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欧盟通过环境新规 力争2050年实现零空气污染!
  当地时间24日,欧洲议会以381 票赞成、225 票反对、17 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一项与欧盟国家达成的临时政治协议。   该协议旨在采取新措施改善欧盟的空气质量,使其不再对人类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害。   协议提出,欧盟将力争到2050年实现零空气污染。 欧洲议会官网截图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10月提议修订欧盟《环境空气质量指令》。本次通过的临时协议,就是在现行指令的基础上,对空气质量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新规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污染物设定了更严格的限值和目标值,包括以PM2.5、PM10为代表的颗粒物以及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最终目的是使欧盟2030年的空气质量标准更接近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方针。   新规提出,欧盟国家将建设更多的空气质量采样点,并公开空气质量指数等数据。   新规还提出,公民健康如果因环境污染问题受到损害,可以获得赔偿。该规定是希望通过有效惩罚来保障受害者的权益。   环境专家指出,欧盟现行的一些空气质量标准是在近20年前制定的,迫切需要修改。而此次通过新规,将把欧盟空气污染减少一半以上,为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铺平道路。 路透社报道截图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全球空气质量急转直下。尤其是进入21世纪,全球多地空气质量恶化,极端雾霾天气频发,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最大的威胁之一。   目前,空气污染仍是欧洲最重要的环境健康风险因素。   数据显示,在欧洲,空气污染每年导致大约30万人过早死亡。   根据欧洲环境署去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空气污染导致欧洲每年至少有1200名儿童和青少年过早死亡,尽管这一趋势正在改善,但是空气污染“显著增加了他们日后患病的风险”。 法国24小时电视台报道截图
全球最大黄金股深夜暴拉!涨幅领跑标普500指数成分股
财联社4月26日讯(编辑 史正丞)世界最大金矿开采公司纽蒙特(Newmont)在周四发布财报后股价大涨12.46%,涨幅位居标普500成分股之首。 今年2月中旬以来的国际金价大涨,正是纽蒙特财报的关键助力。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这种黄色金属的价格从2000美元/盎司一度蹿至2400美元。 (现货黄金价格,来源:TradingView) 业绩显示,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达到40.23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6.79亿美元,其中黄金销售从23亿美元涨至33亿美元。上一季度的黄金产量也从去年的130万盎司上升至170万盎司。 而在矿业股投资者高度关心的核心运营指标方面,纽蒙特披露称,Q1季度的平均黄金出售价格为2090美元/盎司,比2023年均价高136美元。 而在成本端,Q1的CAS指标(销售适用成本,包括直接开采成本、矿场现场管理费用、以及矿场维护等部分间接成本)为1057美元/盎司。同时更全面的AISC指标(反映维持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全部成本,包括CAS和一般行政费用、维护性资本开支、勘探、评估等一系列成本)为1439美元。 (来源:纽蒙特财报) 因此在一季度,纽蒙特的调整后净利润达到6.3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利润的一半,折合每股盈利0.55美元,远高于市场0.36美元的预期。 对于2024年,公司维持其核心业务指引,今年的黄金产量将达到690万盎司,同时AISC为1400美元/盎司。 除了主营业务节节攀升以外,纽蒙特也宣布了剥离非核心资产以及裁员的“降杠杆”计划。公司已经在去年11月完成对澳大利亚矿业公司Newcrest的近170亿美元收购。公司在财报中披露,目前已经在与Newcrest的交易中获得1.05亿美元的协同收益,计划在2025年底前实现每年5亿美元协同收益的目标。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纽蒙特CEO汤姆·帕尔默透露,公司已经开始对6个非核心资产的正式(出售)流程,现在市场的兴趣程度很高。
美股收盘:AI荣光驱散通胀阴影 微软、谷歌盘后市值合涨3700亿美元
财联社4月26日讯(编辑 史正丞)昨夜今晨的美股收盘报告依然需要“一分为二”来讲,包括三大指数为何周四集体下跌,以及周四收盘后揭幕的科技股狂欢。 从大盘表现来看,周四标普500指数收跌0.46%,报5048.42点;纳斯达克指数跌0.64%,报15611.76点;道琼斯工业指数跌0.98%,报38085.8点。不过考虑到纳指开盘时一度跌超2%,所以最终收盘的状况多少也能算是“差强人意”。 (三大指数分钟线图,来源:TradingView) 引发美股大跌的主要有两个原因:Meta的大跌,以及经济数据的滋扰引发美联储推迟降息的担忧。 由于在昨天的财报中披露为了AI大幅增加支出,且公司讲不出靠谱的盈利故事。Meta周四大跌10.56%,市值蒸发超1300亿美元。所以在美国经济数据发布前,纳指期货的跌幅就已经达到1%。 随后远远低于预期的美国一季度GDP和显著反弹的PCE年化季率,进一步打压了市场情绪。虽然前者可以用“美国统计数据方式”造成的认知误差来解释,但后者直接打开了“美联储12月才降息”的恐怖猜想,引发市场恐慌。 股民们非常熟悉的“美联储传声筒” Nick Timiraos,也在最新的文章《美联储降息梦正在破灭》中援引芝加哥联储主席古尔斯比的话称,一个月的数据并不重要,但连续三个月将至少算得上一个真正(重要的)月份数据,现在美联储需要重新校准和等待观察。 就在市场以阴沉的氛围结束周四交易后,AI的荣光迅速驱散了美联储不降息的阴影。 微软首先发布了一份全面好于预期的财报。公司在3月31日结束的2024财年第三财季实现营收619亿美元,净利润219亿美元,分别同比上升17%和20%。最受关注的Azure和云服务取得31%的营收增速,与AI有关的增速进一步上升至7个百分点。财报发布后,微软目前盘后上涨5%,对应市值增加1410亿美元。 谷歌更是点燃了市场的热情。除了全面好于预期的财报外,公司宣布授权进行至多700亿美元的回购,同时自1998年成立以来首次发放每股20美分的分红。受到这一消息影响,截至发稿谷歌盘后涨12.18%,市值增加2362亿美元。 (谷歌周线图,来源:TradingView) 在美股百年历史上,个股单日市值增加纪录是英伟达在今年2月22日创下的2760亿美元,今年2月2日市值增加2040亿美元的Meta位列第二。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Snap也随着盈利和运营数据超出预期,盘后大涨23%。不过英特尔却因为财报和业绩指引均不及预期,目前盘后跌幅超过8%。吸取昨天扎克伯格的教训后,英特尔赶忙表示,现在已经看到下半年需求回升的信号。 总而言之,现在纳指期货涨超1%,早已全面收复周四的跌幅。 热门股表现 科技“七巨头”中,苹果涨0.51%、微软跌2.45%、亚马逊跌1.65%、META跌10.56%、谷歌-A跌1.97%、特斯拉涨4.97%、英伟达涨3.71%。昨日发布财报的IBM收跌8.25%。 面对市场逆风,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0.75%,延续本周连涨四天的步伐。阿里巴巴涨0.64%、腾讯ADR跌0.94%、百度涨0.72%、拼多多跌1.38%、京东涨1.13%、网易涨0.11%、蔚来跌0.48%、理想汽车跌1.68%、小鹏汽车涨0.07%。 其他消息 【全球最大黄金股涨幅领跑标普500指数成分股】 截至周四收盘,世界最大金矿开采公司纽蒙特(Newmont)发布财报后涨12.46%,在标普500成分股中位列涨幅第一。由于国际金价的快速拉升,公司Q1季度的平均黄金出售价格为2090美元/盎司,比2023年均价高136美元,黄金销售额也从去年同期的23亿美元涨至33亿美元。 【美光科技获美国政府61亿美元补贴】 美光科技周四确认,将从美国联邦政府获得61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建设三座芯片制造工厂。除了这笔拨款外,美光也有资格获得美国财政部的投资税收抵免,将为合格资本投资提供25%的抵免。此外纽约州政府也将提供价值55亿美元的激励措施。 【必和必拓报价310亿英镑收购英美资源 消息称“报价缺乏吸引力”】 根据周四的最新消息,必和必拓向英美资源集团提出的全换股收购要约,给予公司25.08英镑/股的报价,对应31.38美元/股,折合310亿英镑的报价。不过据知情人士称,英美资源集团认为这笔报价没有吸引力。受此消息影响,周四必和必拓美股跌3.43%,英美资源ADR涨17.41%,对应市值429亿美元已经超出报价。 如果拟议的交易最终能够成行,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铜产量。 【车队减值拖累 赫兹租车大跌20%】 赫兹租车周四收盘下跌19.31%,刷新股价历史新低。公司一季报披露的调整后EBITDA为-5.67亿美元,其中主要受车辆折旧5.88亿美元影响,其中有1.95亿美元涉及公司待售的电动车。赫兹租车在2021年大举投资电动车,订购了10万辆特斯拉。由于维护成本太高,公司于今年1月宣布出售整个车队的三分之一电动车并购置燃油车。 【网络安全独角兽Rubrik上市首日涨超15%】 当地时间周四,加州云数据管理和数据安全公司Rubrik成功登陆纽交所,公司以高于发行价区间的IPO定价32美元开始交易,最终收报37美元,收盘涨幅达15.62%,市值达到64亿美元。微软在2021年投资该公司,据报道当时的估值为40亿美元。
“老债王”建议远离科技股 华尔街大佬仍预计美联储会提前行动
财联社4月26日讯(编辑 赵昊)当地时间周四(4月25日),美国知名金融服务公司康托·菲茨杰拉德(Cantor Fitzgerald)的首席执行官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认为,美联储会在今年的总统大选前降息一次。 日内早些时候,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24年Q1实际GDP年化环比增长1.6%,不及市场预期的2.5%,为2022年Q2以来最低水平,并且较去年Q4的3.4%明显收窄。 数据还显示,核心PCE物价指数年化环比上升3.7%,为2023年Q2以来新高,超过了市场预期的3.4%。数据公布后,利率互换市场预期,美联储要到12月才启动降息。 发稿前不久,有“美联储传声筒”之称的Nick Timiraos发文表示,周四的经济活动报告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美国通胀连续第三个月比预期更加顽固,这一趋势促使投资者重新考虑今年的降息是否合适。 但卢特尼克在数据公布后告诉媒体,他认为美联储会在9月降息一次,但目标并不是要推动经济,而是为了要“露一手”。他暗示,美联储官员会略微帮助一下拜登,如果拜登能成功连任,联储官员们可能会在未来再获提名。 卢特尼克还预计,在9月和10月左右,美国股市的波动性将会上升,因为大选的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当投资者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时,他们往往会把手放在口袋里。”一旦结果清晰起来,市场将立即恢复正常。 同一时间,前“债王”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也在社交媒体上给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建议:“坚持价值股,暂时避开科技股。”但如果必须要投资科技的话,“微软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美股盘后,微软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 公司在第一季度录得618.6亿美元营收,调整后每股收益2.94美元,超过了华尔街预期的608亿美元和2.82美元。盘后微软股价涨超5%,若保持到周五开盘,市值将重回3万亿美元上方。
险资有多偏爱红利股?数据说话,这些个股最受宠
继去年“中特估”之后,高股息的红利策略,在鼓励提高分红的政策推动下,今年再次成为A股市场主要的投资策略而备受关注。而红利策略最有发言权的是具备长期投资属性的保险资金,叠加利率下行趋势,险资正承受着利差损的压力,更加偏爱和青睐高股息的个股。 Choice数据统计,保险公司2023年底重仓的流通股,股息率平均为2.3%左右,最高的达到8.79%,更重要的是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另一方面,险资去年四季度增持的近200只个股,主要集中在银行、通信、金属、化工等行业。 险资偏爱哪些红利股? 目前,A股市场上偏好红利股的主力资金来自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对红利策略的看法存在分歧,投资策略并不一致。保险资金,属于长期投资资金,风险偏好更低且追求绝对收益,是去年“中特估”行情的主要推动者。 截至2023年底,保险资金重仓的流通股市值近万亿,以最新的股价计算,股息率平均仍然有2.3%左右。即使今年已经大涨了一波,险资重仓的红利股股息率最高仍高达8.79%,那就是广汇能源,中国人寿保险(集团)一款港股通创新保险产品持有其5650万股。 单从股息率来看,银行股是分红大户,包括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等,都是保险资金重仓的流通股。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关键指标,那就是净资产收益率,险资重仓的流通股平均ROE超过了10%。其中,ROE最高的是重庆啤酒,高达63.7%,2023年股息率也有4.36%,天安寿险、中国人寿、大家寿险等产品都持有该股。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去年四季度险资增持的重仓股,排在首位的是工商银行,和谐健康保险的一款万能险买了3.72亿股工商银行,持仓市值高达17.8亿元,占流通股的比例0.14%。今年以来,工商银行的股价涨幅已经达到16%。 除了工商银行,险资增持力度最大的个股,还有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原高速、唐山港、邮储银行等。其中,中国人寿分别增持了中国电信1.24亿股、中国石化1.11亿股,持仓市值分别为41.47亿元、33.7亿元。截至4月19日,今年以来中国电信上涨15.52%、中国石化涨幅19.53%。 利差损压力下的配置策略 从绝对规模来看,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市场均以“万亿”计,不过从比例来看,近年来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投资比例有所波动,不同类型的险企资产配置情况也会有区别。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根据185家保险公司调研数据,2022年末保险资金主要投资债券,债券高达42.2%,然后才是投资股票占比7.5%;公募基金(不含货基)占比5.4%,股权投资占比7.8%…… 从保险公司类型来看,2022年末寿险公司配置利率债比例更高,产险、再保险偏向于配置信用债,保险集团配置股权类资产比例更高。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局统计,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人身险公司与财产险公司合计股票、基金和长期股权投资余额分别为1.94万亿元、1.53万亿元和2.44万亿元,在保险资金余额占比为7.1%、5.6%和8.9%。 其中,人身险公司股票、基金和长期股权的资余额分别为1.82万亿元、1.35万亿元和2.30亿元,在资金运用余额占比为7.2%、5.4%和9.1%;财产险公司投资余额分别为1265亿元、1786亿元和1306亿元,在资金运用余额占比为6.3%、8.8%和6.5%。 东吴证券胡翔金融团队的研报认为,险资长期入市与权益市场长牛是共荣共生且互为前提,险资需要在偿付能力充足率、投资收益目标和资产负债匹配的财务目标三者间寻求平衡。对于2024年,险资仍有响应监管号召长期资金入市的配置动力,分歧点在于偿付能力,利润表冲击和赚钱效应。 从偿付能力约束分析配置股票动因,险资戴着镣铐起舞,择时与择股底层逻辑与传统资管机构有本质差异。从投资收益目标分析配置股票动因,股票作为险资收益增强型的大类资产配置方向,“稳股息”比“高股息”可能更重要。 当前A股两大投资主线 今年以来,除了原本偏好红利股的保险资金,高股息策略也得到了其他市场资金的认可。不可否认的是,高股息的红利策略依然是当前A股不可忽视的主要投资策略之一。 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认为,A股中期往上的趋势仍比较明确, 现在是站在新的逻辑上,不是过去单纯靠杠杆扩张带来盈利的增长逻辑,而是经济转型以及提升投资者回报,围绕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新时代。 陈果提到,央国企红利资产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超额收益,整体是较高胜率选择。不仅分红比例还有提升空间,而且也在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带来价值重估机会。同时,中国仍在转型升级中,一部分成长股仍具有高赔率。高胜率的红利策略和高赔率的成长策略,这两类投资线索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存。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又有新规正在酝酿!事关新能源车险保费定价
新能源汽车保险监管新规正在酝酿中。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向财险公司等相关方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旨在促进新能源车险降本增效,提升保障水平。 我国新能源汽车于2021年12月有了专属商业保险产品,不过仍一定程度存在“车主喊贵、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部分领域还投保困难。 此次《通知意见稿》从三方面提出新能源车险发展思路,包括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机制、提升行业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共计12条内容。其中多条规定与保费定价相关。 新能源商业车险价格差异更大 车险分为交强险和商业车险,此次《通知意见稿》主要针对商业险部分,有多条规定与车险价格直接相关。 通常而言,车险价格基于车的风险、驾驶人的风险以及费用等因素综合而定,保险公司有一定自主定价权,同时连续不出险的车会在保费上有优待。 《通知意见稿》提出,一是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推进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按照[0.5-1.5]执行,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定价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自主定价系数,即是影响车险保费的重要因素,系数越高,保费越贵。扩大新能源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意味着,新能源商业车险的保费上下限进一步打开。而[0.5-1.5]的这一系数范围,与燃油车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一致。2023年1月,燃油车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已由[0.65-1.35]扩大到[0.5-1.5]。 二是丰富新能源商业车险产品。支持行业优化新能源商业车险保障责任,有序增加产品供给。贴合市场需求,研究推出“基础+变动”组合保险产品,为兼职运营网约车的新能源车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险保障。 三是优化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充分发挥行业纯风险保费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和调整的常态化机制。支持行业根据市场实际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并适时调整新能源商业车险行业纯风险保费,优化新车型的定价标准,提升定价精准度。 四是建立新能源车险兜底保障机制。推动行业研究建立高风险车辆兜底保障机制,有效解决部分车辆投保难问题,实现愿保尽保。 此外,《通知意见稿》还涉及提升行业新能源车险经营水平的内容。例如,一是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研究能力,支持行业开展新能源汽车零整比、安全指数等研究,定期向社会发布研究成果;二是提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数智化水平;三是探索新能源汽车风险减量服务创新。 财险业资深人士,原人保财险精算总监、原瑞再中国总裁陈东辉认为,上述新能源车险《通知意见稿》有多个亮点:一是进一步打开费率浮动,没有因为暂时亏损就抬升行业费率,而是把定价权交给市场,这是治本之道;二是强调定价机制和行业纯风险损失率的测算机制,推动零整比等行业控费手段,这是通过机制解决问题,也是考虑长远;三是对网约车推行“固定+浮动”,同时研究行业建立“剩余市场”机制,这是解决行业经营困难的根本出路,网约车费率到位,家庭自用车的保费一定会稳步下降,客户满意度会稳步提高。 所谓“剩余市场”即,由于历史赔付率高企,车辆的商业险保费定价覆盖不了风险,车主投保难、保险公司不愿保的这些业务。一般而言,剩余市场出现于业务市场化过程中,但成熟保险市场的剩余市场往往规模较小。 新能源车险部分难题待解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近年保持较快增长,在我国汽车市场的占比日渐提升,新能源车险也对保险公司越来越重要。2023年,人保财险新能源车承保数量同比增长57.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 和37.9%。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市场占有率达到31.1%。 由于新能源车在车身结构、动力系统、使用场景、维修保养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燃油车,风险特征和事故原因也有独特性,新能源车险业务当前仍面临一些难点。 德勤管理咨询中国与中国银保传媒联合发布的《从新能源车险看财险经营模式变革》报告显示,新能源车出险频率、案均赔款双高,导致其车险的赔付率显著超过传统燃油车。 据统计,从车损险来看,新能源车赔付率整体高于传统燃油车。在使用性质占比最高的家用车中,新能源车赔付率较燃油车赔付率高30个百分点左右;三者险方面,新能源车各使用性质赔付率均高于传统燃油车,其中家用车、非营业 客车和非营业货车赔付率均超过100%。 从保险公司角度来说,包括头部财险公司在内,行业主体的新能源商业车险都为亏损状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今年3月业绩会上介绍,新能源车整体的综合成本率,尤其是商业险的综合成本率较高,且明显高于车险整体。 从车主角度,尽管迎来新能源车专属车险,但仍有车险保费较贵的声音。此外,部分领域车主还出现投保难、续保难等苗头性问题。 此前,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要求财险公司对于新能源车交强险不得拒保,商业险愿保尽保,不得在系统管控、核保政策等方面对特定新能源车型采取“一刀切”等不合理的限制承保措施。 茶道燕梳创始人兼CEO、原天平车险总裁、久隆保险原总经理谢跃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坦言,新能源车险之战是车险的终极之战。对于如何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赔付率,谢跃表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包括迭代专属产品,强化使用性质的鉴别,关注减值风险以及适应驾驶习惯。 除此之外,谢跃认为行业层面也可做出一些探索,包括,行业协会成立新能源车险专业委员会,聚焦新能源车险;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迅速迭代、费率上升空间打开;监管重视新能源车险问题,争取相关部门给予财税支持等。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券商中国
2亿元合作意向金难追回,超讯通信8.76亿元大数据园区设备合同有无风险?
超讯通信(603322.SH)公告被拖欠2亿元合作意向金,目前诉至法庭。根据公告,该款项当初是超讯通信向控股股东方借款提供。 超讯通信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明确表示,该2亿元借款若不能收回,由控股股东方面承担责任,超讯通信不用偿还该借款。 截至2024年2月,超讯通信控股股东梁建华近70%的股份均处于质押中。 多次催促偿还 4月16日,超讯通信公告,此前《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方兰州新区科技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兰州科文旅”)存在合作意向金期满后一直未归还的情况,已经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对兰州科文旅的诉讼,并于4月15日收到法院送达的《受理案件通知书》。 诉讼请求包括判令兰州科文旅返还合作意向金2亿元及支付资金占用费(以2亿元为基数按年利率5.3%暂计算至2024年4月8日,为1773.88万元)等。 早在去年9月,超讯通信就透露未收到上述合作意向金和资金占用费,并督促兰州科文旅尽快向公司返还合作意向金。 当时公告中还提到,兰州科文旅因短期内面临较大资金压力而未能支付合作意向金和相应利息,兰州科文旅是兰州新区财政局100%控股的一级地方国资企业,其后续可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向兰州市政府、甘肃省政府请求资金支持等方式缓解其当前短期资金压力。 4月12日,超讯通信公告了为收回该款项的增信措施,与兰州科文旅全资子公司兰州西部药谷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兰州科文旅协商一致签署《抵押保证协议》。兰州西部药谷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其名下位于兰州新区中川镇嵩山路北段1139号兰州西部药谷产业园项19#地2号楼等7.91万平方米的房屋所有权作为抵押物,为兰州科文旅欠付合作意向金的本息提供抵押担保。 了解事情的全貌还要追溯回2022年7月,超讯通信与兰州科文旅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补充协议》,约定就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项目建立合作关系,并约定在协议签订后超讯通信向兰州科文旅支付合计2亿元合作意向金,兰州科文旅在收到合作意向金全额之日起满一年后,返还该资金并支付相应利息。 超讯通信选择通过向控股股东借款方式提供该合作意向金。根据当时公告,为避免中小股东承担损失的风险,上述2亿元合作意向金由超讯通信控股股东梁建华或其指定方向公司提供,兰州科文旅应于2023年9月15日全额返还合作意向金2亿元,并以2亿元为基数,按照资金实际占用时间支付年化5.3%的资金占用费。 2亿元控股股东又怎么“消化”? 超讯通信2022年9月16日如约支付完成2亿元合作金后,至2023年9月15日,兰州科文旅原本应返还全额合作意向金及相应利息。 超讯通信表示多次通过律师函、电话、微信等方式向兰州科文旅进行催款,均无任何结果和进展。兰州科文旅拒不返还合作意向金2亿元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 2亿元资金如果收不回,是否会对上市公司造成影响? 根据超讯通信与梁建华签订的《借款协议》约定,超讯通信将在收回合作意向金及资金占用费后,才向梁建华偿还相应借款本金及利息。若上述合作意向金未能如期收回,将由梁建华或其指定方承担损失。 4月17日,超讯通信董秘办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明确表示,如果资金收不回,责任由控股股东承担,公司不用偿还控股股东的借款。同时,收回来的资金占用费也由控股股东方获得。 根据披露,该2亿元合作意向金借款当初由梁建华控制的广州粒子微电子有限公司(简称“粒子微电子”)为超讯通信提供,天眼查显示,粒子微电子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员规模小于50人。 按原本计划,如果该笔合作意向金返还“不翻车”,梁建华或粒子微电子将获得年化5.3%的资金占用费。而目前2亿元的借款面临要不回风险,梁建华方将如何消化该巨额款项令市场追问。 超讯通讯公告显示,自2023年9月来,梁建华新增多笔质押。2023年9月,质押620万股超讯通信股份给浙江炳炳典当有限公司为偿还债务。2023年11月分别质押了100万股、310万股给广州市番禺融合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理想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23年12月质押120万股给梁俊晖,2024年2月,质押320万股给浙江银通典当有限责任公司,上述质押理由均为补充流动资金。 截至2024年2月,梁建华所持有69.76%的超讯通信股份均处于质押中,对应融资余额3.13亿元。 超讯通讯自身业绩方面也难言乐观,2023年超讯通讯陷入增收不增利局面,前三季度净利润累计亏损3020.92万元,资产负债率来到87.18%的高点,已经连续四年未分红。 8.76亿元合同项目尚在进行 兰州科文旅还是超讯通信8.76亿元的合同的最终客户。 兰州科文旅是兰州新区财政局100%控股的一级地方国资企业,是上述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单位。 在2022年,超讯通信还经第三方分包获得了最终客户为兰州科文旅的两个数据机房建设项目,分别签订了《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目动力系统及AHU冷却系统设备物资采购协议》和《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3#数据机房设备采购合同》,合同金额合计约8.76亿元。 如超讯通信所公告,目前兰州科文旅未归还2亿元合作意向金且将诉至法庭,那这8.76亿元的项目合同是否有履约风险?对此,超讯通信董秘办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介绍,该项目暂时没有风险,还在正常进行。 根据超讯通信曾披露的公告,当时这8.76亿元合同应是分别和上海电信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签订。 2022年6月30日,超讯通信与上海电信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3#数据机房设备采购合同》,超讯通信提供该项目所需的设备及相关配套设备设施的采购、安装、调试、验收、试运行及保修等内容。合同金额7.04亿元。 2022年4月25日,超讯通信全资子公司超讯(广州)网络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讯设备”)中标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招标的“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目动力系统及AHU冷却系统设备物资采购招标项目”,中标报价金额为1.72亿元。 超讯通信曾将上述一项目中的内容“包”给另一家上市公司。 2023年1月3日公告,超讯通信称根据前期取得的兰州新区数据中心项目实施的需要,在2022年12月30日与震有科技(688418.SH)签订了《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3#数据机房设备采购合同》,震有科技需按照超讯通信或总包方(上海电信工程有限公司)或建设方兰州科文旅提供上述项目所需的设备,以及安装、调试与验收、保修等内容,合同金额约为2.78 亿元(含税)。 值得一提的是,震有科技在近期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因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目中的购销合同纠纷提起仲裁。 2023年3月27日,震有科技与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工程物资购销合同》,震有科技负责提供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目所需的数据机房电力模块及锂电柜等设备以及安装、调试与验收等内容,合同金额为1.36亿元。 2024年3月,震有科技请求裁决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支付到货货款并承担逾期付款损失、律师费、公证费、保全担保费及与仲裁相关的其他费用,共计6414.36万元。 来源:界面新闻
刚刚,中国造船的世界第一,被韩国夺走了
作 者 丨 东木褚 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海上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从三足鼎立到两强争霸,世界造船业将进入中韩轮流位居第一的周期。 大洋之上风高浪急,谁能开得稳,谁才能开得远。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超10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在制造业方面,机电产品出口势头良好,出口额3.39万亿元,增长6.8%,占出口总值的59.2%。 其中,汽车、船舶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表现亮眼,船舶出口额同比大增113.1%,中国各地码头上的一艘艘大船正在排队交付。 与此同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也公布了外贸数据,2024年一季度韩国造船企业承揽的船舶订单额为136亿美元,同比增加41.4%,击败订单额126亿美元的中国。 时隔三年,韩国造船业单季度订单额再度登顶世界第一。 从韩媒报道中的“击败”一词可以看出,韩国对夺回造船业世界第一的结果有多么看重。 2021年四季度,韩国造船业拿下72亿美元的订单,小胜中国的67亿美元订单。但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一直被中国船企按在第二的位置,2023年四季度的订单额更是仅有我们的一半。 2009年,中国造船业首次在新接订单、手持订单等两大指标上超过韩国,而40年前的1969年,正是韩国造船业的起点。 当时世界造船业的霸主是日本,占据世界船舶市场一半的份额。 那一年,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发出豪言:“造船就是把一块大铁板做成个大铁箱,然后在铁箱里放上发动机,让它漂在海上罢了。” 正值韩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总统朴正熙定下了年均经济增长率10%、工矿业年均增长率20%、大幅增加国民收入的目标。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被关闭了八年,导致巨型油轮需求大增,世界造船业进入空前的繁荣期。 同年,看到机会的韩国颁布了《造船工业振兴法》,总统属意的执行者就是郑周永。 郑周永也踌躇满志,发出了上面的造船豪言,但下面的人很担心:“我们一无经验,二无技术,靠什么去造船呢?” 郑周永说:“我们建过那么多发电厂和炼油厂,设计过各种各样的铁板,也焊接过各种类型的铁板。造船对我们现代集团的工人来说,根本不算是什么难事。” 没想到话音刚落,郑周永就遭受了现实的暴击,要建造50万吨级的船,就要修建900米长的船坞,光是买机械就需要8000万美元,他四处筹款都以失败告终。 心灰意冷的郑周永找到主管经济的副总理金鹤烈:“我什么地方都跑了,他们就是不给现代贷款,我只能放弃造船了。” 几天后,金鹤烈对郑周永说:“总统请你来一趟青瓦台”。 刚一落座,郑周永就大倒苦水:“阁下,为了给造船筹款,我去了日本和美国,可他们都瞧不起我们。三菱重工的人说,韩国还处在初级技术阶段,他们可以协助建造,但不能超过5万吨级,还要求保有工程监督权,日本人根本不想我们进入50万吨级的轮船市场,我干不下去了。” 朴正熙听完,沉默了几秒,突然用手指着郑周永,对副总理金鹤烈大声说:“以后凡是郑周永要做的事,一律拒绝,政府不要再搭理这个人!” 说完,朴正熙闷头抽烟,郑周永不敢说话,总统办公室里鸦雀无声。 过了一会儿,朴正熙起身递给郑周永一支烟:“郑会长,我只告诉你一个人,政府‘三五’计划的重点就是发展造船业,‘四五’的目标是成为船舶出口大国,这些一定要实现,没有商量的余地。你有总统和主管经济副总理的支持,还怕什么呢?不管用什么方法,请你接着干下去。” 硬话说完,朴正熙给郑周永出了主意:“日本、美国都去过了,再去欧洲看看嘛。造船厂的建设用地已经给你找好了,就在蔚山的尾浦湾。” 1971年,郑周永在伦敦说服巴克莱银行提供建设贷款,但英国人的条件是郑周永先拿到船舶订单。 当年夏天,郑周永飞到瑞士,在希腊船王的别墅里,以低于市场价16%的价格签下了两艘26万吨级油轮的合同。 1972年3月23日,蔚山尾浦港,现代造船厂举行奠基仪式,朴正熙亲临现场发表讲话,恳请当地渔民支持造船厂的建设。 此后,专攻造船的现代重工成立,一路在时间和成本上刷新世界纪录,船王的两艘船还没造完,一个70万吨级的造船厂就已经奇迹般地完工。 在政府的力推下,大宇重工的玉浦船厂,三星重工的巨济船厂先后开工建设,现代、大宇、三星联合向日本船企发起“进攻”。 1985年,一位英国记者在参观韩国造船厂后写下了这样的话:“从巨大钢板在铸造车间开始切割算起,到干船坞开闸放水,韩国工人只用了欧洲造船厂一半的时间,而且价格还低10%。” 依靠政府的支持、成规模的产业工人,以及打造巨头快速占有市场等因素,韩国造船业迅速崛起,并在21世纪初超越日本,登上了世界造船业的头把交椅。 美、英、日、韩在各自工业化的进程中,为什么都选择船舶工业作为支柱产业? 原因无他,因为造船能带动的产业太多了,造船业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它零部件多、供应链长、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50多个行业。 可以说,船舶出口支棱起来了,整个机电产业的出口也就支棱起来了。 改革开放之初,以造军船为主的中国船舶工业,整体造船水平比世界落后了三四十年,全行业30多万造船工人,无船可造,只能望洋兴叹。 1977年12月6日,小平同志听取有关部委的汇报后,作出指示:“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 “中国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这句话让“世界船王”包玉刚激动不已,他以探亲访友的名义到大陆考察后,宣布自己的环球航运集团拿出1亿美元,向中国船舶工业公司订购6条巨轮。 柴树藩(左一)、包玉刚(左三) 与世隔绝几十年,中国船舶工业终于要建造第一艘外商货轮,完全按国际标准下单的2.7万吨散装货轮,定名“长城”号。 毫不夸张地说,“长城”号的成败,关系到中国能否打进国际市场,建好了,它是世界海洋中一条流动的广告牌;建不好,它就会砸了中国造船的招牌。 时任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在签订合同的当晚,对生产局的负责人说:“这条船,你要像抓核潜艇建造一样亲自把它抓好。” 接下“长城”号建造任务的,是历史悠久的大连造船厂,厂长孙文学多年后提起“长城”号仍然激动不已:“我们大连造船厂造过万吨轮,也造过潜水艇,但用的都是从苏联沿袭下来的验船标准,‘长城’号是我们第一条按英国劳氏标准造的船,建造过程是从零开始、天翻地覆。” 当时,“长城”号的国际标准对国内船厂堪称闻所未闻,因此无厂敢接,孙文学对部领导说:“我厂里两万多工人要吃饭,就是冒再大的风险,就是亏本上法庭我也要接!说大点,我们要为国家争光,说小点,我们要为造船厂的工人争口气!不是都说外国的月亮圆吗,我们要让外国人说,中国的月亮更圆!” 部领导很感动,但也把丑话说在了前头:“工期只有18个月,之后优惠期1个月,每超1天,罚款4500美元;超期150天,船东就可以弃船。如果产生这样的后果,我们建造出口船的战略部署,就会满盘皆输。” 孙厂长立下了军令状,每天撕掉一张台历,他的心里就“咯噔”一下,虽然他对厂里经验丰富的工人有信心,但面对的毕竟是闻所未闻的国际规范。 在前期的技术交流中,英国验船师艾伦带来两名日本焊工,大连厂的高手都跃跃欲试,结果一番“交流”下来,日方焊接的疵点只有25个,而我方“高手”查出的疵点有300多个。 在按出口船标准的检验模拟中,我方胸有成竹拿出了自认为质量过关的3个船体组件,英国验船师竟从上面查出了2434个缺陷,然后对大连厂的工人们说:“在我们那里,1个部件查出有20个缺陷,就必须返工;像你们这样的造船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买主!” 英国验船师的话让工人们大受震撼,一场技术改革在大连厂展开,工人们几天几夜不下船台,焊光昼夜闪烁,经过几个月的魔鬼训练,诞生了上千名焊接好手,很多工人拿到了外国的焊接证书,为后面出口船的大规模建造打下了人才基础。 1981年2月20日,“长城”号分段合龙的日子,英国验船师艾伦登上了组装完的巨轮,进行最后测量。 测量过一遍之后,艾伦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整整五遍之后,艾伦满脸通红,嘴唇哆嗦地向在场的人伸出拇指:“十分完美,十分完美!没想到,真没想到!中国工人太伟大了!” 艾伦的测量结果显示:197米长的巨轮,误差只有2毫米,只有一个2分镍币的厚度。 9月14日,“长城”号在大连造船厂举办下水典礼,从动工到下水,历时仅10个月,时任副总理谷牧、环球航运集团名誉主席包兆龙、英国劳氏船级社主席赫斯基森亲临典礼祝贺。 伴随着“长城”号的扬帆,中国船舶历经30年乘风破浪,在2021年打破了韩国对全球造船订单的统治,独占榜单第一。 2023年,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我国首制大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建成并交付运营,标志着中国造船业集齐了大型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航空母舰这三颗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近20年来,世界造船业的主角是中国和韩国,昔日霸主日本被远远甩在身后,市场份额从巅峰期的50%下降到如今的10%。 曾经的“钢铁巨人”三菱重工,几乎退出了商船建造业务,分离出来的三菱造船,已经没有了工厂,主要业务为软件设计。 目前,日本最大船企今治造船正在研发以氨气为燃料的船舶,试图从“新一代环保燃料船”上打开突破口。 在氨燃料船舶领域,中国的大连船舶重工以及韩国的三星重工也在着手开发,日媒对今治造船“弯道超车”的前景并不乐观,他们的评论是: 日本的新一代燃料船可能会重蹈过去的覆辙。 今年一季度,韩国船企来势汹汹,斩获新船订单136亿美元,占其去年全年订单的45.5%,超过中国的126亿美元。 如果以接单量来看,中国仍以490万修正总吨,力压韩国的449万修正总吨,排名2024年一季度全球第一。 修正总吨(CGT)是建造给定船舶所需工作量的单位,能较为合理地比较国家间的造船产量,由经合组织造船工作组在1977年制定。 为了追赶中国,韩国船企打出“订单筛选战略”,猛攻高附加值船型,从全球船东手里拿下今年一季度100%的环保型船舶订单,有29艘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和20艘氨运输船。 其中,HD现代集团控股的HD韩国造船海洋在2月26日宣布,他们拿下4艘17.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建造合同,订单总价值约10.8亿美元,单船造价约2.7亿美元,创下17.4万立方米级LNG运输船迄今为止的最高船价。 截至3月底,韩国三大船企HD现代重工、三星重工、韩华海洋在全球单体造船厂手持订单排名包揽前三位,也带动韩国贸易出口额连续8个月保持增长。 2月28日,就在船企拿下大单两天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了2024年的三大出口目标:全年出口额7000亿美元、吸引外商投资350亿美元、对本土尖端产业投资11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946亿元)。 韩国产业部认为,要完成7000亿美元的出口目标,造船业首当其冲。 3月5日,韩联社发布消息,韩国政府将携手三大造船巨头投资9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86亿元),进一步扩大造船产业技术领先优势,争取掌控造船领域具有超级差距的技术。 4月17日,美国宣布对中国造船业发起301调查,韩国五大造船股应声上涨。但是目前来看,由于美国船厂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0.1%,对中国船企的影响十分有限。 韩国造船业的中长期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研制出液化氢运输船,主导制定自主航行船舶国际标准。 强敌在侧,中国造船正沿着自己的航路前行。 2023年12月,工信部、发改委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 《纲要》中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初步构建;到2030年,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建成。 翻译一下就是,中国造船业已经开始向清洁能源转型,并将主导造船业的环保时代。 中韩造船业巅峰对决,正驶入深海。
高通发布骁龙X Plus处理器:4纳米工艺 10核Oryon CPU
IT之家 4 月 24 日消息,高通今天正式宣布推出面向 PC 平台的全新骁龙 X Plus 处理器,该处理器平台此前已经得到曝光,今天终于正式揭晓。 和骁龙 X Elite 平台一样,采用先进的 4 纳米的制程工艺。不过其高通 Oryon CPU 有 10 个定制的高性能核心,比 X Elite 系列少 2 个,最高主频高达 3.4GHz,总缓存 42MB,内存带宽达可达 136GB/s,Adreno GPU 速度可达 3.8TFLOPS。 和苹果 M3 处理器相比,骁龙 X Elite 的 CPU 性能领先 28%,而最新的骁龙 X Plus 的 CPU 性能也领先 M3 10%,能够带来出色体验。 高通表示,骁龙 X Plus 在 Geekbench 多线程测试中,表现优于英特尔酷睿 Ultra 7 155H,在达到相同峰值性能时,骁龙 X Plus 的功耗比竞品低 54%。 在 Cinebench 2024 多线程测试中,与英特尔酷睿 Ultra 7 155H 相比,骁龙 X Plus 在相同功耗下的 CPU 性能领先竞品 28%,在 PC 达到相同峰值性能时的功耗比竞品低 39%。对比英特尔酷睿 Ultra 7 155H,骁龙 X Plus 具有显著优势。 图形处理方面,高通表示,在 WildLife Extreme 测试中,与英特尔酷睿 Ultra 7 155H 相比,骁龙 X Plus 在相同功耗下的 GPU 性能领先竞品 36%,在 PC 达到相同峰值性能时的功耗为竞品的一半。 NPU 方面,骁龙 X Plus 与骁龙 X Elite 集成同等 45TOPS 算力的 NPU。同时骁龙 X Plus 能够支持外接三屏超高清 4K 60Hz 显示,并支持 HDR10。 在连接方面,骁龙 X Plus 支持与骁龙 X Elite 相同的连接技术,包括 Wi-Fi 7、高频并发多连接、和支持 Sub-6GHz 以及毫米波的最高速度达到 10GB/s的 5G 连接。 影像方面,骁龙 X Plus 也支持包括支持 18-bit 双 ISP 和 MIPI 摄像头,为高端的用户体验提供先进的图像和视频功能。在音频方面,骁龙 X Plus 支持领先的 Snapdragon Sound 特性,包括蓝牙 5.4 音频传输等。
第一批大模型独角兽,创始人已经开始套现了?
撰文 | 吴坤谚 编辑 | 吴先之 自Alpha Go起至今,AI已在资本市场浮沉近10年。围绕这一概念展开的资本游戏亦愈发扑朔迷离。 拿新一批正在接受资本洗礼的AI独角兽来说,刚刚成立一年出头的月之暗面,在新一轮融资结束并以25亿美元估值站稳第一梯队后不久,被曝创始人大笔套现。 据界面新闻报道,月之暗面(Moonshot AI)创始人杨植麟在上一轮融资完成后,通过售出个人持股已套现数千万美金。 消息曝出后不久,月之暗面回应称,上述消息不实,月之暗面此前已公布员工激励计划。 月之暗面的回复不够强硬,而且其特别提到了将于2024年底开启的ESOP(员工持股计划),似是希望将业内舆论引导向“创始人为团队激励卖老股”。 而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套现一事并非空穴来风。 在AI一级市场遇冷的当下,创始人套现的动作怎么都算不上好看。况且,相对市场对月之暗面本身的质疑而言,更具杀伤力的是对整个AI赛道商业化的担忧。 被放大的不安 投资AI是门苦差事,作为当下最为前沿的硬科技,高风险、高投入以及未知的回报周期都在强化整个投资格局的马太效应,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因而波动剧烈。 这也是为什么当月之暗面融资10亿美元的消息出来后,二级市场会出现所谓的“Kimi概念股”。这10亿美元好比对逐渐冷静下来的AI赛道的一针强心剂。知名新冠抗原检测龙头九安医疗,因为参与了月之暗面的投资而摇身一变成AI概念股,市场热情可见一斑。 这也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月之暗面这次创始人套现风波的影响,多个社交媒体与投资社区中随处可见唱衰之声。 从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的经历看,作为为中国35岁以下NLP领域引用最高的研究者,顶着“学院派”创业者光环——不过再亮的光环也难以掩盖其相对缺乏资本市场经验,让不少人将套现解读为是“改善生活的昏招”。 但是从账面上看,数千万美元相比月之暗面创立至今已高达13亿美元上下的融资总额而言并不算大。而且在科技创业语境中,让创始人卖掉少量老股从而追求一些短期回报的做法并不鲜见。 众所周知,接受融资一般意味着创始人与上一轮投资人的股份被稀释,而且资本完全进入公司账目。在此情况下,出售少量老股不仅可以获取较高的短期回报,也能一定程度上对冲股份稀释的问题。 一众大模型创业者拍马追赶的OpenAI就是卖老股的“熟手”。4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其在估值上升至860亿美元的情况下筹备新的售股计划,甚至已离职员工也可以借此机会出售股份。OpenAI CEO 山姆·奥特曼每年都会发起新的融资,推高估值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员工可以通过卖老股来兑现期权,这意味着对人才的绝对吸引力。 我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那就是前沿创业公司套现不应该是什么稀奇事儿。 相比投资人而言,创业团队及人才更需要实打实的回馈。只不过在愈发内卷的AI投融资中,老股套现的时间节点被提前了,频率也被山姆·奥特曼加快到了一年一轮——如果不是因为去年的内部宫斗,上述售股计划应该发生在2023年。 至于创始人售股是否会影响决策与控制力,3月融资时的10亿美元已占月之暗面估值的40%,为了保证创始人团队保有绝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月之暗面做了AB股处理。天眼查亦显示杨植麟在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中持股比例达78.968%。 不能变现的期权只是废纸一张。显然,人才密集型的AI赛道绝不能“害怕兄弟开路虎”。 没有护城河 相比市场情绪,月之暗面更大的危机在于其赖以生存的长板已逐渐有了被攻破的迹象。 月之暗面之所以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标的,在于其亮相时的与众不同——没有写诗作画,不写代码程序,而是用旗下支持20万汉字超长文本输入的产品Kimi啃下了一本《三体》。这不仅在当时的国内玩家中难逢敌手,放眼海外,GPT4的上下文长度也才堪堪达到约6000个单词上下。 于大模型商业化而言,长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企业客户死攥内部数据不放的情况下,长文本是跑通B端商业化的重要一环;对用户侧而言,提取文本关键词并整理归纳的能力也可以极大提高个人效率。于是,以独特功能打响差异化的月之暗面似坐火箭般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估值三连跳,成为AI独角兽中的头部玩家。 时至今日,在Scaling Law的助推下, Kimi现已支持200万字的无损上下文输入,但对手们的进展似乎更快。 国内玩家中,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开放了 1000 万字的长文本处理能力、360 智脑开始内测 500 万字的长文本处理、百度免费开放了200万~500万字的长文本处理能力。如果说上述长文本能力的稳定性存疑的话,海外的Gemini 1.5 Pro则一次性将文本输入长度拉到百万tokens,相当于一本《红楼梦》,而且这是在跨模态的前提下的稳定表现。 面对长文本的确定性需求,一众厂商的发力不容小觑。他们在迅速追平甚至超过Kimi立下的里程碑的同时,还打破了其在这一差异化领域的独家优势。事实上,随着业内对长文本的深入研究,这项技术也已有了被祛魅的迹象。 一位开发者表示,长文本处理无非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切片等形式对上下文进行有损压缩,其二是极致的工程化。前者已有谷歌方面发布论文称在加入记忆模块的情况下,有损输入的文本理论上可以无限拉长,而后者则需要时间与算力,势必将竞争拉回一年前的“大力出奇迹”时代。 业内对大模型的输入输出的优化从未停止,在Kimi的长文本能力一鸣惊人的同时,RAG(检索增强生成)这个“外挂”与向量数据库也在同步发展。 既然长板的领先地位不保,月之暗面能否掏出下一张差异化的牌? 自不少使用者的反馈来看,Kimi的情况不容乐观。首当其冲的是“长文本”标签下,其输出依赖模型之外的数据源,无论是用户自行输入的文本还是站外搜索,而且在数学、代码等功能上表现稍弱,好比是一个偏科的“文科生”。另一方面,这也自侧面暴露了其模型训练阶段的数据不足、数据集质量等问题。 面对确定的需求与被炮制的卖点,月之暗面即将踏入一条名为内卷的河流。然而更大的拷问还在于其可持续性未知的商业模式。 独角兽也缺钱 除了长文本外,将月之暗面与去年高唱定制化与行业大模型的同行区分开来的一个鲜明标签是to C。对于技术派杨植麟而言,AGI与to C天然是相互吻合的发展方向。 正因如此,无需深耕定制化与BD的月之暗面至今仍能保持一个较小的团队规模。但在走向超级应用的道路上,月之暗面的付出似乎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回报。 不似老牌厂商一般试图以AI重构多个既有C端产品,战线从未拉长的月之暗面借助长文本、投融资等爆点迅速起势。据aicpb.com统计,Kimi在2024年2月的访问量达305万,1月的访问量达142万,连续两个月均仅次于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在大模型创业公司产品中居于首位。在3月21日发布200万字长文本能力后,Kimi顺势登顶iOS效率榜榜首。 然而这个成绩的背后是高昂的营销获客成本,据新浪科技报道,算上广告投放和算力成本,Kimi每个用户的获客成本达12-13元,每日的获客成本高达20万元。另一方面,用户的疯狂涌入也导致Kimi的营运成本高企——3月21日后,Kimi已连续紧急扩容5次。 在月之暗面为Kimi筑起付费墙之前,上述营运情况很可能愈演愈烈。更重要的是,其用户增长的势头正在逐渐减弱。截至发稿前,Kimi在iOS效率榜上的排名已回落至11名。相比之下,更偏向情感陪伴与娱乐的抖音豆包则把持效率榜第二的位置。 就应用逻辑来看,效率类应用无论是在拉新拓客还是在变现上都相对弱于娱乐类应用。从商业模式看,在对手们纷纷推出长文本功能后,Kimi刚刚打下的消费者心智能守住多久尚是未知数,纯粹面向C端的商业化也不知何时才能谈起。 好似数年前的工具类应用一般先做大DAU,再谈营收,杨植麟曾多次公开表示将以长文本为抓手,通过AI native应用打开新的流量入口,成为超级应用后再说其他。但商业化就像一把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纵使从移动互联网初期长跑至今的多个工具应用,在升格为聚合平台后还在头疼进一步商业化的问题。 长期保持纯投入的姿态,杨植麟登月的漫漫长路需要钱,更需要资本市场的等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次套现风波实际上也是一次对AI赛道和资本市场的双向压测。目前看来,Kimi有望带着行业回到过去那个可以通过期权跨越阶层甚至改命的年代,但资本市场的耐心显然是经不起考验的。
微软发布Phi-3 Mini:3.8B参数小到能塞进手机,性能媲美GPT-3.5
编译 | 长颈鹿 编辑 | 香草 智东西4月24日报道,4月23日,微软在官网开源了小语言模型(SLM)——Phi-3-mini。这是微软Phi-3系列模型推出的首个模型。 Phi-3-mini作为微软Phi系列的第四代产品,以其38亿参数和3.3T tokens的庞大训练数据量,在语言、推理、编码和数学基准测试中超越了众多数百亿参数规模的模型。 此外,Phi-3-mini有4k和128k tokens两个上下文长度变体,经过预训练和指令调整,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语言、表达、逻辑并执行不同类型的指令。 与大语言模型相比,Phi-3-mini模型操作更为简便。该模型的体积很小,这一特性使其可以在端侧部署和运行。据称,该模型可以作为聊天机器人离线访问,且具有不亚于GPT-3.5的性能。 Phi-3-mini的成本大幅降低。微软生成式AI研究副总裁塞巴斯蒂安·布贝克(Sébastien Bubeck)称,相比于其他相似功能的模型,Phi-3-mini成本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据微软研究团队称,Phi-3-mini小体积、高性能的创新归功于由合成数据组成的数据集。该数据集由大量已过滤的网络数据和其他AI制作的儿童读物中的合成数据组成。 微软计划在未来几周内推出Phi-3系列的另外两个模型,分别是Phi-3-small(7B)和Phi-3-medium(14B)。 目前有三个平台可以获取Phi-3-mini: Microsoft Azure AI Studio: https://ai.azure.com/explore/models/Phi-3-mini-128k-instruct/version/2/registry/azureml Hugging Face: https://huggingface.co/collections/microsoft/phi-3-6626e15e9585a200d2d761e3 Ollama: https://ollama.com/library/phi3 01. “小而美”的模型 Phi-3-mini优于两倍其尺寸模型 据微软官网称,Phi-3模型是目前能力最强、性价比最高的小型语言模型(SLM),其在多种语言、推理、编码和数学基准测试中均展现出超越同等规模甚至更大型模型的能力。 Phi-3-mini包含两种上下文长度的规模,分别是4k和128k tokens,其中128k tokens的上下文窗口支持在同类模型是首次实现,且对模型质量的影响微乎其微。此外,该模型经过指令微调,能够以自然语言方式响应和执行多种指令,确保了其即时可用性。 Phi-3模型在小尺寸上具有突破性的性能。根据微软研发团队的测试,Phi-3模型在基准测试中优于相同尺寸和更大尺寸的语言模型。其中,Phi-3-mini的性能优于其尺寸两倍的模型,而Phi-3-small和Phi-3-medium的性能优于更大的模型,包括GPT-3.5 Turbo。 根据性能对照表,Phi-3-mini的两个变体于基准测试的19个对比项中,有17项胜过Gemma-7b模型,18项胜过Mistral-7b模型,11项胜过Llama-3-8B模型。但也有11项次于GPT3.5-Turbo模型,17项次于Claude-3 Sonnet模型。 ▲Phi-3系列基准测试对照表(图源:微软) 此外,微软还在学术报告中称Phi-3模型的整体性能可以与Mixtral 8x7B和GPT-3.5等模型相媲美。 Phi系列模型的起源于微软研究部门,已经被广泛使用,其中Phi-2下载量超过200万次。从用于Python编码的Phi-1开始,到增强推理和理解的Phi-1.5,再到27亿参数的Phi-2,Phi系列在语言理解方面超越了其25倍参数大小的模型。 微软计划在未来几周内推出Phi-3系列的另外两个模型,分别是Phi-3-small(7B)和Phi-3-medium(14B),旨在为Azure AI和其他模型库提供更灵活的选择。 02. Phi-3遵循安全和高质 Phi-3-mini为多个平台专门优化 Phi-3模型的设计遵循了微软的“负责任AI标准”,包括问责制、透明度、公平性、可靠性与安全性、隐私与安全和包容性。Phi-3模型经历了严格的安全度量和评估、红队测试、敏感用途审查,并遵循安全指南,以确保这些模型在开发、测试和部署过程中都符合微软的标准和最佳实践。 Phi-3模型在训练过程中采用了高质量的数据,这是基于先前的Phi模型工作的延续。它们还通过了广泛的安全后训练,包括从人类反馈中进行的强化学习(RLHF)、在数十个伤害类别上进行的自动测试和手动红队测试。 此外,Phi-3-mini在Azure AI上配备了一套完整的部署、评估和微调工具链,并通过Ollama平台使开发者能够在本地笔记本电脑上运行。模型还针对ONNX Runtime进行了优化,支持Windows DirectML,并且实现了跨平台支持,包括GPU、CPU和移动硬件。 同时,Phi-3-mini也作为英伟达推理微服务(NVIDIA NIM)提供,具备可广泛部署的标准API接口,并对英伟达GPU进行了专门优化。 03. Phi-3提供离线推理场景 AI解决方案已落地印度 微软公司通过提供Copilots帮助客户用生成式AI进行业务转型。他们认为,不同任务对质量成本曲线上不同规模模型的需求正日益增长。 小语言模型,如Phi-3,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资源受限的环境,包括设备上和离线推理场景;延迟约束的场景,快速响应时间至关重要;以及成本受限的用例,特别是那些具有较简单任务的用例。 由于尺寸较小,Phi-3模型可以在计算受限的推理环境中使用,特别是Phi-3-mini可以在端侧使用。Phi-3模型的较小尺寸还使得微调或定制变得更加容易和更具成本效益。此外,较低的计算需求使其成本更低,延迟更好。较长的上下文窗口使其能够处理和推理大量的文本内容,如文档、网页、代码等。 微软的一些客户已经开始使用Phi-3构建解决方案。比如农业领域,Phi-3模型为农民提供了更便捷、更经济的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在没有稳定互联网连接的情况下使用AI技术。 印度一家领先的商业集团ITC正在将Phi-3模型用于Krishi Mitra(一款面向农民的应用程序)内,帮助印度农民通过技术手段获得更好的农业解决方案。据悉,该应用已经覆盖了超过一百万名农民。 04. 结语:大小模型相辅相成 离线AI聊天已成现实 微软的Phi-3模型设计的初衷旨在兼容多种设备。Phi-3与Stability AI的Zephyr、谷歌的Gemini Nano和Anthropic的Claude 3 Haiku等小型模型一样,能够在端侧运行,而无需依赖互联网连接。 尽管云端大模型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小模型,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较高的成本、运行速度以及对互联网连接的依赖。相比之下,Phi-3允许用户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与虚拟助手进行互动,能够在不上传数据的前提下实现内容总结,解决了AI领域的一部分弊端。 未来这类模型有望与智能手机集成,甚至可能内置于常用家电中,为用户的生活提供个性化建议。我们期待AI变得越来越生活化,也期待小语言模型在未来的进步。
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宣判:获赔25万元
快科技4月24日消息,北京互联网法院昨日对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进行了一审判决。 该案涉及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人的声音权益是否应扩展到AI生成的声音,以及如何确定AI生成声音的可识别性。 原告殷某是一名配音师,发现其配音作品在多个APP中广泛流传。这些作品中的声音来自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的文本转语音产品。 原告曾为被告二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录制录音制品,而被告二将这些录音制品的音频提供给被告三某软件公司,允许其使用、复制、修改数据用于其产品和服务。 被告三仅以原告录制的录音制品作为素材进行AI化处理,生成了涉案文本转语音产品并在被告四上海某网络科技公司运营的云服务平台对外出售。 法院认为,自然人的声音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和稳定性,能够给他人形成或引起一般人产生与该自然人有关的思想或感情活动,可以对外展示个人的行为和身份。 如果AI合成的声音能使一般社会公众或者相关领域的公众根据其音色、语调和发音风格,关联到该自然人,可以认定为具有可识别性。 在本案中,AI声音与原告的音色、语调、发音风格等具有高度一致性,能够引起一般人产生与原告有关的思想或感情活动,能够将该声音联系到原告本人,进而识别出原告的主体身份。因此,原告声音权益及于涉案AI声音。 被告二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被告三某软件公司未经原告许可AI化使用了原告声音,构成对原告声音权益的侵犯,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被告四上海某网络科技公司、被告五北京某科技发展公司主观上不存在过错,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综合考量被告侵权情节、同类市场产品价值、产品播放量等因素,对损害赔偿予以酌定。 最终,被告一北京某智能科技公司、被告三某软件公司向原告赔礼道歉,被告二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被告三某软件公司向原告赔偿损失共计25万元。 此案是我国民法典首次以立法形式将保护“声音”写入民法典,明确参照适用肖像权的形式保护自然人的声音,体现了对人格权益全面尊重和保护的立法精神。 任何自然人的声音均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对录音制品的授权并不意味着对声音AI化的授权,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
苹果AI,遥遥落后?
作者|唐健博 似乎所有的手机都已经用上了 AI 功能,但唯独少了 iPhone。 今年 2 月底,知名科技记者 Mark Gurman 爆料称,苹果决定取消电动车项目,并转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项目。这一消息令外界哗然,默默经营了十年的智能汽车项目不做了,反而去做 AI。苹果有拿得出手的 AI 手机吗? 有,严格意义上来说,iPhone 的确是一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手机。 即便是大家认为不太智能的 Siri、输入法自动更正,以及最近 iOS 版本才有的“手记”APP 等等,其实都离不开 AI 技术支持。 只不过,苹果对待“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件事情的态度,一直特别拧巴。例如,过去苹果公司几乎没有在产品线中使用过“AI”这个词语,相反,他们更喜欢将人工智能技术称为“Machine Learning(ML)”机器学习。 苹果是否真的和外界所说的那样,在 AI 领域遥遥落后了? 一个词,看苹果的偏执 苹果取消电动车项目并转向 AI 赛道的消息,来自于非官方渠道。在该消息曝出之前,苹果极力避免在产品中使用“AI”词语。 这一情况在几天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3 月 4 日,苹果冷不丁上线搭载 M3 芯片的 MacBook Air 系列产品,并在新闻稿中提到“World’s Best Consumer Laptop for AI”。 这或许是我们首次在苹果官方新闻稿中,明确见到其产品描述使用了“AI”一词。 甚至在此后的股东大会上,库克表示,将会在今年稍晚时间公布关于生成式 AI 的计划。苹果似乎在一夜之间将 AI 列为了头号战略。 2023 年 10 月,苹果 Scary Fast 的秋季发布会,正式发布了 M3 系列芯片和搭载该芯片的 MacBook Pro 和 iMac。但在会后的新闻稿中,我们发现了苹果对产品描述的微妙差异:M3 芯片新闻稿中,苹果写到“进一步加速 AI/ML 工作流”,但在 MacBook Pro 和 iMac 的新闻稿里,我们连 AI 影子都没有看到。 苹果对 AI 一词的偏执有迹可循,就像乔布斯对追求完美的偏执一样。 2011 年,被收购后的自然语音应用软件 Siri 登陆苹果设备,令所有人都为之一振。智能语音助手彼时成为了手机品牌的宠儿,后来的三星还为 Bixby 语音助手提供了一个实体按键。从那时开始,苹果就已经在借助 AI 技术驱动功能的更新。 其实苹果大可以称 Siri 为“AI 语音助手”,但它没有那样做。因为在 Siri 背后用的便是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技术,简称 NLP 自然语言处理。这在 2011 年属于极为先进的前沿技术。 2017 年,类似的事情也有发生,A11 Bionic 芯片和 iPhone X 一起亮相,“Bionic”译为“仿生”,偏偏避开了“AI”等主流词汇。要知道,同时期的终端芯片厂商无一不是以 AI 为噱头,彼时的媒体也唱响了 AI 为行业趋势的论调。 技术层面上,该芯片首次搭载神经网络引擎处理器单元(Neural 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运用本地化人工智能加速器进行机器学习。在这一部分,苹果仍然坚持使用“神经网络引擎”来代指“人工智能”工作部分。 不提AI,处处都是AI 尽管产品上,苹果极力避免使用 AI 词汇,但在苹果产品中,处处都是 AI——只不过它的存在感不如当前火爆的生成式 AI 那样直观。 如果你使用 iPhone 的时间足够长,那么你会发现下面这些事情。 例如你的“手记”APP 时不时会提醒你,去过某些地方,是否需要记录,根据当时拍摄的图片写下自己的想法或心情; 又如自带输入法,它基于 Transformer 语言模型,在用户输入文字的同时便会开始学习,并以此记忆多频词汇、特定词汇等等,并在此后的输入过程中,将多频词汇特定词汇列在候选词靠前的位置,提高输入效率; 还有相册里的人物分类,它也会向你建议将相似的面孔合为一个人的分类里; 最后在图像部分的处理,就不用我再多言语,相机从开启到拍摄完成,都会调用苹果的 AI 学习技术,并能在取景框和照片里区分人和物体...... iPhone 的确在你使用过程中,像人一样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并尽力让自己表现得更了解你一样。只不过基于它在设备端的能力,整个过程既需要时间也有明显的天花板。 需要强调的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发生在设备端。并且,苹果没有大张旗鼓地将 AI 功能作为宣传核心,反而是将这些功能都藏了起来,等到用户慢慢发现,收获一份惊喜。 这是一个非常苹果的操作。也将苹果对待用户的态度 100% 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用户体验永远是第一位。 现在来看,正是这种克制,没有让苹果的 AI 功能湮没在 2017 年那一股 AI 风潮当中。或许那时候苹果已经清晰地认识到,“AI”一词给宣传带来的负面影响。 苹果在宣传上的克制造就了今天的 iOS 体验。用户慢慢挖掘一些新奇功能,从正面来说这是一份惊喜,但当我们正视这个问题,你就看到了苹果 AI 落地 iPhone 的掣肘。 大模型和隐私,选哪个? 苹果对于用户隐私的要求业界闻名。 2019 年 CES 期间,苹果包下拉斯维加斯万豪酒店一面墙,写了一个广告“what happens on your iPhone, stays on your iPhone”,以此突出他们对用户隐私的重视。 在苹果官网上,你也可以看到苹果称用户的大量个人信息都存储在设备上,进行加密。这是 iPhone 绝对的优势,因为可能世界上没有哪家企业能像他们一样把隐私宣传做得如此之好。 但这也意味着,苹果的生成式 AI 功能不会那么轻易拥抱大模型——一旦涉及到大模型,必然会将数据上云,通过云端处理再回传到端侧,这是苹果很忌讳的事情。 Siri 之所以在近年来遥遥落后于其它品牌的语音助手,正是因为它很难理解对话的语境,前后文的关系,它能听懂和做到的事情,仅限于发生在设备端的功能,例如设定一个闹钟或者设定第二个闹钟。 要知道,现在任何一台 AI 手机若是不能通过语音助手了解当前的新闻,它就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 AI 手机。 Siri 显然和这些功能不沾边,一方面是因为数据不能随意上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无法接触到所有的端侧数据。 随现在似乎苹果找到了一个解法,据 Mark Gurman 爆料,苹果正在研发一种端侧大模型,并兼顾运算速度和隐私保护能力。这也意味着将来 iPhone 的 AppleGPT 语音助手将会完全在设备本地运行,无需将请求发送到云端,同时也能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 只是这也衍生出来了一个问题,如果 AppleGPT 不上云,那么它如何获取当前最新的信息呢?还是说升级后的 Siri 只是能力范围更强,仍然无法跟上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假如所有设备的 Siri 能够同步升级,那么在 Vision Pro 上又能有什么不同? 而这一切,或许都将在 6 月的 WWDC 中得到解答。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苹果有在芯片上改名的习惯,那么得到 AI 加强的 iPhone 会不会改名 AIPhone 呢? A iPhone。
AI成功改写人类DNA,全球首个基因编辑器震撼开源!近5倍蛋白质宇宙LLM全生成
【新智元导读】刚刚,分子生物学界引爆核弹级消息:人类的DNA,已经能由AI重新改写了!初创公司Profluent宣布开源了世界首个AI设计基因编辑器,成功编辑了人类细胞中的DNA。这可太科幻了,如果有机会,你会选择「改造」自己的DNA吗? AI,能够重写人类基因组了? 就在刚刚,初创公司Profluent宣布,完全由AI设计的基因编辑器,已经成功编辑了人类细胞中的DNA。 也就是说,世界上首个使用AI从头设计的分子级精确基因编辑器诞生了。 就像ChatGPT能生成诗歌一样,Profluent这个全新的AI系统,可以让我们编辑自己DNA的微观机制生成蓝图。 在迄今最广泛的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系统数据集上,研究者训练了LLM。这些LLM产生的蛋白质,将几乎所有天然存在的CRISPR-Cas家族的多样性,扩大了4.8倍! 并且,基因编辑器在人类细胞中显示出了与SpCas9(一个示例基因编辑器)相当或更好的活性和特异性,同时距离超过400个突变。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掌握了自己的基因组密码。未来的科学家,会比今天更精确、更快速地对抗疾病。 而且,公司还决定,会在OpenCRISPR协议下,自由释放这些DNA分子。 OpenCRISPR-1的物理结构,OpenCRISPR-1即是由Profluent的AI技术创建的基因编辑器 Profluent联创Ali Madani表示,「尝试用AI设计的生物系统,编辑人类DNA是一次科学登月之旅」。 「我们的成功表明,在未来,AI可精准设计出一系列定制的疾病治疗方案」。 有网友表示,「是时候重新编程人类了吗?AI驱动的CRISPR技术进步,正挑战着基因伦理的边界」。 如果你可以改变自己的DNA,你会这么做吗? 贫血、失明疾病的基因,由我们自己修改 初创公司Profluent在刚刚发表的这篇论文中,详细描述了这项技术。 论文地址: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4.04.22.590591v1.full.pdf 论文预计将于下月,在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年会上发表。 这项技术和驱动ChatGPT的方法是一样的,它在分析大量生物数据后,创造了新的基因编辑器,包括科学家已经用于编辑人类DNA的微观机制。 这些基因编辑器基于的是诺奖的获奖方法,涉及一种名叫CRISPR的生物机制。 基于CRISPR的技术诞生后,即在业界引起轰动。它改变了科学家研究疾病的方式。 在以前,如果我们不幸得了镰状细胞性贫血和失明这样的遗传性疾病,往往束手无策,而现在,CRISPR技术可以直接让我们修改导致这些疾病的基因了! CRISPR方法使用的是我们在自然界中发现的机制:从细菌中收集的生物材料,竟然神奇地赋予了这些微生物抵抗细菌的能力。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工程和治疗科学系教授兼系主任James Fraser介绍说,这些生物材料从未在地球上存在过,而Profluent的AI系统,正是从大自然中学习如何创造这些全新的东西。 如果这些技术继续发展,所产生的基因编辑器,或许会比我们人类经过数十亿年进化磨练的基因编辑器更灵活、更强大。 现在,Profluent表示正在开源OpenCRISPR-1编辑器,这也就意味着,个人、学术实验室和公司都能免费使用这些技术。 AI界常见的开源,可以加速新技术的产生。不过,对于生物实验室和制药公司来说,像OpenCRISPR-1这样的开源并不常见。 当然,Profluent也只是开源了其AI技术生成的基因编辑器,并没有开源AI技术本身。 由OpenCRISPR-1编辑的人类细胞延时摄影 AI编辑蛋白质,为何意义重大 目前,蛋白质工程界想要复制功能性蛋白质,或者用「定向进化」来迭代修饰,通常还是需要从自然界中复制。 许多对人类有重大意义的蛋白质,都是我们偶然发现的,比如狗的胰岛素、酸奶设施中的Cas9和经常造成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毒素。 大型生成蛋白质语言模型的作用,就是可以捕获使天然蛋白质发挥作用的基本蓝图。它们勾勒出一条捷径,可以绕过进化的随机过程,推动人类有意识地为特定目的设计蛋白质。 Cas9蛋白,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一种RNA引导的核酸酶,可以搜索人类基因组中的所有30亿个核苷酸,并在一个特定位点进行切割。 这种核酸酶与单导RNA(sgRNA)复合在一起,sgRNA由一个在结构上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支架和一个间隔序列组成,后者可通过编程靶向基因组中的任何位点。 棘手的是,大多数Cas9蛋白的长度超过1000个氨基酸,整个设计空间包含20^1000种可能的序列,比起可观测宇宙中的原子数量,它都要高出几个数量级! 而且,由于这些蛋白质必须以精确的顺序协调许多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精确切割,因此即使是单个错位突变,也可能完全消除蛋白质的功能。 如果通过实验穷尽所有可能的序列变异,许多科学家几辈子时间都做不完。 然而,AI系统却能很轻松地探索整个搜索空间,发现功能性的基因编辑器。而且,只需要花几个小时! 全球首个开源基因编辑器,改写人类DNA 基因编辑器OpenCRISPR-1,由一个Cas9样蛋白质,和引导RNA(guide RNA)构成。 正如之前所述,它是完全由Profluent的AI大模型开发的。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研究人员对26TB组装的「基因组」和「元基因组」数据库系统进行挖掘,整理出超100万个CRISPR操纵子(operon)的数据集。 通过训练OpenCRISPR,AI从大规模序列和生物背景中学习,生成了自然界不存在的数百万种CRISPR样蛋白。 研究人员称,AI生成了自然界中已发现的「CRISPR-Cas家族」的4.8倍的蛋白质集群,完全实现了指数级扩展! 而且,语言模型还为类Cas9效应蛋白定制了单引导RNA序列。 与原型基因编辑效应器SpCas9相比,几个生成的基因编辑器显示出,可比或改进的活性和特异性,同时在序列上相差400个突变。 最后,研究人员还证明了AI生成的基因编辑OpenCRISPR-1与碱基编辑的兼容性。 这项研究中的关键结果,具体如下。 AI生成4.8倍「CRISPR-Cas」蛋白质宇宙 生成蛋白质语言模型通常是在,大型涵盖多种系统发育和功能的天然蛋白序列的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 。 这些模型能够生成,反映天然蛋白质分布和特性的真实蛋白质序列。 然而,对于特定的应用,例如新型基因编辑器的生成,有必要将生成过程导向特定的感兴趣的蛋白家族子集。 对此,研究人员进行了详尽的数据挖掘来构建数据库。 他们搜索了26.2TB的组装微生物基因组和宏基因组,发现了1,246,163个CRISPR-Cas操纵子。 与CRISPRCasDB和CasPDB等精选数据库,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蛋白质资源UniProt相比,最新创建的数据库显示出更大的多样性。 通过总结共性,研究人员发现了所有CRISPR-Cas蛋白的单一模型,能够生成跨家族的不同序列。 为了生成新型CRISPR-Cas蛋白,作者在CRISPR-Cas Atlas上微调了基于ProGen2的语言模型,由此平衡了蛋白家族的表示和序列簇大小。 从这个模型中,研究者生成了400万个序列。 其中一半是直接从模型生成的,另一半是由天然蛋白质N或C末端的最多50个残基提示,以引导向特定蛋白的生成。 为了评估其新颖性和多样性,作者使用MMseqs2对每个家族的生成序列和天然序列按70%的同一性进行了聚类。 结果发现,与CRISPR-Cas图谱中的天然蛋白相比,生成序列实现了4.8倍的多样性扩展。 对于天然蛋白质很少的家族,比如Cas13和Cas12a,生成序列的多样性分别增加了8.4倍和6.2倍。 另外,只需要极少的上下文,即提供50个或更少的残基,就能针对某一特定科引导序列生成与感兴趣的科保持一致。 100万个类Cas9蛋白全部生成 虽然许多CRISPR-Cas蛋白已被用于基因组编辑 ,但Cas9仍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为了生成类Cas9的新序列,研究人员从CRISPR-Cas图谱中采样,Cas9的N端或C端50个残基,对CRISPR-Cas模型进行了提示。 这里,作者使用了CRISPR-Cas Atlas中238917条Cas9序列,对另一个语言模型进行了微调。 这一模型生成可行的类Cas9序列的速度是CRISPR-Cas模型的2倍(54.2%),而且需要任何提示。 为了探索II型效应器的潜在序列分布,研究人员使用Cas9模型生成了100万个Cas9蛋白。 生成的可存活代(n=542,042)与同一性为40%的天然Cas9聚类在一起,并用作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的输入(图2a)。 引人注目的是,生成的蛋白质主导了系统发育的格局,占系统发育总多样性的94.1%。 与整个CRISPR-Cas图谱相比,多样性增加了10.3倍(图2b)。 新的系统发生群分布在整个树中,这表明该模型捕捉到了Cas9的全部多样性,并没有过度拟合任何特定系。 生成的序列与CRISPR-Cas图谱的差异很大,与任何自然序列的平均同一性只有56.8%(图2c)。 总体而言,生成的序列与同一蛋白质簇中天然蛋白质的长度密切匹配,皮尔逊相关性为0.97(图2d)。 此外,图2e显示了,天然Cas9、祖先序列重建和48个生成蛋白的靶上和脱靶的编辑效率。图2f展示了自然Cas9、祖先序列重建,以及生成蛋白在靶向编辑效率和特异性方面的对比。 生成的基因编辑器,在人类细胞中发挥作用 然后,研究者进一步将关注范围缩小到CRISPR-Cas9系统,并在CRISPR-Cas图谱中的238,917个Cas9蛋白上,训练了蛋白质语言模型。 使用这些模型,研究者生成了可与SpCas9互操作的Cas9样蛋白。也就是说,它们与基因组的相同部分(PAM)结合,并与相同的sgRNA相容,因此,它们可用于相同的应用。 研究者选择了其中48个生成的序列,用于在人类细胞中进行严格的功能表征。 最热门的OpenCRISPR-1,在靶向位点的活性与SpCas9相当(OpenCRISPR-1的编辑率为55.7%,SpCas9的编辑率为48.3%),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脱靶位点的编辑减少了95%(OpenCRISPR-1的编辑率为0.32%,SpCas9为6.1%)。 此外,作为一种非常新的蛋白质,OpenCRISPR-1与SpCas9相距403个突变,与 CRISPR-Cas图谱中的任何天然蛋白质相距182个突变。 多种生成的核酸酶(绿色),包括OpenCRISPR-1(深绿色),具有与SpCas9(蓝色)相当或更高的靶向活性,但脱靶活性要低得多 研究者们还发现,当与脱氨酶配对时,OpenCRISPR-1和SpCas9在精确编辑靶基因组中的单个碱基时,具有相似的活性和特异性。 他们还能保持碱基编辑活性,同时通过用由另一种Profluent训练的蛋白质语言模型生成的脱氨酶,来提高特异性。 使用ABE8.20(一种高活性工程脱氨酶)以及生成的脱氨酶PF-DEAM-1和PF-DEAM-2进行碱基编辑时,OpenCRISPR-1的功能与SpCas9非常相似 最后,为了进一步优化所生成的核酸酶的活性,研究者还训练了一个模型来为任何给定的Cas9样蛋白生成相容的sgRNA。 与SpCas9的sgRNA相比,这些生成的sgRNA可以提高所测试的五种蛋白质中四种产生的核酸酶的活性。 对于测试的5种生成的核酸酶中的4种,使用模型生成的sgRNA提高了编辑效率 AI,正在改善医疗保健 现在,全世界都有很多项目,在用AI技术改善医疗保健。 比如,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用ChatGPT和Midjourney背后的方法来,创造全新的蛋白质,并且正在努力加速新疫苗和药物的开发。 如今大火的许多生成式AI,背后都是由神经网络驱动的。通过分析大量数据,神经网络就习得了某些技能。 比如,Midjourney以神经网络为基础,分析了数百万张数字图像,以及描述每张图像的标题。这样,系统就学会了识别图像和文字之间的联系,可以画出「犀牛从金门大桥上跳下来」这样的画。 Profluent的技术,也是由一个类似的AI模型驱动的。 这个模型从氨基酸和核酸序列中学习,正是这些化合物,定义了科学家用来编辑基因的微观生物学机制。 本质而言,它就是分析了从自然界中提取的CRISPR基因编辑器的行为,学习了如何生成全新的基因编辑器。 Profluent的CEO Ali Madani介绍道,这些AI模型都是从序列中学习的,无论是字符、单词、计算机代码,还是氨基酸的序列。 Madani先生在加州伯克利Profluent实验室内,此前他曾在软件巨头Salesforce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 人类编辑基因,还会有多远 目前,Profluent尚未对这些合成基因编辑器进行临床试验,因此尚不清楚它们是否能与CRISPR的性能相媲美,甚至超过CRISPR。 但他们的研究表明了,AI模型可以产生能够编辑人类基因组的东西。 尽管如此,这项成果还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医疗保健。 UC伯克利创新基因组学研究所的基因编辑先驱兼科学主任费Fyodor Urnov表示,科学家们并不缺乏天然存在的基因编辑器,用来对抗疾病。 真正的瓶颈在于,这项编辑器在用于临床治疗之前,还会因安全性、制造、监管审查产生极高的成本。 但是,随着学习越来越多的数据,生成式AI系统的潜力不可小觑。 如果Profluent的技术继续改进,终有一天,科学家们可以用更精确的方式编辑基因。 到那时,我们可能身处这样一个世界——许多药物和治疗方法,都能快速为个人量身定制。这是今天的人们所不敢想的。 「我梦想着这样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在几周内按需提供CRISPR,」 Urnov博士说。 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CRIPSR有风险吗?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警告:不要使用CRISPR进行人类增强! 因为,这是一项相对较新的技术,很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比如引发癌症。而且还有些人会用于非道德的用途,比如转基因人类胚胎。 合成基因编辑器,也面临着这项问题。而如今,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编辑胚胎所需的一切技术。 但Fraser博士表示,如果真的有人想用它们做坏事,也只会使用现有的东西,而非AI创建的编辑器。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