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对话西贝贾国龙:生意不做了也要刚到底
原标题:专访西贝贾国龙:我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 “这是个是非问题,谁对谁错一定要搞明白。这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价值观。”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文静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邓攀 沉默许久,贾国龙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我又进入了这个循环。” “什么循环”,记者问。 “要自证清白。” 9月12日下午两点,在位于北京中粮祥云小镇的西贝店——就在罗永浩吃饭的那个包间里,《中国企业家》见到了贾国龙,此时的他一身疲惫,满脸憔悴。接受采访时,也明显不在状态,甚至不愿意多说话,他已连续两个晚上没怎么睡。 北京中粮祥云小镇西贝店 摄影:邓攀 2025年是他创业的第37个年头。1988年,他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县创立西贝。如今的西贝有370多家直营门店和1.8万多名员工,2023年营收为62亿元。2024年9月,他重回CEO的岗位,启动一线变革,恰在回归满一年之际,罗永浩炮轰西贝,贾国龙将之称为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从9月10日发布第一条吐槽西贝的微博开始,到12日晚上9点半,罗永浩连发了30多条针对西贝和预制菜的微博。甚至在12日晚上8点半,他还开了场针对西贝的直播,开播1分钟,在线人数破10万。 单从线上来看,这是一场不对等之战,罗永浩全网粉丝达数千万。在罗永浩的连番攻势下,西贝的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贾国龙透露:“昨天(11日)和前天(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12日)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除了生意受影响,随之而来的是网上的众多质疑声。对此,贾国龙说,他很在意,“但很无奈,一点办法都没有。” 采访结束后,贾国龙从包间出来,遇到两位正在用餐的顾客,他告诉他们,“罗永浩刚刚黑过我”。 从目前的局面来看,双方都选择针锋相对,硬刚到底。贾国龙称,哪怕生意不做了,和罗永浩的官司一定要打。但最终结局会走向何方,仍是未知数。 8月,罗永浩进入了播客赛道,推出一档长访谈节目,名为“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现在虽然他在直播中说“诉求不是打西贝或贾老板,是希望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但却不可避免的把贾国龙推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与贾国龙对话内容(有删减): “日营业额一天掉了100万元” 《中国企业家》:这次事件对你和西贝有什么影响? 贾国龙:我现在陷入自证循环了。也谈不上痛苦,但有点生气,这事对西贝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 《中国企业家》:对西贝的伤害有多大? 贾国龙:营业额下降,客流断崖式减少。昨天和前天所有门店加起来,日营业额分别掉了100万元,今天我估计会掉200万元到300万元。 《中国企业家》: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件事的? 贾国龙:(10日)当天下午5点左右。罗永浩是当天下午4点多发的微博,5点的时候同事就给我打电话了。 《中国企业家》:你之前跟罗永浩认识吗? 贾国龙:没有接触过,也没有过节。 《中国企业家》:看到这件事,第一反应是什么? 贾国龙:第一反应还挺紧张的,我立马联系同事,第一时间查到底争执的是什么,了解罗永浩是在哪家门店消费的、点了什么菜、吃得怎么样,然后复盘,到底是菜没做好,还是没服务好,或是没吃好。 《中国企业家》:在你正式回应这件事之前,罗永浩就发了那一条微博,说“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对吧? 贾国龙:没有,在我们正式回应前,他发了五六条了。 《中国企业家》:出现这样的风波,估计应该会有不少人给你建议,比如向老罗道个歉,再邀请他做西贝品鉴官,推出老罗菜单等等,为什么没有采用更缓和的处理方式? 贾国龙:那太商业了。 我问服务员,服务员说他当时吃的时候,还是不错的。吃完后,服务员送他们的时候,他还说“挺好的,挺好的”。我估计有个别菜不合口味,但他说“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也太伤人了,而且完全背离了事实。他一共点了13道菜,其中3道菜点了两份,一道预制菜也没有。 生意我可以不做,但是非黑白,我必须要说清楚。 《中国企业家》:你9月11日说要起诉罗永浩,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理性思考的? 贾国龙:肯定要起诉。如果说昨天说要起诉他,是冲动,那今天(这么说)还是冲动吗? 《中国企业家》:即使会给西贝门店带来短期收入下降的影响,你还是打算硬刚? 贾国龙:我一定还会把顾客找回来的。相信西贝的顾客、喜欢西贝的顾客,还会回来。 《中国企业家》:现在已经开始走法律程序了吗? 贾国龙:我们公司有法务部,具体什么程序我不太清楚,这事由公司法务部的人在做。我生意可以不做,但官司一定要打。 《中国企业家》:“生意可以不做”,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心。 贾国龙:也不是决心,这就是个决定。这是个是非问题,谁对谁错一定要搞明白。这是我一直以来秉持的价值观。 摄影:邓攀 《中国企业家》:当你打算用这种方式来应对这件事的时候,周围有人劝你吗? 贾国龙:有,很多。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我收到了几百条信息,我一个一个地回。在公司内部,意见也不完全一样,也有人说,“忍了吧,不理他。”其实大多数人都建议我忍,不要这样强硬地对抗,但我仍然坚持这个选择没有错。 《中国企业家》:你做生意这么多年,应该也会遇到很多顾客意见,以前遇到类似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一贯的处理方式和风格是什么样的? 贾国龙:我们对顾客有承诺的,不好吃不要钱,超时半价,保证上菜快、菜品好。顾客觉得不好吃,可以退。 一般碰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赔礼、道歉、免单。很正常啊,顾客没吃好,我就不应该收他钱,而且向他道歉。如果他下次还能再来,那就是给我机会。 《中国企业家》:有流量的超级IP猛烈攻击的情况,以前碰到过吗? 贾国龙:特别少。 《中国企业家》:你有找朋友尝试和罗永浩沟通吗? 贾国龙:那不是我的为人。 《中国企业家》:未来你和老罗有对话的可能吗? 贾国龙:(沉默了几秒)我肯定不会主动约他、也不会找他。 《中国企业家》:外界有消息说,罗永浩在跨界做方便面,你怎么看? 贾国龙:我不评论。希望他把方便面做好吧,方便面做好了也很好,可以有口感、口味,也可以有性价比。 《中国企业家》:你刚刚在组织厨师拍摄菜品制作过程,接下来还要做哪几件事? 贾国龙:我要把罗永浩点的13道菜,完全按照作业指导书,重复做一遍,记录下来,然后发视频,对外完整公开我们的菜品制作过程。 对于这次事件,其实我希望认认真真地往前推,认真地回应他,抓自己的管理,至于未来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也左右不了、控制不了。 “这是西贝遇到的最大一次外部危机” 《中国企业家》:于东来刚刚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动态,他说,“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你和于东来沟通过这件事吗? 贾国龙:我都不认识人家于东来。 《中国企业家》:你对他力挺你这件事怎么看? 贾国龙:我觉得这也是真心照真心。我们是认真做企业的,也很认真地在学习胖东来,虽然没有胖东来做得那么极致,但也在努力往那个方向学习。 于东来挺西贝,我很感激。 胖东来是我最尊敬的品牌,于东来也是我最尊敬的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你带团队去过胖东来学习吗? 贾国龙:10年前我就去过,去年和今年又各去了一次。 《中国企业家》:你在创业过程中,肯定遇到过很多槛。从西贝遭遇的危机等级来看,如果按照一至五个级别来分,你认为这次应该归为什么级别? 贾国龙:到底评到几级,我也不好定,但我觉得还是一次比较大的危机,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一次外部危机。 以前我们遇到的危机,都是内部危机,自己选错了路、战略错了、业务没做对、管理没抓实等。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外部危机,这个危机来自大V的诽谤,让我们的客流量断崖式下滑。 过了这个坎,我相信西贝组织力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来源:中企图库 《中国企业家》:这次事件前,西贝是什么样的发展状态? 贾国龙:有些跌跌撞撞,总体还是健康的。虽然遇到一些波折,但太正常了,人在成长中都要经历很多事,一个企业更是如此。 《中国企业家》:去年,你说你重回一线,担任CEO,亲自抓业务,每天带着团队去一线巡店,晚上开会复盘,效果怎么样? 贾国龙:我觉得效果不错。2024年9月20日,我正式担任CEO,到现在马上就整一年了。 《中国企业家》:对自己这一年的工作怎么评价? 贾国龙:基本满意,大概能打80分。 “西贝有预制工艺,没有预制菜” 《中国企业家》:罗永浩昨天发了一条微博,说有读者在评论区贴出两个西贝的产品,袋装的小牛焖饭牛肉包和椒麻鸡,外包装上显示“堂食袋装”“非直接提供消费者”。这是预制菜吗? 贾国龙:那是我们去年的一个快餐品牌,叫西贝小牛焖饭与拌面,是跟西贝中央厨房订的货。这个品牌在今年初就关了。品牌关了以后,还剩下一点尾货,非常少,内部员工消化了一部分,在外卖渠道也处理过一部分,但今年4月最后一批货卖完以后就再也没卖了。 你要说它是预制菜,也说得过去。不过从今年5月开始,在西贝,也就是之前的西贝莜面村这个品牌系统中,是完全不存在预制菜的。 《中国企业家》:有一段时间你做了很多品牌,其中是不是有预制菜品牌? 贾国龙:叫西贝放心早餐,但那只在线上以及沃尔玛、山姆等商超卖,西贝门店没有。 《中国企业家》:你对预制菜的定义是什么? 贾国龙:就是按照国家的标准定义的。在工厂将整道菜全部做熟,做好封装,送到门店后,用水浴、微波炉或蒸箱加热后就吃,这是预制菜。 《中国企业家》:比如说像大骨,提前炖出来,到了中午再加热出餐,这算预制菜吗? 贾国龙:这都是在门店完成的。门店做好,放在冰箱冷冻,吃的时候回热,它是符合标准的,第一保证品质,第二保证出餐速度。这在国家标准里并不属于预制菜,这其中有预制工艺,但不是预制菜。预制菜和预制工艺要区分开。 《中国企业家》:现在社会上对预制菜存在焦虑情绪,你有感觉吗?您会在意这个吗? 贾国龙:感觉到了。原来挺在意的,现在我反而更冷静了。 预制工艺不是预制菜。所有的菜都需要用到预制工艺,需要提前做,无非是在什么状态、用什么原料、工艺、调味品做。越是好的菜越要提前做,比如鱼翅、鲍鱼,得提前好几天发制,红烧肉也得提前十几个小时做。出餐效率、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餐饮企业,预制程度越高。 《中国企业家》:所以西贝有预制工艺,但是没有预制菜? 贾国龙:对,可以这么说。很难说哪家餐厅没有预制工艺,做任何一道菜都需要预制。预制是提前加工、预加工,比如把毛菜预制成净菜,也是预制。 现在已经不是毛菜时代了。我是开传统酒楼出身的,在餐饮行业37年,最早我们去市场采购,土豆、萝卜、大葱、白菜都是一捆捆买回来的,自己摘菜、初加工。猪肉也是买一半或者一头整猪买回来,自己分割。 现在不是这样了。我们现在不进毛菜,必须是净菜,而且净菜标准很高。为什么净菜要用塑料袋装、抽真空?因为一旦接触空气,氧化后不仅颜色不好看,风味也发生变化。 《中国企业家》:西贝现在有300多家门店,每天把净菜分发到各个门店吗?供应链如何管理? 贾国龙:现在我们有袋装净菜,也有箱装净菜,有整的净菜,也有切的净菜,看实际需要。有些菜不适合切,就到了门店再切,一般是早晨、中午集中切,不可能用的时候再切,餐厅是流量很大的生意。 来源:中企图库 《中国企业家》:现在大家一提预制菜,就像洪水猛兽一样,你怎么看? 贾国龙:我不知道,我也代表不了大家。 从我个人来说,我是商家,也是消费者,我也不喜欢品质不好、质量低劣的预制菜。应该说,不管是预制菜也好,现做也好,质量低劣的我都不喜欢。即使现做,用品质不好的肉、菜、调味品,同样口味不佳、不营养,甚至影响健康。所以,不能按预制和现做来区分,应该按一定的等级、标准来区分。 消费者对预制菜有很多误解,觉得预制菜是洪水猛兽,是黑科技、狠活儿,有很多添加剂。其实很多预制菜反而一点添加剂都不用,尤其防腐剂,直接通过零下18度冷冻,冷冻锁鲜是最好的技术。 食物逐渐工业化、标准化,一定是趋势,但工业化、标准化也分等级,与用什么材料、工艺,加什么调味品,有什么储存条件都有关系。它是一门科学。 《中国企业家》:您会在意网上的评论或者情绪吗? 贾国龙:在意,但很无奈,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企业家》:你现在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贾国龙:事实上,我对接下来的发声不寄任何希望。真正的声量,是在门店,一桌一桌的顾客来了,我们做好准备,让他们体验好。还有,我们是不是真的有问题?有错就改正,顾客没吃热乎,我们就往热乎做、往热乎上。
罗永浩:今天直播几乎没人骂我 我不习惯 你们骂骂我吧
快科技9月12日消息,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引发关注,今晚罗永浩开直播详细介绍了预制菜。 在这次直播中,罗永浩展示多张图片,比如西贝店里的去骨黄花鱼柳、儿童餐的牛肉酱是保质期9个月的,羊排保质期24个月,鸡肉也是9个月保质期,猪排烩酸菜也是保质期9个月。 他表示,预制菜还没有正式的国家标准,自己不反对预制菜,反对的是卖预制菜伪装成不是预制菜,西贝称没有预制菜是100%撒谎。 罗永浩在直播中还提到了老乡鸡,他说餐饮企业用预制菜是合法的,老乡鸡是行业表率,每道菜现做就是现做,预制就是预制,标注很清楚。 在直播接近尾声时,罗永浩表示,今天受宠若惊,几乎没人骂我,你们骂骂我吧,我不习惯,我习惯一半人支持我,一半人骂我。 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永浩直播的同时,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西贝晚上11点还在开会。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此前表示,商家的责任是让顾客吃好,如果吃不好,商家有责任道歉和补偿,这才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健康的正常关系。 他认为,罗永浩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并且在持续发酵,他的现在行为已经超出正常消费者的行为了。他还表示,公司不会陷入与罗永浩的口水战中,我们只能用法律武器。
提前泄漏车内设计 男子偷拍未上市问界M9被判赔25万元
快科技9月13日消息,昨日,《人民法院报》公布了一起因为偷拍未上市新车谍照而被判赔的案件。 2023年7月11日,网络平台上一段关于未上市新车问界M9的视频,拍摄地点就在厂区内部,引起了赛力斯公司的注意。 此次谍照暴露了问界M9的门板、方向盘、副仪表台、空调系统等内饰设计。 赛力斯马上向平台反映情况,发布者陈某很快删除了视频,但还是引发了广泛传播。 内饰泄露导致消费者新鲜感丧失,扰乱了新车发布计划,如果试验车与交付车辆有差异,可能导致消费者负面评价,基于此,赛力斯主张以上设计构成商业秘密。 之后,赛力斯公司将陈某起诉至重庆一中院,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该案由重庆知识产权法庭负责审理。 原来男子是从方便员工通行的临时小门溜进了厂区内,法庭上还辩称自己是这款车的粉丝,出于喜爱、好奇和炫耀的心态拍摄车辆并发布到网络,不构成侵权。 法院审理认为,案涉内饰设计构成商业秘密,“陈某明知赛力斯公司采取封闭厂区、伪装车衣等保密措施,仍对未上市车辆进行拍摄,在被要求删除拍摄内容后又将其恢复并发布到网络,明显具备不正当性。” 今年1月13日,陈某被判侵权,向赛力斯公司赔偿25万余元,判决后,陈某迅速兑付了全部赔偿款。
iPhone Air电池续航缩水?苹果CEO库克回应
库克展示iPhone Air 凤凰网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13日,据科技网站9to5mac报道,苹果公司CEO 蒂姆·库克(Tim Cook)周五回应了外界对于iPhone Air电池续航时间的担忧。库克称,苹果从内到外对iPhone Air进行了重新设计,电池续航将会非常出色。 周五,库克参观了位于美国肯塔基州哈罗兹堡的康宁公司工厂,并与财经频道CNBC主持人吉姆·克莱默(Jim Kramer)交谈,内容涉及苹果新发布的iPhone以及苹果对康宁的投资。 库克在访谈中先是重点介绍了iPhone 17 Pro的“惊艳配色”:星宇橙,随后又展示了iPhone Air。库克称,iPhone Air的 “小巧机身中承载了专业级性能”。他和其他苹果高管此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称,iPhone Air会让消费者在性能与时尚美学之间作出艰难选择。 克莱默向库克提出了iPhone Air的电池续航问题,表示大多数观众推测续航时间肯定会大幅缩短。 对此,库克表示:“电池续航非常出色,你一定会喜欢它的续航表现。我们从内到外进行了全新设计。它只支持eSIM,因此我们得以利用原本放置实体SIM卡的空间来扩展电池。因此,这是一项不可思议的创新。”(作者/箫雨) 更多一手新闻,欢迎下载凤凰新闻客户端订阅凤凰网科技。想看深度报道,请微信搜索“凤凰网科技”。
苹果公布iPhone Air维修预估费用:换屏2698元、换电池969元
IT之家 9 月 13 日消息,苹果中国官网昨日(9 月 12 日)发布博文,公布了 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 四款机型的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在更换电池方面,苹果并未提高更换费用,iPhone Air 和 iPhone 16 Pro 系列一样为 969 元。 为降低风险和成本,苹果推荐用户购买 AppleCare+。在 AppleCare+ 保障下,大多数维修费用可降至 188 元至 628 元之间。 IT之家查询苹果中国官网,附上相关信息如下: iPhone Air 维修费用   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Apple Care+ 服务 屏幕破裂(仅正面) 2698 元 188 元 背面玻璃损坏 1298 元 188 元 屏幕破裂和背面玻璃损坏 3429 元 376 元 电池 969 元 0 元 后置相机 1299 元 628 元 其他损失 5699 元 628 元 iPhone 17 维修费用   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Apple Care+ 服务 屏幕破裂(仅正面) 2698 元 188 元 背面玻璃损坏 1298 元 188 元 屏幕破裂和背面玻璃损坏 3429 元 376 元 电池 809 元 0 元 后置相机 1299 元 628 元 其他损失 4699 元 628 元 iPhone 17 Pro 维修费用   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Apple Care+ 服务 屏幕破裂(仅正面) 2698 元 188 元 背面玻璃损坏 1298 元 188 元 屏幕破裂和背面玻璃损坏 3429 元 376 元 电池 969 元 0 元 后置相机 1949 元 628 元 其他损失 6099 元 628 元 iPhone 17 Pro Max 维修费用   保修期外维修费用 Apple Care+ 服务 屏幕破裂(仅正面) 3198 元 188 元 背面玻璃损坏 1298 元 188 元 屏幕破裂和背面玻璃损坏 3929 元 376 元 电池 969 元 0 元 后置相机 1949 元 628 元 其他损失 6499 元 628 元
不理解西贝招惹罗永浩干嘛?
现在是凌晨,我躺在床上睡不着。 我现在充满了迷惑和不解,我翻来覆去像一个扭曲的鸡蛋卷在床上打滚。 为什么? 到底为什么? 西贝闲着没事儿招惹罗永浩老师干嘛?图啥? 事情是这样的。 首先,罗永浩老师发了个微博,做了一些抱怨。 (截图来自微博账号罗永浩的十字路口) 就这事儿,按照罗老师日常的攻击力,这个甚至都不叫有力度。 叫爱抚。 甚至他的语言重点都不是西贝,是冲着预制菜去的,顺道带了一下西贝。 观点不仅不新,还很旧。 这对企业来说都称不上是个事儿,不理会就好了,类似的讨论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又不是食品安全卫生这种底线问题。 原本无事发生,结果今天,哦不对,昨天(11号),让人迷惑的事情发生了。 (截图来自澎湃新闻) 西贝的反应之大,像是被按了按钮一样。 我都看傻了。 图啥啊这是? 本来没事儿,现在事情可大了,罗老师开始对线了。 罗老师论创业水准是“行业冥灯”,但论对线水准那是旋风冲锋龙卷风。 上一个让他这么高兴的是空调之虎,再往前是某德国冰箱超人。 好啦,这回罗老师可高兴啦。 这件事情上,西贝唯一正确的策略就是不理会。 不仅是因为对手是罗老师,而是这件事情对餐饮企业来说是没必要讨论的。 因为讨论越大,对西贝品牌的冲击就越大。 虽然“预制”这个概念,本身大众还存在分歧。 但对一个客单价不便宜的餐饮企业来说,只要这件事情讨论起来,就坏了。 别管自己是还是不是,只要聊起来,就不是好事儿。 这时候讲行业标准也没用,因为预制的“法律概念”,和大众对预制的认知和期待,就不是一回事儿。 一开始,就不该聊。 二 即使抛开定义分歧,单从成本角度,西贝都很亏啊。 因为对罗老师来说,成本根本不高。 哪怕被告,说真的,论被告和赔钱经验,西贝还真不一定有罗老师资深,这个领域罗老师是真正的专业人士。 但西贝还得做生意呢。 一堆门店还要接待顾客呢。 这咋博弈啊?大家成本都不在一个量级。 这相当于俩人约架,但打架在你家打,你家里一堆宝贝古董。 这还打啥? 随便碰掉几个东西你赢了也输啦。 所以再说一遍,这时候唯一正确的操作是不理会。 当一个事情不好讨论,以及不论怎么讨论自己都亏的时候,唯一正确的就是不讨论。 剩下的交给下一个社会热点就好了,日子一样过,罗老师也急着赶下一班车。 你在路上骑摩托,你看到一个大卡车。 你居然想的是自己没错?还在那按喇叭呢? 这东西的水准大概是公关的幼儿园小班课。 但离奇的是,真的发生了,在成本如此不对称的情况下,成本更高的一方把事情点起来了,这你受得了嘛。 我就一围观的一思考都受不了,要么这会儿在床上睡不着呢。 三 尤其是,看到老板蹦出来聊预制菜的时候,我甚至笑出来,人在极度无语的时候真的会笑出来。 还在那聊预制菜定义呢。 这事情的根源是预制菜嘛? 根源的核心矛盾,根本不是怎么定义预制菜,也不是西贝用没用预制菜。 麦和肯这么多年谁不知道都是冻品,但大家都不觉得有啥问题,预制菜根本不是核心问题,谁没吃过预制菜。 这么多年西贝顶着骂声都过来了,已经说明了当前模式就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面对的客群已经认了。 根源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是很多人觉得西贝这个价格有点不值。 甭管西贝是不是预制菜,他们并不关心,只是觉得贵,就希望看你倒霉。 就这么直接。 而这个问题是无解的。 因为贵和便宜的评价背后,是不同人的三观和对一个事情的估值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有人觉得西贝放心,有人觉得作为工作餐非常好,有人觉得作为儿童餐太划算了,就有人觉得这个价格不好看。 没有谁对谁错,他们都是对的,因为大家评估标准和钱包厚度就是不一样。 那对企业来说,就很难受啊。 找谁对线啊? 不可能赢一种情绪的。 就像对着天空丢石头一样,除了伤到自己没有任何意义。 对手表面上是罗老师,其实是一种“价值概念”。 尤其是就算不讨论概念,罗老师就足够让企业喝上好几壶了。 四 面对大家对价格的不满意,其他比较贵的牌子是怎么做的? 答案是,不对抗,也不跳出来。 态度都是不卑不亢,我们有自己的定价策略,你觉得贵你没错,或许是我们不适合您,期待有一天能和您有生意。 期待为您服务的那天。 所有有溢价的品牌,都是这么做的。 不讨论贵不贵,只说或许不合适。 甚至直接不回应,就好了。 但这时候跳出来把事情扩大,就太离奇了。 因为这个世界上觉得西贝价格不合适的人声量更大,不然奶茶之王不会是蜜雪冰城。 且更离奇的是,尽管罗老师本身的形象堪称魔幻,每次在舆论中都很难借到东风。 但在这个事情上,罗老师从预制菜定义到价格贵不贵这两点上,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这就代表,很多人尽管对罗老师不感冒,日常也喜欢看罗老师笑话,甚至换个议题都得冲罗老师,但在这个事情上,是支持罗老师的。 他们不一定喜欢罗老师,但看西贝的价格不开心。 对罗老师来说,甚至都没打过那么美妙的顺风局。 关键是,这风,还是企业自己给加大的。 真的是,魔幻。
西贝真正的敌人 从来都不是罗永浩
今天最热的事,毫无疑问,罗永浩大战西贝。 如果你还没关注,也没事,差评君给你简单说下来龙去脉。 10 号,罗永浩发了条微博,说西贝都是预制,价格还贵,很恶心,呼吁强制餐厅注明预制菜。 西贝,全国有近 400 家门店,规模庞大,是全国知名的连锁餐饮。 其创始人贾国龙看完微博,感觉没法忍,公开回应称,目前西贝没有预制菜,要起诉罗永浩。 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上线罗永浩同款菜单,共 13 道菜,支持直接点餐,也可以根据菜单增减菜品。同时开放后厨,允许顾客参观制作过程。 一来,贾老板可能觉得这事自己在理,搞大了能收获大流量,二来,近年来老板网红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贾老板也没少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或许也有借此机会打造个人 IP 的想法,所以态度特硬。 这下好了,矛盾彻底升级,从《 舌尖上的预制菜 》快进到《 今日说法 》了。 罗永浩也没闲着,连发 20 多条微博对线,又是转发送 iPhone ,又是悬赏十万,甚至还顺势开了一场直播,就来讨论这事。 一轮又一轮的互掐中,这事从老罗个人吐槽升级成了一场全民在线的热点,今天挂在热搜上都快下不来了。 西贝一下子也成为了众矢之的。 去厨房探班的,扒老总各种言论的,搜西贝过往新闻的。 甚至西贝官方的账号也被猛冲了。 在差评君看来,这事之所以会陷入争议,根源很简单:大家对预制菜的定义就不一样。 老罗说的有道理嘛?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出我吃到嘴里的菜没锅气,不像现炒的,有预制成分,这没毛病啊。 但,西贝敢这么硬气,也不是晕了头,而是真有点底气。 为了规范市场,2024 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牵头发布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规范。 在这则通知中,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甚至,说不好,西贝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这波稳赢。。。 但很显然,西贝没有迎来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相反好像越走越远了。 因为做生意,合不合规是一方面,能不能让老百姓支持又是另一方面,上一个学到这个道理的,应该是张小泉。 首先,现阶段,什么是预制菜,众说纷纭。你别跟我说什么有规定,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未必会跟着这个规定走。 比如,有人认为,只要不是新鲜材料,现做现吃,就是预制菜。通过保鲜科技能放越久,就越让人担心。 但也有人觉得,按照这个说法,那卤味、肉夹馍、速冻饺子以及麦当劳的很多品,不都是预制菜嘛?都不安全吗? 有人一听到预制菜想到的是料理包,没法接受自己花了大价钱,换来的却是加热服务。 毕竟,大家之所以愿意下馆子,很大一部分是在为了厨师的技艺、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锅气买单。 有人理解的预制菜,是半成品,由中央厨房完成前期费时的材料炖煮,再急冻锁鲜,送到门店再进一步加工。 对预制菜的定义,本身也有过好几波讨论。 除了前面提到的通知以外,2022 年,中国烹饪协会牵头起草的团体标准《预制菜产品规范》中,也尝试对预制菜下过定义。 主要思路是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把预制菜分成了: 即食,卤味等到手可以直接吃的; 即热,各种料理包等加热/解冻就能吃的; 即烹,深度处理的食材,让你到手简单烹饪就能吃,比如牛腩帮你炖好; 即配,有点类似于净菜,食材给你配好,你到手自己烹饪。 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西贝偏偏以为这事是预制菜的定义之争,属于是彻底搞错了方向。 这不,今天西贝官方微博发布九宫格长图,逐道公布制作流程,想要论证自己不是预制菜。 结果网友一看,浓汤宝、大包番茄汤、大包南瓜泥,这还不是预制菜?! 现在西贝最惨的地方就在于,它发的越多,被审视的越多,就容易输更狠。 我说白了,现阶段老百姓心里的非预制菜就一种。 点完菜,后厨开始把新鲜食材框框放锅里给你一顿爆炒,又香又烫,端上桌还冒着热气。 咱说句实在话,西贝从头到尾的敌人,都不是罗永浩,而是是消费者对餐饮行业里,预制菜泛滥且不透明的长期不满。 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它的对错了,相反的,西贝这波只是成了一个出气筒。。。 你看啊,西贝的莜面算是一大招牌产品,由员工现场手搓制作,非常手工,看着一点也不预制。 可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下,通常都是群嘲。预制不预制的,根本不是大家在意的核心。 现在的消费者希望得到的,其实是两个点:合适的价格跟知情权。 你要么就便宜、快速、预制;要是卖得贵了,就得做到好吃、现做、费功夫。 但很多餐饮企业靠着中央厨房,实现了餐饮工业化的同时,却并没有让客人享受到相对应的福利。虽然食材比不上当天现买的,成本也压低了,但价格丝毫没变。 当然,你要真能把预制菜卖上价格,那也是种本事,但前提是,你得公开透明,确保消费者是心甘情愿掏钱。 现在很多餐饮企业,用预制菜,卖高价,却不告诉消费者,你觉得这对吗? 咱就拿老乡鸡举个例子。老乡鸡也是搞预制菜的,但是人家不但价位合适,还标的明明白白,把选择权交到消费者手里,反而为自己赢得称赞。 所以,有件事我觉得老罗说的真没错,这次西贝非要硬刚上来,也许是个好事,说不好能倒逼餐饮行业对于预制菜的明示规范。 消费者讨厌的,从来不是预制菜。 而是这单买了不明不白。
全何推出全球首款带屏内存条XFinity+:速度最高达9066MT/s
IT之家 9 月 13 日消息,目前 DIY 玩家中大部分硬件,例如机箱、主板、显卡、散热器、风扇、电源都已经推出搭载显示屏的型号,现在全何(V-Color)又推出了全球首款带 OLED 屏的 DDR5 内存条。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内存条此前已经在 5 月的 Computex 上首次亮相,所以可能有部分用户已经听说过它的存在。 据介绍,全何 XFinity+ 内存条定位高端市场,它在内存模组上集成了一块 OLED 显示屏,可实时显示规格与关键状态信息。 全何官方表示,该产品与技嘉进行了深入合作。OLED 显示屏无需额外的连接器或线缆即可工作,直接与主板通信并读取系统数据。该公司未透露具体实现方式,仅确认相关技术已获专利(专利号 M664715),并且显示屏在 POST 自检阶段同样能够正常显示数据。 ▲ 图源 Tom's Hardware 全何提供了 AMD 与英特尔两种配置型号,以及黑色与白色两种选择。首批产品中,每组内存条只有一根条带显示屏,不过公司未来还将推出 SCC Kit 2+2 套件,其中包含 RGB 填充条以完善视觉效果。 据介绍,其显示内容仅限于内存相关信息,例如 Intel XMP 或 AMD EXPO 配置文件,包括容量、频率、时序、电压与温度等。显示屏不支持用户自定义内容,如 GIF 或图片,但套件支持通过 V-Color 软件调整 ARGB 灯效。 在性能方面: Intel 平台首批套件支持 DDR5-8200 至 DDR5-9066 速率,CL 延迟在 38 至 42 之间。其中 DDR5-8200 套件(通过 Intel 200S Boost 认证)为 CL40,提供 32GB、48GB 与 64GB 三种容量可选; AMD 平台最高 DDR5-9000(CL42)。此外,全何还将提供低时序版本 DDR5-6000(CL26、CL28 或 CL30),但容量固定为 32GB。 不过,全何暂未透露其价格信息,只表示会在今年第三季度上市,首批产品将在 Newegg 独家发售,随后会在 V-Color 官方商店、亚马逊及全球授权经销商上架。
郑刚:罗永浩碰瓷西贝,专挑软柿子捏,还卖过预制菜
9月13日,紫辉创投CEO郑刚发布视频号,称罗永浩在西贝的事情上是精心策划和预谋的。 郑刚表示,有很多网友给他发罗永浩“碰瓷”西贝事件,希望他能讲两句。“可能是有些网友看不下去了,‘罗世美’这种表演太多,表演一两次也罢,屡次在这种似是而非的事情上面表演多了,网友也看不下去了。” 郑刚表示,罗永浩在西贝的事情上就是专挑软柿子捏。“利用民营企业没有话语权、经验艰难,大众对于预制菜事情的边界不了解,罗永浩把这两件事情挑起来,在披上为民请愿的袈裟,实际上是深深地算计。” 他还强调,在这件事情上,罗永浩利用大众敏感的神经,为了一点龌龊的流量,他就是去碰瓷的。 针对知情权的事情,郑刚表示自己应该是最有资格去说的。他称“如果这个世界上有100万个人有资格说知情权,那么‘罗世美’是最后那个有权利说的,他在知情权上面的认知是选择性的。” 郑刚认为罗永浩自身存在太多的“双标事件”。他强调,罗永浩过去几年从不汇报公司情况,对于锤子科技,所有投资者根本没有知情权。“罗永浩一边剥夺他人知情权,一边一边自己喊着要知情权。” 除此之外,郑刚还说,早在2022年,罗永浩直播带货过预制菜,“我当时买了大概20盒小龙虾,后来我吃了第一盘之后,第二天拉肚子,后来我把它全部扔了。”他强调,罗永浩还有过“假羊毛事件”。 最后,郑刚总结道,“你要求企业诚信经营,那你自己的诚信在什么地方。他多次声称退网,实际上他没有一天离开过。”
倒计时60天,Win11 23H2家庭/专业版11月结束服务支持
IT之家 9 月 13 日消息,科技媒体 bleepingcomputer 昨日(9 月 12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微软已提醒用户,Windows 11 23H2 家庭版和专业版将于 11 月结束支持,届时将不再提供安全与预览更新。 微软今日提醒用户,运行 Windows 11 23H2 家庭版和专业版的设备将在 2025 年 11 月 11 日结束服务支持。届时,11 月的安全更新将是最后一次推送,之后将不再提供任何月度安全补丁或预览更新。 Windows 11 23H2 家庭版和专业版 相比之下,企业版与教育版将获得额外一年的主流支持,直至 2026 年 11 月 10 日。 Windows 11 23H2 企业版与教育版 微软建议 23H2 用户尽快升级至最新的 Windows 11 24H2(2024 年更新版),该版本于 2024 年 10 月面向符合条件的 Windows 11 22H2/23H2 设备全面开放。不过,升级前需注意,部分设备因驱动或软件不兼容而被实施“升级保护阻止”。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当前存在的阻止条件包括搭载不兼容的 Intel Smart Sound Technology(SST)音频驱动、SenseShield 代码混淆驱动、部分壁纸定制软件、集成摄像头以及 Dirac 音效增强软件的设备。这些设备若直接升级,可能出现蓝屏死机或功能异常,因此微软会延迟其更新推送,待解决兼容性问题后再推送。 此外,微软在 2025 年 7 月已提醒,Windows 11 22H2 的最后支持版本将于 2025 年 10 月 14 日结束服务。用户可通过 Windows 生命周期常见问题页面或生命周期策略搜索工具,查询不同版本的终止支持时间,以及即将退役的产品清单,以便及时升级或更换系统。
一家低空公司破产:100亿打水漂了
这一幕令人唏嘘。 消息传来,韩国现代汽车旗下eVTOL公司Supernal遭遇重挫,该项目研发已暂停。 回想当年,郑义宣从父辈手中接任现代汽车掌门人,意气风发地表示要进军空中汽车,随之成立Supernal,还挖来NASA二号人物担任CEO。此后几年里,现代汽车一次次砸钱,已累计投资超14亿美元(约合100亿元人民币),Supernal被寄予厚望。 没想到,背靠汽车巨头也未能避免生存危机。Supernal陨落故事,再次给国内风头正劲的低空创业公司敲响警钟。 一个百亿独角兽倒下 Supernal称得上含着金汤匙出生。 时间回到2020年,50岁的郑义宣从父亲郑梦九手中接过权杖,正式出任韩国现代汽车集团董事长。 对于现代汽车,国内较为熟悉。1945年,农民出身的郑周永成立现代汽车,在其子郑梦九手中一路扩张,做到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本世纪初,凭借伊兰特、索纳塔等高性价车型,入华仅十年就跻身年销百万俱乐部。然而随着电动化浪潮席卷而来,曾经的韩系车王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和增长压力截至2020年,现代汽车集团已连续第六年未实现年度销量目标,其中中国市场销量更是连年腰斩。 子承父业,郑义宣将目光投向汽车之外。 “飞行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未来将占集团业务的半壁江山。”就职演说中,郑义宣立下军令状,称公司将聚焦空中交通、机器人和自动驾驶领域,将从汽车制造商转型成一家移动出行服务公司。 这一年,现代汽车将刚成立几个月的城市空中交通部门拆分独立,在美国设立电动垂直起降(eVTOL)公司,后将其命名为Supernal。由申宰元博士担任CEO,他曾在NASA任职十多年航空业务副局长。 很快,公司宣布与优步Uber合作,计划联手开发电动空中出租车。并发布第一个概念机S-A1,称在每小时100公里的时速下,可以搭载4名乘客。与此同时,Supernal还在英国启用了全球首个城市空中交通 (UAM) 起降机场,计划未来五年在韩国、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主要城市开设约200个垂直起降机场。 一切都很美好。在郑义宣的设想中,公司不仅设计和出售eVTOL飞行器,愿景是打造一个完整的多式联运生态系统,所有环节都通过现代汽车进行连接、协调和预订。 此后Supernal陆续招兵买马,公司人数逐渐扩大到700人左右,员工多是从波音、特斯拉、NASA等高薪挖来。另外,申宰元找来前同事、前NASA飞行研究中心主任David McBride担任CTO,以求进一步研发eVTOL飞行器及商业化拓展。 高光时刻出现在2024年Supernal发布了第二个概念机S-A2。官方介绍,这是一款V型尾翼飞行器,配备八个全倾转旋翼,并采用分布式电力推进架构。设计巡航速度为每小时200公里,飞行高度为1500英尺,设计航程为95公里。 “我们的飞行器预计原型机将于年底试飞,将达到与现有商用飞机同等的安全标准,预计上市后价格约为300万美元。”申宰元表示,Supernal将充分利用现代汽车在大规模生产方面的能力,进行量产,普及到大众交通不需要一二十年时间会快得多。 梦想背后是真金白银的付出,现代对其投入毫不手软。据韩国媒体《朝鲜日报》报道,自Supernal创立以来,现代汽车已向其投入约14.5亿美元。以此计算,公司早已达独角兽级别。 然而,谁也没想到,崩塌来得如此之快。 为何陨落? 一切早有征兆。 早在去年底,位于华盛顿的Supernal全球总部突然宣布关闭,实际上这个耗时一年多打造的办公室刚启用不久。彼时CEO申宰文称为了加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总部将迁至加利福尼亚州。 裁员随之而来。今年7月,公司裁员约10%。紧接着CEO申宰文、CTO David McBride及首席安全与质量官Tracy Lamb等高管纷纷离职,管理层几乎“全员覆没”。 “空中交通行业持续面临外部挑战包括监管框架、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系统成熟度,但现代汽车集团将这些视为创新行业自然演变的一部分。”在Supernal的对外声明中,将公司停摆原因归咎为行业发展仍处于早期。 对于原计划2028年商业化目标,Supernal回应称 “公司将任命新管理层,后续再做评估并确定时间表”,未就项目重启给出明确答案。目前由高级业务发展总监David Rottblatt作为临时CEO,在过渡期间负责业务运营。 其实业内并不意外Supernal的命运。一位Supernal前负责人曾表示,虽然现代汽车资金实力雄厚,但称不上有充足经验的飞行器研发公司,内部缺少相关体系和决策能力,研发进展缓慢。 挑战始终存在。Supernal与此前倒下的eVTOL先驱相似:永远停留在概念阶段,永远无法真正投入使用。 背靠现代汽车,虽不缺资金支持,但成立数年仍未走出概念机阶段。尚未被验证的经济效益遥遥无期,而眼前仅飞行器认证阶段就需要数千小时的飞行时间和经过多次验证的安全冗余,可谓长路漫漫。 启示录 低空赛道融资降温了 Supernal的困境并非个例。放眼望去,全球范围内eVTOL的洗牌已经开始。 今年初,德国明星eVTOL公司Lilium申请二次破产。要知道,Lilium曾被视为低空领域界的“特斯拉”。2015年,胸怀“飞天梦”的创始人Daniel Wiegand联手三位校友创办。后来乘着低空东风,Lilium开启火爆融资历程,估值达33亿美元(约230亿元人民币),最终成功上市。 然而,失去了政府支持,又面临商业化迷雾和技术路线障碍,一路烧钱的Lilium曾在去年申请破产。此后,公司曾积极寻求收购,却因投资方承诺的资金未能兑现再次陷入泥潭。 另一家德国eVTOL独角兽公司Volocopter于去年申请破产,导火索异曲同工向德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寻求贷款担保失败。巅峰时期,沃尔沃汽车、莲花汽车、英特尔和梅赛德斯-奔驰等争相向其投资。如今,Volocopter迎来了中国的“白衣骑士”,今年初被万丰奥威收购重组。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如此一幕,也给中国低空经济热潮留下一些启示。 经历2024年轰轰烈烈的“低空经济元年”后,今年投资人明显冷静了许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低空经济eVTOL整机领域公开披露的融资事件共计15起,其中多数企业未披露融资额,已披露融资额的事件中仅2起亿元级。 最大一笔融资来自小鹏汇天。今年7月,小鹏汇天官宣完成2.5亿美元B轮融资,成为今年以来eVTOL领域最大一笔融资。据悉,该笔融资包含了去年8月公司获得的1.5亿美元B1轮融资。 “eVTOL行业本质是重资产、长周期。今天仍处于从0到1的阶段,首要问题是安全,离真正的商业运营场景还有很远的距离。”一位投资人道出保持观望的原因,表示行业优势在于能够投得早,未来eVTOL每一次取证,都将是一个融资里程碑。 但更多从业者坚信,这是历史上中国航空产业通过新能源换道超车最好的机会。回顾过去,中国凭借新能源汽车打赢了汽车产业翻身战,大家希望这一幕能够在低空领域重演。 发令枪已打响。今年7月,来自上海的eVTOL主机厂商时的科技,拿到来自阿联酋企业Autocraft的订单350架eVTOL,订单金额10亿美元。很快,另一家上海企业沃兰特航空又与泰国方面签下500架、17.5亿美元的大额订单,刷新了时的科技刚刚创下的海外单笔纪录。 更多可能性正在打开。 但是,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快速看到收益的行业。未来几年,中国eVTOL产业同样将会面对重重挑战。技术、适航、商业化等关键门槛能否顺利度过,有赖于政策支持以及资本支撑,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一家公司的倒下,或许充满了先驱者的壮烈和无奈,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的eVTOL要想飞得更远,那在起飞时就要保持冷静。
突发!苹果AI大失血:Siri前掌门离职,核心团队被挖角,新功能延期到2026
【新智元导读】苹果AI再传震荡:前Siri负责人、AKI高级总监Robby Walker即将离任。如今,苹果在AI领域的落地已严重失速,备受期待的新版Siri功能也被推迟至2026年。 一图看透全球大模型!新智元十周年钜献,2025 ASI前沿趋势报告37页首发 高管出走、人才流失 新品发布会因缺乏「AI进展」被投行降级 Siri升级延期,新AI功能未就绪 Apple Intelligence落地受限 …… 从年中高调,到9月「轻AI」的产品发布,苹果AI近半年来在跌宕中失速。 近日,苹果AI高层再传震荡: 前Siri负责人、AI资深高管Robby Walker即将离任。 Walker是AI负责人John Giannandrea的少数直接汇报人之一。 自2022年起,他就一直在负责这款语音助手。 但在今年早些时候,因新版Siri的发布延期,Walker被撤出该项目。 随后,该项目转交给软件主管Craig Federighi负责。 据知情人士透露,Walker计划于下个月离开苹果。 从Siri到「AKI」 2011年10月4日,苹果推出Siri的第二天,乔布斯在与癌症长期斗争后去世。 自此,Siri团队便失去了最初的远见——不仅进展缓慢,而且负责人也遭到频繁更换。 2013年,苹果出手收购了个人助理应用初创公司Cue。创始人Robby Walker和他的团队,也随之加入。 7年后,Walker晋升成为Siri团队的高级总监。 2025年,Walker被调到了刚刚成立的「答案、信息与知识」(AKI)团队担任高级总监。 顾名思义,这支队伍的核心任务是打造一套全新的「回答引擎」,不仅能理解问题、整合信息,还能像ChatGPT一样直接生成回答。 不同于外挂式接入的ChatGPT,AKI要做的是从底层重构,重新定义「苹果式AI搜索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苹果第一次不再「靠别人回答」,而是试图真正掌握答案本身。 据The Information此前报道,在担任Siri负责人期间,Walker因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而在苹果内部成为批评的焦点。 战略频出,落地失速 虽然,过去几个月,Walker的职责和团队已大幅缩减,但他仍然是苹果AI战略中颇具影响力的一员。 Walker的离开,正是苹果AI部门高管与工程师离职潮的一个缩影。 此前,领衔苹果AI模型团队的Ruoming Pang已跳槽至Meta,他麾下的许多工程师和研究人员也随之离开。 上月,另一位负责搜索服务的高级主管Frank Chu也转投Meta。 近半年来,苹果AI战略动作频出。 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Craig Federighi 4月份,前Vision Pro负责人Mike Rockwell接手Siri工程并重组团队,Siri统筹回归软件工程主管Craig Federighi线,显示对语音助理项目「提级整改」。 5月份,苹果传出开发AI服务器芯片,以配合端云协同的AI能力部署,属底层算力与供应链的前瞻布局。 6月份,苹果评估采用Anthropic或OpenAI的模型为新版Siri供能,该项目由Rockwell与Federighi主导评估。 但是其AI落地节奏,也引起质疑。 尤其是在其9月份新品发布会的「轻AI」基调后,D.A. Davidson以「AI进展不及预期」为由将苹果评级下调至中性。 自2024年6月,苹果首次在WWDC上展示了全新的Apple Intelligence之后,并未推出新的Siri升级功能。 苹果表示,计划在2026年春季推出其延迟的个性化Siri功能,并将原因归结为新Siri功能的测试存在持续的质量问题,并将切换到更强大的底层架构来解决这些问题。 Robby Walker的离职,叠加Siri更新延迟等因素,进一步放大了外界对苹果AI创新和落地速度的疑问。
马斯克力挺AMD:在中小型AI模型方面相当不错,暗示将降低对英伟达依赖
IT之家 9 月 13 日消息,科技媒体 Wccftech 昨日(9 月 12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社交平台上表示,AMD 的 AI 硬件在运行中小型 AI 模型时表现“相当不错”。这一表态被视为对 AMD 技术实力的认可,同时也暗示其在 AI 市场的竞争潜力。 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 xAI 已采用 AMD 的 Instinct MI300 及 MI300X AI 加速器来运行部分模型。作为长期合作伙伴,特斯拉此前也与 AMD 在硬件领域展开合作。不过,在涉及超大规模模型训练的任务中,英伟达依旧是马斯克的首选供应商。 IT之家援引博文介绍,AMD 的 Instinct 系列在推理、模型微调及中等规模基础模型应用方面表现突出,已获得部分行业采用。然而,由于英伟达依托 CUDA 生态长期构筑的技术壁垒,AMD 在微软、Meta、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中的市场份额仍然有限。 英伟达率先抓住 AI 浪潮,构建了“锁定”式生态系统,让竞争对手难以切入。AMD 虽然在 AI 硬件性能上取得显著提升,但在大型企业客户拓展方面仍需更多努力。马斯克的公开认可,被视为对 AMD 品牌形象和市场信心的积极推动。 该媒体认为 AMD 近年来不断完善 ROCm 软件栈,并持续推出新一代 AI 加速产品,正向英伟达发起更直接的挑战。随着技术和生态的双向进步,未来 AI 芯片市场的竞争有望进一步加剧,中小型 AI 模型或成为 AMD 的重要突破口。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