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最强开源大模型Llama 3来了!4000亿参数模型狙击GPT-4,训练数据量达Llama 2七倍
作者 | 长颈鹿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4月19日报道,4月18日,Meta推出迄今为止能力最强的开源大模型Llama 3系列,发布8B和70B两个版本。 Llama 3在一众榜单中取得开源SOTA(当前最优效果)。Llama 3 8B在MMLU、GPQA、HumanEval、GSM-8K等多项基准上超过谷歌Gemma 7B和Mistral 7B Instruct。 ▲Llama 3与Gemma、Mistral、Gemini、Claude 3的模型性能对比表 Llama 3 70B也在MMLU、HumanEval、GSM-8K等基准上超越了闭源的谷歌Gemini Pro 1.5、Claude 3 Sonnet。 Llama 3系列最大模型规模将超过4000亿参数,英伟达科学家Jim Fan认为,这一版本未来的推出将意味开源社区的一个分水岭,开源模型将一举翻越GPT-4这一高峰。 ▲Jim Fan对Llama 3表示赞叹 Llama 3模型基于超过15T个token的公开数据预训练,其中数据量是Llama 2的七倍,代码量也增至四倍。此外,Llama 3的训练效率比Llama 2提升了三倍。 同日,Meta CEO扎克伯格宣布基于Llama 3模型,Meta的AI助手现在已经覆盖Instagram、WhatsApp、Facebook等全系应用,并单独开启了网站。 Llama 3一经发布,AWS、微软Azure、谷歌云、百度智能云,以及Hugging Face、IBM WatsonX、英伟达NIM和Snowflake陆续宣布其平台上线Llama 3,支持Llama 3训练、部署和推理运行。 一、Meta稳坐开源模型榜首,第三代真人评估胜过GPT-3.5 Meta表示,他们的新一代模型Llama 3将与当前最好的闭源模型相媲美。他们希望通过解决开发者的反馈意见来提高Llama 3的实用性,并继续在大语言模型的使用和部署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Meta秉承了开源精神,使社区能够在模型开发阶段就能够使用它们。今天发布的模型是Llama 3系列的第一个,未来,Meta计划使Llama 3成为多语言、多模态、具有更长上下文的模型。 在技术上,Llama 3的8B和70B模型实现了对Llama 2的显著超越,代表了当前LLM的最高水平。通过优化预训练和微调过程,Meta的模型在8B和70B参数规模上表现最佳。后期训练的改进减少了误拒率,增强了响应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使得Llama 3在推理、代码生成和指令遵循等任务上更加出色,同时提升了用户对其行为和输出的控制灵活性。 Llama 3的开发过程中,Meta不仅关注了模型在标准基准测试上的表现,还试图优化其在实际场景中的性能。为此,Meta开发了一个新的和高质量的人类评估数据集。 该评估集包含1800个提示,涵盖12种关键用例,分别为:征求建议、头脑风暴、分类、封闭式问题解答、编码、创意写作、提取、人物角色、开放式问题解答、推理、改写和总结。 为了防止模型在这个评估集上意外地过度拟合,即使是Meta的制作团队也无法访问这个评估集。 ▲真人评估结果表 根据他们的评估集,标注者的偏好排名突显了他们70B参数的指令跟随模型在真实场景中优于竞争对手模型。 另外,他们的预训练模型也为这些规模的LLM模型确立了一个新的技术水平。 ▲Llama 3预训练模型数据对比表 二、Llama 3拉高LLM上限,数据训练量是Llama 2的七倍 为了开发一个优秀的语言模型,Meta认为创新、规模化和简化优化是至关重要的。在Llama 3项目中,他们专注于四个关键因素:模型架构、预训练数据、扩大预训练规模和指令微调。 1.模型架构:采用128k token的分词器,注意力机制提高推理效率 根据设计理念,Meta在Llama 3选择了一个相对标准的仅解码器的Transformer架构,并在Llama 2的基础上做了几项关键改进。Llama 3使用一个拥有128k个token的分词器,能够更有效地编码语言,这大大提高了模型的性能。为了提高Llama 3模型的推理效率,Meta在8B和70B大小的模型中都采用了注意力机制。Meta还在8192个token的序列上对模型进行了训练,并使用掩码来确保自注意力机制不会跨越文档边界。 2.训练数据:超15T个token数据预训练,达Llama 2七倍 Meta投资了大量资金来构建Llama 3的高质量训练数据集。该模型基于超过15万亿个token的公开数据预训练,其中数据量是Llama 2的七倍,代码量也增至四倍。Llama 3还特别集成了超过5%的多语言数据,覆盖30多种语言,尽管这些语言的表现尚未与英语持平。 为保证训练质量,Meta设计了数据过滤流程,采用启发式过滤器、不安全内容过滤器、语义重复数据删除方法和文本分类器等过滤管道,筛选优质数据。此外,Llama 2的文本分类器依旧被用于生成驱动Llama 3的高质量数据集。 Meta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数据组合,以优化Llama 3在各种任务上的表现,如问答、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编程和历史知识等。 3.预训练规模:性能始终呈对数线性增长,训练效率比Llama 2提升三倍 Meta在Llama 3模型的预训练上投入巨大,开发了详细的尺度定律来指导最佳数据组合和训练计算的使用。这使得他们能预测模型性能,并确保模型在多样的应用场景中表现出色。在扩展过程中,Meta发现即使在模型训练了两个数量级的数据之后,模型性能仍然会继续提高。Llama 3的8B和70B参数模型在经过多达15T个token的训练后,其性能仍呈对数线性增长。 为训练最大的Llama 3模型,Meta采用了数据、模型和管道并行技术。最高效的实现方式在同时使用16000个GPU进行训练时,每个GPU的计算利用率超过了400TFLOPS。他们还开发了新训练堆栈提高GPU运行时间,增强了硬件可靠性和数据损坏检测,创造了新的存储系统以降低检查点和回滚成本。这些创新使Llama 3的训练效率比Llama 2提升了三倍。 4.指令微调:后期训练四种相结合,模型学会如何去选择 为了充分发挥预训练模型在聊天应用中的潜力,他们创新了对模型进行微调的方法。他们的后期训练方法是将监督微调、拒绝采样、近端策略优化和直接策略优化结合起来。在微调过程中使用的提示质量以及在策略优化中使用的偏好排名对模型的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精心策划的数据和多轮质量保证,他们取得了模型质量的一些重大改进。 通过使用近端策略优化和直接策略优化从偏好排名中学习,这两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Llama 3在推理和编码任务上的性能。他们发现,如果你向一个模型提出一个它难以回答的推理问题,那么该模型有时会产生正确的推理路径:模型知道如何生成正确的答案,但它不知道如何选择它。通过对偏好排名进行训练,使模型学会了如何进行选择。 5.Llama 3的额外构建:引入新的信任和安全工具,使用torchtune开发 通过这个版本的发布,他们提供了新的信任和安全工具,包括Llama Guard 2和Cybersec Eval 2的更新组件,并引入Code Shield,这是一种用于推理时过滤LLM产生的不安全代码的保护装置。 他们用torchtune开发了Llama 3。torchtune是一个新的PyTorch原生库,用于轻松编写、微调和实验LLM。 三、Llama 3最大模型参数超400B,Meta革新模型开发部署方式 Meta采用了一种新的、系统级的方法来开发和部署Llama。他们将Llama模型视为更广泛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让开发人员掌握主导地位。Llama模型将作为系统的基础部分,开发人员将根据其独特的最终目标设计该系统。 ▲Llama 3预训练模型数据对比表 他们的“红队方法”利用人类专家和自动化方法生成对抗性提示,试图引发问题性的响应。例如,他们进行全面测试以评估与化学、生物、网络安全和其他风险领域相关的滥用风险。所有这些努力都是迭代的,并用于指导发布的模型的安全微调。 Llama Guard模型旨在确保及时响应安全,它可根据应用需求进行微调。其中,新的Llama Guard 2使用MLCommons分类体系,以支持行业标准的制定;CyberSecEval 2在其前身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添加了更多度量指标,以评估LLM的安全性;Code Shield可以在推断时过滤不安全代码,以减轻相关风险。 此外,Meta更新了其《负责任使用指南》,他们建议开发人员按照应用程序的内容指南检查和过滤所有输入和输出。同时,鼓励开发人员考虑使用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内容审核API和其他工具来进行负责任的部署。 Llama 3将很快在所有主要平台上推出,包括云服务提供商和模型API提供商。更新的分词器效能和新增的分组查询注意力(GQA)功能使得Llama 3保持了与Llama 2相当的推理效率。Llama Recipes提供了各种用例示例,从微调涵盖到部署再到模型评估。 Llama 3的8B和70B模型是Meta未来计划的开始,他们成将推出更多功能强大的模型,包括多模态能力、多语言对话能力等,同时,他们也会发布详细的研究论文。 令人期待的是,Meta最大的模型参数超过了400B。虽然这些模型仍在训练中,Meta团队表示对它的发展感到非常兴奋。 ▲仍在训练的400B参数的Llama 3模型 Meta将最新的模型集成到Meta AI中,并将其推广到更多国家的应用程序中。用户可以在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和Web上使用Meta AI,从而实现各种目标。同时,Meta表示未来即将推出一个基于Llama 3的多模态Meta AI智能眼镜。 总结:推崇开源精神,Meta正构建生成式AI新版图 Meta的Llama 3模型在大语言模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特别是在预训练数据的规模和质量上。该模型通过优化训练和评估,提升了多任务性能,并注重安全性和多语言支持。 Llama开源系列对AIGC的贡献,以及对高效训练技术和未来模型的规划,预示着其在AI行业的长期影响力。与此同时,Meta强调负责任的AI实践,预示了其对社会责任的承诺。
全民疯抢的华为Pura 70 Ultra ,值你花一万块钱么
作者|陆 其实在华为“受打压”沉寂的那段时间里,我常常在想:“如果华为没有受到制裁,会将手机的发展带到一个什么样的次元?” 这句话并非是华为粉丝的“摇旗呐喊”,回想一下在 P40 Pro + 和Mate 40 系列发布时,现在混的风生水起的其他几个国产旗舰机是什么样子,你或许就能理解我在说什么了。 其实大部分敏感的同行,都已经猜到了 Pura 70 系列会在本周发布,有深圳的小伙伴甚至这周每天都在万象城的华为旗舰店蹲守到中午1点,就为了不错过首发的机会。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不仅是深圳,北京和上海的旗舰店也都同步进行先锋计划。并且本次 Pura 70 系列的备货量远比 Mate 60 系列充足,下午我到北京王府井华为旗舰店里的时候,门口的队伍已经散去,可我还是在5分钟之内就买到了一台 Pura 70 Ultra 16G+1TB 版本,除了需要身份证和现场激活之外,与平日里的购机体验并无差别。 品玩 LU摄 纸面参数不炸裂,但令人爱不释手了 在此前的 Nova 评测中,我毫不吝啬地夸赞了 Nova 12 Ultra 背部的素皮手感简直如奢侈品一般,并在文章中表示:希望华为一定要将该技术用于P系列的素皮材质上。Pura 70 Ultra 的背部素皮上采用了高定刺绣压纹工艺,在拆箱 Pura 70 Ultra 上手后那种“这就是我想要的”的感觉令我非常满意。 图源:LU 摄 另外,华为本次在 Pura 70 Ultra 包装盒里附赠的手机壳,终于不是清水、硬塑料的廉价保护套了,而是此前华为商城价值99元的素皮半包保护套,可能是看在9999元起售的价格上,华为终于也“大方”了一把。 保护壳上的华为采用了Pura的最新视觉元素,带上之后让整个手机看起来年轻了不少。 图源:LU 摄 需要注意的是,附赠的保护壳没有磁吸功能,但商城单独售卖的是有磁吸环的,真有你的阿为。 本次 Pura 70 Ultra 附赠的充电器终于来到了100W,配合5200毫安时的电池容量,续航能力有着不错的保障。 图源:LU 摄 屏幕部分依旧采用了一款四微曲面玻璃,Pro+ 和 Ultra 均升级为更加耐摔、耐刮的玄武钢化昆仑玻璃,日常完全可以不贴膜裸机使用。视觉上 Pura 70 Ultra 的屏幕曲度是高于 Mate 60 Pro 的,玻璃——中框——素皮的过渡十分顺滑,整个手机的一体性极强,将华为目前顶级工业水平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源:LU 摄 这块6.8英寸的 OLED 屏幕依旧采用了 1-120Hz LTPO 刷新率、护眼能力上有进步,低亮度情况下支持最高1440Hz 高频 PWM 调光(高亮度下还是低频 PWM,希望能够通过 OTA 支持类 DC)。 图源:LU 摄 与此前不同的是,在 Pura 70 Ultra 上华为终于加入了「全天候显示」功能,在锁屏时屏幕不会完全熄灭,会以较低的功耗显示出锁屏图片。 图源:LU 摄 用户此前最关心的处理器上,目前可知Pura 70 标准版采用麒麟9000s,Pro、Pro+和Ultra均为最新的麒麟9010。 使用设备信息调用处理器信息,我惊讶地发现麒麟9010的主频对比麒麟9000s居然有一定的下降,从2.62GHz降为2.3GHz ???GPU 依旧是 Maleoon 910。 图源:设备信息 App 用 GeekBench 6 对mate40 Pro+、Mate60 Pro、Pure 70 Ultra 的三款麒麟处理器进行测试,得出的结果如下: GeekBench 6 从左至右分别是麒麟9000、麒麟9000S、麒麟9010 图源:LU 虽然频率做了一定的下调,但是麒麟9010的整体性能表现比9000s 却提升了不少,数据已经非常接近骁龙8+的 P60 Pro了,这还是靠着最高 2.3GHz 的核心跑出来的数据,让我也不禁期待极客湾对这枚处理器做更加深度的解读了。 在一天的使用过程中,主要的发热均表现在拍照时(暂未进行游戏测试),麒麟9020的发热量虽然不算大,但和 Mate 60 Pro 一样,手机很容易就会进入温热的状态,升得快、降得也很快,只要关闭拍照温度马上就会下降。官方商城也为 Pura 70 系列推出了对应的微泵液冷壳,4款售价均为299元,有“强迫症”的用户可以酌情选购。 图源:华为官网 伸缩镜头模组,把手机影像带到了新次元 华为的 P 系列一直以来都作为“影像先锋”搭载公司对于移动影像最新的技术成果。 在P系列发布的12周年之际,Pura 的首款产品就祭出了一个大杀器:旋转伸缩结构主摄。 在Pura 70 Ultra 上,华为首次在手机中塞入了一英寸传感器。为了让手机不会因为传感器增大变得过于笨重,华为的设计师通过旋转导轨传动系统,让镜头在启动拍摄时自动伸出,实现更大的镜组空间,获得足够大的进光量。 图源:LU 摄 最终Pura 70 Ultra 的机身厚度与70 Pro、70 Pro +一样均为8.4mm,这是目前行业中一英寸传感器的影响旗舰中最薄的一款产品,主摄的光圈数量也实现了业界最大的F1.6(14 Ultra 为 F1.63、X100 Pro 为 F1.75、Find X7 Ultra 则是 F1.8)。 最难能可贵的是,更长的镜组空间让 Pura 70 Ultra的主摄焦段默认为更加实用的27mm(等效35mm胶片焦距),拍摄者再也不必因为主摄焦段过广、构图困难而苦恼了。 图源:LU 超聚光影像系统结合 XD Motion 运动引擎,让 Pura 70 Ultra 的风驰闪拍功能更进一步,即使晃动手机的过程中胡乱点按快门,经过系统计算后都可以获得一张较为清晰的画面,有种余总在后台偷偷帮你P图的感觉…… 图源:LU 成片: 图源:LU 图源:LU 图源:LU 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点击相机图标时镜头结构同步升起,并不会因为机械结构导致拍摄延迟的情况,由于采用了步进电机,所以镜头的升降机械音完全对称,用户也可以通过电机声音来判断摄像头的伸缩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友媒拆解后发现,华为在主摄像头的机械结构周围还增加了一个胶皮圈结构,既保证了模组在断电后不会晃动、又让 Pura 70 Ultra 实现了 IP68 级别的防水。 超广角镜头从参数来看应该是 Mate 60 Pro+ 和 P60 Art 同款的4000W传感器,实际成片并不能和 Pura 70 Pro 的那枚1250W拉开差距。 长焦镜头虽然不是宣传的重点,但实际的表现还是非常惊艳的,不仅拥有 3.5cm 的微距对焦距离,配合 F2.1 的光圈在10倍混合变焦的远摄表现也非常令人惊喜。 一倍主摄像拍摄画面: Pura 70 Ultra 1倍镜头 图源:LU 摄 3.5倍潜望长焦拍摄画面: Pura 70 Ultra 3.5倍镜头 图源:LU 摄 35倍放大后的微距效果: Pura 70 Ultra 35倍放大后的画面 图源:LU 摄 但令人遗憾的是,华为一直以来的画面涂抹问题依旧存在,希望今后能够通过 OTA 让画面更加自然。 整个机器的背部镜头模组成三角形排列,这种布局可以让单颗镜头在拍摄时,另外两颗镜头也可以参与计算,进行辅助成像。这也是 iPhone 这么多年来一直采用同样的镜头布局的原因。 图源:LU 摄 不过关于这个 Deco 的设计好看与否就完全看个人了,虽然 Pura 70 系列的镜头设计相较于其他的一英寸影响旗舰比较内敛,但我目前还是觉得这个三角形的设计非常另类。 总结 由于上手时间较短,我们无法进一步地对 Pura 70 Ultra 系列进行更加深度的评测,如卫星通讯是否连接更加迅速?AI 消除、云增强功能与前代相比是否有较大提升? 但短短的一天体验时间,就让我迫切地有一种想要把主力机切换成 Pura 70 Ultra 的冲动。在手机影像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一众国产旗舰单凭画质来看都非常的能打,但相对的,就是厚重的机身和硕大的影响模组带来糟糕的手感。 Pura 70 Ultra 全新的镜头结构让我们认识到,只要勇于创新,其实一英寸也可以塞进比较轻薄的机身里,只是其他的厂商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罢了。这就好像是富士 GFX 系列在类似全画幅的机身尺寸下塞进了一枚中画幅传感器,对于其他厂商来说是妥妥的降维打击。 我们必须承认,当前版本的固件下,Pura 70 Ultra 的影像能力并不能对其他的影像旗舰进行完全压制,但从 P60 Pro 的“前车之鉴”来看,很有可能在1-2个版本更新之后,Pura 70 Ultra 的影像能力会进化到一个全新的等级。 除了昙花一现的升降式前摄像头和逐渐遇冷的折叠屏产品之外,我们太久没有见到这种令人兴奋的产品了。 哦对了,华为 Pura 70 Ultra 只有 16G+512G、16G+1TB 两个版本,售价分别是9999元和10999元,我个人认为今年最值得购买的两个版本分别是 Pura 70 Pro 和 Pura 70 Ultra,你觉得呢?
iPhone 16劲敌!华为Pura 70系列预计2024年出货量超千万:重夺中国市场第一
快科技4月19日消息,日前,华为Pura 70系列开启先锋计划,带来Pura 70、Pura 70 Pro、Pura 70 Pro+和Pura 70 Ultra四款机型。 其中,Pura 70 Pro和Pura 70 Ultra已于18日开售,Pura 70和Pura 70 Pro+将于4月21日上市。 今日,分析机构 TechInsights发布报告称,Mate 60 Pro系列在中国5个月内(2023年8月至12月)的出货量为620万部。 Pura 70系列有较早的发布窗口和缓解的供应限制,预计它将在2024年出货超过1000万部,使其成为苹果iPhone 15和16系列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华为P系列和Pura 70出货量预计(百万部) 该机构预测,2024年,华为在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5000万部,市场份额将从2023年的12%大幅提高至2024年的19%,并重新夺回中国市场榜首位置。 华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百万部)和市场份额 TechInsights表示,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强劲反弹将给iPhone带来压力。 2024年第一季度,iPhone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两位数的年度下滑,Pura 70系列的推出将加剧苹果和华为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 据了解,华为P系列目前已全面升级为Pura系列。 该机构认为,华为将子系列名称改为Pura是为了与其他子系列名称(如Mate和Nova系列)保持一致,并将其与之前的P系列区分开来。
TechInsights:华为Pura 70系列出货量预计将在2024年超千万
智通财经APP获悉,TechInsights发文称,华为Mate 60 Pro系列(包括Mate 60 Pro、Mate 60、Mate 60 Pro+和Mate 60 RS Ultimate)在中国5个月内(2023年8月至12月)的出货量为620万部。Pura 70系列有较早的发布窗口和缓解的供应限制,TechInsights预计华为Pura 70系列将在2024年出货超过1000万部。 继Mate 60 Pro取得巨大成功后,华为于2024年4月18日在中国推出了另一款旗舰智能手机——Pura 70系列。该系列包括Pura 70、Pura 70 Pro、Pura 70 Pro+和Pura 70 Ultra四种型号。Pura 70 Pro和Pura 70 Ultra已于昨天在中国开售,Pura 70和Pura 70 Pro+将于4月21日在中国上市。 Pura 70系列是P系列的继任者。我们认为华为将子系列名称改为Pura是为了与其他子系列名称(如Mate和Nova系列)保持一致,并将其与之前的P系列区分开来。华为在2012年推出了首次推出了P系列——华为P1。2016年上市的P9系列首次突破了1000万部(上市当年的总出货量)。 2018年,P20系列的全球出货量为1270万部;2019年,P30系列的全球出货量为1580万部,打破了纪录 —— 这是P系列的最高销量。美国从2019年开始实施制裁后,P系列的销量急剧下降。2021年首次亮相的P50系列出货量仅有130万,只有4G空中接口。同样,在2023年推出的P60系列出货量也只有180万。 图一:华为P系列和Pura 70出货量(百万部) TechInsights的智能手机市场研究团队发布的数据显示,Mate 60 Pro系列(包括Mate 60 Pro、Mate 60、Mate 60 Pro+和Mate 60 RS Ultimate)在中国5个月内(2023年8月至12月)的出货量为620万部。Pura 70系列有较早的发布窗口和缓解的供应限制,我们预计它将在2024年出货超过1000万部,使其成为苹果(AAPL.US)iPhone 15和16系列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图二:华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百万部)和市场份额 TechInsights预测, 2024年华为在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5000万部,市场份额将从2023年的12%大幅提高至2024年的19%,并重新夺回中国市场榜首位置。虽然我们预计Pura 70系列今年不会在海外市场上市,但中国市场的韧性将帮助华为以5%的市场份额攀升至全球第八大智能手机厂商。 华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强劲反弹将给苹果iPhone带来压力。2024年Q1,苹果iPhone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两位数的年度下滑。Pura 70系列的推出将加剧苹果和华为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
华为Pura70 Ulrta可伸缩镜头能顶多大“压力”?来看实测
【CNMO科技消息】华为Pura70 Ultra首发搭载的可伸缩镜头极具辨识度,其外围环绕着醒目的红圈,内部隐藏着精密的物理伸缩机构,可在需要时顺畅地展开或收缩,犹如一只灵动的眼睛,为用户捕捉世界的精彩瞬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机械结构经过严格测试,保证至少能够承受30万次的伸缩操作,且整机还具备IP68级别的防尘抗水能力,确保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镜头功能的稳定与可靠。 尽管这些数据已足以说明Pura70 Ultra可伸缩镜头的优秀性能,但仍有数码博主对其实际承压能力充满好奇。为此,有博主特意进行了一项趣味性的小测试,想通过实际负载来检验这颗镜头的极限承载能力。在测试过程中,博主首先将一台华为Mate X2(重约295g)放置在Pura70 Ultra可伸缩镜头上,随后逐渐增加砝码直至镜头无法承受。实验结果显示,在加上70g砝码后,镜头仍能稳定托起总重365g的负载;但当砝码增至80g,总重达到375g时,镜头未能完全顶起。据此,博主得出结论,华为Pura70 Ultra可伸缩镜头的可抗压力约为365g左右。 Pura70 Ultra的后置摄像头矩阵共包含三颗镜头。其中,最为瞩目的便是那颗5000万像素超聚光伸缩摄像头,传感器尺寸达到了1英寸,拥有F1.6至F4.0的可变光圈,并配备了先进的传感器位移防抖技术,变焦范围高达200倍。这一设计巧妙利用了小孔成像原理,使得伸缩镜头在拍摄特定场景时自动弹出,拍摄完毕后又会自动收回,既保留了机身一体化美感,又能充分利用大底传感器提升成像质量。 此外,该机还配备了一颗40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F2.2光圈),以及一颗5000万像素超聚光微距长焦摄像头(F2.1光圈,具备OIS光学防抖功能),共同构建出覆盖广泛焦段、满足多样化拍摄需求的专业级影像系统。
魅族“助攻”,中国车企一哥也要做手机!
继蔚来、极星之后,国内著名豪华汽车品牌红旗,也宣布将跨界造手机了。 日前,中国一汽与亿咖通签署智能座舱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设计与开发红旗智能座舱与红旗OS,并联手打造红旗品牌高端手机,目标是为用户带来极致的互联智能交互体验。 作为国内老牌豪车品牌之一,2020年之前红旗汽车日子并不好过,但近几年销量突飞猛进,从2017年累计销量4702辆,一路飙升至2023年的37万辆,六年时间销量增长接近80倍,对比海外豪车也仅次于BBA。 与刚刚崛起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不同,手机行业早已是红海市场,之前蔚来汽车推出NIO Phone手机已经上市,但销量可以用“非常差”形容,各大平台的口碑也非常一般,甚至被部分网友称为“一加Ace Pro”换皮。此时红旗却要跨行造手机,真的不怕亏钱吗? 智能时代,生态为先 其实蔚来也好,极星、红旗也好,造手机都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为车主提供更加流畅顺滑的车机互联体验。 问界、智界、小米汽车等品牌旗下的产品,得益于华为与小米两家手机厂商的加持,先不说车机UI和操作体验如何,生态方面已有两项领先传统车企。第一是车、机互联投屏,能够在车机屏幕操作手机。该功能的好处在于,行驶过程中操作手机端的一些内容,不需要再看手机,汽车也不需要配备手机支架,而且能够一定程度弥补车机功能太少的问题。 第二是可用App更多,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娱乐、休闲功能。小米表示将把平板电脑端的数千款应用,逐渐适配到车机平台,华为更不用说,当前问界车机可用App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全平台通用的HarmonyOS NEXT鸿蒙星河版预计将于今年6月正式推出Beta版本,该系统上线后,华为手机、平板电脑登平台的App,或许就能无缝移植到车机平台,进一步丰富车机应用。 简而言之,相较于传统车企,手机厂商跨行入场造车后,在智能化领域展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红旗、极星、蔚来等车企为了加强智能化层面的竞争力,才会选择跨行造手机。 按照红旗近期的动作不难看出,整个一汽集团的智能化转型策略为,与大疆合作开发智驾方案,与亿咖通合作开发智能座舱与手机。红旗是一汽集团的豪车品牌,且近几年销量不错,最适合作为手机的品牌载体。 手机行业已是红海市场,新品牌难以与华米果OVH等品牌竞争,一汽与亿咖通联合研发的手机不太可能走量,选择红旗品牌主打高端市场更合理。 问题是,问界、智界、小米等手机厂商跨界造的车,销量表现不错,可蔚来的手机口碑却较为一般。红旗手机能否摆脱“汽车钥匙”的尴尬身份,成为一款消费者真正可以作为主力机的产品极为关键。 魅族加持, 红旗手机不做摆设? 买手机无非看三点,价格贵不贵、配置高不高、系统好不好用,蔚来的NIO Phone大多数配置能跟上去年的主流旗舰机型,主要是摄像模组较为落后,没有1英寸大底CMOS和5倍潜望式光学变焦长焦镜头。 该手机6499元起的价格着实偏贵,系统与过去一加使用的氢OS较为相似,适合极客玩家。不过一加手机从氢OS换成ColorOS已证明,极度简约的手机系统不适合国内消费者。 相对于蔚来NIO Phone,小通更看好红旗手机,原因在于红旗手机的合作伙伴是亿咖通。亿咖通与极星手机的合作伙伴星纪魅族属于兄弟公司,两家公司的董事长和CEO都是沈子瑜。 亿咖通与星纪魅族的区别在于,前者的业务偏重汽车智能座舱、智驾,后者则涵盖智能汽车、手机、XR、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更广泛的领域。 极星与星纪魅族联合打造的Polestar Phone,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硬件配置,都与魅族21 Pro基本一致。小通猜测,红旗手机很可能与Polestar Phone类似,属于魅族手机的换皮产品,只是针对红旗汽车的受众和互联功能进行了针对性优化。 别觉得换皮是什么丢人的事情,Flyme团队在国内名噪一时,哪怕今时不如往昔,也绝对能满足用户对于系统功能、流程性的需求。再加上针对汽车互联与目标用户群体的优化,已有摆脱“汽车钥匙”身份的潜力。 最后再说价格,其实NIO Phone定价过高也是出于无奈,蔚来明白这种手机很难卖出去太多,定价低了大概率会亏本(感觉怎么定价都会亏本)。极星Polestar Phone和红旗手机均属于魅族手机换皮,一定程度能够降低开发成本,定价大概率会比NIO Phone低不少。 合理的价格、合格的配置,以及流畅好用的Flyme系统,红旗手机与Polestar Phone都能够作为主力机使用,而非只是用来远程控制汽车、解锁的“汽车钥匙”。 尽管得到魅族加持的红旗、极星手机看上去很不错,但小通依然认为,车企跨行造手机并非好选择,或许与手机厂商深入合作,优化智能座舱系统与车、机互联,才是更好的路线。 车企跨行造手机非好事? 魅族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魅族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1年和2022年经历过裁员后,虽勉强盈利,但处境依然不容乐观。2022年7月4日,吉利旗下的手机公司星纪时代正式收购魅族79.09%的股份,后来星纪时代又把公司名称变更为“星纪魅族”,可见魅族自身经营状况不佳,需要其他企业的注资。 可以说,仅依靠手机业务,魅族很难维持收支平衡,与红旗、极星合作研发定制手机,对于销量增长能够起到多少帮助也很难说。极星汽车属于吉利控股集团与沃尔沃集团联合成立的高性能电动车品牌,毕竟有吉利注资,联合魅族推出Polestar Phone可以理解,红旗其实没有太大的必要专门开发手机。 在万物互联成为主流的今天,摆在车企面前有两条路,要么自己研发手机,要么与手机厂商深度合作。一旦厂商选择自己研发手机,许多功能可能就不愿意再与其他手机厂商合作优化车、机互联功能,难免有捆绑销售的嫌疑。华为、小米手机国内销量高,与问界、智界、小米汽车等产品捆绑,其实影响不大,车企生产的手机若推出捆绑功能,可能会对汽车销售起到反效果,手机大概率也卖不出多少。 要知道,蔚来手机上市后,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表现都非常一般,而且原价6499元起NIO Phone,目前闲鱼平台基本在4000元左右。最离谱的是,行情页面显示,由于最近没有成交记录,所以查询不到价格,看来二手都没人愿意买。 小通认为,红旗汽车没有推出红旗手机的必要,与亿咖通联合研发智能座舱后,车、机互联也与其深度开发,所有互联功能适配魅族手机,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至于其他车企,则可以选择华米OVH等国内销量不错的手机厂商合作,将车、机互联功能植入这些厂商的手机产品。
极氪009光辉上市,号称MPV中的“劳斯莱斯”,78900元起
凤凰网科技讯(作者/孙云瑞)4月19日晚间,极氪旗下首款四座超豪华旗舰座驾极氪009光辉上市,号称智能电动时代MPV中的“劳斯莱斯”,零售价789000元起,新车将于5月19日开始交付。 作为极氪009的高配版本,极氪009光辉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了全新的四座布局。新车将乘员舱和驾驶舱采用了物理隔断设计,互为独立空间,同时也为后排乘客打造更加私享的专属空间体验。 新车采用全栈800伏高压系统,CLTC综合工况续航里程702公里,配备108度5C麒麟电池,零百加速3.9秒。从10%充到80%只需要11分半,续航超过500公里。未来“智能魔毯”还会不断OTA升级,适配更多场景。此外,极氪009光辉还提供了激光雷达,意味着辅助驾驶功能方面也会有明显的升级。 此外,极氪009光辉还配有大尺寸液晶屏,标配影音娱乐系统,后排座椅中央还提供了宽厚舒适的扶手,同时集成了液晶屏,可用来控制座椅以及空调系统。 外观上,极氪009光辉基本延续了极氪009的设计,整体造型十分科幻。新车的前脸为封闭式格栅设计,内部还加入了直瀑式饰条进行装饰,有着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此外,新车的大灯组采用了分体式设计,日行灯为位于两侧梯子板位置,远近光灯位置偏下,有着比较强的辨识度。 此外,极氪009光辉还专门针对家庭出行打造了“母婴级”安全座舱,在材料安全、电磁辐射安全和车内空气质量,三个方面,全部满足“母婴级”使用标准。 在通信方面,极氪009光辉采用7*24小时实时在线的卫星通讯技术。还采用了“私享智慧幕墙”隔断与LC隐私调光玻璃保护用户隐私。 极氪官方称2023年,极氪009成为50万元以上全品类MPV销量冠军。截至2024年4月14日,极氪以交付超37000台的成绩,问鼎中国高端纯电品牌销冠。
王兴称赞、试驾排满,但理想L6仍不够“理想”
有人跟我说,理想L7还是太大、太贵了,对于小家庭出行有些过剩,开起来也不如小一点的SUV方便,理想可否出一款尺寸更小、价格更低的SUV产品。 昨晚理想新品发布会上,理想汽车CEO李想用一段这样的话,作为了理想L6的开场白。 的确,站在预算有限的小家庭角度,理想L7的体量、售价和普通家庭仍有距离,往往会掩盖掉原本“移动的家”的属性,变成一种痛点,最后只能从老款二手车上“解渴”。李想把这样的“痛点”当作理想L6的开场,更能直接表明L6的来意。 千呼万唤始出来,原本定为25.98万元起售的理想L6,最后以24.98万元进入30万以内的家用SUV市场。小通在理想L6上市之前就已经预约了产品首发试驾,而这款车型的热度似乎也不低,理想汽车工作人员只能给小通排到晚上十点。 首批车主还有各种权益,比如收费的轮毂和配色可以免费选一个之类的。综合来看,理想L6还是“理想舒适圈”的车型,不会经历MEGA那样的大风大浪,的确收获了不少好评。美团创始人王兴也评价道:理想MEGA是给李想造的,L6才是给员工造的。 以前的理想汽车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家庭营销占领市场,但今时不同往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理想的“高冲低”还能成吗? 像苹果一样“挤牙膏” 其实,小通认同“理想L系列就只有一款车”的说法,不过是将L系列的硬件配置打散后,根据不同价位重新组合。理想L6自然也是这个思路下的产品,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产品用料,与L系列其他车型保持高度一致,零部件通用率应该不低,当然这样能够充分发挥理想的成本优势,最后把价格打下来。 除此之外,理想L6又通过缩减车身尺寸,调整后排屏幕、空气悬挂等配置,与其他L系列车型拉开定位,不得不说理想的“刀法”堪称精妙,说它是“青春版L7”也不为过。另外,理想的AD Pro和AD Max也是毫无保留地用在了L6身上,并且终身免费。结合实际售价来看,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体验到高阶智驾,这也确实是一件好事。 但只看产品层面,小通认为理想L6有点太“平淡如水”。整个L系列定调单一,还是那套大家都看惯的“移动的家”,还是可以加油的新能源车,还是那种充满了舒适与亲和的感觉,一套设计和硬件从L6应用到MEGA,不少人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体验过分趋同。 另外,混合动力的车型往往有油箱打底,对高压平台的重视程度不比纯电车高,也不追求充电效率,搭载800V高压平台的插混车型可以说几乎没有。主打增程式的理想汽车,本质上就是在电车之上安装一套“充电宝”,能加油的电车也需要高压平台这样的先进技术加持。 同样的,苹果手机多年以来维持着同一套设计,只是随着镜组占位调整摄像模块的面积,每一代给一个专属配色,硬件往前进步一点,就是又一代新的iPhone。而安卓阵营的品牌,大多数一代一个样式,设计有继承也有创新,新技术层出不穷并向下普及,消费者可以体验到更新的科技。苹果的思路或许与同行有所不同,但行业就是“不进则退”,太保守的产品迭代总会被认为是“不思进取”。 增程式车型依旧是理想汽车的“舒适圈”,但最近的迭代大多数只是常规的芯片升级、高配配置下放、软件持续更新,做到加量不加价外,理想的L系列从一开始的令人惊喜,到现在则是更务实地做产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设计不令人反感就没问题,理想L6也没必要做太多改变,只要优化细节,不犯错就是最好的。 L6的价格宜人,和问界M7等直接竞争对手比也有不少优势。另外,不急着买车的小伙伴,小通建议再观望,理想L6此次只发布了Pro和Max版本,后续可能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推出价格更低的Air版本。 高度智能化的驾舱体验,依旧是行业未来 事实上,AD Pro和AD Max两套驾驶辅助系统,一直是理想汽车主推的智能化特性。小通有幸在L7 Air上体验过AD Pro辅助驾驶,在有高精地图的路段基本上不用接管,加速、变道、制动的处理更照顾乘员舒适性。AD Max则是理想更高阶智驾的代表,而且后续无法再加装,重视智驾体验且有预算的还是值得上L6 Max版本。 在理想L6上,AD Pro作为理想纯视觉智驾解决方案,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对路面的处理更好,高配的AD Max还可以实现更多诸如代客泊车、城区无图NOA等更高阶的能力。关键是,它们都随车标配,不需要后续付费,这恰恰是消费者最喜闻乐见的一点。 理想L6的车机芯片升级为高通骁龙8295P,但智驾平台还是老一套。AD Pro搭载地平线征程5芯片,算力为128TOPS;AD Max搭载两颗NVIDIA Orin X,算力达到508TOPS,算法上有所升级。除此之外,理想汽车的主动安全配置,也一个不落地放在了L6当中。 车载娱乐系统的流畅度给小通的印象最为深刻,UI版面干净布局合理,各种滑动操作有着很高的跟手性,而且车机多屏互联体验优秀,也适配了大量的原生车机应用。值得一提的是,理想L6上保留了理想前排4屏互联这一灵魂设计,用上最新芯片后,预计会有更流畅、更快速的体验。 或许是对自己的原生车机应用群和座舱系统体验十分自信,理想在发布会期间没有进行过多宣传。车机原生软件适配水平参差不齐,手机App流转到车上则可以弥补这个问题。理想汽车的智能座舱本身应用丰富,还针对车机进行适配,理论上不需要应用流转。 但手车互联已成行业常态,车企开始想方设法跨界做生态产品,红旗汽车也宣布与亿咖通达成合作,计划推出自己品牌的智能手机。理想不一定要学者友商下场做手机,但加强与手机品牌的合作,加深汽车与手机之间的联系,顺应发展趋势并非坏事。 L6爆款潜力大,只可惜来得太晚 实话说,作为一款主打家用的务实产品,理想L6放在30万元以内的确很能打,除了无法带来什么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短板。能加油、像智能电车、空间大、乘坐舒适这几个家用特点融合在一起后,很有机会让L6收复理想此前在20万元-30万元价位段的失地。 只不过,30万元内的汽车市场已经严重内卷,而且新能源SUV大多按照着理想的思路走,比如问界M7,下有零跑C10、领克08 EM-P等畅销车型均主打家用,还有即将发布上市的全新魏牌蓝山、哪吒L等,“冰箱沙发大彩电”基本少不了。另外,当中还有性价比更高的车型,不到20万元就配备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 理想L6其实不弱,只是双拳难敌四手,放在今天的市场选择太多,来得有些太晚了。这导致许多此前有购车计划的消费群体流失,成为其他品牌的客户。他们的需求或许与理想SUV十分契合,但无奈只能在当时那个购车节点上找到一款相似的替代品。 对L6来说,想要抢30万元内汽车市场的蛋糕,品牌价值显得至关重要。小通认为,理想汽车在造车新势力当中,品牌影响力不容小觑,家用车与这个品牌深度绑定,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口碑,在这个价位段中掌握主动权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不过综合来看,理想L6复制L7、L8、L9的可能性比较低,充其量就是靠低价和务实的产品力取悦消费者,成为新的销量增长点吧。
小鹏汽车“武装”大众的灵魂
作者 | 商迪安 小鹏汽车与大众在前两次合作的基础上持续深化,进阶到3.0版本。大众汽车选择了小鹏的核心技术“武装”到中国市场基于CMP平台开发的车辆中。 4月17日,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共同宣布,双方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将基于小鹏汽车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EEA联合开发并将其集成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CMP平台上。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预计将从2026年起应用于在中国生产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 这一合作成为中国汽车工业从“市场换技术”到真正实现“技术输出”的标志,是全球汽车巨头第一次选择中国的核心汽车技术来开发自己的产品。 同样是在4月17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想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维持自身领先地位,那就必须提速,再提速。在中国市场,车型每三年进行换代、架构每两年进行升级,车辆每个月都会有OTA更新,大众中国也会跟上这种节奏。 在中国全面提速,大众汽车选择的“电驱”就是小鹏汽车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EEA。 01 大众汽车选择小鹏核心技术“武装”灵魂 2023年7月以来,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已经达成了三项合作。 第一项合作,2023年7月,大众汽车以15亿美元的交易对价收购小鹏汽车4.99%的A类普通股,双方还决定基于小鹏的G9车型平台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B级电动车型,大众汽车已经明确这两款车型将在合肥生产。 第二项合作,2024年2月29日,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根据该协议,双方就合作开发车型及平台的共用零部件订立了联合采购计划,促进合作开发车型的成本降低和产品竞争力提升。 由此可见,此前的两份合作协议主要是围绕合作车型进行。双方签署的第三份合作协议,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大众汽车选择了小鹏汽车最新的EEA电子电气架构,并将其集成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CMP平台上。 大众汽车将这一全新架构命名为CEA架构,其将由小鹏汽车、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CARIAD中国共同开发。CEA架构将支持远程OTA实现升级,自动驾驶等功能也将集成到车辆中并可实现持续更新与扩展。 从2026年起,CEA将首先应用于大众汽车在中国本土市场开发的平台,覆盖基于CMP平台、面向紧凑级入门市场开发的四款大众汽车品牌纯电动车型。 之所以选择小鹏汽车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与大众汽车的软件问题有直接关系。在MEB平台上,大众汽车推出了名为E3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把车辆上的数百个ECU精简到3个高算力单元上。但受到软件能力的影响,MEB平台初期出现了大量故障,比如在主打的车型ID.3上,就出现过系统启动慢、导航系统卡顿、语音控制失准以及亏电等问题。 这些基础性故障被归咎于MEB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在大众汽车的电气化转型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从MQB平台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转为为电动汽车全新开发的MEB平台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但问题在于,要将MQB平台中的70多个ECU功能集成到三大域控制器中,硬件集成度进一步提升,也意味着软件开发的复杂度呈倍数增加。 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大众汽车显然希望能够快速提升软件能力,以保持自身竞争力。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提到了大众和小鹏深化合作的初衷:“通过扩大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我们能够更快地满足中国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合作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实现更高的效率、更优的成本结构和更快的研发速度。在快速变化的中国汽车市场,显著的成本效益和快速的开发节奏对保持竞争力至关重要。” 基于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此前的合作——这是双方深化合作的基础。在德国,小鹏汽车向大众汽车展示了他们的技术实力,何小鹏分享的一段视频显示,小鹏汽车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进行的NGP测试效果非常好。而贝瑞德提及的“成本效益和快速的开发节奏”则是双方能够达成合作的根本原因——小鹏汽车EEA电子电气架构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研发成本,并实现智能化的快速迭代。 02 小鹏EEA——小鹏从全栈自研到“技术输出”的支点 2023年4月,上海车展前小鹏汽车发布了SEPA 2.0“扶摇”全域智能进化架构,该智能进化架构的核心之一就是小鹏自研的EEA整车电子电气化架构。 EEA架构包括数据技术平台、整车软件平台、硬件架构平台三大部分。其中,数据技术平台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可视化、软件配置升级监测的无人化和用户到店前的售后问题预判诊断;整车软件平台采用分层式架构开发,保障车辆基础功能软件质量稳定性的同时还能把智能体验迭代周期缩短50%;硬件架构平台采用了中央超算和区域控制架构的设计,兼顾了硬件的高集成度、算力的高利用率和低成本。 得益于该电子电气架构,小鹏汽车实现了智能辅助驾驶软件和车联网操作系统等软件与底层硬件和整车平台解耦,实现跨平台的软件快速迭代。中央计算和域控制器的架构提供了高性能的车载计算环境。该电子电气架构支持中央域与智能辅助驾驶域控制器之间的千兆以太网高速数据传输。域控制器中集成了大量电控单元,从而实现了高度集成的架构和具有竞争力的成本结构。该电子电气架构亦支持高效的整车OTA,为终端用户车辆和生产线下线车辆提供高速OTA。 小鹏汽车在SEPA 2.0“扶摇”架构发布会上披露的信息显示,基于小鹏EEA电子电气架构,整车综合研发成本可降低50%,智能体验迭代周期进一步缩短了50%,极速OTA速率提升300%。这样的降本力度和智能化的迭代速度与大众汽车对CMP平台的规划相符。 根据大众汽车公布的信息,CMP平台是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在未来三年推出的针对入门级市场的电动车平台,先期会有四款车型,主要定位在售价14万-18万元之间的市场。CMP平台脱胎于大众的MEB平台,由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合作研发,采用中国诸如三电系统、智能化等核心供应链能力,目标是成本相较MEB平台下降40%。 在双方宣布基于小鹏汽车的EEA电子电气架构共同合作开发CEA架构后,小鹏汽车董事长 CEO何小鹏说:“本次基于我们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技术的战略合作,将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是基于更大规模的战略合作。通过合作将使我们双方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极具竞争力。” 这一合作不仅对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电气化转型有积极意义,对小鹏汽车甚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更是影响重大。这是跨国汽车巨头首次选择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技术方案,区别于其他在产品设计、生产或者是平台上的双边合作,大众汽车和小鹏汽车的这一合作不仅在深度和广度达到全新的高度,更意味着曾经最先进的汽车工业体系对中国汽车新势力全栈自研实力的认可,为中国汽车企业和跨国汽车巨头之间的合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2023年是小鹏汽车的变革之年,基于全新的SEPA 2.0“扶摇”架构,小鹏G6、2024款小鹏G9和小鹏X9相继上市,促进了全年业绩回暖。财报显示,小鹏汽车在2023年交付量增加了17%,营业收入增加了14.2%。尤其是2023年第四季度,各项财务指标大幅度改善。 这主要是得益于小鹏汽车的平台化研发、技术降本。2023年第四季度,小鹏汽车的毛利率改善至6.2%,整车毛利率环比提高约10个百分点。何小鹏在当季财报电话会上提到,小鹏汽车已将智能、动力总成、整车平台整合到一个大的智能平台上,实现各车型之间最大化的共通共用。平台化研发和规模效应不仅降低了供应链成本和制造成本,而且大幅提高了研发迭代的效率,2024年年内加快实现25%的降本目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唯有充足的弹药才能挺入决赛。2023年下半年,小鹏汽车的正向自由现金流超过60亿元,这也是他们首次实现全年经营性现金流转正。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鹏汽车现金储备达457亿元。 此次与大众汽车合作开发电子电气架构,小鹏汽车有望进一步改善营收结构——从汽车业务收入为主转为汽车收入和技术商业化收入并重的结构,通过自研技术带动业务进入新一轮增长通道,以此形成“收入增长-增加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商业模式”的正向循环,为造车新势力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增强发展信心。
不到25万的理想L6开卖:输给问界M7的要亲手夺回来
理想最小也是最便宜的车,来了。 理想L6,24.98-27.98万开卖。 作为L系最后一员,大部分配置上理想L6没有太多改变,比如冰箱、前排大屏、双电机四驱,以及理想智舱和智驾方面的配置。 不过既然价格都来到25万,比L7便宜7万块,自然也砍掉了一些“特色”,像是后排娱乐屏、空悬等等。 但网友还是表示,理想L6很有诚意!现在压力给到了问界M5。 理想L6,什么样的车 理想“套娃式”造理想L系众所周知,理想L6在许多方面也延续了L系的配置和风格。 当然理想L6作为全系最便宜,起售价直接来到25万,相对应的也减少了一些配置,接下来将从外观尺寸、动力续航、座舱和智能化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是外观尺寸,理想L6和理想L7一样,定位都是中大型SUV,但从实际参数来看还是比L7小了一圈。 L6车长来到5m内,轴距缩小到3m内,宽度和高度也比L7小了至少15mm,大概一拳多。 在外观上前脸有一点小改动,以及车辆尾部车牌位置从尾门中间移到了最下面,整体上还是延续了L系的设计风格。 另外,理想L6还新增了一款小象灰的专属配色。 接下来从动力方面来看,理想L6也还是增程式电四驱。 和理想L7一样的1.5T增程式发动机,标配前后双电机,主要区别在后电机,最大功率只有170kW,因此动力系统总功率为300kW、总扭矩529N·m,略小于理想L7。 以及在续航方面,理想L6的电池和油箱容量也比L7要小,但综合续航要长。 标配36.8kWh磷酸铁锂电池,WLTC纯电续航182km;油箱容积为60L,满油满电情况下,WLTC综合续航达到1160km。 在操控方面,理想L6比较大的变化是没有空气悬架,而是CDC运动悬架标配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所以无法自动调节车身高度。 接下来在座舱方面,首先Nappa真皮座椅、座椅的调节通风加热等功能、理想特色的前排两块15.7英寸屏幕、HUD、后排小冰箱(Max版),理想L6也都有,包括方向盘的电动四向调节、方向盘上的小屏幕等。 取消的是后排娱乐屏,因此车辆顶部是一体式全景天幕,标配电动遮阳帘。另外电吸门也不再是标配。 不过智能化方面,理想L6和新款L系没有区别。 智舱芯片用的还是高通8295,接入理想大模型Mind GPT的语音助手提车就能用。 智驾高低两种配置方案,理想L6 Pro版标配AD Pro,不包含激光雷达的硬件配置方案,芯片是地平线J5,最高支持高速NOA的能力;而Max版车型标配AD Max,传感器包括一颗128线激光雷达,芯片是两颗英伟达Orin-X,最高支持城区NOA。 以及在泊车方面,两款车型都标配智能泊车,包括自动泊车、直线召唤、离车泊入的能力,未来还将更新遥控泊出等功能。 最后的价格,理想L6 Pro24.98万,Max27.98万,均不超过30万。 另外官方还推出了限时权益,总价值2万元。 从网友反馈来看,理想L6这个配置和定价,确实挺香的。 理想L系的最后一员 理想L6正式上市后,最重要的是帮助L系填补了20万-30万这个价格区间的空白。 在一定程度上,理想L6也是要来解决L系的“燃眉之急”。 2023年和2024年,对于理想L系来说,体会截然不同。 2023年,理想L7上市后,理想L系开始在30万以上区间一通乱杀,牢牢占据该区间、甚至全部新势力销量榜榜首。 最出名的莫过于开创车企发布周销量榜单先河,每周一推,销量也一步步水涨船高,从4000多涨到7000多再到9000多,后来甚至达到每周1万辆。 最后在2023年,理想L系共卖出37.6万辆,新势力第一当之无愧,再加上30万+的起售价,让理想直接成为首家千亿营收新势力,规模直逼老牌车企。 但理想一路高歌的顺境并没有持续太久,从2023年底开始,周销量榜单就不似从前更得那么勤,连李想本人自己都吐槽:上周周销量还没公布,肯定拉垮了。 最明显的差距是今年第一周,理想的周销量从1.41万辆下滑到0.43万辆,暴跌69.5%,无论是新势力品牌还是新能源品牌,理想的排名都在下滑。 下滑的外部理由也不难猜到,理想L系有了强有力的竞品——问界。 问界新M7上市时就让理想如临大敌,内部开会讨论战略方向,还强调一定要避开华为。 但问界新M7 6座配置版本,以及华为智驾、鸿蒙OS等多项经历过市场检验的能力加持,最关键的便宜7万的起售价,上市就狂揽订单,成功起死回生。 在产能爬坡期结束后,问界也在今年第一周就拿下新势力销量榜冠军,理想开始无法坐稳第一宝座。 再加上问界M5今年也要迎来改款换代,而且宣布上市时间后12小时就收获了1万订单。 这个水平,可以说让今年要冲击56万-64万销量的理想非常警惕。(这个销量目标还是从80万辆下调的) 再加上2024款L系列已经上市,目前来看还没有明显促进销量,所以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理想L6,24.98万上市开卖,恰好是问界新M7的起售价,想要守住份额,也想要提升销量。 而从发布会后网友的反馈来看,理想L6或许真的能成。 “很有诚意”、“确实更好看”、“完全可以冲”等正面评价络绎不绝,还有网友直言这会对问界M7、M5造成不小压力。 连美团CEO王兴都表示,L6大概率会成为理想员工自己会买得最多的车,是真正给员工自己造的车。 △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Jeremy 如此贴近用户心理,你觉得理想L6香吗?
小鹏力求上进,却难展翅?
在已经上市的“新势力”当中,小鹏汽车-W(09868.HK)是相当勤奋上进的代表:2018年至今大约六年,发布十款车型(包括改款和限量版),到现在依然在市场上提供六款车型。此外,除了寻求产能扩张以及智能技术与平台升级外,还不断地拓展内外市场。 尽管今年以来遭遇阿里巴巴(09988.HK)减持,根据港交所的权益披露数据,到2024年3月22日,阿里巴巴或合共持有小鹏的7,592万股,占已发行的有投票权股份百分比为4.94%,而在2023年末时阿里系的持股数为1.42亿股,但近年小鹏与其他同行达成战略合作,吸纳更多的产业投资,或可抵销相关的负面影响。 这不,刚刚小鹏(XPEV.US)与大众汽车宣布:双方订立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基于小鹏汽车最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联合开发并将其集成到大众汽车在中国的CMP平台上。预计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将从2026年起应用于在中国生产的大众汽车品牌电动车型。 小鹏最近的战略合作 小鹏与大众汽车集团的战略技术合作早在2023年7月已经开始。 大众汽车集团早在1984年就在中国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上汽大众;1991年,在长春成立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2017年成立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专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制造。2021年,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专注生产豪华纯电动车型。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合资企业的全年汽车交付量达到323万辆,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外资汽车品牌。 小鹏于2023年7月26日宣布,以每份ADS 15美元的价格,向大众汽车发行相当于其交易完成后4.99%的A类普通股,总值约7亿美元。 同时,双方达成战略技术合作,小鹏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将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和小鹏汽车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相关车型预计将于 2026 年开始投产。 此外,双方还将在多个领域探索其他潜在的战略合作,包括未来电动车平台、软件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合作。 2024年3月11日,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平台与软件战略技术合作联合开发协议,加速两款B级纯电汽车的联合研发,并为未来双方更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奠定基础。作为联合开发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鹏汽车与大众还就双方车型及平台的共用零部件订立了联合采购计划,目的是通过规模优势和大众的供应链能力,降低平台成本,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双方共同开发B级纯电车型的产品竞争力。大众希望与小鹏合作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效率和优化成本结构。 所以,这次的合作是之前合作的延续。 除此以外,小鹏于2023年8月27日与滴滴及滴滴的全资子公司签订购股协议,通过小鹏新发行A类普通股的对价收购小橘集团的全部已发行股本,后者预计能经营滴滴之前开展的智能汽车开发业务。小鹏与滴滴同时签订了滴滴战略合作协议,在研发新款智能电动汽车、小鹏智能电动汽车在滴滴共享出行平台上的运营、营销、金融和保险服务、充电、自动驾驶以及国际市场的联合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到2023年11月中,小鹏向滴滴发行了5816万股A类普通股,滴滴的智能汽车开发业务也由小鹏全资所有。 阿里巴巴对小鹏更倾向于财务投资,因此在其需要进行财务管理时缩减投资规模实属正常。但是在阿里巴巴减持的同时,小鹏拓展与产业内巨头例如大众的合作,并吸纳其进行战略投资,这重意义就不一样了——更有利其进行产业升级,而且由于双方能通过战略合作互惠互利,投资也更为稳定。 努力拓展海外市场 除了与大众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备受关注外,小鹏最近的一系列出海举措也引发热烈讨论。 小鹏于2020年12月起率先进入挪威,到2022年,已在挪威、丹麦、荷兰、瑞典等北欧国家设有门店,于2023年先后在挪威、荷兰、瑞典和丹麦设立交付和服务中心。 2024年2月22日,小鹏与阿联酋经销商集团Ali&Sons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到目前为止,小鹏汽车在中东非市场已经与阿联酋经销商集团Ali&Sons、埃及RAYA集团、阿塞拜疆SR集团、约旦T Gargour&Fils集团、黎巴嫩Gargour Asia SAL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小鹏汽车多款车型将于第二季度起在中东非五国上市并交付,其中小鹏P7、G9将于第1季在约旦、黎巴嫩交付,第3季在埃及交付,第3季开始在阿联酋销售小鹏G6和G9两款SUV车型。 2024年3月下旬,小鹏汽车宣布又有东南亚地区优质经销商,包括新加坡Premium Automobiles和马来西亚Bermaz Auto等经销商集团,加入小鹏汽车合作伙伴行列。小鹏汽车将在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三国推出小鹏G6的右舵版本,并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交付。 此外,小鹏汽车表示会在2024年扩张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在内的欧洲市场。2024年3月28日,小鹏汽车宣布进入德国市场,推出小鹏G9上市版和小鹏P7上市版,将于5月起正式销售,小鹏目标是在今年底在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所在车型区间实现3%的市场份额。根据小鹏4月9日发布的公众号,已有近千台G9发运德国,出口总值超5亿元人民币。 而在最近的4月,小鹏宣布与香港的森那美汽车集团和澳门的新恒康集团合作,将小鹏汽车引入香港和澳门,小鹏的重点车型G6和X9等将于5月中旬推出香港,预计今年第3季交付,同时会向澳门地区市场引入G9、X9、G6和P7i等车型,左舵车款将于今年5月交付。 可以说,小鹏的内外市场扩张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越走越快。但是,这些努力在短期内未必能结出硕果。 难题在哪里? 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长或放缓,主要因为在近年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增速持续走高,到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上升至目标水平,2024年第1季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销量的占比已由2023年第1季的26.10%提高至31.10%,但略低于2023年全年的31.55%,或与今年以来多个城市推出放宽燃油车上牌的措施有关。 此外,由于汽车为耐用品,最近几年的强劲销量增长可能意味着要多几年才能迎来置换潮,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或将趋于平稳,而不会像过去几年那样高速增长。 2024年第1季,全国汽车销量按年增长10.60%,至67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按年增长31.80%,至209万辆,尽管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幅依然比整体汽车销量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但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增长曲线的差距正在缩小,反映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将走向稳定。 在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常态化的背景下,众多现有品牌和新晋品牌都在推新车、做营销,务求要在这个市场立住脚。除了最近高调登场的小米SU7外,问界也一直进取地要实现遥遥领先。 见下图,2024年以来,小鹏的交付量(紫色柱)一直被同行“遥遥领先”。 1月1日,小鹏的大七座车型X9正式上市,起售价35.98万元人民币,并在当月开启交付。而在今年3月时,小鹏已经透露,正式进军10-15万元A级车全球市场,预计首款产品于2024年第3季上市。 但是,其他新势力比小鹏更加进取。蔚来(09866.HK)也将推出经济型车品牌“乐道”,聚焦15-25万价位,或会在5月中旬发布品牌,第3季发布新车,第4季交付。另外蔚来(NIO.US)的2024款ET7也将在4月30日开启交付。 其他新势力也没闲着,哪吒L将于4月上市并交付;零跑(09863.HK)最近也发布新车C10,起售价12.88万元,同时发布全新C11、全新C01和全新T03。理想(02005.HK)3月份刚刚发布并开启交付MEGA——一款家庭用MPV,又将在2024年4月18日(明晚)发布L6。问界全新的M5也将在4月下旬开启预订…… 从宏观层面,面对内部需求增长或放缓、外部贸易障碍(欧洲部分地区或出台措施增加来自亚洲的进口产品成本)等问题,从行业层面,面对同行竞争更加激烈,发愤图强的小鹏前景仍面对不小的阻力。2023年,小鹏的汽车销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77%,汽车销售营业成本却按年增长26.52%;汽车销售业务毛亏率达到1.60%,而上年还是毛利率9.45%,可见在竞争之中,小鹏要实现盈利并不是那么容易。 2024年,新能源汽车业界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小鹏中短期的盈利前景仍不太乐观。
空间感知系统+大模型加持 云鲸逍遥001全智能清洁机器人发布
凤凰网科技讯 4月19日,云鲸智能于今日举行逍遥系列新品发布会,全球首发高端旗舰云鲸逍遥001全智能清洁机器人。云鲸逍遥001搭载全智能空间感知系统,其自研的双芯双目架构及逍遥AI大模型革新了扫拖机器人的导航避障能力,还可通过AI视觉技术主动识别固液脏污,从而实现干湿分离的自适应动态清洁。基站集尘版售价5399元,轻集尘版售价4999元。 云鲸逍遥001全智能空间感知系统,配备了两颗视场角(FOV)高达136°的超高清RGB摄像头,使得机器人在清洁过程中能实时观测及识别超100种家庭物品,并智能执行不同的绕行策略和清洁策略。与此同时,云鲸自研逍遥AI大模型,可实现5mm最小精度识别,解决了线材被吸入或地面漏清洁的问题,让用户轻松省去清洁前的收纳工作。 云鲸逍遥001首次实现了对颗粒垃圾和液体垃圾的主动识别,并主动开启自适应动态清洁。颗粒垃圾自动增压吸尘,液体垃圾则切换拖地模式,面对重污区域也能做到清洁后立即回洗并复拖,实现了清洁过程的干湿分离,地面清洁更极致,维护也更轻松。 云鲸还其自主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NarGPT嵌入到新品中,获得中国信通院4星+认证的可信AI大模型,并顺利通过德国莱茵的安全隐私认证。据悉,云鲸逍遥001搭载NarGPT 全智能语音助手,支持单一口令、多意图、模糊意图、问答式聊天、召唤清洁等多种模型的自然语音交互,让人机交互变得极致简单。 云鲸逍遥001具备12000Pa飓风吸力,除尘效果显著提升;气旋导流式零缠绕滚刷升级至2.0,滚刷每分钟4400次高速扫地的同时保持最低仅59dB的低噪音,还获得SGS毛发缠绕率0%的认证。拖地能力上,可自主识别木地板、瓷砖、鹅卵石等不同地面材质,并动态切换7-12N的拖布下压力,无需用户手动设置。 此外,云鲸逍遥001还带来了全面升级的全智能自清洁基站,拥有全链路九重抑菌设计,支持动态电解水除菌、动态热水洗拖布、防粘连集尘管道、尘袋紫外线杀菌等多项技术,并获得中国母婴家电认证,让用户无需再为清理基站苦恼。集尘功能上,云鲸逍遥001采用健康静音集尘方案,2.5L尘袋结合多重抑菌处理,可实现长达120天的免维护托管。水路抑菌方面,全链路引入动态电解水抑菌,抑菌率高达99.999%。 作为鸿蒙智联合作伙伴,云鲸在发布会上宣布——云鲸扫拖机器人J3、J4,以及新品云鲸逍遥001即将接入鸿蒙智联硬件生态,后续还将陆续上线华为线上商城以及全国300 多家华为全屋智能授权体验门店。 据官方消息,4月19日下午4点,云鲸逍遥001全智能清洁机器人在官方微信小程序开启首轮抢先购,同日晚7点开启全渠道预售,基站集尘版售价5399元,轻集尘版售价4999元。4月26日,云鲸逍遥001将在天猫、京东、抖音平台正式开售。(作者/雨田)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