的方向。 于是,该团队使用巧克力作为模型材料,然后通过演示制造断裂各向异性和裂纹数量的过程,随后证明这些特性在口感体验中得到体现。他们用实验模拟“咬下去”的过程后发现,一旦巧克力受到从上至下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的裂缝。 但如果压力来自垂直于巧克力的方向,那么只会产生一个裂缝。相比之下,当结构沿其垂直方向被压缩时,机械超材料会软得多,因为它的刚度比水平方向低 40 倍。 此外,机械超材料的脆性也较小,因为力-位移曲线对于较大范围的压缩位移和多个峰值表现出有限的力。因此,该材料表现出强烈的各向异性断裂响应,这在典型的食品微观结构中难以实现。 图丨各向异性可食用机械超材料(来源:Soft Matte) 这项结果给该团队带来了新的启发,研究人员在由 10 人组成的受试小组观察相关体验效果。随后,他们通过不同结构进行尝试,以确认一种可设计的材料结构达到理想断裂次数。 他们对不同形状的巧克力进行了逐一测试,还对每位受试者“咬下”巧克力发出的声音进行录音。结果发现,巧克力的形状与“嘎嘣脆”声音相关。简单来说,巧克力结构的螺旋绕程度越大,人们咬下巧克力时就会听见越多的声音。 此外,他们通过观察还确认了整体感官评级以及感知到的裂缝数量,与从力-位移曲线测量的裂缝数量呈正相关。 图丨具有可调裂纹数量的可食用机械超材料(来源:Soft Matte) 已经发现诸如上述的螺旋巧克力超材料具有有趣的可控特性。圈数不仅直接决定材料在机械压力下的断裂次数;受试者在咬下巧克力时,也注意到断裂更少和更多之间的差异。录音还显示,巧克力被咬时发出的声音与断裂的数量相匹配,这进一步增强了愉快的用餐体验。 总的来说,该团队通过对一系列可食用机械超材料进行设计、执行机械测试和感官评估,证明了可以控制口感感官体验的一些特征,例如感知咬合的难易程度和感知的咬合次数。 并且,他们还进一步确定拓扑优化是获得具有按需各向异性的超材料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通过使用断裂优化方法、可食用产品以及工程结构及其他方面的优化方法,为合理设计人与物质相互作用和断裂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