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罗永浩直播回应西贝风波:呼吁行业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9月12日,罗永浩炮轰西贝菜品近日引发热议。今晚,罗永浩在多平台进行了进行了直播回应此次风波,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并呼吁推动餐饮行业透明化。 在一小时的直播中,罗永浩明确表示“个人并不反对预制菜”,而是希望通过这次意外事件推动预制菜行业的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他强调,这是其基本立场,并将在整场直播中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西贝门店现场调查揭露行业现状 根据罗永浩展示的媒体调查资料,在西贝宣布开放厨房参观后,多家媒体、自媒体前往西贝门店实地探访。调查结果显示,西贝门店冰箱中存放着大量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预制食材,包括去骨黄花鱼鱼柳、儿童餐用牛肉酱、羊排等产品,且均标注"非直接提供消费者"字样。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调查中发现的海鲈鱼产品配料表显示含有三聚磷酸钠、柠檬酸钠、碳酸钠等多种食品添加剂,保质期达18个月。罗永浩在直播中表示,虽然这些添加剂均为合法添加剂,但与消费者去餐厅用餐期望吃到新鲜食材的初衷明显不符。 定价争议成为舆论焦点 直播中,罗永浩重点提及了西贝的定价策略,称其“应该是所有卖预制菜的餐厅里卖得最贵的”。他以西贝的“古法呛面馒头”为例,该产品售价21元,而对比显示,全家便利店红糖馒头售价1.5元,路边早点铺馒头售价1元。 更为对比强烈的是,米其林两星餐厅“鲁上鲁”的胶东酱黑猪肉海参包子售价也为28元,而黑珍珠一钻餐厅鲁菜馆的大包子售价16元。罗永浩表示,从市场经济角度,企业有权定价,但消费者也有权因此批评。 行业标杆与现状对比 罗永浩特别提及了老乡鸡的透明化做法。据其展示,老乡鸡在门店菜单上清晰标注三种类型:绿标代表“餐厅现做的生鲜生切生调”,半预制代表“中央厨房加工外采,现场再操作”,预制代表“中央厨房全部做好,加热即可”。 罗永浩呼吁所有使用预制菜的餐饮企业向老乡鸡学习,明确标注现做、半预制和全预制产品,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推动立法保障消费者权益 直播最后,罗永浩发出公开邀请,希望法学界专家和预制菜领域专家做客其播客节目,共同探讨如何在中国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立法,以及如何在国家标准出台前建立行业规范。 根据罗永浩引用的人民网2022年数据,包括西贝在内的头部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比例已达80%以上,十大餐饮连锁背后都有中央厨房支撑,这表明预制菜在餐饮行业已成为普遍现象。 对于预制菜定义争议,罗永浩强调,在国家标准出台前,不应该用复杂化的定义来混淆视听,消费者的常识判断就是最好的标准。他表示,传统餐饮的现做标准应该是当天采购食材、当天烹饪,而非使用保质期数月甚至一年以上的预制产品。 这次争议事件凸显了当前餐饮行业在预制菜使用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和透明度要求的现状,也反映了消费者对餐饮品质和知情权的日益重视。随着相关讨论的深入,预制菜行业规范化发展或将迎来新的转折点。
MIT报告刷屏:企业AI项目95%失败,90%员工自费购买ChatGPT上班
编辑:桃子 好困 【新智元导读】全球95%企业AI惨遭滑铁卢?MIT 26页爆火报告揭开真相:90%员工悄悄用ChatGPT高效办公,在科技、媒体行业掀起了效率革命。 全球95%搞AI项目的公司,基本都凉了! 这一惊人的观点,出自MIT的一份重磅研究报告——「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报告地址:https://mlq.ai/media/quarterly_decks/v0.1_State_of_AI_in_Business_2025_Report.pdf 谁曾想,这份令人咋舌的报告,一夜之间刷屏全网。 难道AI这么快就进入寒冬了吗?事实上,真相远比各大媒体的标题精彩。 在这份26页报告中,隐藏了一个爆炸性的事实:企业史上最快、最成功的技术应用普及,正在高管们的眼皮底下悄然发生。 虽然40%的公司都订阅了大模型服务,但90%的员工依然会选择用「个人AI工具」悄悄干活! 一位VC投资人Kasra Khalili一句话道出了真理,「AI并没有失败,而是公司内部构建系统的失败」。 报告的核心看点如下: · 普遍的误解:新闻头条紧抓「95%的企业AI试点项目失败」,但这仅指昂贵、僵化的定制系统。而真相是:90%的员工正积极使用个人AI工具(如ChatGPT)办公,掀起了一场史上最快的技术普及浪潮。 ·消费级工具完胜企业级:昂贵的企业AI工具因为「死板、无法学习、脱离实际工作流」而被员工抛弃。相反,消费级AI应用则凭借着灵活性、适应性和即时性大获全胜。 ·隐藏的生产力爆发:这场自下而上的「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未被传统企业指标计量的生产力提升。最高的回报并非来自光鲜的营销应用,而是来自无人关注的后台自动化(如客服、文档处理),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数百万美元的开支。 · 革命始于员工:报告的结论并非AI失败,而是企业采购和管理策略的失败。AI技术本身是成功的,但成功路径是「从员工到企业」,而非「从企业到员工」。企业应当停止「自建」,转向「购买」并与供应商深度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向那90%已经找到正确使用方法的员工学习。 这背后,究竟揭示了什么现象? 90%员工偷用ChatGPT,自费上班 各大科技巨头AI项目,在内部推行虽然步履维艰,但大多数员工早就在私下「开挂」了。 MIT报告指出,「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在以某种形式将LLM用于工作中」。 其中,90%的员工频繁地使用个人AI工具,比如ChatGPT、Claude等,哪怕是40%公司订阅了官方服务。 换句话说,员工使用AI频率,是企业采纳率的2倍多,这种现象被称为「影子AI经济」。 最关键的是,这些员工并非浅尝辄止,而是他们在每周的工作中,每天都会多次使用AI。 这种普及速度,直接吊打当年电子邮件、智能手机、云计算的采用频率。 报告中,有个案例太真实了: 一家法务公司斥资5万美元采购了一款专业的AI合同分析工具,但一位律师本人在起草文件时却坚持使用ChatGPT。 本质原因,就在于AI生成的质量差,显而易见。 这名律师表示,「ChatGPT总能生成更优质的内容,即便我们的供应商声称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基础技术」。 如今,这一现象,在各行各业普遍存在。 就连微软这样的巨头,办公室员工在家用的都是ChatGPT。 一直以来,微软不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客户中,大力推行自家的Copilot AI,效果不如人意。 去年春天,制药巨头Amgen高调官宣引入微软Copilot后,不过1年,全员纷纷转向了ChatGPT 企业级AI系统脆弱、设计过度,与实际工作流脱节,而消费级AI工具则因灵活性、易用性、即时性,广受好评。 正如一位首席信息官对研究人员表示,「我们今年看了几十个产品演示,可能只有一两个真正有用,其余的不是华而不实的包装,就是纸上谈兵的科学项目」。 当企业高管们还在摸索内部普及AI的门道时,员工们早已破解了「AI的密码」。 斥资5万美元,自研AI却败给了ChatGPT 那些登上新闻头版「95%失败率」,特指的是,企业委托供应商或内部开发的、昂贵且定制化的企业级AI解决方案。 这些工具,之所以推行失败,核心在于缺乏「学习能力」。 报告一针见血,企业级AI无法保存反馈、适应上下文情境,无法随着时间而改进。 直白讲,就是太难用了。 像ChatGPT这样的通用AI工具投入生产的成功率为40%,而针对特定任务的企业级工具成功率仅为5% 员工们纷纷抱怨,每次都要手动输入一堆背景信息,还不会从反馈中学习进步。 相较之下,ChatGPT之所以成功,就因为灵活且响应迅速,即便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 而企业级工具则显得僵化呆板,每次使用前,都需要进行繁琐的设置。 这种学习能力的差距,在员工使用AI的偏好中,又映射出另一种现象—— 70%员工在处理邮件、基础分析等快速任务时,直接找AI而非同事;但对于复杂的、高风险的工作,90%员工更信任人类。 这里的关键分界线并非关乎智能的本身,而是AI与人类在记忆与适应能力上的差异。 别再自研了,合作成功率翻倍 从更深层次看,「影子经济」并不是AI失败的证据,反而揭示了,传统企业指标无法衡量的巨大生产力提升。 员工们自行搞定了官方项目的集成难题,恰恰证明了隐藏的生产力。 MIT报告称,「影子经济」表明,只要能用上灵活、响应迅速的工具,个人完全有能力跨越GenAI应用的鸿沟。 一些具备前瞻性思维的公司,已经嗅到了机会。 他们努力弥合这一差距,从员工的自发使用中学习,在采购企业级方案前,先分析哪些个人工具能真正创造价值。 不仅如此,报告还甩出了一个挑战了传统的技术观念:企业应停止尝试在内部自建AI。 数据统计显示,那些与AI供应商合作的项目,67%能成功部署,而内部自建的只有33%。 一个最成功的案例是,那些把AI初创公司当做「业务伙伴」的企业,更注重实际业务成果,需要深度定制和持续改进,而非花哨的产品演示。 科技媒体狂飙AI 七大行业未被颠覆 放眼整个行业,也仅有科技、媒体,因AI发生了颠覆性的结构变革。 而医疗、金融、制造在内的七大主要行业,在AI应用实际上「慢半拍」。 整体表现为,AI试点频繁,但内部结构性变化微乎其微。 在医疗和能源领域,大多数高管表示,未来5年内没有裁员计划,也未预见会裁员。 这种审慎的态度并非失败,而是一种智慧。 这些暂未被颠覆的行业,正对AI的实施进行深思熟虑,而不是盲目冲入混乱的变革。 科技和媒体行业之所以发展更快,是因为它们能承受更高的风险。超80%高管预计,公司将在24个月内缩减招聘规模。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是,企业AI预算中,有一半都砸在了销售和营销上。 然而,真正赚钱的其实是,那些不起眼的后台自动化项目。 比如,通过AI取代外包合同,企业每年能剩下200万-1000万美元的客服和文档处理成本,还能砍掉30%外包创意费用。 更牛的是,这些收益没靠裁员实现。AI工具提升了工作效率,但并未改变团队结构、预算。 AI革命正在成功,一次由一名员工推动 MIT这份报告,并未证明AI的失败,恰恰揭示了—— AI的成功甚至已超出了企业的预期,员工早已走在了雇主的前面。 技术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企业的采购和管理方式上。 那些能跨越GenAI鸿沟的公司,共同点是,加以利用能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的工具。 至于那95%没搞成的企业AI试点,其实报告已经指出了一条明路:跟着90%已摸透AI门道的员工学习。 Contextual AI创始人认为,GenAI项目失败根本原因不在模型,而是上下文重要性被忽视 一位制造业高管表示,「我们处理某些合同的速度是变快了,但仅此而已」。 显然,他未能看到全局。 处理合同的速度加快,当这一改进乘以数百万员工和成千上万的日常任务时,不就是最后大爆发的生产力? 总言之,AI革命没有失败,它正在每一次的ChatGPT对话中,悄然取得成功。 上市公司暴省万亿美元 另一份来自摩根士丹利报告,也从侧面印证了AI革命并未失败的观点。 其中的一项分析称,由AI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或能为标普500公司每年节省9200亿美元的成本——相当于总薪酬的41%,或2026年税前利润的28%。 而这个过程,将通过削减薪酬开支(裁员、自然流失、自动化)来实现。 报告的核心观点如下: 预计90%的工作岗位会受到AI自动化或功能增强的影响。 AI智能体将重塑工作任务,而人形机器人将在物流、零售等领域直接替代人工。 每年近万亿的效益,最终有望转化为13万亿至16万亿美元的市值增长,相当于其当前总市值的近1/4。 AI已不再是一个投机概念,而是驱动未来十年企业盈利增长的核心引擎。 首先,在AI的冲击下,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日常消费品的分销与零售、房地产管理以及交通运输业是受冲击最大的几个行业。其中,由AI驱动的潜在生产力提升,预计将超过2026年预测收益的100%。 但对于半导体和硬件行业等,人力成本相对于其盈利而言占比较低的行业,可挖掘的AI价值潜力则相对较低。 其次,「完全自动化」与「任务级增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简单来说就是,软件应用中的AI智能体的作用,更倾向于重新分配任务,而非彻底取消岗位。 相比之下,以人形机器人形态出现的具身智能,则在物流和实体零售等行业构成了更直接的替代风险。 报告同时预测,在岗位替代的趋势下,全新的职位类别也将应运而生——从首席AI官(Chief AI Officer)到AI治理专家不一而足。 这与早期技术颠覆浪潮中,市场对程序员、IT专家和数字营销人员的需求激增如出一辙。 最后,分析师还指出,AI的全面普及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企业初期的重点将是依赖人员的自然流失和提升流程效率,而非立即进行大规模裁员,尤其是在那些由面向客户的岗位驱动收入的行业。 AI革命的浪潮已至,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深入一线的微观洞察,还是来自摩根士丹利高瞻远瞩的宏观分析,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AI革命的浪潮已至,学习并拥抱那些灵活、高效的AI工具,将会帮助你抓住这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时代机遇。 参考资料: https://venturebeat.com/ai/mit-report-misunderstood-shadow-ai-economy-booms-while-headlines-cry-failu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xtVvqwkX4 https://fortune.com/2025/08/19/morgan-stanley-920-billion-sp-500-savings-ai-agentic-robots-jobs/
DeepSeek昨天悄悄扔的炸弹,今天爆了
摘要:其实利好谁并不需要猜测,因为DeepSeek此次就是要普遍支持国产芯片生态。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姜凡 编辑|董雨晴 DeepSeek在8月21日正式发布V3.1,一则官方补充留言激起千层浪。 是的,因为官方在V3.1的发布文章里把有关过程算力支持的描述写的太隐晦,又自己在评论区补充了一句。 一夜过去,短短的一句话,A股市场集体“开香槟”。据财联社报道,全市场超2800只个股上涨。从板块来看,算力股全线爆发,云天励飞等多股涨停。芯片股集体大涨,寒武纪涨停创历史新高,中芯国际大涨14%,海光信息涨停。 资本市场的反应并不是对一句口号的追捧,而是看到了国产芯片在算力赛道上真正切入国际前沿的可能。DeepSeek的这句话,不仅被视作一次“技术换挡”的信号,更是国内算力产业链罕见的共振时刻。 DeepSeek这枚炸弹,到底是什么? 要理解“UE8M0 FP8”为何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必须将其拆解为两个部分:作为本体的“FP8”和作为灵魂的“UE8M0”。FP8本身是一种将数字压缩到仅用8位(bit)来存储的浮点格式,旨在用更少的数据位宽降低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中对显存带宽的空前压力。 而DeepSeek的模型一直使用的都是这个格式,但有一个问题,国内的芯片公司只有极少数GPU厂商原生支持FP8,比如摩尔线程,其旗舰产品MTT S5000就是国内首批原生支持FP8并大规模量产的GPU。大家普遍支持的都是FP16,这使得国产芯片在跑DeepSeek的模型时,性能至少会折损一半,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还是喜欢买英伟达的芯片,因为如果是过去的国产芯片,起手就已经不是“满血”了,更别说自己在本地调配时还有可能因为水平不足再降低性能。 图|豆包AI生成 有AI infra企业告诉凤凰网科技,解决方案就是在软件上做突破,国内有专门针对国产芯片做软件适配DeepSeek的企业,比如清程极智,其原则是让国产芯片在用DeepSeek的时可以提升性能。 这里补充一个知识,纯粹的FP8(如常见的E4M3或E5M2格式)在动态范围和精度上存在固有权衡,处理具有极端大小值的复杂数据时仍可能面临精度损失或数值溢出的挑战。通俗的说,就是数据会有损,就像你压缩打包一批衣服,可以压到很小,但衣服会皱的厉害。 而真正的突破来自于由Meta、谷歌等科技巨头推动的开放计算项目(OCP)所制定的MX(Microscaling)格式,其核心思想不再是整个张量共用一个大缩放因子,而是将其切分为微小的数据块,并为每个块单独配备一个轻量级的8位缩放因子,从而在保持8位存储效率的同时,动态范围扩展了数十倍。通俗说,就是把一批衣服分开打包。 回到DeepSeek这次发布的“UE8M0”,正是MX格式中为每个数据块指定的那个关键缩放因子的数据格式。它是一种极为高效的8位指数表示法:“U”代表无符号(Unsigned),意味着它永远是一个正数,无需符号位;“E8”代表8个比特全部用于表示指数(Exponent);“M0”代表没有尾数(Mantissa)。用一个比喻来形容,UE8M0就像一个 “只调档位、不调微刻度”的超级节能灯泡开关,就像AI芯片里的快进键。 这种“全指数”设计带来了两大根本性优势:其一,硬件在执行缩放(即数据还原)时异常简单快捷,只需进行简单的整数次幂运算(相当于直接移动二进制小数点),完全规避了复杂的浮点乘法与舍入操作,极大缩短了关键计算路径,提升了能效。其二,其巨大的动态范围(从2⁻¹²⁷到2¹²⁸)足以确保任何数据块都能被恰到好处地缩放至FP8的表示范围内,从而几乎完全避免了因数值过大而溢出或过小而被舍入为零的信息损失问题,错误率曲线得以从高位大幅降至一条平坦的低水平线。 所以说UE8M0 FP8是让国产芯片在跑大模型,尤其是在跑DeepSeek的模型时——更快、更省、更能扛大数。 许多现有国产AI加速器并未原生支持完整的E4M3/E5M2 FP8计算单元,但其架构正在向支持块缩放(Block Scaling)的MX格式演进。UE8M0作为缩放因子,其本身格式极简,无需复杂的专用浮点乘法器即可实现,降低了硬件实现门槛。 更重要的是,它为突破“内存墙”提供了最优解:相较于传统的为每个数据块配备一个32位FP32缩放因子,UE8M0仅需追加8位,即可高效管理32个FP8数据,带宽开销骤降75%。这对于HBM带宽仍处于追赶阶段的国产芯片而言,是一项通过数据格式创新实现“带宽减负”的架构级优化,成为了在下一代竞争中实现效能跃升的关键技术路径。因此,这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兼容,更是一次在主流标准框架内,通过前沿设计实现差异化竞争力的精准卡位。 中国算力产业正在迎来“顿悟时刻” 从产业层面看,DeepSeek的这次表态不只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一次产业生态的确认。想想看,中国最好用的大模型产品与英伟达如此紧密的捆绑,本身是一件不乐观的事情,DeepSeek这一次的发布,可以看作是一种渐进式的解绑,官方主动下场为国产芯片发展生态站位。 UE8M0 FP8的落地,也意味着国产算力厂商已经在浮点格式、编译器优化、训练框架适配等环节上实现全栈打通,这背后意味着长期积累的软硬件协同终于显现成果。 至于其所提到的下一代国产芯片是谁,凤凰网科技此前了解到的,目前成熟的头部国产芯片公司其实都与DeepSeek有所接触。另外,有不少本身都是支持FP8的,除了摩尔线程,今天涨得最凶猛的寒武纪,旗下的思元590以及最新690系列都支持。凤凰网科技还了解到,摩尔线程的MUSA架构本就原生支持硬件FP8张量加速计算,现在还能够很好地支持UE8M0 FP8 Scale,利用硬件原生FP8,相对于传统的FP16计算能够实现两倍的浮点算力提升、访存和通信带宽效率提升和存储容量利用率提升,同时最优化张量表达精度。 所以说,其实利好谁并不需要猜测,因为DeepSeek此次就是要普遍支持国产芯片生态。 DeepSeek一句话背后,是对未来大模型算力效率的重新定义,也是国产芯片厂商获得国际话语权的起点。资本市场的集体狂欢,既有情绪成分,更折射出一个信号:中国芯片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而这一次,它们有机会真正站到技术潮水的前沿。
AI反哺:富了腾讯,救了百度
人工智能引领新一代科技革命,在传统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的当下,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合进互联网大厂,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投资人与创业者们也扎堆涌入,认为“Next Big Thing”就在AI里。 积蓄力量加入AI技术军备竞赛的大厂们,也开始在财报中强调AI的重要性,屡屡提到“AI拉动业绩增长”。 AI真的开始从探索和投入期,步入「收获期」了吗?腾讯营收、净利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在最新财报中提到16次AI,百度AI新业务收入突破百亿,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7%,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 01 百度焕发第二春 作为AI的先行者,腾讯2012年就成立了优图实验室,百度2013年成立了深度学习实验室,二者对AI的探索都相对超前,不过在战略路径上略有不同。 百度是国内最早喊出“All in AI”的公司,在广告营收压力和公司战略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全面拥抱AI显得更彻底更激进。 2024年中国AI平台相关流量年增速超30%,而传统SEO渠道同比下降10%-20%的前提下,作为国内搜索之王,百度所受到的冲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百度集团总营收为327亿,同比减少4%,基本符合市场预估的327.4亿元;归属百度核心净利润73.2亿元,同比增长33%。(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百度归母净利润为47.95亿元,同比下降35%,去年同期该指标为73.96亿元。) 财报中,最大的亮点是「AI新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4%,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30.6%,这部分收入主要来自百度云、智能驾驶。 百度坚持AI全栈自研,在沈抖的主导下,文心大模型、千帆平台以及硬件上昆仑芯的突破,推动百度智能云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7%至65亿元,约占核心收入的24.8%。而据IDC《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4》报告,百度智能云连续六年排名第一;在8月20日最新发布的IDC报告中,百度智能云获大模型平台市场第一;客户覆盖超过65%的央企,为百度赢得B端市场红利。 至于百度的“萝卜快跑”(Apollo Go),Q2全球出行服务次数超220万,同比增长148%。李彦宏透露,在武汉,萝卜快跑已经实现盈亏平衡。今年萝卜快跑出海节奏明显加快,从亚洲、中东到欧洲,在迪拜规模化部署1000台无人车,与全球出行巨头Uber和Lyft展开合作。截至今年6月,萝卜快跑的全球足迹已覆盖16个城市。 搜索是互联网的基础入口,也依旧是百度最值得关注的业务,现在正全面迈向AI化。前段时间,百度搜索进行了十年来最大改版,百度搜索框变大,进化成“智能框”。 7月,移动搜索结果页中AI生成内容的占比从4月的35%迅速提升至64%;在百度APP上,超60%搜索结果页首位即呈现富媒体内容。此外,数字人技术使用率持续攀升,第二季度,数字人相关业务收入环比增长55%,达到约5亿元。 结构化、智能化和多模态优先的AI回答,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超链接搜索,转型也带来新的挑战。随着AI在搜索中占比提升,传统竞价广告的盈利空间持续承压。作为挑大梁的核心业务、百度现金牛的在线营销业务,二季度营收为162亿,同比减少15%,下滑幅度再次加剧。 百度新任CFO何海建在此次电话会上称,在过去的几个季度里,百度加大了AI投资力度,但由于AI搜索的商业化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尚未扩大规模,预计百度的收入和利润率在短期内面临相当大的压力,第三季度将特别具有挑战性。 高盛的分析师并没有放过管理层,追问“AI搜索商业化路径会是什么样子,以及利润率大概是多少?” 管理层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过去AI搜索中关键词无法变现,但现在可以慢慢变现了,能够显著提高百度的广告库存。另外,AI回答更具体更贴切,用户体验感越好就越愿意付费,而且AI能够在与用户的搜索对话中更理解用户需求,从而将用户与医疗、旅游、教育等行业服务商连接起来,将传统的CPC广告模式(广告点击付费)转向CPS模式(广告销售付费)。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百度子公司爱奇艺营收66亿元,同比下滑11%。若剔除爱奇艺,百度核心业务收入则为262.5亿元,同比下降了2%。与此同时,营业成本同比提高21%,研发开支投入同比减少了14%。升降之间,二季度百度的核心业务经营利润率,从上年同期的21%下滑到了13%。截至2025年6月30日,现金流为负47亿元,压力也是实实在在的。 变革总有阵痛,武汉世纪百捷、开创集团等这些传统搜索业务的代理商们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就是典型例子。 百度拥有全链条技术能力,AI应用、AI大模型、AI框架、AI算力全面开花,覆盖了AI产业化的完整闭环。加速冲刺的新百度,能释放多少商业潜力,我们也拭目以待。 02 腾讯尝到AI甜头 相比于百度的喜中掺忧,腾讯的财报简直就是闷声发大财了。 当季赚了1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经营利润(Non-IFRS)达到692.5亿元,同比增长18%。大体量下依旧维持了较高速度的稳步扩张,盈利表现基本回到了2021年左右的水平。 毛利水平就更夸张了,同比上涨22%,增至1050亿元;毛利率直接干到57%,几乎接近全球顶级科技巨头的赚钱水平。 增值服务、营销服务、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等三大核心业务皆取得两位数可持续增长,并全部超出市场预期。腾讯虽未在财报中披露AI业务具体数据,却在财报中16次提及AI。 与百度、阿里更侧重底层技术输出不同的是,它的AI战略更侧重于场景化应用,注重将AI能力无缝融入到自身的庞大社交和内容生态中去。 比如腾讯第二季度的营销服务业务收入大增20%至357.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已经是腾讯此业务连续11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腾讯广告的“单次曝光收入”和“曝光率”均有提升。在财报中,腾讯将这一高速增长明确归因于“AI驱动的广告平台改进”,以及微信交易生态的活跃。 腾讯利用AI升级广告基础模型,助力广告创作、投放、推荐及效果分析,增加了广告点击率与转化率,促成更多闭环交易,进而放大了广告主在视频号、小程序及微信搜一搜的投入及回报。 在腾讯ToB业务板块中,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营收为555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企业服务收入的增速较前几个季度有所加快,也是得益于企业客户对AI相关服务的需求增加,具体体现在GPU租赁和API token使用,以及商家技术服务费的增长方面。 马化腾还表示:“我们致力于通过赋能微信内更多应用场景,推动AI原生应用元宝的使用量,升级我们混元基础模型的能力,为用户及企业带来更进一步的AI增益。” 腾讯自研的快思考模型混元TurboS、深度思考模型混元T1持续升级,同时混元3D大模型系列核心成果密集落地,为业务持续注入智能基因。 “第一个接入DeepSeek”的腾讯元宝是2025年AI原生移动应用中的“黑马”,桥接起微信读书、起点读书、QQ音乐、腾讯地图等,深度融入微信、QQ等核心场景。腾讯对元宝的投放力度也是有目共睹的,AppGrowing数据显示,第二季度,腾讯元宝App广告投放量级在6~7月投放金额均超10亿元。 不过,持续增长不能只靠一味投流,业绩报告会上,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未来不打算单纯通过市场投放砸钱来获取新用户,而是计划“把元宝和我们现有平台深度整合”,适时加大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 至于“躺在功劳簿上”的游戏板块,自从2024年被马化腾“骂”过后,就开挂了:第二季度收入达592亿元,同比增长22.06%。 墙内墙外双双开花,腾讯二季度的本土市场游戏收入高达404亿元,同比增长17%;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188亿元,同比大涨35%。其中长青游戏表现最佳,点名上线10年的《王者荣耀》和上线8年的《和平精英》,据第三方数据披露,今年上半年,《王者荣耀》月入近12亿元。 新游戏《三角洲行动》同样表现出色,7月日活跃用户规模已突破2000万,跃居国内游戏流水前三,成长为能够撑起营收的新爆品。 游戏其实才是AI落地的天然场景。《王者荣耀》中,AI托管功能解决队友意外挂机、只能牺牲游戏体验的痛点,AI语音助手“灵宝”作为游戏搭子,可以与玩家进行实时对话,《和平精英》上线了不掉线、不背刺、会牢记玩家信息的可靠AI队友“花傲天”,还为数字代言人“吉莉”接入DeepSeek。AI的加入,增加了游戏的新鲜感、用户黏性和体验丰富度。 同时,AI编程等场景应用,也大幅降低了游戏的制作成本和时间,减轻开发工作,帮助提升工业化能力。腾讯在财报会上表示,《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长青游戏向平台化演进,加大AI应用力度。 百度蓄力,腾讯狂飙,大厂财报中AI浓度越来越高,AI的持续赋能也在重构着大厂业绩。 李彦宏和马化腾各有坚守,入局有早晚,但未来成绩的比拼只凭实力,这影响的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商业成败,更关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坐标,加油吧,中国大厂。
DeepSeek一句话让国产芯片集体暴涨!背后的UE8M0 FP8到底是个啥
DeepSeek V3.1发布后,一则官方留言让整个AI圈都轰动了: 新的架构、下一代国产芯片,总共短短不到20个字,却蕴含了巨大信息量。 国产芯片企业股价也跟风上涨,比如寒武纪今日早盘盘中大涨近14%,总市值跃居科创板头名。 半导体ETF,同样也是在半天的时间里大涨5.89%。(不知道作为放出消息的DeepSeek背后公司幻方量化,有没有趁机炒一波【手动狗头】) 这个UE8M0 FP8到底是个啥?下一代国产芯片,又是指什么? 接踵而来的疑问,挤爆了人们的大脑。 在知乎上,也有不少大神开始边科普边分析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 咱抱着学习心态,不妨就从UE8M0 FP8的概念开始说起。 什么是UE8M0 FP8? “UE8M0 FP8”这个概念,可以拆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来解释,前面的UE8M0,是MXFP8路径里的“缩放因子”。 MXFP8是Open Compute Project在2023年发布的《Microscaling (MX) Formats Specification v1.0》里定义的8 bit微缩块格式。 Open Compute Project是2011年由Facebook(现Meta)联合英特尔、Rackspace等发起的开源硬件协作计划,目的是通过共享数据中心及服务器设计推动行业效率提升。 其成员阵容相当强大,国外还有微软、谷歌、亚马逊、AMD、英伟达等,而国内的阿里、腾讯、百度等也参与其中。 说回MXFP8,它以FP8为基础建立,FP8是把常规浮点格式压缩到8 bit的一种编码方式。 MXFP8的核心思想是先把张量切成固定长度的“块”,然后为每个块单独指定一个2的整数次幂作为“缩放因子”,把块内所有数一起除以这个系数后再写成FP8。 这种块级(而不是全张量级)的缩放,让MXFP8既保留了8 bit位宽,又把可用动态范围扩展了几十倍。 △ 来源:英伟达技术博客 而这里的“缩放因子”也是包含8个bit,其中包含符号位、指数位和尾数位,开发者可以自行将这8个bit分配给这三种不同的位。 其中符号位只区分有无,若有则占一个bit,无则不占用,而UE8M0中的U表示的就是无符号(有符号可表示为S或省略不写)。 E和M则分别表示指数位和尾数位分配到的bit数,E8M0指的就是8个bit全都分配给了指数位。 其他常用的格式还有E4M3、E5M2(缩放引子外的本体部分也常采用这两种)等,它们均包含符号位,其余7个bit在指数和尾数位之间分配。 DeepSeek之前开源的5.6k星标项目FP8 GEMM内核DeepGEMM就已经支持UE8M0,不过这个项目主要是适配英伟达芯片和CUDA生态。 那么,采用这种全指数表示缩放因子的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由于UE8M0不含尾数与符号位,处理器在根据缩放因子对数据进行复原时,只需要乘以对应的2的幂,也就是移动一下指数位,而不需要浮点乘法、规格化或舍入逻辑,缩短了时钟关键路径。 并且UE8M0的动态范围覆盖2^(−127)到2^128,其指数表可轻松容纳这一跨度,为后续块缩放提供充足空间。 另外UE8M0还能解决单尺度FP8无法同时顾及大/小值,导致溢出或被压成0的问题,将UE8M0作为分块的尺度后,错误率曲线从整张曲线下降到一条远低水平的横线,在保持8 bit张量精度的同时大幅减少信息损失。 △ 来源:英伟达技术博客 UE8M0 FP8的好处我们了解了,现在可以解释为什么它更适配“下一代国产芯片”了。 大部分已量产的国产AI加速器仍沿用FP16/BF16 + INT8的计算通路,并未集成E4M3/E5M2这类完整的FP8乘加单元。 不过,摩尔线程MUSA 3.1 GPU、芯原VIP9000 NPU等2025 H2首发的新款国产芯片已经在宣传资料里列出“原生 FP8”或“Block FP8”支持,并与 DeepSeek、华为等15家厂商联合验证UE8M0格式。 虽然下一代国产芯片虽然已经在为FP8做出准备,但HBM/LPPDDR带宽仍然与顶尖芯片存在较大差距。 而UE8M0让一组32个FP8数据只追加8bit缩放引子,相比传统的4B(32bit) FP32缩放直接节省75%的流量,这种空间节约措施被视作下一代架构的重要优化方向。 DeepSeek为哪个国产芯片做了优化? 在搞清楚啥是UE8M0 FP8之后,回过神来的网友们又开始纷纷猜测: DeepSeek这是在说哪一家的国产芯片呢? 在官方有意卖关子的情况下,人们只好首先把目光放在了首批通过“DeepSeek大模型适配”的8家厂商。 △ 来源:中国信通院官微 这当中大家看好的“头号种子选手”当属寒武纪,市场反应相当直观—— 截至今日10:25,寒武纪盘中大涨近14%,总市值超4940亿元,超过中芯国际跃居科创板头名(实际以最新为准)。 理由也很简单,该公司旗下的MLU370-S4、思元590及最新690系列芯片均支持FP8计算,在架构设计和低精度计算优化上一直相对比较领先。 而基于类似理由,海光、沐曦,中昊芯英甚至包括名单之外的摩尔线程等也都被网友们挨个点名: 海光:其深算三号DCU支持FP8计算,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沐曦:今年7月发布的曦云C600,也支持FP8精度计算; 中昊芯英: 其“刹那”TPU AI芯片支持FP8精度; 摩尔线程:作为国内极少数原生支持FP8的GPU厂商,旗舰产品MTT S5000支持FP8精度计算。 与此同时,一些很有可能“即将上车FP8”的厂商也出现在了一众盘点名单中。 例如华为昇腾,虽然昇腾910B和910C暂不支持原生FP8,但官方路线图已经写明“2025Q4原生FP8”,所以众人预计或将在2026年推出的910D(可能的命名)很有可能是所谓的“下一代芯片”。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大串芯片厂商的名字出现在了讨论当中,堪称盛况空前。 虽然猜来猜去没有最终定论,但不妨碍市场给予热烈回应。根据最新消息,今日国产芯片概念集体高开,科创50大涨3%创近三年半新高,芯片产业链集体走强。 所以,大家为什么集体狂欢?这些国产芯片一旦支持UE8M0 FP8究竟意味着什么? 综合当前国内外各方说法来看,一切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这代表了国产AI正走向软硬协同阶段,能够实质性减少对英伟达、AMD等国外算力的依赖。 这里头的逻辑也很简单清晰,正是由于UE8M0 FP8精度格式所具备的上述优势(更小的带宽、更低的功耗、更高的吞吐),这意味着同样的硬件今后能跑更大的模型,所以国产芯片的“性价比”被大幅拉高了。 换句话说,这些国产芯片厂商将在竞争中更具优势,因此也就属于利好了。 从另一方面来看,DeepSeek通过改动精度格式,相当于主动贴合国产芯片的最佳性能点,这种软硬协同的模式无疑是把国产芯片们拉进了一个统一的生态坐标系。 这就像当年的“Wintel联盟”一样——微软和英特尔通过深度技术绑定,筑起了个人计算机领域的生态护城河,只不过如今换成了DeepSeek和国产芯片厂商们。 One More Thing 事实上,官方在正文部分提到UE8M0 FP8的只有一句话: 需要注意的是,DeepSeek-V3.1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 而且位置相当“隐蔽”,藏在了一大段洋洋洒洒的功能更新介绍之后。 要不是官方特意在评论区补了一句,估计大家还没啥感觉。 所以你说它这个动作吧,不知道算无意还是刻意为之,总之是相当微妙了(手动狗头)。 参考链接: [1]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41891000319580108 [2]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41882763503473149/answer/1942093625908524069 [3]https://docs.nvidia.com/cuda/nvmath-python/0.3.0/tutorials/notebooks/matmul/04_fp8.html [4]https://www.ainvest.com/news/deepseek-ue8m0-fp8-optimization-rise-china-sufficient-ai-stack-2508/
只有5%AI项目在挣钱!MIT最新报告印证奥特曼警告
95%的AI项目,回报都挂零?!! MIT最新报告显示,原来只有5%的AI项目才能创造百万美元价值,其余的都仍在亏损。 全球加速进入AI投资狂热期,亚马逊站队Anthropic投资27.5亿美元,微软则押注OpenAI投资130亿美元,5000亿美元要造AI基础设施“星际之门”,AI概念股持续飘红…… 但其实这更像是一场豪赌,all所有或一无所有,奥特曼甚至还跳出来火上浇油: 我们现在处于投资者整体对AI过度兴奋的阶段,而某些人将亏得很惨。 结合最近小扎突然刹车“亿元俱乐部”招聘,莫非奥特曼暗戳戳内涵的是……(doge) 95%的AI项目零回报 刚刚MIT联合英伟达发布了一份AI商业分析报告,给火热市场浇了个透心凉。 要知道仅今年上半年全球在生成式AI上的投入就高达300–400亿美元,超过了2024年全年总和,高盛分析估计,AI总投资还将飙升至2000亿美元。 但研究发现其中只有区区5%的项目能够带来可观回报,那剩下的95%呢,要么还停留在PPT阶段,要么“雷声大雨点小”,对企业利润和流程毫无实质性影响。 失败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模型质量不行,而是AI工具和实际使用场景之间存在学习差距。 比如常规情况下工具还能用,一碰到特殊情况就失效了;有些公司也有自己特定的审批节点或者数据格式,通用工具难以适应;每次使用都要重新提供上下文背景信息,效率还不如人工;多次出现同一错误,教了也不听。 所以绝大多数用户还是更愿意用AI处理一些邮件撰写、数据分析这类简单任务,像一些复杂任务还是更信赖人类同事。 于是就出现了AI在企业屡屡碰壁的问题:个人工具好用但难以落地企业,企业工具合规但又无人使用。 不过科技、媒体两个行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AI结构性变革。 其余7个主要行业(能源与材料、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消费与零售、医疗与制药、专业服务)均停留在试点阶段观望,高关注却是低转化。 另外,MIT调研发现企业完全自研工具成功率只有33%,采购外部工具的AI项目部署成功率可达66%,也就是说那些试图自己从头构建AI工具的公司往往收效甚微。 在GenAI投资上,也显著偏向于成果更可见的前端职能,例如营销邮件AI生成工具、智能评分等,而一些难以用直观数据体现的后端AI却资金受阻,如采购、财务、法律等,却往往被投资者忽视,而这些才是高ROI项目。 大公司还将持续加码AI 不过好消息是,这份报告同样认为,AI技术尤其是生成式AI已经进入落地期,具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场上高估与低估并存,但可以肯定的是,AI就是未来技术所向。 而且这次砸钱的是Microsoft、谷歌、Meta和亚马逊这些家底厚实的硅谷巨头,每年固有的核心业务就能产生数千亿美元利润,即使因为AI开发而连年亏损,也不会立马面临资金危机。 所以即使只有5%的AI项目存活,随着AI技术的持续发展,最终迎来的也只会是更健康的产业升级,一些仍然保持在95%区间内的中小项目出局,而剩下的5%头部将持续加码、依旧存活。 奥特曼也在采访中表示: 虽然一些投资者会损失一部分资金,但总的来说,我相信人工智能将会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 参考链接: [1]https://fortune.com/2025/08/18/mit-report-95-percent-generative-ai-pilots-at-companies-failing-cfo/ [2]https://arstechnica.com/information-technology/2025/08/sam-altman-calls-ai-a-bubble-while-seeking-500b-valuation-for-openai/ [3]https://mlq.ai/media/quarterly_decks/v0.1_State_of_AI_in_Business_2025_Report.pdf — 完 —
特斯拉智能座舱用上中国大模型 Model Y L首搭豆包+DeepSeek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8月22日,特斯拉与火山引擎近日达成深度合作,以提升国内市场的智能座舱交互体验。根据特斯拉中国官网的《特斯拉车机语音助手使用条款》更新,全新上市的特斯拉Model Y L车型将成为首批搭载豆包大模型与DeepSeek模型的车辆,这两款AI能力均通过火山引擎接入。此举标志着特斯拉在华的AI语音功能迎来重要升级。 据悉,在此次合作中,两大模型将各司其职。其中,豆包大模型将主要负责车辆的语音命令功能,涵盖导航路线设置、多媒体播放控制以及空调温度调节等日常高频操作,同时也将支持车主手册的语音查询,极大地便利了车主。而DeepSeek模型则将专注于提供AI语音闲聊服务,为车内的人机互动增添更多趣味性和人性化。 图片来自特斯拉官网 此次与火山引擎的合作,凸显了特斯拉对本土化AI技术生态的重视。随着汽车智能化成为行业焦点,无论是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强,还是比亚迪、蔚来等国内主流车企,均已加速布局智能座舱技术。 此前,火山引擎已与多家知名车企建立合作关系,此次特斯拉的加入,预示着国内智能座舱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未来,具备AI互动能力的特斯拉车辆,将为用户带来更加流畅与智能的人车交互体验。
AI算力黑马狂飙:拟融资70亿,预计明年收入超150亿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22日消息,据外媒The Information最新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美国AI Infra(AI基础设施)独角兽Crusoe正以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估值进行融资谈判,本次计划募集至少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资金。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已告知投资者其营收今年将升至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明年将达到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7.9亿元),这些预测数字此前未被披露。 Crusoe还告知投资者,预计直到2030年代初,其在数据中心开发以及芯片采购上每年将消耗20亿至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3.6亿元至287.2亿元)资金,此轮融资若成功或将改善Crusoe目前的成本压力。 一位直接知情人士称,为加速云业务扩张,Crusoe已收购美国云计算初创企业Atero,该公司专注于开发用于提升GPU利用率和效率的软件。 Crusoe成立于2018年,在2024年成为了OpenAI与软银等合作的“星际之门”项目的唯一的开发商和运营商,负责与建筑承包商和数据中心客户签订合同,并在数据中心建成后运营数据中心。(起底AI算力新黑马:手握45万块GPU,年营收将超70亿,独家承包“星际之门”) 一、借AI数据需求的东风,Crusoe 4年融资将超20亿美刀 市场猜测,Crusoe或将借AI芯片与数据中心需求暴增的东风乘势而上,投资者看中了它的潜力。 自2021年,Crusoe已完成1.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亿元)的B轮融资以及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亿元)的C轮融资,去年12月,Crusoe在彼得·蒂尔的创始人基金领投下宣布完成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7亿元)的D轮融资,投后估值达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4亿元)。 此次曝光的融资轮次计划募集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估值达到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不到一年,其估值已经翻了3倍还多。 若按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估值计算,Crusoe市销率将达40倍(包含Crusoe已出售的加密业务去年2.5亿美元营收)。这一倍数高于其上市同行CoreWeave,该企业估值约为去年营收的30倍。 二、从“挖矿”公司转型,Crusoe现专注于数据中心开发以及AI云服务 Crusoe在成立初期主要从事加密货币挖掘工作,2022年开始逐步开展小规模GPU云服务。 2023年Crusoe正式开启AI转型之路,融资了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购入大量英伟达H100 GPU,大幅扩展其云计算业务。2024年,其作为唯一开发商和运营商承包了“星际之门”项目,名声大噪。 目前,Crusoe主要向外界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数据中心开发以及Crusoe Cloud AI云服务。 甲骨文公司的美国德克萨斯州阿比林市数据中心站点就是Crusoe开发的,甲骨文计划在该设施中部署英伟达芯片并将其租给OpenAI。据报道,Crusoe还正在继续建设新的数据中心,重点布局美国德克萨斯州阿马里洛和怀俄明州的大型站点。 Crusoe Cloud AI云服务方面,Crusoe正逐步保留部分站点所有权,计划通过向自有客户出租芯片来创收,这将使其与亚马逊云服务、甲骨文和CoreWeave形成直接竞争。 尽管Crusoe去年的云收入仅为CoreWeave同期的5%,但该公司向投资者强调,因其拥有数据中心所有权并能自产部分设施材料,将能提供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Crusoe还已与燃气轮机所有者等企业签署协议,以确保其设施电力供应。 Crusoe向投资者透露,这项云业务在未来总收入中的占比将持续扩大,预计云租赁销售额将从去年的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增长至明年的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4亿元),并在2030年底达到1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92.5亿元)。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Crusoe还收购了云计算初创企业Atero,Atero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阿隆·亚里夫(Alon Yariv)与首席技术官奥默·兰道(Omer Landau)将加入Crusoe工程技术团队。 Atero成立于2024年,专注于开发用于提升GPU利用率和效率的软件,曾获得未公开数额的种子资金。Crusoe可利用其技术提升云业务,使客户能以更便捷、经济的方式获取AI芯片。 二、结语:数据中心需求正旺 AI基础设施已成为科技巨头与AI创企的 “必争资源”。OpenAI、 Anthropic等头部AI公司为支撑其大模型迭代,对高算力GPU及大型数据中心的需求持续刚性;亚马逊、谷歌、微软等云厂商为抢占AI云服务市场,也在不断加码数据中心建设与算力集群部署。 AI基础设施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容,而资本市场的态度也证实了这一点。
最强兄妹档,又要融资700亿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又一千亿美元估值AI独角兽即将诞生! 智东西8月22日消息,据The Information和彭博社最新报道,知情人士透露,Claude制造商、美国AI独角兽企业Anthropic正在洽谈高达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的融资。 此次融资金额接近其此前完成融资的总额114.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8.9亿元),将成为该公司迄今规模最大的融资轮次。 据彭博社7月报道,Anthropic正与投资者就以1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估值计划融资50亿美元,这一估值较去年3月的投后估值6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15.9亿元)翻了近3倍,而如今Anthropic的最终估值还将大幅提升。 Anthropic由OpenAI前高层丹妮拉·阿莫代(Daniela Amodei)和达里奥·阿莫代(Dario Amodei)于2021年创立,2023年3月Anthropic发布了聊天机器人Claude的首个版本,今年8月已经更新至Claude 4.1。 据彭博社早前报道,知情人士透露,7月底,Anthropic的年化收入已攀升至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该公司预计到年底其年化营收有望达到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6.2亿元)。 此次融资金额接近其此前完成融资的总额114.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8.9亿元),将成为该公司迄今规模最大的融资轮次。 目前全球前四大科技独角兽分别是SpaceX(估值3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亿元)、字节跳动(估值31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万亿元)、OpenAI(估值3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万亿元)、xAI(估值1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13.9亿元)。 本周AI数据分析独角兽Databricks宣布已签署K轮融资的条款清单,预计融资后估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0.4亿元)。如果能赶在Databricks前完成新一轮融资,Anthropic将成为全球第四家估值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AI独角兽。 一、融资百亿美元,Anthropic估值一年翻三倍 上个月,彭博社曾报道Anthropic正接近达成一笔融资高达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的新交易,此次提高融资规模至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是因为市场超额认购。 据彭博社此前报道,本轮单笔投资额不低于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知情人士称,投资公司Iconiq Capital将领投本轮融资,并计划在此交易中投入约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资金。 其他参与方包括TPG Inc.、光速创投、Spark Capital和Menlo Ventures,Anthropic还就卡塔尔投资局(QIA)及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参与投资进行了磋商。 一位知情人士称,这家AI初创公司已于上周完成新融资的首轮交割,预计本轮融资将于月底前全面完成。若本轮融资完成,Anthropic估值将在17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的基础上再度大幅提升。 二、四年9次融资,吸金超200亿美元 据公开报道,自2021年以来,Anthropic已完成8次融资,共融资114.0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18.9亿元),目前正在完成的是第9次融资,具体融资轮次及金额如下: 2021年5月:A轮融资,金额1.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9亿元),主要投资人为Dustin Moskovitz、Eric Schmidt、Jaan Tallinn。 2022年4月:B轮融资,金额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7亿元),主要投资人为FTX。 2023年5月:C轮融资,金额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3亿元),投后估值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4.4亿元),Spark Capital领投,谷歌、Salesforce Ventures、Zoom等参投。 2023年9月:亚马逊宣布战略合作,初始投资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9.8亿元),并计划总计投资高达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2亿元)。 2023年10月:谷歌投资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9亿元),并承诺未来追加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7亿元)。 2024年3月:E轮融资,金额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1.3亿元),投后估值6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15.9亿元),由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领投,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Cisco Investments、Salesforce Ventures等参投。 2024年11月:E轮融资,金额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2亿元),主要投资人为亚马逊。 2025年1月:E轮融资,金额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8亿元),主要投资人为谷歌。 结语:AI融资持续狂飙,Anthropic来势汹汹 各大AI巨头接连获得巨额融资,热度丝毫不减,凸显了全球资本市场对AI领域,尤其是大语言模型赛道的持续看好。 随着融资的到位及估值的大幅攀升,Anthropic在技术研发、人才储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或将进一步加大,这无疑会让其在与OpenAI、xAI等头部玩家的竞争中更具底气。
“感谢罗永浩,反对罗永浩”,西贝发长文回应预制菜风波
凤凰网科技讯 9月12日,罗永浩近日与餐饮品牌西贝的一场公开交锋,正迅速演变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源于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对西贝菜品提出的批评,而西贝方面则以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予以回应,不仅坚决否认相关指责,更采取了将内部生产流程公之于众的激烈方式。 西贝方面在一份声明中首先对罗永浩作为顾客前来就餐并提出建议表示了感谢。但话锋一转,声明强调,对于罗永浩作为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所发表的“不实指责及不当用语”,公司方面表示“坚决反对,绝不姑息”。这一措辞显示了西贝在此次事件上的坚定立场。 据了解,在罗永浩发布相关言论后,西贝内部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声明中提到,团队不仅对涉事门店的菜品出品与服务质量进行了全面复盘,更对罗永浩所提及的每一道菜品的生产制作流程,进行了逐一拆解与确认。 经过内部缜密的调查与核实,西贝方面最终得出了结论,明确指出“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为了支撑这一结论,并回应外界的关切,西贝做出了一个在餐饮行业中极为罕见的决定——将涉及争议的13道菜品的内部“作业指导书”正式向全社会公布。此举无疑是将后厨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完全透明化,意在用事实细节来回应所有的质疑。 罗永浩方面随后也在其微博发布预告称,针对西贝争议将于今晚八点半进行直播,“诉求不是打西贝或贾老板,而是希望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凤凰网科技也将密切关注后续进展,为大家带来第一时间的报道。
《纽约时报》报道西贝莜面村了吗?
本文发布于2014年2月15日《纽约时报》 一家中国的西北菜餐饮公司可能认为,如果他们宣称《纽约时报》对他们进行了报道,那一定是有益的宣传,尽管事实上他们只是出钱在《时报》上登了一次广告。 西贝宣称美国各大报纸对其进行了报导,事实上,西贝只是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登过广告。Huang Shaoji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中国,炫耀主流媒体所作的报道是常见的自我营销手段,虽然很多时候,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模糊新闻报道和广告的界限。 这一次,西贝莜面村也打算这么做。他们在北京一处繁华商业中心悠唐广场开设的分店打出广告说:“《纽约时报》报导西贝莜面村走进联合国”,并配有《时报》的报头与头版图片。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去年11月,中国烹饪协会组织了一个餐饮业代表团赴纽约举办“中国美食节”。西贝是随行的企业之一。他们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美食节宣传活动确实曾得到中国媒体的报道。 不过,和西贝在悠唐广场分店打出的广告所述事实不同,《纽约时报》并未对西贝莜面村进行过任何报道。事实是,访美期间,西贝在《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分别出钱刊登了一则广告。回国后,西贝开始在国内宣传中声称美国主流媒体报道了他们。 本来,也许不会有人发现这则广告有任何问题。不幸的是,《时报》驻北京办公室碰巧就在毗邻悠唐广场的写字楼里。 记者致电核实,西贝品牌总监马燕坚称那是新闻报道。但当记者向她指出报道与广告的区别后,马燕拒绝做进一步的评论。 西贝的总经理邱劲美同样拒绝接受采访,只是说自己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 纽约时报公司发言人艾琳·墨菲(Eileen Murphy)表示:“针对第三方对《时报》商标的不当利用,我们一向采取必要的维权措施。但我们对即将或可能采取的法律行动不作评论。”墨菲还透露,西贝11月20日在《时报》上刊登的广告花了大约2.5万美元。 《华盛顿邮报》发言人克莉丝·科拉蒂(Kris Coratti)也向《时报》确认了西贝所谓的“报道”其实是他们刊登的广告,并称将“进一步调查此事”。但科拉蒂没有透露西贝在《邮报》上的广告花了多少钱。 北京外国语大学媒体研究副教授乔木说:“在中国,新闻、评论和广告的界限从来不清晰,公司甚至政府都会利用这一点打擦边球,进行宣传。媒体上可以见到太多的付费软文了,这种局面当然会伤害媒体的公信力。” 乔木补充说,中文媒体在事实核查方面也做得很不够。中国新闻社的报道就照搬了西贝的宣传口径,称美国报纸对他们在纽约的美食节“给予报道”。 不久前的一天晚上,西贝在北京悠唐广场的分店顾客盈门,但很难说这是广告的功劳。刘二伟是西贝的回头客,他说:“我来这儿是因为他们的菜不错,在‘大众点评’上口碑也好。他们广告上的信息,我基本上都屏蔽掉了,不会在意。如果他们做了虚假宣传,我一点儿也会不吃惊。也没人在乎。”
刚刚,AI机器人晋升政府部长,背负反腐重任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起猛了,AI当上政府官员了。 智东西9月12日消息,据多家外媒报道,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Edi Rama)宣布新内阁成员名单,任命AI虚拟机器人Diella为阿尔巴尼亚新一任公共采购部长。 至此,Diella成为阿尔巴尼亚首位非实体存在、由AI虚拟创建的内阁成员,阿尔巴尼亚也成为全球首个任命AI担任政府部长的国家。 据路透社报道,埃迪·拉马总理周四宣布,Diella将负责管理并授予所有政府委托私营企业执行各类项目的公共招标合同。埃迪·拉马在公布新内阁阵容的演讲中宣称:“她将帮助阿尔巴尼亚成为‘公共招标百分百杜绝腐败的国家’。” Diella最初于今年初作为AI助手在“电子阿尔巴尼亚”平台上线,协助公民和企业获取政府文件。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她通过语音指令提供帮助,并签发带电子印章的文件,有效减少了官僚主义造成的延误。 据法新社报道,迄今为止,该平台已帮助发布了36600份数字文件,并提供了近1000项服务。 ▲AI虚拟机器人Diella(图源:法新社)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在这个国家,公共招标长期滋生腐败丑闻。专家称,阿尔巴尼亚不仅是全球贩毒和武器走私团伙的洗钱枢纽,其腐败现象更已渗透至权力走廊。 埃迪·拉马曾想让阿尔巴尼亚在2030年加入欧盟,当时就有政治分析师认为这一愿景太激进,腐败泛滥的现状也使阿尔巴尼亚加入欧盟的进程受阻。 阿尔巴尼亚政府未具体说明对Diella可能设置的人工监督机制,也未回应有人可能操纵该AI机器人的风险。 这一决定注定会引来争议。有民众质疑道:“在阿尔巴尼亚,就连Diella也会被腐蚀。”还有人认为“盗窃行为仍会继续,而Diella将成为替罪羊。” 结语:AI是否能承担抑制腐败的重担? Diella,阿尔巴尼亚语意为“太阳”,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阿尔巴尼亚对这个AI机器人寄予的厚望。 埃迪·拉马总理试图借助AI打击腐败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这一举措的实际成效仍需时间检验。外界对该决定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技术终究由人主导,即便优化了相关程序,若未能触及腐败滋生的深层根源,恐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凭啥,贾国龙就不能回击罗永浩?
花儿街参考 · 出品 作者 | 林默 1 此刻舆论对西贝贾国龙的主要情绪,是这个大傻X,怼罗永浩图啥?罗永浩是谁你不知道吗?老实儿趴着等下一个社会热点把你救下热搜得了…… 比如今天凌晨,半佛老师发了一篇《不理解西贝招惹罗永浩干嘛?》 49分钟后,罗永浩老师发微博表达了对这篇内容的认同,他说“终于忙完到家了……看了半佛写的东西,说实话,我跟他一样懵逼……算了,睡觉了。接下来一段时期,难受的肯定不是我,唉,碰到蠢人真的心里累[衰]”。 有人在微博上留言说,上这个跟罗永浩较真的姓西的,还是西门子。 罗永浩翻牌了这条留言,说“上一个姓西的同学跟这情况很类似……”。 这种必胜的信念,我甚至想起了冷宫里的华妃娘娘说,“我哥哥为大清平定西北,战功赫赫”…… 2 大家为啥都觉得贾国龙就不该回击罗永浩,其实论点也就两个方面: 第一,你打不过。 在舆论场上,罗永浩是谁,贾国龙是谁,自己心里没点儿数吗? 这背后藏了一个逻辑——架,咱就只打咱能打赢的。 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人家为啥出手打你? 因为他也是这么想的。 看到你还手,人家甚至都有些懵,会发出“碰到蠢人真的心里累”这样的感慨。 大家都喜欢代入替多数人讲话的爽的一方的视角,有没有想过,物理世界里,咱偶尔是少数派,时常是挨打的那个人。 在贾国龙心里,他确实觉得自己吃了亏,他说的很清楚,“按国家的标准,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一个知名餐饮品牌,年收入大几十亿的老板,拿着法律上大概率也占理的证据,对峙一个舆论场上战功赫赫的大V时,如果旁观者的心态是默认他很可能会输,觉得他聪明一点儿就不该打这架。 他赢不赢无所谓,但是揣着这个心态观战,很多事儿到了自己身上,都不用开始你就输了。 3 第二,打了你更吃亏。 这是让我非常迷的一波言论。我看到有人隔空劝贾国龙闭嘴的原因,是“你再多说几句,大家就都知道你西贝的菜是中央厨房加工的了么,吃亏的是你西贝”。 罗永浩也在微博上晒出了这样的粉丝投稿。 按我的理解,在网上发言的,大多数人跟我一样都是下馆子吃饭的。咱知道自己花钱吃的西贝菜是怎么来的不好吗?和咱一样的普通人都知道真相,这不好吗? 人家贾国龙对守护他那个“中央厨房的秘密”都没有那么投鼠忌器,咱作为消费者,为啥这么怕他吃亏? 是不是在咱们心里,有这么一条准则——但凡能用点儿小聪明,让事儿处于模糊状态,然后从中受益的事儿,就该用力呵护这份小聪明。 这条准则在咱们心里有多深刻?深刻到咱们作为消费者的时候,都见不得咱们对面的商家,因为没有足够的小聪明,不能很好地继续赚咱们的钱。 咱怕的不是贾国龙吃亏,而是有人竟然因为小聪明存量不足而吃亏。 4 前一段时间听了罗永浩对谈李想的那个播客,罗永浩在里面说,他上初中的时候总挨打,直到有一次奋起反抗,虽然还是挨了打,但是以此“学校附近的流氓再来我们学校欺负人,上来就跟我套交情。(我)很早就突然明白那个道理,就是他们欺负你的时候,是要算欺负的这个风险和成本的。如果你一直好欺负,他就会舒舒服服一直欺负”。 按照罗永浩曾经的世界观,似乎不该给贾国龙加个“蠢人”的名号,你开场,他愿意打,有啥不好? 我不想吃预制菜,也不想舆论场预制一个必胜的罗永浩。 最后,罗永浩那条关于西贝做的都是预制菜的微博,至少那条建议说的挺有道理,咱们去吃饭,有权利从菜单上知道,哪些菜是预制菜,甚至哪些菜来自中央食堂的预加工,加工到了什么程度。 咱们就一直闷着头吃,对方当然就一直闷着声赚钱。“如果你一直好欺负,他就会舒舒服服一直欺负”。
AI副业高大上,宇宙尽头是卖课
©️深响原创 · 作者|林之柏 这年头,任何职业似乎只要沾上AI的光就会“升价百倍”——就连副业也不例外。 基础一点的,是“普通人都能干”的AI写作,号称1小时小赚200+不成问题;技术含量稍微高一点的,像AI设计、AI方案撰写,月入过万不是梦;更高阶一点的如AI视频生产、AI玩偶吃播,爆款内容点赞数动辄10万+,被宣传成自媒体快速起号秘籍、号称零经验也能入行当博主,AI店铺自主经营更是躺着赚钱的“财富密码”…… 但现实绝非表面上这般美好。那些看似轻松、躺赚的AI副业,大多是营销号为卖课制造的噱头。当代人对搞钱的热情,对AI的认知局限,给了各类培训机构、网红主播钻空子的机会。但随着AI逐渐褪去神秘面纱,技术不断普及,人们的认知也在变化:AI副业远非想象中“一本万利”,大多数暴富故事背后,都有着利益与目的。 AI副业不好做: 占卜、写作、设计各有各的难 市面上流行的AI副业花样百出,但大体来说也离不开几个常见类目。 一是玄学类,AI占卜,尤其是塔罗牌占卜,是最早火起来的AI副业赛道之一。 早在AI刚兴起那会儿,利用大模型占卜算命就是互联网流量密码之一,并带火了AI占卜概念。随后各大大模型应用闻风而动,推出相应功能,比如Kimi的塔罗师会话,后续还诞生了Quin这样的专属AI算命模型,进一步降低用户参与门槛——即便是缺乏深度认知、没有经验的小白,都能在AI的帮助下“扮演”好占卜师的角色。 毕竟比起和大模型直接对话,真人占卜师更有温度,互动效果更好;比起专业的占卜师,靠AI辅助的新人供应更多、价格更实惠,在性价比和体验感之间取得微妙平衡,让AI占卜成为一种可行生意。翻看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都能看到不少新手塔罗师,发布自己利用AI学习解牌的过程引流,评论区总不乏“有偿求解”的占卜爱好者。 图源:小红书 二是娱乐、消费类,如AI贴纸、AI头像、AI表情包设计等,主打轻量级投入、快速交付。 和AI占卜一样,这一类副业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消费者提供素材或者想要的主题、关键词,借助市面上大部分大模型工具都可以快速生成对应产品。像AI定制头像、表情包等虚拟商品,线上就可直接交收,交易链条简单直接。卖方通常在社交平台账号接单,定价也很有弹性,普通款大多9.9元起步,要求较高的艺术风格、二次元风格头像和高端定制款,售价也可以达到99元以上。 图源:抖音 贴纸等实体商品生产门槛也不高。 《天下网商》的调查显示,网店常见的贴纸制作成本大多在0.5-0.9元之间,义乌等地有大批小作坊提供小批量代工生产服务。翻看淘宝、抖音电商等平台,可以发现不少成立2-3年,粉丝量不足一千的AI贴纸小店,却拥有售价10-15元的爆款产品,像前段时间大火的AI“外国山海经”贴纸,销量高达数万,毛利率极高。 图源:淘宝 三是技术含量相对稍高的实用类副业,如AI文案写作、AI翻译、AI方案撰写、AI视频制作等。 打开BOSS直聘、前程无忧等平台,都能搜到大量AI兼职文案、AI设计、AI小红书编辑、AI美编等岗位信息,工作要求大同小异,大多数根据提示词、甲方需求用AI生成简单内容,甚至一些职业门槛较高岗位——如词曲创作、视频编导、营销方案策略等,也都有AI相关兼职。 和以上两种路线相比,这一类副业最大的优点是更规范、供需链条更完善:上游对接着专业的公关、广告代理企业或MCN机构,需求相对稳定。不过这些岗位的待遇和“暴富”关系不大,许多AI写作类岗位单篇付费20-50元左右,AI方案、AI视频等也不过100-200元/次。 图源:BOSS直聘 总结下来,三大类AI副业都有不少相似之处。 一方面,技术含量不高,副业内容确实和AI相关,但应用到的AI技术又相当有限。往好的角度想,这让更多人享受到AI技术红利,找到短期赚钱途径;但低技术含量意味着更高的可替代性和更激烈的竞争,随着越来越多竞争者涌入,AI副业赛道日渐拥挤,供需关系也面临失衡。 另一方面,大部分AI副业只是停留在“赚点小钱”的阶段,和传统的写作、设计等兼职差别并不大,和互联网上盛行的“暴富”故事则有很大落差。AI副业之所以被渲染成新时代致富之路,除了流量、算法的助推,或许也少不了部分“有心人”的暗中操纵——这背后的套路,值得所有人提高警惕。 热闹背后的冰冷真相: “造富”传说竟是卖课话术?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背后,是AI副业被忽视的两点挑战。 首先是被“夸大”的需求。 不可否认,AI文案写作、AI视频制作、AI营销方案撰写确实有市场需求,但问题在于,这些赛道正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大型企业、平台下场搭建AI自主生产工具、组建AI创作团队,留给“非职业选手”的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 以AI文案、方案撰写等营销类内容为例,头部营销机构、广告公司都在努力开发AI Agent,负责轻量级内容创作,试图进一步减少人工参与、提高创作效率。比如钛动科技旗下的AI Agent Navos功能基本覆盖整个营销链路,可以自主生产跨平台、跨地区的爆款内容。 其次,还有被轻视的准入门槛。 如前所述,AI占卜、AI写作、AI设计这些副业技术含量并不高,表面上是降低了门槛,让更多人得到入行机会,但其副作用也很明显:交付的内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口碑褒贬不一。 针对AI塔罗牌解牌,各大社交平台都有用户抱怨可信度飘忽不定、重复概率太高,远不如专业占卜师能聊、会聊;AI写作、AI图片设计同样有同质化倾向,高要求内容甲方不敢轻易用兼职AI写手,低要求内容能做的人又太多了,长此以往市场难免要走向低质量竞争。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种反差正在放大人们的焦虑,更多人试图找到进一步“掌控”AI的方法——这正好给各类AI培训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 事实上,当前许多包装精美、看似高大上的AI副业案例,最终都是指向卖课,且对年轻的90、00后和中老年用户形成无差别覆盖,只不过包装话术、引流平台略有差异。 针对年轻人,各大平台直播间、短视频、公众号都是AI培训机构的重点引流阵地,中老年用户则集中在百度、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宣传话术上,针对年轻人的话术更喜欢渲染焦虑情绪,如“用AI月赚XX,跑赢同龄人”、“00后现身说法,再不学会用AI赚钱就晚了”,针对中老年人的话术则放大收益潜力、制造夸张噱头,如“63岁大爷收益XX”、“初中学历大叔通过AI副业月入XX”等;课程包装大同小异,不过一些机构会专门针对中老人设计大字体、多图排版内容,并不断强调零基础、培训周期短、限时优惠等卖点,精准命中中老年人注重性价比的特点。 比如北京某家2024年才成立的教育机构,在百度、西瓜视频等平台大量投放广告、截留中老年用户,按照指引添加培训导师联系方式后,对方就会出具一系列自证身价的证明材料——“清北博士”、“10年自媒体大咖”等身份tittle博取信任,再推送定制课程资料,以“4天传授AI秘籍”、“包教包会”、“45岁以上都能学”为卖点吸引下单。 图源:AI培训机构小程序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从自媒体、主播等内容风口,再到VR/AR、AI等技术风口,似乎每一股新潮流兴起,总是先养活卖课机构。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卖课同时满足“三低两高”标准:边际成本、时间要求、认知门槛低,传播速度、利润率高,最适合早期变现。从本质上讲,AI卖课机构就是利用信息差,抢先收割一波财富。另一方面,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出现“FOMO”(错失恐惧)情绪:害怕被取代、被颠覆,很容易被焦虑冲昏头脑,陷入冲动消费的陷阱。 但这种利用时间差赚钱的机会窗口,总是短暂的。AI从兴起到普及已有一段时间,逐步褪去神秘色彩,信息差也被抹平,公众的鉴别能力相信会不断提升,伪劣卖课机构的生意终究难以延续。 而对仍怀揣副业热情的普罗大众来说,这一系列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利好的一面是市场得到净化,日后将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但AI副业的门槛也会相应提高,只有掌握真正技术的人,才能吃到AI风口的红利。
探访罗永浩事件后西贝后厨,员工:外卖订单骤降,收入几乎砍半
自动播放 摘要: 北京地区的多家店铺都出现了外卖订单量骤降的情况,收入额更是直接腰斩,有员工称,“确实非常委屈,外卖订单量少了很多,我也很难受”。 凤凰网科技 出品 作者|王佩薇、姜凡 编辑|董雨晴you yi 直击后厨,订单骤降,员工自称很委屈 这两天,餐饮圈最大争议焦点,莫过于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战”。一个是互联网怼天怼地的创业老炮,一个是喊着“100%无预制菜”的餐饮大佬,两个人三天连环互怼,把一个“预制菜”话题,硬生生炒成了全民关注的舆论风暴。 凤凰网科技9月12日下午实探了北京多家西贝门店,其中,有店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参观后厨需求,其表示因为“贾总(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非常重视”。 本次参观后厨要先穿一次性防护服,并佩戴口罩和网帽,凤凰网科技在现场看到,整个后厨分为四个区域,面点类、烤制类菜品,以及炒菜的中厨等。 其中,罗永浩所点的“草原嫩烤羊排”就出自烤制区。据员工介绍,其出自一台万能蒸烤箱,造价约十几万元,“烤鱼调好260度,烤9分钟就可以了。” 提及其他菜品是否为预制时,有员工表示,“说咱家是预制,其实就是挺冤枉的,你说这菜出餐几分钟啊?把这菜扔水里边煮熟了拿出来放上葱油汁就 ok了。我感觉确实没有那么繁琐的工艺,为什么要预制呢?” 凤凰网科技在另一家西贝后厨看到,冰柜里有各种准备好的备菜青菜,有腌制泡菜显示生产日期为9月9日。 另有店员告诉凤凰网科技,炖牛肉是从早上5点开始备餐,炖好正餐开餐前,准备好一定量,“有的是两三餐的量,如果卖不完要转为员工餐,或者是处理掉”,相似的说法也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出现。 另据其中一家门店的负责人称,所谓中央厨房配送的多是门店无法加工的食材,“比如拍黄瓜,把黄瓜拍成瓣”,其称该门店有四个小时工每天从早上5点开始备菜,一直备到厨师上岗,“根本忙不过来”。 除此之外,其也称,罗永浩事件对西贝的生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线上的外卖订单。来自北京的一家面积较小的店铺称,“平常中午用餐高峰期至少会有约30多个单子,都装不过来,但今天只有三四单,确实对生意造成了影响”。 另一家大店铺同样遭遇了类似的问题,平时午饭用餐需等号,但今天已出现空位,外卖订单也从平时的200多单,骤降到了100多单,根据其估算,外卖订单金额直接腰斩。 该员工称,“确实非常委屈,外卖订单量少了很多,我也很难受”。 这场舆论风暴是如何发生的? 事情起因很简单。罗永浩在微博上说了一句“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并顺势呼吁立法,要求餐厅强制标注预制菜。就是这么一句话,直接把西贝架上了火。消费者一边惊呼“原来如此”,一边追问“到底什么才算预制菜”。 在罗永浩发布微博后不久,贾国龙亲自飞回了北京,并公开表示要起诉罗永浩,他言之凿凿地表示,“按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是预制菜,而且100%不是预制菜。”并安排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开放参观,甚至上了一个“罗永浩菜单”,试图让质疑烟消云散。 凤凰网科技在12日体验时,“罗永浩菜单”已在店面打印出来。 不过,正是因为贾国龙的强硬回怼,让罗永浩更加不罢休。他一边在微博上甩出行业报告,指西贝等头部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高达80%,一边贴出“堂食袋装”的图,直问:“你说没有,那这是什么?”与此同时,他还悬赏10万元征集证据,一天就收到了200多条线索,声势浩大。 这已不是西贝第一次因价格问题引发争议。从2021年的“天价馒头花卷”到2023年的“高价蒸饺”,尽管屡次强调原料与工艺的成本,但消费者始终难以认同。其症结在于,企业算的是“成本账”,而消费者衡量的是“价值账”。 不过,这场大戏的核心,其实不在“罗永浩和西贝谁赢谁输”,而在于消费者的关切:花钱吃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预制菜?我有知情权吗?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如果行业在信息上遮遮掩掩,那才是真正的问题。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