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纽约客》:人工智能正在变成泡沫吗?
随着大型科技公司股价持续上涨、令人瞠目的IPO再次出现,人们耳边传来的“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回声”越来越响。 上周,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白宫会见唐纳德·特朗普时,有理由心情愉快。英伟达的大部分芯片(这些芯片被广泛用于训练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是在亚洲制造的。今年早些时候,该公司承诺将在美国增加产量,而在周三,特朗普宣布,那些承诺在美国生产产品的芯片公司将免于其政府正准备对半导体征收的一些高额新关税。第二天,英伟达的股价创下历史新高,其市值达到4.4万亿美元,超过了同样深度参与人工智能业务的微软,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欢迎来到人工智能热潮,或者说人工智能泡沫?自从伟大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当年,数百家没有盈利的互联网初创企业在纳斯达克发行股票,许多科技公司的股价飙升到天际。2000年3月和4月,科技股暴跌;此后,许多(但绝不是全部)互联网初创公司倒闭。过去几个月,华尔街上有一些讨论:当前科技股的飙升是否正沿着类似的轨迹发展?在今年3月发表的一篇题为《25年后:科技泡沫破裂的教训》的研究论文中,高盛的一组投资分析师认为并非如此:“尽管近年来科技股的热度急剧上升,但这并不代表是泡沫,因为价格上涨得到了强劲盈利基本面的支撑。”分析师指出了所谓“七大巨头”公司的盈利能力:Alphabet、亚马逊、苹果、Meta、微软、英伟达和特斯拉。从2022年第一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英伟达的营收增长了五倍,其税后利润增长了十倍以上。 高盛的这份报告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历史教训。它指出,在 1995 年到 2000 年之间,科技股占比较高的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五倍,而在市场高峰时,用于衡量其成分股的一个广泛使用的估值指标——市盈率(P/E)——曾超过一百五十倍,这是此前和此后都未曾见过的水平。相比之下,从 2020 年 3 月到 2025 年 3 月的五年间,走势相对温和。确实,纳斯达克大约翻了一倍,市盈率也显著上升;但它还远未接近三位数的水平。 我曾经大量撰写过有关互联网泡沫兴衰的文章,因此高盛的一些分析让我觉得颇有道理。许多人要么已经忘记了,要么年纪太轻,不记得互联网泡沫时期所达到的极端状态。在投机性狂热的逻辑中——从 17 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到 Pets.com 的兴衰——贪婪、“错失恐惧症”(FOMO)以及“更大傻瓜”投资理论最终会结合在一起,把谨慎、常识和金融重力全部抛诸脑后。今年 3 月时,华尔街已经充斥着大量 FOMO 和趋势跟随,但还没达到 90 年代末的水平。然而,五个月过去,如今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回声正在变得越来越响。 以 Palantir为例,它的人工智能软件被五角大楼、中情局和移民与海关执法局使用,更不用说还有许多商业公司。在黄仁勋访问白宫的前几天,Palantir 公布了一份积极的财报。到那周末,根据雅虎财经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市场对这家公司的估值已超过过去十二个月盈利的六百倍,约等于同期销售额的一百三十倍。即使是在 90 年代末,这样的数字也足以让人侧目。 互联网泡沫时代的另一个特征——令人咋舌的首次公开募股(I.P.O.)——也在卷土重来。7 月底,开发者常用的一款软件公司 Figma(其产品套件中增加了人工智能功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以每股 33 美元发行股票。交易开始时,价格飙升至 85 美元,当天收于 115.50 美元——比发行价上涨了 250%。看到这样的市场走势,我想起了 1995 年 8 月 9 日,当时生产 Netscape Navigator 浏览器的 Netscape 公司上市,其股票定价 28 美元,最高涨到 75 美元,收于 58.25 美元。按百分比计算,这一涨幅比 Figma 首日涨幅要小,但它常被视为互联网泡沫的开端。 需要指出的是,自 Figma 上市以来,其股价已回落到 80 美元以下。这或许可以解读为理性回归的迹象,但考虑到股价仍是发行价的两倍多,其他私人持有的人工智能公司很可能会受到鼓舞进入股市。专注于 IPO 的研究公司 Renaissance Capital 列出了八个知名候选者:OpenAI、Anthropic、Cohere、Databricks、SymphonyAI、Waymo、Scale AI 和 Perplexity。这些公司几乎都是独角兽:它们在与风投和其他早期投资者的融资交易中估值都超过了 10 亿美元。但据研究公司 Tracxn 统计,在全美范围内,还有大约七千家规模更小、知名度更低的人工智能公司,其中已有一千多家获得了外部投资者的 A 轮融资以支持运营。 早期融资的充裕意味着互联网泡沫式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还有另外三个条件也在:投资者对一项突破性技术的热情——生成式人工智能显然有潜力影响经济的广泛领域;华尔街有一条由投行主导、渴望赚取 IPO 费用的生产线;以及宽松的政策环境。上个月,特朗普政府宣布了一项“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旨在消除新技术部署的障碍,并阻止各州推出“繁琐”的人工智能监管法律。同时,美联储似乎准备在下个月降息,这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市场。 不过,现在与 90 年代也存在一些重要差异,其中之一是,线上经济已不再是一片广阔的平原,让有抱负的创业者随意在其上筑空中楼阁。它已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堡垒,大型科技公司主导着地平线。在互联网泡沫时期(至少在早期阶段),小型初创公司尚有可能依靠先发优势获得早期牵引力,并建立持久的商业品牌。在人工智能经济中,很多回报似乎可能会流向那些负担得起构建和维护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并能利用市场力量和资金实力来击退或收购潜在竞争对手的顶级企业。强有力的反垄断政策也许能阻止这种情况,但正如《华尔街日报》上周报道的那样,政府承诺实施此类政策的计划,如今正受到与总统关系密切的说客和权力掮客的威胁。如果投资者认定垄断是人工智能驱动经济的未来,那么股市的结果很可能意味着现有行业巨头进一步获利,而不是形成一个广泛分布的泡沫。 当然,所有这些都存在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热潮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训练大型语言模型、建设数据中心等等。人工智能应用才刚刚开始在整个经济中扩散,没有人能确定这项技术到底会有多大的变革性和盈利能力。在这种环境下,许多投资者采取了历来淘金热的策略:购买铲子制造商和大型矿主的股票。但历史告诉我们,即便是这种策略,也远非没有风险。在财经新闻平台 Seeking Alpha 上,一位署名 KCI Research 的分析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他将英伟达与 1998-99 年股价飞涨的思科系统公司相提并论。正如如今英伟达的 GPU(图形处理器)被视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必备组件,思科的路由器和其他网络设备当年也被视为互联网建设的必需品;一度,需求似乎几乎无限。与英伟达一样,思科也是一家富有创新力且利润丰厚的公司。但在 2000 年 4 月,其股价暴跌近 40%,一年后跌幅达到约 80%。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了,它仍未恢复到 2000 年初的高点,尽管最近已接近。 英伟达与思科的对比提醒了人们股票分析先驱、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一句名言——他是沃伦·巴菲特的导师:短期来看,股市是投票机,但长期来看,它是称重机,衡量的是公司所产生的现金流。讽刺的是,英伟达与思科的类比也无意中展示了短期可以持续多么长,以及预测它的结束日期有多危险。这份分析发布于去年的 2 月。自那以后,英伟达的股价又上涨了 150%。 本文作者约翰·卡西迪自 1995 年起担任《纽约客》撰稿人。
华为Mate 80曝光!又要爆杀全场
2024年11月,华为发布了Mate 70系列,一经发售就掀起了抢购热潮,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位最高的Mate Pro+和性价比最高的Mate 70 Pro一直处于售罄状态,是真正意义上的供不应求。 根据知名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27日,Mate 70系列的总销量为636万台,依旧是国产旗舰手机中销量最高的。更别说Mate 70系列的发售时间要比友商旗舰晚一个月以上,用8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超600万的销量,足见在国产高端手机市场,华为依旧稳稳站在最高处。 而就在最近,华为官方宣布Mate70系列将享受最高1000元的优惠,在让利用户的同时,也暗示着Mate系列的最新成员,Mate80系列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Mate80才是真旗舰? 与其他几家国产厂商不同,前两年的华为 Mate 系列基本都定于 11 月发布,主要原因是早期麒麟处理器良品率不高,产能不足,无法应对短期内上百万的订单量。 而在经历了几年的调整后,华为的供应链压力不断变小,芯片产能提上去后,自然能将发布时间调回9/10月,毕竟9月新机潮所带来的巨大流量,任何一家厂商都不愿错过。 不出意外的话,华为Mate80系列将会首发最新的麒麟9030处理器,根据目前网上的爆料,它会使用N+3工艺,其内部晶体管数量激增,密度提升近20%,因此在CPU、GPU、ISP和NPU等方面会有不小的提升。 在架构方面,麒麟9030或将采用 1+3+4 三丛集架构,由1颗A78大核(主频为 3.2GHz)、3颗A78中核(主频2.5GHz)以及4颗A55小核(主频 2.0GHz)组成。这种架构设计旨在平衡性能与功耗,在多核性能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适合大型游戏、多任务处理等场景。 其中华为会优先注重优化超大核的性能,使得麒麟9030的CPU单核表现会超越骁龙8+,多核表现超越8Gen 2,略逊于骁龙8Gen 3。 至于GPU、NPU方面目前网上还没有一个真实可靠的爆料,因此小雷这里也不过多做猜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麒麟9030会加入更先进的AI处理单元,从而帮助手机在运行语音助手、图像识别、拍照优化等场景时拥有更流畅的表现。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从目前爆出的数据来看,麒麟9030的理论表现并不算旗舰水准,但熟悉手机市场的读者们都知道,处理器只是决定手机体验的下限,具体表现如何,还得看厂商对处理器的调校和系统的优化如何。而在这一点上,小雷是无条件信任华为的,无论是Mate70系列,还是Pura80系列,给小雷最大的印象点就是流畅。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麒麟9030大概率只会搭载在Mate80 Pro、Mate 80 Pro+和Mate 80非凡大师上,标准版大概率还是使用麒麟9020处理器。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单独拎出来说一说,华为Mate80系列或许是国内首批支持eSIM功能的手机,该功能的出现能取消手机内部的实体卡槽,节省 30% 左右的主板空间,是手机一体化的未来趋势。目前国内运营商已经在25个省市开放eSIM业务试点,在今年年底也会有不少eSIM手机上市,而华为又一次站在了行业前列。 其他配置方面,Mate80系列全系更换为1.5K分辨率、120Hz刷新率的OLED直屏,这一点倒是在小雷意料之中,毕竟从2025年开始,直屏逐渐成为主流,不少旗舰手机也开始用回直屏设计,曲面屏或许将成为时代的眼泪了;Pro以上的机型在摄像头模组区域集成了主动散热风扇,通过风道+鳍片设计降低高负载温度30%-50%,保障长时间4K录制或AI运算稳定性。 另外像什么红外遥控、全功能NFC、X轴线性马达、IP68/69防尘防水、双扬声器、卫星通讯,这些功能几乎一个不落。可以说华为把自己压箱底的配置都给了Mate 80系列,其无论是影像、屏幕、充电技术等方面,均已达到业界顶尖水准。 不过按照华为Mate系列一贯的定价策略,雷科技猜测今年的Mate80系列依旧会延续5499元起的售价,顶配版本则需要五位数,可能对很多注重性价比的读者来说,华为的Mate系列毫无诚意可言,但从Mate70系列600多万的销量来看,很多华为用户根本不在意什么所谓的「性价比」,对他们来说,好用才是真正的好手机。 史上最流畅Mate来了 当然,HarmonyOS 6 也会是Mate80系列的卖点之一,在今年6月的HDC 2025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就正式发布了HarmonyOS 6,余承东也在会上简单透露了一些新功能点。 例如HarmonyOS 6能通过分布式能力进化与 HMAF 鸿蒙智能体框架,实现毫秒级跨设备协作和意图驱动的智能交互。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华为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在不同终端之间互动,而是能通过走近设备、「碰一碰」等简单的互动,让两个终端间的应用轻松互动。例如,基于鸿蒙的跨设备互联能力,音乐播放可在手表、手机、电脑、平板、智慧屏等设备间顺畅接力:运动时用手表听歌,走近手机时系统自动提示在手机续播,点击确认即可将音乐无缝切换到手机扬声器。 这种「一发多收」的交互范式,将跨设备协作时延压缩至毫秒级,让多设备如同一个超级终端般协同工作。 支撑这一体验的,是HarmonyOS 6全新的互联架构和 HMAF 智能体框架。前者通过星闪技术实现低功耗高带宽连接,后者则让应用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支持多智能体协同完成复杂任务。 (图片来源:HarmonyOS 5官网) 在HarmonyOS 6的引领下,手机操作系统将逐渐从以用户指令为中心的方式转变成「以意图为中心」,真正意义上做到让手机越来越懂你。 同样,AI也是搭建起HarmonyOS 6的重点之一,与市面上常见的操作系统不同,HarmonyOS 6将AI融入到系统的各个角落中,即不再是只有某些特定功能/场景下才能唤醒AI。 例如,如今用户可以直接对着搭载HarmonyOS 6的手机说「帮我预订一张去上海的机票」,其内置的小艺智能体就能自动协同第三方出行类应用智能体筛选车次,用户只需最后一步确认购票即可完成购票操作。 在整个过程中,HarmonyOS 6的小艺智能体会分别调用不同的APP智能体,并从中选出一个最适合当下场景的智能体作为主体,最后进行自动执行操作并反馈结果。 此外,HarmonyOS 6还支持「AI构图辅助」、「AI无障碍」等多项功能,受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阐述,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雷科技之后也会在HarmonyOS 6正式版发布后做一期详细体验。 定价和生态成Mate80系列挑战 根据数码博主 RD 评测的数据,截至六月底,iPhone16 系列在国内的销量已经超过了2982.3万台,依然是国产厂商们难以逾越的大山。一方面是因为苹果在不少用户的心中仍是「简单好用」的代名词,另一方面苹果在经过多次官方降价后确实有了一定的性价比。 那么对于即将发布的华为Mate80系列来说,到底还有哪些可能存在的难点呢? 首当其冲的便是定价问题,虽然华为Mate系列定价一直比较「稳定」,但面对友商们降价以及「加量不加价」的操作,说用户不动心都是假的。虽说Mate70系列的销量仍是国内旗舰第一,实际上相比Mate60系列是有一定下滑的,这与友商们的价格战是分不开关系的。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其次是生态问题,鸿蒙NEXT的生态从发布开始就遭到不少网友的吐槽,哪怕华为已经在全力适配应用数量和功能,与友商们相比还是有些捉襟见肘,别说一些比较冷门的APP,一些非常热门的APP也至今没能适配。 不可否认,生态是所有新生操作系统无法绕过的「大山」,是必经之路。 只是目前的鸿蒙NEXT很难用应用数量的方式去吸引用户,让我们一起期待在Mate80系列发布会上,华为还能带来什么新惊喜吧。 曾因供应链问题跌落谷底,手机销量进入「others」名单的华为,已经通过自己的技术创新、鸿蒙生态重新回到了巅峰。当前华为手机销量已重回国内第一,旗舰机份额也奋起直追苹果。 iPhone 17系列和Mate 80系列即将进入决战时刻,凭借品牌影响力、硬件参数、产品价格,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华为有机会斩获更多份额,引领国产旗舰手机市场。其他安卓厂商则可以趁着苹果与华为大战,通过营销和即将推出的Ultra版机型抢占市场。 (图片来源:推特) 至于苹果,国内销量下滑态势日益明显,而且AI技术相较于国内手机厂商的旗舰机型并无太大优势,iOS生态的优势也在减小。是否该继续通过降价提升产品竞争力,已成为摆在苹果面前的难题。
乔布斯崇拜的人,与他那杀不死的相机|明日标本
编者按: 过去一个世纪,消费电子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行业。每隔几年,我们就会见证一个新品类的诞生,而许多足以定义时代的「明日产品」便从中而来。明日产品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第一批明日产品怎么样了? 时至今日,他们未必是市场的引领者,却是时代的探索者。我们试图打捞这些被遗忘的技术标本,从中寻找明日产品演进的脉络,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上世纪,一台与众不同的相机诞生了。 从性能上看,这实在算不上一台专业相机,但在艺术史和影史上,却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印记。 墙内开花,墙外生香。 半个世纪后,一家名为 10Art.CC 的中国公司,以它为蓝本——保留宝丽来 SX-70 的折叠结构与精神,用全新的光学、电子与机械系统,打造出一台名为 Pocket Fold 66 的相机,甚至考虑采用更稳定的富士 Instax 方形相纸。 在数码与 AI 计算摄影主宰的今天,为何一台 50 年前的相机,仍能成为创作灵感?在影像触手可及的此刻,又为何有人愿意大费周章地「复活」它? 要找到答案,不妨回到最初,看看 SX-70 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时间对它格外温柔。 一声咔哒,横空出世 要理解宝丽来 SX-70 有多震撼,得先回到它诞生之前的世界。 那时的摄影,是一门复杂且充满延迟的艺术——从你按下快门,到最终看到照片,中间隔着冲洗胶卷、暗房放大等一系列充满化学药剂气味的漫长过程。 照片是回忆的凭证,但这份回忆,总是姗姗来迟。 ▲ 冲洗胶片的暗房 宝丽来的创始人 Edwin Land,这位与乔布斯同样偏执和富有远见的天才,坚信等待会磨损记忆的温度,侵蚀照片的情感,于是立誓要消除这种延迟: 我的任务,是教会人们如何感受,因为在看见和感受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SX-70 就是他的答案。 1972 年,当 Land 在宝丽来年度股东大会上,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个扁平的、被铬金属和棕色皮革包裹的扁平盒子时,台下观众无不以为那是个高级雪茄盒。 但接下来,Land 轻轻一拉,这个盒子在一连串清脆、精密的机械声中站了起来,展开成一台造型奇特的相机。 按下快门,一张白色的,略有厚度的相纸被机身吐出,在随后的几十秒里,图像会逐渐从相纸上显现而出。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折叠的单反即时成像相机。 ▲ 这台机器,在当时的工业史上毫无疑问是个奇迹 俗话说得好,要么做先驱,要么做先烈,宝丽来是毫无疑问的前者。 此时的胶片相机市场,旁轴正在走向弱势,单反结构凭借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占据了主流,而这个特性依赖的,是一块并不算复杂的五棱镜。 五棱镜位于单反机身的军舰头中,它的任务,是把来自镜头的倒立倒像,通过一套反光镜与折射路径,翻转成眼睛能直接感知的正像,这种复杂的光路设计,使所见所得成为可能。 但问题是,五棱镜本身是一种固定形态,远远不够便携。 宝丽来的方案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意外合理——如果不能塞进去一块五棱镜,我就将整台相机做成五棱镜。 Land 将取景系统、镜头对焦、曝光控制、快门、胶片仓和显影组件统统塞进了五棱镜形状的机身,光路经过严苛的计算,光线穿过镜头,被反光镜上扬,通过复杂的折射进入取景器;而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光路又、精准地导向胶片。 最关键的是,所有结构在展开和收起时,都能精密归位。 在 SX-70 问世后不久,设计大师 Charles 和 Ray Eames 夫妇为其拍摄了一部 11 分钟的宣传片《SX-70》,影片没有一句旁白,只是静静地记录下人们使用它时的专注、惊喜和快乐。 这部短片与 SX-70 本身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了设计史上的传奇,完美诠释了它的魅力——连接人与人,创造即时、共享的快乐。 这场征程的规模是空前的,宝丽来公司为此投入了高达 2.5 亿美元的研发资金,这笔投资相当于今天的 17 亿美元。 而 SX-70 也不负众望,很快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登上荧幕,它是《情书》中男女主角之间传递青涩情绪的介质;落回生活,波普艺术大师 Andy Warhol 几乎用它记录了生活的全部,留下了数万张照片。 这些照片本身,也成为了他艺术的一部分。 「The Impossible Project」不可能项目 能在消费市场延续半个世纪的品牌屈指可数。 很遗憾,在漫长胶片时代后半叶兴起的宝丽来不是其中的一员。 当数码相机带着零成本拍摄和即时预览的巨大优势席卷而来,光电信号的转换效率远胜于银盐颗粒间缓慢的化学反应,人们也不必再为每一次快门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即便宝丽来的即时成像明明相当快,却突然显得「慢」了。 再加上昂贵的相纸,不便于复制的特性,宝丽来的优势一下子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 宝丽来也尝试过数字化转型,但失败了 巨人的倒下迅速而残酷。 2001 年,宝丽来首次申请破产;七年后,又一个令全球爱好者心碎的噩耗传出——宝丽来停止生产所有即时成像相纸。 这意味着,包括 SX-70 在内的数百万台宝丽来相机,一夜之间变成了无法使用的精美摆件。 这个流行了三十年的「明日产品」,彻底沦为「昨日标本」。 这些幸存下来的相机,本身也面临着时间消磨带来的困境,老化的测光系统、失灵的电子元件、难以修复的机械结构,让它们的状态良莠不齐。 ▲ 涉及到电路,维修就是难事儿 好在,宝丽来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废墟之上,一簇顽强的薪火被重新点燃。 奥地利商人 Florian Kaps 牵头聚集了一众一群宝丽来死忠,做了一件大事—— 他们筹集资金,买下了宝丽来在荷兰恩斯赫德的最后一家工厂,并成立了一个名为「The Impossible Project」的公司。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在当时看来实在过于艰难,甚至看不到希望: 从零开始,为老式宝丽来相机重新研发和生产相纸。 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有化学配方和供应链因环保法案与破产而消失,他们只能在废弃厂房中寻觅线索,边逆向工程,边重新研发,一点点拼出这种极其复杂的化学产品。 经过数年的失败尝试,他们最终成功了,新的相纸虽然在初期不稳定(时至今日,也不够稳定),但它的问世,最直接的成就,就是让无数台沉睡的 SX-70 重获新生。 ▲ The Impossible Project 生产的第一款相纸 PX 100 Silver Shade 虽然这背后一定有不少商业化的运作与考量,但丝毫不影响这个故事在无情的消费市场中,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弗洛里安·卡普斯后来回忆说: 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这反而激励了我们,我们想证明,有些东西值得被拯救。 一呼百应,The Impossible Project 的成功,让这股浪漫主义的力量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无数的修理师、改装爱好者和摄影师,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些老相机继续工作。他们甚至通过更换镜头、改造为手动控制、重写电路板与曝光程序、开发第三方的 TTL 闪光灯等方式,赋予了 SX-70 新的生命力。 而后,更多的商业力量参加了进来,香港的 MiNT、Retrospekt 等公司,开始围绕 SX-70 及其衍生机型设计流程化的「复活」方案。 ▲ 图片来自 @MiNT 至此,距离第一台 SX-70 问世,已过去四十年;距离宝丽来破产,也有十余载。 再然后,我们等到了 10Art.CC 的 Pocket Fold 66,这种可能会用富士 Instax 相纸的机器。 不可能的项目,最终诞生了更多的可能。 殊途同归的道路 时尚是个轮回,摄影也是。 因为相纸昂贵、不可复制而走向破产的宝丽来,挣扎着站起来后又惊喜地发现,曾经致命的弱点,好像变成了特点。 在一个信息可以被无限复制、轻易删除的数字世界里,实体性的照片提供了一种对抗虚拟的、珍贵的「存在感」。 而每按一下都需要花钱的快门,被迫让人倾注更多的思考和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期待值,与可以先拍一百张,再选一张的数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 两者结合,形成了宝丽来那与数码产品格格不入的拍摄体验,也由此,在数码时代也有了愈发旺盛的生命力。 而同样有趣的是,人们兜兜转转,在另一条路径上,也找到了「即时」的新方法。 与此同时,人类对「即时」的追求并未停止,另一条路径由智能手机走通:零成本拍摄、即时预览、无限分享,看见即拥有几乎没有延迟。 效率被推到极致,影像在同一秒完成拍摄与传播。 这里有个值得一提的故事,在 SX-70 获得成功后,智能手机浪潮的掀起者,刚刚发布苹果 II,正在紧锣密鼓筹备 Macintosh 的乔布斯曾亲自拜访 Edwin Land,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宝丽来总部进行了一次深谈。 这次会面中,Edwin Land 强调了宝丽来的端到端控制——从相机硬件到相纸配方、从生产到零售体验全部由公司一手掌握,这样才能保证魔法般的体验一致。 多年后,苹果在硬件、软件、服务到零售的全链路一体化上坚持封闭生态,也延续了这套思路。 那天,Land 还抛出了一句足以刻进年轻乔布斯内心的箴言: 不要去做别人要的东西,要去做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会想要的东西。 是不是很熟悉? 这种创造需求而非迎合需求的哲学,贯穿了苹果此后的产品路线。 这种致敬一直持续到乔布斯的生命末期,2010 年,正值 Land 百年诞辰,iPhone 正在重塑世界,智能手机的影像浪潮才刚刚兴起,乔布斯在回顾时说: Edwin Land 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让我明白,一家公司不仅要制造产品,还要创造文化。 两个时代的人物、两个时代的设备,在思想与思路上高度共鸣,实属有趣。 如果把视野拉远,你会发现,宝丽来 SX-70 和 iPhone,其实是人类在漫长摄影史上,对「即时性」这一命题给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种是 SX-70 所代表的物理即时,它将即时的渴望,物化为一张独一无二、可以触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实体照片。 它是有温度的,是可珍藏的,是一种物理世界里的魔法; 另一种,则是智能手机所代表的数字即时,它是即时追求在当代最逻辑自洽的延伸产物。 它实现了信息的即时——零成本的预览、无限的复制、一键式的任意分享。 宝丽来是一座里程碑,智能手机则是另一座。 它们共同证明,在即时这个永恒的追求上,答案不止一种。
磁带大小塞入75TB数据,日本巨头掏出AI存储黑科技
作者 | 陈骏达 编辑 | 云鹏 智东西8月13日报道,昨天,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布了LTO Ultrium 10(以下简称“LTO 10”)数据流磁带新品,并向外界介绍LTO新一代海量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数据量随着AI、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而持续增长,进而推动数据存储服务商、企业、研究机构等组织对于高效、安全存储海量数据的需求。 富士胶片(中国)记录媒体事业部事业长深泽快称,IDC 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市场2025年将产生52ZB(1ZB=10万万亿字节)的数据,到2029年会增长至136ZB,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7%。面对这一挑战,仍有78%的企业面临数据存储成本高、归档困难的问题。磁带存储可以成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富士胶片(中国)董事长兼总裁田中健一详细解读了LTO 10的性能特点。 LTO 10是富士胶片“LTO Ultrium”系列中首个采用自主研发的“精细复合型磁性颗粒”技术的产品。 该技术融合新一代磁性材料“锶铁氧体(SrFe)磁粉”与现有高容量数据存储磁带的“钡铁氧体(BaFe)磁粉”,通过进一步减小磁性材料粒径并优化磁性能,实现了LTO 10单盒最大容量75TB(未压缩时30TB),是上一代富士胶片产品LTO 9的1.7倍。 同时,LTO 10最大传输速率为1000MB/秒(未压缩时400MB/秒),满足高速数据的需要。 LTO 10能够低成本且安全地存储数据。磁带与硬盘驱动器(HDD)相比,初期导入成本更低,寿命更长,具有经济效益。 在安全性方面,LTO 10采用气隙间隔技术,数据可在与网络隔离状态下存储,显著降低因系统故障、勒索病毒或黑客攻击导致数据丢失或损毁的风险,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存储。 田中健一称,记录媒体事业是富士胶片业务新的增长点。过去三年,中国区磁带业务规模不断增长,富士胶片制造生产的磁带在全球存储磁带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富士胶片向智东西等媒体介绍,目前,在中国市场,自动驾驶行业正尝试使用磁带来存储原始数据。磁带也可以用于AI模型海量原始训练数据的备份与归档。 结语:全球数据量不断增长,磁带存储焕发第二春 近年来,随着全球数据量规模的不断攀升,更具成本效益,总拥有成本也更低的磁带存储,正成为访问频率较低的冷数据的存储方案,获得越来越多企业的重新使用,磁带存储也因此迎来复兴。 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信息存储与安全专委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谢长生教授在富士LTO 10数据流磁带的发布会上谈道:“AI大数据时代,磁带存储在成本上的优势进一步凸显,LTO 10为磁带技术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他观察到,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在大规模采购磁带,这类存储介质能够在AI训练与模型数据长期归档、金融安防合规存储、高价值媒体资产守护等数据存储场景满足实际需求。
vivo两款新机通过国家无线电核准:DA版支持北斗短报文,疑似为X300系列
IT之家 8 月 13 日消息,据IT之家小伙伴投稿,vivo 两款新机已分别在 8 月 11 日、8 月 1 日通过了工信部无线电核准。 本次通过核准的两款设备型号分别为 V2502A、V2502DA,均支持 GSM / WCDMA / TD-LTE / LTE FDD / 5G / WLAN (WAPI)/蓝牙通信,DA 版还支持北斗短报文。 IT之家附两款设备频率范围、调制方式、功能模块如下: 一、V2502A: 项目 详情 频率范围 889-915MHz,1710-1765MHz;1940-1965MHz,904-915MHz;1885-1915MHz,2300-2370MHz,2575-2675MHz,2010-2025MHz;1920-1965MHz,1710-1785MHz,889-915MHz,824-835MHz;2515-2675MHz,3300-3600MHz,4800-4960MHz,703-733MHz,1920-1965MHz,904-915MHz,824-835MHz;5725-5850MHz,5150-5350MHz,2400-2483.5MHz;2400-2483.5MHz 调制方式 GMSK/8PSK;BPSK;QPSK/16QAM;QPSK/16QAM;BPSK/QPSK/16QAM/64QAM/256QAM;BPSK/QPSK/16QAM/64QAM/256QAM/1024QAM/4096QAM/DBPSK/DQPSK/CCK;GFSK π/4-DQPSK 8DPSK 功能模块 GSM;WCDMA;TD-LTE;LTE FDD;5G; 无线局域网; 蓝牙 二、V2502DA: 项目 详情 频率范围 889-915MHz,1710-1765MHz;1940-1965MHz,904-915MHz;1885-1915MHz,2300-2370MHz,2575-2675MHz,2010-2025MHz;1920-1965MHz,1710-1785MHz,889-915MHz,824-835MHz;2515-2675MHz,3300-3600MHz,4800-4960MHz,703-733MHz,1920-1965MHz,904-915MHz,824-835MHz;5725-5850MHz,5150-5350MHz,2400-2483.5MHz;2400-2483.5MHz;1610-1626.5MHz 调制方式 GMSK/8PSK;BPSK;QPSK/16QAM;QPSK/16QAM;BPSK/QPSK/16QAM/64QAM/256QAM;BPSK/QPSK/16QAM/64QAM/256QAM/1024QAM/4096QAM/DBPSK/DQPSK/CCK;GFSK π/4-DQPSK 8DPSK;BPSK 功能模块 GSM;WCDMA;TD-LTE;LTE FDD;5G; 无线局域网; 蓝牙; 北斗短报文 博主 @WHYLAB 今天在微博透露,这两款手机疑似是 vivo X300 系列。 ▲ vivo X200s 手机 作为参考,vivo X200 系列手机最早发布于 2024 年 10 月 14 日,其中 Pro 版可选卫星通信版,支持北斗卫星通信,全系列手机均支持“公里级无网通信”。
阿尔特曼,要做脑机接口了
编译 | 王涵 编辑 | 漠影 智东西8月13日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OpenAI正准备投资脑机接口创企Merge Labs,要和马斯克正面“硬刚”。 该创企计划以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0.2亿元)的估值,共融资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OpenAI联合创始人兼CEO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很支持该项目,并计划担任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一、估值85亿美元,Merge Labs获阿尔特曼青睐 据三位直接了解相关计划的人士透露,这家名为Merge Labs的新公司正以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10.2亿元)的估值筹集新资金,其中大部分新资本预计将来自OpenAI的风险投资团队。 该公司计划从OpenAI和其他投资者那里共筹集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亿元),不过相关谈判尚处于早期阶段,据报道,阿尔特曼不会以个人身份进行投资。 他们补充说,阿尔特曼将联合创办MergeLabs,但不会在这个新项目中担任日常管理职务。 Merge是众多年轻公司中的一员,这些公司希望利用AI领域的最新进展,打造更实用的脑机接口。 其名称“Merge”源于硅谷许多人所说的“融合”,即人类与机器融为一体的时刻。 其中两位知情人士透露,阿尔特曼很支持这笔投资,并将与联合创办加密货币公司Worldcoin的亚历克斯·布拉尼亚(Alex Blania)一起助力该项目的启动。 Worldcoin核心思想是创建一个全球性的数字身份和金融网络,主要通过虹膜扫描生成数字身份。 阿尔特曼还投资了其他一些与OpenAI相关的市场领域的公司,如核裂变公司Oklo和核聚变项目Helion。 阿尔特曼在2017年就这一主题写过一篇长篇博客,推测这一时刻最早可能在2025年到来。今年6月11日,他在另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到,由于最近的技术进步,我们可能很快就会拥有“高带宽脑机接口”。 这家新公司将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2016年创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直接竞争,Neuralink旨在将大脑直接与计算机连接起来。 二、曾经的联合创始人,如今的头号竞争对手 马斯克和阿尔特曼曾联合创办OpenAI,但马斯克在2018年与阿尔特曼发生冲突后退出了董事会,此后两人在追求AI的过程中成为了激烈的竞争对手。 后来,马斯克于2023年推出了自己的AI初创公司xAI,并一直在法庭上试图阻止OpenAI从非营利组织转型。马斯克捐赠了大量初始资金,助力OpenAI起步。 如今,Neuralink在所谓的脑机接口公司中处于领先地位,而Precision Neuroscience和Synchron等多家脑机接口初创公司也在竞相追赶。 Neuralink今年早些时候以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6.1亿元)的估值筹集了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7亿元),其投资者包括Sequoia Capital、Thrive Capital和Vy Capital,阿尔特曼此前也曾投资过Neuralink。 结语:脑机接口技术或将迎来更广泛落地 脑植入技术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近年来AI以及用于收集大脑信号的电子元件方面取得的技术飞跃,让这项技术有望变得更具实际用途。 此前智东西曾报道,苹果5月推出了全新脑机接口人机交互设备(BCI HID)协议,脑信号成为苹果设备的原声输入信号之一。Neuralink的持续融资与阿尔特曼的押注,也证明了资本市场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看好。 脑机接口得到更广泛落地应用的未来或许不远了。
乔布斯崇拜的人,与他那“杀不死”的相机
编者按: 过去一个世纪,消费电子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行业。每隔几年,我们就会见证一个新品类的诞生,而许多足以定义时代的「明日产品」便从中而来。明日产品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第一批明日产品怎么样了? 时至今日,他们未必是市场的引领者,却是时代的探索者。我们试图打捞这些被遗忘的技术标本,从中寻找明日产品演进的脉络,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上世纪,一台与众不同的相机诞生了。 从性能上看,这实在算不上一台专业相机,但在艺术史和影史上,却留下了无可替代的印记。 墙内开花,墙外生香。 半个世纪后,一家名为 10Art.CC 的中国公司,以它为蓝本——保留宝丽来 SX-70 的折叠结构与精神,用全新的光学、电子与机械系统,打造出一台名为 Pocket Fold 66 的相机,甚至考虑采用更稳定的富士 Instax 方形相纸。 在数码与 AI 计算摄影主宰的今天,为何一台 50 年前的相机,仍能成为创作灵感?在影像触手可及的此刻,又为何有人愿意大费周章地「复活」它? 要找到答案,不妨回到最初,看看 SX-70 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时间对它格外温柔。 一声咔哒,横空出世 要理解宝丽来 SX-70 有多震撼,得先回到它诞生之前的世界。 那时的摄影,是一门复杂且充满延迟的艺术——从你按下快门,到最终看到照片,中间隔着冲洗胶卷、暗房放大等一系列充满化学药剂气味的漫长过程。 照片是回忆的凭证,但这份回忆,总是姗姗来迟。 冲洗胶片的暗房 宝丽来的创始人 Edwin Land,这位与乔布斯同样偏执和富有远见的天才,坚信等待会磨损记忆的温度,侵蚀照片的情感,于是立誓要消除这种延迟: 我的任务,是教会人们如何感受,因为在看见和感受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SX-70 就是他的答案。 1972 年,当 Land 在宝丽来年度股东大会上,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个扁平的、被铬金属和棕色皮革包裹的扁平盒子时,台下观众无不以为那是个高级雪茄盒。 但接下来,Land 轻轻一拉,这个盒子在一连串清脆、精密的机械声中站了起来,展开成一台造型奇特的相机。 按下快门,一张白色的,略有厚度的相纸被机身吐出,在随后的几十秒里,图像会逐渐从相纸上显现而出。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折叠的单反即时成像相机。 这台机器,在当时的工业史上毫无疑问是个奇迹 俗话说得好,要么做先驱,要么做先烈,宝丽来是毫无疑问的前者。 此时的胶片相机市场,旁轴正在走向弱势,单反结构凭借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占据了主流,而这个特性依赖的,是一块并不算复杂的五棱镜。 五棱镜位于单反机身的军舰头中,它的任务,是把来自镜头的倒立倒像,通过一套反光镜与折射路径,翻转成眼睛能直接感知的正像,这种复杂的光路设计,使所见所得成为可能。 但问题是,五棱镜本身是一种固定形态,远远不够便携。 宝丽来的方案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意外合理——如果不能塞进去一块五棱镜,我就将整台相机做成五棱镜。 Land 将取景系统、镜头对焦、曝光控制、快门、胶片仓和显影组件统统塞进了五棱镜形状的机身,光路经过严苛的计算,光线穿过镜头,被反光镜上扬,通过复杂的折射进入取景器;而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光路又、精准地导向胶片。 最关键的是,所有结构在展开和收起时,都能精密归位。 在 SX-70 问世后不久,设计大师 Charles 和 Ray Eames 夫妇为其拍摄了一部 11 分钟的宣传片《SX-70》,影片没有一句旁白,只是静静地记录下人们使用它时的专注、惊喜和快乐。 这部短片与 SX-70 本身相得益彰,共同成为了设计史上的传奇,完美诠释了它的魅力——连接人与人,创造即时、共享的快乐。 这场征程的规模是空前的,宝丽来公司为此投入了高达 2.5 亿美元的研发资金,这笔投资相当于今天的 17 亿美元。 而 SX-70 也不负众望,很快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登上荧幕,它是《情书》中男女主角之间传递青涩情绪的介质;落回生活,波普艺术大师 Andy Warhol 几乎用它记录了生活的全部,留下了数万张照片。 这些照片本身,也成为了他艺术的一部分。 「The Impossible Project」不可能项目 能在消费市场延续半个世纪的品牌屈指可数。 很遗憾,在漫长胶片时代后半叶兴起的宝丽来不是其中的一员。 当数码相机带着零成本拍摄和即时预览的巨大优势席卷而来,光电信号的转换效率远胜于银盐颗粒间缓慢的化学反应,人们也不必再为每一次快门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即便宝丽来的即时成像明明相当快,却突然显得「慢」了。 再加上昂贵的相纸,不便于复制的特性,宝丽来的优势一下子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宝丽来也尝试过数字化转型,但失败了 巨人的倒下迅速而残酷。 2001 年,宝丽来首次申请破产;七年后,又一个令全球爱好者心碎的噩耗传出——宝丽来停止生产所有即时成像相纸。 这意味着,包括 SX-70 在内的数百万台宝丽来相机,一夜之间变成了无法使用的精美摆件。 这个流行了三十年的「明日产品」,彻底沦为「昨日标本」。 这些幸存下来的相机,本身也面临着时间消磨带来的困境,老化的测光系统、失灵的电子元件、难以修复的机械结构,让它们的状态良莠不齐。 涉及到电路,维修就是难事儿 好在,宝丽来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废墟之上,一簇顽强的薪火被重新点燃。 奥地利商人 Florian Kaps 牵头聚集了一众一群宝丽来死忠,做了一件大事—— 他们筹集资金,买下了宝丽来在荷兰恩斯赫德的最后一家工厂,并成立了一个名为「The Impossible Project」的公司。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们的目标,在当时看来实在过于艰难,甚至看不到希望: 从零开始,为老式宝丽来相机重新研发和生产相纸。 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有化学配方和供应链因环保法案与破产而消失,他们只能在废弃厂房中寻觅线索,边逆向工程,边重新研发,一点点拼出这种极其复杂的化学产品。 经过数年的失败尝试,他们最终成功了,新的相纸虽然在初期不稳定(时至今日,也不够稳定),但它的问世,最直接的成就,就是让无数台沉睡的 SX-70 重获新生。 The Impossible Project 生产的第一款相纸 PX 100 Silver Shade 虽然这背后一定有不少商业化的运作与考量,但丝毫不影响这个故事在无情的消费市场中,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弗洛里安·卡普斯后来回忆说: 所有人都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这反而激励了我们,我们想证明,有些东西值得被拯救。 一呼百应,The Impossible Project 的成功,让这股浪漫主义的力量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无数的修理师、改装爱好者和摄影师,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些老相机继续工作。他们甚至通过更换镜头、改造为手动控制、重写电路板与曝光程序、开发第三方的 TTL 闪光灯等方式,赋予了 SX-70 新的生命力。 而后,更多的商业力量参加了进来,香港的 MiNT、Retrospekt 等公司,开始围绕 SX-70 及其衍生机型设计流程化的「复活」方案。 图片来自 @MiNT 至此,距离第一台 SX-70 问世,已过去四十年;距离宝丽来破产,也有十余载。 再然后,我们等到了 10Art.CC 的 Pocket Fold 66,这种可能会用富士 Instax 相纸的机器。 不可能的项目,最终诞生了更多的可能。 殊途同归的道路 时尚是个轮回,摄影也是。 因为相纸昂贵、不可复制而走向破产的宝丽来,挣扎着站起来后又惊喜地发现,曾经致命的弱点,好像变成了特点。 在一个信息可以被无限复制、轻易删除的数字世界里,实体性的照片提供了一种对抗虚拟的、珍贵的「存在感」。 而每按一下都需要花钱的快门,被迫让人倾注更多的思考和注意力,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期待值,与可以先拍一百张,再选一张的数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 两者结合,形成了宝丽来那与数码产品格格不入的拍摄体验,也由此,在数码时代也有了愈发旺盛的生命力。 而同样有趣的是,人们兜兜转转,在另一条路径上,也找到了「即时」的新方法。 与此同时,人类对「即时」的追求并未停止,另一条路径由智能手机走通:零成本拍摄、即时预览、无限分享,看见即拥有几乎没有延迟。 效率被推到极致,影像在同一秒完成拍摄与传播。 这里有个值得一提的故事,在 SX-70 获得成功后,智能手机浪潮的掀起者,刚刚发布苹果 II,正在紧锣密鼓筹备 Macintosh 的乔布斯曾亲自拜访 Edwin Land,在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宝丽来总部进行了一次深谈。 这次会面中,Edwin Land 强调了宝丽来的端到端控制——从相机硬件到相纸配方、从生产到零售体验全部由公司一手掌握,这样才能保证魔法般的体验一致。 多年后,苹果在硬件、软件、服务到零售的全链路一体化上坚持封闭生态,也延续了这套思路。 那天,Land 还抛出了一句足以刻进年轻乔布斯内心的箴言: 不做别人想要的东西,要做他们自己不知道会想要的东西。 是不是很熟悉? 这种创造需求而非迎合需求的哲学,贯穿了苹果此后的产品路线。 这种致敬一直持续到乔布斯的生命末期,2010 年,正值 Land 百年诞辰,iPhone 正在重塑世界,智能手机的影像浪潮才刚刚兴起,乔布斯在回顾时说: Edwin Land 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他让我明白,一家公司不仅要制造产品,还要创造文化。 两个时代的人物、两个时代的设备,在思想与思路上高度共鸣,实属有趣。 如果把视野拉远,你会发现,宝丽来 SX-70 和 iPhone,其实是人类在漫长摄影史上,对「即时性」这一命题给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种是 SX-70 所代表的物理即时,它将即时的渴望,物化为一张独一无二、可以触摸、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实体照片。 它是有温度的,是可珍藏的,是一种物理世界里的魔法; 另一种,则是智能手机所代表的数字即时,它是即时追求在当代最逻辑自洽的延伸产物。 它实现了信息的即时——零成本的预览、无限的复制、一键式的任意分享。 宝丽来是一座里程碑,智能手机则是另一座。 它们共同证明,在即时这个永恒的追求上,答案不止一种。 文|周奕旨
下一代显示技术风口?海信、三星、索尼齐聚IFA角力RGB-Mini LED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8月13日,距离2025年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2025)开幕不足一月,显示技术领域的竞争已提前升温。据行业消息,今年的IFA将成为中日韩电视巨头在RGB-Mini LED新技术赛道的首次正面交锋。届时,海信、三星、索尼将齐聚柏林,展示各自在这一前沿显示技术上的最新成果,预示着高端电视市场的格局或将迎来新的变化。 2025年正被业界视为“RGB-Mini LED技术元年”。这场技术竞赛由海信在年初的CES上率先发起,其发布的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并于4月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116英寸RGB-Mini LED电视UX。然而,到了9月的IFA,海信将不再是唯一的参与者。行业动态显示,三星计划在展会上发布其首款应用RGB-Mini LED技术的115英寸电视,而索尼也已宣布将展出自研的RGB高密度LED显示系统,全球主要电视制造商纷纷投入这一新兴领域。 RGB-Mini LED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它颠覆了传统背光只能单一控制明暗的模式,通过采用独立的红、绿、蓝三色LED作为背光源,首次实现了对光线和色彩两个维度的同步精准控制。以海信的技术为例,其自研的信芯AI画质芯片,能够实现对色彩和光线的精细调控,最终在电视上呈现出高达97%的BT.2020超高色域,在色彩的真实性和表现力上相比现有主流显示技术实现了显著提升。该技术能够带来更纯正的红色、更精准的绿色和更通透的蓝色,同时在亮度、能耗和可视角度方面也具备优势。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从年初海信的率先布局,到如今三星、索尼的相继入局,表明RGB-Mini LED技术正从单一厂商推动的技术路线,演变为全球行业巨头共同认可的发展方向,其全球化阵营已初步形成。海信此次除了展出已量产的电视产品外,还计划在IFA 2025期间发布重磅信息,预计将进一步推动该技术的市场化进程。此次三大厂商在IFA的同台竞技,不仅是对市场风向的一次集中展示,也从侧面印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市场潜力,其后续发展值得行业持续关注。
OPPO宣布将医学指标引入护眼研发 下代Find旗舰率先应用研究成果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于雷)8月13日,在昨日温州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泪膜与眼表学会中国分会(TFOS China)上,OPPO正式宣布与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旨在将严谨的医学级标准全面引入手机护眼技术的研发流程中。 随着智能手机与平板的深度普及,长时间用屏导致的视觉疲劳、眼部干涩等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解决方案往往停留在提醒用户减少使用时长,但这与现代生活和工作节奏相悖。此次合作正是为了从技术源头应对这一挑战,探索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眼路径。据大会主席陈蔚教授介绍,双方的合作开创了“医工交叉”的协同新范式。 合作的核心亮点在于,彻底改变了以往单纯依赖屏幕物理参数(如亮度、色温、频闪)来评价护眼效果的传统模式。未来,OPPO的护眼技术研发将以临床医学的“金标准”为最终指引。这意味着,诸如“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这类过去仅在眼科临床诊断中使用的专业评估指标,将被首次用于量化评估不同显示技术对人眼健康的真实影响。这种以终为始的研发模式,确保了技术优化不再是纸面参数的提升,而是真正有益于用户视觉健康的科学循证。 对于此次合作的成果落地,OPPO也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据披露,这项基于医学标准联合研发的护眼技术成果,将率先应用于下一代OPPO Find旗舰系列产品。 此外,双方的合作不止于产品层面。OPPO计划联合视觉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更多行业权威,共同发布《手机平板护眼白皮书》,将前沿研究成果向全行业分享。长远来看,OPPO将持续投入,并携手产业链伙伴,共同推动建立一套更完善、更科学的智能终端护眼技术行业标准,引领行业从参数竞争迈向真正的用户健康价值竞争。
苹果的下一台 iPhone X,不只是一台四曲面手机
玻璃 iPhone 终极的手机 2027 年,iPhone 即将迎来 20 岁生日。 苹果内部正在酝酿一台 20 周年纪念款 iPhone——就像十周年的 iPhone X,它在形态上和交互上将有明显创新,和之前 9 年里的产品,大有不同。 一些第三方消息来源称,这很可能会是一台机身玻璃一体成型的 iPhone。爱范儿在 WWDC 期间也得到了相似的信息,可信度不低。 这台手机代号为「Glasswing」,一种透明翅膀的蝴蝶。 Glasswing 蝴蝶,隐喻 iPhone 轻薄 + 玻璃两种趋势 但这台划时代的 iPhone 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具体形态,以及能提供什么价值,还是一团迷雾。 直到本周,苹果终于公布了关于玻璃手机的专利,里面充满了各种科幻的幻想,但也有相对更实际的方案,让我们能得以一窥「iPhone XX」的庐山真面目。 玻璃 iPhone,就是曲面屏 iPhone? 事实上,早在 iPhone X 发布之前,苹果已经发布过类似全玻璃手机的相关专利,当时采用的方案是「信封式」:主板屏幕等等组件像信纸一样塞进玻璃信封,然后封口。 「信封」也是很有苹果特色的一个意象:在所有的过往发布会当中,当属从信封中掏出 MacBook Air 的那个瞬间,封为经典。 而这次的新专利展示了更丰富的实现方案,其中有几种「盖板式」或许最具可行性。 用一块完整的玻璃来塑造 iPhone 机身难度过高,苹果很可能将分为上下两块玻璃:正面的屏幕玻璃像一块带有弧度盖子,覆盖于手机的主板等部件,并和背板的第二块玻璃连接,并采用机械结构让玻璃组件能紧密结合,尽量呈现「无缝」的观感。 并且还会在四个边角采用更厚的玻璃材料,以增强玻璃一体机身的强度。 因此手机正面看起来,真的就像一整块一体成型的玻璃。传统手机的金属边框,将被玻璃取代。 并且这个设计,并不只起到一种单纯造型上的作用,而是将原本只在正面的玻璃显示屏,延展到设备的边框。 也就是说,在 Android 阵营纷纷放弃曲面屏之后,苹果对下一代智能手机的思考,是一台「四曲面」iPhone。 由于屏幕几乎完全延伸到手机的背板,Glasswing 的屏幕能够在视觉上呈现更惊艳「无边界」满溢效果,类似华为 Mate 30 Pro 的「瀑布屏」,只是连上下边框都覆盖了。 华为 Mate 30 Pro 扩张的屏幕当然不止能用来显示更多的画面,苹果在专利中也探索了将侧边屏幕当作可触控的交互区域,一些专利图片中,手机的侧边除了显示「音量键」这些传统的手机侧边按键,还有 Wi-Fi 和飞行模式的按钮样式,用来控制设备功能。 专利中显示,这些侧边按钮可以是静态的图像,也可以是动态的图标,随着情景改变发生变化,手机按键具有了可视化的特性。 如果最终成品真的和专利图类似,那就是好几年前天马行空的「iPhone」预想梗图照进现实了。 同样一直在传的「无按键」iPhone,最终的形态或许就是 Glasswing,用屏幕代替原本的机械按键。许久不在 iPhone 上出现的力度感应器有望回归,加上苹果拿手的振动马达,模拟出机械结构的按键反馈。 至于开口,苹果的态度比较暧昧,专利中同时展示了有专门为灵动岛以及扬声器麦克风准备的开口方案,也有一种更激进的,所有组件都隐藏于玻璃之下的「真 · 一体化」机身。 不过已经有不少爆料称,苹果正在积极探索屏下 3D 面部识别的方案,并且有望在 2027-2028 年实装到产品上。 因此很可能初代的玻璃 iPhone 还会保留开口,在后面的迭代中隐藏到屏幕之下。 手机下方的 USB 接口,苹果很有可能会直接取消,全面「无线化」。 所以,一个没有开口,整个表面光滑的智能手机能带来什么样的全新交互?苹果在专利中构思了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场景:一台不分「上下」的 iPhone。 扬声器、麦克风等元件上下对称式分布,不管怎么抓起手机,手机都能自动旋转,就像我们使用 iPad,并不需要在意上下左右,一上手就能直接用。 不过这个方案有很明显的挑战:摄像头该如何安放?似乎都不太合适,专利的设想,就是和麦克风以及扬声器一样,将摄像头对称放置,不过显然不现实,因此这个路线更多只是一种探索和设想。 类似天马行空的方案和构思充满了这份专利,关于「全玻璃机身」的方案设计图都不下五个。专利中探讨的设备形态也不止「四曲面」,甚至还有前后双屏的「六面屏」设计。 并且,对于「全玻璃」的思考不仅仅停留在手机上,专利文件也展示了一款「全玻璃」的手表,屏幕同样覆盖至表身的四个侧面。 而如果苹果想赶在两年后的 iPhone 二十周年做出「玻璃 iPhone」,那现今技术上最成熟的方案,可能还是一台「四曲面」的 iPhone,毕竟相关的技术,三星等供应商已经在好几年前探索。 智能手机的理想形态 苹果,特别是乔布斯时期的苹果,特别奉行一种产品的思路: 人们只有在你把产品展示给他们看时,才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但一台「四曲面」的手机,大众似乎并非从未见过,而是 Android 阵营已经普遍玩过,甚至已经不再继续的产品形态。 华为 P40 Pro 就是「四区面屏」,不过上下的曲面更多只是玻璃的曲面而不是显示效果,图源:CNBC 所以乍一看,苹果选择将下一台「iPhone X」押宝在曲面屏上,好像不如十年前引领我们进入全面屏时代,价值和意义那么的显著。 在技术上或许类似,但「全玻璃智能手机」本质属于不同的产品定义,也能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性。 过往的曲面屏手机,更多只是想在手机屏幕形态上整一个花活,目的相对来说要更单纯,就是为了更高的屏占比,以及和 iPhone 不一样的产品形态,新的交互不能说没有,但最终没能留下。 三星 Galaxy S6 Edge 的「曲边信息栏」,图源:Android Central 苹果为什么要做一款全玻璃的手机?可以追溯到乔布斯和前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探索「iPhone」的时候。他们对智能手机的最终设想,就是一块「魔法玻璃」: 我们通过简化去除多余的东西,取得进步。 现在的全面屏手机,算是魔法玻璃吗?可以说是,但只局限在正面,手机侧边的中框就是一个被浪费的区域,上面只有寥寥几颗对应着特定功能的按钮,显然还不是最极致的形态。 iPhone 告别实体按键,不意味着按键不存在或者不重要,而是按键也成为了系统交互的一部分,连接用户、屏幕、应用,本质上是对按键的进一步「升华」,实现「少即是多」的产品哲学。 覆盖一切的屏幕,一体成型的隐喻,意味着这一切都非常简单和直觉,不需要任何思考,用户可以通过 App Store,将它打造成自己需要的模样。 这些更多还是源自乔布斯和 Ive 在十几年前的构想,站在这个即将全面进入空间计算时代的当下,一台全玻璃设计的 iPhone,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义。 Glasswing 还要我们等待 2 年,但今年的 iOS 26 系统,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变化的苗头。 不管是媒体的爆料,还是爱范儿和苹果高管的对谈,我们都能隐约感觉到,苹果系统全面改用隐喻真实的「液态玻璃」,很可能就是为一台「玻璃 iPhone」准备的。 社交平台上,有一些用户为多年前采用透明玻璃的 iMac G4 换上了 macOS 26 截图,效果非常惊人:「玻璃」化的虚拟系统界面,仿佛凭借着机身屏幕的玻璃设计,延伸到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中。 图源:X@ColbySheets 类似的,一块通体玻璃,全是屏幕的 iPhone,搭配这个真实玻璃材质隐喻的设计,就能模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 将虚拟界面带到现实世界的 XR 技术渐渐成熟,但智能手机这个还会陪伴我们相当长时间,这样的形态和设计语言,明显能让其更具「时代性」。 当然,理想很科幻,现实中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华为已经尝试过用屏幕去「吞噬」边框上的按键,却让交互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直观,更简约的只有手机形态,用户体验反而下降了。 苹果能不能和 iPhone X 全面屏手势,以及灵动岛一样,赋予这个全新的「全玻璃 iPhone」更好的交互和意义,同样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苹果的目标,很可能依旧是将传感器藏在屏幕之下,根据压感传感器,通过振动给予用户按钮的反馈。一些相关的技术,目前已经在 iPhone 16 的相机控制按钮中有所体现。 简约背后是终极的复杂。一台形态上最简约的智能手机,背后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元件集成度,更复杂的屏幕技术,以及反复打磨直到可行的交互方案。 一台这样的 iPhone,才是对二十年前那台改变世界的前身,最好的致敬。 文|苏伟鸿
理想i8交付时间更新:8月20日开启首批交付,9月挑战交付破万台
凤凰网科技讯 8月13日,理想汽车在官方社交平台发布公告称,随着更多预订用户完成锁单,自当日凌晨起,理想i8的预计交付时间已在理想汽车官网和App同步更新。同时,理想汽车提醒已确认定购的用户,可通过理想汽车 App 的「订单详情」查看最新、最准确的交付信息。 理想汽车还表示,从8月20日开始,理想i8的第一批交付将在全国陆续开启。到9月底,理想i8的交付量将保障超过8000台,并且理想汽车将与供应链伙伴一起,向10000台的交付目标发起挑战,力求让更多用户能在国庆假期前提到新车。 值得注意的是,据已预定理想i8网友表示,在预定群中已陆续收到各个预定用户的交付时间变更,有的已从原来的9月底变更为3-5周。 据理想汽车评论区用户晒图显示,有网友的预计交付时间已缩短至1-3周内。 据悉,理想i8于7月29日正式上市,在上市24小时内,其大定订单约为3000-5000台。8月5日,理想汽车宣布对i8进行调整,改为单一配置(原顶配Max版),售价从36.98万下调至33.98万,同时标配VLA司机大模型、720km续航、双腔空悬等原高配功能,并赠送价值1.5万的二排舒享套装。 此次调整后,理想i8的单日订单量显著增长,据理想汽车部分门店反馈“销量比前几天更好”。高盛也维持乐观预测,认为理想i8的月销量有望达到6000台。
小米之后,传音又被华为盯上了
强如有“非洲之王”之称的传音,在华为的专利铁桶阵面前也栽跟头了。 华为起诉传音的新闻,相信大家已经略有耳闻。早在六年前的2019年,他们之间就有过一次交锋,那时华为因为手机壁纸的著作权问题起诉传音,最终以双方和解告终。 而这次华为提起的诉讼于2025年6月20日正式提交,是华为第二次就知识产权问题起诉传音。这次诉讼的核心,是一项名为“偏移解码装置、偏移编码装置、图像滤波装置”的欧洲专利(EP2725797)。 传音方面已对此次诉讼做出回应,表示已注意到相关事项,并将积极应对,以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 虽然报道这个新闻的媒体有很多,但好像还没见到有哪个把“传音侵犯了华为什么专利”说清楚的。 我们特意对这次诉讼的核心「专利 EP2725797」进行了一番研究,最后发现,传音想不侵犯华为的这个专利,可能比登天还难。 传音“抄”了什么? 本次诉讼的核心,是华为持有的欧洲专利EP2725797B1。这个专利于2011年首次申请,技术核心是一种应用于视频编解码领域的图像滤波技术,更具体地说,是样本自适应偏移(Sample Adaptive Offset, SAO)技术的一部分。 这是个什么玩意? 就以在手机上看高清视频为例。这个原始的视频文件其实非常大,如果直接从视频博主的电脑传到你的手机上,会占用巨大的网络流量,加载速度也会很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视频平台会对视频进行“压缩”,就像打包行李一样,把体积变小,方便传输。 可这种压缩是有代价的。它会牺牲掉一部分画面细节,导致我们看到的视频画质下降,比如视频里有出现天空的,出现一圈一圈的条纹;一些物体的边缘也会出现不自然的“鬼影”或光晕。 为了修复这些瑕疵,让视频尽可能恢复到原始的高清画质,手机在播放视频时,内部会启动一个“画质修复”程序。这个程序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统称为“环路滤波” (Loop Filtering) 。 而在这些修复技术中,有一位非常关键的“高级修复工”,就是 SAO (样本自适应偏移) 。 你可以把 SAO 理解成一个极其敬业的像素级“美图师傅” 。它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分类:它会仔细检查画面中的每一个像素点,把那些因为压缩而出错、长得“不太对劲”的像素点和它们周围的像素一起进行分类 。 计算:它会思考:“这些像素点是应该再亮一点,还是再暗一点,才能让画面看起来更自然、更接近原始的样子?” 经过计算,它会得出一个最佳的调整数值,这个数值就叫“偏移值” (Offset) 。 修复:最后,它把这个“偏移值”应用到那些“不太对劲”的像素上,把它们修正过来,从而完成画质的修复和提升 。 而华为这次起诉传音的核心专利,正是对这位“修复工”的工作方法进行了一次关键升级 。 华为的技术提出了一种更聪明、更高效的处理“偏移值”的方法。它能通过优化算法,减少计算这些修复数值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内存 。 简单来说,华为的专利让这个“画质修复”过程变得更快、更省资源。这意味着,即便是一些性能没那么强的中低端手机,也能流畅地完成高清视频的画质修复,让我们在观看视频、进行视频通话或看照片时,享受到更清晰、更自然的视觉效果。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专利的效果出色,已经成为了现代视频编码标准中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的图像和视频处理模块中。 所以这次传音侵犯了华为的专利,大概率就是在图像、视频处理用了华为的“独门秘籍”。 不过在大家的印象中,华为在手机、通信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汽车智能座舱领域也有过人之处,怎么连视频播放硬解码的这个领域,也有如此高的专利护城河? 在你想不到的地方依然有很深入的布局,这正是华为的可怕之处。 六边形战士 华为之所以有底气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专利诉讼,源于其在通信和多媒体领域长达数十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在这次探讨的视频编解码技术方面,华为也有极高的造诣。 首先,华为是标准制定者与核心专利持有者。 在当前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HEVC(H.265)的制定过程中,华为是贡献最大的公司之一。 华为是HEVC标准制定的早期参与者之一,2010年起与高通、三星共同牵头制定HEVC标准。据相关统计,华为在HEVC标准必要专利中占比约5%,全球排名第五。这些专利覆盖了从编码、解码到滤波、预测等各个关键环节。 本次诉讼涉及的EP2725797专利(关于SAO滤波技术)正是HEVC标准的一部分。 虽然专利数量不是第一,但华为通过专利池(Via LA)授权,已有260家厂商、超10亿台终端获得其HEVC专利许可。 顺带一提,根据IAM 的报道,就新一代的H.266/VVC相关专利数量而言,华为以约 1500 余项技术提案排名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其核心技术如仿射运动预测、ALF 改进等已被写入标准。 另外,华为能够实现软硬件的深度融合。 其自主设计的麒麟(Kirin)和昇腾(Ascend)系列芯片,均内置了强大的视频处理硬件(VPU和NPU) 。这让华为可以将顶尖的视频算法直接“烧录”进自己的芯片,在硬件开发阶段就完成解码技术的完美匹配,实现更高的协同效率 。 最终,在生产、销售消费电子的十几年时间里,华为依靠强大的软硬件协同能力,积累了全球最大的专利组合之一。 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超过15万件授权专利,其中90% 以上为发明专利,覆盖蜂窝通信、Wi-Fi、音视频编解码、短距通信等多个领域。 这些专利不仅是防御性的“盾牌”,更是主动创造营收的“利剑”。华为已经开始积极地将其专利组合进行商业化授权,与苹果、三星等巨头都签订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一言蔽之:在专利领域,华为的确惹不起。 但还有很多网友不理解,就算华为专利再多,覆盖面再广,你传音不碰不就行了吗? 对不起,可能真不行。 避无可避的传音 在华为的专利面前,传音作为一家专注于中低端市场并迅速崛起的公司,其商业模式高度依赖供应链整合和成本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技术“命中华为”的专利,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比如这次涉案的EP2725797专利所涉及的SAO技术,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装包”,而是现代高清视频“通用语言”——HEVC/H.265 编码标准的一部分 。 这就好比你要开车上高速,就必须遵守高速公路的规则一样。任何智能手机,只要想播放今天主流的高清视频(比如刷抖音、看B站),就必须支持 HEVC/H.265 标准。 而提供这种能力的芯片(无论是来自联发科、紫光展锐还是其他厂商)或软件解码库,其底层实现必然会用到SAO这类标准技术。即使传音没有直接开发这项技术,只要其销售的设备内嵌了使用该技术的芯片,就可能构成间接侵权。 特别是传音主要面向非洲、南亚等新兴市场销售智能手机,这些地区网络带宽有限,视频上传时一般都会压缩得非常狠;这时有损压缩之后的画质还原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传音可能并不是“主动”去用了华为的技术,而是在生产符合行业通用标准的智能手机时,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华为的专利保护范围 。这也是所有手机厂商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区别只在于,是否已经向华为支付了相应的专利许可费 。 但现在都对簿公堂了,显然是没有给华为钱。不过对簿公堂的主要作用,本来也是商量后面怎么给钱、给多少钱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时候芯片厂商可能已经向华为支付了一部分专利许可费,但许可范围不覆盖手机整机,或者在某些特定司法管辖区(如欧洲统一专利法院管辖区)存在漏洞,这让华为依然有理由直接起诉传音。 反正无论如何,这次诉讼传音大概率是凶多吉少,一笔不菲的和解费用是在所难免了。 “非洲之王”被盯上 传音此次被诉,更像是一堂新兴市场巨头走向全球化时必须补上的“知识产权必修课”。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却在核心技术方面储备不足,它必然会从过去低调的“隐形冠军”变成专利权人眼中的“肥美目标”。 传音控股凭借旗下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在非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被誉为“非洲之王”。近年来,传音积极拓展南亚、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其市场份额的扩大,传音也面临着来自行业巨头的专利诉讼压力。除华为外,日本NEC、美国Sun Patent Trust以及高通等公司近期也对传音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 当然比起知识产权相关的纠纷,传音在自己的舒适圈:非洲市场,销量上遭受了来自以小米为首国产手机品牌的严峻挑战,可能更令传音焦头烂额。 5 月 27 日,Canalys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非洲地区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尽管传音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900万部的出货量和47%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但其同比下滑5%的业绩,与小米的迅猛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期,排名第三的小米出货量飙升32%,达到了260万部,市场份额增至13%。为了在非洲市场和传音正面对决,8 月 13 日新浪科技报道,雷军亲自点名要在非洲加大投入,并且已经任命了多位非洲市场高管。 而之前就有媒体报道,面对国产手机厂商在非洲市场的步步紧逼,传音甚至卖起了品牌名为“Revoo”的两轮电动车产品寻求新的增长点。 尽管 “非洲之王”的称号名声在外,但在手机设计、研发、销售和供应链话语权方面,传音和小米、OPPO、vivo 等企业相比还是有差距。当国产手机们开始重视非洲市场这个潜在的肥猪肉之后,凭着“先行一步”占山为王的传音,还将会面对更多硬碰硬的遭遇战,知识产权纠纷只是一个开端。 我们都说“欲戴皇冠,先承其重”, 看来“非洲之王”的皇冠,也不好戴啊。
炸裂业绩难掩信任危机,九号公司老板“抛售”真相
对电动两轮车业务的过度依赖,研发投入占比的相对下滑,实控人及主要股东的高位减持,以及层出不穷的质量问题和消费者投诉,都将影响九号公司未来的发展。 文 | 啸 天 近日,九号公司发布了一份堪称“炸裂”的半年报,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惊人增长。 然而,这份光鲜亮丽的业绩背后,核心业务对智能电动两轮车的过度依赖,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的同比减少,以及公司实控人及主要股东在高增长态势下的密集减持,都引发了市场对九号公司长期发展信心的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消费者的投诉也居高不下,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屡遭诟病,特别是“2G云盒升级需自费”和“非法改装”等问题,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严重侵蚀了公司品牌形象。 九号公司能否在高速狂奔中解决这些深层隐忧,将是其未来稳健发展的关键。 业绩飙升背后的高位套现 2025年上半年,九号公司交出了一份惊艳的市场答卷,其业绩表现远超市场预期。 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17.42亿元,同比激增76.14%;归母净利润更是高达12.42亿元,同比暴涨108.45%。这一业绩不仅超越了去年全年,也刷新了公司成立以来半年度业绩新高的纪录。 同时,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达到36.53亿元,同比大增46.94%,彰显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和优秀的运营效率。在刚刚过去的“618”,九号公司的电动车产品表现抢眼,包揽京东、抖音、美团等平台电动两轮车销售额第一,全渠道销售额达到33.5亿元,同比增长93%,销量更是“甩出雅迪、小牛等同行一条街”。 智能电动两轮车业务无疑是此次业绩爆发的核心引擎。上半年,该业务收入68.23亿元,同比增长101.7%,占总营收的58.1%,成为公司绝对的支柱。其国内销量达到239万台,同比增长99.5%,远超行业平均29.5%的增速。从出货量看,九号智能电动两轮车从5月突破700万台到7月18日突破800万台,仅用了64天,刷新了行业纪录。此外,电动平衡车及滑板车系列贡献21.8亿元收入,同比增长37.23%。全地形车等其他业务板块也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 然而,这份亮眼成绩单、“史上最好半年报”披露同时,公司实控人及主要股东也在加速减持套现。九号公司8月2日和5日、8日接连发布公告,5家由九号公司实控人高禄峰、王野控制的境外外资股东,计划转让1438.89万份九号公司存托凭证,占总数量的2.00%。以54.79元/份的价格计算,高禄峰和王野将合计套现超过7.88亿元。 这并非实控人的首次减持。公开信息显示,高禄峰和王野控制的相关主体在2023年和2024年均有明显减持动作,如2023年减持套现约5214万元,2024年也因被动稀释及减持导致权益变动。此次7.88亿元的减持金额,远远超过2023和2024两年的减持总额。 九号公司上市以来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如小米系和红杉系,更是“加速出逃”。自2020年上市以来,九号公司已披露42条减持相关公告,其中红杉系和小米系合计减持套现预估超过62亿元,仅在2021年11月到2022年6月半年间,红杉资本和雷军旗下公司就合计减持九号公司近6.5%的股份,套现约24亿元。到2025年一季度末,小米和红杉累计持有九号公司的股份比例已从上市之初的近35%降至不到5个百分点。 这种“业绩水涨船高,股东却加速出逃”的反差,难免令市场忧虑实控人及主要股东对九号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在电动两轮车作为核心增长引擎,贡献超一半营收的情况下,其业务结构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线的风险也日益凸显。一旦电动两轮车市场需求放缓,或行业竞争加剧、新国标等政策影响,九号公司的业绩和利润将受到直接冲击。 研发投入占比下滑与品控质量隐忧 九号公司之所以能在电动两轮车市场脱颖而出,在于“智能化”的基因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凭借在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化领域的深厚积累,成功将“无需钥匙,靠近就解锁”、“Ridey GO”智能车机系统、“RideyLONG”长续航系统以及“RideyFUN”智驾系统等“真智能”功能引入电动两轮车,2025年下半年还将发布进化版本“NimbleOS”(凌波OS),构建短途交通智能生态。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9.5%达5.22亿元,研发人员1786人,占员工总数的31.55%。截至上半年末,公司累计获得全球性知识产权5982项,主导或参与110余项国内外技术标准。 「数智研究社」发现,在高额绝对研发投入增长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九号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却较上年同期减少了。 尽管公司整体业绩爆发,但研发投入的相对比重下降,可能暗示公司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对核心技术的投入强度有所放松,这对于一家以“智能化”为卖点、依赖技术创新的企业而言,长期看或许会削弱其竞争力,尤其是当传统巨头也在加速“智能化”转型时。 与研发投入占比的微妙变化相伴的,是九号公司在产品质量与品控方面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尽管九号公司在2024年实现了高达28.24%的毛利率,其两轮电动车业务21.1%的毛利率更是碾压雅迪、爱玛科技等竞争对手,但这些亮眼数据却与消费者日益增多的投诉和公共安全质疑形成鲜明对比。 首先是产品质量检测不合格的问题。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通报了54批次抽检不合格电动自行车,其中赫然列有“九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九号TDT115Z”等批次产品。这表明九号公司在产品出厂前的质量把控存在漏洞,未能完全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九号电动车因“非法改装”问题引发了不少公共安全隐患。青少年群体对九号的非法改装狂热,使其在多地沦为“鬼火少年2.0”的“马路凶器”,引发各地交警的专项打击。如2025年7月,鄄城公安发文直接点名“九号电动车为重点关注对象”,从严查处“飙车炸街”行为。 九号公司在渠道端的监管也暴露出问题。截至2025年6月30日,九号公司在中国区电动两轮车专卖门店已超8700家,覆盖1200余个县市。然而,由于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九号多家门店因非法改装获利而被处罚。如2025年7月,南京某九号门店因加装大容量电池、篡改控制器限速等被处罚;2024年11月,北京朝阳某门店也因非法盖章被罚款3万元并暂扣车辆。这些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了九号公司的企业形象,也暴露出其在经销商管理和产品销售合规性方面的疏漏。 消费者投诉高企,品牌形象受损 九号公司在业绩狂飙突进的同时,其在消费者服务和品牌形象方面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系列消费者投诉,特别是围绕“2G云盒升级”和“强制捆绑销售”的争议,持续侵蚀着其“真智能”品牌形象,动摇着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的信任。 随着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逐步淘汰2G基站,早期购买九号电动车的用户面临“2G云盒”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央视财经曝光指出问题主要集中在小牛和九号电动车上。许多九号车主反映,他们的2G云盒因2G信号退网出现了信号差、行驶轨迹断续、定位瘫痪等问题。九号公司的回应是,“中国移动的政策调整不涉及退赔损失,4G云盒优惠活动消费者“按需参与”,或自费更换4G云盒”。 这引发了大量用户的强烈不满和质疑。消费者普遍认为,九号公司在销售时未告知APP需续费以及云盒需自费升级等关键信息,存在“隐瞒关键信息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此外,对于已购买智能服务包(如锐智VIP)的用户而言,在服务期内却因2G退网而无法正常使用功能,九号公司却要求其“花钱自费升级才能使用”,这被消费者质疑为“一个服务变相二次收费”或“强制捆绑销售”。 用户抱怨,公司推出的“198元含4G云盒和三年服务的套餐”等同于强制其购买3年服务,即便其才刚续费不久,或者车辆不确定能否开到4年。这种“店大欺客”的态度,让消费者感到权益受损,并已提交12315等平台投诉。 九号公司将责任推给“中国移动政策”,却未能充分承担作为产品提供方应有的社会责任,让消费者为其“硬件开发跟不上时代”买单。一个以“真智能”和高端化为标签的品牌,却在基础服务、产品诚信和公共安全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无疑对其核心价值造成了巨大冲击。 未来,唯有真正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产品质量管控,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远、稳健增长,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消费者持久的信任。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