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文
注册 / 登录
产品分类:
加载中...
头条分类:
加载中...
Kimi、阿里、资本大佬,联手玩了个高端局
当下国内大模型领域风头最劲的明星,当属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月之暗面”)旗下的智能对话助手Kimi。 凭借“长文本”功能,短短一个月时间里,Kimi便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各方视野,在资本市场掀起了狂风巨浪;并让百度、360等巨头紧急筑起防火墙。 今年2月,刚刚创立一年的月之暗面拿下了一笔超大额融资:以15亿美元的投前估值,撬动了8亿美元投资——其中绝大部分来自阿里。交易完成后,月之暗面投后估值约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0亿元),成为现今国内大模型赛场上估值最高的独角兽。 这笔“豪华”的融资,引发了各方猜测。据市场消息,月之暗面一次性向阿里出让了40%的股份。不过,这引发了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独立性的担心。 据「市界」从某VC资深合伙人处了解,Kimi与阿里的此次“联姻”,是由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张予彤在新加坡牵头促成的。 “阿里的8亿美元并非全是现金。据我了解,实际出资金额不到6亿,其中部分将以阿里云提供的算力结算。”该合伙人表示。 值得玩味的是,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3月在接受《腾讯科技》访问时,曾大谈“AI无用论”;有投资圈人士称,金沙江也间接参投了月之暗面。「市界」就此向月之暗面公司求证,对方回应称:“月之暗面与阿里的合作不存在第三方‘撮合’的情况。金沙江未参投月之暗面。” 这宗疑团重重的“高端局”,注定只属于金字塔尖的玩家。供职于一家腰部投资机构的投资人Lee,向「市界」感叹月之暗面投资阵容之豪华:“不用问,我们这种小机构投不进去的。” 另一位VC资深人士则对「市界」表示,月之暗面的高估值与AI赛道的退出难度“劝退”了不少机构。此次月之暗面之所以火速“作价”引进阿里,一方面因为阿里投资团队一直积极在AI市场上寻找标的。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月之暗面风光背后对资金渴求的急迫。 不过Kimi也在向各方证明自己“物超所值”的潜力。 3月21日,Kimi一度冲进App Store 免费版应用第5名,超越了微信;其小程序、App、网页版均因超出承载能力而宕机。据统计,2024年3月,Kimi智能助手月访问量达1218万次,仅次于百度文心一言,超越了阿里通义千问、字节旗下豆包。 在二级市场,它也一度复现了ChatGPT“带货能力”的势头,引发了一众“Kimi概念股”狂飙猛涨。其中华策影视、掌阅科技、中广天择、海天瑞声等多家企业,多次出现涨停。 这场大模型盛宴,有人坐在餐桌上,也会有人在菜单上。而月之暗面正在竭力让自己的位次向前一些。 01、Kimi这条鲶鱼 2023年2月,清华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双重学霸,连续创业者、知名AI科学家杨植麟,带领旗下的豪华创业团队,创办了月之暗面;而Kimi正是杨植麟的英文名。 从创业之初,这家公司便因创始人光环而备受关注。而长文本,则是月之暗面很早就确立的技术方向——月之暗面(“Moonshot”)公众号的第一篇推文,发布于2023年10月10日,标题就叫《欢迎与 Moonshot AI 共同开启 Loooooooooong LLM 时代》。 回头望去,“长文本”的成功绝不单单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一场大模型围绕应用与算力的信仰之战。 3月18日,月之暗面宣布Kimi可支持的无损上下文长度由20万汉字增至200万汉字,并开启“内测”。在此之前,国内大模型所支持的上下文对话窗口最大为10万字量级。 这意味着什么?本质上,Kimi想解决大模型的记忆能力问题:在一场对话中,大模型能够记忆、理解的文本长度越长,用户描述就能更加趋近准确。大模型解决复杂问题、给出优质反馈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潜在的应用场景就越广泛。 生物相关专业在读研究生林栩向「市界」表示:3月下旬,他经过同学的推荐开始尝试用Kimi阅读英文文献,后来甚至让Kimi协助自己整理和填充论文提纲等,效果惊人:“粗略估计能节省我50%的时间精力吧”。 而AI从业者Amanda早在去年10月Kimi小范围内测时,就成为了首批种子用户,她对Kimi的走红早有心理预期。她分享道:我愿意在任何场合大肆赞扬Kimi好用且实用。 无数个林栩和Amanda的深度使用和自发传播,让Kimi的系统流量持续高增。 Kimi的长文本背后,也意味着对于技术和算力的强大挑战。 AI研究者洛林向「市界」举了个例子:“如果我想让大模型写个长篇小说,它支持的上下文容量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我要把积累的大量素材、人物框架、故事逻辑等全都输入进去,还要根据想法的完善不断调整输入……创作这整本书的工作,都只能在一个对话窗口里完成,对模型是巨大考验。” 正因于此,杨植麟在接受访问时,不吝将长文本的重要性描绘为“登月第一步”、“新的计算机内存”、“新计算范式的基础”。 而Kimi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的事实也在印证着他的说法。据Similarweb调研,2024年3月份,Kimi智能助手的月访问量达1218万次,仅次于百度的文心一言,超越了阿里的通义千问,以及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 (2024年3月国产大模型月活情况。图源/Similarweb) 而且不论是移动端还是网页端,Kimi都有不俗表现:点点数据显示,2024年1月、2月Kimi移动端与豆包的月活差距不断缩小,并在3月份将豆包甩在了后头。而Similarweb显示,3月Kimi的网页端月活超千万,较2月又实现了3倍增长。 3月22日上午9点半起,Kimi更因过量访问而多次宕机。月之暗面为此紧急采取了种种措施,包括进行了5次系统扩容、设计一套SaaS流量优先级策略。 某种程度上,Kimi的巨大流量涌入不仅超出了月之暗面的预期,更如同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大模型市场,让巨头们也深感危机。 月之暗面宣布Kimi率先开放200万字超长无损上下文能力后的一个星期,百度、360等企业纷纷效仿,甚至开启了一轮上下文能力“比拼赛”。 3月22日,阿里巴巴宣布通义千问达到了1000万字长文本处理规模。同日,百度文心一言也宣布将在4月版本升级时开放200万至500万字的长文本处理能力。3月23日,360表示360智脑正在进行500万字长文本处理功能的内测。 压力之下,据“AI光年”4月10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为区别文心一言大模型在技术、To C产品、To B市场的定位,百度内部高管正讨论,是否需要为文心一言更换新的品牌标识。对此,百度公关人士回应「市界」,其对上述传言的真实性并不了解,不作回应。 02、“长文本”是个碎钞机 以一己之力,Kimi为整个国产大模型市场完成了一次“长文本”的用户教育。这背后既有技术实力领先的因素,雄厚的资本储备与营销投放亦功不可没。 杨植麟在接受《腾讯新闻》采访时表示,从创业的第一天开始,他便奔跑在争分夺秒的“找钱”之中。“我们2023年2月开始集中做第一轮融资。如果delay(延迟)到4月,基本没机会了……在美国有一个晚上,我做了精确的计算。算完觉得至少要在几个月内拿到1亿美元。” 某种程度上,国内大模型的生死角逐,犹如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 据知微数据调研显示,在200万字长文本功能更新之前,月之暗面的企业传播重点更多聚焦于技术愿景传播;在那之后,“种草”投放便成了月之暗面的重中之重。而在抖音、小红书、B站等渠道,围绕“Kimi 智能助手” “Kimi AI”“文案一键搞定”等关键词搜索,都能看到大量Kimi投放的手笔。 基于Kimi主打的文献阅读、财报梳理等“长文本”使用场景,其官方宣传语也强调长文本的总结效果优势,诸如“文件,拖进来;网址,发出来”“别焦虑,Kimi帮你整理资料”“每一次,都集中全力”。 (图源/Kimi网页端) 月之暗面敢于撒下大手笔,撬动起巨大的流量盘,无疑需要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支持。 据新浪科技报道,目前Kimi投放广告的获客单人成本约在10元,如果算上拉新后用户问答互动产生的算力成本,每个用户的获客成本达到12-13元。如果按照第三方平台显示,近一个月来日均下载量为17805次,Kimi每天的获客成本需要至少20万元。 Amanda曾经从事过AI算力相关工作,她对「市界」表示:“早在2023年2月份,我便获知有创业者正在组建团队,需要几千张A100卡(英伟达生产的一款旗舰GPU)。”事后看来,这一指向正是月之暗面。 金钱与算力,是这场权力游戏中必备的资源。为了留在牌桌上,月之暗面不得不加快融资密度。 2023年6月,月之暗面公布了超2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真格基金、红杉中国。一年后的2024年2月,市场传出消息,月之暗面完成了10亿美元的新融资。除老股东跟投外,新增投资方红杉中国、小红书、美团、阿里等,公司估值达到约25亿美元。随后,该笔融资金额被修正为8亿美元,参股股东也仅剩下了阿里与砺思资本。 据市场消息称,8亿美元中的约7.9亿美元均来自阿里,为此月之暗面出让了40%的股权——也正是阿里的重金入场,抬高了公司估值,让小红书、美团等企业最终没有选择加入投资阵营。 而阿里能“拿下”月之暗面的底气,除了资金,还有阿里云算力作为筹码。前述VC合伙人对「市界」表示,结合2月这轮融资的股权稀释,杨植麟创始团队持股很可能已小于50%。据其了解,阿里实际出资金额不足6亿,其中部分或折算成了云计算算力。 能接受这一看似苛刻的条款,除了月之暗面对于弹药的渴求,背后也离不开关键人士的“撮合”。 上述投资人告诉「市界」,曾成功挖掘出小红书项目的著名投资人、金沙江主管合伙人张予彤是此次交易的关键人物。此前,同为清华校友的张予彤与杨植麟早有渊源,曾投资过他在月之暗面创业前的项目“循环智能”。 将视线拉向更久以前,帮助促成月之暗面的融资,或也可看作朱啸虎对阿里的“投桃报李”。过去十几年间,在朱啸虎投资的饿了么、ofo、滴滴等交易中,市场上屡有传闻,阿里曾数次收购朱啸虎手中老股。 虽然对于月之暗面,朱啸虎的公开态度似乎不够积极。近期在接受访问时,朱啸虎直言:“他(杨植麟)做科研是可以的,但我不知道他怎么商业化。”朱啸虎表示自己更信仰的是“能马上商业化”的AIGC应用。但从最终入局的结果来看,Kimi、阿里与朱啸虎仍旧达成了“三赢”局面。 另据“暗涌Waves”援引月之暗面投资人说法:“月之暗面在谈判中,已经把一些苛刻条款逐一谈掉了”,具体包括“做了AB股处理,使得团队保有绝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等。 03、远景与暗礁 凭借充沛的资金流与算力储备,月之暗面暂时走通了“烧钱换量”的To C拓客模式。而接下来,如何探索付费模式才是决胜的关键。 今年,月之暗面工程副总裁许欣然对媒体表示:Kimi智能助手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开启付费模式。3月27日下午,一位学者发现Kimi智能助手开始设置使用门槛,需要用户给微信好友,来换取80条/3小时的使用量。 这一逻辑并不难理解,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在大模型市场很难实现。新增用户越多、用户的输入/输出请求越频繁,都要求着更大的算力成本投入。月之暗面也势必要在不计成本地培养用户习惯之后,探寻自我造血。 当下,To B正成为月之暗面的下一个发力方向。3月底,数字人企业、A股上市公司天娱数科旗下的“智境云创”,接入了Kimi大模型。 相关人士告诉「市界」,公司从去年底就已注意到Kimi。由于长文本处理能力出色,Kimi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大篇幅的内容;其次,Kimi注重沉浸式对话体验,善于扮演虚拟角色,为用户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实际体验下来,智境云创发现Kimi的响应速度也相对较快,在公司对比时超越了同类产品。 “这在游戏、娱乐、教育等(数字人经典应用)场景下特别吸引人”,他讲道。 而Kimi的企业API服务也在4月上线,留学行业AI产品创业者小鱼告诉「市界」,Kimi的To B API服务已从4月9日开始公测。而小鱼之所以选择月之暗面,是综合考量了性能、收费等因素:“调试下来,仅有通义和Kimi能满足我们对产品的要求。国产大模型有的英文输出效果远不及预期,我认为Kimi的To B服务平台和通道都已经搭建完成,收费也比OpenAI的GPT-4便宜。” 据「市界」统计,目前在各大国产模型中,讯飞星火大模型、Kimi、腾讯混元的收费排在第一梯队,每1000个token收费分别为0.015元、0.012元、0.01元;通义千问、文心一言每1000个token收费均为0.008元;智谱收费为每1000个token收费0.005元——这也是与OpenAI GPT-3.5最为接近的定价(OpenAI对输入/输出定价有所区别,折算下来价格约等于¥0.004/1000token)。 而GPT-4 API的定价,则为每1000个Token的输入端收费约0.2元(0.03美元),输出端收费约0.4元(0.06美元)。相比之下,在千行百业对优质大模型的渴求背景下,Kimi的定价仍极具竞争力。 (各大模型定价情况/受访者供图) 不过,虽然Kimi正在To B、To C两个市场中齐头并进,但快速巩固、修筑自己的技术护城河也同样紧迫。 除了百度、阿里、360等巨头已加速兵临城下,AI研究者洛林向「市界」分享,从技术角度解决大模型的记忆问题,并非“长文本”一种思路。其他解决方案如RAG(检索增强生成),至今还未与长文本有明确的高下之分。 压力之下,月之暗面也在不断扩充自己的团队,招兵买马。 今年3月初,杨植麟曾对媒体透露公司规模为约80人。而据3月末市场流传的一份调研纪要显示,团队规模已扩充到了100-200人——其中技术(算法专家、系统专家、数据工程团队等)人员加起来120人左右,其余为Kimi App产品规划(产品开发团队)、To B商业化团队。 据多位员工告诉「市界」,如今整个公司卯足了劲,“大模型公司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难免996,但我们办公氛围很好。”此外他还透露,杨植麟的工位与研发部普通员工安排在一起,公司文化亦鼓励直接沟通。 同时,「市界」也在多个渠道看到了月之暗面的内推链接,其中产品增长方向的岗位一度投递火热。 在一个月之暗面的内推群中,「市界」观察到群人数在不到一星期内,便快速增长到了近500人。其中不少人都期待获得产品增长的实习机会,甚至由于收到的简历过多,发布相关内推链接的员工为此想出了快速筛选的方式:让投递者分享一条Kimi推广的自来水帖,由其评估质量,如果过关,再转递给HR。 这样的文化,或许正是杨植麟所梦想的,“一个为AGI而搭建的组织”的雏形。但同样如他在访谈中所说:AGI事业如同开车向“绵延而未知的雪山”前进。行至如今,还没有谁能断定,究竟哪种模式,才能真正从市场中杀出来。 作者 | 董温淑 编辑 | 李 原
美国的计划:先进芯片美国造,成熟低端芯片就让中国造吧
在2022年的时候,美国搞了一个《芯片法案》法案,提出了527亿美元的补贴计划,其中3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21亿元)作为直接赠款,另外的100多亿,作为税收优惠等。 这个补贴相当丰厚,但主要补贴的是参与先进制造回流的企业,美国的意图很明显,想要重振美国芯片制造产业,让美国在芯片制造上的产能能够提升。 不过,在这个产能提升背后,美国还是有着自己的计划的,那就是自己的芯片补贴,只针对先进芯片,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建厂资金投入规模足够大,工艺要足够先进。 所以目前在美国拿补贴的企业,像三星、台积电、intel、格芯等,均是发力先进芯片制造。 台积电计划建三座厂,分别是5nm、3nm、2nm,总投资650亿美元,彻底的抱上美国大腿,美国给台积电66亿美元直接补贴,还有50亿美元贷款。 三星也计划到美国投资440亿美元,建设3nm/2nm的芯片厂,美国给了三星60亿美元,欢迎三星的到来。 而intel则计划在2024年就实现2nm,而2025年就实现intel10A工艺,美国给了intel 85亿美元,希望英特尔的芯片厂赶紧投产,别磨叽了…… 反正对于美国而言,只要芯片企业们,将先进芯片放在美国,那美国就给钱,你敢建,我就敢掏钱。 不过对于成熟芯片,美国就不那么的在乎,我觉得,在美国的心目中,成熟芯片,那就让中国去制造吧,美国不在乎。 为何美国不在乎成熟芯片呢?不是说成熟芯片占所有芯片的比例高达70%,而先进芯片最多占30%么?原因在于成熟芯片并不那么重要,能生产的那么多,美国不在乎。 目前能生产芯片先进的芯片企业就只有intel、三星、台积电这么三家,但成熟芯片,几乎前10大芯片代工企业,都能造,数量多,市场大,美国也不一定能够把控住。 其次,目前中国的供应链在飞速发展,成熟芯片供应链应该很快就能够自给了,美国对成熟芯片也封杀,不是自找没趣么?到时候全部国产替代了,那美国的那些半导体设备厂商怎么办?反正成熟芯片不那么关键,那就要让自己的企业赚钱,还能够打压中国自己的供应链嘛。 第三,就算美国想卷成熟芯片产能,也卷不过中国,毕竟中国基础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健全,更关键的是劳动力充足,成本低,按照之前力积电CEO的说法,全球芯片运营成本,中国大陆最低,美国拿什么和中国拼? 所以对于美国而言,只要先进芯片在美国造,自己掌握高端芯片就行了,让中国造不出先进芯片,就够自己拿捏了,至于成熟芯片,让中国自己造去呗。 所以大概率,未来美国也不会针对成熟芯片,只会针对先进芯片,而我们只要搞定了先进芯片的制造,那么禁令也就成为了废纸了。
不吹不黑,生态超500万,国产操作系统,足够替代windows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德国几个州在正在大规模的将政府等公务PC,从Windows迁移至免费的linux,同时将众多的微软全家桶软件,也迁移至一些开源免费的软件,比如office系列等等。 德国为何要这么干,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摆脱对windows的依赖,降低外部风险,同时减少IT使用成本,扶持本土IT企业等等,算是一举多得。 很多人表示称,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毕竟对中国而言,外部的形势更紧张,外部风险更高,我们更应该将windows迁移至国产操作系统去。 那么目前国产操作系统准备好了么?说真的,不黑不吹,相比于德国,我们的基础更好,国产操作系统,以及相关的生态,比德国更完善,足够替代windows系统了。 先说个人操作系统领域,目前国内用户最多的两大操作系统是统信UOS、麒麟软件这两家。 统信UOS目前的用户数超过1000万,而生态数量更是超过500万,如果从用户数量、生态数量综合来看,已经是国内第一大国产操作系统了。 从官网可以看到,生态数量包括465万软件,42万硬件,而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一般当软件生态超过100万,就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使用需求,现在都465万了,就更加不用说了。 而麒麟软件,属于操作系统国家队,在生态建设方面也一点不逊色,目前生态数量是447万,其中软件数量377万,硬件数量71万,这样的生态也足够一般用户使用了。 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这两个国产操作系统,用于政府,一般的企事业单位,绝对是可以替代windows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产操作系统,不像windows系统一样,只适配X86的芯片,这两个国产操作系统,可以适合X86芯片,以及龙芯、鲲鹏、飞腾、申威、兆芯、海光等等所有的国产CPU,要知道目前众多的敏感一点的单位,都使用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自然就更合适了。 而从服务器操作系统来看,目前国产的操作系统也是非常多,华为有欧拉,中兴有龙蜥,还有其它众多的品牌,这些国产系统,也一样能够替代windows。 可见,目前在操作系统领域,其实国产已经可以在大部分的场景之下完全替代windows,虽然还是有一部分的专业性的软件没有,但也只会影响一小部分人。 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的敏感行业,也早就替代迁移了,只是没有对外宣传而已。真正没有替代的,大多是个人用户,这部分人替代不替代,并不是那么的重要,毕竟是个人用户嘛,自己选择即可。
龙芯的底气:开源IP核+指令集,大学生也能设计出CPU了
先给大家看看两款CPU,一款是BX100E-HHU,河海大学的学生设计的,一款是JSIT-M320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设计的。 这两款芯片都已经成功点亮,并启动系统,说明设计是成功的。按照说法,这两颗芯片将会接下来启动行业应用。 看到这两颗芯片,估计很多人会觉得是不是小题大做了,就是两颗芯片嘛有什么奇怪的。但其实这两颗芯片还真值得说一说。 首先这两颗芯片都是大学生设计的,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团队研发出来的。二是这两颗芯片,都是基于龙芯开源的OpenLA1000 IP核,以及开源的LoongArch32 Reduced指令集架构,再基于中芯国际180nm工艺的芯片。 同时,与同类型的芯片相比,这两款芯片都拥有出色的性能、功耗,并不比其它竞品差。 这样说起来,大家就明白这两颗芯片背后,有什么意义了吧,那就是龙芯开源了IP核、指令集后,将芯片设计的门槛彻底降低了,连大学生,职院学生,都能设计出可用的,优秀的芯片了。 这是不是有点像ARM呢?对外授权指令集ARM,也授权IP核,比如CPU、GPU、NPU等,那么拥有授权的客户,拿到授权,使用公版的IP核,就可以很快的设计出一颗完整的成熟的芯片来。 比如联发科、高通、三星、苹果、华为等,都使用ARM的指令集,有些还使用IP核,也有些自研IP核,全靠自己的实力。 而这些企业使用ARM,研发出各种各样的芯片后,又助力ARM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当前最为繁荣的ARM生态。 龙芯实际上也是这么想的,因为龙芯要发展,必然要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不能靠自己一家企业单干,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 于是龙芯将自己的指令集、IP也开源了,希望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一起基于龙芯的指令集、IP设计出更多的芯片,一起将龙芯生态做强做大,进而与ARM、X86去抗衡。 事实上,为了像ARM一样,将自己的生态做强做大,龙芯还搞了一个“百芯计划”,那就是计划在5至10年内,选择100所高校,建设100个“芯片联合实验室”,让大学生们,从大学开始,就能够利用龙芯提供的一系列授权、技术,设计出合格的芯片来。 而前面那两颗芯片,其实也是百芯计划的成果之一,而未来,随着龙芯开源更多的指令集、IP核,和高校建立更多的实验室,那么未来估计这样的芯片也会越来越多。 而按照龙芯的计划,到2030年时,龙芯要能够和X86、ARM三足鼎立,不知道到时候,龙芯能不能实现这一目标?
新增近20个 浙江省已有超300款应用加入鸿蒙生态
凤凰网科技讯 4月16日,在HDD浙江站·鸿蒙原生应用专场活动上,有近20个应用现场宣布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截止目前,浙江省已有超过300款应用加入鸿蒙生态, 在2024年2月,“浙里办”、“潮新闻”率先启动鸿蒙原生应用开发,在本次“千帆启航 共筑鸿蒙启动仪式”上,新增近20款浙江本地应用宣布启动开发,包括浙大二院、甬派、台州银行、浙里建、创业慧康(健康桐乡)、丰收互联、企业互联、橙柿互动、读嘉、微拍堂、练字棒棒、卓越绿园、每刻、微医、贝省。 浙大二院、微医等在线挂号、问诊、查询等医疗服务APP,可基于HarmonyOS NEXT的全场景互联、多分布式特性和原生智能能力,实现应用的高效运行和智能交互。同时,鸿蒙系统原生的极致数据安全,将确保患者的就医信息得到充分保护。 台州银行、丰收互联、企业互联消费金融类应用,未来将基于HarmonyOS的AI能力,在保证用户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应用和服务找人,拓展出更多智慧生活的新场景。 浙里建、创业慧康(健康桐乡)等当地居民高频使用的政务民生类应用,将结合鸿蒙系统一次开发、多端部署的特性,快速形成多终端、全场景布局。 潮新闻、甬派、橙柿互动、读嘉等新闻媒体应用,他们的加入将为用户提供更多及时、专业的新闻资讯及试听内容。 浙江本地互联网应用微拍堂、练字棒棒、卓越绿园、贝省、每刻将依托鸿蒙原生互联特性,在电商购物、拍卖比价、新能源充电、练字等生活场景提供更智能、更主动、更流畅的服务。 据悉,截至目前,鸿蒙生态设备数已突破8亿台,国内已有超过4000家应用加入原生鸿蒙生态。
不如智能手环,“可佩戴ChatGPT”发售一周后差评如潮
作者丨博雯 编辑丨海腰 “AI时代的iPhone”被它的第一批用户骂惨了。 4月12日,硅谷备受瞩目的AI明星公司humane宣布,首款无屏幕可穿戴设备Ai Pin正式开售,面向美国市场,售价699美元,人民币5000出头。 但一周以来,随着科技媒体和发烧友们的测评一一出炉,这款产品却开始慢慢从“好评如潮”走向了“褒贬不一”。 甚至隐隐有差评如潮的趋势。 遥想去年,Ai Pin还仅存在于官网宣传视频时,就已被选为《时代》“2023年度最佳发明”之一。 在今年2月的MWC 202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humane员工将这个小玩意儿别在胸前,在手指翻飞间操纵设备进行交互,将投影打在手心上时,更是在国内外科技圈都狠狠出了一波风头。 但现在,一众海外科技媒体却齐刷刷给出了差评: The Verge对Ai Pin的评分为4/10,称这玩意儿唯一能做的就是“报时间”;WIRED直言不讳“过于简陋,没多大用处”;CNET甚至都不愿意用上“测评”这种字眼,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产品还没有做完。 到底怎么了? 戴在衣服上的ChatGPT 出道前拉满期待 Ai Pin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23年5月9日的TED公开演讲。 当时,已从苹果离职5年的创始人伊姆兰(Imran Chaudhri)指着戴在自己胸前的小巧设备说: “你可以拿着一件物品,问它(Ai Pin)与之相关的问题,根本不用再在手机上乱搜一通……未来不会在你手中,更不会在你脸上。” 15分钟的演讲里,伊姆兰用详细阐述了他创造Ai Pin的目的:让硬件成为感知世界的另一双眼睛、另一个大脑,让整个体验是无屏的、无缝的、可感知的。 直白点说就是:AI驱动一切,干掉所有屏幕。 这次演讲共有超过300万人次观看,还被TED官方放入了《2023年最受欢迎的TED演讲》榜单。 当年11月,Humane发布了一段产品介绍视频,并表示,第一批产品将于2024年3月份开售。 通过演示视频,我们也对Ai Pin有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认知—— 一手把握的火柴盒大小,没有屏幕,外壳仅由摄像头和触摸面板构成。 独立设备,不需要连接手机等外部设备,也不涉及任何App,直接接入互联网调用各种AI服务和工具。 可以通过语音、触摸板、手势、投影四种方式,随机开启一个话题一问一答、搜索特定信息、实时翻译佩戴者的发言,还能通过“眼睛”(摄像头)识别当前场景或物体,并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和分析。 总之,就像一个可戴在衣服上的ChatGPT。 除了购买设备本身,Humane还与美国运营商T-Mobile合作,推出了每月24美元(约合173元)的订阅服务,以支持用户以无限流量畅享AI服务。 而在3月31日前购买Ai Pin的用户,可以获得3个月免费订阅服务,以及免费送货服务。 这并不是一个很低的定价,背后的订阅服务也在当时引起了一小波质疑。 没过多久,Humane宣布Ai Pin的首批发货时间将推迟到4月中旬。 当时有消息称,由于是需要再小巧机身内塞入语音、激光投影等功能组件的全新形态产品,Ai Pin存在着不小的量产难度。 发售之前,Ai Pin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2024年2月26日开幕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 在humane的展台上,工作人员统一穿着黑色卫衣,印着公司logo处别着Ai Pin,进行公开的演示、讲解。 有外媒称之为“零距离间接”,因为他们并不能直接上手试用,只能看现场工作人员的展示。 语音和触摸板倒还是其次,但当Ai Pin生成的内容通过绿色光线投射到用户的掌心,这些内容又跟随着工作人员掐指、握拳、旋转手掌的动作,实时地进行翻页、选择、确认之时,着实让人有一种“指尖拿捏信息”的未来感。 当然也不乏质疑,比如“取消第三方APP”这个饼实在是太大,比如线下演示里的延迟和发热问题。 但是,一次跳票,一次“零距离间接”,已经拉满了不少期待。 终于,第一批用户在4月12日之后,陆续将Ai Pin拿在了手里。 只是效果让人大跌眼镜。 不如智能手环 首当其冲的是那个当时看来无比惊艳的交互方式。 首先,Ai Pin能与手交互——但也只能与手交互。这就意味着你要么听语音播报,要么就只能在掌心投屏。 由于整个显示内容只有一掌之大,手势也就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活动,因此,只要动作稍微大一点,或者不那么标准,就很容易误触或错选。 不少实测者都表示,要实现完美无缺的微操,还是有着不小的学习门槛。 而这么一整套结印下来,也让操作者怪尴尬的。 与手势交互密不可分的是那基于“激光墨水显示”技术的掌心投影——这就是Ai Pin被诟病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显示。 Ai Pin的掌心投影有几个特点: 第一,投影距离相对固定。 这意味着你必须尽可能保持身体和手掌的相对静止,在某个固定的位置一直举着手,才能获得最佳的显示效果。 如果中途手晃了,投影的内容也会跟着来回晃动。 第二,“自适应”。 简单来说就是手大的人,显示的内容就多,手小的人,显示的内容就少。Engadget的一位男性记者给了一个具体的数字:每次可以看到7行文本,一行1-3个单词。 如果遇到长文本,搭配那结印难度的手势操作系统,体验可以说是无比酸爽。 第三,“见光死”。 由于Ai Pin激光投影的亮度不足以击败太阳光,因此其显示功能无法在明亮的室外使用,有媒体还提到,纽约的阴雨天气也会让他看不清手上的投影。 “而在评测之前,Ai Pin只在TED Talk舞台、室内会议摊位等较暗的环境中公开演示过。”外媒ZDNET这样说。 第三,号称要做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AI硬件,但却并不够智能。 目前Ai Pin设备内置了GPT大模型、自研AI系统Cosmos、GPS系统。 Ai Pin没有屏幕,自然也没有满屏的应用程序,用户要依靠内置的GPT大模型、自研AI系统Cosmos、GPS系统,还有摄像头去去实时地感知世界,获取回答和执行命令。 如查询天气,推荐停车场、给好友拨打电话,获取旅行建议等等。 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并没有那么方便。 在AI基础功能上,Ai Pin仍在很多尝试性问题上回答错误,幻觉问题比较明显。 而在通过摄像头去识别物体时,也常常出现无法识别、识别错误,或者结合大模型幻觉的“胡言乱语”情况。 而由于Ai Pin的去屏幕化,用户也很难去验证答案的可信程度。 外媒Wired在测评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识别一个不知名寺庙时,Google Lens则表示这是泰国的披耶那空洞,同时提供相应的实物图片,而Ai Pin则表示这是柬埔寨吴哥窟,却没有更直观的展示。 这一点在拍照上就更为明显,由于没有取景器,加之摄像头本身的功能,最后的成片就非常模糊。 最后,在响应速度、发热上,Ai Pin也遭到了不少吐槽。 很多测评提到Ai Pin对一个问题的反应速度是3-5秒,且频繁使用基础功能如询问、拍照、识别物体之后,很容易导致发热。 总而言之,Ai Pin确实提供了很多新鲜有趣的玩法,但并不够革命性,也不足以替代智能手机,甚至不如智能手环。 就像是外媒Verge说得那样: “我并没有看到什么未来,但我确实看到了一个挺酷的小玩意儿——只是不要太认真。它只是一个小工具,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 团队高管发文内涵 事实上,在Ai Pin发售后的第二天,Humane官方账号就站出来了。 回应让人挑不出错:感谢测评者们的反馈、坦然设备还有进步空间,并给出了长长一串即将改进的功能清单。 比如,设备的第一版本“故意设置了保守的热限制”,因而系统对温度较为敏感,后续肯定会有所改善;比如今年夏季就会加入语音定时器、运动监测等功能;AI基础功能也会不断迭代…… 不过,Humane产品工程主管Ken Kocienda倒是发表长文,称AI的变化速度远远超几十年前在个人电脑上看到的水平,而他们在打造Ai Pin时就考虑到了这一历史视角。 他以自己制作第一代iPhone的自动校正键盘时的经历为例,表示自己当时也对触摸屏的概念存在相当大的疑问。 但随着时间流逝,大多数人都习惯了这种操作方法,键盘也就慢慢消失了。 而这种“消失”,也正是在Ai Pin上发生的事。 文章中间,老哥还暗戳戳地表示现在的社交媒体们太吹毛求疵,倾向于尖锐言论,而且越尖锐越好。 其实,媒体和网友们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固然与Ai Pin本身的质量有关。 但很多测评中的遗憾和惋惜,又是因为背后的Humane团队在此之前实在是过于耀眼。 创始人伊姆兰在乔布斯回归时期加入了苹果团队,那是一个创意无限迸发的时代,伊姆兰参与了OS X的Aqua界面和iPad的设计,并且还是Multi Touch、滑动解锁的设计师,以及部分专利的拥有者。 在这段日子里,他还结识了自己最可靠的伙伴和爱人,iPad设计团队的软件工程总监贝瑟妮(Bethany Bongiorno)。 2016年,这对夫妇双双离开了苹果,创立了Humane。 伊姆兰在当时给苹果同事的邮件里提到,他觉得自己的灵感正在枯竭。 而在当时的很多苹果粉丝看来,伊姆兰的离开也仿佛是苹果的创新时代已经远去的一个象征。 可以说,这是一家自诞生起就起点更高的公司。 2023年,Ai Pin面向市场的首次亮相,正值智能手机热潮的低谷与AI热潮的交汇之时。 而引领这场AI热潮的OpenAI老板奥特曼,又正巧在Humane刚获得的1亿美元融资的投资队伍中。 2024年1月,Humane就又引入了一位高管,前苹果配件高级工程经理Greg Nayman任职担任电气工程主管,同时也进行了一番团队重组。 2月份,又宣布与韩国运营商SK Telecom达成战略合作,顺利进入非美国本土市场。 一时间,Humane可谓是风光无限。 然而,他们当前推出的产品,似乎还并无法回应创始人的野心。 就像是对于Ai Pin这个名字,创始人贝瑟妮解释的那样: “Ai Pin的i没有大写, 这表明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的早期阶段。显然,Ai Pin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战万亿MoE模型!上海大模型独角兽出手,腾讯阿里米哈游参投
编辑 | ZeR0 智东西4月17日消息,今日,上海多模态大模型独角兽MiniMax正式推出abab 6.5系列模型,包含abab 6.5和abab 6.5s两个模型。 MiniMax成立于2023年1月,是当前国内估值最高的大模型公司之一。今年3月,MiniMax完成阿里参投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25亿美元。此前米哈游、腾讯均有投资MiniMax。 在MoE尚未成为行业共识时,MiniMax已经押注MoE路线,今年1月发布其首款基于MoE架构的abab 6,并在过去3个月潜心研发出性能更强的万亿参数MoE模型abab 6.5,在核心能力测试中接近GPT-4、Claude 3 Opus、Gemini 1.5 Pro等顶尖大语言模型。 标注星号的是MiniMax调用API测试得到的结果,其余分数来自对应的技术报告。 abab 6.5和abab 6.5s采用相同的训练技术、数据,支持200k tokens上下文长度。abab 6.5s更高效,1秒能处理近3万字的文本。 MiniMax在200k tokens内进行了业界常用的“大海捞针”测试。在891次测试中,abab 6.5均能正确回答。 MiniMax团队称找到了越来越多加速实现Scaling Laws的途径,包括改进模型架构、重构数据pipeline、训练算法及并行训练策略优化等。今天发布的abab 6.5和abab 6.5s是其加速Scaling Laws过程的阶段性成果。 abab 6.5系列模型会滚动更新到MiniMax旗下的产品中,包括生产力产品海螺AI和MiniMax开放平台上。
欧洲版OpenAI又要融资!估值50亿美元,Llama 2“套壳”也能半年估值翻番?
编译 | 长颈鹿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4月17日消息,据外媒The Information 4月16日报道,欧洲AI创业公司Mistral近期正计划以5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数亿美元资金。 创立于2023年的Mistral由前DeepMind和Meta的科学家共同组建,公司以OpenAI为对标,于今年2月推出了与GPT-4竞争的Mistral Large模型,并先后脚获得了微软的投资。 目前尚不清楚哪些投资者会参与Mistral的新一轮融资,此前Mistral的主要投资者除了微软,还有安德森霍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据悉,该公司最近刚刚开始创收,去年12月曾以2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4.15亿美元。 一、不到半年估值翻番,Mistral筹划数亿美元新融资 总部位于巴黎的开源AI初创公司Mistral正在与投资者就融资事宜进行谈判。据知情人士透露,Mistral计划以50亿美元的估值筹集数亿美元的资金。该公司最近刚刚开始创收,去年12月以2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4.15亿美元。 连续进行融资反映了投资者对某些AI初创公司的持续青睐,同时也反映了这些公司需要大量资金来与谷歌、OpenAI和其他该领域的领导者竞争。 目前还不清楚Mistral已就新一轮融资与哪些投资者进行了沟通。它现有的投资者主要为安德森霍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光速创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和微软。其中微软还支持了OpenAI,但资金规模比Mistral要大得多。 二、聚焦欧洲本地市场,遵循更严安全开发规定 Mistral致力于构建一个透明和公开的形象,其命名灵感来源于北方冬季的风。与OpenAI采取的策略不同,Mistral公司正在将其模型开源,并表示他们的产品正在根据欧洲对这类软件更严格的安全开发规定来开发。 Mistral主要向使用API(应用程序接口)访问其大型语言模型的客户收费。这些模型在应用软件开发商中大受欢迎,其中大部分也是免费提供的。 此外,Mistral寄希望于说服欧洲的AI客户与本地公司合作,而不是与其他地区的AI企业合作。他们强调本地支持、定制服务、法律合规性和文化匹配等方面的优势,以促使欧洲的客户选择与他们合作。 Mistral的50亿美元市场估值在众多高估值的AI初创企业中同样显得格外醒目。成立于2019的Cohere,同样作为开发大型语言模型的公司,尽管其年化收入仅为约2200万美元左右,但在筹集资金方面,他们也希望能以50亿美元的估值获得投资。 三、基于Llama 2做开发引争议,微软依旧看好 Mistral是在一年前成立的,由前DeepMind研究员Arthur Mensch和两位前Meta AI科学家Timothée Lacroix和Guillaume Lample创立。 Mistral在其首个开源模型上获得了一些负面反响。其去年推出的首个开源模型因缺乏防止用户询问如何自杀而遭到一些研究人员的批评。 此外,Mistral承认自己使用了Meta的开源模型Llama 2来创建自己的AI,但是只在信息泄露后才披露了这一事实。 今年2月,微软收购了Mistral公司一小部分的股份。微软表示,将在其Azure云租赁服务上提供Mistral的AI模型,包括其最先进的模型Mistral Large。Mistral Large旨在与OpenAI最先进的模型GPT-4竞争。 结语:AI创企估值水涨船高,OpenAI竞争压力变大 Mistral公司正在经历快速的成长,他们计划通过今年5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来进一步加速他们在AI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投资者们也看好AI市场,愿意为那些潜在的高增长公司投入资金,其中微软力排众议,于今年二月收购了Mistral的少量股份。 像Mistral这样新兴的AI初创公司都以OpenAI为竞争目标,最有效且实际的做法是强调本地化和了解本地市场的能力来吸引客户。我们期待一个能够超越OpenAI研发和创新技术的未来。
老款比新款便宜10万,买车可能也要旧的香了
昨天,小鹏 P7 大降价,原价 23.99 万的 P7 直降 9 万 9 ,离谱到飞起,坐脖子哥旁边的焕新 Model 3 车主大腿都要拍烂了。 仔细一看,是 2023 年的老款 586E 在清库存,库存了多久不说,像 XNGP 智驾,副驾通风加热都减配了。。。 但不管怎样,这可是 14 万的 P7 啊啊啊啊啊啊?还要什么自行车?最便宜的汉可都要 16.98 。。。 24 万的 P7i 爱答不理, 14 万的 P7 抢到飞起。 老 P7 车主们已经嚎起来了。。。本来新能源车落地就 7 折,现在降价降得比二手车还便宜,那这车以后还咋卖啊? 而且背刺这个事,好像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最早是特斯拉降价背刺老车主,现在什么阿维塔、理想,更新换个代就老被车主喊背刺。 这种场景好像似曾相识,看着现在国产新能源在这卷来卷去,隔三差五降价增配,仿佛回到了当初手机圈百花齐放的时候,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所以这事用机圈的解决思路就是—— 买车也可以试着像 iPhone 出了 15 就去买 14 一样,去买个旧款可能会更加划算。 而且我觉得,你也不用担心买旧款就技术落后跟不上时代。现在汽车的新东西,已经没新能源刚出那会那么爆发式的涌现了。 以前的汽车那都是 6-8 年才改一次款,就拿经典家用车凯美瑞来说, 2018 年第八代凯美瑞上市,中间小改款了 4 次,都是些无关痛痒的感应雨刷呀、屏幕呀( 8 英寸换成 10 英寸 ),甚至连胎压报警换成胎压监测都得拿出来说一说。 最有诚意的,就是 21 年中期改款的时候,把双擎的入手门槛拉低了两万。 直到今年 3 月推出第九代,整整 7 年才真正大改了一次,然后就掏出了 “ 四大核心进化 ” 。 所以,以前的传统汽车,只要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基本上没啥改动,在这个 6-8 年的周期内,买新买旧的价格、配置都没太大区别。 而新能源就不同了,随着汽车的电气化、智能化飞速发展,汽车的三大件变成了冰箱彩电大沙发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 当时这新三样那叫一个日新月异啊。 短短三年,电机从 2020 年的一万转出头突破到了两万转。以前可能只跟你说新能源车 0-60km/h 提速轻快,现在去试驾,销售必给你来个零百,这还不够,恨不得给你脚脚地板电,晃晕你无所谓,要的就是让你体验那 3 秒内的加速。 当初 3-400km 续航的电池,去出个差都慌得一比。现在二十万以上的车型,基本上 CLTC 续航都能去到 700+ ,加上日益完善的快充,续航焦虑缓解了不少。 智能座舱也从人工智障,进化到 nomi 和小爱同学这种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智能语音助手, 8295 的车机流畅度也是能够媲美手机了。 智驾就更不用说了,以前合资车上有个 ACC 都得谢天谢地,现在咱们的新势力没个城区 NOA 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这些科技配置随着新势力们不留余力的宣传,逐渐变成了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车企要是缺了某个配置,立马被口诛笔伐。 为了不被冲,也为了跟同行保持竞争力,什么连夜说服高管,几个月就改个款降个价升个配置的事,咱们都见得多了。 所以过去这几年,新能源车的代差非常明显,买了车的哀鸿遍野,没买车的就冷嘲热讽, “ 背刺 ” 的标签似乎已经粘在新能源身上撕不掉了。 但以前新能源卷的配置,像续航、驾乘体验、智能座舱,都是能让消费者直观的感受到新能源汽车带来的革新的。前几年每一次看新车发布会就像当初看手机发布会一样兴奋。 可现在新能源更新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那种直球的观感越来越少了。 那既然技术到了一定的瓶颈,而新款体验跟老款车型拉不开差距,而老款又有价格优势的话,那消费者就得好好权衡一下了。 就像这次的 P7 568E 版,我们打开配置表来和同价位的 P7i 550 Max 逐个对比。 先说三电,电机最大功率差了 9 匹,扭矩低了 50N·m ,极速慢了 30km/h ,感知不强,电池容量甚至多了 6.4 度, CLTC 续航多了 36km 。 智驾用的是上一代的 XPILOT 3.0 , Xavier 和两颗 Orin X 确实没法比,还没有激光雷达,只能实现高速 NGP 。不过真正的城区智驾各家大部分还是个饼,用不用得上就看各位了。 舒适配置方面,车外少了电吸门、感应式后尾门,车内没有副驾加热通风、没有香氛、没有后排隐私玻璃、方向盘加热,至于 P7i 6000 元选配的丹拿音响, 586E 版则和 NAPPA 真皮座椅一起放进了 18000 元的智能音乐座舱套件内。 这么看下来,你们觉得这些配置,值不值这 8.9 万? 而且这做法也不止小鹏一家,理想先前已经试过,消费者们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收效不错。 上个月理想 L7 换代, L7 air 只要 27.58 万元,相比现款 L7 Pro 便宜了 4 万,少了 10 点按摩、空悬、 8295 芯片。 在 4 万 RMB 面前,空悬只是锦上添花;反正 8155 芯片也不卡, 8295 好像也没那么香了;至于 10 点按摩,理想座椅本身就挺舒服的,我相信 word 腰撑得住。别的体验,以理想一贯的优质内饰水准,差的真不多。 而市场的反馈也是如此,理想展车政策一出,整个 L 系列一扫 MEGA 的阴霾,销量蹭得一下就上去了。 而且买新款还有一点,就是现在新能源的保值率着实差,这意味着新款到手折价比老款猛多了。根据美国研究公司 iSeeCar.com 数据, 5 年车龄的新能源车保值率仅为 25% ~ 30% ,而燃油车保值率可达 40%~60% 。 em。。。虽然不是所有人都 3-5 年换一次车,但是像咱们的阿维塔 12 车主,刚提车一月就出新款,看着自己刚到手的爱车 “ 极速 ” 贬值,怪难受的。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有消息称智驾的成本即将降低,像脖子哥刚刚体验过的大疆纯视觉智驾,一套智驾套件压到万元以内,效果也还不错。这种第三方纯视觉技术的成本下降,将打破以前一些厂商用智驾筑起护城河的格局。 都不说空悬啥的,连智驾这个当年的差异化配置都要越来越普及了,那同一辆车的新老款,在体验上的差别往往也会越来越小。 在这么个前提下,新老款几万元的差价,真的值得咱们好好斟酌。 所以真刚需买车的差友们,脖子哥衷心建议大家,多问问销售,指不定仓库里的老款对你来说更香呢? 撰文:浩森 编辑:面线糊君 & 脖子右拧 封面:子曰
斯坦福大学发布《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中国AI专利数第一,顶级AI模型较少
IT之家 4 月 17 日消息,斯坦福大学发布了《2024 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这份报告长达 500 页,是斯坦福大学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报告。斯坦福大学扩大了其研究范围,这份报告广泛地涵盖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公众对该技术的看法以及围绕其发展的地缘政治动态等基本趋势。 中国主导了人工智能专利。2022 年,在全球人工智能专利来源中,中国以 61.1% 的比例领先,大大超过美国的 20.9%。 中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自 2013 年超越日本成为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安装国以来,中国已显著拉大了与其他竞争国家之间的差距。2013 年,中国的安装量占全球总量的 20.8%,到 2022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 52.4%。 2023 年,美国的人工智能投资额达到 672 亿美元(IT之家备注:当前约 4872 亿元人民币),是排名第二的中国的近 8.7 倍,美国成为顶级人工智能模型的主要来源。2023 年,61 个著名的人工智能模型源自美国的机构,超过欧盟的 21 个和中国的 15 个。 此外,这份报告总结了目前 AI 发展的几个要点,IT之家汇总如下: 人工智能在某些任务上胜过人类,但并非在所有任务上 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成本非常高 严重缺乏对大语言模型的可靠和标准化评估 生成式人工智能投资激增 人工智能让工人更有生产力,并带来更高质量的工作 得益于人工智能,科学发展水平进一步加速 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紧张
15亿美元!微软投资阿联酋AI公司G42,获董事会席位
编译 | 长颈鹿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4月17日消息,据《金融时报》4月16日报道,微软于4月16日宣布同意向阿布扎比AI集团G42进行15亿美元的投资。 两者签署了一份协议,其中微软应获得G42的少数股份并加入其董事会。G42还需采用微软的Azure云平台,作为其AI服务的基础。此外,因美国政府对全球政治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担忧,此次投资需获得美国政府的协商同意。 这项投资也是微软扩充AI版图的其中一步,据数据显示,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去年对AI生成技术的投资大约翻了三倍。 一、微软15亿美元投资G42,计划共建数据中心 微软已同意向阿布扎比AI集团G42投资15亿美元,这是该公司在AI领域的最新一次大笔投资,凸显了美国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不断深化的合作。 微软副董事长兼总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称:“鉴于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两国和两国政府的重要性,我们已经与阿联酋和美国政府密切合作迈出了第一步。我们还将与他们密切合作,采取下一步和后续步骤。” 微软和G42之间有着清晰的交易和合作计划。首先,作为交易的一部分,G42将使用微软的云计算平台Azure作为其提供给所有客户的AI服务的开发和部署的基础。 其次,微软和G42计划在未来合作阶段共同在其他国家建立数据中心。它们还将为一个面向AI开发者的10亿美元基金提供支持。 微软副总裁史密斯表示,微软的大规模投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一决定反映了微软对阿联酋这个国家、G42这家公司以及对其首席执行官肖鹏(Peng Xiao)的信心。G42对于阿布扎比的AI雄心至关重要,它得到了阿布扎比主权投资者穆巴达拉(Mubadala)的支持。 OpenAI的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曾多次访问阿布扎比,包括本月,他与谢赫·塔赫农(Sheikh Tahnoon)等阿联酋投资者就一项促进芯片生产的计划进行了讨论。据悉,该计划可能耗资高达数十亿美元。 微软是OpenAI的主要合作伙伴。目前微软已向OpenAI投资了13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以微软云的信用额度形式提供的。 二、交易受美国政府审查,G42被迫切断与中国公司合作 根据微软与G42签订的协议,微软将获得G42的一小部分股权,并且史密斯将在G42的董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项合作协议是在G42停止与中国硬件供应商合作之后才达成的,此前这些中国供应商因为受到美国立法机构的审查而成为关注焦点。 这项交易需要与拜登政府进行谈判,因为美国议员担心G42与中国的关系,包括美国公民的数据是否可能被传递给中国政府。 G42被问及,与微软的交易是否是作为对其终止与中国公司合作的一种补偿? 肖鹏表示,与其关注他们选择不做的事情,他更希望大家关注他们与微软达成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发展其能力。这表明G42更注重与微软的合作带来的机会,而不是他们与中国断绝联系的结果。 G42表示:“在去年决定与微软合作后,我们开始与美国官员会晤,以确保遵守美国的相关法规。也包括中国技术方面的法规,以便顺利完成交易。” 三、加注阿布扎比,微软扩充AI版图 微软的投资将加强阿布扎比作为AI中心的地位,也表明了这个石油资源丰富的酋长国在该科技方面的雄心。长期以来被硅谷许多人视为容易获得资金来源的海湾地区,正日益被视为可信的技术合作伙伴。 G42集团涉及的业务范围很广,旗下公司从数据中心覆盖到了医疗保健,他们甚至还开发了一种名为“Jais”的阿拉伯语大型语言模型。 阿布扎比的宏伟计划和雄厚资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AI领军企业。阿布扎比最近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AI交易的投资公司,名为MGX。 继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后,微软将自己定位为AI热潮的中心。微软表示,它将G42投资视为进军其他地区的跳板。 史密斯称,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大大加快AI服务进入全球南部地区的速度。 ▲2023年,知名科技投资方将生成式AI筹资推至历史新高(来源:PitchBook)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认为,AI的主导地位是领先对手的关键,也是蚕食老对手谷歌在搜索领域主导地位的途径。 纳德拉试图通过大量投资来占领市场主导地位。上个月,微软达成了一项6.5亿美元的协议,聘请AI初创公司Inflection的创始人以及数十名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在过去18个月的投资热潮中,微软是最大的投资方。根据私募市场数据提供商PitchBook的数据,2022年至2023年间,对AI生成技术的投资大约翻了三倍。 去年,AI初创企业筹集的270亿美元资金中,大部分来自大型科技公司。除了微软对OpenAI的100亿美元投资外,亚马逊和谷歌还与另一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AI公司Anthropic达成了数十亿美元的交易。 结语:AI跨国投资成热潮,初创AI公司潜力高 微软对阿布扎比AI集团G42的15亿美元投资不仅加深了美阿合作,还展现了对G42潜力的高度认可。 尽管美国政府担忧于G42的数据安全问题,但作为美企巨头,微软更看重的是G42在AI领域的广阔前景和对全球服务扩展的贡献。通过对G42的投资可以看出,大型科技公司正积极构建其在全球AI版图的影响力,特别是在AI生成技术投资大幅增长的背景下。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展,在科技巨头与初创公司的共同努力下,AI技术将更快速地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
明星级AI企业也快倒闭了,就算他们也赚不到钱
搞 AI 的创业公司们,现在都变着法儿的搞钱了。 就在前段时间,从创立之初就把 “ 不打广告 ” 列在公司首页 Perplexity ,开始自砸招牌,准备卖广告了。 先给不太了解的差友介绍一下, Perplexity 是正当红的一个AI 搜索引擎,前几个月刚融资了 7000 多万、估值有 5.2 亿美元,皮衣黄也在公开场合推荐过。 但就是这么一家看似走在了时代前列的 AI 企业,搞起钱来却毫无创意,因为除了订阅费之外,他们还准备和传统搜索引擎一样,搞 “ 竞价排名 ” 。 反正就是谁砸得钱多,在搜索结果中 Perplexity 就优先露出谁的名。 合着这兜兜转转,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呗,不少网友都懒得开喷,直接扔下一句 “ 这不是花钱买罪受么,况且谷歌还不收费呢 ” 。 为了搞钱出尔反尔, Perplexity 也不是个例,欧洲当红炸子鸡 Mistral AI 就搞过类似的骚操作,之前官网上一直宣传把开源当作自己的使命,结果在和微软合作之后,悄悄删掉了这句话。。。 广告、闭源。。。他们是专挑雷区踩, AI 这一行的钱,真就这么难挣吗? 世超也去查了查,发现 AI 公司光鲜亮丽外表后,都是辛酸的泪。 因为 AI 发展到现在,初创企业们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 “ 商业化 ” 这把刀已经磨得锃光瓦亮,而那些没赚钱潜力的企业们,不管台面上有多辉煌,都成了一个个待宰的猪羊。 前段时间,两家明星级 AI 企业的核心人物扎堆跳槽和离职,就是摆在眼前的例子。 一个是Inflection AI ,它去年 6 月份,还筹集到了 13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一度达到 40 亿美元。 他们商业化产品,是一个主打情绪价值的私人聊天机器人 Pi ,想法挺好,网站月均访问量也还行,有 400 万。 但怎么赚钱,他们内部还没一个确定的说法, Pi 还是免费就能用,倒是传言称他们打算从企业服务那儿盈利,但具体怎么办,也不太明朗。 最后,微软花了 3000 万美元,就把联合创始人 Mustafa Suleyman 和一堆技术工程师给挖走了,甚至还用 6.2 亿美元和 Inflection AI 达成了核心技术授权协议。 另一家名叫 Stability AI 的公司,大伙就更熟了,前几个月才刚更新了最新版本的 Stable Diffusion 3 。 结果毫无预兆,前两周不光团队的核心成员离职了,连公司 CEO 前段时间都公开撂了挑子。 核心成员一走,他们内部的问题也都彻底暴露出来:Stable Diffusion 当初火起来,根本不是因为有多赚钱,而是纯靠免费开源的势头起家。 这两年, Stability AI 也想搞搞钱,然而愣是没找出一个稳定的变现模式,去年推出的商业付费订阅计划,根本顶不住每个月800 万美元的固定支出。 赚得没花得多,资本自然也不愿意再给它花钱, Stability AI 上一次融资已经是前年了,去年他们还计划以 40 亿美元的估值寻求下一轮融资,结果,到现在都还没消息。 明星级的 AI 初创企业都得面临这种状况,更别提其他名字都没听说过的 AI 企业。 世超就发现了这么一个网站,它设了一个 AI 坟场栏目,专门收集那些暂停或者死掉的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百来个。 里面的那些 AI 工具,基本上都是套壳开源模型做的产品,它们之间拼的就是谁产品做得好。 就比如排名都很靠前的 Stock AI 和 FreewayML ,都是用 Stable Diffusion 的模型搞的图片类 AI 工具。前者是在普通图库上加了个 AI 生图的功能,后者则是输入草图生成更逼真的照片。 产品的创意听着都还挺不错,但这种没技术支持的 AI 企业,想活下去并且拿到融资,就只有证明自己有赚钱能力。 然而他们给出的赚钱方案,除了充会员,就是买积分换体验次数,根本整不出别的花样来,所以它俩在 2023 年年初的时候,都双双消失了。 类似这样没了的、快没的AI 工具在坟场里是一抓一大把,甚至就连美国的 AIGC 独角兽 Jasper ,去年也快撑不住,裁了一波员。 在世超看来, AI 初创企业们的生存之战,就跟在沙子里面淘金子一样,得不断淘汰才行。 一方面,随着技术曲线放缓,未来说不定真跟朱啸虎接受腾讯潜望采访时说的一样,资本投钱,就只看有没有能赚钱的商业化场景。 谁能率先找到这个场景,谁就能拿到更多的投资,否则就算有人才、有技术,最后还是得嗝屁。 另一方面,马太效应在 AI 初创企业里面也会越来越明显,能赚钱的公司会不断吸引投资,钱就跟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而不会赚钱的,一开始没跟上,后面只会更难。 至于在 AI 这个激烈的战场里,谁能笑到最后,世超也不敢乱猜了,只能说一切皆有可能。 就跟咱看前几季的权游一样,你以为的主角,指不定下一集就死了呢。。。 撰文:松鼠 编辑:江江 & 面线 封面:焕妍
“刘强东”直播盛宴背后冷清:品牌遭遇千人荒
京东直播只需要“刘强东”。 昨晚的数字人刘强东直播首秀,场观相比日常翻了千倍。 直播了约42分钟、30分钟后下播,刘强东AI数字人在京东超市采销和京东家电家居采销两个直播的场观数据定格在1127.3万人次和1131.2万人次。 然而,超级IP的虹吸效应也随之而来。亿邦动力观察到,就在“刘强东”直播间人气火爆的同时,其他品牌商直播间的观看量不及其万分之一,有的只有寥寥百人,甚至几十人。 01 首页狂给“采销东哥”流量 品牌店播观看量相差千倍 虽然是数字人刘强东,但其一出现,直播间的观看人数迅速升高。 据亿邦动力观察,刘强东AI数字人6点18分进入直播间时,京东超市采销直播间的观看人次为224.3万、京东家电家居采销直播间的场观达299.2万。但随后,“刘强东”直播间开播10分钟,京东超市采销直播间观看人次瞬间增加了357.2万;而在家电家居采销直播间开播20分钟后,观看人次增加了218.6万。 直播全程,京东App首页为“刘强东”提供了两个流量入口,分别为直播卡片内带有刘强东照片的、显示“采销东哥”的直播提醒,以及首页底部的直播通知。 此外,在直播精选频道,推荐流的前两个位置,给了京东家电家居采销直播间和京东超市采销直播间,封面图均显示刘强东数字人照片。 显然,“刘强东”的出现实现了京东直播想要的轰动性,只是聚光灯下品牌直播间则显得黯淡无光。 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同时间段内(刘强东AI数字人开播后2分钟左右),品牌店播方面,奥克斯空调京东自营旗舰店直播间的观看量达到1万,三只松鼠京东自营旗舰店直播间有5501观看量。 18点50分左右,zippo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直播间的观看量仅为84人次、卡西欧手表官方旗舰店直播间有1085人次观看。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刘强东”在直播间讲解了蒙牛相关产品,蒙牛京东自营旗舰店直播间当时的观看量为8609。(此前几场回放显示,观看量多在2000至9000之间)。直至4月16日22点46分,该直播间的观看量才达到1.3万。 而同样是“刘强东”提到的伊利品牌,截至4月16日22点54分,其伊利牛奶京东自营旗舰店直播间的观看量相比以往相差不大。 晚上7点,“刘强东”下播时,斐乐服饰旗舰店直播间的观看数为900,佰草集京东自营旗舰店直播间观看量为3604,丸美官方旗舰店直播间观看量为1088,百雀羚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直播间观看数达8190,韩束京东自营旗舰店直播间有1589的观看数。 据青眼情报最新数据,韩束在抖音电商今年第一季度GMV已经突破了20亿,已经成为抖音美妆类目的NO.1。 “刘强东”直播期间,不同品牌自播直播间的观看量数据截图 不仅是品牌商直播间,即便是京东采销官方直播间的场观数据也出现了较低的状况。京东3C数码采销直播间的观看人次为7287,京东国际采销直播间的观看数为5468。 同期进行的京东真便宜采销直播间(41.7万)、京东服饰美妆采销直播间(3.7万)、京东京造采销直播间(3.8万)的数据相去甚远。 “看来京东直播只需要东哥。”针对其他品牌直播间的“惨淡”画面,部分京东品牌商家也做了简要的分析。总结下来无非几种可能: 1、京东品牌商日常在京东店播的数据就不够理想。京东非内容型平台,用户还没有养成在京东看直播的习惯。在京东采销爆发之前,京东店播普遍观看数据没有实现大的飞跃。 2、有部分品牌提前知晓“刘强东”直播,故意避开了流量高峰,选择错峰出行。 3、刘强东本人影响力的确巨大,近些年又几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这次罕见的出现,好奇心也会驱使用户更主观地选择京东官方直播间。 4、京东店播本身入口深,品牌直播如果没有采买广告资源,本身就难以获得流量。而此次京东精心策划并为“刘强东”配备的流量资源确实充沛,品牌商难以望其项背。 5、京东直播的推荐算法也会倾向于场观人数更高、互动性更好、停留时间更长、转化效率更高的直播间。这无疑加重了“刘强东”直播间与品牌直播间的马太效应。 6、京东商业模式以自营为主,品牌商家在直播投入上更乐于花精力和成本在抖音、淘宝直播、微信视频号这类开放平台上。这种投入度的倾斜,也造就了日常京东品牌店播的乏力。 “东哥直播真棒,下次别播了。”一位乳制品牌商家在“刘强东”下播后向亿邦动力戏谑感慨道,如果京东继续捧“刘强东”、继续捧采销直播,自己则会把直播重心更多地部署在其他平台。 在部分商家看来,相比之下,抖音直播更具去中心化属性。虽然无法破解算法密码,但只要投入相应的千川广告,还能确保直播间观看和销售的稳定。 而在微信视频号直播,商家还能利用好自己的私域,将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实现双向互通,进而更有信心玩好品牌店播。 在商家看来,反观京东直播,随着“刘强东”和采销团队的加入,其平台运营规则和战略目标到底朝向何方则越来越“迷”。 “东哥直播让商家想起了2022年天猫双11期间被薇娅和李佳琦支配的恐惧。”据一位母婴商家回忆,单是预售当天,薇娅和李佳琦就各自分走了淘宝2亿的流量。而彼时淘宝非大促期的日活跃用户也不过4亿左右。这也意味着多数商家流量在短短几个小时之间被超级头部主播吸走。“陪太子读书”成为了当时吐槽最多的一句话。 根据数据公司QuestMobile调研数据,京东在去年618期间(5月21日-6月20日)月活跃用户在5.2亿左右,换算成平均日活跃用户1700万。 显然,本次“刘强东”直播选择在6点18分开播,有为今年618助兴之意。 两个超过1000万观看人次的直播间,不只创造了京东直播的最高峰,也不禁让品牌商怀疑,未来京东直播还有多少剩余流量可以开采。 自2013年上线POP之后,京东始终保持对开放平台业务的重视。2022年,刘强东本人也罕见发声,多次强调和督促加强京东内部采销直营与开放平台业务之间的竞争。 且在今年,京东继续强化“内容电商”在零售板块的战略地位。就在不久前,京东还宣布,计划投入10亿元来做大内容。 但在一夜之间,商家又开始动摇。京东在内容端是要塑造一个董宇辉级的超级IP,置自身于东方甄选的地位;还是要打造一个让主播、创作者和品牌商可以各得其所的繁荣生态? 02 京东采销到底是一家独大 还是给商家打个样? “直播会是各种网站的标配,会常态化。直播不是零售,再加上低价为主要诉求,更多的是营销行为。”2020年,时任京东零售CEO的徐雷在一次采访中,表明了其对直播的态度和界定。 经过3年多的发展,直播这一业态的低价心智已经被淘宝直播、抖音直播等平台,以及李佳琦、辛巴等头部主播教育完成。加之京东自2023年年初开始强调低价,京东直播在去年已经开始动作频频,并且也不再局限于营销。 京东先是在去年年初面向达人推出直播扶持政策。在试播期内,京东直播会向相关达人提供高佣货品和新星货品池,以及流量、账号权重等支持。 紧接着,2023年京东618前夕,交个朋友入驻京东直播,随之而来的是罗永浩的京东首播。数据显示,京东618开门红当晚,罗永浩京东首播实现全场直播销售额突破1.5亿,观看人次超过1700万的成绩,罗永浩自然成为了京东达人榜的“榜一大哥”。 “低价”成了当时交个朋友直播间的特点之一。有业内人士向亿邦动力透露,京东直播希望直播间里绝大部分商品都能做到全网低价以及提供直播间的专享权益,如此一来省去了消费者在直播间的比价行为和时间。 邀请头部主播加入大促的形式也延续到了去年的双11。根据京东官方公布的信息,京东直播邀请了罗永浩、瑜大公子、黄圣依杨子夫妇等10位/组行业超头主播与明星主播参与到大促中。 而在双11中得到平台“重捧”的还有京东采销。去年双11期间,某京东采销在朋友圈喊话某头部主播“二选一”后,京东直播进而“正面硬刚”,成立了采销直播间,强调直播间内的商品为全网低价。数据显示,京东双11期间,京东采销直播间的总观看人数超3.8亿。 大促过后,京东采销直播间按品类细分成了京东家电家居、京东超市等10多个采销直播间,同时开启常态化直播。 “我们上过采销团队的直播,确实效果不错,虽然要做出利润的让步,但量大管饱。”一位做进口宠物食品的商家告诉亿邦动力。 不过,该商家也在筹备如何在京东POP店铺建立店播业务。其目的在于与采销供货差异化。“采销直播走量,品牌自播做品。前者能让我们在直播业务跑起来,但在一些新品首发或者一些需要用户互动、沉淀品牌客户的活动场次,还是要借助自播来实现。” 尽管该商家尚未摸索清楚如何才能在京东店播上有更好的突破,但她仍然希望把能力构筑在自身团队上。 “其实我们在淘宝和抖音店播方面做的也挺一般。这也和品牌自身能力有关。比如我们代理的是进口品牌,海外团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是直播带货,我们过去虽然懂电商,但对于如何做好自己的店播还处于小学生阶段。”该商家坦言。 不少商家也在观看“刘强东”直播,并希望能从中学到技巧。“我还发给了我们老板看,希望也能说服他来做直播。瞧瞧东哥,同样是老板,怎么人家流量就这么大?”一位潮玩品牌的电商职业经理人表露出羡慕。 据亿邦动力了解,曾有部分品牌选择老板自播的方式来打开销量。鸿星尔克就曾因老板朴实的风格而获得网友同情心,在抖音直播间一夜走红。 一位零食品牌电商负责人告诉亿邦动力,其京东直播间的销售额可以在京东渠道占到单位数的占比,“我们认为这个效果还行,已经达到了其他渠道的平均值。” 但对于多数传统品牌而言,直播仍然存在巨大门槛。找主播带货、代播或者找直播代运营机构来服务是目前最主流的操作方式。 因此,他们也希望能看到京东采销之外,京东能提供更多面向商家直播的服务和培训。 “时间久了,羡慕就会变成嫉妒。”前述宠物食品商家说道。 03 到底什么是内容生态? 内容仍然是2024年电商行业为数不多的增长机会。 就在半个月前,淘宝内容电商团队也公布了100亿的战略投入,做大做强淘宝内容生态。 而据最新数据显示,以低价闻名的拼多多其视频业务日活跃用户数也突破了1亿。 至于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则无需赘述。 从京东今年的动作来看,“内容”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京东零售明确的2024年三大必赢之战中,“内容生态”居首位。 在店铺经营工具方面,今年3月面向商家升级的“春晓计划”里,京东重点用一系列AI工具为商家提供图文制作、视频生成、直播等服务。 如AI工具“羚珑”可以免费帮商家生成商品场景图、商品卖点图、商详图等图片物料。AI工具“京点点”可以生成文案,商家可以将生成的文案用于产品介绍、直播脚本等。短视频、直播场景下,AI工具“云剪”可以生成种草、营销、商品讲解视频;数字人“智能代播”工具则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直播。 平台扶持上,京东日前宣布要用十亿现金和十亿流量来吸引原创作者和优质内容机构入驻平台。 据悉,京东会按行业对20多个创作领域的达人进行补贴,包括数码3C、美妆个护、家电家居、车品、母婴等。对于内容机构,京东会通过设置激励机制,对其进行现金补贴。 京东App也在为内容生态改版。京东在“逛”频道中内测了“测评”和“穿搭”两个tab栏,在商品详情页中也会内测测评、穿搭楼层,就是希望为内容提供更多曝光入口。 而此次刘强东以“采销东哥AI数字人”的形式加入到京东直播,更是被行业认为是平台发力直播生态的大招。 “作为商家,我们固然乐于见到东哥亲自下场。某种程度上,大佬的回归,也在提振消费者信心和商家的士气。”一位专注于京东的代运营服务商告诉亿邦,自己正在筹备团队加大对京东直播的投入,借助刘强东IP的流量红利,水涨船高。 但同时他也明确的指出,如果京东内容生态不能让更多品牌商家雨露均沾,也很难确保未来在京东战场上受益。 “虽然所有的平台都难逃‘二八定律’,但好歹其他的平台内容流量池更大,让商家更有期待。”该代运营商只能推断,这次“刘强东”直播只是一个开端,并不是京东直播的终局,“生态总要慢慢的建设,持续的滋养。大佬归位之后,还要看京东内容和直播团队如何搭建好商家成长的路径。毕竟市场上并不缺一个卖货的渠道,而是缺少如何帮助品牌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获得感的平台。”

版权所有 (C) 广州智会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粤ICP备2000638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情形,请及时与本站联系。