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中上协·经济观察 | 对话ISSB:ISSB准则包含哪些要点,上市公司如何应对?
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两份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分别为《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下称“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下称“IFRS S2”),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IFRS S1要求企业披露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风险和机遇的重要信息,IFRS S2规定了具体的气候相关披露要求。两份准则将于2024年1月1日之后的年度报告期生效。 在以“对话ISSB”为主题的《中上协·经济观察》现场,ISSB副主席华敬东,ISSB主席特别顾问、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全球分布式市场负责人霍焱,中上协ES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诚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险峰,中上协ESG专业委员会委员、普华永道中国专业技术部合伙人、ISSB过渡实施小组专家成员金以文等5位嘉宾就ISSB准则的要点、上市公司应用两份准则时的难点和挑战,以及上市公司如何适应国内外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热烈探讨,真知灼见,精彩纷呈。 《中上协·经济观察》是由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和经济观察社联手打造的高端互动平台,是资本市场有深度、有广度、有锐度的高端融媒体栏目。   ISSB新准则包含哪些要点 ISSB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发起组建,于2021年11月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成立。而IFRS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部门采纳或参考IFRS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的会计准则。 2022年3月,ISSB发布两份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收集到世界各地1400多份反馈意见。2023年6月26日, IFRS S1标准和IFRS S2两项标准正式发布。 首先,谈及过往可持续信息的披露发展过程,ISSB副主席华敬东表示,过去30年是一个巨大的演变,这个演变并不是说企业本身将社会向上当成了唯一目标,而是投资者意识到一个公司价值的产生增长和很多ESG因素关联。当下,我们需要从比较粗略的ESG披露方式,向非常严谨、由CEO、CFO、总会计师签字、对资本市场负责的ESG披露或可持续信息披露方式转变。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华敬东还表示,过往30多年,全世界有几百个不同的关于可持续信息的披露要求,每一个标准的制订初衷都是好的,但是综合起来就让整个资本市场无所适从。这就是为什么ISSB在创造一个全新的通用语言,拉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关系,使整个资本市场的运作更透明、更专业、更可信、更有可比性。 对于两份标准的要点,ISSB副主席华敬东表示,IFRS S1是纲领性的文件,IFRS S2是针对气候相关信息的披露要求。两份准则的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第一,可持续信息披露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起到关键作用;第二,可持续信息披露时要有真实性、可认证性以及时效性,这与财务报告披露要求吻合,并且最终实现与财务报告同时间发布;第三,披露形式方面,采取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建议,包含从公司治理到战略,再到具体发现管理重要的可持续风险和机会,最后到用数据来衡量是不是达到了这些要管理的可持续的风险和机会。 “考虑到我们是国际基准,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每个企业的准备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不会‘一刀切’强制要求企业去实施,我们的准则里面已经嵌入了很多灵活性安排和缓释措施,有结构性的缓释,也有时效性的缓释,让企业充分以自身的能力和现有数据开始准备。”华敬东称。 上市公司进行可持续信息披露时,会遇到哪些挑战? 隆基绿能品牌总经理、全球分布式市场负责人霍焱表示,第一,是需要全社会的意识和理念形成共识。因为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ESG在近几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需要从企业内部,让公司治理相关的各个层级人员之间达成共识。同时,需要让外部的投资人、客户等达成对于可持续发展和ESG重要性共识,这对企业来讲很重要。 第二,ISSB发布的标准意义特别重要。在此之前,国际上可持续发展和ESG有很多标准,让企业感觉到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虽然声音都很“好听”,但每个标准不一样,对企业来说挑战很大,到底哪个标准相对来讲最标准?哪个是投资人最认可的标准?企业也会感觉疲于应付。所以对企业来讲,如果没有一个特别完整或者规范的标准,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难度可想而知,并且也会涉及到一些成本的浪费。 第三,国际话语体系问题,很多中国光伏企业的生意做到了全球。在全球化业务发展中,就会面临不同国家不同的话语体系问题,这不是指语言的翻译问题,而是不同的价值理念体系。如果能有相对统一的国际话语体系,再加上有统一ESG标准,这对企业ESG实践就会有更好的推动,因为大家会知道有一个明确的规范。 谈及隆基绿能的ESG管理经验,霍焱表示,近两年公司在ESG的治理架构方面做了很多的变化,在董事会的专门委员会中,设置了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董事长亲自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同时落实到管理层有日常工作组,互相配合一块来推动ESG实践。 此外,中上协ESG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诚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险峰认为企业在应用ISSB标准中可能面临着以下六个方面的挑战或者困难。 第一,可持续信息披露指标的财务化方面,ISSB准则最终目的是要求企业同步发布可持续报告和财务报告,以确保投资者获取完整信息。准则中明确要求企业披露可持续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并对预期产生的短中长期财务影响进行披露。但是对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可能难以明确地拆分出此类风险或者机遇带来的财务风险。 第二,中国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公司披露规则方面,目前国内和香港两地的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存在差异,在ISSB准则应用方面没有明确的一致性或差异化的体现,未来可能有差异化安排。 第三,披露所需的配套方法学的完备性与适配性方面,包括涉及气候相关的情景分析。情景分析需要基于庞大的数据和案例累计以及实践经验得出,分析难度相对大一些。 第四,上市公司对自身以外相关公司的数据管理方面,仅从碳排放信息看,上市公司不仅要提供涉及自己的信息,还要提供关联企业和上下游,包括供应商与客户的相关信息。在这些企业中,公司多数未对其形成单方面控制,只有供应链的链长、链主企业,或者是金融机构有这种优势。一般的企业相对来说困难一点,相关数据的可获取性,准确性,及时性是很大的挑战。 第五,上市公司内部相应的配套机制和能力建设方面,ISSB准则完全采用TCFD框架,包括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要应用其准则的话,意味着上市公司内部需要有完备的可持续相关的治理体系、短中长期战略规划、识别评估和管理可持续相关风险的能力,并且有嵌入业务条线的具体指标和目标。这些要求上市公司自上而下层层落实可持续理念,完善公司相应的治理流程、内控制度,加强在包括相关人才引进或培养、技术支持,基础体系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第六,对行业特定指标的体现方面,IFRS S1和IFRS S2这两项标准需要上市公司提前做好准备,加强对行业特定的气候和非气候相关指标的认识、掌握和熟悉。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不追求完美,追求开始”。谈及企业对于IFRS S1、IFRS S2两项标准的实施,华敬东如是说。 华敬东表示,有资质的企业不必等着政府强制的时候来做。现在条件已经成熟了,先做起来。通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达到很好的高度。这也能给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非常好的提升。 ISSB除了制定标准之外,也会思考怎样帮助全世界的企业。下一步会通过ISSB北京办公室帮助中国的企业进行能力建设、政策科普,同时和中上协作为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支持中国的企业。 实践中,企业在应用IFRS S1和IFRS S2两项标准时存在不少挑战。因此,ISSB也给与了企业一定的缓冲措施,让企业能够更容易迈上这个台阶。 华敬东称, ISSB准则未来会变成国际的通用准则,这是一个大趋势。对于企业来说,要经过一个能力建设过程,不是说一开始就能达到最高标准。ISSB会充分考虑到每个企业不同的情况,帮助企业从科普到解答问题。困难肯定存在,但是企业“开始做”非常重要。 张政伟也表示,企业内部一定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信息披露对于企业而言属于一把手工程,要从公司决策层意识到相关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公司对于可持续战略要一直贯彻下去,这是企业长期需要进行的事情,不是一阵子的事。 “中国上市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了很大的责任,这种责任需要企业要先知先觉、走在前面。而ISSB就是向前逾越,攀越高山的重要拐杖,有了这个拐杖,就可以走得更稳走得更快。”张政伟表示。 对于隆基绿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霍焱表示,“隆基绿能努力引领或者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希望起到链主企业的作用和价值,推动供应链共同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近两年公司已经启动相关计划,包括供应链赋能计划,带动了50余家核心的供应链企业进行碳相关的盘查和核查工作。” 此外,对于上市公司如何完善ESG相关工作,马险峰建议,一是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董事会层面要有比较清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在业务的流程过程中,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三是做好可持续信息披露和ESG实践。 “对上市公司来讲,长期推动ESG等工作,能够创造绿色溢价,国际、国内投资者都有这方面的投资参考诉求。上市公司利用平台机制,做好自身的发展战略,既是股东利益的需要,也是社会利益的需要,也是监管机构希望做到的。这为在企业层面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马险峰称。
乌军打击俄罗斯黑海舰队总部将导致报复升级?
  近期,有关俄罗斯黑海舰队总部所在地区遭遇乌方打击的消息较为频繁。   当地官员多次发布乌军使用水面无人艇或空中无人机对该地区俄军目标实施打击的消息。 路透社报道截图   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在当前战场形势总体胶着的态势下,克里米亚方向正在成为乌军打击的重点,而俄罗斯黑海舰队则是主要的打击目标。 现在战场形势总体上仍处于胶着状态,但乌克兰方面的进攻重点进行了调整,把克里米亚作为打击重点。 乌克兰使用的攻击手段比较丰富,包括无人机、无人艇、导弹等。 乌克兰打击黑海舰队,还有一个原因,是乌克兰希望为黑海运粮开辟出一条通道。   据俄新社9月22日报道,俄罗斯黑海舰队前司令科莫耶多夫在接受采访时说,黑海舰队总部遇袭之后,俄军应当把包括乌克兰国防部、乌军总参谋部等在内的乌方“决策中心”列入打击目标。   对于相关表态,孙壮志分析认为,从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的情况看,俄罗斯肯定会采取“报复”行动,但冲突全面升级的可能性不大。 实际上,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正面军事对抗已经形成一个惯例,即乌克兰方面经常采取一些突然袭扰,俄罗斯方面受到损失后会升级对乌克兰的打击力度,目的是起到震慑作用,让乌克兰方面损失的代价更加高昂。 但一般来说,这种打击或报复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经过长时间消耗,双方都较为缺乏比较先进的导弹。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报道截图   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人士拉里·约翰逊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正是北约和美国帮助乌克兰对俄黑海舰队实施了导弹袭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军事评论员魏东旭分析称,对于在黑海空域飞行的美军反潜机、侦察机和无人机,俄军会通过完善预警体系等方式应对。 首先,俄方要完善远程的预警体系,使用大型对空搜索雷达等预警设备,对不请自来的美军“空中间谍”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 一旦发现美军派出的飞行平台在空中做出挑衅性动作,或靠近敏感空域,就要出动战斗机进行应对。 虽然美军的“空中间谍”可能并未直接参与进攻行动,但其提供的情报和信息对乌方的行动进行了指导,预计俄罗斯方面后续会采取更为强有力的应对手段。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截图
后悔脱欧了,英国部分民众呼吁重新加入欧盟
  当地时间23日,部分英国民众在伦敦市中心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呼吁重新加入欧盟。 英国《独立报》报道截图   英国2016年经全民公投决定脱离欧盟。之后,英国便一直在遭受“脱欧”后遗症的严重折磨。   脱欧不仅影响了英欧之间的人员往来、货物流通与贸易往来,也拖累了英国支柱产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此前有民调显示,有五成以上的英国人认为脱欧是个错误。特别是面对如今经济停滞、通胀高企的局面,越来越多英国人开始“后悔脱欧”。   舆论指出,“脱欧”7年后,呼吁英国重新加入欧盟的民众越来越多,与他们对英国政府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不满有极大关系。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只有0.2%,而最新公布的通货膨胀率依然高达6.3%,远高于2%的政策目标。   来自德比市的卡车司机科尔在参加示威活动时直言,“英国脱欧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工人阶级和穷人——都在为此付出代价”。 法新社报道截图   面对经济停滞通胀高企的局面,很多英国民众寄希望于重新加入欧盟。   英国舆观调查网最新发布的脱欧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58.2%)英国民众支持重新加入欧盟,达到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英国《卫报》报道截图   然而,《金融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英国要重新加入欧盟并非易事。   首先,英国重新加入欧洲统一市场或关税同盟不在英国政坛的主流议程之列;此外,如果英国想加入欧元区,意味着英国要承诺废除英镑并放弃独立的移民管制,这些条件恐怕难以达成。 《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上半年工业经济恢复向好 3000家5G工厂加速推进
中国商报(记者 焦立坤)在7月19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今年前6个月,工业经济恢复向好,信息化发展平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值得关注的是,商用4年来,5G不断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工厂插上5G的“翅膀”。赵志国表示,将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升级版,今年将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我国5G基站有近300万个今年上半年,信息通信业赋能作用持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增长6.2%,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7.1%,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1.2亿。其中,我国5G基站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覆盖广度深度持续拓展。值得关注的是,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纵深推进,标识解析体系服务企业超27万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距离我国5G商用牌照发放已过4年,5G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赵志国表示,5G已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工信部会同产业各方,深化网络覆盖和共建共享,深入推进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速产业成熟进程,跑出了中国5G发展“加速度”,有力推动移动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越来越多的5G工厂出现生产车间无人值守,设备状态指示灯、品质检验灯和激光发射器的微光闪烁,流水线上一排排零部件有序地传输运转,高大的机械臂正灵活地分拣物资、自动行进的AGV小车快速地穿梭其间……夜幕下的工厂依然有条不紊地运行,这就是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用科技公司)在国内半钢行业率先实现的“黑灯车间”运营场景。通用科技公司的生产车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据了解,通用科技公司专注于轮胎研发、生产和销售,也曾面临生产线老旧、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核心技术欠缺等痛点问题。不过,在无锡移动的助力下,通用科技公司加速数字化转型。“借助于5G专享网络模式,我们建设了120万条高性能智能化全钢子午胎,实现了企业的信息畅通、系统稳定和作业精准。”通用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无照明条件下,生产车间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生产,使用工成本节省50%、生产效率提升40%、运营成本降低20%。可以说,看不见的5G网络串联起每一个看得见的生产环节,凭借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超能力”,各类生产数据构成了智能制造的有机整体。实际上,自5G商用以来,围绕“5G+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案例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5G工厂出现,三大运营商都在积极行动。今年4月,中国电信发布《5G全连接工厂解决方案》,按照“一张网、一平台、高安全”的模式促进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向工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深度拓展,推动制造企业的工厂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全连接工厂数字化升级。据悉,中国电信与准能、美的、三一重工等企业联合打造多个5G全连接工厂标杆,实现5G+移动机器人、5G+机器视觉、5G+柔性生产、5G+数字孪生、5G+AR(增强现实)等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可复制性的5G全连接工厂典型场景。中国联通则计划今年打造1000家5G全连接工厂。比如,中国联通携手中国一汽在吉林省打造“5G工厂智能运维标杆”,全面推动5G专网向自智网络升级。除了电信运营商外,设备商也在积极投身这一赛道。今年6月,中兴通讯正式发布5G全连接工厂方案,从“精准建网、全域联网、价值用网、立体护网”四个维度回答了建网、联网、用户、护网这四个问题。华为联手美的集团、中国移动共同打造的“5G全连接工厂”——美的集团洗衣机荆州产业园已于2022年8月投产,这也标志着全球首个家电制造领域的“5G全连接工厂”全面投入运行。5G工厂建设高潮将至今年6月,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在基础设施方面提出,推动不少于3000家企业建设5G工厂,建设不少于300家5G工厂,打造30个试点标杆。2022年9月,工信部发布的《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全国10000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并指出5G全连接工厂是“5G+工业互联网”工作的重点任务。该指南明确,5G全连接工厂是充分利用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集成,打造新型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新建或改造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等生产现场,形成生产单元广泛连接、信息(IT)运营(OT)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充分利用、创新应用高效赋能的先进工厂。信息通信专家陈志刚认为,推进5G工厂建设,将为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的生产智能化奠定基础,为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奠定基础。未来,随着5G工厂的普及,将推动中国工业制造体系加速网络化分工协同,从而缩短奔向新型工业化的时间。据了解,多地正加快布局5G工厂。浙江近日印发了《浙江省5G全连接工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打造10个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标杆示范、50个以上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省级5G全连接工厂标杆示范;江西日前发布了《江西省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
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将进行人体试验 已开始招募临床试验患者
①Neuralink将进行首次人体试验,对瘫痪患者的大脑植入设备;②这项研究旨在测试Neuralink无线全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财联社9月20日讯(编辑 牛占林)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link周二宣布,该公司已获得一个独立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将进行首次人体试验,对瘫痪患者的大脑植入设备。 Neuralink表示,这项研究旨在测试Neuralink无线全植入式脑机接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使瘫痪患者能够用大脑控制外部设备。 同时,该公司正式开放临床试验患者的招募,因颈部脊髓损伤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而瘫痪的患者可能符合参加这项试验的条件。 据Neuralink声称,这项人体试验为期六年,参与者将首先参加一项为期18个月的研究,在那之后,他们将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 Neuralink没有透露它正在寻找多少受试者,也没有透露它计划何时开始这项研究,但该公司表示,它只计划补偿“与研究相关的费用”,比如往返于研究地点的交通费。 Neuralink的脑机接口设备是一种侵入式的大脑植入物,通过神经信号控制外部设备,从而帮助重度瘫痪患者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未来这种技术还可能让瘫痪者行走,让盲人重见光明。 5月份,Neuralink表示,它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批准,这对脑机接口领域和Neuralink来说是一个关键的里程碑。据麦肯锡此前预测,未来10到20年,全球脑机接口产业将产生700亿美元-2000亿美元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测试让瘫痪患者也能控制电脑和其他设备的植入物。例如,最近发表的两项研究表明,脑机接口可以帮助ALS患者通过在电脑上打字进行交流。 马斯克曾表示,Neuralink的短期目标是帮助瘫痪者实现意念打字功能,未来还将可以实现让瘫痪者行走、让盲人看见,并最终实现“人机共生体”。 但Neuralink多年来也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是因为马斯克的过度承诺,另一方面是因为该公司的一些内部做法。 该公司在测试中对待猴子的方式一直是个问题,比如,马斯克最近表示,测试只在“临终猴子”身上进行,而且没有猴子因为植入Neuralink设备而死亡,但监管机构发现,该公司对待动物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
任正非,反狭隘
文 | 佘宗明 在中国,企业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任正非式的企业家,另一种则是非任正非式的企业家。 非任正非式的企业家,经典画像是: 在企业做大前,爱在办公室挂「海纳百川」「天道酬勤」的牌匾,造不出CPU但能对员工输出CPU。 在企业做大后,「出行必劳斯莱斯,出场必前呼后拥」,私人生活纪要随手一拍,就是一张究极奢华的「酒店客史记录表」。 任正非式的企业家,则往往难以名状,因为他们个性各异。 但他们有个共性特征就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俗称「有格局」。 在当下,「格局」两个字已经被用烂了,那些绣口一吐就是一个俄乌局势的路口大爷人均一个「格局爆炸」。 可格局大跟格局大,可以判若霄壤。 任正非是有真·格局的那种企业家。究其格局,也配得上「遥遥领先」4个字。 现在看,任正非的格局「成分表」里,最经典的配方是:不狭隘。 01 「我们不要排外,我们也经常探究苹果的产品为什么做得好,也能看到我们与苹果之间的差距。有一个老师是很幸福的,可以有学习的机会,有做比较的机会。如果从这些角度来说我是果粉呢,也不为过。」 若这话出自张三李四王五之口,那大概率会被扣上一顶「慕洋犬」「跪族」的帽子。 可当它是从任正非的口中说出时,那些人也只能是将扣帽子的躁动强行摁下。 ▲任正非9月19日回答ICPC教练和选手提问的媒体报道截图。 毕竟,任正非掌舵下的华为,在国人心中是个很特殊的存在。能与之稍稍媲迹的,或许也只有比亚迪了。 2018年被美国制裁,是华为发展史上的节点性事件,也是华为形象的「封神」时刻。 在此之前,智能手机、5G是华为形象的认知切片。虽然顶着「科技创新领头羊」的名号,但华为的影响主要在于ICT(信息通信技术)圈和TMT(科技、媒体、通信)行业,辐射面仍不够「出圈」。 在那之后,华为立马有了「民族之光」的滤镜,5G、AI、鸿蒙系统、海思芯片、ADS2.0(智能驾驶系统)都成了它叠加的Buff。 在说到「技工贸VS贸工技」之争时,华为成了联想的对照物;在谈到企业老总的生活方式时,任正非成了许家印的反面镜像。 某种程度上,这场制裁在返乡助攻中强化了华为在国人心中的「民族骄傲」心智。 华为光环护体之下自有其底气:总营收排不进中国企业500强Top10,研发投入连年位居No.1,多个发明专利数量同样位居第一,是它的隐形勋章。 而华为Mate60的发布,更是用「中国芯」「突破技术封锁」等关键词缀成的「王者归来」情节,吊打了那些龙傲天式爽文,强化了既有光环。 ▲华为Mate60的预订页面截图。 所以同是国货,花西子在为「占用过多公共资源」道歉时,成为公(注意)共(力)资源收割机的华为Mate60却能被奉为「争气机」。 不难预见,在科技战已成大国博弈前沿的形势下,华为作为中国科技创新代表性企业,必将持续被推到最前沿。 随之而来的,是华为的社会形象跟「民族脊梁」叙事的绑定。 02 有意思的是,在舆论有意将华为Mate60跟苹果15的PK「上高度」时,任正非却给不少人泼上了冷水。 很多人希望他说的是「遥遥领先」,可他却在回答外国人士的提问时说苹果是华为的老师,还自称从某个角度看自己是果粉。 这就好比王传福说特斯拉是比亚迪的老师,自己也算是特斯拉拥趸。 任正非的这副谦虚姿态,跟他在2019年5月华为被制裁之后答记者问时的态度,几乎如出一辙—— 不论美国是敌是友,如果说我们不想死的话,就要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即使人家反对我我也要向他学习,不然我怎么能先进呢!都应该向最优秀的人学习。华为生存下来的唯一措施,就是向一切先进的老师们学习,认真地向他们学习,我们将来才有继续前进的可能性。 狭隘的民族情感和民粹主义会导致我们落后。我们在这一点是完全持开放的态度。我们公司从上到下,这个20多万员工,你听不见一句反×(此处省略1个字)的口号,大家还是认真在学美国东西哪个好,哪一点好。 目前对华为有两种情绪,一种是鲜明的爱国主义支持华为,一种是华为绑架了全社会的爱国情绪……我的家人也用苹果,不能狭隘地认为爱华为就要用华为手机……不要煽动民族情绪。 这要是雷军说的,你可能会感慨,他心里果然住了一个乔布斯。 但,这是任正非说的。背景还是华为被宣布制裁没多久。 ▲任正非曾表示,不能狭隘地理解爱华为。 就凭这冷静到让人错愕的态度,说任正非的格局眼界高于99%的企业家都不为过。 任正非还是那个任正非。早在约20年前,任正非就对华为人表示:「只有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国际化,只有破除了狭隘的华为自豪感才是职业化,只有破除了狭隘的品牌意识才是成熟化。」 那时候,华为还在吮食全球化红利。当时的华为,在凭着「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站稳脚跟后,正开启「差异化的全球竞争战略」阶段,任正非说出这番话并不突兀。 可现在时代幕布早已切换成了「慢全球化」「逆全球化」,华为成了大拆解的最直接冲击对象。 在此情形下,任正非仍能将反狭隘的态度一以贯之,这确实不是那些习惯了「以牙还牙」话语的人能理解的。 「学习-成为-超越」的三步走策略中,迈出前面那步,才有后面两步,可现实中,嚷着「超越」的人太多,能端正「学习」态度的人太少。 任正非能够沉下来「学习」,已属难得,更别说他学习的对象还是某些人眼中的「非我族类」——头文字「美」的苹果。 03 先有了不狭隘的任正非,然后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很多人在总结华为之所以成为华为的原因时,总是惯于归因为华为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却忽略了华为企业精神内核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开放。 2008年,任正非在华为某场内部讲话中就提到,「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文化的精髓。 他说,「一个不开放的文化,就不会努力地吸收别人的优点,逐渐就会被边缘化,是没有出路的。一个不开放的组织,迟早也会成为一潭死水。我们无论在产品开发上,还是售后服务,供应管理、财务管理……都要开放地吸收别人的好东西,不要故步自封,不要过多地强调自我。」 他还说,「向一切人学习,应该是华为文化一个特色。华为开放就能永存,不开放就会昙花一现。」 在自主创新方面,他也有过阐述:「创新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前进的,同时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别人的优秀成果,而不是封闭起来的‘自主创新’。」 2012年,他又在座谈会上说:不要做狭隘的自主创新,而是全面开放,「不开放就是死亡」。 这显然跟部分人对自主创新的「自主=关门=单干」理解有别。 ▲2019年5月,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拥抱这个世界,依靠全球创新。 有些人可能会将华为的「备胎计划」(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跟开放对立起来,认为这是以自主创新应对不开放的产物。 华为的海思麒麟芯片跟鸿蒙系统,的确是自主创新的结果,可这也离不开放的支撑。 要是任正非没有足够开放的眼光,他恐怕不会早早地看到造「飞机发动机(芯片、操作系统)」的必要性,不会在2012年就提出「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Android 系统不给我用了,Windows 系统也不给我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开放都是对不开放的降维打击——尽管不开放会带来更安全的幻觉。 2022年11月,任正非在跟多名国际专家对谈时就表示:脱离了美国供应商,华为也能生存下来。虽然华为已经可以自力更生,但还是要通过全球化分工协作,用来自各个公司的最好的零部件整合成最好的产品献给用户。 他表示,「如果每个零部件都要自己做,不可能整合出最好的产品。我们现在用自己的零部件应对美国断供的危机,可能会活下来,但不能保障我们三五年以后还是最先进的、还是领先的,所以我们必须依托全球化的分工合作,才能做到持续领先。」 他将科技比喻为高山,美国是山的顶峰,上面结了冰还会下雪,这些冰会变成水流到山下,变成灌溉用的资源,使得山下可以种庄稼。但现在美国给山顶围了个坝,他们希望一滴水都不流到山下,这样山脚下肯定会打井。假如山上的雪水能够继续流下来,华为会继续用,但出于稳定生存的目的,华为还会在打了很多井的基础上继续打井。 任正非还曾抛出让许多人都为之讶异的想法:华为愿意把自己的技术,包括完整的5G网络技术(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网规网优、测试等整体解决方案),完全无保留地独家许可美国公司。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任正非的「开放观」,那也许就是:就算你不对我开放,我也要对你开放。 04 如今,任正非的格局早就跟华为基本法一块成了显学,很多卖课的已将其熬成了一大锅成功学鸡汤。 华为的「技工贸」路线,备胎计划,「全员持股」模式(后变为虚拟持股)和奋斗者协议,专家垂直循环机制,灰度管理法,底层研发容错性……都成了对任正非格局的注解。 循着华为发展史的合订本看去,要是没有任正非的格局,华为很难成为今日的华为。 在时下,说到华为,「余大嘴」余承东俨然已成其代言人。凭着在无线通讯和智能手机业务上的两次变不可能为可能——带头研发出GMS通信技术,砍掉手机贴牌业务发展自有品牌,余承东确实是当得起华为狂人的称号。 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任正非都会是华为灵魂人物中最灵魂的那位。 是任正非的格局,形塑了华为的气质,也为余承东口中的「遥遥领先」兜了底。 许多厂商羡慕华为人才多,这背后是任正非全球揽才的格局:早在2019年5月,华为在全世界就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在职的大神级数学家700多人、物理学家800多人、化学家120多人。9月4日,任正非又对内要求,建立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要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 许多企业羡慕华为的前沿科技攻坚能力,这背后是任正非重视基础科学的格局:他很早就预见了数学是基础的基础、未来的未来,他之前就说,「这30年,其实我们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后来又说, 「修桥、修路、修房子,只要砸钱就行了,这个芯片砸钱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算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石油」,就验证了他的判断。 ▲任正非曾强调,芯片砸钱是不行的,得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而任正非格局的支点,就是开放的眼光。 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曾总结: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格局之大,在中国企业界实属罕见,任正非的格局体现为以下四点—— 第一,开放包容,尊重对手,不赶尽杀绝。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政府要对华为封杀的时候,依然会有那么多美国企业展开游说,为华为说话。 第二,人类大同,挣钱不是唯一目的。华为的愿景是建立万物互联的世界,未来还会继续保持跟美国公司的正常贸易,大规模购买美国元器件,共同建设人类信息社会。 第三,自我修正,在实践中纠偏认识。任正非不仅喜欢自我批判,还喜欢接受对手的批判,甚至接受下属的批判。在心声社区上,如果有人骂得对,华为人力资源部就开始调查,再看看前三年他的业绩,业绩很好的话,就调到公司秘书处来,帮助处理一些具体问题,以此培训他、锻炼他,因为这样的人将来迟早要当领袖的。 第四,忧国忧民。任正非多次在采访中提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没有其他路。 这不无溢美之嫌,但可以肯定的是,任正非的开放心态,让华为形成了能抵御熵增的开放有序稳定态——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普利高津说的「耗散结构」,进而避免了活力的「耗散」。 05 眼下,「遥遥领先」成了很多网民揶揄华为的梗。 揶揄归揶揄,事实就摆在那:至少就目前来说,任正非的格局,当得起「遥遥领先」4个字。 庄子说:故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以善者。 任正非就是知求其所已知者和知非其所以善者。 幸好这时代有他。 不狭隘的他,有着那代人身上难得的开阔。 还是某专栏作家概括得好: 「任正非先生的格局之大,比华为的企业规模还要大一个量级。他的格局,厚植于普世价值, 足以映照一段历史。」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知情人士称OPPO重启芯片业务为不实消息:确有哲库前员工入职,但不做芯片
IT之家 9 月 20 日消息,有消息称 OPPO 可能重启“芯片设计”业务,并已开始招揽前哲库科技员工回归,OPPO 方面昨日就此事回应称“对此不予评论”。 现据钛媒体报道,一位前哲库资深员工透露,确有部分人回 OPPO,不过他们不再做芯片研发,只是做一些芯片有关的调研和评估工作。 此外,这也得到了另一位前哲库技术高管的证实:“一些做架构的去 OPPO 了,主要是向高通或联发科提需求。”他也补充表示,“没听说 IP / SOC 又去 OPPO,原来的团队,都已经散掉了呀。” 报道还称,从另一位知情人士处获悉,OPPO 的确搞了个芯片平台事业部,只不过早在哲库解散后就开始做了,并不是最近的事。这个芯片事业部业务跟 vivo 类似(vivo 曾推出影像芯片),只是小打小闹做一些辅助小芯片,比如 ISP 软件方面等等,人数可能在 100 人左右,“绝对不是回流重建”。 IT之家此前报道,今年 5 月 12 日,OPPO 旗下芯片公司 —— 哲库科技(ZEKU)毫无预兆突然宣布解散。OPPO 称,面对全球经济、手机市场的不确定性,经过慎重考虑,公司决定终止 ZEKU 业务。“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会妥善处理相关事宜,并将一如既往做好产品,持续创造价值。”在此之前,OPPO 已推出两款马里亚纳芯片产品 —— MariSilicon X 和 MariSilicon Y。
GitLab发布安全更新修复窃取信息漏洞,敦促用户尽快安装
IT之家 9 月 20 日消息,GitLab 近日发布了安全更新,修复了一个“关键”级别的高危漏洞,,并敦促用户尽快升级。据悉 GitLab 社区版(CE)和企业版(EE),从 13.12 到 16.2.7 此前版本、16.3.4 此前的 16.3 版本均受影响。 这个漏洞由安全研究人员和漏洞猎人 Johan Carlsson 发现,最初是一个中等严重的漏洞,追踪编号为 CVE-2023-3932,官方于 8 月进行修复。 不过研究人员发现了新的方法了绕过保护,并验证了可以施加额外的影响,最新追踪编号为 CVE-2023-4998,在 CVSS 3.1 版本中得分为 9.6 分(满分 10 分,分数越高越危险)。 攻击者在用户不知情且没有权限的情况下,冒充用户进行管道任务(一系列自动化任务),从而获取敏感信息,或者冒充用户的权限来运行代码、修改数据或触发 GitLab 系统中的特定事件。 GitLab 社区和企业版 16.3.4 和 16.2.7 版本目前已经修复 CVE-2023-4998 漏洞,GitLab 敦促用户尽快升级。 IT之家注:GitLab 是一个开源的版本控制和项目管理工具,其分为两个版本:社区版和企业版。 社区版是免费的,可以在自己的服务器上部署。它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版本控制和项目管理功能,如源代码管理、问题跟踪、代码评审、持续集成和部署等。 企业版是收费的,需要在 GitLab 官方服务器上部署。它比社区版提供了更多的高级功能,如高级安全性、更方便的管理、内部代码库、更多的管理选项和报告等。
传高通中国裁员:或撤掉上海研发中心,最高赔偿N+7
9月20日消息,来自篱笆社区的用户发帖讨论称,“高通裁员n+7,没有三倍封顶限制”。尽管此消息没有细说具体细节,但结合近期网传的相关消息以及网友的讨论,“导火索”应该是高通将撤离上海的传闻。科客记者就此事向高通中国高管求证,截稿时为止暂未收到回应。 相关消息指出,高通上海研发中心将大面积裁员,赔偿标准起步为N+4,对于无固定期限的员工,将赔偿N+7,且没有三倍封顶的限制。有资料显示,高通上海研发中心主要为无线相关业务的部门,高通中国在北京和上海均设有研发中心。 业绩大跌,高通全球裁员计划早已确定 其实关于高通裁员的计划早在8月初已经公开,在交出营收和净利润双大跌的2023财年第三财季财务报告之后,高通CEO安蒙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确认,高通将进一步削减成本,裁员是措施之一。截至2022年9月,高通员工数量约为5.1万人。 耐人寻味的是,在上个财季,高通用于重组的费用高达2.8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为遣散费。今年6月,高通美国圣地亚哥总部缩减约415名人力。 在此后不久,媒体消息称高通台湾公司计划于10月裁员200人左右,主要涉及产品工程、测试及验证等领域的人员,约占高通台湾人数的11.8%。除了裁员之外,高通台湾还计划实施无年度调薪、分红打七折的节约成本措施。与此同时,还有小道消息传高通中国区也要裁员,比例或高达40%。 长久以来,高通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智能手机芯片的销售,但受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滑的影响,以及主要竞争对手联发科技的强有力挑战,今年以来高通营收和净利润均显著下滑。第三财季营收同比下降23%,净利润更是暴跌52%。 华为麒麟芯片强势回归暴击高通,或引发连锁反应 随着8月底华为Mate 60系列手机的陆续上架引发持续轰动,华为麒麟芯片强势回归对高通而言是个不利消息,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更是直言,高通因此成为主要输家,他预计2024年高通将完全失去华为的订单。根据他分享的数据,2022年华为向高通采购SoC的数量大约为2300万-2500万颗,2023年增至4000万-4200万颗。 丢掉华为的订单无疑对高通的营收和利润都是不小的损失,要知道中国市场此前为高通贡献的营收超过60%,是高通的第一大摇钱树。如果华为手机的国产芯片能够持续稳定供应和进步的话,不排除其他中国手机品牌也会积极寻求国产芯片的更多可能性,以摆脱高通旗舰芯片长久以来成本贵、可定制化差等多方面的制约。郭明錤的分析中指出,预计2024年高通对中国品牌手机SoC的手机出货量,将比上一年减少5000万-6000万颗,且还会持续逐年减少。 既然已经预判到接下来高通中国业绩会显著下滑,加上高通总体上降本增效的主旋律,因此高通中国裁员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高通寻求更多业务增量,但成效尚不乐观 另一方面,高通并不甘心“看天吃饭”,近年来频频向更多的领域进行探索。比如涉足PC芯片与掌机芯片,不过经历了几代产品迭代之后,高通的PC和掌机解决方案始终不入流,客户稀少,且产品也缺乏足够竞争力。此外,高通还在持续发力骁龙智能座舱,目前来看这块业务还算拿得出手,只是现阶段能为高通贡献的业绩占比仍然较为有限。还需看到的是,汽车芯片的竞争远比智能手机激烈,加上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高通的汽车业务充满变数。 诚然,在不乐观的现状下高通主动寻求业务增量确实是有必要的,但随着而来也面临精力被过度分散后,主营业务被竞争对手攻破的风险。过去三年,联发科全球手机SoC出货量一直力压高通,已经连续三年保持手机SoC市占率的冠军。实际上而言,高通骁龙仅在高端旗舰市场还能对MTK天玑芯片保持一些优势。 然而随着天玑9000、9200系列的崛起,两家旗舰芯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且越来越多高端客户开始青睐拥有成本优势、且更有诚意的天玑。即将到来的年底,第三代骁龙8芯片与天玑9300芯片又将展开激烈的竞争,若骁龙失守,后面的苦日子可能才刚刚开始。 科客点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通主营业务靠挤牙膏也能躺赢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联发科的持续进逼,华为的强势回归,都将持续对骁龙造成暴击。裁员只能短期缓解业绩压力,高通更需要的是更有效的业务和产品调整,断舍离,在所难免。
高通中国裁员,N+7
传高通中国wifi部门10月份将官宣裁员,N+4/5或者N+7。 裁员之火烧到中国了 此前,台湾《经济日报》报道,智能手机市场低迷,高通已向美国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份新的裁员计划,这波裁员潮据传蔓延至中国台湾、上海等地。 该消息经多方发酵,近日继续传出,高通中国wifi部门10月份将官宣裁员! 内部人士说,普通员工的赔偿金是N+4/5, 无固定期限的资深员工,赔偿标准将是N+7。由于高通薪水普遍较高,拿到上百万赔偿金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篱笆社区、PTT论坛和脉脉APP上有用户补充,“高通将撤离上海,上海研发部将大面积裁员”“高通裁员提供N+7赔偿,没有三倍封顶限制”“中国研发全撤”“工龄6年以上的才给N+7”。(社区信息真真假假,吃瓜还请谨慎辨别) 综合各方消息来看,高通本次裁员主要影响的是wifi部门。而高通在国内的研发也主要是wifi领域。 上个月,高通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中表示,对市场持保守看法,并将采取成本措施,以确保高通处于有利地位。成本削减措施主要包括裁员,但没有具体说明有多少工作岗位会受到影响。 高通从2022年11月就表示开始停止招聘,并开启了持续裁员。2022年年底,在美国圣迭戈(San Diego)裁员153人。2023年1月裁到了以色列,高通在以色列有两个研发中心,大概700名员工,裁员几十人。5月宣布全公司裁员5%,移动部门成为裁员“重灾区”,要裁掉约20%。6 月,在圣地亚哥总部削减了79个工作岗位,裁员415人,还透露了高通将于明年上半年在全球实施更多成本节约计划。 高通的苦日子 高通为何裁员?无非内外交迫——外有消费电子行业低迷之困局,内则业绩不及预期之窘境。 外部情况来说,几家大公司先后折戟让芯片圈人心惶惶,先是marvell,然后是哲库。多家芯片龙头厂商寄望于未来智能手机和PMIC领域的营收情况能够有所改善,以抵消电视和其他消费类产品下滑带来的收入缩水。 但是,国外芯片龙头们始终没有盼来智能手机市场复苏的春天。 Counterpoint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降8%,环比下降5%。这已经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连续八个季度处于下滑通道。 高通利润创14年历史新低,导致其对今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复苏没啥信心,把原因归于“中国经济复苏缓慢是重要因素之一”。 与高通一样,另一家手机芯片公司联发科同样遭受了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挑战。联发科副董事长兼执行长蔡力行则是把原因归于“消费者换机周期长”,他认为2023年以来智能手机销量的萎缩,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达到将近24个月。 高通和联发科对市场的分析不无道理,只是,华为新品手机引起中国消费电子小狂欢一现象,推倒了他们的心理防线——在硬核科技实力面前,“中国经济复苏缓慢”“消费者换机周期长”等等不再是业绩低迷的理由,同样的经济背景下,还是有突出重围者。 高通裁员一说虽然尚未经官方证实,但无风不起浪。面临竞争对手和监管机构的压力,高通难以硬撑,本次裁员消息或许是其释放的一个信号。 各个部门第三财季度的业绩表现 今年8月份,高通发布了2023 财年第三财季(二季度)财报,按照各个部门第三财季度的业绩表现来看,不难看出高通中国面临的困局。 高通QCT 部门营收为 71.74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93.78 亿美元相比下滑 24%。(QCT 部门是高通的最大部门,主要销售智能手机、汽车和其他智能设备使用的处理器) 为低功耗设备和工业用途生产低成本芯片的物联网业务销售额下降了 24%。 QCT 部门销售自动驾驶汽车芯片和软件的汽车业务在该季度表现出色,收入同比增长了13%至4.34 亿美元。 总体上,高通第三财季营收为 84.51 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 109.36 亿美元相比下滑了 23%;净利润为 18.03 亿美元,同比下滑 52%。 高通2023Q3营收情况 此种情况下,高通CEO克里斯蒂安诺·阿蒙(Cristiano Amon)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保守态度:收窄市场布局,推行更多成本节约计划。 生成式AI是不是手机芯片厂商的机会? 除汽车业务外,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趋势,让手机芯片厂商看到了新的希望。 高通前不久提出了一个云边一体“混合AI”的概念,并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对外展示在手机上运行100亿个参数的大语言模型。从高通已有的模型落地案例来看,其边缘大模型相当于云端大模型的“感知器官”,从而将AI功能在终端设备上实现。 高通CEO克里斯蒂亚诺·安蒙也强调其人工智能战略,他表示,高通能够在手机上而不是云服务器上运行人工智能模型,这为该公司提供了实现“拐点”的机会,从而推动未来的增长。 但生成式AI究竟能否救局? IDC中国研究总监卢言霞表示,“大模型的成败高度依赖于算力的支持,而一个大型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通常需要使用数万亿个单词进行训练,其参数量也达到了上万亿级别,这对于手机终端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何时能真正迎来手机端的“ChatGPT”时刻,卢言霞认为,这取决于大模型本身的进展。“一些小的应用,例如对话式应用,很快就可以落地。然而,对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应用,例如文生图或者在现有APP中嵌入这些应用,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看来,高通的苦日子还要熬一熬。
Kyndi发布Kyndi 6.0,提升知识管理和人工智能透明度
站长之家(ChinaZ.com) 9月20日 消息:答案引擎公司Kyndi宣布推出Kyndi6.0,这是其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答案引擎的最新版本。这一发布引入了多项新功能和增强功能,旨在加速知识创建并改善最终用户体验。 当今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手动且耗时的内容和知识管理过程。鉴于组织生成和维护的大量信息,建立一个全面且灵活的知识库,以始终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图源备注:图片由AI生成,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 Kyndi6.0通过其新的“Topics”功能来解决这一挑战。内容和知识管理团队现在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来自动生成建议,包括基于可信企业内容的主题和相关的问答对。这一功能使他们能够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构建知识库,显著节省时间和资源,同时优化输出。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增功能是“Citation”功能,这是一个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用户界面。Citation特别适用于博客站点、在线出版商和研究站点。它提供了一个列出了为最终用户呈现的简洁摘要做出贡献的内容来源的部分。用户可以轻松复制他们的查询、自动生成的答案以及相关引文以供将来参考。 Kyndi6.0还引入了一个“最终用户反馈”系统,允许用户就他们收到的结果提供反馈。用户可以通过“喜欢/不喜欢”的反馈表达他们的偏好,并提供有关不满意答案的详细见解。这一全面的反馈系统捕捉用户在各个层面的情感,使内容团队能够微调知识库,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内容需求。 此外,Kyndi6.0还包括“查询导出”功能,允许内容和知识管理领导轻松将查询历史从Kyndi的分析工具导出并导入Kyndi的预测工具,以便轻松调整和优化系统性能。 Kyndi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Ryan Welsh强调了Kyndi6.0在解决组织在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时面临的挑战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准确答案、难以融入领域特定信息、缺乏可解释性和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其采用的障碍。Kyndi6.0作为一个端到端的企业解决方案,提升了相关性、人工智能透明度和自动化,适用于寻找关键业务信息的组织,希望现代化其方法。 总之,Kyndi6.0引入了强大的人工智能驱动功能,以简化知识管理、提高用户体验并改善人工智能透明度。其功能包括Topics、Citation、最终用户反馈和查询导出,使组织能够克服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的挑战,并为用户提供更准确和相关的信息。
越大越不好?机械硬盘为何警惕256MB缓存版本
现在固态硬盘逐渐成为了市场主流,大众反而对机械硬盘陌生了不少,如果最近有萌新想要购买机械硬盘,那么一定要对缓存这个参数重点关注。 很多人会认为,硬盘缓存容量越大越好,但在极限硬盘产品线中却有例外。 早期,机械硬盘容量较小,其缓存容量也相对较少,比如一个40GB的硬盘通常可能只有2MB的缓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缓存容量为8MB、16MB、32MB、64MB、128MB以及256MB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缓存主要目的是为了加速数据读取。因为缓存采用的是高速DRAM技术,使得硬盘读写效率得以提升。 简而言之,在写入数据时,数据先被存储在高速缓存中,然后在进一步写入盘片。读取数据时的过程也相似,数据从盘片读入缓存,再由缓存输出。如果数据已经在缓存中,那么可以跳过盘片读取步骤,从而加速读取速度。 理论上看,更大的缓存容量有助于提升机械硬盘的读写性能,特别是在频繁操作数据的场景下,然而叠瓦式硬盘(SMR)却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叠瓦式硬盘(SMR)缓存就是128MB起步,256MB更是常见,看缓存似乎随随便便就能碾压传统硬盘,但其实叠瓦式硬盘(SMR)是个大坑。 因为相对于传统的CMR硬盘,叠瓦式硬盘(SMR)在数据写入方面有更复杂的机制。 这种设计为了提高数据密度,缩小磁道间的距离,但带来了数据覆写的问题。简言之,一旦某条磁道的数据被修改,那么相邻磁道的数据也需要重新写入,这不仅减缓了写入速度,还增加了硬盘的损耗。 通俗点来说,叠瓦式硬盘(SMR)就是容量大,价格便宜,但是不管是速度和寿命相较于CMR硬盘差很多。除了不经常进行数据擦写用户,或者预算实在不充裕,那么一般见到128MB/256MB缓存+SMR建议还是退避三舍。 左边SMR 右边CMR 总体而言,对于大多数用户,选择CMR硬盘会更为合适。这样的硬盘通常价格也不会高出太多,而且更稳定,放数据踏实。 CMR硬盘除了企业级的硬盘有256MB版本,消费级都是64MB缓存一下,一般照着64MB的选就不会遇到SMR硬盘。
大模型总结摘要靠谱吗?比人类写的流畅,用GPT-4幻觉还少
编辑:陈萍 以后文本摘要总结任务,可以放心交给大模型了。 文本摘要,作为自然语言生成(NLG)中的一项任务,主要用来将一大段长文本压缩为简短的摘要,例如新闻文章、源代码和跨语言文本等多种内容都能用到。 随着大模型(LLM)的出现,传统的在特定数据集上进行微调的方法已经不在适用。 我们不禁会问,LLM 在生成摘要方面效果到底如何?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者在论文《 Summarization is (Almost) Dead 》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使用人类生成的评估数据集评估了 LLM 在各种摘要任务(单条新闻、多条新闻、对话、源代码和跨语言摘要)上的表现。 在对 LLM 生成的摘要、人工撰写的摘要和微调模型生成的摘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比较后发现,由 LLM 生成的摘要明显受到人类评估者的青睐。 接着该研究在对过去 3 年发表在 ACL、EMNLP、NAACL 和 COLING 上的 100 篇与摘要方法相关的论文进行抽样和检查后,他们发现大约 70% 的论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一种总结摘要方法并在标准数据集上验证了其有效性。因此,本文表示「摘要(几乎)已死( Summarization is (Almost) Dead )」。 尽管如此,研究者表示该领域仍然存在挑战,例如需要更高质量的参考数据集、改进评估方法等还需要解决。 方法及结果 该研究使用最新的数据来构建数据集,每个数据集由 50 个样本组成。 例如在执行单条新闻、多条新闻和对话摘要任务时,本文采用的方法模拟了 CNN/DailyMail 、Multi-News 使用的数据集构建方法。对于跨语言摘要任务,其策略与 Zhu 等人提出的方法一致。关于代码摘要任务,本文采用 Bahrami 等人提出的方法。 数据集构建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方法了。具体来说,针对单条新闻任务本文采用 BART 和 T5 ;多条新闻任务采用 Pegasus 和 BART;T5 和 BART 用于对话任务;跨语言任务使用 MT5 和 MBART ;源代码任务使用 Codet5 。 实验中,该研究聘请人类评估员来比较不同摘要的整体质量。结果如图 1 所示,LLM 生成的摘要在所有任务中始终优于人工生成的摘要和微调模型生成的摘要。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 LLM 能够胜过人类撰写的摘要,而传统上人们认为这些摘要是完美无缺的。此外,经过初步的观察表明,LLM 生成的摘要表现出高度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本文进一步招募注释者来识别人类和 LLM 生成摘要句子中的幻觉问题,结果如表 1 所示,与 GPT-4 生成的摘要相比,人工书写的摘要表现出相同或更高数量的幻觉。在多条新闻和代码摘要等特定任务中,人工编写的摘要表现出明显较差的事实一致性。 人工撰写的摘要和 GPT-4 生成摘要中出现幻觉的比例,如表 2 所示: 本文还发现人工编写的参考摘要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缺乏流畅性。如图 2 (a) 所示,人工编写的参考摘要有时存在信息不完整的缺陷。并且在图 2 (b) 中,一些由人工编写的参考摘要会出现幻觉。 本文还发现微调模型生成的摘要往往具有固定且严格的长度,而 LLM 能够根据输入信息调整输出长度。此外,当输入包含多个主题时,微调模型生成的摘要对主题的覆盖率较低,如图 3 所示,而 LLM 在生成摘要时能够捕获所有主题: 由图 4 可得,人类对大模型的偏好分数超过 50%,表明人们对其摘要有强烈的偏好,并凸显了 LLM 在文本摘要方面的能力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